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30258B - 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及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及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30258B CN101730258B CN2009101720028A CN200910172002A CN101730258B CN 101730258 B CN101730258 B CN 101730258B CN 2009101720028 A CN2009101720028 A CN 2009101720028A CN 200910172002 A CN200910172002 A CN 200910172002A CN 101730258 B CN101730258 B CN 10173025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ll
- rucch
- random access
- dch
- access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公开了一种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及用户设备。本发明中,只要E-DCH服务小区发生了变化,则无论UE是否能收到系统信息块SIB7,都使用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E-RUCCH。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UE的E-DCH配置在主载波时,即使UE能够从SIB7获得动态持续级别N,依然无法确定具体应该使用SIB7中N值列表中哪一个N值的问题。使得UE能够在发生E-DCH服务小区改变时,确定自身应该使用的动态持续级别,实现E-RUCCH的正常接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特别涉及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3GPP”)标准在Release 4版本之前定义的最高可达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用户对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了。在此情况下,3GPP在Release 5规范中引入了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简称“HSDPA”)技术。
HSDPA是3GPP Release 5提出的一种增强方案,主要目的是对分组数据业务的高速支持,并且获得更低的时间延迟、更高的系统吞吐量和更有力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保证。从技术角度来看,HSDPA通过引入高速下行链路共享信道(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Channel,简称“HS-DSCH”)增强空中接口,并在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地面无线接入网(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UTRAN”)中增强相应的功能实体。从底层来看,主要是引入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HARQ”)和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简称“AMC”)技术来增加数据吞吐量。
在3GPP中,有两种双工模式,一个是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简称“TDD”),一个是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简称“FDD”)。两种接入技术的HSDPA过程是基本一致的,但HSDPA涉及的各信道间的时序关系有所不同。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简称“TD-SCDMA”)是3GPP的TDD模式中的一种,“TD-SCDMA”是该标准在中国行业标准中的名称,而在3GPP的名称为“1.28Mcps TDD”。在3GPP Release 7,引入了TD-SCDMA的上行增强技术,即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简称“HSUPA”)技术。
TD HSUPA与HSDPA使用的技术基本一致,也使用了AMC和HARQ。与下行的HS-DSCH对应,引入了上行的增强上行链路专用信道(E-DCH)。E-DCH映射到增强上行物理信道(E-PUCH)上。E-PUCH信道资源分为调度的和非调度的两类,其中非调度部分由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分配,而调度部分则由NodeB MAC-e实体进行调度分配。
在下行方向,为了支持基站调度,增加了增强上行绝对接入允许信道(E-AGCH)传输基站调度信息,以及增强上行HARQ应答指示信道(E-HICH)来支持HARQ过程的传输应答信息(如ACK/NACK)。
在上行方向,还定义了两个控制信道上行增强控制信道(E-UCCH)和上行增强随机接入信道(E-RUCCH),用于传输上行增强相关的信令信息。E-UCCH通常和E-DCH复用在一起,传递当前E-DCH HARQ相关的信息。E-RUCCH映射在物理随机接入资源上,主要用于上行增强业务的接入请求。
HSUPA的调度过程简述如下:
(1)用户设备(UE)通过E-RUCCH发起调度请求,调度请求包含调度相关信息以及UE的标识——无线网络临时标识(E-RNTI)。调度信息包括本小区和邻小区的路径损耗信息、可以允许使用的功率、缓存占用状况等等。
(2)NodeB调度器接收到请求后,若允许该UE发送上行增强数据,将通过E-AGCH发送接入允许信息给UE,接入允许信息主要包括功率允许和物理资源允许。并且由于E-AGCH是共享信道,因此接入允许信息还需要携用户标识区分该接入允许是给哪个UE的,同时还指示UE,其接收应答信息的E-HICH信道标识。
(3)UE收到E-AGCH,解得信息是给自己的后,就根据分配的资源和功率在E-DCH上选择自己可以使用的速率并开始数据传输,具有接入允许的UE,可以在MAC-e头重新携带调度信息。
(4)NodeB接收E-DCH信息,解调后根据数据是否正确,在该用户监听的E-HICH信道上反馈ACK/NACK信息。UE根据反馈信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
在TD HSUPA中,E-RUCCH接入过程和已有的随机接入信道(RandomAccess Channel,简称“RACH”)接入过程基本一致。将用于接入的8个上行同步码SYNC_UL,分成两子组,分别用于RACH和E-RUCCH接入。网络通过识别SYNC_UL所属子组区分UE的两中接入。
为了管理终端的接入行为,运营商在发售用户识别卡时,就已经在卡中设置了AC(Access Class,即接入类别)值;同时,在网络中广播或发送AC-to-ASC mapping(AC到ASC映射)信息,这样,UE通过读取用户卡中的AC值,就可以通过AC到ASC的映射信息,获得该AC对应的ASC配置。ASC(Access Service Class)是接入业务级别,用于控制UE可以使用的接入信道及其数目、发起接入的概率和持续的时间等。对应于不同的AC,网络通常会配置不同的ASC,以控制不同级别的用户终端发起接入获得网络服务的优先级。
因此,UE若要发起接入,必须获得AC-to-ASC mapping,才能根据自身的AC,确认出网络配置的ASC。
在TD-SCDMA中,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Channel,简称“PRACH”)资源、时隙(1.28Mcps TDD的SYNC_UL码)可以被划分为多个接入服务类别,以便在使用RACH时提供不同的优先级。可以将多个ASC或全部ASC分配给同一个SYNC_UL码。
应在0≤i≤NumASC≤7(也就是说,ASC的最大数量为8)范围内来对接入服务类别进行编号。一个ASC是由标识符i(定义了PRACH资源的一个特定划分)和一个相关的持续值Pi来定义的。一ASC参数集包括″NumASC+1″组那样的参数(i,Pi),i=0,...,NumASC。
应使用信元″PRACH partitioning″来建立PRACH划分。应从动态持续级别N=1,...,8(在SI B7,即系统信息块类型7中被广播)和持续缩放因子si(在SIB5,即系统信息块类型5中被广播;也可在SIB6,即系统信息块类型6中被广播)中来推导出与每个ASC相关的持续值Pi,见表1,如下所述:
P(N)=2-(N-1)
表1:ASC与动态持续级别的关系
ASC#i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Pi | 1 | P(N) | s2P(N) | s3P(N) | s4P(N) | s5P(N) | s6P(N) | s7P(N) |
缩放因子是可选地为i=2,...,NumASC来提供的,其中NumASC+1是PRACH划分所定义的ASC的数目。如果没有广播缩放因子,若NumASC为2则使用默认值1。
如果广播了k≥1缩放因子并且NumASC≥k+2,那么对于i>k+1的ASCs,则应将最后的缩放因子sk+1作为默认值来使用。
动态持续级别Dynamic persistence level信元的结构见表2。
表2:Dynamic persistence Level信元结构
信元 | 多重 | 类型 | 说明 |
Dynamic persistence level | 整数(1..8) | 从1到8的整数 |
当E-DCH服务小区变化时,PRACH配置信息通过切换信令直接发送给UE。
E-RUCCH接入服务类别的使用和PRACH类似,当UE发生E-DCH服务小区改变时,UE从“E-RUCCH info”信元中获得接入服务类别参数和持续缩放因子。在多载波小区中,当UE的E-DCH配置在主载波时,如果UE无法从系统消息SIB7中获得动态持续级N,UE使用N=1;当UE的E-DCH配置在辅载波时,动态持续级N总是等于1。持续值如表3所示。
表3:E-RUCCH中ASC与动态持续级别的关系
ASC#i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Pi(E-RUCCH) | 1 | P(N) | s2P(N) | s3P(N) | s4P(N) | s5P(N) | s6P(N) | s7P(N) |
根据IE″PRACH partitioning″中IEs″ASC Setting″的出现顺序来对ASC进行编号,第一个IE″ASC Setting″描述了ASC 0,第二个IE″ASC Setting″描述了ASC 1,等等。
现有协议规定,AC仅应用于初始接入,即当发送RRC CONNECTIONREQUEST(RRC连接请求)消息时。应由广播消息中广播的系统信息块类型5中的信元″AC-to-ASC mapping″来指示接入类别到接入服务类别之间的一个映射。AC与ASC之间的对应,如表4所示。
表4:AC到ASC映射示例
AC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SC | 1st IE | 2nd IE | 3rd IE | 4th IE | 5th IE | 6th IE | 7th IE |
在该表中,″nth IE″将一个在0-7范围内的ASC号指配给AC。如果没有定义“″nth IE″所指示的ASC”,则不指定UE的操作。
事实上,AC到ASC映射信息,由AC-to-ASC mapping信元配置,该信元的结构见表5。
表5:AC-to-ASC mapping信元的结构
信元 | 多重 | 类型 | 说明 |
AC-to-ASC mapping table | maxASCmap | maxASCmap由网络配置 | |
>AC-to-ASC mapping | 整数(从0到7) |
对于随机接入,应使用各自的ASC所隐含的参数。如果UE具有多个AC,那么UE应选择最高AC号的ASC。在连接模式下,不应使用AC。
图1示出SIB5,即系统信息块类型5的部分信元结构。SIB5包含PRACHsystem information list(PRACH系统信息列表)信元101,该信元包含由最多maxPRACH个PRACH system information(PRACH系统信息)信元102、103、...、104构成。每个PRACH system information信元均包含一个PRACH info(PRACH信息)信元105,该信元由最多maxPRACH_FPACH个PRACH Definition(PRACH定义)信元106、107、...、108构成。而每个PRACH Definition中定义了Timeslot number(时隙号)信元109、PRACH Channelisation Code(PRACH信道化码)信元110、Midamble Shift and burst type(中间码偏移和突发类型)信元111、FPACH info(FPACH信息)信元112。
图2示出了SIB7,即系统信息块类型7的部分结构。SIB7包含PRACHslisted in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5(SIB5中列出的PRACHs)信元201和PRACHs listed in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6(SIB6中列出的PRACHs)信元202。两个信元,201和202,的结构是一致的,均包含maxPRACH个Dynamic persistence level信元203、204、...、205。
图3示出了E-RUCCH info信元的部分结构。E-RUCCH info信元包括PRACH information信元301,该信元包含Timeslot number信元302、Channelisation Code list信元303、Midamble Shift and burst type信元304、FPACH info信元305。为了进一步说明E-RUCCH Info信元,表6示出了该信元的部分信元。
表6:E-RUCCH Info信元部分结构
信元 | 多重 | 说明 |
>>E-RUCCH Access Serviceclass | 1到<maxASC> | maxASC由网络配置 |
>>>E-RUCCH ASC Setting | ||
>>E-RUCCH persistencescaling factor list | 1到<maxASCpersist> | maxASCpersist由网络配置 |
>>>Persistence scalingfactor | 持续缩放因子 | |
>>SYNC_UL info | ||
>>PRACH Information | PRACH信息;为可选信元 | |
>>>Timeslot number | 时隙号 | |
>>>Channelisation CodeList | 从1到2 | 信道化码列表 |
>>>>Channelisation Code | 信道化码 | |
>>>Midamble Shift andburst type | 训练码偏移和突发类型 | |
>>>FPACH info | FPACH信息 |
分析图1、图2、图3可以看出,SIB7中的动态持续级别信元203、204、...、205分别与SIB5中的PRACH system inform信元102、103、...、104相对应,例如,PRACH system inform信元102中的PRACH Definition信元106、107、...、108均与SIB7中Dynamic persistence level信元203对应。
再看图3,在E-RUCCH info中,直接配置了SIB5中PRACH Definition信元所配置的内容,如时隙号、信道化码、中间码偏移和突发类型、FPACHinfo等。而在E-RUCCH info中,并没有配置动态持续级别。
依据现有协议,当UE发生E-DCH服务小区改变时,UE从“E-RUCCHinfo”信元中获得ASC参数和持续缩放因子信息。在多载波小区中,当UE的E-DCH配置在主载波时,若UE无法从SIB7获得动态持续级别N,则UE使用N=1;当UE的E-DCH配置在辅载波时,动态持续级别N总是等于1。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在现有的技术中,当UE发生E-DCH服务小区改变并且UE的E-DCH配置在主载波时,即使UE能够从SIB7获得动态持续级别N,依然无法确定具体应该使用SIB7中N值列表中的哪一个N值。
这是因为SIB5中的PRACH system information list信元101事实上是由两层列表构成的,第一层中包括PRACH info信元列表,每一个PRACHinfo信元对应一个SIB7中N值列表中的对应元素;每个PRACH info信元中又包含有PRACH Definition信元构成的第二层列表106、107、...108。在E-RUCCH info中给出的PRACH information信元301的作用基本上是与PRACH Definition信元106、107、...、108等效的。这样,若UE通过E-RUCCH确定需要使用的N值,必需首先确定PRACH information信元301与SIB5中的哪一个PRACH system information信元102、103、...、104信元对应,这就需要UE查询信元102、103、...、104中的每个PRACHDefinition信元列表,以判断是否与E-RUCCH中的PRACH information配置相同。
但问题是,现有协议并没有规定,各个PRACH system information信元中的PRACH Definition信元的配置是否必须不同。这样就可能出现多个配置相同的PRACH Defintion信元,分别属于不同的PRACH systeminformation信元,而又进一步对应于SIB7中的N值列表中的不同位置。所以,UE如果使用PRACH information信元的配置遍历SIB5中的PRACHDefintion集合,可能出现多个对应的N值,导致无法确认使用哪一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及用户设备,使得UE能够确定自身应该使用的动态持续级别,正常接入增强随机接入信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用于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的高速上行分组接入,包括以下步骤:
用户设备UE判断增强的专用信道E-DCH服务小区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UE判定E-DCH服务小区发生了变化,则UE使用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增强随机接入信道E-RUCCH。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含: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增强的专用信道E-DCH服务小区是否发生了变化;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动态持续级别N;
接入模块,用于根据确定模块所确定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增强随机接入信道E-RUCCH;
确定模块在第一判断模块判定E-DCH服务小区发生了变化时,将N确定为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
本发明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区别及其效果在于:
只要E-DCH服务小区发生了变化,则无论UE是否能收到系统信息块SIB7,都使用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E-RUCCH。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UE的E-DCH配置在主载波时,即使UE能够从SIB7获得动态持续级别N,依然无法确定具体应该使用SIB7中N值列表中哪一个N值的问题。使得UE能够在发生E-DCH服务小区改变时,确定自身应该使用的动态持续级别,实现E-RUCCH的正常接入。
进一步地,由于在现有的协议中,在UE发生E-DCH服务小区改变时,如果UE无法从SIB7获得动态持续级别N,或者,UE的E-DCH配置在辅载波,则动态持续级别N总是等于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设置为1,能够较好地与现有技术相兼容,无需对现有技术进行比较大的改动。
进一步地,UE的E-DCH既可以配置在主载波,也可以配置在辅载波。也就是说,并不需要对UE的E-DCH做进一步判定,简化了流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中SIB5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现有技术中SIB7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现有技术中E-RUCCH info信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用户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叙述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该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用于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的高速上行分组接入,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在步骤410中,UE判断E-DCH服务小区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则进入步骤420,如果未发生变化,则进入步骤430。
在步骤420中,在UE判定E-DCH服务小区发生了变化时,无论UE的E-DCH是配置在主载波还是配置在辅载波,UE均使用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增强随机接入信道E-RUCCH。其中,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等于1。
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E-DCH服务小区发生了变化,则无论UE是否能收到系统信息块SIB7,都使用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E-RUCCH。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UE的E-DCH配置在主载波时,即使UE能够从SIB7获得动态持续级别N,依然无法确定具体应该使用SIB7中N值列表中哪一个N值的问题。使得UE能够在发生E-DCH服务小区改变时,确定自身应该使用的动态持续级别,实现E-RUCCH的正常接入。另外,UE的E-DCH既可以配置在主载波,也可以配置在辅载波。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并不需要对UE的E-DCH做进一步判定,简化了流程。
而且,由于在现有的协议中,在UE发生E-DCH服务小区改变时,如果UE无法从SIB7获得动态持续级别N,或者,UE的E-DCH配置在辅载波,则动态持续级别N总是等于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设置为1,能够较好地与现有技术相兼容,无需对现有技术进行比较大的改动。
此外,可以理解,也可以将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设置为其他合适的值。
如果在步骤410中,UE判定E-DCH服务小区未发生变化,则进入步骤430,UE使用系统信息块类型5(即SIB5)、系统信息块类型6(即SIB6)、系统信息块类型7(即SIB7)中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配置信息确定动态持续级别N,并根据所确定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E-RUCCH。
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介绍了一个最基本的E-RUCCH接入流程,而本第二实施方式则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在判断E-DCH服务小区是否发生了变化之前,先判断UE是否接收到了“E-RUCCH Info”信元。如果接收到了“E-RUCCH Info”信元,则再进入后续的E-DCH服务小区是否发生变化的判断步骤,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
在步骤501中,UE判断是否接收到“E-RUCCH Info”信元。若接收到“E-RUCCH Info”信元,则进入步骤502;如果未接收到“E-RUCCH Info”信元,则进入步骤505。
在步骤502中,UE判断“E-RUCCH Info”信元中是否配置了PRACH信息。若配置了则执行步骤503;如果未配置PRACH信息,则执行步骤505。
在步骤503中,UE判断是否E-DCH服务小区发生了变化。如果判定E-DCH服务小区发生了变化,则进入步骤504;如果判定E-DCH服务小区未发生变化,则进入步骤505。
在步骤504中,无论UE是否能收到系统信息块SIB7,以及无论UE的E-DCH是配置在主载波还是配置在辅载波,UE使用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增强随机接入信道E-RUCCH。其中,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等于1。
在步骤505中,UE使用SIB5、SIB6、SIB7中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配置信息确定动态持续级别N,并根据所确定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E-RUCCH。
本发明的各方法实施方式均可以以软件、硬件、固件等方式实现。不管本发明是以软件、硬件、还是固件方式实现,指令代码都可以存储在任何类型的计算机可访问的存储器中(例如永久的或者可修改的,易失性的或者非易失性的,固态的或者非固态的,固定的或者可更换的介质等等)。同样,存储器可以例如是可编程阵列逻辑(Programmable Array Logic,简称“PAL”)、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简称“EEPROM”)、磁盘、光盘、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简称“DVD”)等等。
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户设备,如图6所示,该用户设备包含: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增强的专用信道E-DCH服务小区是否发生了变化。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动态持续级别N。
接入模块,用于根据确定模块所确定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增强随机接入信道E-RUCCH。
确定模块在第一判断模块判定E-DCH服务小区发生了变化时,将N确定为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等于1。UE的E-DCH可配置在主载波,也可配置在辅载波。
如果第一判断模块判定E-DCH服务小区未发生变化,则确定模块根据系统信息块SIB5、SIB6、SIB7中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配置信息确定动态持续级别N。
不难发现,第一实施方式是与本实施方式相对应的方法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一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户设备。第四实施方式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变化例,主要区别在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用户设备还包含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了“E-RUCCH info”信元,如果判定接收到了“E-RUCCH info”信元,则指示第一判断模块进行E-DCH服务小区是否发生了变化的判断。如果判定没有接收到“E-RUCCH info”信元,则指示确定模块根据系统信息块SIB5、SIB6、SIB7中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配置信息确定动态持续级别N。
不难发现,第二实施方式是与本实施方式相对应的方法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二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二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各设备实施方式中提到的各单元都是逻辑单元,在物理上,一个逻辑单元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的组合实现,这些逻辑单元本身的物理实现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逻辑单元所实现的功能的组合是才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的关键。此外,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本发明上述各设备实施方式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这并不表明上述设备实施方式并不存在其它的单元。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用于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的高速上行分组接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用户设备UE判断增强的专用信道E-DCH服务小区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所述UE判定所述E-DCH服务小区发生了变化,则所述UE使用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上行增强随机接入信道E-RUCCH。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等于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的E-DCH配置在主载波或辅载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以下步骤:
如果所述UE判定所述E-DCH服务小区未发生变化,则所述UE使用系统信息块SIB5、SIB6、SIB7中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配置信息确定动态持续级别N,并根据所确定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E-RUCCH。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以下步骤:
所述UE判断是否接收到了“E-RUCCH info”信元,如果接收到了所述“E-RUCCH info”信元,则进入所述判断E-DCH服务小区是否发生了变化的步骤;如果没有接收到所述“E-RUCCH info”信元,则使用系统信息块SIB5、SIB6、SIB7中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配置信息确定动态持续级别N,并根据所确定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E-RUCCH。
6.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增强的专用信道E-DCH服务小区是否发生了变化;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动态持续级别N;
接入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确定模块所确定的动态持续级别N,接入上行增强随机接入信道E-RUCCH;
所述确定模块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定所述E-DCH服务小区发生了变化时,将所述N确定为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默认的动态持续级别N等于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UE的E-DCH配置在主载波或辅载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定所述E-DCH服务小区未发生变化,则所述确定模块根据系统信息块SIB5、SIB6、SIB7中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配置信息确定动态持续级别N。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还包含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了“E-RUCCH info”信元,如果判定接收到了所述“E-RUCCH info”信元,则指示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E-DCH服务小区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判定没有接收到所述“E-RUCCH info”信元,则指示所述确定模块根据系统信息块SIB5、SIB6、SIB7中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配置信息确定动态持续级别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720028A CN101730258B (zh) | 2008-10-27 | 2009-08-28 | 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及用户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172846.8 | 2008-10-27 | ||
CN200810172846 | 2008-10-27 | ||
CN2009101720028A CN101730258B (zh) | 2008-10-27 | 2009-08-28 | 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及用户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30258A CN101730258A (zh) | 2010-06-09 |
CN101730258B true CN101730258B (zh) | 2012-10-03 |
Family
ID=42450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720028A Active CN101730258B (zh) | 2008-10-27 | 2009-08-28 | 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及用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73025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85731B (zh) * | 2011-03-10 | 2016-09-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配置物理信道标识的方法及系统及接入终端的方法 |
WO2014067039A1 (zh) * | 2012-10-29 | 2014-05-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方法、用户设备、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 |
CN104662964B (zh) * | 2013-02-06 | 2019-04-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网络接入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4812084A (zh) * | 2014-01-28 | 2015-07-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配置信息的发送、获取方法、接入方法、通信节点及系统 |
KR102399944B1 (ko) * | 2015-06-11 | 2022-05-18 | 애플 인크. |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낮은 오버헤드 시스템 정보 취득 |
FR3065138B1 (fr) * | 2017-04-05 | 2020-12-11 | Sigfox |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sans fil comportant un canal physique d’acces aleatoire global dans le temps et l’espace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05693A (zh) * | 2006-01-17 | 2007-07-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户设备发起业务和选择小区的方法 |
CN101132599A (zh) * | 2006-08-20 | 2008-02-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时分码分多址系统高速上行分组接入的码道资源分配方法 |
-
2009
- 2009-08-28 CN CN2009101720028A patent/CN10173025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05693A (zh) * | 2006-01-17 | 2007-07-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户设备发起业务和选择小区的方法 |
CN101132599A (zh) * | 2006-08-20 | 2008-02-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时分码分多址系统高速上行分组接入的码道资源分配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30258A (zh) | 2010-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60252B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非活动状态的增强的上行链路 | |
CN101300756B (zh) | 用于频分复用接入系统的随机接入确定方法 | |
EP2078342B1 (en)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andom access channel message and response messag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
JP4738485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のアクセス試行処理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プロトコル | |
KR100389818B1 (ko) |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이동통신시스템의 랜덤 접근채널결정방법 | |
KR101559620B1 (ko) | 랜덤 액세스 채널을 통해 무선 자원을 할당하고 송신 파라미터를 제어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US8254316B2 (en) | QOS-based multi-protocol uplink access | |
KR101657190B1 (ko) | 송신 시간 간격 길이를 결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KR101404292B1 (ko) | 시분할 연동 코드 분할 다중 접속 상향 강화 시스템의 임의 접속 방법 | |
EP2540130B1 (en) |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contention-based uplink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CN101730258B (zh) | 增强随机接入信道的接入方法及用户设备 | |
EP2040480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andom access method | |
CN101668328B (zh) | 随机接入方法、系统及演进网络基站 | |
WO2009048279A2 (en) | High speed access system and method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
KR101056034B1 (ko) | 업링크 스케줄링 접속 제어방법 | |
JP5419884B2 (ja) | E−rach用e−dchリソースの標示 | |
US11051278B2 (en) | Control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control information detec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
CN101340230B (zh) |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上行增强系统的随机接入方法 | |
WO2011099619A1 (ja) | 移動局及び無線基地局 | |
WO2008113787A1 (en) | Method for providing an identity to a user equipment and apparatus thereof | |
CN102685731B (zh) | 一种配置物理信道标识的方法及系统及接入终端的方法 | |
CN101730195B (zh) |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中随机接入方法及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