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63577A - 并流式换热器集合管内制冷剂分配的改进 - Google Patents

并流式换热器集合管内制冷剂分配的改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63577A
CN101563577A CNA2006800566501A CN200680056650A CN101563577A CN 101563577 A CN101563577 A CN 101563577A CN A2006800566501 A CNA2006800566501 A CN A2006800566501A CN 200680056650 A CN200680056650 A CN 200680056650A CN 101563577 A CN101563577 A CN 101563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denser
evaporimeter
refrigeration system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566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63577B (zh
Inventor
M·F·塔拉斯
A·利夫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63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35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635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35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25B2339/04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where the flow of refrigerant through the condenser receiver is split into two or more flows, each flow following a different path through the condenser recei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Conden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方法和装置用以确保通过并流式换热器中一般按平行方式设置的若干传热管的两相制冷剂的均匀分配。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单相为主的制冷剂(对冷凝器而言是液体和对蒸发器而言是气体)分出并顺流传送到已经出现单相为主的制冷剂的位置,绕过至少一些传热管。如此,流经换热器核心部分的剩余的单相制冷剂(对冷凝器而言是气体和对蒸发器而言是液体)均匀分配于若干传热管的下一个下游通道中。

Description

并流式换热器集合管内制冷剂分配的改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系统中的多程并流式换热器,其中液相和气相制冷剂非理想地在一个或多个中间集合管内分离,导致下游传热管内的制冷剂分配不均,由此导致传热性能退化。尤其,该申请涉及其中一个制冷剂相(对于冷凝器而言为液相和对于蒸发器而言为气相)从至少一个中间集合管变更路径到一个或多个下游位置,绕过并流式换热器内一个或多个传热管组,且随后剩余的单相为主的制冷剂(对于冷凝器而言为气相和对于蒸发器而言而液相)在位于下游且与所述至少一个中间集合管流体相通的并行传热管中均匀分配。换热器和整个制冷系统的性能得以提高。
【背景技术】
制冷系统利用制冷剂调节传送到气候受控制空间的第二流体,例如空气。在基本的制冷系统中,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并顺流流向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当与周围环境相互传热时,热量通常从制冷剂退到周围环境。然后制冷剂经过膨胀装置,在膨胀装置中制冷剂膨胀到较低的压力和温度,并流向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当与另一个第二流体(如室内空气)相互传热时,制冷剂蒸发且通常过热,同时冷却并常常除湿所述第二流体。
最近几年,很大的兴趣和设计工作已经集中到制冷系统中换热器(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有效运作。换热器技术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发展是并流式,或所谓的微通道或微型通道换热器的开发和应用(这两个词将交替地贯穿于本文),例如冷凝器和蒸发器。
这些换热器具有若干并行的传热管,传热管通常是非圆形的,在这些传热管中制冷剂以并行方式分配和流动。传热管一般大致垂直于入口、中间和出口集合管内制冷剂的流向,所述入口、中间和出口集合管与传热管流体相通。使用通常具有铝的炉内钎焊结构的并流式换热器的主要原因,同其优越的性能、高紧密度、结构刚度和增强的耐腐蚀性能有关。
当用于许多的冷凝器和蒸发器应用中时,这些换热器通常设计为多程结构,通常设若干并行的传热管,各传热管内有制冷剂通过,以便通过平衡和优化传热及压降特性来获得优越的性能。在这样的设计中,进入入口集合管(或所谓的入口管集箱)的制冷剂穿过横越换热器宽度的第一复式管通道流向对面的集合管,对面的集合管通常就是中间集合管。收集于第一中间集合管的制冷剂调转方向,分布于第二通道内的传热管并流向第二中间集合管。这种流动模式可重复许多次以获得最佳冷凝器性能,直至制冷剂到达出口集合管(或所谓的出口管集箱)。一般地,各个集合管是圆柱形(然而其它形状也为本领域所知),且用由同一个集合管结构组件中的分隔物隔开的不同室表示。
传热用的波纹状且通常是百叶窗式的翅片置于传热管之间以增强管外传热和结构刚度。在炉内钎焊作业过程中这些翅片通常连接于传热管。此外,每个传热管优选包含若干相对较小的并行通道以增强管内传热和结构刚度。
然而,制冷系统中并流式换热器的使用存在一些障碍。尤其,当两相流体进入集合管时,一个被称为制冷剂分配不均的问题常常发生在微通道换热器集合管内。两相流体的气相相比于液相具有显著不同的特性,它以不同的速度流动并受到内力和外力的不同影响。这使气相脱离液相并独自流动。气相从液相的分离已经提出挑战,如并流式换热器内制冷剂分配不均。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通道及入口和出口集合管内不同的压降,还有不良的集合管和分配系统设计。在集合管内,制冷剂路径长度的不同、相位分离以及重力是造成分配不均的主要因素。换热器通道内,传热率、气流分配、制造公差以及重力的变化是主要因素。此外,增强换热器性能方面的最近趋势是促进通道小型化,这反过来对制冷剂分配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控制所有这些因素非常困难,加上被提议技术的复杂性和低效率,或解决方案的成本非常高,许多先前处理制冷剂分配的尝试,都失败了。
另一方面,制冷剂分配不均可能会导致换热器和整个系统的重大性能在大范围运行条件方面退化。因此,希望能减少或消除并流式换热器中的制冷剂分配不均。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揭露的实施例中,两相制冷剂混合物中的其中一相,对冷凝器而言是液相而对蒸发器而言是气相,从并流式换热器中的一个位置分出,在这个位置处液相可能从气相分离出来并积聚,这导致制冷剂在与这个上游位置流体相通的下游传热管内分配不均。分出的单相为主的制冷剂,再一次指出,其对冷凝器而言是液体,对蒸发器而言是气体,其改向到并流式换热器中的下游位置,在这个位置处制冷剂已经是单相为主(对冷凝器而言是液相和对蒸发器而言是气相),至少绕过一些下游传热管组(或通道)。因此,流过并流式换热器下一个通道的剩余的单相为主的制冷剂(对冷凝器而言是气体和对蒸发器而言是液体)可均匀分布于设置在改向(或分接)位置的下游且与该位置流体相通的并行传热管中。结果,换热器和整个制冷系统的性能都得以改进。
在一个实施例中,单相为主的制冷剂从中间集合管分出并改向到另一个下游的中间集合管。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单相为主的制冷剂从中间集合管分出并改向到出口集合管。尽管集合管位置是优选的且还有最方便的分出和旁通回流点,但是并流式换热器的其它位置也是可行的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此外,如果,例如集合管位置被用作分接点,在冷凝器应用中的液相为主的旁通制冷剂流体将从靠近集合管或集合室底部的位置取出,并且对蒸发器应用来说气相为主的旁通制冷剂流体将从靠近集合管或集合室顶部的位置取出。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单相制冷剂从并流式换热器的单一位置分出,而在其它实施例中,是从多个分接点分出。并且,尽管一个单一的旁通回流点是最可行的,但是多个旁通回流点也可通过设计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旁通管可设置在第二介质的路径上,例如空气,以获得额外的传热并进一步改进换热器和整个系统的性能。并且,旁通管可具有内部和外部的强化传热元件以进一步改进单相为主的旁通制冷剂和第二流体之间的传热。由于逆流的布置是理想的,所以旁通管优选设置在并流式换热器核心部分的关于第二流体流向的上游,包括冷凝器和蒸发器应用。
本发明可应用到具有任何数量的通道和一般向上或向下的制冷剂流向的任何多程并流式换热器形状和结构。而且,本发明有益于任何并流式换热器方向,包括水平的、垂直的和倾斜的。
在各种实施例中,分出的制冷剂旁通管可通过各种方法加以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位于集合室之间的隔板中开设一个孔,其受到浮动装置(对于液相旁通管而言)、单向阀或电磁阀的控制。当然,本领域所熟知的其它控制方法也可以并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其它实施例中,一条实际的旁通回流管用来使制冷剂返回到下游位置并且在这条旁通回流管上设置阀以控制单相为主的旁通制冷剂的流量。
如上所述,所揭示的发明可应用于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并流式换热器装置。
本发明的这些以及其它特征可从下述说明和图示中得到最好的理解,以下是简要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的是包含本发明的制冷系统。
图2A显示的是第一简图。
图2B显示的是传热管的结构特点。
图3显示的是第二简图。
图4显示的是第三简图。
图5显示的是第四简图。
图6显示的是第五简图。
图7显示的是第六简图。
【具体实施例】
一个基本的制冷系统20,如图1所示,其包括压缩机22,压缩机22传送制冷剂给通向冷凝器24的排出管23。冷凝器24是一个并流式换热器,并且在一个所揭示的实施例中它是一个微通道换热器。在冷凝器24中热量从制冷剂转移到第二流体,如周围空气。高压的,但被降温、冷凝且通常被过冷的制冷剂进入冷凝器24下游的液体管路25并通过膨胀装置26,在膨胀装置26中制冷剂膨胀到较低的压力和温度。在膨胀装置26的下游,制冷剂流经蒸发器28并退回到压缩机22。蒸发器28也可以是一个并流式换热器。在蒸发器28中,热量从另一个第二流体,如传送到空调环境的空气,转移到制冷剂,所述制冷剂在与所述第二流体相互传热时蒸发且通常过热。虽然图1显示的是基本的制冷系统20,但是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容易理解的是许多选项和特征都可以纳入制冷系统的设计。所有这些制冷系统结构都完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并同样受益于本发明。并且,虽然所有实施例都描述成与冷凝器的应用有关,但是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容易理解的是可把类似的方法用于蒸发器,以气相为主的制冷剂(代替冷凝器应用中的液相)绕过其中,剩余的液相(代替冷凝器应用中的气相)均匀分布于下游传热管中。
如图2A所示,多程冷凝器24具有集合管结构30,集合管30由多个室30A,30B和30C组成。入口集合室30A收容来自排出管23的制冷剂,通常是气相的。制冷剂流入第一组并行传热管32,然后穿越冷凝器的核心部分到达中间集合管结构34的室34A。应当指出的是,在实践中,相比于四条图示说明的通道32,36,38和40可能有更多或更少的制冷剂通道。此外,应当认识到,虽然为了简单的目的各制冷剂通道都用单一的传热管来表示,但是在每条通道内通常会有许多传热管,在通道中分配着制冷剂,同时制冷剂在通道内流动,并且在冷凝器的应用中,往关于制冷剂流向的下游方向,每组(或通道)内的传热管数量通常会有所减少。例如,在第一组内可能有12条传热管,在第二组内有8条传热管,在第三组内有5条传热管,而在最后第四组内只有2条传热管。隔板42置于集合管34内以把室34A同位于同一集合管结构34内的室34B隔开。
如图2A所示,在室34A,当制冷剂沿管32流过第一通道时其开始凝结(由于与第二流体的相互传热),并且尽管通常在两相混合物中会带有相对较少的液量,但是制冷剂还是处于两相热力学状态。并且,在这个位置,液相可能开始与气态制冷剂分离,如35所示,因为液相和气相具有不同的热物理性质并且受到外力的不同影响,如重力。液相和气相的分离可能会造成分配不均的状态,同时制冷剂从中间集合管结构34的室34A流出,往回穿越冷凝器24的核心部分,再通过第二组并行传热管36进入集合管结构30的室30B。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数量上有点无关紧要的液态制冷剂在室34A内积聚,所以制冷剂分配不均尚不会对冷凝器24的性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所显示的浮阀52和排水孔50用来把液态制冷剂排放到邻近的室34B,分别绕过下游的第二和第三组传热管36和38。结果,为单一气相为主的制冷剂在第二组传热管36中均匀分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进入第二组传热管36的制冷剂以气相为主,并且一般平行于(但是是逆流)第一组传热管32中制冷剂的流向流动。如图2A所示,隔板42阻止制冷剂混合或在集合室30A和30B之间直接流通。在室30B内,制冷剂也处于两相热力学状态,但是包含的蒸气质量较轻且潜在地促进液态制冷剂积聚于室30B的底部,如144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气态制冷剂将主要流入第三通道38的传热管的上部,同时液态制冷剂穿过第三组传热管38的下部。因此,制冷剂分配不均可能会对冷凝器24的性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个浮阀52和排水孔50组件把液态制冷剂顺流地排放到邻近的室30C,分别绕过下游的第三和第四组传热管38和40。因此,单一气相为主的制冷剂在第三组传热管38中实现了均匀分配。
为进一步凝聚,单一气相为主的制冷剂从中间结构30的中间室30B流入一般平行于第一和第二组传热管32和36的第三组并行传热管38,穿越冷凝器24并进入集合管结构34的中间室34B。中间室34B内的液态制冷剂含量,如244所示,甚至高于含量35和144,因为从中间集合室34A出来的液态制冷剂直接通过孔50进入中间集合室34B。应当认识到,为说明本发明的概念,液体含量35,144和244可能有些夸大,同时它们也可能随操作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流经室34B的制冷剂具有愈加轻的蒸气质量并潜在地为第四(最后)组传热管40创造类似的分配不均的条件。此外,置于室30B和30C之间的隔板42的孔50允许液态制冷剂从中间集合室30B流入中间集合室30C并且与离开第四组传热管40的制冷剂流体混合,同时浮阀52阻止气态制冷剂流入相同的室之间。
液态制冷剂通过管路25从室30C离开冷凝器24。众所周知,波纹状且通常是百叶窗式的翅片33设于传热管之间且连接于传热管(通常在炉内钎焊过程中)以扩展传热面并改进冷凝器24的结构刚度。
如图2B所示,管组32,36,38和40内的传热管可能由若干用壁101分隔的平行通道100组成。图2B是图2A所示的传热管的剖视图。通道100容许增强的传热特性,并帮助改进结构刚度。通道100的横截面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虽然图2B以矩形作说明,但也可以是,例如,三角形、梯形或圆形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液态制冷剂从冷凝器24两相流体部分(它可能或可能不直接与分隔集合室的隔板42相连)内的液体积聚位置分出并顺流地进入单一液相为主的制冷剂流动的位置,由此绕过两相制冷剂出现的地方且避免下游传热管组内分配不均匀的状态。因此,并流式换热器和整个制冷系统的性能得以改进。或者,如果不需要增强性能,更小尺寸的换热器也可以。
尽管浮阀52在此说明的是球形,但它也可能有其它结构,如圆锥形、圆柱形等。而且,其它类型的阀,如电磁阀或单向阀,也可代替使用。尽管集合室之间的内旁道很方便,但从制造复杂性的角度而言,它可能并不总是可行的(例如,当集合室置于换热器的两端)或理想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外旁道代替,这样一条旁通管53,其从靠近集合室34B底部的位置244分出液态制冷剂到出口集合室30C中的下游位置54。在出口集合室30C中,三个液态制冷剂流体(离开第四组传热管40的流体,从室30B绕到室30C的流体,还有从室34B绕到室30C的流体)混合在一起。流量控制装置,如阀49,可设置在旁通管53上并与控制器10相连以脉冲调制、调节或完全关闭此液态制冷剂的流量。如此,制冷系统的设计者可实现对绕行的液态制冷剂流体所需数量的额外精确控制,液态制冷剂流体可加以调整使其适应,例如,特定的操作条件,从而使液相和气相制冷剂更加均匀地分配于传热管之中。类似地,假使用电磁阀替代浮阀52,那么对这些阀也可执行一个类似类型的控制。此外,如果想要或需要这些液态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正常运作,与液态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一起安装的含量测量装置可设置在集合室中。最后,液态制冷剂的分出也可选择其它位置来代替中间集合室。
旁通管53可具有内部和外部的强化传热元件并且置于通过冷凝器24的第二介质的路径上,如周围空气。此外,为保持整体的逆流结构,旁通管53优选设置在冷凝器24的传热核心部分相对于气体流向的上游。
图3显示的是并流式冷凝器的另一个实施例124,其具有三条通道和分别设置在换热器核心部分相对两侧的入口和出口管23和153,其中预定尺寸的固定孔54取代图2A中显示的第一中间集合室34A的浮阀52和孔50组件。孔54的大小选择使得在所有操作条件下中间集合室34A和34B之间保持液体密封。类似于图2A的实施例,孔50和浮阀52组件使液态制冷剂从中间集合室30B进入旁通回流管56,并回到位置51和出口管153。在所有其它方面,图3实施例与图2A实施例相似。
图4显示的是并流式冷凝器的又一个实施例224,其具有两条通道,其中一条单一的旁通回流管53使以液相为主的制冷剂从中间集合管34改向到下游位置160并进入出口集合室30B,再与离开第二组传热管36的制冷剂混合。在所有其它方面,图4实施例与图2A实施例相似。
图5显示的是并流式冷凝器的另一个实施例324,其具有四条通道,其中旁通回流管58和62分别使以液相为主的制冷剂从中间集合室30B改向到出口管25,以及从中间集合室34B改向到出口集合室30C,或者改向到单一液相为主的制冷剂已经出现的位置60和64。再次,缺乏与旁通管相连的流量控制装置时,在所有操作条件下保持液体密封是必要的。在这个实施例中,制冷剂流向一般是向上的,但在所有其它方面,它与图2A实施例相似。
图6显示的是并流式冷凝器的又一个实施例424,其具有三条制冷剂通道和分别设置在冷凝器核心部分相对两侧且一般在制冷剂上游方向的入口和出口集合室,其中旁通回流管62用于使液态制冷剂从中间集合室30B改向到出口集合室34B。再次,在所有操作条件下保持液体密封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在图5和6实施例中,在制冷剂流向向上的位置,通过绕行的传热管组(例如,在图5实施例中是管组40,在图6实施例中是管组38)的压降应小于图5实施例中通过旁通回流管58的压降加上室30B和30C之间的静压头,以及图6实施例中通过旁通回流管62的压降加上室30B和34B之间的静压头。
图7显示是并流式冷凝器的另一个实施例524,其具有两条通道,其中旁通回流管70通向出口集合室30A中的位置68,在位置68处与离开第二组传热管36的制冷剂混合,并且旁通回流管70包括浮阀80和孔66。在所有其它方面,这个实施例与图5和图6实施例相似。
总之,在本发明中,两相制冷剂混合物中的其中一相,对冷凝器而言是液相而对蒸发器而言是气相,从并流式换热器中的一个位置分出,在这个位置处液相可能从气相分离出来并积聚,这导致制冷剂在与这个上游位置流体相通的下游传热管内分配不均。分出的单相为主的制冷剂(再次,对冷凝器而言是液体和对蒸发器而言是气体),改向到并流式换热器中的下游位置,在这个位置处制冷剂已经是单相为主(对冷凝器而言是液相和对蒸发器而言是气相),至少绕过一些下游传热管组(或通道)。因此,流过并流式换热器下一个通道的剩余的单相为主的制冷剂(对冷凝器而言是气体和对蒸发器而言是液体)可均匀分配于设置在改向(或分接)位置的下游且与该位置流体相通的并行传热管中。结果,换热器和整个制冷系统的性能都得以改进。
单相为主的制冷剂从中间集合管分出并改向到另一个下游的中间集合管,或出口集合管,或出口制冷剂管路。尽管集合管位置是优选的且还有最方便的分出和旁通回流点,但是并流式换热器的其它位置也是可行的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改向方法可在换热器的内部,例如通过分隔集合室的隔板的改向,或在换热器的外部,例如旁通制冷剂管路。流量控制装置,例如电磁阀或浮阀,或被动旁通装置,例如孔或单向阀,都可以使用。
此外,单相制冷剂可从并流式换热器的单一位置或从多个分接点分出。并且,尽管一个单一的旁通回流点是最可行的,但是多个旁通回流点也可通过设计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必须指出,旁通管可设置在第二介质的路径上,例如空气,以获得额外的传热并进一步改进换热器和整个系统的性能。旁通管可具有内部和外部的强化传热元件以进一步改进单相为主的旁通制冷剂和第二流体之间的传热。由于逆流的布置是理想的,所以旁通管优选设置在并流式换热器核心部分的关于第二流体流向的上游,包括冷凝器和蒸发器应用。
本发明可应用到具有任何数量的通道和一般向上或向下的制冷剂流向的任何多程并流式换热器形状和结构。在向上的冷凝器结构中,通过旁通回流管的压降和静压头不应超过通过为需要数量的旁通制冷剂流体所绕过的管组的压降。此外,在许多情况下,正如上文所述,缺乏流量控制装置时,一个良好的液体密封对正常运作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本发明有益于任何并流式换热器方向,包括水平的、垂直的和倾斜的。
分出的单相制冷剂可被积极控制以为改进功能保持液体密封或调整换热器出口处制冷剂的热力学状态。并且,传感器,例如液位传感器,可与这些流量控制装置一起使用。尽管本发明讨论的重点是在冷凝器应用上,但是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也可受益于本发明。在蒸发器的应用中,单一气相为主的制冷剂绕过一些传热管组(代替冷凝器应用中的液体)。此外,如果,例如集合管位置被用作分接点,对蒸发器应用来说的气相为主的旁通流体将从靠近集合管或集合室顶部的位置取出(在冷凝器应用中液相为主的旁通流体将从靠近集合管或集合室底部的位置取出)。在其它大多数方面,对于冷凝器和蒸发器应用,本发明的概念是相似的。
尽管本发明揭露的是并流式换热器,但是它也可应用于其它换热器类型,例如,在冷凝器应用中具有中间集合管的换热器。并且,通道的数量纯粹是示范性的且具有任何数量通道的换热器都同样受益于本发明。此外,围绕许多室的集合管结构30和34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设计形状和结构。集合室也不一定设置在相同的集合管结构中。
尽管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被揭露,但是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某些修改将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因此应当对下述权利要求加以研究以确定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内容。

Claims (30)

1、一种制冷系统,其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将压缩的制冷剂传送到冷凝器,从所述冷凝器出来的制冷剂通过膨胀装置,从所述膨胀装置出来后又通过蒸发器,从所述蒸发器出来后又返回所述压缩机;和
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至少一个具有若干传热管,所述传热管内制冷剂一般按并行方式顺流通过;和
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内设至少一个位置,当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若干传热管时,所述位置可能收容制冷剂混合物中分离的液相和气相,并且分离的液相和气相的其中之一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位置分出并输送到一个下游位置,绕过至少一些所述传热管以改进流过与所述位置直接流体相通的所述绕行传热管的剩余制冷剂的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换热器是冷凝器且所述分出的制冷剂是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换热器是蒸发器且所述分出的制冷剂是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若干传热管流体相通的集合管结构,所述至少一个集合管结构具有至少一个分离元件,所述至少一个分离元件在所述至少一个集合管结构内提供至少两个室,且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室是所述分接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分离元件是隔板、单向阀、浮阀、电磁阀、液体密封的孔及它们的组合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若干传热管流体相通的集合管结构,所述至少一个集合管结构具有至少一个分离元件,所述至少一个分离元件在所述至少一个集合管结构内提供至少两个室,且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室是所述下游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出口制冷剂管路,且所述出口制冷剂管路是所述下游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分离的制冷剂中至少一部分通过旁通管输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旁通管具有外部和内部的强化传热元件中的至少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与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相连的所述旁通管设置在通过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的气流路径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与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相连的所述旁通管设置在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关于气流方向的上游。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流量控制装置使所述分出的制冷剂流体受到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若干传热管具有与其传热相通的外部传热翅片。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各个所述若干传热管具有若干小的平行的内部通道,所述平行的内部通道在所述传热管内按并行路径输送制冷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平行的内部通道创建一个微通道传热管或微型通道传热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平行的内部通道具有圆形、矩形、梯形或三角形中的至少一种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制冷系统具有多个分接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制冷系统具有多个下游位置。
19、一种运行制冷系统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1)提供一个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将压缩的制冷剂传送到冷凝器,从所述冷凝器出来的制冷剂通过膨胀装置,从所述膨胀装置出来后又通过蒸发器,从所述蒸发器出来后又返回所述压缩机;和
(2)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至少一个具有若干传热管,所述传热管内制冷剂一般按并行方式顺流通过;和
(3)在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内提供至少一个位置,当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若干传热管时,所述位置可能收容制冷剂混合物中分离的液相和气相,并且分离的液相和气相的其中之一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位置分出并输送到一个下游位置,绕过至少一些所述传热管以改进流过与所述位置直接流体相通的所述绕行传热管的剩余制冷剂的分布。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若干传热管流体相通的集合管结构,所述至少一个集合管结构具有至少一个分离元件,所述至少一个分离元件在所述至少一个集合管结构内提供至少两个室,且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室是所述分接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若干传热管流体相通的集合管结构,所述至少一个集合管结构具有至少一个分离元件,所述至少一个分离元件在所述至少一个集合管结构内提供至少两个室,且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室是所述下游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出口制冷剂管路,且所述出口制冷剂管路是所述下游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分离的制冷剂中至少一部分通过旁通管输送。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与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相连的所述旁通管设置在通过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的气流路径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与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相连的所述旁通管设置在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关于气流方向的上游。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流量控制装置使所述分出的制冷剂流体受到控制。
27、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各个所述若干传热管包含若干小的平行的内部通道,所述平行的内部通道在所述传热管内按并行路径输送制冷剂。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平行的内部通道创建一个微通道传热管或微型通道传热管。
29、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提供多个分接位置。
3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提供多个下游位置。
CN2006800566501A 2006-12-15 2006-12-15 并流式换热器集合管内制冷剂分配的改进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635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US2006/047950 WO2008073108A1 (en) 2006-12-15 2006-12-15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improvement in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 manifold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63577A true CN101563577A (zh) 2009-10-21
CN101563577B CN101563577B (zh) 2012-08-29

Family

ID=39512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5665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63577B (zh) 2006-12-15 2006-12-15 并流式换热器集合管内制冷剂分配的改进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095688A1 (zh)
EP (1) EP2097701B1 (zh)
CN (1) CN101563577B (zh)
ES (1) ES2440241T3 (zh)
HK (1) HK1137803A1 (zh)
WO (1) WO200807310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40263A (zh) * 2012-01-17 2014-09-10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
CN108180771A (zh) * 2017-12-29 2018-06-19 无锡鑫盛换热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旁通管结构的新型换热器
CN116147233A (zh) * 2023-04-21 2023-05-23 广东美博智能环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率的制冷设备换热管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21608A4 (en) * 2008-09-08 2013-03-06 Carrier Corp CONFIGURATION OF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MODULE TO REDUCE WATER TRAPPING
CN101634527B (zh) * 2009-04-07 2013-02-20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
WO2015142615A1 (en) * 2014-03-18 2015-09-24 Carrier Corporatio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evaporator
WO2012024102A2 (en) * 2010-08-17 2012-02-23 Carrier Corporation Condenser having a phase separator and method of separating liquid refrigerant from vaporized refrigerant in a condenser
KR101936243B1 (ko) 2012-04-26 2019-01-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US9644905B2 (en) 2012-09-27 2017-05-09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Valve with flow modulation device for heat exchanger
DE102014206043B4 (de) 2014-03-31 2021-08-12 Mtu Friedrichshafen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Systems für einen thermodynamischen Kreisprozess mit einem mehrflutigen Verdampfer, Steuereinrichtung für ein System, System für einen thermodynamischen Kreisprozess mit einem mehrflutigen Verdampfer, und Anordnung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und eines Systems
US10634394B2 (en) * 2015-12-18 2020-04-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outdoor unit including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JP6662462B2 (ja) * 2016-09-09 2020-03-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機器温調装置
WO2018047511A1 (ja) * 2016-09-12 2018-03-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304420B1 (ja) * 2017-03-23 2018-04-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装置、冷却装置及び冷媒分配装置における冷媒分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75710A (en) * 1971-03-08 1972-07-11 Roderick E Ristow High efficiency vapor condenser and method
US5168715A (en) * 1987-07-20 1992-12-08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Cool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DE4027835A1 (de) * 1990-09-03 1992-03-05 Freudenberg Carl Kondensator fuer dampffoermige stoffe
US5752566A (en) * 1997-01-16 1998-05-19 Ford Motor Company High capacity condenser
JP3965717B2 (ja) * 1997-03-19 2007-08-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機
JPH10332226A (ja) * 1997-05-30 1998-12-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凝縮器
KR100264815B1 (ko) * 1997-06-16 2000-09-01 신영주 다단기액분리형응축기
DE19918616C2 (de) * 1998-10-27 2001-10-31 Valeo Klimatechnik Gmbh Verflüssiger zum Kondensieren des inneren Kältemittels einer Kraftfahrzeugklimatisierung
US7000415B2 (en) * 2004-04-29 2006-02-21 Carrier Commercial Refrigeration, Inc. Foul-resistant condenser using microchannel tubing
US20080023182A1 (en) * 2006-07-25 2008-01-31 Henry Earl Beamer Dual mode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40263A (zh) * 2012-01-17 2014-09-10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
CN104040263B (zh) * 2012-01-17 2016-12-21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
CN108180771A (zh) * 2017-12-29 2018-06-19 无锡鑫盛换热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旁通管结构的新型换热器
CN116147233A (zh) * 2023-04-21 2023-05-23 广东美博智能环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率的制冷设备换热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137803A1 (en) 2010-08-06
US20100095688A1 (en) 2010-04-22
WO2008073108A1 (en) 2008-06-19
CN101563577B (zh) 2012-08-29
EP2097701A4 (en) 2011-05-11
EP2097701A1 (en) 2009-09-09
ES2440241T3 (es) 2014-01-28
EP2097701B1 (en) 2013-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63577B (zh) 并流式换热器集合管内制冷剂分配的改进
CN101520282B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CN100541057C (zh) 平行流型热交换器
EP2241849B1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in the form of a core-type radiator with special return pipe arrangement
CN101563579B (zh) 用于并流式换热器集管内的分配改进的制冷剂蒸汽注入
US20110056668A1 (en) Modular heat exchanger
MX2007009248A (es) Termointercambiador de flujo paralelo con entrada de canal plegado.
CN101600932B (zh) 改善冷凝水排出的多通道热交换器
US9689594B2 (en) Evaporator, and method of conditioning air
JP4358981B2 (ja) 空調用凝縮器
JP6341099B2 (ja) 冷媒蒸発器
CN100554833C (zh) 具有液体捕集器以提供更好流动分布的平行流蒸发器
US7051796B2 (en) Heat exchanger
CN110595111B (zh) 换热器和多制冷系统空调机组
US10126065B2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having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control using selective tube port closures
US20200200449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6091742A (zh) 变管径热交换装置及管路系统
CN115711497A (zh) 冷冻机中的增强的经济器操作
EP3619492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heat pump applications
WO2023119468A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1245788A1 (ja) 熱交換器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KR20130000896U (ko) 냉매의 유동 패턴을 균일하게 하기 위한 증발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378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378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9

Termination date: 201712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