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5403A - 浮潜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浮潜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5403A
CN101585403A CNA2008101857613A CN200810185761A CN101585403A CN 101585403 A CN101585403 A CN 101585403A CN A2008101857613 A CNA2008101857613 A CN A2008101857613A CN 200810185761 A CN200810185761 A CN 200810185761A CN 101585403 A CN101585403 A CN 1015854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norkels
plate body
snorkeling
board
fore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857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舜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DIAN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HONGDIAN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DIAN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HONGDIAN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A20081018576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85403A/zh
Priority to PCT/CN2009/071877 priority patent/WO2009140920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5854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54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2/00Water sports board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3B32/20Boar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prone position, e.g. wild-water sledg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浮潜板装置,呈一浮潜板体形式,该浮潜板体具有一纵轴与一横轴,在该纵轴上形成一中间凸起的弓型部位,以稳定人体在该上板面进行趴卧的姿态,且该弓型部位在横轴上形成一两侧高起中间凹陷的部位,以增大该浮潜板体的扶正力矩,该浮潜板体具有一前缘与两侧缘,且该浮潜板体自前缘与两侧缘的衔接处往前缘的方向设有两前臂,且该两前臂各往前延伸一手握处。

Description

浮潜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浮潜板装置,尤指一种可供稳定人体在该浮潜时进行趴、卧或坐的姿态的浮潜运动的浮潜板装置。
背景技术
全球有数量颇多的浮潜爱好者从事浮潜水上活动,但是从事水上活动耗费力颇大,危险性也高,更需要经过训练才能进行活动,尤其对于初学浮潜者而言,更必须经过很长一段训练时间,才得以一窥海中奥秘。
现有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M257328号为一种电动冲浪板的结构,其将一冲浪板与置于一端的螺旋桨结合,以达到推进效果。
本发明的浮潜装置则是为了将浮潜活动普及化,并且达到海洋环保的目的而设计,浮板装置采用环保不伤水中生物的推进器,且前端为独特透空设计,可以让浮潜者或趴或坐地轻松操作控制浮潜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浮潜装置,以便将浮潜活动普及化,并且达到海洋环保的目的,浮板装置采用环保不伤水中生物的推进器,可以让浮潜者或趴或坐地轻松操作控制浮潜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大该浮潜板扶正力矩,用以提供人体可稳定进行行趴、卧或坐的姿态的浮潜板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浮潜板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潜板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浮翼,以加大浮潜板的浮力板面面积而使之较不易翻覆。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潜板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前臂,该前臂设于一浮潜板体的前缘,该前臂具有切浪以防浮潜板体被前浪掀起的功效,并进而可操作控制浮潜板体的方向。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仰姿休息或折迭收纳的浮潜板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方向操作控制装置的浮潜板装置,让浮潜者可以任意的操作控制左、右转弯。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的浮潜板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连结浮潜衣的太阳能供电装置的浮潜板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浮潜板装置,呈一浮潜板体形式,且该浮潜板体的一上板面具有一纵轴,在该纵轴上形成一中间凸起的弓型部位,以稳定人体在该上板面进行趴卧的姿态。
本发明又提供一种浮潜板装置,呈一浮潜板体形式,该浮潜板体具有一前缘与两侧缘,且该浮潜板体自前缘与两侧缘的衔接处往前缘的方向设有两前臂,且该两前臂各往前延伸一手握处。
具体地说,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的目的的浮潜板装置,呈一浮潜板体形式,该浮潜板体具有一纵轴与一横轴,在该纵轴上形成一中间凸起的弓型部位,以稳定人体在该上板面进行趴卧的姿态,且该弓型部位在横轴上形成一两侧高起中间凹陷的部位,以增大该浮潜板体的扶正力矩。
前述浮潜板的上板面在该上板面的纵轴上的最高处且在该横轴的最低处形成一鞍部,可提供人体的扶正力矩以及稳定在该上板面进行趴卧的姿态。
前述鞍部在该横轴上形成一两侧高起中间凹陷的部位,用以增大该浮潜板体的扶正力矩,且该鞍部在该纵轴上形成一中间凸起的弓型部位,用以提供人体可以稳定进行趴、卧或坐的姿态。
前述鞍部与该浮潜板体一体成型。
前述上板面在一纵轴上为弓型、弧形或马鞍型外观,与该浮潜板体一体成型,用以增大海浪冲击时的覆盖面积,并消除过大冲击所引起的不适感。
前述浮潜板体的前缘两侧进一步往前延伸出两前臂,该前臂具有切浪作用以防浮潜板体被前浪掀起。
前述浮潜板体进一步包含一观景部,该观景部设置于该前臂与该浮潜板体的前缘之间,从而使得使用者的头部可位于该观景部之间水面,以探入水中观赏海中景物。
前述浮潜板体具有一前缘与两侧缘,且该浮潜板体自前缘与两侧缘的衔接处往前缘的方向设有两前臂,该两前臂的前端往内侧偏移。
为达到上述目的的另一本发明的浮潜板装置,呈一浮潜板体形式,该浮潜板体具有一前缘与两侧缘,且该浮潜板体自前缘与两侧缘的衔接处往前端的方向设有两前臂,且该两前臂为与手臂长度相同且由该两前臂往前延伸连接的一手把。
前述两前臂的前端手把往内侧偏移。
前述浮潜板体具有一纵轴与一横轴,且该浮潜板体的一上板面具有一鞍部,该鞍部在该纵轴上为最高处且在该横轴为最低处。
前述浮潜板体的一下板面形成至少一条导流结构,且该导流结构平行于该纵轴。
前述导流结构为一导流沟或一导流板,且该导流结构位于经过该两前臂的前缘平行于该纵轴的方向上。
前述浮潜板体的上表面沿该纵轴形成一中间凸起的弓型部位。
前述浮潜板体从两侧端沿该横轴延伸出至少一浮翼。
前述浮潜板体的上表面的中心处形成一手提口。
前述前臂与该浮潜板体之间设有一转折装置,该转折装置允许该前臂与该浮潜板体形成折迭状态。
前述浮潜板体具有一后缘,且该浮潜板体在该后缘的两侧端枢设一活动式靠背装置。
前述浮潜板体由具有浮力的材料制成;或以FRP、碳纤维包覆于浮力材料外制成;或可使浮板呈中空且一体成型的塑料材料制成。
前述的浮潜板装置,其中该浮潜板体以发泡材料制成,且该浮潜板体的底部或侧缘或前臂或浮潜板体衔接处以压模方式压出强化结构图案(例如蜂巢或其它图形),以强化该浮潜板体的结构。
前述的浮潜板装置,其中该浮潜板使用的材料中,尚包括至少一层塑料板(如P.P.或P.E.等),以加强该浮潜板体的硬度,且该塑料板打洞以增加其上下的黏合度。
前述浮潜板体为一体成型的中空板体,该中空板体为塑料材料制成,或为可于内部充气的塑料材料制成。
前述浮潜板体内部形成一浮潜箱,且该浮潜板装置包含一压缩机装置,该压缩机装置将水引入该浮潜箱或将水排出该浮潜箱。
前述浮潜板体的一下表面设有一推进器。
前述推进器包含一传导杆装置与一导流集束中空管,该传导杆装置驱动该导流集中空管旋转,从而使该导流集束中空管内的流体集束产生一推动力。
本发明的浮潜板装置进一步包含一动力操作装置。
前述动力操作装置至少包含一前臂、一摇把、一摇动杆器,以手或脚踩的方式,通过本装置的连续前后摇动来产生动能。
前述浮潜板装置,其中该动力操作装置通过传导杆装置的传导,转动推进器装置而产生推力。
本发明的浮潜板装置进一步包含方向操作控制装置,用于操作控制方向舵装置,让使用者可以任意的左、右转弯。
本发明的浮潜板装置进一步包含压缩机装置,以将水引入浮潜箱,用以增加浮潜板体的重量,该浮潜板体沉入水中,反之,将浮潜箱内的水挤压排出于浮潜板体之外,从而使该浮潜板体减轻重量以浮出水面。
本发明的浮潜板装置进一步包含浮潜/速度操作控制装置,用以在浮潜时藉以操作控制浮潜板体的方向、速度、升降。
本发明的浮潜板装置进一步包含一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该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至少包含一太阳能供电装置、电源灯、充电座装置、电源插座装置、电子及通讯装置、电子装置、夹扣装置、浮力装置、输电装置、输电连结装置,以及浮潜衣。
通过上述结构,本发明的浮潜装置实现了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可以让浮潜者或趴或坐地轻松操作控制浮潜装置,有利于浮潜活动的普及化,且该浮板装置采用环保不伤水中生物的推进器。
附图说明
图1A为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俯视图。
图1B为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仰视图。
图2为显示显示一浮潜者使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侧视图。
图3A为显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仰视图。
图3B为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浮翼展开示意图。
图3C为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浮翼收起示意图。
图4A为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仰视图。
图4B为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浮翼展开示意图。
图4C为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浮翼收起示意图。
图5为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转折装置示意图。
图6A为显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俯视图。
图6B为显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仰视图。
图7A为显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动力式坐趴两用趴式的浮潜板装置的侧视图。
图7B为显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动力式坐趴两用趴式的浮潜板装置前视图。
图7C为显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动力式坐趴两用坐式的浮潜板装置的侧视图。
图7D为显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动力式坐趴两用坐式的浮潜板装置的前视图。
图8A为显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操作式坐趴两用的浮潜板装置的俯视图。
图8B为显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操作式坐趴两用的浮潜板装置的仰视图。
图9为显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的示意图。
图10为显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所使用的滚筒式喷射流体集束推进装置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浮潜板体
102---上板面
104---下板面
180---浮潜者
200---趴板装置
205---趴板盖装置
210---螺丝
215---趴板底装置
220---靠背装置
225---前臂
226---连接杆
228---护垫
230---坐垫
232---套环
235---脚踏垫
240---进水口滤网
245---出水口装置
250---浮潜箱
255---导流板装置
260---方向舵装置
300---转折装置
305---夹片
310---夹座
315---转折压键
320---固定管
325---转折压键管
330---楯孔片
335---楯孔
340---卡楯片
345---卡楯
350---弹簧装置
400---动力操作装置
405---摇把
410---摇动杆器
415---万向接头动力杆装置
420---万向接头装置
425---传导杆装置
430---伸缩式传导杆装置
435---公轴杆
440---母轴杆
445---齿轮装置
450---固定架装置
455---滑垫装置
460---滑垫
465---滑沟
470---活动式卡楯装置
472---卡楯条
474---卡楯槽
476---活页片
500---电源供应装置
505---电池
510---充电座装置
515---太阳能供电装置
520---电源插座装置
550---功能控制装置
555---控制性装置
560---功能性装置
565---管理性装置
570---电子及通讯装置
571---电子装置
575---压缩机装置
600---方向操作控制装置
605---浮潜/速度操作控制装置
615---离机停机装置
620---安全器装置
625---求救装置
630---启动/停机键
635---求救键
640---电源灯
645---求救灯
650---电子产品连结装置
655---通讯产品连结装置
660---管线装置
665---操作控制线
700---动能装置
705---速控装置
710---驱动器装置
715---引擎装置
720---变速器装置
725---推进器装置
750---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
755---浮潜衣
760---夹扣装置
765---浮力装置
770---输电装置
775---输电连结装置
800---喷射流体集束推进器
810---滚筒式喷射流体集束推进装置
815---滚筒外壳
820---管内壁导流凸片
825---导流集束中空管
835---加压管入口
900---观景部
905---鞍部
910---导流沟
915---手提口
920---手把
925---吃水线
930---浮翼
935---抽取式浮翼装置
940---滑沟器
942---手拉器
945---中心点
950---无浮翼趴板
955---折迭式浮翼装置
960---抽取式浮翼趴板
965---折迭式浮翼趴板
970---连接器
980---手
982---手肘
983---脸
984---手臂
985---头
986---胸
988---腹
990---大腿
992---小腿
994---脚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A与图1B,为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俯视图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仰视图。本发明浮潜板装置,呈一浮潜板体100的形式,该浮潜板体设有一上板面及一接触海水平面的下板面,且该浮潜板体亦具有一纵轴与一横轴,且该浮潜板体100的上板面具有一鞍部905,该鞍部在该纵轴上为最高处且在该横轴为最低处(请参考图3B、3C),该浮潜板体的上板面的鞍部形成一稳定部,该稳定部位于该下板面的水平面的中心顶部,且该鞍部在该纵轴上呈一隆起状外观,并与该浮潜板体一体成型。
前述浮潜板体具有一前缘与两侧缘,且该浮潜板体自前缘与两侧缘的衔接处往前缘的方向设有两前臂,该两前臂的前端往内侧偏移,且该浮潜板体的上板面沿着该横轴形成一中间凹下的部位,以增大该浮潜板体扶正力矩,而该鞍部在该纵轴上形成一中间凸起的弓型部位,用以提供人体可稳定进行趴、卧或坐的姿态。该浮潜板的下板面形成一至少一条导流结构,且该导流结构位于经过该两前臂的前缘平行该纵轴的方向上。
于本实施例中,该浮潜板体进一步往前延伸两前臂,该前臂具有切浪作用以防浮潜板体被前浪掀起。前述两前臂的前端为一手把或一手握处,而该浮潜板体的一下板面形成至少一条导流结构,且该导流结构平行于该纵轴。导流结构为一导流沟或一导流板,并位于经过该两前臂的前缘平行于该纵轴的方向上。其中,该手把便于浮潜者180在趴卧于浮潜板体100上时,可将单手或双手便于握住前臂225,一方面可操作控制浮潜板体100,另一方面经手紧握前臂225后可顶住身体向前倾,亦可减少或舒缓头部在趴下时的肩、颈部的受力,而该导流结构形成一流体的导流效益,可让浮潜板体呈直线方式行进,如此可避免浮潜板体在水面上产生滑飘现象且不易掌控方向的情况发生。
且于此实施例中,本发明浮潜板装置,进一步包含一观景部900、手提口915、套环232、护垫228,其中该观景部设置于该两前臂与该稳定部之间,从而让浮潜者头部可位于该观景部之间的水面,以探入水中观赏海中景物,且让浮潜者180可舒适及有效的观赏水下的景物,而不会因为在水面上观赏而有因光学折射现象发生,而导致所观赏的景物变形或扭曲,与实体或实景不符的现象产生;而该手提口915位于上板面的中心处,便于使用者单手或双手提起;而该套环232,置于浮潜板体100的尾端或其周边处,其主要目的为套住绳索或链条类的物品,并将其另一端栓在固定位置(岸边或船舷或岩石或柱子)上,避免浮潜板体100被水流冲走,以确保浮潜者180的生命安全;另外,该护垫228,其主要目的为防止浮潜板体100的侧边或底部遭受碰撞、擦撞等意外事件,而造成本体结构的损伤,进而危及到浮潜板体100的浮力结构或在浮潜时的安全情况。
本发明的浮潜板体100可让人体趴卧于其上而从事水上活动,且具有至少一个与浮潜板体100前端连结的前臂225,该前臂225可为两端均与浮潜板体100连结的握杆,其长度可使手臂放置于其上,并可容置使用者头部于两个前臂225之间的水面,以探入水中观赏海中景物,且该前臂225具有切浪作用以防浮潜板体被掀起,并进而可操作控制浮潜板体100的方向;且前述浮潜板体100的上板面至观景部均呈下降斜度以利于脸部探入水中。
请同时参考图2、3B、3C,以浮潜板体100的整体来看,该上板面在该纵轴上呈弓型、弧形或马鞍型的外观,且该弓型、弧形或马鞍型的板面低于该浮潜板体的两侧边,以降低使用者在趴姿时的重心及加大扶正力矩,达到浮潜板体稳定平衡、较不易翻覆的目的,同时该弓型、弧形或马鞍型的板面的前后端均呈下降形状,而中间部分隆起,以符合趴卧观景时的人体工程学姿态,且于趴卧时不会向前或向后滑落,同时也加大海浪冲击时的覆盖面积,从而消除过大冲击所引起的不适感。
浮潜板体100,是主要浮力来源与主体结构装置,可由较具高浮力的材料为主,另亦可搭配使用FRP、碳纤维或轻金属材料或塑料、橡胶等,或硬度极高的其它轻质合成材料,或将其包裹在高浮力材料的外缘来加工制造,或是采用中空成型模式,或是以充气模式,或是采用模块组装模式,或是采用压模方式压制,其材料质轻、美观以增加其抗酸碱性、耐磨性、耐碰性、耐摔度、防晒性、防海水侵蚀性、防水性。具有安全性高、设计稳重不易翻覆的浮潜板体100,主要为承载浮潜者180的身体,或物品或动物,它可让身体或载物可轻松的漂浮在水上,并保持一定的稳定度,而不易翻覆,且因浮潜板体100的板面为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使浮潜者180接触胸部的板面至观景部900,呈现下降斜度以利于脸部探入水中;该浮潜板体以发泡材料制成时,其底部或侧缘或前臂与浮潜板体衔接处以压模方式压出强化结构图案(例如蜂巢或其它图形),以强化其结构;该浮潜板使用的材料中,尚包括至少一层塑料板(如P.P.或P.E.等),以加强其硬度,且该塑料板打洞以增加其上下的黏合度。
在此实施例中的操作方式中,当浮潜者180欲使用本发明的浮潜板体100时,只要将浮潜板体100的上板面朝上,置于可浮起的水面上即可,再将浮潜者180的单手或双手紧握前臂225上的手把920位置,然后将浮潜者180的身体以趴姿的方式,趴在浮潜板体100的弓形或弧形的板面位置,此时并调整整个身体部位,让手置于手把920,头部朝下置于观景部900位置,并将手臂置于前臂225上,身驱则置于弓形或弧形板面位置,以稳定浮潜板体100不易摇晃,或位偏影响浮潜板体100的稳定度,最后将脸不探入水中,即可轻松观赏水中景物。
本发明的浮潜板体100另有一功效,亦可当做水中载具,可承载与人等同重量的物品或动物,可以将物品或动物绑紧或固定于浮潜板体100上,并置放在弓形或弧形板面或鞍部905位置,只要物品或动物重心不偏离中心位置,就可以承载或接驳物品或动物于水面上。
请继续参考图1并配合参考图2,为显示一浮潜者使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侧视图。
在此实施例中,当浮潜者欲使用本发明浮潜板装置时,首先将本发明的浮潜板体置于水面上,该浮潜者180再趴卧并固定在浮潜板体100上的弓形或弧形板面位置,而弓形或弧形板面则与一吃水线925位于相接近的一个水线位置上,该吃水线指的是位于水面下之意,而此时该浮潜者180的手980紧握住手把920,手肘982及手臂984等则搁在前臂225上;另外头985的脸983则探入吃水线925下的水中,以便观赏水中景物;胸986、腹988、大腿990、小腿992、脚994等,则依序趴卧在浮潜板体100上的弓形或弧形板面905位置上,以降低趴板100的重心,以增加趴板100的稳定度。
请参考图3A,为显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仰视图。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组件以相同或近似的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详细的叙述,以使本实施例的说明更清楚易懂。在此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浮潜板体由两侧端沿该横轴延至出至少一浮翼930,该浮翼930用以加大浮潜板体的浮力板面面积以使之较不易翻覆,而于该浮翼930上设有至少一手拉器942,其主要目的为便于使用者将浮翼930自浮潜板体底部处自由拉出或缩回,且于该浮翼930上亦设有至少一夹片305及夹座310,其主要用途为将展开或收起的浮翼930固定在其一定的位置上,而不易晃动,且能与浮潜板体100形成一体,当展开时可以增加浮潜板体100更多的浮力面积与扶正力矩,增加其稳定度而不易翻覆,当收起时可不会外露于浮潜板体100之外以便于收纳与携带。
请继续参考图3A并配合参考图3B及图3C,为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浮翼展开及收起的示意图。当使用者要使用本装置时,在使用前只要用手将浮翼930上的手拉器942向外拉出,直到夹片305及夹座310相互卡住固定为止,即可将此抽取式浮翼趴板960置于水上,让使用者趴在浮潜板体100上,并将身躯放至适当的位置上即可使用。若使用者用毕时,只要起身将本装置的浮翼930,用手抓住手拉器942向内推,当被推回的浮翼930到达收纳的位置时,夹片305及夹座310将会相互卡住固定,此时整个浮翼930将会藏入浮潜板体100内,便于使用者收纳或携带。当浮翼930收回至浮潜板体100内时,则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无浮翼状态)亦可使用。
请参考图4A,为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仰视图。其中,与第二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组件为以相同或近似的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详细的叙述,以使本实施例的说明更清楚易懂。
在此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浮翼装置包含:至少一活动式卡楯装置470,主要是用来固定展开及收起的浮翼930;一活页片476,为用以锁住及固定浮翼930与浮潜板体100的装置;一卡楯条472,为用于将浮翼930展开摊平后固定住的支架;一卡楯槽474,主要是隐藏于浮潜板体100之上,其目的为用以收纳卡楯条472;以及一弹簧装置350,可提供弹性的伸缩及转向功能,以便改变卡楯条472的使用方向,便于展开及收起。
请继续参考图4A并配合参考图4B及图4C,为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浮翼展开及收起的示意图。当使用者要使用本装置时,在使用前只要用手将浮翼930上的手拉器942向下及外边拉出,直到夹片305及夹座310相互脱离之后,再将活动式卡楯装置470上的卡楯条472自卡楯槽474内拉出,并以一定的方向转至适当的放置位置,即可将浮翼930与浮潜板体100固定住自成一体,此时即可让使用者趴在浮潜板体100上,并将身躯放至适当的位置上即可使用。若使用者用毕时,只要起身将本装置的浮翼930,以展开时的相反程序,将浮翼930推回到达收纳的位置时,此时该夹片305及夹座310将会相互卡住固定,此时整个浮翼930将会收入浮潜板体100内,便于使用者收纳或携带。当浮翼930收回至浮潜板体100内时,则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无浮翼状态)亦可使用。
请参考图5,为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转折装置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本发明浮潜板装置于该前臂及浮潜板体间设有一转折装置300,该转折装置包含至少一夹片305,一端连结前臂225(在手把920的前端有一连接杆226,与左右两边的前臂225相互连结而形成一圆弧形的前臂225,具有防撞功效)或靠背装置220,另一端则连结浮潜板体100的前端或后端,与夹座310相互连结搭配使用;至少一夹座310,其位置在浮潜板体100的前端与后端,与夹片305相互连结搭配使用;至少一转折压键315,当用手下压此键后,会将弹簧装置350下压,连带动转折压键管325、卡楯片340、卡楯345等,进而让楯孔片330及楯孔335脱离原固定位置,让前臂225及靠背装置220,可与浮潜板体100间改变仰角,因而可将其调整至最适宜的卧姿、仰姿或收纳位置,只要松键后即可固定前臂225或靠背装置220的位置;至少一固定管320,可置于浮潜板体100的内部或外部,其两端可将楯孔片330及楯孔335,固定在前臂225及靠背装置220上,管内则可放置弹簧装置350及转折压键管325;至少一转折压键管325,主要是与转折压键315搭配使用,也是固定卡楯片340、卡楯345之用,管外或管内可放置弹簧装置350,以让本管具有移动的弹性功效;至少一楯孔片330,在楯孔片330上至少有一个楯孔335,其孔径的大小则与卡楯345尺寸一致,且有一面是固定在前臂225或靠背装置220的一端,当前臂225或靠背装置220在被拉起时,则楯孔片330上的原楯孔335位置也会改变;至少一楯孔335,其孔径的大小则与卡楯345尺寸一致,主要是用于插住卡楯片340上的卡楯345,由此来固定前臂225或靠背装置220在被拉起后新的角度位置;至少一卡楯片340,主要是固定至少一个卡楯345之用,然后与楯孔片330上的楯孔335搭配使用;至少一卡楯345,本卡楯345固定在卡楯片340上,与楯孔片330上的楯孔335搭配使用;以及至少一弹簧装置350,置于固定管320内或转折压键管325的管外或管内,以让转折压键管325有移动的弹性功效。
当浮潜者180在使用本装置时,先用手按下转折压键315后,此时卡楯片340上的卡楯345会向外移,因此会与楯孔片330和卡楯片340脱离原固定的位置,然后再用另一只手将前臂225或靠背装置220拉至后面新的角度位置,待调移至新位置后,再松开转折压键315,已脱离原位的卡楯片340上的卡楯345,就会再次卡在楯孔片330上的楯孔335位置,因此就可以固定住前臂225或靠背装置220,如此反复使用就可以调整出浮潜者180所要的角度位置。本装置适用于其它图中与本转折装置300有关的连结、操作与使用。
请参考图6A及图6B,为显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俯视图及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仰视图。在此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浮潜板装置为动力式坐趴两用的装置,且本发明的浮潜板装置于浮潜板体的中间处设有一浮潜板盖装置,该浮潜板盖装置其大小与所摆设的位置,可因不同的浮潜板体100的功能性设计需求而定,而置于浮潜板体100上的适当位置或取消不用,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组装或检修趴板100内部的机构组件后,用一螺丝210将其与浮潜板体100间锁紧,以达到密封不透水的功效;且于该浮潜板体100的后端设有至少一靠背装置220,其主要的目的为当浮潜者180需要以仰姿坐在浮潜板体100上时,可将其拉起让浮潜者180的背部得以紧靠,以符合舒适的仰姿。
另于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浮潜板装置在浮潜板体100的前缘二侧设有至少一转折装置300,该转折装置300的结构、组件及连结方式均与第四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且此实施例的转折装置可设计便于将前臂225及靠背装置220,置于浮潜板体100适当的位置,以方便浮潜者180操作拉起以仰姿休息或用于折迭收纳该浮潜板体;另于该浮潜板体的前端设有一对脚踏垫235,当浮潜者180采用仰姿浮潜时,本装置可以将其脚部固定于此,以获得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仰姿。
请继续参考图6A与图6B,本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于该浮潜板盖装置上设有至少一电源供应装置500及一功能控制装置550,其中该电源供应装置500主要为提供浮潜板体100内部的机构组件的电力需求,至少包含一电池505、一充电座装置510、一太阳能供电装置515,亦可以采用其它各种可替代的供电或发电装置或设备,如燃料电池、核能电、充电器等,其中该电池505,其主要目的为储存电力以备需求与供应电力,而该充电座装置510,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本装置可将外界的电力输入至电池505内储存或直接供电,且该太阳能供电装置515,主要是利用大自然的阳光,通过本装置而将光能转换成电力将电力转存入电池505或对外输出。
前述功能控制装置550,其主要的目的是藉以控制浮潜板体各种不同的功能,以符合浮潜者180的各种不同功能上的选择,至少包含一控制性装置555、一功能性装置560、一管理性装置565、一电子及通讯装置570,其中该控制性装置555,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控制各种不同的操作控制装置,让浮潜者180得心应手,操作控制顺利,而该功能性装置560,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采用组合模式,视不同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功能,以符合浮潜者180的各种不同功能上的使用需求,而该管理性装置565,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管理各种不同的机电产品,例如内存、CPU、电源管理、开关机管理、灯号管理、动能管理、安全管理、求救管理、电子及通讯管理等,另该电子及通讯装置570,为各种适合浮潜者180在浮潜时使用的电子或通讯产品,以满足浮潜者180的需求。
于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浮潜板装置于浮潜板体100的下板面设有至少一压缩机装置575、至少一进水口滤网240、至少一出水口装置245、至少一浮潜箱250、至少一方向舵装置260以及至少一趴板底装置215(请参考图7A至图7D),其中该压缩机装置575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该浮潜箱250内的空间当做水箱,将外界的水通过本装置引入,用以增加浮潜板体100的重量,让浮潜板体100下降沉入水中。反之,将该浮潜箱250内的水挤压排出于浮潜板体100之外,即可达到减轻重量的目的,而使浮潜板体100便可以浮出水面;而该进水口滤网240,以过滤水质的方式,提供一较为无杂质的水给压缩机装置575或推进器装置725使用,亦可避免杂物缠绕推进器装置725,而丧失动力,或可避免推进器装置725撞击到水下的鱼类、珊瑚礁、水植物等兼具环保功效;而该出水口装置245,使得压缩机装置575或推进器装置725所排出的水,可经由本装置排出于浮潜板体100之外;另该浮潜箱250,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本装置内的空间当做水箱用途,将外界的水通过压缩机装置575导入,用以增加浮潜板体100的重量,让浮潜板体100下降沉入水中,反之,将本装置内的水通过压缩机装置575,将其挤压排出于本装置之外,即可达到减轻重量的目的,该浮潜板体100便可以浮出水面;另该导流板装置255,当浮潜板体100在航行时,为不让其产生飘移或斜行或难以操作控制的情况,特设计此装置让浮潜板体100可以直线性方向行驶,易于操作控制;而该方向舵装置260,主要目的为操作控制浮潜板体100可以左、右方向行驶;另该趴板底装置,除了放置及固定浮潜板体100内部的机构组件外,亦增加浮潜板体100的正浮力值,使其稳定且不易翻覆。
请再继续参考图6A及图6B,本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于该手把处设有至少一方向操作控制装置600及至少一浮潜/速度操作控制装置605,其中该方向操作控制装置为用于操作控制方向舵装置260,让浮潜者180可以任意的左、右转弯,而该浮潜/速度操作控制装置605,用以于浮潜时可任意操作控制浮潜板体的方向、速度、升降等的功能,且亦用以操作控制压缩机装置575的进、出水量,而达到浮或沉的目的,并亦可操作控制速控装置705,进而控制节速。此外,本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于浮潜板体的上侧另设有至少一离机停机装置615,此为一安全设计考虑,为防范浮潜者180有时因不慎会与该浮潜板体100脱离,易造成浮潜板体100继续前进,或造成其它的意外事见发生;另本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为额外设有一安全器装置620,该安全器装置620主要为与该离机停机装置615搭配使用,是采用电子开关原理设计,可设计成接触式:如插式(钥匙、插孔、插卡)、贴式(感应磁卡)、夹式(夹片),或非接触式:如短距无线射频(RF、红外线、蓝牙),故该离机停机装置615的设计,就是一旦浮潜板体100上的离机停机装置615与浮潜者180身上所携带的安全器装置620分离后,该浮潜板体100就会自动停机不再运行,若在一定的时间内(如可预设五分钟),浮潜者180身上所携带的安全器装置620未能及时插回、接触(接触式)或接近(非接触式)到离机停机装置615时,就会自动启动求救信号,直到插回、接触(接触式)或接近(非接触式)为止,求救的信号才会停止,这时浮潜者180可依正常启动的程序继续操作使用本浮潜板体100。
本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于该浮潜板体的前端处设有至少一启动/停机键630、至少一求救键635、至少一电源灯640、至少一求救灯645、至少一电子产品连结装置650、至少一通讯产品连结装置655,其中该启动/停机键630为浮潜板体100的开或关机按键;而该求救键,为一手动式求救装置,当浮潜者180遇困危难,无法独自处理需要求助于他人时,则可按此键,则会实时发出求救信号,以寻求他人协助或帮忙,再按一次则为停止。而该电源灯640,与该启动/停机键630搭配使用,当开机后就会亮灯,若关机后它就会灭灯,主要是让浮潜者180知道使用的状况;另该求救灯645,与求救键635搭配使用,当一旦启动求救信号后就会亮灯,当求救信号结束时它就会灭灯,主要是让浮潜者180知道使用的状况,及亦可显示出浮潜板体100的所在位置;而该电子产品连结装置650,是属于可连结外接式电子产品的功能装置,并非是必要性装置,它是可有可无的设计,仅是提供浮潜者180在浮潜时,由此连结装置可以在浮潜板体100上增加一些非必要性的影、音类的电子产品,如摄录像机、收录音机、iPod、MP3、DVD播放器等,或属于其它商务、娱乐、工程、探勘、侦防、侦搜、防鲨、检测、照明、救援、定位、军事、国防、武器等较特殊性质的电子产品或设备;另外,该通讯产品连结装置655,是属于可连结外接式通讯类的功能装置,并非是必要性装置,它是可有可无的设计,仅是提供浮潜者180在浮潜时,由此连结装置可以在浮潜板体100上增加一些外接式的通讯类的电子产品,以方便与他人联系或报告,如无线/有线通讯机、无线/有线信号传输收发机、卫星手机、手机、对讲机等,或属于其它商务、娱乐、工程、探勘、侦防、侦搜、救援、定位、军事、国防等较特殊性质的电子产品。
请再继续参考图6A及图6B,至少一动能装置700,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管理控制浮潜板体100上的动能速度与效率,使浮潜者不必耗费体力扭动,即可通过本实施例的浮潜板体在省力、加速之下进行水面浮游及水下潜水活动,尤其更适合较无经验的初学浮潜者,该动能装置700至少包含一速控装置705、一驱动器装置710、一引擎装置720、一传导杆装置425、一变速器装置715、一万向接头装置420、一推进器装置725、一滚筒式流体集束推进装置810,其中该速控装置705,主要是管理及控制行进速度时的节速,让浮潜者180在操作控制浮潜板体100时,可以在安全的节速使用范围内操作,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或易导致机件故障;而该驱动器装置710,主要是用于启动时的机件控制,以提高启动的效能;而该引擎装置715,主要是产生动能的来源,通过引擎(或马达)的高、中、低转速,可以让动能转速达到较为合理化与节省能源的需求,然后再将此转速通过该传导杆装置425传导至该变速器装置720上;另该传导杆装置425,主要是将该引擎装置715上的转速动能,传输至欲连结或衔接的装置上;而该变速器装置720,通常是将该引擎装置715所传导出的转速,让差速器的装置连结各种大小不一的齿轮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转速变化,以节省动能,并可提高转速或降低转速;另该万向接头装置420,本装置可以衔接一方或两方不同仰角的传导杆装置425,以维持正常的转速动能至所需之处,如与推进器装置725连结;而该推进器装置725,主要是产生推力(反作用力)的来源,利用各种不同类别或类型的推进器设计,再通过传导杆装置425连结变速器装置720及万向接头装置420至推进器上,将会产生各种不同节速需求或其它用途;另该滚筒式流体集束推进装置810,是本发明装置的主要推进器,其详细解说请参考图10。
当浮潜者180用手操作控制浮潜/速度操作控制装置605之后,经功能控制装置550的处理,将与速控有关的电子信号传至动能装置700内的速控装置705中,再经驱动器装置710(停机后再启动引擎时使用)、引擎装置720、传导杆装置425、变速器装置715(控制转速快慢)、万向接头装置420,连结至推进器装置725内的滚筒式流体集束推进装置810上,然后将其转动后而产生推力(反作用力),而达到浮潜者180所欲操作控制的一定航速。
另于本实施例中,在该前臂上设有至少一管线装置660及至少一操作控制线665,其中该管线装置660其主要用途是当管道间使用,可置于前臂225或浮潜板体100或靠背装置内,供操作控制线665或其它电线使用;而该操作控制线665,主要为连结各种操作控制装置、电源供应装置500、动能装置700与功能控制装置550之间的电线,主要为传输电子信号之用。请参考图7A至图7D,为显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动力式坐趴两用的浮潜板装置的侧视图及前视图。当浮潜者180要使用本发明浮潜板体100时,可以选择趴姿或仰姿。如当浮潜者180选择趴姿时,只要浮潜者180按下该转折装置300,将前臂225及靠背装置220与浮潜板体100拉平(如图7A所示),即可开始准备启动使用。其操作的过程如下所述,浮潜者180先将安全器装置620的一端插入或贴在离机停机装置615上,另一端挂或带于身上,然后将手按下启动/停机键630,电源灯640就会亮灯,此时该浮潜板体100就可以开始运行,浮潜者180只要趴上浮潜板体100,手握前臂225,并转动浮潜/速度操作控制装置605,就可以前进或浮或潜,或转动方向操作控制装置600就可以直行或左、右转弯。当浮潜者180不再使用本浮潜板体100时,只要用手按下启动/停机键630,电源灯640就会灭灯,此时本浮潜板体100就停止运行,然后再将安全器装置620从离机停机装置615上移除,最后再将前臂225及靠背装置220依序折回即可。
若浮潜者180选择仰姿时,只要浮潜者180按下转折装置300,先将靠背装置220拉起至适宜仰姿的角度,待浮潜者180顺利坐在浮潜板体100上的坐垫230后,再将其脚放置在浮潜板体100前端的脚踏垫235上,然后再用手拉起前端的前臂225,即可准备开始启动使用(如图7C所示),其余操作均与趴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另于此实施例中,浮潜者180不论是使用趴姿或仰姿,只要他的安全器装置620与离机停机装置615脱离,未在设限时间(如预设5分钟)内重新插入或贴上或在一定距离内接触到离机停机装置615时,会自动发出求救信号,此时求救灯645就会亮灯,主要是让浮潜者180知道使用的状况,及亦可显示出浮潜板体100的所在位置。一旦浮潜者180在逾时后,重新插入或贴上或在一定距离内接触到离机停机装置615时,求救信号便会停止发出,而求救灯645也就会灭灯。另一方面,当浮潜者180遇到危难需要求助于他人时,只要按下求救键635,就会实时发出求救信号,让救难或监管人员可以迅速赶到现场协助脱困,反之,只要再按一次救键635,求救信号就会停止。因此只要启动到求救键635,就会自动发出求救信号及开启求救灯645,反之,只要关闭求救键635,就会自动停止求救信号及关闭求救灯645。
当浮潜者180要使用外接式的电子产品连结装置650,或通讯产品连结装置655时,只要将外接的产品连结器插入本装置上,即可利用功能控制装置550来控制或使用,以扩大浮潜板体100的用途范围。
请参考图8A及图8B,为显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俯视图及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仰视图。在此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浮潜板装置为操作式坐趴两用的装置,其与第五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五实施例为具有机电动力式的模式来产生动能,较为节省浮潜者180的体力,而本实施例为用手或脚踩的操作模式产生动能,因此需耗费浮潜者180的体力,较具娱乐与健身的功效,以下仅就不同之处作说明。
在此实施例中,本发明浮潜板装置于二端把手处之间设有一动力操作装置400,至少包含一前臂225、一摇把405、一摇动杆器410,主要是用手或脚踩的方式,通过本装置的连续前后摇动,即可以产生动能,然后将此动能通过传导杆装置425的传导,转动推进器装置725而产生推力,让浮潜板体100可以移动,其中该摇把405,其两端衔接摇动杆器410,亦为可放置手或脚踩的位置处,是一可在原地转动的摇动装置;而该摇动杆器410,其一端与前臂225相连接,另一端则与摇把405连接,中间位置的摇动杆器410,分别在其不同的一端与摇把405连接,故而形成一前与一后的摇把405,如此只要用手或脚踩前后摇转,就可以产生动能。
请继续参考图8A及图8B,在该前臂225内至少包含一万向接头动力杆装置415,其至少包含至少一万向接头装置420以及至少一传导杆装置425,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与动力操作装置400相连接的关系,将动能传导至本装置上,其中该万向接头装置420,其主要的目的是利用摇动杆器410与传导杆装置425通过本装置,可做非直线式的动能转接传导器,而不易耗损动能,并保持一定的稳定传导动作;而该传导杆装置425,其主要的功能是通过万向接头装置420与动力操作装置400相连接,进而取得动能。另于浮潜板体100的中间二侧设有至少一转折装置300,该转折装置的结构、组件及连结方式均与第四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且此实施例的转折装置前后端至少连结一个万向接头装置420,当拉起前臂225时,该前臂225与浮潜板体100之间的仰角度,有可能会从水平的0度至超过90度以上的大仰角度,故此处其为一允许弯曲,及亦能转动的关节性转折处,因此需要至少连结一个万向接头装置420,以做为弯处的转动传导连接用途,以顺利能将动力操作装置400所产生的动能,转传至浮潜板体100内动能装置700的推进器装置725进而产生推力;另于该浮潜板体的中间上侧处设有至少一伸缩式传导杆装置430,由于会拉起或平放前臂225,故原传导杆装置425将无法使用,因此必需通过本装置的可伸缩性的传导杆特性,以达到动能的传导动作,且该伸缩式传导杆装置,至少包含一公轴杆435、一母轴杆440,该母轴杆440则包套住公轴杆435上,而形成一完整的伸缩式传导杆装置430,其中该公轴杆435,在其轴杆的外缘有凸条(或凹条)设计,以便与该母轴杆440的凹条(或凸条)相互密切咬合,并保有可伸缩的功能;而该母轴杆440,在其轴杆的外缘有凹条(或凸条)设计,以便与公轴杆435的凸条(或凹条)相互密切咬合,并保有可伸缩的功能。
另于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浮潜板装置进一步设有至少一齿轮装置445及至少一固定架装置450,其中该齿轮装置445此为动能转折连接的方式之一,因为两个传导杆装置425上的齿轮必需相互密合连接,故都是属于一种固定式位置的转折处,因此在传导杆装置425上,它必需与至少一个固定架装置450搭配使用,用以固定传导杆装置425,才不会让齿轮装置445因转动而移位,进而影响到转动传导的功能;而该固定架装置450,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用于固定传导杆装置425,让其不因传导上的转动而离开原有的位置,进而影响到转动传导的功能。且于本发明的操作臂装置上设有至少一滑垫装置455,包含至少有一滑垫460及一滑沟465,当浮潜者180在采用趴姿使用手操驱动力操作装置400时,其手臂之处会因操作的关系不断地与前臂225产生磨擦,所以易导致浮潜者180的手臂会有不舒适感,有可能因会导致其手臂受伤,因此本装置是让浮潜者180的手臂靠在上面,当浮潜者180在操驱动力操作装置400时,不会因手臂滑动的关系而会直接与前臂225产生磨擦,反而会因为滑垫460滑动的关系,操作起来甚感顺畅,亦有保护浮潜者180手臂免于受伤的功效,其中该滑垫460,置于前臂225上的手臂接处的位置,其下方则为该滑沟465,以让滑垫460在一定的范围内,可随手臂的运动而任意滑动,并增加滑顺感,其主要目的为保护浮潜者180的手臂,在操作前臂225时不会产生直接性的磨擦;而该滑沟465,其主要的目的是让滑垫460在一定的范围内,可随手臂的运动而任意滑动,并增加其滑顺感。
当浮潜者180在操作本装置之前,先调整好趴姿的位置角度(请参考图7A的说明)之后,就可用双手握住前臂225前端的动力操作装置400上一前一后位置的摇把405,然后用手摇动摇把405,此时就会产生转动力,通过前臂225内的万向接头动力杆装置415、转折装置300及浮潜板体100内的伸缩式传导杆装置430、传导杆装置425、齿轮装置445等的转换传递动作,直接将前端的动能转换传递至后端的动能装置700上的推进器装置725,进而产生推力,并驱动趴板100向前移动或让其左、右转弯。
当浮潜者180要使用仰姿时,其操作模式均与趴姿一样,唯其不同之处在于操作本装置之前,须先调整好仰姿的位置角度(请参考图7C的说明),然后再依趴姿的操作模式运行即可,唯一不同之处是仰姿可随浮潜者180的喜好,在采用手动或脚踩操作动力操作装置400上,一前一后位置的摇把405。
请参考图9,为显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的示意图,其中于此实施例中,省略显示浮潜板装置的结构。于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浮潜板装置进一步包含一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该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至少包含一浮潜衣755,其主要为让浮潜者180穿上后感觉舒适、贴服、易穿及脱、安全性高等特性,其材料需具耐穿、不易破损、稍具浮力、不沾水、易干及保暖等功效;而于该浮潜衣上设有一太阳能供电装置515、电源灯640、充电座装置510、电源插座装置520、电子及通讯装置570、夹扣装置760、浮力装置765、输电装置770、输电连结装置775,其中该夹扣装置760,其主要目的为便于浮潜者180穿上扣紧或易脱下浮潜衣755之用;而该浮力装置765,为将本装置缝制或包裹在浮潜衣755上,可依不同的体型或重量,分别缝制或包裹在浮潜衣755之前、后不同的适当部位上,以增加浮潜者180的正浮力功效;而该电源插座装置520,主要是将太阳能供电装置515上的电力,通过输电装置770将本装置的电力对外输出;另外该输电装置770,主要是将太阳能供电装置515上的电力,通过本装置输出电力,一般都与电源插座装置520、输电连结装置775搭配使用;而该输电连结装置775,通常都是与充电座装置510相互连结使用,以输出太阳能供电装置515上的电力。
当浮潜者180要在浮潜前,可依自己的体型与体重选择较为适当的浮潜衣755穿上,以确保浮潜者180在从事浮潜时的安全。在穿着前先解开夹扣装置760,待穿着调整至服贴时再将夹扣装置760扣紧,以防浮潜衣755松脱。然后再将输电连结装置775连结浮潜板体100的充电座装置510,即可将太阳能供电装置515上的电力,输至浮潜板体100的电源供应装置500内储存或直接供电使用。如果浮潜者180想要使用外接式的电子或通讯产品时,只要开启浮潜衣755上的电子及通讯装置570,就可享受其功能。若浮潜者180想要藉浮潜衣755上的电力输出至其它电子或电器产品时,只要连结到充电座装置510或电源插座装置520上,即可将太阳能供电装置515上的电力对外输出,不论在河、海上或陆上而可达到可携式的移动输电功能。
另外,由于浮潜者在浮潜时大都是处在风和日丽、艳阳高照、风平浪静的天气,因此大自然的太阳能源则不可放弃使用,因此本发明浮潜板体100亦可搭配太阳能供电装置515及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750做为充电之用;由于太阳能供电装置515是置于趴板装置上的向阳光处,因此当浮潜者180只要不趴卧在浮潜板体100上时,本发明浮潜板体100即可通过阳光经太阳能供电装置515取得电源,进而达到随时、随处都可进行充电作业以补充电力能源;另外当浮潜者180若在进行坐趴式浮潜时,因为浮潜者180的身体遮住在趴板装置上的太阳能供电装置515,所以将会导致本装置无法进行实时充电运行,故浮潜者180只要在浮潜前先穿上搭配本发明浮潜板体100而特别设计的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750,由于它是在浮潜衣755的背上向阳光处置一防水功能的太阳能供电装置515,其所取得的电源经输电装置770及将输电连结装置775插于浮潜板体100上的充电座装置510上,即可达到浮潜者180可以一边浮潜一边实时进行充电的功能;另亦因浮潜者穿着本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750而增加其正向浮力值,使其更易漂浮在水上,而不易溺水,故可确保浮潜者180的浮潜安全;另亦可将充电装置510、电源插座装置520、电子装置570及通讯装置571等产品,以外接或内建方式置于本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750上,可就近使用本装置上的电源,而达到不论浮潜者180是在浮潜时,或是在陆地上都可随处使用摄录、观赏影、视、听或通讯、计算机上网等电子产品,因此本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750为一种多功能用途的创新式样、进步性、新颖性设计。
请参考图10,为显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浮潜板装置所使用的喷射流体集束推进器800的滚筒式喷射流体集束推进装置的示意图。该滚筒式喷射流体集束推进装置810,包含:置于导流集束中空管825的传导杆装置425,该传导杆装置425直接带动导流集束中空管825;在此一实施例中,流体由导流集束中空管825的前端或侧面开口处注入,并以进水口滤网240过滤流体;该导流集束中空管825的内径为前宽后窄,因此在接受动力后,可加强流体的集结力量;而其管内壁一个或多个螺旋状管内壁导流凸片820,使流体在受到旋转及/或挤压时,扭结成集束状,以产生强大推进力;固定架装置450则将导流集束中空管825固定在滚筒外壳815上;加压管入口835用于当滚筒式喷射流体集束推进器810需要外部加压时使用,而该滚筒式喷射流体集束推进器810可连结一万向接头420,并且隐藏于趴板底部内使用。
在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之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清楚地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与精神下可进行各种变化与改变,其亦不受限于说明书的实施例的实施方式。

Claims (30)

1、一种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呈一浮潜板体形式,且该浮潜板体的一上板面具有一纵轴,在该纵轴上形成一中间凸起的弓型部位,以稳定人体在该上板面进行趴卧的姿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板面具有一横轴,在该上板面的纵轴上的最高处且在该横轴的最低处形成一鞍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鞍部位于该上板面的中心处以形成一稳定人体在该上板面进行趴卧的姿态以及提供人体的扶正力矩的稳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弓型部位在垂直于纵轴的横轴上形成一两侧高起中间凹陷的部位,用以增大该浮潜板体的扶正力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弓型部位与该浮潜板体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板面在一纵轴上为弓型、弧形或马鞍型的外观,并与该浮潜板体一体成型,用以增大海浪冲击时的覆盖面积,并消除过大冲击所引起的不适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浮潜板体进一步往前延伸两前臂,该前臂具有切浪作用以防浮潜板体被前浪掀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浮潜板体进一步形成一观景部,该观景部设置于该两前臂与该浮潜板体的前缘之间,从而使得使用者头部可位于该观景部之间的水面,以探入水中观赏海中景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浮潜板体具有一前缘与两侧缘,且该浮潜板体自前缘与两侧缘的衔接处往前缘的方向设有两前臂,该两前臂的前端往内侧偏移。
10、一种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呈一浮潜板体形式,该浮潜板体具有一前缘与两侧缘,且该浮潜板体自前缘与两侧缘的衔接处往前缘的方向设有两前臂,且该两前臂各往前延伸一手握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两前臂的手握处往内侧偏移。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浮潜板体的一上板面具有一纵轴,在该纵轴上形成一中间凸起的弓型部位,以稳定人体在该上板面进行趴卧的姿态与一横轴,且该上板面具有一鞍部,该鞍部在该纵轴上为最高处且在该横轴为最低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板面具有一横轴,在该上板面的纵轴上的最高处且在该横轴的最低处形成一鞍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弓型部位在该横轴上形成一两侧高起中间凹陷的部位,用以增大该浮潜板体的扶正力矩。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12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浮潜板体的一下板面形成至少一条导流结构,且该导流结构平行于该纵轴。
16、根据权利要求7或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前臂与该浮潜板体之间设有一转折装置,该转折装置允许该前臂与该浮潜板体形成折迭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浮潜板体具有一后缘,且该浮潜板体在该后缘的两侧缘枢设一活动式靠背装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浮潜板体由具有浮力的材料制成,或以FRP、碳纤维包覆于浮力材料外制成,或可使浮板呈中空且一体成型的塑料材料制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浮潜板体以发泡材料制成,且该浮潜板体的底部或侧缘或前臂或衔接处以压模方式压出强化结构图案,以强化该浮潜板体的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浮潜板使用的材料中,尚包括至少一层塑料板,以加强该浮潜板体的硬度,且该塑料板打洞以增加其上下的黏合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浮潜板体为一体成型的中空板体,该中空板体为塑料材料制成,或为可于内部充气的塑料材料制成。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浮潜板体内部形成一浮潜箱,且该浮潜板装置包含一压缩机装置,该压缩机装置将水引入该浮潜箱或将水排出该浮潜箱。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浮潜板体的一下板面设有一推进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推进器包含一传导杆装置与一导流集束中空管,该传导杆装置驱动该导流集中空管旋转,从而使该导流集束中空管内的流体集束产生一推动力。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动力操作装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动力操作装置至少包含一前臂、一摇把、一摇动杆器,以手或脚踩的方式,通过本装置的连续前后摇动产生动能。
27、根据权利要求7或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两前臂进一步设有方向操作控制装置,该方向操作控制装置用于操作控制一方向舵装置,让使用者可以任意的操作控制左、右转弯。
28、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压缩机装置,将水引入该浮潜板体内的一浮潜箱,用以增加浮潜板体的重量,而该浮潜板体沉入水中,反之,将浮潜箱内的水挤压排出于浮潜板体之外,从而使该浮潜板体减轻重量以浮出水面。
29、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浮潜/速度操作控制装置,用以在浮潜时藉以操作控制浮潜板体的方向、速度、升降。
30、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浮潜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该太阳能供电浮潜衣装置至少包含一太阳能供电装置、电源灯、充电座装置、电源插座装置、电子及通讯装置、电子装置、夹扣装置、浮力装置、输电装置、输电连结装置,以及浮潜衣。
CNA2008101857613A 2008-05-21 2008-12-10 浮潜板装置 Pending CN1015854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1857613A CN101585403A (zh) 2008-05-21 2008-12-10 浮潜板装置
PCT/CN2009/071877 WO2009140920A1 (zh) 2008-05-21 2009-05-20 浮潜板装置以及利用浮潜板装置进行的球类运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99330.5 2008-05-21
CN200810099330 2008-05-21
CNA2008101857613A CN101585403A (zh) 2008-05-21 2008-12-10 浮潜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5403A true CN101585403A (zh) 2009-11-25

Family

ID=41369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857613A Pending CN101585403A (zh) 2008-05-21 2008-12-10 浮潜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8540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69302A (zh) * 2017-09-21 2017-12-15 江苏共井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游泳板
CN109319054A (zh) * 2018-08-30 2019-02-12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 一种多用途收放捕获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69302A (zh) * 2017-09-21 2017-12-15 江苏共井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游泳板
WO2019056597A1 (zh) * 2017-09-21 2019-03-28 江苏共井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游泳板
CN109319054A (zh) * 2018-08-30 2019-02-12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 一种多用途收放捕获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72486B1 (en) Rolling and floating combined amphibious vehicle based on internal drive principle
CN109263837B (zh) 一种潜水助力机器人
US20120220175A1 (en) Water vehicle enabling movement on or under water
CN108116641A (zh) 一种气控滑翔式水下机器人
CN201325586Y (zh) 浮潜板装置
CN101585403A (zh) 浮潜板装置
CN109969358A (zh) 一种背负式智能水下人体推进器
CN203497143U (zh) 脚踏式水上飞行器
CN106143846A (zh) 一种小型水下双体观光艇
CN201472619U (zh) 浅水轻舟
CN203975183U (zh) 太阳能多功能救生衣
WO2009140920A1 (zh) 浮潜板装置以及利用浮潜板装置进行的球类运动装置
CN201597730U (zh) 救生筏快速释放装置
CN208665503U (zh) 一种智能式水上救生机器人
CN110758637A (zh) 一种具有充气功能的便携式水上动力总成
CN207902720U (zh) 一种潜水员操控骑行的水下运载器
CN205844896U (zh) 一种带自扶正功能的无人船
CN202244006U (zh) 滑水救生器
CN201056291Y (zh) 浮力泳衣
CN217022852U (zh) 一种水上水下运动的快拆推进器
CN202295262U (zh) 气胀式救生设备快速抛投装置
CN201224487Y (zh) 多功能游艇
CN220385729U (zh) 一种水域游泳代力器
CN201665301U (zh) 一种救生娱乐安全船
CN209997124U (zh) 一种水下推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