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8915A -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08915A
CN101908915A CN2010102330629A CN201010233062A CN101908915A CN 101908915 A CN101908915 A CN 101908915A CN 2010102330629 A CN2010102330629 A CN 2010102330629A CN 201010233062 A CN201010233062 A CN 201010233062A CN 101908915 A CN101908915 A CN 1019089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or
individual
group
virtual sectors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30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08915B (zh
Inventor
蔡睿
李江
张劲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23306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089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08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8915A/zh
Priority to EP11789143.2A priority patent/EP2587687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1/074746 priority patent/WO2011150764A1/zh
Priority to US13/745,183 priority patent/US885571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089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89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9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ectors, i.e. sector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该方法包括:通过N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其中,所述N个扇区由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创建成,所述N>M。本发明实施例,基站通过将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创建成N个扇区,并通过N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使得在下行时侧重利用多扇区技术,而在上行时侧重利用多天线技术,从而可以解决现有的提高系统容量时上行和下行之间的矛盾,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系统容量。

Description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通常包含基站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以下简称为:UE),基站和UE之间通过无线收发信机发射和接收的电磁波进行通信。基站发送给UE的信号称为下行(downlink,简称为:DL)信号,UE发送给基站的信号称为上行(uplink,简称为:UL)信号。每个无线收发信机都有一定的覆盖范围,一个基站可以和其覆盖范围内的多个UE进行通信。通常把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称为一个小区。一个小区所能支持的总的业务量称为小区容量。多个基站以一定的规则联系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较大覆盖范围的无线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网络中包括的每个小区的小区容量之和即为无线通信网络的系统容量。
现有的一种提高系统容量的组网方案是将多扇区和多天线的方法相结合。其中,多扇区方法是将一个小区分为多个物理扇区,利用多扇区提高频率复用率,从而提高系统容量;多天线方法是利用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进行通信,以提高系统容量。在保证一个基站总天线数不变的情况下,该基站对应的扇区数越多,每个扇区的天线数就越少,从而由扇区数带来的频率复用率就越高,而由天线数带来的MIMO增益就越小;该基站对应的扇区数越少,每个扇区的天线数就越多,从而由扇区数带来的频率复用率就越低,而由天线数带来的MIMO增益就越大。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在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以下简称为:FDD)系统中,在总天线数相同的情况下,对于下行通信,频率复用带来的系统容量增益大于MIMO增益带来的系统容量增益;而对于上行通信,频率复用带来的系统容量增益小于MIMO增益带来的系统容量增益。也就是说,在总天线数相同的情况下,下行采用较多扇区时系统容量增益大,而上行则采用较少扇区时系统容量增益大。由此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系统容量,对上行和下行的处理存在矛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以解决现有的对上行和下行处理之间的矛盾,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系统容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包括:
通过N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
其中,所述N个扇区由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创建成,所述N>M。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包括:
创建模块,用于将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创建成N个扇区,其中N>M:
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N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一信号传输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基站通过将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创建成N个扇区(N大于M),并通过N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使得在下行时侧重利用多扇区技术,而在上行时侧重利用多天线技术,从而可以解决现有的提高系统容量时上行和下行之间的矛盾,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系统容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将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创建成N个扇区;其中N大于M。
本实施例中的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可以是虚拟扇区,也可以是物理扇区,也可以为虚拟扇区和物理扇区的组合;创建成的N个扇区,可以均为虚拟扇区,也可以为虚拟扇区和物理扇区的组合;下面以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均为物理扇区为例进行说明。
基站中有多个定向天线,由这些定向天线将基站所对应的小区分为一个或多个物理扇区,即分成M个物理扇区,本实施例并不限定将小区划分的扇区数,例如可以将该小区分为1个或者3个物理扇区。每个物理扇区中包含n个天线,其中n≥2,每个物理扇区中的n个天线的方向相同,不同物理扇区中的天线的方向不同。其中,物理扇区为在硬件上采用传统扇区化定向天线将小区划分成的扇区。
当基站覆盖的小区被划分为M个物理扇区时,基站可以将其中每一个物理扇区创建成多个虚拟扇区,由此总共形成N个扇区,这N个扇区均为虚拟扇区;基站也可以将其中任意一个或多个物理扇区中的每一个物理扇区创建成多个虚拟扇区,由此总共形成N个扇区,那么这N个扇区可以包括创建成的虚拟扇区和未创建成虚拟扇区的物理扇区。
其中,将一个物理扇区创建成多个虚拟扇区的过程可以包括:通过对该物理扇区的公共导频加权,将该物理扇区形成多个波束,每个波束指向一个更小的扇区,从而形成多个虚拟扇区;这多个虚拟扇区的方向不同。
当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存在对应同一个物理扇区的至少一组虚拟扇区时,可以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将这至少一组虚拟扇区对应的物理扇区创建成更多个虚拟扇区。
对于上行链路,基站可以利用M个扇区接收上行信号,具体可以为:基站对这M个扇区中每个扇区所包括的用户进行集中调度,然后通过M个扇区的物理天线接收上行信号。
步骤102、通过N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
基站通过步骤101中创建好的N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
本实施例可以应用于FDD系统,而在FDD系统中,在天线总数一定的情况下,下行链路中多扇区的容量增益大于多天线的容量增益,上行链路中多天线的容量增益大于多扇区的容量增益。本实施例在上行链路中将基站对应的小区划分为较少的扇区,即在上行链路使用多天线技术,以增加上行的系统容量,在下行链路中将原有的扇区划分为较多的扇区,即在下行链路使用多扇区技术,以增加下行的系统容量。
其中,多天线技术是通过多个天线之间的联合接收和发射获得多天线处理带来的分集增益、阵列增益,空间复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接收信号的平均信噪比水平,抵抗无线信道衰落,达到提高无线系统容量和覆盖的目的;多扇区技术是将一个小区分成几个扇区,使得该小区只接收同频小区中一部分小区的干扰,可以减少同频干扰,提高频率复用率。
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通过使用较多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并使用较少个扇区来接收上行信号,即在下行时侧重利用多扇区技术,在上行时侧重利用多天线技术,从而可以解决现有的提高系统容量时上行和下行之间的矛盾,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和系统容量。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将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中的S1个分别包含H1i个天线的物理扇区中的每个物理扇区创建成P1i个虚拟扇区;将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中的S2组分别包含H2j个天线的虚拟扇区中的每组虚拟扇区创建成P2j个虚拟扇区。
其中i为S1个扇区的序号,i∈[1,S1],P1i≥2,H1i≥2;每组虚拟扇区包含Rj个虚拟扇区,并且每组虚拟扇区中的Rj个虚拟扇区对应同一个物理扇区,j为S2组扇区的序号,j∈[1,S2],P2j>Rj,H2j≥2;S1≥0,S2≥0,
Figure BSA00000200535400051
( M - S 1 - Σ j = 1 S 2 R j ) + Σ i = 1 S 1 P 1 i + Σ j = 1 S 2 P 2 j = N .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可以是物理扇区,也可以是虚拟扇区,还可以是既包括物理扇区也包括虚拟扇区。
当M个扇区都是物理扇区时,可以将这M个物理扇区中的S1个物理扇区中的每个扇区创建成多个虚拟扇区,此时S2=0;其中,每一个物理扇区创建的虚拟扇区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M个扇区都是虚拟扇区时,可以将这M个虚拟扇区中的S2组虚拟扇区中的每组虚拟扇区创建成更多个虚拟扇区,此时S1=0;其中,每组虚拟扇区创建的虚拟扇区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M个扇区既包括物理扇区也包括虚拟扇区时,可以将其中的物理扇区和虚拟扇区都创建成多个虚拟扇区,此时S1≠0,S2≠0。
其中创建成多个虚拟扇区的物理扇区中至少包括两个天线。
可以通过MIMO技术,对第i个所述包含H1i个天线的物理扇区中的H1i个天线进行公共导频加权,形成指向不同方向的P1i个波束,以形成P1i个虚拟扇区;也可以通过MIMO技术,对第j组所述包含H2j个天线的虚拟扇区对应的物理扇区中的H2j个天线进行公共导频加权,形成指向不同方向的P2j个波束,以形成P2j个虚拟扇区。
下面分别对将物理扇区创建成多个虚拟扇区和将一组虚拟扇区创建成多个虚拟扇区这两种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第一种情况:上述将第i个物理扇区创建成P1i个虚拟扇区的过程可以为:将第i个物理扇区中的H1i天线分为至少一组,每组包含至少两个天线;利用P1i套权值对每组的各个天线进行加权,以形成P1i个波束;每套权值包含的权值的数量与每组中天线的数量相同,P1i套权值互不相同;为每组天线加权的权值的套数,等于形成的波束的数量,也就是等于形成的虚拟扇区的数量。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N可以为M的整数倍,S1=M,P1i=N/S1,S2=0。例如:小区包括3(M=3)个物理扇区,基站把每个物理扇区都创建为2个虚拟扇区(即把3个物理扇区创建为6(N=6)个虚拟扇区)。具体的创建过程可以为:
在硬件上采用传统扇区化定向天线,把一基站对应的小区分为3个物理扇区,每个物理扇区有多个天线,每个天线的单元方向图可以为65度或更宽;
利用MIMO技术可以将3个物理扇区创建为6个虚拟扇区:把3个物理扇区中每个物理扇区中的多个天线分成k组,每组形成两个波束(即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形成波束的数量即为形成虚拟扇区的数量),每个波束指向一个更小的扇区,每组中的第一波束指向同一个方向,每组中的第二波束也指向同一个方向(即k个第一波束指向同一个方向,形成一个虚拟扇区,k个第二波束指向同一个方向,形成另一个虚拟扇区),从而由1个物理扇区得到2个虚拟扇区,也就是由3个物理扇区得到6个虚拟扇区。该过程具体可以为:对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系统,可以利用两套不同的权值对每个物理扇区的公共导频加权,这两套不同的权值对应两个不同的cell(小区)ID,同时采用公共导频,使加权后的公共导频在频域上错开,减少干扰,从而形成两个波束,指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代表两个虚拟扇区,不同的虚拟扇区对应不同的权值;上述由每个物理扇区得到两个虚拟扇区的过程例如可以为:例如每个物理扇区包括6个天线,将这6个天线分为3组,每组中有两个天线,然后将每组形成两个波束,即利用一套权值a1和a2对每组中的两个天线的公共导频进行加权形成一个波束,利用另一套权值a1’和a2’对每组中的两个天线的公共导频进行加权,形成另一个波束,也就是利用不同的两套权值w1(a1,a2)和w1’(a1’,a2’)对每组中的两个天线的公共导频进行加权,以形成两个波束,由此实现了由一个物理扇区得到两个虚拟扇区。
其中,在LTE系统中,基站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ution Node B,简称为:eNodeB)。
第二种情况:上述将第j组虚拟扇区对应的一个物理扇区创建成P2j个虚拟扇区的过程可以为:将该物理扇区中的H2j个天线分为至少一组,每组包含至少两个天线;利用P2j套权值对每组中的各个天线进行加权,以形成P2j个波束;其中,每套权值包含的权值的数量与每组中天线的数量相同,P2j套权值互不相同。为每组天线加权的权值的套数,等于形成的波束的数量,也就是等于形成的虚拟扇区的数量。更具体的创建过程参见上述将第i个物理扇区创建为多个虚拟扇区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202、通过N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
在步骤201中将M个扇区中的S1个扇区中的每个扇区创建成了P1i个虚拟扇区,将M个扇区中的S2组扇区中每组扇区创建成了P2j个虚拟扇区,由此得到了N个扇区,其中,
Figure BSA00000200535400081
也就是说,这N个扇区包括未创建成虚拟扇区的扇区和创建成的虚拟扇区。基站通过得到的N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扇区(包括未创建虚拟扇区前的扇区和创建后的每个扇区)都可以具有标识信息,例如可以为cell ID。
基站通过N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的过程中,基站将N个扇区的cell ID发送给UE,UE接收到基站下发的cell ID后,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质量选择一信号质量好的cell接入网络,并向基站返回选择的cell ID,基站根据该cell ID可知该UE位于的小区(cell),并可知如何给该UE发送数据。
例如,基站通过六虚拟扇区向基站覆盖范围内的多个UE发送下行数据信号,该下行容量与物理上的六扇区的下行容量相当,即本实施例中的六虚拟扇区与硬件上的六物理扇区性能相当。然而与硬件上的六物理扇区相比,本实施例硬件上是三物理扇区,避免了六物理扇区较高的天线安装费用,降低了成本。
步骤203、分别对M个扇区中各个扇区对应的用户设备进行调度,以通过M个扇区接收上行信号。
基站分别对S1个物理扇区中的每个物理扇区对应的用户设备进行调度,也分别对S2组虚拟扇区中的每个虚拟扇区对应的用户设备进行调度,并且基站对于没有创建成虚拟扇区的其他扇区使用原有的正常模式进行接收,即基站对没有创建成虚拟扇区的每个扇区对应的用户设备进行调度。由此实现了通过原来的M个扇区接收上行信号。
其中,基站对S1个物理扇区中的每个物理扇区对应的用户设备进行调度具体可以为:基站根据每个虚拟扇区的标识(cell ID),可以得到由同一个物理扇区创建的所有虚拟扇区所包含的所有用户设备信息,然后对同一个物理扇区的所有用户设备进行调度,并使用原物理扇区的天线接收这些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
基站对S2组虚拟扇区中的每个虚拟扇区对应的用户设备进行调度具体可以为:基站根据创建虚拟扇区之前的S2组扇区中每个虚拟扇区的标识,得到这S2组扇区中的每个虚拟扇区所包含的所有用户设备信息,然后分别对每个虚拟扇区所包含的所有用户设备进行调度,并使用原S2组扇区中的虚拟扇区接收这些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例如:S2组扇区中的某组扇区包括虚拟扇区1(Cell ID为ID1)和虚拟扇区2(Cell ID为ID1),且该虚拟扇区1和虚拟扇区2对应同一个物理扇区A;在发送下行信号时,基站将该物理扇区A创建成虚拟扇区1’、虚拟扇区2’、虚拟扇区3’和虚拟扇区4’,并利用虚拟扇区1’、虚拟扇区2’、虚拟扇区3’和虚拟扇区4’发送下行信号;而在接收上行信号时,基站对虚拟扇区1中的所有用户进行调度,并对虚拟扇区2中的所有用户进行调度,以实现利用虚拟扇区1和虚拟扇区2来接收上行信号。
在上述将3物理扇区创建成6虚拟扇区的例子中,在下行形成6个虚拟扇区后,在上行链路中基站对与同一个物理扇区对应的每两个虚拟扇区进行集中调度构成一个大扇区,每个大扇区的接收天线数为N0,由此使得上行容量与三物理扇区、每物理扇区N0个天线的上行容量相当,即本实施例中上行链路对与同一个物理扇区对应的两个虚拟扇区,采用集中调度集中接收,获取了与硬件上的三物理扇区每扇区N0个天线相当的性能。
其中,本实施例并不限定步骤202和步骤203的时序关系,这两个步骤分别对应下行和上行链路。
以利用MIMO技术将3个物理扇区创建为6个虚拟扇区为例,本实施例在性能上结合了传统的三扇区和六扇区的优点,使得下行性能和六扇区接近,上行性能和三扇区接近,可以解决现有方案下行和上行的矛盾,提高网络的覆盖和系统容量;并且本实施例可以不需要改动硬件设备和架构,就能灵活地在三扇区和六扇区之间转换,降低了成本。
更进一步地,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是在软件上实现从少扇区到多扇区的转化,从而也就可以方便地从多扇区退化到少扇区。例如,将来如果下行MIMO技术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以至在总天线数不变的情况下,下行的3扇区的性能超过了6扇区,那么可以减少下行的扇区数,即减少软的6扇区(创建成的虚拟扇区)的数量,也可以将软的6扇区直接退化成3扇区。将软的6扇区直接退化成3扇区时,就是说不使用虚拟扇区发送下行信号,而是直接使用原来的物理扇区发送下行信号。
由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一步还可以包括:
减少用于发送下行信号的N个扇区的数量,以实现从多扇区退化到少扇区。具体的,可以通过减少步骤201中创建的P1i个虚拟扇区的个数,或者通过减少步骤201中创建的P2j个虚拟扇区的个数,以实现减少N个扇区的数量。例如:可以减少步骤201中第i个物理扇区创建成的虚拟扇区的个数,也可以将步骤201中第i个物理扇区创建成的虚拟扇区直接退化为原来的第i个物理扇区;其中,将第i个物理扇区创建的虚拟扇区的个数减为0时,相当于将第i个物理扇区创建的虚拟扇区直接退化为原来的第i个物理扇区。
在减少了用于发送下行信号的N个扇区的数量之后,用减少后的扇区发送下行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基站通过将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创建成N个扇区(N大于M),实现了使用由较多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并使用较少个扇区来接收上行信号,即可以实现在下行时侧重利用多扇区技术,而在上行时侧重利用多天线技术,使得可以提高上行和下行的系统容量,从而提高网络覆盖和容量;并且本实施例可以灵活的在多扇区和少扇区之间转换,使得基站扇区化更为灵活。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装置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创建模块31和发送模块33。
创建模块31用于将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创建成N个扇区,其中N>M。发送模块33用于通过N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
本实施例中各个模块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原理参见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传输装置,发送模块通过使用较多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并且使用较少个扇区来接收上行信号,即在下行时侧重利用多扇区技术,在上行时侧重利用多天线技术,从而可以解决现有的提高系统容量时上行和下行之间的矛盾,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和系统容量。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装置的示意图,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
创建模块31包括第一创建模块311和第二创建模块313。该装置还可以包括退化模块35和调度模块37。
第一创建模块311用于将M个扇区中的S1个分别包含H1i个天线的物理扇区中的每个物理扇区创建成P1i个虚拟扇区,其中i为S1个扇区的序号,i∈[1,S1],P1i≥2,H1i≥2。第二创建模块313用于将M个扇区中的S2组分别包含H2j个天线的虚拟扇区中的每组虚拟扇区创建成P2j个虚拟扇区;其中,每组虚拟扇区包含Rj个虚拟扇区,并且每组虚拟扇区中的Rj个虚拟扇区对应同一个物理扇区,j为S2组扇区的序号,j∈[1,S2],P2j>Rj,H2j≥2。S1≥0,S2≥0,
Figure BSA00000200535400111
Figure BSA00000200535400112
第一创建模块311具体用于对第i个包含H1i个天线的物理扇区中的H1i个天线进行公共导频加权,形成指向不同方向的P1i个波束,以形成P1i个虚拟扇区。第二创建模块313具体用于对第j组包含H2j个天线的虚拟扇区对应的物理扇区中的H2j个天线进行公共导频加权,形成指向不同方向的P2j个波束,以形成P2j个虚拟扇区。
第一创建模块311包括第一分组子模块3111和第一加权子模块3113。
第一分组子模块3111用于将包含H1i个天线的物理扇区中的H1i个天线分为至少一组,每组包含至少两个天线。第一加权子模块3113用于利用P1i套权值对至少一组中每组的各个天线进行加权,以形成P1i个波束,每套权值包含的权值的数量与每组中天线的数量相同。
第二创建模块313包括第二分组子模块3131和第二加权子模块3133。
第二分组子模块3131用于将包含H2j个天线的虚拟扇区对应的物理扇区中的H2j个天线分为至少一组,每组包含至少两个天线。第二加权子模块3133用于利用P2j套权值对至少一组中每组的各个天线进行加权,以形成P2j个波束,每套权值包含的权值的数量与每组中天线的数量相同。
退化模块35用于减少用于发送下行信号的N个扇区的数量。
退化模块35包括第一减少模块351和/或第二减少模块353。
第一减少模块351用于减少创建的P1i个虚拟扇区的个数。第二减少模块353用于减少创建的P2j个虚拟扇区的个数。
调度模块37用于分别对M个扇区中各个扇区对应的用户设备进行调度,以通过M个扇区接收上行信号。
本实施例中各个模块和单元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原理参见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传输装置,发送模块通过使用较多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并且通过调度模块使用较少个扇区来接收上行信号,即在下行时侧重利用多扇区技术,在上行时侧重利用多天线技术,从而可以解决现有的提高系统容量时上行和下行之间的矛盾,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和系统容量;并且本实施例可以灵活的在多扇区和少扇区之间转换,使得基站扇区化更为灵活。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可以包括上述图3或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信号传输装置。
本实施例中各个模块和单元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原理参见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基站通过使用较多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并且使用较少个扇区来接收上行信号,即在下行时侧重利用多扇区技术,在上行时侧重利用多天线技术,从而可以解决现有的提高系统容量时上行和下行之间的矛盾,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和系统容量;并且本实施例可以灵活的在多扇区和少扇区之间转换,使得基站扇区化更为灵活。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N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
其中,所述N个扇区由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创建成,所述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将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创建成N个扇区:
将所述M个扇区中的S1个分别包含H1i个天线的物理扇区中的每个物理扇区创建成P1i个虚拟扇区,其中i为S1个扇区的序号,i∈[1,S1],P1i≥2,H1i≥2;
将所述M个扇区中的S2组分别包含H2j个天线的虚拟扇区中的每组虚拟扇区创建成P2j个虚拟扇区,其中,每组虚拟扇区包含Rj个虚拟扇区,并且每组虚拟扇区中的Rj个虚拟扇区对应同一个物理扇区,j为S2组扇区的序号,j∈[1,S2],P2j>Rj,H2j≥2;
其中,S1≥0,S2≥0,
Figure FSA000002005353000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为M的整数倍,S1=M,P1i=N/S1,S2=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将第i个所述包含H1i个天线的物理扇区创建成P1i个虚拟扇区:
对第i个所述包含H1i个天线的物理扇区中的H1i个天线进行公共导频加权,形成指向不同方向的P1i个波束,以形成P1i个虚拟扇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将第j组所述包含H2j个天线的虚拟扇区创建成P2j个虚拟扇区:
对第j组所述包含H2j个天线的虚拟扇区对应的物理扇区中的H2j个天线进行公共导频加权,形成指向不同方向的P2j个波束,以形成P2j个虚拟扇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对第i个所述包含H1i个天线的物理扇区中的H1i个天线进行公共导频加权:
将所述包含H1i个天线的物理扇区中的H1i个天线分为至少一组,每组包含至少两个天线;
利用P1j套权值对所述至少一组中每组的各个天线进行加权,以形成P1i个所述波束,每套权值包含的权值的数量与每组中天线的数量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对第j组所述包含H2j个天线的虚拟扇区对应的物理扇区中的H2j个天线进行公共导频加权:
将所述包含H2j个天线的虚拟扇区对应的物理扇区中的H2j个天线分为至少一组,每组包含至少两个天线;
利用P2j套权值对所述至少一组中每组的各个天线进行加权,以形成P2j个所述波束,每套权值包含的权值的数量与每组中天线的数量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通过所述M个扇区接收上行信号:
分别对所述M个扇区中各个扇区对应的用户设备进行调度,以通过所述M个扇区接收上行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所述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减少用于发送下行信号的所述N个扇区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减少所述N个扇区的数量:
减少创建的所述P1i个虚拟扇区的个数,和/或减少创建的P2j个虚拟扇区的个数,以减少所述N个扇区的数量。
11.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创建模块,用于将用于接收上行信号的M个扇区创建成N个扇区,其中N>M;
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N个扇区发送下行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建模块包括:
第一创建模块,用于将所述M个扇区中的S1个分别包含H1i个天线的物理扇区中的每个物理扇区创建成P1i个虚拟扇区,其中i为S1个扇区的序号,i∈[1,S1],P1i≥2,H1i≥2;
第二创建模块,用于将所述M个扇区中的S2组分别包含H2j个天线的虚拟扇区中的每组虚拟扇区创建成P2j个虚拟扇区;其中,每组虚拟扇区包含Rj个虚拟扇区,并且每组虚拟扇区中的Rj个虚拟扇区对应同一个物理扇区,j为S2组扇区的序号,j∈[1,S2],P2j>Rj,H2j≥2;
其中,S1≥0,S2≥0,
Figure FSA00000200535300031
Figure FSA0000020053530003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创建模块具体用于对第i个所述包含H1i个天线的物理扇区中的H1i个天线进行公共导频加权,形成指向不同方向的P1i个波束,以形成P1i个虚拟扇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创建模块具体用于对第j组所述包含H2j个天线的虚拟扇区对应的物理扇区中的H2j个天线进行公共导频加权,形成指向不同方向的P2j个波束,以形成P2j个虚拟扇区。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创建模块包括:
第一分组子模块,用于将所述包含H1i个天线的物理扇区中的H1i个天线分为至少一组,每组包含至少两个天线;
第一加权子模块,用于利用P1i套权值对所述至少一组中每组的各个天线进行加权,以形成P1j个所述波束,每套权值包含的权值的数量与每组中天线的数量相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创建模块包括:
第二分组子模块,用于将所述包含H2j个天线的虚拟扇区对应的物理扇区中的H2j个天线分为至少一组,每组包含至少两个天线;
第二加权子模块,用于利用P2j套权值对所述至少一组中每组的各个天线进行加权,以形成P2j个所述波束,每套权值包含的权值的数量与每组中天线的数量相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1-16任一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调度模块,用于分别对所述M个扇区中各个扇区对应的用户设备进行调度,以通过所述M个扇区接收上行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1-16任一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退化模块,用于减少用于发送下行信号的所述N个扇区的数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化模块包括:
第一减少模块,用于减少创建的所述P1i个虚拟扇区的个数;和/或
第二减少模块,用于减少创建的P2j个虚拟扇区的个数。
20.一种基站,包括权利要求11-19任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
CN2010102330629A 2010-07-19 2010-07-19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Active CN1019089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330629A CN101908915B (zh) 2010-07-19 2010-07-19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EP11789143.2A EP2587687B1 (en) 2010-07-19 2011-05-27 Method,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PCT/CN2011/074746 WO2011150764A1 (zh) 2010-07-19 2011-05-27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US13/745,183 US8855718B2 (en) 2010-07-19 2013-01-18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base st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330629A CN101908915B (zh) 2010-07-19 2010-07-19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08915A true CN101908915A (zh) 2010-12-08
CN101908915B CN101908915B (zh) 2013-08-07

Family

ID=43264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30629A Active CN101908915B (zh) 2010-07-19 2010-07-19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55718B2 (zh)
EP (1) EP2587687B1 (zh)
CN (1) CN101908915B (zh)
WO (1) WO201115076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50764A1 (zh) * 2010-07-19 2011-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3209419A (zh) * 2013-04-25 2013-07-1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面向用户需求和提升网络性能的动态频谱接入的方法
CN103907369A (zh) * 2013-12-09 2014-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方法及基站
CN104160774A (zh) * 2012-03-08 2014-11-19 阿尔卡特朗讯 使用有源天线阵列的虚拟扇区化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93454B1 (en) * 2013-06-08 2020-12-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ilot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KR102306128B1 (ko) * 2015-06-04 2021-09-2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가상 빔 식별자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가상 빔 식별자를 이용해 자원을 할당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02809A1 (en) * 2006-02-28 2007-08-30 Rotani,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verlapping MIMO antenna physical sectors
CN101160746A (zh) * 2005-04-18 2008-04-09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灵活的多扇区多天线系统
CN101472287A (zh) * 2007-12-27 2009-07-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天线技术的通信系统组网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08275B (en) 1995-12-11 2000-02-09 Motorola Lt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use pattern therefor
JP4869724B2 (ja) * 2005-06-14 2012-02-0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US9136974B2 (en) * 2005-08-30 2015-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coding and SDMA support
US8560018B2 (en) * 2005-12-09 2013-10-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lexible sectoriz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GB2443460B (en) * 2006-10-31 2009-04-01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8509792B1 (en) * 2009-07-17 2013-08-13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ng uplink and downlink frequencies
CN101908915B (zh) * 2010-07-19 2013-08-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0746A (zh) * 2005-04-18 2008-04-09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灵活的多扇区多天线系统
US20070202809A1 (en) * 2006-02-28 2007-08-30 Rotani,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verlapping MIMO antenna physical sectors
CN101472287A (zh) * 2007-12-27 2009-07-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天线技术的通信系统组网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50764A1 (zh) * 2010-07-19 2011-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US8855718B2 (en) 2010-07-19 2014-10-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base station
CN104160774A (zh) * 2012-03-08 2014-11-19 阿尔卡特朗讯 使用有源天线阵列的虚拟扇区化
CN104160774B (zh) * 2012-03-08 2018-07-13 阿尔卡特朗讯 使用有源天线阵列的虚拟扇区化
CN103209419A (zh) * 2013-04-25 2013-07-1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面向用户需求和提升网络性能的动态频谱接入的方法
CN103209419B (zh) * 2013-04-25 2015-10-2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面向用户需求和提升网络性能的动态频谱接入的方法
CN103907369A (zh) * 2013-12-09 2014-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方法及基站
CN103907369B (zh) * 2013-12-09 2018-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方法及基站
US10069556B2 (en) 2013-12-09 2018-09-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87687A1 (en) 2013-05-01
US8855718B2 (en) 2014-10-07
CN101908915B (zh) 2013-08-07
US20130130703A1 (en) 2013-05-23
EP2587687A4 (en) 2013-06-12
EP2587687B1 (en) 2016-12-14
WO2011150764A1 (zh) 2011-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ang et al. Energy efficiency of massive MIMO: Cell-free vs. cellular
CN108111280B (zh) 参考信号配置、信息的发送、信息的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2378205B (zh) 微小区创建方法及基站
CN104270185B (zh) 多天线波束形成蜂窝网络的改进的性能
CN103024910B (zh) 用于上行链路信令的系统和方法
CN101478337B (zh)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传输方法与装置
US8594733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polarized antennas in wireless networks including single sector base stations
CN100375560C (zh) 多载波时分双工移动通信系统灵活支持非对称业务的方法
CN101971552B (zh) 具有分级导频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发射机
CN101868017B (zh) 一种实现CoMP下行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68129B (zh) 在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处理信号的装置和方法
CN102804656B (zh) 用于减轻干扰的ofdma蜂窝网络和方法
CN107005298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混合波束成形发送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设备
CN101908915B (zh)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9150251B (zh) 一种用于功率调整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95990A (zh) 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8259071B (zh) 一种被用于多天线传输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2387513A (zh) 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
CN107888255B (zh) 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基站和终端
CN102077101B (zh) 用于支持蜂窝网络中多用户天线波束形成的系统和方法
CN102647728A (zh) 一种下行链路波束成形的方法、发射端及多小区协作系统
CN103516410A (zh) 一种利用有源天线系统实现下行数据发射方法及装置
CN105553527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CN102299764A (zh) 一种上行闭环预编码信息指示方法及装置
CN103023545A (zh) 一种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及网络侧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