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99453A - 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99453A
CN101699453A CN200910154129A CN200910154129A CN101699453A CN 101699453 A CN101699453 A CN 101699453A CN 200910154129 A CN200910154129 A CN 200910154129A CN 200910154129 A CN200910154129 A CN 200910154129A CN 101699453 A CN101699453 A CN 1016994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virtual bar
rightarrow
gap
kinema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41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99453B (zh
Inventor
卜王辉
刘振宇
谭建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091015412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994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99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994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994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994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该方法将机构中每个含间隙运动副转变为两个相同类型的无间隙运动副,两无间隙运动副中心之间用一个虚拟杆连接,通过无间隙运动副反力及其变化率来近似虚拟杆的角位移和角速度,虚拟杆的角加速度由补充的动力学方程消去。如果在机构运动过程中发现虚拟杆所受拉力等于或小于零,则认为含间隙运动副元素发生了分离。本发明不需要近似虚拟杆的角加速度,提高了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的准确性;不需要含间隙运动副的刚度、阻尼等物理参数,能比较准确地判断运动副元素的分离情况;能够预测含间隙运动副连接的两构件在机构运动过程中的接触情况,从而预测含间隙机构的运动状态。

Description

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
背景技术
机构的运动副连接相邻的两个构件,使构件之间能够产生相对运动。这些运动副连接的两个构件装配时必然留有间隙,并且随着机器长时间的运转,运动副间隙有增大的趋势。运动副间隙的存在影响了机构运动精度,会引起运动副两元素在机构运动过程中发生分离,从而,产生冲击、碰撞与噪音,并进一步加剧运动副元素的磨损。因此,建立机构运动副分离判断准则,预测运动副连接的两构件在机构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分离,是机构设计的重要技术问题。
判断运动副元素在机构运动过程中是否发生分离的直接方法是求解含间隙机构的动力学微分方程,通过运动副连接的两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或者接触力的数值进行判断。求解微分方程的计算量很大。因此,人们往往采用一些近似方法判断运动副元素的分离情况,例如,Earles于1975年在《Proceedings ofIFToMM Fourth World Congress》(Newcastle Upon Tyne,England,第1013-1018页)的论文“Predicting the occurrence of contact loss and impact at a bearing from azero-clearance analysis”中提出了用虚拟杆受力的大小与受力方向的比值作为运动分离的判据。Li于1991年和1992年在《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26(7):第669-676页和27(3):第295-301页)的论文“Amendments to a criterion ofcontact loss between pairing elements in planar linkages with clearances”和“A newmethod of predicting the occurrence of contact loss between pairing elements inplanar linkages with clearances”中研究了含间隙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副元素分离情况。这些方法在运动副元素的分离判断中,需要对虚拟杆的角加速度进行近似计算,即以无间隙机构运动副反力方向的二阶导数近似处理虚拟杆的角加速度。虚拟杆的角位移用无间隙机构运动副反力的方向来近似比较准确,而虚拟杆的角加速度以无间隙机构运动副反力方向的二阶导数近似则不够准确,会影响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分离判断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近似虚拟连杆的角加速度,因此可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的步骤如下:
(1)建立含间隙运动副的虚拟杆模型:每个含间隙运动副转变为两个相同类型的无间隙运动副,无间隙运动副中心之间用一个虚拟杆连接;
(2)求解相应无间隙机构的运动副反力及其变化率:将含间隙运动副的间隙忽略,则含间隙运动副组成的机构对应了一个理想的无间隙运动副组成的机构;对无间隙机构的每一个杆件i写出2个矢量动力学方程:
m i a → ci = F → i - F → i + 1 + g → i (式1)
J ci ω · → i + ω → i × J ci ω → i = M → i - M → i + 1 + r → ci × F → i - ( l → i + r → ci ) × F → i + 1 + n → i (式2)
其中,设无间隙机构中第i个运动副上连接了杆件i-1和杆件i,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3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4
分别表示杆件i-1对杆件i的约束反力和约束反力矩,mi为杆件i的质量,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5
为杆件i的质心加速度,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6
为作用在杆件i的包括重力在内的主动力,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7
为从杆件i的质心到第i个运动副中心的位移矢量,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8
为从杆件i上第i个运动副中心到第i+1个运动副中心的位移矢量,Jci为杆件i的转动惯量,为杆件i的角速度,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10
为杆件i的角加速度,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11
表示作用在杆件i的主动力矩,(式1)与(式2)中2个矢量动力学方程分别向世界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投影得到6个方程,对于含有N个杆件的机构,联立6N个杆件动力学方程得到机构整体动力学方程组;
(3)用相应无间隙机构运动副的反力方向来近似虚拟杆的角位移:
若运动副类型为转动副,建立与虚拟杆固结的局部坐标系,坐标系的z轴与虚拟杆驱动关节的轴线重合,设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12
为无间隙机构中对应运动副的反力,则原点取为z轴与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13
的交点,x轴正方向为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14
在过原点且与z轴相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虚拟杆的角位移表达为无间隙运动副驱动元素所受反力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15
在局部坐标系xoy平面上的投影与局部坐标系x轴的夹角α,设从世界坐标系到虚拟杆局部坐标系的旋转变换矩阵为l wR,则局部坐标系的x轴在世界坐标系中的矢量表示为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16
其坐标阵为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17
局部坐标系的z轴在世界坐标系中的矢量表示为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18
其坐标阵为 在局部坐标系xoy平面上的投影方向为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21
坐标阵为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222
其中:
R xoy = R 23 2 l w + R 33 2 l w - R 13 l w R 23 l w - R 13 l w R 33 l w - R 13 l w R 23 l w R 13 2 l w + R 33 2 l w - R 23 l w R 33 l w - R 13 l w R 33 l w - R 23 l w R 33 l w R 13 2 l w + R 23 2 l w
l wRij是矩阵l wR第i行第j列的元素,因此虚拟杆的角位移 α = arctan ( F xoy * → · S x → , F xoy * → · ( S z → × S x → ) ) ;
若运动副类型为球副,建立与虚拟杆固结的局部坐标系,原点取虚拟杆驱动运动副的中心,z轴方向与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31
方向一致,x轴为过原点且与z轴相垂直任意一条矢量,虚拟杆的角位移满足方程:
R l w · Rot ( y , β ) · Rot ( x , α ) · ( 0,0,1 ) T · | | F * → | | = F * → (式3)
其中Rot(x,α)和Rot(y,β)分别表示绕x轴旋转a角的旋转矩阵和绕y轴旋转β角的旋转矩阵,为无间隙机构相应的运动副反力的模;
(4)用无间隙机构运动副的反力方向的变化率来近似虚拟杆的角速度:
若运动副类型为转动副,通过求解虚拟杆角位移α关于t的全微分获得虚拟杆的角速度的近似表达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34
若运动副类型为球副,对(式3)求导获得虚拟杆的角速度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35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36
(5)虚拟杆的角加速度由补充的动力学方程消去,无需近似;为了求出联立(式1)、(式2)建立的6N个杆件动力学方程中的运动副反力,需要获得虚拟杆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通过步骤(3)(4)无间隙机构运动副反力的变化情况能近似求解虚拟杆的角位移和角速度,但没有获得角加速度;因此对于含有C1个含间隙转动副和C2个含间隙球副的机构,需要补充C1+2C2个动力学方程;
若运动副类型为转动副,运动副反力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37
在与虚拟杆局部坐标系z轴相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必须沿着虚拟杆方向,即补充动力学方程为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38
这个矩阵方程含有一个独立方程;
若运动副类型为球副,运动副反力必须沿着虚拟杆局部坐标系z轴,即补充动力学方程为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310
这个矩阵方程含有两个独立方程,因此通过补充C1+2C2个动力学方程消去虚拟杆的角加速度变量,从而解出各运动副反力;
(6)判断虚拟杆所受拉力是否等于或小于0:在运动副元素保持接触时,虚拟杆一直处于受拉状态,如果在机构运动过程中发现虚拟杆所受拉力等于或小于零,即对于含间隙转动副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311
对于含间隙球副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312
时,则认为运动副元素发生了分离,否则,含间隙运动副元素保持接触状态。
根据步骤(1)将机构中每个含间隙运动副转变为两个相同类型的无间隙运动副,两无间隙运动副中心间用一个虚拟杆连接。
根据步骤(3)与步骤(4)虚拟杆的角位移、角速度由无间隙机构运动副反力的方向及其变化率来近似,根据步骤(5)虚拟杆的角加速度由补充的动力学方程消去。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提出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不需要近似虚拟杆的角加速度,提高了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的准确性;
(2)不需要含间隙运动副的刚度、阻尼等物理参数,能比较准确地判断运动副元素的分离情况;
(3)能够预测含间隙运动副连接的两构件在机构运动过程中的接触情况,从而预测含间隙机构的运动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的流程图。
图2是PRR机构示意图。
图3是含间隙转动副的虚拟杆模型示意图。
图4是PRR机构中第一转动副的副反力响应曲线。
图5是PRR机构中第二转动副的副反力响应曲线。
图中:1、移动副,2、第一杆件,3、第一转动副,4、第二杆件,5、第二转动副,6、第三杆件,7、虚拟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PRR机构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的流程图见图1所示,包括以下关键步骤:
(1)建立含间隙运动副的虚拟杆模型;
(2)求解无间隙机构的运动副反力及其变化率;
(3)用无间隙机构运动副的反力方向来近似虚拟杆的角位移;
(4)用无间隙机构运动副的反力方向的变化率来近似虚拟杆的角速度;
(5)虚拟杆的角加速度由补充的动力学方程消去,无需近似;
(6)判断虚拟杆所受拉力是否大于0。对于含间隙转动副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41
对于含间隙球副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42
时,则认为运动副元素发生了分离;否则,含间隙运动副元素保持接触状态。
以图2所示的PRR串联机构为例,设该机构每个运动副都是主动运动副、第一转动副3与第二转动副5含有间隙。PRR机构属于平面机构,因此在统一的世界坐标系中描述机构的动力学行为比较方便。如图2建立世界坐标系,XO轴水平向右,YO轴竖直向下。
(1)为PRR机构中的第一转动副3与第二转动副5建立含间隙运动副的虚拟杆模型。每个含间隙运动副转变为两个相同类型的无间隙运动副,如果运动副类型是转动副,则该含间隙运动副转变为两个无间隙转动副;如果运动副类型是球副,则该含间隙运动副转变为两个无间隙球副,两无间隙运动副中心之间用一个虚拟杆连接。以第一转动副3为例,图3所示为第一转动副3的虚拟杆模型(为了表达清楚起见,第一转动副3的间隙放大了),第一杆件2与第二杆件4连接的第一转动副3转化为两个无间隙的转动副,分别是第一杆件2与虚拟杆7连接的转动副Oa,第二杆件4与虚拟杆7连接的转动副Op
(2)求解无间隙机构的运动副反力及其变化率。
两个含间隙转动副的反力为
F C 1 x * = m 2 s · · 2 x * + m 3 s · · 3 x *
F C 1 y * = m 2 s · · 2 y * + m 3 s · · 3 y * - m 2 g - m 3 g
F C 2 x * = m 3 s · · 3 x *
F C 2 y * = m 3 s · · 3 y * - m 3 g
其中,FC1x *、FC1y *和FC2x *、FC2y *分别为第一转动副3副反力和第二转动副5副反力在世界坐标系x轴、y轴方向的分量,m2、m3为第二杆件4和第三杆件6的质量,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55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56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57
分别为第二杆件4和第三杆件6的质心加速度在世界坐标系x轴、y轴方向的分量,g为重力加速度。
运动学位置分析
θ2=90°+q2
θ3=θ2+q3
s 2 x * = l 2 c cos θ 2
s 2 y * = q 1 + l 2 c sin θ 2
s 3 x * = l 2 cos θ 2 + l 3 c cos θ 3
s 3 y * = q 1 + l 2 sin θ 2 + l 3 c sin θ 3
其中,q1为移动副1的位移量,q2和q3为在运动副局部坐标系中描述的第一转动副3和第二转动副5的转角,θ2和θ3为在世界坐标系中描述的第一转动副3和第二转动副5的转角,l2和l3为第二杆件4和第三杆件6的长度,l2c和l3c为第二杆件4和第三杆件6的质心到驱动运动副的长度,s2x *、s2y *和s3x *、s3y *分别为第二杆件4和第三杆件6的质心位移在世界坐标系x轴、y轴方向的分量。把连杆质心位置关系式对时间一阶求导可以获得速度关系,对时间二阶求导可以获得加速度关系。
运动副反力的变化率通过FC1x *、FC1y *和FC2x *、FC2y *对时间一阶求导获得。
(3)用无间隙机构运动副的反力方向来近似虚拟杆的角位移。
αC1和αC2是在世界坐标系中描述的两个第一转动副3和第二转动副5中虚拟杆的角位移
α C 1 = arctan ( - F C 1 x * , - F C 1 y * )
α C 2 = arctan ( - F C 2 x * , - F C 2 y * )
(4)用无间隙机构运动副的反力方向的变化率来近似虚拟杆的角速度。
虚拟杆的角位移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63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64
通过αC1和αC2对时间一阶求导获得。
(5)虚拟杆的角加速度由补充的动力学方程消去,无需近似。
类似于无间隙机构运动副反力的求解方法,进行含间隙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F C 1 x = m 2 s · · 2 x + m 3 s · · 3 x
F C 1 y = m 2 s · · 2 y + m 3 s · · 3 y - m 2 g - m 3 g
F C 2 x = m 3 s · · 3 x
F C 2 y = m 3 s · · 3 y - m 3 g
运动学位置分析
s2x=l2c cosθ2+LC1 cosαC1
s2y=q1+l2c sinθ2+LC1 sinαC1
s3x=l2 cosθ2+l3c cosθ3+LC1 cosαC1+LC2 cosαC2
s3y=q1+l2 sinθ2+l3c sinθ3+LC1 sinαC1+LC2 sinαC2
其中,LC1和LC2是两个含间隙转动副中虚拟杆的长度(即运动副间隙量),αC1和αC2是在世界坐标系中描述的两个含间隙转动副中虚拟杆的姿态
α C 1 = arctan ( - F C 1 x * , - F C 1 y * )
α C 2 = arctan ( - F C 2 x * , - F C 2 y * )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连杆质心位置关系式对时间二阶求导获得加速度关系时,需要用到虚拟杆方向角的速度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611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612
以及加速度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613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614
。其中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615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616
通过αC1和αC2对时间一阶求导获得,但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618
并非通过二阶求导获得,而是通过两个补充的动力学方程消去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619
Figure G2009101541297D00000620
,从而获得连杆的质心加速度。这两个补充的动力学方程为:
F C 1 x F C 1 y * - F C 1 y F C 1 x * = 0
F C 2 x F C 2 y * - F C 2 y F C 2 x * = 0
(6)判断虚拟杆所受拉力是否大于0。
含间隙运动副反力的模为:
GC1=FC1x cos(αC1+180°)+FC1y sin(αC1+180°)
GC2=FC2x cos(αC2+180°)+FC2y sin(αC2+180°)
将表1中的机构参数代入,可以获得各间隙运动副反力模,表中,q1o为移动副1的初始位移量,q2o为第一转动副3的初始转动角度,q3o为第二转动副5的初始转动角度,q1e为移动副1的终止位移量,q2e为第一转动副3的终止转动角度,q3e为第二转动副5的终止转动角度。PRR机构中第一转动副3的副反力响应曲线如图4所示(图中横坐标t表示时间,纵坐标GC1表示副反力的模),第二转动副5的副反力响应曲线如图5所示(图中横坐标t表示时间,纵坐标GC2表示副反力的模)。在图5中可以看出,当时间t=0.05s时,第二转动副5的副反力的模等于0,说明此时运动副元素发生了分离。
表1PRR机构的动力学参数
  l2   0.8m   m2   12kg   q3o   0
  l2c   0.4m   m3   6kg   q1e   0.8m
  l3c   0.2m   g   9.8N/s2   q2e   30°
  LC1   0.00001m   q1o   0.2m   q3e   -150°
  LC2   0.00001m   q2o   0

Claims (3)

1.一种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1)建立含间隙运动副的虚拟杆模型:每个含间隙运动副转变为两个相同类型的无间隙运动副,无间隙运动副中心之间用一个虚拟杆连接;
(2)求解相应无间隙机构的运动副反力及其变化率:将含间隙运动副的间隙忽略,则含间隙运动副组成的机构对应了一个理想的无间隙运动副组成的机构;对无间隙机构的每一个杆件i写出2个矢量动力学方程:
m i a → ci = F → i - F → i + 1 + g → i (式1)
J ci ω · → i + ω → i × J ci ω → i = M → i - M → i + 1 + r → ci × F → i - ( l → i + r → ci ) × F → i + 1 + n → i (式2)
其中,设无间隙机构中第i个运动副上连接了杆件i-1和杆件i,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3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4
分别表示杆件i-1对杆件i的约束反力和约束反力矩,mi为杆件i的质量,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5
为杆件i的质心加速度,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6
为作用在杆件i的包括重力在内的主动力,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7
为从杆件i的质心到第i个运动副中心的位移矢量,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8
为从杆件i上第i个运动副中心到第i+1个运动副中心的位移矢量,Jci为杆件i的转动惯量,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9
为杆件i的角速度,为杆件i的角加速度,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11
表示作用在杆件i的主动力矩,(式1)与(式2)中2个矢量动力学方程分别向世界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投影得到6个方程,对于含有N个杆件的机构,联立6N个杆件动力学方程得到机构整体动力学方程组;
(3)用相应无间隙机构运动副的反力方向来近似虚拟杆的角位移:
若运动副类型为转动副,建立与虚拟杆固结的局部坐标系,坐标系的z轴与虚拟杆驱动关节的轴线重合,设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12
为无间隙机构中对应运动副的反力,则原点取为z轴与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13
的交点,x轴正方向为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14
在过原点且与z轴相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虚拟杆的角位移表达为无间隙运动副驱动元素所受反力在局部坐标系xoy平面上的投影与局部坐标系x轴的夹角α,设从世界坐标系到虚拟杆局部坐标系的旋转变换矩阵为l wR,则局部坐标系的x轴在世界坐标系中的矢量表示为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16
其坐标阵为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17
局部坐标系的z轴在世界坐标系中的矢量表示为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18
其坐标阵为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19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20
在局部坐标系xoy平面上的投影方向为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21
坐标阵为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122
其中:
R xoy = R 23 2 l w + R 33 2 l w - R 13 l w R 23 l w - R 13 l w R 33 l w - R 13 l w R 23 l w R 13 2 l w + R 33 2 l w - R 23 l w R 33 l w - R 13 l w R 33 l w - R 23 l w R 33 l w R 13 2 l w + R 23 2 l w
l wRij是矩阵l wR第i行第j列的元素,因此虚拟杆的角位移
α = arctan ( F xoy * → · S x → , F xoy * → · ( S z → × S x → ) ) ;
若运动副类型为球副,建立与虚拟杆固结的局部坐标系,原点取虚拟杆驱动运动副的中心,z轴方向与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22
方向一致,x轴为过原点且与z轴相垂直任意一条矢量,虚拟杆的角位移满足方程:
R l w · Rot ( y , β ) · Rot ( x , α ) · ( 0,0,1 ) T · | | F * → | | = F * → (式3)
其中Rot(x,α)和Rot(y,β)分别表示绕x轴旋转α角的旋转矩阵和绕y轴旋转β角的旋转矩阵,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24
为无间隙机构相应的运动副反力的模;
(4)用无间隙机构运动副的反力方向的变化率来近似虚拟杆的角速度:
若运动副类型为转动副,通过求解虚拟杆角位移α关于t的全微分获得虚拟杆的角速度的近似表达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25
若运动副类型为球副,对(式3)求导获得虚拟杆的角速度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26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27
(5)虚拟杆的角加速度由补充的动力学方程消去,无需近似;为了求出联立(式1)、(式2)建立的6N个杆件动力学方程中的运动副反力,需要获得虚拟杆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通过步骤(3)(4)无间隙机构运动副反力的变化情况能近似求解虚拟杆的角位移和角速度,但没有获得角加速度;因此对于含有C1个含间隙转动副和C2个含间隙球副的机构,需要补充C1+2C2个动力学方程;
若运动副类型为转动副,运动副反力在与虚拟杆局部坐标系z轴相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必须沿着虚拟杆方向,即补充动力学方程为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29
这个矩阵方程含有一个独立方程;
若运动副类型为球副,运动副反力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210
必须沿着虚拟杆局部坐标系z轴,即补充动力学方程为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211
这个矩阵方程含有两个独立方程,因此通过补充C1+2C2个动力学方程消去虚拟杆的角加速度变量,从而解出各运动副反力;
(6)判断虚拟杆所受拉力是否等于或小于0:在运动副元素保持接触时,虚拟杆一直处于受拉状态,如果在机构运动过程中发现虚拟杆所受拉力等于或小于零,即对于含间隙转动副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212
对于含间隙球副
Figure F2009101541297C00000213
时,则认为运动副元素发生了分离,否则,含间隙运动副元素保持接触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步骤(1)将机构中每个含间隙运动副转变为两个相同类型的无间隙运动副,两无间隙运动副中心间用一个虚拟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步骤(3)与步骤(4)虚拟杆的角位移、角速度由无间隙机构运动副反力的方向及其变化率来近似,根据步骤(5)虚拟杆的角加速度由补充的动力学方程消去。
CN2009101541297A 2009-11-05 2009-11-05 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994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41297A CN101699453B (zh) 2009-11-05 2009-11-05 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41297A CN101699453B (zh) 2009-11-05 2009-11-05 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99453A true CN101699453A (zh) 2010-04-28
CN101699453B CN101699453B (zh) 2011-06-15

Family

ID=42147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412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99453B (zh) 2009-11-05 2009-11-05 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9945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68433A (zh) * 2015-01-19 2015-04-29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齿轮间隙磨损判别方法
CN106404368A (zh) * 2016-09-28 2017-02-15 燕山大学 高精密可调间隙机构的动力学参数测量实验方法与装置
CN107084838A (zh) * 2017-05-25 2017-08-22 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振动器的零件干涉检测方法、装置及应用
CN112560197A (zh) * 2020-12-16 2021-03-26 温州大学 一种考虑元素分离位置的转动副间隙监测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68433A (zh) * 2015-01-19 2015-04-29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齿轮间隙磨损判别方法
CN104568433B (zh) * 2015-01-19 2017-06-09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齿轮间隙磨损判别方法
CN106404368A (zh) * 2016-09-28 2017-02-15 燕山大学 高精密可调间隙机构的动力学参数测量实验方法与装置
CN107084838A (zh) * 2017-05-25 2017-08-22 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振动器的零件干涉检测方法、装置及应用
CN107084838B (zh) * 2017-05-25 2019-03-26 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振动器的零件干涉检测方法、装置及应用
CN112560197A (zh) * 2020-12-16 2021-03-26 温州大学 一种考虑元素分离位置的转动副间隙监测方法及装置
CN112560197B (zh) * 2020-12-16 2023-08-22 温州大学 一种考虑元素分离位置的转动副间隙监测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99453B (zh) 201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43240B (zh) 一种考虑执行器故障的航天器姿态积分滑模容错控制方法
CN101699453B (zh) 含间隙机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断方法
CN104723340B (zh) 基于连接和阻尼配置的柔性关节机械臂的阻抗控制方法
Oh et al. Vibration analysis of a rotating pre-twisted blade considering the coupling effects of stretching, bending, and torsion
CN103286793B (zh) 一种码垛机器人
CN102508436B (zh) 机械手摩擦力动力学精确分析与控制应用方法
Dupont The E ect of Coulomb Friction on the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the Forward Dynamics Problem."
CN103076807B (zh) 一种欠驱动柔性航天器姿态稳定的控制方法
CN104090127B (zh) 一种车载加速传感器的三轴自校准方法
CN109657282B (zh) 一种基于拉格朗日动力学的h型运动平台建模方法
She et al. On the impact force of human-robot interaction: Joint compliance vs. link compliance
CN110510037B (zh) 人机互动运动装置
CN101733750B (zh) 基于动态响应谱的关节含间隙机器人轨迹规划方法
CN106695870A (zh) 一种柔性关节变刚度机构
CN109815637A (zh) 一种计算全柔机械臂动力学响应的仿真方法
CN108818538A (zh) 一种实时标定机器人传感器姿态的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2008755A (zh) 一种柔性关节及双驱龙门直角坐标平台
CN109800447A (zh) 一种基于有限元思想的进给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
CN103901780B (zh) 一种多旋翼飞行器控制能力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
CN103678897A (zh) 一种基于凯恩方程的飞轮隔振平台专用动力学建模方法
Soudbakhsh et al. Stability analysis of human rider's balance control of stationary bicycles
CN106777438B (zh) 直升机典型旋转部件的空间多体运动仿真分析方法
CN103217924A (zh) 面向实时控制应用的过约束重型并联机床动力学建模方法
CN104317981A (zh) 一种桨毂中心非线性动特性建模方法
CN107220678A (zh) 多自由度梁式结构非线性类型确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u Zhenyu

Inventor after: Bo Wanghui

Inventor after: Tan Jianrong

Inventor before: Bo Wanghui

Inventor before: Liu Zhenyu

Inventor before: Tan Jianro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BU WANGHUI LIU ZHENYU TAN JIANRONG TO: LIU ZHENYU BU WANGHUI TAN JIANRONG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Termination date: 201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