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4206A - Rfid标记通信系统和rfid标记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Rfid标记通信系统和rfid标记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14206A
CN101714206A CN200910175746A CN200910175746A CN101714206A CN 101714206 A CN101714206 A CN 101714206A CN 200910175746 A CN200910175746 A CN 200910175746A CN 200910175746 A CN200910175746 A CN 200910175746A CN 101714206 A CN101714206 A CN 101714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rfid
circuit component
mark
rfid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5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干俊
杉本雅博
中村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464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8123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464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8123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14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42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08Gen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of electronic memory record carriers, independent of its reading method, e.g. power transf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29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protocols designed for non-contact record carriers such as RFIDs NFCs, e.g. ISO/IEC 14443 and 18092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RFID标记通信系统和RFID标记通信设备,其中,一种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包括通信天线(306),该通信天线(306)构造成形成一包括多个RFID电路元件(To-B和To-M)的通信范围且实施无线通信,该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通过有选择地使用多个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A和B来从定位在通信范围内的RFID电路元件(To-B和To-M)获取标记识别信息,且实施预定的存储处理,同时使得使用多个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A和B所获取的多个标记识别信息与通信协议A和B中的每一个相关联。

Description

RFID标记通信系统和RFID标记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FID标记通信系统和RFID标记通信设备,其能通过在多个通信协议之间切换来进行通信。
背景技术
已知RFID(射频识别)系统用于无接触地(使用线圈的电磁耦合方法、电磁感应方法、或电磁波方法)将信息发送至用于存储信息的RFID标记电路元件和从RFID标记电路元件接收信息。
对于这种RFID系统,已知多种RFID标记通信设备,其能通过在多个通信协议之间有选择地切换来进行通信(例如参见JP,A,2005-309726)。在该现有技术中,设有操作终端(上级系统)和RFID标记通信设备(读取模块)。然后,一旦操作终端基于多个通信协议(通信标准)将执行无线通信所需的命令发送至RFID标记通信设备,RFID标记通信设备就用RFID电路元件发送和接收信息,同时根据所接收到的命令依次切换通信协议,且将信息收发结果一齐发送至操作终端。由于这种结构,与根据每个通信协议重复地将命令从操作终端发送至RFID标记通信设备且将信息收发结果从RFID标记通信设备返回至操作终端的操作情况相比,可缩短处理时间。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实施信息收发,同时在RFID标记通信设备中依次切换通信协议,这可用与各个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对应的多种RFID电路元件来依次读取和写入信息。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没有特别考虑到信息收发成功时的结果再利用(也就是说,标示哪个RFID电路元件或哪个标记ID(识别)信息在信息收发过程中成功时,使用哪个通信协议)。结果,即使在再次用信息收发过程中曾经成功的RFID电路元件来再次实施信息收发的情况下,RFID标记通信设备也将再次在实施信息收发的同时根据从操作终端接收的命令依次切换所规定的通信协议。结果,多余通信增多,这就无法实现高效的信息收发。此外,在自从上述信息收发成功之后来自操作终端的命令内容改变(也就是说,通信协议类型被切换至某个协议)的情况下,存在尽管第一次信息收发成功但第二次信息收发不成功的可能性。因此,上述现有技术不能进行高度可靠的信息收发。
另一方面,通常在RFID标记通信系统用于物品管理等的情况下,例如用设置到第一目标物的RFID电路元件和设置到第二目标物的另一RFID电路元件实施信息收发,该第一目标物是与人员相关的物品(名签或ID卡),该第二目标物是可由人员携带的物品(书、文件、器材件等),由此需要使从各处获取的信息(标记ID等)相互关联起来。通常使用一次(同时)获取的信息来实施该关联过程。这可执行物品取走或结账管理,包括管理诸如谁取走了物品和物品是否已返回之类的信息。注意,第一目标物的RFID电路元件和第二目标物的RFID电路元件较佳地具有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以防止干扰和误读。
此时,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实施信息收发,同时在RFID标记通信设备中依次切换通信协议,这可用与各个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对应的多种RFID电路元件来依次读取和写入信息。然而,现有技术没有特别考虑到同时用多种RFID电路元件实施该信息收发。结果,在上述例子中,即使将从多种RFID电路元件获取的信息在以上现有技术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中相互关联起来,该信息也不总是一次(同时)获取的信息,因此该关联也不总是例如物品与取走该物品的人员的合适关联。因此,即使在上述现有技术用于物品管理等的情况下,也无法实现高度可靠的信息收发。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RFID标记通信系统和RFID标记通信设备,其能实现高度可靠的信息收发。
本发明的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方面是一种RFID标记通信设备,其能够与多个RFID电路元件进行通信,每个RFID电路元件具有收发信息的标记天线和存储信息的IC电路部件,该RFID标记通信设备包括:通信天线,用于形成一通信范围且实施无线通信,该通信范围包括所述RFID电路元件;至少一个信息获取装置,用于尝试通过有选择地使用彼此不同的多个通信协议来从定位在通信范围内的RFID电路元件获取标记识别信息;以及存储处理装置,用于相对于与每个通信协议相关联的多个标记识别信息实施预定的存储处理,所述多个标记识别信息是通过至少一个信息获取装置使用彼此不同的多个通信协议来获取的。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中,存储处理装置实施预定的存储处理,同时使每个通信协议与使用多个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所获取的多个成组标记识别信息相关联。由于这种结构,可对于具有相互不同通信协议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分别存储与相应通信协议相关联的每个RFID电路元件的标记识别信息,或者存储成组的标记识别信息,还对于存在于同一通信范围内且具有相互不同通信协议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存储相互关联的对应目标物。这能对于具有相互不同通信协议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可靠地、有鉴别地使用每个RFID电路元件所匹配的通信协议,由此确保高度可靠的信息收发。此外,因为可将诸如人员和物品之类的相互不同的目标物合适地进行关联,所以可在系统用于物品管理等的情况下确保高度可靠的信息收发。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包括RFID标记通信设备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的系统构造示意图。
图2是示出整个RFID标记通信系统的功能构造的功能框图。
图3是示出操作终端内的处理控制的功能构造的一例子的框图。
图4是示出RFID标记通信系统的射频电路的详细构造的功能框图。
图5是示出设置在RFID标记中的RFID电路元件的功能构造的一例子的功能框图。
图6是表示从RFID电路元件读取信息时由操作终端的CPU执行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向RFID电路元件写入信息时由操作终端的CPU执行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步骤S300的协议记录处理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
图9示出协议记录处理之后、操作终端的通信处理部件的存储部件的存储内容的一例子的表。
图10示出在通信参数被关联和存储的的改型中,协议记录处理之后、操作终端的通信处理部件的存储部件的存储内容的一例子的表。
图11是示出一改型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的整体结构的前视图,在该改型中,RFID标记通信设备包括所有功能。
图12是示出一改型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的功能构造的功能框图,在该改型中,RFID标记通信设备包括所有功能。
图13是示出在该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操作终端内处理控制的功能构造的一例子的框图。
图14是示出由操作终端的CPU执行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一改型中的由操作终端的CPU执行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在该改型中,两次经过诸协议且假如获取的结果匹配则实施输出。
图16是示出一改型中的由操作终端的CPU执行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在该改型中,经过诸协议持续预定时间段。
图17是示出一改型中的操作终端内的处理控制的功能构造的一例子的框图,在该改型中,通信处理部件包括标记ID和目标物链接信息。
图18是示出一改型中的由操作终端的CPU执行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在该改型中,通信处理部件包括标记ID和目标物链接信息。
图19是示出一改型中的操作终端内的处理控制的功能构造的一例子的框图,在该改型中,应用处理部件包括标记ID和目标物链接信息。
图20是示出一改型中的由操作终端的CPU执行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在该改型中,应用处理部件包括标记ID和目标物链接信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首先,下面将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作出描述。
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包括RFID标记通信设备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
图1所示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RS包括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和操作终端200,该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能通过在多个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之间有选择地切换来进行通信,该操作终端200例如通过诸如USB的接口与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连接,而能操作该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操作终端200是商售的通用个人计算机,其具有诸如液晶显示器的显示部件201和诸如键盘或鼠标的操作部件202。注意,尽管这里所示的情况是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和操作终端200用线连接,但它们也可经由无线通信而无线连接。
如图2所示,操作终端200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203、存储器204、操作部件202、显示部件201、大容量存储装置205和通信控制部件206,存储器204包括例如RAM或ROM,操作部件202构造成由操作者输入指令和信息,显示部件201构造成显示各种信息和消息,大容量存储装置205包括硬盘装置且构造成存储各种信息,通信控制部件206构造成控制经由与诸如USB标准的标准兼容的接口连接与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信息信号接收。
CPU203根据预先存储在ROM中的程序、同时利用RAM的临时存储功能来处理信号,由此将各种指令信号和信息信号发送到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和从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接收各种指令信号和信息信号。
另一方面,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是读取器/写入器,其能通过如上所述在多个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之间有选择地切换来从多个RFID电路元件To读取信息和向多个RFID电路元件To写入信息,每个RFID电路元件To包括存储信息的IC电路部件150和收发信息的标记天线151。这里,作为由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将协议切换至的多个通信协议的例子,可引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1443类型A或类型B、ICO/IEC 15693、Felica(注册商标)等。
该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包括:通信天线101,该通信天线101形成一通信范围(未示出),包括与多个通信协议相对应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To,且对多个RFID电路元件To实施无线通信,每个RFID电路元件To包括构造成存储信息的IC电路部件150和构造成收发信息的标记天线151;射频电路102,该射频电路102构造成通过通信天线101用无线通信来存取RFID电路部件To的IC电路部件150,且处理从RFID电路部件To读取的信号;以及通信控制部件104,该通信控制部件104构造成控制与操作终端200实施的通信。上述射频电路102和操作终端200的CPU203能通过通信控制部件104和206来收发信息。
图2示例地示出了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通过通信天线101与对应于两个不同通信协议的RFID标记T(RFID标记TM、TB)实施无线通信的情况。这里,RFID标记TM包括RFID电路元件To-M且设置到例如与人员相关的物品(名签、ID卡等),该RFID电路元件To-M包括构造成使用协议A(ISO/IEC15693等)作为通信协议来收发信息的标记天线151和构造成存储信息的IC电路部件150。在RFID电路元件To-M的IC电路部件150中写入对应人员的信息,诸如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和地址。
另一方面,RFID标记TB包括RFID电路元件To-B且设置到例如由人员取走或结账的物品(书、文件、器材件等),该RFID电路元件To-B包括构造成使用协议B(ISO/IEC 14443类型A等)作为通信协议来收发信息的标记天线151和构造成存储信息的IC电路部件150。在RFID电路元件To-B的IC电路部件150中写入表示物品名称、文件内容、器材编号等的物品信息。
如图3所示,在操作终端200的上述存储器(RAM)204中打开和启动多个应用程序、通信处理程序和通信驱动程序,在功能上构造成由这些程序来启动的应用处理部件AP、通信处理部件CP和通信驱动器CD变成能将指令信号和信息信号向彼此发送和从彼此接收指令信号和信息信号。还有,通信驱动器CD构造成通过上述通信控制部件206和104之间的接口连接来将信号发送到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和从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接收信号。
上述应用处理部件AP响应于操作者借助上述操作部件202的操作输入、根据预定的应用程序来实施处理,产生对应的处理指令信号(读取指令、写入指令等),且将其输出至通信处理部件CP。通信处理部件CP基于由上述应用处理部件AP产生的处理指令信号来产生对应的控制信号,且通过经由通信驱动器CD将控制信号发送到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来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
通信处理部件CP包括存储部件CPM,该存储部件CPM在功能上构造成由上述通信处理程序来启动,且当在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中成功实现与RFID电路元件To无线通信时,存储与通信成功时所使用的通信协议相关联的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也就是说,在前述图2所示的例子中,存储部件CPM存储与通信协议A相关联的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的标记ID,且存储与通信协议B相关联的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的标记ID,来作为预定的存储处理。注意,存储器204的一部分(或者大容量存储装置205的一部分)用作该存储部件CPM的存储器。
由于这种结构,当在与RFID电路元件To成功实现无线通信之后、从应用处理部件AP输入提供从RFID电路元件To-M或RFID电路元件To-B读取信息的指令的处理指令信号(读取命令)时,通信处理部件CP参考存储部件CPM的存储内容,且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以确保使用对应的协议A或对应的协议B来读取信息。类似地,当从应用处理部件AP输入提供向RFID电路元件To-M或RFID电路元件To-B写入信息的指令的处理指令信号(写入命令)时,通信处理部件CP参考存储部件CPM的存储内容,且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以确保使用对应的协议A或对应的协议B来写入信息。
如图4所示,射频电路102通过通信天线101来存取RFID标记T(图2所示例子中是RFID标记TM和TB;下文同样如此)的RFID电路元件To(图2所示例子中是RFID电路元件To-M和To-B;下文同样如此)的IC电路部件150的信息。在射频电路102中,处理由操作终端200的CPU203产生的、从RFID标记T的RFID电路元件To的IC电路部件150读取的信号以读取信息,通过通信控制部件206和104来输入用于将预定信息存取和写入RFID电路元件To的IC电路部件150的各种命令。注意,图4中省略了通信控制部件206和104的图示以避免混乱。
射频电路102包括发送部分142、接收部分143和收发分离器144,该发送部分142通过通信天线101将信号发送至RFID标记T的RFID电路元件To,该接收部分143输入通过通信天线101从RFID电路元件To接收的响应波。
发送部分142是产生用于存取RFID电路元件To的IC电路部件150的RFID标记信息的询问波的模块。也就是说,发送部分142包括晶体振荡器145A、PLL(锁相环路)145B和VCO(压控振荡器)145C、发送乘法电路146、以及增益控制发送放大器147,该晶体振荡器145A构造成输出频率基准信号,该PLL145B和VCO145C构造成基于CPU203的控制除以/乘以晶体振荡器145A的输出频率以产生预定频率的载波,该发送乘法电路146构造成调制基于从上述CPU203供给的信号而产生的上述载波(在该例子中,基于来自CPU203的“TX_ASK”信号实施调幅)(具有可变放大系数的放大器等也可用在调幅的情况下),该增益控制发送放大器147构造成对由发送乘法电路146调制的调制波进行放大(在该例子中,以由来自CPU203的“TX_PWR”信号确定的放大系数实施放大)以产生所想要的询问波。由于这种结构,如上所述产生的载波采用UHF频带(或微波频带、或短波频带)中的频率,来自上述增益控制发送放大器147的输出信号通过收发分离器144发送至通信天线101,由此输出信号供给至RFID电路元件To的IC电路部件150。应该注意,询问波并不局限于如上所述的调制信号(调制波),而是可简单地通过载波发送。
接收部分143包括I相接收信号乘法电路148、I相带通滤波器149、I相接收信号放大器162、I相限制器163、Q相接收信号乘法电路172、Q相带通滤波器173、Q相接收信号放大器175和Q相限制器176,该I相接收信号乘法电路148构造成对由通信天线101从RFID电路元件To接收的响应波和上述载波进行乘法和解调,该I相带通滤波器149用于从I相接收信号乘法电路148的输出中提取仅仅所想要的信号,该I相接收信号放大器162构造成对I相带通滤波器149的输出进行放大,该I相限制器163构造成对I相接收信号放大器162的输出进行进一步放大且将已放大的输出转换成数字信号,该Q相接收信号乘法电路172构造成对由上述通信天线101从RFID电路元件To接收的响应波和上述载波的相位由相移器167延迟90°后的信号进行乘法,该Q相带通滤波器173用于从Q相接收信号乘法电路172的输出中提取仅仅所想要的信号,该Q相接收信号放大器175构造成对Q相带通滤波器149的输出进行放大,该Q相限制器176构造成对Q相接收信号放大器172的输出进行进一步放大且将已放大的输出转换成数字信号。从上述I相限制器163输出的信号“RXS-I”和从Q相限制器176输出的信号“RXS-Q”输入至上述CPU203以用于进一步处理。
此外,I相接收信号放大器162和Q相接收信号放大器175的输出信号也输入至RSSI(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电路178,该RSSI电路178用作强度检测装置。指示这些信号的强度的信号“RSSI”输入至CPU203。结果,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能在与相关RFID电路元件To通信的过程中检测来自RFID电路元件To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
图5示出了包含在RFID标记T中的RFID电路元件To(在图2所示例子中是包含在RFID标记TM和TB中的RFID电路元件To-M和To-B)的功能构造的一例子。
在图5中,RFID电路元件To包括上述标记天线151和连接至该标记天线151的上述IC电路部件150,该环形天线151构造成如上所述用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通信天线101以不接触的方式发送和接收信号。
IC电路部件150包括整流部件152、电源部件153、时钟提取部件154、存储器部件155、调制解调器部件156以及上述控制部件157,整流部件152构造成对通过标记天线151接收的询问波进行整流,电源部件153构造成用作驱动电源以存储由整流部件152整流的询问波的能量,时钟提取部件154构造成从通过上述标记天线151接收的询问波中提取时钟信号并将因此提取的该时钟信号供给至控制部件157,存储器部件155能够存储预定信息信号,调制解调器部件156连接至上述标记天线151,而控制部件157用于控制上述RFID电路元件To通过上述存储器部件155、时钟提取部件154、调制解调器部件156等的操作。
调制解调器部件156对通过标记天线151接收的、来自上述RFID标记通信装置100的通信天线101的询问波进行解调,对来自上述控制部件157的答复信号进行调制,且作为响应波(包括标记ID的信号)来从标记天线151发送该答复信号。
时钟提取部件154从接收的信号中提取时钟分量,并将与因此提取的相关时钟分量的频率相对应的时钟供给至控制部件157。
控制部件157执行基本的控制,诸如解译由上述调制解调器部件156解调的接收信号,根据存储器部件155中存储的信息信号来产生答复信号,并且通过上述调制解调器部件156从上述标记天线151返回答复信号。
图6示出了在从RFID电路元件To读取信息的过程中由操作终端200的CPU203实施的控制程序。
在步骤S105,基于来自操作部件202的操作输入信号,CPU203判断操作者是否已输入启动从RFID电路元件To读取信息的信息读取命令。重复该步骤直到输入该信息读取命令为止,一旦输入该命令,就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到步骤S110。应该注意,在输入信息读取命令时,CPU203在应用处理部件AP中根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实施处理,产生对应的处理指令信号(在该情况下是读取命令),且将该信号输出至通信处理部件CP。
在步骤S110,CPU203获取作为读取目标的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列表。例如,基于操作者使用操作部件202输入的目标物信息(人员姓名、物品名称等),通过参考预先记录在存储器204或大容量存储装置205中的链接信息(与目标物信息和标记ID相关联的信息)来获取标记ID。
在步骤S115,CPU203参考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且判断分别与包含在所获取的标记ID列表中的每个标记ID相关联的所有通信协议是否已被存储。在与包含在标记ID列表中的标记ID相关联的通信协议没有整体地或部分地存储在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换而言之,排除了包含在标记ID列表中的所有标记ID的通信协议已被存储的情况),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300。在该步骤S300,CPU203实施协议记录处理(详见图8,这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其中,与未存储的通信协议相关的标记ID被存储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流程结束。另一方面,在包含在标记ID中的标记ID的所有通信协议已存储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120。
在步骤S120,基于存储部件CPM的存储内容,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中设定协议,该协议能使用与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相对应的通信协议来进行无线通信,以首先从包含在所获取的标记ID列表中的标记ID的所有通信协议中实施信息读取。
在步骤S125中,基于从应用处理部件AP输出的处理指令信号(在该情况下是读取命令),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中通过通信控制部件206和104将与设定的通信协议相对应的控制信号发送至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射频电路102,且指定作为读取目标的标记ID,从而将经受预定调制的询问波作为标记读取信号通过通信天线101发送至通信范围内存在的RFID电路元件To,用于读取存储在可应用的RFID电路元件To的存储器部件155中的数据。
在步骤S130,CPU203判断来自通信范围内的RFID电路元件To的答复信号是否已通过通信控制部件104和206、响应于标记读取信号而被接收。在尚未接收到答复信号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返回至步骤S125,其中,将控制信号发送至射频电路102以再次发送标记读取信号(重试)。注意,尽管在图6中已被省略,但在实施了预定次数的这种重试且在该期间尚未接收到答复信号的情况下,可实施对应的处理(例如,显示部件201上的出错显示)。另一方面,在接收到答复信号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135。
在步骤S135,CPU203判断是否已对在步骤S110中所获取的包含在标记ID列表中的所有标记ID(与所有标记ID相关的RFID电路元件To;下文同样如此)实施信息读取。在尚未对所有标记ID读取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140,其中,改变协议设定以能使用与标记ID列表中的下一标记ID相对应的通信协议来进行无线通信。接着,流程返回至步骤S125,其中,对下一标记ID实施信息读取。另一方面,在已对所有标记ID实施信息读取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145。
在步骤S145,CPU203将控制信号输出至显示部件201,且显示步骤S120至步骤S140的信息读取结果。这样,流程结束。
注意,尽管只有在包含在标记ID列表中的标记ID的所有通信协议已经存储在操作终端200的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才实施以上信息读取,并且在标记ID列表中的至少一个标记ID的通信协议未被存储的情况下实施协议记录处理,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标记ID列表中的标记ID的至少一个通信协议已被存储的情况下,可对该标记ID实施信息读取,同时只对其余标记ID实施协议记录处理。
图7示出了在向RFID电路元件To写入信息的过程中由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CPU203实施的控制程序。
在步骤S205,基于来自操作部件202的操作输入信号,CPU203判断操作者是否已输入启动向RFID电路元件To写入信息的信息写入命令。重复该步骤直到输入信息写入命令为止,一旦输入该命令,就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到步骤S210。应该注意,在输入信息写入命令时,CPU203在应用处理部件AP中根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实施处理,产生对应的处理指令信号(在该情况下是写入命令),且将该信号输出至通信处理部件CP。
在步骤S210,CPU203获取作为写入目标的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列表。该标记ID列表可由操作者使用操作部件202来输入,或通过读取预先记录中存储器204或大容量存储装置205中的信息来获取。
在步骤S215,CPU203参考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且判断分别与包含在所获取的标记ID列表中的每个标记ID相关联的所有通信协议是否已被存储。在与包含在标记ID列表中的标记ID相关联的通信协议没有整体地或部分地存储在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换而言之,排除了包含在标记ID列表中的所有标记ID的通信协议已被存储的情况),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300。在该步骤S300,CPU203实施协议记录处理(详见图8,这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其中,与未存储的通信协议相关的标记ID被存储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流程前进至步骤S217,这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另一方面,在包含在标记ID中的标记ID的所有通信协议已存储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217。
在步骤S217,基于操作者从操作部件202输入的操作输入信号,CPU203产生用于写入RFID电路元件To的IC电路部件150的写入数据。在图2所示例子中的写入数据例如是:RFID电路元件To-M中的表示对应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等的人员信息;以及RFID电路元件To-B中的表示对应物品的物品名称、文件内容、器材编号等的物品信息。
在步骤S220,基于存储部件CPM的存储内容,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中设定协议,该协议能使用与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相对应的通信协议来进行无线通信,以首先从包含在所获取的标记ID列表中的标记ID的所有通信协议中实施信息写入。
在步骤S225中,基于从应用处理部件AP输出的处理指令信号(在该情况下是写入命令),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中通过通信控制部件206和104将与上述设定的通信协议相对应的控制信号输出至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射频电路102,且指定作为写入目标的标记ID,从而将经受预定调制的询问波作为标记写入信号通过通信天线101发送至通信范围内存在的RFID电路元件To,用于将步骤S217中产生的写入数据写入可应用的RFID电路元件To的存储器部件155。
在步骤S230,CPU203判断向RFID电路元件To写入信息是否已成功。具体地说,CPU203通过通信控制部件206和104将控制信号输出至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射频电路102,将信息读取信号发送至实施了信息写入的RFID电路元件To。作为响应,从RFID电路元件To发送答复,CPU203基于通过通信控制部件104和206接收到的答复信号来检查存储在RFID电路元件To的存储器部件155内的信息,且使用已知的出错检测代码〔CRC(循环冗余校验)代码等〕来判断上述写入数据是否已合适地存储在存储器部件155中。在尚未正常地完成信息写入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返回至步骤S225,其中,将控制信号发送至射频电路102以再次发送标记写入信号(重试)。注意,尽管在图7中已被省略,但在实施了预定次数的这种重试且在该期间信息写入尚未成功的情况下,可实施对应的处理(例如,显示部件201上的出错显示)。另一方面,在正常地完成了信息写入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235。
在步骤S235,CPU203判断是否已对在步骤S210中所获取的包含在标记ID列表中的所有标记ID(与所有标记ID相关的RFID电路元件To;下文同样如此)实施信息写入。在尚未对所有标记ID实施信息写入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240,其中,改变协议设定以能使用与标记ID列表中的下一标记ID相对应的通信协议来进行无线通信。接着,流程返回至先前的步骤S225,其中,对下一标记ID实施信息写入。另一方面,在已对所有标记ID实施信息写入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245。
在步骤S245,CPU203将控制信号输出至显示部件201,且显示步骤S217至步骤S240的信息写入结果。这样,流程结束。
注意,尽管只有在包含在标记ID列表中的标记ID的所有通信协议已被存储在操作终端200的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才实施上述信息写入,且在标记ID列表的标记ID的一个或多个通信协议尚未存储的情况下实施协议记录处理,但在对标记ID列表中的至少一个标记ID已存储通信协议的情况下,可对该标记ID执行信息写入,同时只对其余标记ID实施协议记录处理,如前述图6所示。
图8示出了上述步骤S300的协议记录处理的详细程序。
在步骤S305,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中设定通信协议。在该实施例中,在协议记录处理过程中(在存储器204或大容量存储装置205中)预先设定和记录要依次切换的多个通信协议,在步骤S305,设定协议以能使用多个已记录的通信协议中的第一通信协议来进行无线通信。
在步骤S310,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中通过通信控制部件206和104来将与设定的通信协议相对应的控制信号发送至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射频电路102,从而通过通信天线101将经受预定调制的询问波作为标记读取信号发送至存在于通信范围内的RFID电路元件To,以用于读取存在于通信范围内的所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存储器部件155中记录的数据,而无需指定标记ID。
在步骤S315,CPU203判断来自通信范围内的RFID电路元件To的答复信号是否已通过通信控制部件104和206、响应于上述标记读取信号而被接收。在尚未接收到答复信号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230,其中,改变协议设定以能使用多个已记录的通信协议中的下一通信协议来进行无线通信。接着,流程返回至上述步骤S310,其中,使用下一通信协议实施信息读取。注意,尽管在图8中已被省略,但在实施了预定次数的重试而在该期间尚未接受到答复信号的情况下,可在步骤S315中作出确定以使流程前进至步骤S320。另一方面,在接收到答复信号的情况下,在步骤S315中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325。
在步骤S325,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中的存储部件CPM中存储与通信成功时所使用的通信协议相关联的、曾通信成功的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
在步骤S330,CPU203判断是否已使用多个记录的通信协议中的所有通信协议来实施信息读取。在尚未使用所有通信协议实施信息读取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320,其中,改变协议设定以能使用多个已记录的通信协议中的下一通信协议来进行无线通信。另一方面,在已使用所有通信协议实施信息读取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335。
在步骤S335,CPU203将控制信号输出至显示部件201,且显示上述步骤S305至步骤S330的信息记录结果。接着,例程结束。
基于以上参照图6至图8所述的控制,在RFID标记通信系统RS中实施下列操作。也就是说,例如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对RFID标记TM和TB实施信息读取,且RFID电路元件To-M和协议A以及RFID电路元件To-B和协议B关联地存储在操作终端200的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通信协议自动切换至协议A以对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实施信息读取,自动切换至协议B以对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实施信息读取。另一方面,在上述相关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尚未存储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流程自动前进至协议记录处理,依次切换预先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以与通信范围内的RFID电路元件To实施信息收发,在信息读取成功的情况下,读取标记ID和通信协议关联地存储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因此,在协议A和协议B包含在预先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中的情况下,RFID电路元件To-M和协议A、以及RFID电路元件To-B和协议B通过协议记录处理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件CPM中。由于这种结构,在依次对RFID标记TM和TB实施信息读取的情况下,通信协议自动切换至协议A以对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实施信息读取,且自动切换至协议B以对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实施信息读取。
此外,在对RFID标记TM和TB两者实施信息写入,且RFID电路元件To-M和协议A以及RFID电路元件To-B和协议B关联地存储在操作终端200的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通信协议自动切换至协议A以对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实施信息写入,自动切换至协议B以对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实施信息写入。另一方面,在上述相关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尚未存储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流程自动前进至协议记录处理,依次切换预先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以与通信范围内的RFID电路元件To实施信息收发,在信息读取成功的情况下,读取标记ID和通信协议关联地存储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这样,对RFID电路元件To-M和To-B实施信息写入。因此,在上述协议记录处理过程中协议A和协议B包含在预先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中的情况下,由于RFID电路元件To-M和协议A、以及RFID电路元件To-B和协议B通过协议记录处理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件CPM中,所以通信协议在协议记录处理之后自动切换至协议A以对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实施信息写入,且自动切换至协议B以对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实施信息写入。
图9示出了上述协议记录处理之后、操作终端200的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的存储内容的一例子。
图9对应于前述图2所示的例子,示出了存储为协议A的ISO/IEC 15693与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的标记ID“E022BBAA00112233”关联地被存储。该图还示出了存储为协议B的ISO/IEC 14443类型A与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的标记ID“042B1CE9D8B850”关联地被存储。
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RS中,与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相对应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To是通信目标。例如,在前述图2所示的例子中,与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协议A和协议B)相对应的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和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是通信目标。然后,即使在RFID电路元件To-M和To-B都存在于通信天线101的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切换(有选择地使用)通信协议实施通信来从这些RFID电路元件To-M和To-B实施信息读取。
也就是说,在协议记录处理过程中,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通过通信天线101使用通信协议A实施无线通信来从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获取标记ID。由于这种结构,实施预定的存储处理,且RFID电路元件To-M的标记ID与通信协议A关联地存储在操作终端200的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类似地,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通过通信天线101使用通信协议B实施无线通信来从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获取标记ID。由于这种结构,实施预定的存储处理,且RFID电路元件To-B的标记ID与通信协议B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件CPM中。
通过在对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实施信息读取或信息写入时将通信协议切换至协议A且在对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实施信息读取或信息写入时将通信协议切换至协议B,这种关联可高效和可靠地实施信息收发。也就是说,即使在多种RFID电路元件To分别对应于多种通信协议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可靠地、有鉴别地使用与每个RFID电路元件To匹配的通信协议来实现高度可靠的信息收发。
尤其在该实施例中,当对RFID电路元件To实施信息写入时,通信协议切换至与作为写入目标的RFID电路元件To相对应的通信协议,发送写入数据。例如,在前述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对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实施信息写入时,通信协议切换至协议A且写入数据发送至RFID电路元件To-M,而在对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实施信息写入时,通信协议切换至协议B且写入数据发送至RFID电路元件To-B。这样,可使用最优的通信协议向分别与多种通信协议相对应的多种RFID电路元件To高度可靠地写入信息。
此外,尤其在该实施例中,当操作者通过操作终端200的操作部件202执行操作输入时,应用处理部件AP根据预定的应用将操作输入转换成与操作输入相对应的处理指令信号。通信处理部件CP基于已转换的处理指令信号来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此时,存储部件CPM包含在通信处理部件CP中,且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与通信协议关联地被存储。例如,在前述图2所示的例子中,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的标记ID与协议A相关联地被存储,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的标记ID与协议B相关联地被存储。
因此,当具有用于对RFID电路元件To-M实施信息读取或信息写入的内容的处理指令信号从应用处理部件AP输入时,通信处理部件CP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从而基于存储部件CPM中的上述关联,使用协议来自动实施信息收发。类似地,当具有用于对RFID电路元件To-B实施信息读取或信息写入的内容的处理指令信号从应用处理部件AP输入时,通信处理部件CP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从而基于存储部件CPM中的上述关联,使用协议来自动实施信息收发。
结果,在应用处理部件AP内的处理中所需实施的唯一处理与通信协议切换无关:当操作者实施用于存取RFID电路元件To-M的操作时,产生提供对RFID电路元件To-M进行读取或写入的指令的处理指令信号,而当操作者实施用于存取RFID电路元件To-B的操作时,产生提供对RFID电路元件To-B进行读取或写入的指令的处理指令信号。
此外,尤其在该实施例中,当从应用处理部件AP输入提供从RFID电路元件To-M或RFID电路元件To-B读取信息的指令的处理指令信号(读取命令)时,通信处理部件CP参考存储部件CPM的存储内容,且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以确保使用对应的协议A或对应的协议B来实施信息读取。由于这种结构,在应用处理部件AP内的处理中所需实施的唯一处理是与通信协议切换无关的处理:当操作者输入从RFID电路元件To-M读取信息的操作时,产生提供对RFID电路元件To-M进行读取的指令的处理指令信号,而当操作者输入从RFID电路元件To-B读取信息的操作时,产生提供对RFID电路元件To-B进行读取的指令的处理指令信号。结果,在应用处理部件AP中,可执行与无线通信过程中所用协议无关的处理,由此无需考虑所用应用中的每个通信协议的兼容性和可应用性。这可提高应用开发的便利性。
此外,尤其在该实施例中,当从应用处理部件AP输入提供向RFID电路元件To-M或RFID电路元件To-B写入信息的指令的处理指令信号(写入命令)时,通信处理部件CP参考存储部件CPM的存储内容,且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以确保使用对应的协议A或对应的协议B来实施信息写入。由于这种结构,在应用处理部件AP内的处理中所需实施的唯一处理是与通信协议切换无关的处理:当操作者输入向RFID电路元件To-M写入信息的操作时,产生提供对RFID电路元件To-M进行写入的指令的处理指令信号,而当操作者输入向RFID电路元件To-B写入信息的操作时,产生提供对RFID电路元件To-B进行写入的指令的处理指令信号。结果,在应用处理部件AP中,可执行与无线通信过程中所用协议无关的处理,由此无需考虑所用应用中的每个通信协议的兼容性和可应用性。这可提高应用开发的便利性。
此外,尤其在该实施例中,在操作者实施向RFID电路元件To-M或RFID电路元件To-B写入信息的操作,且与RFID电路元件To-M相对应的协议A或与RFID电路元件To-B相对应的协议B未存储在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该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可使用协议A通过无线通信从定位在通信范围内的RFID电路元件To-M自动获取标记ID,且使用通信协议B通过无线通信从定位在通信范围内的RFID电路元件To-B自动获取标记ID。然后,基于信息获取结果,RFID电路元件To-M的标记ID与协议A关联地被存储在操作终端200的存储部件CPM中,RFID电路元件To-B的标记ID与协议B关联地被存储在操作终端200的存储部件CPM中。由于这种结构,可依次切换通信协议,在要向RFID电路元件To-M写入信息时切换至协议A,在要向RFID电路元件To-B写入信息时切换至协议B,由此实现高效和可靠的信息写入。
这样,当操作者实施写入信息的操作时,即使在与作为写入目标的RFID电路元件To相对应的通信协议未被存储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也从定位在通信范围内的RFID电路元件To自动获取标记ID,基于信息获取结果将与通信协议相关联的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存储在操作终端200的存储部件CPM中,从而可让操作者使用最优通信协议可靠地写入信息。
注意,除了以上实施例之外,可以根据本实施例作出各种改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和范围。下面将关于这些改型作出描述。
(1-1)当标记ID与通信参数关联地被存储时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通信协议与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相关联,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可允许通信协议和通信参数(除了通信协议之外,诸如发送输出或调制系数)与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相关联,且在信息收发过程中使用该关联。
该改型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RS并不局限于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而是允许作为通信目标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To对应于相互不同的通信参数(除了通信协议之外,诸如发送输出或调制系数)。这种系统的构造与前述实施例的图1至图5所示的相同,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图10示出了在该改型中上述协议记录处理之后、操作终端200的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的存储内容的一例子。
图10对应于前述图2和图9所示的例子,示出了作为协议A的ISO/IEC15693和通信参数A(发送输出强度为20dBm等)与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的标记ID“E022BBAA00112233”关联地被存储。该图还示出了作为协议B的ISO/IEC 14443类型A和通信参数B(发送输出强度为25dBm等)与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的标记ID“042B1CE9D8B850”关联地被存储。
在该改型中,由操作终端200的CPU203执行的控制内容与前述图6至图8的流程图所示相同,其中用“协议和参数”来替换“协议”,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由于以上控制,在该改型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RS中实施下列操作。也就是说,例如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对RFID标记TM和TB实施信息读取,且RFID电路元件To-M和协议A和参数A以及RFID电路元件To-B和协议B和参数B关联地存储在操作终端200的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通信协议和通信参数分别自动切换至协议A和参数A以对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实施信息读取,分别自动切换至协议B和参数B以对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实施信息读取。另一方面,在上述相关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尚未存储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流程自动前进至协议和参数记录处理,依次切换预先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以与通信范围内的RFID电路元件To实施信息收发,在信息读取成功的情况下,读取标记ID、通信协议和通信参数关联地存储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因此,在协议A和参数A、以及协议B和参数B包含在预先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和通信参数中的情况下,RFID电路元件To-M、协议A和参数A,以及RFID电路元件To-B、协议B和参数B通过协议和参数记录处理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件CPM中。由于这种结构,在依次对RFID标记TM和TB实施信息读取的情况下,可自动地将通信协议切换至协议A且将通信参数切换至参数A以从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读取信息,以及自动地将通信协议切换至协议B且将通信参数切换至参数B以从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读取信息。
此外,在对RFID标记TM和TB两者实施信息写入,且RFID电路元件To-M、协议A和参数A以及RFID电路元件To-B、协议B和参数B如前述图10所示关联地存储在操作终端200的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通信协议和通信参数自动切换至协议A和参数A以对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实施信息写入,自动切换至协议B和参数B以对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实施信息写入。另一方面,在上述相关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尚未存储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的情况下,流程自动前进至协议和参数记录处理,依次切换预先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以与通信范围内的RFID电路元件To实施信息收发,在信息读取成功的情况下,读取标记ID、通信协议和通信参数关联地存储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存储部件CPM中。这样,对RFID电路元件To-M和To-B实施信息写入。因此,在上述协议和参数记录处理过程中协议A和参数A、以及协议B和参数B包含在预先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中的情况下,在该协议和参数记录处理之后,RFID电路元件To-M、协议A和参数A,以及RFID电路元件To-B、协议B和参数B根据该协议和参数处理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件CPM中,从而可将通信协议和通信参数分别切换至协议A和参数A以向RFID标记TM的RFID电路元件To-M写入信息,分别切换至协议B和参数B以向RFID标记TB的RFID电路元件To-B写入信息。
根据上述改型,即使在分别对应于多种通信参数的多种RFID电路元件To是通信目标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可靠地、有鉴别地使用与每个RFID电路元件To匹配的通信参数来实现高度可靠的信息收发。
(1-2)当RFID标记通信设备包括所有功能时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RFID标记通信系统RS包括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和操作终端200,但RFID标记通信设备也可设计成包括RFID标记通信系统RS的所有功能。
如图11所示,该改型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包括显示部件301和操作部件302,显示部件301构造成显示各种信息和消息,操作部件302由多个按键构成且能让操作者输入指令和信息。
如图12所示,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包括显示部件301、操作部件302、CPU(中央处理单元)303、存储器304、大容量存储装置305、通信天线306和射频电路307,存储器304例如包括RAM或ROM,大容量存储装置305包括硬盘装置且构造成存储各种信息,通信天线306形成一通信范围(未示出),包括与多个通信协议相对应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To且对多个RFID电路元件To实施无线通信,射频电路307构造成经由通信天线306通过无线通信存取RFID电路元件To的IC电路部件150且处理从RFID电路元件To读取的信号。图12类似于前述图2,示出了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经由通信天线306对与两个不同通信协议A和B相对应的RFID标记TM和TB(RFID电路元件To-M和To-B)实施无线通信的情况。注意,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前述操作终端200的存储器(RAM)204,在操作终端200的上述存储器(RAM)204中打开和启动多个应用程序、通信处理程序和通信驱动程序,在功能上构造成由这些程序来启动的应用处理部件AP、通信处理部件CP和通信驱动器CD变成能将指令信号和信息信号向彼此发送和从彼此接收指令信号和信息信号。此外,通信驱动器CD对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收发信号。
除了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之外的所有部件以及由CPU303执行的控制内容与前述实施例的图3至图9的相同,将省略对其的描述。该改型也可提供与前述实施例类似的优点。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2。该实施例通过使设置到对应多个目标物(例如人员和物品)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To相互关联来用作物品取走或结账控制,且通过合适地执行上述关联可在RFID标记通信系统用于物品管理的情况下提高信息收发的可靠性。
该实施例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RS包括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和能操作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操作终端200。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包括形成一通信范围S(参见图13,这就在后面进行描述)的通信天线101,该通信天线101包括分别与多个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相对应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To以实施无线通信,且能通过在多个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之间有选择的切换来与通信范围S内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To通信。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和操作终端200的功能构造与前述图2的相同。此外,射频电路102和RFID电路元件To的功能构造与前述图4和图5中的相同。
图13示出了在该实施例的操作终端200内处理控制的功能构造的一例子。注意,这里的附图示例地示出了以下情况: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对定位在通信范围S内的与两个不同的通信协议相对应的RFID标记TM和TB实施无线通信,且RFID标记TM和TB与前述图2所示的相同。也就是说,RFID标记TM包括使用协议A来实施信息收发的RFID电路元件To-M,且例如设置到与人员相关的物品(名签或ID卡;下文中称为“第一目标物”)。此外,RFID标记TB包括使用协议B来实施信息收发的RFID电路元件To-B,且例如设置到由上述人员取走或结账的物品(例如文档、文件、或器材件;下文中称为“第二目标物”)。
在图13中,在操作终端200的上述存储器(RAM)204中打开和启动多个应用程序、通信处理程序和通信驱动程序,在功能上构造成由这些程序来启动的应用处理部件AP’、通信处理部件CP’和通信驱动器CD变成能将指令信号和信息信号向彼此发送和从彼此接收指令信号和信息信号。还有,通信驱动器CD构造成通过上述通信控制部件206和104之间的接口连接来将信号发送到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和从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接收信号。
上述应用处理部件AP’响应于操作者借助上述操作部件202的操作输入、根据预定的应用程序来实施处理,产生对应的处理指令信号(在该实施例中是读取指令),且将其输出至通信处理部件CP’。通信处理部件CP’基于由应用处理部件AP’产生的处理指令信号来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
此外,通信处理部件CP’包括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该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构造成使由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在信息读取过程中用协议所要切换至的多个通信协议获取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相关联。也就是说,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作为预定的存储处理,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使由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用协议A获取的RFID电路元件To-M的标记ID与由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用协议所切换至的协议B获取的RFID电路元件To-B的标记ID相关联。
此外,应用处理部件AP’包括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该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构造成基于通信处理部件CP’的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的处理结果来使对应于相关的标记ID的目标物相关联。也就是说,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作为预定的存储处理,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使对应于RFID电路元件To-M的第一目标物与对应于RFID电路元件To-B的第二目标物相关联。
由于以上结构,当操作者执行使用操作部件202输入的读取操作时,应用处理部件AP’产生对应的提供读取指令的处理指令信号,通信处理部件CP’基于该处理指令信号来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由于这种结构,通信协议A和B用在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射频电路102的接收部分143中以分别获取RFID电路元件To-M和To-B的标记ID,通信处理部件CP’的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使已获取的标记ID相关联,且将该信息共同地输出至应用处理部件AP’。然后,应用处理部件AP’的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使与RFID电路元件To-M和To-B相对应的第一目标物和第二目标物相关联。
图14示出了由该实施例的操作终端200的CPU203执行的的控制程序。
在步骤S705,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中设定通信协议。在该实施例中,在信息读取过程中要依次切换的多个通信协议被预先设定和记录(在存储器204或大容量存储装置205中),在步骤S705,设定协议以能使用多个已记录的通信协议中的第一通信协议来进行无线通信。
在步骤S710,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中通过通信控制部件206和104来将与设定的通信协议相对应的控制信号发送至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射频电路102,从而通过通信天线101将经受预定调制的询问波作为标记读取信号发送至存在于通信范围S内的RFID电路元件To,以用于读取存在于通信范围S内的所有RFID电路元件To的存储器部件155中记录的数据,而无需指定标记ID。
在步骤S715,CPU203判断来自通信范围内的RFID电路元件To的答复信号是否已通过通信控制部件104和206、响应于标记读取信号而被接收。在没有接受到答复信号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720,其中,通过通信控制部件206和104将控制信号发送至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射频电路102,实施协议切换以能使用上述记录的发送部分142中的多个通信协议来进行无线通信。接着,流程返回至上述步骤S710,其中,使用下一通信协议实施信息读取。注意,尽管在图14中已被省略,但在实施了预定次数的重试而在该期间尚未接受到答复信号的情况下,可在上述步骤S715中作出确定以使流程前进至步骤S720。另一方面,在接收到答复信号的情况下,在上述步骤S715中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725。
在步骤S725中,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中基于接收的答复信号来获取作为读取目标的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
在步骤S730,CPU203判断是否已通过以预定次序依次经过上述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中的所有通信协议来实施信息读取。在尚未使用所有通信协议实施信息读取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720,其中,将控制信号发送至射频电路102以切换发送部分142中的通信协议。另一方面,在已使用所有通信协议实施信息读取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735。这样,在上述步骤S705至S730中,在通过依次切换通信协议来经过所有通信协议的过程中,形成一包括分别与多个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相对应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的通信范围,且执行无线通信。
在步骤S735中,当在上述步骤S705至步骤S730中通过以预定次序切换通信协议经过多个通信协议时,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中使获取的所有标记ID相关联。接着,将关联的标记ID输出至应用处理部件AP’。
在步骤S740中,CPU203在应用处理部件AP’的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获取分别与这些标记ID相关的成组目标物信息,且基于由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进行关联的标记ID来使成组的目标物信息相关联。注意,目标物信息预先与记录在存储器204或大容量存储装置205中的标记ID相关联,CPU参考链接信息(使目标物信息与标记ID相关联的信息)来获取目标物信息。然后,流程结束。
注意,关联的目标物信息例如存储在大容量存储装置205中,且随后用于取走或结账管理等。
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RS中,与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相对应的多个RFID电路元件To是通信目标。例如,在前述图13所示的例子中,RFID电路元件To-M使用协议A来实施无线通信,RFID电路元件To-B使用协议B来实施无线通信。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射频电路102的发送部分142基于来自操作终端200的CPU203的控制信号来依次切换通信协议,且使用各个已切换的通信协议,接收部分143通过通信天线101从RFID电路元件To获取信息。由于这种结构,当通信天线101的通信范围S的通信协议切换至协议A时,从RFID电路元件To-M获取标记ID,而当同一通信范围S的通信协议切换至协议B时,从RFID电路元件To-B获取标记ID。
这样,同一通信范围S中的由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获取的两个标记ID通过操作终端200的通信处理部件CP’的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相互关联。然后,响应于两个标记ID的这种关联,应用处理部件AP’的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使对应于RFID电路元件To-M的第一目标物与对应于RFID电路元件To-B的第二目标物相关联。由于这种结构,可使作为第一目标物的人员和使用与人员有关目标(名签或ID卡)的物品、与作为第二目标物的由人员携带的物品(书、文档、器材件等)相关联。这可执行物品取走或结账管理,包括管理诸如谁取走了物品和物品是否已返回之类的信息。这样,可使人员和物品合适地关联,从而即使在RFID标记通信系统RS用于物品管理等的情况下,也能进行高效可靠的信息收发。
此时,由人员使用的RFID电路元件To-M和由物品使用的RFID电路元件To-B是具有相互不同的通信协议的不同类型的RFID电路元件To。由于这种结构,与RFID电路元件To由相同类型的RFID电路元件To形成的情况相比,可实施具有最小干扰和误读的高度可靠通信且实施各种处理。
此外,尤其在该实施例中,当操作者通过操作终端200的操作部件202执行操作输入时,应用处理部件AP’根据预定的应用将输入转换成与操作输入相对应的处理指令信号。通信处理部件CP’基于已转换的处理指令信号来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也就是说,应用处理部件AP’被包含作为上部功能件,通信处理部件CP’被包含作为下部功能件。然后,与由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获取的标记ID的处理相关,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设置在作为下部功能件的通信处理部件CP’中,首先使由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获取的多个标记ID相关联。然后,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设置在作为上部功能件的应用处理部件AP’中,且基于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的处理结果使对应于获取的多个标记ID的目标物相关联。
这样,可基于来自操作终端200的操作顺畅和迅速地实施对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控制处理,且通过分工为上部功能件和下部功能件可顺畅和迅速地实施由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获取标记ID的处理。此外,可通过提高通信处理部件CP’的下部功能件的专门性来提高应用处理部件AP’的上部功能件的多用性,由此提高应用开发的便利性。
此外,尤其在该实施例中,通信处理部件CP’的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使标记ID彼此关联,且该关联输出至应用处理部件AP’。这种对于获取的标记ID的共同输出能让接收标记ID的应用处理部件AP’易于确认这些ID之间的关联,从而可顺畅地和可靠地执行接下来的处理(诸如使目标物彼此关联)。
此外,尤其在该实施例中,基于操作终端200的CPU203的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射频电路102的发送部分142通过经过所有协议来在多个协议之间进行切换。由于这种结构,例如在前述图13所示的例子中,在单个通信范围S中,可以根据协议A和根据协议B来执行可靠的通信,且从RFID电路元件To-M和RFID电路元件To-B可靠地获取标记ID。然后,在单个通信范围S中,可通过经过所有协议来在多个协议A和B之间进行切换,此时获取与RFID电路元件To-M和To-B相对应的两个标记ID,由此(从操作者的角度)基本上同时获取两个标记ID。因此,与尝试获取标记ID同时手动在多个协议之间进行切换等的情况相比,可顺畅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注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2,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作出各种改型。下面将关于这些改型作出描述。
(2-1)在两次经过协议且假如获取结果匹配就实施输出的情况下
尽管在实施例2中,通信处理部件CP’通过以预定次序在诸通信协议之间进行切换来经过所有的通信协议,使该期间获取的标记ID相关联,然后将这些标记ID输出至应用处理部件AP’,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该改型中,通信处理部件CP’两次经过通信协议,在第一次经过和第二此经过获取的标记ID匹配的情况下,使这些标记ID相关联且将其输出至应用处理部件AP’。
图15示出了由该改型的操作终端200的CPU203执行的的控制程序。
步骤S805至步骤S830与前述图14的步骤S705至步骤S730相同。也就是说,CPU203设定协议以能使用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中的第一通信协议来进行无线通信,在射频电路102中,根据设定的通信协议,通过通信天线101来将标记读取信号发送至存在于通信范围S内的RFID电路元件To。在响应于标记读取信号接收到来自RFID电路元件To的答复信号的情况下,基于该答复信号来获取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当通过在多个通信协议之间进行切换来获取该标记ID,直到以预定次序经过所有协议为止时,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835。
在步骤S835,CPU将第一次经过的标记ID存储在存储器204中,该标记ID是在以预定次序第一次经过多个通信协议期间获取的。
在步骤S840,CPU203判断是否已通过以预定次序再一次经过(也就是说,总计两次经过)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中的所有通信协议来实施信息读取。在尚未作出第二次经过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820,其中,将控制信号发送至射频电路102以切换发送部分142中的通信协议。另一方面,在已通过第二次经过通信协议来实施信息读取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850。
在步骤S850,CPU将第二次经过的标记ID存储在存储器204中,该标记ID是在以预定次序第一次经过多个通信协议之后、作出另一次经过期间获取的。
在步骤S855,CPU203读取存储在存储器204中的第一次经过的标记ID和第二次经过的标记ID,且判断两标记ID是否相互匹配。当两标记ID不匹配时,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返回到步骤S805。另一方面,当两标记ID匹配时,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860。
在步骤S860,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中使在步骤S855中匹配的两标记ID彼此关联。接着,将关联的标记ID输出至应用处理部件AP’。
在步骤S865中,CPU203在应用处理部件AP’的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中获取分别与这些标记ID相关的成组目标物信息,且基于由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进行关联的标记ID来使成组的目标物信息相关联。然后,流程结束。
在上述改型中,基于操作终端200的CPU203的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射频电路102的发送部分142通过第一次经过然后又一次经过(也就是说,总计两次经过)诸协议来在多个通信协议之间进行切换。由于这种结构,例如在前述图13所示的例子中,在单个通信范围S中,可以根据协议A和根据协议B来执行更加可靠的通信,且从RFID电路元件To-M和RFID电路元件To-B更加可靠地获取标记ID。然后,当第一次经过的标记ID获取结果和第二次经过的标记ID获取结果匹配时,这些标记ID相关联,从而可免除变动的信息读取结果,且更加准确地识别存在于同一通信范围S内的RFID电路元件To-M和RFID电路元件To-B。这能高度可靠地进行信息读取和后续关联。
(2-2)当经过诸协议持续预定时间段时
在该实施例中,当在通过以预定次序经过诸协议然后再多次重复该经过来切换通信协议的情况下,预定时间段内获取的标记ID匹配时,使这些标记ID相关联且将其输出至应用处理部件AP’。
图16示出了由该改型的操作终端200的CPU203执行的的控制程序。
在步骤S901,CPU203将开始读取信息后过去的时间t初始化为0,将表示通信协议切换期间以预定次序经过多个通信协议的次数的变量N初始化为0。
在步骤S903,CPU203启动定时器(未示出),以对开始信息读取后过去的时间t开始计数。
步骤S905至步骤S930与前述图14的步骤S705至步骤S730基本相同。也就是说,CPU203设定协议以能使用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中的第一通信协议来进行无线通信,在射频电路102中,根据设定的通信协议,通过通信天线101来将标记读取信号发送至存在于通信范围S内的RFID电路元件To。在响应于标记读取信号接收到来自RFID电路元件To的答复信号的情况下,基于该答复信号来获取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当通过在多个通信协议之间进行切换来获取该标记ID,直到以预定次序经过(第n次经过)所有协议为止时,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935。
在步骤S935,CPU将第n次经过的标记ID存储在存储器204中,该标记ID是在以预定次序经过(第n次经过)多个通信协议期间获取的。
在步骤S937,CPU将表示上述经过次数的变量N增一,流程前进至步骤S940。
在步骤S940,CPU203判断开始信息读取后过去的时间t(对于该时间t,在上述步骤S903中开始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定时间T。注意,该时间T预先设定至合适的时间,且存储在存储器204或大容量存储装置205中。在过去的时间t小于预定时间T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返回至步骤S920,在该步骤S920,重复经过通信协议。另一方面,在过去的时间t大于或等于预定时间T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955。
在步骤S955,CPU203判断存储在204中的第一次至第n次经过的标记ID是否彼此匹配。当标记ID不匹配时,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返回到步骤S901。另一方面,当标记ID匹配时,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960。
在步骤S960,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中使在上述步骤S955中匹配的标记ID彼此关联。接着,将关联的标记ID输出至应用处理部件AP’。
在步骤S965中,CPU203在应用处理部件AP’的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中获取分别与这些标记ID相对应的成组目标物信息,且基于由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进行关联的标记ID来使成组的目标物信息相关联。然后,流程结束。
注意,尽管在以上标记ID仅仅在第一至第n标记ID匹配的情况下才相关联,但标记ID也可在第一至第n标记不都匹配的情况下相关联,而是可预定数量(由操作者来设定)匹配。
在以上改型中,基于操作终端200的CPU203的控制,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射频电路102的发送部分142通过在预定时间范围T内重复地经过诸协议,来在多个协议之间进行切换。由于这种结构,例如在前述图13所示的例子中,在单个通信范围S中,可以根据协议A和根据协议B来执行更加可靠的通信,且从RFID电路元件To-M和RFID电路元件To-B更加可靠地获取标记ID。然后,当预定时间范围T内连续获取的标记ID获取结果匹配时,这些标记ID相关联,从而可免除变动的信息读取结果,且更加准确地识别存在于同一通信范围S内的RFID电路元件To-M和RFID电路元件To-B。这能高度可靠地进行信息读取和后续关联。
(2-3)在协议经过过程中局部地多次重复信息读取的情况下
根据所用的RFID电路元件To和通信协议的类型,即使当接收到采用对应协议的标记读取信号时,也不总是实施正常的响应,从而导致以一定的几率响应。考虑到这些情况,对于协议所切换至的多个协议中的某个通信协议,可多次实施信息读取(包括在一次通信读取期间所谓多次地进行重试)。由于这种结构,即使在从具有这种特定响应模式的RFID电路元件To实施信息读取的情况下,也可以可靠地获取标记ID。
此外,在因此用某个通信协议多次实施信息读取的情况下,可通过使用该通信协议执行信息读取和使用该通信协议的子协议(使用相同的通信协议但不同的通信参数)执行信息读取来实施信息读取。也就是说,根据所用的RFID电路元件To和通信协议的类型,即使在接收到采用对应协议的标记读取信号的情况下,也不总是给出响应,从而导致以一定几率响应,在这种情况下,可设置设定以使可用该通信协议的子协议进行响应。注意,这里的术语“通信协议的子协议”是指相同的通信协议但不同的通信参数(例如,发送输出强度、调制系数等)。考虑到这种情况,对于协议所切换至的多个通信协议中的某个通信协议,可通过使用该通信协议实施信息读取和使用该通信协议的子协议实施信息读取来执行信息读取,由此即使在如上所述从具有这种特定响应模式的RFID电路元件To实施信息读取的情况下,也可更加可靠地获取标记ID。
(2-4)当通信处理部件具有标记ID和目标物链接信息时
图17示出了在该改型的操作终端200内处理控制的功能构造的一例子。注意,图17中与图13中部件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图17中,通信处理部件CP’在功能上构造成启动上述通信处理程序,且包括第一存储部件CPM’,该第一存储部件CPM’存储多个通信协议中的每一个与多个RFID电路元件To的目标物中的每一个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表)。也就是说,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存储部件CPM’存储一表,该表使协议A和设置到对应RFID电路元件To-M的第一目标物相关联,且使协议B和设置到对应RFID电路元件To-B的第二目标物相关联。
此外,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基于存储在第一存储部件CPM’中的对应关系,通信处理部件CP’的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使得使用协议A获取的RFID电路元件To-M的标记ID与第一目标物相关联,使得使用协议B获取的RFID电路元件To-B的标记ID与第二目标物相关联,且将这些标记ID共同输出至应用处理部件AP’的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结果,基于从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共同输出的与第一目标物相关联的标记ID和与第二目标物相关联的标记ID,应用处理部件AP’的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使第一目标物和第二目标物相关联。注意,所有其它部件的构型与前述图13的相同。
图18示出了由该改型的操作终端200的CPU203执行的的控制程序。
步骤S1005至步骤S1025与前述图14的步骤S705至步骤S725相同。也就是说,CPU203设定协议以能使用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中的第一通信协议来进行无线通信,在射频电路102中,根据设定的通信协议,通过通信天线101来将标记读取信号发送至存在于通信范围S内的RFID电路元件To。在响应于标记读取信号接收到来自RFID电路元件To的答复信号的情况下,基于该答复信号来获取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
在步骤S1027,基于存储在第一存储部件CPM’中的对应关系,CPU203在通信处理部件CP’的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中使得使用在上述步骤S1005中设定的通信协议获取的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与对应目标物相关联。接着,将关联的标记ID和目标物输出至应用处理部件AP’。
在步骤S1030,判断是否已通过以预定次序经过多个通信协议来实施信息读取。在尚未使用所有通信协议实施信息读取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1020,其中,将控制信号发送至射频电路102以切换发送部分142中的通信协议。另一方面,在已使用所有通信协议实施信息读取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条件,且流程前进至步骤S1040。
在步骤S1040,基于在上述步骤S1027中从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共同输出的标记ID和目标物之间的关系,CPU203在应用处理部件AP’的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中使得分别对应于通过在上述步骤S1005至步骤S1030中依次经过协议来切换多个通信协议时所获取的所有标记ID的、成组目标物信息相关联。然后,流程结束。
在以上改型中,基于在通过经过诸协议来切换多个通信协议时所获取的多个标记ID的共同性质,作为下部功能件的通信处理部件CP’的第一存储部件CPM’预先使标记ID与目标物相关联,作为上部功能件的应用处理部件AP’使多个成组的目标物信息相关联。这可顺畅地和容易地实现物品取走和结账管理。
(2-4)当应用处理部件具有标记ID和目标物链接信息时
图19示出了在该改型的操作终端200内处理控制的功能构造的一例子。注意,图19中与图13中部件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图19中,应用处理部件AP’在功能上构造成启动上述通信处理程序,且包括第二存储部件APM’,该第二存储部件APM’存储多个通信协议中的每一个与多个RFID电路元件To的目标物中的每一个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表)。也就是说,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存储部件CPM’存储一表,该表使协议A和设置到对应RFID电路元件To-M的第一目标物相关联,且使协议B和设置到对应RFID电路元件To-B的第二目标物相关联。
此外,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通信处理部件CP’的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使得使用协议A获取的RFID电路元件To-M的标记ID与使得使用协议B获取的RFID电路元件To-B的标记ID相关联,且将该信息共同输出至应用处理部件AP’的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结果,基于从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共同输出的、与协议A相对应的RFID电路元件To-M的标记ID和与协议B相对应的RFID电路元件To-B的标记ID,且基于存储在第二存储部件APM’中的对应关系,应用处理部件AP’的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使对应于协议A的第一目标和对应于协议B的第二目标相关联。注意,所有其它部件的构型与前述图13的相同。
图20示出了由该改型的操作终端200的CPU203执行的的控制程序。
步骤S1105至步骤S1125与前述图14的步骤S705至步骤S735相同。也就是说,CPU203设定协议以能使用记录的多个通信协议中的第一通信协议来进行无线通信,在射频电路102中,根据设定的通信协议,通过通信天线101来将标记读取信号发送至存在于通信范围S内的RFID电路元件To。在响应于标记读取信号接收到来自RFID电路元件To的答复信号的情况下,基于该答复信号来获取RFID电路元件To的标记ID。然后,在判断是否通过以预定次序经过诸协议来使用多个通信协议实施信息读取且判断结果标明已作出这种经过的情况下,通信处理部件CP’的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使得在步骤S705至步骤S730中以预定次序经过所有协议在多个通信协议之间进行切换时所获取的所有标记ID相关联。接着,将关联的标记ID输出至应用处理部件AP’。
在步骤S1140,基于存储在第二存储部件APM’中的上述对应关系,CPU203在应用处理部件AP’的第二关联处理部件APR’中使得与由第一关联处理部件CPR’进行关联的每个标记ID的每个RFID电路元件To相对应的多个通信协议所对应的目标物相关联。然后,流程结束。
在以上改型中,在作为上部功能件的应用处理部件AP’中,多个成组的目标物信息经由通信协议类型与通过在作为下部功能件的通信处理部件CP’中所关联的多个标记ID相关联。这可顺畅地和容易地实现物品取走和结账管理。
(2-6)当RFID标记通信设备包括所有功能时
在该实施例中,类似于前述的实施例1,RFID标记通信设备可包括RFID标记通信系统RS的所有功能。这种情况下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的结构与前述图11、图12、图13等所示的相同。此外,由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的CPU303执行的控制内容与前述图14等的相同,将省略对其的描述。该改型也可提供与实施例2类似的优点。
注意,以上各图(诸如图3、图4和图5)中所示的箭头表示信号流的例子,但信号流方向并不局限于此。
还应注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图6、7、8等的流程图中所示的程序,也可作出程序的增删以及次序的改变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除了先前所述之外,根据以上各实施例和修改的方法可采用适当组合来加以利用。
注意,可以根据本发明作出没有特别描述的各种改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和范围。

Claims (19)

1.一种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能够与多个RFID电路元件(To-B,To-M)进行通信,每个RFID电路元件(To-B,To-M)具有收发信息的标记天线(151)和存储信息的IC电路部件(150),所述RFID标记通信设备包括:
通信天线(306),用于形成一通信范围(S)且实施无线通信,所述通信范围(S)包括所述RFID电路元件(To-B,To-M);
至少一个信息获取装置(143),用于尝试通过有选择地使用彼此不同的多个通信协议来从定位在所述通信范围(S)内的所述RFID电路元件(To-B,To-M)获取标记识别信息;以及
存储处理装置(CPM;APR’,CPR’),用于相对于与每个通信协议相关联的多个标记识别信息实施预定的存储处理,所述多个标记识别信息是通过所述至少一个信息获取装置(143)使用所述彼此不同的多个通信协议来获取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通信协议包括彼此不同的第一通信协议和第二通信协议;
所述通信天线(306)形成第一通信范围,所述第一通信范围包括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和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以实施无线通信,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具有使用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收发信息的第一标记天线(151)和存储信息的第一IC电路部件(150),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协议收发信息的第二标记天线(151)和存储信息的第二IC电路部件(150);
所述至少一个信息获取装置(143)包括第一信息获取装置(143)和第二信息获取装置(143),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装置(143)使用所述第一通信协议通过无线通信来从定位在所述第一通信范围内的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获取第一标记识别信息;所述第二信息获取装置(143)使用所述第二通信协议通过无线通信来从定位在所述第一通信范围内的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获取第二标记识别信息;以及
所述存储处理装置(CPM)具有第一存储装置(CPM),所述第一存储装置(CPM)用于存储与所述第一通信协议相关联的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的所述第一标记识别信息、以及与所述第二通信协议相关联的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的所述第二标记识别信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标记通信设备能够通过有选择地在多个通信参数之间进行切换来实施通信,所述多个通信参数包括彼此不同的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装置(143)使用所述第一通信参数通过无线通信来从定位在所述第一通信范围内的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获取所述第一标记识别信息;
所述第二信息获取装置(143)使用所述第二通信参数通过无线通信来从定位在所述第一通信范围内的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获取所述第二标记识别信息;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装置(143)和所述第二信息获取装置(143)的信息获取结果,所述第一存储装置(CPM)存储与所述第一通信参数相关联的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的所述第一标记识别信息、以及与所述第二通信参数相关联的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的所述第二标记识别信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写入数据产生装置(S217),用于产生向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的所述第一IC电路部件(150)写入的第一写入数据、或用于向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的所述第二IC电路部件(150)写入的第二写入数据;以及
写入数据发送装置(142),用于通过所述通信天线(306)并基于所述第一存储装置(CPM)的存储内容,使用所述第一通信协议和所述第一通信参数中的至少所述第一通信协议通过无线通信来向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发送所述第一写入数据,或使用所述第二通信协议和所述第二通信参数中的至少所述第二通信协议通过无线通信来向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发送所述第二写入数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操作装置(302),用于能让操作者进行操作输入;
第一应用处理部件(AP),用于根据预定的应用程序实施所述操作者借助所述第一操作装置(302)进行操作输入的处理,且用于产生与所述操作输入相对应的处理指令信号;以及
第一通信处理部件(CP),所述第一通信处理部件(CP)具有所述第一存储装置(CPM),且用于基于由所述第一应用处理部件(AP)产生的所述处理指令信号,来控制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装置(143)和第二信息获取装置(143)或控制所述写入数据发送装置(14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天线(306)形成第二通信范围(S),所述第二通信范围(S)同时包括分别与所述彼此不同的多个通信协议相对应的所述多个RFID电路元件(To-B,To-M),以实施无线通信,以及
所述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还包括协议切换装置(142),用于在所述多个通信协议之间一一切换;
所述至少一个信息获取装置(143)包括用于实施获取处理的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用于使用由所述协议切换装置(142)一一切换的每个通信协议,来尝试通过无线通信从定位在所述第二通信范围(S)内的所述RFID电路元件(To-B,To-M)获取信息;以及
所述存储处理装置(APR’,CPR’)具有第一关联处理装置(CPR’)和第二关联处理装置(APR’),所述第一关联处理装置(CPR’)用于使第三RFID电路元件(To-M)的第三标记识别信息与第四RFID电路元件(To-B)的第四标记识别信息相关联,所述第三标记识别信息是使用由所述协议切换装置(142)切换至的第三通信协议来从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获取的,所述第四标记识别信息是使用由所述协议切换装置(142)切换至的第四通信协议来从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获取的;所述第二关联处理装置(APR’)用于基于来自所述第一关联处理装置(CPR’)的处理结果,使对应于所述第三RFID电路元件(To-M)的第一目标物与对应于所述第四RFID电路元件(To-B)的第二目标物相关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协议切换装置(142)通过以预定次序循环经过所述多个协议来在所述多个通信协议之间进行切换时,所述第一关联处理装置(CPR’)使由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获取的所述第三标记识别信息与所述第四标记识别信息相关联。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其特征在于:
在当所述协议切换装置(142)通过以预定次序经过所述多个通信协议来在所述多个通信协议之间进行切换时的、第一次经过的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的获取结果与当所述协议切换装置(142)通过以预定次序经过所述多个通信协议来在所述多个通信协议之间接着切换时的、第二次经过的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的获取结果相匹配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关联处理装置(CPR’)使在所述第一次经过和所述第二次经过过程中获取的所述第三标记识别信息与所述第四标记识别信息相关联。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协议切换装置(142)通过以预定次序经过所述多个协议且重复经过来在所述多个通信协议之间进行切换,并且在预定时间范围内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的获取结果彼此匹配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关联处理装置(CPR’)使所获取的所述第三标记识别信息与所述第四标记识别信息相关联。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协议切换装置(142)通过以所述预定次序经过所述多个通信协议来在所述多个通信协议之间进行切换时,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相对于包含在所述多个通信协议中的一个通信协议实施多次所述信息获取处理,而使用除了所述一个通信协议之外的所有其它通信协议实施一次所述信息获取处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300),其特征在于:
当通过以所述预定次序经过所述多个通信协议来在所述多个通信协议之间进行切换时,所述协议切换装置(142)在所述一个通信协议的下一次序中切换至所述一个通信协议的子协议;以及
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通过使用所述一个通信协议来实施一次所述信息获取处理,且响应于所述协议切换装置(142)的所述切换,通过使用所述子协议来实施一次所述信息获取处理。
12.一种RFID标记通信系统(RS),具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和能操作所述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操作终端(2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终端(200)具有存储处理装置(CPM;APM’,APR’,CPM’,CPR’),所述存储处理装置用于相对于与每个通信协议相关联的多个标记识别信息实施预定的存储处理,所述多个标记识别信息是通过所述至少一个信息获取装置(143)使用所述彼此不同的多个通信协议来获取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RS),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通信协议包括彼此不同的第一通信协议和第二通信协议;
所述通信天线(101)形成第一通信范围,所述第一通信范围包括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和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以实施无线通信,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具有使用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收发信息的第一标记天线(151)和存储信息的第一IC电路部件(150),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具有使用所述第二通信协议收发信息的第二标记天线(151)和存储信息的第二IC电路部件(150);
所述至少一个信息获取装置(143)包括第一信息获取装置(143)和第二信息获取装置(143),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装置(143)使用所述第一通信协议通过无线通信来从定位在所述第一通信范围内的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获取第一标记识别信息;所述第二信息获取装置(143)使用所述第二通信协议通过无线通信来从定位在所述第一通信范围内的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获取第二标记识别信息;以及
所述存储处理装置(CPM)具有第二存储装置(CPM),所述第二存储装置(CPM)用于存储与所述第一通信协议相关联的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的所述第一标记识别信息、以及与所述第二通信协议相关联的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的所述第二标记识别信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RS),其特征在于:
所述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能够通过有选择地在多个通信参数之间进行切换来实施通信,所述多个通信参数包括彼此不同的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
所述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装置(143)使用所述第一通信参数通过无线通信来从定位在所述第一通信范围内的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获取所述第一标记识别信息;
所述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的所述第二信息获取装置(143)使用所述第二通信参数通过无线通信来从定位在所述第一通信范围内的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M)获取所述第二标记识别信息;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装置(143)和所述第二信息获取装置(143)的信息获取结果,所述操作终端(200)的所述第二存储装置(CPM)存储与所述第一通信参数相关联的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的所述第一标记识别信息、以及与所述第二通信参数相关联的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的所述第二标记识别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RS),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终端(200)还包括写入数据产生装置(S217),用于产生向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的所述第一IC电路部件(150)写入的第一写入数据、或用于向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的所述第二IC电路部件(150)写入的第二写入数据;以及
所述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还包括写入数据发送装置(142),用于通过所述通信天线(101)和基于所述操作终端(200)的所述第二存储装置(CPM)的存储内容,使用所述第一通信协议和所述第一通信参数中的至少所述第一通信协议通过无线通信来向所述第一RFID电路元件(To-M)发送所述第一写入数据,或使用所述第二通信协议和所述第二通信参数中的至少所述第二通信协议通过无线通信来向所述第二RFID电路元件(To-B)发送所述第二写入数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RS),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终端(200)具有:
第二操作装置(202),用于能让操作者进行操作输入;
第二应用处理部件(AP),用于根据预定的应用程序实施所述操作者借助所述第二操作装置(202)进行操作输入的处理,且用于产生与所述操作输入相对应的处理指令信号;以及
第二通信处理部件(CP),所述第二通信处理部件(CP)具有所述第二存储装置(CPM)且用于基于由所述第二应用处理部件(AP)产生的处理指令信号控制所述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RS),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天线(101)形成第二通信范围(S),所述第二通信范围(S)同时包括分别与所述彼此不同的多个通信协议相对应的所述多个RFID电路元件(To-B,To-M),以及
所述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还包括协议切换装置(142),用于在所述多个通信协议之间一一切换;
所述至少一个信息获取装置(143)包括用于实施获取处理的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用于使用由所述协议切换装置(142)一一切换的每个通信协议,来尝试通过无线通信从定位在所述第二通信范围(S)内的所述RFID电路元件(To-B,To-M)获取信息;以及
所述存储处理装置(APM’,APR’,CPM’,CPR’)具有第三关联处理装置(CPR’)和第四关联处理装置(APR’),所述第三关联处理装置(CPR’)用于使第三RFID电路元件(To-M)的第三标记识别信息与第四RFID电路元件(To-B)的第四标记识别信息相关联,所述第三标记识别信息是使用由所述协议切换装置(142)切换至的第三通信协议来从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获取的,所述第四标记识别信息是使用由所述协议切换装置(142)切换至的第四通信协议来从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获取的;所述第四关联处理装置(APR’)用于基于来自所述第三关联处理装置(CPR’)的处理结果,使对应于所述第三RFID电路元件(To-M)的第一目标物与对应于所述第四RFID电路元件(To-B)的第二目标物相关联。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RS),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终端(200)具有:
第三操作装置(202),用于能让操作者进行操作输入;
第三应用处理部件(AP’),用于根据预定的应用程序实施所述操作者借助所述第三操作装置(202)进行操作输入的处理,且用于产生与所述操作输入相对应的处理指令信号;以及
第三通信处理部件(CP’),用于基于由所述第三应用处理部件(AP’)产生的处理指令信号控制所述RFID标记通信设备(100);以及
所述第四关联处理装置(APR’)设置在所述第三应用处理部件(AP’)中;以及
所述第三关联处理装置(CPR’)设置在所述第三通信处理部件(CP’)中。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RFID标记通信系统(RS),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操作者借助所述第三操作装置(202)的操作输入,所述第三应用处理部件(AP’)输出所述处理指令信号以提供信息读取指令;
基于由所述第三通信处理部件(CP’)根据用于提供所述信息读取指令的所述处理指令信号所实施的控制,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使用所述第三通信协议来获取所述第三标记识别信息,且使用所述第四通信协议来获取所述第四标记识别信息;
所述第三通信处理部件(CP’)的所述第三关联处理装置(CPR’)使由所述第三信息获取装置(143)获取的所述第三标记识别信息与所述第四标记识别信息相关联,且将所述第三标记识别信息和所述第四标记识别信息共同输出至所述第三应用处理部件(AP’);以及
基于彼此关联的所述第三标记识别信息和所述第四标记识别信息,所述第三应用处理部件(AP’)的所述第四关联处理装置(APR’)使所述第一目标物与所述第二目标物相关联。
CN200910175746A 2008-09-25 2009-09-24 Rfid标记通信系统和rfid标记通信设备 Pending CN1017142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46424A JP2010081232A (ja) 2008-09-25 2008-09-25 無線タグ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タグ通信装置
JP2008-246423 2008-09-25
JP2008246423A JP2010081231A (ja) 2008-09-25 2008-09-25 無線タグ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タグ通信装置
JP2008-246424 2008-09-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4206A true CN101714206A (zh) 2010-05-26

Family

ID=41347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5746A Pending CN101714206A (zh) 2008-09-25 2009-09-24 Rfid标记通信系统和rfid标记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073138A1 (zh)
EP (1) EP2178022B1 (zh)
CN (1) CN101714206A (zh)
AT (1) ATE533119T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8684A (zh) * 2011-10-25 2013-05-01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用于进行设备间自动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CN104680108A (zh) * 2015-03-31 2015-06-03 上海飞聚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rfid芯片支持双协议的实现方法
CN107180176A (zh) * 2017-07-05 2017-09-19 上海京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控制系统及其操作系统切换方法、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55152B2 (en) * 2008-03-14 2013-01-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etting operation support method and setting operation support program
US8712334B2 (en) 2008-05-20 2014-04-29 Micron Technology, Inc. RFID device using single antenna for multiple resonant frequency ranges
US8514060B2 (en) * 2008-05-21 2013-08-20 Mitomo Corporation Wireless identification tag
US20110307305A1 (en) * 2010-06-14 2011-12-15 Japjeev Kohli Multi-protocol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system
FR2961619B1 (fr) * 2010-06-22 2012-08-31 St Microelectronics Rousset Procede de gestion de la communication entre un dispositif electronique, par exemple une carte a puce sans contact, et un appareil de communication, par exemple un lecteur, et dispositif electronique correspondant
US9563795B2 (en) * 2013-03-13 2017-02-07 Mark Sehmer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US9251455B2 (en) * 2013-08-22 2016-02-02 Verily Life Sciences Llc Using unique identifiers to retrieve configuration data for tag devices
CN104966110B (zh) * 2015-06-03 2018-09-25 阮向荣 信息统计方法、无线数据采集终端及无线信号发射装置
CN108694421B (zh) * 2017-04-11 2021-10-08 汉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价签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10427791B (zh) * 2019-07-22 2021-09-07 创新先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nfc装置及基于其的信息处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86634A (en) * 1997-05-05 1999-03-23 Electronic Data Systems Corporation Item removal system and method
WO1998052168A2 (en) * 1997-05-14 1998-11-19 Avid Identification Systems, Inc. Reader for rfid system
US5963134A (en) * 1997-07-24 1999-10-05 Checkpoint Systems, Inc. Inventory system using articles with RFID tags
CN1299493A (zh) * 1998-03-02 2001-06-13 康尼萨有限公司 监控系统
FR2776147B1 (fr) * 1998-03-11 2000-08-04 Dassault Automatismes Procede, systeme et dispositif pour transferer, par liaison electromagnetique, des informations entre des lecteurs et des objets nomades
US6577229B1 (en) * 1999-06-10 2003-06-10 Cubic Corporation Multiple protocol smart car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7075412B1 (en) * 2002-05-30 2006-07-11 Thingmagic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 radio device
JP4215573B2 (ja) * 2003-06-19 2009-01-28 日立オムロンターミナ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物品配置管理システム
JP2005215808A (ja) * 2004-01-28 2005-08-11 Nec Corp 価値情報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JP2005309726A (ja) 2004-04-21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非接触idシステム
US20060267733A1 (en) * 2005-05-27 2006-11-30 Psc Scanning,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saving power in RFID readers
US8967476B2 (en) * 2005-09-09 2015-03-03 Assa Abloy Ab Synchronization techniques in multi-technology/multi-frequency RFID reader arrays
JP2008143669A (ja) * 2006-12-11 2008-06-26 Brother Ind Ltd 物品管理システム、無線タグ、及び無線タグ情報読み取り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8684A (zh) * 2011-10-25 2013-05-01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用于进行设备间自动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CN104680108A (zh) * 2015-03-31 2015-06-03 上海飞聚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rfid芯片支持双协议的实现方法
CN104680108B (zh) * 2015-03-31 2018-03-13 上海飞聚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rfid芯片支持双协议的实现方法
CN107180176A (zh) * 2017-07-05 2017-09-19 上海京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控制系统及其操作系统切换方法、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78022A1 (en) 2010-04-21
EP2178022B1 (en) 2011-11-09
US20100073138A1 (en) 2010-03-25
ATE533119T1 (de) 2011-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4206A (zh) Rfid标记通信系统和rfid标记通信设备
US11188724B2 (en) Software-defined multi-mode RFID read devices
US20050178836A1 (en)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data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actless communication medium,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rol program
US9858454B2 (en) Method and a radio tag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040104809A1 (en) Communication between electromagnetic transponders
JP5061365B2 (ja) 非接触通信媒体読み取り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通信媒体読み取り方法
JP2006227695A (ja) 無線タグ情報読み取り装置
EP3545469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ssive remote control
CN105303135B (zh) 通信的建立方法、装置及读卡器
JP2010081232A (ja) 無線タグ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タグ通信装置
KR101267410B1 (ko) 근접 통신 제어 방법
KR101617880B1 (ko) 근접 통신을 제어하는 휴대폰
CN116822560B (zh)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多电子标签交互方法、阅读器以及系统
KR20110107781A (ko) 선택적 알에프아이디 운영 방법
JP5212810B2 (ja) 無線タグ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タグ通信装置
JP2008191961A (ja) 記録媒体及び無線タグ情報読み取り装置
CN116671027A (zh) 基于载波频率调节来区分有源和无源nfc设备的系统和方法
EP1485858B1 (en) Communication station for communication with transponders and further communication stations with the aid of different protocols
KR20050081778A (ko) 알에프 리더형 무선 단말기
Wang et al. The Design of Long Distance RFID Reader
KR101354997B1 (ko) 무선단말과 그 방법
KR200446779Y1 (ko) 알에프 리더형 무선 단말기
KR200446783Y1 (ko) 알에프 리더 제어형 휴대폰
KR200446781Y1 (ko) 알에프 리더 제어형 휴대폰
KR200446782Y1 (ko) 알에프 리더 제어형 휴대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