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1076B - 针织模拟装置和针织模拟中的纱线的扭转校正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针织模拟装置和针织模拟中的纱线的扭转校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11076B
CN101911076B CN2008801229218A CN200880122921A CN101911076B CN 101911076 B CN101911076 B CN 101911076B CN 2008801229218 A CN2008801229218 A CN 2008801229218A CN 200880122921 A CN200880122921 A CN 200880122921A CN 101911076 B CN101911076 B CN 1019110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coil
cross
yarn
polyg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292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11076A (zh
Inventor
福田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11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10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11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10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7/00Auxiliary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use with knitting machines
    • D04B37/02Auxiliary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use with knitting machines with weft knitting machin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12Clo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将根据设计数据编织的针织物以三维地显示各根纱线的方式进行模拟。将织物的线圈上的表示纱线位置的节点对每个线圈求出多个,对求出的节点配置纱线的截面,对于配置的截面和截面将在截面间对应的部分互相连接。检测对应的部分之间的扭转,在检测出扭转时将在截面间不对应的部分相互连接,变更截面间的连接。能够消除模拟中的纱线的不自然的扭转。

Description

针织模拟装置和针织模拟中的纱线的扭转校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的模拟,特别是涉及构成线圈的纱线的扭转的校正。
背景技术
申请人开发了针织物的模拟装置(专利文献1:JP2005-240213A)。针织物的模拟装置中,模拟根据织物的设计数据制成的织物,三维地显示人体穿着织物的状态等。专利文献2:USP6880367B展示了模拟中使用的线圈的模型,线圈由多个节点构成,由纱线连接节点和节点形成线圈。专利文献3:JP3887404B记载了添纱编织。添纱与针织物的模拟没有直接关系,是编织方法的一种,聚拢多根纱线而编织。添纱中,能够控制聚拢的多根纱线的哪些出现在织物的表侧、哪些隐藏在里侧,因此能够控制织物的颜色。模拟添纱时,纱线的表侧和里侧颜色不同,因此需要考虑纱线的表里。
与这些现有技术不同,发明人发现针织物的模拟中存在纱线不自然地扭转的情况。图12(A)、图13(A)中表示了纱线的扭转的例子,扭转在纱线沿上下方向翻折的部位上产生。实际的织物中,在纱线的扭转的部位上纱线的截面的朝向渐渐地旋转,没有在一个部位纱线的截面的朝向急剧地变化的情形,因此不产生纱线的扭转。纱线的扭转是模拟中的现象,不是实际产生的现象。在仔细地检查纱线的流动的情况下,图13(A)等的纱线的扭转给人以奇怪的印象。因此需要校正不自然的纱线的扭转。此外,作为与纱线的扭转不同的概念,还有纱线的扭绞。在高速地进行针织模拟时,需要用简单的多面体表现纱线,一般表现不出纱线的扭绞。
专利文献1:JP2005-240213A
专利文献2:USP6880367B
专利文献3:JP3887404B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校正针织物的模拟中的纱线的扭转。
本发明提供一种装置,将根据设计数据编织的针织物以三维地显示该织物的各根纱线的方式进行模拟,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所述织物的线圈上表示纱线位置的节点对每个线圈求出多个的单元;
对各节点配置纱线的截面的截面配置单元;
对于所配置的截面和截面将在截面间对应的部分互相连接的连接单元;
检测所述对应的部分之间的扭转的检测单元;以及
在检测出扭转时将在截面间不对应的部分相互连接、或使一方的截面旋转而将对应的部分相互连接的扭转消除单元。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方法,将根据设计数据编织的针织物以三维地显示该织物的各根纱线的方式进行模拟,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织物的线圈上表示纱线位置的节点对每个线圈求出多个,
对求出的节点配置纱线的截面,
对于所配置的截面和截面将在截面间对应的部分互相连接,
检测所述对应的部分之间的扭转,
在检测出扭转时将在截面间不对应的部分相互连接、或使一方的截面旋转而将对应的部分相互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截面为多边形,所述连接单元将多边形的相同顶点相互连接,所述扭转消除单元将多边形的不同顶点相互连接。
更优选的是,还设有用于根据线圈内的纱线的方向使所述多边形旋转的旋转单元,并且,
所述检测单元根据所述多边形的方向急剧改变预定条件以上的情形检测出扭转。
特别优选的是,所述织物是筒状的织物,还设有根据线圈的法线方向变更作为所述多边形的基准的基本多边形的方向的单元,通过所述旋转单元根据线圈内的纱线的方向使基本多边形旋转,形成所述截面上的多边形。
本说明书中,关于模拟装置的记载也直接适用于模拟中的纱线的扭转检测方法等,关于模拟方法的记载也适用于模拟装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中,由于在针织模拟中检测并校正纱线的扭转,因此在对每根纱线检查纱线的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能够进行正确的模拟。
设纱线的截面为多边形后,用多边形表现纱线较容易,在纱线扭转时将多边形的不同顶点相互连接时,在简易地模拟添纱的情况下,也不产生纱线的表里的反转。此外能够根据多边形的方向在截面间急剧改变检测出纱线的扭转。
根据线圈的法线方向改变截面上的作为多边形的基准的基本多边形的方向时,在筒状织物的例如正面和侧面上截面的多边形的方向发生变化。然后实施着色时,纱线的外观变得更逼真。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针织模拟装置的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中的针织模拟的算法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中的线圈上的多边形顶点位置的确定算法的流程图。
图4是接着图3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中的多棱柱的生成算法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中的线圈的模型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中的法线n、切线t、副法线bn、第四向量f这四个向量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中的、基于线圈的节点P1~P11的位置的、具有顶点v1~v6的基本多边形的旋转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中的、线圈的法线向量和基本多边形的旋转及平行移动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中的基本多边形的仿射变换的图。
图11是表示模拟中的纱线的扭转的机理的图。
图12是是表示实施例中的纱线的扭转校正的图,(A)表示纱线扭转的例子,(B)表示以使截面多边形的相同顶点彼此连接的方式使截面多边形旋转180°而连接的例子,(C)表示在两个截面多边形之间使相反侧的顶点彼此连接的例子。
图13是表示针织物的模拟结果,(A)表示不校正纱线的扭转的现有例,(B)表示校正纱线的扭转的实施例。
图14是表示实施例中的服装的各部分上的基本多边形的方向的图。
图15是表示根据线圈的方向校正基本多边形的方向时的针织模拟结果的图。
图16是表示与线圈的方向无关地处理基本多边形的方向时的针织模拟结果的图。
图17是表示对于网眼花纹的模拟中的纱线的扭转的图。
标号说明
2 针织模拟装置 4、6 总线 8 彩色监视器
9 手动输入部 10 磁盘驱动器 11 磁盘
12 网络接 14 彩色打印机
16 针织设计部 18 数据变换部
20 前端处理器 22 通用存储器 24 程序存储器
26 存储器 28 模拟部 30 多边形顶点分配部
31 法线生成部 32 切线生成部 33 副法线生成部
34 旋转处理部 35 扭转检测部 36 多边形生成部
40 渲染部 60 节点模型 61 线框模型
62 渲染模型 111、112 线圈 141 筒状服装
142 圆周 143、144 线圈
A 仿射变换矩阵 t 切线向量 n 法线向量
bn 副法线向量 f 第四向量 ⊥ 直角符号 × 向量积
p 节点 a 线圈基点 v 截面多边形的顶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展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实施例
图1~图16表示实施例。图1表示针织模拟装置2的构造,4、6是总线,4是处理输入输出数据或指令、一般的数据等的总线,6是用于图像数据的总线。8是彩色监视器,显示通过模拟得到的针织物的图像,9是手动输入部,有键盘或记录针、鼠标、操纵杆、轨迹球等。10是磁盘驱动器,在与CD-ROM等的磁盘11之间输入输出数据,针织模拟装置2所需的模拟程序例如从磁盘11供给,使程序存储器24存储。网络接口12在与LAN或因特网等之间交换程序或模拟结果等数据,彩色打印机14打印通过模拟得到的图像。
针织设计部16设计作为模拟的对象的针织物,通过数据变换部18将针织物的设计数据变换为可在横机上编织的编织数据。前端处理器20进行输入输出的管理、向模拟部28等的指令的发出等,通用存储器22存储各种数据。程序存储器24存储模拟程序等,存储器26主要存储图像数据。
模拟部28基于由数据变换部18得到的编织数据、或由针织设计部16得到的设计数据,模拟针织物、特别是服装的针织服装的制成的状态。模拟例如在三维空间进行,模拟人体模型穿着针织服装的状态,或者模拟没有人体模型而在平台上配置针织服装的状态、或在衣架等上悬挂的状态等。
模拟部28对在三维空间如何配置针织物的各线圈进行模拟。模拟的手法本身是任意的,例如可以通过将各线圈作为质点的模型来模拟针织物的稳定状态。或者也可以更简单地,对于将具有与针织物的各衣片等同的刚性或与人体模型之间的摩擦系数、质量的假想薄片缝合得到的假想服装,模拟稳定状态。而且线圈相对于薄片的的位置是已知的,因此若知道薄片的稳定状态则可判明各线圈的位置。线圈的位置包括线圈的基点和前端。此外位置在三维空间中探讨。
多边形顶点分配部30对于针织物的各线圈分配多个多边形的顶点。然后以连接分配的多边形的顶点的方式,由多边形生成部36生成多边形。其结果是,能够由多个多边形表现针织线圈。根据线圈的基点与前端的位置、及与左右的线圈的连接关系等,求出线圈的各节点的位置,对于一个线圈有多个节点。而且判明节点后,就可判明线圈存在的面。法线生成部31生成与线圈垂直的法线向量n。
作为各节点上的线圈的切线,考察连接问题节点的前后的节点的线,将其作为切线向量t,由切线生成部32生成切线向量。生成法线向量n和切线向量t后,根据它们的向量积由副法线生成部33生成副法线向量bn。副法线生成部33除此以外,还生成与切线向量t和副法线向量bn垂直的第四向量f。此外,法线向量n和切线向量t、副法线向量bn和第四向量f的任一个的大小均为1个单位向量。
旋转处理部34通过切线向量t、副法线向量bn、第四向量f生成旋转矩阵A,对其加入线圈的基点的位置坐标而生成仿射变换矩阵。线圈的截面由称为基本多边形的多边形表现,其形状存储在存储器22等中。由旋转处理部34求出的仿射变换矩阵,使基本多边形旋转,并且以多边形的中心存在于线圈的节点的方式使其平行移动。由此能够通过节点的部分表现纱线的截面。表示各个节点上的纱线的截面的多边形称为截面多边形,作为生成截面多边形的根源的多边形称为基本多边形。
通过在各节点之间连接截面多边形,在节点之间生成多边形。在该连接中,将截面多边形的相同顶点彼此连接。扭转检测部35检测在相邻的节点之间副法线向量bn的方向相差例如90°以上的情形,检测出纱线的扭转。多边形生成部36在没有扭转时,在相邻的节点之间将截面多边形的相同顶点彼此连接。检测出扭转时,将一方的节点上的截面多边形的顶点与另一方的节点上的截面多边形的相反侧的顶点连接。由此消除扭转。通过以上的处理,由多个多边形表现各线圈。
渲染部40对生成的多边形实施渲染。渲染中,可以通过纹理映射来表现纱线的手感及粗细、绒毛、颜色等,该情况下,纱线的纹理数据存储在存储器22等中。此外通过着色表现来自光源的光的反射等,加上阴影,消去从视点看不到的多边形,生成彩色的显示图像。本说明书中使用的主要标号的含义在“标号说明”部分说明。
图2~图5中表示实施例中的模拟算法。这些说明中参照图1的硬件构成、图6~图16中的具体例子的说明。通过针织设计部16及数据变换部18,生成服装等的针织物的编织数据。此外与此另行地从磁盘驱动器10、网络接口12等输入纱线的模型。纱线的模型包括粗细及纹理、颜色、绒毛等。也可以使纱线的模型与基本多边形是不同的要素,例如使基本多边形的大小根据纱线模型中的纱线的粗细而变化。接着确定模拟的条件,例如确定将针织服装平置、还是在衣架等上悬挂、还是使人体模型穿着等。然后通过模拟部28模拟服装的状态。由此确定线圈的基点和前端位置。
确定用于表现线圈的多边形的顶点位置。根据顶点位置生成多边形,利用通过节点将表面由多边形覆盖的柱状物、即多棱柱彼此连接而成的结构,来表现线圈。然后确定视点,进行渲染而生成显示图像,并从彩色监视器8、彩色打印机14输出。
图3、图4中表示多边形顶点位置的确定。在模拟出服装的状态的时刻,各线圈的基点和前端位置被确定。然后根据从基点朝向前端的向量、包含周围的线圈的面等,将存储器22等中存储的线圈的模型调出。该模型中记载了与基点和前端相对的节点的位置,将其配置在包含线圈的面上。如以上所述处理而产生线圈的节点。纱线的截面由基本多边形表现,在纱线相对于服装整体共用的情况下,对全部线圈产生共同的基本多边形即可。此外也可以对每个线圈产生基本多边形,但实用上对每个使用的纱线产生基本多边形。
基本多边形的产生通过多边形顶点分配部30进行。由法线生成部31生成线圈的法线向量n。其大小为1,法线向量n例如存在于每个线圈上。但是也可以更近似地,通过是筒状服装的圆周上的哪个位置的线圈来确定法线向量n的方向。该情况下,上下相连的线圈例如具有共同的法线向量n。
确定每个线圈的节点的切线向量t。接着使用法线向量n和切线向量t,通过向量积t×n或n×t,生成每个节点的副法线向量bn。副法线向量bn相对于切线向量t和法线向量n成直角,但切线向量t和法线向量n未必成直角。因此生成对副法线向量bn和切线向量t的任一个均成直角的第四向量f。第四向量f例如由向量积t×bn、或bn×t生成。
生成以切线向量t的各成分为第1列的成分、以副法线向量bn的成分为第2列的成分、以第四向量f的成分为第3列的成分的旋转矩阵A。通过使其作用于基本多边形的各顶点,使基本多边形旋转,得到截面多边形。使得到的截面多边形的中心向节点平行移动。在通过节点使纱线的粗细变化的情况下,对每个节点改变截面多边形的大小。对每个线圈考察基本多边形,以位置向量vi0表现相对于基本多边形中心的顶点位置,i表示顶点序号,0表示是基本多边形。对位置向量vi0乘以旋转矩阵A,加上第j个节点的位置向量,由此能够确定第j个节点上的第i个顶点的位置向量。由此求出多边形的各顶点的位置向量。
图5中表示多棱柱的生成算法。在相邻的节点之间利用多边形连接截面多边形,评价截面多边形的方向之差。方向之差的评价中,使用各截面多边形上的副法线向量的内积,将其值区分为正或0、负。内积的值为负,意味着副法线向量的方向偏离大于90°。此时,产生显著的扭转。
截面多边形的方向,除副法线向量以外还能够由切线向量表现,也可以基于它们评价方向之差。通过副法线向量的方向之差例如大于90°、或为90°以上等,在节点之间将180°相反侧的顶点相互连接。例如在图5的右侧表示截面多边形的方向偏离180°的例子。此处将相同顶点相互连接而生成多边形时,产生扭转。若取代之将180°相反侧的顶点相互连接,则如图5的右下所示,不产生扭转。此处基本多边形为六边形,但也可以是四边形、五边形、或八边形等。
图6中表示线圈的三种模型。在左侧的节点模型60中线圈由多个节点表现,线圈的纱线通过这些节点。线框模型61中,对各节点分配截面多边形,以连接截面多边形的顶点和顶点的方式生成多边形。图6中表示了四边形的多边形,但在数据处理上三角形的多边形较有利。图6中截面多边形的大小根据部位而变化,这是由于,考虑到模拟中线圈上下相连的状况,在线圈接触的部分上使纱线比其他部分更细地显示。右侧的渲染模型62中,对于多边形实施纹理映射,进行着色或加影,并已经消去隐蔽面。
图7表示实施例中使用的4个向量的关系。这些向量的大小都是1,法线向量n表示线圈的方向,切线向量t表示各节点上的纱线的方向,副法线向量bn表示截面多边形的方向。法线向量n未必与切线向量t是直角,因此生成第四向量f。
如图8所示,各线圈例如由10个左右的多个节点P1~P11构成,确定从线圈的基点a向线圈前端的向量后,就确定了各节点的位置。然后对于各节点配置截面多边形。基本多边形中,例如顶点v1朝向线圈的内侧,边v5-v6与法线向量n正交。然后根据线圈内的纱线的方向通过旋转矩阵A使该基本多边形旋转。表示了几个顶点上的切线向量t及副法线向量bn。
图9中重复表示与图8相同的概念。基本多边形通过仿射变换向各节点移动而成为截面多边形,截面多边形的中心位于线圈的节点。与连接前后的节点之间的向量平行地确定各节点上的切线向量t。确定法线向量n和切线向量t后,通过向量积就确定了副法线向量bn。
图10中表示旋转矩阵A的例子,对其加上各节点的位置向量后的矩阵是仿射变换矩阵。而且对每个线圈确定法线向量n的方向后,与之对应地就确定了基本多边形的方向。然后利用旋转矩阵A使基本多边形旋转,利用节点的位置向量Pj使其平行移动,由此确定第j个节点的第i个多边形的顶点的位置。
图11中表示生成纱线的扭转的例子。通常的线圈中纱线与左右的线圈连接。在与此相对纱线与上下的线圈连接的部位易于产生扭转。图11的线圈111、112上下相连,这些线圈的边界的连接纱的部分上产生纱线的扭转。这能够根据副法线向量的方向在相邻的节点之间相反而检测出。若能够假定在线圈111、112上法线向量n的方向基本相等,则副法线向量的方向彼此相反时,切线向量的方向也基本相反。
图12中表示纱线的扭转和对其的处理。线圈的配置与图11一样,若忽视副法线向量bn的方向而将截面多边形的相同顶点相互连接,就产生扭转。该状况如(A)所示。如(B)所示使下一个线圈112上的截面多边形全部旋转180°,并与线圈111的最后的节点连接时,能够消除扭转。在纱线的纹理上没有方向性的情况下,这样即可。但是在模拟添纱等中聚拢多根纱线而作为一根纱线进行编织的情况下,在纱线的纹理上具有方向性,需要在纱线的表里使颜色不同。可知,图12中在纱线的表侧和里侧改变表现,在(B)中在线圈111和线圈112上表里反转。因此在添纱的情况下,仅使下一个节点的截面多边形旋转180°不能解决问题。
(C)中在检测出扭转时,在节点之间,在与相反侧的顶点之间进行连接。其结果是,能够消除扭转,并且纱线的表里的关系也不会变得异常。在实际的织物中,在模拟上产生扭转时,考虑为纱线的方向渐渐旋转。实施例中在一个阶段消除了扭转,但也可以例如检测出扭转时,在节点之间将截面多边形的每偏离60°的顶点相互连接,通过3次的连接以180°的量消除扭转。
实施例中将副法线向量或切线向量的方向偏离大于90°的情形作为扭转,但也可以将例如偏离60°左右、偏离120°左右、偏离180°左右的任一种情形都作为扭转,在偏离60°左右的情况下,在与偏离60°的顶点之间连接即可,在偏离120°左右的情况下,在与偏离120°的顶点之间连接即可。在偏离180°左右的情况下,与相反侧的顶点连接即可。该情况下,向哪一侧偏离的检测是必要的,因此,根据向量积等求出下一个节点上的副法线向量相对于原来的节点上的副法线向量向哪一侧旋转即可。
图13的(A)表示未校正扭转的模拟结果,(B)表示根据实施例校正扭转后的模拟结果。(A)中,在圆形中标记的部位是扭转部分,对每个线圈检查纱线的流动时,可由人眼识别出。然后在(B)中消除了这种不自然的扭转。因此能够进行详细地研究纱线的流动时的正确的模拟。
图14表示基本多边形的方向。例如相对于六边形的基本多边形,以顶点v1朝向线圈的内侧的方式确定方向。其结果是,基本多边形的一边与线圈的表面平行。例如取出筒状的服装141的圆周142后,在正面部和侧面部上线圈143、144的法线向量的方向成直角。然后与此对应确定基本多边形的方向。基本多边形的方向之差在进行着色时显现。例如如图14的点划线所示来自光源的光照射时,光的反射方向在线圈143、144上不同。因此正面的线圈143和侧面的线圈144不同而可见。由此能够通过着色完的图像逼真地表现线圈的方向。
图15表示根据线圈的法线向量改变了基本多边形的方向的例子,图16表示使基本多边形的方向相对于服装整体共同的例子。每一个都是着色完的图像,图15中能够逼真地表现侧面的线圈,与之相对,图16中侧面的线圈的质感发生变化,缺少精细度。
实施例中,以线圈上下相连的情况(图12、图13)为例对纱线的扭转进行了说明,但纱线的扭转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也产生。图17中,表示在网眼花纹的模拟中产生的纱线的扭转。网眼花纹中线圈的移圈使用较多。如图17所示,在左右的线圈上针编弧前后重叠时,在线圈的基部上容易产生扭转。此外在线圈的基部向左右开放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扭转。这些扭转是模拟上的扭转,不是实际的针织物中产生的扭转。实施例中,这种情况下也检测纱线的扭转,能够显示没有扭转的模拟结果。
实施例中可得到以下的效果。
1)由于校正了纱线的扭转,因此在逐一检查纱条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实用的模拟。
2)将截面多边形的不同顶点彼此连接而消除扭转后,在添纱的模拟等之类的纱线沿着截面方向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正确的模拟。
3)通过使基本多边形的方向与线圈的方向一致而变化,能够逼真地表现筒状织物的侧面的线圈。

Claims (5)

1.一种针织模拟装置,将根据设计数据编织的针织物以三维地显示该织物的各根纱线的方式进行模拟,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织物的每个线圈求出多个所述织物的线圈上表示纱线位置的节点的单元;
对各节点配置纱线的截面的截面配置单元;
对于配置的截面和截面将在截面间对应的部分互相连接的连接单元;
检测所述对应的部分之间的扭转的检测单元;以及
在检测出扭转时将在截面间不对应的部分相互连接、或使一方的截面旋转而将对应的部分相互连接的扭转消除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截面为多边形,所述连接单元将多边形的相同顶点相互连接,所述扭转消除单元将多边形的不同顶点相互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用于根据线圈内的纱线的方向使所述多边形旋转的旋转单元,并且,
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多边形的方向急剧改变预定条件以上时检测出扭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是筒状的织物,还设有根据线圈的法线方向变更作为所述多边形的基准的基本多边形的方向的单元,通过所述旋转单元根据线圈内的纱线的方向使基本多边形旋转,形成所述截面上的多边形。
5.一种针织模拟中的纱线的扭转校正方法,将根据设计数据编织的针织物以三维地显示该织物的各根纱线的方式进行模拟,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织物的每个线圈求出多个所述织物的线圈上表示纱线位置的节点,
对求出的节点配置纱线的截面,
将配置的截面和截面在截面间对应的部分互相连接,
检测所述对应的部分之间的扭转,
在检测出扭转时将在截面间不对应的部分相互连接、或使一方的截面旋转而将对应的部分相互连接。
CN2008801229218A 2007-12-27 2008-12-16 针织模拟装置和针织模拟中的纱线的扭转校正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110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6383 2007-12-27
JP2007336383 2007-12-27
PCT/JP2008/072884 WO2009084427A1 (ja) 2007-12-27 2008-12-16 ニット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とニット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での糸の捻れ修正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1076A CN101911076A (zh) 2010-12-08
CN101911076B true CN101911076B (zh) 2012-12-26

Family

ID=40824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292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11076B (zh) 2007-12-27 2008-12-16 针织模拟装置和针织模拟中的纱线的扭转校正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226735A4 (zh)
JP (1) JP5208130B2 (zh)
CN (1) CN101911076B (zh)
WO (1) WO20090844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106401A1 (de) 2011-07-02 2013-01-03 H. Stoll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Maschendarstellung
CN106435994B (zh) * 2016-06-02 2018-04-13 江南大学 一种纬编针织物结构仿三维快速模拟方法
JP7165537B2 (ja) * 2018-08-29 2022-11-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走行軌跡生成方法及び走行軌跡生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1319A (zh) * 1996-10-15 1999-03-17 Cis图像处理有限责任公司 纱线和织物模拟系统
JP2006302060A (ja) * 2005-04-22 2006-11-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表面に縫い目を有する物体の三次元形状データの作成装置および作成方法
CN1871390A (zh) * 2003-10-15 2006-11-2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线圈模拟装置、其方法以及其程序
WO2007013296A1 (ja) * 2005-07-28 2007-02-01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ループ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とその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83962B (en) 2000-02-29 2002-04-21 Shima Seiki Mfg Method of knitting plating of tubular knitting fabric by four-sheet bed weft knifting machine
WO2003032203A1 (fr) 2001-10-05 2003-04-17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conception d'un tricot
JP4533643B2 (ja) 2004-02-26 2010-09-0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人体モデルへのニットガーメントの着装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とその装置、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1319A (zh) * 1996-10-15 1999-03-17 Cis图像处理有限责任公司 纱线和织物模拟系统
CN1871390A (zh) * 2003-10-15 2006-11-2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线圈模拟装置、其方法以及其程序
JP2006302060A (ja) * 2005-04-22 2006-11-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表面に縫い目を有する物体の三次元形状データの作成装置および作成方法
WO2007013296A1 (ja) * 2005-07-28 2007-02-01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ループ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とその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08130B2 (ja) 2013-06-12
EP2226735A1 (en) 2010-09-08
CN101911076A (zh) 2010-12-08
EP2226735A4 (en) 2014-05-07
WO2009084427A1 (ja) 2009-07-09
JPWO2009084427A1 (ja) 2011-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2445C (zh) 针织外衣向人体模型的穿着模拟方法及其装置
Groller et al. Modeling and visualization of knitwear
CN104933216A (zh) 基于球b样条的纬编针织物造型的仿真方法
CN101911076B (zh) 针织模拟装置和针织模拟中的纱线的扭转校正方法
CN106909763A (zh) 一种纺织面料物理特性数码属性模拟系统及测量方法
CN107273622A (zh) 基于纤维的数码纱仿真方法
CN102156412A (zh) 水下超空泡航行体运动视景仿真方法
CN108182723A (zh) 星空模拟方法和星空模拟装置
WO2009104777A1 (ja) 着装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と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及び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
CN101689307B (zh) 针织品模拟方法及其装置
McDonnell et al. 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LOD clothing for virtual humans
CN206819351U (zh) 一种纺织面料物理特性数码属性模拟系统
Choudhary et al. Drape measurement technique using manikins with the help of image analysis
JP5544578B2 (ja) 編目を表示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02063736B (zh) 一种辣椒果实几何建模方法
Gang et al. Strategy of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or Tujia Brocade Yarn
Guo et al. Animating Prairies Simulation with Shell Method in Real-time.
Zhang et al. A survey of modeling and rendering trees
CN101641700B (zh) 针织产品的模拟装置和模拟方法
CN114170354B (zh) 虚拟角色服饰制作方法、装置、设备、程序和可读介质
Rotard et al. Curriculum for a course on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Ionesi et al. INTERACTIVE APPLICATION FOR THE SIMULATION OF NEEDLE TRAJECTORY IN A KNITTING SYSTEM.
Cipolla Ficarra et al. CAD and Communicability: A System That Improves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KR101134534B1 (ko) 질점을 사용하는 3d 시뮬레이션 방법
Fan et al. Computer Simulation of Brocade Based on Modeling Structur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

Termination date: 2014121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