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72939B - 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72939B
CN101572939B CN2009100522138A CN200910052213A CN101572939B CN 101572939 B CN101572939 B CN 101572939B CN 2009100522138 A CN2009100522138 A CN 2009100522138A CN 200910052213 A CN200910052213 A CN 200910052213A CN 101572939 B CN101572939 B CN 1015729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xer
module
frequency
receiving
branch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522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72939A (zh
Inventor
李挺钊
吕劲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eijing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5221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7293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72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2939A/zh
Priority to PCT/CN2010/072109 priority patent/WO201013594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72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29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其中,一种射频模块,包括:第一接收放大支路、第一接收混频器、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一接收混频器连接;第一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建立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接收混频器的连接,或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断开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接收混频器的连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收发信机的射频模块采用可扩展的架构,可以根据需要扩展架构和切换工作模式,能够适应多种应用场景。

Description

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基站收发信机对应的射频模块趋向于多载波化,随着载波数的增加,要求宽带收发信机能够提供较高的信号带宽,尤其是在频谱不连续或多个设备商共享射频模块等场景下,对收发信机的射频模块能够提供的信号处理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的收发信机的架构主要包括:1T2R架构、2T2R架构、4T4R架构等,其中,上述的T是指在相同瞬时工作频带下独立发射信号的路数,上述的R是指在相同瞬时工作频带下独立接收的路数。例如,上述1T2R指的是:在相同瞬时工作频带下有1路发射和2路接收。
1T2R架构的收发信机可以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天线1001、天线1002和射频模块100。射频模块100主要包括:双工器1101、接收滤波器1201、发射放大1102、接收放大1103、接收放大1203、发射混频器1104、接收混频器1105、接收混频器1205、数模转换模块1106、模数转换模块1107、模数转换模块1207、发射本振1108、接收本振1208和中频数字处理模块1100。
如图1所示,天线1001、双工器1101、接收放大1103、接收混频器1105、模数转换模块1107和中频数字处理模块1100依次连接,接收本振1208与接收混频器1105连接,形成一条接收支路。天线1002、接收滤波器1201、接收放大1203、接收混频器1205、模数转换模块1207、中频数字处理模块1100依次连接,接收本振1208与接收混频器1205连接、形成另一条接收支路。中频数字处理模块1100、数模转换模块1106、发射混频器1104、发射放大1102、双工器1101、天线1001依次连接,发射本振1108与发射混频器1104连接,形成一条发射支路。
在收发信机中,天线用于收发无线信号;双工器用于对天线接收的信号和/或待发射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并使信号收发共用一个天线;接收滤波器用于对天线接收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发射放大,用于将待发射的信号进行功率放大;接收放大用于将接收的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发射混频器用于将基带或中频信号上变频为射频信号;接收混频器用于将射频信号下变频为中频或基带信号;发射本振用于提供上变频本振信号;接收本振用于提供下变频本振信号;数模转换模块用于将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模数转换模块用于将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中频数字处理模块用于对收发的信号进行数字处理。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架构的收发信机的结构相对固定,不具备扩展性;且工作模式相对单一,多场景的适应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收发信机的射频模块采用可扩展的架构,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能够适应多种应用场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射频模块,包括:
第一接收放大支路、第一接收混频器、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一接收混频器连接;第一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建立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接收混频器的连接,或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断开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接收混频器的连接。
一种收发信机,包括:
第一天线和射频模块,所述射频模块包括第一接收放大支路、第一接收混频器、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放大支路用于将第一天线接收的信号放大;第一接收混频器和第一接收放大支路连接;第一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建立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混频器的连接,或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断开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混频器的连接。
一种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包括:
接收工作模式配置指令;通过控制混频切换模块建立或断开至少一个接收放大支路与至少一个接收混频器之间的连接,和/或调整至少一个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将收发信机切换到所述工作模式配置指令所对应的工作模式上工作。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优点如下:收发信机的射频模块采用可扩展的架构,可以根据需要扩展架构和切换工作模式,能够适应多种应用场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和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和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收发信机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收发信机的架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混频切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发射模式示意图;
图4-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发射模式示意图;
图4-c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发射模式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接收模式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接收模式示意图;
图5-c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接收模式示意图;
图5-d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接收模式示意图;
图5-e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接收模式示意图;
图5-f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接收模式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收发信机的架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接收本振切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收发信机的射频模块采用可扩展的架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和工作模式的切换,能够适应多种应用场景。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2,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收发信机具体可以包括:
天线2001、天线2002和射频模块200。其中,射频模块200主要可以包括:双工器2101和双工器2201、发射放大2102和发射放大2202、接收放大2103和接收放大2203、发射混频器2104和发射混频器2204、接收混频器2105、接收混频器2106、接收混频器2205和接收混频器2206、数模转换模块2107和数模转换模块2207、模数转换模块2108、模数转换模块2109、模数转换模块2208和模数转换模块2209、发射本振2110和发射本振2210、接收本振2111和接收本振2211、中频数字处理模块2300、控制模块2100和混频切换模块2200。
收发信机还可以包括天线2003、天线2004。
射频模块200还可以包括附属模块2400,附属模块2400可以包括:接收滤波器2401和接收滤波器2402、接收放大2403和接收放大2404。
上述天线2001、天线2002、天线2003和天线2004用于收发无线信号。
上述双工器,可以用于对天线接收的信号和/或待发射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使信号收发共用一个天线。可以认为,一个双工器包括一个接收滤波器和一个发射滤波器。接收滤波器可以用于对天线接收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发射滤波器可以用于对待发射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在发射支路1中,中频数字处理模块2300、数模转换模块2107、发射混频器2104、发射放大2102、双工器2101和天线2001依次连接,发射本振2110与发射混频器2104连接。控制模块2100可以与发射本振2110连接,以动态调整发射本振2110所输出本振信号的频率。
其中,发射支路1的工作方式可以如下:中频数字处理模块1100,可以用于对待发送的信号进行数字处理,此处,经中频数字处理模块1100处理后的待发送信号属于数字信号;数模转换模块2107,可以用于将中频数字处理模块1100处理后的信号由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此处,经数模转换模块2107变换后的模拟信号属于基带或中频信号。发射混频器2104,可以用于将数模转换模块2107变换的模拟信号由基带或中频信号上变频为射频信号。发射本振2110,可以用于向发射混频器2104提供上变频本振信号。发射放大2102,可以用于将发射混频器2104上变频后的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双工器2101,可以用于将发射放大2102进行功率放大后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天线2001可以用于发送双工器2101滤波处理后的信号。控制模块2100可以用于控制发射本振2110提供的上变频本振信号的频率。
在发射支路2中,中频数字处理模块2300、数模转换模块2207、发射混频器2204、发射放大2202、双工器2201和天线2002依次连接,发射本振2210与发射混频器2204连接。
控制模块2100还可以与发射本振2210连接,可以动态调整发射本振2210所输出本振信号的频率。
其中、发射支路2的工作原理与发射支路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发射支路中的发射放大支路可以包括发射放大和双工器,可以用于将待发射的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
在接收支路1中,天线2001、双工器2101、接收放大2103、接收混频器2105、模数转换模块2108和中频数字处理模块2300依次连接,接收本振2111与接收混频器2105连接、控制模块2100还可以与接收本振2111连接,以动态调整接收本振2111所输出本振信号的频率。
其中,接收支路1的工作方式可以如下:天线2001接收信号;双工器2101可以用于将天线2001接收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接收放大2103,可以用于将双工器2101滤波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功率放大,此处,经双工器2101滤波处理后的信号仍属于射频信号。接收混频器2105,可以用于将接收放大2103放大后的信号由射频信号下变频为中频或基带信号,此处的中频或基带信号属于模拟信号。接收本振2111,可以用于为接收混频器2105提供下变频本振信号。模数转换模块2108,可以用于将接收混频器2105下变频后的信号由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中频数字处理模块1100,还可以用于对模数转换模块2108变换后的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控制模块2100还可以用于控制接收本振2111提供的下变频本振信号的频率。
在接收支路2中,天线2002、双工器2201、接收放大2203、接收混频器2205、模数转换模块2208和中频数字处理模块2300依次连接,接收本振2211与接收混频器2205连接,控制模块2100还可以与接收本振2211连接。
其中,接收支路2的工作原理与接收支路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接收链路中的接收放大支路可以包括双工器(接收滤波器)和接收放大,可以用于将天线接收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和功率放大。
在一种应用场景下,混频切换模块2200的内部结构可以如图3所示,具体可以包括:开关A01、开关A02、开关A03和开关A04;信号输入端口B01、信号输入端口B02、信号输入端口B05和信号输入端口B06;信号输出端口B03、信号输出端口B04,以及控制端口B07。
控制模块2100可以通过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内部开关的闭合或断开,建立或断开信号输入端口B01、信号输入端口B02、信号输入端口B05或信号输入端口B06和信号输出端口B03或信号输出端口B04的连接。
在一种应用场景下,射频模块200没有配置附属模块2400,控制模块2100可以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建立接收放大2103和接收混频器2206的连接,控制模块2100还可以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建立接收放大2203和接收混频器2106的连接,可以实现分集接收,获得分集接收增益。
在上述场景下,若接收本振2111和接收本振2211提供的本振信号频率相同,则射频模块200为nT2R架构(n=1、2)。若接收本振2111和接收本振2211提供的本振信号频率不相同(由两条接收支路共同组成一路接收,得到更大的瞬时工作带宽),射频模块200为nT1R架构(n=1、2),同时扩展了信号接收的瞬时带宽。
若发射本振2110和发射本振2210提供的本振信号频率相同,则射频模块200为2TmR架构(m=1、2)。若发射本振2110和发射本振2210提供的本振信号频率不相同(由两条发射支路共同组成一路发射,得到更大的瞬时工作带宽),射频模块200为1TmR架构(m=1、2),同时可以扩展信号发射的瞬时带宽。
控制模块2100可以动态设置接收本振2111、接收本振2211、发射本振2110和发射本振2210输入的本振信号的频率。
由上可以看出,在射频模块200没有配置附属模块2400的场景下,控制模块2100通过动态调整发射本振和接收本振输出的本振信号的频率,以及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的连接断开状态,可以让射频模块200在1T1R、1T2R、2T1R和2T2R等四种架构之间任意切换,每种架构下都可以有一种或多种工作模式,举例来说,在1T1R架构下,射频模块200可以如下模式工作:信号接收和/或发送的带宽扩展模式、分集接收模式或上述两种模式的混合模式等。四种架构下的多种工作模式能够满足较多的应用场景。
在另一种应用场景下,射频模块200配置有附属模块2400,控制模块2100可以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断开接收放大2203和接收混频器2106的连接,同时也可以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断开接收放大2103和接收混频器2206的连接。
同时,控制模块2100可以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建立接收放大2403和接收混频器2106的连接,构成接收支路3,控制模块2100也还可以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建立接收放大2404和接收混频器2206的连接,构成接收支路4。
在上述场景下,若接收本振2111和接收本振2211提供的本振信号频率相同,则射频模块200为nT4R架构(n=1、2)。若接收本振2111和接收本振2211提供的本振信号频率不相同,则射频模块200为nT2R架构,同时可以扩展信号接收的瞬时带宽。
若发射本振2110和发射本振2210提供的本振信号频率相同,则射频模块200为2TmR架构(m=1、2、3、4)。若发射本振2110和发射本振2210提供的本振信号频率不相同,则射频模块200为1TmR架构,同时可以扩展信号发射的瞬时带宽。
控制模块2100可以动态调整接收本振2111、接收本振2211、发射本振2110和发射本振2210输入的本振信号的频率。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模块2100通过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的连接断开方式,可以让接收混频器2106、接收混频器2206、附属模块2400等全部工作、部分工作或都不工作,便于实现分集接收和/或信号接收的瞬时带宽的扩展。
在射频模块200配置附属模块2400的场景下,控制模块2100通过动态调整发射本振和接收本振所输出的本振信号的频率,以及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建立或断开至少一个接收放大支路和至少一个接收混频器的连接,可以让射频模块200在1T1R、1T2R、1T3R、1T4R、2T1R、2T2R、2T3R、和2T4R等8种架构之间切换,每种架构下都可以有一种或多种工作模式,8种架构下的多种工作模式能够满足较多应用场景的需求。
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决定是否需要为射频模块配置200配置附属模块2400。
为便于理解,下面通过附图对每种架构下的部分工作模式进行说明。
在一种应用场景下,请参见4-a、1TmR架构下的一种工作模式,发射支路1与发射支路2的其中一路工作,另一路停止工作。
请参见4-b、1TmR架构下的另一种工作模式,发射支路1与发射支路2的同时工作,但发射支路1与发射支路2的瞬时工作带宽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
请参见4-c、2TmR架构下的另一种工作模式,发射支路1与发射支路2的同时工作,且发射支路1与发射支路2的瞬时工作带宽相同。
请参见5-a、nT1R架构下的一种工作模式,接收支路1、接收支路2、接收支路3、接收支路4的其中一路工作,其他停止工作。
请参见5-b、nT1R架构下的另一种工作模式,接收支路1和接收支路3的其中一路工作、接收支路2和接收支路4的其中一路工作,但接收支路1和接收支路3的与接收支路2或和接收支路4的瞬时工作带宽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
请参见5-c、nT2R架构下的一种工作模式,接收支路1或接收支路2工作、接收支路3或接收支路4工作,且工作的接收支路的瞬时工作带宽相同。
请参见5-d、nT2R架构下的另一种工作模式,接收支路1、接收支路2、接收支路3和接收支路4同时工作,但接收支路1和接收支路3的瞬时工作带宽与接收支路2和接收支路4的瞬时工作带宽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
请参见5-e、nT3R架构下的一种工作模式,接收支路1、接收支路2、接收支路3和接收支路4的其中3路工作,且工作的瞬时工作带宽相同。
请参见5-f、nT4R架构下的一种工作模式,接收支路1、接收支路2、接收支路3和接收支路4同时工作,且工作的瞬时工作带宽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仅为部分工作模式举例,本发明还包括其他多种工作模式,此处不再赘述。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收发信机的射频模块采用可扩展的架构,可以根据需要扩展架构和切换工作模式,能够适应多种应用场景。
请参见图6,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收发信机具体可以包括:
天线3001、天线3002和射频模块300。其中,射频模块300主要可以包括:双工器3101和双工器3201、发射放大3102和发射放大3202、接收放大3103和接收放大3203、发射混频器3104和发射混频器3204、接收混频器3105、接收混频器3106、接收混频器3205和接收混频器3206、数模转换模块3107和数模转换模块3207、模数转换模块3108、模数转换模块3109、模数转换模块3208和模数转换模块3209、发射本振3110和发射本振3210、接收本振3111和接收本振3211、中频数字处理模块3300、控制模块3100、混频切换模块2200、发射本振切换模块3600和接收本振切换模块3500。
收发信机还可以包括天线3003、天线3004。
射频模块300还可以包括附属模块3400,附属模块3400可以包括:接收滤波器3401和接收滤波器3402、接收放大3403和接收放大3404。
在发射支路1中,中频数字处理模块3300、数模转换模块3107、发射混频器3104、发射放大3102、双工器3101和天线3001依次连接,控制模块3100控制发射本振切换模块3600将发射本振3110或发射本振3210与发射混频器3104连接。
控制模块3100可以与发射本振3110、发射本振3210连接,可以动态调整发射本振3110、发射本振3210所输出本振信号的频率。
在发射支路2中,中频数字处理模块3300、数模转换模块3207、发射混频器3204、发射放大3202、双工器3201和天线3002依次连接,控制模块3100控制发射本振切换模块3600将发射本振3110或发射本振3210与发射混频器3204连接。
在接收支路1中,天线3001、双工器3101、接收放大3103、接收混频器3105、模数转换模块3108和中频数字处理模块3300依次连接,控制模块3100控制接收本振切换模块3500将接收本振3111或接收本振3211与接收混频器3105连接。
控制模块3100可以与接收本振3111、接收本振3211连接,可以动态调整接收本振3111、接收本振3211所输出本振信号的频率。
在接收支路2中,天线3002、双工器3201、接收放大3203、接收混频器3205、模数转换模块3208和中频数字处理模块3300依次连接,控制模块3100控制接收本振切换模块3500将接收本振3111或接收本振3211与接收混频器3205连接。
控制模块3100可以通过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内部开关的闭合或断开,建立或断开信号输入端口B01、信号输入端口B02、信号输入端口B05或信号输入端口B06和信号输出端口B03或信号输出端口B04的连接。
在一种应用场景下,接收本振切换模块3500的内部结构可以如图7所示,具体可以包括:开关C01、开关C02、开关C03、开关C04和开关C05;本振输出端口D01和D02、本振输入端口D03和D04、以及控制端口D05。
控制模块3100可以通过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内部开关的闭合或断开,建立或断开本振输入端口D03与本振输出端口D01和/或本振输出端口D02的连接,以及建立或断开本振输入端口D03与本振输出端口D01和/或本振输出端口D02的连接。
在一种应用场景下,发射本振切换模块3600的内部结构可以与接收本振切换模块3500相同。
在一种应用场景下,射频模块300没有配置附属模块3400,控制模块3100可以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建立接收放大3103和接收混频器3206的连接,同时控制模块3100还可以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建立接收放大3203和接收混频器3106的连接,可以实现分集接收,获得分集接收增益。
在上述场景下,若控制模块3100控制接收本振切换模块3500建立接收本振3111或3211与接收混频器3105、3106、3205和3206的连接,即接收混频器3105、3106、3205和3206采用相同频率的本振信号混频,则射频模块200为nT2R架构(n=1、2)。
若控制模块3100控制接收本振切换模块3500建立接收本振3111与接收混频器3105和3106的连接,控制接收本振切换模块3500建立接收本振3211与接收混频器3205和3206的连接,且接收本振3111和接收本振3211提供的本振信号频率不相同,则射频模块200为nT1R架构,同时扩展了信号接收的瞬时带宽。
若控制模块3100控制接收本振切换模块3600建立发射本振3110或3210与发射混频器3104和3204的连接,即发射混频器3104和3204采用相同频率的本振信号混频,则射频模块200为2TmR架构(m=1、2)。
若控制模块3100控制发射本振切换模块3600建立发射本振3110与发射混频器3104的连接,控制发射本振切换模块3600建立发射本振3210与发射混频器3204的连接,且发射本振3110和3210提供的本振信号频率不相同,即发射混频器3104和3204采用不同频率的本振信号混频,则射频模块200为1TmR架构,同时扩展了信号发射的瞬时带宽。
控制模块2100可以动态设置接收本振3111、接收本振3211、发射本振3110和发射本振3210输入的本振信号的频率。
由上可以看出,在射频模块300没有配置附属模块3400的场景下,控制模块3100通过动态调整接收混频器和发射混频器所采用本振信号的频率,以及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的连接断开状态,可以让射频模块300在1T1R、1T2R、2T1R和2T2R等4种架构之间切换,每种架构下都可以有一种或多种工作模式,4种架构下的多种工作模式能够满足较多的应用场景。
在一种应用场景下,射频模块300配置有附属模块3400,控制模块3100可以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断开接收放大3203和接收混频器3106的连接,同时也可以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断开接收放大3103和接收混频器3206的连接。
同时,控制模块3100可以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建立接收放大3403和接收混频器3106的连接,构成接收支路3;控制模块3100也还可以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建立接收放大3404和接收混频器3206的连接,构成接收支路4。
在上述场景下,若控制模块3100控制接收本振切换模块3500建立接收本振3111或3211与接收混频器3105、3106、3205和3206的连接,即接收混频器3105、3106、3205和3206采用相同频率的本振信号混频,则射频模块300为nT4R架构(n=1、2)。
若控制模块3100控制接收本振切换模块3500建立接收本振3111与接收混频器3105和3106的连接,控制接收本振切换模块3500建立接收本振3211与接收混频器3205和3206的连接,且接收本振3111和接收本振3211提供的本振信号频率不相同,则射频模块300处于nT2R架构,同时可以扩展信号接收的瞬时带宽。
若控制模块3100控制接收本振切换模块3600建立发射本振3110或3210与发射混频器3104和3204的连接,即发射混频器3104和3204采用相同频率的本振信号混频,则射频模块200为2TmR架构(m=1、2、3、4)。
若控制模块3100控制发射本振切换模块3600建立发射本振3110与发射混频器3104的连接,控制发射本振切换模块3600建立发射本振3210与发射混频器3204的连接,且发射本振3110和3210提供的本振信号频率不相同,即发射混频器3104和3204采用不同频率的本振信号混频,则射频模块200为1TmR架构,同时可以扩展信号发射的瞬时带宽。
由上可以看出,在射频模块300配置附属模块3400的场景下,控制模块3100通过动态调整接收混频器和发射混频器所采用本振信号的频率,以及控制混频切换模块2200建立或断开至少一个接收放大支路和至少一个接收混频器的连接,可以让射频模块300在1T1R、1T2R、1T3R、1T4R、2T1R、2T2R、2T3R、和2T4R等8种架构之间切换,每种架构下都可以有一种或多种工作模式,8种架构下的多种工作模式能够满足较多应用场景的需求。
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决定是否需要为射频模块配置300配置附属模块3400。还可以在上述架构收发信机的基础上增加其它模块,上述收发信机的各个,模块之间还可以添加其它元件。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收发信机的射频模块采用可扩展的架构,可以根据需要扩展架构和切换工作模式,能够适应多种应用场景。
实施例三
基于实施例一或实施二架构的收发信机,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请参见图8,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810、接收工作模式配置指令。
在一种应用场景下,收发信机控制模块可以接收工作模式配置指令。工作模式配置指令可以是指示将收发信机的工作模式配置为1T1R、1T2R、1T3R、1T4R、2T1R、2T2R、2T3R或2T4R等任意一种架构下的工作频段扩展模式、分集接收模式或其它工作模式。
820、通过控制混频切换模块建立或断开至少一个接收放大支路与至少一个接收混频器之间的连接,和/或调整至少一个接收混频器的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将收发信机切换到上述工作模式配置指令所对应的工作模式上工作。
在一种应用场景下,控制模块通过调整接收本振输出本振信号的频率,调整接收混频器的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
同理,控制模块还可以调整发射混频器的变频幅度。
若采用实施例一或实施二架构的收发信机,通过控制混频切换模块建立或断开至少一个接收放大支路与至少一个接收混频器之间的连接,和/或调整至少一个接收混频器的变频幅度,可以实现1T1R、1T2R、1T3R、1T4R、2T1R、2T2R、2T3R、和2T4R等8架构之间的任意切换,选择各种架构下的多种工作模式,可以实现扩展信号接收和发射的瞬时工作带宽,获得分集接收增益等,能够满足较多应用场景的需求。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收发信机的射频模块采用可扩展的架构,可以根据需要扩展架构和切换工作模式,能够适应多种应用场景。
进一步的,通过改变各个模块的连接关系,可以扩展信号接收和发射的瞬时带宽、获得分集接收增益。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射频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放大支路、第一接收混频器、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一接收混频器连接;第一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建立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接收混频器的连接,或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断开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接收混频器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射频模块还包括:第二接收放大支路、第三接收混频器、第四接收混频器;其中,第二接收放大支路和第四接收混频器连接;第四接收混频器和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共用本振信号,第三接收混频器和所述第一接收混频器混频共用本振信号;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建立第二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三混频器的连接,或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断开第二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三混频器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射频模块,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射频模块还包括第三接收放大支路和第四接收放大支路时,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建立第三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三混频器的连接,或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断开第三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三混频器的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建立第四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混频器的连接,或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断开第四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混频器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射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模块还包括第一接收本振、第二接收本振和接收本振切换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接收本振切换模块将第一接收本振输出的本振信号提供给第一接收混频器和第三接收混频器,将第二接收本振输出的本振信号提供给第二接收混频器和第四接收混频器; 
或控制所述接收本振切换模块将第一接收本振输出的本振信号提供给第一接收混频器、第二接收混频器、第三接收混频器和第四接收混频器;
或控制所述接收本振切换模块将第二接收本振输出的本振信号提供给第一接收混频器、第二接收混频器、第三接收混频器和第四接收混频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射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模块还包括第一发射混频器、第二发射混频器、第一发射本振、第二发射本振和发射本振切换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发射本振切换模块将第一发射本振输出的本振信号提供给第一发射混频器,将第二发射本振输出的本振信号提供给第二发射混频器;
或控制所述发射本振切换模块将第一发射本振输出的本振信号提供给第一发射混频器和第二发射混频器;
或控制所述发射本振切换模块将第二发射本振输出的本振信号提供给第一发射混频器和第二发射混频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射频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调整第一接收本振和第二接收本振输出相同或不同频率的本振信号;
和/或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调整第一发射本振和第二发射本振输出相同或不同频率的本振信号。
7.一种收发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天线和射频模块,所述射频模块包括第一接收放大支路、第一接收混频器、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
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放大支路用于将第一天线接收的信号放大;第一接收混频器和第一接收放大支路连接;第一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建立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混频器的连接,或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断开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混频器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发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信机还包括第二天线,所述射频模块还包括第二接收放大支路、第三接收混频器、第四接收混频器;
其中,第二接收放大支路用于将第二天线接收的信号放大;第四接收混频器和第二接收放大支路连接;第四接收混频器和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共用本振信号,第三接收混频器和第一接收混频器混频共用本振信号;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建立第二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三混频器的连接,或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断开第二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三混频器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收发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信机还包括第三天线和第四天线,所述射频模块还包括第三接收放大支路和第四接收放大支路;
其中,第三接收放大支路用于将第三天线接收的信号放大;第四接收放大支路用于将第四天线接收的信号放大;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建立第三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三混频器的连接,或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断开第三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三混频器的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建立第四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混频器的连接,或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断开第四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混频器的连接。
10.一种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信机包括第一天线和射频模块,所述射频模块包括第一接收放大支路、第一接收混频器、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放大支路用于将第一天线接收的信号放大;第一接收混频器和第一接收放大支路连接;第一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二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建立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混频器的连接,或控制所述混频切换模块断开第一接收放大支路和第二混频器的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工作模式配置指令; 
通过控制混频切换模块建立或断开至少一个接收放大支路与至少一个接收混频器之间的连接,和/或,调整至少一个接收混频器混频所采用的本振信号的频率,将收发信机切换到所述工作模式配置指令所对应的工作模式上工作。 
CN2009100522138A 2009-05-27 2009-05-27 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 Active CN1015729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522138A CN101572939B (zh) 2009-05-27 2009-05-27 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
PCT/CN2010/072109 WO2010135941A1 (zh) 2009-05-27 2010-04-23 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522138A CN101572939B (zh) 2009-05-27 2009-05-27 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72939A CN101572939A (zh) 2009-11-04
CN101572939B true CN101572939B (zh) 2011-12-21

Family

ID=41232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522138A Active CN101572939B (zh) 2009-05-27 2009-05-27 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72939B (zh)
WO (1) WO20101359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2939B (zh) * 2009-05-27 2011-12-2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
CN102457292B (zh) * 2010-10-19 2014-07-0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CN108923790B (zh) * 2018-06-29 2021-03-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多路选择开关、射频系统和无线通信设备
CN108988875B (zh) * 2018-07-23 2020-12-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系统、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8988903B (zh) 2018-07-23 2020-09-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0299927B (zh) * 2019-07-08 2021-04-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电路、电子设备及射频电路控制方法
CN113543285B (zh) * 2020-04-17 2023-11-24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电路、射频电路的控制方法和对讲设备
CN111525901B (zh) 2020-05-09 2023-04-25 芯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射频电路、射频信号发射和接收方法及无线通信设备
CN113949406A (zh) * 2020-06-30 2022-01-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收发信机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124113A (zh) * 2020-08-28 2022-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射频芯片、基带芯片及wlan设备
CN114448460B (zh) * 2020-10-16 2023-03-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系统、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12272044B (zh) * 2020-10-26 2022-07-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电路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59940B1 (en) * 1998-03-02 2002-03-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converting signals transmitted using a plurality of modulation formats to a common intermediate frequency range
US7333053B2 (en) * 2004-04-29 2008-02-19 Novariant Inc. Signal path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ranging signal receiver
CN101572939B (zh) * 2009-05-27 2011-12-2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72939A (zh) 2009-11-04
WO2010135941A1 (zh) 2010-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2939B (zh) 射频模块、收发信机及收发信机切换控制的方法
EP2983002B1 (en) Radio frequency receiver and receiving method
CN102301592B (zh) 使用数字滤波器和带阻滤波的频率捷变滤波器
CN111277278B (zh) 射频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01877917B (zh) 射频拉远单元
CN101841345A (zh) 一种时分双工射频拉远单元
CN105075143A (zh) 一种天线切换系统以及方法
CN105471490B (zh) 一种直放站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JP2007502083A (ja) ワイヤレス通信システム用のマルチバンドおよびマルチモードの移動端末
CN105553499A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射频前端和移动终端
US1152818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hybrid transmitter
CN104579411A (zh) 兼容tdd和fdd的无线接收与发射电路
CN101521539B (zh) 宽带数字选频无线直放站系统及其宽带信号数字选频方法
CN102377027A (zh) 一种有源天线及校准有源天线的方法
US20140153493A1 (en) Sector-based base station
CN100576941C (zh) 多模通信设备及其内处理多个通信信号的方法
US777820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US8364110B2 (en) Radio frequency front end circuit
CN101150328B (zh) 收发系统与组合式滤波器
CN101399600A (zh) 多载波数字选频无线直放站系统及其多载波数字选频方法
KR100542440B1 (ko) 듀얼 밴드 무선 랜 송수신 장치
JP2007521762A (ja) 共用機能ブロック・マルチモード・マルチバンド通信送受信機
CN201114050Y (zh) 多载波数字选频无线直放站系统
CN113890560B (zh) 射频组件、相控阵天线及相控阵天线装置
CN203027505U (zh) 一种MiFi和无线中继双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11

Address after: 2222 Xinjinqiao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21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Patentee after: Beijing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121 No. 615 Nanjing Road,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