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64240B - 燃料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64240B
CN101764240B CN2008101906747A CN200810190674A CN101764240B CN 101764240 B CN101764240 B CN 101764240B CN 2008101906747 A CN2008101906747 A CN 2008101906747A CN 200810190674 A CN200810190674 A CN 200810190674A CN 101764240 B CN101764240 B CN 1017642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ifold
end plate
plate
tip
fuel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9067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64240A (zh
Inventor
陈祈彰
许桓瑞
陈奎翰
曹芳海
张文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to CN20081019067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6424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64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4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64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42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Abstract

一种燃料电池组,其包括一第一端板、一第二端板、至少一燃料电池、一第一集电板及一第二集电板。第一端板包括一第一端板结构元件及一第一端板歧管元件,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第一端板结构元件相叠合。第二端板包括一第二端板结构元件及一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且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相叠合,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位于第一端板结构元件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之间,燃料电池则配置在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之间。第一集电板配置在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燃料电池之间,而第二集电板则配置在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与燃料电池之间。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燃料电池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高刚性与稳定的化学/电化学特性端板的燃料电池组。
背景技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又称高分子薄膜燃料电池,其单一电池100组成如图1所示,中心部份为一膜电极组(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MEA)110,膜电极组110两侧为气体扩散层(Gas Diffusion Layer,GDL)120及130,且位于两双极板(bipolarplate)140及150之间。上述膜电极组110是由一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membrane)111及其两侧所涂布的触媒层(catalyst layer)112及113所组成,当燃料电池100反应所需的流体经过双极板内的流道(flow channel)160及170与气体扩散层120及130的传输分布,会在触媒层112及113产生电化学反应。燃料电池100阳极侧(anode side)反应所需的流体为氢气(hydrogen)或增湿的氢气(humid hydrogen),当反应流体接触到膜电极组阳极侧触媒层112时,发生一氧化反应:H2→2H++2e-,所述氧化反应产生的电子经由外部电路导通,而氢离子则穿过质子交换膜111至膜电极组110的阴极侧(cathode side),与阴极侧的增湿的氧气(humid oxygen)或增湿的空气(humid air)在膜电极组阴极侧触媒层113产生一还原反应:O2+4H++4e-→2H2O。值得一提的是,质子交换膜111为一含有水分的薄膜,仅容许氢离子经由内含的水分子传输通过,而其他气体分子无法穿越。
由上述可知,燃料电池100将氢气与氧气透过电化学反应的转换产生电力,而反应产物为干净的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燃料电池发电具有效率高与反应快等特性,因此被视为未来替代能源发展的选项之一。另外,单一燃料电池100可串联堆叠成燃料电池组(fuel cell stack)提高电压,如图2所示,以符合不同的发电需求与应用。图2为传统燃料电池组侧视的示意图,其利用两侧的端板(end plate)210及220与多组紧固元件230将多个单一电池100紧密堆叠,反应流体261由反应流体入口歧道(inlet manifold)260进入燃料电池组200,均匀分布至每个单一电池100,反应所产生的电子则透过燃料电池组200两侧集电板(current collector)240及250导至燃料电外部供使用者利用,而反应后流体271则经由反应流体出口歧道(outlet manifold)270流出燃料电池组200。另外,冷却流体282经由冷却流体入口歧道280进入燃料电池组200,使燃料电池组200操作时可以维持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而冷却流体出口歧道281则让冷却后流体283可顺利排出燃料电池组200。
影响燃料电池组200性能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电池组装时,两侧端板210及220与多个紧固元件230所提供的挟持压力(clamping pressure)大小。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2,当挟持压力过大时,膜电极组110会因压力而产生变形,甚至会破坏膜电极组110,造成氢离子传递能力下降;而当挟持压力过小时,膜电极组110与双极板140及150之间的界面接触电阻会增加,上述两种情况均会使燃料电池组200的性能降低。另一个影响燃料电池组200性能的因素便是端板210及220材料的化学/电化学特性的稳定性,端板210及220的反应流体出、入口歧道270及260与冷却流体出、入口歧道281及280主要功用是传输温度60~80℃与超过90%相对湿度的反应流体261及271与冷却流体282及283,不稳定的特性易使歧管表面腐蚀剥落,其腐蚀剥落物会阻塞流道160及170,进而污染毒化膜电极组110,降低电池性能。
综上所述,端板210及220与多个紧固元件230除了在多个单一电池组装时要提供适当均匀的挟持压力,且端板210及220在燃料电池组200的操作温度、湿度和压力下,必须要具有高刚性与稳定的化学/电化学特性,才能维持燃料电池组200的效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组,用以维持稳定的燃料电池性能。
本发明提出一种燃料电池组,其包括一第一端板、一第二端板、至少一燃料电池、一第一集电板与一第二集电板。第一端板包括一第一端板结构元件与一第一端板歧管(manifold)元件,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第一端板结构元件相叠合,且第一端板结构元件的刚性大于第一端板歧管元件的刚性,第一端板歧管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开放歧管以及至少一第一封闭歧管,其中第一开放歧管连通至外界。第二端板包括一第二端板结构元件与一第二端板歧管元件,第二端板结构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二贯孔,而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相叠合,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位于第一端板结构元件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之间,且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的刚性大于第二端板歧管元件的刚性,第二端板歧管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开放歧管以及至少一第二封闭歧管,其中第二开放歧管连通至外界。至少一燃料电池配置在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之间,且至少一燃料电池内部具有多个流道分别连通至所对应的第一开放歧管、第一封闭歧管、第二开放歧管以及第二封闭歧管。第一集电板配置在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至少一燃料电池之间,而第二集电板则配置在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与至少一燃料电池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板结构元件或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的材质为金属材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板结构元件或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的材质是选自铁合金、非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以及不锈钢所组成的族群其中之一。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以及第二端板歧管元件的材质为高分子材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以及第二端板歧管元件的材质是选自橡胶、塑料以及纤维复合材料所组成的族群其中之一。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以及第二端板歧管元件在面向至少一燃料电池的一侧分别具有一凹陷部,用以分别容纳第一集电板以及第二集电板,使得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以及第一集电板共同承靠至少一燃料电池,并且使得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以及第二集电板共同承靠至少一燃料电池。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燃料电池组包括多个外接管路,分别连接所对应的第一开放歧管与第二开放歧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每一第一开放歧管以及每一第二开放歧管分别具有一端平面,用以与所对应的外接管路接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燃料电池组还包括多个O型环,分别配置在端平面与其所对应的外接管路之间,且每一端平面上具有一环状沟槽,用以容纳O型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每一外接管路具有一凸缘(flange),锁固在所对应的第一开放歧管或第二开放歧管的端平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燃料电池组还包括多个螺丝,锁固在外接管路与所对应的端平面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每一外接管路与其所对应的第一开放歧管或第二开放歧管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燃料电池组还包括至少一夹持组件,用以施加一夹持负载于第一端板结构元件的外侧以及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的外侧,以夹持第一端板结构元件、第一端板歧管元件、第一集电板、至少一燃料电池、第二集电板、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以及第二端板结构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夹持组件包括一第一荷重元件以及一第二荷重元件、一连接件与两个弹性件。第一荷重元件与第二荷重元件分别配置在第一端板结构元件的外侧以及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的外侧。连接件贯穿第一端板结构元件以及第二端板结构元件,并连接第一荷重元件以及第二荷重元件。两个弹性件,分别配置在第一荷重元件与第一端板结构元件之间以及第二荷重元件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弹性件为盘型弹簧或压缩弹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板结构元件的外侧以及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的外侧分别具有一凹穴,用以容纳第一荷重元件以及第二荷重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荷重元件或第二荷重元件包括一底板以及一止挡块。底板具有一第一承靠面,承靠所对应的弹性件。止挡块配置在底板的第一承靠面上,用以在弹性件过压时,抵靠第一端板结构元件或第二端板结构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板结构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一贯孔,第一开放歧管位于第一贯孔内并连通至外界,而第一封闭歧管延伸至第一端板结构元件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端板结构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二贯孔,第二开放歧管位于第二贯孔内并连通至外界,而第二封闭歧管延伸至第二端板结构元件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板歧管元件具有一第一凹陷,而第一端板结构元件嵌入第一凹陷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端板歧管元件具有一第二凹陷,而第二端板结构元件嵌入第二凹陷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燃料电池组还包括两个弹性件,分别配置在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第一端板结构元件之间以及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之间。
基于上述,本发明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复合端板,使其在燃料电池组的操作温度、压力与湿度下可维持良好的刚性与稳定的化学/电化学特性。本发明更可依不同材料的性质设计出同时具有良好抗腐蚀性、电性绝缘、低热传损失与重量轻等性质的复合端板,以提高并维持燃料电池组的效能。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单一燃料电池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传统的燃料电池组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端板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燃料电池端板的A1A2/B1B2面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端板与压缩组装机制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外接管路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荷重元件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端板与压缩组装机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燃料电池端板与压缩组装机制沿C1C2面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端板A1A2/B1B2面的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的燃料电池端板A1A2/B1B2面的剖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00:燃料电池组
310:第一端板
311:第一端板结构元件
312:第一端板歧管元件
313:第一开放歧管
313a、323a:端平面
313b、323b:环状沟槽
314:第一封闭歧管
315:第一贯孔
316、326:凹陷部
317、327:凹穴
318:第一凹陷
318a、328a:弹性件
320:第二端板
321:第二端板结构元件
322:第二端板歧管元件
323:第二开放歧管
324:第二封闭歧管
325:第二贯孔
328:第二凹陷
330:燃料电池
340:第一集电板
350:第二集电板
360:外接管路
361:凸缘
370:O型环
380:螺丝
390:夹持组件
391:第一荷重元件
392:第二荷重元件
393:连接件
394:弹性件
391a:底板
391b:止档块
391c:第一承靠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组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组端板的立体图,其中第一端板310以组合图表示,而第二端板320则以分解透视图表示;图5为图4的燃料电池端板的A1A2/B1B2面的剖面图。请同时参考图3、图4及图5,第一端板310包括一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与一第一端板歧管元件312,而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与第一端板歧管元件312相叠合,且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的刚性大于第一端板歧管元件312的刚性;第一端板歧管元件312具有至少一第一开放歧管313及至少一第一封闭歧管314,其中第一开放歧管313连通至外界,可使燃料电池操作时所需的反应流体或冷却流体通过。
第二端板320则包括一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与一第二端板歧管元件322,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具有至少一第二贯孔325,而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与第二端板歧管元件322相叠合,且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的刚性大于第二端板歧管元件322的刚性。上述第一端板歧管元件312与第二端板歧管元件322配置在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之间;第二端板歧管元件322具有至少一第二开放歧管323及至少一第二封闭歧管324,其中第二开放歧管323连通至外界,可使燃料电池操作时所需的反应流体或冷却流体通过。
本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组包括至少一燃料电池330、一第一集电板340与一第二集电板350。本发明并不限定燃料电池330的数量,而本实施例示出了多个相叠的燃料电池330作为说明。相叠的燃料电池330位于第一端板歧管元件312与第二端板歧管元件322之间,且该些燃料电池330内具有多个流道,分别连通至所对应的第一开放歧管313、第一封闭歧管314、第二开放歧管323与第二封闭歧管324,可使反应流体或冷却流体自燃料电池组300外部,均匀传输分布至每个单一的燃料电池330内部。第一集电板340配置在第一端板歧管元件312与燃料电池330间,而第二集电板350则配置在第二端板歧管元件322与所述燃料电池330间。上述集电板340及350可将反应流体经电化学反应后所产生的电子导通至燃料电池外部供使用者利用。
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或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可为金属材质,例如铁合金、非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及不锈钢所组成的族群其中之一,其可提供端板310及320所需的高机械刚性。而第一端板歧管元件312与第二端板歧管元件322则由于直接接触集电板340及350与反应或冷却流体,因此适合化学/电化学特性稳定性高、电性绝缘佳、热损失小与抗腐蚀性佳的高分子材料,例如橡胶、塑料及纤维复合材料所组成的族群其中之一。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端板与压缩组装机制的分解透视图如图6所示,图7为本发明的端板外接管路360的立体图。请同时参考图6及图7,燃料电池组300具有多个外接管路360,分别连接所对应的第一开放歧管313与第二开放歧管323,其中每一第一开放歧管313与每一第二开放歧管323分别具有一端平面313a及323a,用以与所对应的外接管路360结合,而每一端平面313a及323a上具有一环状沟槽313b及323b,用以容纳配置在所述端平面313a及323a与外接管路360之间的多个O型环370,提供较佳的气密效果。另外,每一外接管路360具有一凸缘361,在本实施例中,凸缘361上至少有一个以上的圆弧孔,使多个螺丝380可锁固在外接管路360与所对应的端平面313a及323a之间,并可转动外接管路360的方向,提供结合外部管线时的方便性。
本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组还包括至少一夹持组件390,用以施加一夹持负载到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外侧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外侧,将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第一端板歧管元件312、第一集电板340、至少一燃料电池330、第二集电板350、第二端板歧管元件322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依序夹持。上述夹持组件390包括一第一荷重元件391及一第二荷重元件392、一连接件393与两个弹性件394,其中第一荷重元件391及第二荷重元件392分别配置在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外侧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外侧;连接件393贯穿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并连接第一荷重元件391与第二荷重元件392;而弹性件394则分别配置在第一荷重元件391与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之间及第二荷重元件392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之间,弹性件394为一可压缩的元件,例如盘型弹簧或压缩弹簧,用以承受夹持负载。
本实施例的第一端板歧管元件312以及第二端板歧管元件322在面向燃料电池330的一侧分别具有一凹陷部316及326,组装时可分别容纳第一集电板340以及第二集电板350,使得第一端板歧管元件312以及第一集电板340可同时承靠接触燃料电池330的一侧,而第二端板歧管元件322以及第二集电板350可同时承靠接触燃料电池330的另一侧。另外,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外侧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外侧分别具有一凹穴317及327,组装时可容纳第一荷重元件391与第二荷重元件392。
图8为本实施例的荷重元件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荷重元件391或392具有一底板391a与一止档块391b,底板391a具有一第一承靠面391c,承靠所对应的弹性件394,并承受对应弹性件394压缩时的反作用力;而止档块391b则配置在第一承靠面391c上,用以在弹性件394过压时,抵靠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或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其可保护弹性件394,避免不当组装压力造成弹性件394的损坏。上述止档块391b可包括一内螺纹孔,组装时可利用内螺纹孔与连接件393锁固。
另外,本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组的第一端板310是由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与第一端板歧管元件312叠合而成,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具有至少一第一贯孔315,燃料电池组装时,第一开放歧管313装置于所对应的第一贯孔315内并连通至外界,可与外接管路360结合,而第一封闭歧管314则延伸至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内,形成一回流腔,可使反应流体更均匀的分布至每一个燃料电池内。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与第二端板歧管元件322则利用相同的方式组装叠合,第二开放歧管323装置于所对应的第二贯孔325内并连通至外界,而第二封闭歧管324则延伸至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内,形成回流腔。本实施例的第一端板310与第二端板320主要是利用所构成的元件其材料特性不同,透过适当的材料选择,相叠合之后可使第一端板310与第二端板320同时具有高机械刚性、电绝缘性与稳定的化学/电化学特性等性质。而第一端板310与第二端板320除了由本实施例所述的两种元件叠合而成之外,更可在组装时加入一层保温材料,使第一端板310与第二端板320兼具保温的功能,降低热传损失,维持燃料电池的操作温度,稳定其性能表现。本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端板与压缩组装机制的组合如图9所示,而图10则为图9沿C1C2面的剖面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端板A1A2/B1B2面的剖面图。外接管路360不以锁固的方式与端板歧管元件312及322结合,而是在制造时每一外接管路360与其所对应的第一开放歧管313或第二开放歧管323为一体成型,如此可免除后续组装锁合程序,且外接管路360与端板歧管元件312及322间不会有气漏的问题,增加组装与使用上的便利性。
图12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端板A1A2/B1B2面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板歧管元件312与第二端板歧管元件322分别具有一第一凹陷318与一第二凹陷328,而第一端板结构元件311与第二端板结构元件321则分别嵌入第一凹陷318与第二凹陷328内。此种组装方式搭配位于端板歧管元件312及322与端板结构元件311及321之间的弹性件318a及328a,可提供完整的挟持压力传递。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端板结构元件与端板歧管元件材料的选择,组成复合端板,使端板可同时具有高刚性、良好的抗腐蚀性与电绝缘性、稳定的化学/电化学特性及质量轻等优点,而本发明的端板更可加入一层保温材料,降低燃料电池操作时的热传损失,以维持更稳定的燃料电池效能,并提高燃料电池的耐久性。本发明的组装机制可提供适当均匀的挟持压力,降低燃料电池的界面接触电阻,提升电池性能。另外,本发明各元件设计简单,可利用量产的方式降低制造成本,且组装容易,可适用于所有燃料电池组的设计,在应用上极具便利性。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1)

1.一种燃料电池组,包括:
一第一端板,包括:
一第一端板结构元件;
一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相叠合,且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的刚性大于该第一端板歧管元件的刚性,该第一端板歧管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开放歧管以及至少一第一封闭歧管,其中该第一开放歧管连通至外界;
一第二端板,包括:
一第二端板结构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二贯孔;
一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与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相叠合,该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该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位于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与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之间,且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的刚性大于该第二端板歧管元件的刚性,该第二端板歧管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开放歧管以及至少一第二封闭歧管,其中该第二开放歧管连通至外界;
至少一燃料电池,配置在该第一端板的该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该第二端板的该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之间,且该至少一燃料电池内部具有多个流道分别连通至所对应的该第一开放歧管、该第一封闭歧管、该第二开放歧管以及该第二封闭歧管;
一第一集电板,配置在该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该至少一燃料电池之间;以及
一第二集电板,配置在该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与该至少一燃料电池之间,
其中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或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的材质为金属材质,该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以及该第二端板歧管元件的材质为高分子材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或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的材质是选自铁合金、非铁合金所组成的族群其中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或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的材质是选自铝合金、钛合金以及不锈钢组成的族群其中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该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以及该第二端板歧管元件的材质是选自橡胶、塑料以及纤维复合材料所组成的族群其中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该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以及该第二端板歧管元件在面向该至少一燃料电池的一侧分别具有一凹陷部,用以分别容纳该第一集电板以及该第二集电板,使得该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以及该第一集电板共同承靠该至少一燃料电池,并且使得该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以及该第二集电板共同承靠该至少一燃料电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组,还包括多个外接管路,分别连接所对应的该第一开放歧管与该第二开放歧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每一第一开放歧管以及每一第二开放歧管分别具有一端平面,用以与所对应的该外接管路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电池组,还包括多个O型环,分别配置在该些端平面与其所对应的该些外接管路之间,且每一端平面上具有一环状沟槽,用以容纳该O型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每一外接管路具有一凸缘,锁固在所对应的该第一开放歧管或该第二开放歧管的该端平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电池组,还包括多个螺丝,锁固在该些外接管路与所对应的该些端平面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每一外接管路与其所对应的该第一开放歧管或该第二开放歧管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组,还包括至少一夹持组件,用以施加一夹持负载于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的外侧以及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的外侧,以夹持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该第一端板歧管元件、该第一集电板、该至少一燃料电池、该第二集电板、该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以及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该夹持组件包括:
一第一荷重元件以及一第二荷重元件,分别配置在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的外侧以及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的外侧;
一连接件,贯穿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以及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并连接该第一荷重元件以及该第二荷重元件;以及
两个弹性件,分别配置在该第一荷重元件与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之间以及该第二荷重元件与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该些弹性件为盘型弹簧或压缩弹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的外侧以及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的外侧分别具有一凹穴,用以容纳该第一荷重元件以及该第二荷重元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该第一荷重元件或该第二荷重元件包括:
一底板,具有一第一承靠面,承靠所对应的该弹性件;以及
一止挡块,配置在该底板的该第一承靠面上,用以在该弹性件过压时,抵靠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或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一贯孔,该第一开放歧管位于该第一贯孔内并连通至外界,而该第一封闭歧管延伸至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二贯孔,该第二开放歧管位于该第二贯孔内并连通至外界,而该第二封闭歧管延伸至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该第一端板歧管元件具有一第一凹陷,而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嵌入该第一凹陷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燃料电池组,其中该第二端板歧管元件具有一第二凹陷,而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嵌入该第二凹陷内。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燃料电池组,还包括两个弹性件,分别配置在该第一端板歧管元件与该第一端板结构元件之间以及该第二端板歧管元件与该第二端板结构元件之间。
CN2008101906747A 2008-12-26 2008-12-26 燃料电池组 Active CN1017642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906747A CN101764240B (zh) 2008-12-26 2008-12-26 燃料电池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906747A CN101764240B (zh) 2008-12-26 2008-12-26 燃料电池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4240A CN101764240A (zh) 2010-06-30
CN101764240B true CN101764240B (zh) 2012-02-29

Family

ID=42495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906747A Active CN101764240B (zh) 2008-12-26 2008-12-26 燃料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642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37961B1 (ko) * 2012-05-07 2013-12-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 스택용 매니폴드 블록
JP6122110B2 (ja) * 2012-06-26 2017-04-26 パワーセル スウェーデン アーベー バイポーラプレートアセンブリ、該バイポーラプレートアセンブリにおける流れ場プレート、及び該流れ場プレート及び/又は該バイポーラプレートアセンブリを有する燃料電池及び/又は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CN103779586B (zh) * 2014-01-13 2016-01-20 江苏绿遥燃料电池系统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端板
KR101610457B1 (ko) * 2014-01-28 2016-04-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이젝터 기능을 가지는 연료전지 스택 매니폴드
JP6416281B2 (ja) * 2014-11-28 2018-10-3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組電池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車両
CN110380097A (zh) * 2018-04-12 2019-10-25 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堆装置和配置方法
CN110380096B (zh) * 2018-04-12 2024-03-19 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堆装置和配置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9885A (zh) * 2002-05-16 2003-12-03 台湾神户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Pem燃料电池及更换pem燃料电池薄膜电极组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9885A (zh) * 2002-05-16 2003-12-03 台湾神户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Pem燃料电池及更换pem燃料电池薄膜电极组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4240A (zh) 201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4240B (zh) 燃料电池组
US8288060B2 (en) Metal-supported solid oxide fuel ce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1184486B1 (ko) 고체산화물 연료전지용 밀봉부재 및 이를 채용한 고체산화물 연료전지
JP4077509B2 (ja)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US7875405B2 (en) Side-by-side fuel cells
US8557477B2 (en) Fuel cell stack
CN100592565C (zh) 用于复合燃料电池堆的不可透过的低接触电阻垫片
JP4566995B2 (ja) 膜電極アッセンブリを備える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準備する方法
CN102110838B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
JP5235581B2 (ja) 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
JP5756388B2 (ja) 燃料電池
CN100517825C (zh) 一种适合批量生产与装配的燃料电池堆
KR101145574B1 (ko) 냉각수 유로가 형성된 전류집전체를 가지는 연료전지 스택
JP2001176519A (ja) 導電性セパレータ、高分子電解質型燃料電池および高分子電解質型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
TW202141832A (zh) 碳纖維燃料電池堆
JP5136051B2 (ja) 燃料電池
WO2013029514A1 (zh) 具有一体化阴阳极双极板的燃料电池
JPH0850911A (ja) 平板状固体電解質燃料電池
CN102420335B (zh) 一种自呼吸式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的装配方法
JP2003086230A (ja) 高分子電解質型燃料電池
EP2097942A2 (en) Hydrogen- fuel cell stack with integrated cooling and air supply for use with a fixed pressure dead-ended supply configuration
JP2006344586A (ja) 燃料電池
CN203491341U (zh) 一种新型氢燃料电池
JP2002343368A (ja) 高分子電解質型燃料電池
CN112993366A (zh) 燃料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