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7345B - 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7345B
CN101847345B CN200910106402.9A CN200910106402A CN101847345B CN 101847345 B CN101847345 B CN 101847345B CN 200910106402 A CN200910106402 A CN 200910106402A CN 101847345 B CN101847345 B CN 1018473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nano
nano tube
display device
incandescent source
tub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064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7345A (zh
Inventor
柳鹏
刘亮
姜开利
范守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91010640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47345B/zh
Priority to US12/590,755 priority patent/US8638275B2/en
Priority to JP2010075419A priority patent/JP5209659B2/ja
Publication of CN101847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7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73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7345B/zh
Priority to US14/107,074 priority patent/US8823605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7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incandescent fila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KELECTRIC INCANDESCENT LAMPS
    • H01K1/00Details
    • H01K1/02Incandescent bodies
    • H01K1/04Incandescent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H01K1/06Carbon bod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KELECTRIC INCANDESCENT LAMPS
    • H01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installing, removal, or maintenance of incandescent lamps or parts thereof
    • H01K3/02Manufacture of incandescent bo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20/00Nanooptics, e.g. quantum optics or photonic cryst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77/00Nanotechnology
    • Y10S977/70Nanostructure
    • Y10S977/734Fullerenes, i.e. graphene-based structures, such as nanohorns, nanococoons, nanoscrolls or fullerene-like structures, e.g. WS2 or MoS2 chalcogenide nanotubes, planar C3N4, etc.
    • Y10S977/742Carbon nanotubes, C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77/00Nanotechnology
    • Y10S977/70Nanostructure
    • Y10S977/762Nanowire or quantum wire, i.e. axially elongated structure having two dimensions of 100 nm or l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77/00Nanotechnology
    • Y10S977/90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 Y10S977/93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or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
    • Y10S977/949Radiation emitter using nano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77/00Nanotechnology
    • Y10S977/90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 Y10S977/93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or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
    • Y10S977/952Display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多个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和多个白炽光源。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每相邻两个行电极引线和与其交叉的相邻两个列电极引线形成一网格,所述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每个网格对应设置一个白炽光源,所述每个白炽光源包括一个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与对应的所述网格的一个行电极引线及一个列电极引线电连接。该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所述白炽光源显示装置采用包括碳纳米管结构的白炽光源直接显示图像,利用该碳纳米管结构极短的响应时间,使该白炽光源显示装置能够显示动态图像。

Description

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其是一种利用白炽光源做像素点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显示领域,为使用户能够正常感知动态图像,正常的显示装置必须能在一秒钟内显示至少24帧图像画面,即要求该显示装置中的像素的响应时间短于41毫秒,且该响应时间越短越好。目前最常用的冷阴极管(Cathode RayTube,CRT)显示装置,其用来显示的像素为用电子束击打而发光的荧光粉,而辉光残留时间较短,因此传统冷阴极管显示装置的响应时间可达到微秒量级,显示的画面比较流畅。而液晶显示装置像素点的响应时间一般短于25毫秒,甚至有些液晶显示装置的响应时间已经达到5毫秒,能满足正常的现实需要。
自1879年爱迪生以电-热-光原理发明白炽光源(Incandescence Light)以来,白炽光源迅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白炽光源的材料也从最初的碳纤维、碳化棉发展到现在各种耐热金属或复合材料。目前普遍使用的白炽光源是由美国发明家库利奇在1908年发明的钨丝白炽灯。
目前,传统白炽光源的响应时间比较长,以直径为15微米的钨丝为例,其响应时间大于100毫秒。因此,作为人类最早使用、应用最广泛、驱动最简单的光源,白炽光源始终没能成功应用到显示领域,用于直接显示动态图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该白炽光源显示装置中像素点为白炽光源,且能够显示动态图像。
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多个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和多个白炽光源。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每相邻两个行电极引线和与其交叉的相邻两个列电极引线形成一网格,所述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每个网格对应设置一个白炽光源,所述每个白炽光源包括一个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与对应的所述网格的一个行电极引线及一个列电极引线电连接。该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
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包括一基板及多个白炽光源。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及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设置在所述基板表面。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垂直交叉设置,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每相邻两个行电极引线与相邻两个列电极引线形成一网格。每个网格对应设置一个白炽光源,每个网格对应一个像素单元,每个白炽光源包括一个第一电极、一个第二电极与一个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设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并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电连接,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列电极引线和行电极引线电连接。该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
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一基板;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于该基板表面;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于该基板表面,且该多个行电极引线及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形成网络,每两个相邻的行电极引线和与其交叉的两个相邻的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形成一网格,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彼此绝缘;形成多个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于上述基板表面,在每个网格中间隔形成一第一电极与一第二电极;提供一碳纳米管结构覆盖所述基板并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电接触,该碳纳米管结构中碳纳米管基本沿第一电极向第二电极延伸;切割所述碳纳米管结构,使不同网格内的碳纳米管结构断开。
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多个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和多个白炽光源。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形成多个网格,所述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所述多个白炽光源与所述多个网格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白炽光源对应一个像素单元。且包括一个碳纳米管结构与其对应的网格的行电极引线及列电极引线电连接,该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
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包括:多个白炽光源按行列式排布形成一显示像素阵列,每个白炽光源对应一个显示像素。且包括一个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多个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及多个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所述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该多个白炽光源电性连接于所述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所述白炽光源显示装置采用包括碳纳米管结构的白炽光源直接显示图像,利用该碳纳米管结构极短的响应时间,使该白炽光源显示装置能够显示动态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白炽光源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白炽光源显示装置沿III-III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白炽光源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5是图4白炽光源设置在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上俯视时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6是图4白炽光源设置在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上侧视时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7是图1中白炽光源的响应时间图。
图8是图1中白炽光源的亮度功率曲线图。
图9是图1中白炽光源的电流及发光稳定性曲线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白炽光源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100,其包括一基板110、多个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120、多个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130、多个绝缘体140、多个白炽光源150及多个固定元件160。所述行电极引线120及列电极引线130设置在所述基板110表面,且该行电极引线120与列电极引线130交叉设置,并通过该绝缘体140绝缘连接。
所述基板110用于承载所述行电极引线120、列电极引线130及绝缘体140。该基板110的材料包括玻璃、石英、聚合物或陶瓷,可根据实际应用将所述基板110制备成柔性或刚性,透明状或非透明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110为透明状的玻璃。
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120彼此间隔设置,所述多个列电极引线130彼此间隔设置,且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120与多个列电极引线130相互交叉设置,并将所述多个绝缘体140夹持其间实现行电极引线120与列电极引线130之间的绝缘。每相邻两个行电极引线120与相邻两个列电极引线130引线形成一网格,该网格用于容置所述白炽光源150,且每个网格对应设置有一个白炽光源150。每个网格中,白炽光源150分别与行电极引线120及列电极引线130电连接,以提供其发光所需的电压或电流。可以理解,所述网格的大小可以根据白炽光源显示装置100对分辨率的要求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网格均设置有一个白炽光源150。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120相互平行且相邻两个行电极引线120之间间距相等,所述多个列电极引线130相互平行且相邻两个列电极引线130之间间距相等,且所述行电极引线120与列电极引线130垂直设置。所述行电极引线120沿所述列电极引线130的轴向方向延伸出一第一电极121,所述列电极引线130沿所述行电极引线120的轴向方向延伸出一第二电极131,且排列在同一行网格中的第一电极121与同一个行电极引线120电连接,排列在同一列网格中的第二电极131与同一个列电极引线130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31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白炽光源150容置于该间隙,并通过该第一电极121及第二电极131与分别于所述行电极引线120及列电极引线130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21及第二电极131在该基板110表面的厚度可以大于所述电极引线120及列电极引线130的厚度,且该厚度大于等于1微米。当然,所述第一电极121及第二电极131在该基板110表面的厚度也可以等于所述电极引线120及列电极引线130的厚度,此时,所述第一电极121可以与行电极引线120一体成型,所述第二电极131可以与列电极引线130一体成型。
所述固定元件160可通过用丝网印刷法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121及第二电极131表面,并将所述白炽光源150夹持其中,使该白炽光源150牢固地固定于固定元件160与第一电极121或第二电极131之间。
所述白炽光源显示装置100进一步包括一壳体(图未示),该壳体内形成有一封闭空间收容所述白炽光源150,该封闭空间为真空或收容有惰性气体.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壳体可以通过现有真空封装技术将形成该封闭空间并将所述白炽光源150收容,优选地,所述真空封装技术为无管封装技术。
所述多个白炽光源150设置在所述网格中并与所述基板110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白炽光源150与基板110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等于1微米,该间隔距离可通过设置第一电极121及第二电极131的在所述基板110表面的厚度来控制。
每一网格中的白炽光源150对应所述白炽光源显示装置100的一个像素单元。所述白炽光源150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优选地,所述白炽光源150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1.7×10-6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所述白炽光源150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为一自支撑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至少包括多个碳纳米管沿所述第一电极121往第二电极131延伸。所谓“自支撑结构”即该碳纳米管结构无需通过一支撑体支撑,也能保持自身特定的形状。该自支撑结构的碳纳米管结构中多个碳纳米管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从而使碳纳米管结构具有特定的形状。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至少一碳纳米管线状结构或其组合。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可以包括单层碳纳米管膜或由多层碳纳米管膜层叠形成的结构,可以包括单个碳纳米管线状结构或多个碳纳米管线状结构结构通过交叉设置、平行设置或编织而形成的结构,还可以包括由碳纳米管线状结构设置在所述碳纳米管膜的表面而形成的结构。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还可与多个填充材料复合形成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中填充材料可复合在该碳纳米管结构表面或填充在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内部的间隙。该填充材料为导电性及耐热性较好的材料,如铂、钨或金。
请参阅图4,所述碳纳米管膜为质量密度小于3×10-4千克每平方米的膜状结构。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拉膜,该碳纳米管拉膜可通过采用一拉伸工具自一碳纳米管阵列直接拉取而获得,其质量密度小于1.5×10-5千克每平方米,且所述碳纳米管拉膜中的多数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拉膜中的大多数碳纳米管沿所述第一电极121往第二电极131延伸。所述碳纳米管拉膜的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请参见范守善等人于2007年2月9日申请的,于2008年8月13公开的第CN101239712A号大陆公开专利申请。为节省篇幅,仅引用于此,但上述申请所有技术揭露也应视为本发明申请技术揭露的一部分。当所述膜状结构由多层碳纳米管拉膜层叠构成时,其厚度不大于10微米。
所述碳纳米管线状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线,且该碳纳米管线状结构的线径不大于10微米。所述碳纳米管线包括多个沿该碳纳米管线轴向方向延伸或旋转的碳纳米管。所述碳纳米管线状结构可以为由多个碳纳米管线并排组成的束状结构,也可以为相互扭转组成的绞线结构。另外,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可由多个所述碳纳米管线状结构平行设置、相互缠绕或相互编织组成。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线通过对一有序碳纳米管膜进行机械力扭转或有机溶剂处理而获得。所述通过有机溶剂处理而获得的非扭转的碳纳米管线包括多个沿碳纳米管线长度方向排列并首尾相连的碳纳米管。所述通过有机溶剂处理获得的碳纳米管线及其制备方法请参见范守善等人于2005年12月16日申请的,于2007年6月20日公开的第CN1982209A号大陆公开专利申请。为节省篇幅,仅引用于此,但上述申请所有技术揭露也应视为本发明申请技术揭露的一部分。
请参阅图5及图6,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白炽光源150为单层碳纳米管拉膜,其厚度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所述白炽光源显示装置100在工作时,其行电极引线120及列电极引线130均与一驱动电路电连接,每一个白炽光源150均对应于一行电极引线120与一列电极引线130。当要显示一动态图像时,先取第一桢图像,计算出形成第一桢图像所需要的白炽光源150光源所在的行电极引线120及列电极引线130。所述驱动电路发出一行电极引线120选择脉冲,选择第一个行电极引线120,并发出一列电极引线130扫描脉冲,对所述列电极引线130进行扫描,驱动被选中的行电极引线120上需要发光的白炽光源150发光;然后再发出第二个行电极引线120选择脉冲及另一个列电极引线130扫描脉冲,驱动该行电极引线120上需要发光的白炽光源150;如此循环,对每一行电极引线120均选中一次,完成一个显示周期,由于每个行电极引线120选择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人的视觉无法分别,因此,可以让观众同时观察到第一桢图像。然后,在取出所述动态图像中的下一桢图像进行显示。可以理解,当在显示第一桢图像时,所述不同行电极引线120之间的白炽光源150相互点亮的时间差需要足够短,才能让观众观看到完整的图像;而当需要显示第二桢图像时,显示第一桢图像中的白炽光源150必须能够及时熄灭,从而不干扰第二桢图像的显示,不产生“拖尾”现象。
由于碳纳米管结构具备单位面积热容小、比表面积大及热辐射系数的特性,从而该碳纳米管结构在一加热脉冲的驱动下,能够获得极短的响应时间,因此能够成功显示动态图像。请参阅图7,为一2毫米×8毫米的碳纳米管拉膜的响应时间图,该碳纳米管膜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1.7×10-6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该加热脉冲为时间宽度为6毫秒及强度为103毫安的电流脉冲。由图中可以看出,所述碳纳米管拉膜在该加热脉冲的驱动下,其从开始到点亮的时间仅为0.8毫秒,从停止加热到熄灭的时间仅为0.7毫秒。远短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响应时间。如此短的响应时间主要取决于该碳纳米管拉膜不到1.7×10-6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的单位面积热容,可以理解,所述响应时间随着所述白炽光源150的单位面积热容的增大而增大,当该白炽光源150的单位面积热容达到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时,其响应时间也相应达到40毫秒以上。
本实施例用所述单层碳纳米管拉膜制备一16×16的像素阵列,其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下工作,每一碳纳米管膜的面积为100微米×300微米。请参阅图8及图9,单个碳纳米管拉膜随着驱动功率的增加,其亮度呈指数增长,当在功率0.08瓦特时其达到的亮度为6400坎德拉每平方米,即所述由碳纳米管膜制备的16×16的像素阵列的总功耗在1瓦特左右,功耗低,亮度大。而该碳纳米管膜在11.5毫安的电流驱动下,其能够在1740K下稳定发光,其发光亮度为530坎德拉每平方米,所需的驱动电流比较小。由于其驱动功耗及驱动电流都比较低,其驱动电压也非常低,该碳纳米管拉膜的最小驱动电压可达到1伏特,利于对应驱动电路的设计。
所述白炽光源显示装置,采用包括碳纳米管结构的白炽光源用作像素点,具有极短的响应时间,能够成功显示动态图像,使白炽光源成功应用到显示领域显示动态图像。且所述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功耗小、亮度大、驱动电流低。相对于相对传统的冷阴极管显示装置,该白炽光源显示装置不需要磷光激发,不需要荧光层,结构非常简单,相对于传统的液晶显示装置,该白炽光源显示装置没有视角的限制。另外,由于碳纳米管结构本身的尺寸很小,应用碳纳米管结构作为光源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可实现高分辨率显示。
请参阅图1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提供一基板。所述的基板为一绝缘基板,如陶瓷绝缘基板、玻璃绝缘基板、树脂绝缘基板、石英绝缘基板等。基板大小与厚度不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优选为一玻璃基板。
步骤S102: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于该基板表面;
步骤S103: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于该基板表面,且该多个行电极引线及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形成网络,每两个相邻的行电极引线和与其交叉的两个相邻的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形成一网格,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彼此绝缘。所述行电极引线及列电极引线通过丝网印刷法、溅射法或蒸镀法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具体地,在制备过程中,使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交叉设置,同时,需确保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形成可寻址电路,以便于在不同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施加可寻址电压。本实施例中,所述行电极引线沿所述列电极引线的轴向方向进一步延伸出一第一电极,所述列电极引线沿所述行电极引线的轴向方向进一步延伸出一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一间隙,用于容置所述碳纳米管结构。采用丝网印刷法制备多个行电极引线、多个第一电极、多个列电极引线及多个第二电极,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采用丝网印刷法在所述基板上印制多个平行且等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及第一电极。其次,采用丝网印刷法在行电极引线与待形成的列电极引线交叉处印制多个绝缘体。最后,采用丝网印刷法在所述基板上印制多个平行且等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及第二电极,且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形成多个网格。本实施例中,通过丝网印刷法制备行电极引线、第一电极、列电极引线及第二电极的材料为导电浆料。该导电浆料的成分包括金属粉、低熔点玻璃粉和粘结剂。其中,该金属粉优选为银粉,该粘结剂优选为松油醇或乙基纤维素。该导电浆料中,金属粉的重量比为50~90%,低熔点玻璃粉的重量比为2~10%,粘结剂的重量比为10~40%。
步骤S104:形成多个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于上述基板表面,在每个网格中间隔形成一第一电极与一第二电极。
步骤S105:提供一碳纳米管结构覆盖所述基板并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电接触,该碳纳米管结构中碳纳米管基本沿第一电极向第二电极延伸。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至少一碳纳米管结构;将至少一碳纳米管结构沿着第一电极向第二电极延伸的方向直接铺设于设置有电极和电极引线的绝缘基底上,形成一碳纳米管薄膜结构,且使该碳纳米管结构中的多数碳纳米管基本自第一电极往第二电极延伸。可以理解,在铺设时,可以直接将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覆盖于所述基板上,通过其本身的粘性直接粘附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表面。由于碳纳米管结构本身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直接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接触实现电连接。当所述碳纳米管结构为一单层碳纳米管拉膜时,该碳纳米管拉膜的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基本相同,铺设时确保碳纳米管拉膜中的碳纳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从第一电极往第二电极延伸。且为了将该碳纳米管拉膜更牢固的固定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之上,并更有效的与第一电极及第二触电连接,将至少一碳纳米管拉膜铺设覆盖于整个基板上之前,还可以先在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上涂敷一层导电胶。或包括如下步骤:形成一固定元件在所述行电极引线及列电极引线上。从而使所述碳纳米管结构与所述行电极引线及列电极引线结合更牢固,可以理解,所述固定元件的形成方法可以为丝网印刷法、溅射法或蒸镀法。
步骤S106:切割所述碳纳米管结构,使不同网格内的碳纳米管结构断开。具体地,可采用一激光源及一发射镜,该反射镜将所述激光源发出来的激光反射到该基板上的碳纳米管结构,对该碳纳米管结构进行切割,调整所述反射镜的角度,即可调整所述激光在该碳纳米管结构切割的位置。所述切割碳纳米管结构的方法为激光烧蚀法、电子束扫描法或加热熔断法。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激光烧蚀法切割碳纳米管结构,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采用一定宽度的激光束沿着每个行电极引线进行扫描,去除不同行的第二电极之间的碳纳米管结构;其次,采用一定宽度的激光束沿着每个列电极引线进行扫描,去除列电极引线与相邻第一电极之间的碳纳米管结构。可以理解,上述采用激光烧蚀法切割碳纳米管结构的方法还可以通过较窄的激光束多次扫描实现。
所述白炽光源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步骤较少,工艺比较简单,成本较低。
所述白炽光源显示装置采用包括碳纳米管结构的白炽光源直接显示图像,利用该碳纳米管结构极短的响应时间,使该白炽光源显示装置能够显示动态图像。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他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23)

1.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包括:
多个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及多个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每相邻两个行电极引线和与其交叉的相邻两个列电极引线形成一网格,所述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和
多个白炽光源,每个网格对应设置一个白炽光源,所述每个白炽光源包括一个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与对应的所述网格的一个行电极引线及一个列电极引线电连接,该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为自支撑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至少一碳纳米管线状结构或其组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膜的质量密度小于3×10-4千克每平方米。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首尾相连,且基本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膜层叠设置或并排设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白炽光源的碳纳米管膜中碳纳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从行电极引线向列电极引线延伸。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膜质量密度为10-5千克每平方米,单位面积热容为1.7×10-6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线状结构相互平行设置、并排设置、相互交叉或编织成网状结构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白炽光源为碳纳米管结构形成的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包括碳纳米管结构及填充材料,所述填充材料复合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表面或内部间隙中。
11.如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或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至少部分悬空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及多个列电极引线均分别相互平行且等间距设置,且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垂直。
13.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包括:
一基板;
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及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设置在所述基板表面,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垂直交叉设置,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每相邻两个行电极引线与相邻两个列电极引线形成一网格;和
多个白炽光源,每个网格对应设置一个白炽光源,每个网格对应一个像素单元,每个白炽光源包括一个第一电极、一个第二电极与一个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设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并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电连接,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列电极引线和行电极引线电连接,该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材料包括玻璃、石英、聚合物或陶瓷。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与列电极引线一体成型,所述第二电极与行电极引线一体成型。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白炽光源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多个固定元件分别对应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设置,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固定元件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至少部分悬空设置,悬空部分的碳纳米管结构与基板之间的距离大于10微米。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一封闭空间收容所述白炽光源,该封闭空间为真空或收容有惰性气体。
19.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基板;
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于该基板表面;
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于该基板表面,且该多个行电极引线及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形成网络,每两个相邻的行电极引线和与其交叉的两个相邻的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形成一网格,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彼此绝缘;
形成多个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于上述基板表面,在每个网格中间隔形成一第一电极与一第二电极,且使所述第一电极与其对应的行电极引线电连接,使所述第二电极与其对应的所述列电极引线电连接;
提供一碳纳米管结构覆盖所述基板并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电接触,该碳纳米管结构中碳纳米管基本沿第一电极向第二电极延伸;
切割所述碳纳米管结构,使不同网格内的碳纳米管结构断开,每一网格内形成一碳纳米管结构电连接每一网格内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碳纳米管结构的方法包括激光烧蚀法、电子束扫描法或加热熔断法。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白炽光源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切割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首先,采用一定宽度的激光束沿着每个行电极引线进行扫描,去除不同行的第二电极之间的碳纳米管结构;其次,采用一定宽度的激光束沿着每个列电极引线进行扫描,去除列电极引线与相邻第一电极之间的碳纳米管结构。
22.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包括:
多个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及多个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形成多个网格,所述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和
多个白炽光源与所述多个网格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白炽光源对应一个像素单元,且包括一个碳纳米管结构与其对应的网格的行电极引线及列电极引线电连接,该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
23.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包括:
多个白炽光源按行列式排布形成一显示像素阵列,每个白炽光源对应一个显示像素,且包括一个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
多个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及多个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所述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该多个白炽光源电性连接于所述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
CN200910106402.9A 2009-03-27 2009-03-27 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18473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06402.9A CN101847345B (zh) 2009-03-27 2009-03-27 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US12/590,755 US8638275B2 (en) 2009-03-27 2009-11-13 Incandescent light sourc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10075419A JP5209659B2 (ja) 2009-03-27 2010-03-29 白熱光源表示装置
US14/107,074 US8823605B2 (en) 2009-03-27 2013-12-16 Incandescent light sourc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06402.9A CN101847345B (zh) 2009-03-27 2009-03-27 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7345A CN101847345A (zh) 2010-09-29
CN101847345B true CN101847345B (zh) 2012-07-18

Family

ID=42771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06402.9A Active CN101847345B (zh) 2009-03-27 2009-03-27 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638275B2 (zh)
JP (1) JP5209659B2 (zh)
CN (1) CN1018473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4407A (zh) * 2009-07-07 2011-01-12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导电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2019039B (zh) * 2009-09-11 2013-08-21 清华大学 红外理疗设备
KR20130071423A (ko) * 2010-04-28 2013-06-28 각고호우징 게이오기주크 탄소나노튜브 발광소자, 광원 및 포토커플러
CN101880035A (zh) 2010-06-29 2010-11-10 清华大学 碳纳米管结构
JP2012083283A (ja) 2010-10-14 2012-04-26 Yazaki Corp 複数組電池の電圧測定装置
CN102464311A (zh) * 2010-11-12 2012-05-23 清华大学 亲水性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的制备方法
CN102464310B (zh) * 2010-11-12 2016-06-08 清华大学 亲水性碳纳米管复合结构
CN103366644B (zh) * 2012-03-30 2015-09-30 清华大学 白炽光源及白炽光源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JP2014067544A (ja) * 2012-09-25 2014-04-17 Denso Corp 光源
CN103398315B (zh) * 2013-08-19 2016-01-20 浙江侨鸣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式led灯
US11088030B2 (en) 2015-12-30 2021-08-1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2867A (zh) * 2003-03-26 2004-09-29 �廪��ѧ 碳纳米管场发射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US20070035706A1 (en) * 2005-06-20 2007-02-15 Digital Display Innovations, Llc Image and light source modulation for a digital display system
CN1945783A (zh) * 2005-10-04 2007-04-1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子发射器件、具有该器件的电子发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12557A (ja) 1987-10-26 1989-05-01 Alps Electric Co Ltd ダブルカセットテーププレーヤにおける誤動作防止装置
JPH01112557U (zh) * 1988-01-26 1989-07-28
JPH01235992A (ja) 1988-03-16 1989-09-20 Brother Ind Ltd フラットパネル・カラー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ATE193156T1 (de) * 1990-12-28 2000-06-15 Canon Kk Bilderzeugungsgerät
US5239227A (en) * 1992-01-27 1993-08-24 Dan Kikinis High efficiency panel display
US5956003A (en) * 1996-07-24 1999-09-21 Hypres, Inc. Flat panel display with array of micromachined incandescent lamps
JP3610325B2 (ja) * 2000-09-01 2005-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放出素子、電子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737696B2 (ja) * 2000-11-17 2006-01-18 株式会社東芝 横型の電界放出型冷陰極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282216C (zh) * 2002-09-16 2006-10-25 清华大学 一种灯丝及其制备方法
US20080297878A1 (en) * 2003-10-01 2008-12-04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Compositions,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aking and using electronic paper
WO2007015710A2 (en) 2004-11-09 2007-02-08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The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nofiber ribbons and sheets and twisted and non-twisted nanofiber yarns
CN101335175B (zh) * 2007-06-29 2010-05-26 清华大学 场发射像素管
CN101819335B (zh) * 2009-02-27 2014-01-15 清华大学 热致变色元件及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CN102103274B (zh) * 2009-12-18 2012-12-19 清华大学 热致变色元件及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2867A (zh) * 2003-03-26 2004-09-29 �廪��ѧ 碳纳米管场发射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US20070035706A1 (en) * 2005-06-20 2007-02-15 Digital Display Innovations, Llc Image and light source modulation for a digital display system
CN1945783A (zh) * 2005-10-04 2007-04-1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子发射器件、具有该器件的电子发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姜开利等.连续碳纳米管线及其应用.《物理》.2003,第32卷(第8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23605B2 (en) 2014-09-02
JP2010231210A (ja) 2010-10-14
CN101847345A (zh) 2010-09-29
US8638275B2 (en) 2014-01-28
JP5209659B2 (ja) 2013-06-12
US20140104144A1 (en) 2014-04-17
US20100245215A1 (en) 2010-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7345B (zh) 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48564B (zh) 加热器件
CN101465259B (zh) 场发射电子器件
CN101540260B (zh) 场发射显示器
CN102082062B (zh) 场发射显示装置
CN102082061B (zh) 场发射显示装置
CN102768930B (zh) 场发射电子器件
CN102024653B (zh) 场发射单元及场发射像素管
TWI427675B (zh) 白熾光源顯示裝置及其製備方法
TWI276138B (en) Array-like flat lighting source
TWI386966B (zh) 場發射顯示器
CN1258204C (zh) 一种冷阴极电子枪
CN103366644B (zh) 白炽光源及白炽光源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JP2012142267A (ja) 電界放出陰極素子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電界放出表示装置
TWI356438B (en) Field emission pixel tube
CN102024654B (zh) 场发射像素管
TWI427662B (zh) 場發射陰極裝置及場發射顯示器
TWI360831B (en) Field emission electron device
CN102013376A (zh) 场发射单元及场发射像素管
TWI383420B (zh) 電子發射裝置及顯示裝置
TW201007805A (en) Field emission cathode device and field emission display
JPH0574390A (ja) 電子ビーム発生装置
TW201225140A (en) The field emission unit and the field emission pixel tub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