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39106A - 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39106A
CN101739106A CN200810181583A CN200810181583A CN101739106A CN 101739106 A CN101739106 A CN 101739106A CN 200810181583 A CN200810181583 A CN 200810181583A CN 200810181583 A CN200810181583 A CN 200810181583A CN 101739106 A CN101739106 A CN 1017391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s
heating radiator
plate
flow field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1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锋谷
王少甫
黄庭强
许圣杰
陈群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Corp
Priority to CN2008101815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39106A/zh
Publication of CN101739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91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其适于配置在一风扇的出风口。此散热器包括多个鳍片,且这些鳍片由位于第一散热区的一水平鳍片组以及位于第二散热区的一垂直鳍片组连接而成。风扇产生的气流以第一流场以及第二流场分别通过第一散热区以及第二散热区,并且第一流场的风速大于第二流场的风速。

Description

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散热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的运作速度逐渐提升,计算机机体内部的电子组件的发热功率亦不断地增加。为了预防计算机机体内部的电子组件过热,而导致电子组件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失效,因此,散热器便成为电子装置中不可或缺的装置之一。
以笔记本计算机为例,一般来说,通常会在笔记本计算机的机体内装设风扇,并于风扇的出风口外侧设置与电子组件相接的散热器。通过风扇所产生的气流可将电子组件传导至散热器的热量移除,进而可达到对电子组件进行散热的目的。
传统的散热器可分为全垂直方向的散热鳍片组与全水平方向的散热鳍片组两种。然而,气流在通过全垂直方向的散热鳍片组时,常会产生过大的风切噪音。另外,气流在通过全水平方向的散热鳍片组时常因散热面积不足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对这些发热的电子组件进行散热以及同时降低风切噪音是一项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以解决风切噪音过大的缺点。
本发明又提供一种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其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本发明提出一种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其适于配置在一风扇的出风口。此散热器包括多个鳍片,且这些鳍片由位于第一散热区的一水平鳍片组以及位于第二散热区的一垂直鳍片组连接而成。风扇产生的气流以第一流场以及第二流场分别通过第一散热区以及第二散热区,且第一流场的风速大于第二流场的风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水平鳍片组与垂直鳍片组相连为依序间隔排列的多个L形鳍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板件以及至少一第二板件,其中第一板件与水平鳍片组垂直连接以固定这些L形鳍片的一端,而第二板件与垂直鳍片组垂直连接以固定这些L形鳍片的另一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还包括一导热管,而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用以固定导热管于这些L形鳍片之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水平鳍片组的鳍片长度由上而下依序增加或由下而上依序增加。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垂直鳍片组的鳍片长度由左而右依序增加或由右而左依序增加。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水平鳍片组的鳍片间距小于等于垂直鳍片组的鳍片间距。
本发明又提出一种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其适于配置在一风扇的出风口。此散热器包括多个第一鳍片以及多个第二鳍片。这些第一鳍片位于第一散热区以组成一水平鳍片组而这些第二鳍片位于第二散热区以组成一垂直鳍片组。风扇产生的气流以第一流场以及第二流场分别通过第一散热区以及第二散热区,并且第一流场的风速大于第二流场的风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板件以及至少一第二板件,其中第一板件与这些第一鳍片垂直连接,而第二板件与这些第二鳍片垂直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还包括一导热管,而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用以固定导热管于这些第一鳍片与这些第二鳍片之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这些第一鳍片的长度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这些第二鳍片的长度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这些第一鳍片的间距小于等于第二鳍片的间距。
本发明另提出一种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其适于配置在一风扇的出风口。此散热器包括多个鳍片,且这些鳍片由位于第一散热区的一水平鳍片组以及位于第二散热区的一波浪状鳍片组连接而成。风扇产生的气流以第一流场以及第二流场分别通过第一散热区以及第二散热区,且第一流场的风速大于第二流场的风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波浪状鳍片组的表面积大于水平鳍片组的表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板件以及至少一第二板件,其中第一板件与水平鳍片组垂直连接,而第二板件与波浪状鳍片组垂直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还包括一导热管,而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用以固定导热管于这些鳍片之上。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可显著地降低风切噪音,并同时提升散热面积,进而可对发热组件提供良好的散热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风扇出风口的风速分布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器应用于发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绘示的散热器的正视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器的正视图。
图5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器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了避免气流在通过传统散热器时,常会产生过大的风切噪音或因散热面积不足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对本发明的散热器进行最佳化设计。通过在风扇出风口配置不同结构的散热鳍片组以对应不同风速的流场区域,以达到降低风切噪音并且同时增加散热面积的效果。换言之,本发明的散热器适于配置在一风扇的出风口,并具有随流场区域的风速作最佳化设计的特点。以下将举数个实施例加以说明本发明,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熟习此技艺者可依据本发明的精神而对下述的数个实施例做适当的修饰,惟其亦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图1是风扇出风口的风速分布示意图。请参考图1,风扇100具有一框体110以及一配设于框体110中的扇叶组120。并且,框体110的侧边设有一出风口112。当风扇100被驱动时,扇叶组120可以转动以驱使气流自出风口112流出。此外,由于风扇100所产生的气流的强弱在出风口112的每个位置都不一致,所以大致上可区分为风速(平均风速)较大的第一流场F1与风速(平均风速)较小的第二流场F2
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器应用于发热组件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绘示的散热器的正视图。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3,散热器200具有多个配置在风扇100的出风口112的鳍片210,其例如是依序间隔排列的多个L形鳍片。第一散热区A1位于图3中虚线以左的区域,而第二散热区A2位于图3中的虚线以右的区域。这些鳍片210是由位于第一散热区A1的一水平鳍片组210a以及位于第二散热区A2的一垂直鳍片组210b依序相互连接而成。
详细而言,第一散热区A1对应于风速较大的第一流场F1,而第二散热区A2对应于风速较小的第二流场F2。当风扇100被驱动时,风扇100所产生的气流可分别以第一流场F1以及第二流场F2通过第一散热区A1以及第二散热区A2
如此一来,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散热区A1配置水平鳍片组210a,可使气流以较大风速的第一流场F1通过水平鳍片组210a,以达到降低风切噪音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在第二散热区A2配置垂直鳍片组210b,可使气流以较低风速的第二流场F2通过垂直鳍片组210b,进而可提供散热器200良好的散热功能。
除此之外,水平鳍片组210a的鳍片长度可以是由上而下依序增加(在另一实施例,鳍片长度亦可以由下而上依序增加),而垂直鳍片组210b的鳍片长度也可以是由左而右依序增加(在另一实施例,鳍片长度亦可以由右而左依序增加)。并且,水平鳍片组210a的鳍片间距d1例如是小于或等于垂直鳍片组210b的鳍片间距d2。更进一步地说,垂直鳍片组210b可具有相对于水平鳍片组210a的鳍片间距d1更为紧密的鳍片间距d2,以使散热面积有效地提升,进而可使散热器200具有较佳的散热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200可具有一第一板件220、一第二板件230以及一导热管240(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板件220与水平鳍片组210a垂直连接以固定这些L形鳍片的一端,而第二板件230与垂直鳍片组210b垂直连接以固定这些L形鳍片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的配置方式,第一板件220与第二板件230可以提供散热器200良好的固定效果。第一板件220与第二板件230除了是独立的构件之外,第一板件220亦可由这些L形鳍片的一端弯折所组成的片体,同样,第二板件230亦可由这些L形鳍片的另一端弯折所组成的片体。
进一步地说,第一板件220与第二板件230还可用以固定导热管240于这些L形鳍片之上。导热管240例如是L形,其具有一散热段242、一吸热段244以及一弯折部246。吸热段244热接触一发热组件10(如图2所示),而将发热组件10所产生的热量经由弯折部246传递至散热段242。接着,散热段242可再与散热器200热接触而传递热量。因此,通过风扇100所产生的气流通过散热器200,可将发热组件10所产生的废热散逸于空气中。
图4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器的正视图。请参考图4,本实施例的散热器300与上述实施例的散热器20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散热器300具有多个位于第一散热区A1可组成一水平鳍片组310a的第一鳍片310以及多个位于第二散热区A2可组成一垂直鳍片组320a的第二鳍片320。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鳍片310的长度可以相同,这些第二鳍片320的长度也可以相同。此外,这些第一鳍片310的间距d1’例如是小于或等于第二鳍片320的间距d2’。
除此之外,散热器300可包括一第一板件330、一第二板件340以及一导热管(未绘示)。第一板件330可与这些第一鳍片310垂直连接,而第二板件340可与这些第二鳍片320垂直连接。如此一来,第一板件330与第二板件340可共同提供这些第一鳍片310与这些第二鳍片320更为紧密的固定效果。另外,通过第一板件330与第二板件340的配置,可固定导热管于这些第一鳍片310与这些第二鳍片320之上。
图5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器的正视图。请接着参考图5,本实施例的散热器400与上述实施例的散热器200、30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散热器400具有多个鳍片410,其由位于第一散热区A1的一水平鳍片组410a以及位于第二散热区A2的一波浪状鳍片组410b连接而成。
波浪状鳍片组410b的表面积可大于水平鳍片组410a的表面积,因此,相较于传统全水平方向的散热鳍片组,散热器400的散热面积可以有效地提升,进而有助于达成良好的散热效果。然而,在此必须强调的是,波浪状鳍片组410b亦可为锯齿状鳍片组或其它适当形状的鳍片组。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400可包括一第一板件420、一第二板件430以及一导热管(未绘示),其中第一板件420可与水平鳍片组410a垂直连接,而第二板件430与波浪状鳍片组410b垂直连接。另外,通过第一板件420与第二板件430的配置,可固定导热管于这些鳍片410之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散热器具有适于配置在风扇的出风口以及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特点。换言之,本发明的散热器可以使风扇所产生的气流以风速较大的第一流场通过配置有水平鳍片组的第一散热区,并且以风速较小的第二流场通过配置有垂直鳍片组或是波浪鳍片组的第二散热区。如此一来,可有效地降低风切噪音而使消费者具有更好的使用感受,更同时可提高散热面积以提供发热组件良好的散热效果。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7)

1.一种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适于配置在一风扇的出风口,该散热器包括:
多个鳍片,该些鳍片由位于第一散热区的一水平鳍片组以及位于第二散热区的一垂直鳍片组连接而成,其中该风扇产生的气流以第一流场以及第二流场分别通过该第一散热区以及该第二散热区,且该第一流场的风速大于第二流场的风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水平鳍片组与该垂直鳍片组相连为依序间隔排列的多个L形鳍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板件以及至少一第二板件,其中该第一板件与该水平鳍片组垂直连接以固定该些L形鳍片的一端,而该第二板件与该垂直鳍片组垂直连接以固定该些L形鳍片的另一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热管,而该第一板件与该第二板件用以固定该导热管于该些L形鳍片之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该水平鳍片组的鳍片长度由上而下依序增加或由下而上依序增加。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垂直鳍片组的鳍片长度由左而右依序增加或由右而左依序增加。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水平鳍片组的鳍片间距小于等于该垂直鳍片组的鳍片间距。
8.一种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适于配置在一风扇的出风口,该散热器包括:
多个第一鳍片,位于第一散热区以组成一水平鳍片组;以及
多个第二鳍片,位于第二散热区以组成一垂直鳍片组,其中该风扇产生的气流以第一流场以及第二流场分别通过该第一散热区以及该第二散热区,且该第一流场的风速大于第二流场的风速。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板件以及至少一第二板件,其中该第一板件与该些第一鳍片垂直连接,而该第二板件与该些第二鳍片垂直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热管,而该第一板件与该第二板件用以固定该导热管于该些第一鳍片与该些第二鳍片之上。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鳍片的长度相同。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二鳍片的长度相同。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鳍片的间距小于等于该第二鳍片的间距。
14.一种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适于配置在一风扇的出风口,该散热器包括:
多个鳍片,该些鳍片由位于第一散热区的一水平鳍片组以及位于第二散热区的一波浪状鳍片组连接而成,其中该风扇产生的气流以第一流场以及第二流场分别通过该第一散热区以及该第二散热区,且该第一流场的风速大于第二流场的风速。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波浪状鳍片组的表面积大于该水平鳍片组的表面积。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板件以及至少一第二板件,其中该第一板件与该水平鳍片组垂直连接,而该第二板件与该波浪状鳍片组垂直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热管,而该第一板件与该第二板件用以固定该导热管于该些鳍片之上。
CN200810181583A 2008-11-25 2008-11-25 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 Pending CN1017391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81583A CN101739106A (zh) 2008-11-25 2008-11-25 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81583A CN101739106A (zh) 2008-11-25 2008-11-25 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9106A true CN101739106A (zh) 2010-06-16

Family

ID=42462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1583A Pending CN101739106A (zh) 2008-11-25 2008-11-25 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39106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8552A (zh) * 2010-08-24 2012-03-14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使用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装置
CN103140117A (zh) * 2011-11-30 2013-06-05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
CN103458652A (zh) * 2012-05-31 2013-12-18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4866044A (zh) * 2014-02-21 2015-08-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
CN110519967A (zh) * 2019-08-22 2019-11-29 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功率模块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8552A (zh) * 2010-08-24 2012-03-14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使用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装置
CN102378552B (zh) * 2010-08-24 2015-11-18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使用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装置
CN103140117A (zh) * 2011-11-30 2013-06-05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
CN103140117B (zh) * 2011-11-30 2015-08-26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
CN103458652A (zh) * 2012-05-31 2013-12-18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3458652B (zh) * 2012-05-31 2016-06-01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4866044A (zh) * 2014-02-21 2015-08-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
CN110519967A (zh) * 2019-08-22 2019-11-29 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功率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3985C (zh) 散热装置
CN101739106A (zh) 随流场的风速最佳化设计的散热器
CN101832280A (zh) 散热装置及其离心风扇与使用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装置
CN102768568B (zh) 散热模块及其散热方法
CN202565649U (zh) 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1726633U (zh) 中空薄片型散热板单元结构
CN212305963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CN208753300U (zh) 一种散热片交错排列式的散热模块
CN203444409U (zh) 散热器
CN202433827U (zh) 一种一体式水冷散热器
KR101474616B1 (ko) 전력반도체장치의 방열시스템
CN201476667U (zh) 可增加散热面积的热管式散热鳍片
CN103987232A (zh)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件
CN205594513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计算机显卡
CN103104555B (zh) 离心式风扇
CN102609060A (zh) 散热装置
CN103874398A (zh) 散热器
CN104427831B (zh) 散热装置
CN105987630B (zh) 一种单方向异型散热带
CN205377632U (zh) 一种智能水泵变频器
CN203630711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模组
CN204064074U (zh) 一种平窗散热带及安装平窗散热带的热交换系统
CN220603945U (zh) 一种高效散热模组
CN202103993U (zh) 散热鳍片组件及其散热组件
CN103458655B (zh) 散热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