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2441B - 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2441B
CN101582441B CN2009101390530A CN200910139053A CN101582441B CN 101582441 B CN101582441 B CN 101582441B CN 2009101390530 A CN2009101390530 A CN 2009101390530A CN 200910139053 A CN200910139053 A CN 200910139053A CN 101582441 B CN101582441 B CN 1015824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display unit
display device
electrod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90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2441A (zh
Inventor
山下孝教
井关正己
乡田达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582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24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24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24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4Cath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2Cath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3Discrete devices, e.g. 3 terminal devices
    • H01L2924/1304Transistor
    • H01L2924/1306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
    • H01L2924/13069Thin film transistor [TF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7Arrangement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4Arrangements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Control Of El Display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其包括布置在显示部件的周边的一边上的第一布线,连接端子和第一布线的第二布线,和布置在显示部件中的第三布线。第三布线在端子所位于的所述一边和相对边之间延伸。第三布线与第一布线连接。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分别具有单位长度电阻R1、R2和R3,所述单位长度电阻R1、R2和R3被设置成使得R2<R1<R3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置于显示部件中的发光元件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非常关注有源矩阵有机EL显示设备,该有源矩阵有机EL显示设备包括以矩阵形式排列在具有TFT(薄膜晶体管)的衬底上的EL元件。
例如,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2003-316291公开一种这样的设备,其中第二电极由跨越图像显示部件的发光侧的整个表面的透明导电膜形成。当透明导电膜被形成为具有约100纳米的厚度时,它具有高达100Ω/□或者更高的薄层电阻,从而由于透明导电膜的高电阻,产生功耗。为了补偿该功耗,在图像显示部件中布置第一辅助布线。第一辅助布线和沿与第一辅助布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辅助布线连接。第二辅助布线通过接触孔与布置在发光设备周边的布线连接。布线在发光设备周围延伸,并与输入/输出端子连接(参见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2003-316291的图2-4)。
在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2003-316291中公开的技术中,通过提供第一辅助布线、第二辅助布线和布线,实现了跨越第二电极平面的电压差的降低。上面说明的布线是利用电阻比第二电极的电阻低的材料形成的。这可使电流集中在布线上。在布置在第二电极和端子(输入/输出端子)之间的布线中,随着位置朝向端子,电流集中性增大。更具体地说,电流集中性按照第一辅助布线、第二辅助布线、布线的顺序增大。在发生电流集中的部分中,布线具有相对更大的发热。从而,与发光设备中的其它部分中相比,在接近端子的部分中局部出现更大的发热。即,发热按照第一辅助布线、第二辅助布线、布线的顺序增大。
如果存在高发热的局部部分,那么发热对置于显示部件中的发光元件的影响因发光元件而异,从而在显示部件中的发光元件的特性方面出现不均匀性。发热对发光元件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当有机EL元件被用作发光元件时更是如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在为多个发光元件共同提供的电极的平面中具有小的电位差,并且在布置于端子和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公共电极之间的多个布线上的发热方面具有均匀性。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其包括衬底和布置在衬底上的显示部件,其中显示部件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包括按照从下到上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的顺序形成于衬底上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显示设备还包括布置在显示部件的周边的一边上的端子、布置在显示部件的周边的所述一边上的第一布线、连接端子和第一布线的第二布线、布置在显示部件中的第三布线,所述第三布线在所述一边和相对边之间延伸,所述第三布线与第一布线连接,其中第二电极与第三布线连接,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分别具有单位长度电阻R1、R2和R3,所述单位长度电阻R1、R2和R3被设置成使得R2<R1<R3
按照本发明的显示设备具有使在连接于端子和为多个发光元件共同提供的电极之间的多个布线上的发热方面实现均匀性的优点。
根据参考附图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下述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示意平面图。
图2是图解说明包括发光元件的电流控制像素电路的示图。
图3是图解说明发光元件和第二电极的三维排列的示意图。
图4A-4C是图解说明包括第一和第三布线的截面结构的示意截面图。
图5A和5B是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示意平面图。
图6A和6B是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示意平面图。
图7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字静态照相机系统的总体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其包括衬底,布置在衬底上并且包括多个发光元件的显示部件,布置在显示部件的周边的一边上的端子,和连接构成显示部件的发光元件与端子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第一布线是布置在显示部件的周边的一边上的布线。第二布线是连接端子和第一布线的布线。第三布线是这样的布线,即,其置于显示部件中,以便在所述一边和与所述一边相对的一边之间延伸,并且以便与第一布线连接。注意第三布线在显示部件1中的相邻发光元件之间延伸。显示部件是配置成利用在其中形成的多个发光元件来显示图像信息的部件。另外注意,显示部件可包括无助于显示图像信息的附加元件。还要注意,显示部件的周边表示显示设备的在显示部件之外的周边区域(框架区域)。
在显示部件中形成的每个发光元件包括置于衬底上的薄膜晶体管、与薄膜晶体管连接的第一电极、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的发光层、和在发光层上形成的第二电极。
注意,对于每个发光元件独立布置一个第一电极,以便向其供给取决于每个发光元件的不同电流。另一方面,对于所有发光元件,共同形成第二电极。更具体地说,第二电极在所有发光元件上方连续形成,并且第二电极跨越相邻发光元件之间的空间延伸。第二电极与第三布线连接。第二电极被设计成对于所有发光元件来说电位相等。不过,实际上,第二电极的电阻在显示部件的中心及其周边部分之间产生电位差。为了降低电位差,提供了连接端子和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
在按照本发明的显示设备中,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的单位长度的电阻值R1、R2和R3被设置成R2<R1<R3。在本发明中,术语“长度”指的是沿电流流动的方向测量的长度。注意,电流流动的方向取决于具体的布线。更具体地说,第一布线的长度是在沿着端子在显示部件的周边中所位于的边的方向上定义的。在第二布线被形成为简单地直线延伸的情况下,其长度是沿在第一布线和端子之间延伸的方向定义的。在以弯曲的形式布置第二布线的情况下,对于第二布线的每个直线段,沿电流在该直线段中的流动方向定义所述长度。在第二布线中,如果单位长度电阻随第二布线上的位置而变化,那么单位长度电阻由整个长度上获得的平均电阻值给出。第三布线的长度是沿从显示部件的一边向其相对一边的方向定义的。在存在多个第三布线的情况下,单位长度电阻由每个布线的电阻值给出。
在本发明中,通过根据流经布线的电流,改变各个布线的单位长度电阻,实现了在端子和多个发光元件的公共电极之间延伸的多个布线上的发热的均匀性方面的改善。这使得能够实现发热对发光元件的影响的均匀性的改善,从而变得能够长时间地在整个显示部件内实现良好的图像信息显示的均匀性。
下面结合附图,参考具体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按照本发明的显示设备。
图1A图解说明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示意平面图。在图1A中,附图标记1表示显示部件,附图标记2表示数据线驱动电路,附图标记3表示扫描线驱动电路,附图标记4表示输入电路,附图标记5表示第一布线(公共布线),附图标记51表示第二布线(连接布线),附图标记6表示粘着区,附图标记7表示端子,附图标记8表示第三布线(辅助布线)。
图1A中所示的显示设备具有显示部件1,该显示部件包括以矩阵形式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显示设备还具有利用薄膜晶体管在同一衬底上形成的数据线驱动电路2和扫描线驱动电路3,其中数据线驱动电路2被布置在B边上,并被配置成向与相应发光元件连接的数据线供给数据信号,扫描线驱动电路3被布置在C边上,并被配置成向与相应发光元件连接的扫描线供给控制信号。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端子7和输入电路4被布置在D边,通过端子7可供给图像信号、控制信号和电力,输入电路4被配置成把输入控制信号转换成显示板的工作电平。显示设备还具有粘着区6,在粘着区6,其上形成显示部件1的衬底被结合到密封衬底,显示设备还具有与跨越相邻发光元件之间的空间并在所有发光元件上方连续形成的第二电极电连接的第一布线(公共布线)5。至少在端子7所位于的一边上,第一布线5被布置在显示部件1之外的周边中。第一布线5和端子7通过第二布线(连接布线)51相互连接。与第二电极连接的第三布线(辅助布线)8在显示部件1中延伸。第三布线8的端部与第一布线5连接。
图2图解说明布置在显示部件1中的电流编程像素电路。控制信号线P1和P2与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连接,并被控制,以使得从与数据线驱动电路连接的数据信号线Idata输入电流数据。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本实施例中的阳极)与开关薄膜晶体管M4连接,开关薄膜晶体管M4通过电流驱动薄膜晶体管M1与电源线Vcc连接。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跨越相邻发光元件之间的空间延伸,以使得相应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被相互连接在一起,并与地电位CGND连接。在图1A中,第二电极与第三布线8电连接,以使得流经每个发光元件的电流大部分流经第三布线8。流经第三布线8的电流还通过第一布线5和第二布线51流向端子7。注意,显示部件1中的像素电路并不局限于上面所述的像素电路,而是也可使用其它类型的电流编程像素电路,或者配置成输入电压数据信号的电压编程像素电路。
在图1A中,充当公共布线的第一布线5被布置在显示部件1的周边中的端子7所位于的D边上,从而降低在显示部件1中的多个发光元件之间第二电极的电压差。第一布线5还允许减少由沿朝着端子7的方向的电流集中而造成的发热。
在图1A中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布线5仅仅被布置在端子7所位于的D边上。除了布置在D边上的第一布线5之外,与第一布线5类似的附加公共布线可被布置在A边、B边和C边中的至少一个上。图1B图解说明其中在所有A边、B边、C边和D边都布置公共布线的配置例子。即使在这种配置中,按照本发明定义的第一布线5的单位长度电阻也由位于端子7所处一边的布线的单位长度电阻给出。通过第二电极的电流集中在位于D边的第一布线5上,从而与在D边上相比,在A边、B边和C边上,流经第一布线的电流较小。于是,在A边、B边和C边上,流经第一布线的电流可小于流经第三布线8的电流。由于与在D边上相比,在A边、B边和C边上,流经第一布线的电流较小,因此与在D边上相比,允许在A边、B边和C边上,第一布线5的宽度较小。于是,与在D边上相比,在A边、B边和C边上的框架宽度可以较小。
下面,详细说明第一布线5和每个发光元件之间的连接。图3是图解说明发光元件的像素区和第二电极的三维排列的示意图。在图3中,附图标记9表示对于每个发光元件示意图解说明的发光层,附图标记10表示第二电极。在图2的例示中,第一电极、发光层、第二电极和地电位CGND都位于像素电路内。下面参考图3说明其三维排列。为了简洁起见,省略了关于数据线驱动电路2、扫描线驱动电路3、输入电路4、粘着区6和端子7的图示和说明。
在其中形成像素电路的显示部件1中,形成有与对应的薄膜晶体管连接的第一电极。在第一电极上方,形成有发光层9,发光层9被分割成与成阵列布置的相应像素对应的多个块,发光层9的每个块与对应的第一电极连接。此外,在发光层9上方形成第二电极10。注意,第二电极10是这样形成的,以便在位于显示部件1之外的周边区域中的第一布线5上方延伸。在第二电极10的形成过程中,在于第一布线5上形成绝缘层的情况下,在绝缘层中形成接触孔(未示出),以使得经由绝缘层暴露第一布线5的表面。
第二电极10和第一布线5之间的电连接不一定需要由它们之间的直接接触来实现,而是可通过经由第三布线的间接连接来实现。第二电极10和第一布线5按照上述方式相互电连接,并且第二电极10被接地。注意,不一定需要在所有边上进行第二电极10和第一布线5之间的电连接。另外,注意,或者第一电极或者第二电极可为阴极,而另一个电极可为阳极。
构成发光元件的发光层9可利用有机EL材料或者无机EL材料形成。在使用有机EL材料的情况下,布线上的发热具有极大的影响,从而在布线上的发热方面实现良好的均匀性是有利的。在有机EL元件被用作发光元件的情况下,除了有机EL材料的发光层之外,每个发光元件还可包括诸如电子输运层或者空穴输运层之类的载流子输运层,和诸如电子注入层或者空穴注入层之类的载流子注入层。
从发光元件的发光层9发出的光线经由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被引向外部。通常,为了实现构成在衬底上形成的像素电路的诸如薄膜晶体管之类的电路元件的高集成密度,更希望的是采用其中经由第二电极向外部发光的配置(顶部发射配置)。在这种配置中,第二电极是利用透明的导电材料,比如ITO或IZO,或者利用厚度被选择成足够薄,例如几纳米到30纳米,从而对光线充分透明的金属膜(例如Al、Ag、Pt等)形成的。第二电极具有相对较大的电阻,所述相对较大的电阻在形成于显示部件1中的发光元件之间产生电位差。为了降低电位差,在显示部件1周围形成第一布线5。
用于连接第一布线5和端子7的第二布线51可为任意形式。端子7和第一布线5之间的距离越大,则发热越大。在这点上,希望的是使第二布线51的长度最小。例如,可这样形成第二布线51,以便第二布线51在第一布线5和端子7之间直线延伸,如图1A中所示。为了使显示部件1中的多个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的电位更均匀,希望的是把第二布线51布置在显示部件1的中间。此外,第一布线5和第二布线51可具有由同一层形成的部分。例如,在TFT工艺中,第一布线5和第二布线51可由多层,比如源极层/漏极层、栅极层等形成。同一层的采用使构图工艺更简单,并且使得能够实现更平滑的电流流动,这便于减少不必要的发热。
第三布线8是从端子7所处的一边到相对边,在显示部件1的相邻发光元件之间的空间中延伸的辅助布线。第三布线8允许降低显示部件1中的多个发光元件之间第二电极的电位差,还允许减少由于沿朝着端子7的方向的电流集中引起的发热。在显示部件1的内部,第三布线8与第二电极连接,而在显示部件1的外部,第三布线8直接地,或者通过第二电极间接地与第一布线5连接。
在显示部件1的内部,第三布线8可被布置在第二电极上方,或者第二电极下方(在衬底的一侧)。在第三布线8被布置在第二电极上方的情况下,可通过使用蒸发等进行掩模处理,形成第三布线8。在第三布线8被布置在第二电极下方的情况下,可与TFT或第一电极同时形成第三布线8。在后一情况下,第三布线通过接触孔与第二电极连接。
在显示部件1的外部,第三布线8沿与第一布线5交叉的方向延伸。为了保证第三布线8高度可靠地与第一布线5连接,从而实现电流的平滑流动,可这样形成第三布线8,以便在第一布线5的整个宽度上与第一布线5重叠。此外,为了保证整个宽度上的重叠,而不管布线构图错误,第三布线8可朝着显示设备的边缘,进一步延伸到第一布线的侧端之外。
由于与在第三布线8上相比,在第一布线5上产生更大的电流集中,因此希望的是在被形成为尽可能平坦并且短的第一布线5上方形成第三布线8,从而使发热最小。更具体地说,例如,第一布线5、第三布线8和构成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10可这样形成,以便具有图4A-4C中所示的多层结构之一。在利用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第二电极10的情况下,由于与第一布线5和第三布线8相比,第二电极10具有更大的电阻,因此更希望的是按照图4B或4C中所示的方式直接连接第一布线5和第三布线8。在按照上述方式把第三布线8布置在第一布线5之上的情况下,为了使第一布线5在其侧面上也与第三布线8接触,可以这样形成第三布线8,以便跨越第一布线5延伸,并且还朝着显示设备的边缘延伸到第一布线5的侧端之外。
下面,说明按照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之间的电阻关系。流经每个发光元件的电流还流经跨越相邻发光元件之间的空间并在所有发光元件上方连续形成的第二电极,还流经第三布线、第一布线和第二布线。在该电流流动过程中,电流集中在第三、第一和第二布线上。从而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中,在形成于显示部件1中的第三布线8中电流最小,并且电流按照从第一布线到第二布线的顺序增大。在本发明的本实施例中,鉴于上面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的单位长度电阻R1、R2和R3被设置成使得R2<R1<R3。通过根据流经布线的电流,按照上述方式恰当地设置单位长度电阻,能够使与为显示部件中的元件共同提供的电极连接的布线上的发热更均匀,从而使得能够使发热对发光元件的影响更均匀,从而长时间地在显示部件中实现更好的图像信息显示的均匀性。
可以使用许多方法把单位长度电阻设为取决于边的不同值。例如,可通过调整每个布线的宽度和/或厚度,和/或恰当地选择布线材料的电阻率,改变电阻率。更具体地说,公共布线的宽度可被这样设置,以使得与其它边上相比,在流经布线的电流最大的一边上,布线具有更大的宽度。布线的厚度可被这样设置,以使得与其它边上相比,在流经布线的电流最大的一边上,布线具有更大的厚度。布线的电阻率可被这样设置,以使得与其它边上相比,在流经布线的电流最大的一边上,布线具有较小的电阻率。注意,包括布线的宽度和厚度、布线材料的电阻率等在内的两个或更多参数可被设置成具有不同的适当值。
此外,为了减少其中流过大电流的布线上的发热,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的长度L1、L2和L3可被设置成使得L3>L1>L2,如图1A中所示。上述安排使得能够有效减少显示设备的总发热。即,变得不仅能够降低发热对发光元件的影响,而且能够降低显示设备的功耗。
在按照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中,如图1A中所示,数据线驱动电路和扫描线驱动电路可被这样布置,以使得数据线驱动电路和扫描线驱动电路之一位于与形成端子的一边相对的一边上,数据线驱动电路和扫描线驱动电路中的另一个位于与形成端子的一边相邻的一边上。希望的是数据线被布置成沿与扫描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从而,如果数据线驱动电路或扫描线驱动电路被布置在形成端子7的一边上,那么其结果是第一布线的宽度或者第二布线的长度增大与驱动电路的宽度对应的量,这导致发热的增加。
在本发明的本实施例中,作为例子,数据线驱动电路2,扫描线驱动电路3和输入电路4是利用同一衬底上的薄膜晶体管形成的。不过,它们可按照不同的方式配置。例如,另选地,可利用在单晶Si上形成的驱动器IC来实现电路功能,信号可通过端子从显示设备的外部输入。另选地,驱动器IC可以例如COG的形式安装在衬底上,以使得在衬底上实现电路功能。这种情况下,可分别从B边和C边除去数据线驱动电路2和扫描线驱动电路3,驱动器IC可被布置在接近端子7的A边的空间中,从而进一步减小显示设备的框架宽度。
图5A图解说明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示意平面图。如下具体所述,第二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
在上面说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端子7被布置在矩形显示部件1的长边上。相反,在第二实施例中,端子7被布置在矩形显示部件1的短边上。
在沿着板的长边的方向上出现显示部件1中的电流集中的情况下,与其中端子7被布置在板的长边上的配置相比,在显示部件中出现更大的电压差分布。通过在沿着板的长边的方向上布置辅助布线,能够减小电压差分布,从而能够改善图像质量。
即使在短边上形成端子7的情况下,在流经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的电流中,流经第三布线的电流也是最小的,电流按照第一布线到第二布线的顺序增大。于是,通过把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的单位长度电阻R1、R2和R3设置成使得R2<R1<R3,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例实现的优点类似的优点。
此外,和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可在所有边A、B、C和D上布置公共布线,如图5B中所示。
在显示设备被置于诸如移动电话或者小型照相机之类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情况下,要求使沿显示部件的长边的框架宽度最小,从而用于连接板之外的部分的外部连接端子通常被布置在短边上。在本实施例中,鉴于上面所述,端子7被布置在矩形显示部件1的短边上。
在图5A和5B中所示的例子中,每个布线的单位长度电阻由布线的宽度调节。另选地,和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可用各种方法,例如,通过恰当地选择布线的厚度或布线的电阻率,调整所述电阻。
图6A图解说明按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示意平面图。如下具体所述,第三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
在上面说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三布线被布置在显示部件中,以便在端子所位于的长边和相对边之间延伸。在第三实施例中,另外布置第四布线8,以便在与端子所位于的长边相邻的两边之间延伸。即,在按照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中,辅助布线以矩阵形式被布置在显示部件中。这允许进一步降低显示部件中的多个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二电极的电位差,从而变得能够使显示部件1内的发热更均匀。
另外,在以矩阵形式布置辅助布线的本实施例中,和第一实施例中一样,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的电阻值R1、R2和R3被设置成使得R2<R1<R3
与第四布线相比,沿朝着端子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布线具有更大的电流。于是,更希望的是把电阻值设置成使得与第四布线相比,第三布线具有较小的单位长度电阻,从而使显示部件1内的发热更均匀。
可用各种方法,例如恰当地选择布线的宽度和/或厚度,和/或布线材料的电阻率,调节第三和第四布线的单位长度电阻。
在利用宽度调节布线的电阻的情况下,即,在例如第三布线的宽度被设置成大于第四布线的宽度的情况下,在确定每个布线的宽度时,可考虑发光元件的总面积与显示部件的面积的比例(开口率(aperture ratio)),因为在显示部件中布置的辅助布线会导致开口率的降低。
在以矩阵形式布置辅助布线的配置中,端子7可被布置在矩形显示部件1的短边上,如图6B中所示。
可利用按照上述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之一的显示设备,形成信息显示设备。所述信息显示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形式,包括移动电话、便携式计算机、数字静态照相机、视频照相机、电视机、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导航系统和PC监视器。可形成所述信息显示设备以实现两个或者更多的上述功能。
图7是图解说明数字静态照相机系统的例子的方框图。附图标记11表示数字静态照相机系统,附图标记12表示图像拾取单元,附图标记13表示图像信号处理电路,附图标记14表示以显示板形式的显示设备,附图标记15表示存储器,附图标记16表示CPU,附图标记17表示操作单元。图像拾取单元12拍摄的图像或者保存在存储器15中的图像由图像信号处理电路13进行信号处理,所得到的图像被显示在显示板14上。CPU 16按照经由操作单元17给出的输入,控制图像拾取单元12、存储器15、图像信号处理电路13和其它部分,以拍摄图像,保存拍摄的图像,并且重放及显示保存的图像。
显示设备也可用作各种其它类型的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件。
在上面说明的第一到第四实施例中,作为例子,在显示设备中使用EL元件。注意,本发明还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显示设备,例如诸如PDP(等离子体显示板)或FED(场致发射显示器)之类的电流驱动显示设备。
尽管已参考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不过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9)

1.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衬底;
布置在衬底上的显示部件,所述显示部件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包括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形成于衬底上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
布置在显示部件的周边的一边上的端子;
布置在显示部件的周边的所述一边上的第一布线;
连接端子和第一布线的第二布线;和
布置在显示部件中的第三布线,所述第三布线在所述一边和相对边之间延伸,所述第三布线与第一布线连接,
其中第二电极与第三布线连接,并且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分别具有单位长度电阻R1、R2和R3,所述单位长度电阻R1、R2和R3被设置成使得R2<R1<R3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在第一布线的整个宽度上,第三布线与第一布线重叠。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第三布线跨越第一布线的整个宽度延伸,并且还朝着显示设备的边缘延伸。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第三布线位于第一布线上方。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
布置在显示部件中的、在与端子所位于的所述一边相邻的显示部件的两个边之间的第四布线。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第三布线的单位长度电阻小于第四布线的单位长度电阻。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
被配置为向与每个发光元件连接的数据线供给数据信号的数据线驱动电路;和
被配置为向与每个发光元件连接的扫描线供给扫描信号的扫描线驱动电路,
数据线驱动电路和扫描线驱动电路被布置在显示部件的周边上,
数据线驱动电路和扫描线驱动电路中的一个被布置在与布置端子的所述一边相对的一边上,
数据线驱动电路和扫描线驱动电路中的另一个被布置在与布置端子的所述一边相邻的一边上。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显示部件为矩形形状;
端子、第一布线和第二布线被布置在显示部件的短边上;并且
第一、第二和第三布线分别具有长度L1、L2和L3,所述长度L1、L2和L3被设置成使得L3>L1>L2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第二电极被连续形成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上方,并且跨越相邻发光元件之间的空间延伸。
CN2009101390530A 2008-05-16 2009-05-15 显示设备 Active CN1015824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29583 2008-05-16
JP2008129583 2008-05-16
JP2008-129583 2008-05-16
JP2009071998A JP2009301013A (ja) 2008-05-16 2009-03-24 表示装置
JP2009-071998 2009-03-24
JP2009071998 2009-03-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2441A CN101582441A (zh) 2009-11-18
CN101582441B true CN101582441B (zh) 2011-02-09

Family

ID=41315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90530A Active CN101582441B (zh) 2008-05-16 2009-05-15 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39998B2 (zh)
JP (1) JP2009301013A (zh)
KR (1) KR101056445B1 (zh)
CN (1) CN1015824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2153B2 (ja) 2012-07-31 2017-09-0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659235A (zh) * 2013-11-25 2015-05-27 力志国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
JP6535520B2 (ja) * 2015-06-24 2019-06-2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KR102449218B1 (ko) * 2017-09-19 2022-09-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3848919A4 (en) * 2018-09-04 2022-06-01 Agc Inc.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GLASS PLATE WITH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LAMINATED GLASS WITH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AND MOBILE BODY
KR20210086309A (ko) 2019-12-31 2021-07-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멀티 스크린 표시 장치
CN113206125A (zh) * 2020-05-22 2021-08-03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掩膜板和发光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5501A (zh) * 2000-12-11 2006-01-25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967866A (zh) * 2005-11-16 2007-05-23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9397A (ja) * 1999-10-04 2001-04-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El表示装置
JP3605060B2 (ja) 2001-09-28 2004-12-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4183951B2 (ja) 2002-02-25 2008-11-1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
US7221095B2 (en) * 2003-06-16 2007-05-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0581101B1 (ko) * 2003-12-29 2006-05-16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티브 매트릭스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패널
JP5376705B2 (ja) * 2005-04-28 2013-12-2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El表示パネル
JP2006337997A (ja) * 2005-05-02 2006-12-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5501A (zh) * 2000-12-11 2006-01-25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967866A (zh) * 2005-11-16 2007-05-23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7-293038A 2007.11.08
JP特开2008-83177A 2008.04.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119737A (ko) 2009-11-19
KR101056445B1 (ko) 2011-08-11
CN101582441A (zh) 2009-11-18
US20090284147A1 (en) 2009-11-19
JP2009301013A (ja) 2009-12-24
US7939998B2 (en) 2011-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2441B (zh) 显示设备
KR100553492B1 (ko) 발광 장치, 매트릭스 기판, 및 전자 기기
JP5623107B2 (ja) 半導体装置
JP3977299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電子機器
CN111446282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070146245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A2641655A1 (en) High aperture ratio pixel layout for display device
JP2013083679A (ja) 表示装置
JP2010145661A (ja) 表示装置
CN112767852B (zh) 一种用于透明显示的迷你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拼接屏
JP2010016008A (ja) 電子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2174612A1 (zh)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和布线方法
US11569334B2 (en) Display substrate including first reference voltage line being electrically coupled to first reference voltage auxiliary line through via holes penetrating through insulation layer therebetween,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WO2024032403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200040332A (ko) 표시장치
CN113498534B (zh) 显示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KR100614474B1 (ko) 전기 광학 장치, 액티브 매트릭스 기판 및 전자 기기
JP2004191603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検査方法
JP2009277985A (ja) 表示装置
CN114531922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5104186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KR100690578B1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
JP2010107841A (ja)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表示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WO2024103254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7715469A (zh) 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