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1198A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1198A
CN101631198A CN200910152107A CN200910152107A CN101631198A CN 101631198 A CN101631198 A CN 101631198A CN 200910152107 A CN200910152107 A CN 200910152107A CN 200910152107 A CN200910152107 A CN 200910152107A CN 101631198 A CN101631198 A CN 1016311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facial
preferential
input picture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2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横畠正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31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11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1Circuitry for evaluating the brightness vari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具备:摄像部,其通过反复摄影而取得输入图像列;面部检测部,其基于输入图像列的图像数据,从各输入图像中检测人物的面部,并输出面部的位置信息;优先面部设定部;识别部,其基于位置信息,在各输入图像内探索优先面部并将优先面部与其他面部进行区别检测;和重新设定部,其在由识别部能从第一输入图像中检测而不能从第二输入图像中检测优先面部时,利用含有优先面部在第一输入图像上的位置信息的保持信息执行重新设定处理,重新设定部在重新设定处理中基于保持信息和第三输入图像上的面部的位置信息,利用与识别部的优先面部的探索条件不同的探索条件,在第三输入图像内探索作为优先面部所应重新设定的重新设定面部。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中,由于从摄影图像中检测人物的面部的处理已经被实用化,因此提出一种关注所检测出的面部、以执行照相机控制或各种应用程序的方法。虽然有时从摄影图像中检测出多个面部,但是此时可以从多个面部中设定应关注的面部并对该应关注的面部执行照相机控制或各种应用程序。将该应关注的面部称为优先面部。
例如,在具备面部检测功能的以往的数码相机中,在从一枚摄影图像(静止图像)中检测出多个面部的情况下,基于摄影图像的中心位置与摄影图像上的面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或摄影图像上的面部的大小来设定优先面部,并以与该优先面部对焦的方式执行自动调焦控制。
在考虑运动图像的情况下,要求:在某一时刻,一旦某个面部被设定为优先面部后,只要检测出该面部、就将该面部继续识别为优先面部。因此,在进行关注运动图像上的优先面部的照相机控制等的数码相机中,通过进行面部的识别处理来继续跟踪优先面部。作为该识别处理,一般利用基于图像上的面部的位置信息的识别处理。基于位置信息的识别处理是基于图像上的面部的时间方向上的位置变化具有连续性这一原理而进行的。
参照图19(a)及(b),简单说明基于位置信息的识别处理。考虑以下的情况:通过第一时刻的摄影而得到图19(a)所示的图像901后,通过第二时刻的摄影而得到图19(b)所示的图像902。第一及第二时刻间的时间长度,例如与运动图像摄影时的帧周期一致。通过与图像901及902对应的面部检测处理,从图像901中提取面部区域911及912,而从图像902中提取面部区域912及922。此时,在基于位置信息的识别处理中,通过在图像901及902之间比较面部区域的位置,将位置相近似的面部区域的面部判断为同一面部,从而进行面部的识别。在图19(a)及(b)中所示的例子中,判断为:面部区域911及912所包含的面部是同一面部,并且面部区域921及92所包含的面部是同一面部。
虽然也存在利用面部识别技术并跟踪特定的面部的技术,但是在面部识别技术中,需要从面部的图像中提取个人的特征、以跟踪特定的面部这样复杂的处理。与此相对,仅基于上述的位置信息的识别处理由于可利用简单的处理来跟踪特定的面部,因此是有益的。
虽然如上所述可进行优先面部的跟踪,但是有时由什么原因而引起作为优先面部所应捕捉的关注面部暂时不能检测。例如,在由于关注面部位于其他被摄物的后面而从照相机中看不到关注面部的情况下,即在发生了关注面部的遮蔽的情况下,在发生了该遮蔽的期间内不能检测关注面部。参照图20(a)~(c),说明此时所执行的以往的识别处理。
图20(a)、(b)及(c)的图像950、960及970分别是由第一、第二及第三时刻的摄影而得到的图像。第一时刻之后访问第二时刻,第二时刻之后访问第三时刻。在第一、第二及第三时刻,在摄影相机的摄影区域内存在两个面部FC1及FC2。从图像950中提取面部FC1及FC2对应的面部区域951及952,在第一时刻,面部FC1被设定为优先面部。在图20(a)~(c)(及后述的图21(a)~(c))中用粗实线包围的面部表示优先面部。
在第二时刻,由于被摄物的移动,面部FC1被隐藏到面部FC2的后面,因此从第二时刻的图像960中无法检测出面部FC1。符号962是从图像960中提取的面部FC2的面部区域。面部区域962的位置接近在图像960的最前面所得到的摄影图像上的优先面部的面部区域的位置(例如,面部区域951的位置)。还有,从图像960中只能检测到一个面部区域。因此,在第二时刻,代替面部FC1,与面部区域962对应的面部FC2被识别为优先面部。
由于其后的被摄物的移动,从第三时刻的图像970中检测面部FC1及FC2,从图像970中提取面部FC1及FC2的面部区域971及972。然而,由于虽然用户关注的面部是面部FC1,但是在第二时刻优先面部从面部FC1迁移为面部FC2,故通过第二及第三时刻间的识别处理,图像970的优先面部一直为面部FC2
在图20(a)~(c)对应的例子中,由于面部FC1被隐藏到面部FC2的后面,所以暂时不能检测应成为优面部的面部FC1,但是即使在面部FC1暂时移到照相机的摄影区域外(视野外)的状况下,也产生同样的现象。参照图21(a)~(c)对与该状况对应的以往的优先面部的设定方法进行说明。
图21(a)、(b)及(c)的图像950a、960a及970a分别是由第一、第二及第三时刻的摄影所得到的图像。从图像950a中提取面部FC1及FC2的面部区域951a、952a,在第一时刻,面部FC1被设定为优先面部。若通过第一及第二时刻间的面部FC1的移动等,以不能检测面部FC1的程度,面部FC1的全部或部分移到照相机的摄影区域外,则从图像960a中无法检测出面部FC1。此时,若从图像960a中检测面部FC2并提取面部FC2的面部区域962a,则照相机取代面部FC1而以面部FC2作为优先面部进行重新设定。通过其后的面部FC1的移动或照相机的移动镜头等,即使在第三时刻从图像970a检测面部FC1及FC2并提取这些面部区域971a及972a,通过第二及第三时刻间的识别处理,图像970a的优先面部也一直为面部FC2
由此,在暂时不能检测作为优先面部所应捕捉的关注面部时,若利用与检测关注面部的期间相同条件单一地执行识别处理,则有时与关注面部不同的面部被设定为优先面部。此时,不能继续对关注面部进行照相机控制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相关的摄像装置具备:摄像部,其通过反复摄影而取得在时间序列方向上排列多个输入图像所形成的输入图像列;面部检测部,其基于所述输入图像列的图像数据,从各输入图像中检测人物的面部,并输出表示图像上的检测面部的位置的位置信息;优先面部设定部,其从由所述面部检测部所检测的一个以上的面部中设定优先面部;识别部,其基于由所述面部检测部所检测的面部的位置信息,在各输入图像内探索所述优先面部,并将所述优先面部与其他的面部进行区别、检测;和重新设定部,其由所述识别部从所述优先面部的设定后得到的第一输入图像中能检测优先面部、而在由所述识别部从所述第一输入图像之后得到的第二输入图像中不能检测所述优先面部时,保持含有所述第一输入图像上的所述优先面部的位置信息的保持信息,并利用所述保持信息执行所述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处理,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新设定部在所述重新设定处理中,基于所述保持信息和所述第二输入图像之后得到的第三输入图像上的面部的位置信息,利用与所述识别部的所述优先面部的探索条件不同的探索条件,在所述第三输入图像内探索作为优先面部而应重新设定的重新设定面部。
具体地说,例如,在由所述识别部检测出所述优先面部且在时间上连续的两枚输入图像由第四及四五输入图像构成,并在第四输入图像的取得后取得所述第五输入图像的情况下,所述识别部对所述第五输入图像设定以所述第四输入图像上的所述优先面部的位置为基准的第一探索范围,在所述第一探索范围内进行所述第五输入图像上的所述优先面部的探索,另一方面,所述重新设定部对所述第三输入图像设定以所述第一输入图像上的所述优先面部的位置为基准的第二探索范围,在所述第二探索范围内进行所述第三输入图像上的所述重新设定面部的探索,所述第二探索范围的大小比所述第一探索范围的大小还大。
并且,例如,所述重新设定部禁止将由所述第一输入图像检测出的所述优先面部以外的面部作为所述重新设定面部进行探索。
更具体地说,例如,所述识别部基于包含关注输入图像且在时间上连续的输入图像上的所述位置信息,按照每个面部进行由所述面部检测部所检测的面部的识别,根据该识别来判断从所述关注输入图像中检测到的面部是否是在所述关注输入图像中新检测出的面部或者是否是在比所述关注输入图像更靠前的输入图像中检测出的面部,所述重新设定部基于所述判断的结果进行所述重新设定处理,以便:将由所述面部检测部从所述第三输入图像的所述第二探索范围内检测的面部内的从所述第二输入图像中检测不出的面部、且在所述第三输入图像中新检测出的面部作为所述重新设定面部进行探索。
另外,例如,该摄像装置还具备移动检测部,其检测不同的输入图像间的优先面部的移动,所述重新设定部按照在由所述识别部检测出优先面部期间内所述优先面部的移动,使所述第二探索范围的形状可变。
另外,例如所述保持信息中含有表示所述第一输入图像上的所述优先面部的特征的附加信息,所述重新设定部不仅基于所述优先面部的位置信息也基于所述附加信息来执行所述重新设定处理。
本发明的意义或效果根据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可以明显地看出。然而,以下的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以及各构成要件的术语的意义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内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关的摄像装置的整体框图。
图2是图1的摄像部的内部构成图。
图3是图1的摄像装置中固有的面部处理组件的内部框图。
图4(a)~(c)是用于说明利用图3的面部跟踪部所执行的识别处理的内容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利用图3的面部跟踪部所执行的识别处理的内容的图。
图6是表示图3的面部信息管理表的数据构造的图。
图7是表示面部区域的坐标值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3的优先面部设定部执行的优先面部的设定方法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图3的优先面部设定部执行的其他优先面部的设定方法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3的优先面部设定部执行的又一优先面部的设定方法的图。
图11是关注优先面部的跟踪的图1的摄像装置的动作流程图。
图12(a)~(e)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关的两个面部的位置的时间变化和优先面部的设定的形态的图。
图13(a)~(e)是表示与图12(a)~(e)对应的各时刻的面部信息管理表的数据内容的图。
图14是表示关注的面部移到重新探索范围外的形态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应用例相关的优先面部的重新探索范围的图。
图16是表示面部的倾斜度的意义的图。
图17(a)~(c)是表示正脸、斜脸及侧脸的意义的图。
图18(a)~(e)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关的两个面部的位置的时间变化和优先面部的设定的形态的图。
图19(a)及(b)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相关的识别处理的内容的图。
图20(a)~(c)是表示以往的识别处理的执行时所观测的优先面部的移动的形态的图。
图21(a)~(c)是表示以往的识别处理的执行时所观测的优先面部的移动的其他形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在所参照的各图中,对同一部分添加同一符号,作为原则省略同一部分相关的重复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关的摄像装置1的整体框图。摄像装置1,例如是数码摄像机。摄像装置1可摄影运动图像及静止图像,并且在运动图像摄影中可同时摄影静止图像。
[基本构成的说明]
摄像装置1具备摄像部11、AFE(Analog Front End)12、视频信号处理部13、话筒14、声音信号处理部15、压缩处理部16、DRAM(DynamicRandom Access Memory)或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等的内部存储器17、SD(Secure Digital)卡或磁盘等的外部存储器18、扩展处理部19、视频输出电路20、声音输出电路21、TG(定时信号发生器)22、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23、总线24、总线25、操作部26、显示部27和扬声器28。操作部26具有录像按钮26a、快门按钮26b及操作键26c等。摄像装置1内的各部分借助总线24及25进行各部分间的信号(数据)的交换。
TG22生成用于控制摄像装置1整体的各动作的时间的时间控制信号,并将所生成的时间控制信号提供给摄像装置1内的各部分。时间控制信号包含垂直同步信号Vsync和水平同步信号Hsync。CPU23总体控制摄像装置1内的各部分的动作。操作部26接受用户的操作。对操作部26的操作内容被传达到CPU23。摄像装置1内的各部分根据需要在信号处理时将各种数据(数字信号)暂时存储于内部存储器17。
图2是图1的摄像部11的内部构成图。通过在摄像部11中利用彩色滤波器等而使摄像装置1构成为能通过摄影来生成彩色图像。
摄像部11具有光学系统35、光圈32、摄像元件33和驱动器34。光学系统35构成为具备包括变焦透镜30及聚焦透镜31的多枚透镜。变焦透镜30及聚焦透镜31可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驱动部34基于来自CPU23的控制信号,通过控制变焦透镜30及聚焦透镜31的各位置及光圈32的开度,从而控制摄像部11的焦距(视场角)及焦点位置及向摄像元件33的入射光量。来自被摄物的入射光借助构成光学系统35的各透镜及光圈32而入射到摄像元件33。构成光学系统35的各透镜使被摄物的光学像在摄像元件33上成像。TG22生成用于驱动同步于上述时间控制信号且用于驱动摄像元件33的驱动脉冲,并将该驱动脉冲提供给摄像元件33。
摄像元件33例如是由CCD(Charge Coupled Devices)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等构成的固体摄像元件。摄像元件33对经由光学系统35及光圈32而入射的光学像进行光电变换,并向AFE12输出由该光电变换得到的电信号。更具体地说,摄像元件33具备二维排列成矩阵状的多个受光像素,在各摄影中,各受光像素蓄积与曝光时间相对应的电荷量的信号电荷。来自具有与所蓄积的信号电荷的电荷量成正比的大小的各受光像素的电信号,按照来自TG22的驱动脉冲被依次输出到后级的AFE12中。在入射到光学系统35中的光学像相同且光圈32的开度相同的情况下,来自摄像元件33的电信号的大小(强度)与上述曝光时间成正比地增大。
AFE12对由摄像元件33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放大,并在将所放大的模拟信号变化为数字信号之后输出到视频信号处理部13。AFE12中的信号放大的放大幅度由CPU23控制。视频信号处理部13对由AFE12的输出信号所表示的图像实施各种图像处理,并生成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相关的视频信号。视频信号由表示图像的亮度的亮度信号Y和表示图像的颜色的色差信号U及V构成。
话筒14将摄像装置1的周边声音变换为模拟的声音信号,声音信号处理部15将该模拟的声音信号变换为数字的声音信号。
压缩处理部16利用规定的压缩方式压缩来自视频信号处理部13的视频信号。在运动图像或静止图像的摄影或记录时,所压缩的视频信号被记录于外部存储器18。另外,压缩处理部16利用规定的压缩方式压缩来自声音信号处理部15的声音信号。在运动图像的摄影及记录时,来自视频信号处理部13的视频信号和来自声音处理部15的声音信号,在压缩处理部16中一边在时间上相互关联一边被压缩,压缩后的信号被记录于外部存储器18。
录像按钮26a是用于指示运动图像的摄影或记录的开始/结束的按钮开关,快门按钮26b是用于指示静止图像的摄影或记录的按钮开关。
在摄像装置1的动作模式中含有可摄影运动图像及静止图像的摄影模式和在显示部27中再生显示外部存储器18所存储的运动图像及静止图像的再生模式。按照操作键26c对应的操作,实施各模式间的迁移。在摄影模式中,在规定的帧周期内依次进行摄影,由摄像元件33取得按照时间序列排列的图像列。将形成该图像列的各像素称为“帧图像”。
在摄影模式中,若用户按下录像按钮26a,则在CPU23的控制下,该按下后所得到的各帧图像的视频信号及与其对应的声音信号经由压缩处理部16而被依次记录在外部存储器18中。运动图像摄影开始后,若用户再次按下录像按钮26a,则摄像信号及声音信号向外部存储器18的记录结束,即一个运动图像的摄影结束。另外,在摄影模式中,若用户按下快门按钮26b,则进行静止图像的摄影及记录。
在再生模式中,若用户对操作键26c实施规定的操作,则表示外部存储器18所记录的运动图像或静止图像且被压缩的视频信号,在扩展处理部19中被扩展后被送到视频输出电路20中。另外,在摄影模式中,通常与录像按钮26a及快门按钮26b对应的操作内容无关,依次进行视频信号处理部13的视频信号的生成,该视频信号被送到视频输出电路20。
视频输出电路20将所给予的数字的视频信号变换为利用显示部27可显示的形式的视频信号(例如,模拟的视频信号)并输出。显示部27是包含液晶显示面板及驱动其的集成电路等的显示装置,其显示与由视频输出电路10所输出的视频信号相对应的图像。
另外,在再生模式中,在再生运动图像时,与外部存储器18中所记录的运动图像相对应且被压缩的声音信号也被送到扩展处理部19。扩展处理部19扩展所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并送到声音输出电路21中。声音输出电路21将所给予的数字的声音信号变换为利用扬声器28可输出的形式的声音信号(例如,模拟的声音信号)并向扬声器28输出。扬声器28将来自声音输出电路21的声音信号作为声音并输出到外部。
另外,借助设置在摄像装置1中的外部输出端子(未图示),可向外部设备(外部的显示装置等)供给来自视频输出电路20的视频信号及来自声音输出电路21的声音信号。
只要没有特别描述,以下的说明就都是摄影模式中的摄像装置1的动作的说明。
[面部处理组件的构成]
摄像装置1具备面部检测功能,能够利用面部检测功能进行照相机控制或执行各种应用程序。在图3中表示特别关注面部检测功能的摄像装置1的部分框图。由按照符号51~54所参照的各部分构成的面部处理组件50主要通过视频信号处理部13、CPU23及存储器14来实现。例如,面部检测部51被设置在视频信号处理部13,面部跟踪部52及优先面部设定部54通过视频信号处理部13或通过CPU23和视频信号处理部13来实现。面部信息管理表53被设置在内部存储器17内。另外,图1中所示的其他的部分也根据需要参与图3中所示的各部分的功能的实现。
说明图3中所示的各部位的功能。另外,随着时间的行进,以时刻t1、t2、……、tn-1、tn、tn+1、……的顺序进行访问(n为整数)。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相邻的时刻tn-1及tn间的时间长度与帧周期一致。因此,由时刻tn-1的摄影所得到的帧图像和由时刻tn的摄影所得到的帧图像是在时间上连续得到的两枚帧图像。但是,也可以将时刻tn-1及tn间的时间长度设为帧周期的整数倍(例如,2倍或3倍)。以下,也将由时刻tn的摄影所得到的帧图像单独称为时刻tn的帧图像(即使对于时刻tn-1等也一样)。
另外,关于某个图像,将表示该图像的信息的数据称为图像数据。对于某个图像,该图像的图像数据和该图像的视频信号都是表示该图像的信息。因此,能够捕捉到与图像数据和视频信号等效的信息。
帧图像的图像数据作为与面部检测部51相对的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而提供给面部检测部51。面部检测部51基于提供给自身的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从输入图像中检测人物的面部,并提取包含所检测出的面部的面部区域。作为检测图像中所包含的面部的方法,知道有各种方法,面部检测部51也可采用任意的方法。
典型的是,例如将输入图像内所设定的关注区域的图像与具有规定的图像尺寸的标准面部图像进行对比,并对两图像的相似度进行判断,基于该相似度来检测关注区域中是否含有面部(关注区域是否为面部区域)。在输入图像中,关注区域以像素为单位在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上偏移。并且,对比偏移后的关注区域的图像和标准面部图像,并再次判断两图像的相似度,进行同样的检测。因此,例如一边从输入图像的左上向右下方向以像素为单位偏移、一边更新设定关注区域。另外,以一定比例缩小输入图像,对缩小后的图像进行同样的面部检测处理。通过反复进行这种处理,能够从输入图像中检测任意大小的面部。
由面部检测部51从帧图像中所提取的面部区域的形状是矩形(其中,也可将该形状设为矩形以外的形状)。由面部检测部51从所关注的帧图像中提取1个或多个面部检测区域,输出含有对各面部区域的位置及大小进行确定的信息的面部检测信息。将由面部检测部51导出帧图像内的面部区域的位置及大小的处理称为面部检测处理。能够按照每个帧图像进行面部检测处理。
面部跟踪部52基于按照每个帧图像进行的面部检测处理的结果(即,面部检测信息),在时间上相邻的帧图像间按照每个面部进行面部的识别处理,并基于面部检测处理及识别处理的结果来依次更新面部信息管理表53内的数据。通过面部的识别处理来判断在某个帧图像中所出现的面部和在其他的帧图像中所出现的面部是否是同一面部(同一人物的面部)。
识别处理是基于图像上的面部在时间方向上的位置变化在帧图像列内具有连续性的原理而进行的。参照图4(a)~(c)对其进行具体地说明。在图4(a)及(b)中,图像201及202分别表示时刻tn-1及tn的帧图像的例子。矩形区域211及221是从图像201中提取出的面部区域,矩形区域212及222是从图像202中提取出的面部区域。在图4(c)中,在共同的坐标面上示出面部区域211、212、221及222。点211c、212c、221c及222c表示面部区域211、212、221及222的中心。
时刻tn-1及tn间的时间长度,例如是1/60秒或1/30秒。由此,面部区域211及212如果是同一面部对应的面部区域,则通常面部区域211及212的位置近似。识别处理是基于该位置的相似度而执行的。即使对于面部区域221及222而言也同样。
具体地说,将以点211c为中心的半径TH1的圆的内侧区域定义为探索范围213,并判断中心存在于该探索范围213内的面部区域是否在图像202上。并且,在图像202上存在该面部区域的情况下,判断为该面部区域中所包含的面部和面部区域211中所包含的面部是同一面部。在图4(a)~(c)中所示的例子中,由于面部区域212的中心212c存在于探索区域213内,故被判断为:面部区域212中所包含的面部和面部区域211中所包含的面部是同一面部。另一方面,由于面部区域222的中心222c未存在于探索区域213内,因此被判断为:面部区域222中所包含的面部和面部区域211中所包含的面部是不同的面部。
同样,将以点221c为中心的半径TH1的圆的内侧区域定义为探索范围223,并判断中心存在于该探索范围223内的面部区域是否在图像202上。并且,在图像202上存在该面部区域的情况下,判断为:该面部区域中所包含的面部和面部区域221中所包含的面部是同一面部。在图4(a)~(c)中所示的例子中,由于面部区域222的中心222c存在于探索区域223内,因此被判断为:面部区域222中所包含的面部和面部区域221中所包含的面部是同一面部。另一方面,由于面部区域212的中心212c不在探索区域223内,因此被判断为:面部区域212中所包含的面部和面部区域221中所包含的面部是不同的面部。
假设中心存在于探索区域213内的面部区域在图像202上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只要将该多个面部区域各自的中心和中心211c的距离进行比较,确定最短距离对应的图像202上的面部区域,判断为所确定的面部区域中所包含的面部和面部区域211中所包含的面部是同一面部即可。即使对于探索区域223而言也同样。
TH1是为了区别时刻tn-1的帧图像上所关注的面部区域和时刻tn的帧图像上所关注的面部区域是否是同一人物的面部而设定的标准距离(图像上的标准距离)。可以预先设定TH1的值。也可使TH1的值按照面部区域的大小进行变化。
另外,也可以求出时刻tn-1的帧图像上所关注的面部区域与时刻tn的帧图像上所关注的面部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的面积,基于该面积进行识别处理。此时,例如对如图5所示的面部区域211及212相互重合的重叠区域214进行确定,并求出该重叠区域214的图像上的面积。然后,导出该求出的面积除以面部区域211或212的面积的值。并且,如果导出的值在规定的标准值以上,则判断为:面部区域211及212中所包含的面部是同一面部,反之则判断为:面部区域211及212中所包含的面部是不同的面部。即使对于面部区域221及222中所包含的面部而言,基于面部区域221及222的重叠区域224的面积也能进行同样的处理。由于重叠区域214的面积依赖于中心211c及212c之间的距离,因此基于重叠区域214的面积的识别处理,最终也可以说和基于上述的中心间距离的识别处理是等效的。
通过这种识别处理,面部跟踪部52对从过去的帧图像(例如,时刻tn-1的帧图像)中所检测出的面部和从当前的帧图像(例如,时刻tn的帧图像)中所检测出的面部进行识别。
面部检测处理及识别处理的结果反映到面部信息管理表53(以下,简称为表53)内的数据中。图6中表示表53的数据构造。在图6中表示检测出相互不同的3个人物对应的3个面部时的表53的数据构造。对该3个面部分配面部号码1、2及3,按照每个面部在表53中存储有表示面部的位置、履历标志及优先面部标志的数据和附加信息。面部号码i的位置由(xi_1,yi_1)及(xi_2,yi_2)来表示。i是自然数,在仅考虑面部号码1~3的情况下,是1、2或3。
如图7所示,(xi_1,yi_1)及(xi_2,yi_2)表示与面部号码i对应的面部区域的左上角及右上角的坐标值(图像空间上的坐标值)。xi_1,yi_1表示其左上角的水平方向坐标值及垂直方向坐标值,xi_2,yi_2表示其右下角的水平方向坐标值及垂直方向坐标值。
与面部号码i对应的履历标志表示与该面部号码i对应的面部是否是从过去的帧图像中连续检测出的面部。各履历标志中带入“past”或“new”。与面部号码i对应的履历标志为“past”,则表示:与面部号码i对应的面部是从过去的帧图像中连续检测出的面部,与面部号码i对应的履历标志为“new”,则表示与面部号码i对应的面部是在最新的帧图像中新检测出的面部。
例如,考虑从时刻t1~时刻tn-2的帧图像中不能检测出人物PA的面部且从时刻tn-1~时刻tn的帧图像中能检测出人物PA的面部的情况。另外,对人物PA的面部分配面部号码1。此时,面部号码1的履历标志在时刻tn-1的帧图像对应的面部检测处理及识别处理后且在时刻tn的帧图像对应的面部检测处理及识别处理前为“new”,在时刻tn的帧图像对应的面部检测处理及识别处理后为“past”。
并且,进一步假设从时刻tn+1~tn+4的帧图像中不能检测出人物PA的面部且从时刻tn+5的帧图像中能检测出人物PA的面部的情况。此时,由于通过时刻tn+1~tn+4的帧图像对应的面部检测处理及识别处理从帧图像中不能检测出人物PA的面部,因此面部符号1的履历标志暂时被复位(被复位的履历标志没有任何意义)。然后,若通过时刻tn+5的帧图像对应的面部检测处理及识别处理从时刻tn+5的帧图像中能检测出人物PA的面部,则对人物PA的面部重新分配面部号码1并且面部号码1的履历标志变为“new”。
但是,在摄像装置1中能够利用面部检测功能进行照相机控制或执行各种应用程序。虽然有时也会从帧图像中检测出多个面部,但是此时从多个面部中设定应关注的面部,并对该应关注的面部执行照相机控制或各种应用程序。将该应关注的面部称为优先面部。
通过表53内的优先面部标志来规定哪一个面部是优先面部。在优先面部标志中代入“1”的面部号码的面部是优先面部,在优先面部标志中代入“0”的面部号码的面部不是优先面部。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只在面部号码2的优先面部中代入“1”,因此将面部号码2对应的面部作为优先面部处理。
优先面部的初始设定由图3的优先面部设定部54来进行。优先面部设定部54基于图像数据通过自动或用户的手动操作来设定优先面部。参照图8~图10,以下例示在优先面部设定部54中可利用的优先面部的设定方法。在图8~图10中用粗实线所包围的面部表示优先面部。
例如,如图8所示,从时刻t1的帧图像中对各帧图像顺次执行面部检测处理,可以将最初检测出的面部设定为优先面部。
或者,例如,也可以将由在触发条件成立时所得到的帧图像检测冲击的面部设定为优先面部。触发条件,例如在对图1的操作部26实施规定操作时成立。
在从触发条件成立时所得到的帧图像中提取出多个面部区域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与面部的大小成正比的面部区域的大小作为基准来设定优先面部。即,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将多个面部区域内具有最大的大小的面部区域的面部设定为优先面部。
在从触发条件成立时所得到的帧图像中提取出多个面部区域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面部区域的位置作为基准来设定优先面部。即,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确定在多个面部区域内面部区域的中心和帧图像的中心最近的面部区域并将该面部区域的面部设定为优先面部。
又例如,也可以接受由用户进行的指定优先面部的操作并按照该操作来设定优先面部。
在表53内的附加信息中能够存储面部的种种信息。在图6中省略了附加信息的具体内容的图示。对附加信息的利用方法见后述。
一旦某个面部被设定为优先面部后,只要通过面部检测处理检测出该面部,就可以要求该面部被继续识别为优先面部。因此,在摄像装置1中,在优先面部设定部54进行的优先面部设定后,反复执行上述的面部检测处理及识别处理,并在图像上跟踪包含优先面部和优先面部以外的面部的各面部。在摄像装置1中,不必采用面部识别技术那种复杂的处理,仅基于面部区域的位置信息就可以执行该跟踪。也就是说,不需要例如面部识别技术那样从面部的图像中提取个人的特征并跟踪特定的面部之类的复杂的处理。
但是,若在由于其他的被摄物而发生暂时性遮蔽优先面部的情况下,则不能从当前帧图像中检测出优先面部,结果暂时难以跟踪。虽然想避免由于优先面部的遮蔽而不能进行面部检测的问题,但是要求在消除了遮蔽时正确地重新开始优先面部的跟踪的能力。摄像装置具备可正确地重新开始优先面部的跟踪的特征的功能。
[优先面部跟踪的动作顺序]
参照图11对实现该功能的动作顺序进行说明。图11是关注优先面部的跟踪的摄像装置1的动作流程图。步骤S1~S10的各处理由面部处理组件50执行。
首先,在步骤S1中进行面部检测部51的面部检测处理。该面部检测处理是针对当前的帧图像而进行的。当前的帧图像是指在进行面部检测处理等的处理的时候所得到的最新的帧图像。步骤S1的面部检测处理是周期性进行的,该面部检测处理的执行周期与时刻tn-1及tn间的时间长度相同。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时刻tn-1及tn间的时间长度与帧周期一致。因此,步骤S1的面部检测处理按照每个帧图像来执行。但是,也可将步骤S1的面部检测处理的执行周期设为帧周期的整数倍(例如2倍或3倍)。
若在步骤S1中进行面部检测处理,则移行到步骤S2。在步骤S2中,面部处理组件50基于步骤S1的面部检测处理的结果来判断是否从当前的帧图像中检测出一个以上的面部。当从当前的帧图像中检测出一个以上的面部时,移行到步骤S4。当从当前的帧图像中一个面部也没检测出时,则执行步骤S3的复位处理,然后返回步骤S1。在复位处理中表53内的数据被全部消除。
在步骤S4中,由优先面部设定部54判断是否已经设定优先面部。当由优先面部设定部54已经设定了优先面部时,移行到步骤S6,但是还未设定优先面部时,则移动到步骤S5。在步骤S5中,在由优先面部设定部54进行了优先面部的设定之后,返回到步骤S1。优先面部的设定结果反映于表53内的优先面部标志。另外,在步骤S5中,没有必要始终进行优先面部的设定。在由优先面部设定部54还未进行优先面部的设定的期间,由于反复发生由步骤S4向步骤S5的移动,因此可以在必要的时间进行优先面部的设定。
在步骤S6中由面部跟踪部52进行上述的识别处理。具体地说,基于上次或本次的面部检测处理的结果,即基于相对上次及本次的帧图像而生成的面部检测信息来进行从上次的帧图像所检测的面部和从本次的帧图像所检测的面部的识别。本次的帧图像和上述的当前的帧图像是同一意思。如果上次的帧图像是时刻tn-1的帧图像,则本次的帧图像是时刻tn的帧图像。步骤S1的面部检测处理的结果与步骤S6的识别处理的结果都反映于表53内的数据。
其后,在步骤S7中,判断是否从本次的帧图像检测出优先面部。在上次及本次的帧图像上存在被设定为优先面部的面部且该面部的检测及识别成功的情况下,被判断为从本次的帧图像检测出优先面部,并从步骤S7返回到步骤S1,并反复执行上述的步骤S1以后的各处理。另一方面,从本次的帧图像未检测出优先面部时,判断为优先面部消失了并移行到步骤S8。在步骤S8~S10中执行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处理。在步骤S8~S10中的重新设定处理由面部跟踪部52执行。
在重新设定处理中,首先,在表53内保持检测出优先面部的最近的帧图像上的优先面部的信息。以下将在此所保持的信息称为优先面部保持信息。在优先面部保持信息中含有检测出优先面部的最近的帧图像上的优先面部的位置信息,也含有优先面部的附加信息。在步骤S8中,面部跟踪部52基于优先面部保持信息中所包含的优先面部的位置信息来设定优先面部的重新探索范围。其后,在步骤S9中,将该重新探索范围适用于本次的帧图像,并判断在本次的帧图像上的重新探索范围内是否存在新检测出的面部。并且,当在本次的帧图像上的重新探索范围内存在新检测出的面部时,在步骤S10中将新检测出的面部作为优先面部进行重新设定之后再返回到步骤S1。另一方面,当在本次的帧图像上的重新探索范围内不存在新检测出的面部时,则不必重新设定优先面部而返回到步骤S 1。
沿着具体的事例α,对按照图11的动作流程图的具体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图12(a)~(e)的图像300、310、320、330及340分别表示沿着该具体的事例α的时刻t1、t2、tn-1、tn及tn+5的帧图像(在该具体的事例α中,n≥4)。另外,图13(a)~(e)表示时刻t1、t2、tn-1、tn及tn+5中的表53的数据。在图13(a)~(e)中,虽然表示面部区域的位置的坐标值的图示及附加信息的具体的内容的图示被省略了,但是这些坐标值及附加信息却按照面部检测处理或识别处理的结果被依次更新。
在事例α中,首先,从时刻t1的帧图像300中检测两个人物对应的面部FC1及面部FC2。面部区域301及302分别是从帧图像300中提取出的面部FC1及FC2的面部区域。假设向面部FC1及FC2分配了面部号码1及2。另外,在该时候不进行优先化设定部54的优先面部的设定。结果,此时,如图13(a)所示,面部号码1及2的履历标志都为“new”且面部号码1及2的优先面部标志都为“0”。
其后,设从时刻t2的帧图像310中也能检测出面部FC1及FC2。因此,如图13(b)所示,面部号码1及2的履历标志都为“past”。面部区域311及312分别是从帧图像310中提取出的面部FC1及FC2的面部区域。另外,在时刻t2,面部FC1被设定为优先面部。其结果,只向面部号码1的优先面部标志代入“1”。
以后,从时刻t3~时刻tn-1的各帧图像中检测面部FC1及FC2。此时,对时刻t3~时刻tn-1的各帧图像执行步骤S1、S2、S4、S6及S7。由于从时刻t3~时刻tn-1的各帧图像中检测出作为优先面部的面部FC1,因此对时刻t3~时刻tn-1的各帧图像不执行由步骤S8~S10构成的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处理。图12(c)的面部区域321及322分别是从时刻tn-1的帧图像320中提取出的面部FC1及FC2的面部区域。
由于真实空间上的被摄物的移动,在时刻tn-1,面部FC1的一部分被隐藏到面部FC2的后面。在时刻tn,面部FC1的遮蔽量变大,从而不能进行面部FC1的检测。即,通过时刻tn的帧图像330对应的面部检测处理,只能从帧图像330中检测出面部FC2,而不能检测作为优先面部的面部FC1。如果是那样,则经由步骤S6及S7移到步骤S8并执行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处理。图12(d)的面部区域332是从时刻tn的帧图像330中提取出的面部FC2的面部区域。
如上所述,在重新设定处理中,在表53内保持检测出优先面部的最近的帧图像上的优先面部的信息,即优先面部保持信息。从事例α的重新设定处理的开始时刻可以看出,检测出优先面部的最近的帧图像是时刻tn-1的帧图像320。因此,帧图像320上的优先面部的信息作为优先面部保持信息而被保持在表53内。在图13(d)中示出的时刻tn的表53中,省略了该保持的形态,虽然面部号码1的各信息为空白,但是也可在应存储面部号码1的各信息的存储区域中存储优先面部保持信息。
跟踪部52为了再次探索优先面部,在步骤S8中设定优先面部的重新探索范围。图12(d)及(e)中所示的赋予了符号355的圆的内侧是重新探索范围。面部跟踪部52基于优先面部保持信息中所包含的优先面部的位置信息来设定重新探索范围335。更具体地说,将以中时刻tn-1的帧图像320上的面部区域321的中心为中心而具有且半径TH2的圆的内侧区域设定为重新探索范围335。其中,TH2具有比规定图4(c)中所示的探索范围213(及223)的半径的上述TH1还大的值。因此,重新探索范围335比图4(c)中示出的探索范围213大。
在步骤S9中,面部跟踪部52判断新检测出的面部是否存在于重新探索范围335内。并且,仅在被确认了其存在的情况下进行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更具体地说,从应重新设定优先面部的帧图像(在事例α中,时刻tn~tn+5的帧图像)中探索重新探索范围335内具有中心的面部区域且被代入了“new”的履历标志的面部区域,仅在探索到那种面部区域的情况下,将所探索到的面部区域的面部作为优先面部进行重新设定。
时刻tn+1~tn+4的各帧图像是与时刻tn的帧图像330相同的图像,从时刻tn+1~tn+4的各帧图像中只能检测出面部FC2。从时刻tn+1~tn+4的各帧图像中所提取的面部FC2的面部区域的中心位于重新探索范围335内。但是,由于面部FC2即使在时刻tn-1~tn+3的各帧图像中也能检测出,因此面部FC2的面部区域对应的履历标志为“past”。结果,面部FC2不能被设定为优先面部。
其后,设从时刻tn+5的帧图像340中检测出面部FC1及FC2。图12(e)的面部区域341及342分别是从时刻tn+5的帧图像340中提取出的面部FC1及FC2的面部区域。面部区域341的面部并不是从过去的帧图像连续检测出的面部,而是在最新的帧图像(即,帧图像340)中新检测出的面部。因此,在面部区域341对应的履历标志中代入“new”。另外,面部区域341的中心位于重新探索范围335内。这样一来,面部跟踪部52在步骤S10中将面部区域341对应的面部作为优先面部进行重新设定。图13(e)表示向面部区域341分配了面部号码1时的时刻tn+5的表53的内容。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的结果反映于表53。因此,在图13(e)中,在面部号码1对应的优先面部标志中代入“1”。
这样,在反复进行包含面部检测处理、识别处理及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处理的循环处理的过程中,在重新探索范围内出现与过去检测出的面部不一致的新的面部时,以该新的面部作为优先面部进行重新设定。因此,即使暂时不能检测应成为优先面部的关注面部(FC1),但是之后可以将关注面部(FC1)作为优先面部进行正确地重新设定(能够正确地重新开始优先面部的跟踪)。
另外,与在时间上相近的帧图像间的面部的位置变化量相比,时刻tn-1及tn+5间的面部的位置变化量大的可能性高。其原因在于:与前者的位置变化量相对应的时间长度相比,后者的位置变化量相对应的时间长度较长。考虑到上述原因,使重新探索范围335的大小比识别处理中的探索范围(图4(c)中示出的探索范围213及223)还大。由此,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的可靠性增加。
如上所述,可执行关注了所设定的优先面部的照相机控制或应用程序。例如,在运动图像摄影时,可以以始终与优先面部对焦的方式执行自动调焦控制,或者以优先面部的亮度等级变为适当等级的方式进行曝光控制。该自动调焦控制,例如通过基于优先面部的面部区域的对比度控制自动调焦透镜31的位置而实现,该曝光控制,例如通过以优先面部的面部区域的平均亮度等级变为适当等级的方式控制光圈32的开度等而实现。除此之外,也可以以优先面部的白平衡变为期望的白平衡的方式进行自动白平衡控制。另外,也可以关注优先面部并控制变焦透镜30的位置。
将以上述的处理为基础的应用处理例或变形处理例作为第一应用例~第四应用例进行说明。上述的内容(包含事例α)只要不矛盾就适用于各应用例。只要不矛盾也能使某个应用例中所述的事项适用于其他的应用例。
[第一应用例]
对第一应用例进行说明。在上述的事例α中,由于在真实空间上被摄物体移动而面部FC1隐藏到面部FC2的后面,因此作为优先面部的面部FC1暂时不能被检测出来。其后,例如事例α,如果在优先面部的重新探索范围内面部FC1作为新的面部被再次检测出来,那么如所打算的那样优先面部被重新设定。但是,如图14所示,若探索面部FC1穿过面部FC2的后面并向重新探索范围的外面离开之类的路径,则只要不扩大重新探索范围就能如图示所示提高不会重新设定优先面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若扩大重新探索范围,则与面部FC1及FC2不同的面部FC3作为优先面部被重新设定的可能性很高。因此,并不希望单一地扩大重新探索范围。
考虑这些事情,在第一应用例中,测量作为优先面部的面部FC1的图像上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并利用该测量结果来确定重新探索范围的形状及大小。
参照在事例α中假设的具体例,对第一应用例作更具体地说明。在第一应用例中,在视频信号处理部13(或者图3的面部处理组件50)内设置有移动检测部(未图示)。移动检测部在作为优先面部的面部FC1被面部检测处理检测的期间中,始终检测面部FC1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在表53内的附加信息中能够包含表示该检测出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并且,在由面部检测处理不能检测出作为优先面部的面部FC1时,基于检测出优先面部的最近的帧图像上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来设定重新探索范围。
例如,如事例α所示考虑从时刻tn-1的帧图像中能检测出面部FC1及FC2且从时刻tn的帧图像中只能检测出面部FC2的情况。此时,面部跟踪部52将时刻tn-2及tn-1的帧图像间的面部FC1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作为基准移动方向及基准移动速度对待,并基于基准移动方向及基准移动速度来设定优先面部的重新探索范围。在第一应用例中,用符号335a表示针对包含时刻tn的帧图像的时刻tn以后的帧图像而设定的重新探索范围。在图15中表示设定了重新探索范围335和重新探索范围335a的帧图像。在图15中,箭头370表示基准移动方向。现在,该基准移动方向与向着图像的右下的方向一致。
图12(d)中所示的重新探索范围335的外形是正圆,与此相对,重新探索范围335a的外形是椭圆。即,重新探索范围335a具有存在方向性的某种形状。该椭圆的中心与时刻tn-1的帧图像320上的面部区域321的中心一致。或者可以将比时刻tn-1的帧图像320上的面部区域321的中心更位于右下侧的点设定为该椭圆的中心。另外,该椭圆的长轴方向与基准移动方向一致。该椭圆的长轴及短轴内至少长轴的长度比图4(c)中所示的探索范围213的外形圆的直径还长。短轴的长度也可以比探索范围213的外形圆的直径还长。另外,随着基准移动速度的增大,也可以使该椭圆的长轴的长度增大。
另外,也可以使重新探索范围的外形形状为椭圆以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使重新探索范围的外形形状为长方形或菱形。
在时刻tn-2及tn-1的帧图像间,如果图像上的面部FC1移动到右下方向,则其后面部FC1也移动到右下方向的可能性高。因此,如上所述,基于基准移动方向来确定重新探索范围的形状。因此,能够更准确地进行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
上述的移动检测部,例如,基于在时间上相邻的帧图像的图像数据来求取该相邻的帧图像间的光流(optical flow)。作为光流的导出方法,可以利用块匹配法、代表点匹配法、梯度法等。求出的光流在该相邻的帧图像间,通过表示物体的移动的移动矢量(移动矢量)来表示。移动矢量是表示图像上的物体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的二维量。通过针对所关注的面部所检测出的移动矢量来表示所关注的面部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
[第二应用例]
对第二应用例进行说明。在上述的方法中,以某个关注的面部区域是在重新探索范围335内具有中心的面部区域并且被代入了“new”的履历标志的面部区域为基础条件,并将满足该基础条件的面部区域的面部作为优先面部来重新设定。对于作为优先面部所应重新设定的面部区域,还可以分派规定的附加条件。即,也可以从应重新设定优先面部的帧图像中探索满足基础条件及附加条件的面部区域,只在探索到满足基础条件及附加条件的面部区域的情况下,将所探索到的面部区域的面部作为优先面部进行重新设定。
附加条件的充足/不充足是基于当初的优先面部的特征和作为优先面部而应新设定的面部的特征是否一致或类似来判断的。以下,对具体例进行说明。在事例α中假设的内容也适用于第二应用例。
每当判断附加条件的充足/不充足时,在表53的附加信息内存储表示图像上的面部(特别是优先面部)的大小、倾斜度、朝向、亮度等级及色相的面部大小信息、面部倾斜度信息、面部朝向信息、面部亮度信息及面部颜色信息。另外,在表53的附加信息内也可以存储表示在面部检测处理中所用的基准面部图像和面部区域内的图像的相似度的相似度信息。另外,在面部检测处理中利用了多个基准面部图像的情况下,在表53的附加信息内也可以存储表示面部区域内的图像与哪个基准图像之间具有最高相似度的面部种类信息。附加信息内所存储的这些信息每当进行面部检测处理时被更新为最新的信息。优先面部的附加信息内所存储的这些信息表示优先面部的特征。
执行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处理时,在表53内存储包含检测出优先面部的最近的帧图像对应的附加信息的优先面部保持信息。在事例α的情况下,在表53内存储时刻tn-1的帧图像上的优先面部FC1的附加信息(包含面部大小信息、面部倾斜度信息、面部朝向信息、面部亮度信息、面部颜色信息、相似度信息及面部种类信息)。
满足上述基础条件的面部区域内的面部,在进一步满足附加条件的情况下,被重新设定为优先面部。因此,将满足上述基础条件的面部区域内的面部捕捉为优先面部的候补并称为候补优先面部。另外,能提取出包含候补优先面部的面部区域的帧图像,权宜上称为候补提取原始帧图像。在第二应用例中,仅在候补优先面部满足以下的一个以上的附加条件时,将候补优先面部重新设定为优先面部。
第一附加条件是在优先面部保持信息中所规定的优先面部FC1的大小与候补提取原始帧图像上的候补优先面部的大小之差为规定大小阈值以下的条件。
前者的大小为面部区域321的大小,后者的大小为包含候补优先面部的面部区域的大小。
第二附加条件是在优先面部保持信息中所规定的优先面部FC1的倾斜度与候补提取原始帧图像上的候补优先面部的倾斜度之差为规定倾斜度差以下的条件。
面部检测部51形成为:在面部检测处理的执行时也能检测输入图像(帧图像)内的面部的倾斜度。例如,通过使输入图像旋转并对旋转后的图像进行上述的面部检测处理,从而能够检测倾斜的面部并能检测面部的倾斜度(倾斜角度)。如图16所示,其中的面部的倾斜度是指输入图像的垂直方向对应的面部的倾斜度,例如,是与输入图像的垂直方向平行的直线对应的连接面部的口中央与眉间的直线的倾斜度。
第三附加条件是在优先面部保持信息中所规定的优先面部FC1的朝向与候补提取原始帧图像上的候补优先面部的朝向一致或大致一致的条件。
面部检测部51形成为:在面部检测处理时也能检测输入图像(帧图像)中的面部的朝向。即,例如,面部检测部51能够在多个阶段区别并检测从输入图像所检测出的面部是图17(a)所示的正脸(从正面看见的面部),还是图17(b)所示的斜脸(从倾斜方向看见的面部),还是图17(c)所示的侧脸(从侧面看见的面部)。作为检测面部的朝向的方法可以提出各种方法,面部检测部51可以采用任意方法。例如,如在日本特开平10-307923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从输入图像中顺次找到眼睛、鼻子、嘴等的面部部位,以检测图像中的面部的位置,并基于面部部位的投影数据检测面部的朝向。或者,例如,也可以利用日本特开2006-72770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
第四附加条件是在优先面部保持信息中所规定的优先面部FC1的亮度等级与候补提取原始帧图像上的候补优先面部的亮度等级之差为规定亮度等级差以下的条件。
在优先面部保持信息中所规定的优先面部FC1的亮度等级是指时刻tn-1的帧图像320上的面部区域321的平均亮度(参照图12(c))。应与优先面部FC1的亮度等级进行对比的候补优先面部的亮度等级是指候补提取原始帧图像上的候补优先面部的面部区域的平均亮度。
第五附加条件是在优先面部保持信息中所规定的优先面部FC1的色相与候补提取原始帧图像上的候补优先面部的色相之差为规定色相差以下的条件。
作为在优先面部保持信息中所规定的优先面部FC1的色相,可利用时刻tn-1的帧图像320上的面部区域321的平均色相(参照图12(c))。作为应与优先面部FC1的色相进行对比的候补优先面部的色相是指候补提取原始帧图像上的候补优先面部的面部区域的平均色相。
第六附加条件是指在优先面部保持信息内的相似度信息中所示的优先面部FC1的图像和基准面部图像的相似度与候补优先面部的图像和基准面部图像的相似度之差为规定的相似度差以下的条件。
前者的相似度是指时刻tn-1的帧图像320上的面部区域321内的图像与面部检测处理时所用的基准面部图像的相似度,后者的相似度是指候补提取原始帧图像上的候补优先面部的面部区域内的图像与面部检测处理时所用的基准面部图像的相似度。相似度表示对比图像间的相似的程度,对比图像越类似就越具有大的值。
第七附加条件是优先面部保持信息内的面部种类信息的内容与候补优先面部的面部种类信息的内容一致的条件。
对第七附加条件的充足/不充足举例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面部检测处理中,对输入图像(帧)内所设定的关注区域的图像和具有规定的图像尺寸的基准面部图像进行对比,并判断两图像的相似度,基于该相似度检测关注区域中是否含有面部(关注区域是否为面部区域)。作为该基准面部图像可利用相互不同的多个基准面部图像。为了说明的具体化,考虑了多个基准面部图像由第一、第二及第三基准面部图像构成的情况。此时,关注区域的图像与第一~第三基准面部图像的相似度可以作为第一~第三近似度分别求出。
并且,设针对面部区域321而求出的第一~第三相似度内的第一相似度最大。该内容反映于优先面部保持信息内的面部种类信息。此时,针对候补提取原始帧图像上的候补优先面部的面部区域而求出的第一~第三相似度内,如果第一相似度最大则满足第七附加条件,而若第二或第三相似度最大则满足第七附加条件。
由此,通过以当初的优先面部的特征与作为优先面部所应重新设定的面部的特征一致或类似作为附加条件来确定,因此在当初的优先面部消失后,能够以真正关注的面部再次作为优先面部进行重新设定的可能性高。
[第三应用例]
对第三应用例进行说明。虽然图12(d)中所示的重新探索范围335的大小比图4(c)中所示的探索范围213大,但是可以基于各种指标变动该重新探索范围335的大小。
例如,可以基于检测出优先面部的最近的帧图像上的优先面部的大小,可变设定重新探索范围335的大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也可以利用上述优先面部保持信息。在对事例α进行考虑的情况下,检测出优先面部的最近的帧图像上的优先面部的大小相当于面部区域321的大小。因此,例如,只要随着面部区域321的大小变大、重新探索范围335的大小也变大即可。
另外,例如,也可以参照检测出优先面部的最近的帧图像上的优先面部的亮度等级(即,面部区域321的平均亮度),该亮度等级越小就越使重新探索范围335的大小变大。与其类似,也可以参照检测出优先面部的最近的帧图像上的优先面部的对比度(即,面部区域321的对比度),该对比度越小就越使重新探索范围335的大小变大。通常,若应成为面部区域的区域的亮度等级和/或对比度小则难以进行面部检测,即使面部在图像上表现出来,而在面部检测中失败的情况也较多。考虑到该原因,按照亮度等级和/或对比度使重新探索范围335的大小变化。面部区域321的对比度可以通过求出面部区域321内的图像的空间频率中所包含的规定的高频成分的量而被导出。
另外,例如也可以参照在第一应用例中描述过的基准移动速度,该基准移动速度越大、就越使重新探索范围335的大小变大。其原因在于,如果基准移动速度大,则在更短时间内,应作为优先面部的面部(FC1)移到重新探索范围外的可能性高。
[第四应用例]
对第四应用例进行说明。在上述的事例α中,虽然由于面部FC1隐藏到面部FC2的后面而暂时不能检测应成为优先面部的面部FC1,但即使在面部FC1暂时移到摄像装置1的摄影区域外(视野外)之类的示例(以下,称为事例β)中,本发明相关的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方法也起到有效的作用。将事例β中的摄影装置1的动作作为第四应用例进行说明。
图18(a)~(e)的图像400、410、420、430及440分别表示沿着事例β的时刻t1、t2、tn-1、tn及tn+5的帧图像(在事例β中,n≥4)。
与事例α同样,即使在事例β中,从时刻t1及t2的帧图像400及410能检测两个人物的面部FC1及面部FC2,在时刻t2,由优先面部设定部54将面部FC1设定为优先面部。另外,假设对面部FC1及FC2分别分配面部符号1及2。因此,在时刻t2,面部号码1及2的履历标志都为“past”且只在面部号码1的优先面部标志中代入“1”。
并且,从时刻t3~时刻tn-1的各帧图像能检测面部FC1及FC2,对时刻t3~时刻tn-1的各帧图像执行步骤S1、S2、S4、S6及S7的处理。由于从时刻t3~时刻tn-1的各帧图像能检测作为优先面部的面部FC1,因此对时刻t3~时刻tn-1的各帧图像,不执行由步骤S8~S10构成的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处理。矩形区域401、411及421分别是从帧图出像400、410及420所提取的面部FC1的面部区域,矩形区域402、412及422分别是从帧图像400、410及420所提取出的面部FC2的面部区域。
因为在真实空间上的面部FC1的移动等,在时刻tn-1,面部FC1位于摄像装置1的摄影区域的外侧附近,在时刻tn,面部FC1的部分或全部移到了摄影区域外,以至于由面部检测处理不能检测到面部FC1。这样一来,通过时刻tn的帧图像430对应的面部检测处理,从帧图像430只能检测面部FC2,而不能检测作为优先面部的面部FC1。其结果,经由步骤S6及S7达到步骤S8,执行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处理。图18(d)的面部区域432是从时刻tn的帧图像430所提取出的面部FC2的面部区域。
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处理与上述的同样。在重新设定处理中,在表53内存储检测出优先面部的最近的帧图像上的优先面部的信息、即优先面部保持信息。从事例β的重新设定处理的开始时刻可以看出,检测出优先面部的最近的帧图像是时刻tn-1的帧图像420。因此,帧图像420上的优先面部的信息作为优先面部保持信息被保持在表53内。
面部跟踪部52为了再次探索优先面部,在步骤S8中设定优先面部的重套索范围。图18(d)及(e)中所示的赋予了符号435的圆的内侧是重新探索范围。重新探索范围的设定方法与事例α中的方法一样。即,面部跟踪部52基于优先面部保持信息中所包含的优先面部的位置信息,将以面部区域421的中心作为中心而具有且半径TH2的圆的内侧区域设定为重新探索范围435。但是,与事例α的情况不同,在事例β中,重新探索范围435的外周圆的一部分位于摄影区域外。
其后,面部跟踪部52从应重新设定优先面部的帧图像(在事例β中,时刻tn~tn+5的帧图像)中探索在重新探索范围435内具有中心且被代入了“new”的履历标志的面部区域,只在探索到那样的面部区域的情况下,以所探索的面部区域的面部作为优先面部而进行重新设定。
时刻tn+1~tn+4的各帧图像与时刻tn的帧图像430是相同的图像,并从时刻tn+1~tn+4的各帧图像中只能检测出面部FC2。从时刻tn+1~tn+4的各帧图像中提取出的面部FC2的面部区域的中心虽然并未位于重新探索范围435内,但即使假设其位于重新探索范围435内,也由于在时刻tn-1~tn+3的各帧图像中能检测出面部FC2,故面部FC2的面部区域对应的履历标志为“past”。其结果,面部FC2不能被重新设定为优先面部。
其后,通过真实空间上的面部FC1的移动或移动镜头等,从时刻tn+5的帧图像440中能检测面部FC1及FC2。图18(e)的面部区域441及422分别是从时刻tn+5的帧图像440中所提取的面部FC1及FC2的面部区域。面部区域441的面部并不是从过去的帧图像连续检测出的面部,而是在最新的帧图像(即,帧图像440)中新检测出的面部。因此,面部区域441对应的履历标志中被代入“new”。另外,面部区域441的中心位于重探索区域435内。这样一来,面部跟踪部52在步骤S 10中,以面部区域441对应的面部作为优先面部进行重新设定。
《变形例》
上述的说明文字中所示的具体的数值是单一示例,当然能够将他们变更为各种数值。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或注释事项,以下记为注释1~注释3。各注释中记载的内容,只要不矛盾就可以任意进行组合。
[注释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考虑以帧为单位且对帧图像列进行包含面部处理的各种处理,但是也可考虑以场(field,半帧)为单位且对场图像列进行这些处理。
[注释2]
图1的摄像装置1可通过硬件或硬件与软件的组合来实现。特别是,图3中所示的各部件执行的运算处理可通过硬件或硬件与软件的组合实现。在利用软件构成摄像装置1的情况下,软件中所实现的部件的框图表示各部位的功能框图。将运算处理的全部或一部分作为程序来记述,通过在程序执行装置(例如,电脑)上执行该程序,也可以实现其运算处理的全部或一部分。
[注释3]
例如,能够如以下的方式进行考虑。面部跟踪部52包含进行上述识别处理的识别部和进行上述重新设定处理的重新设定部。

Claims (6)

1.一种摄像装置,具备:
摄像部,其通过反复摄影而取得在时间序列方向上排列多个输入图像所形成的输入图像列;
面部检测部,其基于所述输入图像列的图像数据,从各输入图像中检测人物的面部,并输出表示图像上的检测面部的位置的位置信息;
优先面部设定部,其从由所述面部检测部所检测的一个以上的面部中设定优先面部;
识别部,其基于由所述面部检测部所检测的面部的位置信息,在各输入图像内探索所述优先面部,并将所述优先面部与其他面部进行区别、检测;和
重新设定部,其在由所述识别部从所述优先面部的设定后所得到的第一输入图像中能检测所述优先面部、而由所述识别部从在所述第一输入图像之后得到的第二输入图像中不能检测所述优先面部时,保持含有所述第一输入图像上的所述优先面部的位置信息的保持信息,并利用所述保持信息执行所述优先面部的重新设定处理,
所述重新设定部在所述重新设定处理中,基于所述保持信息和在所述第二输入图像之后得到的第三输入图像上的面部的位置信息,利用与所述识别部的所述优先面部的探索条件不同的探索条件,在所述第三输入图像内探索作为优先面部而应重新设定的重新设定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识别部检测出所述优先面部且在时间上连续的两枚输入图像由第四及第五输入图像构成,在所述第四输入图像的取得后取得所述第五输入图像的情况下,
所述识别部对所述第五输入图像设定以所述第四输入图像上的所述优先面部的位置为基准的第一探索范围,在所述第一探索范围内进行所述第五输入图像上的所述优先面部的探索,
另一方面,所述重新设定部对所述第三输入图像设定以所述第一输入图像上的所述优先面部的位置为基准的第二探索范围,在所述第二探索范围内进行所述第三输入图像上的所述重新设定面部的探索,
所述第二探索范围的大小比所述第一探索范围的大小还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新设定部禁止将从所述第一输入图像中检测出的所述优先面部以外的面部作为所述重新设定面部进行探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识别部基于包含关注输入图像且在时间上连续的输入图像上的所述位置信息,按照每个面部进行由所述面部检测部检测的面部的识别,
根据该识别来判断从所述关注输入图像中检测出的面部是否是在所述关注输入图像中新检测出的面部或者是否是在比所述关注输入图像更靠前的输入图像中检测出的面部,
所述重新设定部基于所述判断的结果进行所述重新设定处理,以便:将由所述面部检测部从所述第三输入图像的所述第二探索范围内检测的面部内的不能从所述第二输入图像检测出的面部、且在所述第三输入图像中新检测出的面部,作为所述重新设定面部进行探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装置还具备移动检测部,其检测不同输入图像间的优先面部的移动,
所述重新设定部根据在由所述识别部检测出所述优先面部的期间内所述优先面部的移动,使所述第二探索范围的形状可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信息中含有表示所述第一输入图像上的所述优先面部的特征的附加信息,
所述重新设定部不仅基于所述优先面部的位置信息也基于所述附加信息来执行所述重新设定处理。
CN200910152107A 2008-07-14 2009-07-14 摄像装置 Pending CN1016311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82824A JP2010021943A (ja) 2008-07-14 2008-07-14 撮像装置
JP2008182824 2008-07-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1198A true CN101631198A (zh) 2010-01-20

Family

ID=41504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2107A Pending CN101631198A (zh) 2008-07-14 2009-07-14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63947B2 (zh)
JP (1) JP2010021943A (zh)
CN (1) CN10163119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2699A (zh) * 2010-03-30 2012-12-05 索尼公司 图像处理设备、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存储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1420B2 (ja) * 2009-09-09 2014-01-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398562B2 (ja) * 2010-01-29 2014-01-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追尾枠の初期位置設定装置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JP5394296B2 (ja) * 2010-03-25 2014-01-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295426B2 (ja) * 2010-03-30 2013-09-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複眼撮像装置、その視差調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389774B2 (en) 2010-12-01 2016-07-12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image magnification based on face detection
US9104909B2 (en) * 2010-12-15 2015-08-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cessing image
JP5246275B2 (ja) * 2011-01-25 2013-07-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748548B2 (ja) * 2011-04-27 2015-07-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オブジェクト識別装置、オブジェクト識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2164896A1 (ja) * 2011-05-31 2012-12-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並びにデジタルカメラ
EP2549738B1 (en) * 2011-07-19 2013-08-28 Axis AB Method and camera for determining an image adjustment parameter
KR101381439B1 (ko) * 2011-09-15 2014-04-04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얼굴 인식 장치 및 얼굴 인식 방법
JP5965654B2 (ja) * 2012-02-02 2016-08-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追尾装置及び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に用いる追尾方法
US9712750B2 (en) 2012-04-09 2017-07-18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control device and associated methodology of identifying a subject in an image
JP6299592B2 (ja) * 2012-07-19 2018-03-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照合装置及び照合装置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10037342B2 (en) * 2012-11-22 2018-07-31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10229327B2 (en) * 2012-12-10 2019-03-12 Nec Corporation Analysis control system
JPWO2014122879A1 (ja) * 2013-02-05 2017-01-2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解析処理システム
JP6098318B2 (ja) * 2013-04-15 2017-03-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US9405978B2 (en) 2013-06-10 2016-08-02 Globalfoundries Inc. Prioritization of facial recognition matches based on likely route
US10027883B1 (en) * 2014-06-18 2018-07-1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Primary user selection for head tracking
US9729865B1 (en) 2014-06-18 2017-08-08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Object detection and tracking
BR102015005929B1 (pt) * 2015-03-17 2021-11-30 Samsung Eletrônica Da Amazônia Ltda Sistema e método para composição e compressão de vídeo com base em contexto a partir de objetos com resolução espacial normalizada
JP2017033358A (ja) 2015-08-03 2017-02-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認証装置
CN106709932B (zh) * 2015-11-12 2020-12-04 创新先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人脸位置跟踪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6228112B (zh) * 2016-07-08 2019-10-29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 人脸检测跟踪方法及机器人头部转动控制方法和机器人
JP6921522B2 (ja) * 2016-12-15 2021-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18134549A (ja) * 2018-06-11 2018-08-30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遊技機
JP2019022834A (ja) * 2018-11-22 2019-02-14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遊技機
JP6752921B2 (ja) * 2019-03-22 2020-09-09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遊技機
JP6755355B2 (ja) * 2019-03-22 2020-09-16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遊技機
JP6817590B1 (ja) * 2020-07-27 2021-01-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9227A (ja) * 1994-06-17 1996-01-12 Hitachi Ltd 自動追尾機能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968352A (zh) * 2005-11-17 2007-05-23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高速目标跟踪方法及其电路系统
US20080080739A1 (en) * 2006-10-03 2008-04-03 Nikon Corporation Tracking device and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07335A (ja) 2001-09-28 2003-04-09 Ricoh Co Ltd 撮像装置、自動合焦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が実行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JP4107104B2 (ja) 2003-02-25 2008-06-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顔部位追跡装置
US8488847B2 (en) * 2005-11-25 2013-07-16 Nik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amera an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JP4264660B2 (ja) * 2006-06-09 2009-05-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167750B2 (ja) * 2006-10-03 2013-03-21 株式会社ニコン 追尾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追尾方法
JP5053731B2 (ja) * 2007-07-03 2012-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制御装置及び画像表示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7879590B2 (en) * 2008-03-13 2011-02-01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thod to engineer MAPK signaling responses using synthetic scaffold interactions and scaffold-mediated feedback loops
JP4914398B2 (ja) * 2008-04-09 2012-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情認識装置、撮像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00259639A1 (en) * 2009-04-13 2010-10-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matic backlight detec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9227A (ja) * 1994-06-17 1996-01-12 Hitachi Ltd 自動追尾機能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968352A (zh) * 2005-11-17 2007-05-23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高速目标跟踪方法及其电路系统
US20080080739A1 (en) * 2006-10-03 2008-04-03 Nikon Corporation Tracking device and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2699A (zh) * 2010-03-30 2012-12-05 索尼公司 图像处理设备、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存储设备
CN102812699B (zh) * 2010-03-30 2016-03-30 索尼公司 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21943A (ja) 2010-01-28
US8063947B2 (en) 2011-11-22
US20100007763A1 (en) 2010-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1198A (zh) 摄像装置
CN101118366B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3733607B (zh) 用于检测运动物体的装置和方法
CN101783019B (zh) 被摄体跟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摄像设备以及显示设备
CN101399916B (zh) 摄像设备和摄像方法
US20230206685A1 (en) Decreasing lighting-induced false facial recognition
US7573505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CN102103754B (zh) 被摄体跟踪设备、被摄体区域提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1510958B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US2019009822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ar object
CN102761706A (zh) 成像设备、成像方法及程序
US10079974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medium for extracting feature amount of image
CN103945109A (zh)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远程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7395957B (zh) 拍照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JPWO2012002069A1 (ja) 形状抽出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寸法測定装置及び距離測定装置
JPWO2013150789A1 (ja) 動画解析装置、動画解析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集積回路
US2021036809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image of same
CN102542251A (zh) 被摄体检测装置以及被摄体检测方法
US1122376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obtaining images by controlling frame rate for external moving object through point of interest,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JP4771536B2 (ja) 撮像装置及び主被写体となる顔の選択方法
JP2011077753A (ja) カメラの顔検出方法及び装置
CN114341946A (zh) 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7471030B1 (ja) 表示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13206994B (zh) 摄像机自动工勘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芯片及存储介质
CN115103105B (zh) 拍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12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