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0899A - 通过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来判断胃粘膜状态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过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来判断胃粘膜状态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0899A
CN101680899A CN200880016412A CN200880016412A CN101680899A CN 101680899 A CN101680899 A CN 101680899A CN 200880016412 A CN200880016412 A CN 200880016412A CN 200880016412 A CN200880016412 A CN 200880016412A CN 101680899 A CN101680899 A CN 101680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ue
stomach
cancer
antigen
helicobacter pylor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6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津俊广
谷口茂
上村直实
古贺泰裕
高木敦司
井上和彦
中岛滋美
河合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ji Dai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eiji Dair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ji Dairies Corp filed Critical Meiji Dai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80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08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69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for 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bacteria, viruses
    • G01N33/56911Bacteria
    • G01N33/56922Campylobact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800/00Detection or diagnosis of diseases
    • G01N2800/06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 G01N2800/062Gastritis or peptic ulcer diseas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受检者的负担小、能够简便地实施且漏诊病例的比例非常小、能够将胃粘膜的状态针对病态和其程度以及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进行详细地细分的、用于判断胃粘膜状态的方法。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与各病态的判断关联、且用于对在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的菌量进行定量的方法。上述课题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而解决的:以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对上述对象的胃粘膜状态进行判断的方法和对上述对象的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的菌量进行定量的方法。

Description

通过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来判断胃粘膜状态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来判断胃粘膜状态的方法以及对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的菌量进行定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以下记为“幽门螺杆菌”、“Hp”或“幽门菌”等)为存在于人胃粘膜的螺旋状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升高的倾向,据说在中老年中达到70~80%。
近年来认为,在健康的胃感染有幽门螺杆菌的情况下,首先胃粘膜呈现出组织炎症,然后炎症逐渐加剧(活动性胃炎),不久成为并存有胃粘膜萎缩(萎缩性胃炎)的状态,进而若胃粘膜萎缩进一步加剧,则引起肠上皮化生。另外,对于基于感染该幽门螺杆菌的胃炎发展的过程与胃癌之间的关联,进行着热烈的讨论,据报道,与胃粘膜萎缩的程度为轻度的情况相比,发展到中度、重度时胃癌发生的危险率增加,并且发现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癌发生的危险率比没有发现肠上皮化生的高,此外还提示特别是关于分化型胃癌,该倾向更为显著(参照非专利文献1和2)。因此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不仅是胃炎发病的直接原因,而且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在诊断有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情况下,即开始实施健康保险内的幽门螺杆菌的除菌治疗,作为该除菌治疗的前提或结果判定,进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以提示与幽门螺杆菌存在关联性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癌等疾病的预防、胃癌发病患者的治疗为目的的健康保险内的除菌治疗目前并没有得到认可,对于其必要性日本学会等也正在进行着讨论。
作为诊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有需要内窥镜检查和组织活检的创伤性检查法和不需要这些的非创伤性方法,前者使用的有快速尿素酶试验(RUT)、镜检法、培养法,后者使用的有尿素呼气试验(UBT)、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测定。
在创伤性检查法中,除了受检者的负担大这点以外,由于幽门螺杆菌在胃内不均匀分布,并且在发展至肠上皮化生的胃粘膜中幽门螺杆菌无法生存,因此易于发生假阴性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在非创伤性检查法中,尽管能够比较简便地实施,UBT的灵敏度、特异性虽然高,但在给药有具有抑制尿素酶活性作用的药剂的情况下,存在易于产生假阴性的问题,另外,在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中,由于感染初期为阴性、而在刚除菌后为阳性,因此存在着由于检查时期而无法进行正确诊断的问题。与此相对,由于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测定是检测存在于从胃经过消化道而被排泄出的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方法,因此难以产生假阴性,并且在便中的存在形态下也保持着抗原性,因此在能够直接评价感染状况这点上是优异的(参照非专利文献3)。但是,上述的检查法均是如上所述是以除菌疗法为前提或为了判断除菌的结果而以诊断感染的有无为目的使用的方法,由于不需要对胃内幽门螺杆菌的菌量进行定量,因此一直以来,对胃内存在的菌量本身进行定量的方法并没有研究。
另一方面,作为胃炎的诊断方法,一直以来一直使用内窥镜检查和胃蛋白酶原法。内窥镜检查虽然能够正确地诊断炎症的程度和胃炎的种类,但是对受检者来说,不仅肉体上的负担大,而且在费用方面负担也多,从这点出发,将内窥镜检查用于针对健康检查等的包括很多健康人在内的群体的胃炎诊断则不太合适,另外,胃蛋白酶原法仅测定血液中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因此受检者的负担小、便宜且能够简便地实施,但是其是基于一定的基准值来判断萎缩性胃炎的有无和程度的方法,对于未发展到胃粘膜萎缩的活动性炎症(活动性胃炎)则无法进行评价,它们各自都存在着问题。
此外,还提出了通过检测胃蛋白酶原I、胃泌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标记物来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方法等(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对于使用幽门螺杆菌抗原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标记物的情况,没有记载具体的实施例,并且对于用于诊断的临界值也完全没有研究。此外,对于诊断萎缩性胃炎的程度和不伴有萎缩的胃炎的炎症程度的方法,也没有研究。
因此,作为胃炎的诊断方法,需要开发受检者的负担小、能够简便地实施、并且能够对胃炎的程度进行详细地细分以进行诊断的方法。
另外,作为胃癌的诊断方法、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的诊断方法,在实际的临床现场中使用X射线检查、胃蛋白酶原法、内窥镜检查。X射线检查被有效地用于早期胃癌的发现,但存在漏诊病例多、无法用于诊断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的问题,因此需要与胃蛋白酶原法等其他诊断方法并用来进行正确的诊断。胃蛋白酶原法虽然简便,但除了漏诊病例以一定的比例存在外,在与X射线检查并用的情况下仍有不能发现的胃癌病例,另外,无法对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的程度进行细分,并且也无法对所属的癌的种类(未分化型癌或分化型癌等)进行判断。此外,内窥镜检查虽然不仅对胃癌,而且对患胃癌的危险率高的胃粘膜的状态也能够进行正确的诊断,但由于受检者的负担大、费用高,因此存在着不适用于针对健康检查等的包括很多健康人的群体的初次筛查的缺点(参照非专利文献4)。
另外,在上述通过检测胃蛋白酶原I、胃泌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标记物来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方法中,虽然提及对癌的危险性进行诊断(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却没有记载使用幽门螺杆菌抗原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标记物时的具体实施例,并且也没有对所属的癌的种类(未分化型癌或分化型癌等)的判断进行任何研究。
因此,作为胃癌的初次筛查法,需要开发受检者的负担小、能够简便地实施、并且能够尽可能地降低漏诊病例的比例、进而也能够作为对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的诊断方法来对危险率的程度和危险率高的胃癌的种类进行详细地细分以进行诊断的方法。
非专利文献1:柳岡公彦ら、消化器内視鏡、2006年、18:463-468
非专利文献2:菅野健太郎、榊信広著「H.pylori発癌の工ビデンス」、医学書院、2004年11月1日、p6-13およびp20-29
非专利文献3:加藤知惠子ら、Helicobacter Research、2006年、10:404-410
非专利文献4:三木一正編「ペプシノゲン法ハンドブツク」、メデイカルレビユ一社、2001年3月、p10-27およびp50-52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4-5173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受检者的负担小、能够简便地实施、并且漏诊病例的比例非常小、能够对胃粘膜的状态在病态和其程度以及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方面进行详细地细分的、用于判断胃粘膜状态的方法。另外,本发明的课题还在于提供一种与各病态的判断相关并用于对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的菌量进行定量的方法。
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反复进行的深入研究中,本发明的发明人对很多对象进行了UBT(尿素呼气试验)、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测定,并分析各自的测定结果与其相关性,结果发现以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能够对对象的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的菌量进行定量的评价,基于该认知进一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以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能够简便且正确地判断对象的胃粘膜状态,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方法,其以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来判断上述对象的胃粘膜状态。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上述方法,其中,仅以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来判断上述对象的胃粘膜状态。
本发明还进一步涉及上述方法,其中,以对象的血液中的胃蛋白酶原I的浓度与胃蛋白酶原II的浓度的比值为指标。
本发明还涉及上述方法,其中,以对象的血液中的胃蛋白酶原I的浓度与胃蛋白酶原II的浓度的比值为3以下或超过3为指标。
此外,本发明还进一步涉及上述方法,其中,胃粘膜的状态为选自轻度、中度或重度的炎症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上述方法,其中,胃粘膜的状态为选自轻度、中度或重度的萎缩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上述方法,其中,胃粘膜的状态为目前患胃癌的危险率高的状态。
本发明还涉及上述方法,其中,胃癌为未分化型胃癌或分化型胃癌。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上述方法,其中,胃粘膜的状态为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高的状态。
本发明还涉及上述方法,其中,胃癌为未分化型胃癌或分化型胃癌。
此外,本发明还进一步涉及上述方法,其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通过使用了抗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抗体的酶免疫测定法而测定的值。
进而,本发明还涉及上述方法,其中,抗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本发明涉及一种方法,其以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对上述对象的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的菌量进行定量。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上述方法,其中,仅以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对上述对象的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的菌量进行定量。
本发明还涉及上述方法,其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通过使用了抗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抗体的酶免疫测定法而测定的值。
进而,本发明还涉及上述方法,其中,抗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本发明的方法通过采用以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测定值为指标,从而能够无时间差地监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增殖所引起的发生变化的胃粘膜的状况,并能够由此而简便且正确地判断胃粘膜的状况。
根据本发明,仅通过对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进行定量测定,即能够对对象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的总菌量进行定量评价。
进而根据本发明,以定量地反映对象胃内的幽门螺杆菌的总菌量的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还能够非常正确地判断对象的胃粘膜状态。例如,能够对胃粘膜的炎症,从刚发病的非常轻微的炎症到发展为重度的炎症进行详细地分类,并能够从胃粘膜萎缩和炎症程度的观点出发,进行细分后的判断。对于胃癌的初次筛查,由于假阴性率和漏诊率非常低,因此能够进行可信度高的判断,此外还能够对患胃癌的危险率和对未发病者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的程度以及其癌的种类进行判断。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早期阶段发现具有炎症、萎缩和胃癌等胃粘膜异常的对象,另外,由于仅通过对对象粪便中幽门菌抗原进行测定,即能够进行上述判断,因此不一定需要内窥镜检查或采血,从而与以往相比能够大大地减轻对象的负担,因此,本发明的方法作为针对健康检查等的包括很多健康人在内的群体的初次筛查方法特别优异。
另外,根据本发明,即使对于不具有萎缩的对象,也能够同时对通过以往的胃蛋白酶原法无法发现的炎症的程度和发展的程度进行正确的判断,因此能够对罹患以活动性胃炎为发生源的未分化型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进行判断。
并且,在本发明中,当不仅以对象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而且以对象的血液中的胃蛋白酶原I的浓度与胃蛋白酶原II的浓度的比值为指标使用时,还能够对萎缩性胃炎的萎缩程度进行细分并进行判断,由此能够对幽门菌感染所引起的、与伴随着慢性胃炎的自然过程而发展的胃粘膜的萎缩相关的胃粘膜的老化程度进行详细地分类和判断。因此,能够根据萎缩性胃炎的程度对被认为发生率增高的、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高的状态进行细分和判断,并能够对患胃癌的危险率高的对象进一步进行内窥镜检查以实施胃癌的确定诊断,对未发生胃癌但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高的对象,积极地研究除菌治疗等预防和定期的健康检查等对策。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无需很多花费、无需遵照复杂的程序地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对胃粘膜的状态进行分析。例如,在编制并使用本发明方法的程序的情况下,仅通过将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单独、或进一步将对象的血液中的胃蛋白酶原I的浓度与胃蛋白酶原II的浓度的比值等输入计算机等,即可自动地在计算机等的显示器上输出所分析的对象的胃粘膜状态。
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划分有不同种类的胃粘膜状态的直线上或平面上用点等表示对象的胃粘膜状态,因此能够根据对象目前的位置和周围的划分的病态,视觉确认目前的状态和未来的风险。另外,在随着时间推移采用本发明方法对胃粘膜状态进行判断的对象中,还能够用向量表示点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因此能够简单地掌握从以前以来的改善程度或发展程度、未来的风险等。
即,本发明能够在不增加对象经济上、时间上、身体上的负担的情况下,对上述对象的胃粘膜状态进行非常正确的判断,并能够对对象的炎症和萎缩的程度、以及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的程度进行详细的分类和判断,因此具有所述效果的判断胃粘膜状态的方法通过本发明初次得到了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在以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UBT值为轴的散点图中,将幽门螺杆菌阳性健康者的群体分为PG I/PG II为3以下的群体和PG I/PG II超过3的群体的图。
图2为表示在以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UBT值为轴的散点图中,将幽门螺杆菌阳性健康者的群体分为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群体和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的群体的图。
图3为幽门螺杆菌阳性健康者的群体的、以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PG I/PG II为轴的散点图。
图4为表示在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PG I/PG II为轴的散点图中,将幽门螺杆菌阳性健康者的群体分为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UBT值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群体(已知群体)和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UBT值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的群体(新群体)的图。
图5为幽门螺杆菌阳性健康者的群体的、以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PG I为轴的散点图。
图6为幽门螺杆菌阳性健康者的群体的、以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PG II为轴的散点图。
图7为幽门螺杆菌阳性健康者的群体的、以UBT值和PG I为轴的散点图。
图8为幽门螺杆菌阳性健康者的群体的、以UBT值和PG II为轴的散点图。
图9为幽门螺杆菌阳性健康者的群体的、以UBT值和PG I/PG II为轴的散点图。
图10为表示在以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PG I/PG II为轴的散点图中,将幽门螺杆菌阳性健康者的群体针对胃粘膜状态,以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低于0.1且PG I/PG II为3为基准划分为种类I~IV的图。
图11为表示在以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PG I/PG II为轴的散点图中,将幽门螺杆菌阳性健康者的群体针对胃粘膜状态,划分为种类I~IV这4个群体,并表示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和其癌的种类的图。
图12为表示在以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PG I/PG II为轴的散点图中,将幽门螺杆菌阳性健康者的群体针对胃粘膜的状态,划分为种类I~IV这4个群体,并对未发生胃癌的对象基于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进行预防、治疗对策的例子的图。
图13为表示以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PG I/PG II为指标进行分类的种类I~IV与PG I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4为表示以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PG I/PG II为指标进行分类的种类I~IV与PG II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5为表示幽门菌感染性胃炎的发展的典型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提供以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来对上述对象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菌量进行定量的方法和对上述对象的胃粘膜状态进行判断的方法。
在本发明中,“对象”是指任意的生物个体,优选为脊椎动物、更优选为哺乳动物、进一步优选为人的个体。在本发明中,对象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患有某种疾患。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作为指标使用的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只要是根据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量、通过能够以连续数值的形式获得的测定法得到的数值,则可以是使用任何测定法而获得的数值,例如,可以使用通过使用了抗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抗体的酶免疫测定法(enzyme immunoassay、EIA)、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immunoassay、RIA)或荧光免疫测定法(fluorescence immunoassay)等已知方法而获得的测定值,其中从操作简便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使用酶免疫测定法进行测定得到的测定值。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作为所使用的抗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抗体(以下也记为“抗幽门螺杆菌抗原抗体”),可以使用多克隆抗体,也可以使用单克隆抗体,但从对抗原的特异性和结果的再现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单克隆抗体。关于抗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抗体,例如,由于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热休克蛋白或过氧化氢酶、幽门螺杆菌的活菌、幽门螺杆菌的死菌或其片段等以可成为抗原的状态存在于粪便中,因此可以通过以这些物质为抗原,通过已知的抗体制备方法来制备。
使用了抗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抗体的酶免疫测定法例如可以如下进行:
首先,预先将抗幽门螺杆菌抗原抗体结合于微板的孔或塑料管等固相上,向其中加入样品(对象粪便的稀释液),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使样品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与固相结合。接着,冲洗掉杂质后,加入酶标记的第二抗体(抗幽门螺杆菌抗原抗体),再次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构建“固相化抗体/幽门螺杆菌抗原/酶标记抗体”的三明治结构。在此,冲洗掉游离的酶标记抗体,加入显色底物,引起与三明治结构的量(即样品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量)成比例的显色反应。之后,用吸光度计等读取生成的显色物质的量,以得到的吸光度等为测定值。
作为用来标记上述抗幽门螺杆菌抗原抗体的酶,可以使用例如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β-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等。抗体的酶标记可以通过马来酰亚胺法等已知的方法来适当进行。此外,作为上述显色底物,在使用过氧化物酶作为上述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3,3’-5,5’-四甲基联苯胺、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ABTS)、鲁米诺、或邻苯二胺等;在使用碱性磷酸酶作为上述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对硝基苯基磷酸酯、甲基伞花基磷酸盐、或3-(2’-螺旋金刚烷)-4-甲氧基-4-(3”-磷酰氧基)苯基-1,2-二氧杂环丁烷等;在使用β-半乳糖苷酶作为上述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对硝基苯-β-D-半乳糖苷、或甲基伞花基-β-D-半乳糖苷等。
作为用来通过酶免疫测定法测定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试剂盒,市售的有“Testmate幽门抗原EIA”(Wakamoto制药株式会社/协和Medex株式会社)、“Meridian HpSA ELISA”(Meridian Bioscience Inc./TFB)等,均可用于本发明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Testmate幽门抗原EIA”由于使用单克隆抗体作为抗幽门螺杆菌抗原抗体,因此在本发明中特别优选使用。
在本发明中,“判断对象的胃粘膜状态”是指判断对象的胃粘膜状态是属于正常、呈现炎症、或者慢性胃炎(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高的状态等;对于呈现炎症的情况,能够进一步将炎症的程度分类判断为轻度、中度、重度;作为慢性胃炎的种类,是属于活动性胃炎还是萎缩性胃炎,并在分类为活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的情况下,能够分为炎症和萎缩,并将其程度(发展度)细分和判断为轻度、中度、重度。对于胃癌,患未分化型胃癌或分化型胃癌的危险率是否高,另外,在未患胃癌的情况下,能够判断未来患各种癌的危险率。此外,设定将它们进一步细分而得到的分类,并进行与其符合的判断。
在本发明中,胃粘膜的炎症是指在感染有幽门螺杆菌的胃粘膜所有可见的炎症、其有中性粒细胞侵润。
另外,在本发明中,慢性胃炎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频率增高的慢性的胃炎,虽然以往被认为是老化现象,但近年来清楚其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其被划分为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
此外,活动性胃炎是指由于幽门螺杆菌的持续感染而导致的炎症活跃的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是指由于幽门螺杆菌的持续感染而导致发生的胃粘膜萎缩的慢性胃炎。这里已知,胃粘膜萎缩是指分泌胃酸的胃固有腺减少的状态,经过幽门螺杆菌所引起的胃粘膜炎症而发生萎缩,并且萎缩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发展。
另外,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特有的组织结构、即分泌胃酸的胃固有腺消失,变成类似于肠粘膜的状态的粘膜。
另外,在本发明中,分化型胃癌是指具有与原来的胃粘膜相近的结构的胃癌,其特征为随着症状发展,以肿块的方式逐渐增大并易于向肝脏转移。据说是老年人多发的癌,其以萎缩性胃炎为发生源,预后良好。未分化型胃癌是指具有与原来的胃粘膜完全不同的结构的胃癌,其特征是不具有清楚的边界、以癌细胞分散的状态逐渐增大,并多向淋巴结转移。据说是在年轻人也可见到的癌,其以活动性胃炎为发生源,预后较差。
患胃癌的危险率是基于下述内容来判断的:将虽然目前未患有胃癌,但在对象目前所属的胃粘膜状态经过未来而维持的情况下,该对象患胃癌的危险率与其他处于更好的胃粘膜状态的情况相比,在统计学上是高还是低。因此,从已知的下述事实可知:即具有肠上皮化生的对象患胃癌的危险率比不具有肠上皮化生的对象高、具有胃粘膜萎缩的对象,其萎缩的程度越大,患胃癌的危险率越高、具有重度炎症的对象患胃癌的危险率比不具有重度炎症的对象高,利用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判断胃炎的炎症程度、是否为活动性胃炎、是否为萎缩性胃炎、以及这些胃炎的程度、是否具有肠上皮化生,从而能够基于上述危险率与病态之间的关联,对各对象患胃癌的危险率进行判断。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叙述。
对进行对象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体的定量测定时的程序,例如,对使用上述“Testmate幽门抗原EIA”的情况进行简单地叙述。
从各对象的采便容器中取便稀释液1滴(50μl)加入固相化有抗幽门螺杆菌native过氧化氢酶小鼠单克隆抗体(21G2)的96孔微板中,再加入过氧化物酶标记抗幽门螺杆菌native过氧化氢酶小鼠单克隆抗体(21G2)液50μl,使之反应1小时。接着,用洗涤液洗涤各孔5次,除去未反应物,加入底物液(过氧化氢和四甲基联苯胺)100μl,反应10分钟后,加入反应停止液(0.5mol/l硫酸)使反应停止,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450nm/630nm)。
在仅以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来判断上述对象的胃粘膜状态的情况下,在采用上述试剂盒的测定中得到的OD值(以下也仅记为“OD值”)越低,炎症越为轻度,OD值越高,炎症越有成为重度的倾向。根据以人种、年龄、性别等为对象的大群体的种类的不同,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能够例如将OD值为0以上且低于0.1的情况判断为正常的胃粘膜、将0.1以上且低于1.5的情况判断为轻度的活动性胃炎、将1.5以上的情况判断为中度至重度的活动性胃炎。另外,OD值越高,炎症越成为重度,同时活动性胃炎的发展程度也越高。
另外,关于胃癌,例如,在OD值为1.5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判断胃粘膜的状态为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高的状态。
如果按照上述胃炎的分类,结合考虑各胃炎的状态与胃癌之间的关联,例如能够将OD值为1.5以上的情况判断为处于患未分化型胃癌的危险率、对于未发病者而言则为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高的状态。
此外,以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和对象的血液中的胃蛋白酶原I(PG I)的浓度相对于胃蛋白酶原II(PG II)的比值(以下记为“PG I/PG II”)为指标,能够判断上述对象的胃粘膜状态。将PG I/PG II为规定值以下、例如为3以下的情况定为萎缩性胃炎,并且在萎缩性胃炎中,OD值越高炎症越强,随着PG I/PG II降低,萎缩性胃炎的程度(发展的程度)也成为重度。此外能够判断,OD值越低且PG I/PG II越小,则炎症越弱,同时萎缩性胃炎的程度(发展的程度)成为重度且肠上皮化性的可能性越高。
另外,当PG I/PG II的规定值例如超过3时,不发生胃粘膜的萎缩,因此可以判断:OD值越高,在炎症成为重度的同时,活动性胃炎的发展的程度也成为重度;OD值越低,炎症减轻,越接近于正常。
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分,将OD值为0以上、低于0.1且PG I/PG II超过3的情况判断为正常的胃粘膜,将OD值为0.1以上、低于1.5且PG I/PG II超过3的判断为轻度的炎症,将OD值为1.5以上且PG I/PG II超过3的判断为中度至重度的炎症。对于伴有萎缩的PG I/PG II≤3的组,若OD值为1.5以上且PG I/PG II为3以下,则可以判断为伴有重度炎症的萎缩性胃炎;若OD值低于1.5且PG I/PG II为3以下,则可以判断为伴有轻度至中度炎症的萎缩性胃炎。对于OD值低于1.5且PG I/PG II为3以下,可以判断为OD值和PG I/PG II越低,具有肠上皮化生的可能性越高的重度萎缩。
另外,在胃粘膜的状态为癌的情况下,当按照上述胃炎的分类,并结合考虑各胃炎的状态与癌之间的关联时,例如可以判断,OD值低于1.5且PG I/PG II超过3时,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非常低;另一方面,当OD值为1.5以上或PG I/PG II为3以下时,患胃癌的危险率高,处于即使未患胃癌、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也高的状态。进一步进行细分,按照OD值为1.5以上且PG I/PG II超过3的情况、OD值为1.5以上且PG I/PG II为3以下的情况、OD值低于1.5且PG I/PG II为3以下的情况的顺序,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增高,特别是当OD值低于1.5且PG I/PG II为3以下时,可以判断为高风险。另外,关于此时的胃癌的类型,当OD值为1.5以上时,可以判断为处于患未分化型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未分化型胃癌的危险率高的状态;并且当OD值低于1.5且PG I/PG II为3以下时,可以判断为处于患分化型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分化型胃癌的危险率高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典型地通过“对PG I/PG II采用3为基准值”和“对OD值采用1.5为基准”,能够判断对象的胃粘膜状态,但如上所述,根据人种、年龄、性别等对象的大人群的种类或利用PG法的漏诊病例的筛查等判断胃粘膜状态的目的的不同,可以对PG I/PG II采用2~3的规定值为基准值以及对OD值采用1.5~2.0的规定值为基准。另外,关于具体的例子,在后述实施例2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另外,除了PG I/PG II外,还可以增加以年龄或其他的检查值(血液中的PG I浓度、血液中的PG II浓度、血液中的抗CagA抗体的浓度)、对象的自觉症状(上部腹痛、胃不消化、烧心、恶心干呕、腹胀等)的有无等为指标,使用这些指标再进行详细分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OD值的例子均为使用“Testmate  幽门抗原EIA”时的例子,但使用“MeridianHpSA ELISA”进行幽门螺杆菌的定量测定时,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值范围进行判断。另外,在不使用上述2种试剂盒来进行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的情况下,例如在利用酶免疫测定法使用吸光度作为测定值的情况下,通过将可定量检测的下限值~上限值的范围分别对应于使用上述“Testmate幽门抗原EIA”时的吸光度的下限值~上限值的范围来进行数值校正,从而能够适当地设定与上述同样的数值范围;此外,在使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或荧光免疫测定法的情况下,通过将可定量检测的下限测定值~上限测定值的范围对应于上述的数值范围,从而能够设定与上述同样的数值范围。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根据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能够对上述对象的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的菌量进行定量评价,例如在使用上述试剂盒“Testmate幽门抗原EIA”的情况下,作为测定值的吸光度越高,可以评价胃内幽门菌的量越多。根据使用了上述试剂盒时的OD值,若OD值例如为0以上且低于0.1,则可以判断胃内不存在幽门菌,若为0.1以上且低于1.5,则可以判断胃内幽门菌的量少,若为1.5以上,则可以判断胃内幽门菌的量多。另外,也可以将这样的分类进一步细分来进行判断。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能够直接地监测在实施了预防对策或治疗的情况下对象的菌量的变动情况。
实施例
以下用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以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健康人104名(男性36名、女性68名)为对象,进行UBT(尿素呼气试验)、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测定、血液中胃蛋白酶原(PG I和PG II)浓度、血液中抗CagA抗体浓度的测定。
关于测定方法,UBT(尿素呼气试验)使用Ubit片剂(大塚制药)进行,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测定使用“Testmate幽门抗原EIA”进行。其中,利用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测定,将OD值为0.1以上的判定为阳性。
104名对象各年龄段的人数如下表所示。
表1
  年龄   年龄段的比例   男性   女性
  30~39岁   12.5%   4人   9人
  40~49岁   40.4%   12人   30人
  50~59岁   38.5%   15人   25人
  60~69岁   7.7%   5人   3人
  70岁以上   0.9%   0人   1人
(1)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与UBT值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首先,为了研究通过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测定而得到的定量测定值(以下也记为“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UBT值之间的关系,将上述104名对象群体分为不存在胃粘膜萎缩的PG I/PG II>3的群体、和存在胃粘膜萎缩的PG I/PG II≤3的群体,并作成散点图(图1),然后将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UBT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为上述PG I/PG II>3的群体和PG I/PG II≤3的群体进行计算。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G2008800164127D00151
**:相关系数以1%标准为显著(双侧)
如表2所示,在PG I/PG II>3的群体中,上述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UBT值之间可见显著的相关性,但在PG I/PG II≤3的群体中,未见相关性。
一直以来,认为由于胃粘膜萎缩而胃内的幽门菌的量减少,而实际发现,即使在图1中,在存在胃粘膜萎缩的PG I/PG II≤3的群体中,也可见UBT值显示低值的倾向,而另一方面,在PG I/PG II≤3的群体中,尽管UBT值低,也存在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高的群体。该群体为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UBT值之间未见相关性的群体,可以说是通过本发明而初次被发现的群体,在PG I/PG II≤3的群体中,能够以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1.5以上为基准来进行分类。
此外,将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UBT值之间可见相关性的群体与未见相关性的群体在散点图上分开表示(图2),结果能够发现存在新群体(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UBT值之间没有相关性的群体),该群体是从以往基于利用便中幽门菌抗原测定的感染幽门菌的诊断结果与利用UBT的感染幽门菌的诊断结果一致这样的认识而无法预测的。
(2)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PG I/PG II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下面,为了对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PG I/PG II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作成上述104名对象群体的散点图(图3),结果启示:在具有胃粘膜萎缩的群体(PG I/PG II≤3)中包括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高的群体。因此,与以往认为胃粘膜萎缩会导致胃内的幽门菌的量减少的认识相反,即即使呈现出胃粘膜萎缩,也存在胃内的幽门菌的量多的群体。
另外,在图3中,与上述(1)的图2同样,将可见相关性的群体与未见相关性的群体在散点图上分开表示(图4),结果可知:特别显著地可见在上述(1)中发现的“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UBT值之间没有相关性”的新群体为:在具有胃粘膜萎缩的群体(PG I/PG II≤3)中,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1.5以上的群体。
(3)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PG I值或PG II值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进而,为了研究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PG I值或PG II值之间的关系,分别作成上述104名对象群体的散点图(图5和6),计算出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PG I值、或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PG II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表3和4)。
表3
  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   PG I值
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 Pearson相关系数显著率(双侧)n   1104   0.1770.073104
PG I值  Pearson相关系数显著率(双侧)n   0.1770.073104   1104
表4
  PG II值   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
 PG II值 Pearson相关系数显著率(双侧)n   1104   0.407**0.000104
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 Pearson相关系数显著率(双侧)n   0.407**0.000104   1104
**:相关系数以1%标准为显著(双侧)
胃蛋白酶原(PG)为胃蛋白酶的前体,其原本被分泌到胃腔中,转变为胃蛋白酶并作为蛋白分解酶而发挥作用,血液中可见1%左右的PG。PG在免疫学上大致被分为PG I和PG II,其各自在胃内的分布不同。PG I存在于胃底腺区域(主细胞和副细胞),PG II除了上述区域外也广泛存在于贲门腺、幽门腺、Brunner腺。已知这二者分布的差异反映胃粘膜的状态,并且血液中的浓度也发生变化,特别是启示PG I/PG II与萎缩的进展相关地为低值,但已知PG I值以及PG II值单独也反映胃粘膜的炎症和萎缩。如当PG I值超过70时和PG II值超过20时,PG I值和PG II值为高值,能够说明炎症为重度。
如从表3所理解的,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PG I值之间可见显著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发现,如从表4所理解的,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PGII值之间可见显著的相关性。从PG II值显示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呈正相关性发现,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能够作为表示胃粘膜的炎症程度的指标,另外,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随着胃内幽门菌的量的增加而成为重度发现,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能够作为表示胃内幽门菌的量的指标。
(4)UBT值与PG I值或PG II值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与上述(4)同样,为了研究UBT值与PG I值或PG II值之间的关系,分别作成上述104名对象群体的散点图(图7和8),计算出相关系数,与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的情况不同,UBT值与PG I值以及UBT值与PG II值之间均未见显著的相关性。
(5)UBT值与PG I/PG II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下面,为了研究UBT值与PG I/PG II之间的关系,作成上述104名对象群体的散点图(图9),结果发现在具有胃粘膜萎缩的群体(PG I/PGII≤3)中,随着PG I/PG II降低,UBT值降低。其原因认为是,从UBT值是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活性的可知,随着胃粘膜萎缩发展、PGI/PG II值降低,胃酸分泌减少,胃内pH上升,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活性降低。
因此,可以理解在呈现出胃粘膜萎缩的情况下(PG I/PG II≤3),UBT值不能作为胃内存在的幽门菌的量的指标。
上述结果启示,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能够作为表示胃粘膜的炎症程度的指标、并能够作为定量地表示胃内存在的幽门菌的量的指标,特别是发现,在具有胃粘膜萎缩的情况下(PG I/PG II≤3),定量地表示胃内存在的幽门菌的量的指标并不是UBT值,而是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此外,一直以来认为,伴随着胃粘膜萎缩,胃内幽门菌的量减少,但根据发现的在具有胃粘膜萎缩的群体(PG I/PG II≤3)中,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高(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1.5)的新群体,首次启示即使具有胃粘膜萎缩,也存在胃内幽门菌的量多的群体。
(6)采用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的分类的临床意义的研究
如上所述,根据所发现的关于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以1.5为基准能够对群体进行统计学上的分类,在本实施例中,将对象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健康人104名分为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1.5以上的群体和低于1.5的群体,根据其PG I值和PG II值的范围的分布,对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如何与具体的胃粘膜状态对应进行了研究。将PG I值分为PG I值≤30、30<PG I值≤50、50<PG I值≤70、70<PG I值这4类,将PG II值分为PG II值≤10、10<PG II值≤20、20<PG II值这3类。结果如下表5所示。
表5
Figure G2008800164127D00181
根据表5,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1.5以上的群体,如70<PG I值、20<PG II值那样,从PG I值和PG II值均为高值的对象所占的比例高可以清楚,其为胃粘膜的炎症程度高的群体。另一方面,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低于1.5的群体与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1.5以上的群体相比,PG I值、PG II值均为较低值的对象所占的比例高、为胃粘膜的炎症程度低的群体。
进而,根据表6,将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低于1.5的群体和1.5以上的群体这2个群体的PG I值和PG II值进行比较,结果能够确认PG II值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因此显示,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以1.5为基准进行分类是具有临床意义的。
另外,表6显示了,即使将OD值的基准值设为2.0,也能够得到与设定为1.5时同样的结果。即,将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低于2.0的群体和2.0以上的群体这2个群体的PG I值和PG II值进行比较,结果能够确认PG II值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表6
Figure G2008800164127D00191
P值为通过Mann-Whitney的U检验获得的
(7)以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OD值和PG I/PG II为指标的胃粘膜状态的分类
将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以1.5为基准、将PG I/PG II以作为有无萎缩的指标的3为基准,将本实施例中的对象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健康者104名分为4个群体:种类I(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0.1以上、低于1.5且PG I/PG II为3以上)、种类II(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1.5以上且PG I/PG II低于3)、种类III(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1.5以上且PG I/PG II为3以下)和种类IV(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0.1以上、低于1.5且PGI/PG II为3以下)(图10)。
种类I为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0.1以上、低于1.5且PG I/PG II大于3的群体,其被认为是不伴有胃粘膜萎缩、具有轻度炎症的轻症的胃炎群体。
种类II为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1.5以上且PG I/PG II大于3的群体,其被认为是不伴有胃粘膜萎缩、具有中度~重度炎症的活动性胃炎的群体。在种类II内,可见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越升高,活动性胃炎的程度越发展(成为重度)。
种类III为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1.5以上且PG I/PG II为3以下的群体,其被认为是合并重度的活动性炎症的萎缩性胃炎的群体。在种类III内,可见OD值越高,炎症越强,随着PG I/PG II降低,萎缩性胃炎的程度越发展(成为重度)。
种类IV为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低于1.5且PG I/PG II为3以下的群体,其被认为是伴有轻度至中度炎症的萎缩性胃炎的群体。在种类IV内,可见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PG I/PG II越低,具有肠上皮化生的可能性越高,越容易发展成慢性化最为进展的萎缩性胃炎(成为重度)。
另外,对于分类为胃粘膜状态健康而言,需要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低于0.1且PG I/PG II超过3。
在感染有幽门螺杆菌的情况下,认为种类I、II、III、IV、以及OD值低于0.1且PG I/PG II为3以下的群体依次随着时间推移,胃粘膜的状态演变,即胃粘膜的老化不断发展。
此外,关于种类I~IV,PG I/PG II、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PG I值、PG II值的平均值分别如下表7所示。
表7
Figure G2008800164127D00201
种类-I:PG I/PG II>3且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1.5
种类-II:PG I/PG II>3且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1.5
种类-III:PG I/PG II>3且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1.5
种类-IV:PG I/PG II>3且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1.5
接着,对上述种类I~IV的分类与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的程度进行叙述。根据上述分类,若结合考虑各胃炎的状态与癌之间的关联,则能够判断:OD值<0.1且PG I/PG II>3的群体以及种类I处于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非常低的状态;种类II、III、IV以及OD值<0.1且PG I/PG II≤3的群体具有患胃癌的危险性,处于即使没有发生胃癌、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也高的状态;种类II、III、IV以及OD值<0.1且PG I/PG II≤3的群体依次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增高,特别是种类IV和OD值<0.1且PG I/PG II≤3的群体为高风险。另外,关于胃癌类型,能够判断种类II、III处于患未分化型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未分化型胃癌的危险率高的状态,而IV和OD值<0.1且PG I/PG II≤3的群体处于患分化型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分化型胃癌的危险率高的状态。因此,在胃癌的初次筛查中,通过对图11所示的危险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进行采用内窥镜检查的确定诊断,能够有效地早期发现胃癌。另外,对于未患胃癌者,如图12所示,例如对于包括种类II和III的对象,也能指导进行积极的预防或定期的健康检查,对于包括种类IV和OD值<0.1且PG I/PG II≤3的对象,能够在贯彻接受定期的健康检查的同时,寻求实施除菌治疗等的具体对策。
另外,对于以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OD值和PG I/PG II为指标的胃粘膜的状态的上述各分类(种类I~IV),研究与PG I值或PG II值之间的关系(图13和14)。
如表8所示,比较将PG I/PG II为3以下的、判断为萎缩性胃炎的群体按照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1.5进行分类得到的种类III和种类IV,种类III的PG II为统计学上显著的高值,并确认炎症为重度。另外,种类II和种类III的PG II之间也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其显示,种类I~种类IV的分类是具有临床意义的。
表8
1.种类I~IV的鉴定结果
①PG I:一元配置分散分析的结果显著(P<0.05)
②PG II:Kruskal-Wallis检验的结果显著(P<0.01)
2.多重比较检验(采用Bonferrioni法的校正)
Figure G2008800164127D00221
<实施例2>
幽门菌感染性胃炎的发展如图15所示,典型地为按照胃窦部优势胃炎、全胃胃炎、体部优势胃炎地进行演变(胃窦部优势胃炎是欧美人中常见的类型,全胃胃炎和体部优势胃炎是40岁以上的日本人中常见的类型)。为了弄清楚该胃炎发展的各个阶段与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OD值之间的关联性,以成人200例(男性94例、女性104例、平均年龄为55岁(22~84岁))为对象,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测定、血液中胃蛋白酶原(PG I和PG II)浓度、血液中抗CagA抗体浓度的测定。另外,根据内窥镜的验证,对采用上消化道检查的内窥镜的萎缩边界的判定(木村·竹本分类)、肠上皮化生、组织学的胃炎评价(采用sidney体系进行评价;胃窦部大弯、体下部小弯、体上部大弯)进行研究。
(1)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与胃炎分布的关系
胃炎分布的判定方法按照以下的标准进行。
(判定基准)
无炎症:采用sidney分类,胃窦部大弯、体部大弯、体部小弯的中性粒细胞均正常
胃窦部优势胃炎:采用sidney分类,中性粒细胞的水平为胃窦部大弯>体部大弯
全胃胃炎:采用sidney分类,中性粒细胞的水平为胃窦部大弯=体部大弯
体部优势胃炎:采用sidney分类,中性粒细胞的水平为胃窦部大弯<体部大弯
表9
※胃体部大弯的中性粒细胞采用组织标本的sidney得分的平均值来表示
如表9所示,当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1.5以上时,胃体部大弯的中性粒细胞的平均值显示最高值。另外,对于胃炎分布,当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1.5以上时,56例中的46例(82.2%)被判定为全胃胃炎或体部优势胃炎。另外,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显示体部大弯的活性(中性粒细胞的侵润)、胃炎的类型为显著的正相关,当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为1.5以上时,能够确认内窥镜下也可判断为重症胃炎的可能性较高。另外,在OD值>2或1.5的群体中,可见在胃粘膜中最难以发生炎症的胃体部大弯处,具有伴随着中性粒细胞侵润的组织学上的活动性胃炎(全胃胃炎或体部优势胃炎)。尤其是可见,在胃窦部和胃体部,活动性胃炎为重度的全胃胃炎的病例较多。
(2)采用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的PG法漏诊病例的筛查
在进行病例的研究中,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即使在采用PG法判断为阴性的患者(PG I/PG II>3或PG I>70)中,也存在重症的胃炎患者,对于这样的PG法漏诊病例,在本发明的方法中,通过将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的基准设定为比1.5高、典型地将OD值的基准设定为2.0,从而能够没有漏诊地对胃炎状态进行判别。
即,在PG法阴性的组中,在体部大弯的活性(中性粒细胞侵润)为轻度的全部OD<2,为中度至重度的OD值>2的病例超过半数。在胃炎的类型中,随着成为全胃胃炎、体部胃炎,OD值上升。另一方面,在PG法阳性组中,未见这样的倾向。
因此,若OD值>2,则体部的中性粒细胞侵润高,能够确认可判别为全胃胃炎或体部优势胃炎的可能性高。该情况显示,当OD值>2时,能够判断为与全胃胃炎或体部优势胃炎的炎症类型的关联性强的青年性未分化型胃癌的危险人群。
(3)并用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和PG I/PG II的比值的研究
幽门菌感染一旦发生慢性化,则幽门菌的量降低,因此在OD值<1.5的群体中,幽门菌感染初期群体与慢性化群体混合存在。另外,即使在OD值≥1.5的群体中,向胃粘膜萎缩的演变阶段也混合存在。如此,仅用OD值,有时不能容易地进行细致的判断。在这样的情况等下,根据要判断的目的,在采用便中幽门菌抗原OD值判断胃粘膜状态的方法中,可以与PGI/PG II的比值并用。为了能够更高效且细致地判断胃粘膜状态,将PG I/PG II的比值的基准值与PG法同样地设定为3的情况、和将PG I/PG II的比值的基准值设定为2的情况进行研究。
表10
Figure G2008800164127D00241
表10的结果和胃炎分布的内窥镜的验证启示,OD值<1.5且PG I/PG II>3的群体为幽门菌阴性者或感染初期阶段。另外,OD值<1.5且PGI/PG II≤2的群体的超过半数为体部优势胃炎,其中包括较多的慢性化最为进展的病例。
表11
Figure G2008800164127D00251
在表11中,萎缩边界的平均值表示将无萎缩、轻度萎缩、中度萎缩、重度萎缩分别记为1~4时的平均值。另外,对于肠上皮化生也同样,计算出4个阶段的得分的平均值。
表11的结果启示,在萎缩进展(萎缩边界)和肠上皮化生中,OD值<1.5且PG I/PG II>3的群体为幽门菌阴性者或感染初期阶段。另外,在OD值<1.5且PG I/PG II≤2的群体中,肠上皮化生的平均值高,且包括了较多的慢性化最为进展的病例。
表12
如表12所示,抗幽门菌的血清CagAIgG抗体和PG I/PG II启示,OD值<1.5且PG I/PG II>3的群体为幽门菌阴性者或感染初期阶段。OD值<1.5且PG I/PG II≤2的群体,与OD≥1.5相比,抗幽门菌的抗体量、PG I和PG II为低值,且包括了较多的慢性化最为进展的病例。
作为胃粘膜的炎症、慢性胃炎(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患胃癌的危险率或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等的诊断方法,可用作在进行采用内窥镜检查的诊断之前的简便且有效的筛查方法,另外,可期待用于为了通过健康检查等中的检查值来分析健康状态而使用的软件或计算机等中。

Claims (16)

1、一种判断对象的胃粘膜状态的方法,其以所述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仅以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来判断所述对象的胃粘膜状态。
3、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还以对象的血液中的胃蛋白酶原I的浓度与胃蛋白酶原II的浓度的比值为指标。
4、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以对象的血液中的胃蛋白酶原I的浓度与胃蛋白酶原II的浓度的比值为3以下或超过3为指标。
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胃粘膜状态为选自轻度、中度或重度的炎症中的至少一种。
6、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胃粘膜状态为选自轻度、中度或重度的萎缩中的至少一种。
7、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胃粘膜状态为目前患胃癌的危险率高的状态。
8、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胃癌为未分化型胃癌或分化型胃癌。
9、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胃粘膜状态为未来患胃癌的危险率高的状态。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胃癌为未分化型胃癌或分化型胃癌。
11、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通过使用了抗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抗体的酶免疫测定法而测定的值。
12、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抗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13、一种对对象的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的菌量进行定量的方法,其以所述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
14、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仅以对象的粪便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指标来对所述对象的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的菌量进行定量。
15、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值为通过使用了抗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抗体的酶免疫测定法而测定的值。
16、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抗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CN200880016412A 2007-05-17 2008-05-16 通过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来判断胃粘膜状态的方法 Pending CN1016808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31953 2007-05-17
JP131953/2007 2007-05-17
PCT/JP2008/059027 WO2008143171A1 (ja) 2007-05-17 2008-05-16 糞便中ヘリコバクター・ピロリ抗原の定量的測定により胃粘膜の状態を判断す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0899A true CN101680899A (zh) 2010-03-24

Family

ID=40031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6412A Pending CN101680899A (zh) 2007-05-17 2008-05-16 通过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来判断胃粘膜状态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437062B2 (zh)
CN (1) CN101680899A (zh)
WO (1) WO200814317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2399A (zh) * 2013-05-08 2014-11-12 北京美康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定量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的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018792A (zh) * 2016-05-17 2016-10-12 北京美康基因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胃功能检测用免疫层析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32550A (ja) * 2015-07-30 2017-02-09 大塚製薬株式会社 胃粘膜萎縮の有無を判定する方法
JP6867529B1 (ja) * 2020-03-16 2021-04-28 栄研化学株式会社 ヘリコバクター・ピロリ検出用抗体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崔轶霞等: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现代肿瘤医学》 *
李立: "幽门螺杆菌抗原可诊断胃癌",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
杨力: "幽门螺杆菌抗体和血清胃蛋白酶原与慢性胃炎及胃癌的关系", 《河北医药》 *
马峰振等: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黏膜疾病炎症、凋亡与乳酸杆菌的关系",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2399A (zh) * 2013-05-08 2014-11-12 北京美康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定量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的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142399B (zh) * 2013-05-08 2016-03-02 北京美康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定量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的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018792A (zh) * 2016-05-17 2016-10-12 北京美康基因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胃功能检测用免疫层析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18792B (zh) * 2016-05-17 2018-02-13 北京美康基因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胃功能检测用免疫层析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37062B2 (ja) 2014-03-12
WO2008143171A1 (ja) 2008-11-27
JPWO2008143171A1 (ja) 2010-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Vatsalya et al. Keratin 18 is a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factor for acute alcoholic hepatitis
Hart et al. Diagnosis of exocrine pancreatic insufficiency
Tibble et al. Use of surrogate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Rome criteria to distinguish organic from nonorganic intestinal disease
Loomba et al. Heritability of hepatic fibrosis and steatosis based on a prospective twin study
Król 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results of the PolNef study
D’Incà et al.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test as a predictor of clinical course in Crohn’s disease
Katagiri et al. New biomarker panel of plasma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and endotoxin activity assay for detecting sepsis in acute kidney injury
Barona-Lleo et al. The diagnostic usefullness of the salivary pepsin test in symptomatic 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Cereda et al. The ability of the 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 to assess the nutritional status and predict the outcome of home-care resident elderly: a comparison with the 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Pitocco et al. Combined atherogenic effects of celiac disease and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Kasırga The importance of stool tests in diagnosis and follow-up of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CN103403549A (zh) 败血症的预后的预测方法
Katz et al. Health perceptions in patients who undergo screening and workup for prostate cancer
Mansour et al. Embedding assessment of liver fibrosis into routine diabetic review in primary care
Nomura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pepsinogen, and gastric adenocarcinoma in Hawaii
Wu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scale of nutritional status in a sample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Lee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 phenotype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frican Americans: the Jackson heart study
Love-Osborne et al. Pres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obese adolescents predict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Carnie et al. The assessment of pancreatic exocrin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operable pancreatic cancer: in need of a new gold-standard
Recker et al. Novel biomarkers of periodontitis and/or obesity in saliva—An exploratory analysis
CN101680899A (zh) 通过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定量测定来判断胃粘膜状态的方法
Jeong et al. Predictive role of changes in presepsin and early sepsis in ICU patients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Aktas et al. Association of prostate volume with voiding impairment and deterioration in quality of life after prostate biopsy
Plebani et al. 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chronic liver and gastric diseases
Bergstralh et al.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of PSA and DRE screening on prostate cancer mortal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4240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Meiji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eiji Dairies Corporatio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MEIJI DAIRIES CORPORATION TO: MEIJI K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324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4240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