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0630B -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0630B
CN101680630B CN2008800206613A CN200880020661A CN101680630B CN 101680630 B CN101680630 B CN 101680630B CN 2008800206613 A CN2008800206613 A CN 2008800206613A CN 200880020661 A CN200880020661 A CN 200880020661A CN 101680630 B CN101680630 B CN 1016806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optics
cold
circular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06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80630A (zh
Inventor
张志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80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0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80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06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在背光源(10)的底座(13)的开口部设置有具有透光性并且呈面状的光学部件(16)。在底座(13)内收容有配置于光学部件(16)的背侧并能够照射光的截面大致圆形的冷阴极管(15)。在底座(13)内设置有配置于冷阴极管(15)的背侧并且使从冷阴极管(15)发出的光向光学部件(16)侧反射的反射片(14)。反射片(14)形成有从背侧包围冷阴极管(15)的凹状部(23)。在凹状部(23)中,至少在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的方向上与冷阴极管(15)相对的部分,形成有与冷阴极管(15)成同心状的圆弧状面(26)。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由液晶面板、和设于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源构成。其中,背光源由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的底座、收容于底座内的多根冷阴极管、铺设于底座内并配置于冷阴极管的背侧的反射片、和安装于底座的开口部分并配置于冷阴极管的表侧的光学部件构成。
从各冷阴极管发出的光直接向光学部件照射,或由反射片反射后向光学部件照射,在透过光学部件时被变换成大致面状的光等,然后向液晶面板照射。
在此,由反射片反射的光的方向可通过设定反射片的形状来控制,作为其一例,已知有下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其中,在反射片上形成有截面抛物线型的凹状部,并且该凹状部以包围冷阴极管的方式设置。由此,由反射片的凹状部反射的光形成相对于光学部件的面大致垂直的光,从而能够以强光照射液晶面板。
但是,上述技术中仍有改善的余地。即,从冷阴极管向正背面射出的光由反射片的凹状部反射时,形成相对于光学部件的面大致垂直的光,朝向冷阴极管照射。该反射光通过在透过冷阴极管的玻璃管的过程中折射,从而朝向任意方向的可能性高,而存在不能有效获得该部分光的利用效率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65709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本发明包括:具有透光性并且呈面状的光学部件;配置于该光学部件的背侧并能够照射光的截面大致圆形的管状光源;和配置于该管状光源的背侧并且使从上述管状光源发出的光向上述光学部件侧反射的反射部件,其中,上述反射部件形成有从背侧包围上述管状光源的凹状部,在该凹状部中,至少在与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垂直的方向上与上述管状光源相对的部分,形成有与上述管状光源成同心状的圆弧状面。
据此,从管状光源发出的光中由形成于反射部件的凹状部的圆弧状面反射的光成为相对于截面大致圆形的管状光源的表面沿着法线方向的光,穿过管状光源的中心朝向光学部件。由此,从管状光源向背侧发出的光难以由管状光源的表面折射。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结构。
(1)采用在上述凹状部中,在与上述圆弧状面的两侧边邻接的部分形成有在与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垂直且穿过上述管状光源的中心的直线上具有焦点的抛物线状的曲面的结构。据此,由于能够利用抛物线状的曲面使照射到圆弧状面的两侧边的光朝向光学部件上升,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2)采用上述焦点与上述管状光源的中心一致的结构。据此,因为基于曲面的反射光成为相对于光学部件的面大致垂直的光,所以能够使光的利用效率极其良好。
(3)采用在上述凹状部中,在与上述圆弧状面的两侧边邻接的部分形成有倾斜面的结构,该倾斜面以相对于上述光学部件的面成锐角的方式倾斜,并且与上述圆弧状面的端部的法线构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上。据此,由于能够利用倾斜面使照射到圆弧状面的两侧边的光朝向光学部件上升,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4)采用上述倾斜面在中途弯曲,倾斜角度发生变化的结构。据此,能够实现基于倾斜面的反射光带角度的多样化。
(5)采用上述凹状部形成为,其表侧的端部为与上述管状光源的中心相同的高度位置的结构。据此,从管状光源的表侧一半射出的光直接放射状地向光学部件照射,与之相对,从背侧一半射出的光通过凹状部而有效地向光学部件上升,因此,光的利用效率良好。
(6)采用上述凹状部为以沿与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垂直的方向且穿过上述管状光源的中心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的结构。据此,基于凹状部的反射光被无偏差地向光学部件照射。
(7)采用上述管状光源为冷阴极管的结构。据此,能够提高从冷阴极管发出的光的利用效率。
其次,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记载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对于显示面板供给光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的光利用效率优良,因此,能够实现显示品质优良的显示。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可示例液晶面板。这样的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可适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机及计算机的台式画面等,尤其是作为大型画面用适合。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的分解图;
图2是表示将液晶显示装置沿底座的长边方向切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将液晶显示装置沿底座的短边方向切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4是凹状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凹状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凹状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凹状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凹状部的放大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背光源(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
14反射片
15冷阴极管(管状光源)
16光学部件
23、23A、23B  凹状部
24aA、24aB端部(圆弧面的端部)
25b端部(凹状部的表侧的端部)
26、26A、26B圆弧状面
27、27’、27”抛物线状面(抛物线状的曲面)
29、29B倾斜面
32第一倾斜面(倾斜面)
33第二倾斜面(倾斜面)
C中心(管状光源的中心)
F焦点
N法线(圆弧面的端部的法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该实施方式1中,作为显示装置,对液晶显示装置D进行示例。
液晶显示装置D整体为横长的方形(矩形),如图2所示,在可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即液晶面板11的背侧(图2及图3所示的下侧、背面侧)配置有可向液晶面板11照射光的外部光源(照明装置)即背光源10,两者10、11通过从液晶面板11的表侧覆盖的边框12保持为组装状态。该液晶显示装置D可适用于电视接收装置TV。如图1所示,电视接收装置TV包括液晶显示装置D、夹着收容液晶显示装置D的表背两机壳Ca、Cb、电源P、调谐器T、台座S而构成。
如图2所示,液晶面板11为在透明的TFT基板和透明的CF基板的间隙封入了光学特性伴随电压施加而变化的物质即液晶的众所周知的结构,在TFT基板上设置有与彼此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且在CF基板上矩阵状地配置有红(R)、绿(G)、蓝(B)三色彩色滤光片。另外,在两基板的液晶侧的相反侧的面上分别粘贴有偏光板。
如图2和图3所示,背光源10具备:光的出射侧即表侧(图2及图3所示的上侧、液晶面板11侧、正面侧)的面开口的底座13、铺设于底座13内的反射片14、收容于底座13内的多根冷阴极管15(管状光源)、配置于冷阴极管15组和液晶面板11之间的光学部件16、可对光学部件16定位的定位部件(后述的灯保持具17、保持具18、及框架19)。该背光源10为在液晶面板11的背面侧将多根冷阴极管15以并列的状态相对的所谓的正下方型背光源。
底座13为金属制成,形成为表侧的面开口的平面视图浅矩形的大致箱形。冷阴极管15为所谓的线状光源,其采用在一方向细长的截面大致圆形的玻璃管15a内封入水银等,并且在其内壁面涂敷荧光体,且在两端部封入有电极的结构。使该冷阴极管15点亮时,从其轴的中心C放射状地发出光。在冷阴极管15的两端的非发光部分别嵌合有安装于底座13上的橡胶保持具20。冷阴极管15以使其轴方向与底座13的长边方向一致的姿势且以多根彼此之间空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并排安装于底座13内。各冷阴极管15等间隔的并排且与光学部件16的背侧相对配置。
光学部件16与底座13及液晶面板11相同,形成平面视图矩形,为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制成,并且,通过安装在底座13的开口部分,介设于冷阴极管15组和液晶面板11之间。光学部件16由从背侧(冷阴极管15侧、背面侧)依次层叠的扩散板16A、扩散片16B、透镜片16C、及亮度上升片16D构成,具有将从线状光源即各冷阴极管15发出的光变换成均匀的面状的光等功能。其中,配置于最背侧的扩散板16A,其尺寸厚度与其它各片16B~16D相比足够大,能得到较高的钢性。扩散板16A,通过使具有规定厚度的透明的基材中大量分散地含有扩散粒子,作为整体形成半透明状。
定位部件由构成在背侧承受光学部件16的外周端部的框形的承受部件的灯保持具17及保持具18、构成从表侧按压光学部件16的外周端部的框形的按压部件的框架19构成。
灯保持具17为表面的反射性优良的白色等白色系颜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在底座13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位置安装有一对,并且为沿底座13的短边方向延伸的形态。灯保持具17形成背面侧开口的大致箱形,能够将安装于各冷阴极管15的各橡胶保持具20从表侧一并覆盖。在灯保持具17的表侧的面的内周端部,台阶状凹陷地形成有能够承受光学部件16的承受部21。
保持具18为表面的反射性优良的白色等白色系颜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在底座13的短边方向的两端位置安装有一对,并且为沿底座13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形态。在保持具18的表侧的面的内周端部,与灯保持具17相同,台阶状凹地形成有光学部件16用的承受部22。
框架19为金属制成,形成为框状,并且能够将光学部件16的外周端部从表侧遍及全周地按压。框架19在其内周端部具有与光学部件16的板面相对的按压面。按压面在组装状态下被配置在相对于最表侧的亮度上升片16D的表侧的板面稍微空开余隙的位置,由此,容许光学部件16热膨胀或热收缩。
在此,对反射片14进行详细说明。反射片14为薄壁的片状,且为合成树脂制成,形成表面的反射性优异的白色等的白色系颜色。如图2及图3所示,反射片14覆盖底座13的底板13a的大致整个区域铺设,与底板13a相同,形成平面视图矩形。利用该反射片14,可将从各冷阴极管15向背侧发出的光向底座13的开口部分即光学部件16及液晶面板11侧反射。
而且,在该反射片14中与各冷阴极管15对应的规定区域,通过以从表侧看下凹(向背侧突出)的方式进行弯曲,形成从背侧包围各冷阴极管15的凹状部23。该凹状部23形成沿底座13及光学部件16的长边方向即冷阴极管15的轴方向(长度方向)延伸的筒形(槽形)。换言之,凹状部23形成将沿冷阴极管15的轴方向延伸的筒体半分割的形状。
接着,对将凹状部23沿与其延伸方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横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进行详细说明。如图4所示,凹状部23如下形成,作为整体,随着向冷阴极管15侧行进而开口宽度加宽,并且,内周面由曲面构成,且在中途其曲率变化。而且,凹状部23中与冷阴极管15的正背面相对的部分形成构成截面圆弧状的圆弧状部24,与圆弧状部24的两侧边邻接且与圆弧状部24的两端部连接的部分分别成为形成截面抛物线状的一对抛物线状部25。凹状部23成为以沿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与光学部件16的面正交(垂直)的方向)穿过冷阴极管15的中心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
详细地说,圆弧状部24形成在凹状部23中关于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即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正交)的方向与冷阴极管15相对的区域。圆弧状部24其中心与冷阴极管15的中心C相同,即与冷阴极管15成同心状,且其内周面的整个区域为圆弧状面26。因此,当从冷阴极管15放射状发出的光由圆弧状面26反射时,其反射光的行进方向与冷阴极管15的玻璃管15a中的相对于圆形的周面(表面)的法线方向一致,反射光朝向也为圆弧状面26的中心的阴极管15的中心C。
有关圆弧状部24及圆弧状面26的横方向(与凹状部23及冷阴极管15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宽度尺寸)与冷阴极管15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换言之,从正面侧观察反射片14时,隐藏于冷阴极管15的背侧的部分的整个区域成为圆弧状部24及圆弧状面26。该圆弧状部24中,曲率一定。
抛物线状部25形成在凹状部23中从冷阴极管15向侧边即图4所示的横方向偏离区域。抛物线状部25形成为其焦点F与冷阴极管15的中心C相同位置的抛物线状(parabola),其内周面为抛物线状面27。因此,从冷阴极管15放射状发出的光由抛物线状面27反射时,其反射光的行进方向与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即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正交)的方向一致。由该抛物线状面27的反射光为与光学部件16的面大致垂直的平行光。
抛物线状部25(抛物线状面27)中与圆弧状部24连接的内侧端部25a为最低位(距光学部件16的距离最大),其相反侧的外侧端部25b为最高位(距光学部件16的距离最小)。该最高位的外侧端部25b构成凹状部23的表侧的端部,并且为与冷阴极管15的中心C大致相同高度。因此,从冷阴极管15放射状发出的光中背侧一半的光由凹状部23反射,并向光学部件16上升。
本实施方式为以上那样的结构,接着说明其作用。要使液晶显示装置D显示图像,使各冷阴极管15点亮,并且从外部电路对液晶面板11的各配线供给基于图像的信号。接着,对从各冷阴极管15发出的光到达光学部件16的路径进行详细说明。
使冷阴极管15点亮时,如图4所示,从其中心C放射状地发出光。其中,从冷阴极管15的表侧一半(未由凹状部23包围的部分)射出的光直接放射状地扩散,直接向扩散板16A照射,但从背侧一半(由凹状部23包围的部分)射出的光一旦由反射片14反射后,向扩散板16A照射。
详细而言,从冷阴极管15的背侧一半发出的放射状的光由反射片14的凹状部23的内周面反射。其中,射出到冷阴极管15的正背侧的光,更详细地说射出到圆弧状部24的两端部(两抛物线状部25的内端部25a)之间的角度范围的光由圆弧状部24的圆弧状面26反射。该圆弧状面26与冷阴极管15成同心状,因此,在此反射的光沿冷阴极管15的玻璃管15a的相对于圆形的周面(表面)的法线方向行进。因此,圆弧状面26的反射光在透过玻璃管15a的背侧部分时,不由其表面折射,而沿上述法线方向笔直地行进。而且,在圆弧状面26的反射光直接穿过冷阴极管15的中心C后,再次以不由玻璃管15a的表侧部分的其表面折射的方式透过玻璃管15a的表侧部分,向扩散板16A照射。
这样,由圆弧状面26反射的光不被冷阴极管15的玻璃管15a折射,而穿过与射出路径(从射出冷阴极管15后到由圆弧状面26反射的路径)同路径向表侧照射,因此,假如与在玻璃管15a产生折射且向任意方向照射的情况相比,则能够增大液晶面板11上的图像的显示所利用的光量。由此,能够提高液晶显示装置D的亮度,并且也有助于显示品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从冷阴极管15的背侧一半发出的光中相对于正背侧射出到两侧边的光、即射出到各抛物线状部25的内端部25a和外端部25b之间的角度范围的光由抛物线状部25的抛物线状面27反射。该抛物线状面27的焦点F与冷阴极管15的中心C一致,因此,在此反射的光成为沿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笔直地行进的平行光。而且,抛物线状面27的反射光相对于扩散板16A作为与该面大致垂直的光照射。
这样,由抛物线状面27反射的光成为向相对于光学部件16的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升的平行光,因此,能够提高液晶显示装置D的亮度,并且也有助于显示品质的提高。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设于反射片14的凹状部23中至少关于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的方向与冷阴极管15相对的部分形成有与冷阴极管15成同心状的圆弧状面26,因此,从冷阴极管15发出的光中由圆弧状面26反射的光成为相对于截面大致圆形的冷阴极管15的表面沿着法线方向的光,穿过冷阴极管15的中心C朝向光学部件16。由此,从冷阴极管15向背侧发出的光难以由冷阴极管15的表面折射,从而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另外,由于在凹状部23中与圆弧状面26的两侧边邻接的部分形成有在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且穿过冷阴极管15的中心C的直线上具有焦点F的抛物线状面27,因此,能够通过抛物线状面27使照射到圆弧状面26的两侧边的光朝向光学部件16上升,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另外,由于抛物线状面27的焦点F与冷阴极管15的中心C一致,所以,由抛物线状面27的反射光成为与光学部件16的面大致垂直的光,能够使光的利用效率极其良好。
另外,由于凹状部23的表侧的端部即两抛物线状部25的外端部25b为与冷阴极管15的中心C相同的高度位置,所以,从冷阴极管15的表侧一半射出的光直接放射状地向光学部件16照射,与之相对,从背侧一半射出的光通过凹状部23向光学部件16有效地上升,从而光的利用效率良好。
另外,由于凹状部23形成为以沿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的方向穿过冷阴极管15的中心C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所以,由凹状部23的反射光左右无偏差地向光学部件16照射。
(变形例1)
参照图5说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该变形例1中,表示变更了抛物线状部25’的形状的情况。另外,该变形例1中,在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变更了结构的部位的符号的末尾标注后缀’,对于其它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本变形例中以下使用的附图中,光学部件16省略图示。
如图5所示,抛物线状部25’及其抛物线状面27’为焦点F’位于比冷阴极管15的中心C更上侧的形状。详细地说,上述焦点F’位于图5所示的上下方向即与光学部件16的面成垂直且穿过冷阴极管15的中心C的直线上,且被配置在相对于冷阴极管15的中心C偏向光学部件16侧(图5所示的上侧、从反射面即抛物线状面27’偏离的一侧)的位置。因此,当从冷阴极管15发出的光由抛物线状面27’反射时,其反射光向相对于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的方向朝向冷阴极管15侧的相反侧倾斜了规定角度的方向行进。即,由抛物线状面27’的反射光向朝外扩散的方向照射。由此,能够更均匀地照射光学部件16的整个面。
另外,反射光相对于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的方向的倾斜角度与焦点F’和冷阴极管15的中心C的距离成比例地变化,因此,通过适当设定焦点F’的位置(抛物线状部25’及抛物线状面27’的形状),可进行调整。
(变形例2)
参照图6对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该变形例2中,表示进一步变更了抛物线状部25”的形状的情况。另外,该变形例2中,在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变更了结构的部位的符号的末尾标注后缀”,对于其它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6所示,抛物线状部25”及其抛物线状面27”为焦点F”位于比冷阴极管15的中心C更下侧的形状。详细地说,上述焦点F”位于图6所示的上下方向,即与光学部件16的面成垂直且穿过冷阴极管15的中心C的直线上,且被配置在相对于冷阴极管15的中心C偏向光学部件16侧的相反侧(图6所示的下侧、与反射面即抛物线状面27”接近的一侧)的位置。因此,当从冷阴极管15发出的光由抛物线状面27”反射时,其反射光向相对于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的方向朝向冷阴极管15侧倾斜了规定角度的方向行进。即,由抛物线状面27”的反射光向朝内集中的方向照射。
另外,反射光相对于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的方向的倾斜角度与焦点F”和冷阴极管15的中心C的距离成比例地变化,因此,通过适当设定焦点F”的位置(抛物线状部25”及抛物线状面27”的形状),可进行调整。
(实施方式2)
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2中,表示变更了凹状部23A的形态。另外,该实施方式2中,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名称且变更了结构的部位的符号的末尾标注后缀A,对于其它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7所示,凹状部23A由与冷阴极管15的正背面相对配置的圆弧状部24A、和与圆弧状部24A的两侧边邻接且与圆弧状部24A的两端部连接的一对倾斜部28构成。该凹状部23A为以沿图7所示的上下方向(与光学部件16的面正交的(垂直的)方向)穿过冷阴极管15的中心C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另外,圆弧状部24A设定为其宽度尺寸比冷阴极管15的外径尺寸稍大。另外,构成凹状部23A的表侧的端部的倾斜部28的外侧端部被配置于与冷阴极管15的中心C相同的高度位置。
倾斜部28在圆弧状部24A的两侧边相对于图7所示的上下方向,即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的方向向冷阴极管15侧的相反侧倾斜。即,两倾斜部28以向外打开的方式倾斜,相对于光学部件16的面形成锐角。该倾斜部28的内面成为倾斜面29。而且,该倾斜部28及倾斜面29具有与圆弧状部24A(圆弧状面26A)的端部24aA的法线N(图7所示的点划线)构成的角度为大致直角(约90度)的倾斜角度。换言之,倾斜部28及倾斜面29与圆弧状部24A的端部24aA的切线成大致平行。
而且,当从冷阴极管15放射状地发出的光由倾斜面29反射时,该反射光相对于入射光的路径向外倾斜入射角和反射角相加的量的角度。即,由倾斜面29的反射光假如与将凹状部23A全部设为圆弧状部时的圆弧状面的反射光(朝向冷阴极管15的中心的(与入射光平行的)反射光)进行比较,则以接近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的方向的角度上升。换言之,相对于光学部件16的面的上升角度增大。因此,从冷阴极管15的背侧一半发出的光中向圆弧状面26A的两侧边照射的光通过由倾斜面29反射,而相对于光学部件16以良好的角度上升。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凹状部23A中与圆弧状面26A的两侧边邻接的部分形成有倾斜面29,该倾斜面以相对于光学部件16的面成锐角的方式倾斜,并且与圆弧状部24A(圆弧状面26A)的端部24aA的法线N构成的角度约为90度,因此,能够利用倾斜面29使照射到圆弧状面26A的两侧边的光朝向光学部件16以良好的角度上升,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实施方式3)
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3中,表示变更了倾斜部28B的结构。另外,该实施方式3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名称且变更了结构的部位的符号的末尾标注后缀B,对于其他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倾斜部28B为通过在中途弯曲而倾斜角度发生变化的结构。详细地说,倾斜部28B具备在圆弧状部24B的两侧边邻接且分别连接于圆弧状部24B的两端部24aB的一对第一倾斜部30、和分别连接于两第一倾斜部30的外端部的一对第二倾斜部31。倾斜面29B由形成第一倾斜部30的内面的第一倾斜面32、和形成第二倾斜部31的内面的第二倾斜面33构成。第一倾斜部30及第二倾斜部31相对于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的方向以向冷阴极管15侧的相反侧即向外打开的方式倾斜,相对于光学部件16的面形成锐角。
而且,第一倾斜部30及第一倾斜面32具有与圆弧状部24B(圆弧状面26B)的端部24aB的法线N构成的角度为大致直角(约90度)的倾斜角度。换言之,第一倾斜部30及第一倾斜面32与圆弧状部24B的端部24aB的切线成大致平行。另一方面,第二倾斜部31及第二倾斜面33具有与圆弧状部24B(圆弧状面26B)的端部24aB的法线N构成的角度大于90度的倾斜角度。换言之,第二倾斜部31及第二倾斜面33形成比圆弧状部24B的端部24aB的切线及第一倾斜部30及第一倾斜面32更倾倒的角度(接近水平方向的角度)。
另外,凹状部23B形成以沿与光学部件16的面正交的(垂直的)方向穿过冷阴极管15的中心C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另外,圆弧状部24B被设定为其宽度尺寸比冷阴极管15的外径尺寸稍大。另外,构成凹状部23B的表侧的端部的第二倾斜部31的外侧端部被配置在与冷阴极管15的中心C相同的高度位置。
从冷阴极管15放射状发出的光在倾斜部28B如下反射。即,当来自冷阴极管15的光由第一倾斜面32反射时,其反射光相对于入射光的路径以向外倾斜入射角和反射角相加的量的角度量的角度行进。即,由第一倾斜面32的反射光假如与将凹状部23B全部设为圆弧状部时的圆弧状面的反射光(朝向冷阴极管15的中心的(与入射光平行的)反射光)进行比较,则以接近与光学部件16的面垂直的方向的角度上升。与之相对,由第二倾斜面33反射的光与由第一倾斜面32的反射光进行比较时,入射角及反射角增大第二倾斜面33相对于第一倾斜面32倾倒的角度量,因此,以更向外倾斜的角度行进。因此,从冷阴极管15的背侧一半发出的光中向圆弧状面26B的两侧边照射的光通过由两倾斜面32、33反射,而相对于光学部件16以良好的角度上升。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倾斜面29B在中途弯曲,其倾斜角度发生变化,因此,能够实现倾斜面29B带来的反射光的带角度的多样化。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载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作为上述的实施例1的进一步的变形例,对于抛物线状部(抛物线状面)的焦点的位置,也可以变更到从冷阴极管的中心向水平方向偏向左右的位置。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表示了圆弧状部(圆弧状面)的宽度尺寸与冷阴极管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的情况,但也可以设为超出冷阴极管的外径尺寸的宽度尺寸,这样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
(3)上述的实施方式2、3中,表示了圆弧状部(圆弧状面)的宽度尺寸超过冷阴极管的外径尺寸的情况,但也可以设为与冷阴极管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这样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
(4)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表示了在圆弧状部(圆弧状面)的两侧边形成有抛物线状部(抛物线状面)的情况,但除抛物线状之外,例如也可以设为椭圆形等其它曲面形状,这样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
(5)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若与圆弧状面的端部的法线构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上,则可以适当变更。
(6)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表示了倾斜面具有两阶段的倾斜角度的情况,但也可以增加弯曲部位,以具有三阶段以上的倾斜角度,这样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
(7)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凹状部的表侧的端部为与冷阴极管的中心相同高度的位置的情况,但使上述凹状部的端部的位置比冷阴极管的中心高或低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
(8)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凹状部为对称形状的情况,但也可以为非对称形状,这样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
(9)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片状的反射片作为反射部件,但未必限定于片状,例如也可以在块状的反射部件的表面形成圆弧状面等,这样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
(10)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例举冷阴极管作为管状光源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以对于热阴极管及荧光管等其它种类的管状光源适用。
(11)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12)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透光性并且呈面状的光学部件;
配置于该光学部件的背侧并能够照射光的截面大致圆形的管状光源;和
配置于该管状光源的背侧并且使从所述管状光源发出的光向所述光学部件侧反射的反射部件,其中
所述反射部件形成有从背侧包围所述管状光源的凹状部,
在所述凹状部中,在与所述光学部件的面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管状光源相对的部分,形成有与所述管状光源成同心状的圆弧状面,所述圆弧状面的宽度尺寸与所述管状光源的外径尺寸相同,
在所述凹状部中,在与所述圆弧状面的两侧边邻接的部分形成有在与所述光学部件的面垂直且穿过所述管状光源的中心的直线上具有焦点的抛物线状的曲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焦点与所述管状光源的中心一致。
3.一种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透光性并且呈面状的光学部件;
配置于该光学部件的背侧并能够照射光的截面大致圆形的管状光源;和
配置于该管状光源的背侧并且使从所述管状光源发出的光向所述光学部件侧反射的反射部件,其中
所述反射部件形成有从背侧包围所述管状光源的凹状部,
在所述凹状部中,在与所述光学部件的面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管状光源相对的部分,形成有与所述管状光源成同心状的圆弧状面,所述圆弧状面的宽度尺寸与所述管状光源的外径尺寸相同,
在所述凹状部中,在与所述圆弧状面的两侧边邻接的部分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以相对于所述光学部件的面成锐角的方式倾斜,并且与所述圆弧状面的端部的法线构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在中途弯曲,倾斜角度发生变化。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状部形成为,其表侧的端部为与所述管状光源的中心相同的高度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状部为以沿与所述光学部件的面垂直的方向且穿过所述管状光源的中心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状光源为冷阴极管。
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和
利用来自所述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为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10.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具备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08800206613A 2007-06-18 2008-03-07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806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59991/2007 2007-06-18
JP2007159991 2007-06-18
PCT/JP2008/054148 WO2008155933A1 (ja) 2007-06-18 2008-03-07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0630A CN101680630A (zh) 2010-03-24
CN101680630B true CN101680630B (zh) 2011-11-23

Family

ID=40156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066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80630B (zh) 2007-06-18 2008-03-07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13205B2 (zh)
CN (1) CN101680630B (zh)
WO (1) WO20081559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87737B2 (ja) * 2010-01-13 2013-09-11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偏光光照射装置
JP5639458B2 (ja) * 2010-12-17 2014-12-10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5948813B2 (ja) * 2011-05-09 2016-07-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514052B (zh) * 2013-10-09 2015-12-21 Lextar Elec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及面板燈模組
CN105929602B (zh) * 2016-07-12 2019-08-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6299143B (zh) * 2016-09-05 2019-03-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准直光源、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8640A (zh) * 2001-06-15 2003-07-09 松井弘一 背光照明装置
CN1512232A (zh) * 2002-12-30 2004-07-14 广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型背光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74418B2 (ja) 1991-12-02 1999-03-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JP2002082624A (ja) * 2000-09-08 2002-03-22 Advanced Display Inc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状表示装置
JP3894897B2 (ja) 2003-02-28 2007-03-22 富士通化成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6054126A (ja) 2004-08-12 2006-02-23 Phoenix Denki Kk 面光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8640A (zh) * 2001-06-15 2003-07-09 松井弘一 背光照明装置
CN1512232A (zh) * 2002-12-30 2004-07-14 广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型背光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155933A1 (ja) 2008-12-24
US8313205B2 (en) 2012-11-20
US20100135005A1 (en) 2010-06-03
CN101680630A (zh) 2010-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00382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백라이트 모듈
CN101680630B (zh)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8281497B2 (en) Lamp holder comprising lamp-clamping pins and being mounted at a variable rotation angle on the lamp housing surface
US20040120161A1 (en) Back light apparatus
KR100700380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백라이트 모듈
TW200837449A (en) Lens for increased light distribution uniformity in an LCD backlight
US7824090B2 (en) Optical sheet and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same
EP1621921B1 (en) Backlight display
US20110187942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00283906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apparatus
US20050265045A1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0590493C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20050121578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1784834A (zh)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7118263B2 (en) Direct backlight module
JP2004264452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EP1435532A1 (en) Back light apparatus
KR10134693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모듈
KR100610617B1 (ko) 광학 시이트 및 그를 이용한 백 라이트 유닛
KR100350850B1 (ko) 고휘도 및 광시야각을 가진 lcd용 도광판
CN210038398U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及电视
US8215793B2 (en) Backlight device
JP2004219838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KR20050121577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직하형 led 렌즈
JPH07272687A (ja) 球面鏡付一体型放電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23

Termination date: 202003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