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6887A - 背光源装置及具备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源装置及具备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6887A
CN101796887A CN200880106101A CN200880106101A CN101796887A CN 101796887 A CN101796887 A CN 101796887A CN 200880106101 A CN200880106101 A CN 200880106101A CN 200880106101 A CN200880106101 A CN 200880106101A CN 101796887 A CN101796887 A CN 101796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fluorescent tube
cold cathode
electrode
cathode fluores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6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岸本龙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96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68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1/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igniting or operating discharge lamps
    • H05B41/14Circuit arrangements
    • H05B41/26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 H05B41/28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 H05B41/282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5B41/2821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by means of a single-switch converter or a parallel push-pull converter in the final stage
    • H05B41/2822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by means of a single-switch converter or a parallel push-pull converter in the final stage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components in the load circuit, e.g. feed-back transformers, piezoelectric transformers;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load circuit configu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减少了倒相变压器的数目、且使相邻的倒相变压器彼此的绝缘不受到严格限制的状态来实现近似U形管方式的背光源装置。背光源装置包括:多个灯(21)、逆变器电路(30)、以及发光面,第一电极与将第一倒相变压器(T1)相连接的所述灯(20)连续配置多根来形成第一灯排列组,第一电极与将第二倒相变压器(T2)相连接的所述灯连续配置多根来形成第二灯排列组,属于所述第一灯排列组的所述灯的所述第二电极与属于所述第二灯排列组的任一个所述灯的所述第二电极相连接。

Description

背光源装置及具备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由逆变器电路驱动的多个灯的背光源装置及使用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电视机用的显示装置,广泛使用具有低耗电量、薄、轻等优点的液晶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部所使用的显示元件的液晶面板,其本身是不发光的、即非发光型的显示元件。因而,通常在液晶面板的背面设置被称为背光源装置的光源,通过用液晶对来自该背光源装置的光的透射进行控制,进行图像的显示。
此处,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需要在液晶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的整体上具有均匀的亮度和色彩的面发光型的背光源装置,作为满足这样的要求的背光源装置,已知有正下方式和边缘方式这两种方式。
直下方式是指在液晶面板的背面排列配置多根作为背光源光源的荧光管,通过使从荧光管照射出的光通过扩散板或透镜片等,从而使其亮度均匀,成为面发光型的光源。另一种边缘方式(也称为边光方式)是指将从与液晶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相对应的形状的导光板的侧面入射的、来自荧光管的光,在导光板内经过多次反射传播并最终从液晶面板侧放射出,从而成为面发光型的光源。
然后,在作为电视用途那样使用的、具有20英寸以上的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一般使用比边缘方式更容易实现高亮度、大型化的直下型方式的背光源装置。另外,直下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装置内部是中空结构,因而即使大型化也很轻,因此适用于高亮度、大型化。
作为这样的直下方式的背光源装置所使用的荧光管,大多使用冷阴极荧光管(CCFT: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Tube)。而且,作为点亮驱动该冷阴极荧光管的电路,使用将作为输入电压的商用交流电压利用倒相变压器进行升压并得到动作电压的逆变器电路。
图6(a)、(b)是表示在已有的背光源装置中、将逆变器电路和作为光源的冷阴极荧光管相连接的示意框图。
图6(a)是被称为双电压方式的电压施加方式,该双电压方式从逆变器电路30、30′分别施加电压到分别配置于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的两端部的两个电极,即,各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的第一电极20a1至20h1、及第二电极20a2至20h2这两者,能向冷阴极荧光管提供稳定的电压。因此,冷阴极荧光管的长度必然变长,用于4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所使用的背光源装置。
与此相对,图6(b)是称为单电压方式的电压施加方式,该单电压方式从逆变器电路30仅施加电压到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的单侧电极,即,各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的第一电极20a1至20h1,将作为各冷阴极荧光管的另一侧电极的第二电极20a2至20h2与地进行接地。该单电压方式的特征在于,不需要向作为冷阴极荧光管的另一侧电极的第二电极施加电压,因此能够减少逆变器电路的个数,并能实现背光源装置的小型化。但是,从施加到冷阴极荧光管的电压的稳定性的观点而言,存在例如难以适用于40英寸尺寸以上的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装置的问题。
作为可解决上述各问题、对冷阴极荧光管稳定地、且更简化地施加驱动电压的方法,有近似U形管方式。图7示出了表示近似U形管方式的电压施加的状态的示意框图。
如图7所示,该近似U形管方式与图6(b)所示的单电压方式相同,从逆变器电路30仅施加电压到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的一侧电极、即、各冷阴极荧光管的第一电极20a1至20h1。然后,采用以下方式:即,将每2根相邻的冷阴极荧光管20a和20b、20c和20d…的未与逆变器电路30相连接的另一侧电极,即第二电极20a2至20h2彼此进行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将冷阴极荧光管20a的第二电极20a2和冷阴极荧光管20b的第二电极20b2用连接线21a进行连接,将冷阴极荧光管20c的第二电极20c2和冷阴极荧光管20d的第二电极20d2用连接线21b进行连接,以下也相同地将20e2和20f2用连接线21c进行连接,20g2和20h2用连接线21d进行连接。
像这样串联2根冷阴极荧光管,例如20a和20b,若从逆变器电路30来看,这2根冷阴极荧光管20a、20b的位置如1根U形的冷阴极荧光管,且为了进行动作,而称其为“近似”U形管方式。此外,专利文献1的图8中示出了以近似U形管方式对冷阴极荧光管进行连接的方式,但无法直接适用于直下方式的背光源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2002-2310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用近似U形管方式对冷阴极荧光管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只要将冷阴极荧光管的未与逆变器电路进行连接侧的电极彼此进行电连接即可,能采用以下的简单结构:即,只要将物理上保持着冷阴极荧光管的端部的插口与连接器进行连接即可。因而,即使与需要和地进行接地的单电压方式相比较,也有能简化其电学结构的优点。
另一方面,在以近似U形管方式对冷阴极荧光管施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相当于2根冷阴极荧光管的量,即背光源装置的横向宽度的两倍的量的长度的放电电路。为了确保该长度的放电电路,需要使施加到两端电极的电压差最大,从而需要从串联连接的2根冷阴极荧光管的两端来施加相位相反的电压波形。此外,此处,相位相反是指使交流电压的相位错开“π”,相当于通常的交流电压波形的正弦波和余弦波的关系。
然后,在已有的近似U形管方式中,由于相邻的2根冷阴极荧光管形成“U形管”,因此,串联连接的2根冷阴极荧光管的两端相当于将逆变器电路与冷阴极荧光管进行连接的、相互相邻的连接端子。
因而,如图7所示,将相邻的倒相变压器彼此,例如T1和T2,T3和T4…,作为设置于从逆变器电路30向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施加电压的端子部分的倒相变压器,需要交替配置各相位相反的变压器,使其波形如图所示的那样。
因此,在已有的近似U形管方式的背光源装置中,只需要使倒相变压器和冷阴极荧光管的数目相同。另外,由于必须将相位相反的变压器的输出端子配置于距离上很近的位置,因此,在这些相邻的电路元件之间,经常产生相当于施加到冷阴极荧光管的电压的两倍的电压差,因此,产生无法可靠地进行电绝缘的限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以近似U形管方式向用作光源的灯施加驱动电压的背光源装置及得到使用这样的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上述背光源装置处于减少所需要的倒相变压器的数目、且使相邻的倒相变压器彼此的绝缘不受到严格限制的状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包括:多根并列配置的灯;逆变器电路,上述逆变器电路根据输入电压生成驱动上述灯的电压;及发光面,上述发光面将来自上述灯的光向外部进行发光,上述背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灯在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述逆变器电路具有相互相位相反的第一倒相变压器和第二倒相变压器,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一倒相变压器相连接的上述灯连续配置多根来形成第一灯排列组,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倒相变压器相连接的上述灯连续配置多根来形成第二灯排列组,属于上述第一灯排列组的上述灯的上述第二电极与属于上述第二灯排列组的任一个上述灯的上述第二电极相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部和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上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向上述显示部照射来自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的光。
根据本发明,作为向光源的灯的电压施加方式,使用简化了电路结构或灯的端子部分的电学结构的近似U形管方式,并且也能简化能够减少所需要的倒相变压器的数目等的逆变器电路的结构,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小型化的背光源装置,并能实现使用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装置的灯和逆变器电路的连接状况的简要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将倒相变压器的输出分割提供给多个灯的结构的简要结构图,(a)示出了使用线圈作为分流元件的情况,(b)示出了使用电容器作为分流元件的情况。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装置的灯和逆变器电路的其他连接状况的简要结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装置的灯和逆变器电路的连接状况的简要结构图。
图6是表示向冷阴极荧光管施加驱动用电压的方法的图,(a)示出了双电压方式,(b)示出了单电压方式。
图7是表示根据已有的近似U形管方式的、灯和逆变器电路的连接状况的简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包括:多根并列配置的灯;逆变器电路,上述逆变器电路根据输入电压生成驱动上述灯的电压;及发光面,上述发光面将来自上述灯的光向外部进行发光,上述背光源装置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灯具有位于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述逆变器电路具有相互相位相反的第一倒相变压器和第二倒相变压器,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一倒相变压器相连接的上述灯连续配置多根来形成第一灯排列组,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倒相变压器相连接的上述灯连续配置多根来形成第二灯排列组,属于上述第一灯排列组的上述灯的上述第二电极与属于上述第二灯排列组的任一个上述灯的上述第二电极相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从逆变器电路提供给属于同一个灯排列组的灯的电压波形的相位相同,因而能公用倒相变压器,并能简化逆变器电路的结构。
另外,能采用至少上述第一灯排列组及上述第二灯排列组中的任一方形成多个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能使每个倒相变压器形成相对应的灯排列组,能与显示装置的显示元件较大的情况等、背光源装置具有多个灯的情况相对应。
然后,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一灯排列组及上述第二灯排列组最好分别以2根以上进行交替配置。
再有,最好上述灯为冷阴极荧光管,而且,上述冷阴极荧光管是截面为圆形的直管式荧光管。由此,使用作为最一般的灯的冷阴极荧光管就能够实现显示装置的背光源装置。
另外,最好还包括线圈,上述线圈将倒相变压器的输出分割提供给属于上述灯排列组的多个灯,另外,最好还包括电容器,上述电容器将倒相变压器的输出分割提供给属于上述灯排列组的多个灯。由此,能将倒相变压器的输出稳定地提供给多个灯。
然后,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部和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结构为向上述显示部照射来自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的光。
由此,能够实现活用了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的能够低成本且小型化的特性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以下,将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作为显示部的具有透射型液晶显示元件的电视接收机而实施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本说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适用对象。作为本发明的显示部,可以使用例如半透射型液晶显示元件。另外,显示部不限定于液晶面板,也能使用将来自背光源装置的照射光作为光源来对图像进行显示的其他的显示元件。再有,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用途也不仅仅限定于电视接收机。
实施方式1
图1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背光源装置及具有该背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简要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设置有液晶面板2(显示部)和背光源装置3,该液晶面板2将图1的上侧作为可视侧(显示面侧)设置,该背光源装置3配置于液晶面板2的非显示面侧(图的下侧),向液晶面板2照射面状光。
液晶面板2包括:液晶层4;夹着液晶层4的一对透明基板5、6;以及分别设置于透明基板5、6的各外侧表面上的偏光板7、8。此外,在液晶面板2,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液晶面板2的驱动器9、以及通过柔性印刷基板11与驱动器9连接的驱动电路10。
液晶面板2是有源矩阵型的液晶面板,它采用的结构是通过向配置成矩阵状的扫描线及数据线提供扫描信号及数据信号,能够以像素为单位驱动液晶层4。即,各像素在设置于扫描线及数据线的各交点附近的TFT(开关元件)根据扫描线的信号而变成导通状态时,根据从数据线写入到像素电极的数据信号的电位电平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从而进行与数据信号对应的灰度显示。即,液晶面板2中,利用液晶层4调制从背光源装置3通过偏光板7而入射的光的偏振状态,并且控制通过偏光板8的光通量,从而显示所希望的图像。
在背光源装置3设置有向图的上侧的液晶面板2一侧开口且有底的壳体12、以及设置于壳体12的液晶面板2一侧的框状框架13。壳体12及框架13由金属或合成树脂构成,在框架13的上方设置液晶面板2的状态下,用截面呈L形的外框14夹紧。从而,背光源装置3与液晶面板2组装并形成一体化,构成来自背光源装置3的照明光入射到液晶面板2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1。
背光源装置3还具有:设置成覆盖壳体12的开口部的扩散板15;在扩散板15的上方设置于液晶面板2一侧的光学片17;以及设置于壳体12的内表面的反射片19。另外,在背光源装置3中,在反射片19上方以预定的间距设置作为光源的灯的冷阴极荧光管(CCFL)20,使其沿与背光源装置的长边方向大致相同,并将来自这些冷阴极荧光管20(20a至20h)的光作为面状光照射向液晶面板2。此外,在图1中,为了简化,示出了具有8根冷阴极荧光管20a、20b、20c、20d、20e、20f、20g、20h的结构,但根数不限于此。例如,在画面尺寸为32英寸的电视用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并列配置14根冷阴极荧光管。
扩散板15用例如厚度为2mm左右的合成树脂或玻璃材料构成,对来自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的光(包括被反射片19反射的光)进行扩散,并出射到光学片17一侧。另外,扩散板15的四边侧放置于在壳体12的上侧设置的框状表面上,中间有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按压构件16,该按压构件16被壳体12的该表面和框架13的内表面夹紧,在此状态下装入背光源装置3的内部。再有,在扩散板15中,其大致的中央部利用设置于反射片19上的透明的支撑构件(未图示)进行支承,防止壳体12的内侧发生弯曲。
另外,将扩散板15保持为可在壳体12与按压构件16之间进行移动,即使由于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的发热或壳体12的内部的温度上升等热影响而在扩散板12发生了伸缩(塑性)形变,也可通过按压构件16的弹性形变对该塑性形变进行吸收,使得尽量不降低来自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的光的扩散性。另外,在使用比合成树脂耐热性强的玻璃材料的扩散板15的情况下,难以因上述的热影响产生翘曲、变黄、热变形等,比较理想。
光学片17包含由例如厚度为0.5mm左右的合成树脂薄膜构成的聚光片,其采用的结构使得从背光源装置3向液晶面板2的照明光的亮度上升。另外,还可根据需要,在光学片17上适当地层叠用于提高液晶面板2的显示面的显示质量的棱镜片、扩散片、偏光片等光学片材。然后,由此构成光学片17,使得从扩散板15出射的光转换成具有预定亮度(例如10000cd/m2)以上且均匀亮度的面状光,作为照明光入射到液晶面板2。除上述结构以外,例如也可以在液晶面板2的上方(显示面一侧)适当地层叠用于调整液晶面板2的视角的扩散片等光学构件。
另外,光学片17在例如液晶显示装置1实际使用时的上侧的、图1的左端边侧的中央部,形成了在该图左侧突出的突出部。然后,光学片17中,仅上述突出部夹着弹性材料18而被框架13的内表面和按压构件16夹紧,该光学片17以能进行伸缩的状态装入背光源装置3的内部。由此,在光学片17中采用了以下结构:即,即使由于冷阴极管20a至20h的发热等上述的热影响而发生伸缩(塑性)形变,也可进行以上述突出部为基准的自由的伸缩形变,从而尽量防止在该光学片17中发生褶皱或弯曲等。其结果是在液晶显示装置1能尽量防止在液晶面板2的显示面上发生起因于光学片17的弯曲等的、亮度不均等的显示品质的降低。
反射片19由例如厚度为0.2至0.5mm左右的铝或银等高反射率的金属薄膜构成,作为向扩散板15反射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的光的反射板发挥作用。从而,背光源装置3可以提高来自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的光的利用效率以及在扩散板15的亮度。此外,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使用合成树脂制造的反射片材来代替上述金属薄膜,或者也可以在例如壳体12的内表面涂布高反射率的白色等涂料,从而使该内表面作为反射板发挥作用。
各冷阴极管荧光管20a至20h是使用直管状的荧光灯类型,利用壳体12的外侧支承设置于其两端部的电极部(未图示)。另外,各冷阴极管荧光管20a至20h使用直径为3.0至4.0mm左右的、发光效率良好的、较细的荧光管,各冷阴极管荧光管20a至20h利用未图示的光源夹具来将其与扩散板15及反射片19之间的距离分别保持为预定距离,并以这种状态保持于壳体12的内部。再有,将冷阴极管20a至20h配置为其长边方向平行于与重力作用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冷阴极管20a至20h可防止封入在其内部的水银(蒸汽)由于重力作用而集中在长边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侧,从而大幅提高灯的寿命。
接着,参照图2说明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光源灯的冷阴极管荧光管20a至20h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及产生对上述冷阴极荧光管进行驱动的电压的逆变器电路30的连接状况的示意框图。此处,图2示出了从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显示面一侧来俯视背光源装置中的冷阴极荧光管的配置。即,图2的上下方向是液晶面板显示的图像的上下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是液晶面板显示的图像的左右方向。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示出的背光源装置中,逆变器电路30的结构特征仅在于向冷阴极荧光管提供升压后的动作电压的倒相变压器的部分,其他的电路构成部分,例如,检测实际流过冷阴极荧光管的灯电流的检测电路、或用于保持灯电流一定的反馈电路或调整电路、使冷阴极荧光管的放电和逆变器电路本身的动作稳定的稳定化电路等,与目前使用的逆变器电路相同。
即,即使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背光源装置的逆变器电路中,也设置有:控制部,上述控制部对冷阴极荧光管进行驱动控制;以及CCFL驱动电路,上述CCFL驱动电路设置于每根冷阴极荧光管,基于来自控制部的驱动信号对相应的冷阴极管进行点亮驱动。而且,实际流过各冷阴极荧光管的灯电流值从灯电流检测电路通过反馈电路传输到控制部。控制部基于由外部输入的调整冷阴极荧光管的亮度的亮度调光信号、和反馈后的灯电流值,确保冷阴极荧光管的亮度为所希望的值。此外,这些倒相变压器以外的电路部分能使用一般所使用的逆变器电路的技术,因此省略对其结构的具体图示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逆变器电路30示出了各倒相变压器的输出电压的相位波形,倒相变压器的输出电压波形的相位是相反的。即,具有相反相位的第一倒相变压器T1和第二倒相变压器T2。此外,相位不同的倒相变压器的形成方法能使用已有的众所周知的方法:使电路上并联配置的两个变压器的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反、或者使倒相变压器的一次侧或二次测的线圈的连接方向相反等。
另外,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具有一对电极,在图2中,在左侧的离逆变器电路30近的一侧的端部分别设置各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的第一电极20a1至20h1,并在与第一电极相反的、图中右侧的离逆变器电路30远的一侧的端部分别设置各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的第二电极20a2至20h2。
然后,将逆变器电路30的第一倒相变压器T1与图2的上侧示出的、4根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d的第一电极20a1至20d1相连接。另外,将逆变器电路30的第二倒相变压器T2与图2的下侧示出的、4根冷阴极荧光管20e至20h的第一电极20e1至20h1相连接。换言之,对将第一倒相变压器T1与第一电极相连接的4根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d进行连续配置并形成第一灯排列组,另外,对将第二倒相变压器T2与第一电极相连接的4根冷阴极荧光管20e至20h进行连续配置并形成第二灯排列组。
然后,如图2所示,将构成第一灯排列组的冷阴极荧光管20a和构成第二灯排列组的冷阴极荧光管20e的各第二电极、即20a2和20e2通过连接线21a进行连接,在第一倒相变压器T1和第二倒相变压器T2之间采用对冷阴极荧光管20a和冷阴极荧光管20e进行了串联连接的近似U形管构造的结构。同样地,将构成第一灯排列组的冷阴极荧光管20b的第二电极20b2和构成第二灯排列组的冷阴极荧光管20f的第二电极20f2通过连接线21b进行连接,将构成第一灯排列组的冷阴极荧光管20c的第二电极20c2和构成第二灯排列组的冷阴极荧光管20g的第二电极20f2通过连接线21c进行连接,将构成第一灯排列组的冷阴极荧光管20d的第二电极20d2和构成第二灯排列组的冷阴极荧光管20h的第二电极20h2通过连接线21d进行连接,从而分别构成近似U形管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中,对作为其光源的灯的冷阴极荧光管20e至20h进行连续配置,使其形成如上所述的第一灯排列组和第二灯排列组结构,从而使其不同于图7所示的已有的近似U形管构造,不需要连续并交替配置逆变器电路30的第一倒相变压器T1和第二倒相变压器T2。
因此,在已有的背光源装置中,如例如图7所示的情况,能将分别与8根冷阴极荧光管相对应的8个必须的倒相变压器的数目降低到2个。另外,对于相邻的、极性不同的倒相变压器彼此的绝缘性,也可从需要确保8个倒相变压器彼此之间的7处减少到只要1处。其结果是能大幅简化逆变器电路的结构,并能实现成本的降低、或逆变器电路自身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能根据灯排列组来限定倒相变压器的输出相位,因此,能在例如每个倒相变压器都使用不同的电路基板的情况下等,对一个基板内的电压极性进行统一。因此,不需要对电路基板内的电路元件间的绝缘实施对策,因而能简化各电路基板的结构,并能使电路基板自身小型化。
此外,在从一个倒相变压器向多个冷阴极荧光管分割提供用于驱动的电压时,也可用分流元件分配来自各倒相变压器的输出。图3中举例示出了该方法。
图3是表示从倒相变压器T向多根冷阴极荧光管20分配其输出的具体结构的简要电路构成图。图3(a)示出了包括作为分流元件的线圈的状态,另外,图3(b)示出了包括作为分流元件的电容器的状态。
如图3(a)所示,在使用线圈作为分流元件的情况下,从倒相变压器T的输出端子到接地之间用具有相同电感的4个线圈L1、L2、L3、L4进行串联连接,并设置与这4个线圈形成一对的、具有相同的电感的另外4个线圈L5、L6、L7、L8,将这另外4个线圈的连接端子部分分别与4根冷阴极荧光管20的第一电极相连接即可。
另外,在如图3(b)所示地使用电容器作为分流元件的情况下,也将倒相变压器T的输出端子和具有4个相同电容的电容器C1、C2、C3、C4进行并列连接,并将这4个电容器与4根冷阴极荧光管20的第一电极相连接即可。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中采用能简单地对未与逆变器电路连接的第二电极彼此进行连接的近似U形管构造的灯配置,并能够简化逆变器电路的结构。
然后,对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应用例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所使用的背光源装置的冷阴极荧光管、和对其进行驱动的逆变器电路的电路结构的简要结构图,是相当于上述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图2的附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应用例中,在将举例示出的8根冷阴极荧光管进行近似U字形连接的情况下,除了各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h的第二电极20a2至20h2的相互连接关系不同之外,其他都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对这些部分的说明。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的应用例中,近似U形连接的冷阴极荧光管的组合不同,将冷阴极荧光管20a的第二电极20a2和冷阴极荧光管20h的第二电极20h2用连接线21a进行串联连接,将冷阴极荧光管20b的第二电极20b2和冷阴极荧光管20g的第二电极20g2用连接线21b进行串联连接,将冷阴极荧光管20c的第二电极20c2和冷阴极荧光管20f的第二电极20f2用连接线21c进行串联连接,将冷阴极荧光管20d的第二电极20d2和冷阴极荧光管20e的第二电极20e2用连接线21d进行串联连接。
在这个应用例的情况下,也能与上述图2所示的例子相同地由冷阴极荧光管20a、20b、20c、及20d这4根构成第一灯排列组,另外,由冷阴极荧光管20e、20f、20g、及20h这4根构成第二灯排列组。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变更冷阴极荧光管的第二电极彼此的连接,也能达到作为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的效果。此外,除了上述图2及图4示出的例子之外,若将属于第一灯排列组的任一冷阴极荧光管和属于第二灯排列组的任一冷阴极荧光管的各自的第二电极彼此进行连接,也能得到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属于第一灯排列组的冷阴极荧光管的第一电极和属于第二灯排列组的冷阴极荧光管的第一电极施加相反相位的驱动用电压,因此,其中间部分的对冷阴极荧光管的第二电极彼此进行连接的连接线部分的电压,基本始终为0V。因此,既可将作为该第二电极彼此的连接部的连接线主动接地,或不接地也可。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各自相对应的冷阴极荧光管的第二电极彼此的连接部基本上始终为0V,因此具有不需要特别考虑第二电极彼此的连接部的电气设计的优点。具体而言,只要是将各自相对应的冷阴极荧光管的第二电极彼此进行电连接的方法即可,并不对其具体方式进行限制,通常通过将插座部分与连接器进行匹配并使其电连接,从而能进行容易且可靠地连接,上述插座部分对背光源装置内的冷阴极荧光管的端部进行保持,上述连接器对相对应的冷阴极荧光管的第二电极彼此进行连接。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5对作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使用的背光源装置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使用的背光源装置的、冷阴极荧光管和逆变器电路的连接状态的简要配置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中使用12根冷阴极荧光管20,每3根为一组形成共计4个灯排列组。具体而言,将逆变器电路30的第一倒相变压器T1与第一电极20a1至20c1进行连接的3根冷阴极荧光管20a至20c构成第一灯排列组,另外,将逆变器电路30的第二倒相变压器T2与第一电极20d1至20f1进行连接的3根冷阴极荧光管20d至20f构成第二灯排列组,该第二倒相变压器与第一倒相变压器T1具有相反相位。另外,将逆变器电路30的第三倒相变压器T3与第一电极20g1至20i1进行连接的3根冷阴极荧光管20g至20i构成第三灯排列组,该第三倒相变压器T3与第一倒相变压器T1具有相同相位,并可将其把握作为第二个第一灯排列组,另外,将逆变器电路30的第四倒相变压器T4与第一电极20j1至20l1进行连接的3根冷阴极荧光管20j至20l构成第四灯排列组,该第四倒相变压器T4与第二倒相变压器T2具有相同相位,并可将其把握作为第二个第二灯排列组。
由此,在增大作为显示装置的显示元件的液晶面板的尺寸较大,背光源装置所需要的作为光源的灯的根数较多的情况下,能交替设置多组施加与第一电极相同相位的驱动用电压的第一灯排列组和第二灯排列组。
由此,即使在灯的根数超过仅来自一个倒相变压器的输出的分配提供能力,需要提供驱动用电压给上述灯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使用本发明中的近似U形管方式,从而简化逆变器电路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将属于第一灯排列组的冷阴极荧光管、和相对应的属于第二灯排列组的冷阴极荧光管的第二电极彼此进行连接的方法,当然能使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将灯排列中的第二电极彼此进行连接的例子中的任何一个。
以上,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光源的灯的冷阴极荧光管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也能使用热阴极荧光管或其他灯。
另外灯也并不限定于其截面为圆形的直管状的灯,为了提高发光效率,也能使用加宽了光放出面的截面为椭圆形或轨道形状的扁平型灯。
再有,作为显示部的液晶面板,举例示出了使用有源矩阵型的液晶面板,但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部并不限定于此,可能使用单纯的矩阵型等其他方式的液晶面板。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可在工业上用于对向灯提供驱动电压的结构进行了简化的背光源装置、及将该背光源装置作为面状光源的显示装置。

Claims (8)

1.一种背光源装置,
包括:多个并列配置的灯;逆变器电路,该逆变器电路根据输入电压生成驱动所述灯的电压;及发光面,该发光面将来自所述灯的光向外部进行发光,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在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所述逆变器电路具有相互相位相反的第一倒相变压器和第二倒相变压器,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倒相变压器相连接的所述灯连续配置多根来形成第一灯排列组,
上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倒相变压器相连接的所述灯连续配置多根来形成第二灯排列组,
属于所述第一灯排列组的所述灯的所述第二电极与属于所述第二灯排列组的任一个所述灯的所述第二电极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第一灯排列组及所述第二灯排列组中的任一方形成多个。
3.如权利要求项2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灯排列组及所述第二灯排列组中各两个以上交替进行配置。
4.如权利要求项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为冷阴极荧光管。
5.如权利要求项4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阴极荧光管是截面为圆形的直管式荧光管。
6.如权利要求项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线圈,该线圈将所述倒相变压器的输出分割提供给属于所述灯排列组的多个灯。
7.如权利要求项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电容器,该电容器将所述倒相变压器的输出分割提供给属于所述灯排列组的多个灯。
8.一种显示装置,
包括:显示部;以及
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显示部照射来自所述背光源装置的光。
CN200880106101A 2007-09-12 2008-09-09 背光源装置及具备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17968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6990 2007-09-12
JP2007236990 2007-09-12
PCT/JP2008/066243 WO2009034969A1 (ja) 2007-09-12 2008-09-09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6887A true CN101796887A (zh) 2010-08-04

Family

ID=40451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6101A Pending CN101796887A (zh) 2007-09-12 2008-09-09 背光源装置及具备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02132A1 (zh)
CN (1) CN101796887A (zh)
WO (1) WO20090349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04430B2 (en) * 2015-07-13 2017-07-11 Sct Technology, Ltd. LE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US9747872B2 (en) 2015-07-13 2017-08-29 Sct Technology, Ltd. LE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US10593256B2 (en) 2018-03-22 2020-03-17 Sct Ltd. LE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59362B1 (ko) * 2001-01-18 2007-09-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0552903B1 (ko) * 2003-06-03 2006-02-22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의 램프 구동장치
JP2006127789A (ja) * 2003-11-10 2006-05-18 Kazuo Kono 照明器具駆動回路
TW200517014A (en) * 2003-11-10 2005-05-16 Kazuo Kohno Drive circuit for lighting fixture
JP2006040871A (ja) * 2004-06-21 2006-02-09 Kazuo Kono 照明器具駆動装置
JP4219340B2 (ja) * 2004-09-01 2009-02-04 昌和 牛嶋 放電管用の並列点灯用モジュール及びバランサコイル
US7446485B2 (en) * 2005-08-24 2008-11-04 Beyond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Multi-lamp driving system
KR101147179B1 (ko) * 2005-11-17 2012-05-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버터 회로, 백 라이트 및 액정표시장치
TW200725078A (en) * 2005-12-16 2007-07-01 Gigno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riving circuit module thereof
JP3120478U (ja) * 2006-01-13 2006-04-06 台北沛波電子股▲ふん▼有限公司 電流抑制平衡回路
CN101080128B (zh) * 2006-05-26 2012-10-03 昂宝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多灯管循环构架驱动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02132A1 (en) 2010-08-12
WO2009034969A1 (ja) 2009-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7310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1098063B (zh) 灯座、包括灯座的背光组件和包括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
WO2007029407A1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101112552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용 렌즈, 발광 다이오드,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US7427977B2 (en) Lamp driving device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0766623B1 (ko) 면광원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120154691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7438436B2 (en) Backlight unit
US7255453B2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1796887A (zh) 背光源装置及具备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KR100710167B1 (ko) 백 라이트 구동회로
US7583014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1953233A (zh) 背光源装置和具备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KR20060111269A (ko) 전원공급장치와,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표시장치
KR101043669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램프 구동장치
KR100499575B1 (ko) 백라이트
US7737815B2 (en) Dual core transformer and backlight driving uni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22298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구동회로
KR20070106262A (ko) 백라이트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KR20080101501A (ko) 확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10205732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025094B1 (ko) 백라이트 구동장치
JP2009087564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10097139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80071359A (ko) 램프 소켓,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