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3945A - 一种采用本地种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用本地种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3945A
CN101743945A CN201010031324A CN201010031324A CN101743945A CN 101743945 A CN101743945 A CN 101743945A CN 201010031324 A CN201010031324 A CN 201010031324A CN 201010031324 A CN201010031324 A CN 201010031324A CN 101743945 A CN101743945 A CN 1017439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asion
chrysanthemum
chenopodium glaucum
controlling
eco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031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3945B (zh
Inventor
皇甫超河
杨殿林
张静妮
赖欣
李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gr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riginal Assignee
Agr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gr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iled Critical Agr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riority to CN20101003132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439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439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39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39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39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40Monitoring or fighting invasive specie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本地物种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是采用灰绿藜作为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植物,在黄顶菊易入侵的生态系统中,种植灰绿藜,控制黄顶菊入侵。灰绿藜是一种能够在旱季与黄顶菊相抗衡,并在黄顶菊偏好的盐碱地生长且在生存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的种类,通过引入种植并加以合理的配置和科学管理,灰绿藜完全能够在黄顶菊易入侵和已经入侵的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从而有效地阻止黄顶菊利用“时间差”效应在旱季幼苗迅速生长并占据空间的入侵行为,为替代防治外来入侵物种黄顶菊入侵和可持续治理提供了基本保障。

Description

一种采用本地种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及遏制黄顶菊入侵生态系统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外来入侵物种(invasive alien species,IAS)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由于其对人类健康、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农牧业效益等造成巨大威胁,外来入侵生物已成为全球性生物安全、环境和经济的热点问题,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而入侵植物是入侵生物的重要部分,现已成为经济问题并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因为植物群落的破坏会导致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基础的瓦解。
外来入侵植物侵入到一个新的生境后,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大肆扩散蔓延,竞争、排斥并最终取代当地生物群落,形成大面积单一优势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相,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丧失。据预测,按照目前生物入侵的速率,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世界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将会趋于均质化(Homogenization)。外来有害植物的入侵,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其生态代价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种的灭绝,构成对自然遗传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及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威胁;还会影响社会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在我国主要入侵植物共有188种,隶属38科,其中种数最多的是菊科杂草主要有:紫茎泽兰、豚草、黄顶菊、藿香蓟、三裂叶豚草、假臭草、薇甘菊、银胶菊、三裂叶膨蜞菊、加拿大一枝黄花、三叶鬼针草等。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L.)Kuntze]又称二齿黄菊,属菊科堆心菊族黄菊属,原产于南美洲,主要分布于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和美国的南部,后来由于引种等原因传播到非洲的埃及和南非、欧洲的英国和法国、澳大利亚和亚洲的日本等地。2001年黄顶菊在我国的天津市和河北衡水市首次发现,传入年份及传入途径不祥。由于黄顶菊结实量大、抗逆性强,凭借风力、水流及交通工具的携带,广泛侵入到农田、果园、林地、河渠、堤坡等区域,常常成方连片或沿沟渠覆盖,成为恶性入侵生物。黄顶菊对生境适应性强,耐盐碱和干旱,生态幅广泛,并且根部能够分泌化感物质以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它还具有繁殖能力强、种子产量巨大、种子小而轻易于扩散等特点,所以能迅速扩散并成为潜在入侵种。由于其广泛的危害性,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截至2007年底,河北省的黄顶菊疫情已扩大到11地市89县(区、市),严重危害面积达3.7万多公顷,呈现以河北省中南部为中心向周边其他省市扩散趋势。
国内对黄顶菊的研究刚刚起步,且多集中于对其形态特征、化感作用、发生特点与危害及防除对策等方面。当前对黄顶菊的防治大多采用人工拔除、机械和化学防除等方式,但人工拔除费时费力,机械防除的黄顶菊残根断茎仍可萌生新的幼苗,防除成功率不高;利用除草剂百草枯和草甘膦等进行化学防除,可使黄顶菊植株达到较高的死亡率,但难以使其茎干和根部致死,黄顶菊从而可以通过无性繁殖迅速建立起来,且大量施用农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利用黄顶菊寄主昆虫、病菌等生物防除方法对黄顶菊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目前并未有控制效果理想的生防菌类。近年来,诸多学者开展了对土著植物和牧草与外来入侵植物竞争影响的研究,发现一些本地植物和优良牧草对外来入侵植物具有很强的竞争作用,能够较好地控制外来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扩散。如利用白蝶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llum)、细叶萼距花(Cupheahyssopifolia)形成密集植被可有效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猫爪藤[Macfadyenaunguis-cati(L.)A.Gentry]的萌生和生长;用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小冠花(Coronilla varia)、草地熟(Poa pravensis)和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联合替代控制豚草具有较好的效果;用湿性臂形草[Brachiaria Subquadripara(Trin.)Hitchc]、三叶豆[Cajanus cajan(L.)Mjllspaugh]、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Schum)Stapf ex Massesy cv.Narok]等替代控制紫茎泽兰也已初见成效。但对于黄顶菊这种新的入侵植物来说,国内外尚无采用生物替代控制成功的报道。
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为藜科藜属一年生草本,通称灰藜,在我国除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诸省区外,其它各地都有分布,为常见农田杂草。多生于农田、菜园、水边等,对水分条件要求不高,生长速度快,尤其可以生长于有轻度盐碱的土壤上,作为盐碱地先锋植物。同时其植株幼嫩时可作猪饲料。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同时具有作为生态恢复和生态替代用草的潜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安全、有效、可持续的治理外来生物黄顶菊入侵的及控制其蔓延的方法。
本发明内容包括:
一种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本地种灰绿藜作为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植物。通过在黄顶菊易入侵的生态系统中,种植灰绿藜,达到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效果。
一年生本地植物灰绿藜,可以迅速实现对黄顶菊入侵地的覆盖,有效抵御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对生态系统的入侵。
灰绿藜是一种能够在旱季与黄顶菊相抗衡,并在黄顶菊偏好的盐碱地生长且在生存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的种类,通过引入种植并加以合理的配置和科学管理,灰绿藜完全能够在黄顶菊易入侵和已经入侵的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从而有效地阻止黄顶菊利用“时间差”效应在旱季幼苗迅速生长并占据空间的入侵行为,为替代防治外来入侵物种黄顶菊入侵和可持续治理提供了基本保障。
对黄顶菊的替代控制实验表明通过适宜的种植时间、合理的种植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灰绿藜种植到黄顶菊入侵的生态系统中,能够有效的的遏制黄顶菊入侵和扩散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中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种植方法。防止和控制黄顶菊入侵生态系统技术是一个清除黄顶菊后结合引入种植灰绿藜,并进行生态系统管理技术的集成。本发明通过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
1.生物替代治理前的黄顶菊清除技术
试验地点为河北省献县陌南镇,属于黄顶菊发生严重的疫区之一。进行试验的生态系统主要为荒地,无大型植被覆盖,年均植被盖度30~70%,为黄顶菊易入侵的生态系统。
在此生态系统中,于前一年的7~8月份黄顶菊生长旺季且未开花前,以高效低毒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农达)或百草枯对黄顶菊进行喷施,常规施用剂量,待黄顶菊植株全部枯死后及时将其清除。可采用人工拔除之后运往空旷地带进行焚烧或用作燃料。
2.灰绿藜的种植技术
试验设三个处理,分别为灰绿藜对照、黄顶菊对照和1∶1密度的替代植物与黄顶菊混种,依次命名为A1、A2、A 3,每个处理5个重复。黄顶菊与灰绿藜播种方式均为撒播,两者混种时,播种密度分别约为150株/m2;灰绿藜、黄顶菊单种时密度均为300株/m2
播种时间在清除黄顶菊后次年的4月下旬进行。整地后浇透水,之后做畦。为使种子分布均匀,各植物种子可按1∶10比例掺入细河砂,均匀撒于表土层。之后将地面踩实,使种子与土壤颗粒密切接触。播后保持土壤湿润,由于春季为北方干旱少雨季节,播后一周内要每天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保湿。一般灰绿藜一周内种子出苗,早于黄顶菊可达20天。灰绿藜生长迅速,出苗后半个月地面覆盖度可达50%以上,一个月即可实现地面的完全覆盖,试验地很难观察到黄顶菊存在。
3.生态系统管理技术
由于灰绿藜耐旱性好,适合管理粗放而且瘠薄土壤生长,在播种后基本无需浇水,播后20天左右即可开始发挥占据空间生态位优势,与其它本地物种共同抑制黄顶菊的生长和再度入侵的作用。
此外,所有替代治理的地段始终要严格禁止与生态系统管理无关的人类活动,尤其是放牧,因牲畜取食和践踏将对替代植物的成活和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灰绿藜的适宜刈割期是营养生长期至开花期,此时的植株细嫩、适口性好,养分含量高,粗纤维含量最低,可作为猪饲料。一般播种后6~8周可开始第一次刈割,留茬高于30厘米,过低的刈割会影响再生和对黄顶菊的抑制作用。
替代试验结果:按照上述大田试验方法至当年的8月份,A 3试验处理黄顶菊发生率为0%,无黄顶菊幼苗出土;而黄顶菊单种对照样地黄顶菊幼苗发生率则普遍在70%以上,只是出苗期不同。此外,由于黄顶菊在温度适宜的4-9月份均可发生出苗,完成生育期,与其类似,灰绿藜也能在这段时间内(特别是雨季)不间断出苗,形成不同生育阶段共存的混生种群,对后期出苗的黄顶菊抑制作用也较为理想。总之,替代试验既完全达到了有效控制外来有害植物入侵的目标,也能够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

Claims (6)

1.一种控制黄顶菊生态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本地物种灰绿藜作为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植物,在黄顶菊易入侵的生态系统中,种植灰绿藜,控制黄顶菊入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黄顶菊易入侵的生态系统为荒地,无大型植被覆盖,年均植被盖度30~70%的生态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黄顶菊生态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黄顶菊已经生长过的生态系统中,于黄顶菊生长旺季且未开花前,以高效低毒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或百草枯常规剂量对黄顶菊进行喷施,使黄顶菊植株全部枯死,并将植株全部连根拔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黄顶菊生态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方法种植灰绿藜:
在每年的4月下旬播种,播种前需先整地后浇透水,之后做畦,使灰绿藜播种密度为150-300株/m2,播后一周内每天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保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控制黄顶菊生态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种植灰绿藜的地面禁止放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控制黄顶菊生态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灰绿藜播种后6~8周开始第一次刈割,留茬高于30厘米。
CN2010100313243A 2010-01-08 2010-01-08 一种采用本地种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39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0313243A CN101743945B (zh) 2010-01-08 2010-01-08 一种采用本地种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0313243A CN101743945B (zh) 2010-01-08 2010-01-08 一种采用本地种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3945A true CN101743945A (zh) 2010-06-23
CN101743945B CN101743945B (zh) 2012-02-08

Family

ID=42472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03132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3945B (zh) 2010-01-08 2010-01-08 一种采用本地种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43945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9203A (zh) * 2011-09-23 2012-03-21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防控外来杂草胜红蓟的方法
CN102405743A (zh) * 2011-07-18 2012-04-1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一种控制和预防飞机草入侵的方法
CN107371716A (zh) * 2017-08-14 2017-11-24 湖北三棵松苗木有限公司 利用耐荫结缕草快速控制经济林下杂草的方法
CN108419637A (zh) * 2018-01-29 2018-08-21 河北大学 一种控制黄顶菊外来入侵的生物替代方法
CN109548511A (zh) * 2018-12-30 2019-04-02 台州学院 一种抑制阻截空心莲子草的方法
CN109661943A (zh) * 2019-01-29 2019-04-23 河北大学 一种利用孔雀草控制黄顶菊外来入侵的生物替代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05743A (zh) * 2011-07-18 2012-04-1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一种控制和预防飞机草入侵的方法
CN102379203A (zh) * 2011-09-23 2012-03-21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防控外来杂草胜红蓟的方法
CN107371716A (zh) * 2017-08-14 2017-11-24 湖北三棵松苗木有限公司 利用耐荫结缕草快速控制经济林下杂草的方法
CN108419637A (zh) * 2018-01-29 2018-08-21 河北大学 一种控制黄顶菊外来入侵的生物替代方法
CN108419637B (zh) * 2018-01-29 2021-08-10 河北大学 一种控制黄顶菊外来入侵的生物替代方法
CN109548511A (zh) * 2018-12-30 2019-04-02 台州学院 一种抑制阻截空心莲子草的方法
CN109661943A (zh) * 2019-01-29 2019-04-23 河北大学 一种利用孔雀草控制黄顶菊外来入侵的生物替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3945B (zh) 201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60206B (zh) 恶性杂草刺萼龙葵入侵天然植被快速恢复方法
Xiao-yu et al. Review on studies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an important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CN101774852B (zh) 一种多功能复合型种衣剂
CN102823419A (zh) 一种防止天然草原外来植物入侵的方法
CN101743945B (zh) 一种采用本地种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
CN105165360A (zh) 一种白芨的栽培方法
CN102893792B (zh) 一种利用葛藤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
CN103621215B (zh) 一种利用多年生牧草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退化草场的方法
CN101874448B (zh) 利用向日葵和紫花苜蓿组合替代黄顶菊的方法
CN101627689B (zh) 一种滇龙胆斑枯病的防治方法
CN101743837A (zh) 利用向日葵和多年生黑麦草组合替代黄顶菊的方法
CN102893793A (zh) 一种利用紫穗槐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
CN102090258B (zh) 利用沙打旺替代控制黄顶菊的方法
CN104322267B (zh) 文冠果和垂盆草的套种方法
CN112655712A (zh) 一种防治薇甘菊的组合物、其制剂和防治方法
CN103650881B (zh) 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
CN101743946A (zh) 一种采用生态替代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
CN101743836B (zh) 利用籽粒苋替代黄顶菊的方法
CN103650879B (zh) 一种遏制刺萼龙葵入侵天然生态系统的方法
CN105917925A (zh) 一种苋菜的无公害栽培方法
CN102090419A (zh) 紫茎泽兰生长抑制剂
CN102090257A (zh) 利用紫穗槐替代控制黄顶菊的方法
CN105831065B (zh) 一种控制黄花刺茄入侵的方法
CN105766546A (zh) 一种紫色岩地区高产油茶造林方法
CN101874449B (zh) 利用紫花苜蓿替代黄顶菊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8

Termination date: 2015010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