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4878B - 投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投影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44878B CN101644878B CN2009101738214A CN200910173821A CN101644878B CN 101644878 B CN101644878 B CN 101644878B CN 2009101738214 A CN2009101738214 A CN 2009101738214A CN 200910173821 A CN200910173821 A CN 200910173821A CN 101644878 B CN101644878 B CN 10164487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source
- runner
- opening
- flow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投影装置,包含壳体、成像模块、光源模块、光线传输件以及至少一个风扇。成像模块、光源模块及光线传输件设置于壳体中,其中光线传输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成像模块及光源模块。壳体及成像模块包围光源模块并形成环状流道。壳体包含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供风扇引导气流由第一开口进入环状流道并自第二开口离开壳体。环状流道包含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其中第一流道的流阻小于第二流道之流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影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使用发光二极管的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效率的提升及其种种优点(如高反应速度及高视角),发光二极管渐渐成为目前投影装置中光源的主要选择。因为发光二极管另具有体积小、重量小以及长使用寿命的优点,因此目前成为投影装置中光源的主流。
发光二极管实质上为投影装置内部组件中发热功率最大的组件之一。一般小型化的LED投影装置,由于其光源发热功率较低及有限的内部空间,因此未有强制性的空气冷却机制,例如:未加装风扇帮助空气对流;但当LED投影装置的亮度规格提高,发光二极管使用功率越来越大的同时,其发热功率也将随着使用功率而增加。一般会将散热件(Heat Sink)接合于发光二极管以帮助散热,但是对于小型化的LED投影装置而言,由于其三色(R/G/B)光源分别设置于光线混合部的三侧,且三光源实质上呈90度(以光线混合部为中心),因其受限的内部空间将限制散热件的最大尺寸及散热件可装设的位置,以及在入风口背风处的光源散热不易,导致小型投影装置的整体散热效能亦将因此空间的限制而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内部空间、内部组件配置,使用数量最少的风扇可达到散热目的,将成为提升小型投影装置散热效率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投影装置,具有较佳的整体散热性能。本发明的投影装置包含壳体、成像模块、光源模块、光线传输件及至少一个风扇,其中成像模块及光源模块系设置于壳体之内。光线传输件系用于传输光线,其两端系分别接合于成像模块以及光源模块。光源模块输出一目标光线至光线传输件并藉由光线传输件将目标光线传输至成像模块。
本发明的壳体包含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其中壳体及成像模块实质上包围光源模块并形成实质上围绕光源模块的环状流道。风扇则是用于引导气流自第一开口进入环状流道并自第二开口离开壳体。本发明的光源模块包含至少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及光线混合部,其中光线混合部处理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以产生目标光线。此外,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将环状流道实质上切割成一流阻较高及另一流阻较低的两流道。本发明的光源及其它主要发热组件系设置于环状流道的两流道中,其中光源系根据其耐温规格或发热功率而适应性地设置环状流道中。在不同实施方式中,风扇系设置于光源模块之上并引导气流在环状流道中围绕光源模块流动。气流之后将带着环状流道中组件的废热自第二开口离开壳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系形成于壳体上,且贴近环状流道的部分,但不限于此。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A所示为本发明投影装置的示意图,其中壳体及成像模块包围光源模块并形成一个环状流道;
图1B所示为本发明投影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1C所示为本发明投影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D所示为图1A中第三散热件的侧面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投影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中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系分别设置于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中;
图3A所示为图2所示投影装置的变化实施方式,其中投影装置包含复数用于隔离气流的隔板;
图3B所示为图3A所示的变化实施方式,其中两实施方式的气流流动方向系实质上相反;
图4所示为图3A所示投影装置的变化实施方式。其中环状流道进一步包含分支流道,自第二流道延伸而出;
图5所示为图4所示投影装置的另一变化实施方式,其中风扇设置于壳体之中;以及
图6A及图6B所示分别为本发明投影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及侧视图,其中风扇设置于光源模块之上并引导气流围绕光源模块流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装置用于根据影像讯号输出相对应的影像。本发明投影装置包含一个光源模块,其中光源模块包含复数发光二极管。该等发光二极管较佳包含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本发明的投影装置具有复数通气口以供风扇将冷却气流注入投影装置中或将带有废热的气流吸出投影装置之中。此外,本发明的投影装置是借由组件在空间中的设置来在投影装置中创造出一个围绕光源模块的气体流道,其中上述气体流道中亦设有其它如电路组件等电子组件。风扇则是用于使冷却气流在气体流道中流动并同时带离光源模块及其它组件所产生的废热。
图1A所示为本发明投影装置100的示意图。如图1A所示,投影装置100包含壳体200、成像模块300、光源模块400、光线传输件500及风扇600,其中成像模块300、光源模块400、光线传输件500设置于壳体200之中。本实施方式的风扇600则是选择性地设置于壳体200的外表面或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光线传输件500用于传输光线且两端分别接合于光源模块400及成像模块300。本实施方式的光线传输件500为一光导管,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光线传输件500亦可为一光导柱或其它用于传输光线的组件。光源模块400藉由光线传输件500将光线传输至成像模块300。本实施方式的成像模块300包含放映镜头模块310以及成像光学模块320,其中成像光学模块320系连接于光线传输件500以接受光线。成像光学模块320之后根据影像数据以处理光线而得到复数目标光线(影像)并藉由放映镜头模块310将目标光线投射于壳体200之外而形成影像。
壳体200包含第一开口220及第二开口230,其中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开口230系形成于靠近壳体200角落的位置。此外,在图1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壳体200具有一个第一开口220作为入风口及一个第二开口230作为出风口,总共加起来两个风口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壳体200亦可选择性地包含其它数目的风口。光源模块400则是设置于壳体200及成像模块300之间,其中环状流道700系形成于光源模块400及壳体200和成像模块300之间。环状流道700实质上包围光源模块400,且第一开口220及第二开口230位于环状流道的相对侧。风扇600则是用于引导气流250自第一开口220进入环状流道中,并通过环状流道后自第二开口230离开壳体200。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600设置于壳体200内部靠近第一开口220的位置,但不限于此;风扇600亦可设置于壳体200外靠近第一开口220或其它合适的位置。
请同时参考图1A及图1B所示的实施方式。环状流道700包含第一流道710及第二流道720,第一流道710及第二流道720实质上起始并分支于壳体200中靠近第一开口220的位置并可会合于靠近第二开口230的位置。此外,在图1A及图1B所示,第一流道710及第二流道720所占的范围实质上由虚线所界定,于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流道710的长度小于第二流道720的长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道710的流阻小于第二流道720的流阻。此外,第二流道720位于光源模块400以及成像模块300之间,由于光线传输件500亦属发热组件之一,因此将光线传输件500设置于第二流道720之中,可帮助光线传输件500的散热。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线传输件500实质上系垂直于第二流道,且气流250系以垂直方式与光线传输件500接触。如图1A所示,第一开口220及第二开口230将环状流道700分割成一流阻较高及一流阻较低的两流道。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流道710的长度系小于第二流道720的长度,因此第一流道710的流阻系小于第二流道720的流阻。此外,本实施方式系根据流道710、720的长度来说明流道710、720的整体流阻,但不限于此;其它如气流250的流速、流道710、720本身的面积、长度及宽度等因素亦将影响流道710、720的整体流阻。在图1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光源模块400包含第一光源410、第二光源420、第三光源430以及光线混合部440。光源410、420及430系选择性设置于环状流道光线混合部440的周围,其中光线混合部440的一侧连接于光线传输件500。光源410、420及430分别向光线混合部440射出具有不同颜色或波长的光线,而光线混合部440将接受该等光线并向光线传输件500输出白光。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410、420及430分别为输出绿、红及蓝三色的发光二极管,但不限于此;光源410、420及430亦包含发出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此外,由于第一流道710的长度系小于第二流道720的长度,因此流道710及720分别包围光源模块400的光线混合部440不同部分的周围。如图1A所示,第一流道710包围光线混合部440周围的比例小于第二流道720包围光线混合部440周围的比例。上述两流道710、720包围光线混合部440的比例可藉由改变第一开口220及第二开口230的位置来进行调整。换言之,第一流道710及第二流道720系以光线混合部440为中心分别以一环绕角度围绕着光线混合部440的不同部分,其中第一流道710围绕光线混合部440的环绕角度系小于第二流道720的环绕角度。由于第一开口220及第二开口230同时是流道710、720的两端,因此上述两流道710、720的环绕角度可藉由改变第一开口220及第二开口230设置于壳体200的位置来进行调整。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开口220、230系分别形成于壳体200的一侧面及一角落,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开口220、230亦可根据光源410、420及430的位置、流道710、720面积、长度及宽度或其它因素形成于壳体200的不同部分。换言之,环状流道700本身的环状形态使得开口220、230可选择性地设置于壳体200合适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410、420及430系为三个分别对应于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光源来说,在温度超过其耐温规格的情况下,该光源的发光率及寿命将会受到影响。换言之,在正常运作情况下,设计者应避免光源410、420及430所在位置的温度高于该光源的耐温规格。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410、420及430分别系为发出绿色、红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光源410、420及430的耐温规格实质上约为摄氏130度、90度及120度,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方式中,上述光源410、420及430的耐温规格亦可根据制造材料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由于光源410、420及430分别具有不同的耐温规格及发热功率,而光源410、420及430的位置也将因上述参数而有所不同。本发明光源410、420及430的耐温规格及发热功率大小顺序不必然相同,因此不同实施方式中的光源410、420及430的设置位置亦因不同的参数而有所不同。因此,以下藉由图1A及图1C的实施方式分别针对光源410、420及430的耐温规格及发热功率来做说明。
此外,在图1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410具有最大的发热功率。因此第一光源410所产生的废热需有效率地被带出,以避免第一光源410因过热而损坏,以及避免第一光源410的废热影响其它光源。为此第一光源410以及第一散热件900系设置于第一流道710中以更有效率地带出第一光源410所发出的废热至壳体200外。此外,由于第二光源420的发热功率较第一光源410及第三光源430为小,因此第二光源420设置于环状流道700中靠近第一开口220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光源430的发热功率大于第二光源420的发热功率。第三光源430系设置于靠近第二开口230的位置而第二光源420设置于靠近第一开口220的位置。如此一来,第三光源430所发出的废热将较易被带出壳体200之外。此外,如图1A所示,环状流道700靠近第二开口230的部分实质上系介于第一光源410及第三光源430之间。因此可以分别藉由流道710带出第一光源410所产生的废热气流及藉由流道720带出第二光源420与第三光源430所产生的废热气流250,其将可实质上同时自第二开口230离开。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410及第三光源430分别系设置于第一流道710及第二流道720中,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410及第三光源430可分别根据气流250的流向、光源410及430散热的需要或其它设计上的需求将第一光源410及第三光源430的位置互换。换言之,第一光源410可选择性设置第一流道710或第二流道720中,第三光源430亦可选择性设置于第一流道710或第二流道中。
图1C所示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410及第二光源420分别具有最大及最小的耐温规格;而第三光源430的耐温规格系介于第一光源410及第二光源42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光源420的耐温规格最低,因此第二光源420系设置于环状流道700中靠近第一开口220的位置。藉此,第二光源420可优先接触风扇600所带入的较冷气流250,也因此第二光源420产生的废热将优先被带离以避免第二光源420因过温而产生故障。此外,由于第一光源410较光源420、430耐温规格高,因此第一光源410较可容忍其上游光源420所发出的废热而设置于第二流道720中且靠近第二开口230的位置。第三光源430系设置于第一流道710中。此外,在图1A及图1C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设计者可根据投影装置的整体规格要求,选择性地根据光源410、420、430的发热功率或耐温规格来将光源410、420、430设置于环状流道700的不同位置,但不限于此。
图1D所示为图1A中第三散热件920的侧面图。第三散热件920包含复数散热鳍片930,以相互平行方式自第三散热件920延伸而出。如图1D所示,散热鳍片930之间夹有间隙以供气流250流过散热鳍片930并同时带走散热鳍片930的废热。本发明的第一散热件900及第二散热件910亦包含复数实质上相同于第三散热件920的散热鳍片930的翼片,且两散热件900、910的结构实质上相同于第三散热件920,因此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鳍片930系设置于环状流道中靠近光源的位置且散热鳍片930的延伸方向较佳系平行于环状流道的延伸方向,但不限于此;
此外,投影装置100另包含电路组件1000,其中电路组件1000进一步包含光源驱动晶体管1010及电流回馈感测电阻1020。光源驱动晶体管1010系电性连接并驱动光源410、420及430至少其中之一以发出具有不同波长的光线。电流回馈感测电阻1020系电性连结光源模块400并用于感测光源410、420及430及其它组件的电流并根据测得的电流提供一回授控制讯号,其中本实施方式的回授控制讯号系与光源410、420及430的输出光线亮度成正相关,因此可作为光源驱动晶体管1010驱动光源410、420及430输出光线亮度的依据,但不限于此;电流回馈感测电阻1020所产生的回授控制讯号亦可作为其它控制功能的依据。电性连接于光源模块400的第一光源410、第二光源420及第三光源430。电路组件1000系用于驱动光源发出具有不同波长的光线。电路组件1000亦将发出废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组件1000可设置于环状流道700中,并可依空间或整体散热的要求而选择性地设置于第一流道710或第二流道720中。本实施方式的电路组件1000系为散离晶体管(DiscreteTransistor),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方式中,电路组件1000亦包含其它晶体管或合适的电力电子(Power Electronics)组件。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路组件1000系设置于第二流道720中靠近光线传输件500的位置,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方式中,电路组件1000亦可设置于光线传输件500与壳体200之间的夹缝中或环状流道700的其它部分。
图2所示为本发明投影装置100的另一实施方式。如图2,投影装置100包含第一风扇610及第二风扇620,分别设置于壳体200中靠近第一开口220的位置。第一风扇610对应第一流道710并引导气流250自第一开口220流入第一流道710并最终自第二开口230离开。第二风扇620对应第二流道720并引导气流250自第一开口220流入第二流道720并同样地自第二开口230离开。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使用两个风扇610及620,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投影装置100的整体气体流量系大于图1A所示实施方式的气体流量。
图3A所示为图2所示投影装置100的变化实施方式。如图3A所示,第二风扇620设置于壳体200的第二流道720中。在图3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投影装置100另包含第一隔板810、第二隔板820、第三隔板830及第四隔板840。第一隔板810设置于第一风扇610及光线混合部440之间并将第一流道710及第二流道720实质上隔离,藉此避免两流道中气流250的废热在第一开口220处接触而混合。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隔板820设置于第二流道720中并且在光线混合部440和第二散热件910之间。此外,第二隔板820自光线混合部440延伸而出,其中部分第二隔板820位于第二风扇620的侧边。第二隔板820系用于确保气流250将不会绕过第二风扇620而直接流到第二流道720中并确保第二流道720中气流250流动的通畅。第三隔板830设置于壳体200中靠近第二开口230的位置,其中第三隔板830介于光线混合部440及第二开口230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第三隔板830系用于在第二开口230隔离第一流道710及第二流道720的出口气流250,藉此避免两流道中气流250的废热于第二开口230会合处因接触而混合。此外,第四隔板840设置于环状流道700及成像模块300之间,以用于实质上阻挡环状流道700的气流250与成像模块300的接触。换言之,隔板840系用于避免带有废热的气流250直接接触到放映镜头模块310并使得放映镜头模块310所发出的目标光线发生热失真的现象。
图3B所示为图3A所示投影装置100的变化实施方式。如图3B所示,第一风扇610及第二风扇620将气流250自第二开口230吸入环状流道700中,之后气流250将自第一开口220离开壳体200。如此一来,第一开口220及第二开口230可藉由改变第一风扇610及第二风扇620引导气流250的方向,来选择性作为投影装置100的入风口及出风口。此外,由于气流的流向系相反于图3A中气流的流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光源430的耐温规格最低,第二光源420的耐温规格为最高而第一光源410的耐温规格系介于第一光源410及第三光源430之间。换言之,光源410、420及430可根据其性能的不同以藉由位置的改变来配合气流的流向。
图4所示为图3A所示投影装置100的变化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成像模块300包含一光学影像处理单元330,其中光学影像处理单元330系位于壳体200角落的位置,如图4所示壳体200的左下角。此外,光学影像处理单元330系接合于第四散热件940,以供第四散热件940接受光学影像处理单元330所产生的废热并藉由气流250将废热带出第三开口240。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影像处理单元330系为数字微型反射镜组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用于根据影像讯号的控制以处理光线以形成影像,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光学影像处理单元330亦可包含硅基液晶(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或其它可根据影像讯号处理光线的组件。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路组件1000进一步包含影像处理控制芯片1030,电性连接并控制光学影像处理单元330中微型反射镜的方位。藉此,影像处理控制芯片1030可控制光学影像处理单元330所形成的影像。此外,壳体200更包含第三开口240,形成于壳体200靠近光学影像处理单元330的位置并形成自第二流道720延伸而出的分支流道730。由于分支流道730及第二流道720共享第二风扇620所带入的气流250,因此分支流道730可视为第二流道720的一个支流。换言之,部分气流250将自第二流道720进入分支流道730并自第三开口240离开壳体200。如此可有效地将光学影像处理单元330所产生的废热带出。
如图4所示,投影装置100进一步包含分流隔板装置850,设置于第二流道720及分支流道730之间。分流隔板装置850用于隔离第二流道720及分支流道730之间的气流250,以避免第二流道720及分支流道730中气流250相互接触并因此使得的废热混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流隔板装置850设置于第二流道720中较靠近分支流道730的位置,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分流隔板装置850亦可根据气流250在第二流道720或分支流道730中的流量需要而选择性设置于第二流道720中的其它位置。此外,分流隔板装置850的尺寸、导引角度、设定分隔位置等亦可根据气流250在第二流道720或分支流道730中的流量比例的需要而选择性调整,藉此来分配第二流道720及分支流道730中气流250的流量。如此一来,设计者可根据气流250的流向及第二流道720及分支流道730中组件排热的需要,来调整分流隔板装置850的位置。换言之,设计者可由调整分流隔板装置850的位置来分配第二流道720及分支流道730中气流250的流量。
图5所示为图4所示投影装置100的另一变化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第二风扇620设置于第二流道720中靠近第三光源430的位置并实质上面对光学影像处理单元330。第二风扇620系同时引导气流250自第一开口220及第三开口240进入环状流道,并最终自第二开口230离开壳体200。由于进入壳体200的气流250流量系大于其它实施方式中进入壳体200的气流250流量,因此第二开口230的尺寸系相对应增大,以供所有进入壳体200的气流250能自第二开口230离开并避免因气体淤积而产生的废热堆积现象。
图6A及图6B所示分别为本发明投影装置100另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及侧视图。如图6A及图6B所示,风扇600系设置于光源模块400的上并将气流250吹入环状流道700并围绕光源模块400流动。气流250之后将自第二开口230离开壳体200,其中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开口230系形成于壳体200的侧壁上,但不限于此。风扇600亦可将气流250自第二开口230及第三开口240吸入环状流道700,之后气流250将经由风扇600离开壳体200。如图6B所示,风扇600包含第一侧630及第二侧640,其中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侧630及第二侧640系为相对。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250系自第一侧630进入风扇600并自第二侧640吹出至壳体200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未绘示)系形成于壳体200的顶面并对应于风扇600的第一侧630。换言之,至少部分风扇600系对应设置于第一开口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600的第一侧630系位于环状流道700中并实质上面对光源模块400。本实施方式的风扇600系设置于壳体200之内,且风扇600将气流250自壳体200外引导至环状流道并同时吹向第一光源410、第一散热件900、第二光源420、第二散热件910、第三光源430、第三散热件920、光线传输件500、光线混合部440以及电路组件1000。气流250之后将带着上述组件的废热自第二开口230离开壳体200。
在图6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230系环绕环状流道700形成于壳体200的侧壁21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230系为一个环绕设置于壳体200上的连续开口,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230亦可包含复数不连续的开口,分布于壳体200的侧壁210之上。
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方式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壳体,包含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
成像模块,设置于该壳体中;
光源模块,设置于该壳体中,供输出目标光线,该壳体及该成像模块包围该光源模块以形成环状流道,且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切割该环状流道中以形成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
电路组件,设置于该第二流道中;
光线传输件,设置于该第二流道中,其一端连接于该光源模块,另一端连接于该成像模块,该光线传输件可接受并传输该光源模块所输出的该目标光线至该成像模块;以及
至少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中,用以引导气流由该第一开口进入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并自该第二开口离开;
该光源模块包含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该第一光源及该第二光源设置于该环状流道中,且该第二光源位于靠近该第一开口的位置;
其中,该第一光源的耐温规格大于该第二光源的耐温规格,或者该第一光源的发热功率大于该第二光源的发热功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分别具有相对应的流阻,其中该第一流道的该流阻小于该第二流道的该流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热源位于该壳体中,该壳体还包含第三开口,设置于该热源附近并形成分支流道,该分支流道由该环状流道延伸而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具有顶面及侧壁,该第一开口设置于该顶面,该第二开口设置于该侧壁上,该风扇设置于该第一开口处,用以引导该气流于该环状流道围绕该光源模块流动,且该气流自该第二开口离开该壳体,该风扇包含第一侧以及第二侧,该第一侧面对该第一开口,该第二侧面对该光源模块。
5.一种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壳体,包含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
成像模块,设置于该壳体中;
光源模块,设置于该壳体中,供输出目标光线,该壳体及该成像模块包围该光源模块以形成环状流道,且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切割该环状流道以形成流阻较低的第一流道及流阻较高的第二流道,该光源模块包含第一光源、第二光源以及第三光源,其中该第二光源的耐温规格低于该第一光源及该第三光源,该第一光源设置于该第二流道,该第三光源设置于该第一流道,该第二光源设置于该第一开口处;以及
至少一风扇,用以引导气流由该第一开口进入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并自该第二开口离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源的耐温规格最高,该第三光源的耐温规格介于该第一光源的耐温规格和该第二光源的耐温规格之间。
7.一种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壳体,包含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
成像模块,设置于该壳体中;
光源模块,设置于该壳体中,供输出目标光线,该壳体及该成像模块包围该光源模块以形成环状流道,且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切割该环状流道以形成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该光源模块包含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及第三光源,其中该第二光源的发热功率低于该第一光源及该第三光源的发热功率,该第二光源设置于该环状流道中靠近该第一开口的位置;以及
至少一风扇,用以引导气流由该第一开口进入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并自该第二开口离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分别具有相对应的流阻,该第一流道的流阻小于该第二流道的流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光源设置于该环状流道的该第二流道中,该第一光源设置于该第一流道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738214A CN101644878B (zh) | 2009-09-03 | 2009-09-03 | 投影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738214A CN101644878B (zh) | 2009-09-03 | 2009-09-03 | 投影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44878A CN101644878A (zh) | 2010-02-10 |
CN101644878B true CN101644878B (zh) | 2012-01-04 |
Family
ID=41656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738214A Active CN101644878B (zh) | 2009-09-03 | 2009-09-03 | 投影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64487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07819B (zh) * | 2009-06-08 | 2011-12-28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于一投影装置的散热装置以及该投影装置 |
WO2014171150A1 (ja) * | 2013-04-18 | 2014-10-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
TWI591419B (zh) | 2015-05-05 | 2017-07-11 |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投影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04834167A (zh) * | 2015-05-12 | 2015-08-12 |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 投影装置 |
CN104950413B (zh) * | 2015-06-24 | 2017-12-29 |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 固定结构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12262A (zh) * | 2002-12-30 | 2004-07-14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投影散热装置 |
CN1991570A (zh) * | 2005-12-29 | 2007-07-04 | 普立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可携式投影器 |
CN101004256A (zh) * | 2006-01-20 | 2007-07-25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灯具之散热装置 |
CN101038430A (zh) * | 2006-03-15 | 2007-09-19 | 船井电机株式会社 | 投影器 |
-
2009
- 2009-09-03 CN CN2009101738214A patent/CN10164487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12262A (zh) * | 2002-12-30 | 2004-07-14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投影散热装置 |
CN1991570A (zh) * | 2005-12-29 | 2007-07-04 | 普立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可携式投影器 |
CN101004256A (zh) * | 2006-01-20 | 2007-07-25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灯具之散热装置 |
CN101038430A (zh) * | 2006-03-15 | 2007-09-19 | 船井电机株式会社 | 投影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44878A (zh) | 2010-0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87286B (zh) | 图像投影装置 | |
US9316894B2 (en) | Projecting apparatus | |
TWI417635B (zh) | 電子裝置及投影機 | |
US20110019161A1 (en) | Cooling device and projector using the same | |
CN105072873B (zh) | 电子装置 | |
EP2363746B1 (en) | Cooling of a LED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typ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 |
CN101644878B (zh) | 投影装置 | |
JP5201612B2 (ja) | 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 |
CN107589592A (zh) | 用于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及背光模组 | |
US20100328949A1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 |
CN107172405B (zh) | 色轮装置及其光源设备以及投影系统 | |
CN102645824B (zh) | 壁挂式投影机散热系统 | |
US10474017B1 (en) | Projection apparatus | |
JP2007207595A (ja) | 照明装置及び画像表示機器 | |
KR20130033736A (ko) | 프로젝터 및 그를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205982964U (zh) | 投影装置及其散热系统 | |
CN101737754B (zh) | 投影机 | |
CN109283777B (zh) | 投影设备及投影系统 | |
JP2019003014A (ja) | 表示装置 | |
CN102289139A (zh) | 激光投影机的整机散热系统 | |
CN109643047A (zh) | 图像投影装置 | |
CN105159017B (zh) | 投影装置 | |
JP4742554B2 (ja) | 電子機器 | |
KR20180029539A (ko) | 복수의 발열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
CN103163713B (zh) | 投影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