CN101981880A - 用于dc补偿和agc的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dc补偿和agc的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81880A CN101981880A CN2009801115993A CN200980111599A CN101981880A CN 101981880 A CN101981880 A CN 101981880A CN 2009801115993 A CN2009801115993 A CN 2009801115993A CN 200980111599 A CN200980111599 A CN 200980111599A CN 101981880 A CN101981880 A CN 1019818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conversion
- module
- energy estimation
- received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10076504 Protein Sorting Signal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059 dorma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4 chro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49 magnetic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spiromesifen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C)=C1C(C(O1)=O)=C(OC(=O)CC(C)(C)C)C11CCCC1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6—DC level restoring means; Bias distortion correction ; Decision circuits providing symbol by symbol detection
- H04L25/061—DC level restoring means; Bias distortion correction ; Decision circuits providing symbol by symbol detection providing hard decisions only; arrangements for tracking or suppressing unwanted low frequency components, e.g. removal of DC offset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03G3/30—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G3/3052—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bandpass amplifiers (H.F. or I.F.) or in frequency-changers used in a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
- H03G3/3068—Circuits generating control signals for both R.F. and I.F. stage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03G3/30—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G3/3052—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bandpass amplifiers (H.F. or I.F.) or in frequency-changers used in a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
- H03G3/3078—Circuits generating control signals for digitally modulated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And Gain Control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在接收机中执行AGC和DC补偿的技术。该接收机包括:能量估计器,用于生成所接收信号的电平的估计;RF设备,用以对所接收信号应用增益;AGC,用于基于能量估计来控制RF设备增益;第一DC补偿环路,用于以快或慢跟踪模式(FTM或STM)精细地调整所接收信号的DC分量;以及第二DC补偿环路,用于粗略地调整所接收信号的DC分量。三种AGC操作模式:在捕获模式中,在信号时序检测期间重复执行FTM精细DC调整、短能量估计以及RF设备增益调整;在连接模式中,在超帧前导码期间执行长能量估计、RF设备增益调整以及STM精细和粗略DC调整;在休眠模式中,在超帧前导码期间执行FTM精细DC调整、短能量估计以及RF设备增益调整。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享有2008年3月29日递交的、名称为“Method and System for DC Compensation and AGC”的临时申请No.61/040,663的申请日的权益,通过引用将其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前端射频(RF)接收机系统中的自动增益控制(AGC)和直流(DC)电压补偿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广泛地用以提供各种类型的通信内容,比如语音、数据等。这些系统可以是能够通过共享可用的系统资源(例如,带宽和发射功率)来支持与多个用户进行通信的多址系统。这种多址系统的例子包括码分多址(C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3GPP LTE系统以及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
通常,无线多址通信系统能够同时支持多个无线终端的通信。每个终端经由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上的传输与一个或多个基站进行通信。前向链路(或下行链路)是指从基站到终端的通信链路,而反向链路(或上行链路)是指从终端到基站的通信链路。该通信链路可以经由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多输入单输出(MISO)系统或者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来建立。
MIMO系统采用多个(NT个)发射天线和多个(NR个)接收天线用于数据传输。可以将由NT个发射天线和NR个接收天线构成的MIMO信道分解为NS个独立信道,其也称为空间信道,其中NS≤min{NT,NR}。NS个独立信道中的每一个对应于一个维度。如果利用由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创建的附加维度,则MIMO系统能够提供改善的性能(例如,更高的吞吐量和/或更高的可靠性)。
MIMO系统支持时分双工(TDD)系统和频分双工(FDD)系统。在TDD系统中,前向链路传输和反向链路传输在相同的频率区域上,使得互逆原则允许根据反向链路信道来估计前向链路信道。这使得当在接入点(AP)处有多个天线可用时,接入点(AP)能够解析前向链路上的发送波束成形增益。
在这种系统中,由于诸多因素,包括发射功率、移动性、多径、衰减、干扰等,在接收机(例如,无线接入终端(AT)的接收机)处的信号会在功率电平方面变化较大。在这种接收机处,所接收信号通常由低噪声放大器(LNA)进行放大、由混频器-本地振荡器(LO)组合来下变频到较低的频率范围,并且由模数转换器(ADC)来转换成数字格式。为了适当地或最优地将信号转换成数字格式,在ADC输入处的平均信号功率电平应当足够大,使得量化与噪声之比充分大以使适当量化的所接收信号具有最小噪声,并且在ADC输入处的平均信号功率电平应当足够小以防止ADC饱和。因此,为了适当地设置ADC输入处的信号功率电平,这种接收机通常采用自动增益控制(AGC)来调整来自ADC的设备上行流的增益。
在这种接收机中出现的另一问题是在下变频混频器的输出和这种接收机的其它设备下行流处产生的DC电平。该DC电平主要由泄漏到输入端的LO信号产生,并随后再次与该LO信号重新混频以产生DC电平。通常,DC电平负面影响下行流执行的对所接收信号功率电平的估计。执行该估计以适当地设置LNA的增益以及其它下行流的数字增益级。
通常,LNA或混频器增益的AGC和DC电平不是相互独立的。例如,改变LNA或混频器的增益经常造成DC电平也随之变化。因此,存在一种技术需求,以便以组合形式执行AGC和DC电平补偿,以保证在ADC输入处的适当信号电平以及减小或消除混频器的下行流DC电平。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在接收机中提供自动增益控制(AGC)和直流(DC)补偿的装置和方法。在该方面,接收机包括:能量估计器,用于生成所接收射频(RF)信号的信号电平的能量估计;RF设备(例如,低噪声放大器(LNA)或混频器),用以对所接收RF信号应用可编程增益;AGC模块,用于基于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来控制RF设备的增益;精细DC补偿环路,用于以精细方式来调整所接收信号的DC分量;以及粗略DC补偿环路,用于以粗略方式来调整所接收信号的DC分量。设想至少三种操作模式:捕获模式、连接模式和休眠模式。
在捕获模式中,接收机正在接收信号,但是尚未检测到信号的时序信息。只有在接入终端(AT)上电之后捕获模式才是可用的。在该模式中,目标是对所接收信号的AGC执行合理准确的调整。这通过一次或多次重复执行下列操作来实现:(1)以快跟踪模式(FTM)精细调整所接收信号的DC分量;(2)相对短暂估计所接收信号的能量;以及(3)基于所接收信号的短暂能量估计来调整RF设备的可编程增益。
在连接模式中,接收机已经检测到所接收信号的时序信息。因此,目标是对所接收信号执行更准确的AGC。这通过一次或多次重复执行下列操作来实现:(1)相对长期估计所接收信号的能量;(2)基于所接收信号的长期能量估计来调整RF设备的可编程增益;(3)以慢跟踪模式(STM)精细调整所接收信号的DC分量;以及(4)对所接收信号的DC分量的一个或多个粗略调整。如果在步骤(2)中没有执行对可编程增益的调整,那么除非所接收信号的精细DC分量高于预定阈值,否则可以先进行步骤(3)和(4)。
在休眠模式中,接收机不接收或发送业务信息,但是从接入点(AP)接收快速寻呼信号。接收机在预定时间苏醒(例如,从低功率模式切换到高功率模式)以便监听快速寻呼信号(例如,超移动宽带(UMB)超帧前导码(SFPA)的第二符号),从而确定接入点(AP)是否有消息要发送到接收机。目标是在苏醒后足够快地对所接收信号执行适度准确的AGC。这通过按照与所接收信号的预定时序关系来预定次数地重复执行下列操作来实现:(1)以FTM精细调整所接收信号的DC分量;(2)相对短暂估计所接收信号的能量;以及(3)基于所接收信号的短暂能量估计来调整RF设备的可编程增益。
当结合附图进行考虑时,通过下文对本公开的具体描述,本公开的其它方面、优点和新颖性特征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进行考虑时,通过下面给出的具体描述,本公开的特征、属性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通篇标识一致,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个方面的示例性多址无线通信系统。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示例性通信系统的方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包括AGC/DC补偿控制的示例性接收机前端系统的方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超移动宽带(UMB)超帧结构的示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针对所有AGC状态校准粗略DC补偿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在捕获模式和捕获到连接转换模式中执行AGC和DC电平补偿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在连接模式中执行AGC和DC电平补偿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在休眠模式中执行AGC和DC电平补偿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示例性自动增益控制(AGC)模块的方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示例性直流(DC)补偿环路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描述的技术可以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网络,比如码分多址(CDMA)网络、时分多址(TDMA)网络、频分多址(FDMA)网络、正交FDMA(OFDMA)网络、单载波FDMA(SC-FDMA)网络等。术语“网络”和“系统”经常可互换使用。CDMA网络可以实现诸如通用陆地无线接入(UTRA)、cdma2000等的无线电技术。UTRA包括宽带CDMA(W-CDMA)和低码片速率(LCR)。cdma2000涵盖IS-2000、IS-95和IS-856标准。TDMA网络可以实现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的无线电技术。OFDMA网络可以实现诸如演进UTRA(E-UTRA)、IEEE 802.11、IEEE 802.16、IEEE802.20、Flash-OFDM等的无线电技术。UTRA、E-UTRA和GSM是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的一部分。长期演进(LTE)是即将出现的使用E-UTRA的UMTS版本。在来自名为“第3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的组织的文档中描述了UTRA、E-UTRA、GSM、UMTS和LTE。在来自名为“第3代合作伙伴项目2”(3GPP2)的组织的文档中描述了cdma2000。这些不同的无线电技术和标准是本领域公知的。为清楚起见,下面针对LTE来描述该技术的一些方面,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了LTE术语。
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是一种利用单载波调制和频域均衡的技术。SC-FDMA具有与OFDMA系统相似的性能和基本相同的总体复杂度。SC-FDMA信号由于其固有的单载波结构而具有较低的峰均功率比(PAPR)。SC-FDMA已经吸引了众多关注,尤其是在上行链路通信中,其中较低的PAPR在发射功率效率方面对移动终端非常有利。当前假设3GPP长期演进(LTE)或演进UTRA中的上行链路多址方案。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方面的示例性多址无线通信系统。接入点100(AP)包括多个天线组,一组包括104和106,另一组包括108和110,而另外一组包括112和114。在图1中,对每个天线组仅示出了两个天线,然而,对于每个天线组可以采用更多或更少天线。接入终端116(AT)与天线112和114通信,其中天线112和114通过前向链路120向接入终端116发送信息并且通过反向链路118从接入终端116接收信息。接入终端(AT)122与天线106和108通信,其中天线106和108通过前向链路126向接入终端(AT)122发送信息并且通过反向链路124从接入终端(AT)122接收信息。在FDD系统中,通信链路118、120、124和126使用不同频率进行通信。例如,前向链路120使用的频率可以与反向链路118所使用的频率不同。
每个天线组和/或被设计用于通信的区域经常称为接入点(AP)的扇区。在该实施例中,分别设计天线组以便与接入点(AP)100覆盖区域的扇区中的接入终端(AT)进行通信。
在通过前向链路120和126的通信中,为了改善不同接入终端(AT)116和122的前向链路的信噪比,接入点(AP)100的发射天线采用波束成形。同样,相比通过单个天线向其所有接入终端(AT)进行发送的接入点(AP)而言,使用波束成形来向随机分布在其覆盖区域中的接入终端(AT)进行发送的接入点(AP)对相邻小区中的接入终端(AT)造成的干扰更小。
接入点(AP)可以是用于与接入终端(AT)进行通信的固定站,并且也可以称为接入点(AP)、节点B、基站(BS)或一些其它术语。接入终端(AT)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E)、无线通信设备、终端或一些其它术语。
图2示出了例如MIMO系统的示例性通信系统200的方框图,该通信系统200包括发射机系统210(也称为接入点(AP))和接收机系统250(也称为接入终端(AT))。在发射机系统210处,将多个数据流的业务数据从数据源212提供到发射(TX)数据处理器214。
在实施例中,每个数据流通过各自的发射天线来进行发送。TX数据处理器214基于为每个数据流选择的特定编码方案来对该数据流的业务数据进行格式处理、编码和交织,以提供已编码数据。
可以使用OFDM技术来将每个数据流的已编码数据与导频数据进行复用。导频数据通常是以已知方式处理的公知数据模式,并且可以在接收机系统处用于估计信道响应。然后,基于为每个数据流选择的特定调制方案(例如,BPSK、QSPK、M-PSK或M-QAM)来对该数据流的已复用的导频和已编码数据进行调制(即,符号映射),以提供调制符号。用于每个数据流的数据速率、编码和调制可以通过由处理器230执行的指令来确定。
然后,将所有数据流的调制符号提供到TX MIMO处理器220,其可以进一步处理调制符号(例如,针对OFDM)。然后,TX MIMO处理器220将NT个调制符号流提供到NT个发射机(TMTR)222a-222t。在一些实施例中,TX MIMO处理器220对数据流符号以及发送该符号所通过的天线应用波束成形加权。
每个发射机222a-t接收并处理各自的符号流以提供一个或多个模拟信号,并且进一步对该模拟信号进行调节(例如,放大、滤波和上变频)以提供适于通过MIMO信道进行传输的调制信号。然后,分别从NT个天线224a-224t发送来自发射机222a-222t的NT个调制信号。
在接收机系统250处,通过NR个天线252a-252r来接收所发送的调制信号,并且将来自每个天线的所接收信号提供到各自的接收机(RCVR)254a-254r。每个接收机254a-r对各自的所接收信号进行调节(例如,滤波、放大和下变频),对已调节信号进行数字化以提供采样,并且进一步处理采样以提供相应的“接收”符号流。
然后,RX数据处理器260基于特定的接收机处理技术来接收并处理来自NR个接收机254a-r的NR个所接收符号流,以提供NT个“已检测”符号流。然后,RX数据处理器260对每个已检测符号流进行解调、解交织和解码,以便恢复该数据流的业务数据。由RX数据处理器260进行的处理与由发射机系统210处的TX MIMO处理器220和TX数据处理器214执行的处理是互逆的。
处理器270定期地确定使用哪个预编码矩阵。处理器270构造包括矩阵索引部分和秩值部分的反向链路消息。
反向链路消息包括与通信链路和/或所接收数据流相关的各种类型的信息。然后,反向链路消息由TX数据处理器238进行处理、由调制器280进行调制、由发射机254a-254r进行调节并且被发送回发射机系统210,其中TX数据处理器238还从数据源236接收多个数据流的业务数据。
在发射机系统210处,来自接收机系统250的已调制信号由天线224a-t进行接收、由接收机222a-t进行调节、由解调器240进行解调并且由RX数据处理器242进行处理以提取由接收机系统250发送的反向链路消息。然后,处理器230确定使用哪个预编码矩阵来确定波束成形的权重,随后对所提取的消息进行处理。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用于执行自动增益控制(AGC)和DC补偿控制的示例性接收机前端系统300的方框图。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前端系统300在这里描述为接入终端(AT)的一部分,并且例如,前端系统300可以实现在之前所描述的接入终端(AT)250的接收机254a-r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接收机中。然而,应当理解,前端系统300可以实现在任何接收机中,包括先前描述的接入点(AP)210的接收机222a-t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接收机。
具体地,前端系统300包括天线302、第一开关SW1、低噪声放大器(LNA)304、混频器306、第一加法器308以及包括抗混叠滤波器(AAF)312和σ-δ调制器(SDM)314的模数转换器(ADC)310。应当理解,ADC 310的部件可以根据设计偏好来改变。此外,前端系统300包括群延迟(GD)316、数字滤波器(DF)318、第二加法器320、陷波滤波器(NF)322、I/Q不匹配补偿器件324、频率旋转器(FR)326、数字增益模块328、数字信号处理模块342以及前端控制器344。此外,前端系统300包括数字DC校正环路(DDCL)330、第二开关(SW2)、模拟DC校正环路(ADCL)340、数模转换器(DAC)338以及包括能量估计器(EE)334和数字可变增益放大器(DVGA)336的自动增益控制(AGC)模块332。
在操作中,天线302从无线介质中获取所接收RF信号,并利用处于闭合位置时的第一开关SW1将该信号提供到LNA 304。随后,LNA 304以由AGC模块332控制的增益来对所接收RF信号进行放大。将由LNA 304生成的已放大RF信号应用到混频器306,混频器306将所接收信号下变频到更加适于数字处理的较低频率。混频器306使用本地振荡器(LO)信号Fc来执行下变频。混频器306增益也由AGC模块332进行控制。将下变频的所接收信号应用到第一加法器308的输入端,第一加法器308将所接收信号与ADCL 340和DAC 338所生成的粗略DC补偿信号相加,以便降低在混频器306的输出处的所接收信号的DC分量。如先前在背景技术部分中所讨论的,泄漏到混频器306的输入端并与LO信号重新混频的LO信号在混频器306的输出处产生DC分量。如果未进行校正,则该DC分量可以向下传播到前端系统300的模块链。
将第一加法器308的输出耦合到ADC 310,ADC 310将所接收信号从模拟形式转换到数字形式。具体地,AAF 312对所接收信号进行滤波,以减少或消除混叠失真,并且SDM 314将已滤波信号转换到数字形式。GD316延迟所接收信号的I分量和/或Q分量,以更多地均衡I/Q分量的时序关系。DF 318减少或消除所接收信号中的抖动和/或其它不期望的信号。将DF 318的输出应用到第二加法器320的输入端,其中该第二加法器320将所接收信号与DDCL 330所生成的精细DC补偿信号相加,以便进一步降低ADCL 340执行的粗略DC补偿中剩余的任何DC残余。
将第二加法器320的输出应用到NF 322,NF 322降低所接收信号的任何不期望的高阶谐波。将NF 322的输出应用到I/Q不匹配补偿器件324,I/Q不匹配补偿器件324更好地均衡与I分量和Q分量相关的增益和相位。将I/Q不匹配补偿器件324的输出耦合到FR 326,FR 326针对LO信号Fc中的不期望频率偏移来校正所接收信号。将FR 326的输出耦合到AGC模块332的输入端,其中该AGC模块332估计在LNA 304的输入处所接收的RF信号的功率电平,并且生成用于LNA 304的AGC信号和用于数字增益模块328的数字增益控制信号。AGC信号还由DDCL 330和ADCL 340分别用来调整对来自第二加法器320和DDCL 320的信号的滤波。将FR 326的输出耦合到数字增益模块328的输入端,其中该数字增益模块328基于AGC模块332生成的数字增益控制信号对所接收信号应用增益。
来自AGC模块332的AGC信号可以按照相对较大的步长来调整LNA304和/或混频器306的增益。例如,对于所接收RF信号给定的动态范围-110到-20dBm,AGC信号可以为LNA提供下列五(5)个模拟增益级:62dB、46dB、37dB、26dB和10dB。来自AGC模块332的数字增益控制信号对所接收信号提供精细增益调整。将数字增益模块342的输出耦合到数字信号处理模块342,以用于进一步处理所接收信号,以便获得数据。数字信号处理模块342可以为控制器344提供信号时序信息或缺少信号时序信息的信息,其中控制器344使用这些信息来控制前端系统300的各个模块。具体地,控制器344控制AGC模块332、DDCL 330、ADCL 340、第一开关SW1以及第二开关SW2。控制器344可以基于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存储的一个或多个软件模块的指令来执行控制。
如先前所讨论的,DDCL 330在第二加法器320处对DC分量提供精细调整(例如,减小或消除)。具体地,DDCL 330包括耦合到第二加法器320的输出端的输入,以便检测包括DC分量的所接收信号。如这里更具体讨论的,DDCL 330通过基于AGC信号的增益状态执行第一阶滤波操作来生成精细DC补偿信号。而且,如先前所讨论的,ADCL 340在第一加法器308的输出处提供对DC分量的粗略调整(例如,减小或消除)。具体地,ADCL 340包括经由开关SW2耦合到DDCL 330的输入,以便从DDCL 330接收与在第二加法器320输出处的所接收信号的非DC分量相关的信号。如这里更具体讨论的,ADCL 340通过基于AGC信号的增益状态对DDCL信号执行第一阶滤波操作来生成粗略DC补偿信号。
慢跟踪模式(STM)表示将DDCL 330的时间常数配置得相对较大(例如,在连接模式中为102.4μs),或者相反地,将DDCL 330的带宽配置得相对较小(例如,1.5KHz)。快跟踪模式(FTM)表示将DDCL 330的时间常数配置得相对较小(例如,在捕获模式中为6.4μs,而在休眠模式中为1.6μs),或者相反地,将DDCL 330的带宽配置得相对较大(例如,在捕获模式中为25KHz,而在休眠模式中为100KHz)。更一般性地,STM表示DC补偿相比FTM而言执行得更慢,或者相反地,FTM表示DC补偿相比STM而言执行得更快。
如在这里更具体讨论的,因为STM提供准确的静态DC电平估计,所以在AT连接状态期间使用STM,但是要经受较慢的捕获。然而,FTM适于快速捕获静态DC,但是要经受相对较大的噪声。通常在捕获和休眠模式期间使用FTM。然而,如果DC电平和功率估计完全中止,则也可以使用FTM。即,如果在STM中有较大波动,则可以调用FTM以重新建立基线。如上所述,FTM不提供准确的DC电平,但是有助于提供良好的初始估计。还应注意,各个电路元件内的DC电平会作为更新增益级的函数而产生。即,每个增益级在其操作模式/操作值变化时可能引入DC分量。因此,DC补偿可以包括考虑电路引入的DC分量。上述AGC/DC补偿设计适应很大的动态范围并可以根据固件控制来调整。
在现代通信系统中,要关注输入信号的适当DC补偿,以便最佳地利用ADC中的可用动态范围。在作为若干可能标准中的一个的UMB标准中,除了在超帧前导码(SFPA)内,前向链路信号强度可能变化较大。因为帧信号强度常遭受变化并且SFPA是仅有的稳定功率电平基准,所以试图控制SFPA窗内的AGC对现有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而且,因为零IF接收机的残留DC电平随接收机的增益设置而变化,所以在调整AGC时应当执行DC补偿。
在这里公开的各个实施例中,对AGC和DC补偿进行控制,使得接收机增益分布在模拟域和数字域中,以及将DC补偿应用在模拟域和数字域中。DC补偿设置取决于AGC设置;即,当由于AGC而改变了模拟增益状态时重新调整DC补偿。
图4示出了示例性UMB超帧结构410的示图,其中该结构410可以是所接收信号的一部分。超帧410示出为包含超帧前导码(SFPA)。在SFPA之后有25个前向链路物理帧,例如索引为0-24。在超帧410“后面”示出了下一个超帧420,其具有相似的前导码和物理帧。
每个SFPA包括八(8)个具有相关信息的符号。每个符号可以约为100微秒(μs)。这些符号包括前向-主广播信道(F-PBCCH)、四(4)个前向-辅广播信道(F-SBCCH)或四(4)个前向-快速寻呼信道(F-QPCH),以及三(3)个时分复用(TDM)导频1-3(前向-捕获信道(F-ACQCH))。例如,如这里进一步详细描述的,在接收F-PBCCH符号期间,在已经解码该符号之后和/或以其相关功率电平来执行AGC更新。紧接在捕获之后的索引为3的OFDM符号被认为是不重要的,从而可以在捕获之后立即执行AGC的更新。此外,因为在初始搜索期间可能破坏之前的符号,所以在捕获期间,按照SFPA指示符和/或利用功率估计来对索引为5-7的OFDM符号进行检测和解码。如果检测到索引为5-7的OFDM符号,则可以确认已经发生捕获。然而,对于该帧来说AGC功率电平可能不正确,因此可能推迟AGC调整直到下一个SFPA。
根据上述讨论显而易见的是,对于接收信号强度(RSSI)测量结果,为了适应稀疏出现的SFPA,仔细地规划DC补偿和AGC时序参数以满足系统需求。在这一点上,实现五种操作模式:
●DC补偿校准模式;
●捕获模式;
●捕获到连接模式转换;
●连接模式;以及
●休眠模式。
在上电时或者在系统软件(SW)/固件(FW)需要的任何其它时间调用DC补偿校准模式。针对天线输入被清零的所有可能增益状态,执行DC补偿校准。这里,可以生成校准表格以抵消或补偿通过天线电路生成的任何DC分量。这种模式可以在启动期间执行并且可以是由FW推动的操作。下面描述了在DC补偿校准模式中进行操作的示例性方法。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针对所有AGC状态校准粗略DC补偿(ADCL)的示例性方法500的流程图。根据方法500,控制器344检测接入终端(AT)的上电操作(方框502)。响应于检测到上电操作,控制器344打开开关SW1以禁止天线302输入到LNA 304,使得前端300不能接收信号(方框504)。然后,控制器344控制AGC模块332来将LNA 304配置在初始增益状态(方框506)。然后,控制器344确定在第二加法器320输出处的DC分量电平(方框508)。然后,控制器344确定是否已经选择了所有增益状态(方框510)。如果尚未选择所有LNA增益状态,则方法进行回到方框506以选择下一个增益状态。否则,控制器344对ADCL 340进行配置,使得ADCL 340基于对所有增益状态测量的DC分量来执行粗略DC补偿(方框512)。然后,控制器344关闭开关SW1,以便将天线302耦合到LNA304,使得前端300能够接收信号(方框514)。此外或可替换地,该方法也可以应用到混频器306的增益。
在初始捕获或盲搜索期间使用捕获(ACQ)模式。在初始捕获期间,对于接入终端(AT)没有可用的系统时序信息。在这种情况中,与AGC/DVGA调整并行地执行捕获过程。在TDD系统中,由于不存在时序问题,反向链路(RL)帧对能量估计产生贡献,从而对所接收能量带来较大动态范围。除此之外,信道变化也产生影响;从而执行试图紧紧跟随信号中的能量变化的快跟踪/更新模式(FTM)。对此进行说明的另一种方式是,将DC补偿设置为FTM模式。在每个更新周期中,DC补偿执行FTM更新并且AGC管理能量估计(EE)或RSSI测量,直到获得跟踪。一旦接入终端(AT)需要时序,则这时要适当地规定超帧(SF)边界,并且AGC/DVGA变换到慢跟踪模式(STM),经历下面说明的其它条件。
捕获到连接转换模式:一旦接入终端(AT)具有所需要的系统时间,则接入终端(AT)停止AGC操作直到下一个SFPA。在SFPA的开始处,DC补偿和AGC运行一系列(可配置的)ACQ周期,例如,EE/AGC遵循的DC补偿FTM。随后,接入终端切换到连接模式,其中DC补偿改变到支持DC补偿粗略环路的STM模式。下面描述了在捕获和捕获到连接转换模式中进行操作的示例性方法。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在捕获模式和捕获到连接转换模式中执行AGC和DC电平补偿的示例性方法600的流程图。根据方法600,控制器344检测到正在接收RF信号(方框602)。响应于检测到所接收信号,控制器344指示DDCL 330以FTM(例如,~26微秒(μs)长度的操作)执行精细调整以减少在第二加法器320的输出处的DC分量(方框604)。然后,控制器344指示AGC模块332执行相对较短的能量估计(例如,~26μs长度的操作)(方框606),并且生成AGC信号以便基于能量估计(例如,~6μs长度的操作)调整LNA 304(和/或混频器306)的增益(方框608)。然后,控制器344确定数字信号处理器模块342是否已经获取所接收信号的时序(方框610)。如果还没有获取到所接收信号的时序,则重复方框604-610中的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数字信号处理模块342已经获取了所接收信号的时序,则数字信号处理模块342向控制器344发送它正在处理超帧前导码(SFPA)的信号(方框614)。然后,控制器344将重复次数或计数值设置为一(1)(方框616)。控制器344指示DDCL 330以FTM(例如,~26μs长度的操作)执行精细调整以减少在第二加法器320的输出处的DC分量(方框618)。然后,控制器344指示AGC模块322执行相对较短的能量估计(例如,~26μs长度的操作)(方框620),并且生成AGC信号以便基于能量估计(例如,~6μs长度的操作)调整LNA 304(和/或混频器306)的增益(方框622)。然后,控制器344确定重复次数或计数值是否等于预定界限(例如,五(5)或六(6))(方框624)。如果重复次数或计数值不等于预定界限,则控制器344递增重复次数或计数值(方框626)。然后,控制器344重复方框618-624的操作。另一方面,如果控制器344确定重复次数或计数值等于预定界限,则控制器344结束捕获AGC/DC调整处理(方框628)。
连接模式具有两个子模式:PBCCH解码之前的SFPA和PBCCH解码之后的SFPA。
首先,讨论PBCCH解码“之前”模式背后的一般概念,其中在SFPA第4个OFDM符号的开始处以慢跟踪/更新模式(STM)开始对具有DC补偿的RSSI信号的AGC能量估计。随后,如果残留DC值超过预定阈值,则操作从STM切换到FTM模式,并且在将DC补偿切换回STM之前开始执行预定次数的DC补偿粗略环路更新。
对于PBCCH解码之后的SFPA的连接模式:在SFPA的第一OFDM符号的开始处以STM开始具有DC补偿的AGC能量估计(RSSI)。随后,如果残留DC值超过预定阈值,则从STM切换到FTM模式,并且在将DC补偿切换回STM之前进行预定次数的DC补偿粗略环路更新。
在连接模式中,可能在前导码之间发送比全功率更低的功率。因此,两个超帧之间的任何更新均能够造成ADC饱和。例如,如果在被全功率帧所跟随的部分功率帧处执行更新,则这就可能发生。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缺陷,需要只在前导码期间更新超帧。应当注意,AGC可以在整个超帧期间操作,但是只在前导码期间更新。此外,将AGC锁定到已滤波值,而不是锁定到瞬时值。在ACQ之后,在放大器中从不同于第1-3个(索引为第0-第2)符号的符号开始计算瞬时能量,直到PBCCH解码,然后再从第一OFDM符号开始计算。这里,假设已经完成定时。下面描述在连接模式中进行操作的示例性方法。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在连接模式中执行AGC和DC电平补偿的示例性方法700的流程图。根据方法700,控制器344从数字信号处理模块342接收消息,该消息指示检测到SFPA的第一(1)OFDM符号(如果已经对PBCCH符号进行解码)或SFPA的第四(4)OFDM符号(如果尚未对PBCCH符号进行解码)(方框702)。如果尚未检测到相应符号,则控制器344按照方框702继续监视对该符号的检测。如果检测到第一(1)或第四(4)符号,则控制器344指示AGC模块332对在LNA304输入处的所接收RF信号执行相对较长的能量估计(例如,~52μs长度的操作)(方框704)。基于该能量估计,AGC模块332确定LNA 304(和/或混频器306)的增益是否需要调整(方框706)。如果需要,则AGC模块332基于能量估计(例如,~6μs长度的操作)生成AGC信号以调整LNA304(和/或混频器306)的增益。然后,方法700进行到在方框710中描述的操作。
如果在方框706中AGC模块332确定LNA 304(和/或混频器306)的增益不需要调整,则控制器344确定在第二加法器320的输出处的DC分量(方框714)。然后,控制器344确定DC分量是否超过预定阈值(方框716)。如果没有超过,则控制器344返回到方框702的操作以检测下一个SFPA的第一(1)或第四(4)符号。另一方面,如果在方框716中控制器344确定所测量的DC分量超过预定阈值,则控制器344指示DDCL 330以STM执行精细调整以减小在第二加法器320的输出处的DC分量(例如,~6.5μs长度的操作)(方框710)。然后,控制器344指示ADCL 340执行一个或两个粗略调整以减小在第二加法器320的输出处的DC分量(例如,~6.5μs长度的操作)(方框712)。然后,控制器344返回到方框702的操作以检测下一个SFPA的第一(1)或第四(4)符号。
最后,休眠模式(从休眠中苏醒):在该模式中,系统在SFPA的开始处苏醒。然后,以FTM执行DC更新,然后执行EE。将该DC/EE过程重复预定数目的周期,然后处理将DC补偿切换到STM模式。下面描述在休眠模式中进行操作的示例性方法。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在休眠模式中执行AGC和DC电平补偿的示例性方法800的流程图。根据方法800,数字信号处理模块342苏醒以检查是否有针对接入终端(AT)的寻呼(方框802)。在数字信号处理模块342已经苏醒之后,数字信号处理模块342检测SFPA的第一(1)OFDM符号(方框804)。当被通知检测到第一(1)OFDM符号时,控制器344将重复次数或计数值设置为一(1)(方框806)。然后,控制器344指示DDCL 330以FTM执行精细调整以减小在第二加法器320的输出处的DC分量(例如,~6.5μs长度的操作)(方框808)。接下来,控制器344指示AGC模块332执行相对很短的能量估计(例如,~6.5μs长度的操作)(方框810)。然后,AGC模块332基于能量估计(例如,~6.5μs长度的操作)来生成AGC信号以调整LNA304(和/或混频器306)的增益(方框812)。然后,控制器344确定重复次数或计数值是否等于预定界限(例如,五(5)或六(6))(方框814)。如果确定重复次数或计数值不等于预定界限,控制器344就递增重复次数或计数值(方框818),并且重复方框808-814中的操作。否则,控制器344结束休眠AGC/DC调整处理(方框816)。
这里具体说明了以上模式的操作顺序的一些基本原理。当确认捕获到周期/时序时,停止快跟踪(FTM)直到下一个(第二)超帧,在下一个超帧重新开始快跟踪(FTM)并持续预定数目的周期,以便得到良好的在前导码中设置的功率初始估计。应当理解,初始捕获信息的第一段可能被破坏,或者第一超帧前导码的功率电平可能与下一个到达的(第二)超帧前导码的功率电平不同。因此,在下一个(第二)超帧前导码处重新开始快跟踪(在已经获取到时序之后),以便得到良好的初始功率估计。应当注意,因为假设前导码中的能量电平是常数,所以AGC更新不应当在超帧前导码之间执行,而是在前导码期间执行。
然而,因为下一个(第二)超帧前导码中的第一符号也可能被破坏或者具有与第一超帧前导码的第一符号不同的功率,所以通常将其丢弃。因为已经获取到时序,所以快跟踪模式将快速评估下一个(第二)超帧前导码中后续符号的功率。此后,可以执行慢跟踪模式(STM)。
由于在下一个(第二)超帧前导码中已经获取到时序并确定了功率,所以前导码的第一符号变得不相关,并且现在可以对下一个(第三)到达的超帧前导码的第一符号执行AGC更新。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示例性AGC模块900的方框图。AGC模块900可以是AGC模块332的一个示例性实现(但是还包括数字增益模块,记为922)。数字增益模块922可以是与如上所述的前端系统300的模块328相同。
具体地,控制器900包括能量估计器(EE)902、线性到以2为底的对数(linear-to-log 2)变换器904、加法器906、第一(1)阶滤波器907、除法器/减法器918和逻辑920。EE 902接收来自DC补偿/校正的输入信号并将该信号转发到变换器904以将其变换为基于对数的形式。将变换器904的输出提供到模拟增益(log2形式)作为反向输入的加法器906。模拟增益(Log2)估计天线端口到加法器906输入之间的增益。因此,加法器906的输出是在天线端口处所接收RF信号的已更新能量估计E(n)。
将加法器906的输出应用到第一(1)阶滤波器907,第一(1)阶滤波器907从所接收信号的能量估计E(n)中除去噪声,并且生成所接收信号的平均能量估计第一(1)阶滤波器907可以依次包括第一乘法器908、加法器910、延迟元件Z-1 916以及第二乘法器914。将所接收信号的能量估计E(n)应用到第一乘法器908,第一乘法器908以因子1-α对估计E(n)进行缩放。然后,将已缩放的估计应用到加法器910,加法器910将已缩放的估计与来自第二乘法器914的输出的反馈信号进行相加。在加法器910的输出处生成所接收信号的平均能量估计平均能量估计应用到延迟元件Z-1 916的输入端。将延迟元件Z-1 916的输出耦合到第二乘法器914,第二乘法器914以因子α对已延迟的平均能量估计进行缩放,以生成反馈信号。
将滤波器907的输出提供到除法器/减法器918(对数域中的减法等于线性域中的除法)。将基准电平或目标电平Eref输入到除法器/加法器918。除法器/加法器918的输出提供增益比结果,并随后提供给逻辑920。逻辑920具有两个输出,一个是用于输入到数字增益模块922的数字增益信号d(n),一个是用于AGC控制的模拟增益信号f(n)。
总而言之,DVGA对去除干扰之后的能量信号进行操作。首先,以当前模拟增益来缩小能量估计以获得所接收信号的功率电平(在应用任何增益之前)。然后,使用第一阶环路来估计功率电平的已滤波值。控制逻辑将通过定位RSSI来选择相应的模拟增益级。通过使用图9中示出的配置,可以在一个更新中跳过多个模拟增益级,从而提供了更快的AGC处理。应当注意,可以根据设计偏好来变更或改变图9中示出的各个元件,而同时支持所需的有效性能等级。因此,可以在没有偏离该实施例和其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示例性直流(DC)补偿环路1000的方框图。在1000中示出了以带宽控制常数Ki和Ko作为各自输入的反馈环路1010和1050的两个环路。第一环路1010被视为精细DC调整环路,而第二环路1050被视为粗略DC调整环路。
具体地,精细DC调整环路1010包括加法器1012,适用于将来自第二加法器320的输出的信号x1(n)与反馈信号d1(n)进行相加,以生成DC补偿信号y1(n)。DC补偿信号y1(n)应用到乘法器1014,乘法器1014以带宽控制常数Ki来对信号进行缩放。然后,已缩放的信号应用到加法器1016,加法器1016将已缩放的信号与延迟元件Z-1 1018提供的加法器1016的已延迟输出进行相加。在延迟元件Z-1 1018的输出处生成反馈信号d1(n)。
粗略DC调整环路1050包括乘法器1052,适用于将来自精细DC调整环路1010的反馈信号d1(n)乘以带宽控制常数Ko。然后,已缩放信号应用到加法器1054,加法器1054将已缩放信号与DC粗略补偿信号a1(n)进行相加。通过使用延迟元件Z-1 1056延迟加法器1054的输出,来生成DC粗略调整信号aI(n)。以相似的方式生成Q-DC粗略补偿信号aI(n)。I-DC和Q-DC粗略补偿信号aI(n)以及aQ(n)应用到DAC 1060的输入,DAC 1060生成模拟DC粗略补偿信号aa(n)。
应当注意,可以根据设计偏好来改变环路的内部工作所表示的环路算法。因此,尽管图10示出了用于DC环路设计的一个特定实施例,但是可以使用其它实现,其中可以在控制中实现多个环路或多个梯度。
应当理解,所公开处理中步骤的具体顺序或层次是示例性方法的实例。应当理解,基于设计偏好,处理中步骤的具体顺序或层级可以重新设置,同时保持在本公开范围内。所附方法权利要求以示例顺序呈现了各个步骤的要素,而并非旨在局限于所呈现的具体顺序或层次。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技术中的任何一种来表示信息和信号。例如,在以上描述中通篇所提及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比特、符号和码片均可以用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性粒子、光场或光粒子、能量状态的变化或者其任何组合来表示。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理解,结合这里公开的实施例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逻辑块、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可以实现为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两者的组合。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这种可互换性,已经就各种示意性组件、块、模块、电路和步骤的功能对其进行了整体描述。这种功能是实现为硬件还是实现为软件取决于具体应用以及施加给整个系统的设计约束。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每种具体应用以各种方式来实现所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决定不应被解释为导致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这里公开的实施例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逻辑块、模块和电路可以利用被设计成用于执行这里所述功能的下列部件来实现或执行: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离散门或晶体管逻辑、分立的硬件组件或者这些部件的任何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但是可替换地,处理器可以是任何传统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结合DSP核,或任何其它这种配置。
结合这里公开的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包含在硬件中、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中或这两者的组合中。软件模块可以位于RAM存储器、闪速存储器、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盘、CD-ROM,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到处理器,使得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中读取信息并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作为替换,存储介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ASIC可以位于用户终端中。作为替换,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作为分立的部件位于用户终端中。
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可以实现为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意组合。如果实现为软件,则可以将这些功能作为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通过计算机可读介质来传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通信介质包括有助于将计算机程序从一个位置传送到另一个位置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能够由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举例而言而非限制性地,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介质、磁盘存储介质或其它磁性存储设备,或者是可以用于以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携带或存储所期望的程序代码并且能够由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它介质。此外,任何连接都可以适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使用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路(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的无线技术来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发送软件,则上述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的无线技术均包括在介质的定义。如这里所使用的,磁盘和光盘包括压缩盘(CD)、激光盘、光学盘、数字多功能盘(DVD)、软盘和蓝光盘,其中磁盘通常通过磁性再现数据,而光盘利用激光通过光学技术再现数据。上述内容的组合也应当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提供所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均能够实现或者使用本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这些实施例的各种修改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里定义的一般性原理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基础上应用于其它实施例。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这里所给出的实施例,而是与本申请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Claims (38)
1.一种用于处理射频(RF)接收信号的装置,包括:
RF设备,用于处理所述RF接收信号以生成下变频信号;
能量估计器,用于提供与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相关的信号;
自动增益控制(AGC)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控制所述RF设备的增益;
精细DC补偿模块,用于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精细调整;以及
粗略DC补偿模块,用于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粗略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RF设备包括低噪声放大器(LN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RF设备包括混频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AGC模块以预定的离散增益集控制所述RF设备的增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精细DC补偿模块由所述AGC模块控制,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精细调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精细DC补偿模块以快跟踪模式(FTM)或慢跟踪模式(STM)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精细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粗略DC补偿模块由所述AGC模块控制,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粗略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模数转换器(ADC),用于将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从模拟域转换到数字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精细DC补偿模块在所述数字域中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精细调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粗略DC补偿模块在所述模拟域中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粗略调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还包括:数字增益模块,适用于在所述数字域中调整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的电平。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AGC模块适用于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来控制所述数字增益模块。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还包括:控制器,适用于在不存在所述RF接收信号时,基于与一系列增益状态相对应的所述混频器的DC电平下行流的一系列测量结果来配置所述粗略DC补偿模块。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信号处理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时序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其中,响应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没有检测到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所述时序信息,所述控制器适用于一次或多次重复执行下列顺序的操作:
指示所述精细DC补偿模块以快跟踪模式(FTM)对所述已下变频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精细调整;
指示所述能量估计器生成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以及
指示所述AGC模块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来控制所述RF设备的增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中,响应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检测到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所述时序信息,所述控制器适用于预定次数的一次或多次重复执行下列顺序的操作:
指示所述精细DC补偿模块以FTM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精细调整;
指示所述能量估计器生成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以及
指示所述AGC模块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来控制所述RF设备的增益。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还包括适用于执行下列顺序的操作的控制器:
指示所述能量估计器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的时序关系生成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以及
指示所述AGC模块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来控制所述RF设备的增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还包括适用于执行下列操作的控制器:
指示所述精细DC补偿模块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以慢跟踪模式(STM)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精细调整;以及
指示所述粗略DC补偿模块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粗略调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时序关系包括所述信号处理模块用以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的超帧前导码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处理的时间间隔。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还包括:控制器,适用于如果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的DC分量超过预定阈值则执行下列操作:
指示所述精细DC补偿模块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以慢跟踪模式(STM)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精细调整;以及
指示所述粗略DC补偿模块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粗略调整。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还包括适用于预定的一次或多次重复执行下列顺序的操作的控制器:
指示所述精细DC补偿模块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以快跟踪模式(FTM)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中的DC分量执行精细调整;
指示所述能量估计器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生成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以及
指示所述AGC模块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来控制所述RF设备的增益。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时序关系包括所述信号处理模块用以对所述已下变频的接收信号的超帧前导码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处理的时间间隔。
23.一种处理射频(RF)接收信号的方法,包括:
将可编程功率增益应用到所接收RF信号;
生成与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相关的信号;
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来控制所述可编程功率增益;
对所接收RF信号进行下变频;
以相对精细的方式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DC分量;以及
以相对粗略的方式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所述DC分量。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已下变频信号中的时序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检测到所述已下变频信号中的所述时序信息之前一次或多次重复执行下列顺序的操作:
以相对精细的方式并且以快跟踪模式(FTM)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DC分量;
生成与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相关的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来控制所述可编程功率增益。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检测到所述已下变频信号中的所述时序信息之后预定次数的一次或多次重复执行下列顺序的操作:
以相对精细的方式并且以所述FTM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DC分量;
生成与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相关的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来控制所述可编程功率增益。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时序关系生成与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相关的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来控制所述可编程功率增益。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时序关系以相对精细的方式并且以慢跟踪模式(STM)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DC分量;以及
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以相对粗略的方式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DC分量。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时序关系包括用于对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超帧前导码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处理的时间间隔。
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预定次数的一次或多次重复执行下列顺序的操作:
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时序关系以相对精细的方式并且以快跟踪模式(FTM)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DC分量;
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生成与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相关的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来控制所述可编程功率增益。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时序关系包括用于对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超帧前导码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处理的时间间隔。
32.一种用于处理所接收射频(RF)信号的装置,包括:
用于将可编程功率增益应用到所接收RF信号的模块;
用于生成与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相关的信号的模块;
用于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来控制所述可编程功率增益的模块;
用于对所接收RF信号进行下变频的模块;
用于以相对精细的方式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DC分量的模块;以及
用于以相对粗略的方式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所述DC分量的模块。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已下变频信号中的时序信息的模块。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已下变频信号中的所述时序信息之前顺序地控制下列模块的模块:
用于以相对精细的方式并且以快跟踪模式(FTM)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DC分量的模块;
用于生成与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相关的信号的模块;和
用于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来控制所述可编程功率增益的模块。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已下变频信号中的所述时序信息之后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时序关系来控制下列模块的模块:
用于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时序关系生成与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相关的信号的模块;和
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来控制所述可编程功率增益。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控制模块还在检测到所述已下变频信号中的所述时序信息之后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所述时序关系来控制下列模块:
用于以相对精细的方式并且以慢跟踪模式(STM)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DC分量的模块;以及
用于以相对粗略的方式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DC分量的模块。
37.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按照与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时序关系来预定地一次或多次重复控制下列模块的模块:
用于以相对精细的方式并且以快跟踪模式(FTM)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DC分量的模块;
用于生成与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相关的信号的模块;和
用于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来控制所述可编程功率增益的模块。
38.一种计算机可读产品,包括: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
用于使计算机将可编程功率增益应用到所接收RF信号的代码;
用于使计算机生成与所接收RF信号的能量估计相关的信号的代码;
用于使计算机基于所述能量估计信号来控制所述可编程功率增益的代码;
用于使计算机对所接收RF信号进行下变频的代码;
用于使计算机以相对精细的方式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DC分量的代码;以及
用于使计算机以相对粗略的方式调整所述已下变频信号的所述DC分量的代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4066308P | 2008-03-29 | 2008-03-29 | |
US61/040,663 | 2008-03-29 | ||
US12/398,285 | 2009-03-05 | ||
US12/398,285 US8331892B2 (en) | 2008-03-29 | 2009-03-05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C compensation and AGC |
PCT/US2009/036585 WO2009123830A1 (en) | 2008-03-29 | 2009-03-09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c compensation and agc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81880A true CN101981880A (zh) | 2011-02-23 |
CN101981880B CN101981880B (zh) | 2014-04-09 |
Family
ID=40758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1159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1880B (zh) | 2008-03-29 | 2009-03-09 | 用于dc补偿和agc的方法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31892B2 (zh) |
EP (1) | EP2274885A1 (zh) |
JP (2) | JP2011521498A (zh) |
KR (1) | KR101141003B1 (zh) |
CN (1) | CN101981880B (zh) |
BR (1) | BRPI0909371A2 (zh) |
CA (1) | CA2718235C (zh) |
RU (1) | RU2458457C2 (zh) |
TW (2) | TWI415400B (zh) |
WO (1) | WO2009123830A1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21182A (zh) * | 2011-12-07 | 2012-04-18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一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agc实现方法 |
WO2012174831A1 (zh) * | 2011-06-24 | 2012-12-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进行iq信号实时校准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873086A (zh) * | 2012-12-14 | 2014-06-18 | 美国博通公司 | 校准 |
CN104954032A (zh) * | 2015-05-22 | 2015-09-30 | 豪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无线接收机及其使用方法 |
CN107276604A (zh) * | 2016-03-31 | 2017-10-20 | 恩智浦有限公司 | 用于处理射频(rf)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
CN108768425A (zh) * | 2018-07-02 | 2018-11-06 | 成都国恒空间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增益控制agc的动态调整方法 |
WO2019034019A1 (en) * | 2017-08-15 | 2019-02-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DEVICE AND METHOD FOR DOWNLINK GAIN COMPENSATION AND RADIO UNIT COMPRISING THE DEVICE |
CN114204949A (zh) * | 2021-11-30 | 2022-03-18 |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 大动态快速数字agc控制方法 |
CN114945210A (zh) * | 2022-05-06 | 2022-08-26 | 广州芯之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射频信号增益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
CN118369969A (zh) * | 2021-12-22 | 2024-07-19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动态自动增益控制(agc)参考信令的方法、用户装备和基站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268678A1 (en) * | 2008-04-24 | 2009-10-29 | Fujitsu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gain control in a mobil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network |
US8554251B2 (en) * | 2009-06-29 | 2013-10-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evic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ffline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processing in cellular systems |
US8780768B2 (en) * | 2010-04-02 | 2014-07-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utomatic gain control acquisition in time division duplex systems |
CN102348274B (zh) * | 2010-07-30 | 2014-07-2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终端 |
US8793000B2 (en) * | 2011-05-02 | 2014-07-29 | Apple Inc. | Idle mode receive antenna diversity system |
US9288776B2 (en) * | 2013-11-05 | 2016-03-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wideband automatic gain control algorithm supporting multiple carriers with possibly different air interface technologies |
EP2980801A1 (en) | 2014-07-28 | 2016-02-03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Method for estimating noise in an audio signal, noise estimator, audio encoder, audio decoder,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audio signals |
KR102190358B1 (ko) * | 2014-12-10 | 2020-12-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득 제어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CN107534950B (zh) * | 2015-07-27 | 2020-09-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US10181970B2 (en) | 2016-03-31 | 2019-01-15 | Nxp B.V.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n amplifier of a communications device |
US9814005B2 (en) | 2016-03-31 | 2017-11-07 | Nxp B.V.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a radio frequency (RF) signal |
JP2018098566A (ja) | 2016-12-09 | 2018-06-21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通信用ケーブルモジュールおよび伝送損失補償回路 |
DE102017200122B4 (de) | 2017-01-05 | 2020-07-23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Wafer Level Package mit integrierten Antennen und Mittel zum Schirmen, System dieses umfassend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
DE102017200121A1 (de) | 2017-01-05 | 2018-07-05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Wafer Level Package mit zumindest einem integrierten Antennenelement |
RU2678166C1 (ru) * | 2017-12-21 | 2019-01-23 | Андр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кишин | Способ повышения устойчивости работы сверхрегенеративного приемника |
CA3088990C (en) | 2018-01-05 | 2023-12-19 | Hahn-Schickard-Gesellschaft Fuer Angewandte Forschung E.V. | Evaluation arrangement for a thermal gas sensor,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s |
CN112074729B (zh) | 2018-01-05 | 2024-05-07 | 汉席克卡德应用研究协会 | 气体传感器以及用于运行气体传感器的方法 |
US10659112B1 (en) | 2018-11-05 | 2020-05-19 | XCOM Labs, Inc. | User equipment assis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configuration |
US10432272B1 (en) | 2018-11-05 | 2019-10-01 | XCOM Labs, Inc. | Variab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user equipment |
US10756860B2 (en) | 2018-11-05 | 2020-08-25 | XCOM Labs, Inc. | Distribu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configuration |
US10812216B2 (en) | 2018-11-05 | 2020-10-20 | XCOM Labs, Inc. |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scheduling |
KR20210087089A (ko) | 2018-11-27 | 2021-07-09 | 엑스콤 랩스 인코퍼레이티드 | 넌-코히어런트 협력 다중 입출력 통신 |
US10756795B2 (en) | 2018-12-18 | 2020-08-25 | XCOM Labs, Inc. | User equipment with cellular link and peer-to-peer link |
US11063645B2 (en) | 2018-12-18 | 2021-07-13 | XCOM Labs, Inc. | Methods of wirelessly communicating with a group of devices |
US11330649B2 (en) | 2019-01-25 | 2022-05-10 | XCOM Labs, Inc. | Methods and systems of multi-link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
US10756767B1 (en) | 2019-02-05 | 2020-08-25 | XCOM Labs, Inc. | User equipment for wirelessly communicating cellular signal with another user equipment |
US10756782B1 (en) | 2019-04-26 | 2020-08-25 | XCOM Labs, Inc. | Uplink active set management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 |
US11032841B2 (en) | 2019-04-26 | 2021-06-08 | XCOM Labs, Inc. | Downlink active set management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 |
US10686502B1 (en) | 2019-04-29 | 2020-06-16 | XCOM Labs, Inc. | Downlink user equipment selection |
US10735057B1 (en) | 2019-04-29 | 2020-08-04 | XCOM Labs, Inc. | Uplink user equipment selection |
US11411778B2 (en) | 2019-07-12 | 2022-08-09 | XCOM Labs, Inc. | Time-division duplex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alibration |
US11956738B2 (en) * | 2019-08-16 | 2024-04-09 | Mediatek Inc. | Automatic gain control for serving cell activation based on two different reference signals |
CN110912570B (zh) * | 2019-11-18 | 2021-07-06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低噪声放大器的调档装置、方法、终端及网元设备 |
WO2021098946A1 (en) * | 2019-11-18 | 2021-05-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ignal block reception with automatic gain control adjustment |
US11411779B2 (en) | 2020-03-31 | 2022-08-09 | XCOM Labs, Inc. | Reference signal channel estimation |
US12068953B2 (en) | 2020-04-15 | 2024-08-20 | Virewirx, Inc. | Wireless network multipoint association and diversity |
WO2021242574A1 (en) | 2020-05-26 | 2021-12-02 | XCOM Labs, Inc. | Interference-aware beamforming |
EP4229846A1 (en) | 2020-10-19 | 2023-08-23 | Xcom Labs, Inc. | Reference signa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WO2022093988A1 (en) | 2020-10-30 | 2022-05-05 | XCOM Labs, Inc. | Clustering and/or rate selection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2067420A2 (en) * | 2001-02-16 | 2002-08-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irect conversion receiver architecture |
CN1382273A (zh) * | 1999-10-18 | 2002-11-27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加密蜂窝通信的随机数生成 |
US20030199264A1 (en) * | 2002-04-09 | 2003-10-23 | Christian Holenstein | Direct current offset cancellation for mobile station modems using direct conversion |
WO2007118101A1 (en) * | 2006-04-03 | 2007-10-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 gain control during signal acquisi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274759B (en) * | 1993-02-02 | 1996-11-13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Correction of D.C offset in received and demodulated radio signals |
TW294867B (zh) | 1994-12-23 | 1997-01-01 | Qualcomm Inc | |
US5646857A (en) | 1995-03-31 | 1997-07-08 | Trimble Navigation Limited | Use of an altitude sensor to augment availability of GPS location fixes |
SE9900289D0 (sv) | 1999-01-27 | 1999-01-27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DC estimate method for a homodyne receiver |
JP2001180835A (ja) | 1999-12-27 | 2001-07-03 | Toshiba Tec Corp | プリンタ装置 |
US6327313B1 (en) * | 1999-12-29 | 2001-12-04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C offset correction |
US7212797B2 (en) | 2002-04-26 | 2007-05-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C removal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networking |
US7319852B2 (en) * | 2002-08-29 | 2008-01-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C offset compensation in a direct conversion receiver |
JP2005130203A (ja) | 2003-10-23 | 2005-05-19 | Sony Corp | 受信装置 |
US8295371B2 (en) | 2006-07-14 | 2012-10-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carrier receiv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
2009
- 2009-03-05 US US12/398,285 patent/US833189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3-09 RU RU2010144272/08A patent/RU2458457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3-09 BR BRPI0909371A patent/BRPI0909371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9-03-09 CN CN200980111599.3A patent/CN10198188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3-09 WO PCT/US2009/036585 patent/WO2009123830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3-09 CA CA2718235A patent/CA2718235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3-09 EP EP09726787A patent/EP2274885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03-09 JP JP2011501883A patent/JP2011521498A/ja active Pending
- 2009-03-09 KR KR1020107024452A patent/KR101141003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3-18 TW TW098108790A patent/TWI41540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3-18 TW TW102123024A patent/TWI52050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
- 2012-08-29 JP JP2012189092A patent/JP545686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82273A (zh) * | 1999-10-18 | 2002-11-27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加密蜂窝通信的随机数生成 |
WO2002067420A2 (en) * | 2001-02-16 | 2002-08-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irect conversion receiver architecture |
US20030199264A1 (en) * | 2002-04-09 | 2003-10-23 | Christian Holenstein | Direct current offset cancellation for mobile station modems using direct conversion |
WO2007118101A1 (en) * | 2006-04-03 | 2007-10-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 gain control during signal acquisition |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174831A1 (zh) * | 2011-06-24 | 2012-12-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进行iq信号实时校准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421182A (zh) * | 2011-12-07 | 2012-04-18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一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agc实现方法 |
CN102421182B (zh) * | 2011-12-07 | 2014-03-12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一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agc实现方法 |
CN103873086A (zh) * | 2012-12-14 | 2014-06-18 | 美国博通公司 | 校准 |
CN103873086B (zh) * | 2012-12-14 | 2018-02-27 | 安华高科技通用Ip(新加坡)公司 | 校准 |
CN104954032A (zh) * | 2015-05-22 | 2015-09-30 | 豪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无线接收机及其使用方法 |
CN107276604A (zh) * | 2016-03-31 | 2017-10-20 | 恩智浦有限公司 | 用于处理射频(rf)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
CN107276604B (zh) * | 2016-03-31 | 2021-02-19 | 恩智浦有限公司 | 用于处理射频(rf)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
WO2019034019A1 (en) * | 2017-08-15 | 2019-02-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DEVICE AND METHOD FOR DOWNLINK GAIN COMPENSATION AND RADIO UNIT COMPRISING THE DEVICE |
US11296658B2 (en) | 2017-08-15 | 2022-04-0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Device and method for downlink gain compensation as well as radio unit comprising the device |
CN108768425A (zh) * | 2018-07-02 | 2018-11-06 | 成都国恒空间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增益控制agc的动态调整方法 |
CN114204949A (zh) * | 2021-11-30 | 2022-03-18 |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 大动态快速数字agc控制方法 |
CN114204949B (zh) * | 2021-11-30 | 2024-01-30 |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 大动态快速数字agc控制方法 |
CN118369969A (zh) * | 2021-12-22 | 2024-07-19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动态自动增益控制(agc)参考信令的方法、用户装备和基站 |
CN114945210A (zh) * | 2022-05-06 | 2022-08-26 | 广州芯之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射频信号增益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
CN114945210B (zh) * | 2022-05-06 | 2024-02-09 | 广州芯之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射频信号增益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038788A (ja) | 2013-02-21 |
RU2010144272A (ru) | 2012-05-10 |
KR101141003B1 (ko) | 2012-05-22 |
US20100184397A1 (en) | 2010-07-22 |
TW200947887A (en) | 2009-11-16 |
BRPI0909371A2 (pt) | 2016-07-26 |
TW201342817A (zh) | 2013-10-16 |
CN101981880B (zh) | 2014-04-09 |
CA2718235A1 (en) | 2009-10-08 |
WO2009123830A1 (en) | 2009-10-08 |
JP2011521498A (ja) | 2011-07-21 |
KR20100126589A (ko) | 2010-12-01 |
JP5456861B2 (ja) | 2014-04-02 |
EP2274885A1 (en) | 2011-01-19 |
TWI520507B (zh) | 2016-02-01 |
US8331892B2 (en) | 2012-12-11 |
RU2458457C2 (ru) | 2012-08-10 |
TWI415400B (zh) | 2013-11-11 |
CA2718235C (en) | 2016-07-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81880B (zh) | 用于dc补偿和agc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1960891B (zh) | 用于补偿接入终端中在睡眠时间期间发生的漂移的方法和装置 | |
RU2212093C2 (ru) | Схема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й регулировки усиления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несколькими каскадами усилителей с регулируемым усилением при выработке оценки принимаемой мощности сигнала | |
KR101200201B1 (ko) | 수신기의 직교 위상 신호 경로의 자동 이득 제어 관리를 위한 회로, 시스템 및 방법 | |
KR100958233B1 (ko) | 무선 수신기를 위한 자동 이득 제어 | |
US8275335B2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gain state of a wireless receiver operating in an idle mode | |
CN103168499B (zh) | 通过限制高级信号处理的使用来节省功率 | |
CN1333945A (zh) | 时隙式模式操作的自动增益控制 | |
CN102893520A (zh) | 时分双工系统中的自动增益控制捕获 | |
WO2011100920A2 (zh) | 无线接收机中自动增益调整的方法及装置 | |
CN1918797A (zh) | 功耗受控的收发机 | |
CN101981883A (zh) | 多级傅立叶变换装置、方法和制品 | |
CN105191424A (zh) | 增强型gsm小区捕获 | |
CN1158779C (zh) | 用于电信的接收机、收发信机、无线单元和方法 | |
US7492294B2 (en) | Receiving method with digital level adjustment in the analog section and incremental level change in the digital section | |
CN102474286A (zh) | 用于ofdma系统的双频率跟踪环路 | |
JP2005175731A (ja) | Agc制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受信機 | |
JP5300597B2 (ja) | 歪補償装置 | |
JP2005510963A (ja) | Ofdm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電力増幅器過渡変動補償 | |
JP5123940B2 (ja) | 無線受信機 | |
US20090081973A1 (en) | Multi-slot power control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 |
CN2757452Y (zh) | 一种路径合并和相关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Termination date: 2018030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