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4187A - 位置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位置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4187A
CN101794187A CN201010136588A CN201010136588A CN101794187A CN 101794187 A CN101794187 A CN 101794187A CN 201010136588 A CN201010136588 A CN 201010136588A CN 201010136588 A CN201010136588 A CN 201010136588A CN 101794187 A CN101794187 A CN 1017941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stribution
input media
electrode member
surveyed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6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塚一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h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h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365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18227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ohm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h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94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41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位置输入装置,包括:具有表面和背面的基板;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多个第一电极,其包括形成在上述基板的表面、并沿第一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一电极元件;和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其包括形成在上述基板的上述表面、并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元件。位置输入装置包括控制单元,当导体在上述基板的厚度方向接近该第一和第二电极时,根据上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上述第一和第二方向上的导体的接近位置。在上述基板上,形成有多个第一配线,其使构成上述第一电极的任一个的上述第一电极元件彼此导通。上述第一配线中的任一个形成在由相邻的上述第一和第二电极元件夹着的第一间隙内。

Description

位置输入装置
技术区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触摸屏(触摸板:touch panel)等的位置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银行的现金自动存取机(ATM)、火车站自动售票机或者移动电话等数字信息设备等中,广泛使用触摸屏(touch screen)。触摸屏是通过把图像显示装置(例如液晶面板)和位置输入装置组合而构成的。位置输入装置(以下称为“输入装置”)的动作方式存在多种。用于移动电话的输入装置例如采用静电容方式。对于移动电话这样的小型装置,希望输入装置尽可能薄。
日本登记实用新型第3144241号公报中记载了使静电容式输入装置薄型化的方法的一个例子。如本申请的图16和图17所示,该文献公开的输入装置中,沿着相互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93和第二电极94形成在一个透过板91上。各个第一电极93由通过配线95相互导通的多个电极元件931构成,各个第二电极94由通过配线96相互导通的多个电极元件941构成。在配线95和配线96的交叉部分设置有绝缘部98,配线95和96为相互不导通的状态。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使用上述的单个透过板的结构,与第一电极93和第二电极94分别形成在不同的透过板上的情况比较,能够使输入装置薄型化。可是,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如图16所示,由于必须在多个位置形成绝缘部98,所以相应地使得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效率降低。第二,如图17所示,配线96只有端部与电极元件941相连。这是由于存在绝缘部98,使配线96成桥状。可是,在这种结构中,在外力施加在配线96上的情况下,配线96容易从电极元件941分离,存在损害适当的导通状态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静电容式的输入装置,能够用简单的工艺制造,配线不容易受外力的影响而断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的输入装置,包括:具有表面和背面的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其相互平行地配置,包括形成在上述基板的表面、并且沿着第一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一电极元件;多个第二电极,其相互平行地配置,包括形成在上述基板的上述表面、并且沿着与上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元件;控制单元,当导电体在上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时,根据上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产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上述第一和第二方向上的上述导电体的接近位置;以及多个第一配线,其使构成上述第一电极中的任一个第一电极的上述第一电极元件彼此导通。上述第一配线中的任一个形成在由相邻的上述第一和第二电极元件夹着的第一间隙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的输入装置,包括:具有表面和背面的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其相互平行地配置,包括形成在上述基板的表面、并且沿着第一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一电极元件;多个第二电极,其相互平行地配置,包括形成在上述基板的上述表面、并且沿着与上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元件;控制单元,当导电体在上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时,根据上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产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上述第一和第二方向上的上述导电体的接近位置;多个第一配线,其使构成上述第一电极中的任一个第一电极的上述第一电极元件彼此导通;以及多个第二配线,其使构成上述第二电极中的任一个第二电极的上述第二电极元件彼此导通。上述第二配线隔着绝缘层叠层在上述第一配线或者上述第一电极上,上述第二配线与上述第二电极元件的接续部分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的输入装置,包括:具有表面和背面的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其相互平行地配置,包括形成在上述基板的表面、并且沿着第一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一电极元件;多个第二电极,其相互平行地配置,包括形成在上述基板的上述表面、并且沿着与上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元件;控制单元,当导电体在上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时,根据上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产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上述第一和第二方向上的上述导电体的接近位置;第一配线,其由金属构成,将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上述第一电极元件彼此连接,并且形成在由这些第一电极元件夹着的间隙内;以及第二配线,其将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上述第二电极元件彼此连接,形成在由这些第二电极元件夹着的间隙内,并且叠层在上述第一配线上与上述基板相反的一侧。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进行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平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平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平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平面图。
图6A是图5所示的区域Ra的放大图。
图6B是图5所示的区域Rb的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平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平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平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平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XII-XII线的平面图。
图13是沿着图12中的XIII-XIII线的剖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15是沿着图14中的XV-XV线的平面图。
图16是部分地表示现有的输入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平面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输入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和图2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静电容式的位置输入装置。图中所示的输入装置A1具有透过板4、遮蔽层5、柔性基板71和IC芯片72。如下所述,输入装置A1根据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手指(导电体)10接近的情况。输入装置A1与液晶显示面板20重合,构成触摸屏(触摸板)。
透过板4具有平坦的表面4a和与该表面4a平行的背面4b。如图2所示,在透过板4的表面4a上形成有:多个第一电极1,其用于检测手指10在y方向的位置;和多个第二电极2,其用于检测手指10在x方向(与y方向垂直)的位置。各个第一电极1包括沿着x方向配置成一列的多个(图中示出6个)电极元件11(添加剖面线的部分)。两端的电极元件11是三角形形状,但是其他的电极元件11是菱形形状。构成任意一个第一电极1的电极元件11彼此通过规定的配线(后面描述)相互导通。另一方面,构成不同的第一电极1的电极元件11彼此相互不导通。例如,图2中,构成最靠近虚线r4(后面描述)的第一电极1的电极元件11与构成其他第一电极1的任一电极元件11不导通。
同样,各个第二电极2由沿着y方向配置成一列的多个(图中示出8个)电极元件21(标上点的部分)构成。上端的电极元件21是三角形,但是其他电极元件21是菱形。构成任意一个第二电极2的电极元件21彼此通过规定的配线(后面描述)相互导通。另一方面,构成不同的第二电极2的电极元件21彼此相互不导通。
如图2所示,透过板4上由虚线的矩形包围的区域是手指10的检测区域r1。上述电极元件11和21在所述检测区域r1内配置成格子状,任意一个菱形电极元件11成由4个电极元件21围绕在它周围的状态。
透过板4上的检测区域r1以外的部分是框状的非检测区域r2。检测区域r1和非检测区域r2的边界线(矩形的四边)用符号r3~r6表示。在图2所示例子中,边界线r3和边界线r4相当于矩形的短边,边界线r5和边界线r6相当于矩形的长边。
透过板4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碳酸酯(PC)等透明树脂或者玻璃等构成的单层。也可以用多层构成的层叠体构成透过板4,代替上述单层。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各个层也可以由不同种类的透明树脂形成。
柔性基板71设置在透过板4的表面4a的端部。柔性基板71例如是多个板状部件重叠而成的多层基板。
如上所述,电极元件11和21虽然大部分是菱形,但是沿着边界线r5或者r6排列的电极元件11是三角形状,沿着边界线r4排列的电解元件21也是三角形状。也可以代替这种形状,各个电极元件11和21形成为其他形状,例如圆形或者n角形(n≥5)等。各个电极元件11和21由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具体而言,在透过板4的表面4a上形成由例如ITO(氧化铟锡)或者IZO(氧化铟锌)等构成的薄膜,通过对所述薄膜进行图案形成(patterning)等,能够形成电极元件11和21。相邻的电极元件11和电极元件21间隔规定距离,在它们之间设置有间隙s1。
在透过板4的表面4a形成有与第一电极1(即电极元件11)连接的配线31、和与第二电极2(即电极元件21)连接的配线32。
配线31例如由ITO、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构成。如图2所示,配线31包括多个线状单元311、312和313。各个线状单元的宽度为例如30~100μm。
线状单元311形成在非检测区域r2内,沿着边界线r5或者r6向下方(沿着y方向,朝向柔性基板71)延伸。各个线状单元311与对应的一个三角形状的电极元件11(各个第一电极1中的左端或者右端的电极元件11)连接。
线状单元312分别与配置在图2的最下侧的菱形电极元件11(最靠近边界线r3的菱形电极元件11)连接。各个线状单元312从对应的一个电极元件11向下方(从检测区域r1越过边界线r3向非检测区域r2)延伸。
线状单元313分别与设置在上述最下侧的菱形电极元件11以外的其他菱形电极元件11连接。各个线状单元313从对应的一个电极元件11向下方(从检测区域r1越过边界线r3向非检测区域r2)以通过多个间隙s1的方式延伸。从在y方向相邻的电极元件11延伸的两个线状单元313(例如线状单元313a、313b)通过互不相同的间隙s1。
配线32包括使构成各个第二电极2的多个电极元件21相互连接的多根线状单元。具体而言,配线32包括:从设置在图2最下部的电极元件21(沿着边界线r3设置的5个电极元件21)向下方延伸的线状单元(非检测区域线状单元);以及在y方向相邻的任意两个电极元件21之间形成的线状单元(检测区域线状单元)。
如图2所示,柔性基板71上形成有与上述配线31连接的副配线81和与上述配线32连接的副配线82。
副配线81包括多个线状单元,各个线状单元为了使构成对应的一个第一电极1的多个电极元件11相互导通,与配线31的规定的线状单元连接。例如,副配线81中最右端的线状单元为了使最上侧的电极元件11(最靠近边界线r4的6个电极元件11)相互导通,与从各个电极元件11延伸的线状单元311或者313连接。
副配线82包括多个线状单元,各个线状单元与从对应的一个第二电极2延伸的非检测区域线状单元连接。
上述的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配线31和配线32被前保护层(省略图示)覆盖。前保护层除了具有防止这些电极和配线受损伤的功能,还具有防止外来光使触摸屏的显示不容易看到的功能。
如图1所示,遮蔽层5形成在透过板4的背面4b,由例如ITO、IZO等透明导电材料构成。遮蔽层5被后保护层(省略图示)覆盖。遮蔽层5遮蔽从液晶显示面板20发出的噪声。而且,在本发明中,不是一定需要在透过板4的背面4b设置这样的遮蔽层。
IC芯片72通过副配线81、82与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相连。IC芯片72构成为总能够检测出第一电极1和手指10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及第二电极2和手指10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IC芯片72也可以设置在透过板4上。
液晶显示面板20具有相互相对的透明基板和TFT(薄膜晶体管)基板、及夹在他们之间的液晶层,具有例如显示供操作移动电话用的操作菜单画面、图像等的功能。液晶显示面板20显示的图像隔着输入装置A1能够识别(视认)。液晶显示面板20的显示面构成为在z方向看(参照图1)时与检测区域r1大致一致(一样)。
包括输入装置A1和液晶显示面板20的触摸屏被组装在移动电话等中,例如按照如下的方式使用。
液晶显示面板20显示操作菜单画面,该操作菜单画面包括例如与移动电话的各个功能相关的图标。在用户不进行任何操作的状态下(手指10充分远离输入装置A1的状态下),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与手指10之间几乎不产生静电电容。如果用户为了触摸与所希望的功能对应的图标而使手指10接近透过板4的表面4a,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与手指10之间的距离缩短。这样,手指10与电极1、电极2之间产生静电电容。第一电极1中与手指10之间的距离越近的电极,其静电电容越大。即,通过比较手指10和多个第一电极1之间的静电电容,能够检测出手指10在多个第一电极1相互分开的方向上(图2中的y方向上)的位置。同样,通过比较手指10与多个第二电极2的静电电容,能够检测出手指10在多个第二电极2相互分开的方向(x方向)上的位置。由此,确定手指10在x-y平面内的位置,确定用户触摸的图标。于是,在移动电话中发挥与该图标对应的功能。
下面,说明上述输入装置A1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配线31(线状单元311、312、313)和配线32(检测区域线状单元和非检测区域线状单元)全部形成在同一个平坦面(透过板4的表面4a),尽管如此,也不存在相互交叉的部分。因此,不需要形成现有技术那样的绝缘层(参照图16的符号98),能够简化输入装置A1的制造工序(制造工艺)。而且,由于配线31和配线32不存在交叉的部分,因此即使在这些配线的一部分上施加外力的情况下,这些部分也不容易断开。
在上述输入装置A1中,从在y方向上相邻的2个电极元件11分别延伸的配线31(线状单元313)通过互不相同的间隙s1。这样,能够使在一个间隙s1中形成的线状单元313的数量较少,因此能够使间隙s1较小。结果是,能够使检测区域r1中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所占的面积增大,能够提高输入装置A1的灵敏度。
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和配线31、32也可以用相同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可以在共同的工序中一并形成。结果,能够进一步简化输入装置A1的制造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图3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输入装置A2。在本实施例和以下的实施例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与他们相关的说明。输入装置A2的结构虽然与上述输入装置A1大致相同,但是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别。
即,输入装置A2中,配线31包括与属于最靠近边界线r4的一列的多个菱形电极元件11相连的多个线状单元314。各个线状单元314从对应的一个电极元件11向上方延伸,越过边界线r4,到达非检测区域r2,在该区域r2内相互连接。此外,这些线状单元314也与左端和右端的三角形状电极元件11连接。
此外,配线31包括多个线状单元315,该多个线状单元315与属于距离边界线r4第二近的列的多个菱形电极元件11(电极元件112)连接。对于各个菱形电极元件11,设置有2个线状单元315,它们从该电极元件11向上方分成两股(呈两股状)延伸,以包围对应的一个电极元件11(属于最靠近边界线r4的一列的一个菱形电极元件11)的方式延伸后,到达非检测区域r2。与上述的线状单元314相同,这些两股状的线状单元315与其他两股状的线状单元315在非检测区域r2连接,并且还与左端和右端的三角形电极元件11连接。此外,与属于距边界线r4第三近的列的多个菱形电极元件11(电极元件111)连接的线状单元313向下方(朝向边界线r3)延伸。即,输入装置A2中,与在y方向上相邻的2个电极元件111和112分别连接的线状单元313和线状单元315在y方向上相互向相反侧延伸。
在输入装置A2中,设置在非检测区域r2中的配线31(线状单元311等)由ITO、IZO等透明导电性材料或Al、Ag、Au等金属形成。
下面,说明上述输入装置A2的作用效果。
线状单元312、313从电极元件11向边界线r3延伸。另一方面,线状单元314、315从电极元件11起向边界线r4延伸。这样,能够减少横穿边界线r3的线状单元的根数(个数)。此外,因为线状单元313和314分别形成在不同的间隙s1内,所以能够减少必须在一个间隙s1内形成的线状单元的根数,进而能够缩小该间隙s1。非检测区域r2内形成的配线31是金属制。因此,能降低配线31的电阻值。
此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输入装置A2也能够达到与上述输入装置A1的情况相同的技术效果,这些很容易理解。
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输入装置A3。输入装置A3中,在x方向上相邻的2个电极元件11彼此,由在被这些电极元件11夹着的区域形成的配线31(线状单元31m)连接,这一点与上述输入装置A2不同。
由线状单元31m连接的2个电极元件11中的一个与线状单元311、312、313、315中的任意一个连接,但是只有线状单元31m与另一个电极元件11连接(下面称为“单连接电极元件”)。此外,配置两个电极元件21,在y方向上夹着一个线状单元31m。连接这两个电极元件21的配线32以包围由该线状单元31m连接的2个电极元件11中的一个(单连接电极元件11)的方式配置。
下面,说明上述输入装置A3的作用效果。
输入装置A3中,线状单元31m使2个电极元件11彼此导通。因此,从检测区域r1到达非检测区域r2的线状单元(配线31)只与这两个电极元件11中的一方连接即可。因此,能够减少到达非检测区域r2的线状单元的数目。因此,能够缩小间隙s1。其结果是,能够使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在检测区域r1中所占的面积较大,能够提高输入装置A3的检测灵敏度。随之,还能够减少应当在柔性基板71上形成的副配线81的数量,能够使柔性基板71较小。此外,通过削减副配线81的数量,能够减少柔性基板71上副配线81和副配线82的交叉场所的数量。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副配线81和副配线82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能够提高输入装置A3的检测灵敏度。
由各个线状单元31m连接的电极元件11是2个。因此,即使以包围这些电极元件11的方式配置配线32,配线32的总长度也不会变得太长。即,能够使配线32的电阻值与输入装置A2的情况大致相同。
用于获得与通过线状单元31m连接的2个电极元件11导通的线状单元311、312、313、315不必与一个电极元件11直接连接,也可以与线状单元31m连接。
图5、图6A和6B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输入装置A4。输入装置A4与上述输入装置A2相比存在如下区别。
在输入装置A4中,在配置于检测区域r1的下半部分的电极元件11(三角形电极元件114和菱形电极元件115)、和配置于上半部分的电极元件11(三角形电极元件116和菱形电极元件117),进行连接的线状单元(配线31)的结构不同。即,与电极元件114、115连接的线状单元向图5的下方(朝向边界线r3)延伸,但是与电极元件116、117连接的线状单元向上方(朝向边界线r4)延伸。此外,在非检测区域r2延伸的线状单元(配线31)彼此不在柔性基板71上,而在非检测区域r2内连接。
配线31包括线状单元331、332、333、341、342、343,它们例如由ITO、IZO等透明导电材料、或者Al、Ag、Au等金属构成。
线状单元331与三角形电极元件114连接。具体而言,在图5中,与右端的三角形电极元件114连接的线状单元331在非检测区域r2内,沿着边界线r6向下方延伸,进一步沿着边界线r3向左延伸。于是,配线331在左下角的区域Ra向上方折曲,沿着边界线r5向上方延伸,之后与左端的三角形电极元件114连接。
线状单元332在上述区域Ra内与线状单元331连接。线状单元332从区域Ra起向下方延伸,与在柔性基板71上形成的副配线81相连。
线状单元333在检测区域r1的下半部分与对应的一个电极元件115连接。线状单元333从电极元件115起沿着y方向向下方延伸。线状单元333在非检测区域r2(例如边界线r3附近的区域Rb)中,与线状单元331相连。这样,构成配置在检测区域r1的下半部分中的第一电极1的电极元件11彼此导通。
如图6A所示,区域Ra中,线状单元331与线状单元332交叉。在区域Ra中,与不同的第一电极1导通的线状单元331和线状单元332隔着绝缘层z1层叠。
如图6B所示,在区域Rb内,线状单元331与线状单元333交叉。在区域Rb中,与不同的第一电极1导通的线状单元331和线状单元333隔着绝缘层z2层叠。这样,与不同的电极1导通的线状单元331、333彼此不导通。此外,在区域Rb内,多个线状单元331和配线32交叉。区域Rb中,多个线状单元331和配线32隔着绝缘层z3层叠。在区域Rb以外,在与不同的第一电极1导通的线状单元331和线状单元333交叉的部分,及线状单元331和配线32交叉的部分,也形成有同样的绝缘层。
如图5所示,线状单元341与三角形的电极元件116连接。具体而言,线状单元341与右端的三角形的电极元件116连接,在非检测区域r2内,沿着边界线r6向上方延伸。于是,线状单元341在非检测区域r2内沿着边界线r3向左延伸,之后在左上角向下方弯曲(折曲)。然后,线状单元341沿着边界线r5向下方延伸,之后向右方弯曲(例如参照区域Rc),与左端的三角形电极元件116连接。
线状单元342在线状单元341向右方弯曲的部分与线状单元341连接。线状单元342沿着边界线r5延伸到柔性基板71。线状单元342与柔性基板71上形成的副配线81连接。
线状单元343与对应的一个电极元件117连接。线状单元343从电极元件117开始向上方延伸到边界线r4,之后在非检测区域r2内与线状单元341连接(例如参照区域Rd)。这样,配置在检测区域r1的上半部分的同一个第一电极1中包括的电极元件11彼此导通。
在区域Rc中,与区域Ra、Rb同样,与不同的第一电极1导通的线状单元341和线状单元342交叉。在区域Rc中,与不同的第一电极1导通的线状单元341和线状单元342隔着绝缘层z4层叠。在区域Rd中,与不同的第一电极1导通的线状单元341和线状单元343交叉。在区域Rd中,与不同的第一电极1导通的线状单元341和线状单元343隔着绝缘层z5层叠。在区域Rc、Rd以外,在与不同的第一电极1导通的线状单元341和线状单元342交叉的部分,以及线状单元341和线状单元343交叉的部分,形成有同样的绝缘层。
输入装置A4中,优选形成在检测区域r1内的线状单元333、343、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由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这样,能够使检测区域r1外观好看(即,在检测区域r1内看不到上述线状单元、上述电极的不必要的轮廓线)。此外,由于使用同一种材料形成,因此能够一并形成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和线状单元333、343。此外,通过使用与上述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在非检测区域r2内形成的线状单元331、332、341、342,能够进一步简化制造工序。
上述线状单元331、332、341、342也可以使用Al、Ag或者Au等金属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减小线状单元331、332、341、342的电阻值。而且,由于线状单元331、332、341、342形成在非检测区域r2内,因此不影响检测区域r1的外观。
在区域Ra、Rb、Rc、Rd的配线31、配线32的层叠部分,例如也可以使配线31、32中的靠近透过板4的一侧(即下侧)的配线由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而远离透过板4的一侧(即上层侧)的配线由金属形成。如果这样,则能够与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同时形成配线31、32中的位于下侧的配线。此外,能够减小配线31、32中位于上侧的配线的电阻。与此相反,配线31、32中位于下侧的配线也可以由金属形成。
线状单元333与检测区域r1的下半部分中的电极元件115连接,向下方延伸。此外,线状单元343与检测区域r1的上半部分中的电极元件117连接,向上方延伸。即,与一个电极元件11连接的配线31(线状单元333或者343)朝向靠近该电极元件11的边界线r3或者r4延伸。这样,能够缩短检测区域r1中的配线31的长度,进而能够减小配线31的电阻值。结果,能够提高输入装置A4的检测灵敏度,能够抑制第一电极1或者第二电极2的检测精度的偏差。
区域Ra、Rb、Rc、Rd等中设置的绝缘层z1~z5形成在非检测区域r2内。因此,这些绝缘层z1~z5不影响检测区域r1中的光的透过率、折射率。此外,在绝缘层z1~z5形成在非检测区域r2内的情况下,不需要精密加工,因此能够简化输入装置A4的制造工序。
线状单元331、332、333彼此,以及线状单元341、342、343彼此分别在透过板4上的非检测区域r2连接。因此,能够减少必须形成在柔性基板71上的副配线81的数量,能够使柔性基板71小型化。
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输入装置A5。
输入装置A5中,线状单元332(除线状单元332’之外)未直接与线状单元331相连,而是与电极元件114相连,并配置在间隙s1内,该间隙s1是在电极元件114和与这些电极元件114相邻的电极元件21之间形成的间隙。此外,线状单元342(除线状单元342’之外)未直接与线状单元341相连,而与电极元件116相连,并且配置在间隙s 1内,该间隙s1是在电极元件116和与该电极元件116相邻的电极元件21之间形成的间隙。
在检测区域r1,线状单元332从电极元件114沿着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向上方延伸。而且,线状单元332在y方向的中央部分横穿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进一步,线状单元332在非检测区域r2内沿着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向下方延伸,到达柔性基板71。
线状单元332’在右下方的非检测区域r2内,与线状单元331相连。线状单元332’也到达柔性基板71。
线状单元342在检测区域r1内从电极元件116开始沿着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向下方延伸。而且,线状单元342在y方向的中央部分横穿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进一步,线状单元342在非检测区域r2内,沿着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向下方延伸,到达柔性基板71。
线状单元342’在y方向的中央部分的非检测区域r2内与线状单元341相连。线状单元342’也到达柔性基板71。
在上述输入装置A5中,线状单元331和线状单元332未被层叠。即,没有图5的区域Ra所示那样的线状单元331和线状单元332的交叉部分。因此,能够减小线状单元331和线状单元332之间的寄生电容,能够期望提高输入装置A5的检测灵敏度。同样,在输入装置A5中,线状单元341和线状单元342未被层叠。即,没有图5的区域Rc所示那样的线状单元341和线状单元342的交叉部分。因此,能够减小线状单元341和线状单元342之间的寄生电容,能够期望提高输入装置A5的检测灵敏度。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输入装置A6。
输入装置A6中,连接电极元件11中的设置在y方向的中央的电极元件118彼此的线状单元334形成于由在y方向相邻的电极元件214、215夹着的间隙内。而且,输入装置A6中,与各个电极元件214相连的配线32沿着线状单元334向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延伸。配线32在非检测区域r2内沿着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向下方延伸,与柔性基板71上形成的副配线82相连。
输入装置A6中,电极元件118彼此通过线状单元334导通。因此,不需要形成用于使电极118彼此导通的线状单元331。因此,在例如区域Ra、区域Rb中,能够减少配线31、32彼此交叉的数量。结果是,能够减少配线31中的寄生电容、配线31和配线32之间的寄生电容。这样,能够期望提高输入装置A6的检测灵敏度。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输入装置A7。
输入装置A7中,配线31、32的配置状态与输入装置A4不同。在图9中,对于第一电极1,从下方开始依次如电极1α、1β、1γ、1α、1β、1γ这样,标注符号。令电极1α、1β、1γ中包含的电极元件11分别为电极元件11α、11β、11γ。
配线31包括线状单元355、356、357、358。线状单元355连接电极元件11α彼此并使它们导通。线状单元355通过电极元件11α的左右上方的间隙s1。而且,线状单元355也通过被电极元件11β彼此夹着的间隙。
线状单元356连接电极元件11β彼此并使它们导通。线状单元356形成在被电极元件11β彼此夹着的间隙。线状单元356沿着x方向延伸。
线状单元357连接电极元件11γ彼此并使它们导通。线状单元357通过电极元件11γ的左右下方的间隙s1。此外,线状单元357也通过被电极元件11β彼此夹着的间隙。
线状单元358分别与在x方向的一端设置的电极元件11α、11β、11γ连接。线状单元358从电极元件11α、11β、11γ开始,向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延伸,然后在非检测区域r2向下方延伸。线状单元358分别与柔性基板71上形成的副配线81连接。
配线32包括线状单元32m、362、363、364。线状单元32m连接在y方向上相邻的电极元件21彼此。
线状单元32m连接在y方向上相邻的电极元件21a、21b彼此,及21b、21c彼此。因此,电极元件21a、21b、21c彼此导通。
线状单元362与电极元件21b相连。线状单元362从电极元件21b向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延伸。线状单元362朝向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中的、与该线状单元362连接的电极元件2b更接近的边界线延伸。线状单元362设置成包围电极元件21a、21b、21c中的位于一端的电极元件21a或者电极元件21c,使得与线状单元362连接的电极元件21以外的电极元件21、电极元件11、和配线31、32中的任何一个均不重叠。
线状单元363与设置在图中最上部的电极元件21a相连。线状单元363在非检测区域r2内,从该电极元件21a开始,沿着边界线r4向左或者向右延伸,进一步沿着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向下方延伸。而且,线状单元363与形成在柔性基板71上的副配线82相连。线状单元363在沿着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向下方延伸的部分与线状单元362的一端连接。
线状单元363在边界线r4的上方与连接于不同的电极元件21的线状单元363交叉。在该交叉部分,多个线状单元363隔着绝缘层z7层叠。由此,能够防止与不同的第二电极2导通的线状单元363导通。同样,线状单元363在沿着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向下方延伸的部分,与线状单元362交叉。在该交叉部分,线状单元363和线状单元362隔着绝缘层z8层叠。由此,能够防止与不同的电极2导通的线状单元363和线状单元362导通。此外,线状单元363在沿着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向下方延伸的部分,与线状单元358交叉。在该交叉部分,线状单元363和线状单元358隔着绝缘层z9层叠。由此,能够防止线状单元363和线状单元358导通。
线状单元364与设置在最下方的电极元件21b连接。线状单元364也与副配线82连接。
上述输入装置A7中,线状单元32m使电极元件21a、21b、21c彼此导通。因此,仅将到达非检测区域r2的配线32与电极元件21b连接,就能够使相同的第二电极2所包含的电极元件21彼此导通。即,没有必要将到达非检测区域r2的配线32与电极元件21a、21c连接。因此,能够减少到达非检测区域r2的配线32的数目。由此,能够减少非检测区域r2中的配线31、32彼此的交叉部分。因此,能够减少配线31、32之间的寄生电容。此外,通过减少到达非检测区域r2的配线32的数量,还能够使柔性基板71小型。
图9中,与设置在检测区域r1的左半部分的电极元件21b连接的线状单元362向左延伸。另一方面,与设置在检测区域r1的右半部分的电极元件21b连接的线状单元362向右延伸。即,线状单元362朝向边界线r5或者边界线r6中的、更靠近该线状单元362所连接的电极元件21b的边界线延伸。因此,能够缩短检测区域r1中的线状单元362的长度,能够减少线状单元362的电阻值。结果,能够提高输入装置A7的检测灵敏度,并能够抑制电极1、2的检测精度的偏差。
与在x方向上相邻的电极元件21b连接的线状单元362的一部分以围绕电极元件21a的方式配置,这些线状单元362的另一部分以围绕电极元件21c的方式配置。这些线状单元362不设置在同一间隙s1内。因此,能够减小间隙s1的宽度。由此,能够扩大检测区域r1中电极1和2所占据的面积,能够期望提高输入装置A7的灵敏度。
沿着x方向的边界线r3、r4的长度比沿着y方向的边界线r5、r6的长度短。因此,通过沿着x方向形成线状单元362,能够进一步缩短线状单元362的长度。
此外,没有必要为了使线状单元362与连接于线状单元32m的电极元件21导通,而将线状单元362与电极元件21直接连接。也可以使线状单元362直接与线状单元32m连接。
图10表示基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输入装置A8。
第一电极1中从y方向的中央设置的开始为电极1a、1b、1c、1d。令电极1a、1b、1c、1d中包含的电极元件11分别为电极元件11a、11b、11c、11d。电极1a在x方向上纵贯检测区域r1地延伸。
令电极元件21中的设置在x方向两端的为电极元件211。此外,令电极元件21中的除电极元件211之外的部分为电极元件212。
在图10的y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被电极元件212夹着的间隙s2。间隙s2也被电极元件11a夹着。间隙s2沿着x方向设置有多个(例如3个)。
配线32形成在透过板4的表面4a上。令配线32中的与电极元件211连接的为线状单元321或者线状单元322。令配线32中的与电极元件212连接的为线状单元323或者线状单元324。
线状单元321从电极元件211开始沿着x方向向边界线r5、r6延伸。线状单元321彼此在非检测区域r2内连接。线状单元321中的形成在非检测区域r2的部分由Ag、Al等金属构成。图10中,由该金属构成的部分用剖面线表示。线状单元322从设置在最下部的电极元件211开始向下方延伸。线状单元323形成在被电极元件212夹着的间隙内,连接这些电极元件212彼此。但是,线状单元323未形成在间隙s2内。线状单元324从设置在最上部和最下部的电极元件212开始分别向上方和下方延伸。线状单元324例如在与边界线r3、r4相邻的非检测区域r2内,与线状单元317、318交叉。为了防止线状单元324与线状单元317、318导通,形成有绝缘层z。
配线31形成在透过板4的表面4a。配线31包括线状单元314、315、316、317、318。线状单元314形成在间隙s2内。线状单元314连接电极元件11a彼此。线状单元315从电极元件11b、11c、11d中设置在边界线r5、r6附近的电极元件开始,朝向检测区域r1的内部延伸。线状单元316连接电极元件11b彼此。线状单元316从电极元件11b开始,朝向检测区域r1的内部延伸,形成在与电极元件11a相邻的间隙s1和间隙s2内。线状单元317连接电极元件11c彼此。线状单元317从电极元件11c开始,向边界线r3、r4延伸,形成在与电极元件11d相邻的间隙s1内。线状单元318连接电极元件11d彼此。线状单元318从电极元件11d开始,向边界线r3延伸。
副配线82与对应的线状单元322、324连接。与线状单元324连接的副配线82彼此在柔性基板71上连接。这样,夹着间隙s2设置在上侧和下侧的电极元件212彼此导通。
副配线81与从设置在x方向的端部的电极元件11开始延伸的配线31连接。
在输入装置A8中,通过在间隙s1、s2内形成线状单元316,能够连接电极元件11b彼此。因此,在非检测区域r2等内,不需要形成用于连接电极元件11b彼此的配线31。这样适合于缩短线状单元316,适合于减小配线31的电阻值。此外,在非检测区域r2内,能够减少配线31和配线32的交叉部分。因此,在非检测区域r2内,能够减少用于使配线31和配线32绝缘的绝缘层。
线状单元321均具有沿着x方向朝向边界线r5、r6延伸的部分。因此,能够在被相邻的电极元件211彼此夹着的间隙内形成配线31,该配线31连接与该间隙相邻的电极元件11。这样适合于进一步缩短配线31,适合于减小配线31的电阻值。
线状单元318从电极元件11d开始向非检测区域r2延伸,未朝向检测区域r1的内部延伸。因此,没有必要将线状单元318形成在间隙s2内。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必须形成在间隙s2内的配线31(线状单元)的根数。这样,能够减小间隙s2的大小。这样适合于增大电极1、2在检测区域r1中占据的面积,提高输入装置A8的灵敏度。
图11~图13表示基于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输入装置A9。输入装置A9与上述的各个输入装置相同,用于根据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手指10接近的情况,具有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配线31、配线32、透过板4、遮蔽(shield)层5、柔性基板71和IC 芯片72。进一步,输入装置A9具有绝缘层6(后面描述)。
如图12所示,透过板4上设置有矩形的检测区域r1,该检测区域r1之外的框形区域是非检测区域r2。本实施例中,只给相当于矩形的短边的2条边界线赋予符号(r3、r4)。
如图12所示,各个第一电极1具有沿着x方向设置的多个电极元件11。此外,各个第二电极2具有沿着y方向设置的多个电极元件21。
配线31由导电性的“连接元件”构成,该“连接元件”形成于由在x方向上相邻的2个电极元件11夹着的区域内。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各个第一电极1,形成有5个连接元件。
绝缘层6层叠在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和配线31上。绝缘层6例如由SiO2形成。如图12和图13所示,绝缘层6上形成有多个矩形状开口61。各个开口61位于与对应的一个电极元件21重叠的位置,使该电极元件21的表面的一部分露出。绝缘层6完全覆盖检测区域r1的形成有开口61之外的区域。即,绝缘层6完全覆盖电极元件11和检测区域r1上形成的配线31(连接元件)。
配线32为了使构成相同的第二电极2的电极元件21彼此导通,如图12所示,由相互平行延伸的多个线状单元构成。各个线状单元与一个第二电极2对应,沿着y方向从边界线r4的附近开始延伸到边界线r3为止。而且,对于各个第二电极2,还能够设置2根以上的线状单元。这样的线状单元(配线32)能够用例如Ag、Al等金属或者透明的有机导电材料形成。
如图13所示,各个线状单元(配线32)形成在绝缘层6及从开口61露出的电极元件21的表面上。这样,线状单元(配线32)与电极元件21导通。线状单元(配线32)与电极元件21连接的部分从开口61的y方向上的一端611开始延伸至另一端612。
周边配线83与设置在x方向的两端的电极元件11连接。周边配线83形成在非检测区域r2和柔性基板71上。周边配线83在非检测区域r2内沿着y方向延伸。周边配线83例如由Ag、Al等金属形成。或者,周边配线83也可以在由ITO、IZO构成的薄膜上层叠金属配线(例如Ag、Al制)而构成。
周边配线84分别与设置在y方向的一端的电极元件21连接。周边配线84形成在非检测区域r2和柔性基板71上。周边配线84例如由Ag、Cu等金属形成。
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配线31、配线32、周边配线83和周边配线84的一部分被涂敷层(省略图示)覆盖。该涂敷层通过反射外来光,能够发挥如下效果:抑制识别性能变坏,或者防止在上述电极1、2和配线31、32上产生损伤。
IC芯片72经周边配线83、84与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连接。IC芯片72构成为总能够独立地检测出第一电极1和手指10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以及第二电极2和手指10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IC芯片72也可以装载在透过板4上。
在输入装置A9中,能够增大(增长)配线32与各个电极元件21的连接部分的大小。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配线32和电极元件21。其结果是,配线32和电极元件21变得不容易分离。
此外,上述连接部分从开口61的一端611形成至另一端612。这样适合于增大上述连接部分在y方向上的大小。
绝缘层6完全覆盖第一电极1和配线31。因此,不存在配线32与第一电极1或者配线31接触的问题。
配线32和周边配线83、84均大致沿着y方向延伸。在用相同的材料形成这些配线的情况下,考虑例如使用Ag等进行丝网印刷,形成所希望的金属配线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x方向和y方向分别延伸的配线混合在一起,则由于丝网印刷方法的原因,需要进行高精度的位置定位。可是,如图12所示,在各配线仅沿着y方向延伸的情况下,由于只涉及相同方向,因此不太需要进行那样的高精度的位置定位。这样,输入装置A9中的配线的设置状态适于简化制造工艺。
此外,由于配线32和周边配线83、84用金属构成,因此能够实现配线32和周边配线83、32的低电阻化。
图14和图15表示基于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输入装置A10。输入装置A10具有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配线31、配线32、透过板4、遮蔽层5、绝缘层6、柔性基板71和IC芯片72。如图15所示,各个第一电极1具有沿着x方向设置的多个电极元件11。各个第二电极2具有沿着y方向设置的多个电极元件21。
配线32是用于使构成各个第二电极2的电极元件21彼此导通。配线32由多个连接元件构成,该连接元件例如由Ag、Al、Au等金属构成。例如,在透过板4上形成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后,通过印刷等形成配线32。
绝缘层6层叠在配线32上。绝缘层6由例如SiO2构成。
配线31层叠在绝缘层6上。配线31用于使构成各个第一电极1的电极元件11彼此导通。配线31形成在由在x方向上相邻的2个电极元件11夹着的区域内,由连接这些电极元件11彼此的导电性的连接元件构成。这样的配线31由例如Ag、Al、Au等金属构成。
周边配线83分别与配置在x方向的两端的电极元件11连接。周边配线83形成在非检测区域r2和柔性基板71上。周边配线83在非检测区域r2内沿着y方向延伸。周边配线83由例如Ag、Al等金属构成。或者,周边配线83在ITO、IZO薄膜上层叠例如Ag、Al等金属配线而构成。
周边配线84分别与在y方向的一端在x方向上设置的电极元件21连接。周边配线84形成在非检测区域r2和柔性基板71上。周边配线84由例如Ag、Cu等金属构成。
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配线31、配线32、周边配线83和周边配线84的一部分被涂敷层(省略图示)覆盖。该涂敷层通过反射外来光,能够发挥如下效果:抑制识别性能变坏,或者防止在上述电极1、2和配线31、32上产生损伤。
IC芯片72经周边配线83、84与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连接。IC芯片72构成为总能够独立地检测出第一电极1和手指10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及第二电极2和手指10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IC芯片72也可以设置在透过板4上。
在输入装置A10中,配线31、32由金属构成。因此,能够减小配线31、32的电阻值,能够使相互导通的多个连接元件(配线31)、多个电极元件11和周边配线83的合成电阻值、与相互导通的配线32的连接元件、多个电极元件21和周边配线84的合成电阻值等同。这样,能够降低输入装置A10的检测灵敏度的偏差。另一方面,在令配线31和配线32的电阻值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减小配线31、32的宽度。因此,能够使配线31、32相互重叠的面积较小,能够减小配线31、32的寄生电容。其结果是,能够期望提高输入装置A10的检测灵敏度。此外,由于能够减小配线31、32的宽度,因此即使利用金属形成配线31、32,也不容易影响检测区域r1的外观。
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各个部分的具体的结构能够自由地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本发明的输入装置没有必要与液晶显示面板一起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不是一定需要是透明的,也可以使用铜等不透明金属构成。本发明的输入装置不限于在移动电话中使用。本发明的输入装置能够用于例如数字相机、个人导航装置、现金自动存取机等使用触摸屏的设备中。

Claims (31)

1.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表面和背面的基板;
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多个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包括形成在所述基板的表面、并且沿着第一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一电极元件;
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包括形成在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并且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元件;
控制单元,当导电体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接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时,根据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产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所述导电体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接近位置;和
多个第一配线,其使构成所述第一电极中的任一个第一电极的所述第一电极元件彼此导通,其中,
所述第一配线中的任一个形成在由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极元件夹着的第一间隙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多个第二配线,该第二配线使构成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任一个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二电极元件彼此导通,
所述第二配线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元件彼此,并且形成在由这些第二电极元件夹着的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线延伸至所述基板中的检测所述导电体的接近的检测区域之外的非检测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一电极元件起分别延伸的两个所述第一配线,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互朝向相反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第一电极元件中的一个比所述第一电极元件中的另一个更接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检测区域的端部,
从所述一个第一电极元件起延伸的所述第一配线朝向所述端部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线形成在所述非检测区域内,并且由金属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线彼此在所述非检测区域内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由所述基板支承的多层基板,
所述第一配线彼此在该多层基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线包括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元件彼此连接、并且形成在被这些第一电极元件夹着的间隙内的进行连结的第一配线,
与这些第一电极元件或者所述进行连结的第一配线相连接的所述第一配线,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至所述非检测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夹着所述进行连结的第一配线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元件彼此连接的所述第二配线设置成,包围位于所述进行连结的第一配线所连接的所述第一电极元件的一端的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进行连结的第一配线连接的所述第一电极元件仅包括两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电极中的任一个所包括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元件彼此加以连接的所述第一配线中的任一个形成在第二间隙内,该第二间隙被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任一个所包括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元件夹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使构成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任一个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二电极元件彼此导通的多个第二配线,
在包括形成所述第二间隙的所述第二电极元件的所述第二电极中,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元件彼此中的、除了形成所述第二间隙的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元件之外的部分,相互由所述第二配线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二电极元件起延伸的所述第二配线,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到达检测所述导电体的接近的检测区域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缘,其中,该第二电极元件是最接近所述端缘的所述第二电极所包括的第二电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纵贯所述检测区域的所述第一电极,
所述第二间隙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设置,
构成所述纵贯的第一电极的、相互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元件,夹着所述第二间隙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构成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第一电极元件起延伸的所述第一配线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间隙内,其中,该第一电极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纵贯的第一电极相邻的第一电极。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到达所述端缘的所述第二配线彼此在所述基板中的除所述检测区域之外的非检测区域相互连接,
在所述非检测区域内形成的所述第二配线由金属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电极所包括的所述第一电极元件起延伸的所述第一配线,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到达检测所述导电体的接近的检测区域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其中,该第一电极是最接近所述端部的第一电极。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线和第二配线具有形成在所述基板的除检测所述导电体的接近的检测区域之外的非检测区域的部分,
在所述非检测区域内,所述第一配线和所述第二配线隔着绝缘层层叠。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层叠的所述第一配线和所述第二配线中的位于所述基板一侧的配线,由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方相同的材料构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层叠的所述第一配线和所述第二配线中的、相对于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基板的相反侧的配线由金属构成。
22.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表面和背面的基板;
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多个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包括形成在所述基板的表面、并且沿着第一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一电极元件;
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包括形成在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并且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元件;
控制单元,当导电体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接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时,根据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产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所述导电体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接近位置;
多个第一配线,其使构成所述第一电极中的任一个第一电极的所述第一电极元件彼此导通,和
多个第二配线,其使构成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任一个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二电极元件彼此导通,
所述第二配线隔着绝缘层叠层在所述第一配线或者所述第一电极上,所述第二配线与所述第二电极元件的连接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形成有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第二电极元件、和与该第二电极元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元件分别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二配线相互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连接部分重叠的开口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从所述开口部的一端形成至另一端。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层完全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和形成在检测所述导电体的接近的检测区域中的所述第一配线。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电极元件和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并形成在所述基板的作为所述检测区域之外的区域的非检测区域内的周边配线、和所述第二配线,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由相同的材料构成。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材料由金属或透明的导电性材料构成。
29.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表面和背面的基板;
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多个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包括形成在所述基板的表面、并且沿着第一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一电极元件;
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包括形成在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并且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元件;
控制单元,当导电体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接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时,根据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产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所述导电体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接近位置;
第一配线,其由金属构成,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元件彼此连接,并且形成在由这些第一电极元件夹着的间隙内;和
第二配线,其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元件彼此连接,形成在由这些第二电极元件夹着的间隙内,并且叠层在所述第一配线上与所述基板相反的一侧。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配线由金属构成。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由透明的导电性材料构成。
CN201010136588A 2009-01-09 2010-01-08 位置输入装置 Pending CN1017941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03319 2009-01-09
JP2009-003319 2009-01-09
JP2009-036515 2009-02-19
JP2009036515A JP2010182277A (ja) 2009-01-09 2009-02-19 入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4187A true CN101794187A (zh) 2010-08-04

Family

ID=42586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6588A Pending CN101794187A (zh) 2009-01-09 2010-01-08 位置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94187A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9177A (zh) * 2012-03-30 2012-08-08 敦泰科技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及制作方法
CN102750054A (zh) * 2011-04-22 2012-10-24 上海晨兴希姆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及其加工方法
CN102955631A (zh) * 2011-08-23 2013-03-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静电电容型触摸屏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3543875A (zh) * 2012-07-13 2014-01-29 日进显示器株式会社 触控面板用电极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3713781A (zh) * 2012-10-09 2014-04-09 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3748539A (zh) * 2011-07-22 2014-04-23 波利Ic有限及两合公司 电容性操作的触摸面板装置
CN104166487A (zh) * 2013-05-15 2014-11-26 麦孚斯公司 使用单层感应图形的触摸传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81320A (zh) * 2014-09-23 2015-01-14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触摸显示装置
CN104461204A (zh) * 2014-12-23 2015-03-25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
CN104503637A (zh) * 2014-12-23 2015-04-08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
CN104699331A (zh) * 2013-12-09 2015-06-10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及应用该电容式触摸屏的终端
TWI494813B (zh) * 2013-06-20 2015-08-01 Focaltech Systems Ltd 積體觸控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CN105190503A (zh) * 2013-05-06 2015-12-23 波利Ic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触摸屏的层电极
US9465465B2 (en) 2011-12-22 2016-10-11 Polyic Gmbh & Co. Kg Multilayer body forming display apparatus touchpad
US9699899B2 (en) 2011-07-29 2017-07-04 Polyic Gmbh & Co. Kg Plastic film having lines for a multi-modal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N108919994A (zh) * 2018-06-22 2018-11-30 圆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电容式控制点感测装置与方法

Cited B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0054A (zh) * 2011-04-22 2012-10-24 上海晨兴希姆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及其加工方法
TWI557607B (zh) * 2011-07-22 2016-11-11 Polyic Gmbh & Co Kg 多層體
CN103748539A (zh) * 2011-07-22 2014-04-23 波利Ic有限及两合公司 电容性操作的触摸面板装置
CN103748539B (zh) * 2011-07-22 2016-10-26 波利Ic有限及两合公司 电容性操作的触摸面板装置
US9377914B2 (en) 2011-07-22 2016-06-28 Polyic Gmbh & Co. Kg Capacitively operating touch panel device
US9699899B2 (en) 2011-07-29 2017-07-04 Polyic Gmbh & Co. Kg Plastic film having lines for a multi-modal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N102955631B (zh) * 2011-08-23 2016-02-0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静电电容型触摸屏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55631A (zh) * 2011-08-23 2013-03-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静电电容型触摸屏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9465465B2 (en) 2011-12-22 2016-10-11 Polyic Gmbh & Co. Kg Multilayer body forming display apparatus touchpad
CN102629177B (zh) * 2012-03-30 2015-08-12 敦泰科技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及制作方法
CN102629177A (zh) * 2012-03-30 2012-08-08 敦泰科技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及制作方法
CN103543875A (zh) * 2012-07-13 2014-01-29 日进显示器株式会社 触控面板用电极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3713781A (zh) * 2012-10-09 2014-04-09 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5190503A (zh) * 2013-05-06 2015-12-23 波利Ic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触摸屏的层电极
CN105190503B (zh) * 2013-05-06 2018-12-14 波利Ic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触摸屏的层电极
US9921698B2 (en) 2013-05-06 2018-03-20 Polyic Gmbh & Co. Kg Layer electrode for touchscreens
US9501187B2 (en) 2013-05-15 2016-11-22 Melfas Inc. Touch sensing apparatus using single layer patter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4166487A (zh) * 2013-05-15 2014-11-26 麦孚斯公司 使用单层感应图形的触摸传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494813B (zh) * 2013-06-20 2015-08-01 Focaltech Systems Ltd 積體觸控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CN104699331B (zh) * 2013-12-09 2018-01-19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及应用该电容式触摸屏的终端
CN104699331A (zh) * 2013-12-09 2015-06-10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及应用该电容式触摸屏的终端
CN104281320A (zh) * 2014-09-23 2015-01-14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触摸显示装置
WO2016045252A1 (zh) * 2014-09-23 2016-03-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造方法、触摸显示装置
CN104461204A (zh) * 2014-12-23 2015-03-25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
CN104503637B (zh) * 2014-12-23 2018-06-19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
CN104503637A (zh) * 2014-12-23 2015-04-08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
CN108919994A (zh) * 2018-06-22 2018-11-30 圆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电容式控制点感测装置与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4187A (zh) 位置输入装置
JP7023904B2 (ja) タッチセンサを含む表示装置
CN108415629B (zh) 一种结合了电容式触控传感器的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36780B (zh) 输入装置
CN100403243C (zh) 数字电阻型触摸面板
US8946578B2 (en) Touch panel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178817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
CN105353547B (zh) 具有输入功能的电光装置
US20100253646A1 (en) Position input device
US9239653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WO2010016174A1 (ja)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130257791A1 (en)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40104185A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US9891764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EP2613235A2 (en) Touch panel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6249979A (zh) 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EP3667476A1 (en)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3543898A (zh) 具有触摸传感功能的显示装置
CN203894720U (zh) 触控装置
US9148141B2 (en) Layout structure of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870052A (zh) 触控面板
CN102722300B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CN202615358U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
CN103576968A (zh) 触控基板、显示面板以及图案化遮光层
CN109814758B (zh) 触控基板、触控驱动方法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