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4009A -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 Google Patents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4009A
CN101644009A CN200910042091A CN200910042091A CN101644009A CN 101644009 A CN101644009 A CN 101644009A CN 200910042091 A CN200910042091 A CN 200910042091A CN 200910042091 A CN200910042091 A CN 200910042091A CN 101644009 A CN101644009 A CN 1016440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dimensional compound
compound yarn
warp
ya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42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4009B (zh
Inventor
刘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04209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440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44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4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40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40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个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和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和一个立体复合纱线系统,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立体复合纱线以单根的形式或以两根成一对的形式在MD方向与面纬和底纬交织;面纬在CMD方向上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交织,面纬穿过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顺序为:穿过二根的上面,再穿过二根的下面,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在成形面层的MD方向上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面经形成第一数量的交织路径,在接触底层的MD方向上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和底经形成第二数量的交织路径,第一数量和第二数量为4的整数倍。

Description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在造纸行业中称成形网。
背景技术
在造纸行业,通过一系列的设备及工序将纸浆变成纸,其中长网造纸机是造纸行业企业的主要设备,在长网造纸机造纸过程中,纸浆被输送到流浆箱,并通过流浆箱喷射到成形网面上,成形网是由高分子材料织造而成的环形无端的网带,在造纸机上,成形网在胸辊、伏辊、驱网辊、导网辊等多个导辊之间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行,网案上的各种脱水装置位于成形网接触底层的下侧,比如吸水箱、刮水板,纸浆被喷射到成形网带的成形面层,随网带运行过程中,纸浆中的水分及其他液体被过滤,纸浆中的原料纤维从水介质中分离出来,在成形网的成形面层形成湿纸幅,并在真空伏辊之后通过转移装置进入压榨区。
湿纸幅离开成形区后进入压榨区,在压榨区有另一种造纸织物,我们称之为“压榨毛毯”,压榨毛毯为无端环形织物,压榨毛毯在一组或多组压榨辊之间,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行,来自压榨辊的压力去除湿纸幅中多余的水分,并通过压榨毛毯来增强对湿纸幅中多余的水分的去除能力。
湿纸幅通过压榨区后,被输送到干燥区,在干燥区进一步除去纸幅中的水分,以达到后道工序的处理及包装要求。
生产造纸用环形无端织物,一般有两种织造方法,一种是织造用的经线与在造纸机上使用时的纸机运行方向(MD)的纱线是一致的,织造用的纬线与在造纸机上使用时的垂直纸机运行方向(CMD)的纱线是一致的,也就是平织法织造,再通过本行业普通技术人员均已知晓的接头工序,将片状网带变成无端环形网带。另一种方法是直接通过无端织造方法织造成连续的无端环形网带,织造用的经线与在造纸机上使用时的垂直纸机运行方向(CMD)的纱线是一致的,织造用的纬线与在造纸机上使用时的纸机运行方向(MD)的纱线是一致的。上述两种方法在本行业是公知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织物,是指上述任何一种方法生产的造纸织物。
在本专利描述中,采用纺织行业及造纸行业一般通用性术语,解释如下:
MD:造纸机或过滤机的运行方向,也是织物在纸机上的运行方向。
CMD:造纸机或过滤机的运行方向垂直的横向,也是织物在机器上的运行方向的垂直方向。
经线:在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MD方向构成织物纵向结构的纱线。
纬线:在垂直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CMD方向构成织物横向结构的纱线。
成形面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过滤介质接触,并对纤维起直接支撑作用的面层。
接触底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机器的湿部的脱水元件接触的底层。
交织路径:在单层织物的编织过程中,经线与纬线按特定的编织规律交织,每根经线或纬线形成各自独立的路径,在本专利的描述中称之为交织路径。而在多层织物中,一条交织路径可以由单根线形成,也可以由多根同方向的相邻的线共同形成。
本说明书中,包括成形面层经线简称面经;成形面层纬线简称面纬;接触底层经线简称底经;接触底层纬线简称底纬。
经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经线在纬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
纬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经线在纬线的下方形成的交叉点。
飞数:纺织行业中,织物弯曲规律完全相同的相邻近的两个纱线的错位数量,依次同方向错位。
在造纸生产过程中,成形网具有细小的网孔、薄的厚度和在纸张的表面产生尽可能小的网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有高的印刷质量要求的纸张,消除网痕更是必须的要求,一般使用成形面层网孔细小均匀的成型网,提高成形面层对纸浆纤维的支撑能力,同时要保证织物的成形面层的纱线的上端处于基本相同的表面以及具有较好的过滤性能,也就是织物对过滤介质具有高的留着率并有快速的滤水性能,具有这样性能的成形网可以用来抄造新闻纸、静电复印纸、书写纸、打印纸、铜版纸等等。
织物具有薄的厚度不仅可以提高脱水性能,还对降低造纸机的能耗有积极的作用。织物的细小网孔和薄的厚度通常需要织物的经线和纬线的直径较小,这就对接触底层的耐磨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因为经线的细小也降低了织物在机器运转方向上的强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织物的性能,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使得织物的成纸面层具有细小的网眼,薄的厚度,以利于纸张的成形和干燥,提高接触底层纬线的直径以改善成形网的耐磨性,例如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使用2组纸张成形表面CMD方向纱线、2组机器侧面纱线和1组MD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形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被称为双层织物,也有使用1组纸张成形表面CMD方向纱线、1组机器侧面CMD方向纱线和2组MD纱线、1组缝合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被称为三层织物,97182244.2、97182245.X、01804768.8、02141980.9、02800379.9、200510076510.8、和美国5881764、5967195、6123116、6145550、6745797、7243687公开的多层织物,这些织物提供了非常细小的成纸面层的网孔,但从另一个方面产生织物在较高纱线密度的情况下滤水性能的降低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在较低纱线密度的情况下又产生结构稳定性方面的不足;或者在接触底层提供了2倍于成纸面层的接触底层经线而造成接触底层网孔的细小而影响滤水的效果。
因此,同时不希望细小网孔的纱线的直径产生织物结构稳定性方面的不足,另外织物在造纸机上高速运行时应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好的脱水效果,以及高的留着率,以便保证造纸的顺利进行和织物长的使用寿命,并减少织物的制造成本,提高织物的制造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好的纤维支撑能力,高的过滤介质留着率,同时又具有好的脱水性能,良好的结构稳定性,长使用寿命,并能降低成型网不良厚度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本发明所涉及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个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和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和一个立体复合纱线系统,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立体复合纱线以单根的形式或以两根成一对的形式在MD方向与面纬和底纬交织,每根立体复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
面纬在CMD方向上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交织,面纬穿过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顺序为:穿过二根的上面,再穿过二根的下面,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
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在成形面层的MD方向上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面经形成第一数量的交织路径,在接触底层的MD方向上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和底经形成第二数量的交织路径,第一数量和第二数量为4的整数倍,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比为1比1或2比3或3比5;
面经、面纬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立体复合纱线的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面纬的上侧;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纬的下侧。
在MD方向的立体复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的情况下,每对立体复合纱线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之间;相邻的2根立体复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立体复合纱线对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并可以改变相邻的2根立体复合纱线的左右排列顺序;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经在面层形成的交织路径和立体复合纱线在面层形成的交织路径,在MD方向上彼此相邻交替排列,当面经与面纬以二上/二下的方式交织时,则立体复合纱线与面纬以一上/一下的平纹方式交织;当面经与面纬以一上/一下的平纹方式交织,则立体复合纱线与面纬以二上/二下的方式交织。
所述的面经进一步包括第一面经和第二面经,其中第一面经单独形成交织路径,第二面经与相邻的单独的立体复合纱线或立体复合纱线对形成一个交织路径。
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经与立体复合纱线的数量之比为1比2或1比1或2比1,面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或3比2,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以破斜纹或斜纹的方式交织。
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13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50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面层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的底层的俯视图;;
图3A-图3D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MD方向的典型的剖视图;
图4A-图4D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MD方向的典型的剖视图;
图5A-图5D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MD方向的典型的剖视图;
图6A-图6D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MD方向的典型的剖视图;
图7A-图7F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MD方向的典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具体的说明。附图中相同的标识号代表同一个纱线或部件,为方便阅读,对实施例的结构进行了放大。
第一实施例
在图1和图2中显示了一种16综多层过滤及造纸织物,图中所示的是该织物的一个基本循环组织,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4根面经111-114,4根底经101-104,8根立体复合纱线141-148,16根面纬151-166和8根底纬181-188,从图1中可以看出,织物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的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二上/二下的破斜纹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例如,面纬151穿过面经111、113、立体复合纱线143、144、147、148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他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面纬152穿过面经111、113、立体复合纱线141、142、145、146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他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
图2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包括4根底经101-104和8根底纬181-188,底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与底纬是以8综结构的四上/一下/二上/一下的飞数为3的形式斜纹交织。例如底经101穿过底纬185、188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相邻的立体复合纱线对141、142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底纬183、188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其中141、142分别穿过底纬183、188的下方形成纬浮点,与底经102、101和底纬183、188交织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并且面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面经与底经的数量之比为1比1,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数量之比为1比2。
参照图1和图2,立体复合纱线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之间并穿过至少一根面纬的上侧;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经之间并穿过至少一根底纬的下侧;本实施例的8根立体复合纱线,其中的141和142、143和144、145和146、147和148等相邻两根为一对,以此类推,相邻的两根立体复合纱线可以变更织造的左右顺序。
图3A--图3D是本实施例的MD方向的典型的剖视图;显示了面经、底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穿过面纬和底纬的路径,例如立体复合纱线141穿过面纬164、166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183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立体复合纱线142穿过面纬152、154、156、158、160、162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188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其相邻的立体复合纱线穿过不同数量的面经的上方,例如141穿过2根面纬的上方,142穿过6根面纬的上方。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之中,相邻的两根立体复合纱线穿过相同数量的面经的上方。
由图1、图2和图3A--图3D所示,立体复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相邻的2根立体复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立体复合纱线对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例如立体复合纱线对141与142在从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过渡时在面纬151、163的下侧交叉,在这个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141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与142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141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与142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
由图1、图2和图3A--图3D所示,MD方向上,每根面经在面层形成一条交织路径,每根底经在底层形成一条交织路径,立体复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其面层交织部分在面层形成一条交织路径,其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在底层形成一条交织路径,面层与底层的交织路径数量均为8条,其数量之比为1比1。
第二实施例
由图4A--图4D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多层织物的典型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图2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接触底层。图中所示的是本实施例的MD方向的典型的剖视图;其4个剖视的位置与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的位置相同。从图2和图4A--图4D中可以看出,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4根底经101-104;8根面经,其中211、212等是第一面经,221、222等是第二面经;8根底纬181-188,16根面纬251-266,8根立体复合纱线。
从图4A--图4D中可以看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的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二上/二下的破斜纹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例如,面纬251穿过第一面经211的下方/立体复合纱线241、242和第二面经221的上方/第一面经212的上方/立体复合纱线244的下方、243的上方和第二面经222的上方等等依此类推;面纬252穿过第一面经211的下方/第二面经221的下方、立体复合纱线241、242的上方/第一面经212的上方/立体复合纱线244的下方、243的上方、第二面经222的上方等等依此类推。
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底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与底纬是以8综结构的四上/一下/二上/一下的飞数为3的形式斜纹交织,面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面经与立体复合纱线的数量之比为1比1。
从图4A--图4D中可以看出,面经、底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穿过面纬和底纬的路径,例如立体复合纱线241穿过面纬264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183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立体复合纱线242穿过面纬254、256、258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188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立体复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例如241和242、243和244各形成一对,相邻的2根立体复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立体复合纱线对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例如241和242在面纬251和261的下面交叉并形成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面层交织部分与底层交织部分的上下对应关系。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相邻的二根立体复合纱线穿过不同数量的面经的上方,例如241穿过1跟面纬的上方,242穿过3根面纬的上方。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之中,相邻的两根立体复合纱线穿过相同数量的面经的上方。
从图4A--图4D中可以看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面经进一步分为第一面经和第二面经,MD方向上,每根第一面经在面层形成一条交织路径,每根底经在底层形成一条交织路径,立体复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其面层交织部分和第二面经在面层形成一条交织路径,其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在底层形成一条交织路径,面层与底层的交织路径数量均为8条,其数量之比为1比1。
第三实施例
由图5A--图5D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织物的典型的剖视图。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4根面经,4根底经,8根立体复合纱线,16根面纬351-366和8根底纬181-188,图中标号:面经311、312,底经301、302,立体复合纱线341、342、343、344,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织物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的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二上/二下的破斜纹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例如,面纬351穿过面经311的下方/立体复合纱线341、342的上方/面经312的上方/立体复合纱线344的下方、343的上方等等依次类推;面纬352穿过面经311的上方/立体复合纱线341、342的上方/面经312的下方/立体复合纱线344的下方、343的上方等等依次类推。
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不相同,面经与面纬以一上/一下的平纹方式交织,立体复合纱线与面纬以二上/二下的方式交织,例如面经311穿过面纬351、353、355、357、359、361、363、365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面经312穿过面纬351、353、355、357、359、361、363、365的下方及其余面纬的上方,立体复合纱线341穿过面纬365、366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183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立体复合纱线342穿过面纬353、354、357、358、361、362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188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相同,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包括4根底经和8根底纬,底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与底纬是以8综结构的四上/一下/二上/一下的飞数为3的形式斜纹交织,立体复合纱线和底经与底纬交织的纬浮点的排列方式相同,并且面纬与底纬的数量、面经与底经的数量之比、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数量之比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立体复合纱线的交叉方式、组合方式、排列位置、交织路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四实施例
由图6A--图6D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织物的典型的剖视图。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8根面经,其中4根第一面经和4根第二面经,4根底经,4根立体复合纱线,16根面纬451-466和8根底纬481-488,图中标号:第一面经411、412,第二面经421、422,底经401、402,立体复合纱线441、442,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织物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的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二上/二下的破斜纹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例如,面纬451穿过第一面经411的下方/第二面经421的上方、立体复合纱线441的上方/第一面经412的上方/第二面经422的下方、立体复合纱线442的上方等等依次类推;面纬452穿过第一面经411的下方/第二面经421的下方、立体复合纱线441的上方/第一面经412的上方/第二面经422的上方、立体复合纱线442的上方等等依次类推。
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的立体复合纱线是以单根的形式出现的,并与一根第二面经组成一条交织路径,例如441与421组成一条交织路径,442与422组成一条交织路径,第二面经421穿过面纬452、454、456、462、464、466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立体复合纱线441穿过面纬458、460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483、488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第二面经422穿过面纬451、453、459、461、463、465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立体复合纱线442穿过面纬455、457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482、487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数量之比为2比1。
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面经与面纬的交织方式,面纬与底纬的数量,底经的数量,交织路径等等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五实施例
由图7A--图7F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24综织物的典型的剖视图。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8根面经,其中4根第一面经和4根第二面经,8根底经,8根立体复合纱线,24根面纬551-574和12根底纬581-592。图中标号:底经501、502、503、504,第一面经511、512,第二面经521、522,立体复合纱线541、542、543、544。织物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的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二上/二下的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
从图7A--图7F中可以看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MD方向上,每根第一面经在面层形成一条交织路径,每根底经在底层形成一条交织路径,立体复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其面层交织部分和第二面经在面层形成一条交织路径,其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在底层形成一条交织路径,例如:第二面经521和立体复合纱线541、542组成一条交织路径,第二面经522和立体复合纱线543、544组成一条交织路径,面层与底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之比为2比3。在另外一些32综结构的实施例之中,面层与底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之比为3比5。
上述实施例的面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之中,面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3比1或3比2,本行业的技术人员都知道这样的比例是普遍的和容易实现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实施例的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13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50之间。例如底经直径为0.20mm,底纬直径为0.35mm,面经直径为0.17mm,面纬直径为0.17mm,立体复合纱线直径为0.17mm,CMD方向的纱线密度为52根/cm~62根/cm,具有更好的成纸和耐磨性能的同时,也具有好的透气滤水性能。
在本发明的过滤及造纸织物结构中,纱线的选用是根据过滤工艺和过滤设备、造纸工艺和造纸设备对织物的要求来确定,例如可以选用单丝、复丝、加捻复丝、纱线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扁方形、椭圆形等等,纱线的材料可以是聚酯、尼龙、聚丙烯、芳族聚酰胺,而使用最多的是本行业通常使用的聚酯和尼龙。
上述实施例以图示的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以图示方式说明的上述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个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和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和一个立体复合纱线系统;
所述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
所述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
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复合纱线以单根的形式或以两根成一对的形式在MD方向与面纬和底纬交织,每根立体复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
所述面纬在CMD方向上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交织,面纬穿过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顺序为:穿过二根的上面,再穿过二根的下面,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
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在成形面层的MD方向上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面经形成第一数量的交织路径,在接触底层的MD方向上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和底经形成第二数量的交织路径,第一数量和第二数量为4的整数倍,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比为1比1或2比3或3比5;
面经、面纬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立体复合纱线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之间并穿过至少一根面纬的上侧;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经之间并穿过至少一根底纬的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D方向的立体复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立体复合纱线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之间;相邻的2根立体复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立体复合纱线对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并可以改变相邻的2根立体复合纱线的左右排列顺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经在成形面层形成的交织路径和立体复合纱线在成形面层形成的交织路径,在MD方向上彼此相邻交替排列,当面经与面纬以二上/二下的方式交织时,则立体复合纱线与面纬以一上/一下的平纹方式交织;当面经与面纬以一上/一下的平纹方式交织,则立体复合纱线与面纬以二上/二下的方式交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面经进一步包括第一面经和第二面经,其中第一面经单独形成交织路径,第二面经与相邻的单独的立体复合纱线或立体复合纱线对形成一个交织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每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和相邻的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或者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经与立体复合纱线的数量之比为1比2或1比1或2比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或3比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面纬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以破斜纹或斜纹的方式交织。
10.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13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50之间。
CN200910042091.4A 2009-08-25 2009-08-25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40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42091.4A CN101644009B (zh) 2009-08-25 2009-08-25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42091.4A CN101644009B (zh) 2009-08-25 2009-08-25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4009A true CN101644009A (zh) 2010-02-10
CN101644009B CN101644009B (zh) 2014-10-15

Family

ID=41656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4209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4009B (zh) 2009-08-25 2009-08-25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4400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8435A (zh) * 2012-09-04 2012-12-19 应城市恒达工业用呢有限公司 混纺防静电干毯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95462A2 (en) * 2000-10-05 2002-04-10 Weavexx Corporation Triple layer papermaking fabric
CN101092801A (zh) * 2006-04-28 2007-12-26 韦弗艾克斯公司 具有横向的纱线组织且顶部机器方向的纱线与底部机器方向纱线的比值为2∶3的造纸织物
CN101117778A (zh) * 2007-08-30 2008-02-06 刘勇 造纸用成型网
CN101126211A (zh) * 2007-09-21 2008-02-20 刘勇 造纸用成型网
CN101440583A (zh) * 2008-12-29 2009-05-27 安徽华辰造纸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结双层组织的造纸用成形网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95462A2 (en) * 2000-10-05 2002-04-10 Weavexx Corporation Triple layer papermaking fabric
CN101092801A (zh) * 2006-04-28 2007-12-26 韦弗艾克斯公司 具有横向的纱线组织且顶部机器方向的纱线与底部机器方向纱线的比值为2∶3的造纸织物
CN101117778A (zh) * 2007-08-30 2008-02-06 刘勇 造纸用成型网
CN101126211A (zh) * 2007-09-21 2008-02-20 刘勇 造纸用成型网
CN101440583A (zh) * 2008-12-29 2009-05-27 安徽华辰造纸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结双层组织的造纸用成形网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8435A (zh) * 2012-09-04 2012-12-19 应城市恒达工业用呢有限公司 混纺防静电干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4009B (zh) 2014-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93519B (zh) 具有最佳纸幅成形特性的成对经纱三层成形织物
CN100385067C (zh) 具有接结纱线的织物
KR100865773B1 (ko) 비균일 상부 cmd 플로트를 구비하는 제지용 삼중층성형직물
US8196613B2 (en) Multi-layer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ith paired MD binding yarns
KR100732001B1 (ko) 기계측 너클을 형성하는 기계방향 접결사를 구비한 제지용성형직물
JP2003342889A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KR100880854B1 (ko) 교차방향사 접결 및 2:3의 상부 기계방향사 대 하부기계방향사의 비를 갖는 제지용 형성직물
CN101195973A (zh) 造纸用成形织物
CA1290181C (en) Sixteen harness dual layer weave
CN101440583B (zh) 一种接结双层组织的造纸用成形网
CN101569810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1117778A (zh) 造纸用成型网
US7487805B2 (en)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ith cross-direction yarn stitching and ratio of top machined direction yarns to bottom machine direction yarns of less than 1
CN101644009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2094279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1168931A (zh) 造纸用成型网
CN101644010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1666004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1126211A (zh) 造纸用成型网
CN101666006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2086607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2094348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0523369C (zh) 造纸用成型网
CN101666005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2094347A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uan Lijun

Inventor before: Liu Yo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LIU YONG TO: YUAN LIJU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15

Termination date: 20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