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1737A - 具有平衡重的电梯 - Google Patents
具有平衡重的电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31737A CN101631737A CN200780051324.6A CN200780051324A CN101631737A CN 101631737 A CN101631737 A CN 101631737A CN 200780051324 A CN200780051324 A CN 200780051324A CN 101631737 A CN101631737 A CN 1016317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vator
- pulley
- car
- counterbalanced weight
- elong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8—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for connection to the cars or cages, e.g. couplings
- B66B7/085—Belt termination devic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把滑轮和吊索布置成使轿厢(21)悬挂的尺寸比为至少1∶2或更大(1∶4,1∶6,1∶8等)且平衡重(14)悬挂的尺寸比总是等于1∶2,形成为使得平衡重的路径等于轿厢的路径。从牵引滑轮(2)到平衡重的吊索在布置在轿厢上的滑轮以及布置在电梯井下部的滑轮(5,8)之间经过,使得在轿厢和电梯井下部之间实现在平衡重和电梯井上部之间不能获得的尺寸比部分,从而在整体上平衡轿厢和电梯井上部之间的尺寸比。有利地,本发明具有对滑轮槽道和嵌入切口的分段榫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用平衡重替代对重而使电梯设备中轿厢尺寸最大化的系统。
背景技术
在本公开中将无差别地提及具有加强吊索的平带、具有加强吊索的开槽带、圆形截面的吊索或更加简单的吊索,作为伸长悬挂元件的可能实例。
为了更加便宜和更加有效地制造电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最大程度地使所有将要安装在电梯井中的辅助装置紧凑化,即使在必须制造无机房电梯时。也就是说,为了在小尺寸的电梯井中使轿厢尺寸最大,以便获得更大的有用容积,特别是必须在电梯井宽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更新现有设备时;以及以便残疾人也能更好地进出。为了获得这种结果,可以专门地改变不同的元件,特别是改变那些在电梯井中按计划占有一定体积的元件。该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已经提出了几种方案,这些方案实际上还存在许多缺点。
一种用于减少缠绕在滑轮上的吊索数量以及因此减小这些滑轮的厚度的方法,在于增大电梯悬挂的尺寸比,这样可以使吊索数量减半或者甚至进一步减少。通过减少吊索数量来增大尺寸比的优点是减小了缠绕吊索的滑轮的厚度,特别是牵引滑轮的厚度;进一步的优点是也减小了驱动机的尺寸。在许多情况下,由于轿厢尺寸增大的优点,这会大大地减小所述占用体积。由于每个滑轮上的较小扭矩,轿厢尺寸增大导致在同等功率下速度增大。这意味着需要增大吊索和滑轮之间的摩擦。该进一步的问题可通过增大缠绕角度或者通过采用改进摩擦的材料对滑轮槽道榫接的合适方法来解决,这将在下面描述。
有人提出采用最简单的方案来实现将牵引负荷施加到吊索的被驱动分支上,该吊索分支不是分配给轿厢悬挂的,从而利用合适的重量和/或类似的具有弹簧的装置和/或机动化装置之类的装置来限定牵引负荷的固定值。如果采用第二换向滑轮,该方案将变得更为有利,其中,该第二换向滑轮形成有槽道,能够确保与牵引滑轮的参数相似的牵引参数,并且该第二换向滑轮具有被称为ISW(改进的单缠绕)的缠绕吊索系统,该ISW缠绕吊索系统在同一申请人的与本申请同时提交的申请中公开,该ISW缠绕吊索系统的特点是:吊索围绕滑轮缠绕的角度范围是大约200°至300°,从而增大摩擦(正如所知的,摩擦也与吊索围绕滑轮的缠绕角度成比例),同时吊索的进出位置布置在该换向滑轮上,以便使电机和相应滑轮在从电梯井外侧或内侧均可进入的凹部中偏移,该凹部中没有别的装置。类似地,有利地可以应用在上述本申请人的申请中公开的已知的DW(双缠绕)缠绕系统或者还有称为IDW(改进的双缠绕)的缠绕吊索系统,其中,吊索围绕换向滑轮缠绕的角度范围是大约380°至510°,同时吊索的进出位置布置在换向滑轮上,从而把电机和相应滑轮放在从电梯井外侧或内侧均可进入的凹部,该凹部中没有别的东西。
发明内容
然而,不设置对重和寻求最大程度地减小重量需要即使通过称为ISW或IDW的布置也不能获得的摩擦参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不具有任何对重的情况和除了一定百分比的有用负荷外完全地平衡轿厢重量(即可以应用平衡重)的方案之间有利地实施折衷。因此这里提出的方案可以应用平衡重。提出的电梯类型的特征在于,通过使轿厢悬挂的尺寸比为至少1∶2(或者甚至更高:1∶4,1∶6,1∶8等等),平衡重悬挂的尺寸比总是等于1∶2,从而实现对重行程等于电梯行程。
在此,尺寸比的定义是被移动质量的速度和伸长悬挂元件的速度之间的比率,因此可以是1∶2,1∶4,1∶6等。
需要明确的是,在下面的描述中平衡重不是指对重,对重平衡轿厢的质量以及由其移动的一部分负荷,而平衡重仅仅是部分地仅平衡轿厢的质量,这也是根据电梯EN81-1的欧洲标准中给出的定义。
通过这种方式,不依赖于轿厢负荷状况,电梯设备的不平衡总是能够确保轿厢下降。这样有利地减少了在提升过程中非受控轿厢移动的安全装置的需要。这进一步有利地允许使用不太复杂的电梯设备速度控制装置,因为由不平衡负荷产生的扭矩方向是独特的,因此由运动方向决定驱动电机的驱动或制动扭矩,而没有通常因轿厢负荷条件而导致的未知因素。
所提出方案的另一个特征在于,采用了尺寸比为1∶2的平衡重,其等于或小于轿厢悬挂所采用的尺寸比。该措施的附加优点是,在牵引滑轮上伸长悬挂元件的同等摩擦条件下,进一步限制了平衡重尺寸,限制了大约30%至60%,优点是更好地使用电梯井内部的空间来获得可能的最大轿厢尺寸。此外,容纳在按照计划由电梯井壁和相邻的轿厢壁限定的空间中的梁和滑轮在电梯井顶部偏移,这就允许轿厢在电梯井中提升,使得轿厢顶部处于滑轮和/或梁的下边缘上方,从而也减小了在最高平面高度和同一电梯井顶部之间的电梯井落差的最小自由高度。还可以分离平衡重,形成两个单元,每个单元具有一半重量,从而在轿厢两侧的狭小的自由空间中更容易且更有利地布置。
在此作为非限制性的示例,公开了一种吊索路径,它表示通过使用本发明可实现的多种方案中的一种。
从牵引滑轮开始朝对重延伸的吊索在布置于电梯井底部的滑轮中首先经过足够的次数,使得在平衡重和电梯井上部之间最终未实现的那部分尺寸比可以在轿厢和电梯井下部之间实现,从而在整体上平衡轿厢和电梯井上部之间的尺寸比。
平衡重质量选择成使得作用在滑轮上的吊索压力可确保足够的摩擦,并且防止在轿厢的每种负荷和使用条件下的相互滑动,特别是在全负荷制动或者甚至在超负荷的条件下。此外,平衡重质量还可以选择成部分地补偿轿厢重量,尽可能使功率消耗和用于驱动电梯的安装功率最小。
在一些有利的布置中,可以在本发明中发现前面公开的措施的细节。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多个非限制性实施例。详细地:
图1是根据本发明具有平衡重的电梯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其轿厢悬挂比为1∶4,电机处于楼层门上方的顶部上。
图2是根据本发明具有平衡重的电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其轿厢悬挂比为1∶4,且圆柱形电机处于楼层门槛下方的底部。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组图,其轿厢悬挂比为1∶4,且扁平电机处于楼层门顶部旁边。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组图,其轿厢悬挂比为1∶4,且扁平电机处于电梯井的顶部。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组图,其轿厢悬挂比为1∶4,且圆柱形电机处于与楼层门相对的底部。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组图,其轿厢悬挂比为1∶4,且平衡重被分离开。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滑轮槽道榫接和容纳其的槽形形状的透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组图,其轿厢悬挂比为1∶4,且滑轮处于轿厢顶部。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另一种方案的组图,其悬挂比为1∶2,且轿厢悬吊滑轮在轿厢地板下方横跨地布置。
图10是图9中示出的电梯的第二组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另一个方案的组图,其悬挂比为1∶2,并具有位于平衡重侧的轿厢导轨和布置在平衡重所处一侧的轿厢壁下部的轿厢悬吊滑轮。轿厢悬吊滑轮的划分开有助于减小跨越尺寸(cross bulks)。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另一个方案的组图,其悬挂比为1∶2,并具有在轿厢地板下方横跨地布置的轿厢悬吊滑轮和DW(双缠绕)型牵引。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固定开槽带的终端元件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4是图13中终端元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5是图13中终端元件的另一个透视图,以及
图16是图13中终端元件的细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和2,示出了电机1,其与牵引滑轮2构成一体,该牵引滑轮2与适用平衡重14和电梯井上部之间尺寸比的吊索的一部分19连接。该部分吊索19延伸到相对于建筑物而言布置在固定位置处的换向滑轮3。轿厢21在两个竖直的导轨24之间滑动。平衡重14的导向装置没有被示出。轿厢侧吊索在一端固定在横梁20的点11处,该横梁20在介于轿厢侧和电梯井的相邻壁之间的区域固定在轿厢投影之外的电梯轿厢21上方的建筑物上;轿厢侧吊索在另一端固定在悬挂横梁23的固定点22,该悬挂横梁23在平衡重14那侧布置在电梯井的顶部。通过布置在固定横梁20上的牵引滑轮2和换向滑轮3的逆时针旋转可以实现电梯的下降。吊索部分18调节轿厢21的升降。在电梯21下降的情况下,吊索部分18在滑轮2和3上经过,包绕滑轮7(布置在轿厢下方)的上半部分,然后包绕滑轮25。
因此,吊索18上升并缠绕在滑轮9的上半部分上,然后下降,并部分地缠绕在滑轮10的上半部分上,水平地经过轿厢下方,部分地缠绕在滑轮12的下部上,然后再从滑轮12上升并最后固定在横梁20的点11处。
缠绕在滑轮2的右半部分上的吊索部分接着简单地缠绕在滑轮3上,向下朝滑轮5下降,一旦从该滑轮5的下半部展开就再向滑轮15上升,并被缠绕于滑轮15上,然后水平地经过轿厢下方,部分地缠绕在滑轮16的上部,向下朝滑轮8下降并缠绕于滑轮8的下半部分,接着再朝布置在电梯井顶部的滑轮13上升。然后该吊索缠绕在滑轮13的上半部分,并向下朝平衡重14的悬吊滑轮4下降,以再朝上横梁23上升,该上横梁23上固定有固定点22。
参考图1,示出了电机1,其布置在楼层门上方、轿厢投影外、电梯井内的顶部,该电机1与连接到吊索18的牵引滑轮2是一体的,该吊索18沿着大于180度的弧缠绕在换向滑轮3上,该换向滑轮3布置在固定横梁20上,该固定横梁20在介于轿厢竖直投影和相邻的电梯井壁之间的区域中固定在轿厢投影外侧电梯轿厢21上方的建筑物上。轿厢21在竖直的导轨24之间滑动。平衡重的导向装置没有被示出。该吊索的轿厢侧端部固定到横梁20的固定点11,另一端固定在悬挂横梁23的固定点22,该悬挂横梁23在平衡重14那侧布置于电梯井顶部上。通过顺时针旋转牵引滑轮2和换向滑轮3使轿厢下降。滑轮18的路径如下:从固定点11朝着布置在轿厢下方的滑轮12下降,水平地经过滑轮10并部分地缠绕于滑轮10上,然后朝着布置在电梯井顶部的滑轮9上升,并缠绕于滑轮9上,接着再朝着滑轮25下降到并部分地缠绕于滑轮25上。从滑轮25开始水平地经过滑轮7,从滑轮7再朝着滑轮3上升并围绕滑轮3缠绕超过180度,再朝滑轮2延伸,与来自滑轮7的轨迹交叉。随后,该吊索缠绕在滑轮2上,并再向滑轮3延伸,滑轮3使吊索朝着滑轮5的方向向下转向,滑轮5的支撑固定在电梯井的底部,吊索从此处向上朝着轿厢底部的滑轮15上升,接着吊索从滑轮15水平地向滑轮16延伸,该滑轮16使吊索朝着滑轮13的方向向上转向,该滑轮13由布置在电梯井顶部的横梁23支撑,横梁23处于升降机的相对侧。
吊索从滑轮13向下下降到平衡重14的悬吊滑轮4,并缠绕于其上,然后再朝着上固定点22的方向向上上升,该上固定点位于悬挂横梁23上。
参考图2,其示出了电机1,该电机固定在电梯井的下部,并在轿厢投影下方部分地伸出。牵引滑轮2和电机1构成一个整体。
轿厢21在竖直的导轨24之间滑动。平衡重14的导向装置没有被示出。轿厢侧吊索端固定在横梁20的固定点11,另一端固定在悬挂横梁23的固定点22,该悬挂横梁在平衡重14侧布置于电梯井顶部。在横梁23上固定有换向滑轮9和13,所述换向滑轮9和13布置在轿厢投影的外侧,换向滑轮3固定在横梁20上,也布置在轿厢投影的外侧。通过顺时针旋转牵引滑轮2和换向滑轮3使轿厢下降。吊索路径与图1公开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上面描述过的介于滑轮7和滑轮15之间的轨迹。
吊索从滑轮7向上朝着滑轮3的方向上升并缠绕于滑轮3上,然后朝着牵引滑轮2的方向下降并缠绕于牵引滑轮2上,接着吊索再朝着滑轮15的方向上升,该滑轮15布置在轿厢的底部。
图3示出了布置在顶楼门处的扁平电机1,其处于在门附近且可从电梯井外侧接近的区域中,使得电机1和与其构成一个整体的牵引滑轮2容纳在朝向楼层门的水平轿厢投影和电机侧的电梯井壁之间的空间内。
悬挂吊索18缠绕在换向滑轮3上超过180度的弧上,该换向滑轮3布置在固定横梁20上,该固定横梁20在介于轿厢侧和相邻的电梯井壁之间的区域中且在轿厢投影外侧固定在电梯轿厢21上方的建筑物上。
包括吊索路径在内的其他的描述与在图1中示出的例子所公开的相同。
图4示出了扁平电机1,该扁平电机1在竖直的轿厢投影和电机侧的电梯井壁之间的区域中布置在轿厢投影外侧的电梯井顶部,该电机1和牵引滑轮2构成一个整体。
轿厢21在竖直的导轨24之间滑动。平衡重14的导向装置没有被示出。轿厢侧吊索端固定在横梁20的固定点11,另一端固定在悬挂横梁23的固定点22,该悬挂横梁23布置在平衡重14侧的电梯井顶部。在横梁23上固定有换向滑轮9和13,所述换向滑轮9和13布置在轿厢投影的外侧。通过顺时针旋转牵引滑轮2和换向滑轮3使轿厢下降。吊索路径与图1公开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上面描述过的介于滑轮7和滑轮15之间的轨迹。
吊索从滑轮7向上朝着牵引滑轮2的方向上升,并在牵引滑轮2上朝着滑轮5的方向缠绕,滑轮5的支撑固定在电梯井的下部,吊索缠绕到滑轮5上,接着吊索再朝着滑轮15上升,该滑轮15布置在轿厢的下部。
图8示出了扁平电机1,该扁平电机1在轿厢的竖直投影和电机侧的电梯井壁之间的区域中布置在轿厢投影外侧的电梯井顶部,该电机1和牵引滑轮2构成一个整体。该布置与在图4中示出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轿厢支撑滑轮布置于轿厢顶部。甚至吊索路径也与图4中公开的相似。
图9和10示出了一种电梯,其中,由结构103支撑的轿厢104沿导轨101竖直地滑动,导轨101通过伸长连接元件106与平衡重105连接,伸长连接元件106的一端固定在轿厢侧的固定点110上,另一端固定在平衡重侧的固定点11上。
平衡重沿导轨115竖直地滑动。
轿厢和平衡重的悬挂比为1∶2,伸长连接元件106从轿厢侧的固定点110开始,竖直地朝着布置在轿厢支撑结构底部的悬吊滑轮109下降,并部分地缠绕在该悬吊滑轮109上,然后横向地穿过轿厢下方一直到达布置在轿厢相对侧的滑轮109a,接着几乎竖直地朝着布置于电梯井顶部的牵引滑轮108a上升并缠绕于牵引滑轮108a上,然后再朝着平衡重侧的轿厢导轨上的平衡重悬吊滑轮107下降,并固定在电梯井113的顶部。
滑轮108与升降机114构成一个整体,该升降机114布置在电梯井113的顶部上并由上支撑结构112支撑。
图11示出了一种电梯,其中,由结构103支撑的轿厢104沿导轨111竖直地滑动,导轨111通过伸长连接元件6与平衡重105连接,伸长连接元件6一端固定在轿厢侧的固定点10,另一端固定在平衡重侧的固定点111。
平衡重沿导轨115竖直地滑动。
轿厢和平衡重的悬挂比为1∶2,伸长连接元件106从轿厢侧的固定点110开始,竖直地朝着布置在轿厢支撑结构下部的悬吊滑轮109下降,并缠绕在该悬吊滑轮109上,然后几乎竖直地朝着布置于电梯井顶部的牵引滑轮108上升并缠绕于牵引滑轮108上,然后再朝着平衡重悬吊滑轮107下降并缠绕于其上,接着再开始向上,直到固定在支撑111,该支撑111布置在上支撑结构112上,该上支撑结构112靠在导轨上并固定在电梯井113的上部。
滑轮108与升降机114构成一个整体,该升降机114布置在电梯井113的顶部上并由上支撑结构112支撑。
图11示出了一种电梯,其中,由结构103支撑的轿厢104沿导轨111竖直地滑动,导轨111通过伸长连接元件6与平衡重105连接,该伸长连接元件6一端固定在轿厢侧的固定点10,另一端固定在平衡重侧的111。
平衡重沿导轨115竖直地滑动。
轿厢和平衡重的悬挂比为1∶2,伸长连接元件106从轿厢侧的固定点110开始,竖直地朝着布置在轿厢支撑结构下部的悬吊滑轮109下降,并缠绕在该悬吊滑轮109上,然后几乎竖直地朝着布置于电梯井顶部的牵引滑轮108上升并缠绕于其上,然后再朝着平衡重悬吊滑轮107下降并缠绕于其上,接着再开始向上,直到固定在支撑111,该支撑111布置在上支撑结构112上,该上支撑结构112靠在导轨上并固定在电梯井113的顶部。
滑轮108与升降机114构成一个整体,该升降机114布置在电梯井113的顶部上并由上支撑结构112支撑。
伸长连接元件6在从滑轮109传到滑轮108时旋转90度,以便和这两个滑轮均适当地接合。
图12示出了与图9和10示出的类型相同的电梯的另一种形式,其中,在伸长连接元件106和牵引滑轮108之间的牵引不足以确保轿厢在任何负载的条件下的适当驱动。在这种情况下,有利地可以采用双缠绕(Double Wrap)方案,其中,将换向滑轮116增加到牵引滑轮8,该换向滑轮116布置在牵引滑轮8下方,并稍微朝平衡重侧偏移,使得伸长连接元件6的路径如在图109和110所公开的例子中那样展开,不同之处在于滑轮108、滑轮107和固定点1111之间的轨迹,该轨迹改变如下:
一旦缠绕在滑轮108上,伸长元件106就缠绕在滑轮116上,并朝着滑轮108返回,并缠绕于滑轮108上,再传到滑轮116上,从滑轮116朝着平衡重悬吊滑轮107的方向向下延伸。一旦缠绕在滑轮107上,该伸长悬挂元件然后就几乎竖直地上升,直到固定到支撑112的固定点111。
图7示出了滑轮305的榫接弧段301,这里为了方便仅示出和剖开了一个槽道,榫接弧段301嵌入具有切口306的圆形槽道307中。此外,榫接弧段提供了具有侧翼302的截面,侧翼302的目的是为吊索提供保护和侧向导向。利用可彼此分离的榫接弧段301来形成滑轮榫接,这就使得更容易分段替换,这些榫接弧段在滑轮上围绕适合于容易替换的弧安装,通过旋转滑轮就能分段替换,而不用拆下吊索来替换整个圆形榫。考虑到停机时间以及榫的维护,这在方便性和成本方面具有很大的优点。一旦由于摩擦导致榫的倒角底部(优选地,吊索邻靠在该倒角底部)磨损,吊索将接触槽道的金属表面,但是一部分仍靠在嵌入在切口306中的榫舌上。
还是参考图7,切口306的功能是为榫接弧段301提供组装系统和定位保持系统,或者在榫接弧段磨损的情况下,确保切口306和金属吊索之间有一定的摩擦,以便允许短时间地驱动电梯,尽管由于吊索与切口306接触导致磨损而不能确保获得与存在榫接时相当的吊索寿命,由于在这些条件下吊索的过度消耗,因此可以提供短时间内驱动所需的足够摩擦。
当轿厢和平衡重通过纵向开槽带连接和支撑时,带端部必须通过末端轿厢接头固定在平衡重或电梯井上。带的终端连接元件必须能够安全地确保传递作用在该带上的全部负荷。
在已知的制造模式中,带通常通过楔形件固定于楔形外壳中,该楔形件与该外壳对接。该支撑带布置在楔形外壳的两个表面之间,楔形件通过摩擦作用拖曳带并将带保持在楔形外壳中。楔形外壳和楔形件的表面都很光滑,且没有槽。
用于平带或纵向开槽带的这些类型的终端接头具有以下缺点:由楔形件施加的压缩载荷相当高,并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导致在固定区域对带的损害,其中,楔形件施加的压缩载荷用于确保带和楔形外壳之间足够的摩擦,以便安全可靠地传递由带施加的设备支撑载荷。
特别地在开槽带的情况下,由于开槽部分压靠在楔形外壳平表面上的连续压力而导致开槽带变形。
使用具有纵向槽的带404就可以实现采用终端元件401有利地利用槽的存在来固定带404。如图13所示,这些槽可以用于接合到开槽表面402,该开槽表面402形成于楔形外壳406的内侧,在该开槽表面402上必须利用摩擦在带404和终端元件401的结构之间施加应力传递。
由于槽的楔效应,在两个适当对接的开槽表面之间的较大摩擦可以减小在带404和终端元件401之间施加的平均压力,以便安全可靠地传递由带施加的悬挂力。与前面方案所需的角度相比,这样就可以对楔形件403和终端元件401采用更大的角度,以及明显地减小带404和终端元件401之间的接合区域的长度。
为了确保最大化地减小楔形件403施加给带404的压缩应力,可以在楔形件和楔形外壳的倾斜表面处,在带404和楔形外壳的无槽表面406之间嵌入带405的独立轨道,该带405的独立轨道与缠绕在楔形件403上的带的轨道408的开槽表面接合。
这样可以避免带轨道408的开槽表面被压靠在平表面上,从而避免损坏槽元件的风险。
在开槽带的支撑部被固定的区域,终端元件的上表面具有拉杆407,该拉杆407用于将带的应力传递给固定结构。
在楔形外壳406内形成的开槽表面402可以和终端元件401的支撑结构成为一个整体,或者也可以由独立元件409构成,该独立元件409适当地布置在楔形外壳内并牢固地固定在终端元件401的结构上。
图14和15示出了其中一个优选方案,其中,采用了图16中示出的独立的开槽元件409,其具有两个侧向的锥形突出410,该锥形突出410使开槽元件409具有敞开键槽式楔形形状,该开槽元件409的楔形形状与终端元件401内侧的楔形形状接合,从而该开槽元件409通过带404和相应的锁定楔403施加的力的作用而锁定在终端元件401内部。
这样就可避免轨道408的开槽表面被压靠在平表面上,从而避免损坏槽元件的风险。
在开槽带的支撑部所固定的区域,终端元件的上表面具有拉杆407,该拉杆407用于将带的应力传递给固定结构。
在楔形外壳406的内部形成的开槽表面402可以和终端元件401的支撑结构构成一个整体,或者也可以由独立元件409构成,该独立元件409适当地布置在楔形外壳内并牢固地固定在终端元件401的结构上。
图14和15示出了其中一个优选方案,其中,形成有如在图16示出的独立的开槽元件409,该开槽元件409具有两个锥形的侧向突出410,从而使开槽元件409成为键槽式楔形,该键槽式楔形与终端元件401内的楔形接合,从而通过施加在带404和相应的锁定楔403上的力的作用而把开槽元件409锁定于终端元件401上。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该方案不是唯一的可能方案,还存在其他很多的方法来固定开槽元件,例如使用具有上部90度突出的开槽板,其靠在终端元件上并通过使用固定拉杆407或其他特定固定元件保持于终端元件上。
本发明的电梯可以有利地具有另一些实施例的其他特征。在此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列出这些特征:
-平衡重路径等于轿厢路径
-滑轮3上的吊索布置方式为改进的双缠绕式(IDW),吊索在滑轮上以双缠绕方式缠绕,改进了摩擦
-相对于入口门而言在电梯的两侧将平衡重分离
-厚度大于直径的圆柱形电机
-厚度小于直径的扁平电机
-在楼层门上方的顶部定位圆柱形电机
-在与楼层门相对的底部定位圆柱形电机
-在与楼层门相对的顶部定位圆柱形电机
-在楼层门旁边的顶部定位扁平电机
-在楼层门旁边的底部定位扁平电机
-在电梯井内的顶部定位扁平电机
-在电梯井内的底部定位扁平电机
-滑轮布置在轿厢天花板上但不在轿厢地板下方
-轿厢的悬挂尺寸比为1∶6
-轿厢的悬挂尺寸比为1∶8
-如上所述,轿厢的伸长悬挂元件可以是吊索、具有加强吊索的平带或具有加强吊索的开槽带。
Claims (28)
1.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无机房式电梯,具有牵引滑轮(1),滑轮和伸长悬挂元件在电梯井中布置成使轿厢(21)的悬挂比至少为1∶4,其特征在于,轿厢(21)的平衡重(14)仅平衡轿厢侧的固定重量,且该平衡重的尺寸比小于轿厢(21)的悬挂比,该尺寸比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平衡重(14)限定为1∶2的比率,另一部分由从电梯井下部和轿厢(21)延伸的伸长悬挂元件的展开布置来实现,从而在整体上平衡轿厢(21)和电梯井上部之间的尺寸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中,平衡重(14)的路径与轿厢(21)的路径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其中,该电梯具有改进的单缠绕式(ISW)牵引,吊索以大约200°至300°的角度范围缠绕在滑轮上,从而增大摩擦,正如所熟知的,摩擦也与吊索在滑轮上的缠绕角度成比例,同时吊索的进出位置在换向滑轮上,以便将电机和相应的滑轮布置在从电梯井外部或内部可接近的没有物体的凹进部内。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其中,该电梯具有改进的双缠绕式(IDW)牵引,吊索以大约380°至510°的角度范围缠绕在换向滑轮上,并且吊索的进出位置布置在换向滑轮上,以便将电机和相应的滑轮布置在从电梯井外部或内部可接近的凹进部,且该凹进部中没有物体。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在轿厢(21)侧面分离开平衡重(14)。
6.如前面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圆柱形电机(1)布置在楼层门槛下方的底部。
7.如前面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圆柱形电机(1)布置在楼层门上方的顶部。
8.如前面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圆柱形电机(1)布置在与楼层门相对的底部。
9.如前面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圆柱形电机(1)布置在与楼层门相对的顶部。
10.如前面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扁平电机(1)布置在楼层门旁边的顶部。
11.如前面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扁平电机(1)布置在楼层门旁边的底部。
12.如前面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扁平电机(1)布置在电梯井内的顶部。
13.如前面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扁平电机(1)布置在电梯井内的底部。
14.如前面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轿厢的尺寸滑轮布置在轿厢天花板上方。
15.如前面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轿厢悬挂的尺寸比为1∶6。
16.如前面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轿厢悬挂的尺寸比为1∶8。
17.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无机房式电梯,具有牵引滑轮(2),滑轮和伸长悬挂元件在电梯井中布置成使轿厢(4)悬挂的尺寸比至少为1∶2,其特征在于,该电梯具有平衡重(5),该平衡重的悬挂尺寸比总是等于1∶2。
18.如前面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通过具有侧翼(302)的榫接弧段(301)实现滑轮榫接,所述榫接弧段彼此分离并嵌入在滑轮的具有切口(306)的圆形槽道(307)中。
19.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伸长悬挂元件由具有加强吊索的平带构成。
20.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伸长悬挂元件由具有加强吊索的开槽带构成。
21.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伸长悬挂元件由吊索构成。
22.如权利要求18、19、20和21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无机房式电梯,其中,该电梯包括与牵引滑轮(2)构成一体的电机(1),该牵引滑轮与适用平衡重(14)和电梯井上部之间尺寸比的伸长悬挂元件的一部分连接;伸长悬挂元件的该部分(19)延伸到相对于建筑物而言布置在固定位置的换向滑轮(3);轿厢(21)在竖直的导轨(21)之间滑动;轿厢侧的伸长悬挂元件在一端固定在横梁(20)的固定点(11),该横梁固定在导轨和轿厢(21)上方的建筑物上,轿厢侧的伸长悬挂元件在另一端固定在悬挂横梁(23)的固定点(22),该悬挂横梁布置在平衡重侧的电梯井顶部;适用电梯井上部和轿厢(21)之间尺寸比的伸长悬挂元件的一部分(18)在牵引滑轮和换向滑轮(2,3)上经过,绕过布置在轿厢(21)下方的滑轮(7)的下半部分,然后绕过滑轮(25);接着,该伸长悬挂元件(18)上升并缠绕滑轮(9)的上半部分,接着下降,并部分地缠绕在滑轮(10)的下半部分,水平地经过轿厢(21)的下方,并部分地缠绕在滑轮(12)的下部,接着从滑轮(12)再上升以便随后固定在横梁(20)的固定点(11);接着,已经缠绕在牵引滑轮(2)的右半部分上的伸长悬挂元件的所述部分单缠绕(改进的单缠绕,ISW)在换向滑轮(3)上,然后向滑轮(5)下降,一旦缠绕在该滑轮(5)的下部上,再上升并缠绕在滑轮(15)上,水平地经过轿厢下方,部分地缠绕在滑轮(16)的上部,向滑轮(8)下降并缠绕在该滑轮(8)下部,接着再向布置在电梯井顶部的滑轮(13)上升;然后,该伸长悬挂元件缠绕在滑轮(13)的上半部分,向平衡重(14)的悬吊滑轮(4)下降,再向上横梁(23)上升,并固定在固定点(22)。
23.如权利要求18、20和21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无机房式电梯,其中,由结构(103)支撑的轿厢(104)沿导轨(101)竖直地滑动,该导轨通过一对伸长连接元件(106)与平衡重(105)连接,每个伸长连接元件的端部固定在轿厢侧的固定点(110)上以及固定在平衡重侧的固定点(111)上,平衡重沿导轨(115)竖直地滑动,轿厢和平衡重的悬挂是双重的,每个都是1∶2类型,且每个伸长连接元件(106)从轿厢侧的固定点(110)开始,竖直地向布置在轿厢支撑结构下部的悬吊滑轮(109a)下降,横向地经过轿厢下方一直到达布置在轿厢相对侧的滑轮(109),再几乎竖直地向布置在电梯井顶部的牵引滑轮(108)上升并缠绕于牵引滑轮(108)上,然后再向平衡重的悬吊滑轮(107)下降并缠绕于平衡重的悬吊滑轮(107)上,接着再开始固定在布置于上支撑结构(118)的支撑(111)上,上支撑结构(118)靠在平衡重导轨和平衡重侧的轿厢导轨上并固定在电梯井(113)的顶部,每个牵引滑轮(108)与升降机(114)构成一体,该升降机布置在电梯井(113)的顶部上并由上支撑结构(112)支撑。
24.如权利要求18、20和21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无机房式电梯,其中,由结构(103)支撑的轿厢(104)沿导轨(101)竖直地滑动,该导轨通过一对伸长连接元件(106)与平衡重(105)连接,每个伸长连接元件的端部固定在轿厢侧的固定点(110)上以及固定在平衡重侧的固定点(111)上,平衡重沿导轨(115)竖直地滑动,轿厢和平衡重的悬挂是双重的,每个都是1∶2类型,且每个伸长悬挂元件(106)从轿厢侧的固定点(110)开始,竖直地向布置在轿厢支撑结构下部的悬吊滑轮(109)下降并缠绕在该悬吊滑轮(109)上,再几乎竖直地向布置在电梯井顶部的牵引滑轮(108)上升并缠绕于该牵引滑轮(108)上,然后再向平衡重的悬吊滑轮(107)下降并缠绕于平衡重的悬吊滑轮(107)上,接着再向上以便固定在布置于上支撑结构(112)的支撑(111)上,上支撑结构(112)靠在导轨上并固定在电梯井(113)的顶部,每个牵引滑轮(108)与升降机(114)构成一体,该升降机布置在电梯井(113)的顶部上并由上支撑结构(112)支撑,每个伸长悬挂元件(106)在悬吊滑轮(109)和牵引滑轮(108)之间经过时旋转90度,以便适当地与悬吊滑轮(109)和牵引滑轮(108)接合。
25.如权利要求20和21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无机房式电梯,其中,由结构(103)支撑的轿厢(104)沿导轨(101)竖直地滑动,该导轨通过一对伸长连接元件(106)与平衡重(105)连接,每个伸长连接元件的端部固定在轿厢侧的固定点(110)上以及固定在平衡重侧的固定点(111)上,平衡重沿导轨(115)竖直地滑动,轿厢和平衡重的悬挂是双重的,每个都是1∶2类型,通过双缠绕(DW)方案实现牵引,其中,给每个牵引滑轮(108)添加一换向滑轮(117);每个伸长悬挂元件(106)从轿厢侧的固定点(110)开始,竖直地向布置在轿厢支撑结构下部的悬吊滑轮(109a)下降并部分地缠绕在该悬吊滑轮(109a)上,横向地经过轿厢下方一直到达布置在轿厢相对侧的滑轮(109),再几乎竖直地向布置在电梯井顶部的牵引滑轮(108)上升并缠绕在滑轮(117)上,再返回牵引滑轮(108)并缠绕于牵引滑轮(108)上,然后再在换向滑轮(117)上经过,从换向滑轮(117)朝着平衡重的悬吊滑轮(107)的方向向下下降;伸长悬挂元件缠绕在平衡重的悬吊滑轮(107)上后,再几乎竖直地上升以便固定在布置于上支撑结构(112)的支撑(111)上,上支撑结构(112)靠在平衡重导轨和平衡重侧的轿厢导轨上并固定在电梯井(113)的顶部,每个牵引滑轮(108)与升降机(114)构成一体,该升降机布置在电梯井(113)的顶部上并由上支撑结构(112)支撑。
26.一种终端元件(401),其用于固定用于电梯悬挂的开槽带(404),该终端元件由具有预定角度楔形外壳(406)的中空金属结构元件(401)构成,在该楔形外壳中,开槽带(404)由锁定楔(403)的两侧固定,锁定楔的角度等于楔形外壳(406)的角度,从而啮合楔形外壳中的开槽带(404),其特征在于,在开槽带(404)支撑负荷的轨道所处的一侧上,楔形外壳(406)的内表面具有与开槽带(404)上的槽对接的槽(402)。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终端元件(401),其中,特别是在楔形外壳内的开槽表面(402)是由板形成的独立元件(409)的一部分,开槽表面(402)位于楔形的垂直扩展部(410)内,从而与用于固定的终端元件(401)的楔形外壳(406)相配合,并通过作用在开槽带(404)上的负荷使独立元件(409)保持定位。
28.如权利要求26和27所述的终端元件,其特征在于,开槽带的独立轨道(405)嵌入在楔形外壳(406)的倾斜表面和缠绕在锁定楔(403)上的开槽带(404)的开槽表面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ITMI2006A002544 | 2006-12-29 | ||
IT002544A ITMI20062544A1 (it) | 2006-12-29 | 2006-12-29 | Ascensore con peso di bilanciamento |
PCT/IB2007/004475 WO2008117112A2 (en) | 2006-12-29 | 2007-12-24 | Lift with balancing weight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31737A true CN101631737A (zh) | 2010-01-20 |
CN101631737B CN101631737B (zh) | 2012-06-20 |
Family
ID=39789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5132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31737B (zh) | 2006-12-29 | 2007-12-24 | 具有平衡重的电梯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042170A1 (zh) |
EP (3) | EP2592036A1 (zh) |
CN (1) | CN101631737B (zh) |
ES (1) | ES2410880T3 (zh) |
IT (1) | ITMI20062544A1 (zh) |
WO (1) | WO2008117112A2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91153A (zh) * | 2011-12-29 | 2012-06-13 | 广东菱王电梯有限公司 | 6︰1无机房载货电梯的曳引系统设计 |
CN107175758A (zh) * | 2016-03-13 | 2017-09-19 | 徐州共进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无外模烟道生产线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925656B1 (de) * | 2012-11-29 | 2019-07-31 | Inventio AG | Aufzugsanlage |
EP3040301B1 (en) * | 2014-12-30 | 2017-07-05 | KONE Corporation | A rope terminal assembly and a hoisting apparatus |
CN114176038B (zh) * | 2021-10-28 | 2023-04-21 | 严俊 | 一种轨道悬挂式水产养殖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20021959A (fi) * | 2002-11-04 | 2004-05-05 | Kone Corp | Hissi |
CN1329273C (zh) * | 1998-02-26 | 2007-08-01 | 奥蒂斯电梯公司 | 带有位于顶部的驱动电机的电梯系统 |
JP2002167137A (ja) * | 2000-11-29 | 2002-06-11 | Toshiba Corp | エレベータ |
JP2005022863A (ja) * | 2003-07-04 | 2005-01-27 | Fuji Hensokuki Co Ltd | 駐車場における昇降装置 |
JP5049125B2 (ja) * | 2004-07-12 | 2012-10-17 | インベンテイオ・アクテイ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 昇降機および昇降機に使用するためのプーリ組み立て体 |
FI118335B (fi) * | 2004-07-30 | 2007-10-15 | Kone Corp | Hissi |
EP2053007B1 (de) | 2004-09-13 | 2011-10-05 | Inventio AG | Tragmittelendverbindung zur Befestigung eines Endes eines Tragmittels in einer Aufzugsanlage und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eines Endes eines Tragmittels in einer Aufzugsanlage |
FR2881125B1 (fr) * | 2005-01-24 | 2008-11-07 | Serge Arnoult | Installation d'ascenseur a element lineaire unique d'entrainement de la cabine de passagers |
ATE520617T1 (de) * | 2005-03-01 | 2011-09-15 | Ind Montanesas Electricas Mecanicas S L | Maschine, hebesystem und maschinenraumloser aufzug |
DE202006002064U1 (de) * | 2006-02-09 | 2006-04-27 | Aufzugteile Bt Gmbh | Maschinenraumloser Treibkörperaufzug |
ITMI20062543A1 (it) | 2006-12-29 | 2008-06-30 | L A Consulting S A S | Combinazione di freno sulla puleffia di deviazione di ascensore e avvolgimenti di funi migliorati |
-
2006
- 2006-12-29 IT IT002544A patent/ITMI20062544A1/it unknown
-
2007
- 2007-12-24 ES ES07873334T patent/ES2410880T3/es active Active
- 2007-12-24 CN CN200780051324.6A patent/CN10163173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12-24 EP EP13075014.4A patent/EP2592036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12-24 WO PCT/IB2007/004475 patent/WO2008117112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7-12-24 EP EP07873334A patent/EP2129607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7-12-24 EP EP13075013.6A patent/EP2592034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12-24 US US12/521,399 patent/US2011004217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91153A (zh) * | 2011-12-29 | 2012-06-13 | 广东菱王电梯有限公司 | 6︰1无机房载货电梯的曳引系统设计 |
CN107175758A (zh) * | 2016-03-13 | 2017-09-19 | 徐州共进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无外模烟道生产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ITMI20062544A1 (it) | 2008-06-30 |
CN101631737B (zh) | 2012-06-20 |
EP2592036A1 (en) | 2013-05-15 |
WO2008117112A2 (en) | 2008-10-02 |
EP2592034A1 (en) | 2013-05-15 |
EP2129607A2 (en) | 2009-12-09 |
WO2008117112A3 (en) | 2009-05-22 |
ES2410880T3 (es) | 2013-07-03 |
EP2129607B1 (en) | 2013-02-20 |
US20110042170A1 (en) | 2011-0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56789C (zh) | 不带对重的电梯 | |
JP5944888B2 (ja) | エレベータ | |
EP2785628B1 (en) | Elevato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 |
AU2011257084B2 (en) | Method and elevator arrangement | |
FI124541B (fi) | Hissijärjestely | |
US20040129501A1 (en) | Gearless cable lift with a dual wind drive disk mechanism | |
EP2821357B1 (en) | An elevator system | |
ZA200403135B (en) | Elevator system | |
US11591188B2 (en) | Elevator system roping arrangement | |
CN1337916A (zh) | 牵引轮式电梯 | |
CZ20031583A3 (cs) | Výtah a tažná lanovnice výtahu | |
CN101631737A (zh) | 具有平衡重的电梯 | |
US10005642B2 (en) | Elevator and elevator rope | |
CN101626971B (zh) | 具有双牵引滑轮的电梯 | |
EP1701906A2 (en) | Elevator rope compensation device | |
EP1097101B1 (en) | Elevator system having drive motor located at the bottom portion of the hoistway | |
KR20170099951A (ko) | 엘리베이터 벨트를 위한 종단 | |
AU2014203623B2 (en) | An elevator | |
US20080314691A1 (en) | Elevator traction sheave and elevator | |
CN106061884B (zh) | 用于钢绳提升机的低结构台车 | |
CN100460302C (zh) | 电梯装置 | |
US20170217731A1 (en) | Drive with multiple looping for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 |
EP3738915B1 (en) | Koepe hoist | |
KR20210111302A (ko) | 공통의 통로에서 두개의 엘리베이터 카들을 갖는 엘리베이터 설비 | |
EP2703330B1 (en) | Eleva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20 Termination date: 20141224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