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1043B - 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1043B
CN101681043B CN2008800156826A CN200880015682A CN101681043B CN 101681043 B CN101681043 B CN 101681043B CN 2008800156826 A CN2008800156826 A CN 2008800156826A CN 200880015682 A CN200880015682 A CN 200880015682A CN 101681043 B CN101681043 B CN 1016810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liquid crystal
region territory
pixel
display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56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81043A (zh
Inventor
本乡弘毅
藤冈和巧
古川智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81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1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81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10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07Structures for producing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s, e.g. bumps, protrusions, recesses, slits in pixel 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在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1)中,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各像素(PIXji)的反射显示区域(21)形成为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与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1条以上的端边对应而设置有线状突起构造(51),该线状突起构造(51)设置在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整个一条端边上、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一端向上述液晶层内突出、并且以在面板面内与上述一条端边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由此,能够实现包括用于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取向控制用突起、并能够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更接近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的、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以透过模式和反射模式两种模式进行显示、并且利用在不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成为垂直取向状态的垂直取向模式进行显示的液晶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已知有包括将背光源作为光源进行透过显示的部分和将外部光作为光源进行反射显示的部分的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同时使用背光源和外部光两者,因此,无论在屋内或屋外,在所有场所的使用中,总是能够得到良好的显示特性。对于此时如何设定透过显示和反射显示的显示特性,从各种观点出发进行了研究。
当如图12所示,将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层的透过显示区域的层厚和反射显示区域的层厚设计成相等时,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中的光路长度,是透过显示区域的液晶层中的光路长度的2倍。因此,如图13所示,透过显示的显示特性与反射显示的显示特性不一致。
与此相对,当如图14所示,使用厚度调整层等将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层的反射显示区域的层厚设计成透过显示区域的层厚的二分之一时,反射表示区域的液晶层中的光路长度与透过显示区域的液晶层中的光路长度相等。因此,如图15所示,透过显示的显示特性与反射显示的显示特性一致。
因此,在设计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时,大多如图14所示,使反射显示区域的层厚为透过显示区域的层厚的大致二分之一。
另外,在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液晶显示面板中,设置有施加电压时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控制体。具体地说,可列举从基板上的电极向液晶层突出的突起构造(取向控制用突起)、和设置在基板上的电极中的切口(狭缝)。特别是,前者的突起构造,在液晶分子的取向由于外压而紊乱时也作为取向恢复的基点有效地发挥作用,提高对外压的耐性,因此在例如ASV(Advanced Super View)液晶中变得不可或缺。ASV液晶是利用垂直取向模式而确保广视野角的技术,包含利用肋和电极狭缝将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分割为4个方向的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多畴垂直取向)模式驱动、利用铆钉使液晶分子呈放射状取向的CPA(Continuous Pinwheel Alignment:连续焰火状排列)模式驱动等。
图16表示基于以上思想设计的以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取向)模式、即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平面图。液晶层的反射显示区域的层厚为透过显示区域的层厚的大致二分之一,并且,作为用于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取向控制用突起,在反射显示区域和透过显示区域分别设置有作为点状突起构造的铆钉111、铆钉112。即,是在反射显示区域和透过显示区域两者中通过CPA模式驱动进行显示的结构。同样的结构在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有记载。
位于j行i列的像素PIXji,形成于由相互相邻的2条扫描信号线GLj-1、GLj和相互相邻的2条数据信号线SLi、SLi+1包围的区域中。另外,在扫描信号线GLj-1与扫描信号线GLj之间,与这些扫描信号线平行地形成有保持电容配线CSL。在像素PIXji的大致扫描信号线GLj与保持电容配线CSL之间形成有反射显示区域201,在像素PIXji的大致保持电容配线CSL与扫描信号线GLj-1之间形成有透过显示区域202。反射显示区域201的面积大于透过显示区域202的面积。
在扫描信号线GLj与数据信号线SLi的交叉部形成有TFT101。TFT101的栅极电极101g与扫描信号线GLj连接,TFT101的源极电极101s与数据信号线SLi连接。TFT101的漏极电极101d绕至像素PIXji的中央部附近与漏极电极垫101dp连接。漏极电极垫101dp隔着下方的栅极绝缘膜,与从保持电容配线CSL引出至像素PIXji的上述中央部附近的保持电容配线垫CSLp相对,形成保持电容。漏极电极垫101dp和保持电容配线垫CSLp,大致全部设置在反射显示区域201内。
另外,在整个反射显示区域201中,在漏极电极垫101dp上形成的层间绝缘膜上,形成有反射膜102。在反射膜102上形成有像素电极103。像素电极103通过在上述层间绝缘膜中设置的接触孔104与漏极电极垫101dp连接。另外,像素电极103横穿保持电容配线CSL的上方达到透过显示区域202,也成为透过显示区域202的像素电极。
以上为TFT基板一侧的结构,在对置基板一侧,在反射显示区域201的中央部设置有从共用电极向液晶层突出的上述铆钉111,并且在透过显示区域202的中央部设置有从共用电极向液晶层突出的上述铆钉112。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6-91229号公报(公开日:2006年4月6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5-258183号公报(公开日:2005年9月22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6-243185号公报(公开日:2006年9月14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如图16所示的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的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中,虽然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除了液晶层的厚度以外为大致同等的设计,但是,层越薄,液晶对电压的响应越快速,因此,层厚小的反射显示区域比透过显示区域快速。其结果,会产生在透过显示和反射显示中响应速度不一致的问题。
当产生这样的响应速度不一致时,不存在对响应速度的改善有效的过驱动的适当条件。过驱动,如专利文献3等中记载的那样,是以下的技术:在供给正极性数据时,以比要写入的数据信号高的电压开始写入,在供给负极性数据时,以比要写入的数据信号低的电压开始写入,由此提高液晶分子的上升响应速度。
因此,在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例如,当按照响应速度小的透过显示设定过驱动的条件时,在反射显示的响应中,响应速度大,因此会发生亮度超过期望值的现象。由此,在反射画面中会引起拖尾等显示品质的降低。另外,当按照响应速度大的反射显示设定过驱动的条件时,对响应速度小的透过显示,过冲量小,因此会发生亮度不足期望值的现象。
因此,对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的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期望不缺少不可欠缺的取向控制用突起,而使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与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相互接近。
本发明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实现包括用于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取向控制用突起,并能够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更接近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的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为在1个像素区域内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各像素的上述反射显示区域形成为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与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1条以上的端边对应而设置有线状突起构造,该线状突起构造设置在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整个一条端边上、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一端向上述液晶层内突出、并且以在面板面内与上述一条端边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
根据上述发明,线状突起构造作为用于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取向控制体发挥作用,该线状突起构造设置在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1条以上的端边的整个端边上,由此,在反射显示区域中,与使用铆钉作为取向控制体的以往的情况不同,取向控制用突起与远离取向控制用突起的反射显示区域的端部的距离小的区域少,因此,直到液晶分子倾倒的动作的传递在反射显示区域上完成为止的时间长。因此,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的响应速度比以往小。因此,能够使反射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和透过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比以往相互接近。其结果,能够对反射显示和透过显示两者设定适当的过驱动条件。
根据以上结构,能够得到以下效果:能够实现包括用于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取向控制用突起、并能够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更接近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的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面板。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为大致长方形状,上述线状突起构造仅设置在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1条短边上或1条长边上。
根据上述发明,线状突起构造仅设置在呈大致长方形状的区域的1条短边上或1条长边上,由此,将在使用铆钉作为取向控制体时存在的取向控制用突起与端边之间的距离小的区域除去的效果增大,因此,能够尤其减小反射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从而能够得到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特别接近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为大致长方形状,上述线状突起构造仅设置在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1条长边上和1条短边上。
根据上述发明,线状突起构造仅设置在呈大致长方形状的区域的1条短边上和1条长边上,由此,将在使用铆钉作为取向控制体时存在的取向控制用突起与端边之间的距离小的区域除去的效果增大,因此,能够尤其减小反射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从而能够得到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特别接近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为在1个像素区域内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各像素的上述反射显示区域形成为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线状突起构造,该线状突起构造将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相互相对的一组的2边沿着在面板面内与上述2边正交的方向相互连结、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一端向上述液晶层内突出、并且以在面板面内与上述2边平行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
根据上述发明,线状突起构造作为用于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取向控制体发挥作用,该线状突起构造设置成将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相互相对的一组的2边沿着在面板面内与上述2边正交的方向相互连结,由此,在反射显示区域中,与使用铆钉作为取向控制体的以往的情况不同,取向控制用突起与远离取向控制用突起的反射显示区域的端部的距离小的区域少,因此,直至液晶分子倾倒的动作的传递在反射显示区域上完成为止的时间长。因此,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的响应速度比以往小。因此,能够使反射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和透过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比以往相互接近。其结果,能够对反射显示和透过显示两者设定适当的过驱动条件。
根据以上结构,能够得到以下效果:能够实现包括用于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取向控制用突起、并能够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更接近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的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面板。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为大致长方形状,上述2边为长边。
根据上述发明,线状突起构造设置成将呈大致长方形状的区域的2条长边连结,由此,将在使用铆钉作为取向控制体时存在的取向控制用突起与端边之间的距离小的区域除去的效果增大,因此,能够尤其减小反射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从而能够得到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特别接近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上述线状突起构造设置在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将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2等分的位置。
根据上述发明,线状突起构造将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2等分,因此,能够得到使线状突起构造的两侧的响应速度最小且相互一致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为在1个像素区域内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各像素的上述反射显示区域形成为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1个线状突起构造,该线状突起构造设置在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整个1条对角线上、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一端向上述液晶层内突出、并且以在面板面内与上述1条对角线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
根据上述发明,线状突起构造作为用于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取向控制体发挥作用,该线状突起构造设置在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整个1条对角线上,由此,在反射显示区域中,与使用铆钉作为取向控制体的以往的情况不同,取向控制用突起与远离取向控制用突起的反射显示区域的端部的距离小的区域少,因此,直至液晶分子倾倒的动作的传递在反射显示区域上完成为止的时间长。因此,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的响应速度比以往小。因此,能够使反射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和透过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比以往相互接近。其结果,能够对反射显示和透过显示两者设定适当的过驱动条件。
根据以上结构,能够得到以下效果:能够实现包括用于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取向控制用突起、并能够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更接近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的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面板。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为大致长方形状。
根据上述发明,线状突起构造设置在呈大致长方形状的区域的整个1条对角线上,由此,将在使用铆钉作为取向控制体时存在的取向控制用突起与端边之间的距离小的区域除去的效果增大,因此,能够尤其减小反射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从而能够得到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特别接近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为在1个像素区域内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各像素的上述反射显示区域形成为多个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相互连接而成的区域,在各个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中设置有1个线状突起构造,该线状突起构造设置在各个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整个1条对角线上、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一端向上述液晶层内突出、并且以在面板面内与上述1条对角线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
根据上述发明,线状突起构造作为用于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取向控制体发挥作用,该线状突起构造设置在多个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各自的整个1条对角线上,由此,在反射显示区域中,与使用铆钉作为取向控制体的以往的情况不同,取向控制用突起与远离取向控制用突起的反射显示区域的端部的距离小的区域少,因此,直至液晶分子倾倒的动作的传递在反射显示区域上完成为止的时间长。因此,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的响应速度比以往小。因此,能够使反射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和透过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比以往相互接近。其结果,能够对反射显示和透过显示两者设定适当的过驱动条件。
根据以上结构,能够得到以下效果:能够实现包括用于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取向控制用突起、并能够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更接近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的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面板。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有2个,2个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上述1条对角线彼此在相互不同的方向上延伸。
根据上述发明,2个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上述对角线彼此在相互不同方向上延伸,因此,能够使用线状突起构造将畴容易地分割为多个,从而能够对液晶进行MVA模式驱动。由此,能得到良好地保持面板的视野角特性、并且容易地使反射显示的响应速度减小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2个上述1条对角线分别与相互正交的扫描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两者成45度的角度。
根据上述发明,2个上述对角线分别与相互正交的扫描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两者成45度的角度,因此,能够得到能够容易地使面板的视野角特性均等化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在各像素的上述透过显示区域中,设置有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一端向上述液晶层内突出的、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呈点状的点状突起构造。
根据上述发明,点状突起构造作为取向控制体发挥作用,因此,在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得到以下效果:能够使透过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尽可能增大,以良好地维持响应特性,并且容易使反射显示的响应速度接近透过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在各像素中,上述反射显示区域的像素电极与上述透过显示区域的像素电极连接,上述线状突起构造设置成: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避开上述反射显示区域的像素电极与上述透过显示区域的像素电极的连接部位的位置。
根据上述发明,能得到能够使得线状突起构造难以对透过显示区域的液晶分子的响应产生影响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在各像素中,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上述反射显示区域的面积大于上述透过显示区域的面积。
根据上述发明,通过增大反射显示区域的面积,能够使由线状突起构造引起的、液晶分子倾倒的动作的传递延迟增大,从而能得到能够使反射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相应地接近透过显示区域的响应速度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上述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小于上述透过显示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
根据上述发明,在为了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接近透过显示区域的响应特性而一般使用的结构中,能得到能够利用线状突起构造使由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小而产生的反射显示的大的响应速度特别有效地减小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液晶显示面板。
根据上述发明,能够得到以下效果:能够实现包括用于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取向控制用突起、并能够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更接近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的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以下所示的记载将可充分理解。另外,本发明的优点通过参照附图的如下说明将会变得明白。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表示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所具备的像素的第一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像素的A-B线剖面图。
图3是图1的像素的C-D线剖面图。
图4是图1的像素的E-F线剖面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表示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所具备的像素的第二结构的平面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表示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所具备的像素的第三结构的平面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表示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所具备的像素的第四结构的平面图。
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表示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所具备的像素的第五结构的平面图。
图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表示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所具备的像素的第六结构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各液晶显示面板的反射显示和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的图。
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表示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的框图。
图12表示现有技术,是表示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层的第一厚度的例子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特性的图。
图14表示现有技术,是表示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层的第二厚度的例子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特性的图。
图16表示现有技术,是表示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像素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表示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所具备的像素的第七结构的平面图。
图1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表示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所具备的像素的第八结构的平面图。
图1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表示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所具备的像素的第九结构的平面图。
符号说明
1        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
21、21’ 反射显示区域
22       透过显示区域
51、53、54、55、56、61a、61b、72
         肋(线状突起构造)
52       铆钉(点状突起构造)
GLj      扫描信号线
SLi      数据信号线
PIXji    像素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11、图17~19,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下。
图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1的结构。
显示面板1是有源矩阵型的显示装置,包括作为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的栅极驱动器3、作为数据信号线驱动电路的源极驱动器4、显示部2、用于控制栅极驱动器3和源极驱动器4的显示控制电路5、和电源电路6。
显示部2包括多条(m条)作为扫描信号线的栅极线GL1~GLm、分别与这些栅极线GL1~GLm交叉的多条(n条)作为数据信号线的源极线SL1~SLn、和分别对应于这些栅极线GL1~GLm与源极线SL1~SLn的交叉点而设置的多个(m×n个)像素PIX……。另外,虽然在此没有图示,但显示部2包括与栅极线GL1~GLm平行的保持电容配线CSL……(参照后述的图1),对由在该方向上排列的n个像素构成的各像素行分配有1条保持电容配线CSL。
多个像素PIX……呈矩阵状配置构成像素阵列,各像素PIX包括TFT14、液晶电容CL、和保持电容Cs。TFT14的栅极电极14g(参照后述的图1)与栅极线GLj(1≤j≤m)连接,TFT14的源极电极14s(参照图1)与源极线SLi(1≤i≤n)连接,TFT14的漏极电极14d(参照图1)与像素电极35(参照图1)连接。液晶电容CL由像素电极35、与像素电极35相对的共用电极44(参照图3)、和夹持在它们之间的液晶层构成。从电源电路6向共用电极44施加电压Vcom。液晶电容CL和保持电容Cs构成像素电容,作为构成像素电容的其它电容,也存在在像素电极35与周边配线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
接着,图1表示像素PIX的平面图,图2表示图1的A-B线剖面图,图3表示图1的C-D线剖面图,图4表示图1的E-F线剖面图。
如图1所示,位于j行i列的像素PIXji,形成于由相互相邻的2条扫描信号线GLj-1、GLj和相互相邻的2条数据信号线SLi、SLi+1包围的区域中。另外,在扫描信号线GLj-1与扫描信号线GLj之间,与这些扫描信号线平行地形成有保持电容配线CSL。在像素PIXji中,大致在扫描信号线GLj与保持电容配线CSL之间形成有反射显示区域21,大致在保持电容配线CSL与扫描信号线GLj-1之间形成有透过显示区域22。反射显示区域21由后述的反射膜34的上方的区域构成,当在该区域的周围存在保持电容形成区域时,也包括该保持电容形成区域。反射显示区域21,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呈大致矩形状,特别是具有与扫描信号线GLj和保持电容配线CSL平行的短边、和与数据信号线SLi平行的长边的呈大致长方形状的区域。透过显示区域22,由不存在反射膜52和栅极金属、源极金属等非透光性的膜的区域的上方的区域构成,当在该区域周围存在保持电容形成区域时,也包括该保持电容形成区域。另外,反射显示区域21的面积大于透过显示区域22的面积。
在扫描信号线GLj与数据信号线SLi的交叉部形成有TFT14。TFT14的栅极电极14g与扫描信号线GLj连接,TFT14的源极电极14s与数据信号线SLi连接。TFT14的漏极电极14d,绕至像素PIXji的中央部附近,与漏极电极垫14dp连接。漏极电极垫14dp,隔着下方的栅极绝缘膜32(参照后述的图2),与从保持电容配线CSL引出至像素PIXji的上述中央部附近的保持电容配线垫CSLp相对,形成保持电容Cs。漏极电极垫14dp和保持电容配线垫CSLp,大致全部设置在反射显示区域21内。
另外,在整个反射显示区域21中,在设置在漏极电极垫14dp上方的层间绝缘膜33上,形成有反射膜34。在反射膜34上形成有由透明电极构成的像素电极35。像素电极35通过在层间绝缘膜33中设置的接触孔33a与漏极电极垫14dp连接。另外,像素电极35横穿保持电容配线CSL的上方,到达透过显示区域22,也成为透过显示区域22的像素电极。
以上是TFT基板11(参照图2)一侧的结构,在对置基板12(参照图2)一侧,在反射显示区域21的扫描信号线GLj一侧的整个端边上,即在该端边上的全部区域中,设置有从共用电极44向液晶层LC突出的肋(线状突起构造)51。上述端边为呈大致长方形状的反射显示区域21的短边,肋51以在面板面内与该端边正交的方向、在此为在面板面内与扫描信号线GLj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线的宽度方向。另外,在透过显示区域22的中央部,设置有从共用电极44向液晶层LC突出的、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呈点状的铆钉(点状突起构造)52。肋51和铆钉52作为液晶的取向控制体发挥作用。
接着,使用图2~图4对像素PIXji的剖面构造进行说明。
从图2~图4可知,像素PIXji包括TFT基板(有源矩阵基板)11、对置基板12、和夹持在TFT基板11与对置基板12之间的液晶层LC各部分。
在TFT基板11中,在透明性绝缘基板31上,扫描信号线GLj、栅极电极14g(未图示)、保持电容配线CSL、以及保持电容配线垫CSLp,由栅极金属形成在同一层。另外,以覆盖这些层的方式形成有栅极绝缘膜32。在栅极绝缘膜32上,数据信号线SLi、源极电极14s(未图示)、漏极电极14d、以及漏极电极垫14dp,由源极金属形成在同一层。另外,以覆盖这些层的方式形成有层间绝缘膜33。在层间绝缘膜33之上的反射显示区域21中,形成有反射膜34。在叠层有反射膜34的层间绝缘膜33上,形成有像素电极35。以覆盖像素电极35的方式形成有取向膜(未图示)。
在对置基板12中,在透明性绝缘基板41上,形成有彩色滤光片42。在彩色滤光片42之上的反射显示区域21中,形成有液晶层的厚度调整层43。厚度调整层43用于将反射显示区域21的液晶层的厚度调整为透过显示区域22的液晶层的厚度的二分之一等的规定值而设置。以覆盖叠层有厚度调整层43的彩色滤光片42之上的方式形成有共用电极44。在位于厚度调整层43之上的共用电极44的、反射显示区域21的扫描信号线GLj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肋51。肋51由电介质等构成,形成为朝向液晶层LC一侧的前端逐渐变细的半圆锥体形状。在透过显示区域22的共用电极44上,形成有铆钉52。铆钉52由电介质等构成,形成为朝向液晶层LC一侧的前端逐渐变细的圆锥台形状。以覆盖设置有肋51和铆钉52的共用电极44之上的方式,形成有取向膜(未图示)。
液晶层LC,在反射显示区域21中使用肋51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在透过显示区域22中使用铆钉52以垂直取向模式、尤其是CPA模式驱动。像素PIXji整体作为ASV液晶的像素发挥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的结构所示,反射显示区域21的取向控制用突起(肋51),不是设置在反射显示区域21的中央部,而是沿着反射显示区域21的端边设置。在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时,向液晶层LC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倾倒的动作,从取向控制用突起和像素电极区域端部中的一个向另一个连锁地进行从而被传递。取向控制用突起,在没有施加电压时也有效地发挥作用,如上所述在ASV液晶中为了提高抗外压性是不可欠缺的。另外,上述像素电极区域端部一般作为像素端部处理,仅在施加电压时规定液晶取向的朝向。
在如图16所示的以往的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反射显示区域201的取向控制用突起的铆钉111设置在反射显示区域201的中央部,因此,在反射显示区域201中,取向控制用突起与反射显示区域201(即反射膜102的区域)的端部的距离小的区域多,因此,直至液晶分子倾倒的动作的传递在反射显示区域201上完成为止的时间短。因此,反射显示区域201的液晶层LC的响应速度变大。但是,根据图1~图4的结构,在反射显示区域21中,作为取向控制用突起的肋51与远离肋51的反射显示区域21(即反射膜34的区域)的端部的距离小的区域少,因此,直至液晶分子倾倒的动作的传递在反射显示区域21上完成为止的时间长。因此,反射显示区域21的液晶层LC的响应速度比以往减小。透过显示区域22的取向控制用突起,是像以往那样设置在透过显示区域22的中央部的铆钉52,因此,响应速度和以往相同。因此,能够使反射显示区域21的响应速度比以往接近透过显示区域22的响应速度。结果,能够对反射显示和透过显示两者设定合适的过驱动条件。
接着,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取向控制用突起的种类进行说明。
图5表示作为取向控制用突起,在图1的像素PIXji中取代肋51而具有肋53的像素PIXji的平面图。
肋53由肋53a和肋53b构成。肋53a设置在反射显示区域21的扫描信号线GLj一侧的整个端边上,肋53b设置在反射显示区域21的数据信号线SLi+1一侧的整个端边上。肋53a和肋53b是以在面板面内与和各自对应的端边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的线状突起构造,各自的形状和突出方向与肋51同样。由此,反射显示区域21的液晶层LC以垂直取向模式进行驱动。
图6表示作为取向控制用突起,在图1的像素PIXji中取代肋51而具有肋54的像素PIXji的平面图。
肋54设置在反射显示区域21的数据信号线SLi+1一侧的整个端边上。肋54是以在面板面内与对应的端边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的线状突起构造,形状和突出方向与肋51同样。由此,反射显示区域21的液晶层LC以垂直取向模式进行驱动。
图7表示作为取向控制用突起,在图1的像素PIXji中取代肋51而具有肋55的像素PIXji的平面图。
肋55设置成将反射显示区域21的相互相对的一组的2边、在此为长方形的2条长边沿着在面板面内与上述2边正交的方向相互连结。肋55是以在面板面内与上述2边平行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的线状突起构造,形状和突出方向与肋51同样。肋55设置在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将反射显示区域21两等分的位置。由此,反射显示区域21的液晶层LC以垂直取向模式进行驱动。
图8表示作为取向控制用突起,在图1的像素PIXji中取代肋51而具有肋56的像素PIXji的平面图。
肋56设置在反射显示区域21的整个1条对角线上。图是简略的记载,肋56设置在该对角线上的全部区域中。肋56是以在面板面内与该对角线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的线状突起构造,形状和突出方向与肋51同样。由此,液晶显示区域21的液晶层LC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
图9表示作为取向控制用突起,在图1的像素PIXji中取代像素电极35而具有像素电极61、并且取代肋51而具有肋65的像素PIXji的平面图。
像素电极61形成为2个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在此为呈大致正方形状的区域的区域61a和区域61b相互连接而成的区域。区域61a和区域61b以沿着数据信号线SLi的延伸方向将区域61b排列在扫描信号线GLj一侧的方式配置,在它们之间的数据信号线SLi一侧的端部相互连接,并且在除了该连接部以外的间隙62,彼此的区域隔开。
肋65由肋65a和肋65b构成。肋65a设置在区域61a的整个1条对角线上,在此设置在以区域61a与区域61b的连接部作为一端的整个对角线上。图是简略的记载,肋65a设置在该对角线上的全部区域中。肋65a是以在面板面内与该对角线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的线状突起构造,形状和突出方向与肋51同样。
肋65b设置在区域61b的整个1条对角线上,在此设置在以区域61a与区域61b的连接部作为一端的整个对角线上。图是简略的记载,肋65b设置在该对角线上的全部区域中。肋65b是以在面板面内与该对角线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的线状突起构造,形状和突出方向与肋51同样。
设置有肋65a的区域61a的对角线与设置有肋65b的区域61b的对角线相互正交,延伸的方向不同。由此,在反射显示区域21中能够进行MVA模式驱动。此时,间隙62作为控制液晶取向的狭缝发挥作用。另外,在此,上述对角线两者均与扫描信号线GLj和数据信号线SLi两者成45度的角度。
在使用上述的肋53、54、55、56、61的情况下,根据与肋51同样的理由,能够使反射显示区域21的响应速度减小,从而能够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比以往接近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
图10是表示使用上述肋51、53、54时的反射显示的响应速度的图。并且一并表示透过显示的响应速度和以往的反射显示的响应速度。
可知,相对于透过显示的曲线a,以往的反射显示的曲线b上升非常迅速,但是,按照使用肋53时的反射显示的曲线c、使用肋54时的反射显示的曲线d、使用肋51时的反射显示的曲线e的顺序,上升依次减缓,接近曲线a。
表1表示由上述图10的曲线a~e表示的响应时间、和由曲线b~e表示的响应时间的与透过显示的响应时间(由曲线a表示的响应时间)的差。各响应时间以作为曲线从最大值的10%到达最大值的90%的时间(黑显示→中间灰度显示的方向的变化)的上升时间来定义。
[表1]
由表1可知,与透过显示的响应时间的差,在使用肋53时被抑制2.4%,在使用肋54时被抑制9.9%,在使用肋51时被抑制22.1%。
另外,也能够是如图17所示,保持电容配线CSL跨越反射显示区域21的结构的像素。在该情况下,保持电容配线CSL,在与向正上方引出的漏极电极垫14dp之间直接形成保持电容Cs,不需要在图1中使用的保持电容电极垫CSLp。图17这样与图1结构不同,但是图17那样的其它的像素结构也同样能够具备以下说明的本发明的特征。
另外,如图18所示,表示在图9的像素PIXji中,区域61a和区域61b在它们之间的数据信号线SLi+1一侧的端部也相互连接的结构的像素PIXji。这样,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彼此在多个部位相互电连接,也能够得到在图9的说明中记载的效果。
另外,也能够是透过显示区域的面积大于反射显示区域的面积的结构的像素。作为一个例子,图19表示包括反射显示区域21’、与第一透过显示区域22a和第二透过显示区域22b的像素PIXji的结构。由第一透过显示区域22a和第二透过显示区域22b构成像素PIXji的透过显示区域。第一透过显示区域22a的面积与第二透过显示区域22b的面积的和大于反射显示区域21’的面积。第一透过显示区域22a设置在像素PIXji的扫描信号线GLj一侧,第二透过显示区域22b设置在像素PIXji的扫描信号线GLj-1一侧,反射显示区域21’设置在第一透过显示区域22a与第二透过显示区域22b之间。辅助电容配线CSL配置在反射显示区域21’的正下方。由此,与图17同样地形成有辅助电容Cs。
像素电极71由反射显示区域21’的像素电极部分71a、第一透过显示区域22a的像素电极部分71b、和第二透过显示区域22b的像素电极部分71c构成。像素电极部分71a、71b、71c分别呈大致矩形状。像素电极部分71a和像素电极部分71b相互连接,另外,像素电极部分71b和像素电极部分71c相互连接。另外,像素电极部分71a以覆盖反射膜34’的方式形成。
反射显示区域21’中设置有肋72。肋72设置在反射显示区域21’的数据信号线SLi+1一侧的整个端边上。肋72是以在面板面内与对应的端边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的线状突起构造,形状和突出方向与肋51同样。由此,反射显示区域21’的液晶层LC以垂直取向模式进行驱动。第一透过显示区域22a中设置有铆钉52a,另外,第二透过显示区域22b中设置有铆钉52b。铆钉52a、52b分别是与上述铆钉52同样的取向控制用突起。
以上对各液晶显示面板进行了说明。
另外,肋51、53、54、55、56、61以及铆钉52,不一定必须从对置基板12一侧突出,也可以从TFT基板11一侧突出。即,只要从液晶层LC的厚度方向的一端向液晶层LC内突出即可。
另外,举出了使用厚度调整层43将反射显示区域21的液晶层的厚度设定为比透过显示区域22的液晶层的厚度小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应用用于在反射显示和透过显示中调整显示特性的、任意的液晶层厚度的组合。
以上说明的液晶显示面板,通过进一步安装周边电路和背光源等各种装置(背光源也可以包含在液晶显示面板中)、边框等,形成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表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即,将在权利要求表示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的技术手段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如以上所述,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各像素的上述反射显示区域形成为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与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1条以上的端边对应而设置有线状突起构造,该线状突起构造设置在上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整个一条端边上、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一端向上述液晶层内突出、并且以在面板面内与上述一条端边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
根据以上结构,能够得到以下效果:能够实现包括用于以垂直取向模式驱动液晶的取向控制用突起、并能够使反射显示的响应特性更接近透过显示的响应特性的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面板。
在发明的详细说明部分中说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只是用于使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清楚,不应该仅限定于那样的具体例子而狭义地进行解释,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合用于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

Claims (9)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为在1个像素区域内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各像素的所述反射显示区域形成为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
与所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1条以上的端边对应而设置有线状突起构造,该线状突起构造设置在所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整个一条端边上、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一端向所述液晶层内突出、并且以在面板面内与所述一条端边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
所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为大致长方形状,所述线状突起构造仅设置在所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1条短边上或1条长边上。
2.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为在1个像素区域内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各像素的所述反射显示区域形成为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
与所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1条以上的端边对应而设置有线状突起构造,该线状突起构造设置在所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整个一条端边上、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一端向所述液晶层内突出、并且以在面板面内与所述一条端边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
所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为大致长方形状,所述线状突起构造仅设置在所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1条长边上和1条短边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各像素的所述透过显示区域中,设置有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一端向所述液晶层内突出的、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呈点状的点状突起构造。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各像素中,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的像素电极与所述透过显示区域的像素电极连接,
所述线状突起构造设置成: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避开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的像素电极与所述透过显示区域的像素电极的连接部位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各像素中,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透过显示区域的面积。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小于所述透过显示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
7.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为在1个像素区域内具有透过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当与面板面垂直地观看时,各像素的所述反射显示区域形成为多个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相互连接而成的区域,
在各个所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中设置有1个线状突起构造,该线状突起构造设置在各个所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整个1条对角线上、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一端向所述液晶层内突出、并且以在面板面内与所述1条对角线正交的方向为线的宽度方向,
所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有2个,2个所述呈大致矩形状的区域的所述1条对角线彼此在相互不同的方向上延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2个所述1条对角线分别与相互正交的扫描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两者成45度的角度。
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
CN2008800156826A 2007-06-27 2008-02-13 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810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9650/2007 2007-06-27
JP2007169650 2007-06-27
PCT/JP2008/052361 WO2009001576A1 (ja) 2007-06-27 2008-02-13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1043A CN101681043A (zh) 2010-03-24
CN101681043B true CN101681043B (zh) 2012-01-04

Family

ID=40185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568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81043B (zh) 2007-06-27 2008-02-13 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25861A1 (zh)
CN (1) CN101681043B (zh)
WO (1) WO200900157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5140B1 (en) * 1997-07-28 2001-02-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 which at least one pixel includes both a transmissive region and a reflective region
JP4111929B2 (ja) * 2004-03-26 2008-07-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7385660B2 (en) * 2003-12-08 2008-06-1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for transflector having opening in a first electrode for forming a liquid crystal domain and openings at first and second corners of the domain on a second electrode
US7391489B2 (en) * 2004-03-09 2008-06-24 Sharp Kabushiki Kaishi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6011362A (ja) * 2004-05-21 2006-01-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US7573551B2 (en) * 2004-05-21 2009-08-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586481B2 (ja) * 2004-09-30 2010-11-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パネル
JP2006243185A (ja) * 2005-03-01 2006-09-14 Sharp Corp 動画像表示に適し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684808B2 (ja) * 2005-08-29 2011-05-18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情報端末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01576A1 (ja) 2008-12-31
US20100225861A1 (en) 2010-09-09
CN101681043A (zh) 2010-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3927C (zh) 半透射式液晶显示装置
US787262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I522709B (zh) 具廣視角之液晶顯示裝置
TWI396023B (zh) 液晶顯示器
KR102291464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JP5080119B2 (ja) 横電界方式の液晶表示装置用アレイ基板及びそのアレイ基板を含む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CN100417981C (zh)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609235A (zh) 液晶显示器
CN106773423B (zh) 像素结构、阵列基板和液晶显示面板
CN100545722C (zh) 显示装置
CN101109880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方法
US871130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7765480A (zh) 显示装置
KR102332520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리페어 방법
CN108154863B (zh) 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方法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169531B (zh) 像素结构
KR102197819B1 (ko)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30040504A (ko) 표시 장치
CN101681046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681043B (zh) 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KR20200009163A (ko) 표시 장치
CN101796456B (zh) 显示装置
US1133528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for solving uneven brightness of display panel
KR101171184B1 (ko) 표시 장치
US1003138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04

Termination date: 2020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