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6886A - 解剖复位架 - Google Patents

解剖复位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36886A
CN101836886A CN200910037902A CN200910037902A CN101836886A CN 101836886 A CN101836886 A CN 101836886A CN 200910037902 A CN200910037902 A CN 200910037902A CN 200910037902 A CN200910037902 A CN 200910037902A CN 101836886 A CN101836886 A CN 1018368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nail
displacement
screw
bino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37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小军
黄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0379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36886A/zh
Publication of CN101836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68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获得一种实现骨折解剖复位的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本发明的主要结构包括支持板、滑动套环、双节钉三部分。其连接方式为:滑动套环设置于支持板之上,双节钉设置于滑动套环之内,板-环-钉三者形成一复位整体。本发明具备一钉复位、万向复位、组配设计、通用功能、兼容原有的固定方案等技术特色,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本发明普遍适用于各长管状骨折的复位,能纠正各种常见的移位类型,诸如:分离-短缩移位,前后-内外成角移位,前后-内外平移移位,内旋-外旋转移位,以及上述移位的复合性移位,并使上述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Description

解剖复位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属医疗器械领域的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效果的复位装置,其具体是:普遍适用于各长管状骨折复位,能纠正各种常见的移位类型,诸如:分离-短缩移位,前后-内外成角移位,前后-内外平移移位,旋转移位,以及上述移位的复合性移位,并使其达到解剖复位。本发明的主要结构包括支持板、滑动套环、双节钉三部分。其连接方式为:滑动套环设置于支持板之上,双节钉设置于滑动套环之内,板-环-钉三者形成一复位整体。本发明具备一钉复位、万向复位、组配设计、通用功能、兼容原有的固定方案等技术特色;本发明结构简单,无需术者的熟练程度、经验就能够容易地安装使用;另外本发明对X线透明,在复位中及复位后不会妨碍X线检查。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背景技术:
目前骨外科使用器械对骨折进行的复位操作,主要包括手持器械复位及使用专用复位工具复位两大类。
一、手持器械复位:
手持器械复位四肢管状骨骨折,仍是目前骨折复位常用的一种方式。手持器械复位的过程包括:
复位动作:复位过程通常是术者双手以器械把持骨折两端,通过前推-后拉、上提-下压、内旋-外旋等一系列动作,调节骨折两端的相互位置以使骨折端复位。
复位使用器械:较小的骨骼的复位(诸如尺骨、腓骨的复位)相对简单,术者手持两把巾钳或点状钳进行上述复位操作便能得到满意的复位,但较大的骨骼的复位(诸如股骨、腓骨骨折的复位)相对复杂,往往要使用适当的复位工具,诸如三爪持骨器,鸭嘴复位钳等复位器械。
手持器械复位的困难在于:手持器械复位并非易事。肌肉肌腱的张力越大、骨折端的短缩越明显、骨折部位越深在,则复位过程往往越困难;并且,术者难以长时间徒手把持器械进行复位操作。
维持复位位置更困难:当得到满意的复位后,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持复位在适当的位置;固定骨折的过程中的钻孔、攻丝、安装钢板、拧紧螺钉等诸多操作,任何一次马虎与不注意的操作都将使满意的复位变成失败。
长时间的不确定性的复位操作、维持复位的不确定性都是术者的一大负担。因此,对目前手持器械复位的现状,以“复位不容易,维持复位更困难”做为结论是恰当的。
二、专用复位工具复位:
申请(专利)号为91111526.9的《长骨干万能复位固定器》,做为使用专用复位工具进行复位的代表,通过螺纹钢针、固针夹、螺杆固夹板、调位调旋装置、半圆环和支架螺杆等部件构成的一种万能复位固定器。其达到解剖对位对线和生理旋转角度纠正的设想是这样实现的:通过在骨折各端均穿螺纹钢针,并将钢针连结到调整装置上,通过调整装置任意地调整螺纹钢针的位置,并在调整后予以稳定固定,实现任意调整骨折端位置,达到解剖对位对线和生理旋转角度纠正的目的。
该复位装置的复位思路为:骨折移位由复杂向简单、由多因素向单因素转变。该复位装置使骨折移位由多种移位形式向单一移位形式转变,即化复杂为简单。具体的复位思路为:首先通过牵引及旋转等操作,纠正成角移位及旋转移位。当成角移位、旋转移位已纠正后,肢体的移位仅剩下内-外侧、前-后方、近-远方三种平移移位形式。此时,通过垂直于肢体的长轴穿针来纠正这三种平移移位:通过该复位装置的调位调旋螺帽旋转平移,以纠正肢体的内-外侧平移及前-后方平移;通过使螺杆旋转平移以改变该复位装置的轴向长度,用以纠正肢体的近-远方平移移位。
该复位装置的复位模式为:刚性复位模式。该复位装置主要通过对与骨相接触的克氏针的位置的调整,达到使骨折复位的目的。由于克氏针为一种刚性结构,其移动方式为刚性移动:其一是克氏针整体的刚性平移,诸如整体相对于肢体的向内-外侧平移、向前-后方平移、向近-远方平移共三种的、单个自由度的刚性平移;其二是以克氏针中部某点为圆心的对称式的刚性转动,诸如:克氏针的内侧段转动向下且其外侧段必须地、对称式地向上刚性转动;克氏针的内侧段转动向前且其外侧段必须地、对称式地向后刚性转动。
为此,刚性复位的模式存在诸多缺点。这种刚性移动最大的不足在于:复位的自由程度不足。当克氏针的一侧发生移位时另一侧也不得不移动,当调节克氏针一侧的固定部件(如螺母螺杆等)时亦不得不去调节另一侧的固定装置,当肢体的整体位置发生再移位时不得不调整所有与克氏针相接触的固定部件。因此,这种刚性固定与复位模式大大增加了临床骨折复位中的工作量,也使得希望仅调节一侧的克氏针便能使其发生移动的愿望不能实现。因此,克氏针的刚性移动模式大大限制了该复位装置的临床应用。
并且,克氏针必须垂直于肢体长轴而不是以任意角度穿针,此时穿针的质量决定了后续复位的质量,这对临床实际操作亦是一大挑战。
并且,该复位装置对X线的不透明性,使得其在骨折复位过程中或在以后的检查中会妨碍不同方向的X线检查。
此外,在结构组成上,该复位装置结构复杂,部件繁多,操作繁琐,组装过程耗时较长,要求术者拥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一种使骨折复位达到解剖复位效果的装置来消除上述缺陷,能克服克氏针刚性复位的不足,实现骨折复位的自由移动及骨折变形的自由矫正。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普遍适用于各长管状骨折,诸如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腓骨等各种长管状骨骼的骨折,并使上述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效果的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纠正各种常见的移位类型,诸如:分离-短缩移位,前后-内外成角移位,前后-内外平移移位,内旋-外旋移位,以及上述移位的复合性移位,并使上述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效果的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具备一钉复位、万向复位、组配设计、通用功能、兼容原有的固定方案等技术特色的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结构简单,无需术者的熟练程度、经验就能够容易地安装的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对X线透明的、在骨折复位过程中及在以后的检查中会妨碍不同方向的X线检查的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解剖复位架可以达到这些和其它一些目的,它主要包括:支持板、滑动套环、双节钉三部分。其连接方式为:滑动套环设置于支持板之上,双节钉设置于滑动套环之内,板-环-钉三者形成一复位整体,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本发明的解剖复位架依据下述的复位思路实现上述复位目标:先将骨折端从大体上复位,进而对骨折端进行精确的微调,也即大体复位和微调复位两大步骤,并且是以最小的二次损伤为代价实现解剖复位。
大体复位:
牵引是复位的基础,足够的牵引能够纠正以下移位的大部分:诸如分离-短缩移位,前后-内外成角移位,前后-内外平移移位,内旋-外旋移位。大体复位就是要通过对两骨端的大力牵引,使两骨端在拉伸并分离的过程中纠正骨折大部分的移位。
但是牵引难以纠正骨折细微的移位,诸如:细微的短缩移位,细微的前后-内外成角移位,细微的前后-内外平移移位,细微的内旋-外旋移位等。另外牵引不能纠正分离移位。
微调复位:
在上述足够牵引的基础上,通过微调复位来纠正剩余的细微的移位量。先在骨折线近端及远端的骨中钻入本发明用的双节钉各一枚,使其与骨骼牢固固定。
侧向平移移位的纠正:当使双节钉旋转并相对于肢体向前-向后平移,双节钉带动骨端向前-向后平移,实现骨端的前-后平移移位的微调复位。相似地,当使双节钉向内-外平移,可实现骨端的内-外平移移位的微调复位。上述的对侧向平移的调节可根据需要调整双节钉的平移量,因此是精确的微调复位。
成角移位的纠正:与纠正侧平移移位相似地,保持一骨端(例如近折端)及其双节钉静止不动,使另一端(例如远折端)的肢体的末端在板夹中夹紧并保持静止不动,此时使骨折端(例如远折端)的双节钉旋转并相对于肢体向前-向后移位,双节钉带动骨端(例如远折端)向前-向后移动,实现骨端的后-前成角移位的微调复位。相似地,保持一骨端(例如近折端)静止及另一端(例如远折端)肢体的末端被夹紧静止,使骨折端(例如远折端)向内-外移位,可实现骨端的外-内成角移位的微调复位。上述的对侧向平移的调节可根据需要调整双节钉的平移量,因此是精确的微调复位。
在本发明中的各个方向上的复位操作,仅仅是对支持板、双节钉的长度的调节,整个解剖复位的操作过程简便、快捷、轻松,并且对骨折端的再损伤最小化,血运保留最大化。因此本发明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双节钉是由金属形成的,但也可以由其它材质形成。除双节钉外,本发明的其余各个部件优选地由对X线高度透明的材料制成,但也可以由其它材质形成。
附图说明:
根据对本发明的解剖复位架的一个较优而不是排它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再结合附图通过非限制性实例的解释,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将更为明显。
图1表示本发明的整体的透视图;
图2表示本发明的整体的顶视图及侧视图;
图2A为整体的顶视图;
图2B为整体的侧视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支持板的整体透视图;
图4表示本发明的支持板的拆解透视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支持板的近端板的拆解透视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支持板的近端板的拆解侧视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支持板的中间活动板的透视图;
图8表示本发明的支持板的远端板的拆解透视图;
图9表示本发明的滑动套环的透视图及前视图;
图9A为滑动套环的透视图;
图9B为滑动套环的前视图;
图10表示本发明的滑动套环的侧视图及顶视图;
图10A为滑动套环的侧视图;
图10B为滑动套环的顶视图;
图11表示本发明的双节钉的整体的透视图;
图12表示本发明的整体的使用透视图:在股骨的使用;
图13表示本发明的整体的使用透视图:在胫骨的使用;
参照上述附图,
Figure B2009100379021D0000071
,一种普遍适用于各长管状骨折复位,能纠正各种常见的移位类型,诸如:分离-短缩移位,前后-内外成角移位,前后-内外平移移位,内旋-外旋移位,以及上述移位的复合性移位,并使上述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效果的解剖复位架,其主要结构包括支持板1、滑动套环2、双节钉3三部分;其连接方式为:滑动套环2设置于支持板1之上,双节钉设置于滑动套环2之内,板-环-钉三者形成一复位整体。本发明具备一钉复位、万向复位、组配设计、通用功能、兼容原有的固定方案等技术特色;并且其结构简单,无需术者的熟练程度、经验就能够容易地安装;另外其对X线透明,在复位中及复位后不会妨碍X线检查。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在支持板1)
本发明的支持板1用于形成一个复位用的支持板平面,并且通过调节支持板1的轴向长度可实现骨折的大体复位。支持板1包括下述五个组成部分:近端板11、远端板12、中间活动板13、平行支持杆14及旋转手柄15。
近端板11:
Figure B2009100379021D0000082
近端板11包括其前方的长方体状的板头111、后方的平板状的板身113、上方的一对近板夹112。
近端板11的前方(头端)为一个与其长轴相垂直的呈长方体状的板头111,板头111的顶面有一“T”形凹槽111A,走向平行于板头111的长轴。“T”形凹槽111A用于容纳近板夹112的“T”形突起112A,并使其在“T”形凹槽111A内滑移。板头111的下方有三个间距一致的与近端板11长轴相平行的支持圆柱孔111B,内侧的二孔用以置入平行支持杆14以使近端板11维持其整体平面;外侧的一孔带有螺纹,带有螺纹的长杆状旋转手柄15置于该孔内,随着旋转手柄15的旋转能使近端板11沿其长轴平移。板头111的内侧上方为阻位柱孔111C,阻位柱孔111C与近端板11的板面相垂直,圆柱状的阻位柱111D插入于阻位柱孔111C内并也与近端板11的板面相垂直。阻位柱111D抵触于会阴部耻骨联合下方,当下肢被牵引向下时其能阻止骨盆向下平移,起到阻止骨盆下移、使骨折端牵引分离的阻位作用。
近端板11的上方为一对近板夹112。近板夹112内外各一个并相互对称。近板夹112的底部有一“T”形突起112A,该突起置于“T”形凹槽111A内并能沿其长轴滑动。每个近板夹112的最上方有长杆螺纹孔112B各一个,长杆螺纹孔112B内置入长螺纹杆112C并使内外两近板夹112相串连,长螺纹杆112C的两端有螺帽112D各一个,调节缩短近板夹112之间的距离能形成对肢体的夹紧压力。
近端板11的后方为一平板状的平板状板身113,平板状板身113的顶面平坦,用以放置需复位的肢体。平板状板身113的下方有三个间距一致的与近端板11长轴相平行的圆柱孔113A,但此三孔均无螺纹。内侧的二个孔用于置入平行支持杆14;外侧的一个用于置入带有螺纹的长杆状的旋转手柄15。此三孔均用于以使近端板11保持在水平位置。
中间活动板12:
Figure B2009100379021D0000091
中间活动板12与近端板11的板身113结构基本一致,包括一平坦的板身121,板身121下方的三个支持圆柱孔121A。
平坦的板身121用以放置需复位的肢体。板身121的下方有三个间距一致的与近端板11长轴相平行的支持圆柱孔121A,但此三孔均无螺纹。内侧的二个孔用于置入平行支持杆14;外侧的一个孔用于置入带有螺纹的长杆状的旋转手柄15。此三孔均用于以使中间活动板12保持在水平位置。
中间活动板12用以调节解剖复位架的整体长度,即当近端板11、远端板13因牵引分离而使其间距过大时,可加入一块甚至多块中间活动板12;当近端板11、远端板13因加压靠拢而使其间距过小时,可取出中间活动板12。
远端板13:远端板13与近端板11的结构基本一致,但相比缺少了一个阻位柱孔111C和一个阻位柱111D。即:远端板13包括其前方的板头131、后方的平板状板身133、上方的一对远板夹132。
远端板13的前方(头端)为一与远端板13的长轴相垂直的长方形的板头131,板头131的顶面有一“T”形凹槽131A,走向平行于板头131的长轴。“T”形凹槽131A用于容纳远板夹132的“T”形突起132A并使其在“T”形凹槽131A内滑移。板头131的下方有三个间距一致的与远端板13长轴相平行的圆柱孔133A,内侧的二孔用以置入平行支持杆14以使远端板13维持水平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外侧的一孔带有卡位环133B,此环突出于外侧的圆柱孔133A中并且置于旋转手柄15的长螺纹杆151的卡位槽151A内,使得旋转手柄15在旋转过程中均相对于远端板13无平移移位。因此当旋转手柄15旋转时,迫使近端板11发生沿着旋转手柄15的长轴发生或向前或向后的移位,也即:近端板11相对于远端板13的靠拢或分离的移位。
远端板13的上方为一对远板夹132。远板夹132内外各一个并相互对称。远板夹132的底部有一“T”形突起132A,该突起置于板头131的“T”形凹槽131A内并能沿其长轴滑移。内外两个远板夹132的最上方有长杆螺纹孔132B各一个,长杆螺纹孔132B中置入长螺纹杆132C并通过长螺纹杆132C使内外两远板夹132相串连,长螺纹杆132C的两端有螺帽132D各一个,调节缩短内外远板夹132之间的距离能形成对肢体的夹紧压力。
远端板13的后方为一平板状的板身133,其的顶面平坦,用以放置需复位的肢体。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板身133的下方有三个间距一致的与远端板13长轴相平行的圆柱孔133A,但此三孔均无螺纹。内侧的二孔用以置入平行支持杆14;外侧的一孔用于置入带有螺纹的长杆状的旋转手柄15。此三孔均用于以使远端板13保持在水平位置。
平行支持杆14:
Figure B2009100379021D0000101
平行支持杆14的整体呈长杆圆柱状,共二条杆。用以支撑并形成本发明的整体框架结构,使近端板11、中间活动板12及远端板13三者维持在同一水平面,并能在此水平面内进行轴向平移。
平行支持杆14由近端向远端依次通过以下五个结构:近端板11的板头111下方内侧的二个支持圆柱孔111B、近端板11的板身113下方内侧的二个圆柱孔113A、中间活动板12的板身121下方内侧的二个支持圆柱孔121A、远端板13的板身133下方内侧的二个圆柱孔133A、远端板13的板头131下方内侧的二个支持圆柱孔131B。
旋转手柄15:
Figure B2009100379021D0000111
旋转手柄15的整体呈长杆圆柱状,其远端为旋转方向盘152,其近端为长螺纹杆151,并且长螺纹杆151表面有粗螺纹。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长螺纹杆151的远端、相对位于远端板13的板头131的卡位环133B处,有一环形凹陷的卡位槽151A,该槽用于容纳突出的卡位环133B,使得旋转手柄15在旋转过程中均相对于远端板13无平移移位。旋转方向盘152用于产生旋转手柄15的旋转的力,长螺纹杆151用于使近端板11相对于远端板13或分离或靠拢的平移移位,即骨折两端的牵引分离或加压靠拢。
Figure B2009100379021D0000112
与平行支持杆14相似地,旋转手柄15依次通过以下五个结构:近端板11的板头111下方外侧的支持圆柱孔111B(有螺纹)、近端板11的板身113下方外侧的支持圆柱孔113A、中间活动板12的板身121下方外侧的圆柱孔121A、远端板13的板身133下方外侧的圆柱孔133A、远端板13的板头131下方外侧的支持圆柱孔131B(有螺纹)。
(在滑动套环2)
Figure B2009100379021D0000113
滑动套环2整体略呈半圆环状,并且其套置在支持板1的两侧边缘,并且可以根据骨折线的需要灵活调节滑动套环2在支持板1上的位置。滑动套环2由三部分组成:底部的滑动套21、中间的滑动环22及顶部的滑动块23。
滑动套21:滑动套21位于滑动套环2的底部,内外各一并且开口相向。滑动套21用以套住支持板1的边缘,并能根据骨折线所在位置的需要沿支持板1的边缘滑动平移。
滑动环22:滑动环22位于滑动套环2的中部,整体呈半圆环的拱形,滑动套环2的横截面呈矩形。滑动环22用以将内外两个滑动套21连接成一个整体,并作为滑动块23同心圆式滑移的支持框架。
滑动块23:滑动块23位于滑动套环2的顶部,整体呈长方体状,其长轴与支持板1相平行。滑动块23的中部有一连通其内外两侧面的滑动环槽231,与滑动环22的横截面相适应地,滑动环槽231的横截面也呈矩形,并能紧密地将滑动环22容纳其内。滑动块23的顶面向底面有多个螺杆螺纹孔232,其在滑动块23的顶面上以滑动环槽231为中心,对称排列地排列于其远端与近端。
滑动块23紧密地套置于滑动环22中,能围绕滑动环22做以滑动环22的圆心为中心的同心圆式滑移。
(在双节钉3)
Figure B2009100379021D0000121
双节钉3的上端设置于滑动套环2的螺杆螺纹孔232内,其下端钻入并固定于骨骼中,通过调节双节钉3相对于骨骼的长度及张力可实现对骨折的微调复位。双节钉3由三部分组成:位于下方的下方螺钉31、位于上方的上方螺杆32及位于中间的中间钢索33。
下方螺钉31:下方螺钉31位于双节钉3的下方,整体长度较短,其表面有螺纹,用于旋转钻入骨中并牢固固定。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下方螺钉31的头端有一用以使下方螺钉31旋转的六角螺坯柱311,六角螺坯柱311能容纳于上方螺杆32末端的六角螺坯柱凹孔321内,或内六角螺坯末端的内六角螺坯柱凹孔内并使下方螺钉31发生旋转。六角螺坯柱311的顶端与中间钢索33相连。
上方螺杆32:上方螺杆32位于双节钉3的最上方,整体呈长杆状,其表面有螺纹,上方螺杆32置于滑动块23的螺杆螺纹孔232内并能旋转进入或退出螺杆螺纹孔232。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上方螺杆32的顶端为一六角螺坯柱322,其能容纳于内六角螺坯末端的六角螺坯柱凹孔内并使上方螺杆32发生旋转;上方螺杆32的底端为一六角螺坯柱凹孔321,能置于下方螺钉31头端的六角螺坯柱311内并使下方螺钉31发生旋转。上方螺杆32底端的六角螺坯柱凹孔321与中间钢索33相连。
当内六角螺坯的六角螺坯柱凹孔置于上方螺杆32的六角螺坯柱322内并发生旋转,可使上方螺杆32发生旋转。
当上方螺杆32的六角螺坯柱凹孔321置于下方螺钉31头端的六角螺坯柱311内并发生旋转,可使下方螺钉31发生旋转。
中间钢索33:中间钢索33整体较细长、柔软,中间钢索33将下方螺钉31与上方螺杆32连接为一整体: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中间钢索33的下端连于下方螺钉31的六角螺坯柱311的顶面,上端连于上方螺杆32的六角螺坯柱凹孔321的底面。
此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使上方螺杆32旋转并下移,上方螺杆32末端直接推挤下方螺钉31的顶端并使其向下移位,即推挤所致的骨端向下移位;使上方螺杆32旋转并向上移位,上方螺杆32通过中间钢索33牵拉使下方螺钉31上移,即牵拉所致的骨端向上移位。
并且,在确保骨骼足够把持力的条件下,下方螺钉31能以与骨骼成任意的角度钻入骨骼中。并且,当下方螺钉31与下方螺钉31的轴线相平行时,两者形成在与肢体相垂直方向上的牵拉或推挤的力;当两者的轴线成一定夹角时,上方螺杆32对下方螺钉31的作用力在各个方向上形成分力,这些分力形成了该方向上的上方螺杆32对下方螺钉31的牵拉或推挤作用。因此,下方螺钉31与下方螺钉31的轴线的夹角范围在0度-90度之内。
因此,当使双节钉3旋转并相对于肢体向前-向后平移,双节钉3带动骨端向前-向后平移,实现骨端的前-后平移移位的微调复位。相似地,当使双节钉3向内-外平移,可实现骨端的内-外平移移位的微调复位。上述的对侧向平移的调节可根据需要调整双节钉的平移量,因此是精确的微调复位。
相似地,保持一骨端(例如近折端)及其双节钉3静止不动,使另一端(例如远折端)的肢体的末端在板夹中夹紧并保持静止不动,此时使骨折端(例如远折端)的双节钉3旋转并相对于肢体向前-向后移位,双节钉3带动骨端(例如远折端)向前-向后移动,实现骨端的后-前成角移位的微调复位。相似地,保持一骨端(例如近折端)静止及另一端(例如远折端)肢体的末端被夹紧静止,使骨折端(例如远折端)向内-外移位,可实现骨端的外-内成角移位的微调复位。上述的对侧向平移的调节可根据需要调整双节钉3的平移量,因此是精确的微调复位。
因此,无论是在肢体的内-外、前-后方向上的平移移位,或是内-外、前-后方向上的成角移位,本发明均可通过对双节钉3的长度的调节,相对于骨端的牵拉靠近、推挤远离的微调复位。
在本发明中的各个方向上的复位操作,仅仅是对支持板、双节钉的长度的调节,整个解剖复位的操作过程简便、快捷、轻松,并且对骨折端的再损伤最小化,血运保留最大化。因此本发明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Figure B2009100379021D0000141
根据上文的叙述,显而可见本发明的组装及使用方法。下文的步骤是其组装及使用方法:
1.安装前准备:安装前的准备需包括手术前的麻醉、消毒、辅巾等步骤,在此简略述及。
2.安装各部件:
1)安装支持板1:近端板11置于肢体的近端,远端板13置于肢体的远端,两者以旋转手柄15、平行支持杆14相串连并形成一整体平面,即支持板平面。将此支持板1置于需复位的肢体的正下方。将旋转手柄15旋转以调节支持板1的整体长度以适合肢体的长度。根据肢体长度的需要可选择性地将一个或多个中间活动板12安装于近端板11、远端板13之间。
2)安装阻位柱111D:于近端板11的阻位柱孔111C内垂直于支持板1平面插入阻位柱111D,并使阻位柱111D抵触于会阴部耻骨联合下方,此时,阻位柱111D限制骨盆向下移动,即骨盆相对于近端板11静止。
3)夹持肢体两端:近板夹112的内、外侧夹分别夹持于肢体近端的内、外侧,调节近板夹112上的长螺纹杆112C的长度使近板夹112以稳固地夹持肢体的近端。同理,以远端夹的内、外侧夹分别夹持于肢体远端的内、外侧,调节远端夹上的长螺纹杆132C的长度使远端夹以稳固地夹持肢体的远端。再次将旋转手柄15旋转以调节支持板1的整体长度以适合肢体的长度。
4)安装滑动套环2:选择于支持板1的内外两侧边缘、骨折线的近端10cm处安装一个滑动套环2,使滑动套环2能沿支持板1的长轴平顺地滑动。同理另一个滑动套环2安装于骨折线的远端10cm处并能沿支持板1的长轴平顺地滑动。再次确认近、远端滑动套环2均能沿肢体长轴平顺地滑动。
3.与肢体的接触方式:
本发明与肢体的接触方式包括:夹持肢体两端牵引方式、双钉钻骨牵引方式、混合牵引方式共三种。
1)夹持肢体两端牵引方式:即近板夹112夹持于肢体的近端(诸如前臂、大腿根部),远板夹132夹持于肢体的远端(诸如腕部、踝部),另外可插入阻位柱111D,协同近板夹112以加强对肢体近端的阻位力度。
此时旋转手柄15方向盘,使近端板11与远端板13相互分离移位,此时肢体的两端被近板夹112、远板夹132紧紧夹持,故两骨端能随近端板11、远端板13的分离而发生分离移位,达到牵引使近折端、远折端相互分离的目的,即夹持肢体两端牵引模式下的牵引复位。
夹持肢体两端牵引的方式操作简单快捷,并且其为无创操作,不会在复位的过程中造成肢体的二次损伤,因此是较常用的牵引方式。
2)双钉钻骨牵引方式:即在骨折线的近端及远端适当位置处钻入下方螺钉31各一枚,使下方螺钉31与骨牢固固定,将近、远端滑动套环2安装于支持板1上,再将上方螺杆32旋转进入滑动块23内,调节并使上方螺杆32保持对下方螺钉31具有足够的拉力或推力。
此时旋转手柄15的旋转方向盘152,使近端板11与远端板13相互分离移位,达到牵引使近折端、远折端相互分离的目的,即双钉牵引模式下的牵引复位。
双钉钻骨牵引方式为有创操作,并且相对于夹持肢体两端牵引方式的操作复杂许多。但其明显优势在于:在具有双骨部位的单骨骨折(诸如前臂仅尺骨骨折,小腿仅腓骨骨折),未发生骨折骨骼成为牵引的障碍,无法通过夹持肢体两端牵引的方式达到有效的牵引复位。此时以双钉钻骨牵引的方式进行复位是较优的选择。
另外,当骨折线距离关节部位较近时,使用夹持肢体两端的牵引模式会对手术部位造成遮挡,而使用双钉牵引模式能有效避免对手术部位的遮挡,至少是大大减少了遮挡部位的面积。
3)复合牵引方式:即夹持肢体两端牵引模式和双钉钻骨牵引模式的复合形式。具体包括:近夹远钉、近钉远夹两种模式。
近夹远钉模式:即在肢体的近端以近板夹112夹持、在肢体的远端以双节钉3钻骨牵引的模式;
近钉远夹模式:即在肢体的近端以双节钉3钻骨、在肢体的远端以远板夹132夹持的牵引模式。
近夹远钉及近钉远夹模式主要适用于靠近关节部位骨折的复位,并且以所夹持的部位为远离骨折线的部位,以双节钉3钻骨牵引的部件为靠近骨折线的部件。因此,这种复合牵引模式既具有双钉牵引模式的无创操作的优点,又能有效避免夹持肢体两端牵引模式中本发明部件对手术部位的遮挡。
4.骨折的复位模式: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两种复位模式为牵引复位、微调复位。
1)牵引复位:
在如上述步骤完成各部件安装的基础上,将旋转手柄15旋转以使近端板11与远端板13相分离(即加大支持板1整体的轴向长度),肢体的近端与远端因牵引而分离,实现骨折两端的牵引复位,亦即能纠正短缩移位,旋转移位,以及大部分的成角移位,实现牵引的大体复位。
2)微调复位:
如上述完成牵引复位的基础上,于骨骼中钻入下方螺钉31:在骨折线的近端、远端适当位置处钻入下方螺钉31各一枚。中间钢索33分为三束,分别指向滑动环22的9点钟(内)、12点钟(顶)、3点钟(外)处。在滑动环22的相应位置放置滑动块23三个并与中间钢索33的三束一一相相对应。在三个滑动块23的螺杆螺纹孔232内各旋入上方螺杆32一条。三个下方螺钉31、三束中间钢索33、三条上方螺杆32、三个滑动块23均与滑动环22处在同一平面内。滑动环22在9点钟(内)、12点钟(顶)、3点钟(外)处形成对下方螺钉31的牵拉作用。
精确调节内侧或外侧的上方螺杆32中的任一条,通过上方螺杆32对下方螺钉31的牵引或推挤,使肢体向内侧或外侧精确平移。即精确地纠正内-外侧平移移位。
相似地,精确调节上方螺杆32,通过螺杆对下方螺钉31的牵引或推挤,使肢体向上方或下方精确平移。即精确地纠正前-后方平移移位。
与纠正侧平移移位相似地,在保持一骨端(例如近折端)及其双节钉3静止不动,且使另一端(例如远折端)的肢体末端在板夹中夹紧并保持静止不动,此时精确地使骨折端(例如远折端)的双节钉3旋转并相对于肢体向前-向后移位,可精确地实现骨端的后-前成角移位的微调复位。再相似地,在保持一骨端(例如近折端)静止及另一端(例如远折端)肢体的末端被夹紧静止,此时精确地使骨折端(例如远折端)的双节钉3旋转并相对于肢体向内-外移位,可精确地实现骨端的外-内成角移位的微调复位。
5.复位后:在实现解剖复位后,应当进行的清创、缝合,内固定或外固定等步骤则应当继续进行,在此简略述及。
Figure B2009100379021D0000191
根据上文的叙述,同时结合两个具体的应用实例,将使本发明的实际用法更为明晰。
1.复位举例一:股骨中段骨折的复位:
1)安装前准备:包括麻醉、消毒、辅巾等步骤,在此简略述及。
2)安装支持板1:近端板11置于大腿近端的下方,远端板13置于小腿远端的下方,两者以旋转手柄15、平行支持杆14相串连并形成一整体平面,构成一支持板平面。将中间活动板12安装于近端板11、远端板13之间。
3)安装阻位柱111D:于阻位柱孔111C内插入阻位柱111D,使阻位柱111D垂直于支持板1板面并抵触于耻骨联合下方,限制骨盆向下移动。
4)夹持肢体两端:近板夹112夹持于大腿根部的内、外侧。远板夹132夹持于内、外踝处。将旋转手柄15旋转并调节支持板1的整体长度以适合肢体的长度。
5)安装滑动套环2:于支持板1内外侧边缘、骨折线近端及远端适当位置处安装滑动套环2各一个(共2个),使滑动套环2能沿肢体的长轴平顺地滑移。
6)牵引复位:将旋转手柄15旋转使近端板11、远端板13相分离,并视骨折端重叠程度而调节牵引力的大小,实现骨折两端牵引复位,此为骨折的大体复位。
7)微调复位:在股骨骨折线的近端、远端适当位置处钻入下方螺钉31各一枚。在滑动环22的9点钟(内)、12点钟(顶)、3点钟(外)三处放置滑动块23各一个(共3个),每个滑动块23内旋入上方螺杆32一枚并以中间钢索33连接下方螺钉31。
精确调节3点钟(外)处的上方螺杆32,其对下方螺钉31的牵引或推挤,使肢体向内侧或外侧精确平移。即精确地纠正内-外侧移位。
相似地,精确调节12点钟(顶)的上方螺杆32,其对下方螺钉31的牵引或推挤,使肢体向上方或下方精确平移。即精确地纠正前-后方移位。
2.复位举例二:胫腓骨中段双骨折的复位:
1)安装支持板1:近端板11置于大腿近端的下方,远端板13置于小腿远端的下方,两者以旋转手柄15、平行支持杆14相串连并形成一整体平面,构成一支持板平面。将中间活动板12安装于近端板11、远端板13之间。
2)安装阻位柱111D:于阻位柱孔111C内插入阻位柱111D,使阻位柱111D垂直于支持板1板面并抵触于耻骨联合下方,限制骨盆向下移动。
3)夹持肢体两端:近板夹112夹持于大腿根部的内、外侧。远板夹132夹持于内、外踝处。将旋转手柄15旋转使调节支持板1的整体长度适合肢体的长度。
4)安装滑动套环2:于支持板1内外侧边缘、骨折线近端及远端适当位置处安装滑动套环2各一个(共2个),使滑动套环2能沿肢体的长轴平顺地滑移。
5)牵引复位:将旋转手柄15旋转使近端板11、远端板13相分离,视骨折端重叠程度而调节牵引力的大小,实现骨折两端牵引复位。
6)胫骨的微调复位:在胫骨骨折线的近、远端适当位置处钻入下方螺钉31各一枚。在滑动环22的9点钟(内)、12点钟(顶)处放置滑动块23各一个,每柱内旋入上方螺杆32一枚并以中间钢索33连接下方螺钉31。
精确调节9点钟(内)的上方螺杆32,螺杆对下方螺钉31的牵引或推挤,使肢体向内侧或外侧精确平移。即精确地纠正内-外侧移位。相似地,精确调节12点钟(顶)的上方螺杆32,螺杆对下方螺钉31的牵引或推挤,使胫骨向上方或下方精确平移。即精确地纠正前-后方移位。
7)腓骨的微调复位:在腓骨骨折线的远、近端适当位置处钻入下方螺钉31各一枚。在滑动环22的12点钟(顶)、3点钟(外)处放置滑动块23各一个,每柱内旋入上方螺杆32一枚并以中间钢索33连接下方螺钉31。
精确调节3点钟(外)的上方螺杆32,其对下方螺钉31的牵引或推挤,使肢体向内侧或外侧精确平移。即精确地纠正内-外侧移位。相似地,精确调节12点钟(顶)的上方螺杆32,其对下方螺钉31的牵引或推挤,使肢体向上方或下方精确平移。即精确地纠正前后方移位。
根据上文的叙述,显而可见本发明具有如下五项创新与技术特色:
1.一钉复位:在骨折线的近端及远端的骨骼中牢固地钻入双节钉3各一枚,便可进行各种复位操作。
2.万向复位:骨折复位力的方向不受限制。既能产生使骨端分离-靠拢的拉力-推力,也能产生使骨端的上移-下移、前移-后移的拉力-推力。适用的移位类型不受限制:本发明能纠正各种常见的移位类型,诸如:分离-短缩移位,前后-内外成角移位,前后-内外平移移位,内旋-外旋移位,以及上述移位的复合性移位。
3.组配设计:本发明各个组成部件以模块式设计,内外对称,上下通用;通过各个组件的灵活组装,可组配出不同的复位工作模式,适应不同骨折复位的需要。
4.通用功能:本装置通过组配式组装,能通用地适用于四肢管状骨各个部位的骨折的复位,即:既可用以前臂、上臂、前臂+上臂的骨折复位,又可大腿、小腿、大腿+小腿的骨折复位。
5.兼容原有的固定方案:本装置不限制复位前后的清创、切开、缝合等各种操作,更能兼容原有的固定方案,诸如钢板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支架外固定,以及各种固定装置的复合固定。
至于本发明的制作材质:
本发明的双节钉3:主要是由金属形成的,但也可以由其它材质形成,优选地,作为金属,可采用不锈钢、钛、硬铝作为材料。
根据本发明,因为优选地以金属形成,能够确保双节钉3的强度,从而能够防止变形等。特别是,在作为金属采用不锈钢时,可获得较低廉的价格;在作为金属采用钛时,可获得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作为金属采用硬铝时,能够获得较轻的重量。
本发明的其余部件:除双节钉3外,本发明的其余各个部件均由对X线高度透明的材料制成,但也可以由其它材质形成,优选地,该材料选自聚醚,多磺酸盐,聚甲醛或聚醚胺脂的非晶体或半晶体结构的热塑树脂。
根据本发明,因为优选地以热塑树脂形成,使本发明能对X线具有足够的透明度,不会出现本发明的除双节钉3外的任何部件对X线的遮挡,在复位中及复位后不会妨碍X线检查。因此本发明其适用于使长管状骨骨折复原的全部手术,并大大方便骨折处理并减少X线照射时间。
综合上文的叙述,显而可见本发明是一种属医疗器械领域的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效果的复位装置,并且是普遍适用于各长管状骨折复位,能纠正各种常见的移位类型,诸如:分离-短缩移位,前后-内外成角移位,前后-内外平移移位,旋转移位,以及上述移位的复合性移位,并使其达到解剖复位效果的装置;也是具备一钉复位、万向复位、组配设计、通用功能、兼容原有的固定方案等技术特色的装置;同时也是一种结构简单,无需术者的熟练程度、经验就能够容易地安装使用;并且也是一种对X线透明,在复位中及复位后不会妨碍X线检查。因此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另外,本发明的种解剖复位架适用于许多在本权利要求范围内的修改和变型,只要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上述种解剖复位架的尺寸、形状都是可以改变的。

Claims (9)

1.一种达到解剖复位效果的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支持板1、滑动套环2、双节钉3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者的连接方式为:滑动套环2设置于支持板1之上,双节钉3设置于滑动套环2之内,使板-环-钉三者形成一个复位装置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解剖复位架,其特征在于支持板1包括:近端板11,中间活动板12,远端板13,平行支持杆14,旋转手柄15五个组成部分。位于近端板11上方的一对近板夹112可在板头111的“T”形凹槽111A内滑移,并能形成对肢体的夹紧压力;近端板11的阻位柱111D垂直于近端板11板面并抵触于耻骨联合下方,起到阻止骨盆下移、使骨折端牵引分离的阻位作用;中间活动板12用以灵活调节解剖复位架的整体长度;位于远端板13上方的一对远板夹132可在板头131的“T”形凹槽131A内滑移,并能形成对肢体的夹紧压力;呈长杆圆柱状的平行支持杆14用以支撑形成平移平面的整体框架结构,并使支持板1能在此平面内进行轴向平移;呈长杆圆柱状的旋转手柄15在旋转过程中产生近端板11相对于远端板13或分离或靠拢的平移,形成骨折两端的牵引分离或加压靠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解剖复位架,其特征在于滑动套环2包括:底部的滑动套21、中间的滑动环22及顶部的滑动块23三个组成部分。滑动套21套住支持板1的边缘并能沿支持板1的边缘滑动平移;滑动环22将内外两个滑动套21连成整体并作为滑动块23同心圆式滑移的支持框架;整体呈长方体状的滑动块23将滑动环22紧密地容纳于滑动环槽231内,并使滑动块23围绕滑动环22做以滑动环22的圆心为中心的同心圆式滑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解剖复位架,其特征在于双节钉3包括:下方螺钉31、上方螺杆32及中间的中间钢索33三个组成部分。下方螺钉31用于旋转钻入骨骼中并牢固固定,上方螺杆32置于滑动块23的螺杆螺纹孔232内并能旋转进入或退出螺杆螺纹孔232,中间钢索33将下方螺钉31与上方螺杆32连接为一整体。上方螺杆32旋转下移并直接推挤下方螺钉31下移,形成推挤所致的骨端向下移位;上方螺杆32旋转上移并通过中间钢索33牵拉使下方螺钉31上移,形成牵拉所致的骨端向上移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这种双节钉3,其特征还在于双节钉3的下方螺钉31与下方螺钉31的轴线的夹角范围在0度-90度之内,并且,上方螺杆32对下方螺钉31的、在各个方向上形成的分力,形成了在该方向上的上方螺杆32对下方螺钉31的牵拉或推挤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解剖复位架,其特征还在于双节钉3主要是由金属形成的,优选地,作为金属可采用不锈钢、钛、硬铝作为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解剖复位架,其特征还在于除双节钉3外的本发明的其余部件,均由对X线高度透明、不会妨碍复位过程中及复位后的X线检查的材料制成,优选地,该材料选自聚醚,多磺酸盐,聚甲醛或聚醚胺脂的非晶体或半晶体结构的热塑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解剖复位架,其特征还在于:骨折的复位过程首先是通过对肢体的牵引复位达到大体复位,再通过对双节钉3的长度的调节,实现对骨端的牵拉靠近、推挤远离的微调复位。使肢体的内外-前后方向上的平移移位,内外-前后方向上的成角移位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解剖复位架,其特征还在于:本发明具备一钉复位、万向复位、组配设计、通用功能、兼容原有的固定方案等技术特征。
CN200910037902A 2009-03-16 2009-03-16 解剖复位架 Pending CN1018368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37902A CN101836886A (zh) 2009-03-16 2009-03-16 解剖复位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37902A CN101836886A (zh) 2009-03-16 2009-03-16 解剖复位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6886A true CN101836886A (zh) 2010-09-22

Family

ID=42740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37902A Pending CN101836886A (zh) 2009-03-16 2009-03-16 解剖复位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36886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3569A (zh) * 2012-06-15 2012-11-2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一种防止解剖过程中甲醛对教学人员危害的装置
CN103126792A (zh) * 2013-02-06 2013-06-05 江苏百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肘关节支架
CN114391419A (zh) * 2022-02-05 2022-04-26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一种园林树木矫正装置的使用方法
CN118044870A (zh) * 2024-04-16 2024-05-1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脊柱脱位复位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3569A (zh) * 2012-06-15 2012-11-2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一种防止解剖过程中甲醛对教学人员危害的装置
CN102793569B (zh) * 2012-06-15 2014-09-1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一种防止解剖过程中甲醛对教学人员危害的装置
CN103126792A (zh) * 2013-02-06 2013-06-05 江苏百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肘关节支架
CN103126792B (zh) * 2013-02-06 2014-10-15 江苏百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肘关节支架
CN114391419A (zh) * 2022-02-05 2022-04-26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一种园林树木矫正装置的使用方法
CN118044870A (zh) * 2024-04-16 2024-05-1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脊柱脱位复位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03773B2 (ja) 肘関節のための整形外科用創外固定具
US8562606B2 (en) Ankle fusion device, instrumentation and methods
US9717528B2 (en) External fixator with Y strut
US11779355B2 (en) System for connecting a connecting device, in particular a distractor, to a bone
CN104095664A (zh) 股骨远端夹具组件和具有该组件的股骨远端切割器械
CN101836888A (zh) 多功能外固定钢板系统
CN109223098B (zh) 踝上截骨矫形引导组件
CN103445841B (zh) 踝关节冠状面畸形调控矫形器
CN102860861A (zh) 骨外固定器用快速延长杆及调控式仿生骨外固定器
CN101836886A (zh) 解剖复位架
CN103006302A (zh) 骨外固定器用球形万向关节及调控式仿生骨外固定器
CN105193490A (zh) 下肢骨折多功能牵开复位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03677225U (zh) 一种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急诊复位的外固定器具
CN103284861B (zh) 一种体位固定器
CN203677224U (zh) 骨科用外接支架
CN203425014U (zh) 踝关节冠状面畸形调控矫形器
CN201436989U (zh) 一种脊柱侧弯手术撑开钳
EP3927252B1 (en) Positioning device of a surgical instrument for hip arthroplasty surgery
CN108433800B (zh) 髓内钢板固定系统
CN203425016U (zh) 髋关节矫形与股骨延长器
CN103417277B (zh) 股骨环式三角形同步控制延长器
CN111839709A (zh) 一种用于腰椎滑脱复位的可量化撑开提拉装置
CN113133820A (zh) 骶髂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微创仿生理性内固定系统
CN202892062U (zh) 便携式骨折复位器
US11806061B2 (en) And method for proximal and distal screw fixation in intramedullary tibial nai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