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9250A - 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9250A
CN101689250A CN200880021686A CN200880021686A CN101689250A CN 101689250 A CN101689250 A CN 101689250A CN 200880021686 A CN200880021686 A CN 200880021686A CN 200880021686 A CN200880021686 A CN 200880021686A CN 101689250 A CN101689250 A CN 1016892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installation
autotransformer
antenna
data
contact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1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勒内·赫什曼纳
埃里希·默林
米夏埃尔·格布哈特
斯特凡·伯恩斯廷格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nklijke Philips NV
Original Assigne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iled Critical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ublication of CN101689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92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23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rcuits on transponder cards, non-contact smart cards or RFIDs

Abstract

一种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102),其包括自耦变压器(103)。因此,由于自耦变压器(103)的使用,仅在电子装置(102)中感应出来的电压的一部分可被电子装置(102)的集成电路(104)使用。该较小的电压影响了集成电路(104)的较强调制。该调制本身不是仅操作自耦变压器(103)的有源部分(108),即与集成电路(104)相连的部分,而是操作整个自耦变压器(103)。

Description

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是智能卡。此外,本发明还涉及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系统。并且,本发明还涉及自耦变压器的用法。而且,本发明涉及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许多技术领域采用了所谓的智能卡,例如信用卡或识别卡。这种智能卡被定义为其中嵌入了能对信息进行处理的集成电路的任意袖珍卡。对于非接触式智能卡和读卡器之间的通信,采用了天线系统。该天线系统采取了以无磁芯变压器传输能量的想法,并且该天线系统还被用来传送数据。数据流是双向的。所以,所述卡必须对来自读卡器的字段进行调制,以将数据传回读卡器。
通常,信用卡具有遵从ISO 7810标准之ID-1的标准化尺寸。该ID-1指的是信用卡(智能卡)的给定尺寸,其还对应于给定的天线尺寸。在开发更小的智能卡的情况下,天线可用的区域同样减小,这有可能导致智能卡调制能力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系统、自耦变压器的用法、以及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方法,其中该电子装置适于提供提高的信号调制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根据各独立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系统、自耦变压器的用法、以及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方法。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包括自耦变压器。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用于非接触式通信的系统包括: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以及读卡器单元,其中,所述电子装置用于对由所述读卡器单元传输的通信信号进行调制。具体地说,读卡器单元或读卡器装置可适用于接收经电子装置调制过的通信信号。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耦变压器在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中的用法。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来进行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从读卡器单元发送通信数据,以及利用所述电子装置对所发送的通信数据进行调制。具体地说,所述电子装置在通信数据被调制之前就可以接收到该通信数据,和/或调制后的通信数据可被发送回读卡器单元。
术语“自耦变压器”可具体地表示包括单个绕组的变压器,该绕组具有至少三个连接点或抽头。向两个抽头提供电压源,并且两个抽头(这两个抽头之一通常是还与该电压源相连的公共连接点)连接着负载。每个抽头对应于不同的电源或负载电压。在自耦变压器中,同一绕组的一部分实际上同时用作了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一部分。
术语“非接触式传输”可具体地表示信号或模拟数据或数字数据从发送单元到接收单元的传输,其中没有通过连接线(例如,既没有导电线也没有适于传输光的连接线)来直接连接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因此,可以通过任意适当频率的电磁波(例如无线电波、微波或红外线波)来执行非接触式传输。
通过提供其中包含有自耦变压器的电子装置,可以提供这样一种装置,其中电子装置的本征频率是由整个绕组的感应率所确定的,但是仅仅在电子装置(其中实施有集成电路)中感应出的电压的一部分可被电子装置利用。这就造成了调制增强的事实,这是因为调制通常取决于可用于电子装置的电压或功率。因此,调制的幅度可能会增大,这是因为调制是根据自耦变压器的较小电压执行的,而返回发送单元或读卡器单元的传输是根据总电压来执行的。因此,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可消除电子装置上的较小的磁环天线系统的不足,即,利用相同尺寸而增强调制幅度,或者在减小尺寸时保持调制幅度是可能的。
可以看出实施例的主要思想在于:由于自耦变压器的使用,仅仅在电子装置中感应出来的电压的一部分可以被所述电子装置的集成电路使用。该较小电压影响了集成电路的较强调制。该调制本身不是仅操作了自耦变压器的有源部分,即与集成电路相连的部分,而是操作了整个自耦变压器。这种用法(即,在逆向上对自耦变压器的使用)可增大读卡器单元可在卡上检测到的负载调制(其可能等于边带电平)。并且,无需重新设计现有硬件。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但是,这些实施例同样适用于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系统、自耦变压器的用法以及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方法。
根据所述装置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自耦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连接点,其中一个连接点形成了开路端。
术语“开路端”可具体地表示自耦变压器的一端或一个抽头没有与集成电路的其它元件相连接。具体地说,这可能对应于如下事实:开路端未接地。通过采用具有开路端的自耦变压器,可能无需重新设计现有硬件来确保足够的负载调制,即便是针对小型电子装置,例如小于ISO 7180的ID-1标准的电子装置,例如具有相应尺寸一半大小的智能卡。这可由适当采用开路式匝天线(open turn antenna)拓扑结构来确保。通过利用这样的拓扑结构,尤其可以提供这样的天线,其中谐振频率由所有绕组之和所确定,而智能卡的集成电路中的电压仅仅由自耦变压器或智能卡的有源部分中的绕组数所确定。
根据所述装置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电子装置是非接触式应答器。具体地说,所述非接触式应答器可由智能卡或RFID标签或RFID标记所形成。例如,所述非接触式应答器可以是无源RFID标签或无源智能卡。
根据所述装置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自耦变压器形成了所述电子装置的天线。具体地说,该天线可以是环形天线。
通过采用自耦变压器作为电子装置的天线,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制造无源电子装置(例如无源智能卡)。具体地说,所述自耦变压器可以是将天线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有源部分”被引导至电子装置的集成电路或电子模块的两侧)的有效方式。第二部分是无源部分。该无源部分一端连接至集成电路或芯片模块,而另一端开路。这两部分可作为一个天线工作。在仅可以处理对两个部分(即整个天线系统)都做出反应的天线的有源部分的方式中,这可能会影响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卡)与读卡器单元之间的通信。利用这样的天线拓扑结构,集成电路将仅仅使用总感应电压的一部分。该较小的电压影响了集成电路的较强调制。该调制本身不是仅可以操作天线的有源部分(即与集成电路相连的部分),而是可以操作整个天线。这种用法(即,在逆向上对自耦变压器的使用)可增大读卡器单元可在卡上检测到的负载调制(其可能等于边带电平)。
根据所述装置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自耦变压器适于提供固定的变压比。
具体地说,术语“变压比”可表示初级电压和次级电压(它们可以对应于初级侧的绕组数与次级侧的绕组数)之比。在自耦变压器的情况中,次级电压与初级电压之比等于与它们相连的绕组的匝数之比。因此,固定变压比可能意味着,仅存在三个连接点,并且在次级侧不进行不同电压之间的切换是可能的。
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电子电路,该电子电路包括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其中,自耦变压器的一个连接点固定地连接至所述第一接触端,以及自耦变压器的另一个连接点固定地连接至所述第二接触端。具体地说,第三接触点形成了开路端,即未与任何接触端相连。
术语“固定地连接”可具体地表示这样的事实,即,两个部分以连接不易再次断开的方式彼此固定,即,固定地连接并不包括通过开关元件或通过插头或线夹进行的连接。因此,其可具体地表示这样的情况,即,自耦变压器不可切换,其具有固定感应率,并且具有固定电压比。这是与诸如采用可切换的天线拓扑结构来改变智能卡的本征频率或谐振频率的智能卡之类的电子装置的实质不同之处。
上述开路式匝天线拓扑结构的实施例可用于与比ID-1需要更小的天线系统的ISO/IEC 14443和MasterCard标准有关的所有应用,例如付款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从根据下文将要描述的实施例的实
例而变得明显,并且将参照实施例的这些实例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下文将参考实施例的示例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示例。
图1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通信的系统。
图2示意性地图示了采用自耦变压器的智能卡的详细结构。
图3示意性地图示了采用自耦变压器的智能卡样本的一些边带电平。
图4示意性地图示了图3的一些智能卡的相对于场强的一些边带电平。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中的说明是示意性的。不同的附图中,相似或相同的元件标有相似或相同的参考标号。
图1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通信的系统100。系统100包括读卡器单元或读卡器101以及智能卡102,该智能卡可以是类似信用卡的无源智能卡。读卡器单元101仅由读卡器天线113所表示。智能卡102包括卡天线103、以及集成电路或芯片模块104。卡天线103由刚好具有三个连接点的自耦变压器形成。卡天线具有两个部分,其中包括一个无源部分110,该无源部分由开路端105(即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117形成,其中第二连接点连接至集成电路104。并且,卡天线103还包括有源部分108,该有源部分由第二连接点117和第三连接点119形成,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均连接至集成电路104。通过将自耦变压器用作卡天线,只有总感应电压的一部分(即与第二连接点117和第三连接点119之间的绕组数相对应的电压)被用于芯片。因此,根据卡天线的两个部分(有源部分和无源部分)各自的绕组而在这两个部分之间划分总感应电压PCD。在有源部分108中感应出来的较小电压PICC影响了集成电路的较强调制。该调制本身不是仅操作卡天线的有源部分108,而是操作整个卡天线。这种用法(即,在逆向上对自耦变压器所形成的卡天线的使用)可增大读卡器单元101可在智能卡102上检测到的负载调制(其可能等于边带电平)。
图2示意性地图示了图1的采用自耦变压器作为卡天线103的智能卡102的详细结构。卡天线103由具有开路端105的环形天线形成。开路端的使用是有利的,这是因为能够节省通孔或桥,原因在于不需要对环形天线的匝进行桥接。环形天线的无源部分110由虚线211所围绕的区域表示,其形成在开路端105和第二连接点117之间。有源部分108由点线212和虚线211之间的区域所表示,其形成在第二连接点117和第三连接点119之间,其中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均固定地连接至集成电路104,即不可能在卡天线103所构建的自耦变压器的不同匝数比之间进行变换。根据图2,有源部分108包括至少一个全环路,从而需要桥213或通孔。但是,有源部分108可能由少于一个完整的环路所形成,从而实际上无需通孔或桥来将第二连接点117连接至集成电路104。
通常,有源匝数和无源匝数可取决于所采用的导线或印刷线的厚度、其绕组的精度(例如导线之间的间隙)、以及导线所包围的区域。这些参数还决定了智能卡的谐振频率,所述智能卡包括卡天线或自耦变压器以及其所连接的集成电路。在大部分情况下,各单个导线直接位于彼此之上,即,每一匝都紧邻下一匝,从而各单匝相互接触。这是重要的生产事项,原因在于这可能极大地影响了谐振频率。
图3示意性地图示了采用自耦变压器的智能卡样本的一些边带电平。具体地说,图3a示出了用于与被称为P5CD009的第一类型智能卡相连接的十个天线的边带电平,在该第一类型智能卡中,天线的尺寸是ID-1卡的典型天线尺寸的一半。前9个天线在绕组比方面有所不同,而另外的第十个天线是一个普通的环形天线(即不是由自耦变压器所形成的天线)。在图3a中示出了结果的第一天线301具有4∶12的绕组比、77mm至19mm的尺寸以及0.14mm的导线直径。绕组比由有源部分的绕组数或匝数与无源部分的匝数之比定义。在图3a中示出了结果的第二天线302具有4∶13的绕组比、76mm至18mm的尺寸以及0.14mm的导线直径。在图3a中示出了结果的第三天线303具有4∶13的绕组比、77mm至19mm的尺寸以及0.14mm的导线直径。在图3a中示出了结果的第四天线304具有4∶14的绕组比、76mm至18mm的尺寸以及0.14mm的导线直径。在图3a中示出了结果的第五天线305具有4∶9的绕组比、78mm至20mm的尺寸以及0.1mm的导线直径。在图3a中示出了结果的第六天线306具有4∶10的绕组比、77mm至19mm的尺寸以及0.1mm的导线直径。在图3a中示出了结果的第七天线307具有4∶11的绕组比、77mm至19mm的尺寸以及0.1mm的导线直径。在图3a中示出了结果的第八天线308具有4∶11的绕组比、77mm至19mm的尺寸以及0.1mm的导线直径。在图3a中示出了结果的第九天线309具有4∶12的绕组比、77mm至19mm的尺寸以及0.1mm的导线直径。在图3a中示出了结果的第十天线310是普通的环形天线。
从图3a可以看出,由自耦变压器所形成的所有九个天线使得边带电平都大于5mV的阈值电平,而与普通的环形天线310相对应的边带电平小于该阈值电平。
此外,图3b示出了与第二类型的智能卡(所谓的Desfire 8,其天线的尺寸是ID-1卡的典型天线尺寸的一半)相连接的八个天线的边带电平。前7个天线在绕组比方面有所不同,而另外的第八个天线是一个普通的环形天线(即不是由自耦变压器所形成的天线)。在图3b中示出了结果的第一天线311具有4∶12的绕组比、77mm至19mm的尺寸以及0.14mm的导线直径。所述绕组比由有源部分的绕组数或匝数与无源部分的匝数之比定义。在图3b中示出了结果的第二天线312具有4∶13的绕组比、76mm至18mm的尺寸以及0.14mm的导线直径。在图3b中示出了结果的第三天线313具有4∶13的绕组比、77mm至19mm的尺寸以及0.14mm的导线直径。在图3b中示出了结果的第四天线314具有4∶14的绕组比、76mm至18mm的尺寸以及0.14mm的导线直径。在图3b中示出了结果的第五天线315具有4∶9的绕组比、78mm至20mm的尺寸以及0.1mm的导线直径。在图3b中示出了结果的第六天线316具有4∶10的绕组比、77mm至19mm的尺寸以及0.1mm的导线直径。在图3b中示出了结果的第七天线317具有4∶11的绕组比、77mm至19mm的尺寸以及0.1mm的导线直径。第八天线320是普通的环形天线。从图3b可以看出,由自耦变压器所形成的所有七个天线使得边带电平都大于5mV的阈值电平,而与普通的环形天线320相对应的边带电平小于该阈值电平。
图4示意性地图示了图3的一些智能卡的对于场强的一些边带电平。此外,图4表示了对应于ISO/IEC 14443以及测试标准ISO/IEC10373-6的新的ISO限制。具体地说,图4a示出了针对与图3a的第一类型的智能卡(例如,图3a所示的前四个智能卡以及与普通环形天线相连的另一个智能卡)相连接的五个天线的上边带电平及下边带电平。
具体地说,线401表示与图3a中的柱301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下边带电平(SBL)。线402表示与图3a中的柱301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上边带电平SBL。线403表示与图3a中的柱302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下边带电平SBL。线404表示与图3a中的柱302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上边带电平SBL。线405表示与图3a中的柱303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下边带电平SBL。线406表示与图3a中的柱303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上边带电平SBL。线407表示与图3a中的柱304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下边带电平SBL。线408表示与图3a中的柱304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上边带电平SBL。线409表示与图3a中的柱310(即普通型环形天线)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下边带电平SBL。线410表示与图3a中的柱310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上边带电平SBL。线430对应于新的ISO限制。
从图4a可以看出,相对于利用普通类型的天线拓扑结构的智能卡,采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天线拓扑结构或者自耦变压器拓扑结构的智能卡在整个测试场强上显示出了更高的SBL。具体地说,同样在低场强下,利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天线拓扑结构的智能卡具有高于新的ISO限制的SBL。
具体地说,图4b示出了针对与图3b的第二类型的智能卡(例如,图3b所示的前四个智能卡以及与普通环形天线相连的另一个智能卡)相连接的五个天线的上边带电平SBL及下边带电平SBL。
具体地说,线411表示与图3b中的柱311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下边带电平SBL。线412表示与图3b中的柱311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上边带电平SBL。线413表示与图3b中的柱312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下边带电平SBL。线414表示与图3b中的柱312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上边带电平SBL。线415表示与图3b中的柱313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下边带电平SBL。线416表示与图3b中的柱313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上边带电平SBL。线417表示与图3b中的柱314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下边带电平SBL。线418表示与图3b中的柱314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上边带电平SBL。线419表示与图3b中的柱320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下边带电平SBL。线420表示与图3b中的柱320相对应的智能卡的上边带电平SBL。线430对应于新的ISO限制。
同样,从图4b可以看出,相对于利用普通类型的天线拓扑结构的智能卡,采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天线拓扑结构或者自耦变压器拓扑结构的智能卡在整个测试场强上显示出了更高的SBL。具体地说,同样在低场强下,利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天线拓扑结构的智能卡具有高于新的ISO限制的SBL。
最后,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说明了而不是限制了本发明,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设计出多种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括号中的任何标号都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权利要求。词语“包括”及类似词语的使用并不排除除了任意权利要求中所列举的元素和步骤之外其它元素和步骤的存在。元素的单数标号并不排除该元素复数标号,反之亦然。在列举了多个装置的设备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多个可通过软件或硬件中的一个或同一项实现。事实仅仅在于,在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陈述的某些手段并不表示这些手段的结合不能用于提供优势。

Claims (11)

1.一种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102),所述电子装置包括自耦变压器(1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102),其中所述自耦变压器(103)包括至少三个连接点(105,117,119),其中一个连接点(105)形成开路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102),其中所述电子装置(102)是非接触式应答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102),其中所述自耦变压器(103)形成所述电子装置(102)的天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102),其中所述自耦变压器(103)用于提供固定变压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102),其中所述自耦变压器(103)正好包括三个连接点(105,117,11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102),进一步包括:
电子电路(104),其包括第一接触端(107)和第二接触端(109),
其中,所述自耦变压器(103)的一个连接点(117)固定地连接至所述第一接触端(107),以及
所述自耦变压器(103)的另一个连接点(119)固定地连接至所述第二接触端(109)。
8.一种用于非接触式通信的系统(100),所述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102),以及
读卡器单元(101),
其中,所述电子装置(102)用于对由所述读卡器单元(101)传输的通信信号进行调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100),其中所述读卡器单元(101)用于接收经所述电子装置(102)调制过的通信信号。
10.一种自耦变压器(103)在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102)中的用法。
11.一种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102)来进行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从读卡器单元(101)发送通信数据,以及
利用所述电子装置(102)对所发送的通信数据进行调制。
CN200880021686A 2007-06-25 2008-06-19 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016892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7110993.8 2007-06-25
EP07110993 2007-06-25
PCT/IB2008/052413 WO2009001251A1 (en) 2007-06-25 2008-06-19 Electronic device for and method of contactless transmission of data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9250A true CN101689250A (zh) 2010-03-31

Family

ID=39791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1686A Pending CN101689250A (zh) 2007-06-25 2008-06-19 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160710A1 (zh)
CN (1) CN101689250A (zh)
WO (1) WO20090012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98714B2 (en) 2008-09-18 2013-07-30 Advanced Bionics,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of conveying fine structure information to a cochlear implant pati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3583A (en) * 1987-11-18 1992-10-06 Uniscan Ltd. Transponder
ATE429680T1 (de) * 2000-01-17 2009-05-15 Nxp Bv Datenträger mit einstellbarer signalempfangsanordnung
JP2004227046A (ja) * 2003-01-20 2004-08-12 Hitachi Ltd 携帯情報機器
JP2007088661A (ja) * 2005-09-21 2007-04-05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ループアンテ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60710A1 (en) 2010-03-10
WO2009001251A1 (en) 2008-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3222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增强磁耦合的系统与方法
RU2260850C2 (ru) Бесконтактный носитель данных
CN101425148B (zh) 多模rfid标签及其操作方法
JP4892962B2 (ja) Rfid用の交信中継装置および交信処理装置
US7751790B2 (en) Hybrid on-chip-off-chip transformer
KR20070044453A (ko) 비접촉식 결재 장치 시험용 레퍼런스 기기
KR20000070474A (ko) 응답 디바이스용 전송모듈, 응답 디바이스 및 상기 디바이스에 대한 동작방법
HK1069448A1 (en) Dual antenna coil transponder system
US8248244B2 (en) Wireless power interface and device
US8401471B2 (en) Large band inductive antenna for contact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0988813B1 (ko) 멀티 모드 알에프아이디 리더 구조
EP2490294B1 (en) Transmission/reception antenna and transmission/reception device using same
EP3007273A1 (en) Antenna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CN101465468A (zh) 带有ebg结构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天线
CN102722748A (zh) 一种带光敏装置的rfid标签、rfid系统及光照检测方法
KR101720329B1 (ko) 무선통신 단말기용 nfc 및 mst 공용 안테나 장치
CN104899530B (zh) 射频标签识别系统及方法
KR20090020885A (ko) 유도결합 rfid 시스템
CN101689250A (zh) 用于数据的非接触式传输的电子装置及方法
CN101479955A (zh) 以具有多个天线为特征的非接触式射频设备以及相关的天线选择电路
CN104899531A (zh) 一种应用于阅读器的二级电源管理电路及方法
CN103679251A (zh) 芯片卡以及用于制造芯片卡的方法
CN102750577A (zh) 一种带接近式敏感装置的rfid标签、rfid系统及物体间距离检测方法
CN102722747A (zh) 一种带温敏装置的rfid标签、rfid系统及温度检测方法
CN102809583A (zh) 一种测气体浓度的rfid系统及其测气体浓度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