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2277A - 容积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容积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72277A
CN101672277A CN200910166259A CN200910166259A CN101672277A CN 101672277 A CN101672277 A CN 101672277A CN 200910166259 A CN200910166259 A CN 200910166259A CN 200910166259 A CN200910166259 A CN 200910166259A CN 101672277 A CN101672277 A CN 1016722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at
oil
grease chamber
returns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62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72277B (zh
Inventor
坪野勇
藤村和幸
西冈史隆
实川仁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672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2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72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22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积式压缩机,不涉及容积式压缩机的工作流体的排出压力和贮油部压力的差压,就可以实现返油装置的小型化。本发明的容积式压缩机具有:贮存从压缩的工作流体分离出来的分离油的返油室(95)、使贮存在返油室的分离油浮动的浮子及由浮子阀部构成浮子阀体(70ab),该浮子阀体与浮子的上下浮动连动而打开关闭和贮油部的连通口(下游侧返油通路开口部(80y1)),和贮油部的连通口在形成于返油室的底部的柱形浮子阀孔(70c)的侧壁面形成,浮子阀部以沿着浮子阀孔的侧壁面移动而打开关闭连通口的方式形成。与浮子阀部的下端面相对的浮子阀下部空间和返油室的分离油贮存空间被返油室均压通路(70d)连通,利用浮子的上升,返油室的分离油贮存空间和连通口被上游侧返油通路80x连通。

Description

容积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积式压缩机,尤其是涉及具备返油装置的容积式压缩机,该返油装置将从贮存了油的贮油部注入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室的油,从压缩后的工作流体中分离出来,将其再次返回贮油部。
背景技术
就用于空调机、热水器、冷藏库、除湿机等冷冻循环的容积式压缩机而言,已知有,为了提高压缩室的密封性及改善形成压缩室的要素间的润滑性,将贮存在贮油部的油注入压缩室,并且从被压缩后的工作流体中把油分离出来,然后利用返油装置再次返回贮油部的容积式压缩机。
作为返油装置的具体构成,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图2、图3等)中所记载,采用浮子阀结构的构成。即,浮子阀结构为,使浮子在贮存在保持工作流体的排出压的返油室的分离油中浮动,利用与浮子的浮动连动的针阀来打开关闭保持比工作流体的排出压低的压力的贮油部的连通口,该浮子的浮动基于分离油的油面高度的变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42469号公报
可是,作为应对容积式压缩机的小型化的方法之一,希望返油装置小型化,结果,专利文献1的容积式压缩机对于使返油装置小型化来说,没有改善的余地。
即,专利文献1中,针阀的尖锐面紧临压力比排出压力低的贮油部,相反侧的平面紧临压力为排出压力的返油室,因此,针阀中形成贮油部和返油室间的压力差引起的差压力,而向和该差压力作用的方向相反侧的方向牵拉针阀,由此将连通口打开。
因而,为了打开连通口,需要用于用至少比该差压力大的力牵拉针阀的浮子的浮力。在成为工作流体的排出压力的高压区域,为了得到更大的浮力,就需要增大浮子的体积,这就成为难以将返油装置小型化的主要原因。
例如要求包含高的排出压力的运转范围的场合、及贮油部压力达到吸入压力的所谓的低压室的场合等,工作流体的排出压力和贮油部的压力的差越大,这种问题就越突出。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是,不涉及容积式压缩机的工作流体的排出压力和贮油部压力的差压,就可以实现返油装置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构成为,具备:压缩室构成部,构成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室;贮存供给压缩室的油的贮油部;油分离装置,把油从在压缩室被压缩后排出的工作流体中分离出来;返油装置,使利用该油分离装置分离后的分离油返回贮油部;壳体,内装压缩室构成部、贮油部、油分离装置及返油装置。返油装置的构成为,具有:返油室,暂时贮存从油分离装置经由油连通路被引导的分离油;使贮存在该返油室的分离油浮起的浮子;与该浮子的上下浮动连动而打开关闭与形成于返油室的内壁面的所述贮油部的连通口的浮子阀部;贮油部保持比返油室低的压力。
而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容积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浮子阀部的构成为,覆盖连通口而关闭,并且随着浮子的上下浮动,沿着返油室的形成有连通口的内壁面移动而打开关闭连通口,并且,与浮子阀部的移动方向的一端面相对的空间和与另一端面相对的空间被连通。
即,本发明的容积式压缩机的返油装置,不仅能够在与工作流体的排出压力和贮油部的差压力作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牵拉浮子阀部,而且能够使浮子阀部例如在与差压力作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由此来打发开连通口。在此基础上,连通与浮子阀部的移动方向的两端面相对的空间,由此使得施加在浮子阀部的移动方向的两端面的压力均等。因而,可抑制打开连通口时的工作流体的排出压力和贮油部的差压力的影响,所以,可以采用体积更小的浮子。其结果是,不涉及工作流体的排出压力和贮油部的差压就可以使返油装置小型化。
更具体地说,可以在返油室的底部形成作为返油室的一部分的柱状的浮子阀孔,在浮子阀孔的侧壁形成返油室和贮油部的连通口,将浮子阀部形成柱状,具有与浮子阀孔的侧壁面隔着密封间隙而相对的侧壁面,且可以随着浮子的上下浮动而沿柱轴方向移动。这种情况下,形成连通由浮子阀孔的侧壁面、浮子阀孔的底壁面及浮子阀部的下端面形成的浮子阀下部空间和返油室的分离油贮存空间的返油室均压通路,同时形成利用浮子的上升连通返油室的分离油贮存空间和连通口的上游侧返油通路。
在这种情况下,返油室均压通路和上游侧返油通路可以作为彼此独立的不同通路来形成。例如,可以如下形成:用贯通浮子阀部的内部的通路形成上游侧返油通路,使该通路的一端开口连通返油室的分离油的贮存空间,使另一端开口利用浮子的上浮连通返油室和贮油部的连通口。
据此,伴随着上游侧返油通路和贮油部的连通,上游侧返油通路内的压力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其影响不会传递到返油室均压通路。因此,通常,浮子阀下部空间的压力和返油室的分离油贮存空间的压力趋于一致,可以抑制对浮子阀部作用的差压力。
根据本发明,不涉及容积式压缩机的工作流体的排出压力和贮油部压力的差压,就可以实现返油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第13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纵剖面图;
图2是供油泵(图1M部位)的详细放大图;
图3是背压室附近(图1N部位)的详细放大图;
图4是油分离返油室(图1P部位)的详细放大图;
图5是图4的F-F剖面图;
图6是返油室(图1Q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7是浮子阀体(图6S部位)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8是浮子阀部(图7V部位)的详细放大图;
图9是返油室滞留油少且浮子阀体未上浮、浮子阀(图6S部位)关闭时的返油室放大纵剖面图;
图10A是浮子阀体上浮、浮子阀(图6S部位)开启时的返油室放大纵剖面图;
图10B是浮子阀(图6S部位)为最大开度时的返油室放大纵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图6S部位)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图6S部位)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图6S部位)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孔(图7、图12、图13的V部位)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5是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孔(图7、图12、图13的V部位)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6是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孔(图7、图12、图13的V部位)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7是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及浮子阀孔(图7、图12、图13的V部位)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8是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及浮子阀孔(图7、图12、图13的V部位)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及浮子阀孔(图7、图12、图13的V部位)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20是本发明第11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及浮子阀孔(图7、图12、图13的V部位)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21是本发明第12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及浮子阀孔(图7、图12、图13的V部位)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22是本发明第13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侧面图;
图23是本发明第14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侧面图;
符号说明
1涡旋压缩机
7电动机
8壳体
10压缩机构成部
30供油泵
55排出油分离返油缸
70a浮子
70a1浮子下部体
70a2浮子上部体
70a3浮子中空体
70ab浮子阀体
70ab1浮子下部一体化阀体
70ab2浮子最外周面
70b浮子阀部
70b1上部阀部横孔
70b2阀部纵孔
70b3下部阀部横孔
70b4阀部周围槽
70e浮子弹簧
75油连通路
80返油通路
80a浮子返油通路
80a1浮子返油槽
80b固定返油通路
80c框架返油通路
80x上游侧返油通路
80y下游侧返油通路
90油分离室
95返油室
100压缩室
120排出室
125贮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容积式压缩机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同一功能零件附加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包括通过根据需要将各个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应用,而实现更好的效果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用图1~图10对第1实施方式的容积式压缩机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容积式压缩机,例示了采用涡旋压缩机的例子。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是在壳体内设置有贮油部、且壳体内达到吸入压力的压缩机。作为采用壳体内达到吸入压力的所谓低压室类型的涡旋压缩机,可举出将可燃性气体作为工作流体的涡旋压缩机。例如,丙烷或丁烷等碳化氢类流体与此相适应。
从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为了减少封入包含压缩机的装置整体的工作流体的总量,这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即,通过该燃烧室低压化,可以减小压缩室内的高压部,因此,可以减少工作流体量。并且,因贮油部的压力较低,溶入油的工作流体也减少,可以进一步减少装置整体的工作流体量。另外,即使是在二氧化碳这种高压区域使用的工作流体的情况,从壳体的安全性方面考虑,也可以使用低压室类型。
首先,概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整体构成和动作,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特种布的返油装置,将在其后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的整体构成和功能及动作。图1是的第1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纵剖面图;图2是供油泵(图1M部位)的放大图;图3是背压室附近(图1N部位)的放大图;图4是油分离返油室(图1P部位)的详细放大图;图5是油分离返油室的横截面图(图4的F-F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具备:压缩室构成部10,其构成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室100;贮存供给压缩室100的油的贮油部125;油分离装置,包括把油从在压缩室100被压缩后排出的工作流体中分离出来的油分离室90等;返油装置,包括使利用该油分离装置分离后的分离油返回贮油部的返油室95等;壳体8,内装压缩室构成部、贮油部、油分离装置及返油装置。
在壳体8侧面固定配置有吸入管53,将压力为吸入压力的工作流体导入壳体8内。然后,将该工作流体通过开设于固定卷轴2的侧面的吸入口2e,导入固定卷轴2和旋转卷轴3之间形成的压缩室100。该压缩室100利用旋转卷轴3的旋转运动,一边从外周部向内周部移动,一边缩小容积,因此,开始工作流体的压缩动作。这样,旋转卷轴3和固定卷轴2成为压缩室构成部10。
在此,旋转卷轴3的旋转运动是通过用电动机使接合旋转卷轴3的曲轴6旋转,且用奥德姆环5防止自转来实现的。但是,在该固定卷轴2的上面,设置有避免过压缩及液压缩的旁通阀22和排出口2d,且螺纹固定在框架4上。这时,在旋转卷轴3的背面和框架4之间,形成图3中详细表示的压力为中间压力(以下称为背压)的背压室110。
就曲轴6而言,用主轴承24支承其上部,用副轴承25支承其下部,将上端偏心的销部6a插入旋转卷轴3的旋转轴承23。将用供油泵30从壳体8下部的贮油部125抽上来的油,通过曲轴6的给油孔6b供给到这些轴承内。供给到旋转轴承23和主轴承24的油进入背压室110,之后通过贯通框架4的背压室流出路135流出道框架4的侧面,最终返回贮油部125。
在此,在背压室流出路135的中途设由背压控制阀26,以使背压室110的压力保持所要求的背压。利用该背压使旋转卷轴3向固定卷轴2施力。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压缩室100的密封性,利用压缩室供油通路130从旋转轴承室115向压缩室100供油。该油作为排出油与工作流体一起从排出口2d及旁通阀22排出到固定卷轴2上部。
然而,如图2所示,供油泵30是由内齿轮(inner rotor)30a、外叶轮(outer rotor)30b、泵缸30c及底板30d构成的内接式齿轮泵,其特征为,端板部30a1设在内齿轮30a的上侧面。该端板部30a1充分利用曲轴6依靠背压而受到的向下的力,被按压在外叶轮30b的上侧面,因此可有效地抑制泵内部的泄漏。
另外,在放入由弹性体构成的弹性密封件30k之后,将内齿轮30a安装在曲轴6上,因此,即使曲轴6和底板30d偏离正交的关系,也能够良好地向底板30d推压内齿轮30a及外叶轮30b,从而有效地抑制泵内部的泄漏。
另外,由于可以缓和一端接触,因此可以避免两叶轮30a,30b及底板30d的一端磨耗及变形,还有可以提高供油泵30的可靠性的效果。作为该弹性密封件30k可考虑硅橡胶的片材或碟形弹簧等。另外,所形成的间隙追随曲轴6而旋转,从曲轴6来看,在间隙没有时间性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制成以铜为填料那样的塑性弹性密封件30k。
将排出油分离返油缸55螺纹固定在固定卷轴2的上部而形成排出室120,并且,装上后述的要素之后,将具有进一步向其上部突出的排出管52的排出罩51进行螺纹固定,形成油分离室90及返油室95。因此,排出到上述的固定卷轴2上部的工作流体和排出油流入排出室120。之后,如图4、5所示,从排出放大室90a经过排出联络孔90b向排出油分离返油缸55的内部空间上部流动,通过沿着油分离室90的内壁面的方向的喷出通路90c排出到油分离室90。其结果是,工作流体对在油分离室90内旋转而混入工作流体中的排出油进行离心分离,并向下流动,然后从设于布置在油分离室90的中央的分离环90d的内侧的排出管排出到压缩机外。
另一方面,混入工作流体中的排出油附着在油分离室90的内壁面上,依靠自工作流体受到的粘性力和重力沿着壁面向下移动,到达油分离室90的底面即圆锥底面90e。由于该底面为圆锥形状,因此油集中在底面中央,利用倾斜的底面槽90f导入油连通路75,流入底面保持在比油分离室90低的位置的返油室95的下部。
在此,将喷出通路90c设定为同一宽度,即可具有加工容易、制造成本低廉的效果。另外,不仅可以使喷出通路90c呈水平,也可以使其向下稍微倾斜。由此,沿着油分离室90的内壁面分布一周的工作流体,从喷出通路90c向重新流入油分离室90的工作流体的下部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其与重新流入油分离室90的工作流体合流。
这样,工作流体的流动路线描绘成螺旋线,因此,通过离心分离作用降低了含油率的工作流体中,不会混入含油率高的工作流体,具有提高油分离效率的效果。另外,可以减少合流带来的紊流,维持高的转速,因此还具有可提高油分离效率的效果。
以上完成了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的返油装置以外的构成和动作的概略说明,接下来,用图6~图10对返油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利用图6的返油装置整体(图1Q部位)的详细放大图、图7的返油室(图6S部位)的放大剖面图、图8是浮子阀部(图7V部位)的详细放大图,对返油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返油室95中,沿上下方向可动的浮子70a和固定配置在其下部的圆柱形的浮子阀部70b一体化形成的浮子阀体70ab,在流入返油室95的油(以下,将贮存在返油室的油称为返油室滞留油95b)中浮动。在此,浮子阀部70b用上部的连接部70b6与浮子70a固定配置为一体。这种固定配置可以为螺纹固定,也可以为粘接固定。另外,在浮子70a为树脂、浮子阀部70b为金属的情况下,也可以嵌入成形。
另外,如图7所示,就浮子70a而言,通过粘接或熔接将浮子阀部70b和固定配置在于其下面的浮子下部体70a1及浮子上部体70a2紧固,构成浮子70a,在其内部形成浮子中空部70a3。由此,浮子阀体70ab则可以在返油室滞留油95b中浮动。
另外,在返油室95的底面形成有圆柱形的浮子阀孔70c,浮子阀孔70c成为返油室95的一部分,且插入浮子阀部70b。另外,在该浮子阀孔70c的侧壁面,形成有浮子返油通路80a的返油室95和贮油部125的连通口。该浮子返油通路80a与固定返油通路80b和框架返油通路80c接合,形成以压力为吸入压力的壳体8的内部空间为出口的下游固定返油通路80abc(参照图6)。
另一方面,在浮子阀部70b,横向贯通的横孔分别设置在上部和下部(上部阀部横孔70b1和下部阀部横孔70b3),并且,接合这些横孔的阀部纵孔70b2设置在阀部中央。而且,该阀部纵孔70b2在自下方开放的纵孔内堵塞形成纵孔栓70b5。把从这些上部阀部横孔70b1到阀部周围槽70b4的向浮子阀部70b开口的各孔连起来,形成阀部返油通路70b1234(参照图8)。
将设有这种油路的浮子阀部70b插入浮子阀孔70c。结果,在浮子阀部70b的下方,由浮子阀孔70c的侧壁面、浮子阀孔70c的底壁面及浮子阀部70b的下端面形成阀部下部空间78。这是因为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即:浮子阀部70b形成为柱状,具有与浮子阀孔70c隔着密封间隙相对的侧壁面,且可以随着浮子70a的上下浮动沿柱轴方向移动。
而且,该阀部下部空间78和返油室95通过返油室均压孔70d连通。另外,阀部返油通路70b1234和下游侧固定返油通路80abc利用浮子阀体70ab的上浮成为一体返油通路80,因此证明阀部返油通路70b1234、上游侧返油通路80x、下游侧固定返油通路80abc承担下游侧返油通路80y的作用。因此,在后述的动作说明中,将两返油通路80x称为下游侧返油通路80y
以上完成了有关作为返油装置的返油室95和浮子阀70的构成的说明,接下来,利用图9、图10A、图10B的返油室(图6S部位)的放大剖面图说明返油装置的动作。
首先,用图9说明返油室95无滞留油95b或滞留油95b少的初始状态。这种情况下,如图9所示,浮子阀部70b的下端部触及浮子阀孔70c的底。这时,作为上游侧返油通路80x的出口的上游侧返油通路开口部80x1、和作为下游侧返油通路80y的入口的下游侧返油通路开口部80y1高度不一致,连通截面积为0。简言之,返油通路80成为被浮子阀70关闭的状态。另外,下游侧返油通路开口部80y1成为返油室95和贮油部125的连通口。
接着,用图9说明油开始流入返油室95的情况。由于浮子阀70已关闭,油必将贮存在返油室95,但由于返油室均压孔70d向返油室95的底面有开口,因此,首先,返油室滞留油95b通过该孔而流入阀部下部空间78,阀部下部空间78被返油室滞留油95b填满。由此,自压缩机运转之后不久,阀部下部空间78的压力通常与返油室95的压力(排出压力)相等。
之后也同样,由于浮子阀70已关闭,因此返油室滞留油95b的油面上升流入返油室95的油量。结果,浮子阀体70ab浸在返油室滞留油95b的体积增大。由此,浮子向上的力即浮力增大,直到油面高度达到已浸到浮子阀体70ab的一定高度时,浮子阀体70ab开始上浮。下面对该油面高度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就采用这种浮子阀的的返油装置而言,以采用背景技术中举出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针阀的情况为例,对通常附加在浮子阀体70ab的力进行说明。这种情况下,针阀的尖锐面紧临比排出压力低的贮油部,相反侧的平面紧临压力为排出压力的返油室,因此,向针阀施加伴随贮油部和返油空间的压力差的、从平面侧朝向尖锐面侧的力。设插入了针阀的针阀孔的面积为S,那么,起因于该差压的差压力为:
差压力=S×(返油室压力-贮油部压力)…………(1)
返油室压力为排出压力,所以,(1)式成为:
差压力=S×(排出压力-贮油部压力)……………(2)
根据以上所述,为了将浮子阀打开,必须产生向上的力,该向上的力为与起因于浮子阀上浮部的重量的自重力一起还施加了该差压力的、超过浮子阀动作所需要的力的浮力。简言之,
浮子阀打开动作需要力(≡自重力+差压力)<向上的力……(3)
必须成立。也就是,
向下的力=自重力+差压力…………………………(4)
向上的力=浮力……………………………………(5)
因此,为了使浮子阀体70ab开始上浮,从(3)式关系到
自重力+差压力<浮力………………………………(6)
的关系必须成立。其中,差压力为由于浮子阀部70b成为压力为排出压力的返油室95和压力比排出压力低的贮油部125的密封部而产生的力。
更详细地说,该差压力是在浮子阀部的上部和下部存在压力差的情况下产生的差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浮子阀部70b做成了柱状,所以可以将其下部的阀部下部空间78和贮油部125阻断而形成,且使其通过返油室均压孔70d总是和返油室95连通,因此,阀部下部空间78的压力通常与返油室95的压力(排出压力)相同。也就是,浮子阀部70b的与移动方向(上下方向)的一端面相对的空间(阀部下部空间78)和与另一端相对的空间(返油室95的内部空间)被连通。结果,差压力没有作用在浮子阀体70ab上,施加在浮子阀体70ab上的向下的力仅为自重力。根据以上所述,由(6)式可以明白,浮子阀体70ab开始上浮,是指
自重力<浮力………………………………(6)’
成立时的状态。由于浮力是由浮子阀体70ab浸入油中的深度来决定,因此,要求出(6)’式成立的最小的浮子阀体浸入油总的深度。用图9中的双点画线表示此时的油面。
这样,浮子阀体70可以用超过自重力的浮力实现开启动作,可以实现浮子70a的大幅度小型化。其结果是,具有可实现浮子70a的大幅度小型化的效果。另外,自重力是一定的,不以运转条件的变化为转移,因此,浮子阀70的打开关闭动作要求的必需的浮力为一定,不以运转条件的变化为转移。
因此,不论任何运转条件,都能够使来自排出的工作流体的分离油确实地返回贮油部125,所以具有能够确实地实现返油动作这一效果。由此,即使是使用二氧化碳这样的运转压力等级非常高的工作流体的压缩机,也可以用紧凑的浮子阀确实地进行返油动作。
但是,为了谋求浮子阀的紧凑化,要求即使(3)式的右边变小也成立,因此必须将(3)式的左边减小,所以要求减小自重力及差压力。其中,自重力可以通过浮子阀上浮部的轻量化来应对,而如(2)式表明的那样,差压力方面可考虑减小S(针阀孔的截面积)的方法。但是,过于减小该S时,返油通路的通路阻力增大,排出油难以返回,其结果是,分离出的油达到大量时,往往会发生排出油从返油室溢出,且从压缩机向外部排出之类的问题。
如(2)式表明的那样,本压缩机的排出压力和贮油部压力的差越大,该问题越严重。例如,可举出要求包含高的排出压力的运转范围的情况、贮油部压力达到排出压力的所谓的低压室的情况。
那么,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现有对策,可以考虑如下方法:增大S并且按照杠杆原理增大作用在浮子上的浮力,之后作为作用在针阀上的向上的力来对抗差压力的增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实现杠杆原理的机构,构成零件数增多,并且形成作为旋转对偶的滑动部,因而存在成本增大及可靠性降低之类的问题。另外,需要收纳杠杆机械装置的空间,因而产生返油装置大型化之类的问题。此外,必须按照和力的增大率同等的比率,增大针对针阀的上升量的浮子的上浮量,为了确保浮子的上浮量,还会产生返油室大型化之类的问题。
鉴于这种问题,本实施方式中,浮子阀70的开启动作所需要的浮力非常小,因此,不需要杠杆那样的浮力增大机构,可以做成在浮子70a的下面简单地固定有浮子阀部70b的方式的浮子阀体70ab。因此,具有可以减少构成零件数、降低成本这种效果。另外,还具有不需要设置旋转对偶等滑动部,就可以提高可靠性这种效果。
另外,还具有不需要收纳浮力增大机构的空间,就可以实现浮子阀70的进一步的紧凑化这种效果。另外,还具有伴随着还包含浮子70a的小型化的紧凑化而轻量化这种效果。此外,由于浮子70a的上浮量和浮子阀部70b的上升量相同,因此,浮子70a的上浮量比使用杠杆时小。因此,还具有可以减小浮子70a上下浮动的返油室95的上下尺寸的效果。
接着,利用图10A、图10B说明返油室滞留油95b贮存到图9的双点画线后的浮子阀的动作。如上所述,浮子阀体70ab的自重力和浮力是平衡的,因此,浮子阀体70ab伴随油面上升保持浸在油中的深度一定并上浮。然后,浮子阀体70ab上浮,直到浮子阀体70ab的上游侧返油通路开口部80x1和下游侧返油通路开口部80y1重合(连通)的位置时,上游侧返油通路80x和下游侧返油通路80y连通,形成返油通路80。
由此,浮子阀70开启,返油室滞留油95b开始从返油室95流出。浮子阀体70ab的上浮量小的方面,两返油通路80x、80y的连通截面积小,因此,来自返油室95的流出油量少,返油室滞留油95b的油面继续上升。但是,伴随油面上升,浮子70a上浮,固定在浮子上的浮子阀部70b上升,因此,两返油通路80x、80y的连通截面积增大。
由此,来自返油室95的流出油量增大,油面的上升速度降低。最终,如图10A所示,在实现达到和向返油室95的流入速度相同的流出速度的连通截面积的位置,浮子阀体70ab的上升停止,达到稳定状态。
相比于图10A的情况,减小油的流入速度时,即使返油通路80的连通截面积比图10A的连通截面积小,也可达到稳定状态,因此,相比于图10A的情况,浮子阀体70ab下降。相反,相比于图10A的情况,增大油的流入速度时,即使返油通路80的连通截面积比图10A的连通截面积大,也可达到稳定状态,相比于图10A的情况,浮子阀体70ab上升。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浮子阀部70b覆盖返油室95和贮油部125的连通口(下游侧返油通路开口部80y1)而关闭连通口,并且,随着浮子70a的上下浮动,沿着形成有返油室95的连通口的内壁面移动而打开关闭连通口。
图10B表示浮子阀体70ab上升到顶点后的情况,这时,上游侧返油通路开口部80x1和下游侧返油通路开口部80y1的中心高达到一致。由此,随着浮子阀体70ab的上升,返油通路80的连通截面积一直增大。假定这种关系不成立的情况,考虑浮子阀体70ab能够上升到图10B以上的构成。
即考虑:浮子阀体70ab上升时,返油通路80的连通截面积反而减小的情况。在流入返油室95的油量非常多、上游侧返油通路开口部80x1和下游侧返油通路开口部80y1的中心高一致、返油通路80的连通截面积达到最大的情况下,油面的上升没有停止时,浮子阀体70ab也会上升,一直到可以上升的位置。结果产生以下问题,即:返油通路80的连通截面积减小,来自返油通路80的油的流出速度比最大流出速度减小,排出到压缩机1外的油反而增加。
另外,浮子阀体70ab完全上升以后,即使通常返回到(如图10B所示,返油通路80的连通截面积为最大时)能够在返油通路80中流动的返油量,也无法流动,而也会引起排出油量增大这种问题。就本实施方式而言,返油通路80的连通截面积不会随着浮子阀体70ab的上升而减小,总是增大的,因此,不会产生以上的问题,具有能够减少排出量这种效果。
根据以上的构成和动作,能够避免返油室95内的油面的异常上升没从而具有能够避免油向油分离室90的反流,且能够抑制其混入排出的工作流体的效果。另外,能够确实地向贮油部125进行返油,因此,可以避免贮油部125的油断流,能够确实地执行轴承供油及向压缩室的供油。由此,具有可以确保压缩机1的可靠性及高性能这种效果。另外,由于能够总是保持返油室95内的油面,从而可以阻止为排出压力的工作流体通过工作流体导通路85和返油通路80刮到为吸入压力的壳体空间。由此,还具有避免这种工作流体流动的压缩机内短路造成的压缩机性能降低的效果。
但是,为了和浮子阀孔70c之间进行滑动,浮子阀部70b采用乃滑动的材料。作为其一个例子,适合采用金属材料,例如铝材,其在金属中比中小,有利于浮子70a小型化。作为另一例,卡考虑塑料。例如适合用作华东材料的尼龙或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等,这些材料的比重与金属相比非常小,可以使浮子70a进一步小型化。然而,与浮子阀孔70c的材质金属相比较,它们的热膨胀率较大。由此,为了适当地保持阀体和阀孔的密封间隙,仅限于在不会产生极端的温度变化的地方采用。
另外,如图7所示,浮子70a上设有连通浮子中空部70a3和其外侧区域即返油室工作流体区域95a的浮子均压通路70a5。其结果是,由于浮子内外无压差,不需要浮子70a的耐压设计,可以用例如树脂等比重小的材料来制造浮子70a。
由此,具有可以实现浮子70a的大幅度的小型化,从而实现返油装置的紧凑化的结果。此外,该浮子均压通路70a5是将其上端部即浮子外侧开口部70a6设在浮子70a的最上部,所以,可以降低油从浮子均压通路70a5进入浮子中空部70a3的可能性,能够长期确实地实现浮子动作。
另一方面,浮子均压通路70a5的下端部即浮子内侧开口部70a7通过从浮子上部体70a2延伸到浮子中空部70a3内部的浮子均压管70a4设置在浮子中空部70a3的底面即研钵形底面70a8的附近。
由此,例如,即使油从浮子均匀通路70a5浸入浮子中空部70a3,且贮存而越过浮子均匀管70a4的下端,油也会利用排出压力的变动带来的呼吸动作,和工作流体一起同时排出,如图7所示,浸入油一直减少到浮子内侧开口部70a7的高度。
通过有效地利用了这种排出压力变动的油排出动作,可以将浮子70a内的油保持在浮子内侧开口部70a7高度以下,因此,具有不会使浮子70a的向上的力减小,能够继续进行浮动动作这种效果。
另外,由于设有可靠地接合作为工作流体区域的油分离室90的上部和返油室95的上部(返油室工作流体区域95a)的工作流体连通路85(参照图4),因此返油室95和油分离室90的压力总是相等,在返油室95内的返油室滞留油95b和油分离室90的油面不会产生差。由此,如图7所示,返油室滞留油95b稳定地保持在大致一定的高度,从而,油从开口的浮子均压通路70a5浸入返油室的工作流体区域的危险性降低。由此,具有能够长期确实地实现浮动动作这种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浮子阀70的密封部,由浮子阀部70b的外侧面和浮子阀孔70c的侧面即内周面构成,两者不会在该密封部压接,因此,具有密封部损伤的危险极小、可以得到可靠性高的浮子阀70的效果。另外,打开关闭动作需要的力对阀部返油通路70b1234(上游侧返油通路80x)的截面积没有影响,因此,可以尽可能地扩大阀部返油通路70b1234(上游侧返油通路80x)的截面积,以降低压力损失。
由此,分离油在大量时也可以确实地返回贮油部,可靠地进行阀的打开关闭动作。因此,可以获得动作可靠性高的返油装置。
另外,调节返油室均压孔70d及返油通路80流路截面积,以形成返油室均压孔70d的流路阻力比浮子阀动作中的返油通路80的流路阻力大。由此,对浮子阀体70ab的上下浮动起到缓冲的作用。其结果是,可以抑制浮子阀体70ab急剧的上下浮动,从而可以抑制伴随压缩机的振动等的浮子阀体70ab的共振,避免浮子阀70的破损,所以,可以提高返油装置的可靠性。
另外,返油室均压孔70d成为和返油通路不同的流路。因此,伴随阀部返油通路70b1234(上游侧返油通路80x)和浮子返油通路80a(下游侧返油通路80y)之间的开度变化,阀部返油通路70b1234内的压力会有些变化,但其影响不会传递到返油室均压孔70d。由此,阀部下部空间78的压力总是与返油室95的压力一致,作用在浮子阀体70ab上的差压力总是0。结果,可以实现浮子70a小型化的浮子阀70的紧凑化。
另外,利用浮子阀体70ab的上下浮动,开度发生变化的上游侧返油通路80x和下游侧返油通路80y的联通不成为返油通路80的缩径部。因此,油从上游侧返油通路80x的高压侧(排出压力大致相等)向下游侧返油通路80y的低压侧(吸入压力大致相等)流动时,因压力的急剧下降,产生发泡现象,即发生溶解在油的内部的工作流体等的成分瞬间变为高压气体的现象。
因此,在浮子阀孔70c的内周面,在下游侧返油通路80y的开口侧与周围相比,变为高压,浮子阀部70b受到从浮子阀孔70c内周面的下游侧返油通路80y开口侧朝向开口相反侧的水平方向的力。这样,在浮子阀部70b的侧面形成返油通路80的缩径部,因此,不会产生伴随发泡现象的垂直方向的力,在浮子阀的上下动作中不会产生不稳定,可以实现浮子阀70的可靠的动作。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利用图11对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图11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的放大纵剖面图。该第2实施方式在如下阐述的方面和第1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它方面,因和第1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就该第2实施方式而言,当返油室滞留油95b少、浮子阀体70ab没有上浮时,浮子70a的浮子下端部70a9插入浮子阀孔70c的被道教的上部角部70c1,此处成为密封部。结果,当返油室滞留油95b没有及较少时,浮子阀的比动作可以可靠地进行,因此,可以在返油室95迅速地贮存油,可以抑制为排出压的工作流体通过返油通路80而刮到为吸入压力的壳体内空间的工作流体短路流的发生。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2对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图12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放大纵剖面图。该第3实施方式在如下阐述的方面和第2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它方面,因和第1或第2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3实施方式是使用浮子下部体和浮子阀部70b做成一体化的浮子下部一体化阀体70ab1的浮子阀。另外,是形成导轨机构的浮子最外周面70ab2沿上下延伸形成浮子阀。
从减小自重力的观点出发,希望尽可能减轻重量,适合采用硬质且滑动性高、还具备耐热性的尼龙或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等工程塑料。另外,金属材料中,铝合金等较适宜。从耐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不锈钢。而且,返油室95的侧面即返油内周面95c和浮子阀孔70c按同轴度要求而加工,返油内周面95c的直径为比浮子的最外直径稍大的尺寸。
另一方面,由于浮子阀部70b和浮子下部体是一体形成的,因此,能够大幅度提高浮子阀部70b和浮子阀体70ab的侧面即浮子最外周面70ab2的同轴度。结果,向返油室95安装浮子阀体70ab时,允许浮子阀体70ab在浮子最外周面70ab2和返油内周面95c之间,在上下方向的移动,同时,可以限制其水平方向的移动,并且还规定倾斜角度。在此,倾斜角度的规定是通过和径向间隙一起延长浮子最外周面70ab2的轴向长度来实现。
其结果是,浮子最外周面70ab2和返油内周面95c起到导轨机构的作用,所以,可以避免形成密封间隙的浮子阀部70b和浮子阀孔70c间的强的滑接,从而,可以实现返油装置的动作确实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提高。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3对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图13是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的放大纵剖面图。该第4实施方式在如下阐述的方面和第3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它方面,因和第3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第4实施方式是在浮子阀体70ab和配置在其上部的排出罩51之间设置有压缩的浮子弹簧70e的浮子阀。不论浮子阀体70ab以任何理由向下方变位,都可以避免浮子阀体70ab在来自返油室滞留油95b的浮力产生的复原力极端地向下方变位,相反,在向上方变位的情况下,没有浮子弹簧70e时,复原力不会作用在浮子阀体70ab上,存在其和排出罩51的冲击造成的浮子阀体70ab破损的危险性。
针对这种情况,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因任何理由在浮子阀体70ab上产生向上方的变位,压缩的浮子弹簧70e也会施加复原力,因此,可以避免浮子阀体70ab向排出罩51的冲击。另外,设置了图10所示的较细的返油室均压孔70d时,根据杠杆效果,可以实现能够良好地使振动衰减的浮子阀。其结果是,可以避免浮子阀70的破损,所以可以提高返油装置的可靠性。
另外,考虑因任何理由使得返油室95没油的情况。这时,浮子阀部70b的密封间隙的密封性也降低,所以,会产生分离油通过该密封间隙流出,不能向油滞留在返油室的正规的状态过度的危险性。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流体也和油一起被刮跑,从排出侧向吸入侧,工作流体短路,性能大幅度降低。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返油室滞留油95b没有的情况下,也要将浮子弹簧70e的压缩量设定为压下浮子阀体70ab的大小。由此,可以提高浮子阀部70b的密封性,因此,可以降低不能向油滞留在返油室的状态过度的危险性,避免工作流体的刮跑造成的性能降低。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4对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图14是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孔(图9~12)的V部)的放大纵剖面图。该第5实施方式在如下阐述的方面和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它方面,因和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第5实施方式是在返油通路80的浮子阀孔70c内周面设置有浮子返油槽80a1,且使浮子返油通路80a与该浮子返油槽80a1连通的浮子阀。即,如图8等所示,对浮子返油通路80a加工有斜孔的情况下,如果加工精度稍差时,返油室95和贮油部125的连通口(浮子阀孔的侧壁面形成的下游侧返油通路开口部80y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也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偏离。
针对这种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浮子阀结构为:预先形成浮子返油槽80a1,并使浮子返油通路80a与该浮子返油槽80a1连通。据此,即使浮子返油通路80a的斜孔加工的精度稍差,只要反正与浮子返油槽80a1连通即可,所以,可以明确规定浮子阀70开口时的浮子阀体70ab的上浮高度,减小在返油室95滞留的油量的偏差。其结果是,可以减少封入压缩机的油量。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5对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图15是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孔(图7、图12、图13的V部)的放大纵剖面图。该第6实施方式在如下阐述的方面和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它方面,因和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第6实施方式是将向浮子阀孔70c内周面开口的浮子返油通路设计为与浮子阀孔70c大致正交的、正交浮子返油通路80d的浮子阀。由此,明确规定浮子阀70开口时的浮子阀体70ab的上浮高度,可以减小在返油室95滞留的油量的偏差,并且,不需像第5实施方式那样在内周面加工槽,因此加工比较容易。
另外,这种情况下,接合浮子阀70和客体内空间的下游侧返油通路80y成为设于排出油分离返油缸55的水平浮子返油通路(图6的80a’)和固定返油槽80b’。其结果是,可以减少封入压缩机的油量,降低加工成本。
(第7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6对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图16是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孔(图7、图12、图13的V部)的放大纵剖面图。该第7实施方式在如下阐述的方面和第1至第6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它方面,因和第1至第6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第7实施方式是将油连通路延长并做成与返油均压孔(参照图8的70d)一起加工的返油均压通路750的浮子阀。由此,返油均压通路750和阀部下部空间78形成上游侧返油通路80x。可以一次进行加工困难的两处的斜孔加工,因此加工容易。其结果是,具有降低加工成本的效果。另外,如第1实施方式所述,通过增大返油均压孔70d的流路阻力,成为浮子阀体的缓冲器,但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通过在加工时调节返油均压通路750和浮子阀孔70c的开口部及油孔部750a的截面积,可以调节流路阻力,可以实现缓冲效果。
(第8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7对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图17是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及浮子阀孔(图7、图12、图13的V部)的放大纵剖面图。该第8实施方式在如下阐述的方面和第1至第7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它方面,因和第1至第6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第8实施方式的浮子阀是废除设在排出分离油缸55的返油均压孔(参照图8的70d),使阀部返油通路70b1234的阀部纵孔70b2向浮子阀部70b的下面开口,从而形成接合上部阀部横孔70b1和阀部纵孔70b2的阀体贯通返油均压孔70b12。通过在第1至第6实施方式中的浮子阀部70b中(参照图8),废除纵孔栓70b5则可以实现该阀体贯通返油均压孔70b12。
其结果是,具有降低加工成本的效果。另外,阀体贯通返油均压孔70b12的阀部下部空间78侧的开口部设置在浮子阀部70b的下面中央,因此,浮子阀体70ab向下方变位后,由被返油室95的底面堵住的危险。因此,将浮子阀部70b的下面做成凹形下面70b7。由此,能够使阀部下部空间78的压力总是和返油室95的压力相同。
(第9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8对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图18是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及浮子阀孔(图8、图12、图13的V部)的放大纵剖面图。该第9实施方式在如下阐述的方面和第8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它方面,因和第8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第9实施方式的浮子阀是在阀体贯通返油均压孔70b12的下端部,塞入加工有细的针孔的调节栓70b8。由此,可以增大返油均压孔的流路阻力,因此,成为浮子阀体70ab的上下浮动的缓冲器。其结果是,起到衰减浮子阀体70ab的上下浮动的缓冲作用,可以抑制以外的振动。由此具有避免浮子阀破损的效果。
(第10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9对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图19是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及浮子阀孔(图8、图12、图13的V部)的放大纵剖面图。该第10实施方式在如下阐述的方面和第8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它方面,因和第8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第10实施方式的浮子阀是废除下部阀部横孔70b3,将下游侧返油通路80y的浮子阀孔70c的开口部下降到接近凹部下面70b7。由此,由上部阀部横孔70b1和阀部纵孔70b2及阀部下部空间78构成上游侧返油通路80x。并且和第8实施方式一样,用于将阀部下部空间78和返油室95保持在相同压力的均压通路,由上部阀部横孔70b1和阀部纵孔70b2构成。
如上所述,接合上部阀部横孔70b1和阀部纵孔70b2的通路,成为担负均压通路的作用,同时还担负油通路的作用的阀部贯通路70b120。结果,用极其简单的流路构成就可以形成油通路和均压通路,因此,具有可以降低加工成本的效果。
(第11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0对本发明第11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图20是本发明第11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及浮子阀孔(图7、图12、图13的V部)的放大纵剖面图。该第11实施方式在如下阐述的方面和第10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它方面,因和第10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第11实施方式的浮子阀是利用接合油分离室90、返油室95、阀部下部空间78的油缸贯通路7500,担负油连通路和均压通路及上游侧返油通路三个作用的浮子阀。其结果是,不需要在浮子阀部70b加工孔,用非常简单的流路构成即可形成油通路和均压通路,因此,具有可以大幅度降低加工成本的效果。
此外,设计为可以自排出分离油缸55的底面侧进行加工的形状,因此,容易进行凹部和圆角的处理,具有进一步降低加工成本的效果。另外,如前述,在浮子阀部70b内不需要形成油的流路,因此可以设置阀部中空部70b10,能够实现轻量化。由此,作用在浮子阀体70ab上的自重力减小,因此,可以实现浮子70a小型化的浮子阀的小型化。
(第12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1对本发明第12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图21是本发明第12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体及浮子阀孔(图8、图12、图13的V部)的放大纵剖面图。该第12实施方式在如下阐述的方面和第11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它方面,因和第11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第12实施方式的浮子阀是在接合返油室95和阀部下部空间78、且和均压通路一起取回阀部下部空间78而担负上游侧返油通路的作用的油缸贯通路7500中,为了设计成上游侧返油通路不采用阀部下部空间78的路径构成,设置有接合油缸贯通路7500和浮子阀孔70c的内周面的油缸横孔70b9、和阀部周围槽70b4。在此,油缸横孔70b9和浮子返油通路80a与浮子阀孔70c的轴正交。
通过使浮子阀体70ab上升,阀部周围槽70b4移动到油缸横孔70b9和浮子返油通路80a的高度,浮子阀70进行开启动作。即,用油缸贯通路7500的上部和油缸横孔70b9及阀部周围槽70b4构成上游侧返油通路80x,用浮子返油通路80a构成下游侧返油通路80y。
另外,和第7实施方式一样,通过调节油缸贯通路7500阀部下部空间78的贯通量,可以设定较大的阀部下部空间78和返油室95的油流路的流路阻力,因此,可以实现浮子阀体70ab上下浮动的缓冲效果。另外,由于油缸横孔70b9和浮子返油通路80a的轴是一致的,可以同时进行加工,加工较容易。结果,可以实现浮子阀体70ab上下浮动的缓冲效果,而且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流路构成形成油通路和均压通路,从而具有可以大幅度降低加工成本的效果。
(第13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2对本发明第13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图22是本发明第13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侧面图。该第13实施方式在如下阐述的方面和第1至第12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它方面,因和第1至第12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第13实施方式的浮子阀是将浮子阀体70ab的侧面的最外周即浮子最外周面70ab2,限定在侧面上部的浮子上部最外周部70a11,除此以外的侧面部因油的凝缩力作用,和返油室内周面95c没有密接而设定有间隙。该浮子上部最外周部70a11的宽度设定为尽可能小(1~5mm左右),抑制在此发生的摩擦力,使浮子阀体70ab顺畅地进行上下浮动。
图22中,为了明示浮子上部最外周部70a11,相比于实际情况,对突出量加以强调,实际上,为0.1mm~5mm左右。由此,不会发生浮子70a和返油室内周面95c的吸附,具有确实地进行浮子阀70的打开关闭动作的效果。另外,浮子上部最外周部70a11一直在返油室滞留油95b的油面和浮子外侧开口部70a6之间,因此,可抑制因返油室滞留油95b的油面起伏发生的油雾浸入浮子70a。结果,可以提高浮子阀70的打开关闭动作的可靠性。
另外,该浮子上部最外周部70a11和浮子70a的主体是分开的,在浮子下部体70a1和浮子上部体70a2为一体化时,也可以用二者夹住浮子上部最外周部70a11。由此,浮子下部体70a1的侧面为简单的圆周,压出成型容易。结果,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在浮子上部最外周部70a11上以等间隔设置多个纵槽70a13.由此,可以使从浮子外侧开口部70a6排出的油容易地返回具有返油室滞留油95b的返油室95下部。从而,从浮子外侧开口部70a6排出的油迅速地返回返油室滞留油95b,因此,可以降低再次浸入浮子70a的危险性,可以确实地进行浮子阀70的开启动作。
不用说,即使不设置纵槽70a13,通过适当设定浮子上部最外周部70a11的间隙,也可以使从浮子外侧开口部70a6排出的油返回具有返油室滞留油95b的返油室95下部。另外,不仅可以将该浮子最外周面70ab2设置在浮子上部而且可以设置在浮子下部。由此,具有可以缓解浮子阀部70b的不完全接触、避免损伤的效果。
(第14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3对本发明第14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图23是本发明第14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浮子阀侧面图。该第14实施方式在如下阐述的方面和第13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它方面,因和第13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第14实施方式的浮子阀是设置有从浮子阀体70ab的浮子上部最外周部70a11至返油室滞留油95b都与浮子70a外周接触的、浮子外周接触体70a12。而且,该浮子外周接触体70a12的外径设定为浮子上部最外周部70a11的外径以下。本实施方式中为螺旋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做成网眼状及帘状。根据毛细管现象,在浮子70a外周和浮子外周接触体70a12的间隙传递且极少的返油室滞留油95b,上升到浮子上部最外周部70a11。因此,可以在周围的工作流体中几乎没有油的环境下,向和返油内周面95c滑动的浮子上部最外周部70a11供给适量的油,因此,浮子阀体70ab的上下浮动变得顺畅,可以提高浮子阀70的动过的确实性。
以上,利用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容积式压缩机进行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容积式压缩机,就作为返油装置的浮子阀而言,可以使其开启动作需要的浮力最小化,因此可以使浮子紧凑化。并且不需要以杠杆机构为代表的浮力增大机构,不仅返油装置中的浮子以外的部分也紧凑化,其动作也简单,且可提高动作的可靠度。
另外,就阀部而言,和以往的针阀不同,可以避免阀部的强接触,可以避免分别的变形和破损。这样,可以确实地执行返油动作,而且可以获得低成本、可靠性高的返油装置。其结果是,将本返油装置作为辅助设备与容积式压缩机的排出管连接,随之,设置将返油通路接合到该容积式压缩机的贮油室的返油管时,不必保持配管空间,就可以实现容积式压缩机和辅助设备构成的装置整体的紧凑化。
另外,将本返油装置内装在容积式压缩机中时,由于返油机构紧凑化,所以可以避免容积式压缩机大型化,并且不需要设置外带的返油管,制造容易。另外,由于返油装置的可靠性提高了,所以也可以提高编入了该返油装置的压缩机的可靠性。另外,不需要有关返油的辅助设备,因此可以提高使用方便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返油室的底部形成有作为返油室的一部分的柱状的浮子阀孔,在浮子阀孔的侧壁面形成返油室和贮油部的连通口。并且,浮子阀部形成为柱形,具有与浮子阀孔的侧壁面隔着间隙而相对的侧壁面,随着浮子的上下浮动沿柱轴方向移动。但是,本发明的容积式压缩机不限于这种构成。例如,只要返油室的底壁面沿水平方向平坦地形成,且在该底壁面形成连通口,在没有油或少油时,浮子阀部就可以覆盖连通口而关闭,同时,油增加,浮子上升,随之沿底壁面在水平方向移动而开启连通口。
要点是:只要浮子阀部覆盖连通口而关闭,同时随着浮子的上下浮动沿着返油室的形成有连通口的底壁面在水平方向移动而打开关闭连通口即可。而且,只要与浮子阀部的移动方向的一端面相对的空间和与另一端面相对的空间被连通,在浮子阀部的移动方向不产生差压即可。

Claims (11)

1、一种容积式压缩机,具备:压缩室构成部,其构成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室;贮油部,其贮存供给向所述压缩室的油;油分离装置,其将油从由所述压缩室压缩后排出的工作流体中分离;返油装置,其使被所述油分离装置分离后的分离油返回所述贮油部;壳体,其内装有所述压缩室构成部、所述贮油部、所述油分离装置及所述返油装置,
所述返油装置构成为具有:返油室,其暂时贮存从所述油分离装置经由油连通路被引导的所述分离油;浮子,其被贮存在所述返油室的分离油所浮起;浮子阀部,其与所述浮子的上下浮动连动而打开关闭形成于所述返油室的内壁面的与所述贮油部连通的连通口,所述贮油部被保持成比所述返油室低的压力,所述容积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浮子阀部构成为,覆盖所述连通口而关闭,并且随着所述浮子的上下浮动而沿着所述返油室的形成有所述连通口的内壁面进行移动来打开关闭所述连通口,并且与所述浮子阀部的移动方向的一端面相对的空间和与另一端面相对的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积式压缩机,其中,
在所述返油室的底部形成有构成返油室的一部分的柱状的浮子阀孔,所述返油室与所述贮油部的连通口形成在所述浮子阀孔的侧壁面,并且,所述浮子阀部形成为柱状,并具有与所述浮子阀孔的侧壁面隔开密封间隙而相对的侧壁面,而且能够随着所述浮子的上下浮动而沿着柱轴方向移动,
形成有返油室均压通路,所述返油室均压通路将由所述浮子阀孔的侧壁面、所述浮子阀孔的底壁面及所述浮子阀部的下端面形成的浮子阀下部空间和所述返油室的所述分离油的贮存空间连通,并且,形成有上游侧返油通路,所述上游侧返油通路通过所述浮子的上升而将所述返油室的所述分离油的贮存空间与所述连通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积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返油室均压通路与所述上游侧返油通路作为彼此独立的不同的通路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积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上游侧返油通路由贯通所述浮子阀部的内部的流路形成,该流路的一端开口与所述返油室的所述分离油的贮存空间连通,另一端开口形成为通过所述浮子的上浮而与所述返油室和所述贮油部的连通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积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浮子与所述浮子阀部形成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积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浮子的上升量被限定,以使得贯通所述浮子阀部的内部的流路的另一端开口的中心的上升不超过所述返油室和所述贮油部的连通口的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积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浮子和所述返油室的顶面利用弹簧部件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积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返油室均压通路形成为,该返油室均压通路的流路阻力至少比所述上游侧返油通路及连通所述连通口和所述贮油部的下游侧返油通路的流路阻力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积式压缩机,其中,
设有导轨机构,所述导轨机构限制所述浮子的水平方向的移动而允许上下方向的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积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导轨机构由与所述浮子的侧面相对的所述返油室的侧面构成。
11、一种容积式压缩机,具备:压缩室构成部,其构成缩小容积而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室;压缩室驱动部,其驱动所述压缩室的缩小动作;排出室,其排出作为由所述压缩室压缩后的工作流体的排出流体;以及壳体,其内装有所述压缩室构成部、所述压缩室驱动部及所述排出室,并且内部空间被保持为比所述排出室的排出压力低的压力,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内部空间设有贮存油的贮油部、以及将该贮油部的油导向所述压缩室的压缩室给油装置,
在所述排出室设有:油分离装置,其将由所述压缩室给油装置向压缩室供给并与所述工作流体一起被导入所述排出室的油从所述工作流体中分离;以及返油装置,其使由该油分离装置分离后的分离油返回所述贮油部,
所述返油装置构成为具有:返油室,其暂时贮存从所述油分离装置经由油连通路被引导的所述分离油;浮子,其被贮存在所述返油室底部的返油室滞留油所浮起;浮子阀部,其与所述浮子的上下浮动连动而打开关闭形成于所述返油室的内壁面的与所述贮油部连通的连通口,所述容积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返油室的底部形成有构成返油室的一部分的柱状的浮子阀孔,所述返油室与所述贮油部的连通口形成在所述浮子阀孔的侧壁面,并且,所述浮子阀部形成为柱状,并具有与所述浮子阀孔的侧壁面隔开密封间隙而相对的侧壁面,而且能够随着所述浮子的上下浮动而沿着柱轴方向移动,
形成有返油室均压通路,所述返油室均压通路将由所述浮子阀孔的侧壁面、所述浮子阀孔的底壁面及所述浮子阀部的下端面形成的浮子阀下部空间和所述返油室的所述分离油的贮存空间连通,并且,形成有上游侧返油通路,所述上游侧返油通路通过所述浮子的上升而将所述返油室的所述分离油的贮存空间与所述连通口连通。
CN2009101662592A 2008-09-10 2009-08-20 容积式压缩机 Active CN1016722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31881A JP4699501B2 (ja) 2008-09-10 2008-09-10 容積形圧縮機
JP2008231881 2008-09-10
JP2008-231881 2008-09-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2277A true CN101672277A (zh) 2010-03-17
CN101672277B CN101672277B (zh) 2012-05-30

Family

ID=42019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62592A Active CN101672277B (zh) 2008-09-10 2009-08-20 容积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99501B2 (zh)
CN (1) CN10167227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98585A (zh) * 2021-10-26 2022-01-07 浙江象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压缩机的能耗智能控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53964B2 (ja) * 2011-03-16 2015-07-22 パナソニックヘルスケア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230098887A (ko) * 2020-11-11 2023-07-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압축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65958Y1 (zh) * 1968-05-29 1971-03-03
JPS61268896A (ja) * 1985-05-24 1986-11-28 Toshiba Corp スクロ−ル型圧縮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98585A (zh) * 2021-10-26 2022-01-07 浙江象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压缩机的能耗智能控制装置
CN113898585B (zh) * 2021-10-26 2023-08-04 浙江象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压缩机的能耗智能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2277B (zh) 2012-05-30
JP2010065586A (ja) 2010-03-25
JP4699501B2 (ja) 201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28593B2 (en) Horizontal type scroll compressor including a first space and a second space
CN103502645B (zh) 涡旋式压缩机
KR100924203B1 (ko) 스크롤 압축기
US20090041603A1 (en) Refrigerating compressor with variable-speed coils
CN101672277B (zh) 容积式压缩机
CN105793159B (zh) 用于为推进组件保留排出流体的装置
CN103486768A (zh) 压缩装置以及包括该压缩装置的热力学系统
CN109737065B (zh)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空调设备
CN1218126C (zh) 容积式流体机械
CN110360117A (zh) 一种供油控制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US20230313797A1 (en) Horizontal rotary compressor with enhanced tiltability during operation and other performance metrics
JPWO2010137274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4842110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08266429A (zh) 一种油水分离水液压静力平衡密封与润滑柱塞
CN104329267A (zh) 一种低温潜液泵及其电机
CN101672276A (zh) 涡旋压缩机
CN101576081B (zh) 容积式压缩机
CN107701445B (zh) 一种螺杆压缩机
CN100348867C (zh) 提高立式全封闭涡旋式压缩机效率和可靠性的方法及其结构
JP5168191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5209279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206770168U (zh) 压缩机
CN106979159B (zh) 压缩机和压缩机的回油方法
CN107605724B (zh) 一种宽泛介质三螺杆泵
CN106567833A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提高其润滑效果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26

Address after: Hongkong aoteng Plaza No. 8 Chinese Kowloon Linze street 12 floor

Patentee after: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0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Hongkong aoteng Plaza No. 8 Chinese Kowloon Linze street 12 floor

Patentee before: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