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4370A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4370A
CN101874370A CN200880117468A CN200880117468A CN101874370A CN 101874370 A CN101874370 A CN 101874370A CN 200880117468 A CN200880117468 A CN 200880117468A CN 200880117468 A CN200880117468 A CN 200880117468A CN 101874370 A CN101874370 A CN 1018743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signal
section
control part
control information
sub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74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4370B (zh
Inventor
浜口泰弘
难波秀夫
藤晋平
横枕一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0678525&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874370(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74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4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4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43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04L5/0039Frequency-contiguous, i.e. with no allocation of frequencies for one user or terminal between the frequencies allocated to anoth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04L5/0041Frequency-non-contiguo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程序。其中,无线发送装置将初级调制后的信号变换为频率信号并将该变换后的频率信号分别分配给子载波进行发送,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具备:控制部,其在将所述频率信号按照由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所述频率信号构成的每段分割时,基于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传输路径品质,对该段内频率信号数选择满足规定的通信品质的值并作为控制信息;和分配部,其按照构成所述段的频率信号数成为由所述控制部作为控制信息而选择的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方式,对所述频率信号进行段化,并将构成各段的所述频率信号分配给连续的子载波。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程序,尤其涉及利用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频率信号分配给多个子载波的频谱控制单载波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程序。
本申请基于2007年11月26日向日本申请的特愿2007-304321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下一代移动体通信系统的研究的盛行,作为用于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效率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各小区使用相同频带的复用1频率的蜂窝系统。
在下行链路(从基站装置向移动终端装置的通信)中,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方式成为最有力的候选。OFDMA方式是利用对信息数据实施64QAM(64-ary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值正交振幅调制)或BPSK(Binary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等调制的OFDM信号,由多个移动终端装置分割由时间轴和频率轴构成的接入单位即资源块来进行通信的系统。由于使用OFDM信号,故有时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峰值平均功率比)变得非常高,虽然高的峰值功率在发送功率放大功能较充裕的下行链路的通信中不会成为大的问题,但是在发送功率放大功能不充裕的上行链路(从移动台向基站装置的通信)中,高的峰值功率却会成为发送功率放大时发送信号发生变形的致命问题。
因此,在上行链路的通信中,提出了一种PAPR较低的单载波的通信方式。其中之一为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OFDM:离散傅里叶变换扩散OFDM)(例如非专利文献1)。图7是表示利用了DFT-s-OFDM的发送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框图。编码部100对输入的信息数据即发送数据进行纠错编码,调制部101实施BPSK(Binary Phase Shift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等调制(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实施该调制称为“初级调制(primary modulation)”)。进而,在通过S/P(串行/并行)变换部102将时间轴信号变换为并行信号之后,由DFT(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里叶变换)部103进行傅里叶变换,将时间轴信号变换为频率信号。
将该变换后的频率信号通过子载波分配部104,并按照后述的规则配置到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逆离散傅里叶变换)部105的输入中。IDFT部105在没有输入的IDFT点上插入0来进行逆离散傅里叶变换,获得时间波形。接着,将这些时间波形通过GI(Guard Interval:保护间隔)插入部106插入保护间隔,接着,通过P/S(并行/串行)变换部107将其变换为串行信号。该串行信号通过D/A(数字/模拟)变换部108而变换为模拟信号,通过RF(高频)部109进一步向上转换为无线频带信号,并经由未图示的天线进行发送。在复用多个用户数据的系统中,使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DFT的点数比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点数大,输入为0的子载波由其他移动终端装置使用。
由此生成的数据与单载波的调制同样,其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低。另外,如OFDM信号那样,通过插入保护间隔可无符号间干扰地处理数据(在本说明书中,将插入保护间隔的间隔、即进行DFT的数据处理单位称为“符号”)。而且,其优点在于,由于通过离散傅里叶变换DFT而暂时形成了频率波形,因此频率轴的控制变得容易。
作为该频率配置的规则,提出了两种方法。其中之一是称为固定(Localized:以后称为“L配置”)方式,另一种是称为分布(Distributed:以后称为“D配置”)方式。如图8A所示,L配置是在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DFT的输入中不改变其配置地连续分配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后的频率数据的方式,如图8B所示,D配置是在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DFT的输入中以一定间隔分散地分配该数据的方式。
在L配置中可得到通过在用户间选择适当的频带所得到的分集效果、即用户分集效果,在D配置中由于扩大使用频带故可得到频率分集效果。但是,并不是两种方式都能选择通信中最佳的子载波,尤其在频率选择性强的传输路径环境、来自其他小区的干扰信号多的环境下,不能得到充分的性能。
另外,作为自适应控制(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AMCS),提出了一种与传输路径的状态相应地变更初级调制方式的方法。该方法是根据表示使用的频带的传输路径的品质的SNR(Signal to NoiseRatio:信噪比)或SINR(Signal to Noise and Interference Ratio:信号噪声干扰比)和作为目标的误码率,来变更调制方式或编码率的方法。
另一方面,作为同样的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还提出了一种单载波CI(Carrier Interferometry)法(参照非专利文献2)。该方式也可通过与DFT-s-OFDM相同的信号生成方法来生成发送信号。在该非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相对于上述的配置规则(L配置、D配置)而言更灵活的配置规则。
其是将离散傅里叶变换DFT输出的频率信号模块(以下称为“段”)化为多个子载波,并在将其配置到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DFT输入时选择来自其他小区的影响小的子载波进行配置的方法(以后,定义为LS-x配置,在此,x为分配给同一段的频率信号数)。相对于之前所示的L配置而言,能够选择通信精度更高的子载波。若只考虑最佳配置则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特性劣化,但是通过增多段内的频率信号数可减轻PAPR特性的劣化。另外,在将该段内的频率信号数设为1的情况下,可选择最佳的子载波。此时,PAPR变高,接近相同子载波数的OFDM信号。
另外,公知如下内容(参照非专利文献2)。段内频率信号数越多,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越小、即PAPR特性越好。PAPR特性好意味着高瞬时功率的发生概率低。另外,段内频率信号数越少,误码率特性越好。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段内频率信号数设为xx的方法表示为LS-xx。
进而,可知作为自适应控制,通过将使用的频率信号数设为通常的1/2(一半比率)或1/4(四分之一比率),从而即使在干扰存在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发生吞吐量降低的情况下进行通信。在降低该比率时使用LS-xx配置,在该非专利文献中,在将子载波总数设为64的情况下,根据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和误码率特性的关系推荐LS-8(以上,参照非专利文献2)。
另外,本说明书中,将如DFT-s-OFDM法或CI法那样通过生成多载波信号的方法来生成单载波的信号并控制所生成的频谱从而进行通信的方法,以下统称为“频谱控制单载波通信方式”。
非专利文献1:3GPP R1-050702,“DFT-Spread OFDM with PulseShaping Filter in Frequency Domain in Evolved UTRA Uplink”,NTTDoCoMo
非专利文献2:The 17th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Personal,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PIMRC’06),“MICROSCOPIC SPECTRUM CONTROL TECHNIQUE USINGCARRIER INTERFEROMETRY FOR ONE-CELL REUSE SINGLECARRIER TDMA SYSTEMS”,大阪大学
但是,在以往的L配置、D配置的使用方法中,虽然可得到良好的PAPR特性,但是由于选择分配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自由度低,故存在无法利用传输路径品质良好的子载波而通信效率劣化的问题。
另外,在减少以往的频率信号时设为LS-8配置的方法中,即使可得到良好的PAPR特性,但是由于在LS-8配置中选择分配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自由度低,故存在无法利用传输路径品质良好的子载波而通信效率劣化的问题。另外,尽管子载波的传输路径品质良好且误码率存在余量,但由于不能得到充分低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故存在放大时波形变形、会发生干扰其他小区的干扰波、系统整体的通信效率劣化的问题。
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得到良好的通信效率和PAPR特性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实现,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无线发送装置,其将初级调制后的信号变换为频率信号,并将该变换后的频率信号分别分配给子载波后进行发送;和无线接收装置,其接收该无线发送装置所发送的信号;所述无线发送装置或所述无线接收装置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频率信号按照由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所述频率信号构成的每段分割时,基于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传输路径品质,对该段内频率信号数选择满足规定的通信品质的值并作为控制信息,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具备分配部,所述分配部按照构成所述段的频率信号数成为由所述控制部作为控制信息而选择的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方式,对所述频率信号进行段化,并将构成各段的所述频率信号分配给连续的子载波。
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除了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外,还基于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传输路径品质,选择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数或所述初级调制的方式中的至少一个参数值且满足所述规定的通信品质的值作为控制信息。
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按照随着干扰波的功率量的增加而所述子载波数减少的方式,从至少包括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数在内的所述参数以及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可取的值的组合之中选择组合,作为控制信息。
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从至少包括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数在内的所述参数以及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可取的值的组合中,选择满足所述规定的通信品质且传输速度最大的组合,在针对从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向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信号的干扰波的功率量比规定值大时,从选择出的所述组合内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数最少的组合中选择控制信息。
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从至少包括所述初级调制的方式在内的所述参数以及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可取的值的组合中,选择满足所述规定的通信品质且传输速度最大的组合,在针对从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向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信号的干扰波的功率量比规定值小时,从选择出的所述组合内所述初级调制的方式的调制多值数最少的组合中选择控制信息。
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其中一个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选择出的所述值中选择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最大的值作为控制信息。
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其中一个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无线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比预先规定的阈值大时,从选为控制信息的对象中去除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比预先规定的阈值小的值的组合。
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其中一个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无线发送装置的可供给功率比预先规定的阈值小时,从选为控制信息的对象中去除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比预先规定的阈值小的值的组合。
另外,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将初级调制后的信号变换为频率信号,并将该变换后的频率信号分别分配给子载波后进行发送,其特征在于,具备:控制部,其在将所述频率信号按照由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所述频率信号构成的每段分割时,基于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传输路径品质,对该段内频率信号数选择满足规定的通信品质的值并作为控制信息;和分配部,其按照构成所述段的频率信号数成为由所述控制部作为控制信息而选择的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方式,对所述频率信号进行段化,并将构成各段的所述频率信号分配给连续的子载波。
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发送侧,其将初级调制后的信号变换为频率信号,并将该变换后的频率信号分别分配给子载波后进行发送;和接收侧,其接收该发送侧所发送的信号;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过程,所述发送侧或所述接收侧基于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传输路径品质,对在将所述频率信号按照由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所述频率信号构成的每段分割时该段内频率信号数,选择满足规定的通信品质的值并作为控制信息;和第二过程,所述发送侧按照构成所述段的频率信号数成为在所述第一过程中作为控制信息而选择的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方式,对所述频率信号进行段化,并将构成各段的所述频率信号分配给连续的子载波。
另外,本发明的程序,用于使无线发送装置所具备的计算机作为下述控制部发挥功能,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将初级调制后的信号变换为频率信号并将该变换后的频率信号分别分配给子载波进行发送,所述控制部基于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传输路径品质,对在将所述频率信号按照由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所述频率信号构成的每段分割时该段内频率信号数,选择满足规定的通信品质的值并作为控制信息。
(发明效果)
由于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程序,基于分配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传输路径品质,将段内频率信号数确定为满足规定的通信品质的值,故通过满足规定的通信品质,能得到良好的通信效率,而且将段内频率信号数设为尽量大的值,还能得到良好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终端装置在上行链路中使用的子载波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A是表示在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共用的移动终端装置20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2B是表示在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共用的基站装置30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3是表示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各段内频率信号数中平均SINR最好的子载波的组合的例子的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某一传输路径中的QPSK的误码率特性的一个例子。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与控制部13中的初级调制方式和段内频率信号数的确定相关的流程的图。
图6是自适应切换基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利用了以往的DFT-s-OFDM的发送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8A是表示向基于以往的L配置的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DFT的输入的图。
图8B是表示向基于以往的D配置的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DFT的输入的图。
图中:1-编码部,2-数字调制部,3-S/P变换部,4-DFT部,5-段化部,6-子载波分配部,7-IDFT部,8-GI插入部,9-P/S变换部,10-功率控制部,11-D/A变换部,12-RF部,13-控制部,14-接收部,20-移动终端装置,30-基站装置,31-发送部,32-接收部,33-控制部,34-品质测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频谱控制单载波方式的一个例子的DFT-s-ODFT方式被用于蜂窝的上行链路(从移动终端装置20向基站装置30的通信)。并且,在基站装置30中,各移动终端装置20的每个子载波的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Power Ratio:信号功率与干扰及噪声功率比)可通过任意方法测定。作为其中的一个例子,有移动终端装置20发送在基站装置30中为已知的信号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站装置30在一定周期中可测定整个频域的子载波的SINR。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以基于SINR进行调制方式的选择等作为前提,但是也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SNR(Signal to Noise Power Ratio:信号功率噪声功率比)或表示与其相当的传播路径品质的其他参数。
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在DFT-s-OFDM方式中可使用的子载波总数设为384个,移动终端装置20以64个子载波作为单位进行接入。即,可同时接入的移动终端装置20的最大数为6。移动终端装置20通常使用64个频率信号、即全部的子载波(全部比率或单称为“全部”)。在使用64个频率信号中的32个频率信号、即使用32个子载波的一半比率(或单称为“一半”)、及使用16个频率信号、即使用16个子载波的四分之一比率(或单称为“四分之一”)中,可对频率信号进行段分割。其中,在进行分割时,段内的频率信号数相同。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在一半比率或四分之一比率时,可使用将段内的频率信号数设为1、8、16的LS-1、LS-8、LS-16。进而,关于一半比率而言,除了可使用LS-1、LS-8、LS-16以外,还可以使用段内的频率信号数为32的LS-32。其中,以上只是简单的例示,并不限定于此。
在一半比率及四分之一比率下,未使用的子载波不会被其他的移动终端装置20使用,成为空载波(不使用的载波)。即,在一半比率及四分之一比率时,只对64个子载波中的32个或16个子载波分配频率信号,而对于剩余的子载波虽然不分配频率信号,但是被该移动终端装置20占有不会分配给其他的移动终端装置20。因此,在全部比率下用1符号发送64bits的情况、在一半比率下用1符号发送64bits的情况以及在四分之一比率下用1符号发送64bits的情况下,传输效率相同。
另外,作为基于自适应控制的初级调制方式的变更,为了简化说明而设纠错的编码率一定,设为只控制数字调制方式的方式,可使用BPSK、QPSK、16QAM(16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16值正交振幅调制)三种。因此,在移动终端装置20通信时可控制的参数有三个,它们是使用子载波(与频率信号相同)数(N-sub)、初级调制方式(ML)及段内频率信号数(LS-x、hLS-x、qLS-x:h表示一半,q表示四分之一)。关于各个组合如表1所示。
【表1】
表1.可控制的参数的组合
Figure GPA00001140611000091
表1的纵行表示使用子载波数,横行表示分配初级调制方式,表示了存在区域A~区域I的9种组合。另外,表中的区域的横向所示的值表示选择了该使用子载波数及初级调制方式情况下能够由1符号发送的比特数。例如,在区域B的情况下,使用子载波数为64,初级调制方式为QPSK,用1符号可发送的比特数为128比特。在本说明书中存在将该每一符号的传输比特数称为传输比率的情况。另外,在区域的下行示出可使用的段内频率信号数。在使用的子载波数为64的情况下由于不能分割,故只可使用LS-64。另外,可发送的比特数不会根据该配置而变化。
在对子载波总数64实施LS-x、hLS-x、qLS-x时,将子载波分割为64/x,并从中选择SINR高的子载波。例如,在LS-4(或hLS-4、qLS-4)的情况下,将全部子载波分割为16个。并且,在使用一半比率的情况下,选择SINR高的8段来使用,在使用四分之一比率的情况下,选择4段来使用。这是用于简化分割的前提,不存在必然性。
图1示出该配置的例子,是可使用的子载波总数为64,四分之一比率qLS-4的例子。在该图中,将子载波分割为64/4、即每个都由4个子载波构成的16个区域,在影线所示的子载波区域1、区域6、区域12及区域15中使用了子载波。由于各区域由4个子载波构成,故在该例子中使用了16个子载波。
虽然根据该分割数或由分割数确定的段内频率信号数而选择的子载波平均SINR和PAPR特性不同,但是随着分割数变多即段内频率信号数变少,SINR朝着改善的趋势变化,而PAPR特性朝着劣化的趋势变化。即,SINR和PAPR特性处于折衷的关系。另外,PAPR特性劣化的含义是指,输出相对于平均功率而言高瞬时功率的信号的概率变高。
图2A是表示能够使本发明中的初级调制方式、使用子载波数、段内频率信号数可变的DFT-s-OFDM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发送装置)20的构成的概略框图。移动终端装置20具备:编码部1、数字调制部2、S/P变换部3、DFT部4、段化部5、子载波分配部6、IDFT部7、GI插入部8、P/S变换部9、功率控制部10、D/A变换部11、RF部12、控制部13和接收部14。编码部1对输入的发送数据进行纠错等编码。数字调制部2对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BPSK或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Keying:4相移键控调制)等初级调制。S/P(Serial/Parallel)变换部3为了将实施编码、调制等后的时域信号输入到DFT部4而进行串行/并行变换。DFT部(时间-频率变换单元)4对串行/并行变换后的时域信号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生成频率信号。段化部5按照指定的每个频率信号数对DFT部4输出的频率信号进行段化。
子载波分配部6将段化后的频率信号分配给发送的子载波。IDFT部(频率-时间变换单元)7对分配给子载波的频率信号进行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DFT。GI插入部8将由系统规定的保护间隔(GI)插入到IDFT部7的输出中。P/S变换部9对GI插入部8的输出进行并行/串行变换。功率控制部10控制P/S变换部9输出的信号的功率。数字/模拟(D/A)变换部11针对功率控制部10的输出将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此外,在IDFT部7、DFT部4等的空间变换中,设在空间变换前后总功率不变。另外,控制部13对数字调制部2、S/P变换部3、DFT部4、段化部5、子载波分配部6及功率控制部10进行自适应控制。接收部14接收基站装置30发送来的数据和传输路径品质等的控制信息并输出接收数据,并且将控制信息输入到控制部13中。
此外,图2所示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20利用被称为DFT-s-OFDM(参照3GPP投稿R1-050702“DFT-Spread OFDM with PulseShaping Filter in Frequency Domain in Evolved UTRA Uplink”)的公知方式进行发送,但是也可以代替DFT部2进行傅里叶变换来生成频率信号的方法,而利用通过对各时间轴信号赋予不同的相位旋转来生成频率信号的被称为单载波CI法(参照The 17th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Personal,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PIMRC′06)“MICROSCOPIC SPECTRUM CONTROL TECHNIQUE USINGCARRIER INTERFEROMETRY FOR ONE CELLREUSE SINGLECARRIER TDMA SYSTEMS”)方式等其他的频谱控制单载波方式进行发送。在以后的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另外,控制部13输出的控制信息A是对数字调制部2指定初级调制方式的信息。控制部13输出的控制信息B是对S/P变换部3和DFT部4指定使用的子载波数的信息。控制部13输出的控制信息C是对段化部5指定段内频率信号数的信息。
控制部13输出的控制信息D是对子载波分配部6指定由基站装置30等指定出的使用的子载波的信息。控制部13输出的控制信息E是对功率控制部10控制发送功率的信息。
图2B是表示与移动终端装置20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30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基站装置30具备:发送部31、接收部32、控制部33及品质测定部34。发送部31经由天线将输入的发送数据及从控制部33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发送到移动终端装置20中。接收部32经由天线接收来自移动终端装置20的接收数据和控制数据并输出接收数据,并且将接收到的控制输出交给控制部33。控制部33基于从接收部32接收到的控制数据进行上行链路及下行链路的调度,并且指示发送部31使其将从品质测定部34接收到的各移动终端装置20的SINR发送到该移动终端装置20。品质测定部34对各移动终端装置20测定各子载波的SINR并交给控制部33。
(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能够通过改变段内频率信号数来实现的自适应控制。为了简化说明,控制信息A从BPSK、QPSK这两种中进行选择,控制信息B在使用时固定为32子载波(可使用的子载波总数为64)。此外,控制信息D即子载波的分配根据段内频率信号数如后述那样适当选择。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子载波的SINR由发送对方的基站装置30通知等,以各子载波的SINR在移动装置20中为已知作为前提。因此,在此虽然表示确定移动台装置20的控制部13所使用的子载波的情况,但也可以确定基站装置所使用的子载波并将该确定出的子载波通知给移动台装置20。
首先,对于段内频率信号数32、16、8、1,分别由控制部13选择SINR最好的子载波的组合,对于此时选择出的子载波,将作为平均SINR的hLS-xxbest分别设为hLS-32best、hLS-16best、hLS-8best、hLS-1best。图3是表示各段内频率信号数中平均SINR最好的子载波的组合的例子的图。横轴表示子载波编号。子载波为子载波1~子载波64。若对以一半比率、段内信号数为8的情况进行说明,则由于使用了32子载波,故段数为4。在该例子中,最初的段使用子载波1~8,第二段使用21~28,第三段使用子载波41~48,第四段使用子载波53~60。控制部13对于这样选择出的各组合计算hLS-xxbest。图3中,有影线的子载波表示被选择的子载波。
由该图可知,段内频率信号数越少,子载波选择的自由度越高,即,hLS-xxbest可能为良好的值。接下来,控制部13将初级调制方式设为QPSK时预先确定的作为目标的比特误码率或数据包误码率(以后,在本说明书中代表这些指标称为“通信品质”),与作为可实现的SINR的CQ-tqpsk进行比较,并选择可实现大于CQ-tqpsk的SINR的hLS-xxbest。
图4是某一传输路径中的QPSK的误码率的一个例子。图4的横轴是SINR,纵轴是误码率(比特误码率)。例如,在作为通信品质而将误码率10-x2作为目标的情况下,CQ-tqpsk成为Y1(dB)。同样地,在将误码率10-x3作为目标的情况下,CQ-tqpsk成为Y2(dB)。进行该Y1和Y2的比较,选择hLS-xxbest。此外,虽然控制部13根据传输路径中的干扰计算如图4所示的与SINR相对的误码率特性,但也可以利用理论上求出的与信号噪声比SNR相对的误码率特性(传输路径没有变动且只存在白噪声的情况下的误码率特性)。
其中,在存在多个的情况下,选择xx表示更大值的hLS-xxbest、即选择峰值平均功率比在概率上更小的值。
在不存在大于CQ-tqpsk的hLS-xxbest的情况下,进行与初级调制方式为BPSK的情况下的目标CQ-tbpsk的比较。并且,同样地选择可实现大于CQ-tbpsk的SINR的hLS-xxbest。其中,在存在多个的情况下,选择xx表示更大值的hLS-xxbest、即选择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在概率上更小的值。
由此,选择表示段内频率信号数的xx,同时确定初级调制方式。例如,在针对CQ-tqpsk而选择了hLS-8best的情况下,作为控制信息A而从控制部13输出表示选择QPSK的控制信息,作为控制信息C而输出表示将段内频率信号数设为8的控制信息。由此,在能确保成为目标的SINR的初级调制方式中,通过设定尽量多的段内频率信号数的参数,从而既能满足成为目标的SINR又能选择PAPR特性好的发送方法。
由于通过选择PAPR特性好的发送方法从而能够从概率上抑制瞬时功率变高,故能够抑制下述情况,即,瞬时功率依存数据而变大,由功率放大时的非线性变形导致信号成分劣化、通信品质瞬时劣化(依存发送的数据而发生错误),或信号泄露到频带外的通信中给其他通信系统造成影响。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以多个移动终端装置20通过FDM(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频分多路复用)方式同时接入基站装置30作为前提,故可抑制对频带外的影响、即可抑制对其他移动终端装置20的发送频带的影响。
图5是表示与控制部13中的初级调制方式和段内频率信号数的确定相关的流程的图。首先是控制部13初始化初级调制的步骤,选择可实现系统上最大传输率的调制方式,并将其设定为变量ml(S1)。在前述的例子的情况下,设定QPSK。接下来,控制部13按照作为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每个xx选择SINR最高的子载波组,并将其使用的子载波整体的平均SINR代入到LS-xxbest中(S2)。然后,控制部13将在使用被设定为变量ml的调制方式时必要的SINR设定为变量CQ-tml(S3)。
变量CQ-tml根据必要的通信品质进行确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用SINR进行定义。然后,控制部13判断hLS-xxbest中是否存在大于变量CQ-tml的SINR的值(S4)。由步骤S4的判断而判断出有大于变量CQ-tml的SINR的值时,控制部13从具有大于变量CQ-tml的品质的hLS-xxbest中选择作为段内频率信号数的xx为最大的值,并将该段内频率信号数xx设定为变量X(S5)。
然后,控制部13最终确定各控制信息。即,作为控制信息A而设定表示初级调制方式的变量ml,作为控制信息C而设定表示段内频率信号数的变量X,作为控制信息D而设定表示在计算变量X为段内频率信号数时的hLS-xxbest之际选择出的子载波的信息,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在由步骤S4的判断而判断出没有大于变量CQ-tml的SINR的值时,控制部根据变量ml的设定内容判断是否可变更初级调制方式、即在步骤S1及S7中到目前为止有尚未设定的初级调制方式时判断为可能,在没有尚未设定的初级调制方式时判断为不可。
在由步骤S6判断出可变更初级调制方式时,控制部13将到目前为止在步骤S1及S7中尚未设定的初级调制方式中可实现最大传输率的初级调制方式设定为变量ml,并返回到步骤S3(S7)。另外,在由步骤S6判断出不可变更初级调制方式时,控制部13将表示段内频率信号数的变量X设定为1,作为X=1而迁移到步骤S9中(S8)。该步骤S8意味着不能进一步变更参数。因此,虽然也考虑了就此中断流程不进行发送的方法,但是在此采取将变量X设定为1从而以抗噪声性或抗干扰性最高的初级调制方式、和可尽量选择品质好的子载波的全部比率且段内频率信号数为1的LS-1方式进行通信。
在此,虽然段内频率信号数可选择所设定的所有值,但是也可以根据移动终端装置20的状况例如剩余供给功率量或必要的发送功率来限制。在供给功率量小的情况或需要高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在放大器中输入瞬时功率大的信号时输出变形的概率变高。此时,通过施加不将段内频率信号数设为1、即不使用LS-1等限制,从而能够改善通信品质。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最初也进行了表示,但是图2所示的控制信息的确定也可以在基站装置30中进行。此时,在由基站装置30的控制部33进行控制信息的确定的情况下,该确定处理的流程也与图5所示的流程相同,基站装置30将确定出的各控制信息通过下行链路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20。移动终端装置20的接收部14接收该通知,控制部13将该通知所指定的值设定为各控制信息。
这样,基于对频率信号进行分配的子载波的SINR,将段内频率信号数确定为能够满足规定的通信品质且在实现最好的传输率的值中的最大的值。因此,段内频率信号数成为在得到最好的通信效率的范围内最大的值,能够得到良好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特性。因此,在发送功率放大时,能够防止由于利用了放大器的线性区域外而造成的发送信号发生变形,进而能够抑制对其他小区产生干扰波。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移动终端装置及基站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A、图2B说明的装置之间,除下一点之外都相同。即,在移动终端装置中,控制部输出的控制信息C、D不同,在这点上对控制部13加以变更。对于基站装置也同样。以下主要说明该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选择表1所示的参数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方法。因此,作为使用子载波总数可从64(全部)、32(一半)、16(四分之一)中选择,作为初级调制方式可从16QAM、QPSK、BPSK中选择。另外,对于段内频率数信号数,可使用表中所示的种类、即LS-1、8、16、32、64均可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孤立小区(没有什么干扰的状态)。此时,对于SINR而言噪声成为支配的主要原因。
将作为预先规定出的目标的通信品质设为Err-t的情况下,将对各初级调制方式必要的平均SINR分别设为CQ-tbpsk、CQ-tqpsk、CQ-t16qam。
首先,对各段内频率信号数计算成为最高的平均SINR。在全部比率的情况下,由于使用所有的子载波,故无选择余地,平均SINR为一个,将其设为LS-64best。在一半比率的情况下,根据段内频率信号数而成为最高的平均SINR不同,分别设为hLS-32best、hLS-16best、hLS-8best、hLS-1best。在四分之一比率的情况下,与一半比率相同,设为qLS-16best、qLS-8best、qLS-1best。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说明的参数的选择是由移动终端装置20内的控制部13或基站装置30进行的处理。
比较各初级调制方式下为了满足成为目标(target)的通信品质所需的SINR(以后,称为“期望SINR”)与按段内频率信号数计算出的SINR,选择大于期望SINR的调制方式的组合。表2示出作为一个例子选择出的结果。此外,在表中划有双划线的组合是未满足期望SINR的组合。另外,在表2以后,在hLS-xxbest的显示中将best省略。
【表2】
表2.选择出的参数
Figure GPA00001140611000161
在从作为表2所示的候选而剩余的组合中选择传输率最高的组合时,能够在满足通信品质Err-t的基础上,每单位时间能发送最多的数据,故通信效率改善。在表2的情况下,相当于全部、QPSK、LS-64或者相当于一半、16QAM、hLS-1。其中,在选择出的区域中有多个候选的情况下,选择hLS-xx或各qLS-xx中xx为最大的值的项。这是因为xx大的情况下PAPR特性好。在表2中,由于在选择出的区域中只有一个候选,故该操作不会发生。虽然选择其中一个,但是在孤立小区的情况下,无需考虑对其他系统的影响。此时,根据各终端的判断可选择最佳的参数构成。
作为一个方法而考虑选择比初级调制的信号点数少的方式(比16QAM(4比特)少的QPSK(2比特),比QPSK少的BPSK(1比特))的方法。这是因为考虑到初级调制的信号点数少的一方各种有色噪声强。因此,在第一阶段的SINR比较中成为表2所示的结果的情况下,结果选择全部的QPSK、LS-64。在作为图2中的控制信息A(初级调制方式)而设定QPSK、作为控制信息B(子载波数)而设定64、作为控制信息C(段内频率信号数)而设定64、及作为控制信息D(子载波)而设定LS-64best时所使用的子载波被设定。
进而,还考虑了在考虑PAPR特性的基础上选择参数的方法。在此时使用的子载波总数少的情况下,需考虑总发送功率(即平均功率)变小的情况。
通过这样选择参数,从而既能确保成为目标的通信品质又能使传输率最大化,还可防止PAPR特性的劣化使其为最小限度。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移动终端装置及基站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A、图2B说明的装置之间,除下一点之外都相同。即,在移动终端装置中,控制部输出的控制信息C、D不同,在这点上对控制部13加以变更。对于基站装置也同样。以下主要说明该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使用对复用1频率的蜂窝系统进行自适应控制的DFT-s-OFDM方式的情况。所谓复用1频率的蜂窝系统是在所有小区中使用同一频带的方式,虽然频率利用效率高但是相邻小区信号的干扰造成的影响成为问题的系统。即,可以说是对于SINR而言干扰成为支配的主要原因的系统。
在说明本实施方式时,使用的参数等与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参数相同。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以下说明的参数的选择是由移动终端装置20内的控制部13或基站装置30进行的处理。
在复用1频率的蜂窝系统中需要考虑给附近小区带来的影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按照传输率、使用的子载波少的顺序选择参数,则可改善系统整体的特性。
比较各初级调制方式中的期望SINR和按段内频率信号数计算出的SINR,选择大于期望SINR的调制方式的组合。表3示出作为一个例子选择出的结果。此外,在表中划有双划线的组合是未满足期望SINR的组合。
【表3】
表3.选择出的参数
在从作为表3所示的候选而剩余的组合中选择传输率最高的组合时,能够在满足Err-t的基础上,每单位时间能发送最多的数据,故通信效率改善。在表3的情况下,相当于全部、BPSK、LS-64或者相当于一半、QPSK、hLS-1~16,或者相当于四分之一、16QAM、qLS-1的5种组合。对选择其中哪一个,如上述在考虑对其他小区的影响时,优选选择每比特发送功率少的参数、即子载波数小的参数。
因此,在第一阶段的SINR的比较中成为表3所示的结果的情况下,结果选择了四分之一的16QAM、qLS-1。这是因为,使传输率最优先,然后再使所使用的子载波数少优先,从而改善了作为系统整体的通信效率。在作为图2中的控制信息A(初级调制方式)而设定16QAM、作为控制信息B(子载波数)而设定16、作为控制信息C(段内频率信号数)而设定1、及作为控制信息D(子载波)而设定qLS-1best时所使用的子载波被设定。
在采用这种参数选择方法时,由于按照在各小区内使用的子载波数变少的方式进行控制,故成为小区间相互给予的干扰降低的结果。从而既能确保成为目标的通信品质,又能使传输率最大化,还能削减对其他小区的干扰,进而可防止PAPR特性的劣化使其为最小限度。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小区为孤立小区为前提,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以小区为存在干扰的小区为前提,但是也可以通过推测通信频域内的干扰功率并将推测出的干扰功率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SINR对干扰功率的依存性是高还是低,以适当切换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参数选择方法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参数选择方法。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移动终端装置及基站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A、图2B说明的装置之间,除下一点之外都相同。即,在移动终端装置中,控制部输出的控制信息C、D不同,在这点上对控制部13加以变更。对于基站装置也同样。以下主要说明该点。虽然在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对选择的参数不控制发送功率的情况,但是此时在一半比率或四分之一比率下与全部比率相比总发送功率减少。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对按照发送功率一定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情况。与第一、第二、第三实施方式同样,以下说明的参数选择是由移动终端装置20内的控制部13或基站装置30进行的处理。
功率控制是根据图2的控制信息E进行的。在选择了一半比率的情况下按照信号功率成为全部比率的2倍的方式进行控制,在选择了四分之一比率的情况下按照信号功率成为全部比率的4倍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选择参数时,首先,比较各初级调制方式下的期望SINR和按每个段内频率信号数计算出的SINR,并选择大于期望SINR的调制方式的组合。图4示出作为一个例子选择出的结果。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了发送功率,故若传输率相同则每一比特的发送信号功率就相同,具有相同传输率的区域的候选作为最终选择候选而保留下来的倾向强。表4示出根据信号品质选择出的参数的候选。此外,在表中划有双划线的组合是不满足期望传输路径的品质的组合。
【表4】
表4.选择出的参数
Figure GPA00001140611000201
选择图4所示的这些候选中的哪个参数是根据移动终端装置20的状况选择的。例如,在如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孤立小区的情况下,只考虑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特性而选择段内频率信号数多的组合,选择全部、BPSK、LS-64成为合适的选择。另外,在如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复用1频率的蜂窝系统的情况下,考虑对其他小区的影响而选择所使用的子载波数少的四分之一、16QAM是合适的。进而,在小区边缘的移动终端装置20的情况下,由于想要尽量高效地使用用于发送功率放大的放大器,故选择了PAPR特性好的qLS-16best。
另外,功率供给剩余量少的移动终端装置20等,也可以预先将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特性差的组合从选择候选中去除。此时,由于从候选中去除了hLS-1、8或qLS-1、8,故成为来自全部、BPSK、LS-64best和一半、QPSK、hLS-16best、32best和四分之一、16QAM、qLS-16best的4个中的选择。
图6是适当切换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处理的流程图。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可通过使用该流程的一部分实现。
首先,控制部13按照初级调制方式和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每个组合选择平均SINR最好的子载波,并将此时的平均SINR设定为LS-xx、hLS-xx、qLS-xx(S21)。接下来,控制部13判断有无对该移动终端装置20的特性的依存性(S22),即,在所述功率供给剩余量的多少或发送功率放大中的放大器的使用效率等移动终端装置20的各要素中,判断是否存在对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特性的耐性。例如,在功率供给剩余量小、可供给的功率比预先规定的阈值小时,判断为没有对PAPR特性的耐性。或者,在发送功率比预先规定的阈值大、峰值时超过了放大器的线性区域时,判断为没有对PAPR特性的耐性。这里,在没有对PAPR特性的耐性时,判断出存在对特性的依存性。在步骤S22中判断为容易受到PAPR特性劣化的影响、即有依存性时,控制部13从参数的组合中预先删除PAPR特性差的LS-1、hLS-1、qLS-1(S23)。此外,在此虽然删除了段内频率信号数为1的组合,但是也可以删除2以下或4以下等段内频率信号数在其他预先规定的阈值以下的组合。
在步骤S22中判断为没有对PAPR特性的耐性时以及在步骤S23的处理之后,控制部13设定用于满足与各初级调制方式ml相对应而被要求的通信品质的平均SINR即CQ-tml(步骤S25)。该CQ-tml是根据初级调制方式而不同的值。接下来,控制部13删除不满足CQ-tml的候选(S26)。该步骤S26的处理在说明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表2、3中相当于在表中的候选中划上双重删除线来进行删除。接下来,控制部13在满足设定的要求品质的调制方式存在的区域中选择传输率最高的区域(S27)。在该阶段中,可选择多个区域。
在此,所谓区域是指表中的区域A~I。并且,在选择出的区域中也存在对应段内频率信号数而剩余多个候选的情况。
接下来,控制部13判断是否存在步骤S27中选择出的区域(S28)。在此,在判断出没有选择出的区域时,迁移到步骤S30中,控制部13在所有区域中选择传输率最低的区域,迁移到步骤S33中。另一方面,在判断出存在步骤S28中选择出的区域时,控制部13判断移动终端装置20的通信环境是否依存干扰(S29)。该是否依存干扰的判断例如通过干扰功率的绝对值是否在阈值以上来进行判断。另外,该步骤S29也可以判断是否有孤立小区或干扰小区。在由步骤S29判断出通信环境是干扰依存时,控制部10在从通过步骤S27选择出的区域中选择使用子载波数最小的区域之后(S31),迁移到步骤S33。
另外,在由步骤S29判断出不是干扰依存性时,控制部13在从通过步骤S27选择出的区域中选择初级调制方式的多值数少的区域之后(S32),迁移到步骤S33。该分支相当于第二实施方式。在步骤S33中,控制部13从在步骤S30、31、32中的其中一个选择出的区域中选择段内频率信号数最大的,进而根据选择出的区域的比率进行功率控制,结束流程。
代入以下具体的情况。作为该例子,可使用的参数表示在表1中,通信环境为1频率复用(干扰依存性高),进行基于使用的子载波数的发送功率控制,移动终端装置20以具有对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的劣化的影响大这一特性的装置的情况为例。
此时,在步骤S23中,控制部13首先从候选中删除hLS-1、qLS-1的组合。在此,图4示出对SINR进行比较后的结果。在步骤S27中,控制部13保留区域C、E、G。
接下来,由于存在通过步骤S28选择出的区域,故迁移到步骤S29中,由于在步骤S29中判断出干扰依存性高,故控制部13在步骤S31中选择区域G。该分支相当于第三实施方式。并且,在步骤S33中选择LS16。结果,控制信息A变为16QAM,控制信息B变为16,控制信息C变为16,控制信息D分配给步骤S21中为了计算而使用的子载波。
在进行这种控制之后,能够在考虑终端特性的依存度或对其他小区的干扰的情况下,使传输率最大化,还能将PAPR特性的劣化抑制为最小限度。
另外,也可以通过将用于实现图2中的编码部1、数字调制部2、S/P变换部3、DFT部4、段化部5、子载波分配部6、IDFT部7、GI插入部8、P/S变换部9、功率控制部10及控制部13的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并使计算机系统读取被记录在该记录介质上的程序,并通过执行该程序来进行这些处理。此外,在此所称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或周边设备等硬件。
另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搬介质、以及内置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等的存储装置。进而,“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包括:如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一样在短时间内动态保持程序的记录介质、和如该情况下的服务器或成为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一样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程序的记录介质。另外,上述程序也可以是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也可以是利用与已经被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上的程序的组合可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序。
以上,虽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是具体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包括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宜在将频谱控制单载波通信方式用于上行链路的移动体通信系统中使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Claims (11)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无线发送装置,其将初级调制后的信号变换为频率信号,并将该变换后的频率信号分别分配给子载波后进行发送;和
无线接收装置,其接收该无线发送装置所发送的信号;
所述无线发送装置或所述无线接收装置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频率信号按照由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所述频率信号构成的每段分割时,基于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传输路径品质,对该段内频率信号数选择满足规定的通信品质的值并作为控制信息,
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具备分配部,所述分配部按照构成所述段的频率信号数成为由所述控制部作为控制信息而选择的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方式,对所述频率信号进行段化,并将构成各段的所述频率信号分配给连续的子载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除了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以外,还基于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传输路径品质,选择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数或所述初级调制的方式中的至少一个参数值且满足所述规定的通信品质的值作为控制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按照随着干扰波的功率量的增加而所述子载波数减少的方式,从至少包括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数在内的所述参数以及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可取的值的组合之中选择组合,作为控制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从至少包括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数在内的所述参数以及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可取的值的组合中,选择满足所述规定的通信品质且传输速度最大的组合,在针对从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向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信号的干扰波的功率量比规定值大时,从选择出的所述组合内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数最少的组合中选择控制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从至少包括所述初级调制的方式在内的所述参数以及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可取的值的组合中,选择满足所述规定的通信品质且传输速度最大的组合,在针对从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向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信号的干扰波的功率量比规定值小时,从选择出的所述组合内所述初级调制的方式的调制多值数最少的组合中选择控制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选择出的所述值中选择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最大的值作为控制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无线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比预先规定的阈值大时,从选为控制信息的对象中去除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比预先规定的阈值小的值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无线发送装置的可供给功率比预先规定的阈值小时,从选为控制信息的对象中去除所述段内频率信号数比预先规定的阈值小的值的组合。
9.一种无线发送装置,将初级调制后的信号变换为频率信号,并将该变换后的频率信号分别分配给子载波后进行发送,其特征在于,具备:
控制部,其在将所述频率信号按照由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所述频率信号构成的每段分割时,基于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传输路径品质,对该段内频率信号数选择满足规定的通信品质的值并作为控制信息;和
分配部,其按照构成所述段的频率信号数成为由所述控制部作为控制信息而选择的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方式,对所述频率信号进行段化,并将构成各段的所述频率信号分配给连续的子载波。
10.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发送侧,其将初级调制后的信号变换为频率信号,并将该变换后的频率信号分别分配给子载波后进行发送;和接收侧,其接收该发送侧所发送的信号;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过程,所述发送侧或所述接收侧基于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传输路径品质,对在将所述频率信号按照由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所述频率信号构成的每段分割时该段内频率信号数,选择满足规定的通信品质的值并作为控制信息;和
第二过程,所述发送侧按照构成所述段的频率信号数成为在所述第一过程中作为控制信息而选择的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方式,对所述频率信号进行段化,并将构成各段的所述频率信号分配给连续的子载波。
11.一种程序,用于使无线发送装置所具备的计算机作为下述控制部发挥功能,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将初级调制后的信号变换为频率信号并将该变换后的频率信号分别分配给子载波进行发送,所述控制部基于分配所述频率信号的子载波的传输路径品质,对在将所述频率信号按照由段内频率信号数的所述频率信号构成的每段分割时该段内频率信号数,选择满足规定的通信品质的值并作为控制信息。
CN200880117468.1A 2007-11-26 2008-11-26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Active CN1018743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04321 2007-11-26
JP2007-304321 2007-11-26
PCT/JP2008/071401 WO2009069630A1 (ja) 2007-11-26 2008-11-26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送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4370A true CN101874370A (zh) 2010-10-27
CN101874370B CN101874370B (zh) 2014-04-16

Family

ID=40678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7468.1A Active CN101874370B (zh) 2007-11-26 2008-11-26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411770B2 (zh)
EP (1) EP2216924A4 (zh)
JP (2) JPWO2009069630A1 (zh)
CN (1) CN101874370B (zh)
AU (1) AU2008330673B2 (zh)
EA (1) EA018288B1 (zh)
WO (1) WO20090696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5992A (en) * 1998-02-12 1999-09-21 Shattil; Steve J. Frequency-shifted feedback cavity used as a phased array antenna controller and carrier interference multiple access spread-spectrum transmitter
US8670390B2 (en) 2000-11-22 2014-03-11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perative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0931338B2 (en) 2001-04-26 2021-02-23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rdinated multipoint systems
US10355720B2 (en) 2001-04-26 2019-07-16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Distributed software-defined radio
US10425135B2 (en) 2001-04-26 2019-09-24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rdinated multipoint systems
US9819449B2 (en) 2002-05-14 2017-11-14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perative subspace demultiplexing i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s
US9893774B2 (en) 2001-04-26 2018-02-13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
US9628231B2 (en) 2002-05-14 2017-04-18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Spreading and precoding in OFDM
US10200227B2 (en) 2002-05-14 2019-02-05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Pre-coding in multi-user MIMO
US10644916B1 (en) 2002-05-14 2020-05-05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Spreading and precoding in OFDM
US10142082B1 (en) 2002-05-14 2018-11-27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Pre-coding in OFDM
US11381285B1 (en) 2004-08-02 2022-07-05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Transmit pre-coding
US11552737B1 (en) 2004-08-02 2023-01-10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perative MIMO
US11184037B1 (en) 2004-08-02 2021-11-23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Demodulating and decoding carrier interferometry signals
CN102355719B (zh) * 2006-12-28 2015-09-02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系统、处理器
RU2010151976A (ru) 2008-06-20 2012-06-27 Панасоник Корпорэйшн (Jp)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передачи и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передачи
CN104660534B (zh) * 2008-09-18 2018-02-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
US8706125B2 (en) * 2008-11-28 2014-04-22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Allocation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JP2011124779A (ja) * 2009-12-10 2011-06-23 Nec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363769B2 (en) * 2010-05-05 2016-06-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RS power scaling in carrier aggregation
EP3033846B1 (en) * 2013-08-16 2019-10-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erchannel tuning
US9148182B2 (en) * 2013-10-09 2015-09-29 Maxlinear, Inc. Power combining power amplifier architectures and methods
EP3082287A1 (en) * 2015-04-16 2016-10-19 Gemalto M2M GmbH Method for uplink communication in a lte cellular network
US10917167B2 (en) 2015-05-29 2021-02-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C-CDMA with low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multi-carrier waveform
US10158458B2 (en) 2015-05-29 2018-12-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rtial collision multiple access
EP3497799A4 (en) 2016-08-12 2020-04-15 Cohere Technologies, Inc. MULTILEVEL ITERATIVE EQUALIZATION AND DECODING
US10243773B1 (en) 2017-06-30 2019-03-26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Efficient peak-to-average-power reduction for OFDM and MIMO-OFDM
US10637705B1 (en) 2017-05-25 2020-04-28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Peak-to-average-power reduction for OFDM multiple access
WO2020154550A1 (en) 2019-01-25 2020-07-30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and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US11343823B2 (en) 2020-08-16 2022-05-24 Tybalt, Llc 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and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WO2020242898A1 (en) 2019-05-26 2020-12-03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585902A1 (ru) * 1988-05-11 1990-08-15 Серпуховское высшее военное командно-инженерное училище ракетных войск им.Ленинского комсомола Многопараметрическа адаптивна система радиосв зи дл передачи дискретн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JP3107528B2 (ja) * 1997-08-07 2000-11-1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誤り補償方法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装置
UA30803A (uk) * 1998-06-04 2000-12-15 Державне Підприємство "Кб Оризон-Навігація" Спосіб і пристрій широкосмугового багатоканального адресного дуплексного радіозв'язку
US6493331B1 (en) * 2000-03-30 2002-1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s of a communications systems
JP2003283460A (ja) 2002-03-26 2003-10-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装置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方法
JP4115784B2 (ja) * 2002-09-11 2008-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再送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US8422434B2 (en) * 2003-02-18 2013-04-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management for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1646170B1 (en) * 2003-08-20 2019-10-09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subcarrier assignment method
HUE043293T2 (hu) * 2003-08-20 2019-08-28 Panasonic Corp Rádiós kommunikációs berendezés és segédvivõ-hozzárendelési eljárás
RU2267863C2 (ru) * 2003-08-21 2006-01-10 Корпорация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Способ адаптивного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частотн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есурса, адаптивной модуляции, кодирования и регулировки мощности в системе связи
JP4358271B2 (ja) * 2004-03-05 2009-11-04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多重搬送波を用いる広帯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副搬送波割り当て方法及び装置
CN1691659B (zh) * 2004-04-23 2012-01-18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在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用于同步的方法
US20050249127A1 (en) * 2004-05-10 2005-11-10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subcarrier allocation
JP4511906B2 (ja) * 2004-11-02 2010-07-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WO2007000923A1 (ja) * 2005-06-27 2007-0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装置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方法
US9209956B2 (en) * 2005-08-22 2015-1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gment sensitive scheduling
US8218563B2 (en) * 2005-11-04 2012-07-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KR100866981B1 (ko) * 2006-01-13 2008-11-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 심볼을 생성하고 수신하는 장치및 방법
WO2007082754A1 (en) * 2006-01-18 2007-07-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Localized and distributed transmission
EP1990942A1 (en) * 2006-03-20 2008-1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retransmission method
CN101043485A (zh) * 2006-03-22 2007-09-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设备及通信系统
JP4946159B2 (ja) * 2006-05-09 2012-06-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受信方法並びに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受信装置
CN102355719B (zh) 2006-12-28 2015-09-02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系统、处理器
WO2008144151A2 (en) * 2007-05-15 2008-11-27 Rambus Inc. Multi-antenna transmitter for multi-tone signa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69630A1 (ja) 2009-06-04
EP2216924A4 (en) 2014-08-13
JPWO2009069630A1 (ja) 2011-04-14
US20100254484A1 (en) 2010-10-07
JP2014140256A (ja) 2014-07-31
EP2216924A1 (en) 2010-08-11
AU2008330673A1 (en) 2009-06-04
AU2008330673B2 (en) 2012-10-18
US8411770B2 (en) 2013-04-02
EA018288B1 (ru) 2013-06-28
EA201070624A1 (ru) 2010-12-30
CN101874370B (zh) 201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4370B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EP1408710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of a virtual cell in an OFDM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U200523435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heme
JP5667682B2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9252933B2 (en) Resource allocation including a DC sub-carri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792088B2 (en) Method for partitioning resource space, assigning physical channel, and allocating power in OFDMA-based cellular system
US8045447B2 (en) Low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transmission in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s
CN102047732B (zh) 用户装置和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JP4403181B2 (ja) 無線送信機、無線受信機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10220228A (ja) セルラ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干渉均衡化のための、チャネル割り当て中の送信電力レベル設定
CN1985539A (zh) 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TWI426723B (zh) 於正交分頻多重存取符號中功率分佈之重新塑造
KR20090057112A (ko) 서브밴드 스케줄링 및 전력 증폭기 백오프 조절
WO2008032560A1 (fr) Système de communication mobile, station de base, station mobile et procédé de communication multiporteuse
JP2013175940A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2017486B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8411637B2 (en) Method for dividing a subcarrier permutation zone and an information configuration system
EP2161951B1 (en) A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reverse gain
Yoon et a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th an aggregated sub-channel structure and statistical channel quality measurement
JP5196318B2 (ja) 送信装置及び基地局並びに送信方法
WO2010146985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機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AU2012227366B2 (en)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1133311A1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multi-user single-carrier transmission with a smart frame
Zhou et al. Greedy Algorithm: Exploring Potential of Link Adaptation Technique in Wide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Bellanger Opportunistic unsynchronized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