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9820A - 发光二极管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发光二极管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9820A
CN101859820A CN200910057031A CN200910057031A CN101859820A CN 101859820 A CN101859820 A CN 101859820A CN 200910057031 A CN200910057031 A CN 200910057031A CN 200910057031 A CN200910057031 A CN 200910057031A CN 101859820 A CN101859820 A CN 1018598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layer
emitting diode
type doping
doping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57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良文
蔡亚萍
简奉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CANYUAN PHOTO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CANYUAN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CANYUAN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CANYUAN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570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59820A/zh
Publication of CN101859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98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其包括:基板、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多个相互独立的发光层、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第一接垫以及第二接垫。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位于基板上,多个相互独立的发光层位于该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上,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位于发光层上,第一接垫位于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上,且与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电连接,第二接垫位于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上,且与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电连接。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结构使发光层相互隔离,以增加发光二极管结构的内部量子效率,进而提高发光二极管结构的发光效率,且可避免产生蓝光偏移效应。

Description

发光二极管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结构,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较佳的发光效率的发光二极管结构。
背景技术
由III-V族元素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所构成的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宽能隙(widebandgap)的发光元件,其可发出的光线从红外光一直到紫外光,而几乎涵盖所有可见光的波段。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发光效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发光层的内部量子效率(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以及元件的光取出效率(lightextractionefficiency),即外部量子效率(Externalquantumefficiency)。其中,增加内部量子效率的方法主要是改善发光层的长晶质量及其结构设计,而增加光取出效率的关键则在于减少发光层所发出的光在LED内部全反射所造成的能量损失。
图1为公知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1,公知的发光二极管芯片100是由基材110、N型半导体层120、发光层130、P型半导体层140、N型接触垫150以及P型接触垫160所构成。其中,N型半导体层120位于基材110上,而发光层130位于N型半导体层120上,且P型半导体层140位于发光层130上。此外,N型半导体层120的部分区域上未覆盖有发光层130与P型半导体层140。此外,上述N型接触垫150位于未被发光层130与P型半导体层140所覆盖的N型半导体层120上,而P型接触垫160则位于P型半导体层140上。
然而,在上述发光二极管芯片100中,由于发光层130是一个仅具有单一发光区域的膜层,因此,其发光效率仍有改善的空间。此外,上述发光二极管芯片100常会产生蓝光偏移效应(blue sllift effect)。所以,如何通过改变发光层的结构,以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内部量子效率,并且避免蓝光偏移效应的发生,实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其具有较佳的发光效率,且可避免产生蓝光偏移效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其包括:基板、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多个相互独立的发光层、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第一接垫以及第二接垫。其中,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位于基板上。多个相互独立的发光层位于该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上。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位于发光层上。第一接垫位于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上,且与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电连接。第二接垫位于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上,且与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电连接。所述多个发光层之间设有绝缘层或空气间隙(air gap)使这些发光层相互隔离。
在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中,基板的材质选自硅、玻璃、砷化镓、氮化镓、砷化铝镓、磷化镓、碳化硅、磷化铟、氮化硼、氧化铝和氮化铝中的一种。
在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为n型半导体层,而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为p型半导体层。
在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包括:缓冲层、第一接触层与第一束缚层。其中,缓冲层位于基板上,第一接触层位于缓冲层上,而第一束缚层位于第一接触层上。
在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中,绝缘层的材料包括二氧化硅。
在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发光层的形状为多边形。
在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发光层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
在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中,此发光层包括多量子阱结构。
在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包括:第二束缚层以及第二接触层。其中,第二束缚层位于发光层上,且第二接触层位于第二束缚层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之发光二极管结构是利用绝缘层将发光层分割为多个不连续的岛状结构(emitting island),或是通过空气间隙使发光层相互隔离,以增加发光二极管结构的内部量子效率,进而提高发光二极管结构的发光效率。此外,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结构也可通过具有不连续结构的发光层,以避免蓝光偏移效应的产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公知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3A~3C是本发明中具有不同开孔形状的绝缘层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芯片中的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发光层与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的局部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00为发光二极管芯片          110为基材
120为N型半导体层             130为发光层
140为P型半导体层             150为N型接触垫
160为P型接触垫               200为发光二极管结构
200’为发光二极管结构        210为基板
220为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      222为缓冲层
224为第一接触层              226为第一束缚层
230为绝缘层                  232为开孔
232a为条状开孔               232b为矩形开孔
232c为椭圆形开孔             240为发光层
250为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      252为第二束缚层
254为第二接触层              260为第一接垫
270为第二接垫                280为空气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请参照图2,发光二极管结构200主要包括:基板210、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绝缘层230、多个发光层240、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250、第一接垫260以及第二接垫270。其中,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位于基板210上。而绝缘层230位于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上,且绝缘层230具有多个开孔232,以暴露出部分的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多个发光层240分别设置于绝缘层230中对应的开孔232内。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250位于绝缘层230及发光层240上。第一接垫260位于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上,且与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电连接。第二接垫270位于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250上,且与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250电连接。本发明即是通过绝缘层230中的开孔232,将发光层240分割为多个不连续的主动区域(discrete actiVe region),如此一来,即可改变发光二极管结构200内的电流分布,以增加其内部量子效率,进而提高发光二极管结构200的发光效率。
以下将针对上述构件的详细结构进行描述,但以下的描述仅作为举例说明之用,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与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基板210的材质例如是硅、玻璃、砷化镓、氮化镓、砷化铝镓、磷化镓、碳化硅、磷化铟、氮化硼、氧化铝或氮化铝等半导体或非半导体之材质。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位于基板210上,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可以是n型半导体层。
绝缘层230位于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上,且其具有多个开孔232,以暴露出部分的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绝缘层230可由绝缘材料所组成,例如:二氧化硅。此外,上述开孔232可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如多边形、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图3A~3C为具有不同开孔形状的绝缘层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3A所示,绝缘层230中具有多个彼此相互平行的条状开孔232a:图3B中所示的绝缘层230具有多个呈矩阵形式排列的矩形开孔232b:而图3C中所示的绝缘层230则具有多个呈矩阵形式排列的椭圆形开孔232c。绝缘层230中的开孔232的形状、数目及其排列方式可依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而进行设计,本发明对于开孔232的形状、数目及其排列方式不作任何限制。
发光层240分别设置于绝缘层230中对应的开孔232内,通过绝缘层230中的开孔232而将其分割为多个彼此分离的小区域,以使得发光层240形成不连续的结构,进而增加发光二极管结构200的内部量子效率。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发光层240可以是GaN或InGaN的多量子阱结构(Multiple Quantum Well,MQW)。此外,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的部分区域上未覆盖有绝缘层230与发光层240。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250位于绝缘层230及发光层240上,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250可以是p型半导体层。
图4为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芯片中的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发光层与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的局部剖面图。请参照图4所示,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例如是包括缓冲层222、第一接触层(contact layer)224与第一束缚层226。缓冲层222位于基板210上:第一接触层224位于缓冲层222上:而第一束缚层226位于第一接触层224上,且其可由N型掺杂的氮化镓(GaN)所组成。绝缘层230及发光层240位于第一束缚层226之上。而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250包括第二束缚层252与第二接触层254。第二束缚层252位于绝缘层230及发光层240之上,且其可由P型掺杂的氮化镓(GaN)所组成。第二接触层254位于第二束缚层252之上,且其可由P型掺杂的氮化镓(GaN)所组成。
请再继续参照图2,第一接垫260位于未被绝缘层230与发光层240所覆盖的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上,且与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电连接。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第一接垫260的材质可为钛或铝合金等。而第二接垫270位于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250上,且与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250电连接。此外,第二接垫270的材料包括N型透明导电氧化层以及P型透明导电氧化层,其中,N型透明导电氧化层的材质为铟锡氧化物(ITO)以及P型透明导电氧化层的材质为CuAlO2等。
图5为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请参照图5所示,发光二极管结构200’大致上与图2中所示的发光二极管结构200雷同,不过,在第二实施例中,各发光层240之间存在有空气间隙280,此即表示:在第二实施例中是利用空气来隔绝各发光层240,而此结构同样可用以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发光二极管结构200’的制造方式,可先于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220上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间隔物(spacer)。接下来,将发光层240填入于各间隔物之间。最后,再将间隔物移除,即可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发光层240。此外,也可利用其它方式形成图5中所示的发光层240,例如:选择性外延。本发明对于图5中所示的发光层240的形成方式不作任何限制。
综上所述,本发明之发光二极管结构是利用具有多个开孔的绝缘层而将发光层分割为多个岛状结构,或是通过空气间隙使发光层相互隔离,以增加发光二极管结构的内部量子效率,进而提高发光二极管结构的发光效率。此外,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结构也可通过具有不连续结构的发光层,以避免蓝光偏移效应的产生。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与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基板;
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位于该基板上;
多个相互独立的发光层,位于该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上;
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位于上述这些发光层上;
第一接垫,位于该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上,且与该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电连接;以及
第二接垫,位于该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上,且与该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多个发光层之间设有绝缘层或空气间隙使这些发光层相互隔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是,该基板的材质选自硅、玻璃、砷化镓、氮化镓、砷化铝镓、磷化镓、碳化硅、磷化铟、氮化硼、氧化铝和氮化铝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是,该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为n型半导体层,而该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为P型半导体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是,该第一型掺杂半导体层包括:
缓冲层,位于该基板上;
第一接触层,位于该缓冲层上;以及
第一束缚层,位于该第一接触层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是,该绝缘层的材料包括二氧化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发光层的形状为多边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发光层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这些发光层包括多量子阱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型掺杂半导体层包括:
第二束缚层,位于上述这些发光层上;以及
第二接触层,位于该第二束缚层上。
CN200910057031A 2009-04-07 2009-04-07 发光二极管结构 Pending CN1018598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57031A CN101859820A (zh) 2009-04-07 2009-04-07 发光二极管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57031A CN101859820A (zh) 2009-04-07 2009-04-07 发光二极管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9820A true CN101859820A (zh) 2010-10-13

Family

ID=42945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57031A Pending CN101859820A (zh) 2009-04-07 2009-04-07 发光二极管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59820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8019A (zh) * 2011-10-25 2013-05-01 武汉迪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结构
CN110707191A (zh) * 2019-10-22 2020-01-17 錼创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发光二极管晶粒及微型发光二极管晶圆
WO2022032531A1 (zh) * 2020-08-12 2022-02-17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屏
US11462661B2 (en) 2019-10-22 2022-10-04 PlayNitride Display Co., Ltd. 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and 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waf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2367B1 (en) * 1999-10-08 2003-04-22 Epistar Corporation High brightness light emitting diode having a layer of distributed contacts
CN101009342A (zh) * 2006-01-26 2007-08-01 璨圆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结构
US20070241321A1 (en) * 2006-04-18 2007-10-18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Light-emitting diode structure
US20080079013A1 (en) * 2006-09-28 2008-04-03 Formosa Epitaxy In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iode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2367B1 (en) * 1999-10-08 2003-04-22 Epistar Corporation High brightness light emitting diode having a layer of distributed contacts
CN101009342A (zh) * 2006-01-26 2007-08-01 璨圆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结构
US20070241321A1 (en) * 2006-04-18 2007-10-18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Light-emitting diode structure
US20080079013A1 (en) * 2006-09-28 2008-04-03 Formosa Epitaxy In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iode structur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8019A (zh) * 2011-10-25 2013-05-01 武汉迪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结构
CN110707191A (zh) * 2019-10-22 2020-01-17 錼创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发光二极管晶粒及微型发光二极管晶圆
US11462661B2 (en) 2019-10-22 2022-10-04 PlayNitride Display Co., Ltd. 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and 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wafer
WO2022032531A1 (zh) * 2020-08-12 2022-02-17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115511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9425359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US9391239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KR101014102B1 (ko)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EP2333852B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 emitting package
KR101150861B1 (ko) 멀티셀 구조를 갖는 발광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007128B1 (ko)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1510493A (ja) Led、ledを有するパッケージ構造体、およびledを製作する方法
KR20140022640A (ko)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발광장치
JP2016096349A (ja) 発光素子、発光素子パッケージ
CN101897046A (zh) 半导体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433921B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
CN102891160A (zh) 半导体发光装置和发光设备
KR102407329B1 (ko) 광원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조명 장치
KR20160146569A (ko) 고-전압 플립 led 칩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8766307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KR20160001259A (ko) 발광소자
US9548424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13644177B (zh) 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N101859820A (zh) 发光二极管结构
CN116779634B (zh) 一种高压倒装结构的紫外led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CN101009342A (zh) 发光二极管结构
KR101047655B1 (ko) 발광 소자, 발광 소자 제조방법,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및 조명 시스템
KR20170025035A (ko) 발광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소자 패키지
KR20120048413A (ko) 발광 소자 및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NGBO FORMOSA EPITAX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ANDONG FORMOSA EPITAX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906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264500 WEIHAI, SHANDONG PROVINCE TO: 315040 NINGBO, ZHEJIANG PROVINCE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906

Address after: 315040 Zhejiang city of Ningbo province high tech Zone No. 1558 Jiangnan Road, Zhejiang branch building room 1012

Applicant after: NINGBO CANYUAN PHOTOELECTRIC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4500 Taiwan Industrial Park, Shandong, Rushan

Applicant before: Shandong Canyuan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