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8026B - 接收方法和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接收方法和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8026B
CN101848026B CN2009102615230A CN200910261523A CN101848026B CN 101848026 B CN101848026 B CN 101848026B CN 2009102615230 A CN2009102615230 A CN 2009102615230A CN 200910261523 A CN200910261523 A CN 200910261523A CN 101848026 B CN101848026 B CN 1018480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ue
antenna
signal
difference
receiving int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615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8026A (zh
Inventor
奥山和典
筒井英夫
德田清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48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80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80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80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multiple receivers and antenna path selection
    • H04B7/08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multiple receivers and antenna path selection selecting best antenna pa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273Adaptation for carrying or wearing by persons or anim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8Combinations of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non-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接收方法和接收装置。在选择分集中,消除接收分组的数据时的天线切换,并且通过选择最佳的天线,减轻分组错误率。具有检测接收信号的RSSI值的RSSI值检测部(41)、计算所检测的RSSI值的差分值的RSSI值的差分值计算部(42)、以及输出选择第一和第二天线(11)、(12)的切换信号的切换部(50),因此不仅通过接收波的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来选择天线,还能够根据表示衰落造成的影响的差分值ΔR1和差分值ΔR2来选择天线。由此,能够检测人体遮蔽的影响造成的衰落较大的天线,能够选择人体遮蔽的影响较少的天线,因此能够减轻接收的分组的错误率。

Description

接收方法和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具有多个天线,通过分集方法进行天线的选择的便携用电子设备(例如,便携电话机)中,选择衰落的影响较少的天线的接收方法和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高频带的电波具有较强的直线传播性。利用该高频电波进行无线通信的便携用电子设备受到较强的直线传播性的影响。例如,在紧贴或接近人体配置了便携用电子设备的情况下,人体会遮蔽该电波的传播路径。该人体造成的传播路径的遮蔽使电波传播损耗增加,从而产生使通信品质劣化这样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接收方法,该方法使用了可抑制人体遮蔽造成的电波传播损耗的天线。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便携用电子设备内置于挂在脖子上的线绳(以下称作“颈绳”)中的天线(以下称作“颈绳天线”)的技术。在将该颈绳天线挂在脖子上并与便携用电子设备连接的情况下,抑制了人体遮蔽造成的电波传播损耗,提高了接收灵敏度。此外,该便携用电子设备具有鞭状天线和内置天线。但是,对比文件1没有记载选择分集中的天线的选择方法。
具有人体遮蔽造成的影响的天线配置中的电波传播和没有人体遮蔽造成的影响的天线配置中的电波传播存在不同。没有人体遮蔽的影响的天线的衰落的影响较弱,所接收的功率变动比较平缓。与此相对,有人体遮蔽的影响的天线的衰落的影响较强,因此所接收的功率变动比较剧烈。作为这种电波传播环境下的对策技术,例如,具有一种使用了下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选择分集的接收方法。
在专利文献2的选择分集中,从用两根天线接收的信号提取接收功率的变动,并仅从其中检测时钟频率分量。对该检测出的时钟频率分量强度进行比较,选择时钟频率分量强度比较大的天线来进行接收。由此,降低了平坦衰落造成的热噪声错误和频率选择性衰落造成的码间干扰错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197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6-31114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的接收方法中,具有以下的(a)、(b)那样的问题。
(a)在选择时钟频率分量强度较大的天线的方法中,每次提取接收功率的变动时,选择时钟频率分量强度较大的天线,因此频繁切换开关。因此,由于天线的切换引起的噪声,产生解调时的误码的可能性比较大。
(b)用两根天线接收的信号由于衰落、传播路径差异和噪声而相对于相位变动是独立的。因此,在切换开关前后的接收信号的相位关系消失,对相位调制(Phase Shift Keying,以下称作“PSK”。)信号进行解调的情况下等,产生误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接收方法是一种使用了以下单元的接收方法:第一天线,其接收具有较强的直线传播性的电波,并输出第一接收波信号;第二天线,其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天线不同的位置上,接收所述电波并输出第二接收波信号;以及接收信号选择单元,其通过切换信号来选择所述第一接收波信号和/或所述第二接收波信号,并输出接收信号。
此外,该接收方法具有:接收强度检测处理,从所述接收信号的预定长度的区间选择第一定时和第二定时,在所述第一定时的区间中检测所述接收信号的强度并输出第一接收强度值,在所述第二定时的区间中检测所述接收信号的强度并输出第二接收强度值;时间差分计算处理,计算当前的所述第一接收强度值和过去的所述第一接收强度值的差分并输出第一时间差分值,并且计算当前的所述第二接收强度值和过去的所述第二接收强度值的差分并输出第二时间差分值;以及切换处理,根据所述第一和第二接收强度值、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时间差分值,输出所述切换信号并提供给所述接收信号选择单元。
本发明的接收装置具有:第一天线,其接收电波并输出第一接收波信号;天线端子,其通过安装能拆装的第二天线来接收所述电波并输出第二接收波信号;接收信号选择单元,其通过切换信号,选择所述第一接收波信号和/或所述第二接收波信号,并输出接收信号;以及接收强度检测单元,其从所述接收信号的预定长度的区间选择第一定时和第二定时,在所述第一定时的区间中检测所述接收信号的强度并输出第一接收强度值,在所述第二定时的区间中检测所述接收信号的强度并输出第二接收强度值。
此外,本发明的接收装置具有:时间差分计算单元,其计算当前的所述第一接收强度值和过去的所述第一接收强度值的差分并输出第一时间差分值,并且计算当前的所述第二接收强度值和过去的所述第二接收强度值的差分并输出第二时间差分值;以及切换单元,其根据所述第一和第二接收强度值、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时间差分值,输出所述切换信号提供给所述接收信号选择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接收方法和接收装置,具有检测第一和第二接收强度值的接收强度检测处理或接收强度检测单元;检测第一和第二时间差分值的时间差分单元或时间差分计算处理;以及根据第一和第二接收强度值以及第一和第二时间差分值来输出选择第一和第二天线的切换信号的切换处理或切换单元。因此,不需要时钟频率分量的检测电路。此外,例如,能够在即将开始接收数据之前检测第一和第二接收强度值以及第一和第二时间差分值来切换天线。由此,能够避免频繁的开关切换或数据接收中的切换,因此能够减少解调时的误码。此外,能够根据接收波的接收强度值和表示由衰落造成的影响的时间差分值来选择天线,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人体遮蔽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接收装置10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接收装置10的便携用电子设备1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示出图1中的切换部50的结构图。
图4是对天线配置和人体对电波传播路径的影响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检测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的定时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对衰落的影响较少的天线的判定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基于PER目标值的阈值的设定的图。
图8是示出图1中的切换控制部40中的切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便携用电子设备;10:接收装置11:第一天线;12:第二天线;13:天线端子;30:接收信号选择部;31:开关部;41:RSSI检测部;42:RSSI值的差分值计算部;50:切换部;51:阈值判定部;52:RSSI值判定部;53:RSSI值差分的绝对值判定部;54:开关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阅读以下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时,将进一步了解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但是,附图专门用于解说,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结构)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1)便携用电子设备1的结构和(2)接收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
(1)便携用电子设备1的结构
图2(a)、(b)是示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接收装置10的便携用电子设备1的概略结构图,图2(a)是表示外观的图,图2(b)是表示内部电路的图。
便携用电子设备1是便携电话机,具有将便携用电子设备1的主体挂在脖子上且能够相对于主体拆装的颈绳。在主体中,内置有第一天线11。在颈绳中,嵌入了第二天线12。此外,主体具有天线端子13,通过将第二天线12与天线端子13连接,能够取入由第二天线12接收到的接收波信号S12。此处,说明配置成第一天线11受到人体遮蔽的影响、第二天线12不受人体遮蔽的影响的情况。
在便携用电子设备1的内部,收容有接收装置10、显示器21、话筒22、扬声器23、控制部24、调制部25以及发送部高频部(以下称作“发送RF部”。)26。控制部24根据话筒22等的输入生成分组信号(以下称作“分组”),在其输出侧连接有调制部25。调制部25调制由控制部24生成的分组并进行输出,在其输出侧连接有发送RF部26。发送RF部26生成将通过调制部25调制后的信号搭载在载波上的发送信号,在其输出侧连接有接收装置10的接收信号选择单元(例如,接收信号选择部)30。接收信号选择部30包括分配器32,且该接收信号选择部30连接天线11和12。该接收信号选择部30具有如下功能:在发送中,将发送信号分配到天线11或12的功能;以及在接收中,选择通过天线11和12接收到的接收波信号S11、S12的功能。
接收中的接收信号选择部30分别输入来自第一和第二天线11、12的接收波信号S11、S12,一起选择由第一天线11和第二天线12接收的电波,或者选择由第一天线11或第二天线12接收的电波,在接收信号选择部30的输出侧连接有切换控制部40和解调部60。切换控制部40具有控制第一和第二天线11、12的切换的功能,在切换控制部40的输出侧连接有接收信号选择部30。解调部60解调接收信号S30并生成分组,在解调部60的输出侧连接有控制部24,该控制部24将根据所接收的分组而生成的声音等输出到扬声器23等。
(2)接收装置10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接收装置10的概略结构图。
接收装置10具有内置的天线11和经由天线端子13连接的天线12。第一和第二天线11、12分别接收电波并输出接收波信号S11、S12,在输出侧连接有接收信号选择部30。接收信号选择部30具有开关部31,在该开关部31上纵列连接有分配器32和频率转换器33。开关部31由开关31a和开关31b构成,分别输入接收波信号S11和接收波信号S12,根据切换信号S50a和切换信号S50b进行通断控制,在开关部31的输出侧连接有分配器32。分配器32合成接收波信号S11和/或接收波信号S12并输出接收波信号S32,在分配器32的输出侧连接有频率转换器33。
此外,分配器32包含将来自发送中的发送RF部26的发送信号输出到天线的功能。该频率转换器33将接收波信号S32转换为中间频率并进行放大,输出接收信号S30,在频率转换器33的输出侧连接有切换控制部40和解调部60。
切换控制部40是通过存储在中央处理装置和存储装置中的程序进行动作从而实现各功能的单元。该切换控制部40是接收强度检测单元,具有例如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以下称作“RSSI值”)检测部41等,根据接收信号S30输出选择信号S50a和选择信号S50b,在切换控制部40的输出侧连接有开关部31。
RSSI值检测部41具有分别检测第一和第二天线11、12的RSSI值并进行输出的功能。RSSI值在定时(例如时刻)t1被检测出,其是与第一和第二天线11、12分别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值(例如,RSSI值R1(t1))和第二接收强度值(例如,RSSI值R2(t1))。在该RSSI值检测部41的输出侧连接有时间差分计算单元(例如,RSSI值的差分值计算部)42和切换单元(例如,切换部)50。RSSI值的差分值计算部42存储所输入的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并且读出在过去的时刻t2检测出的强度值R1(t2),计算第一时间差分值(例如,差分值ΔR1)和第二时间差分值(例如,差分值ΔR2)并进行输出。差分值ΔR1和差分值ΔR2通过以下的(1)式和(2)式计算出。
差分值ΔR1=RSSI值R1(t1)-RSSI值R1(t2)(1)
差分值ΔR2=RSSI值R2(t1)-RSSI值R2(t2)(2)
在该RSSI值的差分值计算部42的输出侧连接有切换部50。切换部50根据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以及差分值ΔR1和差分值ΔR2,输出选择信号50a和选择信号50b,在切换部50的输出侧连接有开关部31。
图3是示出图1中的切换部50的结构图。
切换部50具有阈值判定部51。该阈值判定部51输入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并对阈值X和RSSI值R1(t1)及RSSI值R2(t1)的差分的绝对值进行比较,从而输出用“1”和“0”表示的信号S51,在该阈值判定部51的输出侧连接有开关控制部54。
RSSI值判定部52对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进行比较,并输出其结果即用“1”和“0”表示的信号S52,在RSSI值判定部52的输出侧连接有开关控制部54。RSSI值差分的绝对值判定部53对差分值ΔR1和差分值ΔR2进行比较,并输出其结果即用“1”和“0”表示的信号S53,在RSSI值差分的绝对值判定部53的输出侧连接有开关控制部54。开关控制部54输入信号S51、信号S52和信号S53并通过逻辑电路进行逻辑运算,并输出指示开关31a的通断的切换信号50a、和指示开关31b的通断的切换信号50b,在开关控制部54的输出侧连接有开关部31。
(动作)
将本实施例1的接收装置10的动作划分为以下的(1)便携用电子设备1的动作、(2)选择天线的原理、(3)接收装置10的概略动作和(4)接收装置10的详细动作来进行说明。
(1)便携用电子设备1的动作
使用图2中的便携用电子设备1的使用者将颈绳挂在脖子上,利用便携用电子设备1进行通话。
便携用电子设备1具有内置在主体中的第一天线11和嵌入到颈绳中的第二天线12。第二天线12经由天线端子13与主体连接。
便携用电子设备1的控制部24根据话筒22等的输入生成分组。调制部25对该生成的分组进行调制并输出。发送RF部26生成将所调制的信号搭载在载波上的发送信号。该发送信号通过由接收信号选择部30选择出的天线进行发送。
在接收装置10中,接收信号选择部30选择用第一天线11和/或第二天线12接收的电波,将基于所接收的电波的接收信号S30输出到切换控制部40和解调部60。解调部60解调接收信号S30并生成分组。控制部24根据该分组转换为声音等,并输出到扬声器23等。
(2)选择天线的原理
图4是对天线配置和人体对电波传播路径的影响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表示通过第一和第二天线11、12来接收从安装在车辆V上的天线70发出的直线传播性较高的电波的情况的图。在图4中,终端为箭头的实折线表示反射波和衍射波。此外在图4中,终端为箭头的虚直线和虚折线表示直接波和路面反射波。从安装在车辆V上的天线70发送电波。该电波由人P持有的便携用电子设备1的第二天线11和第二天线12接收。第一天线11是内置在便携用电子设备1中的天线,第二天线12是嵌入在颈绳中的天线。人P背对着发送侧的天线70站立,用手拿着便携用电子设备1,将颈绳挂在脖子上。由此,第一天线11位于人P的前面,第二天线12位于人P的背面。
从天线70发送电波W1和W2时,电波W1在由建筑物71-1和建筑物71-2反射的实线所示的路径上传播并由第一天线11接收。另一方面,电波W2直接传播或在由路面反射的虚线所示的路径上传播,并由第二天线12接收。
在图1中,接收信号选择部30从分别由第一和第二天线11、12接收的接收波信号S11、S12中选择接收信号S30。RSSI值检测部41根据该接收信号S30检测RSSI值。检测该RSSI值的定时是基于接收信号S30中所包含的分组的预定区间的时刻。
图5是表示检测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的时刻t1的图。
接收信号S30包括分组。分组的开始具有被称作前导(preamble)PK1的不包括数据的区间,在前导PK1的后面,接着独特码(unique word)PK2、MAC头以及有效负载PK4的包括数据的区间。检测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的时刻t1是前导PK1内的各个区间TM1和区间TM2。区间TM1和区间TM2是非常短的时间,与发送天线和接收天线的移动造成的电波传播路径的变化相比是能忽略的时间,因此作为相同的时刻t1进行处理。
图6是对衰落的影响较少的天线的判定进行说明的图。
时刻t1是检测RSSI值的当前的时刻t1,时刻t2是在过去检测到RSSI值的时刻t2。相对于由第一天线11接收到的接收波信号S11和由第二天线12接收到的接收波信号S12的各个RSSI值[=R1(t1)和R2(t1)]基本上没有差异。但是,过去的时刻t2时的RSSI值[=R1(t2)和R2(t2)]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在过去的时刻t2测定的RSSI值和在当前的时刻t1测定的RSSI值的差分值(=ΔR1、ΔR2)进行比较,选择第一或第二天线11、12。
此外,为了调查人体遮挡对第一和第二天线11、12的影响,根据从使用便携用电子设备的环境的电波传播实验或电波传播仿真等计算的延迟分布的最佳值和最差值进行了通信品质评价仿真。根据该结果,计算出载波和噪声的强度比(以下称作“CNR”)对(比)分组错误率(以下称作“PER”)。此外,第二天线12不会受到人体遮挡的影响,因此表示接近于延迟分布的最佳值的值。另一方面,第一天线11受到人体遮挡的影响,因此表示接近于延迟分布的最差值的值。
图7是用于说明基于PER目标值的阈值的设定的图。
在纵轴上取PER,在横轴上取CNR,将延迟分布的最佳值和最差值中的CNR对(比)PER绘为曲线。实线表示延迟分布的最佳值。此外,虚线表示延迟分布的最差值。PER目标值是将接收装置10作为目标的分组错误率。将该PER目标值中的延迟分布的最佳值和最差值的CNR的差设为强度差X。在第一天线11和第二天线12的RSSI值的差小于强度差X的情况下,即使第一天线11的RSSI值较大,但分组错误率变大的可能性也比较高。因此,需要考虑差分值ΔR1和差分值ΔR2造成的衰落的影响。即,优选不直接选择RSSI值较大的天线,而选择差分值ΔR较小的天线。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1以该强度差X作为阈值X,在第一天线11和第二天线12的RSSI值的差小于阈值X的情况下,选择RSSI值的差分值较小的天线,在第一天线11和第二天线12的接收功率值的差大于阈值X的情况下,选择RSSI值较大的天线。
(3)接收装置10的概略动作
由配置在受到人体遮蔽的影响的位置上的第一天线11、和配置在不受到人体遮蔽的影响的位置上的第二天线12所接收的各个接收波信号S11和S12输出到接收信号选择部30。该接收信号选择部30根据切换信号S50a选择接收波信号S11,并根据切换信号S50b选择接收波信号S12,从而输出接收波信号S32。
在RSSI值检测部41中,检测当前的时刻t1上的相对于第一天线11的RSSI值R1(t1)和相对于第二天线12的RSSI值R2(t1)。此外,在RSSI值的差分值计算部42中,根据前述(1)式和前述(2)式,从该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以及在过去的时刻t2检测的RSSI值R1(t2)和RSSI值R2(t2),计算差分值ΔR1和差分值ΔR2。
在切换部50中,根据所检测的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以及所计算的差分值ΔR1和差分值ΔR2,输出指示开关31a的通断的切换信号50a和/或指示开关31b的通断的切换信号50b,从而选择最佳的天线。
(4)接收装置10的详细动作
RSSI值检测部41在预定的时刻t1,根据接收信号S30检测分别与第一天线11和第二天线12对应的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
在没有开始接收分组的状态下,接收信号选择部30将开关31a和开关31b同时设为“接通”,选择第一天线11和第二天线12两者,并接收合成了接收波信号S11和接收波信号S12的接收波信号。在该状态下检测到前导PK1时,立即开始最初的RSSI检测区间即区间TM1,从而开始切换控制处理。
图8是示出图1中的切换控制部40中的切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中,按照图8进行以下的处理。
步骤SP1、SP2、SP4和SP5是在RSSI值检测部41中执行的接收强度检测处理。步骤SP3和SP6是在RSSI值的差分值计算部42中执行的时间差分计算处理。
在步骤SP1中,通过开关部31切换到第一天线11,并进入到步骤SP2。在步骤SP2中,RSSI值检测部41根据接收信号S30来检测RSSI值R1(t1)并进入到步骤SP3。在步骤SP3中,RSSI值的差分值计算部42存储所输入的RSSI值R1(t1),并且根据该输入的RSSI值R1(t1)和在过去的时刻t2存储的RSSI值R1(t2),通过所述(1)式计算差分值ΔR1,并进入到步骤SP4。
在第2个RSSI检测区间即区间TM2开始时,步骤SP4的处理开始。在步骤SP4中,通过开关部31切换到第二天线12,并进入到步骤SP5。在步骤SP5中,RSSI值检测部41根据接收信号S30来检测RSSI值R2(t1)并进入到步骤SP6。在步骤SP6中,RSSI值的差分值计算部42存储所输入的RSSI值R2(t1),并且根据该输入的RSSI值R2(t1)和在过去的时刻t2存储的RSSI值R2(t2),通过所述(2)式计算差分值ΔR2,并进入到步骤SP7。此外,区间TM2在步骤SP6中结束。
步骤SP7~SP14是通过切换部50执行的切换处理。
在步骤SP7中,阈值判定部51求取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的差分的绝对值|R1(t1)-R2(t1)|,通过如下的(3)式比较阈值X和绝对值|R1(t1)-R2(t1)|。
阈值X<绝对值|R1(t1)-R2(t1)|(3)
如果满足(3)式则将信号S51设置为“1”,如果不满足(3)式则将信号S51设置为“0”,并进入到步骤SP8。在步骤SP8中,RSSI值判定部52比较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接着,在R1(t1)>R2(t1)时将信号S52设置为“1”,在不是R1(t1)>R2(t1)时将信号S52设置为“0”并进入到步骤SP9。在步骤SP9中,RSSI值差分的绝对值判定部53对差分值ΔR1和差分值ΔR2进行比较,在ΔR1>ΔR2时将信号S53设置为“1”,在不是ΔR1>ΔR2时将信号S53设置为“0”,并进入到步骤SP10。
步骤SP10~SP14是开关控制部54进行的处理。
在步骤SP10中,在信号S51为“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P11,在信号S51为“0”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P12。在步骤SP11中,在信号S52为“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P13,在信号S52为“0”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P14。在步骤SP12中,在信号S53为“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P14,在信号S53为“0”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P13。在步骤SP13中,开关控制部54输出将开关31a设为“接通”的切换信号S50a、和将开关31b设为“断开”的切换信号S50b,并进入到步骤SP15。在步骤SP14中,开关控制部54输出将开关31a设为“断开”的切换信号S50a、和将开关31b设为“接通”的切换信号S50b,并进入到步骤SP15。
在步骤SP15中,根据通过所选择的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30来接收分组,并在该分组的接收结束时进入到步骤SP16。在步骤SP16中,输出将开关31a设为“接通”的切换信号S50a、和将开关31b设为“接通”的切换信号S50b。此外,选择第一天线11和第二天线12两者,并返回到接收合成了接收波信号S11和接收波信号S12的接收波信号的状态,结束切换控制处理。
(实施例1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1的接收装置10,具有以下的(a)到(c)的效果。
(a)由于具有检测接收信号30的RSSI值的RSSI值检测部41、计算所检测的RSSI值的差分值的RSSI值的差分值计算部42、以及输出选择第一和第二天线11、12的切换信号的切换部50,因此不仅只通过接收波的RSSI值R1(t1)和RSSI值R2(t1)来选择天线,还能够通过差分值ΔR1和差分值ΔR2来评价人体遮蔽造成的衰落的影响,从而能选择天线。因此,能够避免由于人体遮蔽的影响而较多地接收反射波的天线,而选择衰落的影响较少的天线,因此能够减少分组错误率。
(b)检测接收信号30的RSSI值的RSSI值检测部41在接收分组的开始部分的包括数据前的信号即前导PK1时,进行第一天线11和第二天线12的选择。因此,在发送分组的数据的区间不切换天线,所以解调时的误码变少。此外,前导PK1紧接着发送分组的数据之前,因此RSSI值和分组接收中的RSSI值的误差比较少。
(c)根据使用接收装置10的环境,通过电波传播仿真等来求取延迟分布,该PER目标值中的延迟分布的最佳值和最差值处的CNR的差设为阈值X。此外,对阈值X和第一及第二天线11、12各自的接收波的RSSI值R1(t1)及RSSI值R2(t1)进行比较,选择基于RSSI值的判定和基于差分值的判定。由此,能够选择用于得到PER目标值的最适当的天线。此外,能够减少人体遮蔽造成的影响。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1的便携用电子设备1,具有以下的(d)到(f)的效果。
(d)便携用电子设备1使用具有检测接收信号30的RSSI值的RSSI值检测部41、计算所检测的RSSI值的差分值的RSSI值的差分值计算部42、以及输出选择第一和第二天线11、12的切换信号的切换部50的接收装置10,因此能够通过差分值ΔR1和差分值ΔR2来评价人体遮蔽造成的衰落的影响,从而能选择天线,避免了人体遮蔽的影响,能选择衰落的影响较少的天线。由此,减少了分组错误率,从而通话品质提高。
(e)便携用电子设备1具有这样的接收装置10:在该接收装置10中,检测接收信号30的RSSI值的RSSI值检测部41在接收分组的开始部分的包括数据前的信号即前导PK1时,进行第一天线11和第二天线12的选择。因此,在发送分组的数据的区间不切换天线,所以解调时的误码变少。由于该误码的下降,减轻了分组错误率,从而通话品质提高。
(f)根据使用便携用电子设备1的环境,通过电波传播仿真等来求取延迟分布,将PER目标值中的延迟分布的最佳值和最差值处的CNR的差设为阈值X。此外,对阈值X和第一及第二天线11、12各自的接收波的RSSI值R1(t1)及RSSI值R2(t1)进行比较,选择基于RSSI值的判定和基于差分值的判定。由此,使用接收装置10的便携用电子设备1能够选择用于得到PER目标值的最适当的天线,此外,能够减少人体遮蔽造成的影响。由此,减轻了分组错误率,从而通话品质提高。
(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能够采用各种利用方式和变形。作为该利用方式和变形例,具有例如以下的(A)~(F)的利用方式和变形例。
(A)图1的接收装置10也可以变更为未图示的结构方框或功能方框。此外,图8的流程图也可以变更为未图示的处理步骤。
(B)将检测RSSI值的时刻设为分组的前导PK1,但是只要不是分组的数据区间(例如,独特码等)即可。
此外,检测到用于计算差分值ΔR1和ΔR2的过去的RSSI值的时刻t2也可以不是紧接着时刻t1之前的分组中的时刻。例如,考虑了电波传播的环境,可以是每隔预定时间(例如10ms)的时刻。
(C)阈值X使用了PER目标值中的延迟分布的最佳值和最差值处的CNR的差。即使以前后10%左右的程度允许该PER目标值的范围,但分组的错误率也不会较大变化。由此,该程度的阈值X为允许差的范围。
(D)在实施例1中,将第一天线11配置在受到人体遮蔽的影响的位置,将第二天线12配置在没有受到人体遮蔽的影响的位置,但是也可以将第二天线12配置在受到人体遮蔽的影响的位置,将第一天线11配置在没有受到人体遮蔽的影响的位置。图2的第二天线12为嵌入颈绳中的天线,但是只要是嵌入在耳机中的天线等、能够移动到通过人体遮蔽而形成不同的延迟分布的位置即可。此外,图2的第一天线11为内置在便携用电子设备1中的天线,但是也可以是外部连接的天线。
(E)实施例1中的便携用电子设备1在接收和发送中共用天线,但是也可以与接收天线分开地设置发送天线。
(F)在实施例1中的接收装置10中,在需要考虑分配器32造成的功率损耗和从第一及第二天线11、12到分配器32的电缆损耗的情况下,优选在第一及第二天线11、12和开关部31之间配置高频放大器。此外,频率转换器33在不需要中间频率放大器的情况下能够省略。

Claims (4)

1.一种接收方法,其使用以下单元:
第一天线,其接收具有较强的直线传播性的电波,并输出第一接收波信号;
第二天线,其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天线不同的位置上,接收所述电波并输出第二接收波信号;以及
接收信号选择单元,其通过切换信号,选择所述第一接收波信号和/或所述第二接收波信号,并输出接收信号,
其特征在于,该接收方法具有:
接收强度检测处理,从所述接收信号的预定长度的区间选择第一定时的区间和第二定时的区间,在所述第一定时的区间中检测所述接收信号的强度并输出第一接收强度值,在所述第二定时的区间中检测所述接收信号的强度并输出第二接收强度值;
时间差分计算处理,计算当前的所述第一接收强度值和过去的所述第一接收强度值的差分并输出第一时间差分值,并且计算当前的所述第二接收强度值和过去的所述第二接收强度值的差分并输出第二时间差分值;以及
切换处理,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强度值和所述第二接收强度值、以及所述第一时间差分值和所述第二时间差分值,输出所述切换信号并提供给所述接收信号选择单元,
所述切换处理具体为:
从所述第一接收强度值中减去所述第二接收强度值来求取强度差值,从所述第一时间差分值的绝对值中减去所述第二时间差分值的绝对值来求取时间差分差值,
在所述强度差值的绝对值超过阈值且所述强度差值为正的情况下,输出选择所述第一天线的所述切换信号,
在所述强度差值的绝对值超过阈值且所述强度差值为负的情况下,输出选择所述第二天线的所述切换信号,
在所述强度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阈值且所述时间差分差值为负的情况下,输出选择所述第一天线的所述切换信号,
在所述强度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阈值且所述时间差分差值为正的情况下,输出选择所述第二天线的所述切换信号。
2.一种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接收装置具有:
第一天线,其接收电波并输出第一接收波信号;
天线端子,其通过安装能拆装的第二天线来接收所述电波并输出第二接收波信号;
接收信号选择单元,其利用切换信号来选择所述第一接收波信号和/或所述第二接收波信号,并输出接收信号;
接收强度检测单元,其从所述接收信号的预定长度的区间选择第一定时的区间和第二定时的区间,在所述第一定时的区间中检测所述接收信号的强度并输出第一接收强度值,在所述第二定时的区间中检测所述接收信号的强度并输出第二接收强度值;
时间差分计算单元,其计算当前的所述第一接收强度值和过去的所述第一接收强度值的差分并输出第一时间差分值,并且计算当前的所述第二接收强度值和过去的所述第二接收强度值的差分并输出第二时间差分值;以及
切换单元,其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强度值和所述第二接收强度值、以及所述第一时间差分值和所述第二时间差分值,输出所述切换信号并提供给所述接收信号选择单元,
其中,所述切换单元从所述第一接收强度值中减去所述第二接收强度值来求取强度差值,从所述第一时间差分值的绝对值中减去所述第二时间差分值的绝对值来求取时间差分差值,
在所述强度差值的绝对值超过阈值且所述强度差值为正的情况下,所述切换单元输出选择所述第一天线的所述切换信号,
在所述强度差值的绝对值超过阈值且所述强度差值为负的情况下,所述切换单元输出选择所述第二天线的所述切换信号,
在所述强度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阈值且所述时间差分差值为负的情况下,所述切换单元输出选择所述第一天线的所述切换信号,
在所述强度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阈值且所述时间差分差值为正的情况下,所述切换单元输出选择所述第二天线的所述切换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信号是分组信号,
所述预定长度的区间是所述分组信号的前导部,
所述接收信号选择单元从所述前导部选择所述第一定时和所述第二定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阈值是用延迟分布的最差值中的相对于目标分组错误率的载波和噪声的强度比、与所述延迟分布的最佳值中的相对于所述目标分组错误率的所述载波和噪声的强度比的差分表示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CN2009102615230A 2009-03-25 2009-12-18 接收方法和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80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73771A JP5572975B2 (ja) 2009-03-25 2009-03-25 受信方法及び受信装置
JP2009-073771 2009-03-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8026A CN101848026A (zh) 2010-09-29
CN101848026B true CN101848026B (zh) 2013-03-27

Family

ID=42772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6152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8026B (zh) 2009-03-25 2009-12-18 接收方法和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46725A1 (zh)
JP (1) JP5572975B2 (zh)
CN (1) CN1018480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45931B1 (en) * 2006-07-24 2016-01-06 Fujitsu Limited Wireless terminal and level determining method
KR100848139B1 (ko) * 2006-12-08 2008-07-2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근접한 무선 단말 간의 네트워크 자동 설정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9287953B2 (en) 2012-05-21 2016-03-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ntenna selection
US9257744B2 (en) 2012-05-21 2016-0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justing probing distances
US9998961B2 (en) * 2012-11-12 2018-06-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enhanced mobility management
CN104936268A (zh) * 2014-03-17 2015-09-2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方法和装置
CN105656508A (zh) * 2014-11-13 2016-06-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04852769B (zh) * 2015-04-08 2017-07-11 厦门优迅高速芯片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光接收机前端tia带rssi的分相电路
CN104993856A (zh) * 2015-05-13 2015-10-21 深圳极智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路由器及其主备天线切换方法
CN105323816A (zh) * 2015-09-29 2016-02-1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US10236564B2 (en) * 2016-07-27 2019-03-19 Intel Corporation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detachable antenna support
CN108539367A (zh) * 2016-09-12 2018-09-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及移动终端
JP2020039010A (ja) * 2016-11-30 2020-03-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機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CN106487961B (zh) * 2016-12-03 2019-03-22 深圳市科潮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屏蔽板的旋转手机
CN107453766B (zh) * 2017-08-30 2019-11-19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多天线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833799B (zh) * 2019-04-15 2022-04-05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接收组件及接收卡切换方法
US11201398B2 (en) * 2019-10-28 2021-12-14 Nanning Fugui Precision Industrial Co., Ltd. Antenna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adiation pattern
US11736178B2 (en) 2021-04-05 2023-08-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for selecting antenna module and/or beam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8285A (zh) * 2003-02-27 2005-11-16 株式会社东芝 用于分集接收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设备和方法
JP2006319731A (ja) * 2005-05-13 2006-11-24 Alps Electric Co Ltd アンテナ内蔵ストラッ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1415A (ja) * 1990-04-27 1992-01-1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アンテナ選択ダイバーシチ受信方式
JP2007104035A (ja) * 2005-09-30 2007-04-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ンテナ切替式受信装置、アンテナ切替プログラム及びアンテナ切替方法
US20100054210A1 (en) * 2008-09-02 2010-03-04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Wireless network transitioning for mobile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8285A (zh) * 2003-02-27 2005-11-16 株式会社东芝 用于分集接收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设备和方法
JP2006319731A (ja) * 2005-05-13 2006-11-24 Alps Electric Co Ltd アンテナ内蔵ストラッ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8026A (zh) 2010-09-29
US20100246725A1 (en) 2010-09-30
JP5572975B2 (ja) 2014-08-20
JP2010226612A (ja) 2010-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8026B (zh) 接收方法和接收装置
US10164700B2 (en) Fault detection method and fault detection device for external antenna
CN103329353B (zh) 用于补偿天线增益失衡的系统和方法
JP2003101515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送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
KR20160046941A (ko) 수신기 및 그것의 빔 공간 샘플링 방법
US20040223535A1 (en) UWB transceiv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ynamically reducing interference
US2024029132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CN107835045A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对讲信号处理方法、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06878928A (zh) 基于多中继多天线的认知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优化方法
US8818306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10007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CN108649969B (zh) 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的无线传声器系统及通信方法
CN103338064B (zh) 预信道智能天线mimo发射装置及无线信号发射方法
JP2008136002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基地局
JP2943891B2 (ja) 移動通信用一周波数交互通信方式におけるダイバーシチ方式
JP2010081128A (ja) キャリアセンス方法及びキャリアセンス装置
KR101039357B1 (ko) 무선 인지 시스템의 다이버시티를 이용한 스펙트럼 센싱 장치 및 방법
CN103199907B (zh) 预信道mimo无线发射装置及信号发射方法
US9386533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ulti-antenna base station
CN102404039A (zh) 一种基于时间反转的多天线分集接收方法及装置
EP2426832B1 (en) Relay apparatus and relay method
US8290029B2 (en) Radio unit reconfiguration
CN103152076B (zh) 一种基于多输入Zigbee技术的以太网无线网关
CN202308327U (zh) 一种采用了分集技术的汽车天线
CN101807959A (zh) 一种用于认知无线电系统的干扰抑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