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73999B - 基站、用户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用户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73999B
CN101573999B CN2007800489340A CN200780048934A CN101573999B CN 101573999 B CN101573999 B CN 101573999B CN 2007800489340 A CN2007800489340 A CN 2007800489340A CN 200780048934 A CN200780048934 A CN 200780048934A CN 101573999 B CN101573999 B CN 1015739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erence signal
sub
district
sequence
sub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489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73999A (zh
Inventor
岸山祥久
樋口健一
佐和桥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573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39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739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399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4Orthogo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8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4Pilot insertion in the transmitter chain, e.g. pilot overlapping with data, insertion in time or frequency doma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基站用于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具有:准备控制信号的单元;准备基准信号的单元;将控制信号及基准信号进行复用,并生成发送码元的单元;以及将发送码元进行傅立叶逆变换,并无线发送的单元。基准信号被乘以由随机码序列构成的第1序列和属于某个正交码序列组的第2序列。在属于同一小区的多个扇区的各个扇区中使用相互不同的正交码序列。在两个以上的小区中分别使用不同的随机码序列。

Description

基站、用户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所使用的基站、用户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基准信号用于信道估计、同步捕获、小区搜索、接收质量测量等各种各样的目的。基准信号是在通信前发送端及接收端已知其比特的值的信号,也可以称为已知信号、导频信号、参照信号、训练信号(training signal)等。基准信号与识别小区的小区ID一一对应较理想,因此基准信号必须准备多个。在宽带码分多址(W-CDMA)方式的现有的系统中,在下行链路中准备有512种类的基准信号(码序列)(例如,参照3GPP,TS25.211“Physical Channels and mapping of transport channels onto physicalchannels(FDD)”)。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W-CDMA方式的系统中,基准信号全部由随机序列构成。有时序列之间的相关也比较大,但在基于CDMA的系统中,信号质量主要通过功率而被确保,所以没有成为大问题。 
但是,在以比W-CDMA方式的现行系统宽的频带预定进行OFDM(正交频分复用)方式的下行通信的将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期望进一步抑制其他小区干扰。与W-CDMA方式的现行系统同样地全部由随机码序列准备基准信号,在其他小区干扰比较多的方面,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课题是,准备多个基准信号,以能够有效地抑制下行链路中的其他小区干扰。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在本发明中,使用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所使用的基站,该移动通信系统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基站具有:准备控制信号的单元;准备基准信号的单元;将控制信号及基准信号进行复用,并生成发送码元的单元;以及将发送码元进行傅立叶逆变换,并无线发送的单元。所述基准信号被乘以由随机码序列构成的第1序列和属于某个正交码序列组的第2序列。在属于同一小区的多个扇区的各个扇区中使用相互不同的正交码序列。在两个以上的小区中分别使用不同的随机码序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准备多个基准信号,以能够有效地抑制下行链路中的其他小区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基站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用户装置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MBMS(multicast broadcast multimedia service)信道和单播信道被时间复用的状况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基准信号被使用的状况的图。 
图5是表示正交码序列的具体例子及映射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图5的映射例子中的正交码序列及随机码序列之间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在同步的小区中通过正交码序列来区分扇区的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在同步的小区中通过正交码序列来区别扇区的另一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正交码序列的具体例子及映射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以FDM方式区分小区ID的状况的图。 
图11是表示每个区域地发送同一内容的MBMS信道的状况的图。 
图12是表示传输MBMS信道的子帧中的信道映射例子。 
图13是表示基准信号的映射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基准信号的另一映射例子的图。 
标号说明 
11MBMS处理单元 
111特播编码器(Turbo encoder) 
112数据调制器 
113交织器 
12单播数据处理单元 
121特播编码器 
122数据调制器 
123交织器 
13MCS设定单元 
14第1复用单元 
15串并行变换单元(S/P) 
16第2复用单元(MUX) 
17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IFFT) 
18保护间隔插入单元 
19数字模拟变换单元(D/A) 
20无线参数设定单元 
21MBMS用基准信号生成单元 
23单播用基准信号生成单元 
22、24、25乘法单元 
202模拟数字变换器(D/A) 
204保护间隔除去单元 
206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 
208分离单元(DeMUX) 
210、212乘法单元 
214信道估计单元 
216解调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基准信号被乘以由随机码序列构成的第1序列和属于某个正交码序列组的第2序列。在属于同一小区的多个扇区的各个扇区中使用相互不同的正交码序列,在两个以上的小区中分别使用不同的随机码序列。由于在基准信号中利用正交序列,所以能够有效地实现干扰抑制。作为基准信号能够准备的序列总数,由随机码序列数和正交序列数之积来决定,所以如何准备基准信号的自由度比以往大。通过在相互同步的多个小区中, 用正交码序列区分扇区,能够在多个小区的宽范围的地区使基准信号正交。 
也可以是,正交码序列用相位角不同的多个相位因子的组来表现。 
也可以是,同时被发送的基准信号的多个副载波分量中所采用的相位因子的相位差为规定的第1相位的整数倍。 
也可以是,不同的时刻及不同的副载波分量中所采用的相位因子的相位差只错开规定的第2相位。 
也可以是,第2序列准备得比一小区中包含的扇区数多。 
也可以是,对于第1小区准备第1正交码序列组,对于第2小区准备第2正交码序列组,所述第2正交码序列组通过将所述第1正交码序列组中所使用的相位角旋转规定量而被导出。 
也可以是,在某个小区被发送的基准信号和在其他小区被发送的基准信号被映射到不同的副载波上。 
也可以是,MBMS用的子帧和单播用的子帧被时间复用,对于单播用的子帧,基准信号被映射到每个小区中不同的副载波上,对于MBMS用的子帧,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多个小区中公共的副载波上。 
也可以是,MBMS用的子帧和单播用的子帧被时间复用,对于单播用的子帧,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副载波上,对于MBMS用的子帧的一部分期间,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副载波上,对于MBMS用的子帧的其他期间,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多个小区中公共的副载波上。 
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分成几个实施例来说明,但各个实施例的区分在本发明中不是本质性的,也可以根据需要而使用两个以上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基站的概略方框图。基站具有:MBMS处理单元11;单播数据处理单元12;MCS设定单元13;第1复用单元14;串并行变换单元(S/P)15;第2复用单元(MUX)16;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IFFT)17;保护间隔插入单元18;数字模拟变换单元(D/A)19;无线参数设定单元20;MBMS用基准信号生成单元21;乘法单元22;以及单播用基准信号生成单元23。MBMS处理单元11具有:信道特播编码器111;数据调制器112;以及交织器113。单播数据处理单元12具有:特播编码器121;数据调制器122;以及交织器123。单播用基准信号生成单元23具有乘法单元24、25。 
MBMS处理单元11进行与多播广播多媒体服务(MBMS)信道有关的处理。MBMS信道包含对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多个用户广播分发的多媒体信息,也可以包含声音、字符、静止图像、活动图像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内容。 
编码器111进行用于提高MBMS信道的容错性的信道编码。编码也可以按照在本技术领域中公知的卷积编码或特播编码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信道编码率可以被固定,也可以如后述那样,根据来自MCS设定单元13的指示而变更。 
数据调制器112按照QPSK、16QAM、64QAM等那样的某个合适的调制方式进行MBMS信道的数据调制。调制方式可以被固定,也可以如后述那样,根据来自MCS设定单元13的指示而变更。 
交织器113将MBMS信道中包含的数据的排列顺序根据规定的图案(pattern)重新排列。 
单播数据处理单元12进行与发往特定的各个用户的信道有关的处理。 
编码器121进行用于提高单播信道的容错性的编码。编码也可以按照在本技术领域中公知的卷积编码或特播编码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单播信道,进行自适应调制编码(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Coding)控制,信道编码率根据来自MCS设定单元13的指示而自适应地变更。 
数据调制器122以QPSK、16QAM、64QAM等这样的某一个合适的调制方式进行单播信道的数据调制。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单播信道进行AMC控制,调制方式根据来自MCS设定单元13的指示而被自适应地变更。 
交织器123将单播数据中包含的数据的排列顺序根据规定的图案重新排列。 
再有,在图1中未明确表示有关控制信道的处理要素,但对于控制信道也进行与处理单元11或12同样的处理。但是,对于控制信道,也可以不进行AMC控制。 
MCS设定单元13对各个处理要素给予指示,以根据需要而变更在MBMS信道中所使用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组合和在单播信道中所使用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组合。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组合由表示组合内容的号码(MCS号码)确定。 
第1复用单元14将MBMS信道和单播信道在相同频带进行时间复用。 
串并行变换单元(S/P)15将串行的信号序列(流)变换为并行的信号序列。并行的信号序列数也可以根据副载波数来决定。 
第2复用单元(MUX)16将表示来自第1复用单元14的输出信号的多个数据序列、MBMS用的基准信号、单播用的基准信号、以及广播信道进行复用。复用也可以按时间复用、频率复用或时间及频率复用的某个方式来进行。 
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IFFT)17将被输入到其内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并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 
保护间隔插入单元18通过在OFDM方式的调制后的码元中附加保护间隔(部分),从而生成发送码元。众所周知,保护间隔通过复制包含了要传输的码元的开头的数据的一连串数据而生成,通过将其附加在末尾而生成发送码元。或者,保护间隔也可以通过复制包含了要传输的码元的末尾的数据的一连串的数据而生成,通过将其附加在开头而生成发送码元。 
数字模拟变换单元(D/A)19将基带的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 
无线参数设定单元20设定在通信中所使用的无线参数。无线参数(组)包含了规定OFDM方式的码元的格式的信息,也可以包含确定保护间隔部分的期间TGI、有效码元部分的期间、1码元中的保护间隔部分所占的比例、副载波间隔Δf等的值的一组信息。再有,有效码元部分的期间等于副载波间隔的倒数1/Δf。 
无线参数设定单元20根据通信状况或者按照来自其他装置的指示,设定合适的无线参数组(parameter groups)。例如,也可以是,无线参数设定单元20根据发送对象是单播信道还是MBMS信道,将使用的无线参数分开使用。例如,也可以是,规定更短期间的保护间隔部分的无线参数组被用于单播信道,而规定更长期间的保护间隔部分的无线参数被用于MBMS信道。也可以是,无线参数设定单元20每次计算并导出合适的无线参数组,或者也可以是,将无线参数组的多个组预先存储在存储器中,根据需要而选择出它们中的一组。 
MBMS用基准信号生成单元21将某个基准信号乘以MBMS用的扰频码,并准备MBMS信道用的基准信号。 
单播用基准信号生成单元23将某个基准信号(为了简化,记为基准信号)乘以第1序列即随机编码序列、以及第2序列即正交码序列,并准备单播信 道用的基准信号。对于小区及扇区,如何设定基准信号,将参照图4等而在后面说明。 
图2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用户装置。在图2中,描绘了模拟数字变换器(D/A)202、保护间隔除去单元204、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206、分离单元(DeMUX)208、乘法单元210、212、信道估计单元214及解调单元216。 
模拟数字变换器(D/A)202将接收到的基带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 
保护间隔除去单元204从接收码元中除去保护间隔,并保留有效码元部分。 
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206将输入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并进行OFDM方式的解调。 
分离单元(DeMUX)208从接收信号分离基准信号和数据信号(用户数据或控制数据)。 
乘法单元210、212将基准信号乘以第1序列即随机码序列以及乘以第2序列即正交码序列。再有,为了图示的简明而没有明确表示,但在接收到MBMS信道时,被乘以MBMS用的扰频码。 
信道估计单元214基于基准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对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决定应进行哪样的信道补偿。 
解调单元216基于信道估计结果而对数据信号进行补偿,并将所发送的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复原。 
输入到图1的MBMS处理单元的MBMS信道及输入到单播信道处理单元的单播信道,以各自的MCS号码所指定的合适的编码率及调制方式而被信道编码及数据调制,分别在交织后被时间复用。时间复用可以按各种各样的时间为单位来进行,例如可以按无线帧为单位来进行,也可以按构成无线帧的子帧为单位来进行。 
图3表示以子帧为单位进行时间复用的例子。作为一例,子帧也可以等于例如1.0ms那样的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时间复用后的信道根据需要而被与基准信号或广播信道复用后,被快速傅立叶逆变换,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调制后的码元中被附加保护间隔,基带的OFDM码元被输出,其被变换为模拟信号,经由发送天线而被无线发送。在接收端,模拟信号被变换为数字信号,保护间隔被除去,进行傅立叶变换, 进行OFDM方式的解调。基于信道估计结果,数据信号被补偿,所发送的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被复原。 
图4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利用基准信号的小区及扇区。为了图示的简明,代表性地说明了三个小区及其中的9个扇区,但即使其他的小区及扇区也是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基准信号通过将某个基准序列乘以随机码序列(第1序列)和正交码序列(第2序列)来准备。识别小区的小区识别符(小区ID)与基准信号一一对应,可以将其准备随机码序列及正交码序列的组合数的个数。例如,如果准备170个随机码序列及三个正交码序列,则全部能够准备510个的基准信号及小区ID。在图中,小区的花纹不同,对应于在每个小区使用不同的随机码序列。a、b、c是从某个正交码序列组中选择出的三个正交码序列。哪个小区都将正交码序列a、b、c在扇区中公共地使用,但在每个小区中使用不同的随机码序列,所以基准信号作为整体在各个扇区中成为不同的基准信号。同一小区中所包含的扇区间相互地同步,所以能够通过使用正交码a、b、c而使扇区间的干扰实质上为零。各个小区一般是非同步的,干扰保留了某个较低程度,但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同一小区内的扇区间干扰实质上为零,所以作为干扰量整体,比以往更少即可。 
图5表示正交码序列的具体例子及映射例子。在图示的例子中,使用由 
(1,1,1), 
(1,exp(j2π/3),exp(j4π/3))及 
(1,exp(j4π/3),exp(j2π/3))三个正交码序列组成的序列组,进行三扇区的正交化。在图5所示的映射例子中,映射方法被巧妙设计,以使正交性能够充分地发挥。基准信号在图示那样的时间及频率上被映射,与随机码序列和正交码序列相乘。一个子帧包含7个码元期间。在某个码元期间同时被发送的基准信号的多个频率分量具有相位角相互相差nθ(θ的整数倍)的分量。在同一子帧内不同的码元期间所发送的分量有相互相差(φ+nθ)的相位角的分量。对于第1扇区,θ=0且φ=0,对于第2扇区,θ=exp(j2π/3)且φ=exp(j4π/3),对于第3扇区,θ=exp(j4π/3)且φ=exp(j2π/3)。如图所示进行映射时,实例(case)1、实例2及实例3所包围的任何的三分量的组都构成一个正交码序列。 
图6表示与图5同样的映射例子,具体地示出了基准信号中所采用的随机码序列的各个分量c1j(j=1,2,3)、以及正交码序列的各个分量(1,exp (j2π/3),exp(j4π/3))。再有,假设第1小区(例如,图4的41)的随机码序列是(c11,c12,c13),第2小区(例如,图4的42)的随机码序列是(c21,c22,c23),第3小区(例如,图4的43)的随机码序列是(c31,c32,c33)。在图6中表示第1小区内的扇区#1、#2、#3发送的基准信号。可知无论哪两个扇区的组合,实例1、2、3的框内的三分量间的内积(相关)为零。 
实施例2 
在第1实施例中,以各个小区可以相互地非同步作为前提,将正交码序列数准备了每一小区的扇区数。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中,准备更多的正交码序列,在几个小区中公共地使用随机码序列。 
图7表示在第1小区41及第2小区42中使用相同的随机码序列的状况。在该情况下,假设第1小区41及第2小区42为同步的小区。于是,能够将基准信号在比两个小区更宽的地理范围中进行正交。例如,在第1小区41利用正交码c的扇区不仅是第1小区41内的相邻扇区,对于在第2小区42利用a、b的两个扇区也受到正交化的好处。但是,在第1小区及第2小区中,使用相同的随机码序列及相同的正交码序列的扇区并存,被顾虑不能适当地区分它们。在本实施例中更多地准备正交码序列,并消除这样的顾虑。 
图8表示本实施例的利用基准信号的小区及扇区。在图中,不仅a、b、c,而且a’、b’、c’也表示正交码序列。通过将正交码序列数增加到2倍,将随机码序列数减少到一半,能够准备的基准信号的总数与第1实施例相同。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同步的小区增加,能够发挥正交性的地理区域变宽,所以本实施例有利于抑制干扰。 
图9表示另一正交码序列的具体例子。也可以是,使上述a、b、c对应于图5,将图9与a’、b’、c’的正交码序列相关联。基准信号的映射位置在图5及图9中是公共的。图9所示的正交码序列与图5所示的正交码序列的相位角不同。在图5所示的正交码序列中,将θ置换为(θ+π)时,可获得图9所示的正交码序列。这样,能够用比较简单的方法确保较多数的正交码序列。 
实施例3 
在第2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通过增加正交码序列数而解决了在空间上接近的场所中被赋予相同的小区ID的问题。 
如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中,取代增加正交序列数,以频分复用(FDM)方式来区分基准信号。但是,若其他扇区的数据信号被映射到 已被映射了某个扇区的基准信号的频率上,则被顾虑这些数据信号产生干扰。因此,为了不造成这样的事态,在无线资源上比较充裕的状况下使用本实施例较理想。 
实施例4 
可是,在从基站发送到用户装置的信道中,不仅有单播信道,而且有MBMS信道。同一内容的MBMS信道从多个小区被发送,各个用户装置接收从多个小区发送的同一内容的MBMS信道。所接收的MBMS信道按照无线传播路径的长短而形成多个入射波或路径。利用OFDM方式的码元的性质,如果入射波的延迟差收容在保护间隔的范畴中,则这些多个入射波能够没有码元间干扰地合成(软组合),利用路径分集效应,能够提高接收质量。因此,较理想的是,MBMS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比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设定得长。 
图11中描绘了7个小区。在利用基站1、2、3(BS1、BS2、BS3)的三个小区中形成一个区域1,在该区域1内相同的MBMS信道被发送。在利用基站11、12、13(BS11、BS12、BS13)的三个小区中也形成一个区域2,在该区域2内相同的MBMS信道被发送,但在区域1、2中所发送的MBMS信道也可以不同(一般不同)。为了区分区域,也可以在传输相同的MBMS信道的每个区域中准备扰频码,在同一区域内的小区中相同的扰频码被乘以MBMS信道。 
图12表示传输MBMS信道的子帧中的信道映射例子。在一个发送时间间隔(TTI)中包含两个子帧,各个子帧分别包含7个码元期间。在开头的码元期间,与单播信道有关的控制信号和该控制信号用的基准信号(单播用基准码元)被频率复用。该控制信号例如也可以包含对过去的上行数据信道的发送确认信息(ACK/NACK)等。在第2码元期间以后,MBMS信道用的数据(MBMS数据)和MBMS信道用基准码元在时间及频率双方向上被复用。 
因此,至少第2码元期间以后的内容在所有小区应该是公共的。利用上述第3实施例的方法发送单播信道及MBMS信道时,考虑以下方法。 
如图13所示,在第1方法中,单播用TTI中的基准码元位置在每个小区中不同,但在MBMS用TTI中,使该位置在所有小区中共同地一致。 
如图14所示,在第2方法中,不仅单播用TTI,而且MBMS用TTI的第1码元期间中的基准码元位置在每个小区中不同,在MBMS用TTI的第2 码元期间以后,使该位置在所有小区中共同地一致。 
如图12-图14所示,在MBMS用TTI中,有关单播信道的信息(基准码元及数据码元)被集中在开头的码元期间,所以能够将MBMS用的信息和除此以外的信息时间性地分成两部分,能够容易地进行信号处理。 
以上,参照特定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各个实施例不过是简单的例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然能够理解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修正例、替代例、置换例等。使用具体的数值例子进行了说明,以促进对发明的理解,但除非特别事先说明,否则这些数值不过是简单的一例,合适的任何值都可以使用。各个实施例的划分对本发明不是实质性的,也可以根据需要而使用两个以上的实施例。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置使用功能性的方框图进行了说明,但这样的装置也可以用硬件、软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修正例、替代例、置换例等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本国际申请要求2006年11月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298311号的优先权,将其全部内容引用于本国际申请。 

Claims (10)

1.一种基站,用于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基站具有:
准备控制信号的单元;
准备基准信号的单元;
将控制信号及基准信号进行复用,并生成发送码元的单元;以及
将发送码元进行傅立叶逆变换,并无线发送的单元,
所述基准信号被乘以由随机码序列构成的第一序列和属于某个正交码序列组的第二序列,在属于同一小区的多个扇区的各个扇区中使用相互不同的正交码序列,在两个以上的小区中分别使用不同的随机码序列,
在某个小区中被发送的基准信号和在其他小区被发送的基准信号被映射到不同的副载波上,
多播广播多媒体服务(MBMS)用的子帧和单播用的子帧被时间复用,
对于单播用的子帧,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副载波上,
对于MBMS用的子帧,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多个小区中公共的副载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正交码序列由相位角不同的多个相位因子的组来表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同时被发送的基准信号的多个副载波分量中所采用的相位因子的相位差是规定的第一相位的整数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不同的时刻及不同的副载波分量中所采用的相位因子的相位差只错开规定的第二相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序列被准备得比一小区中包含的扇区数多。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对第一小区准备第一正交码序列组,对第二小区准备第二正交码序列组,所述第二正交码序列组通过将所述第一正交码序列组中所使用的相位角旋转规定量而被导出。
7.一种基站,用于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基站具有:
准备控制信号的单元;
准备基准信号的单元;
将控制信号及基准信号进行复用,并生成发送码元的单元;以及
将发送码元进行傅立叶逆变换,并无线发送的单元,
所述基准信号被乘以由随机码序列构成的第一序列和属于某个正交码序列组的第二序列,在属于同一小区的多个扇区的各个扇区中使用相互不同的正交码序列,在两个以上的小区中分别使用不同的随机码序列,
在某个小区中被发送的基准信号和在其他小区被发送的基准信号被映射到不同的副载波上,
多播广播多媒体服务(MBMS)用的子帧和单播用的子帧被时间复用,
对于单播用的子帧,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副载波上,
对于MBMS用的子帧的一部分期间,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副载波上,
对于MBMS用的子帧的其他期间,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多个小区中公共的副载波上。
8.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所使用的基站的方法,该移动通信系统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有:
准备控制信号和基准信号的步骤;
将控制信号及基准信号进行复用,并生成发送码元的步骤;以及
将发送码元进行傅立叶逆变换,并无线发送的步骤,
所述基准信号被乘以由随机码序列构成的第一序列和属于某个正交码序列组的第二序列,在属于同一小区的多个扇区的各个扇区中使用相互不同的正交码序列,在两个以上的小区中分别使用不同的随机码序列,
在某个小区中被发送的基准信号和在其他小区被发送的基准信号被映射到不同的副载波上,
多播广播多媒体服务(MBMS)用的子帧和单播用的子帧被时间复用,
对于单播用的子帧,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副载波上,
对于MBMS用的子帧,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多个小区中公共的副载波上。
9.一种用户装置,被用于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用户装置具有:
将从基站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并导出接收码元的单元;
从接收码元中,将包含用户数据或控制数据的数据信号及基准信号分离的单元;
对所述基准信号乘以由随机码序列构成的第一序列和属于某个正交码序列组的第二序列的单元;以及
使用基准信号进行信道估计,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单元,
在属于同一小区的多个扇区的各个扇区中使用相互不同的正交码序列,在两个以上的小区中分别使用不同的随机码序列,
在某个小区中被发送的基准信号和在其他小区被发送的基准信号被映射到不同的副载波上,
多播广播多媒体服务(MBMS)用的子帧和单播用的子帧被时间复用,
对于单播用的子帧,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副载波上,
对于MBMS用的子帧,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多个小区中公共的副载波上。
10.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所使用的用户装置的方法,该移动通信系统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有:
将从基站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并导出接收码元的步骤;
从接收码元中,将包含用户数据或控制数据的数据信号及基准信号分离的步骤;
对所述基准信号乘以由随机码序列构成的第一序列和属于某个正交码序列组的第二序列的步骤;以及
使用基准信号进行信道估计,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步骤,
在属于同一小区的多个扇区的各个扇区中使用相互不同的正交码序列,在两个以上的小区中分别使用不同的随机码序列,
在某个小区中被发送的基准信号和在其他小区被发送的基准信号被映射到不同的副载波上,
多播广播多媒体服务(MBMS)用的子帧和单播用的子帧被时间复用,
对于单播用的子帧,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副载波上,
对于MBMS用的子帧,基准信号被映射到多个小区中公共的副载波上。
CN2007800489340A 2006-11-01 2007-10-30 基站、用户装置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739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98311A JP4932432B2 (ja) 2006-11-01 2006-11-01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使用される基地局
JP298311/2006 2006-11-01
PCT/JP2007/071136 WO2008053894A1 (fr) 2006-11-01 2007-10-30 Station de base, dispositif d'utilisation, et procéd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73999A CN101573999A (zh) 2009-11-04
CN101573999B true CN101573999B (zh) 2012-09-05

Family

ID=39344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893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73999B (zh) 2006-11-01 2007-10-30 基站、用户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422356B2 (zh)
EP (1) EP2079249A1 (zh)
JP (1) JP4932432B2 (zh)
KR (1) KR20090064484A (zh)
CN (1) CN101573999B (zh)
WO (1) WO20080538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17782B1 (en) 2002-09-20 2013-11-06 Fujitsu Limited Resourc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or multicast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7528614B2 (en) 2004-12-22 2009-05-05 Applied Material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voltage contrast analysis of a wafer using a tilted pre-charging beam
WO2007013560A1 (ja) * 2005-07-29 2007-02-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における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移動局装置、および、パイロット信号系列割当方法
JP5006106B2 (ja) * 2007-05-25 2012-08-2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US8498232B2 (en) * 2007-12-27 2013-07-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867203B2 (en) 2008-07-11 2018-0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chronous TDM-based communication in dominant interference scenarios
US20110134879A1 (en) * 2008-08-05 2011-06-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power density setting method
GB0819694D0 (en) * 2008-10-24 2008-12-03 Ipwireless Inc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communication units and methods for broadcast communication
JP5303784B2 (ja) * 2009-03-10 2013-10-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1593702B1 (ko) * 2009-03-22 2016-0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참조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EP2288209B1 (en) 2009-08-13 2012-10-10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Tranferring a sequence enabl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home base station by mobile terminal
US8995550B2 (en) * 2010-01-22 2015-03-3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9407409B2 (en) * 2010-02-23 2016-08-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s
JP5310598B2 (ja) * 2010-02-24 2013-10-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消費電力削減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US9609536B2 (en) 2010-04-13 2017-03-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asurement of received power and received qual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9155081B2 (en) 2011-02-08 2015-10-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scheduling in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
US9276685B2 (en) * 2011-10-14 2016-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and method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or facilitating simulcasting and de-simulcasting of downlink transmissions
US9312941B2 (en) * 2011-10-14 2016-04-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Base stations and methods for facilitating dynamic simulcasting and de-simulcasting in a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US9137077B2 (en) * 2011-11-10 2015-09-15 Xiao-an Wang Heterogeneous pilots
CN107181581B (zh) * 2012-01-19 2021-06-01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用户设备和接收方法
US10038534B2 (en) 2012-01-19 2018-07-31 Sun Patent Trust Method of scrambling reference signals, device and user equipment using the method
WO2014051494A1 (en) * 2012-08-09 2014-04-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eference signal mapping
WO2015008914A1 (en) * 2013-07-17 2015-01-22 Lg Electronics Inc. Grouping based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for massive mimo scheme
WO2016136491A1 (ja) * 2015-02-23 2016-09-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JP6701221B2 (ja) * 2015-04-08 2020-05-27 インテル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マルチメディア・ブロードキャスト・マルチキャスト・サービス(mbms)のための非直交重畳送信
US10868650B2 (en) * 2015-05-27 2020-12-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reconfiguration and re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220345255A1 (en) * 2021-04-27 2022-10-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oft multiplexing of feedback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0684A (zh) * 2002-12-02 2006-01-1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正交频率多载波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CN1732642A (zh) * 2002-12-26 2006-02-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89776A1 (en) * 2004-04-19 2005-10-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ynamic allocation of radio resources
KR100800658B1 (ko) * 2005-08-25 2008-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주파수 오버레이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획득 시스템 및 방법
JP2009510820A (ja) * 2005-09-27 2009-03-12 ノキ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のためのパイロット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0684A (zh) * 2002-12-02 2006-01-1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正交频率多载波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CN1732642A (zh) * 2002-12-26 2006-02-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TT DoCoMo, Fujitsu, Mitsubishi Electric, NEC, Panasonic, Sharp.Scrambling Code in E-UTRA Downlink.《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6bis,R1-062712》.2006,第1-4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18310A (ja) 2008-05-22
CN101573999A (zh) 2009-11-04
US8422356B2 (en) 2013-04-16
KR20090064484A (ko) 2009-06-18
WO2008053894A1 (fr) 2008-05-08
JP4932432B2 (ja) 2012-05-16
US20100034076A1 (en) 2010-02-11
EP2079249A1 (en) 2009-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3999B (zh) 基站、用户装置及方法
CN101479978B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CN101406077B (zh)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US8442220B2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2143119B (zh)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符号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EP2223447B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hannelization
EP1667393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packet data symbol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020691B1 (ko) 무선 파라미터군을 생성하는 장치, 송신기, 및 수신기
CN101536552B (zh) 无线多播广播服务方法和装置
KR101276191B1 (ko) 송신장치, 송신방법, 수신장치 및 수신방법
CN102868658B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传送/接收分组数据码元的设备和方法
CN102860121B (zh) 用于下行链路高阶mimo的参考信号设计
US8422355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user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6464433B (zh) 用于收发广播信号的装置和方法
JP2021168500A (ja) 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JP4859959B2 (ja)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4879316B2 (ja)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EP2908448B1 (en) Synchronized broadcast/multicast communication
KR20080086718A (ko) 방송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전송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05

Termination date: 201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