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95990A - 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95990A CN101895990A CN2010102049902A CN201010204990A CN101895990A CN 101895990 A CN101895990 A CN 101895990A CN 2010102049902 A CN2010102049902 A CN 2010102049902A CN 201010204990 A CN201010204990 A CN 201010204990A CN 101895990 A CN101895990 A CN 1018959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less access
- access point
- user terminal
- pilot signal
- signal streng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bits are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04W36/00692—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using simultaneous multiple data streams, e.g. cooperative multipoint [CoMP], carrier aggregation [CA] 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0—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during macro-diversity or soft handof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向中心处理节点发送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接收所述中心处理节点反馈的、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的、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分别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本发明根据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为不同的用户终端分配合适的无线接入点及调制编码方式,可以降低相邻无线接入点或相邻用户终端间干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宏蜂窝系统中,小区的半径在几百米到几千米的范围,一个用户终端一般由一个小区提供业务服务。同时,在一个小区中,接收信号的强弱不同,根据所处位置的信号强弱不同,可以将用户终端划分为位于小区中心和小区边缘两种不同的类型。位于小区中心的用户终端,由于接收信号好、信干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简称:SINR)高,可以接收较高速率传输的业务;位于小区边缘的用户终端,由于信号较差且容易受到相邻小区信号的干扰,业务的吞吐量较低,只能接收最简单的业务。在纯语音业务的时代,上述宏蜂窝系统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但随着无线互联网等无线新业务的发展,对无线通信系统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半径的宏蜂窝系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尤其是各种随时在线的业务需求,小区边缘用户的存在导致整体业务容量的受限。因此小区半径随着业务容量的逐渐提升越变越小,在热点地区(如办公楼、繁华商业街等)小区半径逐渐演变为50米到100米左右,从传统的宏蜂窝小区向越来越小的微蜂窝、超微蜂窝小区发展。
此外,传统的蜂窝系统中,天线的高度为几十米到100米左右,一个小区的模型可以简化为椭圆形或者六边形的小区模型,不同小区之间有明显的区别。而在微蜂窝、超微蜂小区结构如典型的办公区覆盖,为了提供更好的业务服务,将基站架高(如放置在屋顶或者高塔上)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基站的分布是一种扁平状的分布方式,高度可能是十几米或者楼层的层间距高等。一个用户终端UE可以接收到周围N(N可以是几至几十)个基站(Base Station;简称:BS)的信号,该UE发送的信号也可以由周围N个基站接收处理。此时基站的形态发生一定的改变,可以不是传统宏蜂窝意义上功能完整的基站,而是分布式的小基站、光纤拉远形成的分布式天线、无线传统的中继(Relay)站或放大器,或同一个基站通过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的不同虚拟基站,这些基站可以统称为无线接入点(Access Node;简称:AN)。
一个UE可以接收到来自周围若干个BS发送的业务数据,同时一个UE发送的信号可以被周围的若干个BS同时接收。如果系统中同时存在多个UE共享相同信道资源(这是常见的应用情景)时,发送给不同UE的信息彼此之间会造成较大干扰,同一个BS接收到的不同UE发送的上行数据也会造成较大干扰。图1为现有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BS_1对UE_1收发数据,可能对采用同信道收发数据的UE_2将造成干扰。如果不同无线接入点之间距离越近,干扰问题越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解决小区间的干扰采用的技术包括干扰随机化与干扰消除、部分频率复用(FractionalFrequency Reuse;简称:FFR)、多用户MIMO(Multi-User MIMO)等。但现有解决小区间干扰的这些方案都是针对宏蜂窝小区,不能有效降低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线接入点距离近时干扰严重的缺陷,降低无线接入点距离近时的干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接入方法,包括:
向中心处理节点发送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接收所述中心处理节点反馈的、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的、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分别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又提供一种无线接入方法,包括:
接收无线接入点发送的覆盖范围内的由用户终端反馈或由无线接入点检测得到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点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接入方法,包括:
接收无线接入点返回的、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归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确定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与所述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发送或接收业务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点,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中心处理节点发送所述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心处理节点反馈的、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的、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分别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心处理节点,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点发送的覆盖范围内由用户终端反馈的或由无线接入点检测得到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点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终端,包括:
接入指示信息模块,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点返回的、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归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确定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数据收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与所述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发送或接收业务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系统,包括:
上述的无线接入点、中心处理节点和用户终端。
本发明提供的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在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确定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从而为不同的用户终端分配合适的无线接入点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可以降低相邻无线接入点或相邻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发挥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如小半径微蜂窝小区的优势,提供更大系统带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第四实施例的信令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第五实施例的信令流程图;
图7a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实施例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实施例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7c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实施例的再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无线接入点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心处理节点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用户终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用户终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2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在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该无线接入方法包括:
步骤101、向中心处理节点发送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在步骤101之前,如果是由无线接入点向用户终端发送下行信号,还可以包括:向覆盖范围内的所述用户终端广播发送导频信号;接收所述用户终端返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在步骤101之前,如果是由用户终端向无线接入点发送上行信号,则还可以包括:接收覆盖范围内的所述用户终端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检测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步骤102、接收所述中心处理节点反馈的、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的、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步骤103、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分别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在步骤103之后,如果是下行方向传输,则还可以包括: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向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发送业务数据;如果是上行方向传输,则还可以包括: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业务数据。
在下行方向传输时,无线接入点例如:基站、天线、中继站、直放站或同一基站通过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的不同虚拟基站,向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广播发送导频信号后,如果接收到用户终端返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则可以将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发送至中心处理节点。其中,每个用户终端向归属的无线接入点返回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为该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也可以为该用户终端归属的所有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各个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确定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并发送给无线接入点,无线接入点可以将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分别发送至对应的用户终端。其中,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其中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可以为基站标识、天线标识、中继站标识、直放站标识或同一基站通过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的不同虚拟基站的标识。然后,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向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发送业务数据。
在上行方向传输时,无线接入点接收到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后,可以根据用户终端的导频信号,检测该无线接入点与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然后将该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发送至中心处理节点。中心处理节点根据该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确定该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并发送给无线接入点,无线接入点可以将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分别发送至对应的用户终端。然后,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业务数据。
本实施例在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无线接入点向中心处理节点发送该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信道特征后,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为不同的用户终端分配合适的无线接入点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可以降低相邻无线接入点或相邻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发挥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如小半径微蜂窝小区的优势,提供更大系统带宽。
图3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该无线接入方法包括:
步骤201、接收无线接入点发送的覆盖范围内的由用户终端反馈的或由无线接入点检测得到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在下行方向传输时,中心处理节点可以接收到无线接入点发送的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反馈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在上行方向传输时,中心处理节点可以接收到无线接入点发送的、根据用户终端的导频信号检测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步骤202、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在下行方向传输时,步骤202具体可以为: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信号的干扰强度;计算各个候选无线接入点向目标用户终端发送信号时、对除目标用户终端之外的其他用户终端的干扰强度之和,选择干扰强度之和的最小值所对应的候选接入节点为目标无线接入节,由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下行服务,确定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在上行方向传输时,步骤202具体可以为:根据所述信道特征,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接收到的所述用户终端的信号干扰强度;计算目标用户终端向各个候选无线接入点发送信号时、对除该候选无线接入点之外的其他无线接入点干扰强度之和,选择干扰强度之和的最小值所对应的候选无线接入点为目标无线接入点,由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上行服务,确定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步骤203、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点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本实施例在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为不同的用户终端分配合适的无线接入点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可以降低相邻无线接入点或相邻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发挥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如小半径微蜂窝小区的优势,提供更大系统带宽。
图4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该无线接入方法包括:
步骤301、接收无线接入点返回的、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归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确定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在步骤301之前,如果是上行方向传输,则用户终端还可以执行以下步骤:接收归属的无线接入点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返回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在步骤301之前,如果是下行传输方向,则用户终端还可以执行以下步骤:向归属的无线接入点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以使所述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导频信号,检测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步骤302、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与所述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发送或接收业务数据。
在下行方向传输时,用户终端接收到归属的无线接入点例如:基站、天线、中继站、直放站或同一基站通过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的不同虚拟基站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后,可以返回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其中,每个用户终端向归属的无线接入点返回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为该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也可以为该用户终端接收到的所有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然后,网络中的无线接入点可以将接收到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发送到中心处理节点,由中心处理节点根据每个用户终端对应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确定对应的接入指示信息。其中,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该用户终端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其中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可以为基站标识、天线标识、中继站标识、直放站标识或同一基站通过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的不同虚拟基站的标识。在用户终端通过无线接入点接收到该接入指示信息后,可以根据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与向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发送业务数据或接收该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的业务数据。
在上行方向传输时,用户终端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后,无线接入点根据该用户终端的导频信号,可以检测出该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然后无线接入点分别将该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发送至中心处理节点,由中心处理节点根据每个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确定对应的接入指示信息。在用户终端通过无线接入点接收到该接入指示信息后,可以根据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与向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发送业务数据或接收该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的业务数据。
本实施例在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为不同的用户终端分配合适的无线接入点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可以降低相邻无线接入点或相邻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发挥小半径微蜂窝小区的优势,提供更大系统带宽。
图5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第四实施例的信令流程图,如图5所示,假定在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有K个用户终端UE在L个无线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这里的无线接入点包括BS、天线、中继(Relay)站、直放站、同一BS采用不同的波束形成的虚拟节点等。其中,K个UE被调度到同一个信道上收发数据,彼此之间存在着同信道干扰。下行方向传输时,系统采用的无线接入方法的处理流程如下:
步骤401、不同的无线接入点以广播方式发送导频信号,例如:在M个时隙{t0,t1,...,tM-1}内,不同无线接入点分别发送导频信号。
步骤402、每个用户终端UE接收来自不同无线接入点的导频信号后,检测接收到的无线接入点的导频信号对应的导频信号强度,导频信号强度可以通过信干比SINR表示。
步骤403、每个UE将检测到的不同无线接入点与UE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等信息反馈给网络,反馈方式可以为:每个UE将相应的导频信号强度等信息反馈给各自归属的无线无线接入点,或者各个UE通过广播方式将相应的导频信号强度等信息发送给该网络内所有的无线接入点,由各个节点进行合并。
步骤404、无线接入点将UE反馈的导频信号强度等信息通过后台网络通知给某一个中心处理节点,该中心处理节点可以为一个固定的设备如: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简称:RNC)等,也可以是一个指定的无线接入点。
步骤405、中心处理节点根据从各个无线无线接入点接收到的、各个UE反馈的导频信号强度等信息,可以确定各个UE的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或者是由哪个无线接入点提供下行服务)的标识及其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波束形成方式等接入指示信息。
例如:如果选择第l0个无线接入点的作为第k0个UE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时,则第l0个无线接入点的选择满足如下公式(1)。
其中,表示网络内第k个UE检测到来自第l0个无线接入点与该UE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公式(1)的含义为:在所有与第k0个UE相关的候选无线接入点中,计算各个候选无线接入点向第k0个UE发送的信号时对于除了第k0个UE之外的其他K-1个UE的干扰强度之和,第l0个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干扰强度之和最小,则选择第l0个无线接入点为第k0个UE提供下行服务。
步骤406、中心处理节点将各个UE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及对应的调制编码信息、波束形成方式等接入指示信息通知对应的无线接入点。
步骤407、无线接入点将各个UE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及对应的调制编码信息、波束形成方式等接入指示信息通知各个UE。
步骤408、无线接入点根据步骤406中得到的接入指示信息,采用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波束形成方式等发送业务数据。
本实施例在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为不同的用户终端分配合适的无线接入点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可以降低相邻无线接入点或相邻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充分发挥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例如: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小半径微蜂窝小区的优势,为用户提供更高的服务带宽。
图6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第五实施例的信令流程图,如图6所示,假定在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有K个用户终端UE在L个无线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这里的无线接入点包括BS、天线、中继(Relay)站、直放站、同一BS采用不同的波束形成的虚拟节点等。其中,K个UE被调度到同一个信道上收发数据,彼此之间存在着同信道干扰。上行方向传输时,系统采用的无线接入方法的处理流程如下:
步骤501、每个用户终端UE广播发送导频信号,例如:在K个时隙{t0,t1,...,tK-1}内,不同UE分别发送导频信号。
步骤502、每个无线接入点根据接收到的不同UE的导频信号,检测各个UE的信道特征。
步骤503、每个无线接入点将检测到的各个UE的信道特征反馈给中心处理节点,中心处理节点可以一个固定的设备如RNC等,也可以是一个指定的无线接入点。
步骤504、中心处理节点根据接收到的UE的信道特征,确定每个UE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以及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波束形成方式等接入指示信息。
例如:如果选择第l0个无线接入点为第k0个UE的无线接入点时,第k0个UE的信道特征满足如下公式(2):
其中,为第l个无线接入点检测到的第k0个UE的信道特征;为第l个无线接入点接收到来自第k0个UE的导频信号强度。公式(2)的含义为:在所有与第k0个UE相关的候选无线接入点中,计算第k0个UE在该无线接入点接入时,第k0个UE发送的信号对于除该候选无线接入点之外的其他L-1个无线接入点的干扰强度之和,如果第l0个候选无线接入节点对应的干扰强度之和最小,则选择该第k0个UE在第l0个无线接入点接入。
步骤505、中心处理节点将各个UE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及对应的调制编码信息、波束形成方式等接入指示信息通知对应的无线接入点;
步骤506、无线接入点将各个UE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及对应的调制编码信息、波束形成方式等接入指示信息通知各个UE;
步骤507、各个UE根据步骤506中得到的接入指示信息,采用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波束形成方式等发送业务数据。
本实施例在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为不同的用户终端分配合适的无线接入点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可以降低相邻无线接入点或相邻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发挥小半径微蜂窝小区的优势,提供更大系统带宽。
图7a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实施例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如图7a所示,假设无线接入点采用一根天线或者经过信号处理后只有一根逻辑天线发射的情形,在下行方向传输,以无线接入系统内包括两个无线接入点和两个用户终端UE为例,系统中UE_1和UE_2由无线接入点AN_1和AN_2提供下行服务,且两个用户终端调度在同一无线信道上,彼此之间存在较大干扰。由于两个用户终端的位置不同,来自不同无线接入点的导频信号经过的空间路径也不相同:
对于UE_1,AN_1发送的导频信号到UE_1存在直射径,AN_2发送的导频信号到UE_1与需要经过多次反射,因此,UE_1从AN_1接收的导频信号的信干比高,UE_1从AN_2接收的导频信号的信干比低,甚至UE_1不能接收到AN_2的导频信号;另外,中心处理节点根据UE_1返回的AN_1和AN_2的导频信号的信干比,采用上述的公式(1)计算可以得到,由AN_1发送业务数据给UE_1时,对UE_2的干扰较小。
对于UE_2,AN_2发送的导频信号到UE_2存在直射径,AN_1发送的导频信号到UE_2与需要经过多次反射,因此,UE_2从AN_2接收的导频信号的信干比高,UE_2从AN_1接收的导频信号的信干比低,甚至UE_2不能接收到AN_1的导频信号;另外,中心处理节点根据UE_2返回的AN_1和AN_2的导频信号的信干比,采用上述的公式(1)计算可以得到,由AN_2发送业务数据给UE_2时,对UE_1的干扰较小。
因此,无线接入点在对UE进行资源调度和分配时,可以进行动态的路径选择,选择经过AN_1的路径发送导频信号给UE 1,选择经过AN_2的路径发送导频信号发送给UE 2。此时,网络侧发送给UE 1和UE 2的导频信号可以经过不同路径到达各自的用户,彼此之间由于选择了合适的空间路径,相互干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而提高无线接入系统的容量。
图7b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实施例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如图7b所示,在无线接入点存在多天线发射时,在发送端采用动态的波束形成技术,可以更好地消除来自相邻无线接入点的干扰。传统的波束形成技术是指:无线接入点针对本小区的用户终端选择合适的波束发送的信号,形成不同传输的波束,无线接入点从本小区中心选择合适的一组UE,对发送的信号采用适当的波束形成方式,使不同的波束指向不同的UE,可以增强接收信号的信干比减小发送给两个UE的不同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波束形成方式时,不仅需要根据每个无线接入点的本小区内部的用户终端,还需要根据网络中与该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其他的用户终端。
在图7b中,UE_1和UE_2同样由无线接入点AN_1和AN_2提供下行服务,但无线接入点到UE之间不存在图7a的应用情景中不同的多路径现象,UE_1和UE_2分别到AN_1和AN_2都是直达径,此时可以利用发送端的波束形成来消除干扰。如图7b所示,AN_1中可以通过波束形成得到两个下行发射波束,假设不同的下行发射波束对应的虚拟的无线接入点为AN_11和AN_12。同样,AN_2可以通过波束形成得到的两个下行发射波束对应的虚拟的无线接入点AN_21和AN_22。然后中心处理节点根据UE_1返回的AN_11和AN_12、UE_2返回的AN_21和AN_22的导频信号的信干比,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公式(1)计算,然后得到:选择AN_12发射数据给UE_1,对UE_2的干扰最小,且UE_1接收到的信号质量最高;选择AN_21发射数据给UE_2,对UE_1的干扰最小,且UE_接收到的信号质量最高。通过波束形成方式,无线接入点发送给不同UE的信号彼此之间的干扰可以忽略,从而极大的提升系统容量。
图7c为本发明无线接入方法实施例的再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如图7c所示,在无线接入点存在多天线发射时,在上行方向传输,如果可以在接收端即无线接入点采用动态的波束形成技术,可以更好地消除来自不同UE的干扰。具体的实施例可以参见图表6。与图7b中对应,图7c中的UE_1和UE_2由无线接入点AN_1和AN_2提供上行服务,但无线接入点到UE之间不存在图7a的应用情景中不同的多路径现象,UE_1和UE_2分别到AN_1和AN_2都是直达径,此时可以利用接收端的波束形成来消除干扰。
如图7c所示,AN_1中可以通过波束形成得到两个上行发射波束,假设不同的上行发射波束对应的虚拟的无线接入点为AN_13和AN_14。同样AN_2可以通过波束形成得到的两个上行发射波束对应的虚拟的无线接入点AN_23和AN_24。然后中心处理节点根据AN_13和AN_14返回的UE的信道特征、AN_23和AN_24返回的UE_2的信道特征,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公式(2)计算,然后得到:选择AN_14接收来自UE_1的数据,UE_1发送的导频信号对于AN_1位于波束的主瓣方向,信干比最高,相对于AN_2位于波束形成的旁瓣甚至是零增益方向,信干比低,因此,AN_14接收UE_1的导频信号对于AN_2接收UE_2的导频信号的干扰最小;选择AN_23接收来自UE_2的数据,UE_2发送的导频信号相对于AN_2位于波束的主瓣方向,信干比最高,相对于AN_1位于波束形成的旁瓣甚至是零增益方向,信干比低,对于AN_1接收UE_1信号的干扰最小。通过波束形成方式,不同UE发送的导频信号之间的干扰可以忽略,从而极大的提升系统容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图8为本发明无线接入点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无线接入点可以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11,用于向中心处理节点发送该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反馈的、该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第一接收模块13,用于接收所述中心处理节点反馈的、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的、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第二发送模块15,用于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分别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进一步地,如果该无线接入点在进行下行方向传输,还可以包括:
导频信号发送模块16,用于向覆盖范围内的所述用户终端广播发送导频信号;接收所述用户终端返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或者,如果该无线接入点在进行下行方向传输,还可以包括:
导频信号接收模块18,用于接收覆盖范围内的所述用户终端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导频信号,检测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具体地,在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在下行方向传输时,无线接入点例如:基站、天线、中继站、直放站或同一基站通过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的不同虚拟基站的导频信号发送模块16向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广播发送导频信号后,如果接收到用户终端返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则第一发送模块11可以将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发送至中心处理节点。其中,每个用户终端向归属的无线接入点返回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为该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也可以为该用户终端归属的所有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各个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确定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并发送给无线接入点;第一接收模块13接收到接入指示信息后,第二发送模块15可以将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分别发送至对应的用户终端。其中,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其中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可以为基站标识、天线标识、中继站标识、直放站标识或同一基站通过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的不同虚拟基站的标识。然后,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向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发送业务数据。
在上行方向传输时,无线接入点的导频信号接收模块18接收到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后,可以根据用户终端的导频信号,检测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然后第一接收模块13将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发送至中心处理节点。中心处理节点根据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确定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并发送给无线接入点,第一接收模块13接收到接入指示信息后,第二发送模块15可以将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分别发送至对应的用户终端。然后,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业务数据。
本实施例在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第一发送模块向中心处理节点发送该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用户终端的信道特征后,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为不同的用户终端分配合适的无线接入点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可以降低相邻无线接入点或相邻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发挥小半径微蜂窝小区的优势,提供更大系统带宽。
图9为本发明中心处理节点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中心处理节点可以包括:
接收模块21,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点发送的覆盖范围内由用户终端反馈的或由无线接入点检测得到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确定模块23,用于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发送模块25,用于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点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进一步地,确定模块23可以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231,用于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信号的干扰强度或信道特征;计算各个候选无线接入点向目标用户终端发送信号时对除目标用户终端之外的其他用户终端干扰强度之和,选择干扰强度之和的最小值所对应的候选无线接入点为目标无线接入点,由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下行服务,确定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和/或
第二确定子模块233,用于根据所述信道特征,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接收到的所述用户终端的信号干扰强度或信道特征;计算目标用户终端向各个候选无线接入点发送信号时、对除该候选无线接入点之外的其他无线接入点的干扰强度之和,选择干扰强度之和的最小值所对应的候选无线接入点为目标无线接入点,由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上行服务,确定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具体地,在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在下行方向传输时,中心处理节点的接收模块21可以接收到无线接入点发送的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反馈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然后确定模块23的第一确定子模块231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信号的干扰强度或信道特征;计算各个候选无线接入点向目标用户终端发送信号时、对除目标用户终端之外的其他用户终端干扰强度之和,选择干扰强度之和的最小值所对应的候选无线接入点为目标无线接入点,由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下行服务,确定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发送模块25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即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点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在上行方向传输时,中心处理节点的接收模块21可以接收到无线接入点发送的、根据用户终端的导频信号检测的信道特征。然后确定模块23的第二确定子模块233根据所述信道特征,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接收到的所述用户终端的信号干扰强度;计算目标用户终端向各个候选无线接入点发送信号时对除该候选无线接入点之外的其他无线接入点的干扰强度之和,选择干扰强度之和的最小值所对应的候选无线接入点为目标无线接入点,由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上行服务,确定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发送模块25将每一个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即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点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本实施例在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中心处理节点的接收模块接收到发送覆盖范围内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后,确定模块根据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为不同的用户终端分配合适的无线接入点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可以降低相邻无线接入点或相邻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发挥小半径微蜂窝小区的优势,提供更大系统带宽。
图10为本发明用户终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用户终端可以包括:
接入指示信息模块31,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点返回的、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归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确定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数据收发模块33,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与所述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发送或接收业务数据。
进一步地,还包括:
导频信号接收模块35,用于接收归属的无线接入点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返回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
导频信号发送模块37,用于向归属的无线接入点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以使所述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导频信号,检测所述用户终端的信道特征。
具体地,在下行方向传输时,用户终端的导频信号接收模块35接收到归属的无线接入点例如:基站、天线、中继站、直放站或同一基站通过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的不同虚拟基站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后,可以返回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其中,每个用户终端向归属的无线接入点返回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为该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也可以为该用户终端归属的所有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然后,网络中的无线接入点可以将接收到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发送之中心处理节点,由中心处理节点根据每个用户终端对应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确定对应的接入指示信息。其中,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该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可以为基站标识、天线标识、中继站标识、直放站标识或同一基站通过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的不同虚拟基站的标识。在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模块31通过无线接入点接收到该接入指示信息后,数据收发模块33可以根据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与向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发送业务数据或接收该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的业务数据。
在上行方向传输时,用户终端的导频信号发送模块37向归属的无线接入点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后,无线接入点根据该用户终端的导频信号,可以检测出该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然后无线接入点分别将该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发送至中心处理节点,由中心处理节点根据每个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确定对应的接入指示信息。在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模块31通过无线接入点接收到该接入指示信息后,数据收发模块33可以根据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与向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发送业务数据或接收该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的业务数据。
本实施例在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为不同的用户终端分配合适的无线接入点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接入指示信息模块通过无线接入点接收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后,数据收发模块可以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收发数据,可以降低相邻无线接入点或相邻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发挥小半径微蜂窝小区的优势,提供更大系统带宽。
图11为本发明用户终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无线接入系统可以包括:
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结构的无线接入点41、中心处理节点43和用户终端45。
具体地,该无线接入系统为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在下行方向传输时,无线接入点41例如:基站、天线、中继站、直放站或同一基站通过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的不同虚拟基站,向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45广播发送导频信号后,如果接收到用户终端45返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则可以将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发送至中心处理节点43。其中,每个用户终端向归属的无线接入点返回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为该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也可以为该用户终端归属的所有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中心处理节点43根据各个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确定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并发送给无线接入点41,无线接入点41可以将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分别发送至对应的用户终端45。其中,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可以为基站标识、天线标识、中继站标识、直放站标识或同一基站通过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的不同虚拟基站的标识。然后,用户终端45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向无线接入点41发送业务数据。
在上行方向传输时,无线接入点41接收到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45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后,可以根据用户终端的导频信号,检测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然后将用户终端的信道特征发送至中心处理节点43。中心处理节点43根据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确定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并发送给无线接入点41,无线接入点41可以将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分别发送至对应的用户终端45。然后,用户终端45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向无线接入点41发送业务数据。
本实施例小半径微蜂窝无线接入点距离较近的网格状无线接入系统中,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可以确定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从而为不同的用户终端分配合适的无线接入点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可以降低相邻无线接入点或相邻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发挥小半径微蜂窝小区的优势,提供更大系统带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无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中心处理节点发送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接收所述中心处理节点反馈的、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的、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分别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中心处理节点发送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之前,包括:
向覆盖范围内的所述用户终端广播发送导频信号;接收所述用户终端返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或
接收覆盖范围内的所述用户终端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检测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3.一种无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无线接入点发送的覆盖范围内的由用户终端反馈或由无线接入点检测得到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点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信号的干扰强度;计算各个候选无线接入点向目标用户终端发送信号时、对除目标用户终端之外的其他用户终端干扰强度之和,选择干扰强度之和的最小值所对应的候选无线接入点为目标无线接入点,由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下行服务,确定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或
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接收到的所述用户终端的信号干扰强度;计算目标用户终端向各个候选无线接入点发送信号时、对除该候选无线接入点之外的其他无线接入点的干扰强度之和,选择干扰强度之和的最小值所对应的候选无线接入点为目标无线接入点,由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上行服务,确定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5.一种无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无线接入点返回的、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归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确定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与所述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发送或接收业务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无线接入点返回的、所述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归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确定的接入指示信息之前,包括:
接收归属的无线接入点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返回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或
向归属的无线接入点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以使所述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导频信号,检测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7.一种无线接入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中心处理节点发送所述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心处理节点反馈的、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的、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分别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接入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频信号发送模块,用于向覆盖范围内的所述用户终端广播发送导频信号;接收所述用户终端返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或
导频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覆盖范围内的所述用户终端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导频信号,检测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9.一种中心处理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点发送的覆盖范围内由用户终端反馈的或由无线接入点检测得到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或所述信道特征,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的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点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心处理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导频信号强度,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信号的干扰强度或信道特征;计算各个候选无线接入点向目标用户终端发送信号时、对除目标用户终端之外的其他用户终端干扰强度之和,选择干扰强度之和的最小值所对应的候选无线接入点为目标无线接入点,由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下行服务,确定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和/或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信道特征,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接收到的所述用户终端的信号干扰强度;计算目标用户终端向各个候选无线接入点发送信号时、对除该候选无线接入点之外的其他无线接入点的干扰强度之和,选择干扰强度之和的最小值所对应的候选无线接入点为目标无线接入点,由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上行服务,确定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11.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入指示信息模块,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点返回的、中心处理节点根据归属的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确定的接入指示信息,所述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
数据收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和对应的编码调制方式,与所述无线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发送或接收业务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频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归属的无线接入点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返回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或
导频信号发送模块,用于向归属的无线接入点广播发送的导频信号,以使所述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导频信号,检测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导频信号强度或信道特征。
13.一种无线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无线接入点;
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中心处理节点;
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用户终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2049902A CN101895990B (zh) | 2010-06-13 | 2010-06-13 | 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 |
EP11795055.0A EP2582194B1 (en) | 2010-06-13 | 2011-05-11 | Wireless access method, equipment and system |
PCT/CN2011/073934 WO2011157089A1 (zh) | 2010-06-13 | 2011-05-11 | 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 |
US13/713,562 US9264917B2 (en) | 2010-06-13 | 2012-12-13 | Wireless acces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2049902A CN101895990B (zh) | 2010-06-13 | 2010-06-13 | 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95990A true CN101895990A (zh) | 2010-11-24 |
CN101895990B CN101895990B (zh) | 2013-04-24 |
Family
ID=43105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049902A Active CN101895990B (zh) | 2010-06-13 | 2010-06-13 | 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64917B2 (zh) |
EP (1) | EP2582194B1 (zh) |
CN (1) | CN101895990B (zh) |
WO (1) | WO2011157089A1 (zh)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157089A1 (zh) * | 2010-06-13 | 2011-12-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 |
CN102316070A (zh) * | 2011-09-21 | 2012-01-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3583005A (zh) * | 2011-04-01 | 2014-02-12 | 英特尔公司 | 用于分布式rrh系统中csi-rs配置的设备和方法 |
CN103702397A (zh) * | 2013-12-25 | 2014-04-02 | 广西大学 | 一种通信业务触发方法和系统 |
CN103781155A (zh) * | 2012-10-17 | 2014-05-07 | 希姆通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及其搜网方法 |
WO2014090199A1 (en) * | 2012-12-14 | 2014-06-1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channel sounding, and other signaling for multi-user full duplex transmission |
CN104168623A (zh) * | 2013-05-17 | 2014-11-26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管理WiFi移动设备的无线连接的方法、设备与系统 |
CN106559784A (zh) * | 2015-09-30 | 2017-04-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控制设备接入的方法、装置以及接入网络的方法 |
CN106575989A (zh) * | 2014-07-31 | 2017-04-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CN108990045A (zh) * | 2011-12-14 | 2018-12-11 | 埃克提克斯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维持或优化移动电话网络的方法和系统 |
US10735080B2 (en) | 2016-08-10 | 2020-08-0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Transmission scheme indication method,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CN112584370A (zh) * | 2019-09-27 | 2021-03-30 | 瞻博网络公司 | 无线终端漫游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20577A1 (en) * | 2013-08-08 | 2015-02-12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to a wireless device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which applies a combined cell deployment |
CN104581854B (zh) * | 2013-10-16 | 2019-07-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连接方法和装置 |
CN104038456B (zh) * | 2014-05-30 | 2018-02-02 |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 |
US9949143B2 (en) * | 2014-06-16 | 2018-04-1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Transmission of probing pilots in a combined radio cell |
CA2943654C (en) * | 2014-06-17 | 2019-04-1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User device; access node device, central network controller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
US9787354B2 (en) | 2014-10-29 | 2017-10-10 | FreeWave Technologies, Inc. | Pre-distortion of receive signal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broadband transceivers |
US10033511B2 (en) | 2014-10-29 | 2018-07-24 | FreeWave Technologies, Inc. | Synchronization of co-located radios in a dynamic time division duplex system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
US9819446B2 (en) * | 2014-10-29 | 2017-11-14 | FreeWave Technologies, Inc. | Dynamic and flexible channel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0149263B2 (en) | 2014-10-29 | 2018-12-04 | FreeWave Technologies, Inc. | Technique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portions of received signal to identify preamble portion and to determine signal-distorting characteristics |
CN115133961A (zh) * | 2016-05-11 | 2022-09-3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基站以及通信终端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186626A1 (en) * | 2007-12-21 | 2009-07-23 | Airvana, Inc. | Allocating Code Space to Base Stations |
CN101500297A (zh) * | 2008-01-31 | 2009-08-05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衡量异系统导频信号强度、选择基站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1610557A (zh) * | 2008-06-20 | 2009-12-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在无线节点间调度终端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104786A1 (en) * | 2001-11-26 | 2003-06-05 | Jung Stefan Wilhelm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location of substreams in circuit switched connections |
EP1617691B1 (en) * | 2004-07-13 | 2009-09-02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for terminal-assisted interference control in a multi-carrie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983674B2 (en) * | 2005-06-16 | 2011-07-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rving base station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769402B2 (en) * | 2005-11-23 | 2010-08-03 | Motorola, Inc. | Adaptive bearer configuration for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using received response information |
US8417255B2 (en) * | 2007-03-16 | 2013-04-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ata transmission and power control in a multihop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5140663B2 (ja) * | 2007-04-27 | 2013-02-06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制御装置、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基地局無線パラメータ制御方法 |
KR101361829B1 (ko) | 2007-10-24 | 2014-02-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동적 빔포밍 방식에 기반한 핸드오버 장치 및 방법 |
US9622192B2 (en) * | 2008-02-01 | 2017-04-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Virtual scheduling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
KR101524283B1 (ko) * | 2008-07-07 | 2015-05-2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절차와 그에 따른펨토 기지국의 송신기 파워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WO2010031892A1 (en) * | 2008-09-18 | 2010-03-25 | Nokia Corporation | Link adapta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 applying demodulate-and-forward relay nodes |
US8036675B2 (en) * | 2009-03-31 | 2011-10-11 | Alvarion Ltd. | Load balanc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
CN101895990B (zh) * | 2010-06-13 | 2013-04-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 |
-
2010
- 2010-06-13 CN CN2010102049902A patent/CN101895990B/zh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5-11 EP EP11795055.0A patent/EP2582194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5-11 WO PCT/CN2011/073934 patent/WO2011157089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
- 2012-12-13 US US13/713,562 patent/US926491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186626A1 (en) * | 2007-12-21 | 2009-07-23 | Airvana, Inc. | Allocating Code Space to Base Stations |
CN101500297A (zh) * | 2008-01-31 | 2009-08-05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衡量异系统导频信号强度、选择基站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1610557A (zh) * | 2008-06-20 | 2009-12-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在无线节点间调度终端的方法 |
Cited B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264917B2 (en) | 2010-06-13 | 2016-02-1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Wireless acces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WO2011157089A1 (zh) * | 2010-06-13 | 2011-12-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 |
CN103583005A (zh) * | 2011-04-01 | 2014-02-12 | 英特尔公司 | 用于分布式rrh系统中csi-rs配置的设备和方法 |
CN102316070A (zh) * | 2011-09-21 | 2012-01-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2316070B (zh) * | 2011-09-21 | 2017-11-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8990045B (zh) * | 2011-12-14 | 2021-07-16 | 埃克提克斯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维持或优化移动电话网络的方法和系统 |
CN108990045A (zh) * | 2011-12-14 | 2018-12-11 | 埃克提克斯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维持或优化移动电话网络的方法和系统 |
CN103781155A (zh) * | 2012-10-17 | 2014-05-07 | 希姆通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及其搜网方法 |
CN103781155B (zh) * | 2012-10-17 | 2019-01-04 | 希姆通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及其搜网方法 |
WO2014090199A1 (en) * | 2012-12-14 | 2014-06-1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channel sounding, and other signaling for multi-user full duplex transmission |
CN104168623A (zh) * | 2013-05-17 | 2014-11-26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管理WiFi移动设备的无线连接的方法、设备与系统 |
US10555188B2 (en) | 2013-05-17 | 2020-02-04 | Alcatel Lucent |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wireless connection of WiFi mobile devices |
CN103702397A (zh) * | 2013-12-25 | 2014-04-02 | 广西大学 | 一种通信业务触发方法和系统 |
CN106575989A (zh) * | 2014-07-31 | 2017-04-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CN106559784A (zh) * | 2015-09-30 | 2017-04-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控制设备接入的方法、装置以及接入网络的方法 |
WO2017054517A1 (zh) * | 2015-09-30 | 2017-04-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控制设备接入的方法、装置、接入网络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
US10735080B2 (en) | 2016-08-10 | 2020-08-0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Transmission scheme indication method,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CN112584370A (zh) * | 2019-09-27 | 2021-03-30 | 瞻博网络公司 | 无线终端漫游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82194A4 (en) | 2013-07-03 |
US9264917B2 (en) | 2016-02-16 |
EP2582194B1 (en) | 2017-08-30 |
EP2582194A1 (en) | 2013-04-17 |
US20130102305A1 (en) | 2013-04-25 |
WO2011157089A1 (zh) | 2011-12-22 |
CN101895990B (zh) | 2013-04-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95990B (zh) | 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 | |
KR101877775B1 (ko)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 간 협업 통신을 위한 간섭 제거 코드를 할당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KR100957314B1 (ko) | 셀룰라 무선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트래픽 로드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 |
KR101752921B1 (ko) | 다중 셀 협력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 |
US8644835B2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of mobile terminal, pico base station, and macro base st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 | |
EP2679058B1 (en) | Configuring power distribution within cooperation areas of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US6940845B2 (en) | Asymmetric measurement-based dynamic packet assign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data services | |
US9516525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beamforming | |
US7894402B2 (en) | High rate packet data 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DMA) | |
US1045559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ccess and backhaul resources | |
US8731553B2 (en) |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a device for a target terminal and a cooperative terminal | |
EP2101528A1 (en) |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a relay-based wireless network | |
US9198186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resource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9258785B2 (en) | Uplink signal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and devi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101880972B1 (ko) | 무선 통신시스템의 다층 클러스터링 장치 및 방법 | |
EP3185435A1 (en) | Multi-cell beamforming method and device | |
US20120094650A1 (en) |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 |
JP6704524B2 (ja) | 無線リソースを割り当て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 |
KR101981089B1 (ko) | 이종셀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을 선택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US10382176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resource | |
Huang et al. | On sum-rate maximization in CR-assisted heterogeneous LTE-LAA networks | |
Yeh et al. | A Threshold-based Scheduling and Power Control Design on IMT-2020 Evaluation | |
CN103327598B (zh) | 接入点功率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