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8672B - 具有改善的换热性能的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改善的换热性能的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8672B
CN101858672B CN2010102159298A CN201010215929A CN101858672B CN 101858672 B CN101858672 B CN 101858672B CN 2010102159298 A CN2010102159298 A CN 2010102159298A CN 201010215929 A CN201010215929 A CN 201010215929A CN 101858672 B CN101858672 B CN 1018586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exchanger tube
coolant channel
transition member
sectional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159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8672A (zh
Inventor
蒋建龙
汪峰
黄宁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21592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5867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58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86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86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86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间隔开;换热管,每个换热管内均限定有制冷剂通道,且每个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以通过所述制冷剂通道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其中所述换热管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沿着制冷剂在换热管内的流动方向变化以便制冷剂的流速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一致;和翅片,每个翅片分别设置在相邻换热管之间。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将制冷剂的进口侧和出口侧的换热管的总横截面积随制冷剂的状态变化,使得制冷剂在换热管内流动保持相对均匀的流速,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效率,从而可更好地发挥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Description

具有改善的换热性能的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换热器通常包括集流管、翅片及换热管,其中制冷剂在集流管及换热管内部流动,空气则在换热器的外表面流动,由此实现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换热,且通过翅片加强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换热。
尽管通过翅片能够加强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但是传统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不利影响,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了制冷剂状态的变化对换热性能的不利影响,在换热器内,制冷剂通过热交换发生了状态的改变,由此制冷剂的比容发生了变化,引起制冷剂在换热管内的流速发生变化,因此,不利地影响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例如,传统制冷剂的换热管从制冷剂的进口侧到出口侧都是同一种结构,制冷剂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不断换热,制冷剂的状态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如果换热管始终保持相同的结构,将不能充分发挥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例如,如果换热器用于蒸发器,制冷剂在换热管内的状态不停地发生变化,液相制冷剂逐渐转化为气相制冷剂。已知的是,液相制冷剂的比容远远小于气相制冷剂的比容,由于换热管始终采用相同的结构,因此制冷剂进口侧的制冷剂流速较低,没有充分参与换热,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流速较高,导致制冷剂出口侧压降过大,从而不利地影响了换热器性能。
当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气相制冷剂逐渐转化为液相制冷剂,制冷剂进口侧的制冷剂流速较高,导致制冷剂入口侧压降过大,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流速较低,没有充分参与换热,从而不利地影响了换热器性能。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改善的换热性能的换热器。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间隔开;换热管,每个换热管内均限定有制冷剂通道,且每个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相连以通过所述制冷剂通道连通第一和第二集流管,其中所述换热管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沿着制冷剂在换热管内的流动方向变化以便制冷剂的流速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一致;和翅片,每个翅片分别设置在相邻换热管之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使换热管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沿着制冷剂在换热管内的流动方向变化,使得制冷剂在换热管内流动保持相对均匀的流速,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效率,从而可更好地发挥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沿着制冷剂在换热管内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化或阶段性变化。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进一步包括限定有中空腔的过渡部件,所述过渡部件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所述换热管分为位于过渡部件一侧的第一换热管和位于过渡部件另一侧的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和第二换热管的一端分别与过渡部件相连以便所述中空腔连通第一和第二换热管,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与第二换热管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不相等。由此,可以平衡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速,保证制冷剂流速的相对均匀性,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效率,可更好地发挥该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换热管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一致,且每个第二换热管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一致。
具体地,每个第一换热管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与每个第二换热管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相等且第一换热管的数量与第二换热管的数量不相等。
第一换热管的数量与第二换热管的数量相等但每个第一换热管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与每个第二换热管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不相等。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所述过渡部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位于同一平面内。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中,所述换热器为折弯结构换热器。
所述第一和第二换热管与所述过渡部件相连的一端扭转预定角度。
所述预定角度为α,且α在0°<α<90°的范围内。
所述过渡部件为圆管、方管或T形管。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进一步包括沿所述过渡部件的轴向设置在所述过渡部件中的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将所述中空腔分成与第一换热管连通的第一中空腔和与第二换热管连通的第二中空腔,且所述第一和第二腔室通过分隔部件上的多个通孔彼此连通。
在分隔部件的轴向上的不同区间内所述通孔的总开口面积分别不同且与该区间内制冷剂的流量成反比,使得制冷剂重新混合再分配,从而分配均匀。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进一步包括沿所述过渡部件的轴向设置在所述过渡部件中的干扰部件,所述干扰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过渡部件的内周表面之间间隔开预定距离。这样,可使得制冷剂从第一换热管流入过渡部件,需绕过该干扰部件而进入第二部件,这样将会产生旋涡和涡束,从而使得制冷剂混合均匀。
所述干扰部件为圆管或方管。
在本发明的再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进一步包括第一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过渡部件内以便将所述换热器构成多流路换热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使制冷剂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换热管的总横截面积变化,使制冷剂的流速均匀,从而更好地发挥该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换热管的总横截面积逐渐变化;
图2是图1中的换热器的换热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平板型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包括过渡部件;
图4是图3中所示的换热器的过渡部件的主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过渡部件的左视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所示过渡部件的右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折弯结构换热器的一个示例的平面示意图,其中第一和第二换热管的一端扭曲后与过渡部件相连接;
图8是图7所示的折弯结构换热器的侧视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换热器的过渡部件的主视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过渡部件的左视示意图;
图11是图7所示过渡部件的右视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过渡部件的横向剖面视图,其中设有分隔部件;
图13是图12所示分隔部件的正面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示例的过渡部件的横向剖面视图,其中设有分隔部件;
图15是图14所示分隔部件的正面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的过渡部件的横向剖面视图,其中设有分隔部件;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过渡部件的横向剖面视图,其中设有干扰部件;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多流路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19是图18所示过渡部件的主视示意图;
图20是图19所示过渡部件的左视示意图;和
图21是图19所示过渡部件的右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2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多个换热管3和多个翅片4,其中,第二集流管2与第一集流管1间隔开,每个翅片4分别设置在相邻换热管3之间。
每个换热管3内均限定有制冷剂通道310,且每个换热管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相连以通过制冷剂通道310连通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3示出为扁管,具有大体长圆形的横截面,该长圆形由中间的矩形和连接在矩形两端的半圆形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换热管3的横截面并不限于上述形式,例如换热管3的横截面可以为扁的椭圆形,或方形,这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是能够容易理解的。
换热管3的制冷剂通道310的总横截面积沿着制冷剂在换热管3内的流动方向(图1中从左向右的方向)变化以便制冷剂的流速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一致,换言之,虽然制冷剂的状态沿着制冷剂在换热管3内的流动方向发生变化,但是流速基本上保持不变。更具体地,换热管3的制冷剂通道310的总横截面积沿着制冷剂在换热管3内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化或阶段性变化。
在下面的描述中,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为例来进行说明。蒸发器的入口制冷剂的状态为气液两相,主要以液相为主,例如80%液相20%气相,与外界的空气换热后,出口制冷剂的状态为气相,当然其中可能存在有少量的液相制冷剂。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00用作蒸发器时,换热管3的制冷剂通道310的总横截面积沿着制冷剂在换热管3内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大或阶段性地变大。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了解,由于液相制冷剂的比容小于气相制冷剂的比容,如果换热管3的制冷剂通道310的总横截面积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一直不变,将导致制冷剂进口侧的流速很低,不能充分换热,而出口侧的流速很高,使得压降过大。因此,换热管3的制冷剂通道310的总横截面积由换热器入口侧朝向出口侧方向逐渐变大或阶段性地变大,可使得制冷剂在换热管3内部流动保持相对均匀的流速,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进一步包括过渡部件5,该过渡部件5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且内部限定有中空腔8。过渡部件5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以一个过渡部件为例进行说明。换热管3分为位于过渡部件5一侧的第一换热管31和位于过渡部件5另一侧的第二换热管32,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的一端分别与过渡部件5相连,使得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32通过过渡部件5的中空腔8连通。
第一换热管31的制冷剂通道310的总横截面积与第二换热管32的制冷剂通道310的总横截面积不相等。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每个第一换热管31的制冷剂通道310的横截面积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一致,且每个第二换热管32的制冷剂通道310的横截面积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一致。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每个第一换热管31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与每个第二换热管32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相等且第一换热管31的数量小于第二换热管32的数量,由此,第一换热管31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小于第二换热管32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换热管31的数量与第二换热管32的数量相等但每个第一换热管31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小于每个第二换热管32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由此,第一换热管31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小于第二换热管32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
当然,上述两个示例均是阶段性变化的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2所示,每个第一换热管31的制冷剂通道310的横截面积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大,每个第二换热管32的制冷剂通道310的横截面积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也逐渐变大,这样,整个换热管3的制冷剂通道310的总横截面积从制冷剂进口侧到出口侧逐渐变大,从而可以平衡换热管3内的制冷剂流速,保证制冷剂流速的相对均匀性,由此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效率,可更好地发挥该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过渡部件5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位于同一平面内,即形成了平板型换热器。可选地,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水平设置,过渡部件5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与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分别配合的第一槽部51和第二槽部52,第一槽部51和第二槽部52也分别水平。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第一槽部51小于第二槽部51,换言之,第二换热管32大于第一换热管31,因此,当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的数量相等时,第二换热管32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换热管32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为折弯结构换热器,也就是说,过渡部件5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不在同一平面内。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如图7-图8所示,分别位于过渡部件5两侧的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的相应端扭转预定角度后与过渡部件5相连。这样,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的相应端扭转后与过渡部件5连接,便于换热器的折弯。可选地,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与过度部件5相连的一端也可以不扭转,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分别插入到过渡部件5内且成一定夹角。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如图9-11所示,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与过渡部件5相连的端部的扭转角度α可以在0°<α<90°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换热管31的端部的扭转角度与第二换热管32的端部的扭转角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相应地,过渡部件5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与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分别配合的第一槽部51和第二槽部52,如图9-11所示,第一槽部51和第二槽部5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即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端部的扭转角度)分别在0°<α<90°的范围内,此外,如图9-11所示,第二槽部52大于第一槽部51,因此第二换热管32大于第一换热管31,从而第二换热管32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大于第一换热管31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当然,第一槽部51也可以等于第二槽部52。需要理解的是,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上也形成有分别用于与第一集流管31和第二集流管32的端部相连的槽部(未示出)。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过渡部件5可为圆管、方管或T形管。当然也并不限于此,该过渡部件5还可以是任何限定有中空腔的、能供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插入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12-16所示,换热器进一步包括沿过渡部件5的轴向设置在过渡部件5中的分隔部件6。分隔部件6将过渡部件5内部的中空腔8分成与第一换热管31连通的第一中空腔81和与第二换热管32连通的第二中空腔82。
分隔部件6上形成有多个通孔601,第一中空腔81和第二中空腔82通过多个通孔601彼此连通,使得制冷剂可以在第一中空腔81和第二中空腔82中互相流动,以使制冷剂分配均匀。在分隔部件6的轴向上的不同区间内,通孔601的总开口面积不同且与该区间内制冷剂的流量成反比,也就是说,制冷剂多的区间内通孔开的比较疏(如图13所示)或者每个通孔的面积比较小(如图15所示),而制冷剂少的区间内,通孔开的比较密或者每个通孔的面积比较大。另外,通孔601为圆孔,优选为非圆孔,例如狭槽。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如图12所示,分隔部件6为中间开有多行通孔601的直板。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中,如图14所示,分隔部件6为开有多行通孔601的带有凹凸表面的板件。当然,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示例和附图所示,分隔部件6还可以是任何形状的、将中空腔8分成两个相互连通的腔室的部件,例如图16所示形状的分隔部件6,制冷剂从第一换热管31流到过渡部件5内,在中空腔8的第一中空腔81中制冷剂可重新混合然后从分隔部件6的通孔流入第二中空腔82,再流向第二换热管32,从而使得制冷剂重新混合再分配,进而分配均匀,减少气液分层。
当第一、第二集流管1、2和过渡部件5竖直放置时,例如将平板型换热器竖直放置时,如图3所示,制冷剂流入过渡部件5时,可能会出现气液分层,因此,分隔部件6的靠近下端处的通孔601的总开口面积应小于靠近上端的通孔的总开口面积,也就是说,沿从上到下的方向,通孔的孔数要逐渐减少或者每个通孔的开口面积逐渐减小,这样能使得制冷剂在竖直放置的过渡部件5内分配均匀。
当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和过渡部件5水平放置时,如图8所示,分隔部件6在径向上从上到下通孔的总开口面积应逐渐减小,也就是说,通孔的孔数要逐渐减少或者每个通孔的开口面积逐渐减小,使制冷剂可分布均匀。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替代上述分隔部件6,换热器进一步包括沿过渡部件5的轴向设置在过渡部件5中的干扰部件7,如图17所示。干扰部件7的外周面与过渡部件5的内周表面之间间隔开预定距离,由此,可使得制冷剂从第一换热管31流入过渡部件5时,需绕过该干扰部件7而进入第二部件32,这样将会产生旋涡和涡束,从而使得制冷剂混合均匀。可选地,干扰部件为圆管、方管或其他任何插入过渡部件5内可使制冷剂流动时产生旋涡和涡束的形状的部件。
在本发明的再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21所示,换热器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和第二隔板91、92,第一隔板91和第二隔板92分别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和过渡部件5内以便将换热器构成多流路换热器。第一隔板91在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上位于换热器入口110与换热器出口210的中间,且第一隔板91和第二隔板92沿纵向方向齐平。第一隔板91将第一集流管1分成了第一上腔10a和第一下腔10b,第二隔板92将过渡部件5分成了第二上腔50a和第二下腔50b。
第一上腔10a和第二上腔50a之间的第一换热管31的总横截面积小于第一下腔10b和第二下腔50b之间的第一换热管31的总横截面积。同样地,沿纵向方向类似地,第二上腔50a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第二换热管32的总横截面积小于第二下腔50b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第二换热管32的总横截面积。
如图18所示,以竖直放置的平板型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为例进行说明,制冷剂的流向如图中箭头指向方向流动。
制冷剂从换热器入口110进入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上腔10a中,并通过第一上腔10a和第二上腔50a之间的第一换热管31,然后流入过渡部件5的第二上腔50a中,再通过第二上腔50a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第二换热管32流入第二集流管2中,在第二集流管2中沿其轴向向下流动,并通过第二下腔50b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第二换热管32流向过渡部件5的第二下腔50b中,再通过第一下腔10b和第二下腔50b之间的第一换热管31流入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下腔10b中,最后从换热器的出口210流出。与此同时,空气在换热器的外表面流动,并与换热器内部的制冷剂进行换热。
通过设置换热管3的总横截面积沿从制冷剂的入口侧到出口侧的方向逐渐增大,使制冷剂的流速均匀,从而更好地发挥该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如图19-21所示,可选地,换热管3的总横截面积沿从制冷剂的入口侧到出口侧的方向阶段性增大,例如第一上腔10a和第二上腔50a之间的第一换热管31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一下腔10b和第二下腔50b之间的第一换热管的宽度,第二上腔50a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第二换热管32的宽度小于第二下腔50b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第二换热管32的宽度,而且第一上腔10a和第二上腔50a之间的第一换热管31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二上腔50a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第二换热管32的宽度,第二下腔50b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第二换热管32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一下腔10b和第二下腔50b之间的第一换热管31的宽度,由此沿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换热管3内的制冷剂通道310的个数可以增加,从而制冷剂通道310的总横截面积可以增大,从而制冷剂在整个换热管3内的流速均匀,热交换性能好,出口侧压降减小。
上面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用作蒸发器为例进行了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工作时,应与其作为蒸发器时相反,换言之,因为用作冷凝器时,制冷剂由气态变成液态,比容减小,因此沿着从制冷剂进口侧到制冷剂出口侧方向换热管的总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或阶段性减小,从而制冷剂的流速均匀,换热器性能提高。
综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将制冷剂的进口侧和出口侧的换热管的总横截面积随制冷剂的状态逐渐变化或阶段性变化,使得制冷剂在换热管内流动保持相对均匀的流速,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效率,从而可更好地发挥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集流管;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间隔开;
换热管,每个换热管内均限定有制冷剂通道,且每个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相连以通过所述制冷剂通道连通第一和第二集流管,其中所述换热管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沿着制冷剂在换热管内的流动方向变化以便制冷剂的流速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一致;
翅片,每个翅片分别设置在相邻换热管之间;
限定有中空腔的过渡部件,所述过渡部件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所述换热管分为位于过渡部件一侧的第一换热管和位于过渡部件另一侧的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和第二换热管的一端分别与过渡部件相连以便所述中空腔连通第一和第二换热管,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与第二换热管的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不相等;和
沿所述过渡部件的轴向设置在所述过渡部件中的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将所述中空腔分成与第一换热管连通的第一中空腔和与第二换热管连通的第二中空腔,且所述第一和第二腔室通过分隔部件上的多个通孔彼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通道的总横截面积逐渐变化或阶段性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换热管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一致,且每个第二换热管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换热管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与每个第二换热管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相等且第一换热管的数量与第二换热管的数量不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换热管的数量与第二换热管的数量相等但每个第一换热管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与每个第二换热管内的制冷剂通道的横截面积不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位于同一平面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折弯结构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换热管与所述过渡部件相连的一端扭转预定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角度为α,且α在0°<α<90°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件为圆管、方管或T形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隔部件的轴向上的不同区间内所述通孔的总开口面积分别不同且与该区间内制冷剂的流量成反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一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过渡部件内以便将所述换热器构成多流路换热器。
CN2010102159298A 2010-06-29 2010-06-29 具有改善的换热性能的换热器 Active CN1018586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159298A CN101858672B (zh) 2010-06-29 2010-06-29 具有改善的换热性能的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159298A CN101858672B (zh) 2010-06-29 2010-06-29 具有改善的换热性能的换热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477620A Division CN102230692B (zh) 2010-06-29 2010-06-29 具有改善的换热性能的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8672A CN101858672A (zh) 2010-10-13
CN101858672B true CN101858672B (zh) 2011-09-28

Family

ID=42944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159298A Active CN101858672B (zh) 2010-06-29 2010-06-29 具有改善的换热性能的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5867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06233A4 (en) * 2015-06-03 2019-03-06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HEAT EXCHANGER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2200A (zh) * 2013-08-30 2015-03-18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以及微通道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CN104422199A (zh) * 2013-08-30 2015-03-18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
DE112014003913T5 (de) * 2013-08-30 2016-05-12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Mikrokanal-Wärmetausch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selben
CN104296424B (zh) * 2014-09-29 2017-01-18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6871701A (zh) * 2015-12-10 2017-06-20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6546112A (zh) * 2016-11-04 2017-03-29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蛇形管换热器
JP6419882B2 (ja) * 2017-03-29 2018-11-07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10393929B (zh) * 2019-09-03 2021-08-10 武汉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 用于化工传热的热虹吸式再沸器
CN113739452B (zh) * 2020-05-29 2023-11-07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蒸发器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18111268A (zh) * 2022-11-30 2024-05-31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管及具有该换热管的换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14697A (ja) * 1987-10-29 1989-05-08 Nippon Denso Co Ltd 熱交換器
US6920916B2 (en) * 2000-12-28 2005-07-26 Showa Denko K.K. Layered heat exchangers
US6622517B1 (en) * 2002-06-25 2003-09-23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Condenser assembly having readily varied volumetrics
CN100398968C (zh) * 2003-10-30 2008-07-0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超细管道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流结构
CN100487344C (zh) * 2004-04-12 2009-05-13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2773606Y (zh) * 2005-02-21 2006-04-19 南京圣诺热管有限公司 等流速热管换热器
GB0509747D0 (en) * 2005-05-13 2005-06-22 Ashe Morris Ltd Variable volume heat exchangers
CN201340146Y (zh) * 2008-12-25 2009-11-04 山东通盛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管片式变流通截面换热器及其空调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06233A4 (en) * 2015-06-03 2019-03-06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HEAT EXCHANGER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8672A (zh) 2010-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0692B (zh) 具有改善的换热性能的换热器
CN101858672B (zh) 具有改善的换热性能的换热器
JP7049765B2 (ja) 熱交換器
CN101691981B (zh) 具有改进的制冷剂流体分配均匀性的多通道换热器
EP2853843B1 (en)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ng device, and heat exchanger equipped with such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ng device
US9651317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EP2263051B1 (en) Cooler distributor for a heat exchanger
JP5626254B2 (ja) 熱交換器
US20160084548A1 (en) Refrigerant evaporator
US20150168072A1 (en) Parallel-flow type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equipped with same
US20160010905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EP3537088A1 (en) Low refrigerant charge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JP2018162901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05209846A (zh) 热交换器
US20160223231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6098451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1776357B (zh) 一种热交换器
EP3362759B1 (en) Heat exchanger for residential hvac applications
CN202562136U (zh) 一种用于热泵空调的平行流换热器
WO2023119468A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6642833A (zh) 冷凝器以及包含该冷凝器的换热系统
JP2011158130A (ja) 熱交換器
CN201522230U (zh) 分配管和具有该分配管的换热器
CN116972454A (zh) 一种换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ANGZHOU SANHU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817

Owner name: DANFOSS INC.

Effective date: 201208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HANGZHOU SANHU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310018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TO: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Avenue, No. 289

Patentee after: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 60, No. 21,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817

Address after: Zhejiang, Shaoxing, Xinchang, China, Qixing street, Liquan

Patentee afte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DANFOSS A/S

Address before: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Avenue, No. 289

Patentee befor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ANGZHOU SANHUA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30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312500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TO: 310018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013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Assigno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5990000010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Heat exchanger with improved heat exchange property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0106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304

Address after: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Avenue, No. 289, No.

Patentee after: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Patentee after: DANFOSS A/S

Address before: 312500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Xinchang Qixing street under the Liquan

Patentee befor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DANFOSS A/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111

Address after: No. 12, No. 289,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China

Patentee after: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 12, No. 289,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Zhejiang

Co-patentee before: DANFOSS A/S

Patentee befor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