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6576B - 移动终端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6576B
CN101686576B CN200910177510.5A CN200910177510A CN101686576B CN 101686576 B CN101686576 B CN 101686576B CN 200910177510 A CN200910177510 A CN 200910177510A CN 101686576 B CN101686576 B CN 1016865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interface
address
lli
logic interfa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75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86576A (zh
Inventor
吴振华
陈必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86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65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865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65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04W60/005Multiple registrations, e.g. multiho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91Access to open networks; Ingress point selection, e.g. ISP selection
    • H04L12/5692Selection among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16Hand-off prepa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end-to-end data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4Network layer protocols, e.g. mobile IP [Internet Protoc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7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a plurality of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s, e.g. multi-call or multi-bearer end-to-end data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Abstract

提供了移动终端装置,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包括:多个逻辑接口,提供经由不同的连接点各自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包括判定部分以及变更部分,所述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分别与各逻辑接口连接,根据由所述多个逻辑接口所提供的各逻辑接口的连接状态的通知,所述判定部分判定所述各逻辑接口的连接状态是否有效,所述变更部分动态地变更对所述各逻辑接口的地址的分配。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本申请是以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申请号:200480023462.X
申请日:2004年6月16日
发明名称:移动终端装置及其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装置及其切换方法,特别是关于含有到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多个访问机制(mechanism),不断变更到该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点的移动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无线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现在的互联网进展到较多的数据通信端点包含移动终端的阶段,各移动终端通过不同的域而漫游,在不同时间点,连接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例如互联网)的不同连接点。例如,像电话系统那样的电路交换通信网络中,那样的漫游配置(Roaming Provisioning)相当成熟。然而,分组交换型通信网络中,难以支持那样的漫游功能。这是因为分组交换型通信网络的移动终端使用固有地址访问,这样的地址通常包含在空间拓扑必须有效的部分(通常为前缀)。此外,最好是即使经过在对该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多次的连接点变更之后,移动终端仍然于相同地址继续访问。藉此,变得可以无缝地继续进行跨越到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不同连接点的会话(例如文件转发)。
为支持那样的漫游功能,业界于互联网协议版本6(IPv6),已经开发了对移动支持的解决方案。移动IP中,各移动节点(即移动终端)具有恒久性归属域(即归属网络)。移动节点连接于其归属网络的情况时,分配作为归属地址而被知道的恒久性全局地址。移动节点为离开状态,即连接于其它的外部网络时,通常分配作为转交地址(care-of-address)而被知道的暂时的全局地址。移动支持的思想为,即使在移动节点连接于其它外部网络时,也可通过归属地址可访问该移动节点,使得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内的其它节点,根据该移动节点的归属地址而仅识别该移动节点即可。移动节点使用作为结合(binding)更新而被知道的消息,在归属代理登记它们的转交地址。归属代理承担以下作用:代理接收发给移动节点的归属地址的消息,使用IP隧道效应(IP-in-IP tunneling),将该分组向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转发。IP隧道效应包括将原来的IP分组封装在另外的IP分组中。通过由移动节点的归属代理所通知的那样的归属地址和转交地址间的结合,实现即使移动节点在任何位置,也可向其访问。然而,移动节点离开之前的连接点之后,存在未设定该归属地址和新转交地址间的新结合(或者连新转交地址都还没收到的)状态的时候。其间,无法向该移动节点送达分组。
以往的技术中,揭示了可使两个基站间的高速切换成为可能的方法[例如参照美国专利No.6,473,413B1(2002年10月)]。在所公开的方法中,当移动节点漫游到新网络时,对基站A发布重新连接请求。基站A响应该重新连接请求,通过IP层的移动IP的通信设备找到另外的基站B的IP地址,向该基站B发送切换请求帧。接着,接收切换请求时,基站B删除相关表内的该移动节点记录,通过移动IP的通信设备,向基站A送回切换响应帧。然后,单播的切换响应帧将被转发给基站A,其结果,基站A可结束切换程序。
然而,上述的以往方法中,高速切换必须有基站的有效参与,增加基站处理量的负担。进而,高速切换程序依赖于基站的性能(或者提供的功能)。由此,该方法的采用更复杂,往往费用更高。
如果为支持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移动,采用上述以往方法那样的现有解法,对于保证移动终端在转接中的平滑且连续性的通信会话这一点上还不充分,这是因为,该方法虽然能够在基站间高速切换,但也需要对基站功能的追加。此事不仅增加基站的处理负担,还需要确保在来自不同装置提供商或服务提供商的基站间的兼容性的特别努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装置以及其切换方法,其在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中,不论基站的性能或功能如何,即使在转接中也可实现平滑且连续性的通信会话。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包括:多个接口,其中的每一个在其相关联的访问设备为有效的状态时,可使用事先分配的归属地址和其存在(presence)于无法利用归属地址的域中时被分配的转交地址中的任何一方,获得对网络的连接;指示单元,指示在上述多个接口中,丧失使用第一接口的转交地址而获得的连接的上述第一接口的归属地址和上述多个接口中的第二接口的归属地址和转交地址中的任何一方的结合的设定;以及设定单元,设定上述结合。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式提供一种切换方法,用于移动终端装置中,该移动终端装置具有多个接口,其中的每个接口在相关联的访问设备为有效的状态时,可使用事先分配的归属地址和在其存在于无法利用其归属地址的域中时被分配的转交地址中的任何一方,获得对网络的连接,该方法包括:指示步骤,指示在上述多个接口中,丧失使用第一接口的转交地址而获得的连接的上述第一接口的归属地址和上述多个接口中的第二接口的归属地址和转交地址中的任何一方的结合的设定;以及设定步骤,设定上述结合。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提供了移动终端装置,包括:多个逻辑接口,提供经由不同的连接点各自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其分别与各逻辑接口连接,根据优先级以及由所述多个逻辑接口所提供的各逻辑接口的连接状态的通知,选择有效的接口,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归属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归属地址与无效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外部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转交地址与所述无效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移动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包括多个逻辑接口和多路访问判定单元,所述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分别与所述多个逻辑接口连接,所述移动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多个逻辑接口经由不同的连接点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连接的步骤;所述多路访问判定单元根据优先级以及由所述多个逻辑接口所提供的各逻辑接口的连接状态的通知选择有效的接口,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归属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归属地址与无效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外部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转交地址与所述无效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移动终端装置,包括:多个逻辑接口,提供经由不同的连接点各自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移动支持单元,与多路访问判定单元连接;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其与各逻辑接口各自连接,根据优先级以及由所述多个逻辑接口所提供的各逻辑接口的连接状态的通知,选择有效的接口,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归属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归属地址与无效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外部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转交地址与所述无效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并指示所述移动支持单元进行对所述多个逻辑接口的地址的动态分配。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移动终端装置,包括:多个逻辑接口,提供经由不同的连接点各自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其分别与各逻辑接口连接,根据优先级以及所述多个逻辑接口所提供的失去连接的可能性的通知,选择有效的接口,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归属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归属地址与有失去连接的可能性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外部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转交地址与所述有失去连接的可能性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移动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具备多个逻辑接口和多路访问判定单元,所述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分别与各逻辑接口连接,所述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由所述多个逻辑接口连接经由不同的连接点各自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步骤;所述多路访问判定单元根据优先级以及由所述多个逻辑接口所提供的失去连接的可能性的通知,选择有效的接口,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归属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归属地址与有失去连接的可能性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外部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转交地址与所述有失去连接的可能性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终端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用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终端连接着的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全体的动作举例的图;
图3是用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终端的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移动终端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用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移动终端的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基站间切换的低层接口的时间序列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移动终端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用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移动终端的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移动终端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用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移动终端的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动作的流程图;以及
图1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4的基站间切换的低层接口的时间序列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要点在于:相关连的访问机制为有效的(active)状态时,可使用事先分配了的归属地址和存在于无法利用归属地址的域中时被分配的转交地址中的任何一方获得向网络的连接的多个接口中,指示在丧失使用第一接口的转交地址而获得的连接的上述第一接口的归属地址和上述多个接口中的第二接口的归属地址或者转交地址中的任何一方之间设定结合,并设定上述结合。
本文件中揭示一种方法,用于实现在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进行漫游的移动终端中的无缝切换。为帮助对所揭示的发明的理解,使用以下定义:
(a)“分组”是指能够在数据网络上送达的各种形式的自包含型数据单位。“分组”通常包含“报头”部和“有效负载”部两个部分。“有效负载”部包括应送达的数据,“报头”部包括有助于分组的发送的信息。“报头”部为分别识别分组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包含发送源地址和收件人地址。
(b)“分组隧道效应”是指将自包含型分组封装到另外的分组中。也将“分组隧道效应”称为分组的“封装化”。被封装的分组称为“被隧道化分组”或者“内部分组”。封装“内部分组”的分组称为“隧道化分组”或者“外部分组”。此处,“内部分组”的全体构成“外部分组”的有效负载部。
(c)“移动节点”是指变更向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点的网络结构要素。这是指变更向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点的终端用户通信终端。本文件中,只要没有特别其它明示,就将“移动节点”和“移动终端”的用语不加以区别地同样使用。
(d)“归属地址”是指不论移动终端现在是否连接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上的某处,可用于向该移动终端访问的、分配给移动终端的主要的全局地址。
(e)在其归属地址与在连接点附近使用的地址拓扑兼容的位置连接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移动终端,称为“存在于归属”。将根据单一的管理当局而控制的该连接点附近称为移动终端的“归属域”。
(f)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归属地址与在连接点附近使用的地址拓扑上不兼容的点连接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该移动终端称为“离开”,将该连接点附近称为“外部域”。
(g)“转交地址”是指为使分配了的“转交地址”和在到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移动节点的连接点附近使用的地址拓扑上兼容,分配给处于离开状态的移动终端的暂时的全局地址。
(h)“归属代理”是指常驻于移动终端的归属域,在该移动终端处于离开状态时进行该移动终端转交地址的登记服务,将送往该移动终端的归属地址的分组向该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转发的网络实体。
(i)“结合更新”是指,为向接受方通知发送方现在的转交地址,从移动终端发送到其归属代理、或发送到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上该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的其它节点的的消息。据此,在接受方形成该移动终端的转交地址和归属地址之间的结合。
以下揭示中,说明为完全理解本发明的特定的数、时间、构造,以及其它参数。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本发明没有这些特定的详细内容也能够实施。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终端结构的方框图。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100包括M个(M为2或大于2的整数)的低层接口101-1~101-M、移动支持单元(MSU)102、高层单元103,以及多路访问判定单元(MADU)104。说到低层接口101-1~101-M的任一个或者更多的情况时,以下将该低层接口记为“低层接口101”。
在移动终端可利用的不同访问机制概括为低层接口101-1~101-M。低层接口101是指汇总物理网络接口硬件、控制该硬件的软件、以及管理通过该硬件的通信协议的集合块。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之下,低层接口101包括和物理层以及数据链接层相关的全部协议。如前面所揭示的,本发明是以具有多个访问机制的移动终端为对象。一般而言,那样的移动终端通常包含多个低层接口。
应注意的是,也可由单个的物理硬件提供两个(或更多)的不同访问机制。即使是那样的结构,依然可将其表示为具有多个低层接口101-1~101-M,其中低层接口101-1~101-M中的每一个封装每个访问机制所需要的功能。低层接口101在相关联的访问机制含有与基站的有效路径的情况时,称为有效。
同样,功能块的高层单元103是指通过移动支持单元102以及低层接口101,进行数据分组的发送和接收的全部高层协议以及应用。再次以ISO的OSI模型为例,则高层单元103包含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以及传输层。
由于MSU102处理分组的接收、分组的发送、以及确定分组的路由,其在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操作中是移动终端100的核心。这相当于ISO的OSI模型的网络层,或在互联网协议(IP)环境的IP层。MSU102还包含处理对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移动终端100的移动的逻辑。特别是,MSU102,在移动终端100连接于新基站时,也进行新暂时全局地址(即转交地址)的生成或取得的处理,进而为登记移动终端100的归属地址和转交地址间的结合,承担向移动终端100的归属代理发送结合更新的任务。
本揭示中应注意的是,归属地址和转交地址联结着低层接口101,而不是移动终端100。这与将地址联结于网络接口而不是网络节点的大部分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例如互联网协议)相一致。这种区别在其包含移动终端100的所有低层接口101-1~101-M共享相同归属地址的情况的意义上也是一般性的。由于地址联结于低层接口101-1~101-M,所以归属域及外部域的概念也和低层接口101有关。即,在该归属地址与向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点拓扑兼容的情况时,低层接口101存在于归属;在其归属地址与向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点拓扑不兼容的情况时,低层接口101存在于外部域。
MADU104是本发明的核心。如以下揭示中可明了的,MADU104负责动态变更移动终端100的转交地址与归属地址间的结合,决定使低层接口101-1~101-M任一部分或全部工作或不工作。而且,MADU104事先知道哪个低层接口101和何种类型的访问机制相关联。
分配了附图标记110的、低层接口101和MSU102间的各路径,以及分配了附图标记111的、MSU102和高层单元103间的路径,是为从某单元向另外的单元转发分组而使用的数据路径。为控制低层接口101而使用的各信号路径被分配了附图标记112。为向MADU104报告低层接口101的新状态而使用的各信号路径被分配了附图标记113。为控制MSU102而使用的信号路径被分配了附图标记114。为向MADU(104)报告MSU102的新状态而使用的信号路径被分配了附图标记115。
通常操作下,移动终端100使一个或更多低层接口101处于有效状态。对于各个有效的低层接口101,移动终端100使转交地址和归属地址结合。那样的结合可能已经被发送到移动终端100的归属代理以及与该移动终端100进行着通信的其它网络节点。见图2表示。图2是用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所连接的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整体的操作举例的图。
该例中,移动终端100包含向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150的两个连接点:一个是使用通过低层接口101-a的访问机制161而经由基站151,另一个是使用通过低层接口101-b的访问机制162经由基站152。该图假设低层接口101-a含有具有相关联的归属代理171的恒久性全局地址(即归属地址)HoA.1。分配给低层接口101-a的转交地址为CoA.BS1,其在基站151的域中拓扑有效。此外,低层接口101-b包含具有相关联的归属代理172的恒久性归属地址HoA.2。分配给低层接口101-b的转交地址为CoA.BS2,其在基站152的域中拓扑有效。
在这些关联下,以地址HoA.1发送到移动终端100的分组被归属代理171截取。归属代理171在之后使用分组隧道效应,将该分组向转交地址CoA.BS1转发。由于外部分组寻址到CoA.BS1,该分组将通过基站151被路由到移动终端100。同样,以地址HoA.2发送到移动终端100的分组被归属代理172截取。归属代理172在之后使用分组隧道效应,将该分组向转交地址CoA.BS2转发。由于外部分组寻址到CoA.BS2,该分组将通过基站152被路由到移动终端100。图2中(以及上述说明中)应注意的是,作为通例揭示两个归属代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明了本概念于任何数量的低层接口,以及任何数量的归属代理都可适用,且这两个数是独立的。实际上,图2的说明中,归属代理171和归属代理172也可能是同一实体。
进而应该注意的是,归属代理不仅仅是可接收结合更新的实体。归属地址和转交地址间的结合,也可通知和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的其它网络节点。例如,移动IPv6中,移动节点可对于该移动节点进行着通信的节点(称为对应节点),进行所谓的路径最佳化。该路径最佳化中,该移动节点对于该对应节点发送结合更新,使得将分组(并非通过归属代理)向该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转发的特别指示插入分组内。即使在移动终端对于这些对应节点发送结合更新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公开的本发明一样适用,而不会有功能性的任何损失。
随着移动终端100移动,访问链接中的一个成为范围外,因此存在链接被中断的情况。为了例证,假设低层接口101-a和基站151间的链接被中断。以下将如低层接口101-a那样的被关闭的低层接口称为关闭了的低层接口。
当MADU104从信号路径113、115中的一个检测出此情况时,该MADU104试着使归属地址HoA.1再次相关连。无法再次相关连的情况下,以收件人地址HoA.1发送到移动终端100的分组由于隧道化分组无法到达移动终端100的CoA.BS1,而无法发送。为使该关闭了的低层接口的归属地址,即HoA.1再次相关连,MADU104进行如图3所示的算法。图3是用来说明MADU104中的动作的流程图。
如上所述,MADU104在步骤1000,检测出关闭了的低层接口101-a,之后在步骤2000,MADU104首先为检索一个或更多的有效低层接口101,而扫描低层接口101-1~101-M。MADU104控制M个的低层接口101-1~101-M。
这些低层接口101-1~101-M,独立取得、保持着与各自访问网络的连接,生成接口状态消息,其包含:接口_状态(表示低层接口101是否和该访问网络相关连的标记)、接口_AA(表示和该访问网络的相关连是否需要低层接口101的认证及/或承认,或者是否需要用户信息的标记),以及,AA_状态(表示在请求该认证及/或承认的情况时,是否进行了低层接口101和该访问网络间的该认证及/或承认的标记)。低层接口101的接口状态消息的接口_状态字段中的有效指示符表示,该接口可能已经成功地通过移动终端用户的简档(profile)所要求的、或该访问机制所要求的适当的低层接口认证和承认。接口状态消息的实行如下所示:
接口状态信息{
接口_状态;/*“1”表示有效,“0”表示除此之外的*/
接口_AA;/*“1”表示完全低层接口访问网络所需要的认证及/或承认,“0”表示完全低层接口访问网络不需要认证及/或承认**/
AA_状态;/*“1”表示认证以及承认程序结束,“0”表示除此之外的。*/
}
与来自MADU的请求相独立地、或者响应该请求而生成该消息。应注意,“0”和“1”只是为例证而揭示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道为表示相同意思也可使用其它任何值。
步骤3000中,MADU104从有效低层接口101的列表选择使用的有效低层接口101。此处假设所选择的有效低层接口是低层接口101-b。该选择也可为随机的,也可基于某优先级。这优先级也可基于以下评价基准中的一个而设定:
(i)访问机制的成本(如卫星链路和IEEE802.11间的关系那样,存在某访问机制的成本高于其它访问机制的情况),选择提供最低成本的访问的低层接口101;
(ii)访问机制的消耗功率(如卫星链路和IEEE802.11间的关系那样,存在某访问机制消耗的功率大于其它访问机制的情况),选择提供最小的功率消耗的低层接口101;
(iii)访问机制的频带/速度,选择提供最高比特率或者最高速访问的低层接口101;
(iv)访问机制的可利用性,将移动终端100的现在移动图案作为所给的条件,选择估计可将有效状态保持最长时间的低层接口101;
(v)上述基准的加权组合(合计),加权值为零、正、负均可,选择提供最大合计值的低层接口101。
如选择有效低层接口101-b,则接着MADU104在步骤4000,检查选择了的低层接口101-b是在于归属域,还是在于外部域。检查的结果,选择了的低层接口101-b在于归属的情况时,MADU104在步骤5000,指示MSU102,设定将关闭了的低层接口101-a的归属地址和作为转交地址而选择了的低层接口101-b的归属地址间的结合。另一方面,选择了的低层接口101-b在于外部域的情况时,MADU104在步骤6000,指示MSU102,设定将关闭了的低层接口101-a的归属地址和作为转交地址而选择了的低层接口101-b的转交地址间的结合。
MADU104必须进行任何一种内部状态的设定,以反映关闭了的低层接口101-a是否处于从其它低层接口101-b“租借”着转交地址的状态。换句话说,该内部状态更新后,该关闭了的低层接口被标记为具有“租借”的转交地址。此外,MADU104也有必要存储关闭了的低层接口101-a从哪一个低层接口101“租借”转交地址。
此时,由于低层接口101-b在外部域,所以MADU104指示MSU102在CoA.BS2和HoA.1之间设定结合。藉此,送往HoA.1的分组被隧道化,在低层接口101-b和基站152之间通过根据访问机制162得以确立的访问链接,向移动终端100发送。
该新地址结合直到再确立关闭了的低层接口101-a向基站151、或者到其它任一新基站的访问链接时为止有效。
更具体而言,步骤7000中,关闭了的低层接口101-a再确立新访问。发生此之后,步骤8000中,MADU104指示MSU102将从基站(原来的站或新站)获得的新转交地址使用于关闭了的低层接口的归属地址,即HoA.1的结合。此外,MADU104清除与(以前)关闭了的低层接口101-a相关联的任何状态变量,使得低层接口101-a不再被标记为具有“租借”的转交地址。
关闭了的低层接口101-a和任一基站再次相关联前,低层接口101-a“租借”了该转交地址的低层接口101-b也有可能关闭。因此,低层接口101关闭的情况时,MADU104扫描其内部状态(状态变量),确认是哪一个低层接口101从关闭了的低层接口101“租借”了转交地址。进行租借的任一低层接口101也被视为关闭来处理,包含新关闭了的低层接口101,对于关闭的各个接口,进行如图3所揭示的算法。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记载了通过将与有效的访问机制相关联的其它接口101-b使用的地址,暂时租借给失去访问的低层接口101-a,能够从往基站的链接失败修复的移动终端100及其方法。因此,伴随着移动终端100变更对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点,包含多个访问机制的移动终端100可以与基站的控制独立地实现在基站间的无缝切换。
(实施方式2)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移动终端结构的方框图。由于图4所示的移动终端200具有和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的移动终端结构相同的基本结构,对于和移动终端100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移动终端200的结构要素分别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移动终端200包含M个的低层接口201-1~201-M及MADU202以代替移动终端100的低层接口101-1~101-M及MADU104。说到低层接口201-1~201-M的任何一个或更多时,以下将该低层接口记载为“低层接口201”。
作为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特征,移动终端200中,低层接口201使用预测技术,通知MADU202自己不久将关闭。因此,如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的,可不等待低层接口201关闭,而使MADU202工作。
低层接口201-1~201-M进行上述预测,该预测可基于以下的方法实行:
(i)使用来自基站的信号功率。逐渐变弱的信号暗示移动终端逐渐远离基站;
(ii)测定移动终端200的速度;
(iii)(使用例如全球定位系统)比较移动终端200的现在位置和已知的基站的所在位置;或者
(iv)上述方法的组合。
之后,基于预测结果,低层接口201-1~201-M生成接口释放表示消息,包括:释放指示器(表示该低层接口是否做好从访问网络完全断绝相关的准备的标记);以及释放时间(该低层接口生成该消息之后测定的访问网络相关切断时间),该消息如下:
接口释放表示消息{
释放指示器;/*“1”表示接口释放与先前相关连的访问机制间的连接,“0”表示接口未释放连接*/
释放时间;/*消息从低层接口送出之后,到发生完全的相关切断为止的时间单位*/
}
相关顺利切断后,低层接口201-1~201-M承担更新为生成接口状态消息的接口状态字段(field)所必须的参数的任务。接口状态字段响应于接口状态消息的之后生成,必须复位为“0”。应注意的是,可以与来自MADU202的请求独立地、或者响应于该请求而生成该消息,“0”和“1”不会限制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明了为表示相同意思使用其它任何的值均可。
低层接口201-1~201-M的其它任何的特征都和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的低层接口101-1~101-M相同。
当MADU202通过信号路径113接收表示低层接口201现在正要切断的、由低层接口201生成的接口释放表示消息时,MADU202采取将事先发送该接口释放表示消息的低层接口201(以下称为“暗示低层接口”)的归属地址再次相关联的步骤。MADU202的其它任一特征都和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的MADU104相同。
由MADU202采取的步骤,如图5所示,和图3所表示的一样。图5是用来说明MADU202的动作的流程图。
步骤1500中,MADU202从暗示低层接口,例如低层接口201-a(和低层接口101-a同等)接收接口释放表示信息作为切换暗示。之后,MADU202前进至步骤2000,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方式进行步骤2000~4000的动作。
步骤4000中检查的结果,如果选择了的低层接口、例如低层接口201-b(和低层接口101-b同等)存在于归属,MADU202在步骤5500中,指示MSU102对暗示低层接口201-a的归属地址和作为转交地址而选择了的低层接口201-b的归属地址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如果选择了的低层接口201-b存在于外部域,MADU202在步骤6500中,指示MSU102对暗示低层接口201-a的归属地址和作为转交地址而选择了的低层接口201-b的转交地址间的结合。
和实施方式1中关闭了的低层接口的情况相同,MADU202必须进行任何一种内部状态的设定,以反映暗示低层接口201-a是否处于从其它低层接口201-b“租借”转交地址的状态。此外,MADU202也有必要存储暗示低层接口201-a从哪一个低层接口201“租借”转交地址。通过这样做,在使其它低层接口201租借地址的低层接口201关闭了的情况时,或者发出了以预测失去连接为内容的通知的情况时,MADU202可采取适当的对应。如发生此,MADU202进行内部状态的扫描,确认是哪一个低层接口201从关闭了(或者发出了以预测失去连接为内容的通知)的低层接口201租借转交地址。进行租借的任一低层接口201也作为关闭来处理,对于关闭的各个接口,实行图4中描述的算法。
在步骤7500中,到暗示低层接口201-a再确立新访问链接时为止,新地址结合为有效。本实施方式中,在暗示低层接口201-a关闭之后,或者在没有关闭的情况下,可再确立新访问链接。
之后,步骤8500中,MADU202指示MSU102将从基站(原来的站或新站)获得的新转交地址使用于暗示低层接口的归属地址,即HoA.1的结合。此外,MADU202将除去与暗示低层接口201-a相关联的任一状态变量,使得不再将低层接口201-a标记为具有租借的转交地址。
根据本实施方式,得以进行切换预测。虽然设定新的地址结合,但由于低层接口201和基站间的实际物理链接仍连着,所以该切换预测的实行是有利的。因此,已经在转接中的任一分组在前面的转交地址依然可到达移动终端200。据此,允许两个基站间的无缝切换。
作为说明,图6是表示关于从前面的基站例如基站(BS)151,切换为新基站例如基站(BS)152的低层接口201-a的时间序列。期间210中,低层接口201-a和BS151间的链接为有效,低层接口201-a的归属地址HoA.1得以在基站151的域中与拓扑兼容的转交地址CoA.BS1结合。
在时刻211,低层接口201-a检测出其正从BS151远离,向MADU202进行警告。MADU202在之后,按照图5中上述说明了的算法,选择代替的低层接口201的转交地址CoA.2。通过向其它节点(例如移动终端200的归属代理)发送传达该新结合的结合更新消息,该地址与归属地址HoA.1结合。
如此,在期间212中,低层接口201-a开始使用新(暂时的)转交地址CoA.2。应注意的是,该期间212中,低层接口201-a依然可通过BS151访问,由此,为发往CoA.BS1而发送到移动终端200的任一分组也依然可送达移动终端200。
在时刻213,移动终端200已经从BS151移动得离得很远,基站151和低层接口201-a间的链接关闭。因此,期间214中,低层接口201-a不再能够接收仍然寻址到CoA.BS1的分组。最后,在时刻215,低层接口201-a与新基站,即BS152相关联。然后,低层接口201-a被分配新转交地址CoA.BS2,其在BS152的域中拓扑兼容。因此,在期间216,归属地址HoA.1与转交地址CoA.BS2结合。应注意的是,只要CoA.2从其进行“租借”的低层接口201有效,寻址到CoA.2的分组依然可通过移动终端200而接收。
如从上述描述中可明确的,本实施方式中,将在任一时间点至少一个低层接口为有效作为条件,移动终端200可总是通过该归属地址被访问。本实施方式还不对基站请求特别的动作而解决了在切换后无法接收向之前的转交地址转发的分组的课题。
认真观察图6中说明的时间序列,以转交地址CoA.BS1转发给移动终端200的分组,无法到达移动终端200的可能性很小。该事件在低层接口201-a从BS151被切断之后(即时刻213之后),分组到达BS151的时候发生。为避免此,期间212(即时间长t_pred)的长度必须足够长,使仍然了解归属地址HoA.1和转交地址CoA.BS1结合着的其它全部节点发送的分组在时刻213之前已经递送。
其中应注意有两个部分:第一,该发送节点实际知道HoA.1和CoA.BS1间的结合的情况;第二,该发送节点将该分组向HoA.1发送,低层接口201-a的归属代理将该分组隧道化,向CoA.BS1发送。为此,时间长度t_pred必须足够长,使得包含HoA.1和CoA.2间的新结合的结合更新消息具有足够的时间到达知道HoA.1和CoA.BS1间的结合的全部节点,进而加上,从这些节点为送到基站151而发送的分组的追加的转接时间。为真正确保无缝切换,数学上时间长度t_pred必须满足以下式(式1)的条件。
t_pred>=t_bu+t_pkt    (式1)
这里,t_pred是从低层接口201-a预测发生连接切断到实际发生连接切断为止的时间,t_bu是从移动终端200发送的结合更新消息到达预定的接受方所用的平均时间,t_pkt是从其它任一节点发送了的分组到达移动终端200所用的平均时间。应注意的是,由于标准的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例如IP或者IPv6)中分组的转接时间未受限制,设置充分的时间长,可将由于切换而造成的分组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通常难以估计t_bu以及t_pkt。因此,常常实践为对作为表示分组从移动终端200向其它节点,然后回来所用的平均时间的往返时间t_rtt而广为人知的上述时间的合计进行估计。据此,上述(式1)成为下式(式2)。
t_pred>=t_rtt    (式2)
因此,如使用切换预测的移动终端200那样的装置可事先租借暂时地址,据此,无需对基站的动作进行任何特别的考虑,可真正地实现无缝切换。
(实施方式3)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移动终端结构的方框图。由于图7所示的移动终端300具有和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的移动终端结构同样的基本结构,所以对于和移动终端100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移动终端300的结构要素分别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移动终端300含有M个的低层接口301-1~301-M及MADU302以代替移动终端100的低层接口101-1~101-M及MADU104。说到低层接口301-1~301-M的任何一个或者更多的情况时,以下将该低层接口记为“低层接口301”。
上述实施方式是揭示有关移动终端100、200可用多个有效访问链接实现无缝切换的方法。对于此,本实施方式中可发展该方法,使得移动终端300在通常的环境下,在任何的时间点仅需要一个访问机制为有效。仅在有效的访问机制失去向基站的连接时,MADU302才使代替的访问机制工作。
这种“根据需求(on-demand)”的工作,在移动终端具有两个不同类型的访问机制,即一个访问机制为低成本(或者高速),访问为短距离的(例如IEEE802.11或者蓝牙),另一个访问机制为高成本(或者低速),但存在访问为长距离的(例如GPRS或者卫星链路)情况时,特别有益。在通常状况,移动终端300将更低成本的(或者更高速的)访问机制作为主要的访问方法使用。然而,当移动终端300超出了范围时,其使更高成本(或者更低速)的访问机制运转,以维持连接,直到移动终端300到达该主要访问机制的新动作区域为止。
因此,低层接口301-1~301-M与不同类型的访问机制相关连。低层接口301-1~301-M的其它任何特征都和移动终端100的低层接口101-1~101-M的相同。
另外,如上所述,MADU302在知道失去访问机制向基站的连接的情况时,使代替访问机制有时工作,有时不工作。MADU302的其它任一特征都和移动终端100的MADU104相同。
接着,关于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移动终端300的MADU302中的动作,使用图8加以说明。MADU302按照图8所表示的算法。
步骤1000中,检测出关闭了的低层接口例如低层接口301-a(和低层接口101-a同等)后,MADU302在步骤2500中,为检索与关闭了的低层接口301-a相关联的访问机制不同类型的代替访问机制相关联的一个或更多的低层接口301,扫描低层接口301-1~301-M。以下将那样的低层接口称为“代替低层接口”。
之后,步骤3500中,MADU302基于和在实施方式1说明了的相同的选择方法,选择代替低层接口301的一个,例如低层接口301-b(和低层接口101-b同等)。
然后,步骤3600中,使选择的代替低层接口301-b(即选择了的代替低层接口301-b的访问机制)工作。这包括等待所选择的代替低层接口301-b通电、与基站相关联以及必要时设定转交地址。如选择的代替低层接口301-b成为有效,则MADU302前进到步骤4000。然后将实行步骤4000~8000的动作。这些步骤如图3所示,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相同。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揭示了为能确实使用暂时的地址,能够使代替访问机制根据需求工作的移动终端300和其方法。
本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技术的采用,在互联网协议(IP)环境中相当典型。此处,例如像个人数字助理(PDA)那样的移动终端可拥有两个不同访问接口,一个是使用了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更低速而距离较长的访问接口;和另一个是使用了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1b标准的更高速而距离较短的访问接口。
移动终端可以和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者(ISP)签约,使用双方的机制。这个时候,ISP大多提供为管理双方的访问接口的单一的归属代理。或者,移动终端也可根据不同的访问接口,分别和不同的ISP签约。这个时候,各个ISP提供为管理各自的访问接口的一个归属代理。使用本实施方式中揭示的方法,当移动终端位于可在人气持续提高的热点中找到的802.11b的访问点的动作范围中时,能够使用802.11b访问互联网。移动终端移动到范围外时,直到该移动终端移动到另外的802.11b访问点的范围内为止,可使用范围更长的GPRS,藉此可获得向互联网的暂时性访问。
应注意的是,是否关于单一的ISP(因此,单一的归属代理),是否是多个ISP(因此,多个归属代理)对本发明来说并不重要。
如此,本实施方式中揭示的技术可无缝动作。而且,移动终端可以使用路径最佳化的技术,可将其结合更新发送至归属代理以外的节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方法,移动终端只要向所有必要的节点通知地址结合,即可维持经过连续的切换的会话连续性。
(实施方式4)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移动终端结构的方框图。由于图9所示的移动终端400具有和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的移动终端的结构同样的基本结构,所以对于和移动终端100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移动终端400的结构要素分别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移动终端400具有M个的低层接口401-1~401-M及MADU402以代替移动终端100的低层接口101-1~101-M及MADU104。说到低层接口401-1~401-M的任何一个或者更多的情况时,以下将该低层接口记为“低层接口401”。
为能更好地理解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为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的预测技术和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的“根据需求”的工作技术间的组合。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的装置以及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可通过和上述预测技术的合并,而进而提高。
因此,低层接口401-1~401-M如低层接口301-1~301-M那样,与不同类型的访问机制相关联。又,低层接口401-1~401-M如低层接口201-1~201-M那样,进行切换预测。低层接口401-1~401-M的其它任何特征都和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低层接口101-1~101-M相同。
MADU402如MADU302那样,在知道失去访问机制向基站的连接的情况时,使代替访问机制有时工作、有时不工作。又,当MADU402如MADU202那样通过信号路径113接收表示低层接口401现在正要切断的、由低层接口401生成的接口释放表示消息时,MADU402采取将事先发送该接口释放表示消息的低层接口401(即暗示低层接口401)的归属地址进行再次相关联的步骤。MADU402的其它任一特征都和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MADU104相同。
接着,使用图10说明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移动终端400的MADU402的动作。MADU402按照图10所示的算法。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步骤1500之后,MADU402前进到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步骤2500、步骤3500、步骤3600,然后前进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步骤4000。之后,基于步骤4000中的检查结果,前进到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步骤5500或者步骤6500,进而前进到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步骤7500和步骤8500。
通过组合那样的根据需求的工作和切换预测,带来如下的追加优点:移动终端400通过该主要的低层接口401,不仅可实现无缝切换,通过将代替低层接口401设为关模式直到需要代替低层接口401为止,终端的操作成本还可保持较低(根据在选择主要访问机制时使用的基准,成本可由货币价值、发送延迟或者功率消耗进行测定)。作为例子,从之前的基站、例如从BS151切换到新基站,例如BS152的低层接口,例如低层接口401-a(和低层接口101-a同等)的时间序列在图11中表示。
在期间411,低层接口401-a和BS151间的路径为有效,低层接口401-a的归属地址HoA.1和与BS151的域拓扑兼容的转交地址CoA.BS1结合。在时间412,低层接口401-a查出终端远离BS151,向MADU402进行警告。然后,MADU402按照图10所示的算法,选择代替低层接口401来工作。该代替低层接口401在时间413被启动,且被分配转交地址CoA.2。MADU402在之后指示MSU102通过向其它节点(例如移动终端400的归属代理)发送传达该新结合的结合更新消息,来建立HoA.1和CoA.2之间的结合。因此,在期间414,低层接口401-a开始使用新(暂时的)转交地址CoA.2。应注意的是,在该期间414,低层接口401-a依然可通过BS151访问,因此,寻址为CoA.BS1而向移动终端400发送的任一分组还依然可送达移动终端400。
在时刻415,由于移动终端400已经移动得远离BS151,基站BS151和低层接口401-a间的路径关闭。因此,在期间416,低层接口401-a已经无法接收仍然寻址到CoA,BS1的分组。之后,移动终端400在时刻417,移动到BS152的范围内。然后,低层接口401-a被分配新转交地址CoA.BS2,其在BS152的域内拓扑兼容。因此,在期间418,归属地址HoA.1和转交地址CoA.BS2结合。应注意的是,只要从其“租借”CoA.2的代替低层接口401为有效,寻址到CoA.2的分组就可通过移动终端400而被接收。因此,代替低层接口401在时刻419,在几个延迟t_delay之后被遮断,以使向CoA.2转发的剩余的全部分组得以递送。
图11中有以t_pred以及t_delay表示的、为确实实现真正地无缝切换的两个重要时间长。时间长t_pred是从低层接口401-a预测发生连接切断之后,到实际发生连接切断为止的时间。为将由于切换发生的分组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时间长t_pred必须大于或等于以下时间的合计:
(i)使代替的低层接口401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ii)在外部域的情况时,代替低层接口401设定地址结合所需要的时间;
(iii)结合更新消息到达预定的接受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以及
(v)通过其它节点发送的分组到达移动终端400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数学上这表示为以下式子(式3)。
t_pred>=t_activate+t_bu+t_pkt   (式3)
这里,t_pred为从低层接口401-a预测发生连接切断之后到实际发生连接切断为止的时间;t_activate为包含了在外部域的情况下代替低层接口401设定地址结合所需要的时间的,使代替低层接口401工作所需要的时间;t_bu是通过移动终端400发送的结合更新消息到达预定的接受方为止所花费的平均时间;t_pkt为通过其它任一节点发送的分组到达移动终端400为止所花费的平均时间。在估计往返时间t_rtt来代替t_bu以及t_pkt时,上述式(式3)成为以下式子(式4)。
t_pred>=t_activate+t_rtt   (式4)
时间长t_delay是从关闭了的低层接口401-a与BS152相关联之后,到关闭代替低层接口401为止的延迟。为将由于切换发生的分组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时间长t_delay必须大于或等于结合更新信息到达预定的接受方所花费的平均时间和通过其它任一节点发送的分组到达移动终端400所花费的平均时间的合计。数学上,这意味着下式(式5)。
t_delay>=t_bu+t_pkt   (式5)
或者,如使用往返时间t_rtt,则上述(式5)成为以下式子(式6)。
t_delay>=t_rtt   (式6)
因此,如使用切换预测的移动终端400那样的装置可事先租借暂时地址,据此,基站的动作无须任何特别的考虑,可真正地实现无缝切换。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移动终端装置包含:多个接口,每个接口在相关联的访问机制为有效的状态时,可使用事先分配给该接口的归属地址和存在于无法利用归属地址的域中时被分配给该接口的转交地址中的任何一方获得向网络的连接;指示单元,指示上述多个接口中,丧失通过第一接口的转交地址而获得的连接的上述第一接口的归属地址和上述多个接口中的第二接口的归属地址和转交地址中的一方的结合的指示单元;以及设定上述结合的设定单元。
根据该结构,多个接口中,指示丧失通过分配给第一接口的转交地址而获得的连接的上述第一接口的归属地址和上述多个接口中的第二接口的归属地址和转交地址的中的一个之间结合的设定,然后设定结合。即使移动终端移动而使对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点变更,该移动终端仅使用终端自身的资源,即可完成高速切换程序,故而在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不论基站的性能或功能如何,即使在转接中也可实现平滑且连续性的通信会话。通过改变访问机制(例如访问技术),移动终端在高速切换程序,可不伴随基站的有效参与,实现平滑的切换。藉此,移动终端可完全控制切换程序,减少基站的处理量。此外,由于切换程序仅在移动终端得以实行,所以不依赖于基站提供的功能。
另外,本发明的其它方式的切换方法用于移动终端中,该移动终端具有:多个接口,每个接口在相关联的访问机制为有效的状态时,可使用事先分配给该接口的归属地址和该接口存在于无法利用归属地址的域中时被分配给该接口的转交地址中的任何一方获得向网络的连接,包括:指示步骤,指示上述多个接口中,丧失通过第一接口的转交地址而获得的连接的上述第一接口的归属地址和上述多个接口中的第二接口的归属地址和转交地址中的一方的结合的设定;以及设定上述结合的设定步骤。
根据该方法,提供指示,以设定多个接口中,丧失通过分配给第一接口的转交地址而获得的连接的上述第一接口的归属地址和上述多个接口中的第二接口的归属地址和转交地址的一个之间的结合,然后设定结合。即使移动终端移动使对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的连接点变更,该移动终端可仅使用终端自身的资源,完成高速切换程序,所以在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中,不论基站的性能或功能如何,即使在转接中也可实现平滑且连续性的通信会话。通过改变访问机制(例如访问技术),在移动终端高速切换程序中,可不伴随基站的有效参与,实现平滑的切换。藉此,移动终端可完全控制切换程序,可减少基站的处理量。此外,由于切换程序仅在移动终端实行,不依赖于基站提供的功能。
即,本发明能够使移动通信终端在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不论基站的性能或功能如何,通过多个网络访问机制,在转接中也可实现平滑且连续性的通信会话。
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第2003-171295号。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作为参考。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装置以及切换方法,具有不论基站的性能或功能如何,即使在转接中也可实现平滑且连续性的通信会话的效果,对于不断变更到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点是有用的。

Claims (12)

1.移动终端装置,包括:
多个逻辑接口,提供经由不同的连接点各自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
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其分别与各逻辑接口连接,根据优先级以及由所述多个逻辑接口所提供的各逻辑接口的连接状态的通知,选择有效的接口,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归属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归属地址与无效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外部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转交地址与所述无效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所述连接状态的通知表示由与所述通信网络的连接是否处于有效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所述连接状态的通知表示是否需要为进行与所述通信网络的连接的认证处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所述连接状态的通知表示是否已完成为进行与所述通信网络的连接的认证的处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所述连接状态的通知表示是否需要为进行与所述通信网络的连接的承认处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所述连接状态的通知表示是否已完成进行与所述通信网络的连接的承认处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所述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向所述各逻辑接口要求所述连接状态的通知。
8.移动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包括多个逻辑接口和多路访问判定单元,所述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分别与所述多个逻辑接口连接,所述移动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多个逻辑接口经由不同的连接点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连接的步骤;
所述多路访问判定单元根据优先级以及由所述多个逻辑接口所提供的各逻辑接口的连接状态的通知选择有效的接口,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归属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归属地址与无效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外部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转交地址与所述无效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的步骤。
9.移动终端装置,包括:
多个逻辑接口,提供经由不同的连接点各自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
移动支持单元,与多路访问判定单元连接;
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其与各逻辑接口各自连接,根据优先级以及由所述多个逻辑接口所提供的各逻辑接口的连接状态的通知,选择有效的接口,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归属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归属地址与无效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外部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转交地址与所述无效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并指示所述移动支持单元进行对所述多个逻辑接口的地址的动态分配。
10.移动终端装置,包括:
多个逻辑接口,提供经由不同的连接点各自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连接;
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其分别与各逻辑接口连接,根据优先级以及所述多个逻辑接口所提供的失去连接的可能性的通知,选择有效的接口,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归属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归属地址与有失去连接的可能性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外部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转交地址与所述有失去连接的可能性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发往所述多路访问判定单元的所述失去连接的可能性的通知表示到失去所述连接为止的时间。
12.移动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具备多个逻辑接口和多路访问判定单元,所述多路访问判定单元分别与各逻辑接口连接,所述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由所述多个逻辑接口连接经由不同的连接点各自与分组交换型数据通信网络的步骤;
所述多路访问判定单元根据优先级以及由所述多个逻辑接口所提供的失去连接的可能性的通知,选择有效的接口,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归属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归属地址与有失去连接的可能性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在所述有效的接口存在于外部域的情况下,将所述有效的接口所使用的转交地址与所述有失去连接的可能性的接口的归属地址结合的步骤。
CN200910177510.5A 2003-06-16 2004-06-16 移动终端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Active CN1016865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71295A JP3880549B2 (ja) 2003-06-16 2003-06-16 移動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ハンドオフ方法
JP171295/03 2003-06-16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23462XA Division CN100558076C (zh) 2003-06-16 2004-06-16 移动终端装置及其切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6576A CN101686576A (zh) 2010-03-31
CN101686576B true CN101686576B (zh) 2014-01-01

Family

ID=3354945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7511XA Active CN101662804B (zh) 2003-06-16 2004-06-16 移动终端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CNB200480023462XA Active CN100558076C (zh) 2003-06-16 2004-06-16 移动终端装置及其切换方法
CN200910177510.5A Active CN101686576B (zh) 2003-06-16 2004-06-16 移动终端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7511XA Active CN101662804B (zh) 2003-06-16 2004-06-16 移动终端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CNB200480023462XA Active CN100558076C (zh) 2003-06-16 2004-06-16 移动终端装置及其切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7843880B2 (zh)
EP (1) EP1635515B1 (zh)
JP (1) JP3880549B2 (zh)
KR (2) KR20060023564A (zh)
CN (3) CN101662804B (zh)
BR (1) BRPI0411518A (zh)
WO (1) WO2004111750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94819B1 (ko) * 2004-08-03 2006-07-0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핸드오버 방법
WO2007007856A1 (en) * 2005-07-08 2007-0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obile nod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EP1764970A1 (en) 2005-09-19 2007-03-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ultiple interface mobile node with simultaneous home- and foreign network connection
JP4836960B2 (ja) * 2005-11-02 2011-12-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アドレス登録制御装置
US8818322B2 (en) 2006-06-09 2014-08-26 Trapeze Networks, Inc. Untethered access point mesh system and method
US20080013539A1 (en) * 2006-06-23 2008-01-17 Nokia Corporation Dynamic radio interface grouping
CN100574230C (zh) * 2006-08-30 2009-12-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遥控装置、无线家庭网络系统及自动切换播放方法
FI20060936A0 (fi) * 2006-10-24 2006-10-24 Nokia Corp Menetelmä kanavanvaihtojen suorittamiseksi viestintäjärjestelmässä
KR101333814B1 (ko) * 2007-01-11 2013-11-29 주식회사 팬택앤큐리텔 다수의 통신 인터페이스를 구비한 고속 데이터 통신장치와, 이의 게이트웨이 및 라우터와, 고속 데이터 송신및 수신방법과, 고속 데이터 송수신을 위한 ip 등록방법
JP4810445B2 (ja) * 2007-01-22 2011-11-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端末およびパケット送信処理方法
US8948046B2 (en) * 2007-04-27 2015-02-03 Aerohive Networks, Inc. Rout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wireless network
US8218502B1 (en) 2008-05-14 2012-07-10 Aerohive Networks Predictive and nomadic roaming of wireless clients across different network subnets
US9674892B1 (en) 2008-11-04 2017-06-06 Aerohive Networks, Inc. Exclusive preshared key authentication
US8483194B1 (en) 2009-01-21 2013-07-09 Aerohive Networks, Inc. Airtime-based scheduling
CN101931936B (zh) * 2009-06-22 2014-01-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和系统、终端、用户数据处理实体
US11115857B2 (en) 2009-07-10 2021-09-07 Extreme Networks, Inc. Bandwidth sentinel
US9900251B1 (en) 2009-07-10 2018-02-20 Aerohive Networks, Inc. Bandwidth sentinel
US8428024B2 (en) * 2010-07-21 2013-04-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ity with a split home agent architecture using MPTCP
US8671187B1 (en) 2010-07-27 2014-03-11 Aerohive Networks, Inc. Client-independent network supervision application
WO2012019631A1 (en) * 2010-08-13 2012-02-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Load distribution architecture for processing tunnelled internet protocol traffic
US9002277B2 (en) 2010-09-07 2015-04-07 Aerohive Networks, Inc. Distributed channel selection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8953443B2 (en) * 2011-06-01 2015-02-1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congestion management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10091065B1 (en) 2011-10-31 2018-10-02 Aerohive Networks, Inc. Zero configuration networking on a subnetted network
CN104769864B (zh) 2012-06-14 2018-05-04 艾诺威网络有限公司 多播到单播转换技术
TWI508498B (zh) * 2012-08-13 2015-11-11 Apple Inc 減少因連結中斷造成在無線通信裝置之封包丟失
US9413772B2 (en) 2013-03-15 2016-08-09 Aerohive Networks, Inc. Managing rogue devices through a network backhaul
US10389650B2 (en) 2013-03-15 2019-08-20 Aerohive Networks, Inc.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a network
EP3085143A4 (en) * 2013-12-20 2017-08-30 Intel Corporation Measuring link performance using multiple radio access networks
US10939367B1 (en) * 2020-01-28 2021-03-02 Dell Products, L.P. Predictive scanning and handover
CN117097417B (zh) * 2023-10-17 2023-12-29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逻辑资源动态分配的信道模拟器及信道模拟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6365A (zh) * 1999-06-08 2001-08-01 Ut斯达康公司 分级移动通信网的漫游方法和设备
US6535493B1 (en) * 1998-01-15 2003-03-18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Mobil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450A (en) * 1864-12-13 Improved car-propeller
US76845A (en) * 1868-04-14 Island
JP3001490B2 (ja) * 1998-01-20 2000-01-2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Lan端末およびパケット転送方法
JP3581251B2 (ja) * 1998-06-16 2004-10-27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システム、データパケット転送方法、ルータ装置及びパケット中継装置
US6195705B1 (en) * 1998-06-30 2001-02-27 Cisco Technology, Inc. Mobile IP mobility agent standby protocol
US6215779B1 (en) * 1998-09-22 2001-04-10 Qualcomm Inc. Distributed infrastructure for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s
US7248572B2 (en) * 1998-09-22 2007-07-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tributed infrastructure for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s
US6370381B1 (en) * 1999-01-29 2002-04-09 Siemens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c. Multiple channel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621810B1 (en) * 1999-05-27 2003-09-16 Cisco Technology, Inc. Mobile IP intra-agent mobility
US6473413B1 (en) * 1999-06-22 2002-10-29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Method for inter-IP-domain roaming across wireless networks
JP3833450B2 (ja) * 2000-07-27 2006-10-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方式及びルータ
JP4053227B2 (ja) * 2000-10-18 2008-0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ハンドオフ方法およびエージェント装置
US20030016655A1 (en) * 2001-01-29 2003-01-23 Docomo Communications Laboratories Usa, Inc. Fast dynamic route establishment in wireless, mobile access digital networks using mobility prediction
PT1271896E (pt) * 2001-06-18 2004-12-31 Swisscom Mobile Ag Metodo e sistema para nos moveis de protocolo de internet (ip) em redes heterogeneas
EP1434396A4 (en) * 2001-10-02 2008-10-29 Ntt Docomo Inc MOBILITY CONTROL SYSTEM, MOBILE NODE USED IN THIS SYSTEM, MOBILITY CONTROL METHOD, MOBILITY CONTROL PROGRAM, AND MOBILITY CONTROL KNOT
JP3846625B2 (ja) 2001-10-23 2006-11-15 Kddi株式会社 モバイルipを利用したデータ転送方式
US7269166B2 (en) * 2001-11-27 2007-09-11 Nokia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of a binding update message indicating a care of address for delivering data packets to a mobile node via a unidirectional interface
WO2003067439A1 (en) * 2002-02-04 2003-08-14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A method for extending mobile ip and aaa to enable integrated support for local access and roaming access connectivity
US20030193952A1 (en) * 2002-02-04 2003-10-16 O'neill Alan Mobile node handoff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7031709B2 (en) * 2002-04-05 2006-04-18 Ntt Docomo, Inc. Method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 for increment accuracy of geographical foreign agent topology relation in heterogeneous access networks
US7315526B2 (en) * 2002-06-20 2008-01-01 Thomson Licensing Dual home mobility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telephony/wireless LAN interworking environment
US20040122976A1 (en) * 2002-10-24 2004-06-24 Ashutosh Dutta Integrated mobility management
US6999437B2 (en) * 2002-12-17 2006-02-14 Nokia Corporation End-to-end location privacy in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US8724582B2 (en) * 2004-06-28 2014-05-1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context transfer for inter-PDSN handoff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35493B1 (en) * 1998-01-15 2003-03-18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Mobil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CN1306365A (zh) * 1999-06-08 2001-08-01 Ut斯达康公司 分级移动通信网的漫游方法和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MIPv6 for Multiple Interfaces.《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2002,第1页摘要、第5-6页第3节、第7-8页第4.2节. *
France Telecom R&amp *
France Telecom R&D.MIPv6 for Multiple Interfaces.《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2002,第1页摘要、第5-6页第3节、第7-8页第4.2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880549B2 (ja) 2007-02-14
WO2004111750A2 (ja) 2004-12-23
CN1836413A (zh) 2006-09-20
EP1635515A4 (en) 2012-10-03
WO2004111750A3 (ja) 2005-03-03
US20060146748A1 (en) 2006-07-06
CN101662804B (zh) 2013-11-27
KR20070041642A (ko) 2007-04-18
EP1635515A2 (en) 2006-03-15
JP2005012281A (ja) 2005-01-13
BRPI0411518A (pt) 2006-08-01
CN101662804A (zh) 2010-03-03
US20090116451A1 (en) 2009-05-07
KR20060023564A (ko) 2006-03-14
EP1635515B1 (en) 2016-09-07
CN100558076C (zh) 2009-11-04
US8134973B2 (en) 2012-03-13
US7843880B2 (en) 2010-11-30
CN101686576A (zh) 201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6576B (zh) 移动终端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Reinbold et al. IP micro-mobility protocols
Hsieh et al. S-MIP: A seamless handoff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IP
Lee et al. Distributed IP mobility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ETF: motivations, requirements, approaches, comparison, and challenges
JP4971468B2 (ja) 移動体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インタフェース選択
CN102037460B (zh) 使用短暂注册以及扩展绑定撤回消息的多归属协议的支持
US20140348134A1 (en) System and protocols for inter-mobility access gateway tunneling for fast handoff transition
CN101026544A (zh) 层次化移动IPv6快速切换方法和系统
CN101841877A (zh) 切换方法、路由器和通信系统
Yan et al. State-aware pointer forwarding scheme with fast handover support in a PMIPv6 domain
CN100499544C (zh) WiMAX接入服务网络网关间相互定位的方法
Magagula et al. Ieee802. 21 optimized handover delay for proxy mobile ipv6
US20110134883A1 (en) Network based mobility system and handover method thereof
US20090117909A1 (en) Soft handover method in multiple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server for the same
KR101037531B1 (ko) 무선 인터넷 시스템에서 통신 상태 정보를 이용한 소프트핸드오버 방법
Hussain et al. A novel intra-domain continues handover solution for inter-domain Pmipv6 based vehicular network
KR102230823B1 (ko) 상황인지 기반 트래픽 경로최적화 관리 방법
Carmona‐Murillo et al. DM3: distributed mobility management in MPLS‐based access networks
JP4415094B2 (ja) ローミングシステム、ローミング方法及び移動端末
Rahman et al. Low-latency handoff inter-WLAN IP mobility with broadband network control
Wu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macro-mobility protocol
Bultmann et al. 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 enabled advanced mobility management and its functional mapping
Jordan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hierarchical Mobile IPv6 approach in a WLAN hotspot scenario
Rahman et al. Broadband-facilitated inter-WLAN mobility architecture
Nie et al. A mechanism to support efficient soft handover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7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