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9572A - 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进行编码 - Google Patents
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进行编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89572A CN101589572A CNA2007800225821A CN200780022582A CN101589572A CN 101589572 A CN101589572 A CN 101589572A CN A2007800225821 A CNA2007800225821 A CN A2007800225821A CN 200780022582 A CN200780022582 A CN 200780022582A CN 101589572 A CN101589572 A CN 10158957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 data block
- ack
- nack
-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9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08000032370 Secondary transmission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101100465000 Mus musculus Prag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510298 Arabidopsis thaliana KIN7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510300 Nicotiana tabacum NACK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510301 Arabidopsis thaliana KIN7B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510303 Nicotiana tabacum NACK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581364 Clinitrachus argentat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269238 D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15—Reduction thereof using coding
- H04L27/2617—Reduction thereof using coding using block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1—Group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defining a range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设备,例如移动终端或用户设备,用于编码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该便携式设备包括:接收器,配置来接收多个数据块,以使这些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包括相关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以及处理器,配置来通过检查这些数据块中的每一个的CRC,为这些数据块的每一个决定接收状态。该便携式设备进一步包括:发射器,用于发送响应序列,其指示所有数据块的接收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具体而言,涉及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的编码。
背景技术
一种多载波通信方案通过多个正交子载波来传输数据。这些方案的示例通常需要较高的数据传输率,其包括无线局域网(LAN)以及移动因特网技术。典型的多载波通信方案包括正交频分复用(OFDM)、离散傅立叶变换-扩展-正交频分复用(DFT-S-OFDM或DFT-扩展-OFDM)(也可称作SC-FDMA),以及正交频分复用多址(OFDMA)。虽然OFDM和OFDMA通过保持子载波的正交性可达到较高的传输率,然而这些技术通常具有较高的峰均功率比(PAPR)。举例而言,DFT-S-OFDMA是一种可被实施以克服PAPR问题的技术。通过在产生OFDM信号之前首先利用DFT矩阵将信号在频域上扩展,可实现DFT-S-OFDMA技术。然后可将这些已被扩展的信号调制,并以我们熟知的利用传统OFDM技术的方式将其传输。现将描述此技术。
图1是描述根据传统DFT-S-OFDMA系统产生发送信号的流程图。根据方块110和120,典型的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在产生OFDM信号之前利用DFT矩阵将信号扩展。考虑等式,其中“s”是输入的数据符号,“x”是在频域上扩展的数据,以及“Nb”是对于特定用户的子载波数目。在此情况下,可通过利用如下等式得到扩展数据“x”:
根据方块130、140及150,扩展向量“x”根据子载波映射技术映射至子载波,然后通过反离散傅立叶变换(IDFT)模块被转换至时域,以得到用于发送到接收实体的信号。可利用以下算式得到该发送信号“y”:
其中FN×N是NxN DFT矩阵,用来将频域信号转换至时域信号。按照该方式产生的信号“y”连同插入的循环前缀(方块160)被发送。
然后在多个载波系统的上行链路中发送数据、导频及控制信息,多个载波系统包括例如DFT-S-OFDM系统。可将控制信息划分为与数据解调相关的数据相关控制信息,以及与数据解调无关的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
数据相关控制信息包括需要用来重建由用户设备(UE)传输的数据的控制信息。例如,数据相关控制信息可包括与传输格式相关的信息,或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相关的格式或信息。该数据相关控制信息的量可根据上行链路数据调度方案而调整。
在另一方面,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是下行链路传输所需要的控制信息。例如,该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可包括用于HARQ操作的确认(ACK)或否定确认(NACK)信息,以及用于该下行链路的链路调整的信道质量指示符(CQI)。
在上行链路多载波或单载波FDMA系统中,可将控制信息划分为用于解调用户数据的数据相关控制信息,和用于下行链路传输的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OFDM的基本原理包括将具有较高数据传输率的数据流划分为多个数据流,这些多个数据流的每一个具有较低的数据传输率,然后利用多个载波同时传输这些数据流。将这些载波的每一个称为子载波。由于这些OFDM载波之间存在正交性,所以即使这些载波的频率分量彼此重叠,发送终端仍能检测这些频率分量。
通过串并行转换器将具有较高数据传输率的数据流转换为多个具有较低数据传输率的数据流。将这些被转换为并行的数据流的每一个与相应的子载波相乘,将所得乘积加在一起,然后传输到接收终端。
可通过IDFT将由串并行转换器产生的并行数据流作为多个子载波传输。通过利用反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可有效地实施IDFT。
随着具有较低数据传输率的子载波的符号持续时间增大,由多径延迟扩展引起的相对信号差将在时域减小。通过在OFDM符号之间插入比信道延迟扩展更长的保护间隔,可降低符号间干扰。如果OFDM信号的一部分被复制到保护间隔,并被配置在符号的开始部分,则OFDM符号被循环地扩展从而被保护。
当在上行链路中传输控制信息时,如果UE给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分配足够数目的子载波,则用于数据传输的频率资源量将减少。因此此技术导致大量子载波不能够被分配,因此影响了在频域内实现多样增益的能力。
典型的UE在上行链路中在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中分别传输ACK/NACK以及CQI信号。举例而言,UE以特定的时间周期传输ACK/NACK信号、CQI信号,以及这些信号二者。然而,当处理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时,传统多载波系统通常不在这些信号之间做区分。这样就阻止了对频率资源的高效利用。
如果在DFT-S-OFDM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中利用单个离散傅立叶变换(DFT)来传输ACK/NACK以及CQI信号,则通常大量用户共用该相同的资源单元。例如,如果一用户传输ACK/NACK信号,而另一用户利用相同的资源单元传输CQI信号,则对于基站而言,其将不能解调两个用户的ACK/NACK以及CQI信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将在下文中阐述,部分依照说明书内容可立即明白,或通过实施本发明便能理解。通过在此书面说明及其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将实现并获得本发明的目的以及其他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一种用于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进行编码的方法,方法包括:接收多个数据块,其中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包括相关的循环冗余校验(CRC);通过检查数据块中的每一个的CRC,为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决定接收状态;以及产生响应序列,其指示的所有数据块的接收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这些数据块包括主传输块和副传输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该响应序列是离散响应序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把该响应序列生成为单个响应序列,其指示所有这些数据块的接收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从节点B接收这些数据块。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状态是确认(ACK),其标识已被无错误地接收的数据块;或者是否定确认(NACK),其标识已被带有错误地接收的数据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利用QPSK调制来调制该响应序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将该响应序列传输到节点B。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下行链路传输包括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并行接收这些数据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该下行链路传输包括时分双工(TDD)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或者串行地接收这些数据块或者并行接收这些数据块。
根据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一种用于接收对下行链路传输的编码上行链路确认的方法包括并行传输多个数据块,从而这些数据块的每一个包括相关的循环冗余校验(CRC)。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接收指示所有这些数据块的接收状态的单个响应序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替代实施例,一种用于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进行编码的便携式设备,便携式设备包括:接收器,其配置来接收多个数据块,其中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包括相关的循环冗余校验(CRC);处理器,其配置来通过检查数据块中的每一个的CRC,为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决定接收状态;以及发射器,用于传输响应序列,以指示的所有数据块的接收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一种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并且被设置为接收编码的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的发送实体,发送实体包括:发射器,用于并行传输多个数据块,其中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包括相关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以及接收器,用于接收单个响应序列,其指示的所有数据块的接收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一种用于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进行编码的方法,方法包括:接收多个数据块,其中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包括相关的循环冗余校验(CRC);通过检查数据块中的每一个的CRC,为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决定接收状态;依据状态产生响应比特;将响应比特映射到固定长度序列,以产生映射序列;在上行链路传输中传输映射序列;以及在预定时间段中重复映射传输。
通过参考附图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实施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任何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
附图说明
在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之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描述根据传统DFT-S-OFDMA系统产生发送信号的流程图;
图2A示出上行链路中集中扩展控制信息向量以获得扩展向量的UE传输;
图2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的在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另一配置;
图2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的在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另一配置;
图3A描述在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利用时分复用(TDM)的上行链路子帧格式;
图3B描述在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利用频分复用(FDM)的上行链路子帧格式;
图4A及图4B是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用以在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的UE发送操作中降低BER的技术的方框图;
图5是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选择待分配的子载波的方法的方框图;
图6示出上行链路子帧格式;
图7及图8描述上行链路复用方案;
图9A-9C描述关于在SC-FDMA/OFDMA系统的上行链路中的ACK/NACK信号传输的分配频率资源的实施例;
图10A及10B是描述SCW及MCW发送终端的方框图,这些发送终端被配置来用于MIMO无线移动通信系统;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ACK/NACK发送装置的方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ACK/NACK发送装置的方框图;图13A描述对多个子载波的局部式分配;
图13B描述对多个子载波的分布式分配;
图14是描述一种采用OFDM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的方框图;
图15是描述根据DFT-S-OFDMA产生发送信号的流程图;
图16提供紧密配置的子载波的示例;
图17提供利用增强的局部式分配的子载波配置的示例;
图18示出用于ACK/NACK信号传输的子载波分布;
图19A及19B描述利用增强的分布式分配的子载波配置,其中一个子载波对被设置为一组;以及
图20A及20B描述进一步的子载波配置。
较佳实施方式的具体描述
在以下详细描述中,将参考附图,这些附图作为本发明的部分,并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方式示出。本技术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可利用其他实施例,可作结构上、电气上以及过程上的更改而不背离本发明的范畴。在所有附图中,尽可能用相同参考数字来指示相同或类似部件。
将结合UE描述各实施例。但是,此说明亦可用于其他类型的无线终端,例如移动终端、移动台及其类似装置。
扩展上行链路中的控制信息向量
图2A-2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说明在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可操作的上行链路发送实体中的各元件。首先考虑在此通信系统中,将UE设置为发送实体。该UE可接收并区分例如ACK/NACK、信道质量指示符(CQI)的控制信息以及其他类型的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此控制信息与数据解调不相关。通常,ACK/NACK是向量,其包括基于插入到下行链路信号的循环冗余码(cyclic redundancy codes,CRC)数目的一或多个比特。该CQI是向量,其通常包括多个比特以将信道质量状态报告给例如相关基站或节点B。CQI有助于在基站进行下行链路调度。通过非限制性的示例,将描述以下实施例,其中ACK/NACK向量大小为“l”且CQI向量大小为“m”。
图2A示出上行链路中的UE传输,其集中扩展控制信息向量(经过DFT后大小为l+m)以获得大小为n比特(n=l+m)的扩展向量(X’ACK+CQI),在大小为l的ACK/NACK向量与大小为m的CQI向量之间不作区分。另对通过子载波映射得到的向量(X”ACK+CQI)上执行反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得到并发送时间信息(yACK+CQI)。
在此情况下,如果一个UE和另一个UE使用相同的资源块分别传输ACK/NACK和CQI,则接收基站难于选择IDFT以用于对向量X’ACK+CQI解扩展,该X’ACK+CQI向量通过从向量X”ACK+CQI中去除每个子载波而得到。基站可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得到向量X’ACK+CQI,该快速傅立叶变换对应于在发送端执行的IFFT。通常,由UE们发送的信号在向量X”ACK+CQI和向量X’ACK+CQI中不可区分地被扩展。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两个或多个UE使用相同的资源块,则可能有必要区分用来分析从这些UE接收到的信号的IDFT。
图2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在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另一配置。设置为根据此附图传输的UE区分并接收各种类型的控制信息(如上所述)。在此示例中,在将这些参数映射至相应子载波之前,该UE扩展ACK/NACK及CQI控制信息。因为采用不同DFT对大小为l的ACK/NACK向量(XACK)以及大小为m的CQI向量(XCQI)进行扩展,因此其扩展向量(X’ACK)及(X’CQI)大小分别为l和m,并分别包括ACK/NACK信息及CQI信息。
扩展向量(X’ACK)及(X’CQI)被示出映射到相应子载波,这些向量经过IFFT并随后发送到基站。根据此实施例,如果一个UE传输ACK/NACK,且另一UE利用相同的资源块传输CQI,则该基站可容易地选择IDFT用于对向量X’ACK及X’CQI进行解扩展,这些向量是分别从向量X”ACK及X”CQI中移去子载波而得到。可在基站通过FFT(其对应在发送端执行的IFFT)得到这些向量X”ACK及X”CQI,在上述所示的情况中该发送端为UE。
图2B是在诸如ACK/NACK及CQI的控制信息之间进行区分的示例。但使用该示出的技术可类似地区分其他类型的信息。例如,还可将此附图的技术运用到两个或多个控制信号(或信息)被接收,并在被映射至用于通过上行链路传输的频率资源之前,采用不同DFT扩展的场合。这就允许接收上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实体通过从频率资源解映射的控制信息区分被传输的两个或更多个类型的控制信息。
图2B的实施例利用分离的DFT来分别扩展控制信息,但本发明还可以考虑并采用替代实施例。例如,该分离的DFT过程可替代性地包括任何过程,只要这些过程允许实体接收上行链路信号以在不同类型控制信息之间区分。
图2C示出根据本发明替代实施例在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另一配置。在此实施例中,例如,该传输UE直接将ACK/NACK控制信息映射至子载波。其可以不需执行DFT就被实现,结果可得到向量X”ACK。图2C更示出使用DFT转换CQI控制信息,然后将所得到的扩展向量X’CQI映射至子载波以得到向量X”CQI 。
通常,对应ACK/NACK信息的向量的大小小于对应CQI信息的向量大小。因此扩展对应ACK/NACK信息的向量所得到效果相对较小。此实施例被简化以省略对ACK/NACK信号的DFT处理。但是,此实施例取得与图2B情况类似的效果,因为基站可正确区分已经经过FFT的信息项。如果需要的话,图2C的实施例可替代性地包括任意分离的过程,而非该分离DFT扩展,假定此过程允许接收实体区分不同控制信息。
图2C中的实施例可进一步包括用于改良峰均功率比(PAPR)性能的结构。例如,如果ACK/NACK信号直接映射到子载波而不经过DFT,其然后经过IFFT以用于传输,在DFT及IFFT之间的补偿效果可改良PAPR性能(相对于可能由图2B达到的性能)。因此,根据图2C设置的UE可选择指定的子载波用于改良PAPR性能,并然后将ACK/NACK信号映射到所选择的子载波上。
图3A描述在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采用时分复用(TDM)的上行链路子帧格式。图3B描述在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采用频分复用(FDM)的上行链路子帧格式。
简而言之,在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的ACK/NACK控制信息可由一个比特或者相对较少数目的比特来表示。因此,由于在无线信道中存在各种因素,其误比特率(BER)可能受到某种程度的降低。在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典型的复用方法包括TDM(图3A)及FDM(图3B)。因此,通常根据本实施例的传输UE将重复发送ACK/NACK信息以改良BER。
考虑其中由几个UE使用TDM的情况。在此情形中,可在指定频率上的子帧(例如图3A的LB#3)中分配的长块(LB)中重复传输ACK/NACK信息。此配置将典型地改良BER特性。
可通过在频带上顺序传输ACK/NACK信息,或者通过将ACK/NACK信息映射至指定序列,以实现在指定频率上重复传输。可根据需要在ACK/NACK信息上执行DFT。如需要,还可利用块编码重复传输ACK/NACK信息。
现考虑利用FDM来复用从多个UE发送的信息的情况。在此情形下,可在子帧(例如图3B中的LB#1-LB#6)中的多个LB中重复传输ACK/NACK信息。此配置将也典型地改良BER特性。在某些情况下,可响应下行链路信息使用多个天线传输多个ACK/NACK。在实施例中,ACK/NACK信号的数目等于插入到下行链路数据中的CRC数目(如上所述)。
UE响应性地传输(上行链路)对应所接收CRC数量的一定数目的ACK/NACK信号,其中CRC被插入通过在下行链路中的每一天线传输的信息的每一部分。如果UE以此方式传输多个ACK/NACK,则该UE还可以指定数目次数重复传输这些ACK/NACK信号。这些操作可用来改良所传输的ACK/NACK信号的BER特性。
例如,考虑ACK/NACK信号的数目为M。这些M个ACK/NACK信号可表示为ACK/NACK1,ACK/NACK2,...,ACK/NACKM,指定次数为K。在此情况下,可根据下列顺序重复传输ACK/NACK信号。
{(ACK/NACK1-1,ACK/NACK1-2,...ACK/NACK1-K),{(ACK/NACK2-1,ACK/NACK2-2,...ACK/NACK2-K),...,(ACK/NACKM-1,ACK/NACKM-2,...ACK/NACKM-K)}
根据替代技术,可根据以下顺序重复传输ACK/NACK信号:
{(ACK/NACK1-1,ACK/NACK2-1,...ACK/NACKM-1),{(ACK/NACK1-2,ACK/NACK2-2,...ACK/NACKM-2),...,(ACK/NACK1-K,ACK/NACK2-K,...ACK/NACKM-K)}.
图4A及4B为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DFT-S-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在UE发送操作中减小BER的技术的方框图。首先考虑发送端利用多个天线发送多个ACK/NACK信号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该发送端可通过利用例如图4A及4B中示出的技术对这些信号执行块编码,以传输这些ACK/NACK信号。
现参考图4A,其示出一种技术,在传输之前,首先使用分离的DFT对ACK/NACK及CQI信号进行扩展。在图4B中示出一种替代技术。在此图中,将ACK/NACK直接映射到子载波,而不通过DFT对这些信号进行扩展。但是,图4B的实施例包括在将CQI信号利用DFT扩展后将该信号映射到子载波。
不需要直接发送用于改良ACK/NACK信号的PAPR及BER特性的多个ACK/NACK,而可替代地映射至待被发送的指定序列。可根据某一技术决定用于映射的指定序列。可选择序列以及映射至该序列的多个ACK/NACK。如需要,可根据其PAPR及BER特性选择序列作为指定序列用于映射。另一选项包括在使用诸如BPSK或QPSK的传统调制技术调制这些信号后,发送ACK/NACK。
图5是描述一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选择待分配的子载波的方框图。此技术基于ACK/NACK及CQI信息的传输状态以及何时传输这些信息而选择子载波。
在上行链路中为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分配足够大量的子载波可减少需要用来传输UE数据的子载波数量。如上所述ACK/NACK及CQI信息可被分离传输。但是,当ACK/NACK及CQI信息都被传输时,如果也执行子载波分配,则可有效分配频率资源。在对仅传输ACK/NACK信息、仅传输CQI信息或者同时传输ACK/NACK及CQI的三种情况不作区分的情形下,尤其如此。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UE可在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中区分并接收ACK/NACK及CQI信息,以识别每一ACK/NACK及CQI信息是否被传输。基于上述识别,UE可分配适用于以下每一个情况的子载波:仅传输ACK/NACK信息,或者仅传输CQI信息,或者ACK/NACK及CQI信息都被传输。此实施例在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中区别ACK/NACK及CQI信息,以标识每一ACK/NACK及CQI信息是否被传输。此实施例有效管理频率资源,并允许为传输分配增加的频率资源量,借此取得频率的多样化。
各实施例的优点包括:与数据解调不相关的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中,UE区分ACK/NACK及CQI信息,并且在信息映射到频率资源之前将其独立处理。这样就允许基站容易地处理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甚至当该基站从多个UE通过相同资源块分离地接收ACK/NACK及CQI信息时也是如此。而且,当采用OFDM时于指定时间周期或者当采用TDM时于指定频率,通过在该上行链路重复传输ACK/NACK信息可实现对ACK/NACK信息的BER特性的改良。
当传输多个ACK/NACK信号时,通过对传输的ACK/NACK信号处理也可实现对PAPR及/或BER特性的改良。这样的信号举例来说包括块编码、映射至指定序列以及通过BPSK或QPSK调制。
分配频率资源
其他替代性实施例关于在上行链路多载波或单载波(SC)FDMA系统中为ACK/NACK传输分配频率资源。图6示出上行链路子帧格式。在此图中,将长块(LB)用于数据及控制信息传输,将短块(SB)用于导频及数据传输。
可将UE的上行链路传输区分为以下情况:
-UE数据、导频、数据相关控制;
-UE数据、导频、数据相关控制、非数据相关控制;及
-导频、非数据相关控制。
可采用例如图7及图8示出的各种复用技术将这些情况复用。图6的子帧格式包括将数据相关控制信息与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与UE数据复用,并同时复用几个UE的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
在图7中,虽然数据相关控制信息和UE数据被复用,但为发送几个UE的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决定预定的时频域。如果存在UE数据,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示出为在为UE数据传输的频带上传输,而非在决定用于UE数据传输的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的频带上传输。此技术的优点是可保持SC-FDMA特性。
如图7及8示出,以相同方式执行UE数据与非数据相关控制的频带分配。特别地,当UE数据对应局部式分配时,该局部式分配也将适用于非数据相关控制。但是,在非数据相关控制信息中ACK/NACK具有一个比特的大小,因此不能被信道编码。因此,对ACK/NACK数据执行迭代(iteration)以得到指定错误率。
图9A-9C描述的实施例涉及在SC-FDMA/OFDMA(及其变体)中的上行链路中为ACK/NACK信号传输分配频率资源。简而言之,在上行链路中分配频率资源有两个技术。第一技术是在整个频率带中以相同间隔配置传输数据的分布式方法(图9A)。第二技术是在指定频率带中配置传输数据的局部式方法(图9B、9C)。
尽管ACK/NACK信号的典型大小为1比特,可对此信号执行迭代以得到指定错误率。例如,考虑通过N个资源单元(RU)来传输经迭代获得的ACK/NACK信号。在通过N个RU利用局部式方法传输经迭代的ACK/NACK信号时,若该ACK/NACK小于由这些N个RU占用的频率资源,则还可执行两个附加方法。一技术是将迭代的ACK/NACK信号分配到连续频率资源,而另一技术则利用例如均匀间隔在N个RU上配置ACK/NACK信号。因此,可将用于ACK/NACK传输的分配资源的技术概括如下:
-分布式的;
-局部式的;
-完全局部式的;以及
-在分配的频率资源中分布式的。
多码字ACK/NACK
另一实施例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涉及HARQ,具体而言,涉及在多码字(MCW)类型MIMO无线系统中传输ACK/NACK信号。如下将讨论,此实施例适用于宽范围的应用,例如包括利用多个MCW类型的传输及接收天线传输ACK/NACK信号。
简而言之,可利用多个传输及接收天线来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提高数据传输率。可使用两个重要技术达成使用多天线的数据传输。首先,可以发送多样格式传输数据。在此情况下,虽然不提高数据传输率,但可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噪比(SNR),以达成稳定操作。这是因为通过几个天线传输相同数据。在此情况下,同时传输几个独立的数据流可提高数据传输率。在具有低SNR区域,多样化传输是有效的,而在具有高SNR区域,空间复用传输是有效的。
图10A及图10B是描述设置用于MIMO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SCW及MCW发送终端。应理解,在某些情况下,可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例如,可通过一个信道编码器执行编码,然后将数据划分为多个数据流。此技术通常称为利用单码字(SCW)发送。
图1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ACK/NACK发送装置的方框图。此示例提供用于发送多个数据流的技术,这些多个数据流包括通过信道编码器单独编码多个数据流,然后通过多个发送及接收天线发送编码数据。此技术通常称为用多码字(MCW)发送。
SCW技术包括编码将被分割的块。因为将用于错误检查的CRC附加到每一块,因此接收器典型地将只传输一个ACK/NACK信号。另一方面,利用MCW,可编码几个块并然后变成数据流。如果在每块后附加CRC,则应为每一数据流传输ACK/NACK信号。
简而言之,MCW能够得到比SCW更高的数据传输率。因此,通常使用MCW,尽管待传输的ACK/NACK信息也会增加。但是,在MCW为每一数据流传输ACK/NACK信号的场合下,接收器将为多个ACK/NACK传输确保无线电资源。此控制信息的增加会减少用于数据传输的无线电资源,导致系统效率降级。
现将描述本发明的多个方面和实施例。简而言之,这些示例包括在MCW类型MIMO天线系统中用于传输ACK/NACK信号的装置。例如用于在MCW类型MIMO无线系统中传输ACK/NACK信号的装置,通过该装置通过保持较高数据传输率,可减少待被传输的ACK/NACK信号数量。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包括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采用多个MCW类型传输和接收天线传输ACK/NACK。各种操作包括产生多个ACK/NACK,其对应于在通过多个天线接收的多个数据流中插入的一定数目的错误检测码,并通过组合多个ACK/NACK产生一ACK/NACK,以及通过天线发送该所产生的ACK/NACK。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包括产生多个ACK/NACK,其对应于在通过多个天线接收的多个数据流中插入的一定数目的错误检测码,并对这些ACK/NACK分组。该方法进一步包括通过将多个分组的ACK/NACK组合到多个组,以对于每个组产生一ACK/NACK,并通过天线发送这些所产生的ACK/NACK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包括,在该分组操作中,根据对应数据流类型将多个ACK/NACK分组。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利用CRC码作为该错误检测码。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包括通过多个发送天线在一个时隙中传输该所接收的数据流。
本发明的再一方面包括通过逻辑与(AND)操作,组合多个ACK/NACK。
在一实施例中,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采用多个MCW类型发送及接收天线发送ACK/NACK的装置包括:错误检查单元,其产生多个ACK/NACK,这些ACK/NACK对应于在通过多个天线接收的多个数据流中插入的一定数目的错误检测码。该装置进一步包括信号组合单元,其通过组合多个ACK/NACK而产生一ACK/NACK;并包括信号发送单元,其通过天线发送所产生的ACK/NACK。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装置包括将多个ACK/NACK分组的控制单元;信号组合单元,其通过将多个这些分组的ACK/NACK组合到多个组对每一组产生一ACK/NACK;并包括信号发送单元,其通过该天线发送所产生的ACK/NACK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该控制单元根据对应的数据流类型将这些多个ACK/NACK分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使用该错误检测码作为CRC码,通过多个发送天线在一个时隙中发送所接收的数据流,且该信号组合单元通过逻辑与操作,组合多个ACK/NACK。
再参考图11,接收天线包括多个天线。当独立数据通过多个天线发送,而达成较高数据传输率时,接收终端的天线数量应等于或大于发送终端的天线数量。图11示出n个天线以指示接收到n个信息流。
根据由发送终端所执行的信道编码技术,解码通过多个天线接收的信息(例如,在图11中的n信息)。CRC检查单元然后利用CRC执行错误检查,该CRC包括在解码的每一个信息流中。执行此CRC检查的结果为:如果存在错误,则该CRC检查单元产生NACK,如果没有错误,则CRC检查单元产生ACK。因此,如果并行接收到n个不同信息流,则将传输n个ACK/NACK。在此情况下,可将n个接收的数据流假定为通过n个发送天线在一个时隙中传输的数据流。如果需要,可同时处理在某个时隙中的信息流。
图11示出输入到组合器中待组合为一个ACK/NACK的n个ACK/NACK。例如,可将n个ACK/NACK组合为一个ACK/NACK。执行逻辑与操作以组合这些信号为一个ACK/NACK。特别地,考虑n个ACK/NACK,诸如ACK/NACK1,ACK/NACK2,…,ACK/NACKn。组合的ACK/NACK可根据下式表示:
ACK/NACK(组合的)=ACK/NACK1∩ACK/NACK2∩…∩ACK/NACKn
其中如果成功接收数据,ACK/NACK1到ACK/NACKn中每一值为1。否则,这些ACK/NACK中的每一个具有值0。
如果组合的ACK/NACK指示1,则此可指示所有n数据被成功接收。如果该组合的ACK/NACK指示0,则其指示n数据中至少一个没有被成功接收。因此,可有效分配用于控制信息传输的频率资源。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ACK/NACK发送装置的方框图。在此实施例中,将控制单元增加到如图11示出的配置中,并示出多个组合器。
在图12中,由CRC检查单元分别产生的n个ACK/NACK被输入到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然后将这些输入的ACK/NACK分组为多个组。这些组可根据接收的数据流的类型分类。例如,如果数据的规定部分在检查成功数据接收中是重要的,并且需要分离处理,则其可被分离地分组。作为替代,可将这些ACK/NACK划分为规定数量的组,以适当地选择待发送的控制信息的长度,而不管所接收数据的类型。
如上所述,通过多个组合器组合这些分组的ACK/NACK信号以产生每组一个ACK/NACK。通常,对应特定组的ACK/NACK中可包括单个ACK/NACK。在此方面,处理对应ACK/NACK,其处理方式与另一已同过组合操作而没有通过用于该ACK/NACK信号组合的分离操作的方式相同。
进一步考虑,由以上原则所选择的组的数量可等于或小于m,并且因此可得到m个ACK/NACK。将这些m个ACK/NACK输入到发送单元,并然后通过天线发送。
图11及图12中的实施例已经对于该错误检测码(利用CRC码实现)作出说明。作为替代,可使用随机错误检测码(其是由接收终端请求的信号)来通知数据传输是否成功。
各个实施例使得接收终端能够以SCW水平来发送ACK/NACK,尽管采用MCW具有相比SCW更高的数据传输率。作为替代,如果对于n个数据流的传输低于一特定关键数,则不加组合地传输对n个数据流的指示传输是否成功的每一个ACK/NACK,而非针对所有n个数据流的重复传输。作为替代,考虑特定传输失败一定次数的情况,其假定可单独区分多个接收的数据流。独立地不加组合地传输用于指示特定数据流传输是否成功的ACK/NACK信息,并组合并发送其余ACK/NACK信号。
应理解ACK/NACK是控制信息的示例,其指示由发送终端传输的数据是否被接收终端成功地接收。ACK/NACK通常用于HARQ。但是,例如执行上述功能的随机信号可用来替代ACK/NACK。
上行链路中的子载波映射
各附加实施例涉及上行链路中的子载波映射。特别地,这些实施例包括利用多个子载波在分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的频率数据中配置传输数据,及实现此配置的发射器。
图13描述对多个子载波的局部式分配。在此附图中,局部式分配指通过规定数目子载波(其分布地相邻于预定频带)在为该上行链路分配的频率资源的整个频带上传输的用户数据。通过输入0到剩余子载波,以在预定频带的子载波上传输用户数据。
根据局部式分配,仅使用上行链路频率资源的部分频带。但是,如果其由包括预定数目的子载波的资源发送被传输数据,则该传输数据趋向于在资源单元的预定区域内密集分布,并连续地分配在该频率资源的部分频带上。
图13B描述一定数目子载波的分布式分配。在此附图中,分布式分配指通过子载波传输的用户数据均匀地在频率资源(为该上行链路所分配)的整个频带中分布。通过将0输入剩余子载波,该系统可仅使用分布式分配的指定子载波传输用户数据。
该分布式分配可在该上行链路频率资源的整个频带上分布地传输数据,以提高频率多样性。因此,分布式分配对信道影响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此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在使用短块传输导频时的导频间隔相比使用长块传输导频时的导频间隔要较宽,因此信道估计性能可能会降低。
总而言之,各实施例包括在分配的局部频带中为传输数据分布式地配置子载波和支持该配置的发射器。使用局部式的分配可使信道影响最小化。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包括为传输数据分布式地配置子载波以及支持此配置的发射器。将预定数目的子载波一起限定在根据局部式分配的分布式配置中。
另一实施例涉及在上行链路中配置子载波的方法,其中将用于数据传输的子载波配置在为该上行链路分配的频率资源中。操作包括在为该上行链路分配的频率资源的一个局部频带中为数据传输配置子载波,以使这些子载波对该局部频带的整个部分等空间分布。
根据一特征,该传输数据是利用指定比特重复编码的控制信号。
在另一特征中,通过N(N=1,2,3,…)个资源单元传输该传输数据,每一单元具有指定数目的子载波,及其中这些子载波的配置方式为:在为该上行链路分配的频率资源的局部频带中配置这些N个资源单元,并在由这些N个资源单元占用的整个频带中的相等空间分布这些子载波。
在另一方面中,一种在该上行链路中配置子载波的方法(其中用于数据传输的子载波在为该上行链路分配的频率资源中被配置)包括:通过使至少两个子载波跨越为该上行链路分配的频率资源中的整个频带的方式,将用于数据传输的子载波分组,其中该被分组的子载波以等空间分布。
另一特征涉及通过N(N=1,2,3,…)个资源单元传输的传输数据,每一单元具有指定数目的子载波,且其中这些子载波的配置方式为:在为上行链路分配的频率资源中的整个频带上以相等空间分布N个资源单元。该方法进一步包括:以至少两个子载波将这些子载波分组,并在这N个资源单元的每一个中配置被分组的子载波。
在又一方面中,装置包括子载波配置模块,其在为该上行链路分配的频率资源的局部频带中为数据传输配置子载波,其中对该局部频带的整个部分以相等空间分布这些子载波。
在一特征中,通过N(N=1,2,3,…)个资源单元传输该传输数据,每一单元具有指定数目的子载波,且其中这些子载波的配置方式为:在为上行链路分配的频率资源中的局部频带上配置N个资源单元,并且在由这N个资源单元占用的整个频带中以相等空间分布这些子载波。
在另一方面,一种在上行链路中配置子载波的发送装置包括:子载波配置模块,其通过至少两个子载波在为上行链路分配的频率资源的整个频带中将用于数据传输的子载波分组,其中这些分组的子载波以相等空间分布。
图14为方框图,描述用OFDM进行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在方块210,串行输入较高数据传输率的数据流(或数据符号),并通过串行并行转换器转换为多个具有较低数据传输率的数据流。每一被并行转换的数据流通过子载波映射器与一个对应的子载波相乘(方块220),并然后由IDTF转换为时域信号(方块230)。方块240在该时域信号中插入循环前缀以防止信道干扰。再将该信号转换为串行信号,并然后传输到接收终端(方块250)。
应理解在利用多个正交子载波执行调制的系统中,OFDMA指如下情况:其中通过将为不同用户提供可用子载波部分而实现多址(multiple access)的方法。OFDMA为不同用户提供频率资源,例如子载波。因为频率资源被独立地提供至多个用户,因此其相互之间没有重复。
因为在子载波之间保持正交性,因此可得到较高数据传输率。关于峰均功率比(PAPR)可能出现问题,为使此问题影响最小或者有效避免此问题,使用DFT矩阵在频域中执行扩展。通常此操作在产生OFDM信号之前执行。扩展的结果由OFDM调制以得到单载波传输。此情况可称为DFT-S-OFDMA。
图15为描述根据DFT-S-OFDMA产生发送信号的流程图。该技术在多方面类似于在图1示出的技术,因此方块310-340大体上对应于图1的方块110-140。其中一个区别在于在并串转换方块360之前插入循环前缀(方块350)。
在使用OFDM或DFT-S-OFDMA的多载波系统中,在上行链路中传输用户设备数据、导频、控制信息等。如果在上行链路传输用户设备数据,则在下行链路传输对应控制信息。利用该对应控制信息,分配传输频带或决定数据传输格式。
有两种普通类型的导频信号。使用CQ导频来测量信道质量以执行UE调度和自适应调制及编码。也可使用数据导频用于数据传输中的信道估计及数据解调。该数据导频是在对应域上传输的导频。控制信息可包括与数据相关的控制信息及与数据无关的控制信息,如上所述。以上提到的UE数据、导频和控制信息可通过具有预定结构的子帧传输。示例包括由3GPP LTE建议的用于上行链路的FDD子帧。在图3中描述了合适的子帧。
再参考图3A,其示出了循环前缀(CP)插入到各区域之间以避免块内干扰。在此配置中,长块(LB)用于传输上行链路数据或控制信息,且短块(SB)用于传输上行链路数据或导频。
一种复用子帧的方法首先包括复用UE数据、导频及数据相关控制信息。用于复用的另一方法包括复用UE数据、导频、与数据解调相关的控制信息,以及与数据解调不相关的控制信息。用于复用的第三种方法包括复用该导频及与数据解调不相关的控制信息。
再参考图7,对指定用户的与数据解调相关的控制信息及数据解调不相关的控制信息与对应用户的UE数据复用,并且同时将用于其他用户的与数据解调不相关的控制信息复用在一起。这就导致每一资源块包括相同种类的上行链路数据。
再参考图8,对于指定用户的与数据解调相关的控制信息与UE数据被复用,但对多个用户(包括该指定用户)的与数据解调不相关的控制信息通过单独提供的预先决定的时间-频率域(在图8中示出的斜线区域)传输。由这些子帧中承载的各种数据,例如在图7及图8中示出的,可在时域中复用,以保持DFT-S-OFDM具有低PAPR的优点。
因为对于相同子帧,对指定用户的UE数据及与数据解调不相关的控制信息被复用并发送,所以将同种频率分配应用到该UE数据及与数据解调不相关的控制信息是常见的。特别地,如果将局部式分配应用到UE数据,则应该将其也应用到与数据解调不相关的控制信息。
如前面叙述,可通过相对较少的比特数目来表示ACK/NACK。例如对于错误率的增加,UE可重复传输ACK/NACK。其可被例如前述的关于图3A及图3B的各种技术来实现。
应注意,可通过一资源单元(其为一束规定数目的连续子载波)传输该重复的ACK/NACK。该资源单元通常包括25个长块频率间隔,这并不对本发明作出关键限制。作为替代,该资源单元可包括其他长度(例如15、12、10等等)的长块频率间隔。普通资源单元的大小可表示为:
RU=25*15KHz(LB)=375KHz
因此,在上述频率分配技术中的局部式分配表征为:N个资源单元连续地分配至部分频带。在所述频率分配方法中的分布式分配表征为:N个资源单元是不连续的且在整个频带上均匀分配。
在局部式分配中,分配给用于ACK/NACK信号传输的子载波的频率资源少于由N个资源单元占用的频率资源。作为示例,图16示出用于资源单元及ACK/NACK传输的子载波分布。特别地,将N个资源单元连续地分配至上行链路频率资源的部分频带。在包括在这些N个资源单元中的子载波中的用于重复传输ACK/NACK信号的子载波可被密集地配置在由这些N个资源单元所占用的频率资源的指定频带中(图16的中间频带)。此情况可称为纯粹的(pure)局部式分配。
如上所述,局部式分配易受到信道影响,因为数据在相邻信道上传输。纯粹的局部式分配更容易受到信道影响,因为包含在N个资源单元中的传输对象的子载波密集地配置于指定频带,而且这些N个资源单元相互邻近。
为改正这些弱点,可采用增强的局部式分配(在分配的频率资源中分布)。图17提供利用增强的局部式分配配置子载波的示例。此技术将分布分配应用到包括在N个资源单元中的传输对象的子载波,同时将局部式分配运用到这些N个资源单元。特别地,实际上用于传输ACK/NACK信号的子载波均匀间隔并且在整个频率资源中不连续配置。
图18示出用于ACK/NACK信号传输的子载波传输。可利用该分布式分配实现频率多样性。当由短块承载导频时,相比使用长块,导频间隔更宽。此配置不好,因为信道估计性能可能降低。通过将用于ACK/NACK信号传输的子载波分为多个组(每组至少包括两个子载波),可达成能够增强信道估计性能的增强的分布式分配。然后配置这些组,而非配置单一子载波。
图19A和图19B描述使用增强的分布式分配的子载波配置,其中将一对子载波设置为组。在图19A中,因为每个子载波使用长块承载ACK/NACK信号,在组成该对应组的一对子载波之间存在(例如15KHz)等于该长块的频率间隔。
为将ACK/NACK信号传输至接收终端,应将用于在发送和接收终端之间匹配同步的导频信息传输到接收终端。因为不需要为每一子载波传输导频信息,所以本实施例实现用于一对分组的子载波传输的一个导频。由短块承载该导频信号。因为短块的频带(例如30KHz)大体上为长块的两倍,其符合为每对用于ACK/NACK信号传输的子载波传输一个导频的技术。
图19B示出用于导频信息传输的子载波的频率资源分配。考虑将用于ACK/NACK信号传输的子载波分组为3个子载波单元组的情况,由一个组占用的频率带(15KHz*3=45KHz)不等于用于导频传输的子载波所占用的频率带(30KHz)。因此,这些组之间保持30KHz的间隙是必要的(图20A)。如图20B所示,因为用于导频信息传输的子载波应该为每一60KHz配置,与将组设置为一对子载波的情形相比,使用导频的信道估计性能降低。
如在前面描述所提到,典型地,通过OFDM发送终端的合适的子载波映射器(图14的方块220)或OFDMA发送终端的子载波映射器(图15的方块330)执行该增强的局部式分配或增强的分布式分配。作为替代,可通过一负责每一频率资源分配的子载波配置模块执行该增强的局部式分配或该增强的分布式分配。
局部式分配可允许在局部分配的资源单元中有效利用频率资源并配置用于传输数据的子载波。因此,此配置相比现有系统对信道影响有更好的防卫性能。关于分布式分配的另一优点是避免信道影响。此实施例结合了预定数目的用于传输的子载波,并分布地配置这些子载波。因此,相比传统的系统,可减少信道估计的降低。
尽管使用本文描述的一系列示例操作可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但还可执行附加的或较少的操作。而且,应理解所示及所描述这些操作顺序仅是示例性质,且不需要顺序操作。
前述实施例及优点仅是示例性且不应解释为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说明可容易地运用到其他类型装置和过程。本发明描述是有意为说明性,而非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各种替代物、修改及变化是明显的。
Claims (42)
1.一种用于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进行编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多个数据块,其中所述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包括相关的循环冗余校验(CRC);
通过检查所述数据块中的每一个的CRC,为所述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决定接收状态;以及
产生响应序列,其指示所述的所有数据块的接收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数据块包括主传输块及副传输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响应序列是离散响应序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把所述响应序列生成为单个响应序列,其指示所述的所有数据块的接收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数据块接收自节点B。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状态是确认(ACK),其标识已被无错误地接收的数据块;或者是否定确认(NACK),其标识已被带有错误地接收的数据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利用QPSK调制对所述响应序列进行调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响应序列发送到节点B。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下行链路传输包括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并行接收所述数据块。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下行链路传输包括时分双工(TDD)传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顺序接收所述数据块。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并行接收所述数据块。
14.一种用于接收编码的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并行发送多个数据块,其中所述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包括相关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以及
接收单个响应序列,其指示所述的所有数据块的接收状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数据块包括主传输块及副传输块。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数据块是从节点B发送的。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状态是确认(ACK),其标识已被无错误地接收的数据块;或者是否定确认(NACK),其标识已被带有错误地接收的数据块。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响应序列已被利用QPSK调制进行调制。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下行链路传输包括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下行链路传输包括时分双工(TDD)传输。
21.一种用于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进行编码的便携式设备,所述便携式设备包括:
接收器,其配置来接收多个数据块,其中所述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包括相关的循环冗余校验(CRC);
处理器,其配置来通过检查所述数据块中的每一个的CRC,为所述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决定接收状态;以及
发射器,用于传输响应序列,以指示所述的所有数据块的接收状态。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中,所述数据块包括主传输块及副传输块。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中,所述响应序列是离散响应序列。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被进一步配置为:
把所述响应序列生成为单个响应序列,其指示所述的所有数据块的接收状态。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中,所述接收器被进一步配置为:从节点B接收所述数据块。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中,所述状态是确认(ACK),其标识已被无错误地接收的数据块;或者是否定确认(NACK),其标识已被带有错误地接收的数据块。
2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被进一步配置为:利用QPSK调制对所述响应序列调制。
2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中,所述发射器被进一步配置为:将所述响应序列发送到节点B。
29.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中,所述下行链路传输包括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中,所述接收器被进一步配置为:并行接收所述数据块。
31.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中,所述下行链路传输包括时分双工(TDD)传输。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中,所述接收器被进一步配置为:顺序接收所述数据块。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中,所述接收器被进一步配置为:并行接收所述数据块。
34.一种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并且被设置为接收编码的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的发送实体,所述发送实体包括:
发射器,用于并行传输多个数据块,其中所述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包括相关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以及
接收器,用于接收单个响应序列,其指示所述的所有数据块的接收状态。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发送实体,其中,所述数据块包括主传输块及副传输块。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发送实体,其中,所述发射器被进一步配置为:从节点B发送所述数据块。
37.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发送实体,其中所述状态是确认(ACK),其标识已被无错误地接收的数据块;或者是否定确认(NACK),其标识已被带有错误地接收的数据块。
38.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发送实体,进一步包括:调制器,用于利用QPSK调制对所述响应序列进行调制。
39.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发送实体,其中,所述下行链路传输包括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
40.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发送实体,其中,所述下行链路传输包括时分双工(TDD)传输。
41.一种用于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进行编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多个数据块,其中所述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包括相关的循环冗余校验(CRC);
通过检查所述数据块中的每一个的CRC,为所述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决定接收状态;
依据所述状态产生响应比特;
将所述响应比特映射到固定长度序列,以产生映射序列;
在上行链路传输中传输所述映射序列;以及
在预定时间段中重复所述映射及传输。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产生多个响应比特;以及
将所述响应比特映射到固定长度序列,以产生所述映射序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80505906P | 2006-06-16 | 2006-06-16 | |
KR1020060054564 | 2006-06-16 | ||
KR10-2006-0054564 | 2006-06-16 | ||
KR1020060054563A KR101265596B1 (ko) | 2006-06-16 | 2006-06-16 | 다중코드워드 방식의 mim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긍정/부정 응답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KR1020060054563 | 2006-06-16 | ||
KR1020060054564A KR101253162B1 (ko) | 2006-06-16 | 2006-06-16 | 무선통신 시스템 상향링크에서의 제어정보 전송방법,제어정보 전송장치 및 dft-s-ofdm 방식 무선통신시스템의 사용자 기기 |
KR10-2006-0054563 | 2006-06-16 | ||
US60/805,059 | 2006-06-16 | ||
KR1020060074636A KR101285379B1 (ko) | 2006-06-16 | 2006-08-08 | 상향 링크에서의 부 반송파 배치 방법 및 이를 구현하는송신 장치 |
KR10-2006-0074636 | 2006-08-08 | ||
KR1020060074636 | 2006-08-08 | ||
PCT/KR2007/002944 WO2007145492A2 (en) | 2006-06-16 | 2007-06-18 | Encoding uplink acknowledgments to downlink transmission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89572A true CN101589572A (zh) | 2009-11-25 |
CN101589572B CN101589572B (zh) | 2014-07-23 |
Family
ID=38832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22582.1A Active CN101589572B (zh) | 2006-06-16 | 2007-06-18 | 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进行编码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7916775B2 (zh) |
EP (2) | EP2033354B1 (zh) |
JP (1) | JP5443982B2 (zh) |
CN (1) | CN101589572B (zh) |
CA (1) | CA2654104C (zh) |
WO (1) | WO2007145492A2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87476A (zh) * | 2009-06-26 | 2012-09-19 | 西普雷斯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控制组合无线信号的系统和方法 |
CN105703882A (zh) * | 2014-11-28 | 2016-06-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息、信道或信号的传输方法及相应的发送端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49132A1 (en) | 2005-12-22 | 2007-06-28 | Junyl Li |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selecting control channel reporting formats |
EP2015486B1 (en) * | 2006-04-28 | 2017-04-12 | TC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imi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JP2007329588A (ja) * | 2006-06-06 | 2007-12-20 | Fujitsu Ltd | 送信機及び送信方法 |
GB2439367A (en) * | 2006-06-20 | 2007-12-27 | Nec Corp | Separate ACK/NACK channel from a control channel |
KR100925436B1 (ko) | 2006-10-02 | 2009-11-0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효율적인 다중화를 이용한 제어 신호 전송 방법 |
WO2008041110A2 (en) * | 2006-10-04 | 2008-04-10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symbol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 |
KR101403105B1 (ko) * | 2006-10-31 | 2014-06-0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귀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귀환 데이터 생성 방법 및 데이터스케줄링 방법 |
KR101049138B1 (ko) | 2007-03-19 | 2011-07-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수신확인신호 수신 방법 |
HUE037913T2 (hu) | 2007-03-19 | 2018-09-28 | Lg Electronics Inc | Eljárás és berendezés erõforrás-lefoglalás információ adására/vételére mobil kommunikációs rendszerben |
US8451915B2 (en) * | 2007-03-21 | 2013-05-2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fficient uplink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80267168A1 (en) * | 2007-04-27 | 2008-10-30 | Zhijun Cai | Slow Adaptation of Modulation and Coding for Packet Transmission |
KR100908063B1 (ko) * | 2007-06-13 | 2009-07-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확산신호를 송신하는 방법 |
KR100913090B1 (ko) | 2007-06-13 | 2009-08-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확산 신호를 송신하는 방법 |
EP2538614B1 (en) | 2007-06-15 | 2014-06-11 | BlackBerry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mi-persistent and dynamic scheduling an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control |
EP2163056A4 (en) * | 2007-06-15 | 2011-12-14 | Research In Motion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LIVERING LARGE PACKAGES DURING A SEMIPERSISTENT MEETING |
EP2168288A4 (en) * | 2007-06-15 | 2014-01-08 | Blackberry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ROUTE ADJUSTMENT OVERHEAD |
WO2008155733A2 (en) * | 2007-06-18 | 2008-12-24 | Nokia Corporation | Acknowledgement aided space domain user scheduling for multi-user mimo |
KR100900289B1 (ko) | 2007-06-21 | 2009-05-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채널을 송수신하는 방법 |
RU2475973C2 (ru) | 2007-08-10 | 2013-02-20 | Фудзицу Лимитед | Базовая радиостанция и мобильная станция |
US8503375B2 (en) * | 2007-08-13 | 2013-08-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ding and multiplexing of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9022709A1 (ja) | 2007-08-13 | 2009-02-19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US20090046639A1 (en) * | 2007-08-14 | 2009-02-19 | Zhijun Cai |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Large IP Packets During VoIP Session |
US9974060B2 (en) * | 2007-09-12 | 2018-05-15 | Apple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plink signalling |
WO2009033253A1 (en) * | 2007-09-14 | 2009-03-19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control start time |
US8321735B2 (en) * | 2007-10-30 | 2012-11-27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Joint channel code for data non-associated control signalling type |
US8254244B2 (en) * | 2007-10-30 | 2012-08-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WO2009096752A1 (en) | 2008-02-03 | 2009-08-0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harq |
KR101558571B1 (ko) | 2008-02-03 | 2015-10-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Harq를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KR20090093800A (ko) * | 2008-02-29 | 2009-09-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신호 전송방법 |
US8335165B2 (en) * | 2008-03-04 | 2012-12-18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Transmission of multiple ACK/NAK bits with data |
US8780825B2 (en) | 2008-03-05 | 2014-07-15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hat can improve frequency use efficiency |
CN107241171B (zh) * | 2008-03-10 | 2019-11-05 | 苹果公司 | 用于无线系统的控制信令的方法 |
EP3726909B1 (en) | 2008-03-19 | 2021-10-06 | NEC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etting method,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program |
CN101981854A (zh) * | 2008-03-25 | 2011-02-23 | 诺基亚公司 | 在具有NxPDCCH结构的LTE-A TDD中的PUCCH上的ACK/NACK传输 |
US8942080B2 (en) * | 2008-04-17 | 2015-01-27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Transmission of bundled ACK/NAK bits |
US8634333B2 (en) | 2008-05-07 | 2014-01-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undling of ACK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A2727948A1 (en) * | 2008-06-19 | 2009-12-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KR101467586B1 (ko) * | 2008-06-26 | 2014-12-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다이버시티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
KR101497154B1 (ko) * | 2008-06-26 | 2015-03-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Sc-fdma 시스템에서 전송 다이버시티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
KR101507170B1 (ko) * | 2008-06-26 | 2015-03-3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Sc-fdma 시스템에서 전송 다이버시티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
KR101534349B1 (ko) * | 2008-06-26 | 2015-07-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Stbc 기법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방법 |
KR101567078B1 (ko) * | 2008-06-26 | 2015-11-0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안테나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
WO2010002319A2 (en) * | 2008-07-03 | 2010-01-07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513044B1 (ko) | 2008-08-05 | 2015-04-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Papr을 줄이기 위한 무선 접속 방식 |
EP2317676A1 (en) * | 2008-08-08 | 2011-05-0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
KR101571566B1 (ko) | 2008-08-11 | 2015-11-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 전송 방법 |
KR20100019947A (ko) * | 2008-08-11 | 2010-02-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정보 전송 방법 |
KR101603338B1 (ko) | 2008-08-11 | 2016-03-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KR101597573B1 (ko) | 2008-08-11 | 2016-02-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제어정보의 상향링크 전송 방법 |
EP2333994B1 (en) * | 2008-09-18 | 2017-03-2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Transmission device |
US8842608B2 (en) * | 2008-09-22 | 2014-09-2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st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US8315217B2 (en) * | 2008-09-23 | 2012-11-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UE e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246446B (zh) * | 2008-11-14 | 2014-10-2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US8743783B2 (en) | 2008-11-14 | 2014-06-0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20100091876A (ko) | 2009-02-11 | 2010-08-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안테나 전송을 위한 단말 동작 |
KR20100097584A (ko) * | 2009-02-26 | 2010-09-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
WO2010123304A2 (en) | 2009-04-24 | 2010-10-2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ultiplexing large payloads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rom user equipments |
CN101902228B (zh) * | 2009-05-25 | 2012-11-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快速循环冗余校验编码方法及装置 |
US20100331037A1 (en) * | 2009-06-24 | 2010-12-30 | Yu-Chih Jen | Method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Enhancing Power Control Mechanism |
US20120108195A1 (en) * | 2009-07-02 | 2012-05-0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for matching an antenna of a portable terminal and apparatus for same |
US9319183B2 (en) * | 2009-07-30 | 2016-04-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operation and decoding status signaling for uplink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
EP2501071B1 (en) | 2009-11-09 | 2018-01-03 | LG Electronics Inc. | Efficient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ssion technique |
US8756477B2 (en) * | 2009-12-21 | 2014-06-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arly termination based on transport block fail for acknowledgment bundling in time division duplex |
EP2536047B1 (en) | 2010-02-09 | 2020-03-0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 uplink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
KR101422041B1 (ko) | 2010-05-20 | 2014-07-2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의 변조 차수 결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US9450707B2 (en) * | 2010-06-30 | 2016-09-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Limited duty cycle FDD system |
US9203559B2 (en) | 2012-01-27 | 2015-12-01 | Blackberry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inter-band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different UL/DL TDD configurations |
CN103067203B (zh) * | 2012-12-25 | 2016-03-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策略一致性审计方法、装置及设备 |
US9203435B2 (en) * | 2013-05-08 | 2015-12-01 | Broadcom Corporation | Multiple size and rate FEC code combination with minimum shortening and maximum combined code rate |
WO2014204373A1 (en) * | 2013-06-20 | 2014-12-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Access control in a network |
US9401823B2 (en) | 2013-11-26 | 2016-07-26 | Plusn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dio frequency carrier aggregation |
KR20170094190A (ko) * | 2014-12-09 | 2017-08-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5개를 초과하는 셀을 반송파 집성에 따라 사용하는 경우 하향링크 데이터에 대한 harq ack/nack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사용자 장치 |
US10454739B2 (en) * | 2015-01-23 | 2019-10-22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SC-FDMA with two DFT-precoding stages |
US10148392B2 (en) * | 2015-01-27 | 2018-12-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Group 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and triggering GACK/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
US10893509B2 (en) * | 2015-02-11 | 2021-01-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ple tri-state HARQ processes |
US10009160B2 (en) * | 2015-03-13 | 2018-06-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w latency acknowledgements |
US10327232B2 (en) * | 2015-09-02 | 2019-06-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allocating time and frequency resources to an uplink channel to carry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sed for narrowband communication |
DK3378179T3 (da) | 2015-12-01 | 2019-08-05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Prædiktiv bekræftelsesfeedbackmekanisme |
CN109995692A (zh) | 2017-12-30 | 2019-07-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79949A (ja) * | 1996-09-04 | 1998-03-24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画像符号化装置、画像復号化装置及び画像伝送システム |
JP3880022B2 (ja) | 1998-02-27 | 2007-02-14 | アツミ電氣株式会社 | 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 |
US6212240B1 (en) * | 1998-06-24 | 2001-04-03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ying data between communication devices |
US6177861B1 (en) | 1998-07-17 | 2001-01-23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for short range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to inexpensive endpoints |
US20010056560A1 (en) * | 1998-10-08 | 2001-12-27 | Farooq Kha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easurement base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in a radio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389016B1 (en) * | 1998-10-14 | 2002-05-14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data |
JP2000244460A (ja) * | 1999-02-24 | 2000-09-08 | Nec Corp | 伝送路誤り符号付加・検出装置 |
JP2000259526A (ja) * | 1999-03-08 | 2000-09-22 | Toshiba Microelectronics Corp | シリアルインターフェース回路 |
US6658619B1 (en) * | 2000-10-06 | 2003-12-02 | Ericsson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hierarchical acknowledgement bitmaps in an ARQ protocol |
FR2819661B1 (fr) * | 2001-01-15 | 2003-03-28 | Nortel Networks | Procede et dispositifs de transmission de donnees avec mecanisme d'acquittement |
US6882619B1 (en) * | 2001-02-21 | 2005-04-19 | At&T Corp. | Interference suppressing OFDM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JP3588064B2 (ja) * | 2001-07-13 | 2004-11-1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
EP1286491B1 (en) * | 2001-08-22 | 2004-06-3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Multichannel ARQ method and apparatus |
KR100762632B1 (ko) | 2001-10-17 | 2007-10-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부호 분할 다중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채널 다중화/역다중화 장치 및 방법 |
KR100837351B1 (ko) | 2002-04-06 | 2008-06-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무선링크 파라미터 갱신 방법 |
KR20040046322A (ko) * | 2002-11-27 | 2004-06-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입출력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신호처리 장치 및방법 |
US7813322B2 (en) * | 2003-02-19 | 2010-10-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fficient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methods and apparatus |
JP4116925B2 (ja) * | 2003-05-13 | 2008-07-09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無線基地局装置、制御局装置、通信端末装置、送信信号生成方法、受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KR101000388B1 (ko) * | 2003-05-15 | 2010-12-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및 이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처리하는 방법 |
US8908496B2 (en) * | 2003-09-09 | 2014-12-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cremental redundancy transmission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
EP1683290A2 (en) * | 2003-11-10 | 2006-07-26 | Lg Electronics Inc. |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multi-output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566274B1 (ko) | 2003-11-20 | 2006-03-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 시스템에서 부반송파 할당 장치 및방법 |
US20070097987A1 (en) * | 2003-11-24 | 2007-05-03 | Rey Jose L | Feedback provision using general nack report blocks and loss rle report blocks |
KR100640516B1 (ko) | 2004-02-27 | 2006-10-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품질 정보의전송방법 및 장치 |
KR100735346B1 (ko) | 2004-05-04 | 2007-07-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향상된 상향 링크 전용 채널에서 harq 동작을 고려한tti 변경 방법 및 장치 |
JP2005328525A (ja) | 2004-05-04 | 2005-11-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上りリンクパケット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ソフトハンドオーバー端末機の最適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セルを選択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
US7738423B2 (en) * | 2004-07-09 | 2010-06-15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Cell switching and packet combin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4440037B2 (ja) * | 2004-08-11 | 2010-03-24 | 株式会社東芝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KR100714973B1 (ko) * | 2004-08-16 | 2007-05-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하이브리드 자동재전송요구 시스템에서 신호점 사상규칙을변경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US8009752B2 (en) * | 2004-10-01 | 2011-08-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carrier incremental redundancy for packet-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7882412B2 (en) * | 2004-10-05 | 2011-02-01 | Sanjiv Nanda | Enhanced block acknowledgement |
US7636328B2 (en) * | 2004-10-20 | 2009-12-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fficient transmission of signaling using channel constraints |
JP4592396B2 (ja) * | 2004-11-17 | 2010-12-0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
JP2007116637A (ja) | 2005-10-24 | 2007-05-10 | Fujitsu Ltd |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受信装置及び送信装置 |
US8234535B2 (en) * | 2006-04-07 | 2012-07-3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for improv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
-
2007
- 2007-06-15 US US11/764,069 patent/US7916775B2/en active Active
- 2007-06-18 CN CN200780022582.1A patent/CN101589572B/zh active Active
- 2007-06-18 EP EP07746978A patent/EP2033354B1/en active Active
- 2007-06-18 WO PCT/KR2007/002944 patent/WO2007145492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7-06-18 JP JP2009515310A patent/JP5443982B2/ja active Active
- 2007-06-18 EP EP10185322.4A patent/EP2262154B1/en active Active
- 2007-06-18 CA CA2654104A patent/CA2654104C/en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2-17 US US12/972,356 patent/US7983330B2/en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6-09 US US13/157,223 patent/US8130819B2/en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1-18 US US13/353,248 patent/US8320434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87476A (zh) * | 2009-06-26 | 2012-09-19 | 西普雷斯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控制组合无线信号的系统和方法 |
CN102687476B (zh) * | 2009-06-26 | 2017-06-30 | 普拉斯N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控制组合无线信号的系统和方法 |
CN105703882A (zh) * | 2014-11-28 | 2016-06-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息、信道或信号的传输方法及相应的发送端 |
CN105703882B (zh) * | 2014-11-28 | 2020-08-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息、信道或信号的传输方法及相应的发送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80095252A1 (en) | 2008-04-24 |
EP2033354A4 (en) | 2010-08-04 |
US20110239074A1 (en) | 2011-09-29 |
WO2007145492A3 (en) | 2009-06-11 |
EP2262154A2 (en) | 2010-12-15 |
US20120117437A1 (en) | 2012-05-10 |
JP2009540729A (ja) | 2009-11-19 |
US7916775B2 (en) | 2011-03-29 |
US8130819B2 (en) | 2012-03-06 |
EP2033354B1 (en) | 2013-04-03 |
EP2262154A3 (en) | 2013-04-03 |
CA2654104C (en) | 2013-01-08 |
CN101589572B (zh) | 2014-07-23 |
US8320434B2 (en) | 2012-11-27 |
CA2654104A1 (en) | 2007-12-21 |
JP5443982B2 (ja) | 2014-03-19 |
EP2033354A2 (en) | 2009-03-11 |
WO2007145492A2 (en) | 2007-12-21 |
US20110085479A1 (en) | 2011-04-14 |
US7983330B2 (en) | 2011-07-19 |
EP2262154B1 (en) | 2018-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89572B (zh) | 对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确认进行编码 | |
JP6298017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制御情報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4660382B (zh) | 通信系统中确认信号的传输 | |
CN103427955B (zh) | 用于发送/接收上行链路信令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
US20080232307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allocate resources for acknowledgment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CN102301813A (zh) | 用于在邻接频带和非邻接频带上发送的控制信令 | |
EP2135374A1 (en) |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multiple acknowledgments in single carrier fdma systems | |
KR101285379B1 (ko) | 상향 링크에서의 부 반송파 배치 방법 및 이를 구현하는송신 장치 | |
JP5685564B2 (ja) | ダウンリンク転送に対するアップリンク確認応答をエンコーディングす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09 Address after: Lu Senbaolusenbao Patentee after: France Telecom Address before: Han Guoshouer Patentee before: LG ELECTRONICS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