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60719B - 上装饰缝制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上装饰缝制缝纫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60719B CN101560719B CN 200910134930 CN200910134930A CN101560719B CN 101560719 B CN101560719 B CN 101560719B CN 200910134930 CN200910134930 CN 200910134930 CN 200910134930 A CN200910134930 A CN 200910134930A CN 101560719 B CN101560719 B CN 1015607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turning cylinder
- swing
- hook portion
- line se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装饰缝制缝纫机,其使送线部和钩部的调整容易。在可以对多个缝针(101~104)的间隔进行变更调节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10)中,具有:送线部(121)及钩部(122),它们通过协同动作而保持上装饰线,以使得在落针时,上装饰线(K)在任意两根缝针之间横穿进给方向;摆动转动轴(107),其对钩部及送线部施加摆动转动力;第一传动机构(30),其从摆动转动轴向送线部传递动力;以及第二传动机构(40),其向钩部传递动力,该上装饰缝制缝纫机还具有:第一调节机构(70),其对送线部的从转动端部至转动中心的距离进行调节;以及第二调节机构(80),其对钩部的从转动端部至转动中心的距离进行调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对多个缝针的间隔进行调节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
背景技术
上装饰缝制缝纫机是进行下述缝制下述缝纫机,即,如图8所示,针对由多个缝针平行地形成的多个线迹B,一边使上装饰线K进行左右蛇行,一边将其缝入平行的线迹中。
现有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是所谓的平缝(flat seamer)式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该缝纫机如图9所示,针对以端缘部相互挤压并向上方直立的状态输送的两块布料,通过设置在布料压脚110上的固定切刀和可动切刀的协同动作,将端缘部直立的上端切除而将端部对齐,同时,将对齐后的端部翻倒而将一侧端部重合在另一侧端部的上方,然后在该重合部上进行上装饰缝制。
所述上装饰缝制缝纫机100具有:针棒105,其具有沿与布料进给方向(箭头A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为一列的四根缝针101~104;布料压脚110,其从上方按压被缝制物即布料;布料压脚棒111,其在下端部支撑布料压脚110;按压弹簧112,其经由布料压脚棒111施加布料压脚110的布料按压力;送线部121及钩部122,它们协同动作,以使得在落针时上装饰线K与进给方向相交叉而横穿缝针102和103之间,在保持上装饰线K张紧的状态下进行摆动;缝纫机的主轴106,其利用缝纫机电动机进行全周旋转;动力传递机构130,其将主轴106的全周旋转运动变换为摆动(往复)运动,并向摆动转动轴107传递摆动(往复)运动;第一传动机构140,其从摆动转动轴107向送线部121传递摆动转动力;以及第二传动机构150,其从摆动转动轴107向钩部122传递摆动转动力。
在针棒105的下端部上设置缝针保持器108,其保持四根缝针101~104。
在下端部保持布料压脚110的布料压脚棒111与针棒105相邻,支撑在未图示的缝纫机架上。
摆动转动轴107为筒状,在筒内插入上述布料压脚棒111。所述摆动转动轴107由未图示的缝纫机架经由金属轴承109可转动地支撑,摆动转动轴107的转动中心与布料压脚棒111的轴心一致。
向所述摆动转动轴107施加摆动转动的动力传递机构130,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偏心凸轮131,其固定安装在主轴106上;往复杆132,其一端部上可旋转地保持该偏心凸轮106;以及轴抱持部件133,其与往复杆132的另一端部连结,同时保持摆动转动轴107的上端部。
往复杆132与主轴106正交且朝向大致水平方向。由于偏心凸轮131相对于主轴106偏心,所以如果主轴106进行旋转驱动,则往复杆132的一端部以主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往复杆132如果一端部进行旋转运动,则仅向另一端部传递旋转运动的水平方向分量,该另一端部沿大致水平方向进行进退运动。往复杆132的另一端部经由球面轴承132a与轴抱持部件133连结,向轴抱持部件133传递沿往复杆132的延伸方向的进退运动。其结果,轴抱持部件133与摆动转动轴107一起以布料压脚棒111为中心进行转动运动,摆动转动轴107进行摆动转动。往复杆132的另一端部进行直线移动,但通过球面轴承132a的作用,允许沿轴抱持部件133的圆周的动作。
在图10及图11中,第一传动机构140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转动臂141,其与摆动转动轴107的下端部连结;传动连杆142,其一端部与转动臂141的转动端部连结;以及杠杆轴143,其杠杆前端与传动连杆142的另一端部连结。
转动臂141具有凹部141a,其与设置在摆动转动轴107的下端部上的钩状部107a卡合,从而与摆动转动轴107一体地以布料压脚棒111为中心进行转动。另外,转动臂141沿以布料压脚棒111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伸,在延伸出的转动端部的一个侧面附近与传动连杆142的一端部连结。
杠杆轴143由支撑轴部143a和杠杆部143b一体地形成,该支撑轴部143a以轴心沿上下方向的状态可转动地支撑在布料压脚110上,该杠杆部143b在支撑轴部143a的上端部上沿与其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杠杆部143b的前端部与传动连杆142的另一端部连结,支撑轴部143a的下端部轴支撑送线部121。
根据所述结构,第一传动机构140构成一节为摆动转动轴107的四节连杆机构,形成与摆动转动轴107同步而将其摆动转动传递至送线部121的构造。
第二传动机构150形成与第一传动机构140共同使用转动臂141的结构,由转动臂141、传动连杆152和杠杆轴153构成,该传动连杆152的一端部与转动臂141的转动端部连结,该杠杆轴153将杠杆前端与传动连杆152的另一端部连结。
在转动臂141的转动端部的另一个侧面的附近,连结传动连杆152的一端部。
杠杆轴153由支撑轴部153a和杠杆部153b一体地形成,该支撑轴部153a以轴心沿上下方向的状态可转动地支撑在布料压脚110上,该杠杆部153b在支撑轴部153a的上端部上沿与其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杠杆部153b的前端部与传动连杆152的另一端部连结,支撑轴部153a的下端部轴支撑钩部122。
第二传动机构150也与第一传动机构140相同地,构成一节为摆动转动轴107的四节连杆机构,形成与摆动转动轴107同步而将其摆动转动传递至钩部122的构造。
在图13~图14中,送线部121通过摆动转动而使其转动端部反复前进(接近缝针101~104的方向)和后退(从缝针101~104向布料进给方向的前侧离开的方向),在其转动前端部上,形成引导上装饰线K的筒状部121a及爪部121b。筒状部121a通过插入保持上装饰线K,而在送线部121向前后任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都可以保持上装饰线,爪部121b形成仅在前进时保持上装饰线K,在后退时可以放开的形状(例如向前方开放的形状)。另外,筒状部121a比爪部121b更靠近转动中心的外侧,从缝线供给源引出的上装饰线K从外侧插入筒状部121a中。另外,在送线部121前进时,筒状部121a到达左外缝针(将布料进给方向A设为前方时位于最左侧的缝针)101的外侧(左侧),爪部121b到达左外缝针101和左中缝针102之间。
钩部122以与送线部121的前进后退相同的定时,通过摆动转动而使其转动端部反复进行沿接近缝针101~104的右侧(图13)的方向的移动(前进)、和沿从缝针101~104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并朝向左侧离开(图14)的方向的移动(后退)。钩部122的转动前端部形成捕捉上装饰线K的钩部122a。所述的钩部122a从钩部122的底面向下方凸出,成为使锐利的前端部朝向后退方向折回的构造。由此,在钩部122前进时,可以从送线部121捕捉横穿布料的上装饰线K。
由上述结构形成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100,通过缝纫机电动机的驱动而主轴106进行旋转驱动,针棒105进行上下移动。然后,主轴106的旋转驱动经由动力传递机构130变换为摆动转动动作,并传递至摆动转动轴107,另外,第一及第二传动机构140、150与缝针101~104的上下移动同步,使送线部121及钩部122摆动转动。
另外,在即将落针之前,如图13所示,送线部121及钩部122前进,送线部121的筒状部121a到达左外缝针101的左方,爪部121b到达左外缝针101和左中缝针102之间,钩部122的钩部122a到达右外侧缝针104的右后方。由此,上装饰线K的上游部分(缝线供给源侧)K1保持在左外缝针101和左中缝针102的进给方向前侧,下游部分(布料侧)K2的线环被钩部122a捕捉,前后横穿左中缝针102和右中间缝针103之间,保持在右中间缝针103和右外侧缝针104的进给方向后侧。然后,通过在此状态下进行落针而缝入上装饰线K。
另外,如果缝针101~104上升而从布料中拔出,则如图14所示,送线部121及钩部122后退,钩部122的钩部122a从所捕捉的上装饰线K的下游部分K2的线环中脱离,钩部122进入通过送线部121后退而在从缝线供给源至刚完成的线迹之间由上装饰线K新形成的三角形线环K3中。所述钩部122在下一次前进时,钩部122a捕捉上装饰线K而形成图13的线环。然后,通过重复上述步骤而执行上装饰缝制(参照非专利文献1)。
非专利文献1:JUKI株式会社发行的「送り出し腕型飾り縫いミシン“フラツトシ一マ一”36200Seriesサ一ビスマニユアル」p.30-37,发行日期:2006年12月
发明内容
上述上装饰缝制缝纫机,与线迹变更对应而更换缝针保持器108及未图示的针板,进行针宽(各缝针的针间隔)的变更调节。此时,由于各缝针的落针位置也发生变更,所以存在上述送线部121的筒状部121a及爪部121b与缝针干涉的情况。由此,需要变更送线部121的腕部长度,但由于如果对送线部121进行上述调节,则从爪部121b至钩部122a的缝线路径改变,存在无法由钩部122捕捉缝线的情况,所以还需要变更钩部122的腕部长度。
这样,在现有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中,产生如果改变针宽,则需要更换送线部、钩部的问题。
另外,由于送线部121、钩部122、以及这两个部件的传动机构140、150全部组装在布料压脚110上而单元化,所以在变更调节针宽时,要连同布料压脚110一起进行更换,但该布料压脚110在进行安装时,需要进行左右的位置调节以及使上下移动不会发生晃动的调整。特别地,为了可以使上下移动没有晃动而顺畅地移动,要对布料压脚110的位置调整,但该调整非常困难,如果该调整不充分,则布料的阶梯部等不会追随布料压脚110的动作,成为产生缝制不良的原因。由此,在变更调节针宽时,产生需要繁杂且要求精密性的布料压脚110的位置调节的问题。
另外,如果伴随着针宽变更而落针位置发生变更,则送线部121及钩部122的摆动角度也需要变更。对于钩部122的摆动角度的变更,通过更换轴抱持部件133以变更轴抱持部件133的转动中心至球面轴承132a的中心位置的中心间距而实现。在更换所述轴抱持部件133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步骤进行,即,从布料压脚棒111拆下布料压脚110,拆下按压弹簧112,然后将布料压脚棒111从缝纫机架上拆下,将轴抱持部件133从往复杆132及摆动转动轴107上拆下,更换为与针宽对应的轴抱持部件133。另外,在更换轴抱持部件133后,产生下述问题,即,为了使摆动转动轴107以正确的相位使送线部121及钩部122动作,必须进行轴抱持部件133和摆动转动轴107之间的相位调整作业。
这样,在变更针宽的情况下,产生不仅要更换缝针保持器和针板,还需要更换其他很多部件并进行调整的繁杂作业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得即使变更针宽也不需要更换送线部和钩部,使送线部和钩部的调整变得容易,提高作业效率。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上装饰缝制缝纫机,其具有:多个缝针,其沿与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排列,上下进行往复移动;送线部及钩部,它们保持装饰线,该装饰线通过与穿过上述多个缝针的针线协同动作而形成上装饰线迹,该送线部及钩部与上述缝针的往复移动联动而进行摆动转动;摆动转动轴,其可以与上述缝纫机的主轴联动而以垂直轴线为中心摆动旋转;第一传动机构,其配置在上述摆动转动轴和送线部之间,将上述摆动转动轴的摆动转动力传递至送线部;以及第二传动机构,其配置在上述摆动转动轴和钩部之间,将上述摆动转动轴的摆动转动力传递至钩部,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调节机构,其对上述送线部的从转动中心至前端部的距离进行调节;以及第二调节机构,其对上述钩部的从转动中心至前端部的距离进行调节。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同时,上述第一调节机构具有:第一转动轴;以及第一偏心轴部,其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轴偏心地设置,支撑上述送线部,
上述第二调节机构具有:第二转动轴;以及第二偏心轴部,其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轴偏心地设置,支撑上述钩部。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同时,利用固定在上述摆动转动轴上并沿该摆动转动轴的径向延伸的腕部件、和两端与该腕部件及上述缝纫机的主轴连结的进退部件,向上述摆动转动轴施加摆动转动运动,
设置转动角度调整机构,其设置在上述腕部件和上述进退部件之间的连结部上,可以将它们的连结位置沿上述径向进行移动调节。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同时,上述转动角度调整机构具有:长孔,其沿上述径向形成在上述腕部件上;以及卡止部件,其可沿上述长孔的长度方向移动/卡止地贯穿上述长孔。
发明的效果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可以在变更调整针宽时不需要更换送线部及钩部。其结果,由于不需要伴随着送线部、钩部的更换而进行布料压脚的更换,所以可以不需要进行繁杂的布料压脚的位置调节作业。
由此,在变更缝纫机的针宽时,不需要与其相伴的部件更换或位置调节等繁杂的作业,可以容易地进行针宽调节。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可以通过对转动轴进行转动操作,与偏心量对应,调整送线部和钩部的从转动端部至转动中心的距离。由此,可以更容易地进行伴随着针宽调整的载置台和钩部的转动半径的调整作业。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产生需要伴随着针宽变更而变更载置台及钩部的摆动角度的情况下,可以仅通过连结位置的调节作业而进行摆动角度的变更调节,不需要对向摆动转动轴施加动力的动力传动机构的部件进行更换作业,可以提高作业性。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简单地进行调整,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的整体结构的斜视图。
图2缝纫机架内的主要结构的斜视图。
图3是动力传递机构的斜视图。
图4是动力传递机构的要部的放大斜视图。
图5是表示载置台、钩部及它们的传动机构的斜视图。
图6是第一(第二)传动机构的杠杆轴的支撑轴部的斜视图。
图7是第一(第二)的调节机构进行的调整动作的说明图,(A)表示转动半径较短的情况,(B)表示转动半径较长的情况。
图8是表示现有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的线迹的俯视图。
图9是现有技术的缝纫机架内的主要结构的斜视图。
图10是表示现有的布料压脚的周边结构的放大斜视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送线部、钩部及传动机构的斜视图。
图12是表示由送线部和钩部对上装饰线进行保持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由送线部和钩部对上装饰线进行保持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表示送线部位于最前方的状态。
图14是表示由送线部和钩部对上装饰线进行保持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表示送线部位于最后方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基于图1至图7,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10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现有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10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上装饰缝制缝纫机10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上述针棒105、布料压脚110、布料压脚棒111、按压弹簧112、送线部121、钩部122、主轴106、以及摆动转动轴107,另外,还具有:动力传递机构30,其从主轴106向摆动转动轴107传递动力;第一传动机构40,其从摆动转动轴107向送线部121传递摆动转动力;第二传动机构50,其从摆动转动轴107向钩部122传递摆动转动力;第一调节机构70,其对送线部121的从转动端部至转动中心的距离进行调节;以及第二调节机构80,其对钩部122的从转动端部至转动中心的距离进行调节,上述结构全部保持在缝纫机架20内。
另外,该上装饰缝制缝纫机10也是送出腕型装饰缝制缝纫机(平缝式),沿缝纫机架20的底座部21进行被缝制物即布料的进给,在缝制作业时,由于作业者从纵向机体部22侧进行缝制作业,所以为了容易观察其手上动作,缝纫机架20形成其底座部21和臂部23不重合的形状。即,设置为以纵向机体部22为中心而底座部21和臂部23向不同的方向延伸,臂部23在中途弯曲而其前端部位于底座部21的前端部的正上方。
(动力传递机构)
在图3、图4中,向摆动转动轴107施加摆动转动的动力传递机构30,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偏心凸轮31,其固定安装在主轴106上;凸轮随动件34,其可旋转地插入并保持该偏心凸轮31;轴抱持部件33,其固定在摆动转动轴107的上端部上;转动角度调整机构35,其调节摆动转动轴107的摆动转动角度;以及往复杆32,其经由该转动角度调整机构35,将固定在摆动转动轴107上的轴抱持部件33和支撑在主轴106上的凸轮随动件34连结。即,往复杆32的两端连结摆动转动轴107和主轴106。
凸轮随动件34可旋转地支撑偏心凸轮31,在主轴106旋转时,利用偏心凸轮31进行旋转运动。
轴抱持部件33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摆动转动轴107的上端部。
往复杆32在两端部上设置球面轴承32a,经由该球面轴承32a连结凸轮随动件34和轴抱持部件33。
延伸部(转动腕部)36与轴抱持部件33一体地形成,并沿摆动转动轴107的径向延伸,在延伸部36上沿其延伸方向(摆动转动轴107的径向)形成长孔36a,螺纹轴37贯穿往复杆32的球面轴承32a,进而插入长孔36a中,通过紧固螺母38而进行连结。
往复杆32由于在其两端部具有球面轴承32a,所以在凸轮随动件34进行转动运动时,仅对轴抱持部件33侧传递沿往复杆32的长度方向的往复位移。
另外,螺纹轴37可以通过旋松设置在其下端部上的螺母38而沿长孔36a任意地进行位置调节,通过紧固螺母38而可以固定在任意位置上。由螺纹轴37及螺母38构成卡止部件。
由此,如果将螺纹轴37靠近延伸部36的转动半径内侧进行固定,则由于从轴抱持部件33的转动中心至球面轴承32a的中心的中心间距离变短,所以可以使往复杆32的往复运动导致的摆动转动轴107的摆动转动角度变大,如果将螺纹轴37靠近延伸部36的摆动半径外侧进行固定,则由于轴抱持部件33的转动中心至球面轴承32a的中心的中心间距离变长,所以可以使往复杆32的往复运动导致的摆动转动轴107的摆动转动角度减小。即,可以通过螺纹轴37的位置调节,任意调节摆动转动轴107的转动角度幅度。由此,通过长孔36a、螺纹轴37及螺母38构成转动角度调整机构35。
在图5中,第一传动机构40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转动臂141,其与摆动转动轴107的下端部连结;传动连杆142,其一端部与转动臂141的转动端部连结;以及杠杆轴43,其杠杆前端与传动连杆142的另一端部连结。
杠杆轴43由以下单独的部件构成:作为第一转动轴的支撑轴43a,其以轴心沿上下方向的状态可转动地支撑在布料压脚110上;以及腕部件43b,其以可以从支撑轴43a的上端部沿与该支撑轴43a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支撑轴43a的下端部经由对送线部121的转动前端部的转动半径进行调节的第一调节机构70,与送线部121的基端部连结。
根据所述的结构,第一传动机构40构成一节为摆动转动轴107的四节连杆机构,成为与摆动转动轴107同步而将其摆动转动传递至送线部121的构造。
第二传动机构50形成与第一传动机构共同使用转动臂141的结构,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转动臂141;传动连杆152,其一端部与转动臂141的转动端部连结;以及杠杆轴53,其杠杆前端与传动连杆152的另一端部连结。
杠杆轴53形成为具有:作为第二转动轴的支撑轴53a,其以轴心沿上下方向的状态可转动地支撑在布料压脚110上;以及杠杆部53b,其以可以从支撑轴53a的上端部沿与支撑轴53a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支撑轴53a的下端部经由对钩部122的转动前端部的转动半径进行调节的第二调节机构80,与钩部122的基端部连结。
第二传动机构50也具有与第一传动机构40相同的构造,构成为一节为摆动转动轴107的四节连杆机构,形成与摆动转动轴107同步而将其摆动转动传递至钩部122的构造。
(第一及第二调节机构)
在图6、图7中,第一调节机构70具有:第一及第二平面部71、72,其形成于上述第一传动机构40的支撑轴43a的外周上端部;紧固螺钉73,其可以选择腕部件43b相对于支撑轴43a的相对角度而固定;作为第一偏心轴部的偏心轴部74,其与支撑轴43a的下端部一体地形成,嵌入安装并支撑送线部121的基部;以及紧固螺钉75,其可以将送线部121相对于偏心轴部74以任意角度进行固定。另外,第二调节机构80具有与第一调节机构70相同的机构,其具有:第一及第二平面部81、82;紧固螺钉83;作为第二偏心轴部的偏心轴部84,其嵌入安装并支撑钩部122的基部;以及紧固螺钉85。
如图7所示,由于偏心轴部74(84)相对于支撑轴43a(53a)的中心线偏心,所以如果保持以支撑轴43a(53a)为中心的腕部件43b(53b)和送线部121(钩部122)所成的角度不变而支撑轴43a(53a)旋转,则与其下端部连结的送线部121(钩部122)的前端部至转动中心(支撑轴43a(53a))的距离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假定将针宽变更为两个种类,所以需要使送线部121及钩部122的转动半径长度可以切换为两种。由此,在支撑轴43a(53a)的上端部设置两个平面部71、72(81、82),可以针对各个平面部,通过紧固螺钉73(83)选择性地固定支撑轴43a(53a)相对于腕部件43b(53b)的两种轴心角度。
其结果,在保持以支撑轴43a(53a)为中心的腕部件43b(53b)和送线部121(钩部122)所成的角度的情况下,如果通过紧固螺钉73(83)紧固在平面部71(81)上而将轴心角度固定,则送线部121(钩部122)的转动半径(从转动中心至转动前端部的距离)设为L1,如果通过紧固螺钉73(83)紧固在平面部72(82)上而将轴心角度固定,则送线部121(钩部122)的转动半径设为L2。
另外,为了容易进行轴心角度切换,对支撑轴43a(53a)的上端面进行形成狭缝76(86)等的加工,从而可以利用工具进行旋转操作。
另外,各平面部71、72(81、82)的位置、偏心轴部74(84)的偏心量可以与针宽的调节量对应而适当地设定。另外,平面部并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更多地设置,也可以不设置为平面,而是在周面上任意地选择角度。
(上装饰缝制缝纫机的动作说明)
上装饰缝制缝纫机10的缝制动作与上述现有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10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这里,针对伴随着针宽切换而进行的各部分的设定切换作业进行说明。
如果通过更换缝针保持器108而切换针宽,则首先,对固定在主轴106上的滑轮(未图示)进行旋转操作,使之成为送线部121位于最前方位置的相位。然后,为了可以与针宽变更导致的各缝针101~104的位置变化对应,进行送线部121及钩部122的转动半径的调节。即,在保持以支撑轴43a(53a)为中心的腕部件43b(53b)和送线部121(钩部122)所成的角度的状态下,旋松紧固螺钉73、83、75、85,使用工具对支撑轴43a、53a进行180°旋转操作。其结果,送线部121和钩部122分别进行转动半径的切换。在切换后,将紧固螺钉73、83、75、85紧固。
然后,通过转动角度调整机构35调节送线部121及钩部122的转动行程。即,旋松转动角度调节机构35的螺母38,使螺纹轴37沿延伸部36的长孔36a移动。由此,由于送线部121及钩部122的最前方位置、最后方位置、转动行程变化,所以将螺纹轴37定位在适当的位置上,紧固螺母38而进行固定。
由此,由针宽变更引起的各部分的调整结束。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由上述结构形成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10中,由于具有:第一调节机构70,其可以调节送线部121的从转动前端部至转动中心的距离;以及第二调节机构80,其可以调节钩部122的从转动前端部至转动中心的距离,所以在针宽的变更调节时,可以不需要更换送线部121及钩部122。其结果,由于不需要伴随着送线部121、钩部122的更换而更换布料压脚,所以可以不需要繁杂的布料压脚的位置调节作业。
另外,由于分别轴支撑送线部121及钩部122的支撑轴43a、53a,经由与相对于其转动中心偏心的偏心轴部74、84,分别与送线部121和钩部122连结,所以可以通过旋转操作各支撑轴43a、53a,与偏心量对应而调整送线部121和钩部122的转动半径。由此,可以更容易地进行伴随针宽调整的送线部和钩部的转动半径的调整作业。
由此,在变更缝纫机的针宽时,不需要与其相伴的部件更换及位置调节等繁杂的作业,可以容易地进行针宽调节。
另外,上装饰缝制缝纫机10,由于设置有转动角度调整机构35,其可以在驱动传递机构30的连结杆32和延伸部36之间,将它们的连结位置沿半径方向进行调节,所以在需要伴随着针宽变更而进行送线部121及钩部122的转动行程的变更的情况下,可以仅通过螺纹轴37和螺母38的紧固操作而变更调节转动角度,不需要对向摆动转动轴107施加动力的部件的更换作业,可以提高作业性。
(其他)
在上装饰缝制缝纫机10中,通过更换缝针保持器108实施针宽的变更,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使各缝针101~104可以相对于缝针保持器进行移动调节的构造。
另外,送线部121和钩部122经由主轴106而得到来自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动作的动力,但也可以具有独立的共同或单独的驱动源。
另外,第一及第二调节机构70、80均可以利用偏心轴部74、84对送线部121和钩部122的转动半径进行调节,但只要可以调整转动半径的长度即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固定单元,其使送线部121(钩部122)可以相对于支撑轴43a(53a),沿在其转动半径上发生位移的方向滑动,并在任意的位置进行固定。
另外,对于摆动转动轴107的摆动转动角度进行调节的转动角度调整机构35也相同。例如,在转动角度调整机构35中,通过螺纹轴37的滑动操作而对延伸部36的转动半径进行调整,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偏心凸轮构造而对转动半径进行变更调节。
Claims (3)
1.一种上装饰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多个缝针,其沿与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排列,上下进行往复移动;
送线部及钩部,它们保持装饰线,该装饰线通过与穿过上述多个缝针的针线协同动作而形成上装饰线迹,该送线部及钩部与上述缝针的往复移动联动而进行摆动转动;
摆动转动轴,其可以与上述缝纫机的主轴联动而以垂直轴线为中心摆动旋转;
第一传动机构,其配置在上述摆动转动轴和送线部之间,将上述摆动转动轴的摆动转动力传递至送线部;以及
第二传动机构,其配置在上述摆动转动轴和钩部之间,将上述摆动转动轴的摆动转动力传递至钩部,
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调节机构,其对上述送线部的从转动中心至前端部的距离进行调节;以及
第二调节机构,其对上述钩部的从转动中心至前端部的距离进行调节,
上述第一调节机构具有:第一转动轴;以及第一偏心轴部,其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轴偏心地设置,支撑上述送线部,
上述第二调节机构具有:第二转动轴;以及第二偏心轴部,其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轴偏心地设置,支撑上述钩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利用固定在上述摆动转动轴上并沿该摆动转动轴的径向延伸的腕部件、和两端与该腕部件及上述缝纫机的主轴连结的进退部件,向上述摆动转动轴施加摆动转动运动,
设置转动角度调整机构,其设置在上述腕部件和上述进退部件之间的连结部上,可以将它们的连结位置沿上述径向进行移动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装饰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角度调整机构具有:长孔,其沿上述径向形成在上述腕部件上;以及卡止部件,其贯穿上述长孔,可沿上述长孔的长度方向移动/卡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05382 | 2008-04-15 | ||
JP2008105382A JP5197120B2 (ja) | 2008-04-15 | 2008-04-15 | 上飾り縫いミシン |
JP2008-105382 | 2008-04-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60719A CN101560719A (zh) | 2009-10-21 |
CN101560719B true CN101560719B (zh) | 2013-05-29 |
Family
ID=41219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13493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60719B (zh) | 2008-04-15 | 2009-04-15 | 上装饰缝制缝纫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197120B2 (zh) |
CN (1) | CN101560719B (zh) |
TW (1) | TWI46158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517982B1 (ko) * | 2013-04-24 | 2015-05-06 | 조이현 | 미싱 |
CN108018657B (zh) * | 2018-01-25 | 2021-04-02 | 兰明吾 | 一种铆钉装饰片材的缝制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01655A (en) * | 1996-09-12 | 1999-05-11 | Juki Corporation | Multi-thread chain switch sewing machine |
CN2392795Y (zh) * | 1999-10-22 | 2000-08-23 | 张锡良 | 电脑绗缝机针压板运行机构 |
CN2644455Y (zh) * | 2003-09-12 | 2004-09-29 | 精机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 缝纫机装饰线驱动机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41909Y2 (ja) * | 1983-06-21 | 1985-12-20 | グンゼ株式会社 | 偏平縫いミシン |
JPS62114591A (ja) * | 1985-11-14 | 1987-05-26 | ペガサス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 飾り縫いミシンの上飾り糸用ル−パ |
JP2003038872A (ja) * | 2001-07-30 | 2003-02-12 | Aisin Seiki Co Ltd | 飾り縫いミシン |
TWM240454U (en) * | 2003-08-22 | 2004-08-11 | Ching Chi Machine Co Ltd | Driving mechanism for decoration thread of sewing machine |
-
2008
- 2008-04-15 JP JP2008105382A patent/JP519712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4-14 TW TW098112290A patent/TWI461583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4-15 CN CN 200910134930 patent/CN10156071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01655A (en) * | 1996-09-12 | 1999-05-11 | Juki Corporation | Multi-thread chain switch sewing machine |
CN2392795Y (zh) * | 1999-10-22 | 2000-08-23 | 张锡良 | 电脑绗缝机针压板运行机构 |
CN2644455Y (zh) * | 2003-09-12 | 2004-09-29 | 精机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 缝纫机装饰线驱动机构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昭62-114591A 1987.05.26 |
JP特开2003-38872A 2003.02.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60719A (zh) | 2009-10-21 |
TWI461583B (zh) | 2014-11-21 |
JP2009254492A (ja) | 2009-11-05 |
JP5197120B2 (ja) | 2013-05-15 |
TW201009150A (en) | 2010-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45718A (zh) | 双针切换式花样缝纫机 | |
US3847097A (en) | Device for making braid openings in cutout pieces of garments | |
CN103374797B (zh) | 缝纫机 | |
CN101545182A (zh) | 环缝缝纫机 | |
CN101560719B (zh) | 上装饰缝制缝纫机 | |
CN103194860B (zh) |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 |
US20170283997A1 (en) | Linking device and machine comprising said device | |
US3285210A (en) | Looper drive for chain stitch sewing machines | |
CN107761258A (zh) | 一种缝纫机的送布调节机构 | |
US4075954A (en) | Device for making braid openings in cuts of garments | |
KR100665307B1 (ko) | 시퀸 이송장치 | |
CN108251974B (zh) | 高头柱型的多针缝纫机 | |
JP5084296B2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JPH08131678A (ja) | 上送りミシン | |
JP2000300876A (ja) | ミシンの間欠布送り装置 | |
US2989018A (en) | Method for operating on sweater blanks | |
JPH0280081A (ja) | ミシン | |
CN101275346A (zh) | 缝纫机的针摆动装置 | |
CN101353850A (zh) | 缝纫机 | |
US1370473A (en) | Button-sewing machine | |
CN101250797B (zh) | 缝纫机的上打环器驱动机构 | |
GB1158695A (en) | Stitching Machine | |
CN201722507U (zh) | 针板 | |
CN221522996U (zh) | 一种滚进式口边缝纫机 | |
US332676A (en) | Button-hole attachment for sewing-machin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