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0733A - 留置针组合体 - Google Patents

留置针组合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0733A
CN101980733A CN2009801109649A CN200980110964A CN101980733A CN 101980733 A CN101980733 A CN 101980733A CN 2009801109649 A CN2009801109649 A CN 2009801109649A CN 200980110964 A CN200980110964 A CN 200980110964A CN 101980733 A CN101980733 A CN 1019807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protuberance
protector
needle
needl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09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0733B (zh
Inventor
田边秀宪
桥本和宏
村下尊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807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07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07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07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12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 A61M25/0631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having means for fully covering the needle after its withdrawal, e.g. needle being withdrawn inside the handle or a cover being advanced over the need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12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 A61M25/0637Butterfly or winged devices, e.g. for facilitating handling or for attachment to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 A61M5/3243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being axially-extensible, e.g. protective sleeves coaxially slidable on the syringe barrel
    • A61M5/324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e.g. to improve manipulation or functioning
    • A61M2005/3247Means to impede repositioning of protection sleeve from needle covering to needle uncovering position
    • A61M2005/325Means obstructing the needle passage at distal end of a needle protection sleev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 A61M5/3243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being axially-extensible, e.g. protective sleeves coaxially slidable on the syringe barrel
    • A61M5/3275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being axially-extensible, e.g. protective sleeves coaxially slidable on the syringe barrel being connected to the needle hub or syringe by radially deflectable members, e.g. longitudinal slats, cords or band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留置针组合体,具有:前端具有锐利的针尖的内针;固定在内针的基端部上的内针接口;供内针穿插的中空的外针;固定在外针的基端部且在基端部具有凸部的外针接口;保护器,具有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具有弹性,并具有能与凸部卡合的突出部,通过突出部和凸部卡合,保护器拆装自由地连结在外针接口上。外针接口的凸部相对于内针的轴倾斜,并具有供突出部滑动的滑动面,连结部件具有突出部与凸部卡合的第一状态和突出部与凸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第二状态,在连结部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过渡时,突出部沿凸部的滑动面滑动。

Description

留置针组合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例如输液时穿刺血管并留置的留置针组合体。
背景技术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等时,将与输液管连接的留置针穿刺到患者的血管中并留置,来进行输液。
这样的留置针(留置针组合体)由以下部件构成:中空的外针、固定在外针基端的外针接口、被插入上述外针内并且其前端具有锐利针尖的内针、固定在上述内针基端的内针接口、及装拆自由地连结在外针接口上的保护器。在外针接口上形成具有与外针的内腔连通的流路的主管、和具有从该流路分支的分支流路的侧管,在侧管上连接有输液管。(例如,参照对比文件1)。
在将该留置针穿刺到患者的血管中时,将内针插入到外针内,以使内针的针尖从外针的前端突出的组装状态进行穿刺操作。
在内针的针尖到达血管内时,血液从内针的前端部流入,该血液在中途从形成在内针的侧部的孔部向外针和内针之间的流路流入,并通过该流路,流入到透明的外针接口的内部,即主管的流路,然后,从主管流入侧管的分支流路(回血)。由此,能够确认内针已插入了血管(视觉辨认)。
在确认该回血后,以内针为导向部,推进外针,将该外针插入到血管内(穿刺)。
接下来,通过一只手握持并固定外针以及外针接口,同时用另一只手握持内针接口并使其向基端方向移动,将内针从外针拔出。然后,经由连接的输液管、外针接口的侧管、主管以及外针进行输液剂的给药。
另外,如图15所示,在外针接口300的基端部(图15中右侧的端部)形成有肋部330。
另一方面,在保护器上设置有V字状的弹簧920,该弹簧920具有能够与外针接口300的肋部330卡合的突出片9240(参照图6)。此外,在图15中,仅图示出了包括弹簧920的突出片9240在内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弹簧920的突出片9240和外针接口300的肋部330卡合,保护器被自由装拆地连结在外针接口300上。
另外,弹簧920在通过弹性变形使其突出片9240和外针接口300的肋部330卡合的状态下,与内针的外周面抵接,该卡合状态被保持,在将内针从外针拔出时,弹簧920从内针的外周面离开并复原,在该弹簧920复原时,突出片9240相对于肋部330向图15中下侧移动,突出片9240和肋部330的卡合被解除。
但是,弹簧920的突出片9240和外针接口300的肋部330相互的相对面分别相对于内针的中心轴O1大致垂直,在解除突出片9240和肋部330的卡合之前,经由内针接口和保护器的连结部件,弹簧920(保护器)被向基端方向牵引,从而弹簧920的突出片9240难以向图15中下侧移动,钩挂在肋部330上,阻力增大。
即,在所述以往的留置针组合体中,使内针接口向基端方向移动,在将该内针接口从外针拔出且使保护器从外针接口300脱离时,在最后的阶段,突出片9240钩挂在肋部330上,阻力急剧变大,存在变沉重的问题。由此,需要急剧增大使内针接口向基端方向移动的力,若不能牢固地固定外针接口,则该外针接口会向基端方向移动,有可能导致外针从血管被拔出。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749588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保护器顺畅地从外针接口脱离的留置针组合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具有:
前端具有锐利的针尖的内针;
固定在所述内针的基端部上的内针接口;
供所述内针穿插的中空的外针;
固定在所述外针的基端部且其基端部具有凸部的外针接口;
保护器,具有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具有弹性,并具有能与所述凸部卡合的突出部,通过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凸部卡合,保护器拆装自由地连结在所述外针接口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针接口的凸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倾斜、供所述突出部滑动的滑动面,
所述连结部件具有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凸部卡合的第一状态、和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凸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第二状态,在所述连结部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过渡时,所述突出部沿所述凸部的滑动面滑动。
根据这样的本发明,在将内针从外针拔去,且使保护器从外针接口脱离时,由于保护器的连结部件的突出部沿外针接口的凸部的滑动面滑动,所以能够降低阻力,由此,能够顺畅可靠地进行将内针从外针拔去,且使保护器从外针接口脱离的操作。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中,所述连结部件在与所述内针的外周面抵接而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被保持在所述第一状态,在将所述内针从所述外针拔去时,所述连结部件从所述内针的外周面离开并复原,在该连结部件复原时,所述突出部沿所述凸部的滑动面滑动,所述连结部件成为所述第二状态。
由此,在将内针从外针拔去,且使保护器从外针接口脱离时,能够降低阻力(脱离阻力),由此,能够顺畅可靠地进行将内针从外针拔去,且使保护器从外针接口脱离的操作。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中,所述突出部通过所述连结部件的复原而移动的方向为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大致垂直的方向,在将所述内针从所述外针拔去时,所述保护器向基端方向移动,由此,所述突出部沿所述凸部的滑动面滑动。
由此,在将内针从外针拔去,且使保护器从外针接口脱离时,能够降低阻力(脱离阻力),因此,能够顺畅可靠地进行将内针从外针拔去,且使保护器从外针接口脱离的操作。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中,所述凸部在所述外针接口的外周面沿其周向形成。
由此,在将内针从外针拔去,且使保护器从外针接口脱离时,能够降低阻力(脱离阻力),因此,能够顺畅地可靠地进行将内针从外针拔去,且使保护器从外针接口3脱离的操作。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中,所述凸部的滑动面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的倾斜角度θ为30~85°。
由此,突出部与凸部的滑动面之间的接触部分的面积(接触面积)减小,由此,突出部与凸部的滑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滑动阻力)也变小。因此,能够使突出部更顺畅地沿凸部的滑动面滑动(移动)。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中,所述凸部的高度朝向所述突出部沿所述凸部的滑动面滑动时移动的方向逐渐减小。
由此,能够更顺畅且可靠地使连结部件成为第二状态。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中,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凸部的滑动面相对的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倾斜。
由此,在将内针从外针拔去,且使保护器从外针接口脱离时,能够可靠地降低突出部和凸部之间产生的阻力,因此,能够更顺畅且可靠地进行该拔去、脱离操作。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中,所述突出部的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的倾斜角度与所述凸部的滑动面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的倾斜角度不同。
由此,在将内针从外针拔去,且使保护器从外针接口脱离时,能够可靠地降低突出部和凸部之间产生的阻力,因此,能够更顺畅且可靠地进行该拔去、脱离操作。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中,还具有对所述内针或所述内针接口和所述保护器进行连结的连结机构,在将所述内针从所述外针拔去时,使所述内针接口向基端方向移动,由此,所述保护器向基端方向移动而从所述外针接口脱离。
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保护器从内针的针尖脱落,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保护器覆盖针尖的状态。因此,在进行内针等的废弃处理等时,能够防止作业者等误被针尖刺伤手指等的事故,安全性高。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中,所述保护器在将所述内针从所述外针拔去时覆盖所述内针的至少针尖。
由此,在进行内针等的废弃处理等时,能够防止作业者等误被针尖刺伤手指等的事故,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留置针组合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外针接口、内针、内针接口及保护器等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中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外针接口、内针、内针接口及保护器等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保护器的连结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外针接口及保护器的连结部件的仰视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外针接口及保护器的连结部件的仰视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外针接口及保护器的连结部件的仰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外针接口、内针及保护器等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外针接口、内针及保护器等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0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保护器的连结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图10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保护器的挡板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示意地表示以往的留置针组合体的外针接口及保护器的连结部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外针接口、内针、内针接口及保护器等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的A-A线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外针接口、内针、内针接口及保护器等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保护器的连结部件的立体图,图7及图8分别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外针接口及保护器的连结部件的仰视图。
此外,以下,将图2、图3及图5中的左侧作为“基端”,右侧作为“前端”,另外,将图7及图8中的右侧作为“基端”,左侧作为“前端”进行说明。另外,在图7及图8中,保护器的连结部件仅图示第一部位及突出片。
各图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1包括:中空的外针2;固定在外针2的基端部的外针接口3;贯通外针2内的内针4、固定在内针4的基端部的内针接口5;以连通内腔71与外针2的内腔21的方式连接到外针接口3的侧方部(或基端部)的管7。下面对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外针2优选使用具有一定程度挠性的材料。外针2的构成材料适合用树脂材料、特别是软质树脂材料,其具体例子可列举为:例如,PTFE、ETFE、PFA等氟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烃类树脂或它们的混合物,聚氨酯、聚酯、聚酰胺、聚醚尼龙树脂、上述烃类树脂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混合物等。
这样的外针2的全部或一部分可以具有内部可见性。也可以在外针2的构成材料中,添加例如硫酸钡、碳酸钡、碳酸铋、钨酸等X射线造影剂,使其具有造影功能。
在外针2的基端部,通过例如铆接、熔接(热熔接、高频熔接等)、粘接剂粘接等方法,将外针接口3紧固(固定),以对液体保持密封。
外针接口3具有:大致筒状的主管36;和具有从主管36的流路31分支的分支流路32的、大致筒状的侧管(分支管)37。
如前所述,在主管36的前端侧固定有外针2的基端部,流路31的前端侧与外针2的内腔21连通。流路31(主管36)配置成其轴线(中心轴)以与外针2的中心轴大致一致。
另一方面,分支流路32(侧管37)配置成其轴线(中心轴)相对于外针2的中心轴,即流路31(主管36)的轴线以规定角度倾斜。该情况下,分支流路32以分支流路32的基端侧位于图2中左侧的方式倾斜。此外,分支流路32(侧管37)的轴线也可以相对于流路31(主管36)的轴线垂直(也可以不倾斜)。
另外,管7的前端部(一端部)连接在外针接口3的侧管37上。由此,经由管7,能够将药液(输液)等液体向外针2(外针接口3)供给。
另外,在外针接口3的基端部上形成有肋部33。该肋部33将在后面详述。
另外,在外针接口3的侧方,一对翼12a、12b与外针接口3一体地形成。将外针2及内针4穿刺到血管等中时,通过拇指和中指捏住内针接口5进行穿刺,在外针2的前端进入到血管中后,通过食指推压后述的手指抵接部916来推进外针接口3,能够仅将外针2推入血管内。在留置外针2时,通过粘贴带等将翼12a、12b固定在皮肤上。
在外针2上,穿插有前端具有锐利的针尖41的内针4。留置针组合体1在将内针4插通到外针2中,并且针尖41从外针2的前端开口22突出的状态,即图1、图3、图4及图7所示的状态下使用。以下,将该状态称为“组装状态”。
内针4的长度,在为组装状态时,为至少针尖41从外针2的前端开口22突出的程度的长度。
内针4可以为中空针,也可以为实心针。在使内针4为实心针的情况下,在使其外径变小的同时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另外,通过使内针4为实心针,在操作结束后,在废弃内针4时,不会在内针4的内部残留血液,没有流出该血液的危险,安全性较高。
另外,在内针4为中空针的情况下,在该内针4穿刺血管时,通过血液流入内针4的中空部,来确认血液的回血,但通过使内针4为实心针,血液流入内针4和外针2之间的间隙,能够更快地确认血液的回血。
在图示的结构中,内针4为中空针,在其中途的侧部形成有未图示的孔部(侧孔)。由此,在内针4穿刺血管时,血液流入到内针4的中空部,该血液在中途从形成在内针4的侧部的孔部流入到内针4和外针2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更快地确认血液的回血。
此外,内针4能够形成为具有中空部和实心部两者的结构(例如,通过对中空针的内腔的一部分进行充填,使前端侧为中空,使基端侧为实心的结构等),但通过使其整体由一个部件构成,能够实现内针4的成本的削减。
另外,内针4的外径可以是恒定的,另外,也可以具有外径不同的多个部分。
作为这样的内针4的构成材料,能够列举例如不锈钢、铝或铝合金、钛或钛合金等金属材料。
在内针4的基端部紧固(固定)有内针接口5。该内针接口5是在其前端部,在组装状态下,插入(配设)有后述的保护器9的基端部,并具有收纳(配设)后述的连结部件20的保护器插入部(连结部件收纳部)51。保护器9及连结部件20分别能够相对于保护器插入部51移动。
内针4相对于内针接口5的固定方法可以例举例如嵌合、铆接、熔接、粘接剂粘接等方法,或是并用这些方法。此外,在图示的结构中,由于内针4为中空,所以为了穿刺血管时不让回流的血液从内针接口5的基端部飞溅出去而进行密封。
这样的内针接口5及前述的外针接口3分别优选地由透明(无色透明)、着色透明或半透明的树脂构成,确保了内部的视觉辨认性。由此,在确保外针2已插入到血管中时,能够通过目视确认经由前述的内针4流入的血液的回血。
作为外针接口3、内针接口5及翼12a、12b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分别可以例举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聚烯烃,聚氨酯、聚酰胺、聚酯、聚碳酸酯、聚丁二烯、聚氯乙烯、聚缩醛等各种树脂材料。
管7具有挠性,如上所述,其前端部与外针接口3的侧管37连接。管7的基端部(另一端部)安装有连接器72。该连接器72上连接有,例如,安装在供给输液(药液)的输液管的端部的连接器、收纳有药液的注射器的口部(前端部)等。
此外,作为管7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聚烯烃、聚氯乙烯、聚丁二烯、聚酰胺、聚氨酯、聚酯等。
另外,留置针组合体1在外针接口3的流路31上,作为对该流路31进行密封的密封机构,具有圆柱状(块状)的密封部件(未图示)。该密封部件被设置(固定)在与主管36的流路31的分支流路32相比的基端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配置在分支流路32的附近。
在该密封部件上,能够穿插内针4,且形成有在拔去穿插的内针4时封闭的孔或狭缝。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密封部件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沿该密封部件的长度方向贯通的狭缝(未图示)。
狭缝的形状为一字形。由此,能够容易地使闭状态的狭缝成为开状态。由此,内针4能够顺畅地在密封部件(狭缝)中穿插,即,如后述那样,在将内针4作为导向部并推进外针2时,能够降低内针4的外表面和狭缝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因此,进一步提高了留置针组合体1的穿刺操作时的操作性。
密封部件具有自封闭性,即,在组装状态下,在狭缝中穿插有内针4,并且在拔去穿插的内针4时,狭缝通过密封部件自身的弹性力(复原力)而封闭。由此,在拔去内针4时,能够防止从外针接口3的基端的漏液,并且,能够维持外针接口3内的无菌性。
作为这种密封部件的构成材料,可以列举出例如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异丁橡胶、丁二烯橡胶、丁苯橡胶、聚氨酯橡胶、丁腈橡胶、丙烯酸酯橡胶、氟橡胶、硅橡胶这样的各种橡胶材料(尤其是经过了硫化处理的橡胶材料)、或氨基甲酸乙酯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烯烃类、乙烯类等各种热塑性合成橡胶、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各种弹性材料。
另外,在留置针组合体1上,优选实施降低狭缝的内表面和内针4的外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的摩擦降低处理。
作为该的摩擦降低处理,例如,可以列举在狭缝的内表面及内针4的外表面(外周面)的至少一侧的面上赋予润滑剂的处理、在狭缝的内表面形成由低摩擦材料构成的层(低摩擦层)等。
通过这种摩擦降低处理,在将内针4作为导向部并推进外针2时,能够可靠地降低内针4和密封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由此,能够使外针2顺畅地移动,留置针组合体1成为穿刺操作时的操作性优良的结构。
另外,留置针组合体1具有在将内针4从外针2拔去时,覆盖内针4的至少针尖41的保护器9。以下,对该保护器9进行说明。
保护器9是在组装状态下,被插入(配设)在内针接口5的保护器插入部51中。
该保护器9自由装拆地连结在外针接口3上,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具有保护器主体91、和设在保护器主体91内的连结部件92。
在保护器主体91的前端部,形成有组装状态下供外针接口3的基端部插入的有底的孔部911。
保护器主体91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与作为外针接口3及内针接口5的构成材料所列举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另外,在保护器主体91的孔部911的基端侧收纳有连结部件92。即,在保护器主体91上,形成有构成孔部911的底壁的壁部912、和配置在壁部912的基端侧的壁部913,连结部件92配置在这些壁部912和壁部913之间。
如图3、图5及图6所示,连结部件92具有弹性,并具有能够与外针接口3的肋部33卡合的板状的突出片(突出部)924。保护器9在组装状态下,且在该孔部911中插入有外针接口3的基端部的状态下,通过连结部件92的突出片924和外针接口3的肋部33卡合,能够装拆自如地连结在外针接口3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92作为整体形状呈大致V字状,是通过将具有弹性(弹力性)的(弹性变形)带状的板部件弯曲成大致V字状而形成的(板簧)。具体地,连结部件92具有:第一部位921;连接在第一部位921的图6中上侧,通过与该第一部位921形成大致V字形状的第二部位922;配置在第一部位921的图6中下侧的第三部位923;从第三部位923的基端向图6中上侧突出的突出片924;在第一部位921的中途且配置在基端侧的挡板部925。另外,第二部位922的图6中下侧的部位向上侧弯曲或屈曲。另外,突出片924的与后述的肋部33的滑动面331相对的相对面926相对于内针4的中心轴O1大致垂直。
该连结部件92是通过改变(开闭)第一部位921和第二部位922的打开角度,能够取得(能够变形)突出片924与肋部33卡合的第一状态(第一形状)、和突出片924与肋部33的卡合被解除的第二状态(第二形状)。
即,如图3、图4及图7所示,在组装状态下,连结部件92以打开角变小的方式以折叠的状态(弹性变形的状态)被收纳,第一部位921与内针4的外周面抵接,由此,被保持成第一状态。在该状态下,保护器9被连结在外针接口3上。另外,保护器9及外针接口3相对于内针4及内针接口5,在内针4的长度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
使内针接口5从该状态相对于保护器9向基端方向移动,在内针4的针尖41到达连结部件92的第一部位921的基端侧时,如图5及图8所示,连结部件92通过自身的弹性力(复原力)打开(复原),并且,经由后述的连结部件20被向基端方向牵引地移动,成为第二状态。通过连结部件92的复原,突出片924移动的方向为相对于内针4的中心轴O1大致垂直的方向。在该状态下,保护器9和外针接口3的连结被解除。另外,连结部件92的挡板部925位于内针4的中心轴O1上的针尖41的前端侧,由此,阻止了针尖41超过连结部件92向前端方向移动(通过)。此外,若使内针接口5向基端方向进一步移动,则保护器9经由后述的连结部件20被向基端方向牵引地移动,且从外针接口3脱离。
作为连结部件92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出与上述的外针接口3、内针接口5同样的各种树脂材料或不锈钢、铝或铝合金、钛或钛合金、铜或铜合金等各种金属材料。
此外,连结部件92的一部分,例如,可以通过铆接、埋入、熔接、粘接剂粘接等方法,固定在保护器主体91上。另外,连结部件92不限于图示的结构,可以为其他的形状、构造。
另外,在保护器主体91的前端部突出形成有(设有)手指抵接部(薄片)916。保护器主体91和手指抵接部916一体地形成。另外,手指抵接部916向上方突出。通过手指将该手指抵接部916向前端方向推压,由此,能够使外针2相对于内针4向前端方向移动。
此外,保护器主体91和手指抵接部916由不同部件形成,也可以将他们进行接合。该情况下,作为手指抵接部916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与作为外针接口3及内针接口5的构成材料所列举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另外,手指抵接部916也可以突出形成在其他的部位(部件),例如,突出形成在外针接口3上。
另外,如图2、图3及图5所示,留置针组合体1具有连结部件20,该连结部件20具有在保护器9覆盖内针4的针尖41时防止该保护器9从针尖41脱落的脱落防止机构的功能和连结保护器9和内针接口5的连结机构的功能。
该连结部件20构成为对保护器9的保护器主体91和内针接口5进行连结。由此,若使内针接口5向基端方向移动,则保护器9经由连结部件20被向基端方向牵引(移动)。
另外,连结部件20呈波纹状,因此,伸缩自如。而且,连结部件20是在最大的伸长状态(完全拉伸的状态)下,内针4的针尖41位于与连结部件92的挡板部925相比更靠基端侧,并且,具有针尖41被收纳到保护器主体91内(不会从保护器主体91脱落)的程度的长度。
这样,连结部件20使保护器主体91和内针接口5连结,并具有在最大的伸长状态下针尖41被收纳到保护器主体91内的程度的长度,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保护器9从内针4的针尖41脱落,所以能够可靠地维持保护器9覆盖针尖41的状态。因此,在进行内针4等的废弃处理等时,能够防止作业者等误被针尖41刺伤手指等的事故,安全性较高。
另外,连结部件20在组装状态下被收缩,即被折叠,在内针4从外针2被拔去,且保护器9覆盖针尖41的状态下伸长,即展开。
这种连结部件20在组装状态下收缩,在该收缩的状态下,被收纳(配设)在与内针接口5的保护器插入部51的保护器相比更靠基端侧。由此,在穿刺操作时,连结部件20不会成为妨碍,留置针组合体1的操作性提高。另外,具有能够实现留置针组合体1的小型化的优点。
另外,在连结部件20为收缩的状态及伸长的状态下,内针4贯通该连结部件20。由此,内针4在连结部件20伸缩时作为该连结部件20的导向部发挥作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例如使留置针组合体1成为组装状态(制造状态)时,连结部件20在非本意的状态下收缩、即不被收容于内针接口5而收缩的情况。
另外,连结部件20具有恢复到其自然状态的所谓自回复性(复原性),在与自然状态相比收缩的状态下,通过其复原力,作为向伸长的方向弹压的弹压机构发挥作用,另外,在与自然状态相比伸长的状态下,通过其复原力,作为向收缩的方向弹压的弹压机构发挥作用。“自然状态”是指不对连结部件20施加外力的状态。
此外,连结部件20可以构成为连结保护器9和内针4。
如图2、图3、图5、图7及图8所示,该留置针组合体1的外针接口3是在其基端部,作为能够与所述保护器9的连结部件92的突出片924卡合的凸部,具有肋部(凸条)33。
肋部33在外针接口3的基端部的外周面,沿其周方向形成,在图示的结构中,形成为环状。
该肋部33具有相对于内针4的中心轴(轴)O1倾斜的供突出片924滑动的滑动面331,当连结部件92从图3、图4及图7所示的第一状态向图5及图8所示的第二状态过渡时,连结部件92的突出片924沿该滑动面331滑动。即,连结部件92是在将内针4从外针2中拔去时,其第一部位921从内针4的外周面离开,并复原,在连结部件92复原时,突出片924沿肋部33的滑动面331滑动,成为第二状态。
由此,在将内针4从外针2拔去,且使保护器9从外针接口3脱离时,能够降低阻力(脱离阻力)。由此,能够顺畅且可靠地进行将所述内针4从外针2拔去且使保护器9从外针接口3脱离的操作。
另外,由于滑动面331是倾斜的,所以突出片924和肋部33的滑动面331的接触部分的面积(接触面积)小,由此,突出片924和肋部33的滑动面331的摩擦阻力(滑动阻力)小。由此,突出片924能够更顺畅地沿肋部33的滑动面331滑动(移动)。
由于肋部33的滑动面331相对于内针4的中心轴O1的倾斜角度(与中心轴O1成的角度)θ不足90°,优选为30~85°左右,更优选45~80°左右。
由此,能够使保护器9更顺畅地从外针接口3脱离。
这里,从组装状态使内针接口5相对于保护器9向基端方向移动,且在将内针4从外针2中拔去时,将连结部件92为第一状态时所需要的力作为F 1,将从内针4的针尖41向连结部件92的基端侧移动的瞬间直到连结部件92的突出片924和肋部33的卡合被解除期间的,即,将连结部件92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过渡时所需要的力作为F2时,优选以满足下述的条件的方式,设定倾斜角度θ。
即,优选F2为2×F1以下,更优选为1.5×F1以下,进一步优选为F1以下。
而且,尤其,优选以使F2和F1大致相等的方式设定倾斜角度θ。
由此,能够使保护器9更顺畅地从外针接口3脱离。
此外,F1中的大部分为抵抗内针4的外周面和连结部件92的第一部位921之间的摩擦阻力的力。另外,F2中的大部分为抵抗连结部件92的突出片924和肋部33的滑动面331之间的摩擦阻力的力。
另外,肋部33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恒定的,但也可以朝向突出片924沿肋部33的滑动面331滑动时的移动方向逐渐减小。在肋部33的高度逐渐减小的情况下,能够使连结部件92更顺畅且可靠地成为第二状态。
此外,优选对外针接口3的肋部33的滑动面331和连结部件92的突出片924的相对面926中的某一方或双方施与(涂布)例如硅油、表面活性剂等润滑剂。由此,能够降低突出片924和肋部33的滑动面331之间的摩擦阻力(滑动阻力),使连结部件92的突出片924更顺畅地沿肋部33的滑动面331滑动(移动)。
另外,优选在与连结部件92的第一部位921的内针4的外周面接触的部位上也施与(涂布)润滑剂。由此,内针4的外周面和第一部位921的摩擦阻力降低,能够更顺畅地进行内针4相对于保护器9的移动。
下面,对留置针组合体1的使用方法的一例(在穿刺血管的情况下)(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1]使留置针组合体1成为组装状态(参照图1、图3、图4、图7),将安装在输液管的端部上的连接器预先连接在连接器上,能够供给来自输液管的输液。
此外,此时,例如通过夹子(流路开闭机构的一例)夹住管7或输液管上的规定位置,封闭其内腔。
[2]接下来,解除由所述夹子等对管7或输液管进行的封闭,使来自输液管的输液经由管7导入外针接口3内。
被导入外针接口3内的输液填满与分支流路32及密封部件相比前端侧的流路31,并被导入外针2的内腔21,由此,外针2的内腔21被输液填满。此时,输液的一部分从外针2的前端开口22流出。
[3]在如以上那样填充结束后,再通过夹子等封闭管7或输液管,握持内针接口5,从而使被一体化的外针2及内针4穿刺患者的血管(静脉或动脉)。
通过外针2确保插入血管后,由于血管的内压(血压),血液经由内针4在外针2的内腔21向基端方向回流,所以在具有视觉辨认性的外针2、外针接口3、内针接口5或管7中的至少一个位置上,能够对该回流进行确认。
然后,在对回流进行确认后,接下来,将内针4作为导向部,沿内针4,使外针2向前端方向推进微小距离。
另外,在进行这种向血管的穿刺时,由于外针2的内腔21被输液填满,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误使气泡侵入到血管内,安全性极高。
[4]在通过外针2确保插入到血管后(在外针2移动到目标位置后),通过一只手固定外针2或外针接口3,通过另一只手握持内针接口5从而向基端方向牵引。由此,能够依次、连续地进行从内针4从外针2拔去的动作到保护器9从外针接口3脱离的所有各操作(动作)。即,首先,内针4向基端方向移动,然后从外针2拔去。
[5]接下来,内针4向基端方向移动,针尖41通过狭缝内时,具有自我封闭性的密封部件通过自身的弹性力而封闭狭缝。由此,不会经由狭缝发生漏液,另外,还能够确保外针接口3内以及输液管的无菌性。
[6]然后,内针4向基端方向移动,在针尖41到达连结部件92的第一部位921的基端侧时,如图5及图8所示,连结部件92通过自身的弹性力(复原力)打开(复原),并经由连结部件20向基端方向牵引移动,成为第二状态。
该情况下,如前所述,通过连结部件92的复原突出片924移动的方向为相对于内针4的中心轴O1大致垂直的方向,但由于保护器9经由连结部件20被向基端方向牵引而移动,所以与此同时连结部件92也向基端方向移动,由此,突出片924沿肋部33的滑动面331滑动,连结部件92成为第二状态。这样,在连结部件92成为第二状态时,即使内针4的针尖41要再次向前端方向返回地移动,也由于针尖41与连结部件92的挡板部925抵接,而不能够返回。
[7]然后,内针接口5向基端方向移动,由此,保护器9经由连结部件20被向基端方向牵引移动,从外针接口3分离(脱离)。
连结部件20由于具有在最大的伸长状态下能够在保护器主体91内收纳针尖41的程度的长度,能够可靠地防止保护器9从针尖41脱落,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保护器9覆盖针尖41的状态。
这样,在从外针2拔去内针4后,由于内针4及内针接口5没有用处,供废弃处理。
内针4的针尖41由保护器9覆盖,尤其,由于针尖41不会超过连结部件92的挡板部925向其前端侧移动而从保护器9的前端突出,所以能够防止进行废弃处理的人员等因针尖41误刺伤手指等的事故发生。
[8]下面,通过粘贴带等将翼12a、12b固定在皮肤上,并解除由所述夹子对管7或输液管进行的封闭,开始进行输液的供给。
从输液管供给的输液经过连接器72、管7、外针接口3及外针2的各内腔,被注入患者的血管内。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通过该留置针组合体1,在将内针4从外针2拔去,并使保护器9从外针接口3脱离时,能够降低阻力,由此,能够顺畅并可靠地进行将所述内针4从外针2拔去,并使保护器9从外针接口3脱离的操作。
<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外针接口及保护器的连结部件的仰视图。
此外,在以下中,将图9中的右侧作为“基端”,左侧作为“前端”进行说明。另外,在图9中,保护器的连结部件,仅图示出了第一部位及突出片。
以下,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以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相同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如图9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留置针组合体1中,与连结部件92的突出片924的肋部33的滑动面331相对的相对面926相对于内针4的中心轴O1倾斜。
而且,突出片924的相对面926相对于内针4的中心轴O1的倾斜角度和肋部33的滑动面331相对于内针4的中心轴O1的倾斜角度不同。
通过该留置针组合体1,能够得到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留置针组合体1相同的效果。
此外,突出片924的相对面926相对于内针4的中心轴O1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与肋部33的滑动面331相对于内针4的中心轴O1的倾斜角度相等。
另外,该第二实施方式还能够适用于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图11及图12是分别表示图10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外针接口、内针及保护器等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图10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保护器的连结部件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图10所示的留置针组合体的保护器的挡板部件的立体图。
此外,在以下中,将图10、图11及图12中的左侧作为“基端”,右侧作为“前端”进行说明。
以下,关于第三实施方式,以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如图10~图14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留置针组合体1中,保护器9具有保护器主体91、设在保护器主体91内的连结部件92、挡板部件93及环94。另外,在内针4的前端侧形成有外径大的(外径扩径)大径部(扩径部)42。而且,在连结部件92不设置挡板部925,另外,连结部件20被省略。
即,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保护器主体91的壁部913的基端侧形成有壁部914,挡板部件93设置在该壁部914的基端侧。
如图14所示,挡板部件93由具有弹性的板部件构成,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在组装状态下穿插有内针4的孔部931。另外,在挡板部件93上形成有多个切口,由此,挡板部件93能够容易地变形。
挡板部件93在自然状态时的孔部931的直径设定得比内针4的大径部42的直径小,并且,比内针4的其他部位的直径大。由此,在挡板部件93为自然状态时,大径部42不能够通过孔部931。
另外,挡板部件93构成为,在内针4从组装状态,即,从内针4的大径部42位于挡板部件93的前端侧的状态向基端方向移动,大径部42通过孔部931时,挡板部件93发生变形,孔部931的直径变得大于大径部42的直径。由此,大径部42能够通过孔部931。
另一方面,在内针4从内针4的大径部42位于挡板部件93的基端侧的状态向前端方向移动,即使大径部42通过孔部931,因挡板部件93的变形被壁部914阻止(保持在自然状态),由此,大径部42不能通过孔部931。
由此,能够阻止针尖41从保护器9的前端突出。
另外,在保护器主体91的基端侧(与挡板部件93相比的基端侧)设有环94。环94的孔径设定得比内针4的大径部42的直径小,并且,比内针4的其他部位的直径大。由此,大径部42不能通过环94的孔。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保护器9从内针4的针尖41脱落,另外,保护器9和内针4相连结。
这样,环94具有在保护器9覆盖内针4的针尖41时防止该保护器9从针尖41脱落的脱落防止机构的功能和连结保护器9和内针4的连结机构的功能。
通过该留置针组合体1,能够得到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留置针组合体1相同的效果。
以上,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构成留置针组合体的各部分能够置换成能够发挥相同功能的任意结构。另外,还可以附加任意的构成物。
另外,本发明还可以组合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两个以上的结构(特征)。
另外,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不限于插入血管内使用,例如,还能够适用于插入到腹腔内、胸腔内、淋巴管内、脊柱管内等进行使用。
另外,在本发明中,密封部件的狭缝的形状不限于一字形,还可以为例如十字形、Y字形、T字形(卜字形)、H字形。
另外,在本发明中,保护器不限于图示的结构,还可以为装拆自由地连结在外针接口上的结构。尤其,在将内针从外针拔去时,只要覆盖内针的至少针尖,能够使用各种结构的保护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具有:内针,在该内针的顶端具有锐利的针尖;内针接口,该内针接口固定在上述内针的基端部;空心的外针,上述内针穿通该外针;外针接口,该外针接口固定在上述外针的基端部,并在基端部具有凸部;保护器,具有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具有弹性,并具有能够与所述凸部卡合的突出部,通过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凸部卡合,保护器装拆自由地连结在所述外针接口上,所述外针接口的凸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倾斜、所述突出部进行滑动的滑动面,所述连结部件能够得到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凸部卡合的第一状态、和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凸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第二状态,在所述连结部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过渡时,所述突出部沿所述凸部的滑动面滑动。因此,能够使保护器顺畅地从外针接口脱离。因此,本发明的留置针组合体具有工业实用性。

Claims (10)

1.一种留置针组合体,具有:
前端具有锐利的针尖的内针;
固定在所述内针的基端部上的内针接口;
供所述内针穿插的中空的外针;
固定在所述外针的基端部且在基端部具有凸部的外针接口;
保护器,具有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具有弹性,并具有能与所述凸部卡合的突出部,通过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凸部卡合,保护器拆装自由地连结在所述外针接口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针接口的凸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倾斜、供所述突出部滑动的滑动面,
所述连结部件具有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凸部卡合的第一状态、和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凸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第二状态,在所述连结部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过渡时,所述突出部沿所述凸部的滑动面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在与所述内针的外周面抵接而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被保持在所述第一状态,在将所述内针从所述外针拔去时,所述连结部件从所述内针的外周面离开并复原,在该连结部件复原时,所述突出部沿所述凸部的滑动面滑动,所述连结部件成为所述第二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留置针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通过所述连结部件的复原而移动的方向为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大致垂直的方向,
在将所述内针从所述外针拔去时,所述保护器向基端方向移动,由此,所述突出部沿所述凸部的滑动面滑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在所述外针接口的外周面沿其周向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滑动面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的倾斜角度θ为30~8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高度朝着所述突出部沿所述凸部的滑动面滑动时的移动方向逐渐减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凸部的滑动面相对的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倾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留置针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的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的倾斜角度与所述凸部的滑动面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的倾斜角度不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组合体,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将所述内针或所述内针接口与所述保护器进行连结的连结机构,
在将所述内针从所述外针拔去时,使所述内针接口向基端方向移动,由此,所述保护器向基端方向移动而从所述外针接口脱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器是在将所述内针从所述外针拔去时覆盖所述内针的至少针尖的部件。
CN2009801109649A 2008-03-31 2009-03-26 留置针组合体 Active CN1019807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93545 2008-03-31
JP2008093545 2008-03-31
PCT/JP2009/056189 WO2009123024A1 (ja) 2008-03-31 2009-03-26 留置針組立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0733A true CN101980733A (zh) 2011-02-23
CN101980733B CN101980733B (zh) 2013-03-27

Family

ID=41135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09649A Active CN101980733B (zh) 2008-03-31 2009-03-26 留置针组合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60286A1 (zh)
EP (1) EP2260894A4 (zh)
JP (1) JP5352579B2 (zh)
CN (1) CN101980733B (zh)
WO (1) WO200912302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10823A1 (zh) * 2013-01-21 2014-07-24 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型留置针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94775B2 (ja) 2006-10-12 2012-08-08 日本コヴィディエン株式会社 針先保護具
US8764711B2 (en) 2011-02-28 2014-07-01 Injectimed, Inc. Needle guard
US9238104B2 (en) 2011-02-28 2016-01-19 Injectimed, Inc. Needle guard
ES2662356T3 (es) 2011-04-27 2018-04-06 Kpr U.S., Llc Conjuntos de catéter IV de seguridad
US8591467B2 (en) * 2011-07-25 2013-11-26 Covidien Lp Vascular access assembly and safety device
US8628497B2 (en) 2011-09-26 2014-01-14 Covidien Lp Safety catheter
US8715250B2 (en) 2011-09-26 2014-05-06 Covidien Lp Safety catheter and needle assembly
US8834422B2 (en) 2011-10-14 2014-09-16 Covidien Lp Vascular access assembly and safety device
EP3055001B1 (en) * 2013-10-07 2018-12-12 V-Align, Inc. Vein access needle guide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use
WO2015161296A1 (en) 2014-04-18 2015-10-22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Needle capture safety interlock for catheter
US11511052B2 (en) 2014-11-10 2022-11-29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Safety IV catheter with V-clip interlock and needle tip capture
GB2529270B (en) 2015-01-02 2016-07-27 Becton Dickinson Co Safety intravenous catheter with friction-based retention and disabling feature
USD857194S1 (en) 2017-01-25 2019-08-20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Needle tip shield
JP6589073B2 (ja) 2017-07-05 2019-10-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接続器具、及び、接続器具セ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38A (en) * 1935-04-11 1935-07-02 Wolf Roger D De Furnace construction
US4180068A (en) * 1978-04-13 1979-12-25 Motion Control, Incorporated Bi-directional flow catheter with retractable trocar/valve structure
US4931049A (en) * 1988-07-05 1990-06-05 Camino Laboratorties, Inc. Catheter coupling system
US5250038A (en) * 1992-10-09 1993-10-05 Cook Incorporated Multiple lumen vascular access introducer sheath
US6004294A (en) * 1998-04-09 1999-12-21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Catheter and introducer needle assembly with needle shield
US6749588B1 (en) 1998-04-09 2004-06-15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Catheter and introducer needle assembly with needle shield
GB9828696D0 (en) * 1998-12-29 1999-02-17 Houston J G Blood-flow tubing
US6234999B1 (en) * 2000-01-18 2001-05-22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Compact needle shielding device
BRPI0107774B8 (pt) * 2000-11-21 2021-06-22 Becton Dickinson Co conjunto de agulha introdutora e catéter com proteção de agulha.
DE20106697U1 (de) * 2001-04-18 2001-10-31 Braun Melsungen Ag Kathetereinführvorrichtung
US7458954B2 (en) * 2002-11-07 2008-12-02 Specialized Health Products, Inc. Safety shield for medical needl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10823A1 (zh) * 2013-01-21 2014-07-24 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型留置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9123024A1 (ja) 2011-07-28
US20110060286A1 (en) 2011-03-10
EP2260894A1 (en) 2010-12-15
WO2009123024A1 (ja) 2009-10-08
JP5352579B2 (ja) 2013-11-27
CN101980733B (zh) 2013-03-27
EP2260894A4 (en) 2017-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0733B (zh) 留置针组合体
CN101980745A (zh) 留置针组合体
CN201798996U (zh) 留置针组装体
CN201959337U (zh) 留置针组装体
US8043266B2 (en) Indwelling needle assembly
CN101980734B (zh) 医疗器具
CN101321549B (zh) 留置针组合体
CN101296718B (zh) 留置针组合体
EP2133109B1 (en) Indwelling needle assembly
JP5033637B2 (ja) 留置針組立体
CN104540538A (zh) 具有集成式静脉内管的套针静脉内导管组件
JP4723419B2 (ja) 留置針組立体
JP4966860B2 (ja) 留置針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