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3170B - 再现装置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再现装置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3170B
CN101953170B CN2010800010573A CN201080001057A CN101953170B CN 101953170 B CN101953170 B CN 101953170B CN 2010800010573 A CN2010800010573 A CN 2010800010573A CN 201080001057 A CN201080001057 A CN 201080001057A CN 101953170 B CN101953170 B CN 1019531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ata block
file
looked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10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3170A (zh
Inventor
佐佐木泰治
矢羽田洋
池田航
小川智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53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31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3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31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84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optical recording
    • H04N5/85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optical recording on discs or dru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1251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for continuous data, e.g. digitised analog information signals, pulse code modulated [PCM]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61Encoding, multiplexing or demultiplexing different image signal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72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image signals comprising non-image signal components, e.g. headers or format information
    • H04N13/178Metadata, e.g. disparity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72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image signals comprising non-image signal components, e.g. headers or format information
    • H04N13/183On-screen display [OSD] information, e.g. subtitles or men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89Recording image signals; Reproducing recorded imag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or manipulat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 H04N21/2343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or manipulat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involving reformatting operations of video signals for distribution or compliance with end-user requests or end-user device requirements
    • H04N21/234327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or manipulat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involving reformatting operations of video signals for distribution or compliance with end-user requests or end-user device requirements by decomposing into layers, e.g. base layer and one or more enhancemen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26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 H04N21/42646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for reading from or writing on a non-volatile solid state storage medium, e.g. DVD, CD-RO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2Content retrieval operation from a local storage medium, e.g. hard-disk
    • H04N21/4325Content retrieval operation from a local storage medium, e.g. hard-disk by playing back content from the storage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4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 H04N9/804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involving data re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the individual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being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ly
    • H04N9/8205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the individual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being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ly involving the multiplexing of an additional signal and the colour video signal
    • H04N9/8227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the individual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being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ly involving the multiplexing of an additional signal and the colour video signal the additional signal being at least another television signa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11B2020/1053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91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serves a specific purpose
    • G11B2020/1294Increase of the access spee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41Blu-ray discs; Blue laser DVR dis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13/00Details of stereoscopic systems
    • H04N2213/005Aspects relating to the "3D+depth" image form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For Recor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包括基视流和从属视流。基视流在平面视觉影像的再现中使用。从属视流与该基视流相组合地在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中使用。该记录介质还包括第一文件和第二文件。第一文件在平面视觉影像的再现时参照基视流。第二文件在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时参照基视流。

Description

再现装置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视觉影像、即3维(3D)影像的再现技术,特别涉及记录介质上的流数据的文件构造。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3D影像的普遍关注正在提高。例如在游乐园中,利用3D影像的娱乐景点汇集了人气。此外,在全国各地,上映3D影像的电影的电影院正在增加。随着这样的对3D影像的关注的提高,用来使得在各家庭中也能够再现3D影像的技术的开发不断进展。在该技术中,要求将3D影像内容以高画质的状态记录到光盘等可移动性记录介质中。进而,要求该记录介质对于2D再现装置的互换性。即,希望2D再现装置能够从记录在该记录介质中的3D影像内容再现2D影像,并且3D再现装置能够从记录在该记录介质中的3D影像内容再现3D影像。这里,所谓“2D再现装置”,是指仅能够再现平面视觉影像、即2维(2D)影像的以往的再现装置,所谓“3D再现装置”,是指能够再现3D影像的再现装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设想了3D再现装置也能够将以往的2D影像再现的情况。 
图75是表示用来对记录有3D影像内容的光盘确保对于2D再现装置的互换性的技术的示意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光盘6701中保存有两种视频流。一种是2D/左视视频流,另一种是右视视频流。“2D/左视视频流”在3D影像的再现中表示使视听者的左眼看到的2D影像、即“左视”,在2D影像的再现中表示该2D影像本身。“右视视频流”在3D影像的再现中表示使视听者的右眼看到的2D影像、即“右视”。在左右的视频流之间,帧速率相等,但帧的显示时期错开了帧周期的一半。例如,当各视频流的帧速率为1秒钟24帧时,将2D/左视视频流和右视视频流的各帧每1/48秒交替地显示。 
各视频流如图75所示,在光盘6701上被分割为多个区段(extent) 6702A~C、6703A~C。各区段包含1个以上GOP(图片组),由光盘驱动器一起读取。以下,将属于2D/左视视频流的区段称作“2D/左视区段”,将属于右视视频流的区段称作“右视区段”。2D/左视区段6702A~C和右视区段6703A~C交替地配置在光盘6701的轨道6701A上。在邻接的两个区段6702A-6703A、6702B-6703B、6702C-6703C之间再现时间相等。将这样的区段的配置称作“交织配置”。在交织配置中记录的区段群如以下这样在3D影像的再现和2D影像的再现这两者中使用。 
在2D再现装置6704中,光盘驱动器6704A仅将光盘6701上的区段中的2D/左视区段6702A~C从开头起依次读取,而跳过右视区段6703A~C的读取。进而,影像解码器6704B将由光盘驱动器6704A读取的区段依次解码为影像帧6706L。由此,在显示装置6707上仅显示左视,所以视听者可看到通常的2D影像。 
在3D再现装置6705中,光盘驱动器6705A从光盘6701中将2D/左视区段和右视区段交替地、如果用标号表示则以6702A、6703A、6702B、6703B、6702C、6703C的顺序读取。再根据读取的各区段,将2D/左视视频流向左影像解码器6705L传送,将右视视频流向右影像解码器6705R传送。各影像解码器6705L、6705R交替地将各视频流解码为影像帧6706L、6706R。由此,在显示装置6708上交替地显示左视和右视。另一方面,光栅眼镜6709同步于显示装置6708的画面的切换而交替地将左右的透镜设为不透明。因而,对于戴着光栅眼镜6709的视听者,显示在显示装置6708上的影像看起来为3D影像。 
并不限于光盘,在将3D影像内容保存到记录介质中时,利用上述那样区段的交织配置。由此,能够将该记录介质在2D影像的再现和3D影像的再现这两者中使用。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935507号公报 
在光盘中,有所谓的二层盘那样的、包括多个记录层的结构。在这样的光盘中,有可能发生一系列的流数据被跨越两层记录的情况。另一方面,即使是单层盘,也有一系列的流数据中间夹着其他数据而记录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在光盘驱动器的拾取器从光盘读取数据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伴随着层的切换的聚焦跳跃(focus jump)、或伴随着盘的半径方向的移动 的轨道跳跃。这些跳跃一般寻址时间较长,所以称作“远跳(long jump)”。为了即使发生远跳也无缝地再现影像,必须使即将远跳之前读取的区段的尺寸足够大、以满足用来在远跳中影像解码器内的缓冲器不发生下溢的条件。 
在图75所示的区段的交织配置中,为了对2D影像和3D影像这两者的再现满足上述条件,只要将即将远跳之前访问的2D/左视区段充分扩大就可以。但是,在此情况下,必须将与该区段再现时间相等的右视区段也一起扩大。结果,应在右影像解码器6705R内确保的缓冲器容量比足够满足上述条件的容量更大。这阻碍了3D再现装置6705内的缓冲器容量的进一步的削减、以及存储器的利用效率的进一步的提高,所以并不优选。 
为了将应在右影像解码器6705R内确保的缓冲器容量抑制在最小限度,可以考虑例如在即将远跳之前或刚刚远跳之后将2D影像的再现路径与3D影像的再现路径分离。这里,所谓“影像的再现路径”,是指表示该影像的视频流的各部分与其再现顺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所谓“再现路径的分离”,是指将视频流的再现对象部分和其复制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上而将它们分别分配到不同的再现路径中。当将2D影像的再现路径与3D影像的再现路径如上述那样分离时,可以在2D影像的再现时和3D影像的再现时单独设计即将远跳之前应读取的2D/左视区段的尺寸。因而,能够在将应在右影像解码器6705R内确保的缓冲器容量抑制在所需最小限度的状态下,在2D影像的再现时和3D影像的再现时都能够防止远跳中的各影像解码器6705L、6705R内的缓冲器下溢。但是,另一方面,2D/左视视频流的相同部分被重复保存在不同的区段中。因而,在远跳前后应读取的区段与应保存在其中的视频流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复杂化。结果,很难获得能够容易地实现这些区段的迅速读取的文件构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配置为能够将应在再现装置内确保的缓冲器容量进一步削减的区段群、并且具有能够使再现装置容易地实现对各区段的迅速访问的文件构造的记录介质。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记录介质中,记录有在平面视觉影像的再现 中使用的基视流、以及与该基视流相组合地在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中使用的从属视流。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记录介质中,还记录有第一文件和第二文件。第一文件在平面视觉影像的再现时参照基视流。第二文件在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时参照基视流。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记录介质中,基视流被分割为多个基视数据块;从属视流被分割为多个从属视数据块。在该记录介质上,还将这些多个基视数据块和多个从属视数据块交替地配置。在该记录介质上在此基础上还记录有第一文件和第二文件。第一文件在平面视觉影像的再现时参照多个基视数据块。第二文件在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时将交替配置的基视数据块和从属视数据块作为一系列的数据进行参照。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上述记录介质中,在平面视觉影像的再现路径和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路径之间共通的基视流的部分由两种参照文件参照。这些记录介质使再现装置在平面视觉影像的再现时和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时之间区分使用上述两种参照文件。结果,在这些记录介质中,能够由数据块群构成区段群,以使得能够进一步削减应在再现装置内确保的缓冲器容量,并且能够使再现装置容易地实现对各区段的迅速访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记录介质的家庭影院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BD-ROM盘101上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 
图3(a)是表示图2所示的下级目录的文件识别描述符241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图3(b)是表示图2所示的下级文件的文件识别描述符242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下级文件#1223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保存在图2所示的BD-ROM盘101的卷区域202B中的数据的目录/文件构造的示意图。 
图6(a)是表示多路复用在图2所示的BD-ROM盘101上的主TS中 的基本流的示意图,图6(b)是表示多路复用在图2所示的BD-ROM101上的第一子TS中的基本流的示意图,图6(c)是表示多路复用在图2所示的BD-ROM101上的第二子TS中的基本流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属于图6所示的多路复用流数据700内的各基本流701、702、703、704的TS包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8(a)是图7所示的TS包列的示意图,图8(b)是由图8(a)所示的TS包列构成的源包列的示意图,图8(c)是连续记录有图8(b)所示的源包列的RD-ROM盘上的卷区域中的扇区群的示意图。 
图9是以显示时间顺序表示图6(a)所示的基视视频流901和图6(b)所示的右视视频流902的图片的示意图。 
图10是以显示时间顺序表示图6(a)所示的基视视频流901和图6(c)所示的深度图流1001的图片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图7所示的视频流1100的数据构造的详细情况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视频流1201向图7所示的PES包列1202保存的保存方法的详细情况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对图6(a)所示的基视视频流1301和图6(b)或图6(c)所示的从属视视频流1302的各图片分配的PTS与DTS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4(a)、图14(b)是表示图11所示的补充数据1111D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 
图15(a)、图15(b)是表示对图6(a)所示的基视视频流1501和图6(b)或图6(c)所示的从属视视频流1502的各图片分配的解码计数器1510、1520的两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分别属于图6(a)、图6(b)、图6(c)所示的主TS、第一子TS、以及第二子TS的数据块群在BD-ROM盘101上的物理配置的示意图。 
图17(a)是表示单独连续地记录在某个BD-ROM盘上的主TS1701和子TS1702的配置的示意图。图17(b)是表示交替地记录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BD-ROM盘101上的基视数据块B[0]、B[1]、B[2]、……和从属视数据块D[0]、D[1]、D[2]、……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8(a)是表示在某个BD-ROM盘上邻接的基视数据块与从属视数 据块之间视频流的再现时间不同时的再现路径的示意图。图18(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BD-ROM盘101上、在邻接的基视数据块与从属视数据块之间视频流的再现时间相等时的再现路径的示意图。 
图19(a)、图19(b)、图19(c)、图19(d)、图19(e)分别是表示图5所示的文件2D(01000.m2ts)541、第一文件DEP(02000.m2ts)542、第二文件DEP(03000.m2ts)543、第一文件SS(01000.ssif)544A、第二文件SS(02000.ssif)544B的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对于图16所示的数据块群的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001、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002、以及深度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003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BD-ROM盘101的层边界前后记录的数据块群的物理配置的第一例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对于图21所示的数据块群的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201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202的示意图。 
图23是表示在某个BD-ROM盘的层边界前后以交织配置记录的数据块群、和对它的各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的示意图。 
图2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BD-ROM盘101的层边界前后记录的数据块群的物理配置的第二例的示意图。 
图25是表示对于图24所示的数据块群的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501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502的示意图。 
图2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BD-ROM盘101的层边界前后记录的数据块群的物理配置的第三例的示意图。 
图27是表示对于图21所示的数据块群的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701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702的示意图。 
图28(a)是表示从图21所示的配置的第一例中将深度图(Depth Map)数据块除去后的示意图。图28(b)是表示对于图28(a)所示的数据块群的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803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804的示意图。 
图29是表示PMT2910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 
图30是表示图5所示的2D片断(clip)信息文件(01000.clpi)531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 
图31(a)是表示图30所示的入口映射3030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图31(b)是表示属于图5所示的文件2D541的源包群3110中的、通过入口映射3030与各EP_ID3105相对应的源包群的示意图,图31(c)是表示该源包群3110与BD-ROM盘101上的数据块群3120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32(a)是表示偏移表3041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图32(b)是表示偏移入口的有效区间的示意图。 
图33(a)是表示图30所示的区段起点3042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图33(b)是表示包含在图5所示的右视片断(clip)信息文件(02000.clpi)532中的区段起点3320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图33(c)是表示由L/R模式的再现装置102从第一文件SS(01000.ssif)544A提取的基视数据块L1、L2、……的示意图。图33(d)是表示属于第一文件DEP(02000.m2ts)542的右视区段EXT2[0]、EXT2[1]、……、与区段起点3320表示的SPN3322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图33(e)是表示属于第一文件SS544A的3D区段EXTSS[0]、EXTSS[1]、……与BD-ROM盘101上的数据块群3350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4是表示记录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BD-ROM盘101上的、包括3D影像内容的数据块群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BD-ROM盘101上的、基视视频流3510和从属视视频流3520中设定的入口点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36是表示图5所示的2D播放列表文件(00001.mpls)521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 
图37是表示图36所示的PI#N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 
图38(a)、图38(b)分别是表示在图37所示的连接条件3704是“5”、“6”时连接对象的两个再现区间3801、3802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39是表示图36所示的2D播放列表文件(00001.mpls)521表示的PTS、与从图5所示的文件2D(01000.m2ts)541再现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40是表示图5所示的3D播放列表文件(00002.mpls)522或(00003.mpls)523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 
图41是表示图40所示的STN表SS4030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 
图42(a)、图42(b)、图42(c)分别是表示图41所示的从属视视 频流的流登记信息列4112、PG流的流登记信息列4113、以及IG流的流登记信息列4114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 
图43是表示图40所示的3D播放列表文件(00002.mpls)522表示的PTS、与从图5所示的第一文件SS(01000.ssif)再现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44是表示图5所示的索引文件(index.bdmv)511内的索引表4410的示意图。 
图45是通过图1所示的再现装置102选择了3D影像的标题时进行的、再现对象的播放列表文件的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图46是图1所示的再现装置102的2D再现模式下的功能块图。 
图47是图46所示的播放器变量存储部4608内的系统参数的一览表。 
图48是图46所示的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的功能块图。 
图49是图1所示的再现装置102的3D再现模式下的功能块图。 
图50是图49所示的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的功能块图。 
图51是图49所示的平面加法部4910的功能块图。 
图52(a)、图52(b)是表示图51所示的第二修剪处理部5132的修剪处理的示意图。 
图53(a)、图53(b)、图53(c)分别是表示通过图52所示的修剪处理生成的左视和右视的PG平面、以及视听者从它们感知的3D影像的示意图。 
图54是表示图46所示的2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内的再现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55(a)是表示图54所示的再现处理系统的2D区段的再现处理中、储存在读缓冲器4602中的数据量DA的变化的曲线图,图55(b)是表示包含这些2D区段的3D区段块5510与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5520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56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BD-ROM盘的跳跃距离Sjump与最大跳跃时间Tjump之间的对应表的一例。 
图57是表示图49所示的3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内的再现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58(a)、图58(b)是表示在图57所示的再现处理系统的L/R模式下的3D区段块的再现处理中、储存在各读缓冲器4921、4922中的数据量DA1、DA2的变化的曲线图,图58(c)是表示该3D区段块5810与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5820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59(a)、图59(b)是表示在图57所示的再现处理系统的深度模式下的3D区段块的再现处理中、储存在各读缓冲器4921、4922中的数据量DA1、DA2的变化的曲线图,图59(c)是表示该3D区段块5910与深度模式下的再现路径5920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60是表示在图57所示的再现处理系统的L/R模式下的再现处理中发生的远跳JLY、JBDJ1、JBDJ2的示意图。 
图61(a)、图61(b)是表示通过图57所示的再现处理系统将由具有扩大后的最小区段尺寸以上的尺寸的数据块群构成的3D区段块读取时的、各读缓冲器4921、4922的储存数据量DA1、DA2的变化的曲线图,图61(c)是表示该3D区段块6110与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6120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62(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BD-ROM盘上仅包括多路复用流数据的交织配置的数据块群的示意图,图62(b)是表示在该BD-ROM盘上包括属于其他文件的区段的交织配置的数据块群的示意图。 
图6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块图。 
图64(a)、图64(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记录装置中、在3D影像的一个场景显示中使用的左影像图片和右影像图片的示意图,图64(c)是表示由视频编码器6301根据这些图片计算出的进深信息的示意图。 
图6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集成电路3的功能块图。 
图66是表示图65所示的流处理部5的代表性的结构的功能块图。 
图67是表示图66所示的切换部53是DMAC时的周边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68是表示图65所示的AV输出部8的代表性的结构的功能块图。 
图69是表示包括图68所示的AV输出部8的再现装置102的有关数据输出的部分的详细情况的示意图。 
图70是表示图65所示的集成电路3内的控制总线及数据总线的拓扑的例子图70(a)、图70(b)的示意图。 
图71是利用图65所示的集成电路3的再现装置102的再现处理的流程图。 
图72是表示图71所示的各步骤S1~5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图73(a)~图73(c)是用来说明使用视差影像的方法的3D影像的再现原理的示意图。 
图74是表示由2D影像6601与深度图6602的组合构成左视6603L和右视6603R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75是表示用来对记录有3D影像内容的光盘确保相对2D再现装置的互换性的技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有关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及再现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记录介质的家庭影院系统的示意图。该家庭影院系统采用使用视差影像的3D影像(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方式,特别是作为显示方式而采用时分方式(详细情况参照<补充>)。参照图1,该家庭影院系统将记录介质101作为再现对象,包括再现装置102、显示装置103、光栅眼镜104及遥控器105。 
记录介质101是读取专用蓝光盘(注册商标)(BD:Blu-ray Disc)、即BD-ROM盘。记录介质101也可以是其他可移动性记录介质、例如DVD等的其他方式的光盘、可移除硬盘驱动器(HDD)、或SD存储卡等半导体存储器装置。该记录介质、即BD-ROM盘101保存有3D影像的电影内容。该内容包括分别表示该3D影像的左视和右视的视频流。该内容也可以还包括表示该3D影像的深度图的视频流。这些视频流如后述那样以数据块为单位配置在BD-ROM101上,利用后述的文件构造被访问。表示左视或右视的视频流用于分别由2D再现装置和3D再现装置将其内容作为2D影像再现。另一方面,分别表示左视和右视的视频流的对、或者分别表示左视或 右视的某个与深度图(Depth Map)的视频流的对用于由3D再现装置将该内容作为3D影像再现。 
再现装置102搭载有BD-ROM驱动器121。BD-ROM驱动器121是基于BD-ROM方式的光盘驱动器。再现装置102利用BD-ROM驱动器121从BD-ROM盘101读入内容。再现装置102再将该内容解码为影像数据/声音数据。这里,再现装置102是3D再现装置,能够将该内容作为2D影像和3D影像的任一种进行再现。以下,将分别再现2D影像和3D影像时的再现装置102的动作模式称作“2D再现模式”、“3D再现模式”。在2D再现模式中,影像数据包括左视或右视的某一个的影像帧。在3D再现模式中,影像数据包括左视和右视两者的影像帧。 
3D再现模式还分为左/右(L/R)模式和深度模式。在“L/R模式”中,从分别表示左视与右视的视频流的组合再现左视和右视的影像帧的对。在“深度模式”中,从分别表示左视或右视的某个与深度图的视频流的组合再现左视和右视的影像帧的对。再现装置102具备L/R模式。再现装置102也可以进一步具备深度模式。 
再现装置102通过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电缆122连接在显示装置103上。再现装置102将影像数据/声音数据变换为HDMI方式的影像信号/声音信号,通过HDMI电缆122传送给显示装置103。在2D再现模式中,在影像信号中多路复用了左视或右视的某一个的影像帧。在3D再现模式中,在影像信号中时分多路复用了左视和右视这两者的影像帧。再现装置102还通过HDMI电缆122与显示装置103之间交换CEC消息。由此,再现装置102能够对显示装置103询问是否能够对应于3D影像的再现。 
显示装置103是液晶显示器。显示装置103除此以外也可以是等离子显示器及有机EL显示器等其他方式的平板显示器或投影机。显示装置103按照影像信号将影像显示在画面131上,按照声音信号从内置的扬声器发出声音。显示装置103能够对应于3D影像的再现。在2D影像的再现时,在画面131上显示左视或右视的某一个。在3D影像的再现时,在画面131上交替地显示左视和右视。 
显示装置103包括左右信号发送部132。左右信号发送部132将左右 信号LR通过红外线或无线向光栅眼镜104送出。左右信号LR表示在当前时刻显示在画面131上的影像是左视和右视的哪个。在3D影像的再现时,显示装置103通过根据影像信号中附带的控制信号识别左视帧和右视帧,来检测帧的切换。显示装置103还使左右信号发送部132与检测到的帧的切换相同步地切换左右信号LR。 
光栅眼镜104包括两片液晶显示面板141L、141R和左右信号接收部142。各液晶显示面板141L、141R构成左右的各透镜部分。左右信号接收部142接收左右信号LR,按照其变化对液晶显示面板141L、141R发送信号。各液晶显示面板141L、141R根据该信号,使光在其整体上均匀地透过或阻断。特别是,在左右信号LR表示左视的显示时,左眼侧的液晶显示面板141L使光透过,右眼侧的液晶显示面板141R将光阻断。当左右信号LR表示右视的显示时是相反的。这样,两片液晶显示面板141L、141R与帧的切换同步地交替地使光透过。结果,当视听者戴上光栅眼镜104观看画面131时,左视仅映照在该视听者的左眼中,右视仅映照在其右眼中。此时,对于该视听者,映照在各眼中的影像间的差异作为对于相同的立体物体的两眼视差被感知,所以该影像看起来是立体的。 
遥控器105包括操作部和发送部。操作部包括多个按钮。各按钮对应于电源的开启关闭、或BD-ROM盘101的再现开始或停止等再现装置102或显示装置103的各功能。操作部检测用户进行的各按钮的按下,将该按钮的识别信息以信号方式传递给发送部。发送部将该信号变换为红外线或无线的信号IR,向再现装置102或显示装置103送出。另一方面,再现装置102和显示装置103分别接收该信号IR,确定该信号IR表示的按钮,并执行对应于该按钮的功能。这样,用户能够远程操作再现装置102或显示装置103。 
<BD-ROM盘上的数据构造> 
图2是表示BD-ROM盘101上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参照图2,在BD-ROM盘101上的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部设有BCA(Burst CuttingArea)201。对于BCA,仅许可BD-ROM驱动器121的访问,禁止应用程序的访问。由此,BCA201被用于著作权保护技术。在比BCA201靠外侧的数据记录区域中,从内周朝向外周,轨道以螺旋状延伸。在图2中将轨 道202示意地沿横向伸展而描绘。其左侧表示盘101的内周部,右侧表示外周部。如图2所示,轨道202从内周起依次包括导入区域202A、卷区域202B及导出区域202C。导入区域202A设在BCA201的紧接着的外周侧。导入区域202A包括记录在卷区域202B中的数据的尺寸及物理地址等BD-ROM驱动器121向卷区域202B访问所需要的信息。导出区域202C设在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外周部,表示卷区域202B的末端。卷区域202B包括影像及声音等的应用数据。 
卷区域202B被分割为称作“扇区”的小区域202D。扇区的尺寸是共通的,例如是2048字节。对于各扇区202D,从卷区域202B的前端起依次分配顺序号。该顺序号称作逻辑块号(LBN),被用于BD-ROM盘101上的逻辑地址。在从BD-ROM盘101的数据的读取中,通过指定读取源的扇区的LBN而确定读取对象的数据。这样,卷区域202B能够以扇区为单位访问。进而,在BD-ROM盘101上,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实质上是相等的。特别是,在LBN连续的区域中,物理地址也实质上是连续的。因而,BD-ROM驱动器121能够不使其光拾取器进行寻址而从LBN连续的扇区将数据连续地读取。 
记录在卷区域202B中的数据以规定的文件系统管理。作为该文件系统,采用UDF(Universal Disc Format)。该文件系统除此以外也可以是ISO9660。按照该文件系统,将记录在卷区域202B中的数据以目录/文件形式表现。即,这些数据能够以目录为单位或以文件为单位访问。 
在图2中表示作为文件系统而使用UDF时的、卷区域202B的数据构造。参照图2,卷区域202B一般包括分别记录多个目录213~215、文件集描述符211、以及末端描述符212的区域。各“目录”213、214、215是构成相同目录的数据群。“文件集描述符”211表示记录有根目录213的文件入口(entry)的扇区的LBN。“末端描述符”212表示文件集描述符211的记录区域的末端。 
各目录213、214、215具有共通的数据构造。在图2中,作为其典型例而表示目录#1214的数据构造。目录#1214包括文件入口221、目录文件222及下级文件群223~225。 
“文件入口”221包括描述符标签231、ICB(Information Control Block: 信息控制块)标签232及分配描述符233。“描述符标签”231表示包括该描述符标签的数据的种类是文件入口。例如,当描述符标签的值是“261”时,该数据的种类是文件入口。“ICB标签”232表示该文件入口自身的属性信息。“分配描述符”233表示记录有属于目录#1214的目录文件222的扇区的LBN。 
“目录文件”222一般包括各多个下级目录的文件识别描述符241和下级文件的文件识别描述符242。图3(a)是表示下级目录的文件识别描述符241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下级目录的文件识别描述符”241是用来访问置于目录#1下的下级目录的信息。参照图3(a),下级目录的文件识别描述符241包括其下级目录的识别信息311、目录名的长度312、文件入口地址313及目录名本身314。特别是文件入口地址313表示记录有该下级目录的文件入口的扇区的LBN。图3(b)是表示下级文件的文件识别描述符242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下级文件的文件识别描述符”242是用来访问置于目录#1下的下级文件的信息。参照图3(b),下级文件的文件识别描述符242包括该下级文件的识别信息321、文件名的长度322、文件入口地址323及文件名本身324。特别是文件入口地址323表示记录有该下级文件的文件入口的扇区的LBN。“下级文件的文件入口”如后所述,包括构成下级文件的实体的数据的地址信息。 
由图2、图3可以理解,如果依次沿着文件集描述符211和下级目录/文件的文件识别描述符,则能够访问记录在卷区域202B中的任意的目录/文件的文件入口。作为具体的例子,设想访问目录#1214的下级文件#1223的情况。首先,根据文件集描述符211确定根目录213的文件入口,根据该文件入口内的分配描述符确定根目录213的目录文件。接着,从该目录文件中检测目录#1214的文件识别描述符,根据其中的文件入口地址确定目录#1214的文件入口221。进而,根据该文件入口221内的分配描述符233确定目录#1214的目录文件222。接着,根据该目录文件222中的下级文件#1的文件识别描述符242内的文件入口地址323确定下级文件#1223的文件入口。 
图2所示的下级文件群223、224、225、……具有共通的数据构造。 
图4是作为该共通的数据构造的典型例而表示下级文件#1 223的数据构造 的示意图。参照图4,下级文件#1223包括区段(extent)410~430和文件入口400。“区段”410、420、430、……一般是多个,分别是盘上的逻辑地址即LBN连续的数据串。区段410、420、430、……的整体构成下级文件#1223的实体。“文件入口”400包括描述符标签401、ICB标签402及分配描述符411~413。“描述符标签”401表示包括该描述符标签401的数据400的种类是文件入口。“ICB标签”402表示该文件入口400自身的属性信息。“分配描述符”411、412、413、……相对于各区段410、420、430、……各设有一个,表示卷区域202B上的各区段410~430的配置、具体而言表示区段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使LBN在多个分配描述符表示的区域间连续,来由这些多个分配描述符的整体表示一个区段的配置。如在图4中用虚线的箭头所示,通过参照各分配描述符411、412、……,能够访问各区段410、420、……。除此以外,各分配描述符411、……的高位2比特表示在该分配描述符表示的LBN的扇区中是否实际记录有区段410、……。即,当该高位2比特是“0”时,表示对该扇区已经分配了区段,并且是已记录,当是“1”时,表示虽然对该扇区已经分配了区段、但还没有记录。 
与利用UDF的上述文件系统同样,在对于卷区域202B的文件系统中,一般当记录在卷区域202B中的各文件被分割为多个区段时,如上述分配描述符那样,将表示各区段的配置的信息一起记录到卷区域202B中。通过参照该信息,能够知道各区段的配置、特别是其逻辑地址。 
《BD-ROM盘上的目录/文件构造》 
图5是表示保存在BD-ROM盘101的卷区域202B中的数据的目录/文件构造的示意图。参照图5,在该目录/文件构造中,在根(ROOT)目录500下放置有BD电影(BDMV:BD Movie)目录501。在BDMV目录501下,放置有索引文件(index.bdmv)511和电影对象文件(MovieObject.bdmv)512。 
索引文件511是用来管理记录在BD-ROM盘101中的内容的整体的信息。该信息特别包括用来使再现装置102识别该内容的信息、以及索引表。索引表是构成该内容的标题与用来控制再现装置102的动作的程序之间的对应表。将该程序称作“对象”。在对象的种类中,有电影对象和BD-J(BD Java(注册商标))对象。 
电影对象文件512一般包括多个电影对象。各电影对象包括导航命令的列。导航命令是用来使再现装置102执行与一般的DVD播放器的再现处理同样的再现处理的控制指令。在导航命令的种类中,例如有对应于标题的播放列表文件的读取命令、播放列表文件表示的AV流文件的再现命令及向其他标题转变的转变命令。导航命令用解释器型语言记述,由组装在再现装置102中的解释器、即工作控制程序解读,使该控制部执行希望的工作。导航命令由操作代码和操作数构成。操作代码表示标题的分支和再现及运算等应使再现装置102执行的操作的种类。操作数表示标题号等该操作的对象的识别信息。再现装置102的控制部例如按照用户的操作调用各电影对象,以列的顺序执行包含在该电影对象中的导航命令。由此,再现装置102与一般的DVD播放器同样,首先将菜单显示在显示装置103上,使用户选择命令。再现装置102接着根据所选择的命令,进行标题的再现开始/停止、以及向其他标题的切换等使再现的影像的行进动态地变化。 
如图5所示,在BDMV目录501下,放置有播放列表(PLAYLIST)目录520、片断(clip)信息(CLIPINF)目录530、流(STREAM)目录540、BD-J对象(BDJO:BD Java Object)目录550、以及Java档案(JAR:Java Archive)目录560。 
在STREAM目录540下,放置有三种AV流文件(01000.m2ts)541、(02000.m2ts)542、(03000.m2ts)543、以及立体视觉交织文件(SSIF:Stereoscopic Interleaved File)目录544。在SSIF目录544下,放置有两种AV流文件(01000.ssif)544A、(02000.ssif)544B。 
“AV流文件”是指记录在BD-ROM盘101上的影像内容的实体中的、被调整为文件系统设定的文件形式的文件。这里,影像内容的实体一般是指多路复用了表示影像、声音、字幕等的各种流数据的流数据。该多路复用流数据根据内置的主视频流的种类而大体分为主传输流(TS)和子TS。“主TS”作为主视频流而包括基视视频流。“基视视频流”能够单独再现,表示2D影像。“子TS”作为副视频流而包括从属视视频流。“从属视视频流”在其再现中需要基视视频流,通过与该基视视频流之间的组合来表示 3D影像。在从属视视频流的种类中,有右视视频流、左视视频流、以及深度图流。“右视视频流”在由L/R模式的再现装置将基视视频流表示的2D影像作为3D影像的左视使用时作为表示该3D影像的右视的视频流使用。“左视视频流”相反。“深度图流”在由深度模式的再现装置将基视视频流表示的2D影像作为向虚拟的2D画面的3D影像的射影使用时作为表示该3D影像的深度图的流数据使用。 
AV流文件根据内置的多路复用流数据的种类,分为文件2D、文件从属(以下简记作文件DEP)、以及交错文件(以下简记作文件SS)这三种。“文件2D”是在2D再现模式下的2D影像的再现中使用的AV流文件,包括主TS。“文件DEP”包括子TS。“文件SS”包括表示相同的3D影像的主TS和子TS的对。文件SS特别是与某个文件2D共有其主TS,与某个文件DEP共有其子TS。即,在BD-ROM盘101的文件系统中,主TS作为文件SS和文件2D的无论哪个都能够访问,子TS作为文件SS和文件DEP的无论哪个都能够访问。将这样使不同的文件共有记录在BD-ROM盘101上的一系列的数据并且无论作为哪个文件都能够访问的构造称作“文件的交叉链接”。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一AV流文件(01000.m2ts)541是文件2D,第二AV流文件(02000.m2ts)542和第三AV流文件(03000.m2ts)543都是文件DEP。这样,文件2D和文件DEP被放置在STREAM目录540下。第一AV流文件即文件2D541包括的基视视频流表示3D影像的左视。第二AV流文件即第一文件DEP542包括的从属视视频流是右视视频流。第三AV流文件即第二文件DEP543包括的从属视视频流是深度图流。 
进一步,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四AV流文件(0100.ssif)544A和第五AV流文件(0200.ssif)544B都是文件SS。这样,文件SS被放置在SSIF目录544下。第四AV流文件即第一文件SS544A与文件2D541共有主TS、特别是基视视频流,与第一文件DEP542共有子TS、特别是右视视频流。第五AV流文件即第二文件SS544B与文件2D541共有主TS、特别是基视视频流,与第二文件DEP543共有子TS、特别是深度图流。 
在CLIPINF目录530中放置有三种片断信息文件(01000.clpi)531、(02000.clpi)532、(03000.clpi)533。“片断(clip)信息文件”在AY流 文件之中也与文件2D和文件DEP一一对应,特别是包括各文件的入口映射。“入口映射”是文件2D或文件DEP表示的各场景的显示时间与记录有该场景的各文件内的地址之间的对应表。将片断信息文件中的、与文件2D相对应的文件称作“2D片断信息文件”,将与文件DEP相对应的文件称作“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进而,当文件DEP包括右视视频流时,将对应的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称作“右视片断信息文件”。当文件DEP包括深度图流时,将对应的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称作“深度图片断信息文件”。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片断信息文件(01000.clpi)531是2D片断信息文件,与文件2D541相对应。第二片断信息文件(02000.clpi)532是右视片断信息文件,与第一文件DEP542相对应。第三片断信息文件(03000.clpi)533是深度图片断信息文件,与第二文件DEP543相对应。 
在PLAYLIST目录520中放置有三种播放列表文件(00001.mpls)521、(00002.mpls)522、(00003.mpls)523。“播放列表文件”规定AV流文件的再现路径、即AV流文件的再现对象的部分和其再现顺序。在播放列表文件的种类中有2D播放列表文件和3D播放列表文件。“2D播放列表文件”规定文件2D的再现路径。“3D播放列表文件”对于2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规定文件2D的再现路径,对于3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规定文件SS的再现路径。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播放列表文件(00001.mpls)521是2D播放列表文件,规定文件2D541的再现路径。第二播放列表文件(00002.mpls)522是3D播放列表文件,对于2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规定文件2D541的再现路径,对于L/R模式的再现装置规定第一文件SS544A的再现路径。第三播放列表文件(00003.mpls)523是3D播放列表文件,对于2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规定文件2D541的再现路径,对于深度模式的再现装置规定第二文件SS544B的再现路径。 
在BDJO目录550中放置有BD-J对象文件(XXXXX.bdjo)551。BD-J对象文件551包括一个BD-J对象。BD-J对象是用来使安装在再现装置102中的Java虚拟机执行标题的再现处理及图形影像的描绘处理的字节代码程序。BD-J对象用Java语言等编译器型语言记述。BD-J对象包括应用管理表和参照对象的播放列表文件的识别信息。应用管理表是应使Java虚拟机执行的Java应用程序和其执行时期(生命周期)的列表。参照对象的播放 列表文件的识别信息是用来识别与再现对象的标题相对应的播放列表文件的信息。Java虚拟机按照用户的操作或应用程序调用各BD-J对象,按照包含在该BD-J对象中的应用管理表执行Java应用程序。由此,再现装置102使再现的各标题的影像的行进动态变化,或者使图形影像与标题的影像相独立地显示在显示装置103上。 
在JAR目录560中放置有JAR文件(YYYYY.jar)561。JAR文件561一般包括多个按照BD-J对象表示的应用管理表应执行的Java应用程序的主体。Java应用程序与BD-J对象同样,是用Java语言等编译器型语言记述的字节代码程序。在Java应用程序的种类中,包括使Java虚拟机执行标题的再现处理的种类、和使Java虚拟机执行图形影像的描绘处理的种类。JAR文件561是Java档案文件,当被读入到再现装置102中时在其内部的存储器中被展开。由此,Java应用程序被保存在其存储器之中。 
《多路复用流数据的构造》 
图6(a)是表示多路复用在BD-ROM盘101上的主TS中的基本流的示意图。主TS是MPEG-2传输流(TS)形式的数字流,包含在图5所示的文件2D541中。参照图6(a),主TS包括主视频流601和主音频流602A、602B。主TS除此以外也可以还包括演示图形(PG)流603A、603B、交互图形(IG)流604、副音频流605及副视频流606。 
主视频流601表示电影的主影像,副视频流606表示副影像。这里,所谓主影像,是指表示电影的本编的影像等内容主要影像的、例如在画面整体上显示的影像。另一方面,所谓副影像,是指例如如在主影像之中用较小的画面显示的影像那样利用画中画方式与主影像同时显示在画面上的影像。主视频流601和副视频流606都是基视视频流。各视频流601、606用MPEG-2、MPEG-4、AVC、或SMPTE VC-1等运动图像压缩编码方式编码。 
主音频流602A、602B表示电影的主声音。这里,在两个主音频流602A、602B之间语言不同。副音频流605表示应与该主声音混合的副声音。各音频流602A、602B、605用AC-3、杜比数字+(Dolby Digital Plus:“杜比数字”是注册商标)、MLP(Meridian Lossless Packing:注册商标)、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注册商标)、DTS-HD或线性PCM(Pulse Code Modulation)等的方式编码。 
各PG流603A、603B表示图形的字幕等应重叠显示在主视频流601表示的影像上的图形影像。在两个PG流603A、603B之间,例如字幕的语言不同。IG流604表示用来在显示装置103的画面131上构成对话画面的图形用户接口(GUI)用的图形部件及其配置。 
基本流601~606由包标识符PID识别。PID的分配例如如以下这样。由于一个主TS仅包括一条主视频流,所以对主视频流601分配16进制数值0x1011。在一个主TS中,其他的基本流按照种类能够多路复用到最大32条时,对于主音频流602A、602B分配从0x1100到0x111F中的某个。对于PG流603A、603B分配从0x1200到0x121F中的某个。对于IG流604,分配从0x1400到0x141F中的某个。对于副音频流605,分配从0x1A00到0x1A1F中的某个。对于副视频流606分配从0x1B00到0x1B1F中的某个。 
图6(b)是表示多路复用在BD-ROM101上的第一子TS中的基本流的示意图。第一子TS是MPEG-2TS形式的多路复用流数据,包含在图5所示的第一文件DEP542中。参照图6(b),第一子TS包括主视频流611。第一子TS除此以外也可以还包括左视PG流612A、612B、右视PG流613A、613B、左视IG流614、右视IG流615、以及副视频流616。主视频流611是右视视频流,当主TS内的主视频流601表示3D影像的左视时,表示该3D影像的右视。左视与右视的PG流的对612A+613A、612B+613B在将字幕等图形影像作为3D影像显示时表示其左视与右视的对。左视和右视的IG流的对614、615在将对话画面的图形影像作为3D影像显示时表示其左视与右视的对。副视频流616是右视视频流,当主TS内的副视频流606表示3D影像的左视时,表示该3D影像的右视。 
对于基本流611~616的PID分配例如如以下这样。对于主视频流611分配0x1012。当在一个子TS中其他基本流按种类的不同最大能够多路复用到32条时,对于左视PG流612A、612B分配0x1220到0x123F中的某个,对于右视PG流613A、613B分配0x1240到0x125F中的某个。对于左视IG流614分配0x1420到0x143F中的某个,对于右视IG流615分配0x1440到0x145F中的某个。对于副视频流616分配0x1B20到0x1B3F中的某个。 
图6(c)是表示多路复用在BD-ROM盘101上的第二子TS中的基本流的示意图。第二子TS是MPEG-2TS形式的多路复用流数据,包含在图5所示的第二文件DEP543中。参照图6(c),第二子TS包括主视频流621。第二子TS除此以外也可以还包括深度图PG流623A、623B、深度图IG流624、以及副视频流626。主视频流621是深度图流,通过与主TS内的主视频流601之间的组合来表示3D影像。深度图PG流623A、623B在将主TS内的PG流623A、623B表示的2D影像作为向虚拟的2D画面的3D影像的射影使用时,作为表示该3D影像的深度图的PG流使用。深度图IG流624在将主TS内的IG流604表示的2D影像作为向虚拟的2D画面的3D影像的射影使用时,作为表示该3D影像的深度图的IG流使用。副视频流626是深度图流,通过与主TS内的副视频流606之间的组合表示3D影像。 
对于基本流621~626的PID分配例如如以下这样。对于主视频流621分配0x1013。当在一个子TS中其他基本流按种类的不同最大能够多路复用到32条时,对于深度图PG流622A、622B分配0x1260到0x127F中的某个,对于深度图IG流624分配0x1460到0x147F中的某个。对于副视频流626分配0x1B40到0x1B5F中的某个。 
图7是表示属于主TS700内的各基本流701、702、703、704的TS包的配置的示意图。在视频流701中,首先将各帧701A变换为一个PES(Packetized Elementarty Stream)包711。接着,将各PES包711一般变换为多个TS包721。同样,将音频流702、PG流703及IG流704分别暂时变换为PES包712、713、714的列之后,变换为TS包722、723、724的列。最后,将从各基本流701、702、703、704得到的TS包721、722、723、724时分多路复用到一条流数据、即主TS700中。 
图8(a)是构成主TS的TS包列的示意图。参照图8(a),各TS包801是188字节长的包,包括4字节长的TS头801H和184字节长的TS有效载荷801P。图7所示的PES包711~714分别一般被分割为多个部分,将各部分保存在不同的TS有效载荷801P中。另一方面,在TS头801H中,保存着保存在相同的TS包801的TS有效载荷801P中的数据所属于的基本流的PID。 
图8(b)是由主TS的TS包列构成的源包列的示意图。在将图8(a)所示的TS包801记录到BD-ROM盘101中时,如图8(b)所示,对该TS包801赋予4字节长的头(TP_Extra_Header)802H。将由该头802H和TS包802P的组合构成的192字节长的包802称作“源包”。源包802的头802H包括ATS(Arrival_Time_Stamp)。“ATS”表示当源包802被从BD-ROM盘101向再现装置102内的系统目标解码器发送时、从该源包802中提取TS包802P而应开始向该系统目标解码器内的PID过滤器传送的时刻。另外,对于系统目标解码器及再现装置102进行的ATS的利用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图8(c)是连续地记录有一系列的源包802的BD-ROM盘101的卷区域202B上的扇区群的示意图。参照图8(c),将一系列源包802各32个地记录到三个连续的扇区811、812、813中。这是因为32个源包的数据量192字节×32=6144字节与三个扇区的合计尺寸2048字节×3=6144字节相等。这样,将记录在三个连续的扇区811、812、813中的32个源包802称作“校准单元(Aligned Unit)”820。再现装置102从BD-ROM盘101中将源包802每校准单元820地、即每32个地进行读取。此外,扇区群811、812、813、……从开头起每32个地依次被分割,分别构成一个纠错码(ECC)块830。BD-ROM驱动器121按照ECC块830进行纠错处理。 
子TS也具有与图7、图8所示的主TS的包构造同样的包构造。但是,子TS与主TS的视频流的数据构造不同。 
《视频流的数据构造》 
图9是以显示时间顺序表示基视视频流901和右视视频流902的图片的示意图。参照图9,基视视频流901包括图片910、911、912、……、919,右视视频流902包括图片920、921、922、……、929。各图片910~919、920~929表示1个帧或1个场,通过MPEG-2或MPEG-4AVC等的运动图像压缩编码方式压缩。 
在上述编码方式的各图片的压缩中,利用该图片的空间方向及时间方向上的冗余性。这里,将仅利用空间方向上的冗余性的图片编码称作“图片内编码”。另一方面,将利用时间方向上的冗余性、即显示顺序连续的多个图片间的数据的近似性的图片编码称作“图片间预测编码”。在图片间预 测编码中,首先,对于编码对象的图片,将显示时间为前或后的其他图片设定为参照图片。接着,在编码对象的图片和该参照图片之间检测运动矢量,利用它进行运动补偿。再求出运动补偿后的图片与编码对象图片之间的差分值,从该差分值中将空间方向上的冗余性除去。这样将各图片的数据量压缩。 
参照图9,包含在基视视频流901中的图片一般被分为多个GOP931、932。“GOP”是指以I(Intra)图片为开头的多张连续的图片的列。“I图片”是指通过图片内编码压缩的图片。GOP一般除了I图片以外,还包括P(Predictive)图片和B(Bidirectionally Predictive)图片。“P图片”是通过图片间预测编码压缩的图片,是指将一张显示时间比其靠前的I图片或其他P图片作为参照图片使用的图片。“B图片”是通过图片间预测编码压缩的图片,是指将两张显示时间比其靠前或靠后的I图片或P图片作为参照图片使用的图片。将B图片中的、在相对于其他图片的图片间预测编码中作为参照图片使用的图片特别称作“Br(reference B)图片”。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各GOP931、932内的图片被以以下的顺序压缩。在第一GOP931中,首先将开头的图片压缩为I0图片910。这里,下标的数字表示按显示时间顺序对各图片分配的顺序号。接着,将第四个图片以I0图片910为参照图片压缩为P3图片913。这里,图9所示的各箭头表示前端的图片是对于后端的图片的参照图片。接着,将第二、第三个图片以I0图片910和P3图片913为参照图片,分别压缩为Br1图片911、Br2图片912。再将第七个图片以P3图片913为参照图片压缩为P6图片916。接着,将第四、第五个图片以P3图片913和P6图片916为参照图片,分别压缩为Br4图片914、Br5图片915。同样,在第二GOP932中,首先将开头的图片压缩为I7图片917,接着,将第三个图片以I7图片917为参照图片压缩为P9图片919。接着,将第二个图片以I7图片917和P9图片919为参照图片,压缩为Br8图片918。 
在基视视频流901中,由于各GOP931、932在其开头必定包含I图片,所以图片能够按照GOP解码。例如,在第一GOP931中,首先将I0图片910单独解码。接着,利用解码后的I0图片910将P3图片913解码。接着,利用解码后的I0图片910和P3图片913将Br1图片911和Br2图片912解码。 将后续的图片群914、915、……也同样解码。这样,基视视频流901能够单独解码,而且能够进行以GOP为单位的随机访问。 
再次参照图9,将右视视频流902内的图片920~929通过图片间预测编码压缩。但是,该编码方法与基视视频流901内的图片910~919的编码方法不同,除了影像的时间方向上的冗余性以外,还利用左右的影像间的冗余性。具体而言,各图片920~929的参照图片如图9中用箭头所示,不仅从相同的流902、还从基视视频流901中选择。特别是,右视视频流902内的各图片920~929与从基视视频流901选择的其参照图片在显示时刻上实质上相等。这些图片表示3D影像的相同场景的右视和左视的对、即表示视差影像。这样,右视视频流的图片920~929与基视视频流901的图片910~919一一对应。特别是,右视视频流902与基视视频流901同样,被分割为GOP单位。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首先将右视视频流902内的开头的图片以基视视频流901内的I0图片910为参照图片压缩为P0图片920。这里,这些图片910、920表示3D影像的开头帧的左视和右视。接着,将第四个图片以P0图片920和基视视频流901内的P3图片913为参照图片压缩为P3图片923。接着,第二个图片除了P0图片920和P3图片923以外还将基视视频流901内的Br1图片911作为参照图片压缩为B1图片921。同样,第三个图片除了P0图片920和P3图片930以外还将基视视频流901内的Br2图片912作为参照图片,而被压缩为B2图片922。对于以后的图片924~929也同样,使用显示时刻与该图片实质上相等的基视视频流901内的图片作为参照图片。 
作为上述那样的利用了左右的影像间的相关关系的运动图像压缩编码方式,已知有称作MVC(Multiview Video Coding)的MPEG-4AVC/H.264的修正规格。MVC是由作为ISO/IEC MPEG和ITU-T VCEG的共同项目的JVT(Joint Video Team)于2008年7月制定的,是用来将从多个视点看到的影像一起编码的规格。在MVC中,在影像间预测编码中,不仅使用影像的时间方向上的类似性,还使用视点不同的影像间的类似性。在该预测编码中,与将从各视点看到的影像独立压缩的预测编码相比,影像的压缩率较高。 
如上所述,在右视视频流902内的各图片的压缩中,使用基视视频流901内的各图片作为参照图片。因而,与基视视频流901不同,不能将右视视频流902单独解码。但是,视差影像间的差异一般很小,即左视与右视之间的相关较高。因而,右视视频流902内的各图片一般与基视视频流901内的各图片相比压缩率显著地高,即数据量显著地小。 
图10是以显示时间顺序表示基视视频流901和深度图流1001的图片的示意图。参照图10,基视视频流901与图9所示的是相同的。因而,关于其详细的说明援用关于图9的说明。另一方面,深度图流1001包括深度图1010、1011、1012、......、1019。深度图1010~1019与基视视频流901的图片910~919一一对应,表示相对于各图片表示的1个帧或1个场的2D影像的深度图。 
各深度图1010~1019与基视视频流901内的各图片910~919同样,通过MPEG-2或MPEG-4AVC等运动图像压缩编码方式压缩。特别是,在该编码方式中使用图片间预测编码。即,将各深度图利用其他的深度图作为参照图片进行压缩。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首先将对应于第一GOP931的深度图群的开头压缩为I0图片1010。这里,下标的数字表示按显示时间顺序对各图片分配的顺序号。接着,将第四个深度图以I0图片1010为参照图片压缩为P3图片1013。这里,图10所示的各箭头表示前端的图片是对于后端的图片的参照图片。接着,将第二、第三个深度图以I0图片1010和P3图片1013为参照图片,分别压缩为B1图片1011、B2图片1012。再将第七个深度图以P3图片1013为参照图片压缩为P6图片1016。接着,将第四、第五个深度图以P3图片1013和P6图片1016为参照图片,分别压缩为B4图片1014、B5图片1015。同样,在对应于第二GOP932的深度图群中,首先将开头的深度图压缩为I7图片1017,接着,将第三个深度图以I7图片1017为参照图片压缩为P9图片1019。接着,将第二个深度图以I7图片1017和P9图片1019为参照图片,压缩为B8图片1018。 
深度图流1001与基视视频流901同样被分割为GOP单位,各GOP在其开头必定包含I图片。因而,深度图能够按照GOP解码。例如,首先将I0图片1010单独解码。接着,利用解码后的I0图片1010将P3图片1013解码。接着,利用解码后的I0图片1010和P3图片1013将B1图片1011和 B2图片1012解码。将后续的图片群1014、1015、......也同样解码。这样,深度图流1001能够单独解码。但是,由于深度图自身只是将2D影像的各部的进深分像素表示的信息,所以不能单独将深度图流1001用于影像的再现。 
右视视频流902和深度图流1001被用相同的编码方式压缩。例如,当右视视频流902用MVC的格式编码时,深度图流1001也用MVC的格式编码。在此情况下,再现装置102在3D影像的再现时,能够将编码方式维持为一定地流畅地进行L/R模式与深度模式的切换。 
图11是表示视频流1100的数据构造的详细情况的示意图。视频流1100既可以是基视视频流901,也可以是从属视视频流902、1001。参照图11,在构成实际的视频流1100的各GOP1110、1120中,除了与图9所示的结构同样的GOP的实体930、940以外,还给各图片910、911、912、......单独赋予了头。将该头与各图片的实体的组合称作“视频访问单元(VAU)”。即,在各GOP1110、1120中,按照每个图片构成一个VAU1111、1112、......。各图片能够以VAU为单位从视频流1100读取。 
再次参照图11,各GOP1110、1120的开头的VAU(VAU#1)1111包括I0图片910的实体和头。I0图片910的实体保存在压缩图片数据1111E中。头包括访问单元(AU)识别代码1111A、序列头1111B、图片头1111C、以及补充数据1111D。AU识别代码1111A是表示各VAU的前端的规定的符号。序列头1111B也称作GOP头,包括在该GOP1110的整体中共通的信息、例如分辨率、帧速率、纵横比及位速率。图片头1111C包括编码方式的种类等I0图片910的解码所需要的信息。补充数据1111D包括与I0图片910的解码以外的情况下有关的附加信息、例如表示“Closed Caption:CC字幕”的字符信息、以及时间代码信息。各GOP1110、1120的第二个以后的VAU除了头不包括序列头1111B这一点以外,其他与VAU#11111构造相等。例如,VAU#21112包括P3图片913的实体和头。VAU1111、1112的各部的具体内容按照视频流1100的编码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当其编码方式是MPEG-4AVC时,VAU1111、1112由多个NAL单元构成。此时,AV识别代码1111A、序列头1111B、图片头1111C、补充数据1111D、以及压缩图片数据111E分别相当于AU定界符(Access Unit Delimiter)、SPS (顺序参数集)、PPS(图片参数集)、SEI(Supplemental Enhancement Information:补充增强信息)、以及视角组件。 
图12是表示视频流1201向PES包列1202保存的保存方法的详细情况的示意图。视频流1201既可以是基视视频流901,也可以是从属视视频流902、1001。参照图12,在实际的视频流1201中,将图片不是以显示时间顺序、而是以编码顺序多路复用。即,如图12所示,在构成视频流1201的VAU中,从开头起依次保存有I0图片1210、P3图片1211、B1图片1212、B2图片1213、......。这里,下标的数字表示按显示时间顺序对各图片分配的顺序号。在P3图片1211的编码中,使用I0图片1210作为参照图片,在B1图片1212和B2图片1213的各编码中,使用I0图片1210和P3图片1211作为参照图片。将这些VAU一个一个地保存到不同的PES包1220、1221、1222、1223、......中。各PES包1220包括PES有效载荷1220P和PES头1220H。VAU保存在PES有效载荷1220P中。另一方面,PES头1220H包括保存在相同的PES包1220的PES有效载荷1220P中的图片的显示时刻(PTS:Presentation Time-Stamp)、以及该图片的解码时刻(DTS:Decoding Time-Stamp)。 
与图12所示的视频流1201同样,图6所示的其他基本流也保存在一系列的PES包的各PES有效载荷中。进而,各PES包的PES头包括保存在该PES包的PES有效载荷中的数据的PTS。 
图13(a)、图13(b)是表示对各个基视视频流1301与从属视视频流1302来说分配给各图片的PTS与DTS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参照图13,在两视频流1301、1302之间,对表示3D影像的相同的帧或场的一对图片分配相同的PTS及相同的DTS。例如,根据基础视频流1301的I1图片1311和从属视视频流1302的P1图片1321的组合再现3D影像的开头的帧或场。因而,在这些图片对1311、1321中,PTS相等并且DTS相等。这里,下标的数字表示按DTS的顺序对各图片分配的顺序号。此外,当从属视视频流1302是深度图流时,P1图片1321被替换为表示对I1图片1311的深度图的I图片。同样,在各视频流1301、1302的第二个图片、即P2图片1312、1322的对中PTS相等并且DTS相等。各视频流1301、1302的第三个图片、即Br3图片1313和B3图片1323的对中PTS与DTS都是共通的。在Br4图 片1314和B4图片1324的对中也是同样的。 
在基视视频流1301与从属视视频流1302之间,将包括PTS相等且DTS相等的图片的VAU的对称作“3D·VAU”。通过图13所示的PTS和DTS的分配,能够容易地使3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内的解码器以3D·VAU为单位并行处理基视视频流1301和从属视视频流1302。由此,能够通过解码器可靠地并行处理表示3D影像的相同帧或场的一对图片。进而,在各GOP的开头的3D·VAU中,序列头包括相同的分辨率、相同的帧速率及相同的纵横比。特别是,其帧速率等于在2D再现模式中将基视视频流1301单独解码时的值。 
图14是表示图11所示的补充数据1111D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补充数据111D特别在MPEG-4AVC中相当于NAL单元的一种“SEI”。参照图14,补充数据1111D包括解码开关信息1401。解码开关信息1401在基视视频流和从属视视频流这两者中包含在各VAU中。解码开关信息1401是用来使再现装置102内的解码器容易地确定接着要解码的VAU的信息。这里,该解码器如后所述,将基视视频流和从属视视频流以VAU为单位交替地解码。此时,该解码器一般配合对各VAU赋予的DTS表示的时刻而确定接着要解码的VAU。但是,在解码器的种类中,忽视DTS而将VAU依次持续解码的种类也较多。对于这样的解码器而言,优选的是各VAU除了DTS以外还包括解码开关信息1401。 
参照图14,解码开关信息1401包括下一访问单元类别1411、下一访问单元尺寸1412、以及解码计数器1413。下一访问单元类别1411表示接着要解码的VAU属于基视视频流和从属视视频流的哪个。例如,当下一访问单元类别1411的值是“1”时,接着要解码的VAU属于基视视频流,当下一访问单元类别1411的值是“2”时,属于从属视视频流。当下一访问单元类别1411的值是“0”时,当前的VAU位于解码对象的流的后端,不存在接着要解码的VAU。下一访问单元尺寸1412表示接着要解码的VAU的尺寸。再现装置102内的解码器通过参照下一访问单元尺寸1412,能够不解析VAU的构造本身而确定其尺寸。因而,解码器能够容易地从缓冲器提取VAU。解码计数器1413表示其属于的VAU要被解码的顺序。该顺序从基视视频流内的包括I图片的VAU开始计数。 
图15(a)是表示对基视视频流1501和从属视视频流1502的各图片分配的解码计数器的一例1510、1520的示意图。参照图15(a),解码计数器1510、1520在两视频流1501、1502之间被交替地递增。例如,对于基视视频流1501内的包括I图片的VAU1511,作为解码计数器1510而分配“1”。对于接着要解码的从属视视频流1502内的包括P图片的VAU1521,作为解码计数器1520而分配“2”。进而,对再接着要解码的基视视频流1501内的包括P图片的VAU1512,作为解码计数器1510而分配“3”。通过该分配,即使在因某种不良状况而再现装置102内的解码器将某个VAU缺损读取的时候,解码器也能够根据解码计数器1510、1520立即确定由此缺失的图片。因而,解码器能够适当且迅速地执行错误处理。 
在图15(a)所示的例子中,在基视视频流1501的第三个VAU1513的读入中发生错误,Br图片缺失。但是,解码器通过包含在从属视视频流1502的第二个VAU1522中的P图片的解码处理,从该VAU1522中读取并保持解码计数器1520。因而,解码器能够预测接着要处理的VAU的解码计数器1510。具体而言,由于包括该P图片的VAU1522内的解码计数器1520是“4”,所以可以预测接着要读入的VAU的解码计数器1510是“5”。但是,实际上接着读入的VAU是基视视频流1501的第四个VAU1514,所以该解码计数器1510是“7”。由此,解码器能够检测到将一个VAU缺损读取了。因而,解码器能够执行接着的错误处理:“对于从从属视视频流1502的第三个VAU1523提取的B图片,由于要参照的Br图片缺失,所以跳过解码处理”。这样,解码器每当解码处理时检查解码计数器1510、1520。由此,解码器能够迅速地检测VAU的读入错误,并且能够迅速地执行适当的错误处理。结果,能够防止噪声向再现影像的混入。 
图15(b)是表示对基视视频流1501和从属视视频流1502分配的解码计数器的另一例1530、1540的示意图。参照图15(b),解码计数器1530、1540在各视频流1501、1502中分别单独递增。因而,解码计数器1530、1540在属于相同的3D·VAU的一对图片间相等。在此情况下,解码器在解码了一个基视视频流1501的VAU的时刻能够如以下这样预测:“该解码计数器1530等于接着要解码的从属视视频流1502的VAU的解码计数器1540”。另一方面,解码器在解码了一个从属视视频流1502的VAU的时刻 能够如以下这样预测:“对该解码计数器1540加上1后的值等于接着要解码的基视视频流1501的VAU的解码计数器1530”。因而,解码器无论在哪个时刻都能够根据解码计数器1530、1540迅速地检测VAU的读入错误,并且能够迅速地执行适当的错误处理。结果,能够防止噪声向再现影像的混入。 
《多路复用流数据的交织配置》 
在3D影像的无缝再现中,基视视频流和从属视视频流在BD-ROM盘101上的物理配置是重要的。这里,所谓“无缝再现”,是指不使影像和声音中断地从多路复用流数据平顺地再现。 
图16是表示分别属于图6所示的主TS、第一子TS、以及第二子TS的数据块群在BD-ROM盘101上的物理配置的示意图。所谓“数据块”,是指记录在BD-ROM盘101上的连续区域、即物理上连续的多个扇区中的一系列的数据。在BD-ROM盘101中,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实质上相等,所以在各数据块内LBN也连续。因而,BD-ROM驱动器121能够不使光拾取器进行寻址地连续地读取一个数据块。以下,将属于主TS的数据块L1、L2、L3、......称作“基视数据块”,将属于子TS的数据块R1、R2、R3、......、D1、D2、D3、......称作“从属视数据块”。特别是,将属于第一子TS的数据块R1、R2、R3、......称作“右视数据块”,将属于第二子TS的数据块D1、D2、D3、......称作“深度图数据块”。参照图16,数据块群被沿着BD-ROM盘101上的轨道1601连续地记录。进而,基视数据块L1、L2、L3、......右视数据块R1、R2、R3、......、以及深度图数据块D1、D2、D3、......一个个交替地配置。将这样的数据块群的配置称作“交织配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交织配置中,在邻接的三种数据块之间区段ATC时间相等。例如,在图16中,开头的深度图数据块D1、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1及开头的基视数据块L1连续。在这些数据块D1、R1、L1之间,区段ATC时间相等。这里,“ATC(Arrival Time Clock”是指应作为ATS的基准的时钟。此外,“区段ATC时间”用ATC的值定义,表示对一个区段内的源包赋予的ATS的范围、即从该区段的开头的源包的ATS到下个区段的开头的源包的ATS的时间间隔。即,区段ATC时间等于将该区段内的源包全部在再现装置102内从读缓冲器向系统目标解码器传送所需要的时间。 另外,“读缓冲器”是再现装置102内的缓冲存储器,将从BD-ROM盘101读取的数据块在向系统目标解码器传送之前临时保存。 
在区段ATC时间相等的三种数据块间还可以是再现期间一致并且视频流的再现时间相等。例如,在图16中,在开头的三个数据块D1、R1、L1之间,再现期间一致,并且视频流的再现时间相等。在后续的数据块群中也同样,在区段ATC时间相等的三种数据块D2、R2、L2之间,也可以再现期间一致,并且视频流的再现时间相等。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交织配置中,区段ATC时间相等的三个连续的数据块还以深度图数据块、右视数据块、以及基视数据块的顺序、即数据量从小到大的顺序配置。例如,在图16中,包含在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1中的图片如图9所示,将包含在开头的基视数据块L1中的图片作为参照图片被压缩。因而,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1的尺寸Sext2[1]是开头的基视数据块L1的尺寸Sext1[1]以下:Sext2[1]≤Sext1[1]。另一方面,深度图的每像素的数据量、即进深值的比特数一般比包含在基视视频流中的图片的每像素的数据量、即色度坐标值与α值的比特数之和小。进而,如图6(a)、图6(b)所示,主TS与第二子TS不同,除了主视频流以外还包括主音频流等基本流。因而,在图16中,开头的深度图数据块D1的尺寸Sext3[1]是开头的基视数据块L1的尺寸Sext1[1]以下:Sext3[1]≤Sext1[1]。因此,在图16中,以开头的深度图数据块D1、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1、以及开头的基视数据块L1的顺序配置。接着连续的三个区段D2、R2、L2的顺序也是同样的。 
位于区段ATC时间相等的数据块的各开头的VAU属于相同的3D·VAU,特别是,包括表示相同的3D影像的GOP的开头的图片。例如,在图16中,区段ATC时间相等的三个连续的数据块Dn、Rn、Ln(n=1、2、3、......)中的、深度图数据块Dn的前端包括深度图流的I图片,右视数据块Rn的前端包括右视视频流的P图片,基视数据块Ln的前端包括基视视频流的I图片。该深度图流的I图片表示相对于该基视视频流的I图片表示的2D影像的深度图。该右视视频流的P图片表示使该基视视频流的I图片表示的2D影像为左视时的右视。特别是,该P图片如图9所示,将该基视视频流的I图片作为参照图片被压缩。因而,3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 置102无论从哪个数据块的组Dn、Rn、Ln都能够开始3D影像的再现。 
《将多路复用流数据分割为数据块的意义》 
再现装置102为了从BD-ROM盘101无缝地再现3D影像,必须将主TS和子TS并行处理。但是,在该处理中能够利用的读缓冲器的容量一般受限制。特别是,能够从BD-ROM盘101连续地向读缓冲器读入的数据量存在极限。因而,再现装置102必须将主TS和子TS分割为区段ATC时间相等的部分的对来进行读取。 
图17(a)是表示独立连续地记录在某个BD-ROM盘上的主TS1701和子TS1702的配置的示意图。当再现装置102将这些主TS1701和子TS1702并行处理时,如在图17(a)中用实线的箭头(1)~(4)表示那样,BD-ROM驱动器121将主TS1701和子TS1702交替地每次读取区段ATC时间相等的部分。此时,BD-ROM驱动器121如图17(a)中用虚线箭头表示那样,必须在读取处理的中途使BD-ROM盘上的读取对象区域较大地变化。例如,在箭头(1)所示的主TS1701的前端部分已被读取时,BD-ROM驱动器121将光拾取器的读取动作暂时停止,提高BD-ROM盘的旋转速度。由此,使记录有箭头(2)所示的子TS1702的前端部分的BD-ROM盘上的扇区迅速地移动到光拾取器的位置。这样,用来将使光拾取器暂时停止读取动作并在此期间将光拾取器向接着的读取对象区域上定位的操作称作“跳跃”。图17(a)所示的虚线的箭头表示在读取处理的中途需要的各跳跃的范围。在各跳跃期间,光拾取器的读取处理停止,仅进行解码器的解码处理。结果,难以使读取处理赶上解码处理,所以难以可靠地持续无缝再现。 
图17(b)是表示交替地记录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BD-ROM盘101上的基视数据块B[0]、B[1]、B[2]、......和从属视数据块D[0]、D[1]、D[2]、......的配置的示意图。参照图17(b),主TS和子TS分别被分割为多个数据块并交替地配置。在此情况下,再现装置102在3D影像的再现时,如图17(b)中用箭头(1)~(4)表示的那样,将数据块B[0]、D[0]、B[1]、D[1]、......从开头起依次读取。仅通过这样,再现装置102就能够流畅地实现将主TS和子TS交替地读取。特别是,由于在其读取处理中不发生跳跃,所以3D影像的无缝再现能够可靠地持续。 
《在邻接的数据块间统一区段ATC时间的意义》 
在图16所示的交织配置中,邻接的三种数据块Dn、Rn、Ln都具有相同的区段ATC时间。即,在这些区段间从各区段的开头的源包到下个区段的开头的源包的ATS的差相等(其中,在该差的计算中,考虑在ATS中发生回绕(wrap-around)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再现装置102内的系统目标解码器从读缓冲器中,在用ATC计量的相同时间内,取出包含在基视数据块Ln和从属视数据块Dn或Rn两者中的所有的TS包。因而,特别在插入再现时,系统目标解码器能够在基视流与从属视流之间容易地使TS包的解码处理同步。 
《使再现时间相等的数据块邻接的意义》 
图18(a)是表示在邻接的基视数据块与从属视数据块之间、区段ATC时间不同且视频流的再现时间不同时的再现路径的示意图。在图18(a)所示的例子中,开头的基视数据块B[0]的再现时间是4秒钟,开头的从属视数据块D[0]的再现时间是1秒钟。这里,在从属视数据块D[0]的解码中需要的基视视频流的部分具有与该从属视数据块D[0]相同的再现时间。因而,为了节约再现装置102内的读缓冲器的容量,如图18(a)中用箭头1810表示那样,优选的是,使再现装置102每相同的再现时间、例如每1秒钟交替地读入基视数据块B[0]和从属视数据块D[0]。但是,在此情况下,如图18(a)中用虚线表示,在读取处理的中途发生跳跃。结果,难以使读取处理赶上解码处理,所以难以将无缝再现可靠地持续。 
图18(b)是表示在邻接的基视数据块与从属视数据块之间视频流的再现时间相等时的再现路径的示意图。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BD-ROM盘101上,如图18(b)所示,在邻接的一对数据块之间,视频流的再现时间相等。例如,在前端的基视数据块B[0]与从属视数据块D[0]的对中,视频流的再现时间都等于1秒,在第二个数据块的对B[1]、D[1]中,视频流的再现时间都等于0.7秒。在此情况下,再现装置102在3D影像的再现时,如图18(b)中用箭头1820表示那样,将数据块B[0]、D[0]、B[1]、D[1]、......从开头起依次读取。仅通过这样,再现装置102就能够流畅地实现将主TS与子TS交替地每相同的再现时间读取。特别是,在该读取处理中,由于不发生跳跃,所以3D影像的无缝再现能够可靠地持续。 
另外,如果在邻接的基视数据块与从属视数据块之间区段ATC时间相等,则在这些数据块间也可以是再现期间不一致,也可以是视频流的再现时间不相等。在此情况下,与图18(b)所示同样,再现装置102仅通过将数据块群从开头起依次读取,就能够流畅地实现主TS与子TS的交替的读取。特别是,由于在该读取处理中不发生跳跃,所以3D影像的无缝再现能够可靠地持续。 
《AV流文件相对于数据块的交叉链接》 
属于多路复用流数据的各数据块在BD-ROM盘101的文件系统中,能够作为文件2D或文件DEP内的一个区段被访问。即,各数据块的逻辑地址能够根据记录在文件2D或文件DEP的文件入口中的分配描述符被获知。在图5、图16所示的例子中,包含在文件2D(01000.m2ts)541的文件入口1610中的分配描述符#1、#2、#3、......表示基视数据块L1、L2、L3、......的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包含在第一文件DEP(02000.m2ts)542的文件入口1620中的分配描述符#1、#2、#3、......表示右视数据块R1、R2、R3、......的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包含在第二文件DEP(03000.m2ts)543的文件入口1630中的分配描述符#1、#2、#3、......表示深度图数据块D1、D2、D3、......的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 
图19(a)是表示文件2D(01000.m2ts)541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文件入口1610内的分配描述符#1、#2、#3、......参照基视数据块L1、L2、L3、......。因而,各基视数据块L1、L2、L3、......如图19(a)所示,能够作为文件2D541的区段EXT2D[0]、EXT2D[1]、EXT2D[2]、......被访问。以下,将属于文件2D541的区段EXT2D[0]、EXT2D[1]、EXT2D[2]、......称作“2D区段”。 
图19(b)是表示第一文件DEP(02000.m2ts)542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文件入口1620内的分配描述符#1、#2、#3、......参照右视数据块R1、R2、R3、......。因而,各右视数据块R1、R2、R3、......如图19(b)所示,能够作为第一文件DEP542的区段EXT2[0]、EXT2[1]、EXT2[2]、......被访问。以下,将属于第一文件DEP542的区段EXT2[0]、EXT2[1]、EXT2[2]、......称作“右视区段”。 
图19(c)是表示第二文件DEP(03000.m2ts)543的数据构造的示意 图。如图16所示,文件入口1630内的分配描述符#1、#2、#3、......参照深度图数据块D1、D2、D3、......。因而,各深度图数据块D1、D2、D3、......如图19(c)所示,能够作为第二文件DEP543的区段EXT3[0]、EXT3[1]、EXT3[2]、......被访问。以下,将属于第二文件DEP543的区段EXT3[0]、EXT3[1]、EXT3[2]、......称作“深度图区段”。进而,如右视区段和深度图区段那样,将属于任一个文件DEP的区段统称作“从属视区段”。 
对于图16所示的数据块群,AV流文件的交叉链接如以下这样实现。包含在第一文件SS(01000.ssif)544A的文件入口1640中的分配描述符#1、#2、#3、......将邻接的右视数据块与基视数据块的对R1+L1、R2+L2、R3+L3、......分别看作一个区段而表示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包含在第二文件SS(02000.ssif)544B的文件入口1650中的分配描述符#1、#2、#3、......交替地表示深度图数据块D1、D2、D3、......和基视数据块L1、L2、L3、......的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 
图19(d)是表示第一文件SS(01000.ssif)544A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文件入口1640内的分配描述符#1、#2、#3、......参照邻接的右视数据块与基视数据块的对R1+L1、R2+L2、R3+L3、......。因而,邻接的数据块的各对R1+L1、R2+L2、R3+L3、......如图19(d)所示,能够作为第一文件SS544A的区段EXTSS[0]、EXTSS[1]、EXTSS[2]、......被访问。以下,将属于第一文件SS544A的区段EXTSS[0]、EXTSS[1]、EXTSS[2]、......称作“3D区段”。各3D区段EXTSS[n](n=0、1、2、......)与文件2D541共有基视数据块Ln,与第一文件DEP542共有右视数据块Rn。 
图19(e)是表示第二文件SS(02000.ssif)544B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文件入口1650内的分配描述符#1、#2、#3、......交替地参照深度图数据块D1、D2、D3、......和基视数据块L1、L2、L3、......。因而,各数据块D1、L1、D2、L2、......如图19(e)所示,能够作为第二文件SS544B的区段EXTSS[0]、EXTSS[1]、EXTSS[2]、EXTSS[3]、......被访问。第二文件SS544B的各区段与文件2D541共有基视数据块Ln,与第二文件DEP543共有深度图数据块Dn。 
《对于交织配置的数据块群的再现路径》 
图20是表示对于图16所示的数据块群的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001、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002、以及深度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003的示意图。 
再现装置102以2D再现模式将文件2D541再现。因而,如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001所示,基视数据块L1、L2、L3依次被作为2D区段EXT2D[0]、EXT2D[1]、EXT2D[2]读取。即,首先,开头的基视数据块L1被读取,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2和右视数据块R2的读取通过最初的跳跃J2D1跳过。接着,将第二个基视数据块L2读取,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3和右视数据块R3的读取通过第二次的跳跃J2D2跳过。接着,将第三个基视数据块L3读取。 
再现装置102在L/R模式中将第一文件SS544A再现。因而,如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002所示,将邻接的右视数据块与基视数据块的对R1+L1、R2+L2、R3+L3依次作为3D区段EXTSS[0]、EXTSS[1]、EXTSS[2]读取。即,首先将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1和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1连续读取,再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2的读取通过最初的跳跃JLR1跳过。接着,将第二个右视数据块R3和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2连续读取,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3的读取通过第二次的跳跃JLR2跳过。接着,将第三个右视数据块R3和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3连续读取。 
再现装置102在深度模式下将第二文件SS544B再现。因而,如深度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003所示,将深度图数据块D1、D2、D3和基视数据块L1、L2交替地作为第二文件SS544B的区段EXTSS[0]、EXTSS[1]、EXTSS[2]读取。即,首先将开头的深度图数据块D1读取,其紧后面的右视数据块R1的读取通过最初的跳跃JLD1跳过。接着,将开头的基视数据块L1读取,接着,将其紧后面的深度图区段D2读取。进而,其紧后面的右视区段R2的读取通过第二次的跳跃JLD2跳过,将第二个基视数据块L2读取。 
如图20的各再现路径2001~2003所示,在数据块群以交织配置记录的区域中,再现装置102只要将该数据块群实质上从开头起依次读取就可以。这里,在该读取处理的中途发生跳跃。但是,各跳跃的距离与图17(a)所示的不同,无论与主TS和子TS的哪个的全长相比都足够短。此外,无论哪个跳跃都与图18(a)所示的不同,在一个数据块的读取的中途不发生。 进而,在区段ATC时间相等的基视数据块与从属视数据块的各对中,将尺寸比较小的从属视数据块先读取。因而,与其相反的情况相比,再现装置102能够削减读缓冲器的容量。 
再现装置102在L/R模式下将数据块群作为第一文件SS544A的区段群读入。即,再现装置102根据第一文件SS544A的文件入口1640内的分配描述符#1、#2、#3、......读取各3D区段EXTSS[0]、EXTSS[1]、......的前端的LBN和其尺寸,并传递给BD-ROM驱动器121。BD-ROM驱动器121从该LBN起将该尺寸的数据连续读取。这些处理与将数据块群作为第一文件DEP542和文件2D541的各区段读入的处理相比,BD-ROM驱动器121的控制在以下的两点(A)、(B)较简单:(A)再现装置102只要利用一处的文件入口依次参照区段就可以;(B)由于读入对象的区段的总数实质上减半,所以应传递给BD-ROM驱动器121的LBN与尺寸的对的总数较少。优点(A)也适合于以深度模式将数据块群作为第二文件SS544B的区段读取的处理。但是,再现装置102在将3D区段EXTSS[0]、EXTSS[1]、......读入后,必须分别分离为右视数据块和基视数据块再传递给解码器。在该分离处理中使用片断信息文件。关于其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层边界前后处的多路复用流数据的配置》 
当BD-ROM盘101包括多个记录层时,主TS和子TS也可以越过两个记录层的边界、即层边界而记录。此外,主TS和子TS也可以在中间夹着其他数据地进行记录。在这些情况下,BD-ROM驱动器121一般必须在主TS和子TS的读取中进行远跳。“远跳”是在跳跃之中寻址时间较长者的总称。具体而言,是指跳跃距离超过规定的阈值的跳跃。所谓“跳跃距离”,是指在跳跃期间读取操作被跳过的BD-ROM盘101上的区域的长度。跳跃距离通常用该部分的扇区数表示。在远跳的定义中使用的阈值在BD-ROM的规格中例如规定为40000扇区。但是,该阈值取决于BD-ROM盘的种类和BD-ROM驱动器的关于读取处理的性能。远跳特别包括聚焦跳跃和轨道跳跃。“聚焦跳跃”是伴随着记录层的切换的跳跃,包括使光拾取器的焦点距离变化的处理。“轨道跳跃”包括使光拾取器沿BD-ROM盘101的半径方向移动的处理。 
在BD-ROM盘101中,一系列的主TS和子TS在层边界及其他数据的记录区域等、需要远跳的位置的前后被分离时,这些数据块群用以下所述的三种配置1~3的某个被记录。进而,在向这些数据块群的访问中使用AV流文件的交叉链接。由此,再现装置102如后所述,能够在将读缓冲器的容量维持为所需最小限度的状态下容易地实现远跳中的影像的无缝再现。 
[配置1] 
图21是表示在BD-ROM盘101的层边界前后记录的数据块群的物理配置的第一例的示意图。这些数据块群属于图6所示的主TS、第一子TS、以及第二子TS。以下,将该配置称作“配置1”。参照图21,在位于层边界LB之前的第一记录层中,以交织配置记录有深度图数据块群......、D1、D2、右视数据块群......、R1、R2、以及基视数据块群......、L1、L2。以下,将这些数据块群称作“第一3D区段块”2101。进而,在第一3D区段块2101的后端L2与层边界LB之间配置有一个基视数据块L32D。另一方面,在位于层边界LB之后的第二记录层中,以交织配置记录有深度图数据块群D3、D4、......、右视数据块群R3、R4、......、以及基视数据块群L3SS、L4、......。以下将这些数据块群称作“第二3D区段块”2102。 
各3D区段块2101、2102的交织配置与图16所示的是同样的。即,深度图数据块、右视数据块、以及基视数据块以该顺序交替排列。进而,三个连续的数据块Dn、Rn、Ln(n=......、1、2、3、4、......)之间,区段ATC时间相等。在位于第一3D区段块2101的后端的三个数据块D2、R2、L2与位于第二3D区段块2102的三个数据块D3、R3、L3SS之间,各流数据的内容连续。 
位于层边界LB紧前面的基视数据块L32D与第二3D区段块2102内的前端的基视数据块L3SS在比特单位(bit-for-bit)下一致。即,这些数据块L32D、L3SS的一个是另一个的复制数据。以下,将前者L32D称作“2D再现专用块”,将后者L3SS称作“3D再现专用块”。 
图21所示的各数据块除了3D再现专用块L3SS以外,能够作为文件2D或文件DEP的某个的区段被访问。例如,在文件2D(01000.m2ts)541的文件入口2110中,分配描述符#1表示从第一3D区段块2101内的倒数第 二个基视数据块L1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该基视数据块L1能够作为文件2D541的一个2D区段EXT2D[0]被访问。分配描述符#2将第一3D区段块2101内的最后的基视数据块L2和其紧后面的2D再现专用块L32D的对L2+L32D看作单一的区段,表示其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该基视数据块的对L2+L32D能够作为文件2D541的单一的2D区段EXT2D[1]被访问。进而,分配描述符#3表示第二3D区段块2102内的第二个基视数据块L4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该基视数据块L4能够作为其他的一个2D区段EXT2D[2]被访问。 
对于图21所示的数据块群,也与图16同样实现AV流文件的交叉链接。特别是,在第一文件SS544A的文件入口2120中,分配描述符#1、#2、#3、#4将邻接的右视数据块与基视数据块的对R1+L1、R2+L2、R3+L3SS、R4+L4分别看作一个区段而表示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邻接的数据块的各对R1+L1、R2+L2、R3+L3SS、R4+L4能够作为第一文件SS544A的3D区段EXTSS[0]、EXTSS[1]、EXTSS[2]、EXTSS[3]被访问。这里,除了边界层LB紧后面的3D区段EXTSS[3]以外,3D区段EXTSS[0]、EXTSS[1]、EXTSS[3]分别与文件2D541共有基视数据块L1、L2、L4。另一方面,2D再现专用块L32D仅能够作为位于层边界LB紧前面的文件2D541的区段EXT2D[1]的一部分被访问。进而,3D再现专用块L3SS仅能够作为层边界LB紧后面的3D区段EXTSS[2]的一部分被访问。 
图22是表示对于图21所示的数据块群的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201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202的示意图。另外,深度模式下的再现路径能够根据图16所示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地类推。 
再现装置102在2D再现模式下将文件2D541再现。因而,如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201所示,首先将从第一3D区段块2101内的倒数第二个基视数据块L1作为最初的2D区段EXT2D[0]读取,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2和右视数据块R2的读取通过最初的跳跃J2D1跳过。接着,将第一3D区段块2101内的最后的基视数据块L2和其紧后面的2D再现专用块L32D的对L2+L32D作为第二个2D区段EXT2D[1]连续读取。在其紧后面的层边界LB发生远跳JLY,与聚焦跳跃的执行同时,将位于第二3D区段块2102的前端的5个数据块D3、R3、L3SS、D4、R4的读取跳过。接着, 将第二3D区段块2102内的第二个基视数据块L4作为第三个2D区段EXT2D[2]读取。 
再现装置102在L/R模式下将第一文件SS544A再现。因而,如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202所示,首先将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1和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1的对R1+L1作为最初的3D区段EXTSS[0]连续读取,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2的读取通过最初的跳跃JLR1跳过。接着,将第二个右视数据块R2和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2作为第二个3D区段EXTSS[1]连续读取。在其紧后面发生远跳JLY,在聚焦跳跃的执行同时,将2D再现专用块L32D和第二3D区段块2102内的开头的深度图数据块D3的读取跳过。接着,将第二3D区段块2102内的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3和其紧后面的3D再现专用块L3SS作为第三个3D区段EXTSS[2]连续读取,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4的读取通过第二次的跳跃JLR2跳过。进而,将接着的右视数据块R4和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4作为第四个3D区段EXTSS[3]连续读取。 
如图22所示,在2D再现模式中,将2D再现专用块L32D读取,而将3D再现专用块L3SS的读取跳过。反之,在L/R模式中,将2D再现专用块L32D的读取跳过,而将3D再现专用块L3SS读取。但是,由于两者的数据块L32D、L3SS在比特单位下一致,所以无论在哪种再现模式中,再现的左视视频帧都相等。这样,在配置1中在远跳JLY的前后分离为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201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202。关于深度模式也是同样的。 
[配置1的优点] 
图23是表示在某个BD-ROM盘的层边界前后以交织配置记录的数据块群、和对它的各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的示意图。参照图23,与图21所示的配置1同样,在第一记录层中,以交织配置记录深度图数据块群......、D1、D2、右视数据块群......、R1、R2、以及基视数据块群......、L1、L2而构成第一3D区段块2301。另一方面,在第二记录层中,以交织配置记录深度图数据块群D3、......、右视数据块群R3、......、以及基视数据块群L3、......而构成第二3D区段块2302。各3D区段块2301、2302的交织配置与图21所示的2101、2102是同样的。进而,在位于第一3D区段块 2301的后端的三个数据块D2、R2、L2、与位于第二3D区段块2302的前端的三个数据块D3、R3、L3之间,各流数据的内容连续。 
图23所示的数据块群与图21所示的不同,在层边界LB的前后不包括2D再现专用块L32D和3D再现专用块L3SS的对。因而,如以下所示,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310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311没有在即将远跳JLY之前分离,都通过相同的基视数据块L2。 
图23所示的基视数据块L1~L3都能够作为文件2D的一个区段EXT2D[0]~EXT2D[2]被访问。另一方面,邻接的右视数据块和基视数据块的各对R1+L1、R2+L2、R3+L3能够作为文件SS的3D区段EXTSS[0]、EXTSS[1]、EXTSS[2]被访问。无论哪个3D区段EXTSS[0]、EXTSS[1]、EXTSS[2]都分别与文件2D541共有基视数据块L1、L2、L3。 
2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将文件2D再现。因而,如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310所示,首先将从第一3D区段块2301内的倒数第二个基视数据块L1作为最初的2D区段EXT2D[0]读取,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2和右视数据块R2的读取通过最初的跳跃J2D1跳过。接着,将第一3D区段块2301内的最后的基视数据块L2作为第二个2D区段EXT2D[1]读取。在其紧后面的层边界LB发生远跳JLY,与聚焦跳跃的执行同时,将位于第二3D区段块2302的前端的两个数据块D3、R3的读取跳过。接着,将第二3D区段块2302的开头的基视数据块L3作为第三个2D区段EXT2D[2]读取。 
L/R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将文件SS再现。因而,如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311所示,首先将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1和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1的对R1+L1作为最初的3D区段EXTSS[0]连续读取,将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2的读取通过最初的跳跃JLR1跳过。接着,将第二个右视数据块R2和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2作为第二个3D区段EXTSS[1]连续读取。在其紧后面发生远跳JLY,与聚焦跳跃的执行同时,将第二3D区段块2302内的开头的深度图数据块D3的读取跳过。接着,将第二3D区段块2302内的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3和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3作为第三个3D区段EXTSS[2]连续读取。 
如上所述,在图23所示的数据块群中,与图21所示的不同,2D再现 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310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311都在即将远跳JLY之前通过相同的基视数据块L2。这里,在远跳JLY的期间,BD-ROM驱动器121将读取处理停止,但系统目标解码器继续执行储存在读缓冲器中的流数据的解码处理。因而,为了使再现装置102在远跳JLY的前后使影像无缝地再现,必须防止远跳JLY的期间的缓冲器下溢。 
在L/R模式中,在将第一3D区段块2301解码的期间,在读缓冲器中储存一定量的数据。将该一定量的数据称作“缓冲器富余量”(其详细在后面叙述)。在远跳JLY的期间,将在其紧前面读入的3D区段EXTSS[1]、即除了右视数据块R2和基视数据块L2以外还将该缓冲器富余量的数据解码。因而,在L/R模式下,为了防止缓冲器下溢,只要缓冲器富余量足够大就可以。另一方面,各数据块R2、L2的尺寸只要是缓冲器富余量能够维持到即将远跳JLY之前的值Smin2、Smin1就可以。但是,为了在2D模式下防止缓冲器下溢,2D区段EXT2D[1]、即基视数据块L2的尺寸Sext2D[1]必须满足以下的条件:是在从2D区段EXT2D[1]的读取开始到远跳JLY完成为止的期间从读缓冲器向系统目标解码器传送的数据量以上。满足该条件的尺寸Sext2D[1]如图23所示,一般比L/R模式下的无缝再现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尺寸Smin1大。因而,应在L/R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内确保的读缓冲器的容量必须比L/R模式下的无缝再现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值大。进而,右视数据块R2与基视数据块L2必须区段ATC时间相等。因而,右视数据块R2的尺寸Sext2[1]一般比L/R模式下的无缝再现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值Smin2大。因此,应在L/R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内确保的读缓冲器的容量还必须比L/R模式下的无缝再现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值更大。根据以上的结果,在图23所示的配置中,应在L/R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内确保的读缓冲器的容量的进一步的削减是困难的。 
相对于此,在图22所示的配置1中,如上所述,在远跳JLY的前后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201与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202分离。因而,与图23所示的配置不同,位于层边界LB紧前面的2D区段EXT2D[1]的尺寸Sext2D[1]和其紧前面的右视数据块R2的尺寸Sext2[1]能够如以下这样分别决定。 
首先,2D区段EXT2D[1]的尺寸Sext2D[1]等于基视数据块L2的尺寸 Sext1[1]与2D再现专用块L32D的尺寸S2D之和Sext1[1]+S2D。因而,为了实现2D再现模式下的无缝再现,该和Sext1[1]+S2D只要是在从2D区段EXT2D[1]的读取开始到远跳JLY的完成为止的期间从读缓冲器对系统目标解码器发送的数据量以上就可以。另一方面,属于位于层边界LB紧前面的3D区段EXTSS[1]的右视数据块R2和基视数据块L2的各尺寸Sext2[1]、Sext1[1]只要是缓冲器富余量能够维持到即将远跳JLY之前之程度的值就可以。这里,2D区段EXT2D[1]中的、与3D区段EXTSS[1]共有的部分只是位于前侧的基视数据块L2。因而,通过将2D再现专用块L32D的尺寸S2D适当扩大,能够在将2D区段EXT2D[1]的尺寸Sext2D[1]=Sext1[1]+S2D维持为一定的状态下将基视数据块L2的尺寸Sext1[1]限制得更小。随之,能够将右视数据块R2的尺寸Sext2[1]也限制得更小。 
这里,由于3D再现专用块L3SS是2D再现专用块L32D的复制数据,所以2D再现专用块L32D的尺寸S2D的扩大使位于3D再现专用块L3SS紧前面的右视数据块R3的尺寸扩大。但是,能够使该尺寸与位于图23所示的层边界LB紧前面的右视数据块R3的尺寸相比充分小。这样,能够使应在L/R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内确保的读缓冲器的容量更接近于L/R模式下的无缝再现所需要最小限度的值。 
这样,在配置1中,能够在将应在再现装置102内确保的读缓冲器的容量抑制在所需最小限度的状态下,将各数据块设计为能够在2D再现模式和L/R模式两者中实现远跳中的影像的无缝再现的尺寸。进而,仅通过将再现对象的AV流文件在文件2D与文件SS之间切换,就能够容易地实现在2D再现模式和L/R模式中变更读入对象的数据块、特别是2D再现专用块L32D与3D再现专用块L3SS之间的切换。 
[配置2] 
图24是表示在BD-ROM盘101的层边界前后记录的数据块群的物理配置的第二例的示意图。这些数据块群属于图6所示的主TS、第一子TS、以及第二子TS。以下,将该配置称作“配置2”。将图24与图21比较,配置2与配置1在第二3D区段块2402的前端设有两个3D再现专用块L3SS、L4SS这一点上不同。关于其他特征,配置2与配置1是同样的,所以关于其详细情况的说明援用对配置1的说明。 
位于层边界LB紧前面的2D再现专用块(L3+L4)2D与第二3D区段块2402内的3D再现专用块的对L3SS、L4SS在比特单位下一致。即,2D再现专用块(L3+L4)2D和3D再现专用块的对L3SS、L4SS的一方是另一方的复制数据。 
图24所示的各数据块,除了3D再现专用块L3SS、L4SS以外,能够作为文件2D或文件DEP的某个的区段被访问。例如,在文件2D541的文件入口2410中,分配描述符#1表示从第一3D区段块2401内的倒数第二个基视数据块L1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该基视数据块L1能够作为文件2D541的一个2D区段EXT2D[0]被访问。分配描述符#2将第一3D区段块2401内的最后的基视数据块L2和其紧后面的2D再现专用块(L3+L4)2D的对L2+(L3+L4)2D看作单一的区段而表示其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该基视数据块的对L2+(L3+L4)2D能够作为文件2D541的一个2D区段EXT2D[1]被访问。进而,分配描述符#3表示第二3D区段块2402内的第三个基视数据块L5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该基视数据块L5能够作为其他的一个2D区段EXT2D[2]被访问。 
在第一文件SS544A的文件入口2420中,分配描述符#1、#2、#3、#4、#5将邻接的右视数据块与基视数据块的对R1+L1、R2+L2、R3+L3SS、R4+L4SS、R5+L5分别看作一个区段,表示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邻接的数据块的各对R1+L1、......、R5+L5能够作为第一文件SS544A的3D区段EXTSS[0]、EXTSS[1]、EXTSS[2]、EXTSS[3]、EXTSS[4]被访问。2D再现专用块(L3+L4)2D仅能够作为文件2D541的区段EXT2D[1]的一部分被访问,各3D再现专用块L3SS、L4SS仅能够作为3D区段EXTSS[2]、EXTSS[3]的一部分被访问。 
图25是表示对于图24所示的数据块群的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501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502的示意图。另外,深度模式下的再现路径能够根据图16所示而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地类推。 
再现装置102在2D再现模式下将文件2D541再现。因而,如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501所示,首先将从第一3D区段块2401内的倒数第二个基视数据块L1作为最初的2D区段EXT2D[0]读取,将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2和右视数据块R2的读取通过最初的跳跃J2D1跳过。接着,将 第一3D区段块2401内的最后的基视数据块L2和其紧后面的2D再现专用块(L3+L4)2D的对L2+(L3+L4)2D作为第二个2D区段EXT2D[1]连续地读取。在其紧后面的层边界LB发生远跳JLY,与聚焦跳跃的执行同时,将位于第二3D区段块2402的前端的8个数据块D3、R3、L3SS、D4、R4、L4SS、D5、R5的读取跳过。接着,将第二3D区段块2402内的第三个基视数据块L5作为第三个2D区段EXT2D[2]读取。 
再现装置102在L/R模式下将第一文件SS544A再现。因而,如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502所示,首先将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1与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1的对R1+L1作为最初的3D区段EXTSS[0]连续读取,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2的读取通过最初的跳跃JLR1跳过。接着,将第二个右视数据块R2和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2作为第二个3D区段EXTSS[1]连续读取。在其紧后面发生远跳JLY,与聚焦跳跃的执行同时,将2D再现专用块(L3+L4)2D和第二3D区段块2402内的开头的深度图数据块D3的读取跳过。接着,将第二3D区段块2402内的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3和其紧后面的3D再现专用块L3SS作为第三个3D区段EXTSS[2]连续读取,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4的读取通过第二个跳跃JLR2跳过。同样,将接着的右视数据块R4和其紧后面的3D再现专用块L4SS作为第四个3D区段EXTSS[3]连续读取,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5的读取通过第三个跳跃JLR3跳过。进而,将接着的右视数据块R5和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5作为第五个3D区段EXTSS[4]连续读取。 
如图25所示,在2D再现模式中,将2D再现专用块(L3+L4)2D读取,而将3D再现专用块L3SS、L4SS的读取跳过。反之,在L/R模式中,将2D再现专用块(L3+L4)2D的读取跳过,而将3D再现专用块L3SS、L4SS读取。但是,由于2D再现专用块(L3+L4)2D与3D再现专用块的对L3SS、L4SS在比特单位下一致,所以无论在哪种再现模式下,再现的左视视频帧都相等。这样,在配置2中,在远跳JLY的前后将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501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502分离。因而,位于层边界LB紧前面的2D区段EXT2D[1]的尺寸Sext2D[1]和其紧前面的右视数据块R2的尺寸Sext2[1]能够如以下这样分别决定。另外,关于深度模式也是同样的。 
首先,2D区段EXT2D[1]的尺寸Sext2D[1]等于基视数据块L2的尺寸 Sext1[1]与2D再现专用块(L3+L4)2D的尺寸S2D之和Sext1[1]+S2D。因而,为了实现2D再现模式下的无缝再现,只要该和Sext1[1]+S2D是在从2D区段EXT2D[1]的读取开始到远跳JLY的完成为止的期间从读缓冲器对系统目标解码器传送的数据量以上就可以。另一方面,属于位于层边界LB紧前面的3D区段EXTSS[1]的右视数据块R2和基视数据块L2的各尺寸Sext2[1]、Sext1[1]只要是缓冲器富余量能够维持到即将远跳JLY之前之程度的值就可以。这里,通过2D再现专用块(L3+L4)2D的尺寸S2D的适当的扩大,能够在将2D区段EXT2D[1]的尺寸Sext2D[1]=Sext1[1]+S2D维持为一定的状态下将基视数据块L2的尺寸Sext1[1]限制得更小。随之,能够将右视数据块R2的尺寸Sext2[1]也限制得更小。 
这里,3D再现专用块的对L3SS、L4SS是2D再现专用块(L3+L4)2D的复制数据,所以2D再现专用块(L3+L4)2D的尺寸S2D的扩大使位于各3D再现专用块L3SS、L4SS紧前面的右视数据块R3、R4的尺寸扩大。但是,由于对于一个2D再现专用块(L3+L4)2D,3D再现专用块被分割为两个L3SS、L4SS,所以各尺寸能够与图23所示的位于层边界LB紧前面的右视数据块R3的尺寸相比足够小。这样,在L/R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内应确保的读缓冲器的容量能够进一步削减到L/R模式下的无缝再现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值。 
这样,在配置2中,能够在将应在再现装置102的解码器内确保的缓冲器容量抑制在所需最小限度的状态下,将各数据块设计为在2D再现模式和L/R模式这两者中能够实现远跳中的影像的无缝再现的尺寸。进而,仅通过在文件2D与文件SS之间切换再现对象的AV流文件就能够容易地实现在2D再现模式和L/R模式中变更读入对象的数据块、特别是2D再现专用块(L3+L4)2D与3D再现专用块的对L3SS、L4SS之间的切换。另外,在深度模式中也是同样的。 
在配置2中,将2D再现专用块(L3+L4)2D的复制数据设计为两个3D再现专用块L3SS、L4SS。除此以外,也可以将复制数据设计为三个以上的3D再现专用块。 
[配置3] 
图26是表示在BD-ROM盘101的层边界前后记录的数据块群的物理 配置的第三例的示意图。这些数据块群属于图6所示的主TS、第一子TS、以及第二子TS。以下,将该配置称作“配置3”。将图26与图24比较,配置3和配置2在2D再现专用块(L2+L3)2D能够单独作为一个2D区段EXT2D[1]被访问这一点上不同。关于其他特征,配置3与配置2是同样的,所以关于其详细情况的说明援用对配置2的说明。 
位于层边界LB紧前面的2D再现专用块(L2+L3)2D与第二3D区段块2602内的3D再现专用块的对L2SS、L3SS在比特单位下一致。即,2D再现专用块(L2+L3)2D和3D再现专用块的对L2SS、L3SS的一方是另一方的复制数据。 
图26所示的各数据块除了3D再现专用块L2SS、L3SS以外,能够作为文件2D或文件DEP的某个的区段访问。例如,在文件2D541的文件入口2610中,分配描述符#1表示第一3D区段块2401内的最后的基视数据块L1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该基视数据块L1能够作为一个2D区段EXT2D[0]被访问。分配描述符#2将2D再现专用块(L2+L3)2D看作单一的区段而表示其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2D再现专用块(L2+L3) 2D能够作为接着的2D区段EXT2D[1]被访问。分配描述符#3表示第二3D区段块2602内的第三个基视数据块L4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该基视数据块L4能够作为第三个2D区段EXT2D[2]被访问。 
在第一文件SS544A的文件入口2620中,分配描述符#1、#2、#3、#4将邻接的右视数据块与基视数据块的对R1+L1、R2+L2SS、R3+L3SS、R4+L4分别作为一个区段而表示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邻接的数据块的各对R1+L1、......、R4+L4能够作为第一文件SS544A的3D区段EXTSS[0]、EXTSS[1]、EXTSS[2]、EXTSS[3]被访问。2D再现专用块(L2+L3)2D仅能够作为文件2D541的一个区段EXT2D[1]被访问,各3D再现专用块L2SS、L3SS仅能够作为3D区段EXTSS[1]、EXTSS[2]的一部分被访问。 
图27是表示对于图26所示的数据块群的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701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702的示意图。另外,深度模式下的再现路径能够根据图16所示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地类推。 
再现装置102在2D再现模式下将文件2D541再现。因而,如2D再现 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701所示,首先将第一3D区段块2601内的最后的基视数据块L1作为最初的2D区段EXT2D[0]读取。接着,将其紧后面的2D再现专用块(L2+L3)2D作为第二个2D区段EXT2D[1]连续读取。在其紧后面的边界层LB发生远跳JLY,与聚焦跳跃的执行同时,将位于第二3D区段块2602的前端的8个数据块D2、R2、L2SS、D3、R3、L3SS、D4、R4的读取跳过。接着,将第二3D区段块2602内的第三个基视数据块L4作为第三个2D区段EXT2D[2]读取。 
再现装置102在L/R模式下将第一文件SS544A再现。因而,如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702所示,首先,将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1和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1的对R1+L1作为最初的3D区段EXTSS[0]连续读取。在其紧后面发生远跳JLY,与聚焦跳跃的执行同时,将2D再现专用块(L2+L3)2D和第二3D区段块2602内的开头的深度图数据块D3的读取跳过。接着,将第二3D区段块2602内的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2和其紧后面的3D再现专用块L2SS作为第二个3D区段EXTSS[1]连续读取,将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3的读取通过最初的跳跃JLR1跳过。同样,将接着的右视数据块R3和其紧后面的3D再现专用块L3SS作为第三个3D区段EXTSS[2]连续读取,其紧后面的深度图数据块D4的读取通过第二个跳跃JLR2跳过。将再接着的右视数据块R4和其紧后面的基视数据块L4作为第四个3D区段EXTSS[3]连续读取。 
如图27所示,在2D再现模式下,将2D再现专用块(L2+L3)2D读取,将3D再现专用块L2SS、L3SS的读取跳过。反之,在L/R模式下,将2D再现专用块(L2+L3)2D的读取跳过,但将3D再现专用块L2SS、L3SS读取。但是,2D再现专用块(L2+L3)2D和3D再现专用块的对L2SS、L3SS在比特单位下一致,所以无论在哪个再现模式下再现的左视视频帧都相等。这样,在配置3中,在远跳JLY的前后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701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702分离。因而,位于层边界LB紧前面的2D区段EXT2D[1]的尺寸Sext2D[1]和其紧前面的右视数据块R2的尺寸Sext2[1]能够如以下这样分别决定。另外,关于深度模式也是同样的。 
首先,在层边界LB的紧前面连续的两个2D区段EXT2D[0]、EXT2D[1]的尺寸之和Sext2D[0]+Sext2D[1]等于基视数据块L1的尺寸Sext2D[0]与2D再现 专用块(L2+L3)2D的尺寸S2D之和Sext1[1]+S2D。因而,为了实现2D再现模式下的无缝再现,其和Sext1[1]+S2D只要是在从2D区段EXT2D[1]的读取开始到远跳JLY的完成为止的期间从读缓冲器向系统目标解码器传送的数据量以上就可以。另一方面,属于位于层边界LB紧前面的3D区段EXTSS[0]的右视数据块R1的尺寸Sext2[0]和基视数据块L1的各尺寸Sext2[0]、Sext2D[0]只要是缓冲器富余量能够维持到即将远跳JLY之前的程度的值就可以。这里,通过2D再现专用块(L2+L3)2D的尺寸S2D的适当的扩大,能够在将2D区段的对EXT2D[0]、EXT2D[1]的尺寸之和Sext2D[0]+Sext2D[1]维持为一定的状态下将基视数据块L1的尺寸Sext2D[0]限制得更小。随之,右视数据块R1的尺寸Sext2[0]也能够限制得更小。 
这里,3D再现专用块的对L2SS、L3SS是2D再现专用块(L2+L3)2D的复制数据,所以2D再现专用块(L2+L3)2D的尺寸S2D的扩大使位于各3D再现专用块L2SS、L3SS紧前面的右视数据块R2、R3的尺寸扩大。但是,相对于一个2D再现专用块(L2+L3)2D,3D再现专用块被分割为两个L2SS、L3SS,所以各尺寸能够与图23所示的位于层边界LB紧前面的右视数据块R3的尺寸相比充分小。这样,应在L/R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内确保的读缓冲器的容量能够进一步削减到L/R模式下的无缝再现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值。 
这样,在配置3中,能够在将应在再现装置102内确保的读缓冲器的容量抑制在所需最小限度的状态下,将各数据块设计为能够在2D再现模式和L/R模式这两者中实现远跳中的影像的无缝再现的尺寸。进而,仅通过在文件2D与文件SS之间切换再现对象的AV流文件就能够容易地实现在2D再现模式和L/R模式中变更读入对象的数据块、特别是2D再现专用块(L2+L3)2D与3D再现专用块的对L2SS、L3SS之间的切换。另外,在深度模式中也是同样的。 
在配置3中,2D再现专用块(L2+L3)2D的复制数据设计为两个3D再现专用块L2SS、L3SS。除此以外,复制数据也可以如图1那样设计为一个3D再现专用块,或者也可以设计为三个以上的3D再现专用块。 
另外,也可以与配置1~3不同,2D再现专用块能够作为文件2D的两个以上的区段被访问。进而,各数据块也可以作为两种以上的文件2D或文 件SS的区段被访问。 
《仅对应于L/R模式的多路复用流数据的配置》 
当在3D影像的再现中仅利用L/R模式时,也可以从上述配置1~3中将深度图数据块除去。图28(a)是表示从图21所示的配置1中将深度图数据块除去后的示意图。这些数据块群属于图6所示的主TS和第一子TS。参照图28(a),在位于层边界LB之前的第一3D区段块2801中,以交织配置记录有右视数据块群......、R1、R2、以及基视数据块群......、L1、L2。另一方面,在位于层边界LB之后的第二3D区段块2802中,以交织配置记录有右视数据块群R3、R4、......、以及基视数据块群L3SS、L4、......。进而,在第一3D区段块2801的后端L2与层边界LB之间配置有2D再现专用块L32D,在第二3D区段块2802的前端配置有3D再现专用块L3SS。这些数据块L32D、L3SS的一个是另一个的复制数据,在比特单位下一致。 
在各3D区段块2801、2802的交织配置中,右视数据块和基视数据块按照该顺序交替排列。进而,在两个连续的数据块Rn、Ln(n=...、1、2、3、4、......)之间,区段ATC时间相等。在位于第一3D区段块2801的后端的两个数据块R2、L2与位于第二3D区段块2802的前端的两个数据块R3、L3SS之间,各流数据的内容连续。 
图28(a)所示的各数据块除了3D再现专用块L3SS以外,能够作为文件2D或文件DEP的某个的区段被访问。例如,在文件2D的文件入口2810中,分配描述符#1表示从第一3D区段块2801内的倒数第二个基视数据块L1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该基视数据块L1能够作为一个2D区段EXT2D[0]被访问。分配描述符#2将该基视数据块的对L2+L32D看作单一的区段而表示其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该基视数据块的对L2+L32D能够作为第二个2D区段EXT2D[1]被访问。分配描述符#3表示第二3D区段块2802内的第二个基视数据块L4的尺寸和其前端的LBN。因而,该基视数据块L4能够作为第三个2D区段EXT2D[2]被访问。 
对于图28(a)所示的数据块群,AV流文件的交叉链接也能够与图16同样地实现。特别是,由于从各3D区段块2801、2802中将深度图数据块除去,所以也可以将区段ATC时间相等的右视数据块与基视数据块的对连续配置两个以上。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这些两个以上的对作为一个3D区 段访问。参照图28(a),在文件SS的文件入口2820中,分配描述符#1将第一3D区段块2801中的、四个连续的右视数据块和基视数据块R1、L1、R2、L2看作一个区段而表示它们整体的尺寸和前端的LBN。因而,这些数据块R1、L1、R2、L2能够作为一个3D区段EXTSS[0]被访问。分配描述符#2将第二3D区段块2802中的、四个连续的右视数据块和基视数据块R3、L3SS、R4、L4看作一个区段而表示它们整体的尺寸和前端的LBN。因而,这些数据块R3、L3SS、R4、L4能够作为接着的3D区段EXTSS[1]被访问。这里,3D区段EXTSS[0]、EXTSS[1]分别与2D区段EXT2D[0]、EXT2D[1]、EXT2D[2]共有基视数据块L1、L2、L4。另一方面,2D再现专用块L32D仅能够作为位于层边界LB紧前面的2D区段EXT2D[1]的一部分被访问。进而,3D再现专用块L3SS仅能够作为层边界LB紧后面的3D区段EXTSS[1]的一部分被访问。 
图28(b)是表示对于图28(a)所示的数据块群的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803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804的示意图。 
再现装置102在2D再现模式下将文件2D再现。因而,如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803所示,首先将从第一3D区段块2801内的倒数第二个基视数据块L1作为最初的2D区段EXT2D[0]读取,将其紧后面的右视数据块R2的读取通过最初的跳跃J2D1跳过。接着,将第一3D区段块2801内的最后的基视数据块L2和其紧后面的2D再现专用块L32D的对L2+L32D作为第二个2D区段EXT2D[1]连续读取。在其紧后面的边界层LB发生远跳JLY,与聚焦跳跃的执行同时,将位于第二3D区段块2802的前端的3个数据块R3、L3SS、R4的读取跳过。接着,将第二3D区段块2802内的第二个基视数据块L4作为第三个2D区段EXT2D[2]读取。 
再现装置102在L/R模式下将文件SS再现。因而,如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804所示,首先将第一3D区段块2801内的数据块群R1、L1、R2、L2作为最初的3D区段EXTSS[0]连续读取。在其紧后面发生远跳JLY,与聚焦跳跃的执行同时,将2D再现专用块L32D的读取跳过。接着,将第二3D区段块2802内的数据块群R3、L3SS、R4、L4作为接着的3D区段EXTSS[1]连续读取。 
如图28(b)所示,在2D再现模式中,将2D再现专用块L32D读取, 而将3D再现专用块L3SS的读取跳过。反之,在L/R模式中,将2D再现专用块L32D的读取跳过,而将3D再现专用块L3SS读取。但是,由于两个数据块L32D、L3SS在比特单位下一致,所以无论在哪个再现模式中,再现的左视视频帧都相等。这样,在配置1中,即使在仅能够对应于L/R模式的情况下,也在远跳JLY的前后将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801和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2802分离。因而,通过将2D再现专用块L32D的尺寸S2D适当扩大,能够在将2D区段EXT2D[1]的尺寸Sext2D[1]=Sext1[1]+S2D维持为一定的状态下将基视数据块L2的尺寸Sext1[1]限制得更小。随之,能够将右视数据块R2的尺寸Sext2[1]也限制得更小。结果,能够使应在L/R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内确保的读缓冲器的容量更接近于L/R模式下的无缝再现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值。关于其他配置2、3也是同样的。 
这样,即使配置1~3是仅能够对应L/R模式的配置,也能够在将应在再现装置102内确保的读缓冲器的容量抑制为所需最小限度的状态下将各数据块设计为能够在2D再现模式和L/R模式这两者中实现远跳中的影像的无缝再现的尺寸。进而,仅通过在文件2D与文件SS之间切换再现对象的AV流文件,就能够容易地实现在2D再现模式和L/R模式中变更读入对象的数据块、特别是2D再现专用块L32D与3D再现专用块L3SS之间的切换。 
《包含在AV流文件中的其他TS包》 
在包含于AV流文件中的TS包的种类中,除了从图6、图7所示的基本流变换的种类以外,还有PAT(ProgramAssociation Table:节目关联表)、PMT(Program Map Table:节目映射图)、以及PCR(Program Clock Reference:节目时钟基准)。PCR、PMT及PAT是由欧洲数字广播标准设定的,本来具有规定构成一个节目的部分传输流的作用。通过利用PCR、PMT及PAT,将AV流文件也与该部分传输流同样地规定。具体而言,PAT表示包含在相同的AV流文件中的PMT的PID。PAT自身的PID是0。PMT包括包含在相同的AV流文件中的、表示影像、声音、字幕等的各基本流的PID和其属性信息。PMT还包括关于该AV流文件的各种描述符(也称作描述符)。在描述符中,特别包括表示该AV流文件的复制许可/禁止的复制控制信息。PCR包括表示应对应于对自身分配的ATS的STC(System Time Clock)的值的信息。这里,STC是在解码器内作为PTS及DTS的基准使用的时钟。解码器利用PCR使STC与ATC同步。 
图29是表示PMT2910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PMT2910包括PMT头2901、描述符2902、以及流信息2903。PMT头2901表示包含在PMT2910中的数据的长度等。各描述符2902是关于包括PMT2910的AV流文件的整体的描述符。上述复制控制信息包含在描述符2902的一个中。流信息2903是关于包含在AV流文件中的各基本流的信息,对不同的基本流各分配一个。各流信息2903包括流类别2931、PID2932以及流描述符2933。流类别2931包括在该基本流的压缩中使用的编解码器的识别信息等。PID2932表示该基本流的PID。流描述符2933包括该基本流的属性信息、例如帧速率及纵横比。 
通过利用PCR、PMT及PAT,能够使再现装置内的解码器将AV流文件与基于欧洲数字广播标准的部分传输流同样地处理。由此,能够确保BD-ROM盘101用的再现装置与基于欧洲数字广播标准的终端装置之间的互换性。 
《片断信息文件》 
图30是表示第一片断信息文件(01000.clpi)、即2D片断信息文件531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02000.clpi、03000.clpi)532、533也具有同样的数据构造。以下,首先以2D片断信息文件531的数据构造为例说明在所有片断信息文件中共通的数据构造。然后,对2D片断信息文件与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的数据构造上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参照图30,2D片断信息文件531包括片断信息3010、流属性信息3020、入口映射3030、以及3D元数据3040。3D元数据3040包括偏移表3041和区段起点3042。 
片断信息3010如图30所示,包括系统速率3011、再现开始时刻3012、以及再现结束时刻3013。系统速率3011表示属于文件2D(01000.m2ts)541的“TS包”在再现装置102内从读缓冲器向系统目标解码器传送的速度的最高值。在文件2D541中,设定源包的ATS的间隔,以将TS包的传送速度抑制在系统速率以下。再现开始时刻3012表示文件2D541的开头的VAU的PTS、例如开头的影像帧的PTS。再现结束时刻3012表示从文件 2D541的后端的VAU的PTS延迟了规定量后的STC的值、例如对最后的影像帧的PTS加上了每1个帧的再现时间后的值。 
流属性信息3020如图30所示,是包含在文件2D541中的各基本流的PID3021与其属性信息3022之间的对应表。属性信息3022在视频流、音频流、PG流、以及IG流中分别不同。例如,与主视频流的PID0x1011相对应的属性信息包括在该视频流的压缩中使用的编解码器的种类、构成该视频流的各图片的分辨率、纵横比、以及帧速率。另一方面,与主音频流的PID0x1101相对应的属性信息包括在该音频流的压缩中使用的编解码器的种类、包含在该音频流中的信道数、语言、及采样频率。属性信息3022由再现装置102用于解码器的初始化。 
[入口映射] 
图31(a)是表示入口映射3030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参照图31(a),入口映射3030包括表3100。表3100与多路复用在主TS中的视频流是相同数量,对各视频流各分配了一个。在图31(a)中,各表3100用分配目标的视频流的PID区别。各表3100包括入口映射头3101和入口点3102。入口映射头3101包括与该表3100相对应的PID、和包含在该表3100中的入口点3102的总数。入口点3102将PTS3103与源包号(SPN)3104的对与分别不同的入口点ID(EP_ID)3105建立对应。PTS3103等于包含在入口映射头3101表示的PID的视频流中的某个I图片的PTS相等。SPN3104等于保存有该I图片的源包群的开头的SPN。所谓“SPN”,是指对属于一个AV流文件的源包群从开头起依次分配的顺序号。SPN被作为该AV流文件内的各源包的地址使用。在2D片断信息文件531内的入口映射3030中,SPN是指对属于文件2D541的源包群、即构成主TS的源包群分配的号。因而,入口点3102表示包含在文件2D541中的I图片的PTS与地址、即SPN之间的对应关系。 
入口点3102也可以不对文件2D541内的所有的I图片设定。但是,当I图片位于GOP的开头、并且包括该I图片的开头的TS包位于2D区段的开头时,对于该I图片必须设定入口点3102。 
图31(b)是表示属于文件2D541的源包群3110中的、通过入口映射3030与各EP_ID3105相对应的源包群的示意图。图31(c)是表示该源包 群3110与BD-ROM盘101上的数据块群3120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再现装置102在从文件2D541再现2D影像时,利用入口映射3030,根据表示任意的场景的帧的PTS确定包括该帧的源包的SPN。具体而言,再现装置102在作为再现开始位置而指定了确定的入口点的PTS、例如PTS=360000时,首先从入口映射3030中检索与该PTS相对应的SPN=3200。再现装置102接着求出将该SPN与每一个源包的数据量192字节之积用每一个扇区的数据量2048字节除时的商SPN/192×2048。由图8(b)、图8(c)可以理解,该值等于记录了在主TS中的、包括被分配了该SPN的源包在内的校准单元之前的部分的扇区的总数。在图31(b)所示的例子中,该值3200×192/2048=300等于记录有SPN从0到3199的源包群3111的扇区的总数。再现装置102接着参照文件2D541的文件入口内的分配描述符,确定从记录有2D区段群的扇区群的开头数第(上述总数+1)个扇区的LBN。在图31(c)所示的例子中,确定能够作为2D区段EXT2D[0]、EXT2D[1]、EXT2D[2]、......访问的基视数据块L1、L2+L32D、L4、......的扇区群中的、从开头数第301个扇区的LBN。再现装置102对BD-ROM驱动器121指定该LBN。由此,以校准单元为单位从该LBN的扇区依次读取基视数据块群。再现装置102还从最初读取的校准单元中选择再现开始位置的入口点表示的源包并解码为I图片。在这以后,将后续的图片利用先解码的图片依次解码。这样,再现装置102能够从文件2D541再现确定的PTS以后的2D影像。 
入口映射3030还有利于快进再现及回退再现等特殊再现的有效率的处理。例如,2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首先参照入口映射3030,从再现开始位置、例如从包含PTS=360000以后的PTS的入口点EP_ID=2、3、......依次读取SPN=3200、4800、......。再现装置102接着利用文件2D541的文件入口,确定对应于各SPN的扇区的LBN。再现装置102接着对BD-ROM驱动器121指定各LBN。由此,从各LBN的扇区读取校准单元。再现装置102还从校准单元中选择各入口点所示的源包并解码为I图片。这样,再现装置102能够不将2D区段群EXT2D[n]自身解析而从文件2D541有选择地再现I图片。 
[偏移表] 
图32(a)是表示偏移表3041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偏移表3041是在3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的修剪处理中使用的信息。所谓“修剪处理”,是从表示2D影像的数据生成表示左视和右视的平面数据的对的处理。所谓“平面数据”是指像素数据的二维排列,该排列的尺寸等于影像帧的分辨率。一组图像数据由色度坐标值与α值(不透明度)的组合构成。色度坐标值用RGB值或YCrCb值表示。在修剪处理的对象中,包括由主TS内的PG流、IG流及副视频流分别生成的平面数据、以及按照BD-J对象生成的图像平面数据。修剪处理使平面数据内的各像素数据的位置沿水平方向变化。因而,在通过修剪处理得到的平面数据的对中,左视和右视的各显示位置从原来的2D影像的显示位置向左右错位。通过视听者将这些位移作为两眼视差感知,从而左视和右视的对对于该视听者看起来为一个3D影像。 
参照图32(a),偏移表3041按照PG流、IG流、以及副视频流的PID的不同而分别包括表3210。各表3210是PTS3201与偏移值3202的对应表。PTS3201表示从PG流、IG流、以及副视频流生成的各平面数据的显示时刻。偏移值3202是将修剪处理带来的各像素数据的水平方向的位移量用带有符号的像素数表示的值。例如,正符号表示向右的位移,负符号表示其相反。偏移值3202的符号按照3D影像的进深是画面之前或之后来决定。以下,将PTS3201与偏移值3202的对3203称作“偏移入口”。 
图32(b)是表示偏移入口(entry)的有效区间的示意图。各偏移入口的有效区间在用STC测量的时间中,是从该偏移入口的PTS表示的时刻到下个偏移入口的PTS表示的时刻为止的期间。当平面数据的PTS属于某个偏移入口的有效区间时,在修剪处理中,该平面数据内的像素数据的显示位置变化了该偏移入口的偏移值。在图32(a)所示的例子中,偏移入口#1的PTS是180000,偏移入口#2的PTS是270000,偏移入口#3的PTS是360000。在此情况下,如图32(b)所示,偏移入口#1的偏移值“+5”在从180000到270000的STC的范围3204中是有效的,偏移入口#2的偏移值“+3”在从270000到360000的STC的范围3205中是有效的。 
[区段起点] 
图33(a)是表示区段起点3042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参照图33(a),“区段起点(Extent_Start_Point)”3042包括基视区段ID(EXT1_ID)3311 和SPN3312。EXT1_ID3311是对属于第一文件SS(01000.ssif)544A的各基视数据块从开头依次分配的顺序号。SPN3312对各EXT1_ID3311各分配一个,等于位于由该EXT1_ID3311识别的基视数据块的前端的源包的SPN。这里,该SPN是对包含在属于第一文件SS544A的基视数据块群中的各源包从开头起依次分配的顺序号。 
在图16所示的交织配置的数据块群中,基视数据块在文件2D(01000.m2ts)与第一文件SS544A中共有。但是,在图21、图24、图26所示的配置1~3中,2D再现专用块仅属于文件2D541,3D再现专用块仅属于第一文件SS544A。因而,区段起点3042表示的SPN3312一般与位于属于文件2D541的2D区段的前端的源包的SPN不同。 
图33(b)是表示包含在第二片断信息文件(02000.clpi)、即右视片断信息文件532中的区段起点3320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参照图33(b),区段起点3320包括右视区段ID(EXT2_ID)3321和SPN3322。EXT2_ID3321是对属于第一文件SS544A的各右视数据块从开头起依次分配的顺序号。SPN3322对各EXT2_ID3321各分配一个,等于位于由该EXT2_ID3321识别的右视数据块的前端的源包的SPN。这里,该SPN是对包含在属于第一文件SS544A的右视数据块群中的各源包从开头起依次分配的顺序号。 
图33(d)是表示属于第一文件DEP(02000.m2ts)542的右视区段EXT2[0]、EXT2[1]、......、与区段起点3320表示的SPN3322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无论在图16、图21、图24、图26的哪个中表示的数据块群中,右视数据块都在第一文件DEP542与第一文件SS544A之间共有。因而,如图33(d)所示,区段起点3320所示的各SPN3322等于位于各右视区段EXT2[0]、EXT2[1]、......的前端的源包的SPN。 
2D片断信息文件531的区段起点3042与右视片段信息文件532的区段起点3320如以下说明,在从第一文件SS544A再现3D影像时,用于检测包含在各3D区段中的数据块的边界。 
图33(e)是表示属于第一文件SS544A的3D区段EXTSS[0]、EXTSS[1]、......与BD-ROM盘101上的数据块群3350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例的示意图。参照图33(e),数据块群3350与图21所示的配置1是同样的。另外,以下的说明在交织配置及其他配置2、3中也同样成立。在数 据块群3350中,邻接的右视数据块与基视数据块的对R1+L1、R2+L2、R3+L3SS、R4+L4能够分别作为3D区段EXTSS[0]、EXTSS[1]、EXTSS[2]、EXTSS[3]被访问。进而,在第n个3D区段EXTSS[n](n=0、1、2、......)中,包含在基视数据块L(n+1)中的源包的数量等于在区段起点3042处分别对应于EXT1ID=n+1、n的SPN间的差A(n+1)-An(这里,A0=0)。另一方面,包含在右视数据块R(n+1)中的源包的数量等于在区段起点3320处分别对应于EXT2ID=n+1、n的SPN间的差B(n+1)-Bn(这里,B0=0)。 
L/R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在从第一文件SS544A再现3D影像时,除了各片断信息文件531、532的入口映射以外,还利用区段起点3042、3320,根据表示任意的场景的右视的帧的PTS,确定记录有包含该帧的右视数据块的扇区的LBN。具体而言,再现装置102首先例如从右视片段信息文件532的入口映射中检索与该PTS相对应的SPN。假设该SPN表示的源包包含在第一文件DEP542的第三个右视区段EXT2[2]、即右视数据块R3中的情况。再现装置102接着从右视片段信息文件532的区段起点3320表示的SPN3322之中,检索是目标的SPN以下且最大者的“B2”、和对应于它的EXT2_ID“2”。再现装置102接着从2D片断信息文件531的区段起点3042检索对应于与该EXT2_ID“2”相等的EXT1_ID的SPN3312的值“A2”。再现装置102再求出检索到的SPN3024、3320的值之和B2+A2。由图33(e)可以理解,该和B2+A2等于包含在3D区段EXTSS[0]、EXTSS[1]、......中的数据块中的、配置在第三个右视数据块R3之前的数据块中包含的源包的总数。因而,将该和B2+A2与每一个源包的数据量192字节之积用每一个扇区的数据量2048字节除时的商(B2+A2)×192/2048等于从3D区段群的开头到第三个右视数据块R3紧前面为止的扇区数。如果利用该商追溯第一文件SS544A的文件入口内的分配描述符,则能够确定记录有该右视数据块R3的前端的扇区的LBN。 
再现装置102在如上述那样确定LBN之后,对BD-ROM驱动器121指定该LBN。由此,将记录在该LBN的扇区以后的3D区段群、即第三个右视数据块R3以后的3D区段群以校准单元为单位读取。 
再现装置102还利用区段起点3042、3320,从读取的各3D区段中交 替地提取从属视数据块和基视数据块。例如,设想从图33(e)所示的数据块群3350中依次读取3D区段EXTSS[n](n=0、1、2、......)的时候。再现装置102首先从最初的3D区段EXTSS[0]的开头提取B1个源包作为最初的从属视数据块R1。再现装置102接着提取第B1个源包和接着它的(A1-1)个源包的共计A1个源包作为最初的基视数据块L1。再现装置102接着提取第(B1+A1)个源包和接着它的(B2-B1-1)个源包的共计(B2-B1)个源包作为第二个从属视数据块R2。再现装置102再提取第(A1+B2)个源包和接着它的(A2-A1-1)个源包的共计(A2-A1)个源包作为第二个基视数据块L2。在此以后,再现装置102也同样根据读取的源包的数量检测各3D区段内的数据块间的边界,来交替地提取从属视和基视的各数据块。将提取出的基视数据块和右视数据块并行地传递给系统目标解码器解码。 
这样,L/R模式的再现装置102能够从第一文件SS544A再现确定的PTS以后的3D影像。结果,再现装置102能够实际获得有关BD-ROM驱动器121的控制的上述优点(A)、(B)。 
《文件基础》 
图33(c)是表示由L/R模式的再现装置102从第一文件SS544A提取的基视数据块L1、L2、......的示意图。图33(e)所示的数据块群3350包括2D再现专用块L32D和3D再现专用块L3SS两者。但是,图33(c)所示的基视数据块群与文件2D541的2D区段群不同,代替2D再现专用块L32D而包括3D再现专用块L3SS。因而,区段起点3042所示的SPN3312等于位于各基视数据块的前端的源包的SPN。将如图33(c)所示的基视数据块群那样的、利用区段起点从一个文件SS中提取的基视数据块群称作“文件基础”。进而,将包含在文件基础中的基视数据块称作“基视区段”。各基视区段如图33(c)所示,通过2D片断信息文件内的区段起点被参照。 
基视区段除了2D再现专用块和3D再现专用块以外,与2D区段共有实体、即基视数据块。进而,相互对应的2D再现专用块和3D再现专用块在比特单位下一致。因而,文件基础包括与文件2D相同的主TS。但是,基视区段与2D区段不同,无论通过哪个文件的文件入口内的分配描述符都不能被参照。如上所述,基视区段利用片断信息文件内的区段起点而从文 件SS内的3D区段中提取。这样,文件基础与图4所示的本来的文件不同,不包括文件入口,并且在基视区段的参照中需要区段起点。在这些意义下,文件基础是“虚拟的文件”。特别是,文件基础不能由文件系统识别,不会出现在图5所示的目录/文件构造中。 
记录在BD-ROM盘101上的3D影像内容也可以仅包含一种相对主TS的子TS。图34是表示包括该内容的数据块群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参照图34,数据块群3400与图16、图21所示的不同,各包含一种从属视数据块D[n](n=......、0、1、2、3、......)和基视数据块B[n]。在层边界LB之前以交织配置记录有从属视数据块群......、D[0]、D[1]和基视数据块群......、B[0]、B[1],构成第一3D区段块3401。在第一3D区段块3401的后端B[1]与边界层LB之间配置有2D再现专用块B[2]2D。另一方面,在层边界LB之后以交织配置记录有从属视数据块群D[2]、D[3]、......和基视数据块群B[2]SS、B[3]......,构成第二3D区段块3402。第二3D区段块3402内的开头的基视数据块B[2]SS是3D再现专用块,与2D再现专用块B[2]2D在比特单位下一致。 
在图34中还表示了数据块群3400与文件2D3410的区段群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3D区段块3401内的基视数据块群......、B[0]除了最后者B[1]以外,单独作为一个2D区段......、EXT2D[0]属于文件2D3410。第一3D区段块3401内的最后的基视数据块B[1]和其紧后面的2D再现专用块B[2]2D的对作为一个2D区段EXT2D[1]属于文件2D3410。第二3D区段块3402内的基视数据块B[3]、......除了3D再现专用块B[2]SS以外,作为2D区段EXT2D[2]......属于文件2D3410。各2D区段能够通过将文件2D3410的文件入口内的分配描述符作为参照数据使用而被访问。 
在图34中还表示了数据块群3400与文件DEP3412的区段群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3D区段块3401内的各从属视数据块......、D[0]、D[1]以及第二3D区段块3402内的各从属视数据块D[2]、D[3]、......作为从属视区段......、EXT2[0]、EXT2[1]、EXT2[2]、......属于文件DEP3412。各从属视区段通过利用文件DEP3412的文件入口内的分配描述符作为参照数据而能够被访问。 
在图34中还表示了数据块群3400与文件SS3420的区段群之间的对应 关系。数据块群3400与图16所示的不同,不包含深度图数据块。因而,无论在哪个3D区段块3401、3402内的交织配置中,从属视数据块......、D[0]、D[1]、D[2]、D[3]、......和基视数据块群......、B[0]、B[1]、B[2]SS、B[3]......都交替地连续。在此情况下,文件SS3420也可以包含区段ATC时间相等的从属视数据块与基视数据块的对连续两个以上的部分来作为一个3D区段。在图34中,第一3D区段块3401内的两个连续的从属视数据块与基视数据块的对D[0]+B[0]、D[1]++B[1]作为一个3D区段EXTSS[0]而属于文件SS3420。进而,第二3D区段块3402内的两个连续的从属视数据块与基视数据块的对D[2]+B[2]SS、D[3]+B[3]作为一个3D区段EXTSS[1]而属于文件SS3420。3D区段EXTSS[0]、EXTSS[1]与2D区段EXT2D[0]、EXT2D[1]、EXT2D[2]、EXT2D[3]共有基视数据块群B[0]、B[1]、B[2]SS、B[3],与从属视区段EXT2[0]、EXT2[1]、EXT2[2]、EXT2[3]共有从属视数据块D[0]、D[1]、D[2]、D[3]。各3D区段能够利用文件SS3420的文件入口内的分配描述符作为参照数据而被访问。 
再现装置102在将3D区段EXTSS[0]、EXTSS[1]读入之后,利用分别对应于文件2D3410和文件DEP3412的片断信息文件内的区段起点,从各3D区段EXTSS[0]、EXTSS[1]中提取基视数据块B[0]、B[1]、B[2]SS、B[3]。这些基视数据块群B[0]、B[1]、B[2]SS、B[3]作为基视区段EXT1[0]、EXT1[1]、EXT1[2]、EXT1[3]属于文件基础3411。各基视区段EXT1[0]、EXT1[1]、EXT1[2]、EXT1[3]通过对应于文件2D3410的2D片断信息文件内的区段起点而被参照。 
以下,只要不需要特别区别,基视数据块(除了2D再现专用块以外)视为与基视区段相同,从属视数据块视为与从属视区段相同。 
《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 
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的数据构造与图30~图33所示的2D片断信息文件是同样的。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触及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与2D片断信息文件之间的不同点,对于同样的点援用上述说明。 
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与2D片断信息文件在以下的三点(i)、(ii)、(iii)中不同:(i)对流属性信息附加条件;(ii)对入口点附加条件;(iii)3D元数据不包含偏移表。 
(i)当基视视频流和从属视视频流应由L/R模式的再现装置102用于3D影像的再现时,如图9所示,利用基视视频流将从属视视频流压缩。此时,使从属视视频流与基视视频流的视频流属性相等而统一。这里,关于基视视频流的视频流属性信息在2D片断信息文件的流属性信息3020内与PID=0x1011相对应。关于从属视视频流的视频流属性信息在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的流属性信息内与PID=0x1012或0x1013相对应。因而,在这些视频流属性信息间,图30所示的各项目、即编解码器、分辨率、纵横比、以及帧速率必须一致。如果编解码器的种类一致,则在基视视频流与从属视视频流的图片间编码中的参照关系成立,所以能够将各图片解码。如果分辨率、纵横比、以及帧速率都一致,则能够使左右的影像的画面显示同步。因此,能够将这些影像作为3D影像使视听者看到而不会给视听者带来别扭感。 
(ii)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的入口映射包括对从属视视频流分配的表。该表与图31(a)所示的3100同样,包括入口映射头和入口点。入口映射头表示对应的从属视视频流的PID、即0x1012或0x1013。各入口点将一对PTS和SPN与一个EP_ID建立对应。各入口点的PTS与包含在从属视视频流中的任一个GOP的开头的图片的PTS相等。各入口点的SPN等于保存有属于相同的入口点的PTS表示的图片的源包群的开头的SPN。这里,SPN是指对属于文件DEP的源包群、即构成子TS的源包群从开头起依次分配的顺序号。各入口点的PTS必须与2D片断信息文件的入口映射中的、对基视视频流分配的表内的入口点的PTS一致。即,当在包括包含在相同的3D·VAU中的一对图片的一个在内的源包群的开头设定了入口点时,必须总是在包括另一个在内的源包群的开头也设定入口点。 
图35是表示在基视视频流3510和从属视视频流3520中设定的入口点的例子的示意图。在各视频流3510、3520中,从开头数相同的顺序的GOP表示相同的再现期间的影像。参照图35,在基视视频流3510中,在从开头数位于第奇数个的GOP#1、GOP#3、GOP#5的各开头设定了入口点3501B、3503B、3505B。与此同时,在从属视视频流3520中,也在从开头数位于第奇数个的GOP#1、GOP#3、GOP#5的各开头设定了入口点3501D、3503D、3505D。在此情况下,再现装置102例如在从GOP#3开始3D影像的再现 时,能够根据对应的入口点3503B、3503D的SPN立即计算文件SS内的再现开始位置的地址。特别是,当入口点3503B、3503D都设定在数据块的前端时,由图33(e)可以理解,入口点3503B、3503D的SPN的和等于包含在从文件SS的开头到再现开始位置为止的部分中的源包的数量。如在图33(e)的说明中所述,根据该源包的数量,能够计算记录有文件SS内的再现开始位置的部分的扇区的LBN。这样,在3D影像的再现中,也能够提高插入再现等需要视频流的随机访问的处理的响应速度。 
《2D播放列表文件》 
图36是表示2D播放列表文件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图5所示的第一播放列表文件(00001.mpls)521具有该数据构造。参照图36,2D播放列表文件521包括主路径3601和两个子路径3602、3603。 
主路径3601是播放项目信息(PI)的排列,规定文件2D541的主要再现路径、即再现对象的部分和其再现顺序。各PI通过固有的播放项目ID=#N(N=1、2、3、......)识别。各PI#N通过一对PTS规定主要再现路径的不同的再现区间。该对的一个表示该再现区间的开始时刻(In-Time),另一个表示结束时刻(Out-Time)。进而,主路径3601内的PI的顺序表示对应的再现区间的再现路径内的顺序。 
各子路径3602、3603是子播放项目信息(SUB_PI)的排列,规定能够并列附属于文件2D541的主要再现路径的再现路径。该再现路径意味着与主路径3601表示的文件2D541的部分不同的部分、或者其他的多路复用在文件2D中的流数据的部分和其再现顺序。该流数据表示按照主路径3601应与从文件2D541再现的2D影像同时再现的其他2D影像。该其他2D影像例如包括画中画方式中的副影像、浏览器画面、弹出菜单、或字幕。对于子路径3602、3603,以向2D播放列表文件521登记的登记顺序分配顺序号“0”、“1”。该顺序号作为子路径ID被用于各子路径3602、3603的识别。在各子路径3602、3603中,各SUB PI通过固有的子播放项目ID=#M(M=1、2、3、......)识别。各SUB PI#M用一对PTS规定再现路径的不同的再现区间。该对的一个表示该再现区间的再现开始时刻,另一个表示再现结束时刻。进而,各子路径3602、3603内的SUB PI的顺序表示对应的再现区间的再现路径内的顺序。 
图37是表示PI#N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参照图37,PI#N包括参照片断信息3701、再现开始时刻(in_Time)3702、再现结束时刻(Out_Time)3703、连接条件3704、以及流选择表(以下简称作STN(Stream Number)表)3705。参照片断信息3701是用来识别2D片断信息文件531的信息。再现开始时刻3702和再现结束时刻3703表示文件2D541的再现对象部分的前端和后端的各PTS。连接条件3704规定将由再现开始时刻3702和再现结束时刻3703规定的再现区间中的影像连接到由前一个的PI#N(N-1)规定的再现区间中的影像上时的条件。STN表3705表示在从再现开始时刻3702到再现结束时刻3703为止的期间能够由再现装置102内的解码器从文件2D541选择的基本流的列表。 
SUB_PI的数据构造与图37所示的PI的数据构造在包括参照片断信息、再现开始时刻及再现结束时刻的点上是共通的。特别是,SUB_PI的再现开始时刻和再现结束时刻用与PI的再现开始时刻和再现结束时刻相同的时间轴上的值表示。SUB_PI还包括“SP连接条件”的字段。SP连接条件具有与PI的连接条件相同的意思。 
[连接条件] 
在连接条件3704的值中有“1”、“5”、“6”的三种。当连接条件3704是“1”时,从由PI#N规定的文件2D541的部分再现的影像也可以并不是无缝地连接到由紧前面的PI#(N-1)规定的文件2D541的部分再现的影像。另一方面,当连接条件3704是“5”或“6”时,这两个影像必须无缝地连接。 
图38(a)、图38(b)分别是表示在连接条件3704是“5”、“6”时连接对象的两个再现区间3801、3802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这里,PI#(N-1)规定文件2D541的第一部分3801,PI#N规定文件2D541的第二部分3802。参照图38(a),当连接条件3704是“5”时,在两个PI#(N-1)、PI#N之间STC也可以中断。即,第一部分3801的后端的PTS#1和第二部分3802的前端的PTS#2也可以不连续。但是,必须满足几个制约条件。例如,在接着第一部分3801而将第二部分3802供给到解码器中时,必须制作各部分3801、3802,以使该解码器能够流畅地持续解码处理。进而,必须使包含在第一部分3801中的音频流的最后的帧与包含在第二部分3802中的音频流的开头帧重复。另一方面,参照图38(b),当连接条件3704是“6”时, 第一部分3801和第二部分3802在解码器的解码处理上必须作为一系列的部分处理。即,在第一部分3801和第二部分3802之间,STC和ATC必须都连续。同样,当SP连接条件是“5”或“6”时,在由邻接的两个SUB_PI规定的文件2D的部分间,STC和ATC必须都连续。 
[STN表] 
再次参照图37,STN表3705是流登记信息的排列。所谓“流登记信息”,是分别表示在从再现开始时刻3702到再现结束时刻3703之间能够从主TS作为再现对象选择的基本流的信息。流号(STN)3706是对流登记信息分别分配的顺序号,由再现装置102用于各基本流的识别。STN3706还在相同的种类的基本流之间表示选择的优先顺序。流登记信息包括流入口3709和流属性信息3710。流入口3709包括流路径信息3707和流识别信息3708。流路径信息3707是表示选择对象的基本流属于的文件2D的信息。例如当流路径信息3707表示“主路径”时,该文件2D对应于参照片断信息3701表示的2D片断信息文件。另一方面,当流路径信息3707表示“子路径ID=1”时,选择对象的基本流属于的文件2D对应于包含在子路径ID=1的子路径中的SUB_PI的参照片断信息表示的2D片断信息文件。该SUB_PI规定的再现开始时刻或再现结束时刻的某个包含在包括STN表3705的PI规定的再现开始时刻3702到再现结束时刻3703的期间。流识别信息3708表示多路复用在由流路径信息3707确定的文件2D中的基本流的PID。该PID表示的基本流能够在从再现开始时刻3702到再现结束时刻3703的期间选择。流属性信息3710表示各基本流的属性信息。例如,音频流、PG流、及IG流的各属性信息表示语言的种类。 
[按照2D播放列表文件的2D影像再现] 
图39是表示2D播放列表文件(00001.mpls)521表示的PTS、与从文件2D(01000.m2ts)541再现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参照图39,在2D播放列表文件521的主路径3601中,PI#1规定表示再现开始时刻IN1的PTS#1、和表示再现结束时刻OUT1的PTS#2。PI#1的参照片断信息3701表示2D片断信息文件(01000.clpi)531。再现装置102在按照2D播放列表文件521再现2D影像时,首先从PI#1读取PTS#1、#2。再现装置102接着参照2D片断信息文件531的入口映射,检索对应于PTS#1、#2的文 件2D541内的SPN#1、#2。再现装置102接着根据SPN#1、SPN#2计算分别对应的扇区数。再现装置102再利用这些扇区数和文件2D541的文件入口内的分配描述符,确定记录有再现对象的2D区段群EXT2D[0]、......、EXT2D[n]的扇区群P1的前端的LBN#1和后端的LBN#2。所谓扇区数的计算和LBN的确定,是使用图31(b)、图31(c)说明那样的。再现装置102最后对BD-ROM驱动器121指定从LBN#1到LBN#2的范围。由此,从该范围的扇区群P1读取属于2D区段群EXT2D[0]、......、EXT2D[n]的源包群。同样,首先利用2D片断信息文件531的入口映射将PI#2所示的PTS#3、#4的对变换为SPN#3、SPN#4的对。接着,利用文件2D541的文件入口内的分配描述符,将SPN#3、SPN#4的对变换为LBN#3、#4的对。进而,从LBN#3到LBN#4的范围的扇区群P2读取属于2D区段群的源包群。从PI#3所示的PTS#5、#6的对向SPN#5、#6的对的变换、从SPN#5、#6的对向LBN#5、#6的对的变换、以及从LBN#5到LBN#6的范围的扇区群P3读取源包群的读取也是同样的。这样,再现装置102能够按照2D播放列表文件521的主路径3601从文件2D541再现2D影像。 
2D播放列表文件521也可以包含入口标记3901。入口标记3901表示主路径3601中的、实际应开始再现的时刻。例如,如图39所示,也可以对PI#1设定多个入口标记3901。入口标记3901特别在寻找起始点再现中用于再现开始位置的检索。例如,当2D播放列表文件521规定电影标题的再现路径时,入口标记3901被添加在各章节的开头。由此,再现装置102能够按照章节再现该电影标题。 
《3D播放列表文件》 
图40是表示3D播放列表文件4000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图5所示的第二播放列表文件(00002.mpls)522和第二播放列表文件(00003.mpls)523都具有与该3D播放列表文件同样的数据构造。参照图40,3D播放列表文件4000包括主路径4001、子路径4002、以及扩展数据4003。 
主路径4001规定图6(a)所示的主TS的再现路径。因而,主路径4001等于图36所示的2D播放列表文件的主路径3601。2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能够按照3D播放列表文件4000的主路径4001从文件2D541再现2D影像。 
子路径4002规定图6(b)、图6(c)所示的子TS的再现路径、即第一文件DEP542或第二文件DEP543的任一个的再现路径。子路径4002的数据构造与图36所示的2D播放列表文件的子路径3602、3603的数据构造是同样的。因而,关于该同样的数据构造的详细、特别是SUB_PI的数据构造的详细情况的说明援用使用图36的说明。 
子路径4002的SUB_PI#N(N=1、2、3、......)与主路径4001的PI#N一一对应。进而,各SUB_PI#N规定的再现开始时刻和再现结束时刻分别等于对应的PI#N规定的再现开始时刻和再现结束时刻。子路径4002还包括子路径类别4021。“子路径类别”一般表示在主路径与子路径之间再现处理是否应同步。在3D播放列表文件4000中,子路径类别4021特别表示3D再现模式的种类、即应按照子路径4002再现的从属视视频流的种类。在图40中,子路径类别4021由于其值是“3D·L/R”,所以表示3D再现模式是L/R模式、即右视视频流是再现对象。另一方面,子路径类别4021在其值是“3D深度”时,表示3D再现模式是深度模式、即深度图流是再现对象。3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在检测到子路径类别4021的值是“3D·L/R”或“3D深度”时,使按照主路径4001的再现处理和按照子路径4002的再现处理同步。 
扩展数据4003是仅由3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解释的部分,被2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忽视。扩展数据4003特别包括扩展流选择表4030。“扩展流选择表(STN_table_SS)”(以下简称作STN表SS)在3D再现模式中是应对主路径4001内的各PI表示的STN表追加的流登记信息的排列。该流登记信息表示能够从子TS作为再现对象选择的基本流。 
图41是表示STN表SS4030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参照图41,STN表SS4030包括流登记信息列4101、4102、4103、......。流登记信息列4101、4102、4103、......分别对应于主路径4001内的PI#1、#2、#3、......,通过3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与包含在对应的PI内的STN表中的流登记信息组合使用。对于各PI的流登记信息4101包括弹出期间的偏移(Fixed_offset_during_Popup)4111、从属视视频流的流登记信息列4112、PG流的流登记信息列4113、以及IG流的流登记信息列4114。 
弹出期间的偏移4111表示是否从IG流再现弹出菜单。3D再现模式的 再现装置102根据该偏移4111的值来改变视频平面和PG平面的显示模式(presentation mode)。这里,在视频平面的显示模式中有基视(B)-从属视(D)显示模式、和B-B显示模式这两种,在PG平面和IG平面的各显示模式中,有2平面模式、1平面+偏移模式、以及1平面+零偏移模式这三种。例如,当弹出期间的偏移4111的值是“0”时,不从IG流再现弹出菜单。此时,作为视频平面的显示模式而选择B-D显示模式,作为PG平面的显示模式而选择2平面模式或1平面+偏移模式。另一方面,当弹出期间的偏移4111的值是“1”时,从IG流再现弹出菜单。此时,作为视频平面的显示模式而选择B-B显示模式,作为PG平面的显示模式而选择1平面+零偏移模式。 
在“B-D显示模式”中,再现装置102交替地输出从左视和右视的视频流解码后的平面数据。因而,在显示装置103的画面中,交替地显示视频平面表示的左视和右视的帧,所以对于视听者,它们看起来为3D影像。在“B-B显示模式”中,再现装置102在将动作模式维持为3D再现模式的状态下(特别是在将帧速率维持为3D再现时的值、例如48帧/秒的状态下),仅将从基视视频流解码后的平面数据每个帧两次地输出。因而,在显示装置103的画面中,对于视频平面仅显示左视和右视中的某个的帧,所以对于视听者,它们看起来仅为2D影像。 
在“2平面模式”中,当子TS包括左视和右视的图形流两者时,再现装置102从各图形流将左视和右视的图形平面数据解码并交替地输出。在“1平面+偏移模式”中,再现装置102通过修剪处理,从主TS内的图形流生成左视与右视的平面数据的对并交替地输出。无论在哪种模式下,在显示装置103的画面中都交替地显示左视和右视的PG平面,所以对于视听者,它们看起来为3D影像。在“1平面+零偏移模式”中,再现装置102在将动作模式维持为3D再现模式的状态下使修剪处理暂时停止,将从主TS内的图形流解码后的平面数据每帧两次地输出。因而,在显示装置103的画面上,仅显示左视和右视中的某个的PG平面,所以对于视听者,它们看起来仅为2D影像。 
3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在按照每个PI参照弹出期间的偏移4111而从IG流再现弹出菜单时,选择B-B显示模式和1平面+零偏移模式。由 此,在显示弹出菜单的期间,将其他3D影像暂时变更为2D影像,所以弹出菜单的识别性、操作性提高。 
从属视视频流的流登记信息列4112、PG流的流登记信息列4113、以及IG流的流登记信息列4114分别包括表示从子TS能够作为再现对象选择的从属视视频流、PG流、以及IG流的流登记信息。这些流登记信息列4112、4113、4114分别与包含在对应的PI内的STN表中的流登记信息列中的、表示基视视频流、PG流、以及IG流的信息组合使用。3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在将STN表内的任一个流登记信息读取时,将组合在该流登记信息中的STN表SS内的流登记信息列也自动地读取。由此,再现装置102在将2D再现模式单纯向3D再现模式切换时,能够将已设定的STN、以及语言等的流属性维持为相同。 
图42(a)是表示从属视视频流的流登记信息列4112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参照图42(a),该流登记信息列4112一般包括多个流登记信息(SS_dependent_view_block)4201。它们与对应的PI内的流登记信息中的、表示基视视频流的信息是相同数量的。各流登记信息4201包括STN4211、流入口4212、以及流属性信息4213。STN4211是对流登记信息4201分别分配的顺序号,与对应的PI内的组合对象的流登记信息的STN相等。流入口4212包括子路径ID参照信息(ref_to_Subpath_id)4221、流文件参照信息(ref_to_subClip_entry_id)4222、以及PID(ref_to_stream_PID_subclip)4223。子路径ID参照信息4221表示规定从属视视频流的再现路径的子路径的子路径ID。流文件参照信息4222是用来识别保存有该从属视视频流的文件DEP的信息。PID4223是该从属视视频流的PID。流属性信息4213包括该从属视视频流的属性、例如帧速率、分辨率、以及视频格式。特别是,它们与对应的PI内的组合对象的流登记信息表示的基视视频流的属性是共通的。 
图42(b)是表示PG流的流登记信息列4113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参照图42(b),该流登记信息列4113一般包括多个流登记信息4231。它们与对应的PI内的流登记信息中的、表示PG流的信息是相同数量。各流登记信息4231包括STN4241、立体视觉标志(is_SS_PG)4242、基视流入口(stream_entry_for_base_view)4243、从属视流入口 (stream_entry_for_depentdent_view)4244、以及流属性信息4245。STN4241是对流登记信息4231分别分配的顺序号,与对应的PI内的组合对象的流登记信息的STN相等。立体视觉标志4242表示在BD-ROM盘101中是否包括基视和从属视、例如左视和右视的PG流两者。当立体视觉标志4242是开时,在子TS中包含两者的PG流。因而,基视流入口4243、从属视流入口4244、以及流属性信息4245的无论哪个字段都由再现装置读取。当立体视觉标志4242是关时,这些字段4243~4245都被再现装置忽视。基视流入口4243和从属视流入口4244都包括子路径ID参照信息、流文件参照信息、以及PID。子路径ID参照信息表示规定基视和从属视的各PG流的再现路径的子路径的子路径ID。流文件参照信息是用来识别保存有各PG流的文件DEP的信息。PID是各PG流的PID。流属性信息4245包括各PG流的属性、例如语言的种类。 
图42(c)是表示IG流的流登记信息列4114的数据构造的示意图。参照图42(c),该流登记信息列4114一般包括多个流登记信息4251。它们与对应的PI内的流登记信息中的、表示IG流的信息是相同数量。各流登记信息4251包括STN4261、立体视觉标志(is_SS_IG)4262、基视流入口4263、从属视流入口4264、以及流属性信息4265。STN4261是对流登记信息4251分别分配的顺序号,与对应的PI内的组合对象的流登记信息的STN相等。立体视觉标志4262表示在BD-ROM盘101中是否包括基视和从属视、例如左视和右视的IG流两者。当立体视觉标志4262是开时,在子TS中包含两者的IG流。因而,基视流入口4263、从属视流入口4264、以及流属性信息4265的无论哪个字段都由再现装置读取。当立体视觉标志4262是关时,这些字段4263~4265都被再现装置忽视。基视流入口4263和从属视流入口4264都包括子路径ID参照信息、流文件参照信息、以及PID。子路径ID参照信息表示规定基视与从属视的各IG流的再现路径的子路径的子路径ID。流文件参照信息是用来识别保存有各IG流的文件DEP的信息。PID是各IG流的PID。流属性信息4265包括各IG流的属性、例如语言的种类。 
[按照3D播放列表文件的3D影像再现] 
图43是表示3D播放列表文件(00002.mpls)522表示的PTS、与从第 一文件SS(01000.ssif)再现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参照图43,在3D播放列表文件522的主路径4301中,PI#1规定表示再现开始时刻IN1的PTS#1、和表示再现结束时刻OUT1的PTS#2。PI#1的参照片断信息表示2D片断信息文件(01000.clpi)531。另一方面,在子路径类别表示“3D·L/R”的子路径4302中,SUB_PI#1规定与PI#1相同的PTS#1、#2。SUB_PI#1的参照片断信息表示右视片断信息文件(02000.clpi)532。 
再现装置102在按照3D播放列表文件522再现3D影像时,首先根据PI#1和SUB_PI#1读取PTS#1、#2。再现装置102接着参照2D片断信息文件531的入口映射,检索对应于PTS#1、#2的文件2D541内的SPN#1、#2。与其并行,再现装置102参照右视片断信息文件532的入口映射,检索对应于PTS#1、#2的第一文件DEP542内的SPN#11、#12。再现装置102接着如图33(e)的说明所述那样利用各片断信息文件531、532的区段起点3042、3320,根据SPN#1、#11计算从第一文件SS544A的开头到再现开始位置为止的源包数SPN#21。再现装置102同样根据SPN#2、#12计算从第一文件SS544A的开头到再现结束位置为止的源包数SPN#22。再现装置102还计算分别对应于SPN#21、#22的扇区数。再现装置102接着利用这些扇区数和第一文件SS544A的文件入口内的分配描述符,确定记录有再现对象的3D区段群EXTSS[0]、......、EXTSS[n]的扇区群P11的前端的LBN#1和后端的LBN#2。扇区数的计算和LBN的确定与图33(e)的说明中叙述的是同样的。再现装置102最后对BD-ROM驱动器121指定从LBN#1到LBN#2的范围。由此,从该范围的扇区群P11读取属于3D区段群EXTSS[0]、......、EXTSS[n]的源包群。同样,首先利用片断信息文件531、532的各入口映射将PI#2和SUB_PI#2表示的PTS#3、#4的对变换为SPN#3、#4的对和SPN#13、#14的对。接着,根据SPN#3、#13计算从第一文件SS544A的开头到再现开始位置为止的源包数SPN#23,根据SPN#4、#14计算从第一文件SS544A的开头到再现结束位置为止的源包数SPN#24。接着,利用第一文件SS544A1的文件入口内的分配描述符,将SPN#23、#24的对变换为LBN#3、#4的对。进而,从LBN#3到LBN#4的范围的扇区群P12读取属于3D区段群的源包群。 
与上述读取处理并行,再现装置102如在图33(e)的说明中叙述那样, 利用各片断信息文件531、532的区段起点3042、3320,从各3D区段提取基视区段,与剩余的右视区段并行地解码。这样,再现装置102能够按照3D播放列表文件522从第一文件SS544A将3D影像再现。 
《索引表》 
图44是表示图5所示的索引文件(index.bdmv)511内的索引表4410的示意图。参照图44,索引表4410包括“第一播放”4401、“顶部菜单”4402、以及“标题k”44303(k=1、2、......、n:n是1以上的整数)的项目。将电影对象MVO-2D、MVO-3D、......、或者BD-J对象BDJO-2D、BDJO-3D、......的某个与各项目建立对应。每当由用户的操作或应用程序调用标题或菜单,再现装置102的控制部参照索引表4410的对应的项目。控制部再从BD-ROM盘101调用与该项目相对应的对象,按照它执行各种处理。具体而言,在项目“第一播放”4401中,指定了当盘101被向BD-ROM驱动器121插入时应被调用的对象。在项目“顶部菜单”4402中,指定了例如在通过用户的操作输入了“返回到菜单”的命令时用来在显示装置103上显示菜单的对象。在项目“标题k”4403中,分别分配了构成盘101上的内容的标题。例如在通过用户的操作指定了再现对象的标题时,在分配了该标题的项目“标题k”中,指定了用来从对应于该标题的AV流文件再现影像的对象。 
在图44所示的例子中,项目“标题1”和项目“标题2”被分配给了2D影像的标题。与项目“标题1”相对应的电影对象MVO-2D包括关于使用2D播放列表文件(00001.mpls)521的2D影像的再现处理的命令群。当由再现装置102参照了项目“标题1”时,按照该电影对象MVO-2D,将2D播放列表文件521从盘101读取,沿着由它规定的再现路径执行2D影像的再现处理。与项目“标题2”相对应的BD-J对象BDJO-2D包括关于使用2D播放列表文件521的2D影像的再现处理的应用管理表。当由再现装置102参照了项目“标题2”时,按照该BD-J对象BDJO-2D内的应用管理表从JAR文件561调用并执行Java应用程序。由此,将2D播放列表521从盘101读取,沿着由它规定的再现路径执行2D影像的再现处理。 
在图44所示的例子中,还将项目“标题3”和项目“标题4”分配给3D影像的标题。与项目“标题3”相对应的电影对象MVO-3D除了关于使用2D播放列表文件521的2D影像的再现处理的命令群以外,还包括关于使用 3D播放列表文件(00002.mpls)522、(00003.mpls)523的某个的3D影像的再现处理的命令群。在与项目“标题4”相对应的BD-J对象BDJO-3D中,应用管理表除了关于使用2D播放列表文件521的2D影像的再现处理的Java应用程序以外,还规定关于使用3D播放列表文件522、523的某个的3D影像的再现处理的Java应用程序。 
当由再现装置102参照了项目“标题3”时,按照电影对象MVO-3D,首先进行下面的四种判断处理:(1)再现装置102自身是否对应于3D影像的再现,(2)用户是否选择了3D影像的再现,(3)显示装置103是否对应于3D影像的再现,以及(4)再现装置102的3D影像再现模式是L/R模式和深度模式的哪个。接着,根据这些判断结果,选择某个播放列表文件521~523作为再现对象。当由再现装置102参照了项目“标题4”时,按照BDJ对象BDJO-3D内的应用管理表从JAR文件561调出并执行Java应用程序。由此,首先进行上述判断处理,接着进行对应于该判断处理的播放列表文件的选择。 
[3D影像标题的选择时的播放列表文件的选择] 
图45是当选择了3D影像的标题时进行的、再现对象的播放列表文件的选择处理的流程图。在图44所示的索引表4410中,当参照了项目“标题3”时按照电影对象MVO-3D执行该选择处理,当参照了项目“标题4”时,按照由BD-J对象BDJO-3D规定的Java应用程序执行该选择处理。 
这里,作为该选择处理的前提,设想再现装置102包括第一标志和第二标志的时候。当第一标志是“0”时,再现装置102仅能够对应于2D影像的再现,当是“1”时,也能够对应于3D影像的再现。当第二标志是“0”时,再现装置102是L/R模式,当是“1”时,是深度模式。 
在步骤S4501中,再现装置102检查第一标志的值。当该值是0时,处理向步骤S4505前进。当该值是1时,处理向步骤S4502前进。 
在步骤S4502中,再现装置102在显示装置103上显示菜单,使用户选择2D影像和3D影像的某个的再现。用户操作遥控器105等,当选择了2D影像的再现时,处理向步骤S4505前进,当选择了3D影像的再现时,处理向步骤S4503前进。 
在步骤S4503中,再现装置102检查显示装置103是否对应于3D影 像的再现。具体而言,再现装置102通过HDMI电缆122与显示装置103之间交换CEC消息,对显示装置103询问显示装置103是否对应于3D影像的再现。当显示装置103对应于3D影像的再现时,处理向步骤S4504前进。当显示装置103不对应于3D影像的再现时,处理向步骤S4505前进。 
在步骤S4504中,再现装置102检查第二标志的值。当该值是0时,处理向步骤S4506前进。当该值是1时,处理向步骤S4507前进。 
在步骤S4505中,再现装置102选择2D播放列表文件521作为再现对象。另外,此时再现装置102也可以使显示装置103显示没有选择3D影像再现的理由。 
在步骤S4506中,再现装置102选择L/R模式用的3D播放列表文件522作为再现对象。 
在步骤S4507中,再现装置102选择深度模式用的3D播放列表文件523作为再现对象。 
<2D再现装置的结构> 
2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在从BD-ROM盘101再现2D影像内容时,作为2D再现装置动作。图46是2D再现装置4600的功能块图。参照图46,2D再现装置4600包括BD-ROM驱动器4601、再现部4600A及控制部4600B。再现部4600A包括读缓冲器4602、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及平面加法部4610。控制部4600B包括动态脚本存储器4604、静态脚本存储器4605、程序执行部4606、再现控制部4607、播放器变量存储部4608、以及用户事件处理部4609。再现部4600A和控制部4600B安装在相互不同的集成电路中。除此以外,两者也可以综合到单一的集成电路中。 
BD-ROM驱动器4601在内部中被插入了BD-ROM盘101时,对该盘101照射激光并检测其反射光的变化。进而,根据该反射光的光量的变化,读取记录在盘101中的数据。具体而言,BD-ROM驱动器4601具备光拾取器、即光学头。该光学头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准直透镜、分束器、物镜、聚光透镜、以及光检测器。从半导体激光器射出的光束依次通过准直透镜、分束器、以及物镜被聚集在盘101的记录层上。聚集的光束被该记录层反射/衍射。该反射/衍射光通过物镜、分束器、及聚光透镜被光检测器收集。 光检测器生成对应于该聚光量的水平的再现信号。进而根据该再现信号数据被解调。 
BD-ROM驱动器4601按照来自再现控制部4607的请求,从BD-ROM盘101读取数据。将该数据中的、文件2D的区段即2D区段向读缓冲器4602传送,将动态脚本信息向动态脚本存储器4604传送,将静态脚本信息向静态脚本存储器4605传送。“动态脚本信息”包括索引文件、电影对象文件、以及BD-J对象文件。“静态脚本信息”包括2D播放列表文件和2D片断信息文件。 
读缓冲器4602、动态脚本存储器4604及静态脚本存储器4605都是缓冲存储器。作为读缓冲器4602,使用再现部4600A内的存储器元件,作为动态脚本存储器4604及静态脚本存储器4605,使用控制部4600B内的存储器元件。除此以外,作为这些缓冲存储器4602、4604、4605,也可以利用单一的存储器元件的不同的区域。读缓冲器4602保存2D区段,动态脚本存储器4604保存动态脚本信息,静态脚本存储器4605保存静态脚本信息。 
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从读缓冲器4602以源包为单位读取2D区段,并进行多路分离处理,再对分离后的各基本流进行解码处理。这里,将各基本流的解码需要的信息、例如编解码器的种类及流的属性预先从再现控制部4607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传送。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还将解码后的主视频流、副视频流、IG流、及PG流分别按照VAU作为主影像平面数据、副影像平面数据、IG平面数据及PG平面数据送出。另一方面,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将解码后的主音频流和副音频流混合,向显示装置103的内置扬声器103A等声音输出装置送出。除此以外,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从程序执行部4606接收图形数据。该图形数据用来将GUI用的菜单等的图形显示在画面上,用JPEG或PNG等的光栅数据表现。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处理该图形数据,作为图像平面数据送出。另外,关于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用户事件处理部4609通过遥控器105或再现装置102的前面板检测用户的操作,根据该操作的种类,对程序执行部4606或再现控制部4607委托处理。例如,当用户按下遥控器105的按钮而指示了弹出菜单的显示时, 用户事件处理部4609检测到该按下并识别该按钮。用户事件处理部4609再对程序执行部4606委托对应于该按钮的命令的执行、即弹出菜单的显示处理。另一方面,例如当用户按下了遥控器105的快进或回退按钮时,用户事件处理部4609检测到该按下并识别该按钮。用户事件处理部4609再对再现控制部4607委托当前再现中的播放列表的快进或回退处理。 
再现控制部4607控制将2D区段及索引文件等各种数据从BD-ROM盘101向读缓冲器4602、动态脚本存储器4604及静态脚本存储器4605传送的处理。在该控制中,使用管理图5所示的目录/文件构造的文件系统。即,再现控制部4607利用文件打开用的系统调用,使BD-ROM驱动器4601将各种文件向各缓冲存储器4602、4604、4605传送。这里,所谓文件打开,是指以下的一系列的处理。首先,通过系统调用,将检索对象的文件名传递给文件系统,从目录/文件构造中检索该文件名。当该检索成功时,对于再现控制部4607内的存储器首先传送传送对象的文件的文件入口,在该存储器内生成FCB(File Control Block:文件控制块)。然后,将传送对象的文件的文件句柄从文件系统返回给再现控制部4607。以后,再现控制部4607通过对BD-ROM驱动器4601提示该文件句柄,能够使BD-ROM驱动器4601将该传送对象的文件从BD-ROM盘101向各缓冲存储器4602、4604、4605传送。 
再现控制部4607控制BD-ROM驱动器4601和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使其从文件2D解码影像数据和声音数据。具体而言,再现控制部4607首先根据来自程序执行部4606的命令、或来自用户事件处理部4609的委托,从静态脚本存储器4605读取2D播放列表文件,并解释其内容。再现控制部4607接着按照该解释出的内容、特别是再现路径,对BD-ROM驱动器4601和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指定再现对象的文件2D,指示其读取处理及解码处理。将这样的基于播放列表文件的再现处理称作“播放列表再现”。除此以外,再现控制部4607利用静态脚本信息,对播放器变量存储部4608设定各种播放器变量。再现控制部4607还参照这些播放器变量,对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指定解码对象的基本流,并且提供各基本流的解码所需要的信息。 
播放器变量存储部4608是用来存储播放器变量的寄存器群。在播放器 变量的种类中有系统参数(SPRM)和通用的参数(GPRM)。SPRM表示再现装置102的状态。图47是SPRM的一览表。对各SPRM分配顺序号4701,将变量值4702分别与各顺序号4701建立对应。主要的SPRM的内容如下。这里,括号内的数字表示顺序号4701。 
SPRM(0):语言代码 
SPRM(1):主音频流号 
SPRM(2):字幕流号 
SPRM(3):角度号 
SPRM(4):标题号 
SPRM(5):章节号 
SPRM(6):程序号 
SPRM(7):小区号 
SPRM(8):选择键信息 
SPRM(9):导航定时器 
SPRM(10):再现时刻信息 
SPRM(11):卡拉OK用混合模式 
SPRM(12):家长用国家信息 
SPRM(13):家长级别 
SPRM(14):播放器设定值(视频) 
SPRM(15):播放器设定值(音频) 
SPRM(16):音频流用语言代码 
SPRM(17):音频流用语言代码(扩展) 
SPRM(18):字幕流用语言代码 
SPRM(19):字幕流用语言代码(扩展) 
SPRM(20):播放器地区码 
SPRM(21):副视频流号 
SPRM(22):副音频流号 
SPRM(23):再现状态 
SPRM(24):备用 
SPRM(25):备用 
SPRM(26):备用 
SPRM(27):备用 
SPRM(28):备用 
SPRM(29):备用 
SPRM(30):备用 
SPRM(31):备用 
SPRM(10)表示解码处理中的图片的PTS,每当该图片被解码而写入到主影像平面存储器中时被更新。因而,只要参照SPRM(10),就能够知道当前的再现时刻。 
SPRM(16)的音频流用语言代码、以及SPRM(18)的字幕流用语言代码表示再现装置102的默认的语言代码。它们也可以由用户利用再现装置102的OSD等变更,也可以由应用程序通过程序执行部4606变更。例如,当SPRM(16)表示“英语”时,再现控制部4607在播放列表再现处理中,首先从PI内的STN表中检索包括“英语”的语言代码的流入口。再现控制部4607接着从该流入口的流识别信息中提取PID,传递给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由此,通过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选择、解码该PID的音频流。这些处理可以利用电影对象文件或BD-J对象文件使再现控制部4607执行。 
再现控制部4607在再现处理中,根据再现状态的变化更新播放器变量。再现控制部4607特别是更新SPRM(1)、SPRM(2)、SPRM(21)、及SPRM(22)。它们依次表示处理中的音频流、字幕流、副视频流及副音频流的各STN。例如,设想由程序执行部4606变更了SPRM(1)的时候。再现控制部4607此时,首先在当前时刻从再现处理中的PI内的STN表中检索包括变更后的SPRM(1)的STN的流入口。再现控制部4607接着从该流入口内的流识别信息中提取PIN,传递给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由此,该PID的音频流被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选择、解码。这样,再现对象的音频流被切换。同样,也可以切换再现对象的字幕及副视频流。 
程序执行部4606是处理器,执行保存在电影对象文件及BD-J对象文件中的程序。程序执行部4606按照各程序,特别进行如下的控制:(1)对再现控制部4607命令播放列表再现处理;(2)将菜单用或游戏用的图形数据生成为PNG或JPEG的光栅数据,将其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传送, 合成到其他影像数据中。这些控制的具体的内容可以通过程序的设计而较自由地设计。即,这些控制内容由BD-ROM盘101的写作工序中的、电影对象文件及BD-J对象文件的编程工序决定。 
平面加法部4610从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接收主影像平面数据、副影像平面数据、IG平面数据、PG平面数据、以及图像平面数据,将它们相互叠加而合成为一个影像帧或场。将合成后的影像数据向显示装置103送出,显示在其画面上。 
《系统目标解码器》 
图48是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的功能块图。参照图48,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包括源拆包器4810、ATC计数器4820、第一27MHz时钟4830、PID过滤器4840、STC计数器(STC1)4850、第二27MHz时钟4860、主影像解码器4870、副影像解码器4871、PG解码器4872、IG解码器4873、主声音解码器4874、副声音解码器4875、图像处理器4880、主影像平面存储器4890、副影像平面存储器4891、PG平面存储器4892、IG平面存储器4893、图像平面存储器4894、以及声音混合器4895。 
源拆包器4810从读缓冲器4602读取源包,从其中取出TS包并向PID过滤器4840传送。源拆包器4810还根据各源包的ATS调节其送出的时刻。具体而言,源拆包器4810首先监视ATC计数器4820生成的ATC的值。这里,ATC的值由ATC计数器4820对应第一27MHz时钟4830的时钟信号的脉冲而递增。源拆包器4810接着在ATC的值与源包的ATS一致的瞬间,将从该源包取出的TS包向PID过滤器4840传送。通过这样的送出时刻的调节,从源拆包器4810向PID过滤器4840传送的TS包的平均传送速度RTS不超过图31所示的2D片断信息文件表示的系统速率3111。 
PID过滤器4840首先监视从源拆包器4810送出的TS包包括的PID。当该PID与从再现控制部4807预先指定的PID一致时,PID过滤器4840选择该TS包,向适合于该PID表示的基本流的解码的解码器4870~4875传送。例如,当PID是0x1011时,将该TS包向主影像解码器4870传送。另一方面,当PID属于0x1B00~0x1B1F、0x1100~0x111F、0x1A00~0x1A1F、0x1200~0x121F、以及0x1400~0x141F的各范围时,将TS包分别向副影像解码器4871、主声音解码器4874、副声音解码器4875、PG解 码器4872、及IG解码器4873传送。 
PID过滤器4840还利用各TS包的PID从该TS包之中检测PCR。PID过滤器4840此时将STC计数器4850的值设定为规定值。这里,STC计数器4850的值对应第二27MHz时钟4860的时钟信号的脉冲而递增。此外,将应设定在STC计数器4850中的值预先从再现控制部4607指示给PID过滤器4840。各解码器4870~4875将STC计数器4850的值作为STC使用。即,按照包含在该TS包中的PTS或DTS表示的时刻,调节将对于从PID过滤器4840送出的TS包的解码处理的时期。 
主影像解码器4870如图48所示,包括传输流缓冲器(TB:Transport Stream Buffer)4801、多路复用缓冲器(MB:Multiplexing Buffer)4802、基本流缓冲器(EB:Elementary Stream Buffer)4803、压缩影像解码器(DEC)4804、以及解码图片缓冲器(DPB:Decoded Picture Buffer)4805。TB4801、MB4802、EB4803、以及DPB4805都是缓冲存储器,分别利用内置在主影像解码器4870中的存储器元件的一个区域。除此以外,也可以将它们的某个或全部分离到不同的存储器元件中。TB4801将从PID过滤器4840接收到的TS包原样储存。MB4802将从储存在TB4801中的TS包复原的PES包储存。另外,当从TB4801向MB4802传送TS包时,从该TS包除去TS头。EB4803从PES包中提取编码后的VAU并保存。在该VAU中,保存有压缩图片、即I图片、B图片及P图片。另外,当从MB4802向EB4803传送数据时,从该PES包除去PES头。DEC4804从EB4803内的各VAU将图片在包含于原来的TS包中的DTS表示的时刻解码。DEC4804除此以外也可以利用图14所示的解码开关信息1401,从各VAU将图片与该DTS无关地依次解码。DEC4804根据保存在各VAU内的压缩图片的压缩编码方式、例如MPEG-2、MPEG-4、AVC及VC1、以及流属性,来切换解码方法。DEC4804还将解码后的图片、即帧或场向DPB4805传送。DPB4805将解码后的图片临时保持。DEC4804在将P图片及B图片解码时,参照保持在DPB4805中的解码后的图片。DPB4805还将保持的各图片在包含于原来的TS包中的PTS表示的时刻向主影像平面存储器4890写入。 
副影像解码器4871包括与主影像解码器4870同样的结构。副影像解码器4871首先将从PID过滤器4840接收到的副视频流的TS包解码为非 压缩的图片。副影像解码器4871接着在包含于该TS包中的PTS表示的时刻将非压缩的图片写入到副影像平面存储器4891。 
PG解码器4872将从PID过滤器4840接收到的TS包解码为非压缩的图形数据,在包含于该TS包中的PTS表示的时刻写入到PG平面存储器4892。 
IG解码器4873将从PID过滤器4840接收到的TS包解码为非压缩的图形数据,,在包含于该TS包中的PTS表示的时刻写入到IG平面存储器4893。 
主声音解码器4874首先将从PID过滤器4840接收到的TS包储存到内置的缓冲器中。主声音解码器4874接着从该缓冲器内的各TS包中除去TS头和PES头,将剩余的数据解码为非压缩的LPCM声音数据。主声音解码器4874再将该声音数据在包含于原来的TS包中的PTS表示的时刻向声音混合器4895送出。主声音解码器4874根据包含在TS包中的主音频流的压缩编码方式、例如AC-3或DTS及流属性,切换压缩声音数据的解码方法。 
副声音解码器4875包括与主声音解码器4874同样的结构。副声音解码器4875首先将从PID过滤器4840接收到的副音频流的TS包解码为非压缩的LPCM声音数据。副声音解码器4875接着在包含于该TS包中的PTS表示的时刻将非压缩的LPCM声音数据向声音混合器4895送出。副声音解码器4875根据包含在TS包中的副音频流的压缩编码方式、例如杜比数字+、DTS-HDLBR及流属性,切换压缩声音数据的解码方法。 
声音混合器4895从主声音解码器4874和副声音解码器4875分别接收非压缩的声音数据,利用它们进行混合(声音的叠加)。声音混合器4895还将通过该混合得到的合成声音送出到显示装置103的内置扬声器103A等。 
图像处理器4880从程序执行部4806接收图形数据、即PNG或JPEG的光栅数据。图像处理器4880此时进行对该图形数据的绘制处理,并向图像平面存储器4894写入。 
<3D再现装置的结构> 
3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在从BD-ROM盘101再现3D影像内容时, 作为3D再现装置动作。其结构的基本部分与图46~图48所示的2D再现装置的结构是同样的。因而,以下对从2D再现装置的结构的扩展部分及变更部分进行说明,关于基本部分的详细情况的说明援用上述对2D再现装置的说明。此外,按照2D播放列表文件的2D影像的再现处理、即2D播放列表再现处理中使用的结构与2D再现装置的结构是同样的。因而关于其详细情况的说明也援用上述对2D再现装置的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设想按照3D播放列表文件的3D影像的再现处理、即3D播放列表再现处理。 
图49是3D再现装置4900的功能块图。3D再现装置4900包括BD-ROM驱动器4901、再现部4900A及控制部4900B。再现部4900A包括开关4911、第一读缓冲器4921、第二读缓冲器4922、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及平面加法部4910。控制部4900B包括动态脚本存储器4904、静态脚本存储器4905、程序执行部4906、再现控制部4907、播放器变量存储部4908、以及用户事件处理部4909。再现部4900A和控制部4900B安装在相互不同的集成电路中。除此以外,两者也可以综合到单一的集成电路中。特别是,动态脚本存储器4904、静态脚本存储器4905、程序执行部4906、以及用户事件处理部4909与图46所示的2D再现装置的单元是同样的。因而,关于它们的详细情况的说明援用对上述2D再现装置的说明。 
BD-ROM驱动器4901包括与图46所示的2D再现装置内的4601同样的结构要素。BD-ROM驱动器4901在从再现控制部4907被指示了LBN的范围时,从该范围表示的BD-ROM盘101上的扇区群读取数据。特别是,将属于文件SS的区段、即3D区段的源包群从BD-ROM驱动器4901向开关4911传送。这里,各3D区段如图19(d)及图34所示,包括一个以上基视和从属视的数据块的对。必须将这些数据块向不同的读缓冲器4921、4922并行地传送。因而,对于BD-ROM驱动器4901要求2D再现装置内的BD-ROM驱动器4601以上的访问速度。 
开关4911从BD-ROM驱动器4901接收3D区段。另一方面,开关4911从再现控制部4907接收表示包含在该3D区段中的各数据块的边界的信息、例如从该3D区段的开头到各边界的源包数。这里,再现控制部4907利用片断信息文件内的区段起点生成该信息。开关4911还利用该信息从各3D区段中提取基视数据块,并向第一读缓冲器4921送出。另一方面,开关4911 将剩余的从属视数据块向第二读缓冲器4922送出。 
第一读缓冲器4921和第二读缓冲器4922都是利用了再现部4900A内的存储器元件的缓冲存储器。特别是,利用单一的存储器元件内的不同区域作为各读缓冲器4921、4922。除此以外,也可以将不同的存储器元件分别作为各缓冲存储器4921、4922使用。第一读缓冲器4921从开关4911接收基视数据块并保存。第二读缓冲器4922从开关4911接收从属视数据块并保存。 
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首先从保存于第一读缓冲器4921中的基视数据块、和保存于第二读缓冲器4922中的从属视数据块中交替地读取源包。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接着通过多路分离处理从各源包中分离基本流,再从分离后的流中,解码从再现控制部4907指示的PID表示的流。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接着将解码后的基本流按其种类的不同写入到内置的平面存储器中。将基视视频流写入到左影像平面存储器中,将从属视视频流写入到右影像平面存储器中。另一方面,将副视频流写入到副影像平面存储器中,将IG流写入到IG平面存储器中,将PG流写入到PG平面存储器中。这里,当视频流以外的流数据由基视和从属视的流数据的对构成时,对于左视和右视两者的平面数据分别准备对应的平面存储器。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除此以外还对来自程序执行部4906的图形数据、例如JPEG或PNG等的光栅数据进行处理并写入到图像平面存储器中。 
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使来自左影像和右影像的各平面存储器的平面数据的输出对应于B-D显示模式和B-B显示模式。当从再现控制部4907指示了B-D显示模式时,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从左影像和右影像的各平面存储器交替地输出平面数据。另一方面,当从再现控制部4907指示了B-B显示模式时,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将动作模式维持为3D再现模式,仅从左影像和右影像的某个平面存储器将平面数据每帧输出两次。 
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还使来自图形平面存储器、即PG平面存储器、IG平面存储器、以及图像平面存储器的各图形平面数据的输出对应于2平面模式、1平面+偏移模式、以及1平面+零偏移模式。当从再现控制部4907指示了2平面模式时,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从各图形平面存储器交替地输出左视和右视的图形平面数据。当从再现控制部4907指示了1平面+ 偏移模式或1平面+零偏移模式时,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将动作模式维持为3D再现模式,从各图形平面存储器输出图形平面数据。当从再现控制部4907指示了1平面+偏移模式时,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还将由再现控制部4907指定的偏移值传递给平面加法部4910。这里,再现控制部4907基于片断信息文件内的偏移表设定该偏移值。另一方面,当从再现控制部4907指示了1平面+零偏移模式时,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将“0”作为偏移值传递给平面加法部4910。 
再现控制部4907当从程序执行部4906等被命令了3D播放列表再现处理时,首先参照保存在静态脚本存储器4905中的3D播放列表文件。再现控制部4907接着按照3D播放列表文件,以图43所示的顺序,对BD-ROM驱动器4901指示记录有读取对象的3D区段的扇区群的LBN的范围。另一方面,再现控制部4907参照保存在静态脚本存储器4905中的片断信息文件内的3D元数据,检索关于读取对象的各3D区段的区段起点。再现控制部4907还根据该区段起点生成表示包含在各3D区段中的数据块的边界的信息。将该信息从再现控制部4907向开关4911送出。 
再现控制部4907除此以外还利用3D播放列表文件内的STN表和STN表SS,控制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和平面加法部4910的动作条件。例如,选择再现对象的基本流的PID,并传递给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此外,根据STN表SS中的、弹出期间的偏移4111,选择各平面的显示模式,并指示给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和平面加法部4910。 
播放器变量存储部4908与2D再现装置内的单元同样,包括图47所示的SPRM。但是,在图47中,作为备用的SPRM(24)~(32)的某两个分别包括图45所示的第一标志和第二标志。例如,SPRM(24)包括第一标志,SPRM(25)包括第二标志。在此情况下,当SPRM(24)是“0”时,再现装置102仅能够对应于2D影像的再现,当是“1”时,也能够对应于3D影像的再现。当SPRM(25)是“0”时,再现装置102是L/R模式,当是“1”时,是深度模式。 
平面加法部4910从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接收各种平面数据,将它们相互叠加而合成为一个帧或场。特别是,在L/R模式中,左影像平面数据表示左视视频平面,右影像平面数据表示右视视频平面。因而,平面加法 部4910在左影像平面数据上叠加其他平面数据中的、表示左视的平面数据,在右影像平面数据上,叠加表示右视的平面数据。另一方面,在深度模式中,右影像平面数据表示相对于左影像平面数据表示的视频平面的深度图。因而,平面加法部4910首先从两个影像平面数据生成左视和右视的视频平面数据的对。然后,平面加法部4910与L/R模式中的合成处理同样地进行合成处理。 
当从再现控制部4907作为副影像平面、PG平面、IG平面、或图像平面的显示模式而被指示了1平面+偏移模式或1平面+零偏移模式时,平面加法部4910对从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接收到的平面数据进行修剪处理。由此,生成左视和右视的平面数据的对。特别是,在指示了1平面+偏移模式时,在该修剪处理中,利用从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或程序执行部4906指示的偏移值。另一方面,当指示了1平面+零偏移模式时,在该修剪处理中将偏移值设定为“0”。因而,将相同的平面数据作为表示左视和右视的平面数据反复输出。然后,平面加法部4910与L/R模式下的合成处理同样地进行合成处理。将合成后的帧或场向显示装置103送出,并显示在其画面上。 
《系统目标解码器》 
图50是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的功能块图。图50所示的结构要素与图46所示的2D再现装置的4603在以下的两点不同:(1)从读缓冲器向各解码器的输入系统被双工化这一点,以及(2)主影像解码器能够对应于3D再现模式,副影像解码器、PG解码器、以及IG解码器能够对应于2平面模式这一点。即,这些影像解码器都能够将基视和从属视各自的流交替地解码这一点。另一方面,主声音解码器、副声音解码器、声音混合器、图像处理器、以及各平面存储器与图46所示的2D再现装置的单元是同样的。因而,以下对图50所示的结构要素中的、与图46所示的结构要素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关于同样的部分的详细情况的说明援用对图46的说明。进而,由于各影像解码器都具有同样的构造,所以以下对主影像解码器5015的构造进行说明,对于其他影像解码器的结构,援用该说明。 
第一源拆包器5011从第一读缓冲器4921读取源包,从其中取出TS包并向第一PID过滤器5013送出。第二源拆包器5012从第二读缓冲器4922 读取源包,从其中取出TS包并向第二PID过滤器5014送出。各源拆包器5011、5012还根据各源包的ATS调节各TS包的送出时刻。其调节方法与图46所示的源拆包器4610的方法是同样的,所以关于其详细情况的说明援用对图46的说明。通过这样的调节,从第一源拆包器5011向第一PID过滤器5013传送TS包的平均传送速度RTS1不超过图30所示的2D片断信息文件表示的系统速率3011。同样,从第二源拆包器5012向第二PID过滤器5014传送TS包的平均传送速度RTS2不超过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表示的系统速率。 
第一PID过滤器5013每当从第一源拆包器5011接收TS包时,将其PID与选择对象的PID比较。该选择对象的PID由再现控制部4907预先按照3D播放列表文件的STN表指定。当两者的PID一致时,第一PID过滤器5013将该TS包向对该PID分配的解码器传送。例如,当PID是0x1011时,将该TS包向主影像解码器5015内的TB(1)5001传送。除此以外,当PID属于0x1B00~0x1B1F、0x1100~0x111F、0x1A00~0x1A1F、0x1200~0x121F、以及0x1400~0x141F的各范围时,将对应的TS包分别向副影像解码器、主声音解码器、副声音解码器、PG解码器、及IG解码器传送。 
第二PID过滤器5014每当从第二源拆包器5012接收TS包时,将其PID与选择对象的PID比较。该选择对象的PID由再现控制部4907预先按照3D播放列表文件内的STN表SS指定。具体而言,当两者的PID一致时,第二PID过滤器5014将该TS包向对该PID分配的解码器传送。例如,当PID是0x1012或0x1013时,将该TS包向主影像解码器5015内的TB(2)5008传送。除此以外,当PID属于0x1B20~0x1B3F、0x1220~0x127F、以及0x1420~0x147F的各范围时,将对应的TS包分别向副影像解码器、PG解码器、及IG解码器传送。 
主影像解码器5015包括TB(1)5001、MB(1)5002、EB(1)5003、TB(2)5008、MB(2)5009、EB(2)5010、缓冲器开关5006、DEC5004、DPB5005、以及图片开关5007。TB(1)5001、MB(1)5002、EB(1)5003、TB(2)5008、MB(2)5009、EB(2)5010及DPB5005都是缓冲存储器,各缓冲存储器分别利用内置在主影像解码器5015中的存储器元件 的一个区域。除此以外,也可以将这些缓冲存储器的某个或全部分离到不同的存储器元件中。 
TB(1)5001从第一PID过滤器5013接收包括基视视频流的TS包并原样储存。MB(1)5002从储存在TB(1)5001中的TS包复原PES包并储存。此时,从各TS包除去TS头。EB(1)5003从储存在MB(1)5002中的PES包提取解码后的VAU并储存。此时,从各PES包中除去PES头。 
TB(2)5008从第二PID过滤器5014接收包括从属视视频流的TS包并原样储存。MB(2)5009从储存在TB(2)5008中的TS包复原PES包并储存。此时,从各TS包除去TS头。EB(2)5010从储存在MB(2)5009中的PES包提取解码后的VAU并储存。此时,从各PES包中除去PES头。 
缓冲器开关5006将分别储存在EB(1)5003和EB(2)5010中的VAU在包含于原来的TS包中的DTS表示的时刻向DEC5004传送。这里,在基视视频流与从属视视频流之间,属于相同的3D·VAU的一对图片的DTS相等。因而,缓冲器开关5006将储存在EB(1)5003和EB(2)5010中的、DTS相等的一对VAU中的、储存在EB(1)5003中的一方先向DEC5004传送。除此以外,缓冲器开关5006也可以从DEC5004返回图14所示的该VAU内的解码开关信息1401。在此情况下,缓冲器开关5006能够使用该解码开关信息1401,决定应从EB(1)5003和EB(2)5010中的哪个传送接着要传送的VAU。 
DEC5004将从缓冲器开关5006传送的VAU解码。这里,根据保存在该VAU内的压缩图片的编码方式、例如MPEG-2、MPEG-4、AVC及VC1、以及流属性,DEC5004切换解码方法。DEC5004还将解码后的非压缩的图片、即影像帧或场向DPB5005传送。 
DPB5005临时保持解码后的非压缩的图片。当DEC5004将P图片及B图片解码时,DPB5005根据来自DEC5004的请求,从保持的非压缩的图片中将参照图片提供给DEC5004。 
图片开关5007从DPB5005将非压缩的各图片在包含于原来的TS包中的PTS表示的时刻,写入到左影像平面存储器5020和右影像平面存储器5021的某个中。这里,在基视视频流与从属视视频流之间,属于相同的3D·VAU的一对图片的PTS相等。因而,图片开关5007将保持在DPB5005 中的、PTS相等的一对图片中的、属于基视视频流的一方先写入到左影像平面存储器5020中,接着,将属于从属视视频流的另一方写入到右影像平面存储器5021中。 
《平面加法部》 
图51是平面加法部4910的功能块图。参照图51,平面加法部4910包括视差影像生成部5110、开关5120、四个修剪处理部5131~5134、以及四个加法部5141~5144。 
视差影像生成部5110从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接收左影像平面数据5101和右影像平面数据5102。当再现装置102是L/R模式时,左影像平面数据5101表示左视视频平面,右影像平面数据5102表示右视视频平面。此时,视差影像生成部5110将各视频平面数据5101、5102原样向开关5102送出。另一方面,当再现装置102是深度模式时,左影像平面数据5101表示2D影像的视频平面,右影像平面数据5102表示相对于该2D影像的深度图。此时,视差影像生成部5110首先根据该深度图计算该2D影像的各部的两眼视差。视差影像生成部5110接着加工左影像平面数据5101,使视频平面中的该2D影像的各部的显示位置根据计算出的两眼视差而向左右移动。由此,生成表示左视和右视的视频平面的对。视差影像生成部5110还将该视频平面的对作为左影像和右影像的平面数据的对向开关5120送出。 
开关5120当从再现控制部4907被指示了B-D显示模式时,将PTS相等的左影像平面数据5101和右影像平面数据5102依次向第一加法部5141送出。开关5120当从再现控制部4907被指示了B-B显示模式时,将PTS相等的左影像平面数据5101和右影像平面数据5102中的一方每帧两次地向第一加法部5141送出,而将另一方丢弃。 
各修剪(cropping)处理部5131~5134包括与视差影像生成部5110和开关5120的对同样的结构。在2平面模式中使用这些结构。特别是,当再现装置102是深度模式时,将来自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的平面数据变换为左视和右视的平面数据的对。当从再现控制部4907被指示了B-D显示模式时,将左视和右视的平面数据交替地向各加法部5141~5144送出。另一方面,当从再现控制部4907被指示了B-B显示模式时,将左视和右视的平面 数据的一方每帧两次地向各加法部5141~5144送出,而将另一方丢弃。 
在1平面+偏移模式中,第一修剪处理部5131从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接收偏移值5151,利用它对副影像平面数据5103进行修剪处理。由此,将该副影像平面数据5103变换为表示左视和右视的一对副影像平面数据并交替地送出。另一方面,在1平面+零偏移模式中,将该副影像平面数据5103重复两次送出。 
在1平面+偏移模式中,第二修剪处理部5132从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接收偏移值5151,利用它对PG平面数据5104进行修剪处理。由此,将该PG平面数据5104变换为表示左视和右视的一对PG平面数据后交替地送出。另一方面,在1平面+零偏移模式中,将该PG平面数据5104重复两次送出。 
在1平面+偏移模式中,第三修剪处理部5133从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接收偏移值5151,利用它对IG平面数据5105进行修剪处理。由此,将该IG平面数据5105变换为表示左视和右视的一对IG平面数据后交替地送出。另一方面,在1平面+零偏移模式中,将该IG平面数据5105重复两次送出。 
图52(a)、图52(b)是表示第二修剪处理部5132的修剪处理的示意图。在图52(a)、图52(b)中,分别如以下这样由PG平面数据5104生成左视PG平面数据5204L和右视PG平面数据5204R的对。第二修剪处理部5132首先从偏移值5151中检索分配给PG平面的偏移值。第二修剪处理部5132接着按照该偏移值使左视和右视相对于PG平面数据5104表示的图形影像的显示位置的各显示位置向左或右变化。结果,能够得到左视和右视的PG平面数据的对。另外,在1平面+零偏移模式中,由于偏移值是“0”,所以能够原样维持原来的PG平面数据。第一修剪处理部5131对副影像平面数据5103同样地进行修剪处理,第三修剪处理部5133对IG平面数据5105同样地进行修剪处理。 
参照图52(a),当偏移值的符号表示3D影像的进深在画面之前时,第二修剪处理部5132首先使PG平面数据5104内的各像素数据的位置从原来的位置向右变化等于偏移值的像素数5201L。当偏移值的符号表示3D影像的进深是画面之后时,使其向左变化。第二修剪处理部5132接着将从 PG平面数据5104的范围向右(或左)伸出的像素数据群5202L除去。这样,将剩余的像素数据群5204L作为左视PG平面数据输出。 
参照图52(b),当偏移值的符号表示3D影像的进深是画面之前时,第二修剪处理部5132首先使PG平面数据5104内的各像素数据的位置从原来的位置向左变化等于偏移值的像素数5201R。当偏移方向表示3D影像的进深是是画面之后时,使其向右变化。第二修剪处理部5132接着将从PG平面数据5104的范围向左(或右)伸出的像素数据群5202R除去。这样,将剩余的像素数据群5204R作为右视PG平面数据输出。 
图53(a)、图53(b)、图53(c)分别是表示通过图52所示的修剪处理生成的左视和右视的PG平面、以及视听者从它们感知的3D影像的示意图。参照图53(a),左视PG平面5301L从画面5302的范围向右位移了偏移值5201L。结果,左视PG平面5301L内的字幕的2D影像5303看起来比原来的位置向右位移偏移值5201L。参照图53(b),右视PG平面5301R相反从画面5302的范围向左位移了偏移值5201R。结果,右视PG平面5301R内的字幕的2D影像5303看起来比原来的位置向左位移偏移值5201R。当将这些PG平面5301L、5301R交替地显示在画面5302上时,如图53(c)所示,对于视听者5304来说,字幕的3D影像5305看起来在画面5302之前。此时的3D影像5305与画面5302之间的距离能够通过偏移值5201L、5201R调节。当使PG平面数据5104内的各像素数据的位置向与图52(a)、图52(b)所示的方向相反变化时,对于视听者5304来说,字幕的3D影像5305看起来在画面5302之后。 
这样,在1平面+偏移模式中,利用修剪处理,由一个平面数据生成左视与右视的平面数据的对。由此,从一个平面数据也能够显示视差影像。即,对于平面的图像能够赋予进深感。特别是,对于视听者来说,既可以使该平面的图像看起来从画面浮起,也可以看起来向画面的里侧沉入。另外,在1平面+零偏移模式中,由于偏移值是“0”,所以原样维持平面的图像。 
再次参照图51,图像平面数据5106是将从程序执行部4906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传送的图形数据通过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解码后的数据。该图形数据是JPEG或PNG等的光栅数据,表示菜单等的GUI用图形部件。 第四修剪处理部5134与其他修剪处理部5131~5133同样进行对图像平面数据5106的修剪处理。但是,第四修剪处理部5134与其他修剪处理部5131~5133不同,不是从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接收偏移值,而是从程序API5152接收偏移值。这里,程序API5152通过程序执行部4906执行。由此,计算对应于图形数据表示的图像的进深的偏移值,并传递给第四修剪处理部5134。 
第一加法部5141首先从开关5120接收视频平面数据,从第一修剪处理部5131接收副影像平面数据。第一加法部5141接着将视频平面数据和副影像平面数据一组组地叠加而传递给第二加法部5142。第二加法部5142从第二修剪处理部5132接收PG平面数据,叠加在来自第一加法部5141的平面数据上,并传递给第三加法部5143。第三加法部5143从第三修剪处理部5133接收PG平面数据,叠加在来自第一加法部5141的平面数据上,并传递给第四加法部5144。第四加法部5144从第四修剪处理部5134接收图像平面数据,叠加在来自第三加法部5143的平面数据上,并向显示装置103送出。结果,以图51中用箭头5100表示的顺序,叠加左影像平面数据5101或右影像平面数据5102、副影像平面数据5103、PG平面数据5104、IG平面数据5105、以及图像平面数据5106。通过它们的合成处理,将各平面数据表示的影像以左影像平面或右影像平面、副影像平面、IG平面、PG平面、以及图像平面的顺序叠加显示在显示装置103的画面上。 
平面加法部4910除了上述处理以外,还配合于显示装置103等、该数据的输出目的地装置的3D影像的显示方式,变换由四个加法部5141~5144合成的平面数据的输出形式。例如当输出目的地装置利用时分方式时,平面加法部4910将合成后的平面数据作为一个影像帧或场送出。另一方面,当输出目的地装置利用双凸透镜时,平面加法部4910利用内置的缓冲存储器,将左视和右视的平面数据的对合成为一个影像帧或场而送出。具体而言,平面加法部4910将前面合成的左视平面数据先暂时保存在其缓冲存储器中加以保持。平面加法部4910接着合成右视平面数据,再与保持在缓冲存储器中的左视平面数据合成。在该合成中,将左视和右视的各平面数据分割为沿纵长方向细长的短条形的小区域,将各小区域在一个帧或场中沿横向交替排列,重构成为一个帧或场。这样,将左视和右视的平面数据的 对合成为一个影像帧或场。平面加法部4910将该合成后的影像帧或场向输出目的地装置送出。 
<为了影像的无缝再现而数据块的尺寸应满足的条件>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BD-ROM盘101中,如图16、图34所示,基视数据块和从属视数据块一个个地交替配置,形成交织配置。进而,在层边界等、需要远跳的部位,如图21~图29、图34所示,将基视数据块和其复制数据作为2D再现专用块和3D再现专用块配置。这些数据块的配置如上述说明,无论对于2D影像和3D影像的哪个的无缝再现都是有利的。为了更可靠地实现它们的无缝再现,各数据块的尺寸只要满足基于再现装置102的性能的条件就可以。以下,对这些条件进行说明。 
《基于2D再现模式的性能的条件》 
图54是表示2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内的再现处理系统的示意图。参照图54,该再现处理系统包括图46所示的要素中的、BD-ROM驱动器4601、读缓冲器4602、以及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BD-ROM驱动器4601从BD-ROM盘101读取2D区段,以读取速度Rud-2D向读缓冲器4602传送。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从储存在读缓冲器4602内的各2D区段将源包以平均传送速度Rext2D读取,解码为影像数据VD和声音数据AD。 
平均传送速度Rext2D等于从图37所示的源拆包器3711向PID过滤器3713传送TS包的平均传送速度RTS的192/188倍,一般按照2D区段的不同而不同。平均传送速度Rext2D的最大值Rmax2D等于对于文件2D的系统速率的192/188倍。这里,该系统速率如图31所示,由2D片断信息文件规定。此外,上述系数192/188等于源包与TS包之间的字节数的比。平均传送速度Rext2D通常用比特/秒表示,具体而言,等于将以比特为单位表示的2D区段的尺寸用区段ATC时间除时的值。“以比特为单位表示的2D区段的尺寸”等于该区段内的源包数与每一个源包的字节数(=192字节)之积的8倍。 
读取速度Rud-2D通常用比特/秒表示,设定为比平均传送速度Rext2D的最大值Rmax2D高的值、例如54Mbps:Rud-2D>Rmax2D。由此,在BD-ROM驱动器4601从BD-ROM盘101读取一个2D区段的期间,防止伴随着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的解码处理的读缓冲器4602的下溢。 
图55(a)是表示在2D区段的再现处理中储存在读缓冲器4602中的数据量DA的变化的曲线图。图55(b)是表示包含这些2D区段的3D区段块5510与2D再现模式下的再现路径5520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参照图55(b),3D区段块5510由交织配置的基视数据块群和从属视数据块群构成。按照再现路径5520,将各基视数据块L0、L1、......作为一个2D区段EXT2D[0]、EXT2D[1]、......,从BD-ROM盘101向读缓冲器4602读取。首先,在开头的基视数据块L0、即2D区段EXT2D[0]的读取期间PR2D[0]中,如图55(a)所示,储存数据量DA以等于读取速度Rud-2D与平均传送速度Rext2D[0]之间的差Rud-2D-Rext2D[0]的速度增加。 
在读取了开头的2D区段EXT2D[0]的后端之后发生最初的跳跃J2D[0]。在该跳跃期间PJ2D[0]中,将后续的两个数据块D1、R1的读取跳过,所以从BD-ROM盘101的数据的读取停止。因而,在最初的跳跃期间PJ2D[0]中,如图55(a)所示,储存数据量DA以平均传送速度Rext2D[0]减少。 
这里,设想以下的情况:在最初的读取期间PR2D[0]中,储存在读缓冲器4602中的数据量、即开头的2D区段EXT2D[0]的尺寸Sext2D[0]等于从该读取期间PR2D[0]到最初的跳跃期间PJ2D[0]中从读缓冲器4602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传送的数据量。在此情况下,如图55(a)所示,储存数据量DA在最初的跳跃期间PJ2D[0]的结束时不低于最初的读取期间PR2D[0]的开始时的值。 
接着最初的跳跃J2D[0],开始下个基视数据块L1、即2D区段EXT2D[1]的读取。在该读取期间PR2D[1]中,如图55(a)所示,储存数据量DA以等于数据传送速度的差Rud-2D-Rext2D[1]的速度再次增加。 
实际上,BD-ROM驱动器4601如图55(a)所示那样,不是连续而是间歇地进行读取/传送动作。由此,使得在各2D区段的读取期间PR2D[0]、PR2D[1]、......中储存数据量DA不超过读缓冲器4602的容量、即读缓冲器4602不发生溢出。因而,图55(a)的曲线图实际上是将阶段状的增减作为直线性的增减近似表示的。 
以上,在2D再现模式中,按照再现路径5520,交替地重复2D区段Ln=EXT2D[n](n=0、1、2、)......的读取、和跨过一对从属视数据块Dn、Rn的记录区域的跳跃J2D[n]。随之,读缓冲器4602的储存数据量DA在读 取期间PR2D[n]中以速度Rud-2D-Rext2D[n]增加,在跳跃期间PJ2D[n]中以速度Rext2D[n]减少。因而,为了从这些2D区段EXT2D[n]无缝地再现2D影像,只要满足以下的条件[1]、[2]就可以。 
[1]在各跳跃期间PJ2D[n]中,需要维持从读缓冲器4602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的数据供给,确保该解码器4603的连续的输出。由图55(a)可知,如果在各读取期间PR2D[n]中储存到读缓冲器4602中的数据量、即各2D区段EXT2D[n]的尺寸Sext2D[n]等于从该读取期间PR2D[n]到下个跳跃期间PJ2D[n]从读缓冲器4602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传送的数据量,则储存数据量DA就不会在该跳跃期间PJ2D[n]的中途回到该读取期间PR2D[n]紧前面的值。特别是,读缓冲器4602不发生下溢。这里,读取期间PR2D[n]的长度等于将2D区段EXT2D[n]的尺寸Sext2D[n]用读取速度Rud-2D除后的值Sext2D[n]/Rud-2D。因而,各2D区段EXT2D[n]的尺寸Sext2D[n]只要满足下式(1)就可以: 
[式子1] 
S ext 2 D [ n ] &GreaterEqual; ( S ext 2 D [ n ] R ud - 2 D + T jump - 2 D [ n ] ) &times; R ext 2 D [ n ]
. . . S ext 2 D [ n ] &GreaterEqual; CEIL ( R ext 2 D [ n ] 8 &times; R ud - 2 D R ud - 2 D - R ext 2 D [ n ] &times; T jump - 2 D [ n ] ) . - - - ( 1 )
在式(1)中,跳跃时间Tjump-2D[n]是跳跃期间PJ2D[n]的长度,以秒为单位表示。另一方面,读取速度Rud-2D和平均传送速度Rext2D都用比特/秒表示。因而,在式(1)中,将平均传送速度Rext2D用数“8”除,将2D区段的尺寸Sext2D[n]的单位从比特变换为字节。即,2D区段的尺寸Sext2D[n]以字节为单位表示。函数CEIL()是指将括号内的数值的小数点以下的尾数上舍入的操作。 
[2]由于读缓冲器4602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跳跃时间Tjump-2D[n]的最大值受到限制。即,即使在跳跃期间PJ2D[n]紧前面储存数据量DA是读缓冲器4602的满容量,如果跳跃时间Tjump-2D[n]过长,也有在跳跃期间PJ2D[n]中储存数据量DA达到0、发生读缓冲器4602的下溢的危险性。以下,将在从BD-ROM盘101向读缓冲器4602的数据供给中断的状态下储存数据量DA从读缓冲器4602的最大容量达到0的时间、即能够保证无缝再现的 跳跃时间Tjump-2D的最大值称作“最大跳跃时间”。 
在光盘的规格中,通常跳跃距离与最大跳跃时间之间的关系由光盘驱动器的访问速度等决定。图56是关于BD-ROM盘的跳跃距离Sjump与最大跳跃时间Tjump之间的对应表的一例。在图56中,跳跃距离Sjump以扇区为单位表示,最大跳跃时间Tjump以m秒为单位表示。这里,设1扇区=2048字节。参照图56,当跳跃距离Sjump属于0扇区、1~10000扇区、10001~20000扇区、20001~40000扇区、40001扇区~1/10行程(stroke)、以及1/10行程以上的各范围时,最大跳跃时间Tjump分别是50m秒、250m秒、300m秒、350m秒、700m秒、以及1400m秒。 
将跳跃距离Sjump等于0扇区时的最大跳跃时间特别称作“零扇区迁移时间Tjump-0”。所谓“零扇区迁移”,是指在两个连续的数据块间的光拾取器的移动。在零扇区迁移期间,光拾取器将读取动作暂时停止而待机。零扇区迁移时间除了BD-ROM盘101的旋转带来的光拾取器的位置的移动时间以外,也可以还包括伴随着纠错处理的开销。所谓“伴随着纠错处理的开销”,是指当两个连续的数据块间的边界与ECC块间的边界不一致时、起因于进行两次使用该ECC块的纠错处理的多余的时间。在纠错处理中需要一个ECC块的整体。因而,当一个ECC块由两个连续的数据块共有时,无论在哪个数据块的读取处理中都将该ECC块的整体读取而用于纠错处理。结果,每当读取这些数据块的一个时,除了该数据块以外还读取最大32个扇区的多余的数据。伴随着纠错处理的开销用该多余的数据的读取时间的合计、即32[扇区]×2048[字节]×8[比特/字节]×2[次]/读取速度Rud-2D评价。另外,也可以通过以ECC块为单位构成各数据块,来将伴随着纠错处理的开销从零扇区迁移时间中排除。 
当BD-ROM盘101是多层盘时,在伴随着层切换的远跳中,除了在图56中规定的最大跳跃时间Tjump以外,在聚焦跳跃等、该记录层的切换操作中还需要特定的时间、例如350m秒。以下,将该时间称作“层切换时间”。 
根据以上,应代入到式(1)中的跳跃时间Tjump-2D[n]由两个参数TJ[n]、TL[n]的和决定:Tjump-2D[n]=TJ[n]+TL[n]。第一参数TJ[n]表示由BD-ROM盘的规格按跳跃距离的不同规定的最大跳跃时间。第一参数TJ[n]例如在图56的表中,等于从第n个2D区段EXT2D[n]的后端到第(n+1)个2D区 段EXT2D[n+1]的前端为止的扇区数、即对应于跳跃距离的最大跳跃时间。第二参数TL[n]在第n个2D区段EXT2D[n]与第(n+1)个2D区段EXT2D[n+1]之间有层边界LB时表示层切换时间、例如350m秒,在没有层边界LB时表示0。例如当跳跃时间Tjump-2D[n]的最大值被限制在700m秒时,两个2D区段EXT2D[n]、EXT2D[n+1]间的跳跃距离在这些2D区段间没有层边界时容许到1/10行程(=约1.2GB)以内,在有层边界时容许到40000扇区(=约78.1MB)以内。 
《基于3D再现模式的条件》 
图57是表示3D再现模式的再现装置102内的再现处理系统的示意图。参照图57,该再现处理系统包括图49所示的要素中的、BD-ROM驱动器4901、开关4911、第一读缓冲器4921、第二读缓冲器4922、以及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BD-ROM驱动器4901从BD-ROM盘101读取3D区段,以读取速度Rud-3D向开关4911传送。开关4911从各3D区段提取基视区段,与从属视区段分离。将基视区段保存到第一读缓冲器4921,将从属视区段保存到第二读缓冲器4922。第二读缓冲器4922内的储存数据在L/R模式中是右视区段,在深度模式中是深度图区段。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从储存在第一读缓冲器4921内的各基视区段中以第一平均传送速度Rext1读取源包。L/R模式的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从储存在第二读缓冲器4922内的各右视区段中以第二平均传送速度Rext2读取源包。深度模式的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从储存在第二读缓冲器4922内的各深度图区段中以第三平均传送速度Rext3读取源包。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还将读取的基视区段与从属视区段的对解码为影像数据VD和声音数据AD。 
将第一平均传送速度Rext1称作“基视传送速度”。基视传送速度Rext1等于从图50所示的第一源拆包器5011向第一PID过滤器5013传送TS包的平均传送速度RTS1的192/188倍,一般按照基视区段的不同而不同。基视传送速度Rext1的最高值Rmax1等于对于文件2D的系统速率的192/188倍。该系统速率由2D片断信息文件规定。基视传送速度Rext1通常用比特/秒表示,具体而言,等于将以比特为单位表示的基视区段的尺寸用区段ATC时间除时的值。区段ATC时间表示对该基视区段内的源包赋予的ATS的范围。因而,区段ATC时间等于将该基视区段内的源包全部从第一读缓冲器4921 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传送所需要的时间。 
将第二平均传送速度Rext2称作“右视传送速度”,将第三平均传送速度Rext3称作“深度图传送速度”。无论哪个传送速度Rext2、Rext3都等于从第二源拆包器5012向第二PID过滤器5014传送TS包的平均传送速度RTS2的192/188倍,一般按照从属视区段的不同而不同。右视传送速度Rext2的最高值Rmax2等于对于第一文件DEP的系统速率的192/188倍。深度图传送速度Rext3的最高值Rmax3等于对于第二文件DEP的系统速率的192/188倍。各系统速率由右视片断信息文件和深度图片断信息文件规定。各传送速度Rext2、Rext3通常用比特/秒表示,具体而言,等于将以比特为单位表示的从属视区段的尺寸用区段ATC时间除时的值。区段ATC时间表示对各从属视区段内的源包赋予的ATS的范围。因而,区段ATC时间等于将该从属视区段内的源包全部从第二读缓冲器4922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传送所需要的时间。 
读取速度Rud-3D通常用比特/秒表示,设定为比第一~第三平均传送速度Rext1~Rext3的无论哪个最高值Rmax1~Rmax3都高的值、例如72Mbps:Rud-3D>Rmax1、Rud-3D>Rmax2、Rud-3D>Rmax3。由此,在通过BD-ROM驱动器4901从BD-ROM盘101读取一个3D区段的期间,防止伴随着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的解码处理的各读缓冲器4921、4922的下溢。 
[L/R模式] 
图58(a)、图58(b)是表示在L/R模式下的3D区段块的再现处理中、储存在各读缓冲器4921、4922中的数据量DA1、DA2的变化的曲线图。图58(c)是表示该3D区段块5810与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5820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参照图58(c),3D区段块5810由交织配置的基视数据块群和从属视数据块群构成。按照再现路径5820,将邻接的右视数据块Rk和基视数据块Lk的各对(k=0、1、2、......)作为一个3D区段EXTSS[k]读取。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假设已经读取了(n-1)个3D区段并且整数n比1充分大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两读缓冲器4921、4922的储存数据量DA1、DA2已经被维持为各自的下限值UL1、UL2以上。将这些下限值UL1、UL2称作“缓冲器富余量”。对于用来确保缓冲器富余量UL1、UL2的方法在后面叙述。 
参照图58(c),在第(2n-1)读取期间PRR[n]中将第n个右视区段Rn从BD-ROM盘101读取到第二读缓冲器4922。在第(2n-1)读取期间PRR[n]中,如图58(b)所示,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以等于读取速度Rud-3D与右视传送速度Rext2[n]之间的差Rud-3D-Rext2[n]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如图58(a)所示,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以基视传送速度Rext1[n-1]减少。 
当第n个右视区段Rn的后端被读取后,发生第n次零扇区迁移J0[n]。在第n零扇区迁移期间PJ0[n]中,从BD-ROM盘101的数据读取停止。因而,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以基视传送速度Rext1[n-1]持续减少,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以右视传送速度Rext2[n]减少。 
从第n零扇区迁移期间PJ0[n]的结束时刻开始第2n读取期间PRL[n]。在第2n读取期间PRL[n]中,将第n个基视区段Ln从BD-ROM盘101读取到第一读缓冲器4921。因而,如图58(a)所示,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以等于读取速度Rud-3D与基视传送速度Rext1[n]之间的差Rud-3D-Rext1[n]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如图58(b)所示,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以右视传送速度Rext2[n]持续减少。 
在第n个基视区段Ln的后端被读取后,发生第n个跳跃JLR[n]。在第n跳跃期间PJLR[n]中,第(n+1)个深度图区段D(n+1)的读取被跳过,所以从BD-ROM盘101的数据读取停止。因而,在第n跳跃期间PJLR[n]中,如图58(a)所示,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以基视传送速度Rext1[n]减少。另一方面,如图58(b)所示,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以右视传送速度Rext2[n]持续减少。 
这里,设想以下的情况:在第(2n-1)读取期间PRR[n]中储存到第二读缓冲器4922中的数据量、即第n个右视区段Rn的尺寸Sext2[n]至少等于从第(2n-1)读取期间PRR[n]到第n跳跃期间PJLR[n]从第二读缓冲器4922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传送的数据量。在此情况下,在跳跃期间PJLR[n]的结束时,如图58(b)所示,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不低于第二缓冲器富余量UL2。 
从第n跳跃期间PJLR[n]的结束时刻开始第(2n+1)读取期间PRR[n+1]。在第(2n+1)读取期间PRR[n+1]中,将第(n+1)个右视区段R(n+1)从 BD-ROM盘101读取到第二读缓冲器4922。因而,如图58(b)所示,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以等于读取速度Rud-3D与右视传送速度Rext2[n+1]之间的差Rud-3D-Rext2[n+1]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如图58(a)所示,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以基视传送速度Rext1[n]持续减少。 
当第(n+1)个右视区段R(n+1)的后端被读取后,发生第(n+1)次零扇区迁移J0[n+1]。在第(n+1)零扇区迁移期间PJ0[n+1]中,从BD-ROM盘101的数据读取停止。因而,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以基视传送速度Rext1[n]持续减少,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以右视传送速度Rext2[n+1]减少。 
这里,设想以下的情况:在第2n读取期间PRL[n]中储存到第一读缓冲器4921中的数据量、即第n个基视区段Ln的尺寸Sext1[n]至少等于从第2n读取期间PRL[n]到第(n+1)零扇区迁移期间PJ0[n+1]从第一读缓冲器4921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传送的数据量。在此情况下,在第(n+1)零扇区迁移期间PJ0[n+1]的结束时,如图58(a)所示,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不低于第一缓冲器富余量UL1。 
为了从3D区段EXTSS[n]=Rn+Ln、EXTSS[n+1]=R(n+1)+L(n+1)、......与它们之间的跳跃无关地无缝再现3D影像,只要重复与上述同样的储存数据量DA1、DA2的变化就可以。为此只要满足以下的条件[3]、[4]、[5]就可以。 
[3]第n个基视区段Ln的尺寸Sext1[n]至少等于在从第2n读取期间PRL[n]到第(n+1)零扇区迁移期间PJ0[n+1]中从第一读缓冲器4921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传送的数据量。这里,第2n读取期间PRL[n]的长度等于将第n个基视区段Ln的尺寸Sext1[n]用读取速度Rud-3D除后的值Sext1[n]/Rud-3D。第(2n+1)读取期间PRR[n+1]的长度等于将第(n+1)个右视区段R(n+1)的尺寸Sext2[n+1]用读取速度Rud-3D除后的值Sext2[n+1]/Rud-3D。因而,第n个基视区段Ln的尺寸Sext1[n]只要满足下式(2)就可以: 
[式子2] 
S ext 1 [ n ] &GreaterEqual; ( S ext 1 [ n ] R ud - 3 D + T jump - 3 D [ n ] + S ext 2 [ n + 1 ] R ud - 3 D + T jump - 0 [ n + 1 ] ) &times; R ext 1 [ n ]
. . . S ext 1 [ n ] &GreaterEqual; CEIL { R ext 1 [ n ] 8 &times; R ud - 3 D R ud - 3 D - R ext 1 [ n ] &times; ( T jump - 3 D [ n ] + S ext 2 [ n + 1 ] R ud - 3 D + T jump - 0 [ n + 1 ] ) } . - - - ( 2 )
[4]第n个右视区段Rn的尺寸Sext2[n]至少等于在从第(2n-1)读取期间PRR[n]到第n跳跃期间PJLR[n]中从第二读缓冲器4922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传送的数据量。这里,第(2n-1)读取期间PRR[n]的长度等于将第n个右视区段Rn的尺寸Sext2[n]用读取速度Rud-3D除后的值Sext2[n]/Rud-3D。因而,第n个右视区段Rn的尺寸Sext2[n]只要满足下式(3)就可以: 
[式子3] 
S ext 2 [ n ] &GreaterEqual; ( S ext 2 [ n ] R ud - 3 D + T jump - 0 [ n ] + S ext 1 [ n ] R ud - 3 D + T jump - 3 D ) &times; R ext 2 [ n ]
. . . S ext 2 [ n ] &GreaterEqual; CEIL { R ext 2 [ n ] 8 &times; R ud - 3 D R ud - 3 D - R ext 2 [ n ] &times; ( T jump - 0 [ n ] + S ext 1 [ n ] R ud - 3 D + T jump - 3 D [ n ] ) } . - - - ( 3 )
[5]应代入到式(2)、式(3)中的跳跃时间Tjump-3D[n]与应代入到式(1)中的跳跃时间Tjump-2D[n]不同,仅由第一参数TJ[n]决定:Tjump-3D[n]=TJ[n]。第一参数TJ[n]例如在图56的表中等于从第n个基视区段Ln的后端到第(n+1)个右视区段R(n+1)的前端为止的扇区数、即对应于跳跃距离的最大跳跃时间。 
[深度模式] 
图59(a)、图59(b)是表示在深度模式下的3D区段块再现处理中、储存在各读缓冲器4921、4922中的数据量DA1、DA2的变化的曲线图。图59(c)是表示该3D区段块5910与深度模式下的再现路径5920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参照图59(c),3D区段块5910由与图58(c)所示的3D区段块5810同样的交织配置的数据块群构成。按照再现路径5920,将深度图数据块Dk和基视数据块Dk分别作为一个区段读取(k=0、1、2、......)。与图58的情况同样,设想(n-1)个3D区段已经被读取并且 n比1充分大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两读缓冲器4921、4922的储存数据量DA1、DA2已经被维持为各自的缓冲器富余量UL1、UL2以上。 
参照图59(c),在第(2n-1)读取期间PRD[n]中将第n个深度图区段Dn从BD-ROM盘101读取到第二读缓冲器4922。在第(2n-1)读取期间PRD[n]中,如图59(b)所示,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以等于读取速度Rud-3D与深度图传送速度Rext3[n]之间的差Rud-3D-Rext3[n]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如图59(a)所示,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以基视传送速度Rext1[n-1]减少。 
当第n个深度区段Dn的后端被读取后,发生第n次跳跃JLD[n]。在第n跳跃期间PJLD[n]中,第n个右视区段Rn的读取被跳过,所以从BD-ROM盘101的数据读取停止。因而,在第n跳跃期间PJLD[n]中,如图59(a)所示,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以基视传送速度Rext1[n-1]持续减少。另一方面,如图59(b)所示,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以深度图传送速度Rext3[n]减少。 
从第n跳跃期间PJLD[n]的结束时刻开始第2n读取期间PRL[n]。在第2n读取期间PRL[n]中,将第n个基视区段Ln从BD-ROM盘101读取到第一读缓冲器4921。因而,如图59(a)所示,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以等于读取速度Rud-3D与基视传送速度Rext1[n]之间的差Rud-3D-Rext1[n]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如图59(b)所示,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以深度图传送速度Rext3[n]持续减少。 
在第n个基视区段Ln的后端被读取后,发生第n次零扇区迁移J0[n]。在第n零扇区迁移期间PJ0[n]中,从BD-ROM盘101的数据读取停止。因而,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以基视传送速度Rext1[n]减少,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以深度图传送速度Rext3[n]持续减少。 
这里,设想以下的情况:在第(2n-1)读取期间PRD[n]中储存到第二读缓冲器4922中的数据量、即第n个深度图区段Dn的尺寸Sext3[n]至少等于从第(2n-1)读取期间PRD[n]到第n零扇区迁移期间PJ0[n]中从第二读缓冲器4922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传送的数据量。在此情况下,在第n零扇区迁移期间PJ0[n]的结束时,如图59(b)所示,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不低于第二缓冲器富余量UL2。 
从第n零扇区迁移期间PJ0[n]的结束时刻开始第(2n+1)读取期间PRD[n+1]。在第(2n+1)读取期间PRD[n+1]中,将第(n+1)个深度图区段D(n+1)从BD-ROM盘101读取到第二读缓冲器4922。因而,如图59(a)所示,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以基视传送速度Rext1[n]持续减少。另一方面,如图59(b)所示,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以速度Rud-3D-Rext3[n+1]增加。 
当第(n+1)个深度图区段D(n+1)的后端被读取后,发生第(n+1)次跳跃JLD[n+1]。在第(n+1)跳跃期间PJLD[n+1]中,第(n+1)个右视区段R(n+1)的读取被跳过,所以从BD-ROM盘101的数据读取停止。因而,在第(n+1)跳跃期间PJLD[n+1]中,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以基视传送速度Rext1[n]持续减少,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以深度图传送速度Rext3[n+1]减少。 
从第(n+1)跳跃期间PJLD[n+1]的结束时刻开始第(2n+2)读取期间PRL[n+1]。在第(2n+2)读取期间PRL[n+1]中,将第(n+1)个基视区段L(n+1)从BD-ROM盘101向第一读缓冲器4921读取。因而,如图59(a)所示,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以速度Rud-3D-Rext1[n+1]增加。另一方面,如图59(b)所示,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以深度图传送速度Rext3[n+1]持续减少。 
这里,设想以下的情况:在第2n读取期间PRL[n]中储存到第一读缓冲器4921中的数据量、即第n个基视区段Ln的尺寸Sext1[n]至少等于从第2n读取期间PRL[n]到第(n+1)跳跃期间PJLD[n+1]中从第一读缓冲器4921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传送的数据量。在此情况下,在第(n+1)跳跃期间PJLD[n+1]的结束时,如图59(a)所示,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不低于第一缓冲器富余量UL1。 
为了从深度图区段Dn、D(n+1)、......和基视区段Ln、L(n+1)、......与它们之间的跳跃无关地无缝再现3D影像,只要重复与上述同样的储存数据量DA1、DA2的变化就可以。为此只要满足以下的条件[6]、[7]、[8]就可以。 
[6]第n个基视区段Ln的尺寸Sext1[n]至少等于在从第2n读取期间PRL[n]到第(n+1)跳跃期间PJLD[n+1]中从第一读缓冲器4921向系统目标 解码器4903传送的数据量。这里,第2n读取期间PRL[n]的长度等于将第n个基视区段Ln的尺寸Sext1[n]用读取速度Rud-3D除后的值Sext1[n]/Rud-3D。第(2n+1)读取期间PRD[n+1]的长度等于将第(n+1)个深度图区段D(n+1)的尺寸Sext3[n+1]用读取速度Rud-3D除后的值Sext3[n+1]/Rud-3D。因而,第n个基视区段Ln的尺寸Sext1[n]只要满足下式(4)就可以: 
[式子4] 
S ext 1 [ n ] &GreaterEqual; ( S ext 1 [ n ] R ud - 3 D + T jump - 0 [ n ] + S ext 3 [ n + 1 ] R ud - 3 D + T jump - 3 D [ n + 1 ] ) &times; R ext 1 [ n ]
. . . S ext 1 [ n ] &GreaterEqual; CEIL { R ext 1 [ n ] 8 &times; R ud - 3 D R ud - 3 D - R ext 1 [ n ] &times; ( T jump - 0 [ n ] + S ext 3 [ n + 1 ] R ud - 3 D + T jump - 3 D [ n + 1 ] ) } . - - - ( 4 )
[7]第n个深度图区段Dn的尺寸Sext3[n]至少等于在从第(2n-1)读取期间PRD[n]到第n零扇区迁移期间PJ0[n]中从第二读缓冲器4922向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传送的数据量。这里,第(2n-1)读取期间PRD[n]的长度等于将第n个深度图区段Dn的尺寸Sext3[n]用读取速度Rud-3D除后的值Sext3[n]/Rud-3D。因而,第n个深度图区段Dn的尺寸Sext3[n]只要满足下式(5)就可以: 
[式子5] 
S ext 3 [ n ] &GreaterEqual; ( S ext 3 [ n ] R ud - 3 D + T jump - 3 D [ n ] + S ext 1 [ n ] R ud - 3 D + T jump - 0 [ 0 ] ) &times; R ext 3 [ n ]
. . . S ext 3 [ n ] &GreaterEqual; CEIL { R ext 3 [ n ] 8 &times; R ud - 3 D R ud - 3 D - R ext 3 [ n ] &times; ( T jump - 3 D [ n ] + S ext 1 [ n ] R ud - 3 D + T jump - 0 [ n ] ) } . - - - ( 5 )
[8]应带入到式(4)、式(5)中的跳跃时间Tjump-3D[n]例如在图56的表中,等于从第n个深度图区段Dn的后端到第n个基视区段Ln的前端为止的区段数、即对应于跳跃距离的最大跳跃时间。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 式的数据块群的配置中,不会有在区段ATC时间相等的深度图区段Dn与基视区段Ln的对之间夹着边界层而配置的情况。 
不论第n个基视区段Ln与第(n+1)个深度图区段D(n+1)之间的层边界LB的有无零扇区迁移时间Tjump-0[n],都等于仅通过实际的零扇区迁移所需要的时间评价的规定值。 
以上的结果是,为了从交织配置的数据块群实现2D影像的无缝再现、3D影像的L/R模式下的无缝再现、以及3D影像的深度模式下的无缝再现的任一个,只要将各数据块的尺寸设计为全部满足上述式(1)~(5)就可以。特别是基视数据块的尺寸只要是式(1)、式(3)及式(5)的各个右边中最大的以上就可以。以下,将全部满足式(1)~(5)的数据块的尺寸的下限值称作“最小区段尺寸”。 
<读缓冲器的富余量> 
图58、图59的各(a)、(b)所示的各读缓冲器4921、4922的储存数据量DA1、DA2的下限值UL1、UL2表示各自的缓冲器富余量。所谓“缓冲器富余量”,是指在一个3D区段块、即交织配置的一系列的数据块群的读取期间、应在各读缓冲器中维持的储存数据量的下限值。在流数据的读取中,在切换读取对象的记录层时,或者在插入了其他文件的读取处理时,在不同的3D区段块间发生远跳。这里,上述其他文件包括图5所示的AV流文件以外的文件、例如电影对象文件512、BD-J对象文件551、以及JAR文件561。远跳比在式(2)~(5)的导出中考虑的在一个3D区段块内发生的跳跃长。进而,在起因于其他文件的读取处理的插入的远跳中,其发生时期不确定,特别是在一个数据块的读取中途也有可能发生。因而,与将远跳的最大跳跃时间代入到式(2)~(5)中来设定最小区段尺寸相比,将缓冲器富余量维持为能够防止远跳中的各读缓冲器的下溢的量更为有利。 
图60是表示在L/R模式下的再现处理中发生的远跳JLY、JBDJ1、JBDJ2的示意图。参照图60,在位于层边界LB之前的第一记录层中,配置有第一3D区段块6001,在其后端L3与层边界LB之间配置有2D再现专用块L42D。另一方面,在位于层边界LB之后的第二记录层中配置有第二3D区段块6002。进而,在从无论哪个3D区段块6001、6002都离开的区域中记 录有BD-J对象文件6003。在从第一3D区段块6001向第二3D区段块6002的再现处理中,发生伴随着层切换的远跳JLY。另一方面,在第一3D区段块6001的读取中插入了BD-J对象文件6003的读取处理时,发生一对远跳JBDJ1、JBDJ2。对于各远跳JLY、JBDJ需要的缓冲器富余量UL1、UL2如以下这样计算。 
伴随着层切换的远跳JLY的最大跳跃时间Tjump-LY等于在图56的表中与第一远跳JLY的跳跃距离相对应的最大跳跃时间与层切换时间之和。该跳跃距离等于第一3D区段块6001内的最后的基视数据块L3的后端与第二3D区段块6002内的开头的右视数据块R4的前端之间的扇区数。另一方面,基视传送速度Rext1不超过最高值Rmax1。因而,在该远跳JLY的期间从第一读缓冲器4921消耗的数据量不超过基视传送速度的最高值Rmax1与最大跳跃时间Tjump-LY的积。将该积的值决定为第一缓冲器富余量UL1。即,第一缓冲器富余量UL1通过下式(6)计算: 
[式子6] 
UL 1 = CEIL ( R max 1 8 &times; T jump - LY ) . - - - ( 6 )
例如当跳跃距离是40000扇区时,根据图56的表,最大跳跃时间Tjump-LY包括层切换时间350m秒是700m秒。因而,当对于文件2D的系统速率是48Mbps时,第一缓冲器富余量UL1等于(48Mbps×192/188)×0.7秒=约4.09MB。 
同样,将在远跳JLY的期间从第二读缓冲器4922消耗的数据量的最大值、即基视传送速度的最大值Rmax2与最大跳跃时间Tjump-LY之积决定为第二缓冲器富余量UL2。即,第二缓冲器富余量UL2通过下式(7)计算: 
[式子7] 
UL 2 = CEIL ( R max 2 8 &times; T jump - LY ) . - - - ( 7 )
例如当跳跃距离是40000扇区、即最大跳跃时间Tjump-LY是700m秒、对于第一文件DEP的系统速率是16Mbps时,第二缓冲器富余量UL2等于(16Mbps×192/188)×0.7秒=约1.36MB。 
再次参照图60,当在第一3D区段块6001的读取期间发生了BD-J对象文件6003的读取处理的插入时,发生最初的远跳JBDJ1。由此,读取对象的位置从第二基视数据块L2的记录区域移动到BD-J对象文件6003的记录区域。该跳跃时间TBDJ被预先规定为一定值、例如900m秒。接着,将BD-J对象文件6003读取。该读取所需要的时间等于将属于该文件6003的区段的尺寸SBDJ的8倍用读取速度Rud-3D除后的值8×SBDJ[n]/Rud-3D(通常,区段的尺寸SBDJ以比特为单位表示,读取速度Rud-3D用比特/秒表示,所以需要8倍)。接着,发生第二次的远跳JBDJ2。由此,读取对象的位置从BD-J对象文件6003的区域返回到第二基视数据块L2的记录区域。该跳跃时间TBDJ等于最初的跳跃时间、例如900m秒。在共计2次的远跳JBDJ1、JBDJ2和进行BD-J对象文件6003的读取的期间,在第一读缓冲器4921中没有读入数据。因而,将在该期间从第一读缓冲器4921消耗的数据量的最大值决定为第一缓冲器富余量UL1。即,第一缓冲器富余量UL1通过下式(8)计算: 
[式子8] 
UL 1 = CEIL ( R max 1 8 &times; ( 2 &times; T BDJ + 8 &times; S BDJ R ud - 3 D ) ) . - - - ( 8 )
同样,将在共计2次的远跳JBDJ1、JBDJ2和进行BD-J对象文件6003的读取的期间从第二读缓冲器4922消耗的数据量的最大值决定为第二缓冲器富余量UL2。即,第二缓冲器富余量UL2通过下式(9)计算: 
[式子9] 
UL 2 = CEIL ( R max 2 8 &times; ( 2 &times; T BDJ + 8 &times; S BDJ R ud - 3 D ) ) . - - - ( 9 )
第一缓冲器富余量UL1设定为由式(6)、(8)的右边表示的值的任意的较大者。第二缓冲器富余量UL2设定为由式(7)、(9)的右边表示的值的任意的较大者。 
<读缓冲器的最小容量> 
对于图58、图59的各(c)所示的从一系列的3D区段块的再现处理,如以下这样计算各读缓冲器4921、4922所需要的容量的最小值。 
在3D再现模式中,当读取第n个基视数据块Ln(n=0、1、2、......)时,第一读缓冲器4921所需要的容量RB1[n]只要是图58、图59所示的各(a)所示的曲线图的峰值中的最高值以上就可以。这里,如果读取对象的基视数据块的尺寸Sext1是一定,则在基视传送速度Rext1等于最高值Rmax1时峰值最高。因而,该容量RB1[n]无论在L/R模式和深度模式的哪个中,都只要满足下式(10)就可以: 
[式子10] 
RB 1 [ n ] &GreaterEqual; CEIL ( UL 1 + R ud - 3 D - R max 1 [ n ] 8 &times; S ext 1 [ n ] R ud - 3 D ) . - - - ( 10 )
在L/R模式中将第n个右视数据块Rn读取时,第二读缓冲器4922所需要的容量RB2LR[n]只要是图58(b)所示的曲线图的峰值中的最高值以上就可以。这里,如果读取对象的右视数据块的尺寸Sext2是一定,则在右视传送速度Rext2等于最高值Rmax2时峰值最高。因而,该容量RB2LR[n]只要满足下式(11)就可以: 
[式子11] 
RB 2 LR [ n ] &GreaterEqual; max { CEIL ( UL 2 + R ud - 3 D - R max 2 8 &times; S ext 2 [ n ] R ud - 3 D ) , S ext 2 [ n ] } . - - - ( 11 )
这里,右视数据块都有可能由于插入再现而最先被读取。在此情况下,在最先被读取的右视数据块的整体被保存到第二读缓冲器4922中之前,系统目标解码器4903不从第二读缓冲器4922读取数据。因而,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容量RB2LR[n]与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容量RB1[n]不同,还满足“至少比第n个右视数据块Rn的尺寸Sext2[n]大”的条件。 
同样,在深度模式中将第n个深度图数据块Dn读取时需要的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容量RB2LD[n]只要满足下式(12)就可以: 
[式子12] 
RB 2 LD [ n ] &GreaterEqual; max { CEIL ( UL 2 + R ud - 3 D - R max 3 8 &times; S ext 3 [ n ] R ud - 3 D ) , S ext 3 [ n ] } . - - - ( 12 )
<层边界前后处的再现路径的分离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BD-ROM盘101中,层边界前后的数据块群用图22、图25、图27中分别表示的配置1、2、3的某个记录。由此,在层切换的前后,基视视频流的特定部分在2D再现模式下从2D再现专用块Ln2D再现,在3D再现模式下从3D再现专用块LnSS再现。在此情况下,与图23所示的配置不同,保存有该特定部分的2D区段的尺寸Sext2D等于基视区段的尺寸Sext1与2D再现专用块Ln2D的尺寸之和。式(1)只要通过其和Sext2D满足就可以,另一方面,式(2)~(5)只要由2D再现专用块Ln2D以外的数据块的尺寸满足就可以。因而,与通过2D再现专用块Ln2D的尺寸调节使2D区段的整体的尺寸Sext2D满足式(1)的情况实质上相独立,满足式(2)~(5)的从属视区段的尺寸Sext2、Sext3的下限值、即最小区段尺寸能够进一步缩小。因此,由式(11)、(12)可知,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最小容量RB2LR、RB2LD能够与式(1)实质上相独立地进一步削减。 
<3D区段块内的区段ATC时间> 
在3D区段块、即交织配置的数据块群中,邻接的数据块Dn、Rn、Ln(n=0、1、2、......)都具有相同的区段ATC时间。换言之,从各数据块的开头的源包到下个数据块的开头的源包为止的ATS的差相等。其中,在该差的计算中,考虑了在ATS中发生回绕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在用ATC计算的相同的时间内,第一源拆包器5011从基视数据块Ln内的所有的源包中取出TS包并向第一PID过滤器5013送出,第二源拆包器5012从从属视数据块Dn或Rn内的所有的源包取出TS包并向第二PID过滤器5014送出。因而,特别在插入再现时,主影像解码器5015能够在基视视频流与从属视视频流之间容易地使TS包的解码处理同步。 
<使用了区段ATC时间的区段尺寸的条件式> 
在式(2)~(5)中,基视区段与从属视区段的各尺寸受到位于其后方的区段的尺寸限制。但是,从写作工序中的利用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将对于各区段的尺寸的条件用不依存于其他区段的尺寸的形式表现。因而,将式(2)~(5)如以下这样重新表现为利用了区段ATC时间的条件式。 
如上所述,邻接的三个区段Dn、Rn、Ln(n=0、1、2、......)都具有相同的区段ATC时间Text[n]。设这些区段ATC时间的最小值为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设最大值为最大区段ATC时间maxText:minText≤Text[n] ≤maxText。在此情况下,第n个各区段EXT1[n]、EXT2[n]、EXT3[n]的尺寸Sext1[n]、Sext2[n]、Sext3[n]被限制在下式(13)、(14)、(15)的范围中: 
CEIL(Rext1[n]×minText/8)≤Sext1[n]≤CEIL(Rext1[n]×maxText/8)、 
(13) 
CEIL(Rext2[n]×minText/8)≤Sext2[n]≤CEIL(Rext2[n]×maxText/8)、 
(14) 
CEIL(Rext[n]×minText/8)≤Sext3[n]CEIL(Rext3[n]×maxText/8)。 
(15) 
接着,设最大区段ATC时间maxText与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之间的差为一定值Tm:maxText=minText+Tm。在此情况下,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利用最小区段尺寸、即式(2)~(5)的各右边如以下这样计算。 
当第n个基视区段的尺寸等于最小区段尺寸时,根据式(2)、(13),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满足下式(16): 
[式子13] 
R ext 1 [ n ] &times; min T ext &GreaterEqual; R ext 1 [ n ] &times; R ud - 3 D R ud - 3 D - R ext 1 [ n ] &times; ( T jump - 3 D [ n ] + S ext 2 [ n + 1 ] R ud - 3 D + T jump - 0 [ n + 1 ] )
. . . min T ext &GreaterEqual; R ud - 3 D R ud - 3 D - R ext 1 [ n ] &times; ( T jump - 3 D [ n ] + S ext 2 [ n + 1 ] R ud - 3 D + T jump - 0 [ n + 1 ] ) . - - - ( 16 )
第(n+1)个右视区段的尺寸Sext2[n+1]在右视传送速度Rext2的最高值Rmax2与最大区段ATC时间maxText之积之内被许可:Sext2[n+1]≤Rmax2×maxText=Rmax2×(minText+Tm)。进而,基视传送速度Rext1[n]不超过最高值Rmax1:Rext1[n]≤Rmax1。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应是式(16)的右边的上限,所以应满足下式(17): 
[式子14] 
min T ext &GreaterEqual; R ud - 3 D R ud - 3 D - R max 1 &times; ( T jump - 3 D [ n ] + R max 2 &times; max T ext R ud - 3 D + T jump - 0 [ n + 1 ] )
= R ud - 3 D R ud - 3 D - R max 1 &times; ( T jump - 3 D [ n ] + R max 2 &times; ( min T ext + Tm ) R ud - 3 D + T jump - 0 [ n + 1 ] ) ,
. . . min T ext &GreaterEqual; R ud - 3 D - R max 1 R ud - 3 D - R max 1 - R max 2 &times; ( T jump - 3 D [ n ] + R max 2 &times; Tm R ud - 3 D + T jump - 0 [ n + 1 ] ) . - - - ( 17 )
如果代替式(2)而将式(4)同样变形,则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还应满足下式(18): 
[式子15] 
min T ext &GreaterEqual; R ud - 3 D - R max 1 R ud - 3 D - R max 1 - R max 3 &times; ( T jump - 0 [ n ] + R max 3 &times; Tm R ud - 3 D + T jump - 3 D [ n + 1 ] ) . - - - ( 18 )
另一方面,当第n个基视区段的尺寸等于最小区段尺寸时,该区段ATC时间Text[n]等于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由于第n个右视区段与第n个基视区段的区段ATC时间是共通的,所以根据式(3)、(14),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满足下式(19): 
[式子16] 
R ext 2 [ n ] &times; min T ext &GreaterEqual; R ext 2 [ n ] &times; R ud - 3 D R ud - 3 D - R ext 2 [ n ] &times; ( T jump - 0 [ n ] + S ext 1 [ n ] R ud - 3 D + T jump - 3 D [ n ] ) ,
= R ext 2 [ n ] &times; R ud - 3 D R ud - 3 D - R ext 2 [ n ] &times; ( T jump - 0 [ n ] + R ext 1 [ n ] &times; min T ext R ud - 3 D + T jump - 3 D [ n ] ) ,
. . . min T ext &GreaterEqual; R ud - 3 D R ud - 3 D - R ext 2 [ n ] &times; ( T jump - 0 [ n ] + R ext 1 [ n ] &times; min T ext R ud - 3 D + T jump - 3 D [ n ] ) . - - - ( 19 )
右视传送速度Rext2[n]不超过最高值Rmax2,基视传送速度Rext1[n]不超过最高值Rmax1:Rext2[n]≤Rmax2,Rext1[n]≤Rmax1。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 应是式(19)的右边的上限,所以应满足下式(20): 
[式子17] 
min T ext &GreaterEqual; R ud - 3 D R ud - 3 D - R max 2 &times; ( T jump - 0 [ n ] + R max 1 &times; min T ext R ud - 3 D + T jump - 3 D [ n ] ) ,
. . . min T ext &GreaterEqual; R ud - 3 D - R max 2 R ud - 3 D - R max 1 - R max 2 &times; ( T jump - 0 [ n ] + T jump - 3 D [ n ] ) . - - - ( 20 )
如果代替式(3)而使用式(5),则同样,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应满足下式(21): 
[式子18] 
min T ext &GreaterEqual; R ud - 3 D - R max 3 R ud - 3 D - R max 1 - R max 3 &times; ( T jump - 3 D [ n ] + T jump - 0 [ n ] ) . - - - ( 21 )
以上的结果,将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定义为式(17)、(18)、(20)、(21)的各右边之中的最大值。这里,零扇区迁移时间Tjump-0、跳跃时间Tjump-3D、以及区段ATC时间的变动幅度Tm可以预先限制为一定。特别是,与后述的变形例(F)同样,也可以利用最大跳跃距离MAX_EXTJUMP3D评价跳跃时间Tjump-3D。由此,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实质上能够仅由平均传送时间的最大值Rmax等的常数决定。因而,用式(13)~(15)表示的对于区段尺寸的条件在写作工序中的利用中是有利的。 
<缓冲器富余量的确保> 
各缓冲器富余量UL1、UL2如以下这样确保。首先,在各数据块的设计中,附加“区段ATC时间Text是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以上”的条件。这里,最小区段ATC时间minText如式(17)、(18)、(20)、(21)所示,是平均传送速度Rext1、Rext2、Rext3等于各自的最高值Rmax1、Rmax2、Rmax3的情况下的值。但是,实际的平均传送速度Rext1、Rext2、Rext3一般比各自的最高值Rmax1、Rmax2、Rmax3低。因而,实际的数据块的尺寸Rext1×Text、Rext2×Text、Rext3×Text一般比在上述条件下设想的值Rmax1×Text、Rmax2×Text、Rmax3×Text小。因此,在从各数据块的读取开始起经过区段ATC时间Text之前,开始下个数据块的读取。即,各读缓冲器4921、4922的储存数据量DA1、DA2实际上一般与图58、图59的(a)、(b)所示不同,在回到读取开始时的值之前再次增加。这样,每当读取一个基视与从属视的数据块的对时各储存 数据量DA1、DA2增加规定量。结果,通过将某种程度的数量的数据块连续读入到各读缓冲器4921、4922中,来确保各缓冲器富余量UL1、UL2。 
图61(a)是表示3D区段块6110与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6120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参照图61(a),3D区段块6110由交织配置的基视数据块群Lk和从属视数据块群Dk、Rk(k=0、1、2、......)构成。按照再现路径6120,邻接的右视数据块Rk与基视数据块Lk的各对被作为一个3D区段、即从属视区段与基视区段的对读取。基视数据块群Lk的区段尺寸Sext1[k]等于基视传送速度Rext1[k]与区段ATC时间Text[k]之积:Sext1[k]=Rext1[k]×Text[k]。该区段尺寸Sext1[k]一般比基视传送速度的最高值Rmax1与区段ATC时间Text[k]之积小:Sext1[k]<Rmax1×Text[k]。从属视区段Dk、Rk的区段尺寸Sext3[k]、Sext2[k]也是同样的。 
图61(b)是表示3D区段块6110按照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6120被读取时的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的变化的曲线图。细实线的曲线表示平均传送速度Rext1[k]、Rext2[k]、Rext3[k]等于各自的最高值Rmax1、Rmax2、Rmax3的情况下的变化。另一方面,粗实线的曲线表示开头的基视区段L0的传送速度Rext1[0]比最高值Rmax1低的情况下的变化。另外,为了便于说明,设想从属视传送速度Rext2[k]、Rext3[k]等于各自的最高值Rmax2、Rmax3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从属视区段的尺寸Rext2[k]×Text[k]、Rext3[k]×Text[k]等于能够设想的最大值Rmax2×Text[k]、Rmax3×Text[k]。 
参照图61(b),在细实线的曲线中,当从开头的基视数据块L0的读取开始经过了区段ATC时间Text[0]后,开始下个基视数据块L1的读取。因而,此时的储存数据量DA1与读取开始时的值DM10实质上相等。另一方面,在粗实线的曲线图中,为了将开头的基视区段L0的整体从BD-ROM盘101读取到第一读缓冲器4921而需要时间Sext1[0]/Rud-3D。该时间比细实线的曲线图中的时间Rmax1×Text[0]/Rud-3D短ΔTb:ΔTb=Sext1[0]/Rud-3D-Rmax1×Text[0]/Rud-3D=(Rext1[0]-Rmax1)×Text[0]/Rud-3D。因而,在粗实线的曲线中,与细实线的曲线相比,储存数据量DA1早了时间ΔTb达到峰值。另一方面,各从属视区段D1、R1的尺寸Sext2[1]、Sext3[1]在两者的曲线中是共通的值Rmax2×Text[1]、Rmax3×Text[1]。因而,从储存数据量DA1的峰值到下个基视区段L1的读取开始为止的时间ΔT在两者的曲线中是共通的。结 果,在粗实线的曲线中,与细实线的曲线不同,与从开头的基视区段L0的读取开始起经过区段ATC时间Text相比早了时间ΔTb开始下个基视区段L1的读取。因此,该时刻的储存数据量DA1的值DM11与开头的基视区段L0的读取开始时的值DM10相比增加了增量DM1[0]。由图61(b)可知,该增量DM1[0]等于储存数据量DA1的实际减少速度Rext1[0]与时间ΔTb之积:DM1[0]=Rext1[0]×ΔTb=Rext1[0]×(Rext1[0]-Rmax1)×Text[0]/Rud-3D。 
图61(c)是表示第一读缓冲器4921的储存数据量DA1表示为图61(b)所示的变化时的、第二读缓冲器4922的储存数据量DA2的变化的曲线图。细实线的曲线表示平均传送速度Rext1[k]、Rext2[k]、Rext3[k]等于各自的最高值Rmax1、Rmax2、Rmax3的情况下的变化。另一方面,粗实线的曲线表示开头的基视区段L0的传送速度Rext1[0]比最高值Rmax1低的情况下的变化。另外,为了便于说明,设想从属视传送速度Rext2[k]、Rext3[k]等于各自的最高值Rmax2、Rmax3的情况。 
参照图61(c),在细实线的曲线中,当从开头的右视区段R0的读取开始经过了区段ATC时间Text[0]后,开始下个右视区段R1的读取。因而,此时的储存数据量DA2与读取开始时的值DM20实质上相等。另一方面,在粗实线的曲线中,与细实线的曲线相比,开头的基视区段L0的整体早了时间ΔTb从BD-ROM盘101读入到第一读缓冲器4921。因此,在粗实线的曲线图中,与细实线的曲线相比早了时间ΔTb、即与从开头的右视区段R0的读取开始起经过区段ATC时间Text相比早了时间ΔTb开始下个右视区段R1的读取。因此,该时刻的储存数据量DA2的值DM21与开头的右视区段R0的读取开始时的值DM20相比增加了增量DM2[0]。由图61(c)可知,该增量DM2[0]等于储存数据量DA2的实际减少速度Rext2[0]与时间ΔTb之积:DM2[0]=Rext2[0]×ΔTb=Rext2[0]×(Rext1[0]-Rmax1)×Text[0]/Rud-3D。 
在图61中,设想了从属视传送速度Rext2[k]、Rext3[k]等于各自的最高值Rmax2、Rmax3的情况。但是,实际上从属视传送速度Rext2[k]、Rext3[k]也一般比各自的最高值Rmax2、Rmax3低。在此情况下,在图61(c)的曲线中,与图61(b)的曲线同样,储存数据量DA2早了时间ΔTd到达峰值:ΔTd=Sext2[0]/Rud-3D-Rmax2×Text[0]/Rud-3D=(Rext2[0]-Rmax2)×Text[0]/Rud-3D。另一方面,在图61(b)的曲线图中,从储存数据量DA1的峰值到下个基视区段 L1的读取开始为止的时间ΔT缩短了相同的时间ΔTd。在考虑到这些的情况下,每当处理一个基视区段Lk与右视区段Rk的对,各读缓冲器的储存数据量DA1、DA2就增加由下式(22)、(23)表示的增量DM1[k]、DM2[k]: 
DM1[k]=Rext1[k]×(ΔTb+ΔTd) 
=Rext1[k]×{(Rext1[k]-Rmax1)+(Rext2[k]-Rmax2)}×Text[k]/Rud-3D、 
(22) 
DM2[k]=Rext2[k]×(ΔTb+ΔTd) 
=Rext2[k]×{(Rext1[k]-Rmax1)+(Rext2[k]-Rmax2)}×Text[k]/Rud-3D。 
(23) 
在L/R模式中,每当从各ED区段EXTSS[k]将基视区段Lk和右视区段Rk读入到各读缓冲器4921、4922中,各储存数据量DA1、DA2就各增加增量DM1[k]、DM2[k]。在深度模式中也同样,每当将基视区段Lk和深度图区段Dk读入到各读缓冲器4921、4922中,各储存数据量DA1、DA2就各增加增量DM3[k]、DM4[k]。这里,增量DM3[k]、DM4[k]用下式(24)、(25)表示: 
DM3[k]=Rext1[k]×{(Rext1[k]-Rmax1)+(Rext3[k]-Rmax3)}×Text[k]/Rud-3D、 
(24) 
DM4[k]=Rext3[k]×{(Rext1[k]-Rmax1)+(Rext3[k]-Rmax3)}×Text[k]/Rud-3D。 
(25) 
因而,当3D区段块6110整体中的区段ATC时间的合计Tsum=Text[0]+Text[1]+Text[2]+......满足下式(26)时,通过读取该3D区段块6110的整体,能够在各读缓冲器4921、4922中确保缓冲器富余量UL1、UL2: 
[式子19] 
UL 1 &le; min ( &Sigma; k DM 1 [ k ] , &Sigma; k DM 3 [ k ] )
&ap; min ( R ext 1 - av &times; ( R max 1 + R max 2 ) - ( R ext 1 - av + R ext 2 - av ) R ud - 3 D &times; T sum , R ext 1 - av &times; ( R max 1 + R max 3 ) - ( R ext 1 - av + R ext 3 - av ) R ud - 3 D &times; T sum ) ,
UL 2 &le; min ( &Sigma; k DM 2 [ k ] , &Sigma; k DM 4 [ k ] )
&ap; min ( R ext 2 - av &times; ( R max 1 + R max 2 ) - ( R ext 1 - av + R ext 2 - av ) R ud - 3 D &times; T sum , R ext 3 - av &times; ( R max 1 + R max 3 ) - ( R ext 1 - av + R ext 3 - av ) R ud - 3 D &times; T sum ) ,
. . . T sum &GreaterEqual; max ( UL 1 &times; R ud - 3 D R ext 1 - av &times; { ( R max 1 + R max 2 ) - ( R ext 1 - av + R ext 2 - av ) } ,
UL 1 &times; R ud - 3 D R ext 1 - av &times; { ( R max + R max 3 ) - ( R ext 1 - av + R ext 3 - av ) } ,
UL 2 &times; R ud - 3 D R ext 2 - av &times; { ( R max 1 + R max 2 ) - ( R ext 1 - av + R ext 2 - av ) } ,
UL 2 &times; R ud - 3 D R ext 3 - av &times; { ( R max 1 + R max 3 ) - ( R ext 1 - av + R ext 3 - av ) } ) . - - - ( 26 )
这里,使用了以下的近似:在3D区段块6110的整体中,基视传送速度Rext1[k]等于平均值Rext1-av,从属视传送速度Rext2[k]、Rext3[k]等于平均值Rext2-av、Rext3-av。 
另外,在一系列的3D区段块的读取期间,只要不发生远跳,各读缓冲器的储存数据量DA1、DA2就持续增加。因而,在各储存数据量DA1、DA2超过了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再现装置102使BD-ROM驱动器4901间歇进行读取/传送动作。由此,读取速度Rud-3D下降,所以各储存数据量DA1、DA2的增加被抑制。这样,能够避免各读缓冲器4921、4922的溢出。 
<变形例> 
(A)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关于将3D影像保存在记录介质中时的区段的配置。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在将高帧速率的影像保存到记录介质中时使用。具体而言,例如只要将高帧速率的影像分为第奇数个帧群和第偶数个帧群,将它们分别看作基视视频流和从属视视频流,以上述实施方式1的区段的配置记录到记录介质中就可以。仅能够进行通常的帧速率下的影像再现的再现装置只要从该记录介质再现第奇数个帧群的影像就可以。另一 方面,能够进行高帧速率下的影像再现的再现装置能够有选择地再现仅第奇数个帧群的影像和两者的帧群的影像。这样,能够使保存有高帧速率的影像的记录介质确保对于仅能够进行通常的帧速率下的影像再现的再现装置的互换性。 
(B)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基视视频流表示左视,从属视视频流表示右视。也可以相反,基视视频流表示右视,从属视视频流表示左视。 
(C)图32(a)所示的偏移表3141按照PID的不同而包括偏移入口3304的表3310。偏移表除此以外也可以按照平面的不同而包括偏移入口的表。在此情况下,能够使3D再现装置的偏移表的解析处理简单化。进而,也可以配合有关平面的合成处理的3D再现装置的性能,对偏移入口的有效区间的长度设置例如1秒钟的下限。 
(D)图40所示的3D播放列表文件包括一个表示子TS的再现路径的子路径。除此以外,3D播放列表文件也可以包括多个表示不同的子TS的再现路径的子路径。例如,也可以一个子路径的子路径类别是“3D·L/R”、另一个子路径的子路径类别是“3D·深度”。当按照该3D播放列表文件将3D影像再现时,通过在这两种子路径之间切换再现对象的子路径,能够使再现装置102在L/R模式与深度模式之间容易地切换。特别是,该切换处理与切换3D播放列表文件本身的处理相比能够更迅速地实现。 
3D播放列表文件也可以包括多个子路径类别相等的子路径。例如,当用右视相对于共通的左视的差异表现对于相同场景的两眼视差不同的3D影像时,将按照不同的右视视频流而不同的文件DEP记录到BD-ROM盘101中。另一方面,3D播放列表文件包括多个子路径类别是“3D·L/R”的子路径。这些子路径分别规定不同的文件DEP的再现路径。除此以外,也可以是对于一个文件2D包括两种以上的深度图流。在此情况下,3D播放列表文件包括多个子路径类别是“3D·深度”的子路径。这些子路径分别规定包括各深度图流的文件DEP的再现路径。当按照这样的3D播放列表文件将3D影像再现时,能够根据例如用户的操作迅速地切换再现对象的子路径,所以能够不使3D影像实质上中断地使其两眼视差变化。由此,能够使用户容易地选择希望的两眼视差的3D影像。 
(E)在从读缓冲器向系统目标解码器传送数据的平均传送速度Rext 的评价中,也可以以正确计算区段ATC时间为目的,使各区段的尺寸统一为源包长的某个一定的倍数。进而,当无论哪个区段都包括比该倍数多的源包时,也可以将超过该倍数的源包数与每一个源包的传送时间(=188×8/系统速率)之积加上相当于该倍数的区段ATC时间后的值看作该区段的区段ATC时间。除此以外,区段ATC时间也可以通过对从一个区段的开头的源包的ATS到相同的区段的最后的源包的ATS为止的时间间隔加上每一个源包的传送时间后的值来定义。在此情况下,由于在区段ATC时间的计算中不需要下个区段的参照,所以能够使该计算简单化。另外,在上述区段ATC时间的计算中,必须考虑在ATS中发生回绕的情况。 
(F)也可以在交织配置的数据块群之中配置属于例如BD-J对象文件等其他文件的区段。图62(a)是表示仅包括多路复用流数据的交织配置的数据块群的示意图。图62(b)是表示包括属于其他文件的区段的交织配置的数据块群的示意图。 
参照图62(a),数据块群6201交替地包括深度图数据块D1、D2、D3、右视数据块R1、R2、R3、基视数据块L1、L2、L3。在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6202中,将邻接的右视数据块与基视数据块的对R1+L1、R2+L2、R3+L3依次读取。在各对中,在右视数据块与基视数据块之间发生零扇区迁移J0。还将各深度图数据块D1、D2、D3的读取通过跳跃JLR跳过。在深度模式下的再现路径6203中,将深度图数据块D1、D2、D3和基视数据块L1、L2、L3交替地读取。在邻接的基视数据块与深度图数据块之间发生零扇区迁移J0。还将各右视数据块R1、R2、R3的读取通过跳跃JLD跳过。 
另一方面,参照图62(b),在与图62(a)同样的数据块群6204之中插入了属于其他文件的区段A1、A2。该其他文件例如是电影对象文件、BD-J对象文件、以及JAR文件的无论哪种都可以。该区段A1、A2都插入在图62(a)中邻接的深度图数据块与右视数据块之间。在此情况下,在L/R模式下的再现路径6205中,跳跃JLR的距离比图62(a)所示的再现路径6202长。但是,与将该区段A1、A2插入到某个基视数据块的旁边的情况不同,也可以不将零扇区迁移J0变更为通常的跳跃。在深度模式下的再现路径6206中也是同样的。这里,由图56的表可知,最大跳跃时间一般在将零扇区迁移变更为通常的跳跃时比变更跳跃距离时更大地增加。因而, 由式(2)~(5)可知,最小区段尺寸一般在将零扇区迁移变更为通常的跳跃时比变更跳跃距离时更大地增加。因此,在将区段A1、A2插入到交织配置的数据块群6201之中时,如图62(b)所示,插入到深度图数据块与右视数据块之间。由此,能够抑制伴随着该插入的最小区段尺寸的增大,所以能够避免读缓冲器的最小容量的增大。 
在图62(b)所示的配置中,也可以进一步将各区段A1、A2的扇区单位下的尺寸G1、G2限制为最大跳跃距离MAX_EXTJUMP3D以下:G1≤MAX_EXTJUMP3D、G2≤MAX_EXTJUMP3D。该最大跳跃距离MAX_EXTJUMP3D在数据块群6204内发生的跳跃JLR、JLD之中以扇区为单位表示最大的跳跃距离。在该限制之下,应代入到式(2)~(5)的右边的最大跳跃时间难以增加,所以最小区段尺寸难以增大。因而,能够避免伴随着区段A1、A2的插入的读缓冲器的最小容量的增大。 
除此以外,也可以将各区段A1、A2的尺寸G1、G2与邻接于它的从属视数据块D2、R2、D3、R3的尺寸Sext3[2]、Sext2[2]、Sext3[3]、Sext2[3]之和限制为最大跳跃距离MAX_EXTJUMP3D以下: 
CEIL(Sext3[2]/2048)+G1≤MAX_EXTJUMP3D、 
CEIL(Sext2[2]/2048)+G1≤MAX_EXTJUMP3D、 
CEIL(Sext3[3]/2048)+G2≤MAX_EXTJUMP3D、 
CEIL(Sext2[3]/2048)+G2≤MAX_EXTJUMP3D。 
在这些式子中,通过将从属视数据块的字节单位下的尺寸用每一个扇区的字节数2048除,将各尺寸的单位从字节变换为扇区数。只要满足这些条件式,应代入到式(2)~(5)的右边的最大跳跃时间就不超过一定值。例如在将最大跳跃距离MAX_EXTJUMP3D固定为40000扇区的情况下,根据图56的表,最大跳跃时间不超过350m秒。因而,最小区段尺寸不超过一定值。这样,能够可靠地避免伴随着区段A1、A2的插入的读缓冲器的最小容量的增大。 
也可以还与上述限制不同地,将各区段A1、A2的尺寸G1、G2与邻接于它的从属视数据块D2、R2、D3、R3的尺寸Sext3[2]、Sext2[2]、Sext3[3]、Sext2[3]之和限制为对于该从属视数据块的尺寸的最大跳跃距离 MAX_JUMP(·)以下: 
CEIL(Sext3[2]/2048)+G1≤MAX_JUMP(Sext3[2])、 
CEIL(Sext2[2]/2048)+G1≤MAX_JUMP(Sext2[2])、 
CEIL(Sext3[3]/2048)+G2≤MAX_JUMP(Sext3[3])、 
CEIL(Sext2[3]/2048)+G2≤MAX_JUMP(Sext2[3])。 
所谓的对于从属视数据块的尺寸的最大跳跃距离MAX JUMP(·),在将该尺寸用扇区数表示时,是指在图56的表中对应于与该扇区数相同的最大跳跃时间的扇区数之中的最大值。例如,当从属视数据块的尺寸是5000扇区时,在图56的表中,5000扇区属于对应于最大跳跃时间250m秒的范围1~10000扇区。因而,最大跳跃距离MAX_JUMP(5000×2048字节)是该范围的最大值10000扇区。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式,应代入到式(2)~(5)的右边中的最大跳跃时间就不会变更,所以最小区段尺寸是不变的。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避免伴随着区段A1、A2的插入的读缓冲器的最小容量的增大。 
《实施方式2》 
以下,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进行说明。 
该记录装置是称作所谓的写作装置的装置。写作装置通常设置在发行用的电影内容的制作工作室中,由写作人员使用。记录装置按照写作人员的操作,首先将电影内容变换为遵循MPEG规格的压缩编码方式的数字流、即AV流文件。记录装置接着生成脚本。脚本是规定了包含在电影内容中的各标题的再现方法的信息,具体而言包括上述动态脚本信息及静态脚本信息。记录装置接着由上述数字流及脚本生成BD-ROM盘用的容积图像或更新套件。记录装置最后利用实施方式1的区段的配置,将容积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中。 
图63是表示该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块图。参照图63,该记录装置包括视频编码器6301、素材制作部6302、脚本生成部6303、BD程序制作部6304、多路复用处理部6305、格式处理部6306、以及数据库部6307。 
数据库部6307是内置在记录装置中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装置,特别是硬盘驱动器(HDD)。数据库部6307除此以外也可以是外装在记录装置上的 HDD,也可以是内置或外装在记录装置中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装置。 
视频编码器6301从写作人员受理非压缩的位图数据等影像数据,将其用MPEG-4、AVC或MPEG-2等压缩编码方式压缩。由此,将主影像的数据变换为主视频流,将副影像的数据变换为副视频流。特别是,将3D影像的数据变换为基视视频流和从属视视频流。视频编码器6301如图9所示,将左视视频流通过其自身的图片间的预测编码变换为基视视频流,将右视视频流通过不仅与其自身的图片、还与基视视频流的图片间的预测编码变换为从属视视频流。另外,也可以将右视视频流变换为基视视频流。进而,也可以将左视视频流变换为从属视视频流。将变换后的各视频流6311保存到数据库部6307中。 
视频编码器6301还在该图片间预测编码的处理过程中检测左影像与右影像之间的各图像的运动矢量,根据它们计算3D影像内的各图像的进深信息。将计算出的各图像的进深信息整理为帧进深信息6310,保存到数据库部6307中。 
图64(a)、图64(b)是表示在3D影像的一个场景显示中使用的左影像图片和右影像图片的示意图,图64(c)是表示由视频编码器6301根据这些图片计算出的进深信息的示意图。 
视频编码器6301首先利用左右的图片间的冗余性将各图片压缩。此时,视频编码器6301将压缩前的左右的图片按照每个8×8或16×16的像素矩阵、即按照每个宏块进行比较,检测两图片间的各图像的运动矢量。具体而言,如图64(a)、图64(b)所示,首先将左影像图片6401和右影像图片6402分别分割为宏块6403的矩阵。接着,在两图片6401、6402间将图像数据按照每个宏块6403比较,根据其结果检测各图像的运动矢量。例如表示“家”的图像6404的区域在两图片6401、6402间实质上相等。因而,根据这些区域不能检测到运动矢量。另一方面,表示“球”的图像6405的区域在两图片6401、6402间实质上不同。因而,根据这些区域检测表示“球”的图像6405的位移的运动矢量。 
视频编码器6301接着将检测到的运动矢量用于各图片6401、6402的压缩,另一方面也用于各图像数据6404、6405表示的影像的两眼视差的计算。根据这样得到的两眼视差,视频编码器6301再计算“家”及“球”的图像 6404、6405等各图像的“进深”。表示各图像的进深的信息例如如图64(c)所示,被整理为与各图片6401、6402的宏块的矩阵相同的尺寸的矩阵6406。图63所示的帧进深信息6310包括该矩阵6406。该矩阵6406内的块6407与各图片6401、6402内的宏块6403一一对应。各块6407将对应的宏块6403表示的图像的进深用例如8位的深度表示。在图64所示的例子中,将“球”的图像6405的进深记录在矩阵6406的区域6408内的各块中。该区域6408对应于表示该图像6405的各图片6401、6402内的区域的整体。 
再次参照图63,素材制作部6302制作视频流以外的基本流、例如音频流6312、PG流6313、以及IG流6314,并保存到数据库部6307中。例如,素材制作部6302从写作人员受理非压缩的LPCM声音数据,将其用AC-3等压缩编码方式编码,变换为音频流6312。素材制作部6302除此以外还从写作人员受理字幕信息文件,按照它制作PG流6313。字幕信息文件规定表示字幕的图像数据、该字幕的显示时间、以及应对该字幕添加的渐入/渐出等视觉效果。素材制作部6302还从写作人员受理位图数据和菜单文件,按照它们制作IG流6314。位图数据表示菜单的图像。菜单文件规定配置在该菜单中的各按钮的状态的转变、以及应对各按钮添加的视觉效果。 
脚本生成部6303按照从写作人员经由GUI受理的指示,制作BD-ROM脚本数据6315,保存到数据库部6307中。BD-ROM脚本数据6315规定保存在数据库部6307中的各基本流6311~6314的再现方法。BD-ROM脚本数据6315包括图5所示的文件群中的、索引文件511、电影对象文件512、以及播放列表文件521~523。脚本生成部6303还制作参数文件6316并向多路复用处理部6305送出。参数文件6316从保存在数据库部6307中的基本流6311~6314中规定分别应多路复用到主TS和子TS中的流数据。 
BD程序制作部6304对写作人员提供BD-J对象及Java应用程序的编程环境。BD程序制作部6304经由GUI受理来自用户的请求,按照该请求制作各程序的源代码。BD程序制作部6304还由BD-J对象制作BD-J对象文件551,将Java应用程序压缩为JAR文件561。将这些文件551、561向格式处理部6306送出。 
这里,设想将BD-J对象如以下这样编程的情况:BD-J对象使图46、图49所示的程序执行部4606、4906将GUI用的图形数据向系统目标解码 器4603、4903送出。BD-J对象还使系统目标解码器4603、4903将该图形数据作为图像平面数据进行处理。在此情况下,BD程序制作部6304也可以利用保存在数据库部6307中的帧进深信息6310,在BD-J对象中设定相对于图像平面数据的偏移信息。 
多路复用处理部6305按照参数文件6316,将保存在数据库部6307中的各基本流6311~6314多路复用为MPEG2-TS形式的流文件。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将各基本流6311~6314变换为源包列,将各列的源包集中为一列而构成一条多路复用流数据。这样,制作主TS和子TS。 
与该处理并行,多路复用处理部6305按照以下的顺序制作2D片断信息文件和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首先,对于文件2D和文件DEP,分别生成图32所示的入口映射3130。接着,利用各文件的入口映射,制作图33所示的区段起点的一览表3310。接着,从应分别多路复用到主TS和子TS中的各基本流中,提取图31所示的流属性信息。进而,如图31所示,将入口映射、3D元数据、以及流属性信息的组合与片断信息建立对应。 
格式处理部6306根据保存在数据库部6307中的BD-ROM脚本数据6315、由BD程序制作部6304制作的BD-J对象文件等的程序文件群、以及由多路复用处理部6305生成的多路复用流数据和片断信息文件,制作图5所示的目录构造的BD-ROM盘图像6320。在该目录构造中,作为文件系统而使用UDF。 
格式处理部6306在制作文件2D、文件EDP、以及文件SS的各文件入口时,参照分别包含在2D片断信息文件和从属视片断信息文件中的入口映射和3D元数据。由此,将各入口点和各区段起点的SPN用于各分配描述符的制作。特别是,制作分配描述符,以表现图16所示那样的交织配置。由此,各基视数据块在文件SS与文件2D中共有,各从属视数据块在文件SS与文件DEP中共有。另一方面,在需要远跳的部位,制作分配描述符,以表现图21、图24、图26所示的配置1~3的某一个。特别是,将基视数据块的一部分作为2D再现专用块而仅由文件2D内的分配描述符参照,将该一部分的复制数据作为3D再现专用块而仅由文件SS的分配描述符参照。进而,设计基视和从属视的区段的各尺寸,以使其满足式(1)~(5),基于此决定各分配描述符应表示的逻辑地址的值。 
格式处理部6306除此以外还利用保存在数据库部6307中的帧进深信息6310,对副视频流6311、PG流6313及IG流6314分别制作图32(a)所示的偏移表。格式处理部6306还将偏移表保存到2D片断信息文件的3D元文件内。这里,自动地调节左右的各影像帧内的图像数据的配置,以使各流表示的3D影像不与其他流表示的3D影像在相同观察方向上重叠显示。进而,自动地调节相对于各影像帧的偏移值,以使各流表示的3D影像的进深不相互重叠。 
然后将由格式处理部6306生成的BD-ROM盘图像6320变换为BD-ROM压制用数据。再将该数据记录到BD-ROM盘的母盘中。通过将该母盘在压制工序中使用,能够实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BD-ROM盘101的大量生产。 
《实施方式3》 
图6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集成电路3的功能块图。参照图65,集成电路3安装在实施方式1的再现装置102中。这里,再现装置102除了集成电路3以外还包括媒体接口(IF)部1、存储器部2、以及输出端子10。 
媒体IF部1从外部的媒体ME接收或者读取数据,传送给集成电路3。该数据特别包括实施方式1的BD-ROM盘101上的数据。媒体ME的种类包括光盘及硬盘等盘记录介质、SD卡及USB存储器等半导体存储器、CATV等广播波、以及以太网(注册商标)、无线LAN、及无线公众线路等网络。媒体IF部1配合媒体ME的种类而包括盘驱动器、卡IF、CAN调谐器、Si调谐器、以及网络IF。 
存储器部2将由媒体IF部1从媒体ME接收或读取的数据、以及由集成电路3处理中途的数据临时保存。作为存储器部2,可以使用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DRxSDRM(Double-Date-Rate x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x=1、2、3、......)等。存储器部2是单一的存储器元件。除此以外,存储器部2也可以包括多个存储器元件。 
集成电路3是系统LSI,对从媒体IF部1传送的数据实施影像·声音处理。参照图65,集成电路3包括主控制部6、流处理部5、信号处理部7、存储器控制部9、以及AV输出部8。 
主控制部6包括处理器核心和程序存储器。处理器核心具有定时器功能和中断功能。程序存储器保存OS等基本的软件。处理器核心按照保存在程序存储器等中的程序进行集成电路3整体的控制。 
流处理部5在主控制部6的控制之下,接收从媒体ME经由媒体IF部1传送的数据。流处理部5还将该接收到的数据通过集成电路3内的数据总线保存到存储器部2中。流处理部5除此以外还从接收到的数据中将影像类数据与声音类数据分离。这里,如上所述,从媒体ME接收的数据包括实施方式1的构造的数据。在此情况下,“影像类数据”包括主视频流、副视频流、PG流及IG流。“声音类数据”包括主音频流和副音频流。在实施方式1的构造的数据中,特别将基视流和从属视流分别分割为多个区段,将它们交替地配置。流处理部5当接收到该数据时,按照主控制部6的控制,从该数据中提取基视流,保存到存储器部2内的第一区域中,提取从属视流,保存到存储器部2内的第二区域中。这里,存储器部2内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是将单一的存储器元件的区域在逻辑上分割后的区域。除此以外,各区域也可以包含在物理上不同的存储器元件中。 
将由流处理部5分离的影像类数据和声音类数据分别通过编码而压缩。影像类数据的编码方式的种类包括MPEG-2、MPEG-4、AVC、MPEG4-MVC、以及SMPTE VC-1等。声音类数据的编码方式的种类包括杜比-AC-3、Dolby Digital Plus、MLP、DTS、DTS-HD、以及线性PCM等。信号处理部7在主控制部6的控制下,将影像类数据和声音类数据用适合于各自的编码方式的方法解码。信号处理部7相当于例如图50所示的各种解码器。 
存储器控制部9调节从集成电路3内的各功能块5~8向存储器部2的访问。 
AV输出部8在主控制部6的控制下,将由信号处理部7解码后的影像类数据和声音类数据分别加工为适当的形式,通过个别的输出端子10向显示装置103和其内置扬声器输出。该加工的种类包括影像类数据的叠加处理、各数据的格式变换、以及声音类数据的混合等。 
图66是表示流处理部5的代表性的结构的功能块图。参照图66,流处理部5具备设备流IF部51、多路分离部52、以及切换部53。 
设备流IF部51是在媒体IF部1与集成电路3内的其他功能块6~9 之间进行数据传送的接口。例如当媒体ME是光盘或硬盘时,设备流IF部51包括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行高级技术附件)、ATAPI(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Packet Interface:高级技术附件封装接口)、或者PATA(Paralle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并行高级技术附件)。当媒体ME是SD卡及USB存储器等半导体存储器时,设备流IF部51包括卡IF。当媒体ME是CATV等广播波时,设备流IF部51包括调谐器IF。当媒体ME是以太网(注册商标)、无线LAN、及无线公众线路等网络时,设备流IF部51包括网络IF。这里,根据媒体ME的种类,设备流IF部51也可以代替媒体IF部1而实现其功能的一部分。反之,在媒体IF部1内置在集成电路3中的情况下,设备流IF部51也可以省略。 
多路分离部52从存储器控制部9接收从媒体ME对存储器部2传送的数据,从该数据分离影像类数据和声音类数据。这里,包含在实施方式1的构造的数据中的各区段如图7所示,由视频流、音频流、PG流、以及IG流等的源包构成。但是,从属视流也有不包含音频流的情况。多路分离部52从各源包读取PID,按照该PID将源包群区分为影像类的TS包VTS和声音类的TS包ATS。将区分后的TS包VTS、ATS直接或暂时保存到存储器部2中之后传送给信号处理部7。多路分离部52相当于例如图50所示的源拆包器5011、5012以及PID过滤器5013、5014。 
切换部53根据由设备流IF部51接收到的数据的种类切换其输出目的地。例如,当设备流IF部51接收到基视流时,将该流的保存目的地切换为存储器部2的第一区域。另一方面,当设备流IF部51接收到从属视流时,将该流的保存目的地切换为存储器部2的第二区域。 
切换部53例如是DMAC(Direct Memory Access Controller:直接存储器存取控制器)。图67是表示此情况下的切换部53的周边的构造的示意图。DMAC53在主控制部6的控制下,将由设备流IF部51接收到的数据、和该数据的保存目的地的地址发送给存储器控制部9。具体而言,当设备流IF部51接收到基视流BS时,DMAC53与基视流BS一起发送地址1AD1。这里,地址1AD1表示存储器部2内的第一保存区域21的开头地址AD1。另一方面,当设备流IF部51接收到从属视流DS时,DMAC53与从属视流DS一起发送地址2AD2。这里,地址AD2表示存储器部2内的第二保 存区域22的开头地址AD2。这样,DMAC53根据由设备流IF部51接收的数据的种类,切换其输出目的地、特别是向存储器部2内的保存目的地。存储器控制部9将从DMAC53接收到的流BS、DS保存到与其一起接收到的地址AD1、AD2表示的存储器部2内的区域21、22中。 
主控制部6在切换部53的保存目的地的切换的控制中使用片断信息文件内的区段起点。这里,该片断信息文件比各流BS、DS先被接收,保存在存储器部2中。特别是,主控制部6利用文件基础,识别出由设备流IF部51接收到的数据是基视流。另一方面,主控制部6利用文件DEP,识别由设备流IF部51接收到的数据是从属视流。主控制部6还根据该识别的结果对切换部53发送控制信号CS,使其切换数据的保存目的地。另外,切换部63也可以由与主控制部6不同的专用的控制电路控制。 
流处理部5除了图66所示的功能块51、52、53以外,也可以还具备加密引擎部、安全管理部、以及直接存储器访问用的控制器。加密引擎部将由设备流IF部51接收到的加密数据及密钥数据等解密。安全管理部保持私钥,利用它在媒体ME与再现装置102之间进行设备认证协议等的执行控制。 
在上述例子中,在将从媒体ME接收到的数据保存到存储器部2中时,根据该数据是基视流BS和从属视流DS中的哪个来切换其保存目的地。除此以外,也可以将从媒体ME接收到的数据不论其种类如何都暂时保存到存储器部2内的相同的区域中,然后,在从存储器部2向多路分离部52传送时,区分基视流BS和从属视流DS。 
图68是表示AV输出部8的代表性的结构的功能块图。参照图68,AV输出部8具备图像叠加部81、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以及音频·视频输出IF部83。 
图像叠加部81将由信号处理部7解码后的影像类数据VP、PG、IG相互叠加。具体而言,图像叠加部81首先从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接收处理后的左视或右视的视频平面数据VP,从信号处理部7接收解码后的PG平面数据PG和IG平面数据IG。图像叠加部81接着将PG平面数据PG和IG平面数据IG以图片为单位叠加在视频平面数据VP上。图像叠加部81相当于例如图50、图51所示的平面加法部4910。 
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从信号处理部7接收解码后的视频平面数据VP,从图像叠加部81接收叠加后的影像类数据VP/PG/IG。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还根据需要对这些影像类数据VP/PG/IG进行各种处理。在该处理的种类中,包括尺寸调整处理、IP变换处理、噪声降低处理、以及帧速率变换处理。尺寸调整处理是将影像的尺寸放大/缩小的处理。IP变换处理是在逐行方式与隔行方式之间变换扫描方式的处理。噪声降低处理是从影像中除去噪声的处理。帧速率变换处理是变换帧速率的处理。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将处理后的视频平面数据VP向图像叠加部81送出,或者将处理后的影像类数据VS向音频·视频输出IF部83输出。 
音频·视频输出IF部83从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接收影像类数据VS,从信号处理部7接收解码后的声音类数据AS。音频·视频输出IF部83还对接收到的数据VS、AS进行匹配于数据发送形式的编码等处理。这里,如后所述,音频·视频输出IF部83的一部分也可以装备在集成电路3的外部。 
图69是表示包括AV输出部8的再现装置102的有关数据输出的部分的详细情况的示意图。参照图69,音频·视频输出IF部83包括模拟视频输出IF部83a、数字视频音频输出IF部83b、以及模拟音频输出IF部83c。由此,集成电路3及再现装置102如以下所述,能够对应于多个种类的影像类数据和声音类数据的数据发送方式。 
模拟视频输出IF部83a从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接收影像类数据VS,将该数据VS变换/编码为模拟影像信号形式的数据VD并输出。模拟视频输出IF部83a包括例如对应于NTSC、PAL、以及SECAM的任一种方式的合成视频编码器、S影像信号(Y/C分离)用编码器、组件影像信号用编码器、以及D/A变换器(DAC)等。 
数字视频音频输出IF部83b从信号处理部7接收解码后的声音类数据AS,从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接收影像类数据VS。数字视频音频输出IF部83b还将这些数据AS、VS一体化地加密。然后,数字视频音频输出IF部83b将加密数据SVA匹配于数据发送规格而编码输出。数字视频音频输出IF部83b例如对应于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等。 
模拟音频输出IF部83c从信号处理部7接收解码后的声音类数据AS, 通过D/A变换变换为模拟声音数据AD并输出。模拟音频输出IF部83c例如相当于音频DAC。 
上述影像类数据及声音类数据的发送形式能够配合显示装置103/扬声器103A具备的数据接收装置/数据输入端子的种类而切换,此外,通过用户的选择也能够切换。进而,再现装置102能够将相同内容的数据不仅用单一的发送形式,而且也能以多个发送形式并行地发送。 
AV输出部8也可以除了图68、图69所示的功能块81、82、83以外还具备图形引擎部。图形引擎部对由信号处理部7解码后的数据进行过滤处理、画面合成处理、曲线描绘处理、以及3D显示处理等图形处理。 
集成电路3内置图65、图66、图68、图69所示的各功能块。但是,它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将一部分功能块外装在集成电路3上。此外,与图65所示的结构不同,存储器部2也可以内置在集成电路3中。进而,主控制部6和信号处理部7也可以不是完全分离的功能块,例如也可以是主控制部6进行信号处理部7的处理的一部分。 
将集成电路3内的功能块间连接的控制总线及数据总线的拓扑只要匹配于各功能块的处理的顺序及内容进行选择就可以。图70是表示集成电路3内的控制总线及数据总线的拓扑的例子(a)、(b)的示意图。参照图70(a),控制总线11和数据总线12都配置为,使各功能块5~9直接连结在其他所有的功能块上。除此以外,也可以如图70(b)所示那样将数据总线13配置为,使各功能块5~8仅直接连结在存储器控制部9上。在此情况下,各功能块5~8经由存储器控制部9、还有存储器部2将数据传送给其他功能块。 
集成电路3也可以代替安装在单一的芯片上的LSI而是多芯片模组。在此情况下,由于构成集成电路3的多个芯片封固在一个封装中,所以集成电路3在外观上是单一的LSI。集成电路3除此以外也可以利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重构处理器构成。FPGA是在制造后能够编程的LSI。可重构处理器是能够将内部的电路单元间的连接、以及各电路单元的设定重构的LSI。 
<利用了集成电路3的再现装置102的再现处理> 
图71是利用了集成电路3的再现装置102的再现处理的流程图。当光 盘被插入到盘驱动器中等、媒体IF部1被可数据接收地连接在媒体ME上时,开始该再现处理。在该再现处理中,再现装置102从媒体ME接收数据并解码。然后,再现装置102将解码后的数据作为影像信号及声音信号输出。 
步骤S1:媒体IF部1从媒体ME接收或读取数据,向流处理部5传送。然后,处理向步骤S2前进。 
步骤S2:流处理部5将在步骤S1中接收或读取的数据分离为影像类数据和声音类数据。然后,处理向步骤S3前进。 
步骤S3:信号处理部7将在步骤S2中由流处理部5分离后的各数据用适合于其编码方式的方法解码。然后,处理向步骤S4前进。 
步骤S4:AV输出部8对在步骤S3中由信号处理部7解码后的影像类数据进行叠加处理。然后,处理向步骤S5前进。 
步骤S5:AV输出部8将在步骤S2~S4中处理后的影像类数据及声音类数据输出。然后,处理向步骤S6前进。 
步骤S6:判断主控制部6是否应继续进行再现处理。在剩余有应由媒体IF部1从媒体ME新接收或读取的数据等情况下,从步骤S1起重复处理。另一方面,在由于光盘被从盘驱动器取出、或者从用户指示再现停止等,媒体IF部1结束了从媒体ME的数据接收或读取时,处理结束。 
图72是表示图71所示的各步骤S1~S6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图72所示的各步骤S101~S110在主控制部6的控制下进行。步骤S101主要相当于步骤S1的详细情况,步骤S102~S104主要相当于步骤S2的详细情况,步骤S105主要相当于步骤S3的详细情况,步骤S106~S108主要相当于步骤S4的详细情况,步骤S109、S110主要相当于步骤S5的详细情况。 
步骤S 101:设备流IF部51通过媒体IF部1,从媒体ME比再现对象的数据更早地接收或读取该数据的再现所需要的数据、例如播放列表文件及片断信息文件。设备流IF部51还经由存储器控制部9将该数据保存到存储器部2中。然后,处理向步骤S102前进。 
步骤S102:主控制部6根据包含在片断信息文件中的流属性信息,识别保存在媒体ME中的影像数据及声音数据的编码方式。主控制部6还进行信号处理部7的初始化,以便能够执行与识别出的编码方式相对应的解 码处理。然后,处理向步骤S103前进。 
步骤S103:设备流IF部51通过媒体IF部1从媒体ME接收或读取再现对象的影像数据和声音数据。特别是,将这些数据以区段为单位接收或读取。设备流IF部51还将这些数据经由切换部53和存储器控制部9保存到存储器部2中。特别是,当接收或读取了基视流时,主控制部6控制切换部53,使该流的保存目的地向存储器部2内的第一区域切换。另一方面,当接收或读取了从属视流时,主控制部6控制切换部53,使该流的保存目的地向存储器部2内的第二区域切换。然后,处理向步骤S104前进。 
步骤S104:将保存在存储器部2中的流传送给流处理部5内的多路分离部52。多路分离部52首先从构成该流的各源包中读取PID。多路分离部52接着按照该PID识别包含在该源包中的TS包是影像类数据和声音类数据的哪个。多路分离部52还按照识别结果将各TS包向信号处理部7内的对应的解码器传送。然后,处理向步骤S105前进。 
步骤S105:在信号处理部7内,各解码器将传送来的TS包用适当的方法解码。然后,处理向步骤S106前进。 
步骤S106:将在信号处理部7中解码后的左视视频流及右视视频流的各图片传送给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配合显示装置103的分辨率对这些图片进行尺寸调整。然后,处理向步骤S107前进。 
步骤S107:图像叠加部81从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接收由在步骤S106中调整尺寸后的图片构成的视频平面数据。另一方面,图像叠加部81从信号处理部7接收解码后的PG平面数据和IG平面数据。图像叠加部81还将这些平面数据叠加。然后,处理向步骤S108前进。 
步骤S108: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从图像叠加部81接收在步骤S107中叠加后的平面数据。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还对该平面数据进行IP变换。然后,处理向步骤S109前进。 
步骤S 109:音频·视频输出IF部83从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接收在步骤S108中受到IP变换的影像类数据,从信号处理部7接收解码后的声音类数据。音频·视频输出IF部83还按照显示装置103/扬声器103A的数据输出方式、或向其各自的数据发送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及D/A变换等。由此,将影像类数据和声音类数据分别变换为模拟输出形式或数 字输出形式。例如,在模拟输出形式的影像类数据中,包括合成影像信号、S影像信号、以及组件影像信号等。此外,在数字输出形式的影像类数据/声音类数据中,包括HDMI等。然后,处理向步骤S110前进。 
步骤S110:音频·视频输出IF部83将在步骤S109中处理后的影像类数据及声音类数据向显示装置103/扬声器103A发送。然后,处理向步骤S6前进。另外,对于步骤S6援用上述说明。 
在上述各步骤中,也可以每当处理数据时将其结果临时保存到存储器部2中。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省略步骤S106及S108中的视频输出格式变换部82的尺寸调整处理及IP变换处理。进而,除了这些处理以外,或者代替这些处理,也可以进行噪声降低处理及帧速率变换处理等其他处理。进而,对于可能的情况也可以变更处理顺序。 
<补充> 
《3D影像的再现方法的原理》 
3D影像的再现方法大体分为使用全息技术的方法、和使用视差影像的方法这两种。 
使用全息技术的方法的特征是,通过将与从现实的立体的物体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光学信息大致完全相同的信息提供给视听者的视觉,使该视听者立体地看到影像中的物体。但是,将该方法用于运动图像显示的技术在理论上成立。但是,该运动图像显示所需要的、能够实时处理庞大的运算的计算机、以及每1mm几千条的超高分辨率的显示装置都还很难通过目前的技术实现。因而,将该方法作为商用实用化的目标在当前时刻几乎不成立。 
所谓“视差影像”,是指映入到观看一个场景的视听者的各眼中的2D影像的对、即左视和右视的对。使用视差影像的方法的特征是,通过将一个场景的左视和右视仅使视听者的各眼中分别看到地再现,使该视听者立体地看到该场景。 
图73(a)~图73(c)是用来说明使用视差影像的方法的3D影像(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原理的示意图。图73(a)是视听者6501观察放置在脸的正面的立方体6502的情况的俯视图。图73(b)、图73(c)分别是此时将在视听者6501的左眼6501L、右眼6501R中看到的立方体6502的外 观作为2D影像表示的示意图。比较图73(b)、图73(c)可知,在各眼中看到的立方体6502的外观稍稍不同。根据该外观差、即两眼视差,视听者6501能够立体地识别立方体6502。因而,在使用视差影像的方法中,首先对一个场景、例如图73(a)所示的立方体6502,准备视点不同的左右的2D影像、例如图73(b)所示的立方体6502的左视、以及图73(c)所示的其右视。这里,各视点的位置由视听者6501的两眼视差决定。接着,将各2D影像以仅由视听者6501的各个眼睛分别看到的方式再现。由此,对于视听者6501来说,再现在画面上的该场景、即立方体6502的影像看起来为立体的。这样,使用视差影像的方法与使用全息技术的方法不同,在充其量仅准备能够从两个视点看到的2D影像就可以这一点上是有利的。 
关于使用视差影像的方法,提出了多种用来将其具体化的方式。这些方式从怎样使左右的2D影像仅由视听者的各个眼睛分别看到的观点看,分为时分方式、使用双凸透镜的方式、以及双色分离方式等。 
在时分方式中,在画面上将左右的2D影像每一定时间交替地显示,另一方面使视听者通过光栅眼镜观察画面。这里,光栅眼镜的各透镜例如由液晶面板形成。各透镜与画面上的2D影像的切换相同步地交替地使光在其整体上均匀地透过或阻断。即,各透镜作为将视听者的眼睛周期性地遮挡的开闭器发挥功能。更详细地讲,在画面上显示左影像的期间,光栅眼镜仅使左侧的透镜透过光,使右侧的透镜将光阻断。反之,在画面上显示右影像的期间,光栅眼镜使右侧的透镜透过光,使左侧的透镜将光阻断。由此,在视听者的眼睛中,左右的影像的残像重合而看起来为一个3D影像。 
在时分方式中,如上所述,将左右的影像以一定周期交互显示。例如,在2D影像的再现中,当每1秒显示24张影像帧时,在3D影像的再现中,将左右的影像合计每1秒显示48张影像帧。因而,在该方式中,能够迅速执行画面的切换的显示装置是优选的。 
在使用双凸透镜的方式中,将左右的各影像帧分割为沿纵向细长的短条状的小区域,在一个画面中将左右的影像帧的各小区域沿横向交替地排列并同时显示。这里,画面的表面被双凸透镜覆盖。双凸透镜是将细长的柱面透镜多个平行排列而做成一片薄片状的结构。各柱面透镜在画面的表面上沿纵向延伸。在通过双凸透镜使视听者观看上述左右的影像帧时,能 够使来自左影像帧的显示区域的光仅成像在视听者的左眼中,来自右影像帧的显示区域的光仅成像在右眼中。这样,通过映照在左右的眼睛中的影像间的两眼视差,对于视听者看起来为3D影像。另外,在该方式中,也可以代替双凸透镜而使用具有同样的功能的液晶元件等其他光学部件。除此以外,也可以例如在左影像帧的显示区域中设置纵偏光的过滤器,在右影像帧的显示区域中设置横偏光的过滤器。此时,使视听者通过偏光眼镜观看画面。这里,在该偏光眼镜中,在左侧的透镜中设置有纵偏光过滤器,并且在右侧的透镜中设置有横偏光过滤器。因而,左右的影像仅由视听者的各个眼睛分别看到,所以能够使视听者看到3D影像。 
在使用视差影像的方法中,3D影像内容除了从最初起由左右的影像的组合构成的情况以外,也可以由2D影像与深度图的组合构成。该2D影像表示从再现对象的3D影像向虚拟的2D画面的射影,深度图按照像素的不同表示该3D影像的各部相对于该2D画面的进深。当3D影像内容由2D影像与深度图的组合构成时,3D再现装置或显示装置首先由它们的组合构成左右的影像,接着从这些影像通过上述方式的任一种再现3D影像。 
图74是表示由2D影像6601与深度图6602的组合构成左视6603L和右视6603R的例子的示意图。参照图74,在2D影像6601中,在背景6612之中显示有圆板6611。深度图6602按照每个像素表示该2D影像6601内的各部的进深。根据该深度图6602,2D影像6601中的、圆板6611的显示区域6621的进深在画面之前,并且背景6612的显示区域6622的进深在画面之后。在再现装置102内,视差影像生成部6600首先根据深度图6602表示的各部的进深计算2D影像6601内的各部的两眼视差。视差影像生成部6600接着使2D影像6601内的各部的显示位置对应于计算出的两眼视差而左右移动,构成左视6603L和右视6603R。在图74所示的例子中,视差影像生成部6600使左视6603L内的圆板6631L的显示位置相对于2D影像6601内的圆板6611的显示位置向右移动该两眼视差的一半S1,使右视6603R内的圆板6631R的显示位置相对于2D影像6601内的圆板6611的显示位置向左移动该两眼视差的一半S1。由此,对于视听者来说,圆板6611看起来在画面前方。另一方面,视差影像生成部6600使左视6603L内的背景6632L的显示位置相对于2D影像6601内的背景6612的显示位置向左 移动该两眼视差的一半S2,使右视6603R内的背景6632R的显示位置相对于2D影像6601内的背景6612的显示位置向右移动该两眼视差的一半S2。由此,对于视听者来说,背景6612看起来在画面后方。 
使用视差影像的方法的3D影像的再现系统对于电影院及游乐园的娱乐景点等中使用的系统已经建立并被普遍使用。因而,该方法对于能够再现3D影像的家庭影院系统的实用化也是有效的。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设想了使用视差影像的方法中的、时分方式或使用偏光眼镜的方式。但是,本发明对于与这些方式不同的其他方式,只要它们使用视差影像就也能够适用。这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经由广播、通信线路的数据分发》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记录介质除了光盘以外,还包括例如包括SD存储卡的可移动半导体存储器装置等能够作为封装媒体使用的可移除媒体的全部。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作为例子举出了预先记录有数据的光盘、即BD-ROM或DVD-ROM等已有的读取专用的光盘。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如在将用广播、或经由网络分发的3D影像的内容通过终端装置向BD-RE或DVD-RAM等已有的可写入的光盘写入时,也可以利用实施方式1的区段的配置。这里,该终端装置既可以组装在再现装置中,也可以是与再现装置不同的装置。 
《半导体存储卡的再现》 
对代替光盘而使用半导体存储卡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记录介质时的再现装置的数据读取部进行说明。 
再现装置中的、从光盘中读取数据的部分例如由光盘驱动器构成。相对于此,从半导体存储卡读取数据的部分由专用的接口(I/F)构成。更详细地讲,在再现装置上设置卡槽,在其内部中安装上述I/F。在将半导体存储卡插入到该卡槽中时,该半导体存储卡通过该I/F与再现装置电连接。进而,将数据从半导体存储卡经由该I/F读取到再现装置中。 
《对于BD-ROM盘上的数据的著作权保护技术》 
这里,作为以后的补充事项的前提,对用来保护记录在BD-ROM中的数据的著作权的机制进行说明。 
有时记录在BD-ROM盘上的数据的一部分因为例如著作权保护或数据的隐秘性的提高的观点而被加密。该加密数据包括例如视频流、音频流或其他流。在此情况下,将加密数据如以下这样解读。 
在再现装置中预先存储有在生成用来将BD-ROM盘上的加密数据解读的“密钥”的生成所需要的数据的一部分、即设备密钥。另一方面,在BD-ROM盘中,记录有该“密钥”的生成所需要的数据的另外一部分、即MKB(媒体密钥块)、和该“密钥”自身的加密数据、即加密标题密钥。设备密钥、MKB、以及加密标题密钥相互建立对应,还与写入在图2所示的BD-ROM盘101上的BCA201中的特定的ID、即卷ID相对应。只要设备密钥、MKB、加密标题密钥及卷ID的组合不正确,就不能进行加密数据的解读。即,仅在它们的组合正确的情况下,能够生成上述“密钥”、即标题密钥。具体而言,首先利用设备密钥、MKB及卷ID将加密标题密钥解密。由此仅在完成标题密钥的导出时,能够使用该标题密钥作为上述“密钥”将加密数据解读。 
即使想要通过再现装置再现BD-ROM盘上的加密数据,如果在该再现装置内没有存储有与例如该BD-ROM盘上的加密标题密钥、MKB及卷ID预先建立了对应的设备密钥,则也不能将该加密内容再现。这是因为,如果不用MKB、设备密钥及卷ID的正确的组合将加密标题密钥解密,则不能导出该加密内容的解读所需要的密钥、即标题密钥。 
为了保护应记录到BD-ROM盘中的视频流和音频流中的至少某个的著作权,首先将保护对象的流用标题密钥加密,并记录到BD-ROM盘中。接着,由MKB、设备密钥及卷ID的组合生成密钥,用该密钥将上述标题密钥加密后变换为加密标题密钥。再将MKB、卷ID及加密标题密钥记录到BD-ROM盘中。从该BD-ROM盘,只能由具备在上述密钥的生成中使用的设备密钥的再现装置将加密的视频流及/或音频流用解码器解码。这样,能够保护记录在BD-ROM盘中的数据的著作权。 
以上所述的、BD-ROM盘中的数据的著作权保护的机制在BD-ROM盘以外也能够使用。例如在可读写的半导体存储器装置、特别是SD卡等的可移动半导体存储卡中也能够使用。 
《对利用了电子分发的记录介质的数据记录》 
以下,说明利用电子分发向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再现装置传递3D影像的AV流文件等的数据(以下称作分发数据),再使该再现装置将该分发数据记录到半导体存储卡中的处理。另外,以下的动作也可以代替上述再现装置而由专门进行该处理的终端装置进行。此外,设想记录目的地的半导体存储卡是SD存储卡的情况。 
再现装置如上所述,具备卡槽。在该卡槽中插入有SD存储卡。在此状态下,再现装置首先向网络上的分发服务器送出分发数据的发送请求。此时,再现装置从SD存储卡读取其识别信息,将该识别信息与发送请求一起向分发服务器送出。SD存储卡的识别信息例如是SD存储卡固有的识别号、更具体地讲是该SD存储卡的序列号。该识别信息被用作上述卷ID。 
在分发服务器中保存有分发数据。该分发数据中的、视频流及/或音频流等需要加密保护的数据被使用规定的标题密钥加密。该加密数据能够用相同的标题密钥解密。 
分发服务器保持有设备密钥作为与再现装置共通的私钥。分发服务器还保持有与SD存储卡共通的MKB。分发服务器当从再现装置受理了分发数据的发送请求和SD存储卡的识别信息时,首先由设备密钥、MKB及其识别信息生成密钥,用该密钥将标题密钥加密后生成加密标题密钥。 
分发服务器接着生成公钥信息。该公钥信息例如包括上述MKB、加密标题密钥、签名信息、SD存储卡的识别号、以及设备列表。签名信息例如包括公钥信息的散列值。设备列表是应设为无效的设备、即具有将分发数据中的加密数据不正当地再现的危险性的设备的列表。在该列表中,确定了例如再现装置的设备密钥、再现装置的识别号、内置在再现装置中的解码器等各种部件的识别号或功能(程序)。 
分发服务器还将分发数据和公钥信息向再现装置送出。再现装置接收它们,通过卡槽内的专用I/F记录到SD存储卡中。 
例如如以下这样利用公钥信息将记录在SD存储卡中的分发数据中的加密数据解密。首先,作为公钥信息的认证而进行以下的三种检查(1)~(3)。另外,它们以怎样的顺序进行都可以。 
(1)包含在公钥信息中的SD存储卡的识别信息与插入在卡槽中的SD存储卡中存储的识别号是否一致。 
(2)根据公钥信息计算出的散列值是否与包含在签名信息中的散列值一致。 
(3)该再现装置是否排除在公钥信息表示的设备列表之外。具体而言,该再现装置的设备密钥是否被从设备列表中排除。 
当上述检查(1)~(3)的某个结果是否定时,再现装置中止加密数据的解密处理。反之,当上述检查(1)~(3)的所有的结果都是肯定时,再现装置认可公钥信息的正当性,利用设备密钥、MKB及SD存储卡的识别信息,将公钥信息内的加密标题密钥解密为标题密钥。再现装置还使用该标题密钥将加密数据解密为例如视频流及/或音频流。 
在以上的机制中有以下的优点。在电子分发时已经知道有不正当使用的危险性的再现装置、部件及功能(程序)等的情况下,将它们的识别信息列举到设备列表中,作为公钥信息的一部分分发。另一方面,请求分发数据的再现装置必须将该设备列表内的识别信息与该再现装置及其部件等的识别信息对照。由此,只要该再现装置或其部件等表示在设备列表中,即使SD存储卡的识别号、MKB、加密标题密钥、以及设备密钥的组合正确,该再现装置也不能将公钥信息用于分发数据内的加密数据的解密。这样,能够有效地抑制分发数据的不正当使用。 
半导体存储卡的识别信息优选地保存在半导体存储卡内的记录区域中的、隐秘性特别高的记录区域中。这是因为,在万一该识别信息、例如在SD存储卡中其序列号被不正当地篡改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实行SD存储卡的非法复制。即,这是因为,如果该篡改的结果使得具有相同的识别信息的半导体存储卡存在多个,则在上述检查(1)中不再能够进行正规品与非法的复制品之间的识别。因而,必须将半导体存储卡的识别信息记录到隐秘性较高的记录区域中,保护其不受不正当的篡改。 
在半导体存储卡内构成这样的隐秘性较高的记录区域的手段例如是以下这样。首先,设置从通常的数据用的记录区域(以下称作第一记录区域)电气分离的其他记录区域(以下称作第二记录区域)。接着,在半导体存储卡内设置对第二记录区域的访问专用的控制电路。由此,使得仅能够经由该控制电路访问第二记录区域。例如,在第二记录区域中仅记录加密后的数据,将用来将该加密的数据解密的电路仅装入到控制电路内。由此,如 果不使控制电路将该数据解密,则不能进行对第二记录区域内的数据的访问。除此以外,也可以将第二记录区域内的各数据的地址仅保持在控制电路中。在此情况下,第二记录区域内的数据的地址只有控制电路能够确定。 
在半导体存储卡的识别信息记录在第二记录区域中的情况下,在再现装置上动作的应用程序在利用电子分发从分发服务器取得数据并记录到半导体存储卡中的情况下,进行如下的处理。首先,该应用程序经由存储卡I/F对上述控制电路发出向记录在第二记录区域中的半导体存储卡的识别信息访问的访问请求。控制电路根据该请求,首先从第二记录区域中读取该识别信息。控制电路接着经由存储卡I/F将该识别信息传送给上述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然后将分发数据的发送请求与该识别信息一起向分发服务器送出。应用程序还根据该请求而将从分发服务器接收的公钥信息和分发数据经由存储卡I/F记录到半导体存储卡内的第一记录区域中。 
另外,上述应用程序优选的是,在对半导体存储卡内的控制电路发出上述访问请求之前,检查该应用程序自身有无被篡改。在该检查中,也可以使用例如依据X.509的数字证书。此外,分发数据如上所述,只要记录到半导体存储卡内的第一记录区域中就可以,对该分发数据的访问也可以不由半导体存储卡内的控制电路控制。 
《对实时记录的应用》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以AV流文件及播放列表文件通过写作系统的预记录技术记录到BD-ROM中而对用户供给为前提。但是,AV流文件及播放列表文件也可以是通过实时记录记录到BD-RE盘、BD-R盘、硬盘或半导体存储卡等可写入的记录介质(以下简称作BD-RE盘等)中而向用户供给的文件。在此情况下,AV流文件也可以是通过记录装置将模拟输入信号实时解码而得到的传输流。除此以外,也可以是通过记录装置将数字输入的传输流部分化而得到的传输流。 
执行实时记录的记录装置包括视频编码器、音频编码器、多路复用器、以及源打包器。视频编码器将视频信号编码而变换为视频流。音频编码器将音频信号编码而变换为音频流。多路复用器将视频流和音频流多路复用,变换为MPEG2-TS形式的数字流。源打包器将MPEG2-TS形式的数字流内的TS包变换为源包。记录装置将各源包保存到AV流文件中,并写入到 BD-RE盘等中。 
与AV流文件的写入处理并行,记录装置的控制部在存储器上生成片断信息文件和播放列表文件,并写入到BD-RE盘等中。具体而言,当由用户请求录像处理时,控制部首先配合AV流文件生成片断信息文件,并写入到BD-RE盘等中。在此情况下,每当从由外部接收的传输流中检测到视频流内的一个GOP的开头,或者每当由视频编码器生成视频流内的一个GOP时,控制部取得位于该GOP的开头的I图片的PTS、和保存有该GOP的开头的源包的SPN。控制部还将该PTS与SPN的对作为一个入口点追加到片断信息文件的入口映射中。这里,在该入口点中追加“is_angle change标志”。is_angle_change标志在该GOP的开头是IDR图片时设定为“开”,在该GOP的开头不是IDR图片时设定为“关”。在片断信息文件内还按照记录对象的流的属性设定流属性信息。在这样将AV流文件和片断信息文件写入到BD-RE盘等中之后,控制部利用该片断信息文件内的入口映射生成播放列表文件,并写入到BD-RE盘等中。 
《可控复制》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再现装置还可以通过可控复制将BD-ROM盘101上的数字流写入到其他记录介质。所谓“可控复制”,是指用来仅在与服务器的通信的认证成功的情况下许可从BD-ROM盘等读取专用记录介质向能够写入的记录介质复制数字流、播放列表文件、片断信息文件、以及应用程序的技术。该可写入的记录介质包括BD-R、BD-RE、DVD-R、DVD-RW、及DVD-RAM等可写入的光盘、硬盘、以及SD存储卡、记忆棒(注册商标)、CF(Compact flash:注册商标)、Smartmedia(注册商标)、以及多媒体卡(注册商标)等可移动性存储器装置。可控复制能够实现记录在读取专用记录介质中的数据的备份次数的限制、以及对备份处理的收费。 
在进行从BD-ROM盘向BD-R盘或BD-RE盘的可控复制的情况下,当两盘的记录容量相等时,只要将记录在复制源的盘中的位流原样依次复制就可以。 
在不同种类的记录介质间进行可控复制时,需要转码。所谓“转码”,是指用来使记录在复制源的盘中的数字流适合于复制目的地的记录介质的应用格式的处理。转码包括例如从MPEG2-TS形式向MPEG2程序流形式 变换的处理、以及降低分别对视频流和音频流分配的位速率而重新编码的处理。在转码中,必须通过上述实时记录生成AV流文件、片断信息文件、以及播放列表文件。 
《数据构造的记述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数据构造中的“存在多个规定型的信息”的重复构造通过在for语句中记述控制变量的初始值和重复条件来定义。此外,“当规定的条件成立时定义规定的信息”的数据构造通过在if语句中记述该条件和在该条件的成立时应设定的变量来定义。这样,实施方式1的数据构造通过高级编程语言记述。因而,该数据构造经过“句法分析”、“优化”、“资源分配”、及“代码生成”等编译器的翻译过程,被变换为能够由计算机读取的代码,记录到记录介质中。通过用高级编程语言的记述,该数据构造被作为面向对象的语言中的类构造体的方法以外的部分、具体而言被作为该类构造体中的排列型的数字变量处理,构成程序的一部分。即,该数据构造与程序实质上是等同的。因而,该数据构造应该作为计算机相关的发明而受到保护。 
《再现程序进行的播放列表文件、片断信息文件的管理》 
当将播放列表文件和AV流文件记录到记录介质中时,在该记录介质中,再现程序被作为执行形式的文件记录。再现程序使计算机按照播放列表文件再现AV流文件。再现程序在被从记录介质加载到计算机内的存储器装置中之后,由该计算机执行。该加载处理包括编译处理或链接处理。通过这些处理,再现程序在存储器装置内被分割为多个段。这些段包括text段、data段、bss段、以及stack段。text段包括再现程序的代码列、变量的初始值、以及不可改写的数据。data段包括具有初始值的变量、以及可改写的数据。data段特别包括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随时被访问的文件。bss段包括不具有初始值的变量。根据text段内的代码表示的命令参照bss段内的数据。在编译处理或链接处理中,在计算机内的RAM中确保bss段用的区域。stack段是根据需要而临时确保的存储器区域。在再现程序的各处理中临时使用本地变量。stack段包括这些本地变量。在开始程序的执行时,将bss段内的变量用零初始化,并在stack段中确保所需要的存储器区域。 
播放列表文件及片断信息文件如上所述,在记录介质上已经被变换为 能够由计算机读取的代码。因而,这些文件在再现程序的执行时,被作为text段内的“不可改写的数据”、或data段内的“随时被访问的文件”进行管理。即,播放列表文件及片断信息文件在再现程序的执行时被装入到其构成要素之中。因此,播放列表文件及片断信息文件在再现程序中起到超过单纯的数据提示的作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关于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技术,如上所述,使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交织配置的数据块群在文件SS和文件2D或文件DEP中共有。这样,本发明显然能够在工业中使用。 
标号说明 
2101第一3D区段块 
2102第二3D区段块 
2110文件2D的文件入口 
2120第一文件SS的文件入口 
LB层边界 
D1、D2、D3、D4深度图数据块 
R1、R2、R3、R4右视数据块 
L1、L2、L4基视数据块 
L32D  2D再现专用块 
L3SS  3D再现专用块 
EXT2D[0]、EXT2D[1]、EXT2D[2]2D区段 
EXTSS[0]、EXTSS[1]、EXTSS[2]、EXTSS[3]3D区段 

Claims (2)

1.一种再现装置,用来从记录介质再现影像,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记录介质中,记录有:
基视流,在平面视觉影像的再现中使用;
从属视流,与上述基视流相组合地在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中使用;
第一文件,在平面视觉影像的再现时,参照上述基视流;以及
第二文件,在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时,参照上述基视流;
上述基视流被分割为多个基视数据块,遍及上述记录介质的立体视觉/平面视觉共用区域、立体视觉专用区域、和平面视觉专用区域而记录;
上述从属视流被分割为多个从属视数据块,遍及上述立体视觉/平面视觉共用区域和上述立体视觉专用区域而记录;
在上述立体视觉/平面视觉共用区域和上述立体视觉专用区域交替地配置有上述多个基视数据块和上述多个从属视数据块;
上述第一文件参照记录在上述立体视觉/平面视觉共用区域中的基视数据块和记录在上述平面视觉专用区域中的基视数据块;
上述第二文件参照记录在上述立体视觉/平面视觉共用区域中的基视数据块和记录在上述立体视觉专用区域中的基视数据块,
上述再现装置具备:
读取部,在平面视觉影像的再现时,从上述立体视觉/平面视觉共用区域和上述平面视觉专用区域读取上述多个基视数据块,在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时,从上述立体视觉/平面视觉共用区域和上述立体视觉专用区域读取交替地配置有上述多个基视数据块和上述多个从属视数据块的数据;
开关部,在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时,从由上述读取部读取的交替地配置有上述多个基视数据块和上述多个从属视数据块的数据中,提取上述基视流和上述从属视流;
第一读缓冲器,保存由上述开关部提取出的上述基视流;
第二读缓冲器,保存由上述开关部提取出的上述从属视流;以及
解码部,从上述第一读缓冲器读取上述基视流并解码,从上述第二读缓冲器读取上述从属视流并解码;
上述读取部在平面视觉影像的再现时,当从上述立体视觉/平面视觉共用区域和上述平面视觉专用区域读取上述多个基视数据块时,使用上述第一文件;
上述开关部在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时,当从由上述读取部读取的交替地配置有上述多个基视数据块和上述多个从属视数据块的数据中提取上述基视流时,使用上述第二文件。
2.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对从记录介质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影像和声音信号处理,该记录介质记录有:
基视流,在平面视觉影像的再现中使用;
从属视流,与上述基视流相组合地在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中使用;
第一文件,在平面视觉影像的再现时参照上述基视流;以及
第二文件,在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时参照上述基视流;
上述基视流被分割为多个基视数据块,遍及上述记录介质的立体视觉/平面视觉共用区域、立体视觉专用区域、和平面视觉专用区域而记录;
上述从属视流被分割为多个从属视数据块,遍及上述立体视觉/平面视觉共用区域和上述立体视觉专用区域而记录;
在上述立体视觉/平面视觉共用区域和上述立体视觉专用区域交替地配置有上述多个基视数据块和上述多个从属视数据块;
上述多个基视数据块和上述多个从属视数据块分别包含影像类数据;
上述多个基视数据块和上述多个从属视数据块中的至少某个包含声音类数据;
上述第一文件参照记录在上述立体视觉/平面视觉共用区域中的基视数据块和记录在上述平面视觉专用区域中的基视数据块;
上述第二文件参照记录在上述立体视觉/平面视觉共用区域中的基视数据块和记录在上述立体视觉专用区域中的基视数据块,
上述半导体集成电路具备:
主控制部,进行上述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控制;
流处理部,将交替地配置有上述多个基视数据块和上述多个从属视数据块的数据接收并暂时保存在上述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内部或外部设置的存储器中之后,多路分离为上述影像类数据和上述声音类数据;
信号处理部,将上述声音类数据和上述影像类数据分别解码;以及
AV输出部,将解码后的上述影像类数据和上述声音类数据输出;
上述流处理部具备切换部,该切换部在上述存储器内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切换接收到的数据的保存目的地;
在立体视觉影像的再现时,上述主控制部控制上述切换部,使属于上述多个基视数据块的数据保存到上述第一区域中,使属于上述多个从属视数据块的数据保存到上述第二区域中;
上述主控制部在控制上述切换部以将属于上述多个基视数据块的数据保存到上述第一区域中时,使用上述第二文件。
CN2010800010573A 2009-02-04 2010-02-02 再现装置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19531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24230 2009-02-04
JP2009-024230 2009-02-04
PCT/JP2010/000608 WO2010089994A1 (ja) 2009-02-04 2010-02-02 記録媒体、再生装置、及び集積回路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39965A Division CN102740037A (zh) 2009-02-04 2010-02-02 半导体集成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3170A CN101953170A (zh) 2011-01-19
CN101953170B true CN101953170B (zh) 2012-07-18

Family

ID=4254190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39965A Pending CN102740037A (zh) 2009-02-04 2010-02-02 半导体集成电路
CN2010800010573A Active CN101953170B (zh) 2009-02-04 2010-02-02 再现装置及集成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39965A Pending CN102740037A (zh) 2009-02-04 2010-02-02 半导体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50847A1 (zh)
EP (1) EP2395771B1 (zh)
JP (3) JP4569935B2 (zh)
KR (1) KR20110122786A (zh)
CN (2) CN102740037A (zh)
BR (1) BRPI1001234A2 (zh)
ES (1) ES2472444T3 (zh)
MX (1) MX2010008146A (zh)
RU (1) RU2521288C2 (zh)
TW (1) TW201037696A (zh)
WO (1) WO20100899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44630A (ja) * 2009-04-07 2010-10-28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データ構造
JP5594045B2 (ja) * 2010-10-14 2014-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再生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TWI491244B (zh) * 2010-11-23 2015-07-01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調整物件三維深度的方法與裝置、以及偵測物件三維深度的方法與裝置
CN103202028A (zh) * 2011-03-11 2013-07-10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方法/介质、再现装置/方法
JP2012231370A (ja) * 2011-04-27 2012-11-22 Seiko Epson Corp 3d画像観賞用メガネ、及び、3d画像観賞用メガネの制御方法
WO2013099289A1 (ja) * 2011-12-28 2013-07-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送信装置、再生方法及び送信方法
TWI533663B (zh) * 2012-01-17 2016-05-11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立體影像處理裝置及立體影像處理方法
JP5991036B2 (ja) 2012-06-13 2016-09-14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受光素子および光学装置
TW201528775A (zh) 2014-01-02 2015-07-16 Ind Tech Res Inst 景深圖校正方法及系統
US9348495B2 (en) 2014-03-07 2016-05-24 Sony Corporation Control of large screen display using wireless portable computer and facilitating selection of audio on a headphone
US11062722B2 (en) * 2018-01-05 2021-07-13 Summit Wireless Technologies, Inc. Stream adaptation for latenc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6327C (zh) * 1996-02-28 2006-11-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重放装置及光盘记录装置
EP2175659B1 (en) * 1996-12-04 2012-11-14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disk for high resolu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video recording, optical disk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recording apparatus
DE69841532D1 (de) * 1997-08-29 2010-04-15 Panasonic Corp Optische Platte mit hierarchisch codiertem digitalen Videosignal, Wiedergabevorrichtung und Aufnahmevorrichtung für die optische Platte
JPWO2003092303A1 (ja) * 2002-04-25 2005-09-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マルチメディア情報生成装置およびマルチメディア情報再生装置
KR100619008B1 (ko) * 2003-09-23 2006-08-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앵글 데이터 구조를 기록한 정보저장매체, 그재생방법 및 장치
JP4638784B2 (ja) * 2005-07-19 2011-02-23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画像出力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RU2334369C1 (ru) * 2006-11-30 2008-09-20 Борис Иванович Волков Система стереотелевидения
JP4671053B2 (ja) * 2007-01-30 2011-04-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US8471893B2 (en) * 2007-06-26 2013-06-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stereoscopic image bitstream using block interleaved method
JP2009135686A (ja) * 2007-11-29 2009-06-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立体映像記録方法、立体映像記録媒体、立体映像再生方法、立体映像記録装置、立体映像再生装置
EP2605243B1 (en) * 2008-09-17 2014-12-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Playback device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134642A 2000.05.12
JP特开2000-270347A 2000.09.29
JP特开平11-18058A 1999.01.22
JP特开平11-191895A 1999.07.1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3170A (zh) 2011-01-19
ES2472444T3 (es) 2014-07-01
JP2010288297A (ja) 2010-12-24
JP5385217B2 (ja) 2014-01-08
RU2521288C2 (ru) 2014-06-27
JP4569935B2 (ja) 2010-10-27
EP2395771A4 (en) 2012-12-12
WO2010089994A1 (ja) 2010-08-12
JP2010273351A (ja) 2010-12-02
JP5385226B2 (ja) 2014-01-08
RU2010132156A (ru) 2013-03-10
JPWO2010089994A1 (ja) 2012-08-09
EP2395771B1 (en) 2014-05-14
CN102740037A (zh) 2012-10-17
EP2395771A1 (en) 2011-12-14
TW201037696A (en) 2010-10-16
US20110050847A1 (en) 2011-03-03
MX2010008146A (es) 2010-09-30
KR20110122786A (ko) 2011-11-11
BRPI1001234A2 (pt) 202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3170B (zh) 再现装置及集成电路
CN102027751B (zh) 再现装置
CN101803396B (zh) 记录方法、再现装置和集成电路
CN102027750B (zh) 记录介质、再现装置及集成电路
CN102362504B (zh) 记录方法及再现装置
CN102172033B (zh) 再生装置、记录方法、记录介质再生系统
CN102138335B (zh) 再现装置、记录方法及记录介质再现系统
CN102113334B (zh) 再现装置、记录方法及记录介质再现系统
CN101933337B (zh) 再现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02334338B (zh) 显示装置和方法、发送装置和方法、以及接收装置和方法
CN102124746B (zh) 记录介质、再现装置、及集成电路
CN102334339A (zh) 显示装置和方法、记录介质、发送装置和方法、以及再现装置和方法
WO2010089995A1 (ja) 記録媒体、再生装置、及び集積回路
CN102232295A (zh) 再现装置、记录介质及集成电路
CN101828229A (zh) 记录有3d影像的记录介质、再现3d影像的再现装置及系统lsi
CN102124748A (zh) 记录介质、再生装置及集成电路
CN103181172A (zh) 记录介质、再现装置、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9

Assignee: Shenzhen Maxmade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19990000006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Recording medium, reproduction devic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90923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