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7731B - 防尘棘动扳手 - Google Patents

防尘棘动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7731B
CN101797731B CN200910006903XA CN200910006903A CN101797731B CN 101797731 B CN101797731 B CN 101797731B CN 200910006903X A CN200910006903X A CN 200910006903XA CN 200910006903 A CN200910006903 A CN 200910006903A CN 101797731 B CN101797731 B CN 1017977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surface
closed cell
driving body
vertical closed
longitudin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690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7731A (zh
Inventor
胡厚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00690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9773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97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77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77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77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l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防尘棘动扳手,包括一本体、一驱动体与一防尘圈,本体头部第二侧设有一个具抵接面的凸缘,驱动体的第二端设有一个抵接面,防尘圈设在所述两个抵接面之间,防尘圈的自然高度大于头部抵接面至驱动体抵接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而且防尘圈包括有三个纵向封闭单元,每一个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沿着纵向轴延伸的厚度,纵向封闭单元的厚度小于驱动体抵接面沿着纵向轴至头部抵接面的距离,如此,每一个纵向封闭单元不会同时受到两个抵接面的挤压,能够使驱动体顺畅的相对于本体头部转动,而且又能够达到防尘的效果。

Description

防尘棘动扳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棘动扳手,尤指能够防止尘屑自本体头部第二侧经间隙进入棘齿与驱动齿之间的防尘棘动扳手。
背景技术
请参照美国专利号第7,311,019号的“Ratchet wrench”专利案,其为一种传统的套筒扳手(俗称H柄扳手),所述的套筒扳手具有一个手柄与一个头端,头端具有第一面与第二面,头端的第一面为开放状,扳手能够通过开放状的第一面使头端内枢设一个外周围环绕有复数棘齿的齿轮,这个齿轮通过一个盖板而限制在扳手的头端,齿轮的下端具有一个方头穿过盖板,这个方头能够用来转动套筒等类似物。
头端第二面朝向中心环设有一凸环,凸环可以挡住齿轮的上端,为了让齿轮能够顺畅的旋转,凸环与齿轮之间通常会保持一个间隙,但这个间隙却形成灰尘自扳手头端第二面进入头端内的路径,灰尘经由间隙进入齿轮的棘齿与换向块之间,会造成齿轮旋转时的不顺畅,也会造成齿轮与换向块之间啮合度不佳,导致崩齿或是扭力不足的缺失。
在这个传统的套筒扳手中,可以看到用来避免灰尘自头端第二面进入头端内的设计,其是在凸环设一个L型的凹槽用来容纳一个O形环,然后利用一个C形扣固定在盖板下方,使盖板能够压住齿轮的下端,让齿轮的上端能够将O形环紧密的压在头部第二面的凸环处,利用O形环的上缘与下缘同时被紧密夹在头端第二面的凸缘与齿轮的上端之间,形成密封间隙的效果而能够防止灰尘自头端第一面轴向进入头端内。
前述专利虽然看似达到了防尘的效果,但实际上仍存在有许多缺失需要改进。首先需注意到的是,O形环的上缘接触于头端第二面的凸缘,O形环的下缘接触于齿轮的上端,所以被夹紧的O形环是采用两个接触面的方式来达到密封间隙的效果,这样的设计导致齿轮在旋转时的阻力过大,造成使用者在施工时的施力增加,很容易造成使用者手部发生工作伤害的问题。
因为O形环下缘承受齿轮上端的压力,这个压力会沿着O形环上缘与下缘的连线直接传递到O形环的上缘,使O形环的上缘紧密压迫在头端第二面的凸缘,惟如此头端第二面的凸缘所生的反作用力也会直接沿着O形环上缘与下缘的连线而传递到O形环的下缘,使O形环的下缘紧密压迫在齿轮的上端。如此,不论是头部第二面的凸缘,或是齿轮的上端都会承受O形环所产生的摩擦力,都会导致齿轮在相对于头部旋转时的阻力过大,影响施工作业。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尘棘动扳手,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齿轮在旋转时的阻力过大,造成使用者在施工时的施力增加,很容易造成使用者手部发生工作伤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本体,其具有一个柄身,所述的柄身一端形成一个具有容置孔的头部,所述的容置孔内壁开设有一个棘动槽,所述的头部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侧与第二侧,所述的容置孔内壁靠近头部第二侧环设有一个凸缘,所述的凸缘具有一个抵接面;
一驱动体,枢设在所述的头部的容置孔中,所述的驱动体外周围环设有复数个驱动齿,所述的驱动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的驱动体的第二端设有一个抵接面,所述的驱动体的抵接面相对于头部的抵接面;
一棘动件,所述的棘动件是活动的设在所述的本体的棘动槽内,且所述的棘动件的一侧设有复数个棘齿能够选择性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驱动齿;
一防尘圈,所述的防尘圈设在所述两个抵接面之间,所述的防尘圈在自然状态下具有一个自然高度,所述的防尘圈的自然高度大于头部抵接面至驱动体抵接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的防尘圈包括有一个第一纵向封闭单元、一个第二纵向封闭单元与一个第三纵向封闭单元;
所述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垂直通过所述两个抵接面的第一纵向轴,所述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沿着第一纵向轴延伸的厚度,所述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的厚度小于所述的驱动体抵接面沿着所述的第一纵向轴至所述的头部抵接面的距离;
所述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垂直通过两个抵接面的第二纵向轴,所述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沿着第二纵向轴延伸的厚度,所述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的厚度小于所述的驱动体抵接面沿着所述的第二纵向轴至所述的头部抵接面的距离;
所述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垂直通过两个抵接面的第三纵向轴,所述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沿着第三纵向轴延伸的厚度,所述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的厚度小于所述的驱动体抵接面沿着所述的第三纵向轴至所述的头部抵接面的距离;
所述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与所述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之间具有一个沿着第二纵向轴延伸的缓冲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防尘圈设在所述两个抵接面之间,防尘圈的自然高度大于头部抵接面至驱动体抵接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而且防尘圈包括有三个纵向封闭单元,每一个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沿着纵向轴延伸的厚度,纵向封闭单元的厚度小于驱动体抵接面沿着纵向轴至头部抵接面的距离,如此,每一个纵向封闭单元不会同时受到两个抵接面的挤压,能够使驱动体顺畅的相对于本体头部转动,而且又能够达到防尘的效果。
2.本发明防尘圈的三个纵向封闭单元都位于不同直径位置上,而且以防尘圈的内周围至外周围依序排列为第一纵向封闭单元、第二纵向封闭单元与第三纵向封闭单元,防尘圈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接触于驱动体的抵接面,防尘圈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接触于头部的抵接面,防尘圈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接触于驱动体的抵接面。当然,也可以是将防尘圈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接触于头部的抵接面,防尘圈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接触于驱动体的抵接面,防尘圈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接触于头部的抵接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的防尘圈自然状态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二实施例防尘圈自然状态剖面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三实施例防尘圈自然状态剖面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四实施例的剖面局部放大图;
图12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四实施例防尘圈自然状态剖面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五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五实施例图13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0-本体;11-柄身;12-头部;121-第一侧;122-第二侧;13-容置孔;131-扣槽;132-凸缘;133-抵接面;14-控制槽;15-棘动槽;16-容槽;161-壁面;162-壁面;163-抵接面;20-驱动体;201-环槽;202-外周围;21-第一端;211-扳动部;22-第二端;221-抵接面;23-驱动齿;24-扣件;25-容槽;251-壁面;252-壁面;253-抵接面;30-棘动件;31-棘齿;32-顶掣部;40-控制装置;41-控制件;42-弹性体;43-顶掣件;431-中空槽;50-防尘圈;501-内周围;502-外周围;51-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1-第一纵向轴;512-第一缓冲空间;52-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1-第二纵向轴;522-第二缓冲空间;53-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1-第三纵向轴;532-第三缓冲空间;50B-防尘圈;50C-防尘圈;50D-防尘圈;D501-内径;D502-外径;D511-直径;D521-直径;D531-直径;G-间隙;H50-自然高度;T51-厚度;T52-厚度;T53-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与图2,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包括有一个本体10、一个驱动体20、一个棘动件30、一个控制装置40与一个防尘圈50;其中:
请同时参照图3与图4,本体10具有一个柄身11,柄身11呈长条杆状能够供使用者握持。柄身11一端形成一个头部12,头部12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侧121与第二侧122,头部12设有一个贯穿第一侧121与第二侧122的容置孔13,容置孔13具有呈圆形的内壁。容置孔13内壁邻近于头部12第一侧121处环设有一个扣槽131,容置孔13内壁靠近头部12第二侧122环设有一个凸缘132,凸缘132具有一个抵接面133。
头部12在第二侧122邻近于柄身11处还开设有一个呈圆形的控制槽14。头部12在容置孔13内壁靠近柄身11处开设有一个与控制槽14相通连的棘动槽15,棘动槽15呈弯月形状。
驱动体20枢设在本体10头部12的容置孔13内,且能够产生相对的旋转关系。驱动体20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端21与第二端22,以及一个位于两端21、22之间的外周围202,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体20的第一端21凸设有一个方头形态的扳动部211,用来扳转如套筒或类似的工作物。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轻易的将驱动体20改变为棘轮环的形态设有一个贯穿驱动体20两端的扳动孔。驱动体20的第二端22与本体10的凸缘132之间形成一个间隙G,所述的间隙G即为尘屑进入容置孔13的路径。驱动体20外周围202靠近第一端21处环设有一个环槽201,环槽201与本体10的扣槽131之间设有一个扣件24,用来将驱动体20限制在本体10的容置孔13内。驱动体20外周围202靠近第二端22处环设有复数个驱动齿23。
驱动体20的第二端22环设有一个容槽25,容槽25具有两个平行于驱动体20旋转轴但位于不同直径位置的壁面251、252,以及一个位于两个壁面251、252之间的抵接面253,驱动体20的抵接面253与头部12的抵接面133彼此都垂直于驱动体20的旋转轴而形成面对面的相对形态。
棘动件30是活动的设在本体10的棘动槽15内,且棘动件30能够选择性的啮合于驱动体20的外周围。棘动件30在朝向本体10容置孔13的一侧设有复数个棘齿31,棘齿31能够啮合于驱动体20的驱动齿23上。棘动件30朝向控制槽14的一侧则设有一个顶掣部32。
控制装置40设在本体10的控制槽14内,且控制装置40能够选择性的控制棘动件30与驱动体20的啮合关系。控制装置40包括有一控制件41、一个弹性体42与一个顶掣件43。控制件41设在控制槽14内且能够供使用者操作,弹性体42是容置在控制件41内,且弹性体42能够推动顶掣件43。顶掣件43一端容置在控制件41内且与弹性体42接触,顶掣件43相反于弹性体42的一端则顶推在棘动件30的顶掣部32上,令棘动件30的棘齿31啮合于驱动体20的驱动齿23。所述的顶掣件43还设有一个中空槽431供容纳弹性体42。同理,控制件41与控制槽14之间也能够采用相同于本发明的防尘设计,但本发明不对此再加以赘述。
请参照图4至图6,防尘圈50设在所述两个抵接面133、253之间,达到防尘效果。防尘圈50具有一个内周围501与一个外周围502,内周围501定义有一个防尘圈50的内径D501,而外周围502定义有一个防尘圈50的外径D502,防尘圈50的内径D501小于防尘圈50的外径D502。防尘圈50在自然状态下具有一个自然高度H50,防尘圈50的自然高度H50大于头部12抵接面133至驱动体20抵接面253之间的垂直距离,如此防尘圈50能够被所述的两个抵接面133、253挤压而产生封闭间隙G的功能,达到防尘效果。
以防尘圈50的截面来看,防尘圈50包括有一个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一个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与一个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具有一个平行于驱动体20旋转轴且垂直通过两个抵接面133、253的第一纵向轴511。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具有一个沿着第一纵向轴511延伸的厚度T51,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的厚度T51小于驱动体20抵接面253沿着第一纵向轴511至头部12抵接面133的距离,如此,使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不会同时受到两个抵接面133、253的挤压,能够使驱动体20顺畅的相对于本体10头部12转动。
防尘圈50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接触于驱动体20的抵接面253,而头部12抵接面133与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之间形成一个沿着第一纵向轴511延伸的第一缓冲空间512,第一缓冲空间512容许防尘圈50受两个抵接面133、253挤压时而使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朝向头部12的抵接面133移动。
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具有一个平行于驱动体20旋转轴且垂直通过两个抵接面133、253的第二纵向轴521。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具有一个沿着第二纵向轴521延伸的厚度T52,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的厚度T52小于驱动体20抵接面253沿着第二纵向轴521至头部12抵接面133的距离,如此,使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不会同时受到两个抵接面133、253的挤压,能够使驱动体20顺畅的相对于本体10头部12转动。
防尘圈50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接触于头部12的抵接面133,而驱动体20抵接面253与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之间形成一个沿着第二纵向轴521延伸的第二缓冲空间522,第二缓冲空间522容许防尘圈50受两个抵接面133、253挤压时而使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朝向驱动体20的抵接面253移动。
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具有一个平行于驱动体20旋转轴且垂直通过两个抵接面133、253的第三纵向轴531。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具有一个沿着第三纵向轴531延伸的厚度T53,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的厚度T53小于驱动体20抵接面253沿着第三纵向轴531至头部12抵接面133的距离,如此,使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不会同时受到两个抵接面133、253的挤压,能够使驱动体20顺畅的相对于本体10头部12转动。
防尘圈50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接触于驱动体20的抵接面253,而头部12抵接面133与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之间形成一个沿着第三纵向轴531延伸的第三缓冲空间532,第三缓冲空间532容许防尘圈50受两个抵接面133、253挤压时而使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朝向头部12的抵接面133移动。
第一纵向轴511具有一个直径D511大于防尘圈50的内径D501,第一纵向轴511的直径D511小于第三纵向轴531所具有的一个直径D531。第三纵向轴531的直径D531小于防尘圈50的外径D502。第二纵向轴521具有一个直径D521大于第一纵向轴511的直径D511,而且第二纵向轴521的直径D521小于第三纵向轴531的直径D531。如此,所述的三个纵向轴511、521、531彼此平行且具有不同的直径D511、D521、D531,让防尘圈50受到两个抵接面133、253的挤压时,防尘圈50的三个纵向封闭单元51、52、53之间不会产生干涉的问题,并且使防尘圈50形成三点接触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防尘圈50在自由状态下的截面是呈左右对称的金字塔形状,而且这个金字塔形状的防尘圈50下方具有一个梯形的空间,使得防尘圈50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与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呈矩形且连接于呈三角形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
参照图7与图8,为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的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别在于防尘圈50B的形状不同,但须注意的是,虽然防尘圈50B的形状不同,实质上采用的专利技术手段却是相同于第一个实施例。在此说明如下。
防尘圈50B设在所述两个抵接面133、253之间,达到防尘效果。防尘圈50B的自然高度H50大于头部12抵接面133至驱动体20抵接面253之间的垂直距离,如此防尘圈50B能够被所述的两个抵接面133、253挤压而产生封闭间隙G的功能,达到防尘效果。
以防尘圈50B的截面来看,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的厚度T51小于驱动体20抵接面253沿着第一纵向轴511至头部12抵接面133的距离。防尘圈50B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接触于头部12的抵接面133,而第一缓冲空间512容许防尘圈50B受两个抵接面133、253挤压时使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朝向驱动体20的抵接面253移动。
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的厚度T52小于驱动体20抵接面253沿着第二纵向轴521至头部12抵接面133的距离。防尘圈50B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接触于驱动体20的抵接面253,而第二缓冲空间522容许防尘圈50B受两个抵接面133、253挤压时使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朝向头部12的抵接面133移动。
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的厚度T53小于驱动体20抵接面253沿着第三纵向轴531至头部12抵接面133的距离。防尘圈50B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接触于头部12的抵接面133,而第三缓冲空间532容许防尘圈50B受两个抵接面133、253挤压时使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朝向驱动体20的抵接面253移动。
可以注意到本实施例中防尘圈50B三个接触位置与第一个实施例上下相反,但仍然能够具有相同的功效。由此可知,虽然本实施例中的防尘圈50B形状不同,但采用相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专利技术手段,一样能够达到相同的防尘功效,而且不影响驱动体20相对于本体10头部12旋转。
本实施例中,防尘圈50B在自由状态下的截面是呈左右不对称的形状,这个防尘圈50B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呈方形,而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呈三角形连接于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的一侧,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则形成在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与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之间。
参照图9与图10,为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的第三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别在于防尘圈50C的形状不同,但须注意的是,虽然防尘圈50C的形状不同,实质上采用的专利技术手段却是相同于第一个实施例,也能产生相同的功效。
本实施例中,防尘圈50C在自由状态下的截面是呈左右对称的碟盘形状,而且这个碟盘形状的防尘圈50上方具有一个梯形的空间,使得防尘圈50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呈水平直线延伸的矩形片状,而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与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各自斜向直线延伸连接于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的两端。
参照图11与图12,为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的第四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别在于防尘圈50D的形状不同,但须注意的是,虽然防尘圈50D的形状不同,实质上采用的专利技术手段却是相同于第一个实施例,也能产生相同的功效。
本实施例中,防尘圈50D在自由状态下的截面是呈左右对称的弧形,使三个纵向封闭单元51、52、53都具有弧状截面。
参照图13与图14,为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的第五个实施例。本实施例大致上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差别仅在于容槽所设的位置不同。本实施例中的容槽设在本体10头部12的凸缘132处,一样也能够达成相同的防尘功效,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驱动体20的第二端22形成一个抵接面221,而本体10的凸缘132环设有一个容槽16,容槽16具有两个平行于驱动体20旋转轴但位于不同直径位置的壁面161、162,以及一个位于两个壁面161、162之间的抵接面163,驱动体20的抵接面221与头部12的抵接面163彼此都垂直于驱动体20的旋转轴而形成面对面的相对形态。
防尘圈50设在所述两个抵接面163、221之间,达到防尘效果。防尘圈50的自然高度H50大于头部12抵接面163至驱动体20抵接面221之间的垂直距离,如此防尘圈50能够被所述的两个抵接面163、221挤压而产生封闭间隙G的功能,达到防尘效果。
以防尘圈50的截面来看,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的厚度T51小于驱动体20抵接面221沿着第一纵向轴511至头部12抵接面163的距离。防尘圈50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接触于头部12的抵接面163,而第一缓冲空间512容许防尘圈50受两个抵接面163、221挤压时使第一纵向封闭单元51朝向驱动体20的抵接面221移动。
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的厚度T52小于驱动体20抵接面221沿着第二纵向轴521至头部12抵接面163的距离。防尘圈50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接触于驱动体20的抵接面221,而第二缓冲空间522容许防尘圈50受两个抵接面163、221挤压时使第二纵向封闭单元52朝向头部12的抵接面163移动。
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的厚度T53小于驱动体20抵接面221沿着第三纵向轴531至头部12抵接面163的距离。防尘圈50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接触于头部12的抵接面163,而第三缓冲空间532容许防尘圈50受两个抵接面163、221挤压时使第三纵向封闭单元53朝向驱动体20的抵接面221移动。
由此可知,虽然本实施例中的容槽16位置不同,但采用相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专利技术手段,一样能够达到相同的防尘功效,而且不影响驱动体20相对于本体10头部12旋转。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本体,其具有一个柄身,所述的柄身一端形成一个具有容置孔的头部,所述的容置孔内壁开设有一个棘动槽,所述的头部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侧与第二侧,所述的容置孔内壁靠近头部第二侧环设有一个凸缘,所述的凸缘具有一个抵接面;
一驱动体,枢设在所述的头部的容置孔中,所述的驱动体外周围环设有复数个驱动齿,所述的驱动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的驱动体的第二端设有一个抵接面,所述的驱动体的抵接面相对于头部的抵接面;
一棘动件,所述的棘动件是活动的设在所述的本体的棘动槽内,且所述的棘动件的一侧设有复数个棘齿能够选择性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驱动齿;
一防尘圈,所述的防尘圈设在所述两个抵接面之间,所述的防尘圈在自然状态下具有一个自然高度,所述的防尘圈的自然高度大于头部抵接面至驱动体抵接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的防尘圈包括有一个第一纵向封闭单元、一个第二纵向封闭单元与一个第三纵向封闭单元;
所述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垂直通过所述两个抵接面的第一纵向轴,所述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沿着第一纵向轴延伸的厚度,所述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的厚度小于所述的驱动体抵接面沿着所述的第一纵向轴至所述的头部抵接面的距离;
所述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垂直通过两个抵接面的第二纵向轴,所述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沿着第二纵向轴延伸的厚度,所述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的厚度小于所述的驱动体抵接面沿着所述的第二纵向轴至所述的头部抵接面的距离;
所述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垂直通过两个抵接面的第三纵向轴,所述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具有一个沿着第三纵向轴延伸的厚度,所述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的厚度小于所述的驱动体抵接面沿着所述的第三纵向轴至所述的头部抵接面的距离;
所述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与所述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之间具有一个沿着第二纵向轴延伸的第二缓冲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尘圈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接触于驱动体的抵接面,所述的防尘圈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接触于头部的抵接面,所述的防尘圈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接触于驱动体的抵接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头部抵接面与第一纵向封闭单元之间形成一个沿着第一纵向轴延伸的第一缓冲空间,所述的驱动体抵接面与第二纵向封闭单元之间形成所述的第二缓冲空间,所述的头部抵接面与第三纵向封闭单元之间形成一个沿着第三纵向轴延伸的第三缓冲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尘圈的第一纵向封闭单元接触于头部的抵接面,所述的防尘圈的第二纵向封闭单元接触于驱动体的抵接面,所述的防尘圈的第三纵向封闭单元接触于头部的抵接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体抵接面与第一纵向封闭单元之间形成一个沿着第一纵向轴延伸的第一缓冲空间,所述的头部抵接面与第二纵向封闭单元之间形成所述的第二缓冲空间,所述的驱动体抵接面与第三纵向封闭单元之间形成一个沿着第三纵向轴延伸的第三缓冲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尘圈具有一个内周围与一个外周围,所述的内周围定义有一个防尘圈的内径,而所述的外周围定义有一个防尘圈的外径,所述的防尘圈的内径小于防尘圈的外径,所述的第一纵向轴具有一个直径大于防尘圈的内径,所述的第一纵向轴的直径小于第三纵向轴所具有的一个直径,所述的第三纵向轴的直径小于防尘圈的外径,所述的第二纵向轴具有一个直径大于第一纵向轴的直径,而且所述的第二纵向轴的直径小于第三纵向轴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凸缘设有一个容槽,所述的本体的抵接面设在容槽内,所述的容槽还包括有两个平行于驱动体旋转轴但位于不同直径位置的壁面,所述的容槽的抵接面设在两个壁面之间,所述的驱动体的抵接面与头部的抵接面彼此都垂直于驱动体的旋转轴而形成面对面的相对形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体第二端设有一个容槽,所述的驱动体的抵接面设在容槽内,所述的容槽还包括有两个平行于驱动体旋转轴但位于不同直径位置的壁面,所述的容槽的抵接面设在两个壁面之间,所述的驱动体的抵接面与头部的抵接面彼此都垂直于驱动体的旋转轴而形成面对面的相对形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头部在第二侧邻近于柄身处还开设有一个连通于棘动槽的控制槽,控制槽内设有一控制装置,所述的控制装置能够选择性的控制棘动件与驱动体的啮合关系,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有一控制件、一个弹性体与一个顶掣件,所述的控制件设在控制槽内且能够供使用者操作,所述的弹性体是容置在控制件内,且所述的弹性体能够推动顶掣件,所述的顶掣件一端容置在控制件内且与弹性体接触,所述的顶掣件相反于弹性体的一端则顶推在棘动件上,令所述的棘动件的棘齿啮合于驱动体的驱动齿,所述的顶掣件还设有一个中空槽供容纳弹性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置孔内壁邻近于头部第一侧处环设有一个扣槽,所述的驱动体外周围靠近第一端处环设有一个环槽,所述的环槽与本体的扣槽之间设有一个扣件,用来将驱动体限制在本体的容置孔内。
CN200910006903XA 2009-02-05 2009-02-05 防尘棘动扳手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77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06903XA CN101797731B (zh) 2009-02-05 2009-02-05 防尘棘动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06903XA CN101797731B (zh) 2009-02-05 2009-02-05 防尘棘动扳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7731A CN101797731A (zh) 2010-08-11
CN101797731B true CN101797731B (zh) 2011-11-16

Family

ID=42593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690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7731B (zh) 2009-02-05 2009-02-05 防尘棘动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977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0839B (zh) * 2010-09-06 2013-11-20 胡厚飞 棘轮扳手的防尘结构
TWI597131B (zh) * 2016-11-18 2017-09-01 Dust-proof hand tools
US11426841B2 (en) * 2019-07-23 2022-08-30 Snap-On Incorporated Internal gear retention mechanis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28091A1 (en) * 1997-12-04 1999-06-10 Snap-On Tools Company Sealed reversible ratchet wrench
DE20003985U1 (de) * 2000-03-02 2000-04-27 Hsieh Chih Ching Ratschenrad-Steueraufbau für einen Ratschenschlüssel mit umkehrbarer Drehrichtung
WO2002034474A1 (en) * 2000-10-26 2002-05-02 Joda Enterprises, Inc. Sealed ratchet wrench
DE20219755U1 (de) * 2002-12-19 2003-04-03 Hsien Chih Ching Drehknopf der Umschaltvorrichtung eines Ratschenschlüssels
US6609444B1 (en) * 2002-11-07 2003-08-26 Chih-Ching Hsien Switching lever for ratchet tool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28091A1 (en) * 1997-12-04 1999-06-10 Snap-On Tools Company Sealed reversible ratchet wrench
DE20003985U1 (de) * 2000-03-02 2000-04-27 Hsieh Chih Ching Ratschenrad-Steueraufbau für einen Ratschenschlüssel mit umkehrbarer Drehrichtung
WO2002034474A1 (en) * 2000-10-26 2002-05-02 Joda Enterprises, Inc. Sealed ratchet wrench
US6609444B1 (en) * 2002-11-07 2003-08-26 Chih-Ching Hsien Switching lever for ratchet tools
DE20219755U1 (de) * 2002-12-19 2003-04-03 Hsien Chih Ching Drehknopf der Umschaltvorrichtung eines Ratschenschlüsse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7731A (zh) 2010-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56724U (ja) 防塵ラチェットレンチ
CN101797731B (zh) 防尘棘动扳手
CN110410520B (zh) 一种防堵塞的阀门装置
CN204061982U (zh) 硬密封球阀阀座的密封结构
CN107303569A (zh) 一种螺旋纹杆件清洗设备
CN106925554A (zh) 一种清洗设备
CN204978088U (zh) 脚轮的制动双踏板结构
CN104132156A (zh) 低扭矩旋塞阀
CN103750793A (zh) 省力三头螺旋拖把杆
CN206307453U (zh) 一种体积小的日用品挤压泵
CN101844338B (zh) 防尘棘动扳手
CN205222046U (zh) 一种横向移动式机械臂
TW200708378A (en) Switch type ratchet wrench
CN209725605U (zh) 用于管道切割机器人的支撑装置
CN204176040U (zh) 一种按键切换分水装置
CN206754407U (zh) 按压式阀芯
CN102765067B (zh) 高扭力快脱式往复开口扳手
CN204004508U (zh) 可换芯旋塞快开阀
CN101774163B (zh) 避免崩齿的棘动扳手
CN203736133U (zh) 省力多头螺旋拖把杆
CN207548944U (zh) 双面刨压辊
CN105268667A (zh) 一种焊丝表面清理装置
CN209370298U (zh) 一种机动车轴承橡胶密封件
CN211004786U (zh) 家用净水器微生物附着反渗透膜装置
CN201721655U (zh) 用于清洗机中的圆盘轨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

Termination date: 201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