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0360B -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20360B
CN101620360B CN2009101500615A CN200910150061A CN101620360B CN 101620360 B CN101620360 B CN 101620360B CN 2009101500615 A CN2009101500615 A CN 2009101500615A CN 200910150061 A CN200910150061 A CN 200910150061A CN 101620360 B CN101620360 B CN 1016203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ial zone
state
focusing lens
zone
focus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00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20360A (zh
Inventor
石井和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620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0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20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03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93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monitoring data relating to the user, e.g. head-tracking, eye-track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6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image sharpness techniques, e.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generating autofocus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ocu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该摄像设备进行使用面部检测功能的自动聚焦控制。如果面部检测成功,则摄像设备将面部区域设置为AF框。然而,如果面部检测成功的状态转变为面部检测失败的状态,而且被摄体距离之间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阈值,则摄像设备维持前一次的AF框设置而不改变AF框设置。如果被摄体距离的变化量大于阈值,则摄像设备将AF框设置到不跟随面部区域的预定区域。

Description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进行自动聚焦控制的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摄像机等中的自动聚焦(AF)控制,基于使用图像传感器所生成的图像信号的锐度(对比度)检测对焦位置的TV-AF系统已被广泛使用。具体地,对通过在移动调焦透镜时连续拍摄图像所获得的图像信号,生成表示对比度水平的AF评价值,并基于该AF评价值进行搜索以找到对比度最高的调焦透镜位置作为对焦位置。
然而,在拍摄人的图像时,存在由于作为主被摄体的人和背景的对比度的关系使得不是聚焦于人而是聚焦于背景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知对人进行检测并设置调焦区域以使得聚焦于人的摄像设备。例如,已经提出一种包括面部检测功能并针对包括检测到的面部区域的调焦区域进行调焦的摄像设备(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6-227080号公报)和一种检测人的眼睛并基于眼睛进行调焦的摄像设备(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1-215403号公报)。
然而,尽管在使用上述传统的面部检测功能进行调焦时聚焦于检测到的面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而不是总能检测到面部。另外,在进行将单个检测到的面部区域设置为调焦区域的调焦的典型情况下,调焦区域可以根据面部检测结果不断地改变。另外,如果在不能检测到面部时使用预定调焦区域(例如,在画面中央),则存在有时检测到面部而其它时候检测不到面部的情况,结果调焦区域频繁变化并且调焦稳定性下降。
不能检测到面部的其它示例包括作为面部检测目标的主被摄体存在于视角中但是暂时不能检测到主被摄体的面部的情况,例如,当主被摄体转向旁边或主被摄体闭眼时以及当主被摄体暂时被其它被摄体挡住时。
这样,在使用当不能检测到面部时,不管这是由暂时原因引起的这一事实,都设置固定调焦区域的结构的情况下,如果主被摄体不存在于画面中心,则将调焦区域改变为固定调焦区域,结果相对于期望的被摄体而言,所拍摄的图像失焦(out offocus)。
发明内容
考虑到传统技术中的这些问题而实现了本发明,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使用面部检测功能的自动聚焦控制的稳定性的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其通过移动调焦透镜进行自动聚焦控制,所述摄像设备包括:测距部件,用于测量与被摄体距离相对应的信息;检测部件,用于在拍摄到的图像中将包括人脸的区域检测为面部区域;设置部件,用于设置针对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调焦区域;生成部件,用于基于在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所述调焦区域中所包括的预定频率范围分量来生成AF评价值;以及控制部件,用于基于由所述生成部件生成的所述AF评价值,通过移动所述调焦透镜来进行调焦,其中,如果已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则所述设置单元相对于所述面部区域设置调焦区域,以及其中,当从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转变为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时,如果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由所述测距部件测量到的被摄体距离和在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的被摄体距离之间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部件不改变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所设置的所述调焦区域,并且如果所述变化量大于所述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部件将所述调焦区域改变为所述拍摄到的图像中的预定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其通过移动调焦透镜进行自动聚焦控制,所述摄像设备包括:测距部件,用于测量与被摄体距离相对应的信息;检测部件,用于在拍摄到的图像中将包括人脸的区域检测为面部区域;设置部件,用于设置针对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调焦区域;生成部件,用于基于在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所述调焦区域中所包括的预定频率范围分量来生成AF评价值;以及控制部件,用于基于由所述生成部件生成的所述AF评价值,通过移动所述调焦透镜进行调焦,其中,如果已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则所述控制部件基于在相对于所述面部区域所设置的所述调焦区域中的所述AF评价值移动所述调焦透镜,以及其中,当从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转变为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时,如果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由所述测距部件测量到的被摄体距离和在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的被摄体距离之间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所述控制部件不移动所述调焦透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设备通过移动调焦透镜进行自动聚焦控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测距步骤,用于测量与被摄体距离相对应的信息;检测步骤,用于在拍摄到的图像中将包括人脸的区域检测为面部区域;设置步骤,用于设置针对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调焦区域;生成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所述调焦区域中所包括的预定频率范围分量来生成AF评价值;以及控制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生成步骤中生成的所述AF评价值,通过移动所述调焦透镜来进行调焦,其中,如果已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则在所述设置步骤中相对于所述面部区域设置调焦区域,以及其中,当从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转变为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时,如果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在所述测距步骤中测量到的被摄体距离和在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的被摄体距离之间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在所述设置步骤中不改变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所设置的所述调焦区域,并且如果所述变化量大于所述预定阈值,则在所述设置步骤中将所述调焦区域改变为所述拍摄到的图像中的预定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设备通过移动调焦透镜进行自动聚焦控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测距步骤,用于测量与被摄体距离相对应的信息;检测步骤,用于在拍摄到的图像中将包括人脸的区域检测为面部区域;设置步骤,用于设置针对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调焦区域;生成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所述调焦区域中所包括的预定频率范围分量来生成AF评价值;以及控制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生成步骤中生成的所述AF评价值,通过移动所述调焦透镜来进行调焦,其中,如果已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则在所述控制步骤中基于在相对于所述面部区域所设置的所述调焦区域中的所述AF评价值来移动所述调焦透镜,以及其中,当从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转变为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时,如果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在所述测距步骤中测量到的被摄体距离和在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的被摄体距离之间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在所述控制步骤中不移动所述调焦透镜。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摄像设备的一个示例的数字摄像机的典型结构的框图;
图2A和2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数字摄像机中的AF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3A和3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数字摄像机中的AF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4A和4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数字摄像机中的AF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5A和5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数字摄像机中的典型AF框设置的图;
图6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摄像设备的一个示例的数字摄像机的典型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摄像设备的一个示例的数字摄像机100的典型结构的框图。应该注意,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数字静止照相机等的具有面部检测功能和视频拍摄功能的其它任何摄像设备以及包括这种摄像设备的装置。
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数字摄像机100包括具有自动聚焦功能的变焦镜头120作为摄像光学系统。变焦镜头120包括第一固定透镜101、通过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来进行放大和缩小的变倍透镜102、光圈103、第二固定透镜104和焦点补偿器透镜105。焦点补偿器透镜(下文中简称为调焦透镜)105包括用于校正伴随放大/缩小的焦平面的移动的功能和调焦功能这两种功能。
图像传感器106由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等的光电转换元件构成。CDS/AGC电路107对来自图像传感器106的输出进行相关双采样(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并进行自动增益控制。
照相机信号处理电路108对来自CDS/AGC电路107的输出信号进行各种类型的图像处理,并生成视频信号。显示单元109由LCD等构成并显示来自照相机信号处理电路108的视频信号。记录单元115将来自照相机信号处理电路108的视频信号记录到记录介质(磁带、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上。
变焦驱动电路110在控制单元114的控制下移动变倍透镜102。调焦透镜驱动电路111在控制单元114的控制下移动调焦透镜105。变焦驱动电路110和调焦透镜驱动电路111各自由步进电动机、DC电动机、振动电动机或音圈电动机等的致动器构成。
在来自CDS/AGC电路107的所有像素的输出信号中,AF门112仅将与由控制单元114设置的在调焦中使用的区域(调焦区域或AF框)相关的信号提供给下游的AF信号处理电路113。
AF信号处理电路113通过使用例如滤波器,从已由AF门112提供的调焦区域中的像素信号中提取预定频带分量,具体为高频分量,并生成AF评价值。
将AF评价值输出到控制单元114。AF评价值是表示基于来自图像传感器106的输出信号而生成的图像的锐度(对比度的量)的值,并且由于对焦图像中的锐度高而失焦图像中的锐度低,因此可以使用AF评价值作为表示摄像光学系统的调焦状态的值。
控制单元114是微计算机等,并且通过执行预先存储在ROM(未示出)中的控制程序来控制数字摄像机100中的各单元,因此控制数字摄像机100的整体操作。控制单元114基于从AF信号处理电路113接收到的AF评价值,通过控制调焦透镜驱动电路111来进行AF控制(自动聚焦控制)操作。控制单元114还根据来自稍后说明的操作单元118的变焦指令,通过控制变焦驱动电路110来改变变焦镜头120的放大倍数。
面部检测单元116基于迄今已知的面部检测技术对从CDS/AGC电路107输出的图像信号应用面部检测处理,并且检测作为图像中的人的区域的示例的面部区域。迄今已知的面部检测技术的示例包括使用神经网络等的基于学习的技术以及使用模板匹配以从图像中搜索具有眼睛、鼻子和嘴等的特征形状的位置并且如果相似度高则将该区域认定为面部区域的技术。已经提出了很多其它技术,如检测肤色和眼睛形状等的图像特征量并使用统计分析的技术。通常,使用这些技术的组合以提高面部检测的精度。具体的示例是在日本特开2002-251380号公报中公开的通过使用小波变换(wavelet conversion)和图像特征量来检测面部的方法。
面部检测单元116将能够在图像内指定例如检测为人脸的区域(面部区域)的位置和大小等的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114作为面部检测结果。能够指定面部区域的位置的信息可以表示面部区域的中心位置或眼睛、鼻子和嘴等的面部特征点的位置。基于面部检测的结果,控制单元114指示AF门112以将调焦区域设置到图像中包括面部区域的区域。
外部测距单元117在不使用已穿过变焦镜头120的光的情况下测量关于被摄体距离的信息(检测散焦量及其方向)。外部测距单元117可以根据测量到的散焦量及其方向来确定被摄体距离,并将被摄体距离作为测量结果而输出。
外部测距单元117可以采用外部相位差检测方法、超声波传感器方法或红外线传感器方法等的任意方法,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外部相位差检测方法。将测距信息(被摄体距离、或散焦量及其方向)和测距可靠性信息从外部测距单元117提供给控制单元114,并将该测距信息和测距可靠性信息转换为调焦透镜位置。可以根据通过外部测距单元117使用的测距方法来设置测距可靠性信息。例如,当使用通过利用将来自被摄体的光束等分并使等分后的光束被一组线传感器接收而获得的一组信号波形的相位差来进行测距的外部相位差检测方法时,可以使用该组信号波形的相关性作为测距可靠性信息。
操作单元118是包括开关、按钮、拔盘等的输入装置组,其中,图像拍摄者通过操作单元118将各种类型的指令和设置输入到数字摄像机100。操作单元118例如包括摄像开始/暂停按钮、变焦开关、静止图像拍摄按钮、方向按钮、菜单按钮和执行按钮。
下面参考图2A和2B示出的流程图来说明由控制单元114进行的AF控制的细节。以来自用于生成例如与一个视场相对应的图像的图像传感器106的图像信号的读取周期,重复执行图2A和2B中所示的AF控制操作。
应该注意,为了使显示单元109用作电子取景器(EVF),以预定帧频(例如,每秒30帧)重复图像拍摄和显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轻处理负荷,通常为在显示单元109上显示而生成相比图像传感器106具有较少像素的图像(显示图像)。尽管在本实施例中也生成显示图像,并且面部检测单元116在该显示图像上进行面部检测,然而也有可能是对相比该显示图像具有较多像素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的结构。应该注意,面部检测单元116可以对显示图像的每一帧执行面部检测,或者每隔预定数量的帧执行一次面部检测。
在S202中,控制单元114从外部测距单元117获取测距信息,并根据被摄体距离或散焦量及其方向计算调焦透镜105的目标位置。
在S203中,控制单元114从面部检测单元116获取面部检测结果并判断是否检测到了面部。在S204中,如果已经检测到了面部,则控制单元114判断为面部检测成功,并且进入S205的处理。如果没有检测到面部,则控制单元114判断为面部检测已失败,并且进入S208的处理。
在判断为面部检测成功时,在S205中,控制单元114基于从面部检测单元116获取的面部检测结果,在AF门112中,将检测到的面部区域设置为调焦区域(AF框)。针对面部区域设置的AF框在下文中简称为面部框。面部框跟随相应的面部区域。另外,面部框无需与面部区域大小相同,而是可以将面部框设置为例如外接面部区域的矩形区域或包括在该矩形区域内的矩形区域。
接着,在S206中,控制单元114对面部框获取AF评价值。然后在S207中,控制单元114设置表示面部检测成功的标志(下文中简称为面部检测到标志)。面部检测到标志是由控制单元114保持的例如1比特数据,其中值1表示设置状态而值0表示复位(未设置)状态。
在S217中,控制单元114对在S206、S213或S215中根据设置的AF框而获取的AF评价值进行存储。不仅存储最新的AF评价值,还将预定数量的过去的AF评价值作为历史进行存储。
在S218中,控制单元114存储S202中计算出的调焦透镜位置。不仅存储最新的调焦透镜位置,还将预定数量的过去的调焦透镜位置作为历史进行存储。
然后在S219中,控制单元114进行作为使用S217中存储的AF评价值的TV-AF控制和使用S218中存储的调焦透镜位置并基于来自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信息的AF控制(外部AF控制)的组合的调焦。
在这里提到的TV-AF控制中,如上所述,在改变调焦透镜105的位置时确定表示对比度水平的AF评价值,并且进行搜索以找到AF评价值最高的调焦透镜105的位置作为对焦位置。
TV-AF控制还包括在处于对焦状态时用于维持对焦状态的处理,例如,用于判断在判断是否需要再次驱动调焦透镜105时使用的AF评价值的变化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外部AF控制中,将调焦透镜105移动到S202中计算出的调焦透镜位置。
在本发明中,对如何组合TV-AF控制和外部AF控制以进行调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当接近对焦状态时,使用TV-AF控制进行高精度和稳定的调焦。当远离对焦状态并且被摄体很大程度地失焦时,例如可以首先使用外部AF控制以迅速地将调焦透镜105移动到对焦位置附近,之后切换到TV-AF控制。这仅是一个示例,可以以任意的迄今已知的方法来组合这两种类型的控制。
另一方面,在S204中判断为面部检测已失败时,在S208中,控制单元114判断是否设置了面部检测到标志。
如果没有识别出主被摄体(即,本实施例中的人脸),则难以将主被摄体设置为AF框。如果没有设置面部检测到标志,则控制单元114判断为很可能作为人的被摄体并不存在于当前拍摄的场景中。在这种情况下,在S214中,考虑到图像拍摄者通常将要拍摄的被摄体置于画面中央的事实,控制单元114在AF门112中设置中心固定在画面中心的调焦区域(下文中称为固定框)。
接着,控制单元114在S215中从固定框获取AF评价值,在S216中清除面部检测到标志,并从S217开始进行上述处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检测到面部,而且已清除面部检测到标志,则在S219中对固定框执行TV-AF控制。
在S208中判断为已经设置了面部检测到标志时,在S209中,控制单元114计算在与当前调焦透镜位置的值和在S202中计算出的并基于来自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结果的前一次调焦透镜位置的值之间的差进行比较时使用的比较阈值。
然后,在S210中,控制单元114将在S209中计算出的比较阈值与当前调焦透镜位置的值和在S218中存储的并基于来自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结果的前一次调焦透镜位置的值之间的差(变化量)进行比较。
然后,在S211中,控制单元114判断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变化量是否大于在S209中计算出的比较阈值。如果该差大于阈值,则控制单元114判断为主被摄体不再存在于正被拍摄的场景中。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114进入S214的处理,并与没有设置面部检测到标志的情况相类似,将固定框设置为调焦区域。
另一方面,如果基于来自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结果的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在S209中计算出的比较阈值,则控制单元114判断为主被摄体存在于拍摄场景中,但是暂时不能被检测到。这种状态的示例包括由于主被摄体转向旁边或闭上了他或她的眼睛的事实或者其它被摄体移动到主被摄体前面的事实而导致不能识别主被摄体的面部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114不改变调焦区域设置。换句话说,使用当前设置的面部框进行TV-AF控制。类似于S205,在S212中,控制单元114将AF框设置成作为前一位置的相同位置处的面部框。然后,类似于S206,在S213中,控制单元114获取面部框的AF评价值。之后,控制单元114进行从S217开始的通过如上所述的TV-AF控制和外部AF控制的组合进行调焦的处理。
这样,如果已经设置了面部检测到标志,则控制单元114根据基于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结果的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差,判断主被摄体(人物被摄体)是否仍存在于拍摄场景中。这是因为,例如,如果面部检测在当前时间点失败但是在之前是成功的,则如果不存在对焦位置的大的变化则主被摄体极有可能仍存在于拍摄场景中,由此能够判断为暂时不能检测到面部。另一方面,如果主被摄体移出了拍摄场景,则基于来自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信息所计算出的调焦透镜位置将存在大的变化。
因此,在S209中计算出的比较阈值可能是以经验确定为适合于判断主被摄体是否仍存在的值的固定值。可选地,可以根据变焦镜头120的焦距(视角)改变比较阈值。这是因为,当将焦距短的广角侧和焦距长的远摄侧进行比较时,焦距越接近远摄侧,则照相机抖动影响增大和调焦透镜位置之间变化量增大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可以计算比较阈值为随着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代替调焦透镜位置,可以在S209、S210和S211的处理中使用表示到主被摄体的距离的信息(例如,被摄体距离或散焦量及其方向)。
在外部测距单元117使用外部相位差检测方法并代替调焦透镜位置比较被摄体距离的情况下,当被摄体距离大(接近于无限大)时可以计算出较大的比较阈值。这是因为,在相位差检测方法中,当被摄体距离接近于无限大时,被摄体距离的变化量变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如果已经检测到人脸,则将面部区域设置为AF框,因而能够稳定地聚焦于人。
此外,即使面部检测成功的状态转变为面部检测失败的状态,如果使用外部测距单元所获得的关于被摄体距离的信息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定值,则继续将面部区域设置为AF框。由于该原因,相对于即使是由于例如人物被摄体转向旁边的事实而造成面部检测暂时失败却仍切换调焦区域的传统技术来说,自动聚焦控制的稳定性得到了改善。
实施例2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
除了AF控制操作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与根据实施例1的摄像设备完全相同。因此下面仅说明AF控制操作。
图3A和3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中的AF控制操作的流程图。在图3A和3B中,对用于进行与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相同操作的步骤给出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3A和3B所示,本实施例的AF控制操作相对于实施例1的AF控制操作(图2A和2B)的不同在于如下方法:如果面部检测成功的状态转变为面部检测失败的状态(S208:“是”),则判断面部检测的失败是否是暂时的。可选地,可以说上述不同在于如下方法:如果面部检测成功的状态转变为面部检测失败的状态,则判断主被摄体是否仍极有可能存在于拍摄场景中。
具体地,基于当前调焦透镜位置与基于来自外部测距单元117的当前测距信息的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差是否大于比较阈值,来判断主被摄体是否仍极有可能存在于拍摄场景中。
换句话说,在S208中判断为设置了面部检测到标志时,控制单元114进入S309的处理。
在S309中,控制单元114计算在与当前调焦透镜位置和S202中计算出的基于来自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信息的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差进行比较时使用的比较阈值。当前调焦透镜位置是作为在S219中进行的控制的结果而获得的调焦透镜位置。
然后,在S310中,控制单元114进行比较以获得当前调焦透镜位置和S202中计算出的基于来自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信息的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差。
在S211中,控制单元114判断当前调焦透镜位置和S202中计算出的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差是否大于在S309中计算出的比较阈值。如果该差大于该阈值,则控制单元114判断为主被摄体不再存在。然后控制单元114进入214的处理,并将固定框设置为调焦区域。
另一方面,如果当前调焦透镜位置和S202中计算出的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差小于或等于在S309中计算出的比较阈值,则控制单元114判断为面部检测暂时失败,并且代替改变调焦区域,而以与先前设置相同的方式来设置面部框。这种状态的示例包括由于主被摄体转向旁边或闭上了他或她的眼睛的事实或其它被摄体移动到主被摄体前面的事实而导致不能识别主被摄体的面部的情况。
应该注意,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存在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精度低的情况这一事实,因而进行为获得当前调焦透镜位置和S202中计算出的基于来自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信息的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差而进行的比较。
如果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精度低,则不是总能获取到被摄体距离和调焦透镜位置。由于该原因,存在检测到面部的主被摄体不在之前基于来自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信息计算出的调焦透镜位置处对焦的情况。
还存在当面部检测成功时外部测距单元117不能成功进行测距但是可以在面部检测不再成功之后成功进行测距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实施例1中进行的根据基于来自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信息所计算出的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差的判断的精度有所下降。
由于该原因,在本实施例中,如果面部检测成功的状态转变为面部检测失败的状态,则比较当前调焦透镜位置和基于来自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信息的最新调焦透镜位置。结果,即使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精度低,也容易判断主被摄体是否存在,并且如果主被摄体不再存在,则可以相对于新的主被摄体快速进行调焦。
实施例3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
除AF控制操作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与根据实施例1的摄像设备完全相同。因此下面仅说明AF控制操作。
图4A和4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中的AF控制操作的流程图。在图4A和4B中,对用于进行与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说明的相同操作的步骤给出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4A和4B所示,本实施例中的AF控制操作的特性特征在于,如果检测到面部,则在AF门112中将面部框和固定框均设置为调焦区域。
具体地,如果控制单元114在S204中判断为面部检测成功,则在S420中,控制单元114在AF门112中将面部框和固定框均设置为调焦区域。
如上所述,面部框是相对于由面部检测单元116检测到的面部区域所设置的调焦区域,并且面部框的位置随着相应的面部区域的检测位置的任何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将固定框固定在中央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为画面中央),而与被摄体无关。应该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将固定框设置得大于面部框并包括面部框。另外,还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固定框。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个固定框的大小设置成包括面部框。
在S421中,控制单元114经由AF信号处理电路113从面部框和固定框获取AF评价值。在S207中,控制单元114设置面部检测到标志。
在S217中,控制单元114存储从所设置的AF框获取的AF评价值。不仅存储最新的AF评价值,而且将预定数量的过去的AF评价值作为历史进行存储。
在S218中,控制单元114存储在S202中计算出的调焦透镜位置(基于来自外部测距单元117的测距信息的调焦透镜位置)。不仅存储最新的调焦透镜位置,而且将预定数量的过去的调焦透镜位置作为历史进行存储。
然后,在S424中,控制单元114将从所设置的AF框获取的AF框评价值相加在一起,并生成主要在通过TV-AF控制进行聚焦控制的情况下使用的AF评价值。
这里,考虑到图像拍摄者想要拍摄的被摄体为人的可能性较高的事实,当从面部框和固定框这两者获得AF评价值时,在进行进加时,从面部框获得的AF评价值可以比从固定框获得的AF评价值具有较大的权重。给出的权重还可以根据存在设置为面部框的面部区域的图像中的位置而改变。例如,考虑到主被摄体常被置于画面中央的事实,当面部区域处于画面中央附近时可以给出较大的权重,而当面部区域处于画面的边缘时可以给出较小的权重。
特别地,当拍摄视频时,假设除主被摄体之外的被摄体在拍摄期间经常进入拍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面部框的AF评价值的权重固定,则焦点可能移动到处于画面边缘且不打算被拍摄的人的面部,并且存在调焦变得暂时不稳定的可能性。
在S219中,控制单元114执行作为TV-AF控制和外部AF控制的组合的AF控制。
另一方面,如果面部识别失败,则控制单元114进入S208并判断是否设置了面部检测到标志。如果没有设置面部检测到标志,则控制单元114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执行S214~S216的处理。因此,仅获得来自固定框的AF评价值。
在S208中判断为已经设置了面部检测到标志时,控制单元114执行在实施例1和2中说明的S309、S310和S211的处理。
在S211中,如果当前调焦透镜位置和S202中计算出的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差大于在S309中计算出的比较阈值,则控制单元114判断为主被摄体不再存在。然后控制单元114进入S214的处理并将固定框设置为调焦区域。
另一方面,如果当前调焦透镜位置和S202中计算出的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差小于或等于在S309中计算出的比较阈值,则控制单元114判断为面部检测暂时失败。
然后,类似于S420,在S422中,控制单元114将面部框和固定框设置到与之前设置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并且类似于S421,在S423中,控制单元114从面部框和固定框获取AF评价值。
下面参考图5A和5B说明本实施例中的AF框设置的示例。
图5A示出设置面部框和固定框这两者的典型情况,并且图5B示出仅设置固定框的典型情况。
如图5A所示,在画面中央设置固定框51以使其大于面部框55并且包括面部框55。为了在不指定被摄体的情况下获得AF评价值,设置固定框51以占据画面的宽的范围。
另一方面,在设置固定框而不设置面部框的情况下,可以以与图5A中相同的方式来设置固定框51。然而,考虑到图像拍摄者在进行图像拍摄时经常将想要的被摄体置于画面中央的事实,可以如5B所示那样设置小于固定框51的固定框52。固定框52与固定框51的相似之处在于框中心位于画面中心。代替仅设置固定框52,还可以设置固定框51和固定框52这两者。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如果检测到面部或在判断为暂时不能检测到面部的情况下,将AF框设置到面部框和固定框这两者,并且基于由这两个框获得的AF评价值进行聚焦控制。由于该原因,除了与实施例2中的效果相同的效果以外,还可以通过进行考虑了除有关面部区域的信息以外的信息的聚焦控制来抑制聚焦于非期望的人的可能性。
实施例4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4。
图6是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摄像设备的一个示例的数字摄像机100’的典型结构的框图。在图6中,对与实施例1的数字摄像机100中相同的组成元件给出了与图1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多余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具有用于通过TTL方法(内部测距)而并非外部测距单元117来进行测距的结构,这与实施例1的数字摄像机100不同。
由于该原因,本实施例的数字摄像机100’的变焦镜头120按从被摄体侧开始的顺序依次包括第一固定透镜101、变倍透镜102、调焦透镜105、半棱镜621、光圈103和第二固定透镜121。
半棱镜621将从调焦透镜105朝着光圈103行进的光束分离为去向图像传感器106的光束分量和去向稍后说明的AF传感器624的光束分量。由于在视频拍摄期间光圈103持续工作,因而入射光束被设置在光圈103和被摄体之间的半棱镜621分离。
副反射镜622通过反射由半棱镜621分离得到的光束分量来改变光路的方向。摄像透镜623使由副反射镜622反射的光束在AF传感器624上形成图像。在本实施例中,AF传感器624具有用于相位差检测方法AF的一对光接收元件线(线传感器)。AF电路625基于从AF传感器624的一对线传感器输出的一对图像信号的相位差来计算被摄体距离或散焦量及其方向以作为测距信息。
副反射镜622、摄像透镜623、AF传感器624和AF电路625形成使用内部相位差检测方法的测距单元(内部测距单元)。
利用具有该结构的摄像机,可以通过代替外部测距单元117从AF电路625获得测距信息来进行与在实施例1~3(图2~图4)中说明的AF控制操作相类似的AF控制操作。这里,测距信息为散焦量及其方向就足够的。
例如,在S202中,控制单元114基于来自AF电路625的测距信息计算调焦透镜105的对焦位置(内部对焦位置)。
另外,在S210中,控制单元114计算前一次和当前的基于来自AF电路625的测距信息的调焦透镜位置或被摄体距离之间的变化量,并将该变化量与比较阈值进行比较。
另外,在S219中,控制单元114执行作为TV-AF控制和基于来自内部测距单元的测距信息的AF控制(内部AF控制)的组合的AF控制。
可选地,在S310中,控制单元114判断当前调焦透镜位置和基于来自AF电路625的测距信息的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差是否大于比较阈值。
这样,本实施例也能够实现与实施例1~3中相同的效果。
其它实施例
应该注意,还可以组合使用上述实施例。例如,可以将实施例3应用于实施例1。
另外,作为TV-AF控制和外部(或内部)AF控制的组合说明了上述实施例中的聚焦控制。然而,在本发明中不需要多种类型的AF控制,例如可以仅通过TV-AF控制来进行聚焦控制。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0)

1.一种摄像设备,其通过移动调焦透镜进行自动聚焦控制,所述摄像设备包括:
测距部件,用于测量与被摄体距离相对应的信息;
检测部件,用于在拍摄到的图像中将包括人脸的区域检测为面部区域;
设置部件,用于设置针对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调焦区域;
生成部件,用于基于在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所述调焦区域中所包括的预定频率范围分量来生成AF评价值;以及
控制部件,用于基于由所述生成部件生成的所述AF评价值,通过移动所述调焦透镜来进行调焦,
其中,如果已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则所述设置部件相对于所述面部区域设置调焦区域,以及
其中,当从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转变为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时,如果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由所述测距部件测量到的被摄体距离和在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的被摄体距离之间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部件不改变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所设置的所述调焦区域,并且如果所述变化量大于所述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部件将所述调焦区域改变为所述拍摄到的图像中的预定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当从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转变为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时,所述设置部件通过使用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来自所述测距部件的测量结果和在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来自所述测距部件的测量结果来确定所述被摄体距离之间的所述变化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当从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转变为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时,所述设置部件将当前调焦透镜位置和根据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来自所述测距部件的测量结果计算出的调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差确定为所述被摄体距离之间的所述变化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已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则除所述面部区域以外,所述设置部件还相对于所述预定区域设置调焦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件基于将针对所述面部区域所生成的AF评价值和针对所述预定区域所生成的AF评价值相加的结果来进行所述调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区域的中心与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中心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部件通过使用相位差检测方法来测量与所述被摄体距离相对应的所述信息,并且与所述被摄体距离相对应的所述信息是被摄体距离、散焦量和散焦方向的其中一个。
8.一种摄像设备,其通过移动调焦透镜进行自动聚焦控制,所述摄像设备包括:
测距部件,用于测量与被摄体距离相对应的信息;
检测部件,用于在拍摄到的图像中将包括人脸的区域检测为面部区域;
设置部件,用于设置针对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调焦区域;
生成部件,用于基于在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所述调焦区域中所包括的预定频率范围分量来生成AF评价值;以及
控制部件,用于基于由所述生成部件生成的所述AF评价值,通过移动所述调焦透镜进行调焦,
其中,如果已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则所述控制部件基于在相对于所述面部区域所设置的所述调焦区域中的所述AF评价值移动所述调焦透镜,以及
其中,当从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转变为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时,如果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由所述测距部件测量到的被摄体距离和在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的被摄体距离之间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所述控制部件不移动所述调焦透镜。
9.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设备通过移动调焦透镜进行自动聚焦控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测距步骤,用于测量与被摄体距离相对应的信息;
检测步骤,用于在拍摄到的图像中将包括人脸的区域检测为面部区域;
设置步骤,用于设置针对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调焦区域;
生成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所述调焦区域中所包括的预定频率范围分量来生成AF评价值;以及
控制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生成步骤中生成的所述AF评价值,通过移动所述调焦透镜来进行调焦,
其中,如果已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则在所述设置步骤中相对于所述面部区域设置调焦区域,以及
其中,当从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转变为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时,如果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在所述测距步骤中测量到的被摄体距离和在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的被摄体距离之间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在所述设置步骤中不改变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所设置的所述调焦区域,并且如果所述变化量大于所述预定阈值,则在所述设置步骤中将所述调焦区域改变为所述拍摄到的图像中的预定区域。
10.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设备通过移动调焦透镜进行自动聚焦控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测距步骤,用于测量与被摄体距离相对应的信息;
检测步骤,用于在拍摄到的图像中将包括人脸的区域检测为面部区域;
设置步骤,用于设置针对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调焦区域;
生成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拍摄到的图像的所述调焦区域中所包括的预定频率范围分量来生成AF评价值;以及
控制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生成步骤中生成的所述AF评价值,通过移动所述调焦透镜来进行调焦,
其中,如果已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则在所述控制步骤中基于在相对于所述面部区域所设置的所述调焦区域中的所述AF评价值来移动所述调焦透镜,以及
其中,当从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转变为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时,如果在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在所述测距步骤中测量到的被摄体距离和在没有检测到所述面部区域的状态下的被摄体距离之间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在所述控制步骤中不移动所述调焦透镜。
CN2009101500615A 2008-06-30 2009-06-30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203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71235A JP5049899B2 (ja) 2008-06-30 2008-06-30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8171235 2008-06-30
JP2008-171235 2008-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0360A CN101620360A (zh) 2010-01-06
CN101620360B true CN101620360B (zh) 2011-10-26

Family

ID=41446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006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20360B (zh) 2008-06-30 2009-06-30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79323B2 (zh)
JP (1) JP5049899B2 (zh)
CN (1) CN1016203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60387B2 (en) * 2008-08-12 2010-12-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2053458B (zh) * 2009-10-30 2012-11-07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捕获方法与便携式通讯装置
JP5237978B2 (ja) * 2010-02-12 2013-07-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ならびに前記撮像装置のための画像処理方法
JP2011248156A (ja) * 2010-05-28 2011-12-08 Casio Comput Co Ltd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795599B1 (ko) * 2011-06-14 2017-11-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979967B2 (ja) 2011-06-30 2016-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被写体検出機能を備えた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3197491B (zh) 2013-03-28 2016-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快速自动聚焦的方法和图像采集装置
JP2016206352A (ja) * 2015-04-20 2016-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そのプログラム、その記録媒体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CN106296638A (zh) * 2015-06-04 2017-01-04 欧姆龙株式会社 显著性信息取得装置以及显著性信息取得方法
AU2016291660B2 (en) 2015-07-15 2021-10-21 15 Seconds of Fame,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facial recognition and video analytics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in contextual video streams
CN105120149A (zh) * 2015-08-14 2015-12-02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聚焦的方法以及终端
SG10201912947XA (en) 2015-10-21 2020-02-27 15 Seconds Of Fam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alse positive minimization in facial recognition applications
CN108111745B (zh) * 2016-11-25 2020-06-1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峰值对焦显示装置和方法
CN107170002B (zh) * 2017-05-04 2020-07-21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图像自动对焦方法和设备
US10936856B2 (en) 2018-08-31 2021-03-02 15 Seconds of Fam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false positives in facial recognition
US11010596B2 (en) 2019-03-07 2021-05-18 15 Seconds of Fame,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facial recognition systems to identify proximity-based connections
US11341351B2 (en) 2020-01-03 2022-05-24 15 Seconds of Fam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acial recognition on a user device
KR20220101998A (ko) * 2021-01-12 2022-07-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자동 초점 조절이 가능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16055874B (zh) * 2021-06-29 2023-10-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方法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1252A (zh) * 2006-05-10 2007-11-14 佳能株式会社 焦点调节方法、焦点调节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17075A (ja) * 1989-02-17 1990-08-29 Sony Corp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回路
JP2001215403A (ja) 2000-02-01 2001-08-10 Canon Inc 撮像装置および焦点の自動検出方法
JP2002251380A (ja) 2001-02-22 2002-09-06 Omron Corp 利用者照合システム
US20060182433A1 (en) * 2005-02-15 2006-08-17 Nik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amera
JP4639837B2 (ja) 2005-02-15 2011-02-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電子カメラ
EP1909229B1 (en) * 2006-10-03 2014-02-19 Nikon Corporation Tracking device and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1252A (zh) * 2006-05-10 2007-11-14 佳能株式会社 焦点调节方法、焦点调节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215403A 2001.08.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49899B2 (ja) 2012-10-17
US8279323B2 (en) 2012-10-02
CN101620360A (zh) 2010-01-06
JP2010008936A (ja) 2010-01-14
US20090322933A1 (en) 2009-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20360B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1126833B (zh) 自动聚焦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01247477B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RU2456654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ъемки изображения,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им и носитель информации
US7869704B2 (en) Focus adjusting device,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focus adjustment method
JP4674471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US7844175B2 (en)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EP2168005B1 (en) Focus control apparatus,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5464771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JP4861057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8026788A (ja) 撮像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JP2005195893A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823863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GB2256988A (en)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JP2005084426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JP3093057B2 (ja) 自動焦点検出装置
CN102833484A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20080316351A1 (en)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and photographing method
JP5420034B2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US7884878B2 (en) Lens apparatus, imaging apparatus, and automatic focusing control method
JPH06253198A (ja)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JP5930979B2 (ja) 撮像装置
JP2008026786A (ja) 撮像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CN105592259A (zh) 一种自动聚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