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4310B - 扳动工具及其折弯制程 - Google Patents
扳动工具及其折弯制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34310B CN101934310B CN2009101507760A CN200910150776A CN101934310B CN 101934310 B CN101934310 B CN 101934310B CN 2009101507760 A CN2009101507760 A CN 2009101507760A CN 200910150776 A CN200910150776 A CN 200910150776A CN 101934310 B CN101934310 B CN 1019343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orking end
- bar
- pulling tool
- link
- side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 Forg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扳动工具及其折弯制程,其包括下列步骤:准备一预定长度的棒材,其具有一工作端及一连接端;将所述棒材的连接端压扁成一扁平部,使所述扁平部的厚度小于工作端的厚度;切断所述扁平部向外延伸的余料,使所述扁平部的两侧与工作端对应的两侧相连延伸;将所述扁平部折弯形成一套接部,以获得扳动工具折弯的成品。由此,可大幅缩小扳动工具折弯后的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扳动工具及其折弯制程,尤指一种能够大幅缩小厚度的扳手。
背景技术
参照图14,为现有技术六角扳手折弯的结构,其是将六角扳手90的一端利用折弯成型为一套接槽91,以枢接于工具座,而工具座上则能够接设多个六角扳手90以形成工具组合。
但是,现有技术上仍存在有许多缺失,现有六角扳手断面为六角形,六角形的断面在折弯成型时因为有折弯的部分有角所以不好折弯,而且造成比较大的应力而容易在折弯的过程中断裂,所以生产的不良率无法有效降低,尤其是对于大尺寸的六角扳手而言。
再者,前述六角扳手90受限于棒材本身截面的最大外径,导致折弯成型的最小折弯半径无法有效的缩小,造成整体尺寸过大过重的缺失。不仅如此,各种不同尺寸的六角扳手90于截面的最大外径不一,折弯后的折弯半径有明显的大小差异,而无法平整的排列。
以及,六角扳手90在套接槽91的末端呈外露状,六角扳手的边线与套接槽91末端的端面的夹角X呈锐角,使六角扳手90末端凸露而容易在枢转的过程有伤手的危险性,而且凸露的形状不美观。
参照图15,为另一种现有六角扳手的结构,其将六角扳手90A一端锻造形成一套接槽92A,以枢接于工具座。通过锻造的方式虽然可将套接槽92A成型为各种形状,但是锻造的生产成本高,若要以锻造来生产各种不同尺寸的六角扳手90A时所需花费的成本更高,所以现有锻造的方式成型套接槽92A无法有效降低成本,进而造成售价无法降低。
有鉴于上述现有结构的缺失,本发明人乃发明出一种扳动工具折弯制程,其是可克服上述现有结构的所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失,提供一种扳动工具及其折弯制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扳动工具折弯制程,其包括下列步骤:
准备一预定长度的棒材,其具有一工作端及一连接端;
将所述棒材的连接端压扁成一扁平部,使所述扁平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工作端的厚度;
切断所述扁平部向外延伸的余料,使所述扁平部的两侧与所述工作端对应的两侧相连延伸;
将所述扁平部折弯形成一套接部,以获得扳动工具折弯的成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扳动工具,其包括有一工作端及一连接端,所述工作端为棒状,所述连接端为扁平状,所述连接端卷绕成一套接部,且所述套接部的壁厚小于所述工作端的壁厚,所述套接部两侧与所述工作端对应的两侧相连延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棒材的一端压扁后再折弯形成扳动工具,其利用冲压的方式能够保持结构的刚性,加工制程的成本低且生产快速。
本发明通过所述连接端的厚度小于所述工作端的厚度,使扳手本体能够大幅缩小连接端套接部的厚度。
本发明多个扳动工具排列组立后,能够大幅缩小百分之六十的整体工具组合厚度,以及达到平整化的排列。
其它目的、优点和本发明的新颖特性将从以下详细的描述与相关的附图更加显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扳动工具折弯制程的制造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扳动工具折弯制程的示意图,表示棒材置入模具;
图3为本发明图2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扳动工具折弯制程棒材一端压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4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扳动工具折弯制程的示意图,表示棒材一端呈扁平状;
图7为本发明扳动工具折弯制程扁平部切断周缘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扳动工具折弯制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扳动工具折弯制程折弯成型前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扳动工具折弯制程折弯成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扳动工具折弯制程成品的立体外观图;
图12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的立体外观图,表示工具座上接设多个扳动工具;
图13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的立体分解图;
图14为现有结构的示意图;
图15为现有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扳动工具;101-工作端;102-连接端;11-扁平部;111-压面;112-底面;113-侧面;114-连接部;12-套接部;121-外表面;122-内表面;123-侧面;124-弧面;20-模具;21-模座;22-冲模;221-圆弧面;23-定位模;30-工具座;S1-第一边线;S2-第二边线;O-轴线;H-轮廓线;α-夹角;90-六角扳手;91-套接槽;X-夹角;90A-六角扳手;92A-套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为本发明扳动工具折弯的制造流程图。本发明扳动工具折弯制程,包括下列步骤:
准备一预定长度的棒材,其具有一工作端及一连接端;
将所述棒材的一端压扁成一扁平部,使所述扁平部的厚度小于棒材的厚度;
切断所述扁平部向外延伸的余料,使所述扁平部的两侧与工作端对应的两侧相连延伸;
将所述扁平部折弯形成一套接部,以获得扳动工具折弯的成品。
参照图2及图3,棒材是断面为六角形状的棒材,棒材具有一工作端101及一连接端102,棒材具有一第一边线S1、一第二边线S2及一轴线O,两边线S1、S2间的距离为棒材的最大外径,轴线O位于两边线S1、S2间的中心位置。
将所述棒材置于一模具20内进行冲压引伸作业,所述模具20具有一模座21、一冲模22及两定位模23,所述模座21可供置放棒材,所述冲模22对应于连接端102,且所述模座21及所述冲模22对应于棒材最大外径的两侧,定位模23定位棒材,所述冲模22一端更形成一圆弧面221。
同时参照图4及图5,所述冲模22将连接端102以冲压的方式压扁成一扁平部11,使扁平部11的厚度小于工作端101的厚度,所述扁平部11包括有一压面111、一底面112及两侧面113,所述压面111位于两边线S1、S2之间,所述底面112位于所述第一边线S1上,使扁平部11偏向工作端101的第一边线S1,故扁平部11偏向棒材的一侧,且扁平部11一面与所述工作端101平行相连,所述压面111与所述底面112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工作端101的最小外径,而两侧面113的距离大于工作端101的最大外径,而所述圆弧面221在所述扁平部11的压面111与工作端101之间形成一弧形的连接部114,且所述连接部114与压面111平滑的连接,以利扁平部11折弯。
参照6至图8,所述扁平部11具有一轮廓线H,轮廓线H为连接端102未压扁前的轮廓,接着切断所述扁平部11由轮廓线H向外延伸的余料,利用冲压的方式将扁平部11的余料冲切去除,使扁平部11切断后的两侧面113与工作端101相对平行的两侧相连延伸,让所述扁平部11不凸出于所述工作端101的外缘。
参照图9至图11,所述扁平部11利用折弯成型由所述压面111向内折弯形成一套接部12,扁平部11在折弯的过程中压面111与底面112皆呈平面状,所以扁平部11能够顺畅的折弯而不容易断裂,并提升产品的良率。而连接部114折弯后形成一弧面124,让套接部12末端能够折弯至对应于弧面124,让套接部12的末端能够折弯至超过第二边线S2,所述套接部12的圆心位置位于工作端101的第二边线S2与轴线O之间,以获得扳动工具折弯的成品。其中扁平部11压面111的长度为预定长度,以使折弯成套接部12能够套接杆件,而连接部114的长度对应于所述扁平部11的厚度。
扳动工具10包括有工作端101及连接端102,所述工作端101为棒状,所述连接端102呈扁平状,使所述工作端101与所述连接端102呈不同形状,所述连接端102卷绕成一套接部12,以套接于杆件上,使扳动工具10能够相对于所述套接部12枢转。且所述套接部12的壁厚小于所述工作端101的壁厚,所述套接部12的两侧与所述工作端101相连延伸,所述套接部12具有一外表面121、一内表面122及两侧面123,内表面122与工作端101具有落差,而外表面121与工作端101外缘相连,所述套接部12内表面122与工作端101之间具有一弧面124,而套接部12末端的端面则对应于所述弧面124,而且所述扳动工具10工作端101的外缘与所述套接部12的夹角α为钝角,使得套接部12的末端的端面不凸露于外,以避免伤手且美观。
通过所述套接部12的壁厚小于所述工作端101的壁厚,使扳动工具10能够大幅缩小连接端102套接部12的厚度,进一步让多个不同尺寸的扳动工具10排列组立后,通过折弯制程使扳动工具10套接部12外径相同,能够大幅缩小百分之六十的整体工具组合厚度,以及达到平整化的排列。
同时参照图12及图13,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的立体外观图及分解图。工具座30两端分别连接多个不同尺寸扳动工具10,扳动工具10大幅缩小套接部12整体的厚度,让各扳动工具10间能够平整的排列。所述扳动工具10的内表面122抵接于工具座30的轴杆上,而两侧面123分别抵接于另一扳动工具10或工具座30的壁面,通过扳动工具10以三个面抵接于工作座30,能够有效抵消扳动工具10扭转力,让扳动工具10不易产生松动。不仅如此,本发明扳动工具折弯的制程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扳动工具,例如起子头、六角扳手等等。其中小尺寸的工具直接折弯使外径与其它工具相同即可。
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发明扳动工具及其折弯制程,其棒材的一端压扁后再折弯形成扳动工具,其利用冲压的方式能够保持结构的刚性,且加工制程的成本低又生产快速。
2.本发明扳动工具及其折弯制程,其通过所述连接端的厚度小于所述工作端的厚度,使扳手本体能够大幅缩小连接端套接部的厚度。
3.本发明扳动工具及其折弯制程,多个扳动工具排列组立后,能够大幅缩小百分之六十的整体工具组合厚度,以及达到平整化的排列。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扳动工具折弯制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列步骤:
准备一预定长度的棒材,其具有一工作端及一连接端;
将所述棒材的连接端压扁成一扁平部,使所述扁平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工作端的厚度;
切断所述扁平部向外延伸的余料,使所述扁平部的两侧与所述工作端对应的两侧相连延伸;
将所述扁平部折弯形成一套接部,以获得扳动工具折弯的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动工具折弯制程,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棒材的连接端压扁时,使所述扁平部偏向所述棒材的一侧,所述扁平部包括有一压面及一底面,所述压面与所述底面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工作端的最小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扳动工具折弯制程,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扁平部折弯时,所述扁平部朝向所述压面的方向折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扳动工具折弯制程,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棒材的连接端压扁时,通过一模具将棒材压扁,所述模具包括一模座及一冲模,所述模座供置放所述棒材,所述冲模对应于所述连接端,所述棒材具有一第一边线、一第二边线及一轴线,所述第一边线及第二边线相对于所述模座及所述冲模,所述压面位于所述第一边线及第二边线之间,所述底面位于所述第一边线,所述模座及所述冲模对应于所述棒材最大外径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扳动工具折弯制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部的圆心位置位于第二边线与轴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动工具折弯制程,其特征在于,所述棒材为六角形棒材。
7.一种扳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一工作端及一连接端,所述工作端为棒状,所述连接端为扁平状,所述连接端卷绕成一套接部,且所述套接部的壁厚小于所述工作端的壁厚,所述套接部两侧与所述工作端对应的两侧相连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扳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部具有一内表面、一外表面及两侧面,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工作端具有落差,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工作端的外缘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扳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面与所述工作端对应的两侧相连延伸,所述套接部内表面与所述工作端之间具有一弧面,所述套接部末端的端面则对应于所述弧面,所述工作端的边线与所述套接部的夹角为钝角,使所述套接部末端的端面不外露。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扳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端为六角棒状。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扳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端为圆形棒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507760A CN101934310B (zh) | 2009-06-30 | 2009-06-30 | 扳动工具及其折弯制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507760A CN101934310B (zh) | 2009-06-30 | 2009-06-30 | 扳动工具及其折弯制程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34310A CN101934310A (zh) | 2011-01-05 |
CN101934310B true CN101934310B (zh) | 2012-05-30 |
Family
ID=43388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507760A Active CN101934310B (zh) | 2009-06-30 | 2009-06-30 | 扳动工具及其折弯制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93431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86236B (zh) * | 2012-10-31 | 2015-06-01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24485B (zh) * | 2012-08-23 | 2016-04-13 | 英茂國際有限公司 | 折叠式修理工具制程 |
CN103624483A (zh) * | 2012-08-23 | 2014-03-12 | 英茂國際有限公司 | 折叠修理工具制程方法 |
CN103659174A (zh) * | 2012-09-26 | 2014-03-26 | 英茂國際有限公司 | 折叠式修理工具制程 |
CN105690053A (zh) * | 2014-11-24 | 2016-06-22 | 英茂国际有限公司 | 自行车折叠工具制作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79205A (en) * | 1997-06-30 | 1999-11-09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R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ring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
CN2706279Y (zh) * | 2004-04-22 | 2005-06-29 | 谢智庆 | 改进扳转结构的扳手 |
CN101224569A (zh) * | 2007-01-19 | 2008-07-23 | 胡厚飞 | 具加强结构的中空握柄扳手 |
WO2008086787A2 (de) * | 2007-01-20 | 2008-07-24 | Christoph Lamowski | Zusatzvorrichtung zur verwendung an ratschenantrieben wie von hand- und/oder maschinenbetriebenen gewindeschneidvorrichtungen als antrieb für eine biegevorrichtung für rohr- rund- und flachmaterial |
-
2009
- 2009-06-30 CN CN2009101507760A patent/CN10193431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79205A (en) * | 1997-06-30 | 1999-11-09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R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ring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
CN2706279Y (zh) * | 2004-04-22 | 2005-06-29 | 谢智庆 | 改进扳转结构的扳手 |
CN101224569A (zh) * | 2007-01-19 | 2008-07-23 | 胡厚飞 | 具加强结构的中空握柄扳手 |
WO2008086787A2 (de) * | 2007-01-20 | 2008-07-24 | Christoph Lamowski | Zusatzvorrichtung zur verwendung an ratschenantrieben wie von hand- und/oder maschinenbetriebenen gewindeschneidvorrichtungen als antrieb für eine biegevorrichtung für rohr- rund- und flachmaterial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86236B (zh) * | 2012-10-31 | 2015-06-0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34310A (zh) | 2011-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34310B (zh) | 扳动工具及其折弯制程 | |
CN210586948U (zh) | 一种用于制备医疗髋关节柄制坯件的模具 | |
JP6112157B2 (ja) | 電源端子の冷間圧造成型方法及び冷間圧造成型の電源端子 | |
CN111001999A (zh) | 汽车的齿轮轴的加工方法 | |
CN102000720B (zh) | б形件一次成型复合弯曲模具 | |
CN104625626A (zh) | 扳手工具制程方法 | |
KR101580146B1 (ko) | 자동차 조향장치용 샤프트 조인트의 요크부 성형방법 | |
CN203002936U (zh) | 复合弯曲模 | |
CN103872548A (zh) | 电源连接器的成型方法 | |
CN102161074A (zh) | 翼形螺帽制造方法 | |
TW201100204A (en) | Swung-out tool and bending process thereof | |
CN212944990U (zh) | 一种汽车用异形双端面齿形结构金属套一次成型装置 | |
CN215508811U (zh) | 一种偏心轴生产用冷镦模具 | |
CN115121716A (zh) | 一种能够快速脱料的连续冲压模冲压工艺 | |
CN101579799A (zh) | 扬声器用深沟型u铁的制造方法 | |
JP2005315334A (ja) | 冷鍛式の蝶形ねじの製造方法 | |
CN102601240A (zh) | 一种双头螺钉成型模具 | |
CN201799510U (zh) | б形件一次成型复合弯曲模具 | |
CN204523998U (zh) | 一种新型钢带卡箍成型模具 | |
CN210523709U (zh) | 前轴终锻后切边模快速互换模具 | |
CN213052586U (zh) | 一种平锻机用汽车套筒扳手锻造模具 | |
CN221675666U (zh) | 一种用于金属型材压型切断的模具 | |
CN102658334A (zh) | 一种精密包方模具 | |
CN211803311U (zh) | 一种热端组合端锥旋切模具 | |
CN218903317U (zh) | 折弯无间隙的折弯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