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7632A -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程序和无线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程序和无线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7632A
CN101557632A CNA2009101333792A CN200910133379A CN101557632A CN 101557632 A CN101557632 A CN 101557632A CN A2009101333792 A CNA2009101333792 A CN A2009101333792A CN 200910133379 A CN200910133379 A CN 200910133379A CN 101557632 A CN101557632 A CN 1015576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fc
telecom equipment
wireless telecom
frequency
sign indic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333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菅谷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57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76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程序和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包括:多个接收部分,分别接收基于从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中设置的各频率使用方法传输的无线信号;以及设置部分,分别对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设置所述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之一。所述设置部分基于在所述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中的无线信号接收结果,来改变所述多个接收部分的频率使用方法。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程序和无线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程序和无线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基于多频带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指定的频率来进行无线通信。例如,使用复数个频率的系统的一个例子是使用所使用频率随时间过去而变化的跳频模式。
此外,存在形成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设备进行扫描以识别正在附近使用的跳频模式的情况。例如:在WiMedia Distributed MAC Layer规范中,为了在初始操作时识别附近其它的无线通信设备,该规范已经建议无线通信设备优选使用全部跳频模式进行扫描。
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JP-A-2007-158485中公开了由无线通信设备进行的频率使用方法扫描操作,诸如跳频模式扫描等。更具体地,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JP-A-2007-158485中公开了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它执行其它频率使用方法的扫描,而不对正常使用的频率使用方法进行操作。
发明内容
然而,当通过每次改变一个跳频模式来进行扫描操作时,随着跳频模式数目的增加,扫描所需的时间大大增加。
本发明解决上面描述的问题,并提供一种新的、改进的、能够高效地检测正在附近使用的频率使用方法的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程序和无线通信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多个接收部分,分别接收基于从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中设置的各频率使用方法传输的无线信号;以及设置部分,分别对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设置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之一。更具体地,设置部分基于在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中的无线信号接收结果,来改变多个接收部分的频率使用方法。
利用这种结构,设置部分基于指示无线信号是否已经由多个接收部分接收的结果,对多个接收部分设置频率使用方法。多个接收部分中的每一个接收部分接收基于由设置部分所设置的频率使用方法进行传输的无线信号。
设置部分可以连续地在已经接收到无线信号的接收部分中设置相同的频率使用方法,并且可以在未接收到无线信号的接收部分中设置与先前设置的频率使用方法不同的频率使用方法。
当已经接收到无线信号的接收部分的数目超过预定数目时,设置部分可以改变接收部分中已经接收到无线信号的一个接收部分上的频率使用方法。
在分别在多个接收部分的任意一个接收部分中按顺序设置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中的一个之后,设置部分可以对多个接收部分中的一个接收部分重设与在按顺序设置了多个频率使用方法时由接收部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相对应的频率使用方法。
在分别在多个接收部分的任意一个接收部分中按顺序设置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中的一个之后,设置部分按顺序对多个接收部分重设与在按顺序设置了多个频率使用方法时没有由多个接收部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相对应的频率使用方法。
无线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使用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之一来传输无线信号的传输部分。利用这种结构,设置部分可以对多个接收部分中的各接收部分的一个设置由传输部分使用的频率使用方法,并且可以按顺序对其它接收部分设置与由传输部分使用的频率使用方法不同的频率使用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步骤:对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设置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之一;以及基于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中无线信号的接收结果来改变多个接收部分的频率使用方法。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程序,包括使计算机作为如下部分发挥功能的指令:多个接收部分,分别接收基于从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中设置的各频率使用方法传输的无线信号;以及设置部分,分别对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设置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之一,并且,基于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中的无线信号接收结果,改变多个接收部分的频率使用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多个无线通信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中的每一个包括:多个接收部分,分别接收基于从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中设置的各频率使用方法传输的无线信号,以及设置部分,分别对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设置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之一,并且,基于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受部分中的无线信号接收结果,改变多个接收部分的频率使用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可以高效地检测正在附近使用的频率使用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子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超帧结构例子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每个无线通信设备为自身设置的各个信标时隙位置的概念图;
图4是示出多频带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的频率使用方法配置的说明图;
图5A是示出时频码(TFC)1的跳频模式的说明图;
图5B是示出TFC 2跳频模式的说明图;
图5C是示出TFC 3跳频模式的说明图;
图5D是示出TFC 4跳频模式的说明图;
图5E是示出TFC 5跳频模式的说明图;
图5F是示出TFC 6跳频模式的说明图;
图5G是示出TFC 7跳频模式的说明图;
图5H是示出TFC 8跳频模式的说明图;
图5I是示出TFC 9跳频模式的说明图;
图5J是示出TFC 10跳频模式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关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状态改变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关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进行的扫描操作流程的时序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状态改变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信标帧结构例子的说明图;
图11是说明图,示出为了在电源接通时进行扫描,由TFC设置部分进行的TFC码设置的第一个例子;
图12是说明图,示出为了在电源接通时进行扫描,由TFC设置部分进行的TFC码设置的第二个例子;
图13是说明图,示出为了在电源接通时进行扫描,由TFC设置部分进行的TFC码设置的第三个例子;
图14是说明图,示出为了在电源接通时进行扫描,由TFC设置部分进行的TFC码设置的第四个例子;
图15是示出电源接通时无线通信设备的工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由TFC设置部分为正常操作确定TFC码的操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无线通信设备正常操作流程的流程图;以及
图18是示出由无线通信设备改变TFC码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基本相同功能和构造的构造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对这些构造元件的重复说明。
将按下面所示顺序说明用于实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1.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述
1-1.无线通信系统结构例子
1-2.分时控制
1-3.TFC码
2.本实施例的背景
3.本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3-1.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结构
3-2.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操作
4.结论
1.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述
1-1.无线通信系统结构例子
首先,将参考图1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结构例子。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结构例子的说明图。图1中的圆示出无线通信设备10A到10G。由虚线表示的区域示出各个无线通信设备10A到10G可以在其中进行通信的无线电波可达范围12A到12G。
更具体地,无线通信设备10A可以与包括在无线通信设备10A的无线电波可达范围12A内的无线通信设备10B进行通信。无线通信设备10B可以与包括在无线通信设备10B的无线电波可达范围12B内的无线通信设备10A和10C进行通信。相似地,无线通信设备10C可以与无线通信设备10B、10D、10F和10G进行通信。无线通信设备10D可以与无线通信设备10C、10E和10F进行通信。无线通信设备10E可以与无线通信设备10D进行通信。
此外,无线通信设备10F可以与包括在无线通信设备10F的无线电波可达范围12F内的无线通信设备10C、10D和10G进行通信。相似地,无线通信设备10G可以与无线通信设备10C和10F进行通信。
上述无线通信设备10A到10G以预定周期发送和接收作为通信管理信息例子的信标,并且形成自主分布式无线网络(自组织网络)。因此,形成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设备10A到10G可以发送和接收各种类型的数据。各种类型的数据可以包括诸如音乐、演讲、广播节目等的音频数据,诸如电影、电视节目、电视节目、视频节目、照片、文档、绘画、图表等的可视数据,以及诸如游戏、软件等的任何其它类型的数据。
注意,在下文的描述中,当无需在无线通信设备10A到10G之间进行具体区分时,将单独使用术语无线通信设备10。此外,当无需在无线电波可达范围12A到12G之间进行具体区分时,将使用统称术语无线电波可达范围12。此外,图1示出了无线通信系统1并也示出了无线网络。因此,可以理解成术语无线通信系统1和无线网络可以差不多同义使用。然而,通常,术语网络表示一种除包括节点(无线通信设备)之外还包括链路的结构。因此,由于无线网络除包括无线通信设备10A到10G之外还包括链路,因而也可以理解成无线网络不同于无线通信系统1。
此外,每个无线通信设备10可以是任何信息处理设备,诸如个人计算机(PC)、家庭图像处理设备(DVD记录器、录像机等)、移动电话、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HS)、移动音乐播放设备、移动图像处理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家庭游戏控制台、移动游戏机、家用电器等。
1-2.分时控制
上面描述了自主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1结构的一个例子。接着,将参考图2描述用于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分时控制的超帧。
图2是示出超帧结构例子的说明图。以预定时间(例如65毫秒)限定超帧循环,并将其分成256个介质访问时隙(MAS)。形成一个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设备10将超帧循环均分为指定周期帧,上述划分后的MAS被用作传送消息的单位。
另外,在超帧的头部处存在信标周期(BP),该信标周期用作用于使用信标(信标信号)发送和接收管理信息的管理区,并以指定间隔设置信标时隙(BS)。每个无线通信设备10设有唯一的信标时隙,并且可以与附近的无线通信设备10交换用于执行网络管理或访问控制的参数。图2示出设置9个信标时隙(即BS0到BS8)作为信标周期的例子。注意,未设为信标周期的周期正常地用作数据传输区。
图3是示出信标时隙位置的概念图,在无线通信设备10A到无线通信设备10G构成一个无线通信系统的情况下,每个无线通信设备为自身设置该信标时隙位置。这里,图3示出这样的状态:在形成一个无线通信系统1的全部无线通信设备10已经互相通知关于未占用的信标时隙之后,每个无线通信设备10已经选出其将要使用的信标时隙。
在图3所示例子中,无线通信设备10A使用BS3发送其信标,且无线通信设备10B使用BS5发送其信标。相似地,无线通信设备10C使用BS2发送其信标,且无线通信设备10D使用BS3发送其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E使用BS5发送其信标。此外,无线通信设备10F使用BS4发送其信标,且无线通信设备10G使用BS6发送其信标。
在图3所示例子中,无线通信设备10A和无线通信设备10D共享共享的BS3的使用,无线通信设备10B和无线通信设备10E共享共享的BS5的使用。然而,无线通信设备10A和无线通信设备10D相互离开3跳(hop)或更多,无线通信设备10B和无线通信设备10E也相互离开3跳或更多。因此,假设多个无线通信设备可以在没有任何实践问题的情况下使用共享的BS。
注意,为了无线通信设备可以再新加入无线通信系统1,可以根据需要保留BS0、BS1、BS7和BS8。通常,在每个无线通信设备10的信标时隙之后提供指定数量的空闲信标时隙。在无线通信设备新加入无线通信系统1的情况下提供空闲信标时隙。
1.3TFC码
接着,将参考图4和图5描述时频码(TFC)。
图4是示出多频带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的频率频率使用方法的结构的说明图。如图4所示,在Wimedia Alliance Multi Band OFDMPHY规范中,定义了14个子频带,每个子频带具有528MHz的带宽,在3.1GHz和10.6GHz之间分配这14个子频带。
另外,通过从低频子频带开始按顺序将3个子频带划为1组来形成频带组1、频带组2、频带组3和频带组4。剩余的2个子频带形成频带组5。
通过改变上述每个频带组的跳频模式,可以配置图5A到5J所示的多个TFC码1到10。
图5A到图5J是说明图,各自示出每个TFC码的跳频模式的例子。更具体地,图5A示出TFC 1的跳频模式,图5B示出TFC 2的跳频模式,图5C示出TFC 3的跳频模式,图5D示出TFC 4的跳频模式,图5E示出TFC 5的跳频模式,图5F示出TFC 6的跳频模式,图5G示出TFC 7的跳频模式,图5H示出TFC 8的跳频模式,图5I示出TFC 9的跳频模式,图5J示出TFC 10的跳频模式。
跳频模式由称作TFC的信道(频率使用方法)码定义。例如,当频率使用方法是TFC 1时,所使用的子频带根据如图5A所示的子频带1、子频带2、子频带3、子频带1、子频带2、子频带3的规则而改变。注意,在形成某一频带组的子频带中,具有最低频率带的子频带可以是子频带1,具有最高频率带的子频带可以是子频带3,而子频带1和子频带3之间的中间子频带可以是子频带2。
另外,当频率使用方法是TFC 2时,所使用的子频带根据如图5B所示的子频带1、子频带3、子频带2、子频带1、子频带3、子频带2的规则而改变。
当频率使用方法是TFC 3时,所使用的子频带根据如图5C所示的子频带1、子频带1、子频带2,子频带2、子频带3、子频带3的规则而改变。相似地,当频率使用方法是TFC 4时,所使用的子频带根据如图5D所示的子频带1、子频带1、子频带3、子频带3、子频带2、子频带2的规则而改变。
在多频带OFDM系统中,预设相同的子频带被连续使用的模式,诸如TFC 5到TFC 7。
例如,当频率使用方法是TFC 5时,子频带1被连续使用,如图5E所示。当频率使用方法是TFC 6时,子频带2被连续使用,如图5F所示。相似地,当频率使用方法是TFC 7时,子频带3被连续使用,如图5G所示。
另外,预设诸如TFC 8到TFC 10的在两个子频带之间进行跳频的模式。
更具体地,如图5H所示,当频率使用方法是TFC 8时,仅仅交替使用子频带1和子频带2。此外,如图5I所示,当频率使用方法是TFC 9时,仅仅交替使用子频带1和子频带3。相似地,如图5J所示,当频率使用方法是TFC 10时,仅仅交替使用子频带2和子频带3。以这种方式,由设置的TFC码确定要使用的跳频模式。
此外,在已使用的TFC码中预设与每个TFC码相对应的指定前导序列(preamble sequence)。前导码(preamble)是附到被发送/接收的信号的同步信号。注意,图5A到图5J所示的方框可以是一个OFDM符号,或可以是以312.5ns持续时间间隔发送的数据。
2.本实施例的背景
上面参考图1到图5简要说明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接下来,将参考图6和图7说明本实施例的背景。
在WiMedia Distributed MAC Layer规范中,规定当无线通信设备开始工作时,期望它们对全部TFC码进行扫描,以确定在附近存在其它的无线通信设备。此外,需要在超过超帧循环的时段内执行每个TFC扫描。
此外,当无线通信设备选择一个TFC并形成网络时,当网络中DRP保留数目增加并且网络连续工作困难时,可以扫描其它的TFC码并且可以依据扫描结果切换TFC码。如图6所示,已经总结了涉及本实施例的这种状态改变。
图6是示出涉及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状态改变的说明图。如图6所示,当电源被切断时,涉及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处于状态ST0。当电源被接通时,涉及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状态变成ST1,其中进行每个TFC扫描。然后,当涉及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依据扫描结果选择TFC码时,它改变到状态ST2,在该状态下它在网络中正常工作。
在状态ST2下,如果存在重设网络结构的请求,或者如果TFC码由于网络等的拥塞而改变,则涉及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运行到状态ST1,在该状态下,其进行每一个TFC扫描。此外,如果在状态ST2中电源被中断,则涉及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运行到状态ST0。
以这种方式,涉及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在多种情况下都需要执行每一个TFC扫描。然而,如上所述,例如当存在10种TFC码时,至少在进行扫描操作时,涉及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需要切换TFC码大约10次,如图7所示。
图7是示出由涉及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进行的扫描操作的流程的序列图。图7示出在执行扫描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80附近,存在使用TFC 3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82和使用TFC 7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84的操作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无线通信设备80首先选择TFC 1并且在例如预定数量的超帧循环中执行TFC 1扫描(步骤S802)。然而,周边的无线通信设备82正使用TFC 3发送信标,而无线通信设备84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因此无线通信设备80不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82和无线通信设备84的无线信号。
然后,无线通信设备80选择TFC 2并且在例如预定数量的超帧循环中执行TFC 2扫描(步骤S804)。然而,周边的无线通信设备82正使用TFC 3发送信标,而无线通信设备84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因此无线通信设备80不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82和无线通信设备84的无线信号。
另外,无线通信设备80选择TFC 3并且在例如预定数量的超帧循环中执行TFC 3扫描(步骤S806)。此时,因为无线通信设备82正使用TFC3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80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82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82的存在(步骤S807)。
同样地,无线通信设备80按顺序选择TFC 4到TFC 10,并且按顺序执行TFC 4到TFC 10的扫描(步骤S808到步骤S820)。此时,当使用TFC 7进行扫描时,无线通信设备80接收由无线通信设备84发送的信标,并检测无线通信设备84的存在(步骤S815)。然后,无线通信设备80依据每个TFC的扫描的结果确定使用哪个TFC码(步骤S822)。
这样,当例如存在10种TFC码时,关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需要超过10个超帧循环的时间周期来执行扫描操作。出于该原因,从电源接通时刻开始,无线通信设备需要若干秒的时间来确定附近的其它无线通信设备的存在,为自己的设备选择实际使用哪个TFC,然后开始无线网络操作。此外,为了准确地确定其它无线通信设备的存在,需要在三到四个超帧循环上进行每个TFC扫描。
此外,当切换到另一个TFC码时,关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预先进行扫描,如图6中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需要暂时停止使用现有TFC码的操作,这样损害了网络的平稳操作。
按照上述环境,已经创建了无线通信设备10。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可以快速地执行每个TFC扫描,并且可以在持续正常操作的同时进行扫描操作。下面,将详细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
3.本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3-1.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如图8中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包括:扫描控制部分101、TFC码设置部分102、天线103、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第一基带解调器107、第二基带解调器108、信标信息分析部分109、信息存储部分110、信标周期管理部分111、信标信息产生部分112、基带调制器113、无线传输部分114、接收数据存储部分115、接口116和传输数据存储部分117。
扫描控制部分101通过无线通信设备10执行每个TFC扫描。TFC码设置部分102起设置部分的作用,在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和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中设置引起扫描执行的TFC前导码。注意,前导码具有为每个TFC定义的信号模式,并且被用作附着在无线信号开始处的同步信号。下面,将参考图9说明由扫描控制部分101和TFC码设置部分102的这种操作引起的无线通信设备10的状态改变。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的状态改变的说明图。如图9所示,当电源被切断时无线通信设备10处于状态ST0。当电源接通时,无线通信设备10基于由扫描控制部分101的控制运行到状态ST1,并且执行每个TFC扫描。在本实施例中,因为TFC码设置部分102在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和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中设置不同的TFC码,所以有可能并行扫描多个TFC码。
然后,当由TFC码设置部分102依据扫描结果选择了TFC码时,无线通信设备10运行到状态ST2,在该状态下它在网络中正常工作。在状态ST2下,如果需要重设网络结构,则基于扫描控制部分101的控制,无线通信设备10运行到状态ST1,在该状态下它执行每个TFC扫描。此外,如果在状态ST2中电源被中断,则无线通信设备10运行到状态ST0。
另一方面,当无线通信设备10由于高干扰水平或者带宽缺乏等而改变TFC码时,基于扫描控制部分101的控制,无线通信设备10运行到状态ST3,在这种状态下,它在保持正常操作的同时执行扫描操作。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可以在不停止正常网络操作的情况下执行扫描操作。然后,当TFC码设置部分102依据扫描结果选择TFC码时,无线通信设备10再次运行到状态ST2,在该状态下它在网络中正常工作。
注意,扫描操作对应于这样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在预定时段处于准备状态,等待使用已设置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中的TFC码进行传输的无线信号的接收。
返回到参考图8对无线通信设备10的说明,天线103是与附近其它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接口。天线103将从附近其它无线通信设备发送的已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将电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发送该无线信号等。
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作为检测与由TFC码设置部分102设置的TFC码相对应的前导码的接收部分来工作。以同样的方式,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和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也检测与由TFC码设置部分102设置的TFC码相对应的前导码。
当已经由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或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检测到前导时,第一基带解调器107解调跟随前导码的数据。相似地,当已经由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或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检测到前导码时,第二基带解调器108解调跟随前导码的数据。
信标信息分析部分109分析包括在由第一基带解调器107或第二基带解调器108解调的信标中的信息。这里,参考图10说明信标帧的结构。
图10是示出信标帧结构例子的说明图。如图10所示,信标包括:PHY头(PH)60、MAC头61、头校验序列(HCS)62、信标负载63和帧检查序列(FCS)64。
如图10所示,MAC头61包括帧控制信息611、在接收端识别无线通信设备的目的地址612、在发送端识别无线通信设备的源地址613、诸如序列号的序列控制信息614,以及描述存取控制所需参数的存取控制信息615。
信标负载63包括信标参数631、信标周期占用信息元素632、第一信息元素633和第N信息元素634。注意,这里的“N”表示通过被附到每个信标发送的信息元素的数目。对于每个发送的信标,“N”可以取不同的值。此外,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每个信息元素,以构成信标帧。
信息存储部分110存储如在这类信标中描述的关于周边无线通信设备的信息(例如,信标时隙、工作状态、保留状态)。然后,基于存储在信息存储部分110中的关于周边无线通信设备的信息,信标周期管理部分111选择和管理与周边无线通信设备等不冲突的信标时隙。
信标信息产生部分112产生参考图10所述的信标。然后,基带调制器113调制由信标信息产生部分112产生的信标,并且也调制存储在传输数据存储部分117中的数据。然后,无线通信部分114根据预定的TFC码执行从天线103发送已调制数据所需的处理。注意,无线通信部分114用作使用由TFC码设置部分102设置的TFC码执行传输处理的传输部分。
接收数据存储部分115存储由第一基带解调器107解调的数据或者由第二基带解调器108解调的数据。接口116接收存储在接收数据存储部分115中的已接收数据,并将其传输到连接的应用设备,并且也从应用设备接收要存储在传输数据存储部分117中的传输数据。传输数据存储部分117存储经由接口116从应用设备获得的传输数据。
接下来,将参考图11到图14说明扫描时由TFC码设置部分102进行TFC码设置的例子。
第一示例
图11是说明图,示出为了当电源接通时执行扫描,由TFC码设置部分102进行的TFC码设置的第一个例子。图11中的例子示出这样的情形:在执行扫描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10附近,是使用TFC 3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20和使用TFC 7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20′。
在这种情况下,无线通信设备10的TFC码设置部分102分别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的每一个中设置TFC 1-3,使它们执行TFC 1-3扫描(步骤S202)。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3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因此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的存在(步骤S204)。然后,将信标中描述的信息存储在信息存储部分110中。
然后,TFC码设置部分102分别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的每一个中设置TFC 4-6,并使它们执行TFC 4-6扫描(步骤S206)。然而,因为周边的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3发送信标并且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所以无线通信设备10不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和无线通信设备20′的任何信标。
接下来,TFC码设置部分102分别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的每一个中设置TFC 7-9,并使它们执行TFC 7-9扫描(步骤S208)。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因此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的存在(步骤S210)。然后,将信标中描述的信息存储在信息存储部分110中。
另外,TFC码设置部分102在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中设置接收到信标的TFC 3,并且在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中设置接收到信标的TFC 7,并且在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中设置剩余的TFC 10(步骤S212)。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3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的存在(步骤S224)。此外,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的存在(步骤S226)。
然后,基于步骤S202到步骤S212执行的扫描结果,无线通信设备10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之一中设置要用于操作的TFC码(步骤S218)。例如,TFC码设置部分102可以设置已经接收到信标的TFC码。此外,基于信标中描述的信息,TFC码设置部分102可以设置具有更低保留容量的TFC码。
这样,在第一操作例子中,TFC码设置部分102再次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之一中设置接收到信标的任一个TFC。利用这种结构,有可能重新检查已接收到信标的TFC码是否绝对在附近被使用。另外,有可能基于更多新近的信标信息,为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选择TFC码。
注意,在图11所示例子中,当TFC码设置部分102在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中设置TFC 10时,其在剩下的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和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中重设接收到信标的TFC码。然而,如果在一系列TFC设置完成之后没有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剩余,则TFC码设置部分102可以使用下一个时间周期来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中设置接收到信标的TFC码。
第二示例
图12是说明图,示出为了当电源接通时进行扫描,由TFC码设置部分102进行的TFC码设置的第二个例子。图12中的例子示出这样的情形:在执行扫描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10附近,是使用TFC 3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20和使用TFC 7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20′。
在这种情况下,无线通信设备10的TFC码设置部分102分别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的每一个中设置TFC 1-3,使它们执行TFC 1-3扫描(步骤S220)。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3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因此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的存在(步骤S222)。然后,将信标中描述的信息存储在信息存储部分110中。
然后,TFC码设置部分102分别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的每一个中设置TFC 4-6,使它们执行TFC 4-6扫描(步骤S224)。然而,因为周边的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3发送信标并且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所以无线通信设备10不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和无线通信设备20′的任何信标。
然后,TFC码设置部分102分别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的每一个中设置TFC 7-9,使它们执行TFC 7-9扫描(步骤S226)。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因此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的存在(步骤S228)。然后,将信标中描述的信息存储在信息存储部分110中。
另外,TFC码设置部分102在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和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中设置没有接收到信标的TFC 1和TFC 2,并且在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中设置剩下的TFC 10(步骤S230)。然而,因为周边的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3发送信标并且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所以无线通信设备10不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和无线通信设备20′的任何信标。
接下来,TFC码设置部分102再次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中设置没有接收到信标的TFC 4到TFC 6(步骤S232)。然而,因为周边的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3发送信标并且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所以无线通信设备10不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和无线通信设备20′的任何信标。
另外,TFC码设置部分102再次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中设置没有接收到信标的TFC 8到TFC 10(步骤S234)。然而,因为周边的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3发送信标并且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所以无线通信设备10不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和无线通信设备20′的任何信标。
然后,基于步骤S220到步骤S234执行的扫描的结果,无线通信设备10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之一中设置要用于操作的TFC码(步骤S236)。
这样,在第二操作例子中,TFC码设置部分102再次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中设置没有接收到信标设置的TFC码。利用这种结构,如果存在先前扫描中偶然未接收到信标的TFC码,则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TFC码。
第三示例
图13是说明图,示出为了当电源接通时进行扫描,由TFC码设置部分102进行的TFC码设置的第三个例子。图13中的例子示出这样的情形:在执行扫描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10附近,是使用TFC 3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20和使用TFC 7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20′。
在这种情况下,无线通信设备10的TFC码设置部分102分别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中的每一个中设置TFC 1-3,并使它们执行TFC1-3扫描(步骤S240)。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3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因此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的存在(步骤S242)。然后,将信标中描述的信息存储在信息存储部分110中。
然后,TFC码设置部分102在接收到TFC 3信标的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中连续地设置TFC 3,并且在剩余的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和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中设置TFC 4和TFC 5(步骤S244)。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3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的存在(步骤S246)。
另外,TFC码设置部分102在接收到TFC 3的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中连续地设置TFC 3,并且在剩余的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和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中设置TFC 6和TFC 7(步骤S248)。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3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的存在(步骤S249)。此外,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的存在(步骤S250)。
然后,TFC码设置部分102在接收到TFC 7信标的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中连续地设置TFC 7。此外,因为TFC 7重新接收到信标,TFC码设置部分102结束先前接收到信标的TFC 3扫描,并在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和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中设置TFC 8和TFC 9(步骤S252)。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的存在(步骤S254)。
然后,TFC码设置部分102在接收到TFC 7信标的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中连续地设置TFC 7,并在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中设置剩余的TFC 10(步骤S256)。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的存在(步骤S260)。
然后,基于步骤S240到步骤S256执行的扫描的结果,无线通信设备10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之一中设置要用于操作的TFC码(步骤S260)。
这样,在第三操作例子中,连续地设置用于接收到信标的TFC码。这里,存在高可能性:TFC码设置部分102将接收到信标的TFC码设置为正常工作的TFC码。因此,通过按照上述方式连续扫描接收到信标的TFC码,可以连续地从信标获得涉及相关TFC码的信息,并且TFC码设置部分102可以更准确地选择用于正常工作的TFC码。另外,当TFC码被重新接收时,停止先前接收到信标的TFC码的连续设置,这样实现其它TFC码的快速扫描。
第四示例
图14是说明图,示出为了当电源接通时进行扫描,TFC码设置部分102进行的TFC码设置的第四个例子。图14中的例子示出这样的情形:在执行扫描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10附近,是使用TFC 3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20和使用TFC 7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20′。
在这种情况下,TFC码设置部分102已经在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中和在无线通信部分114中设置了TFC 1,并且无线通信设备10和无线通信设备20是使用TFC 1交换信标(步骤S302)。然后,TFC码设置部分102在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和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中设置TFC2和TFC 3,并使得执行扫描(步骤S304)。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所以无线通信设备10不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任何信标。另一方面,无线通信设备10使用TFC 1与无线通信设备20交换数据和信标(步骤S306和步骤S308。)
然后,TFC码设置部分102在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和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中设置TFC 4和TFC 5(步骤S310)。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所以无线通信设备10不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任何信标。另一方面,无线通信设备10使用TFC 1与无线通信设备20交换数据和信标(步骤S312和步骤S314)。下面,以同样的方式,无线通信设备10使用TFC 1与无线通信设备20交换数据和信标(步骤S318、步骤S322、步骤S326、步骤S328、步骤S332和步骤S336)。
然后,TFC码设置部分102在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和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中设置TFC 6和TFC 7,并使得执行扫描(步骤S316)。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并且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的存在(步骤S320)。然后,信标中描述的信息存储在信息存储部分110中。
此外,TFC码设置部分102在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和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中设置TFC 8和TFC 9,并使得执行扫描(步骤S324)。然而,因为周边的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所以无线通信设备10不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
接下来,TFC码设置部分102在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中设置TFC10。此外,TFC码设置部分102再次在剩下的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中设置已经接收到信标的TFC 7(步骤S330)。这里,因为无线通信设备20′正使用TFC 7发送信标,无线通信设备10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标(步骤S334)。
然后,基于步骤S304到步骤S330执行的扫描的结果,TFC码设置部分102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之一中设置已经改变了设置的TFC码(步骤S338)。
这样,在第四个例子中,无线通信设备10能够在进行扫描操作的同时连续正常操作。因此,当无线通信设备10改变TFC码时,不必停止正常操作,从而允许网络更平稳地工作。注意,在图14所示例子中,TFC码设置部分102在步骤S330再次设置已经接收到信标的TFC,但是如图12所示,TFC码设置部分102可以设置未接收到信标的TFC。此外,TFC码设置部分102可以连续地设置已经接收到信标的TFC码。
3.2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
上面,参考图8到图14说明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的结构。接下来,将参考图15到图18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的操作。
图15是示出当电源接通时无线通信设备10操作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5所示,首先,为了进行扫描,无线通信设备10的TFC码设置部分102在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中设置TFC码(步骤S401)。此外,如果存在其它的前导码检测部分并且如果可以使用其它前导码检测部分执行扫描(S402),则TFC码设置部分102在其它前导码检测部分设置TFC码(步骤S403)。
然后,当一系列全部的TFC扫描设置完成时(步骤S404),TFC码设置部分102引用存储在信息存储部分111中的扫描结果(步骤S405)并且再次设置接收到信标的TFC码(步骤S406)。注意,如“3-1.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结构”部分所述,TFC码设置部分102可以再次设置未接收到信标的TFC码,或者可以连续地设置已经接收到信标的TFC码。
接下来,当已经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的每一个中设置了TFC码(步骤S402)时,由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中的每一个执行扫描处理(步骤S407)。然后,如果接收到信标(步骤S408),将该信标的参数存储在信息存储部分110中(步骤S409),并且执行该TFC码扫描,直到扫描时间周期已经期满(步骤S410)。此外,如果对全部TFC码的扫描处理没有完成,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401,并使用另一个TFC码再次执行扫描。
然后,当全部TFC扫描完成时,TFC码设置部分102从信息存储部分110获得全部的接收参数(步骤S412),并且确定设备本身用于正常操作的TFC码(步骤S413)。然后,无线通信设备10开始使用由TFC码设置部分102确定的TFC码发送信标(步骤S414),并且开始正常操作以形成网络的一部分。
图16是示出由TFC码设置部分102确定用于正常操作的TFC码的操作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6所示,如果TFC码设置部分102在扫描处理中仅检测到了一个TFC码上的信标(步骤S501),则该TFC码被确定为用于正常操作的TFC码(步骤S502)。
另一方面,当已经在多个TFC码上检测到信标时(步骤S503),如果存在从先前连接的无线通信设备接收的信标(步骤S504),则TFC码设置部分102将正由其它无线通信设备使用的TFC码确定为用于正常操作的TFC码(步骤S505)。然后,无线通信设备10根据已接收信标的位置,识别超帧循环开始位置(BPST)(步骤S507)。
此外,如果在附近没有其它无线通信设备,并且根本没有检测到信标,则TFC码设置部分102随机地选择一个TFC码(步骤S506)。例如,TFC码设置部分102将具有最低编号的TFC码,即TFC 1,确定为用于正常操作的TFC码,并且无线通信设备10也执行超帧循环设置。
此外,在步骤S506或步骤S507的处理之后,无线通信设备10设置其自身的传输信标时隙(步骤S514),然后转为正常网络操作。
图17是示出无线通信设备10正常工作流程的流程图。首先,在超帧循环期间,如果已经到达信标周期(步骤S601),并且此外,存在自身设备传输信标时隙(步骤S602),则无线通信设备10获得附加于信标的信息元素(步骤S603),然后发送该信标(步骤S604)。
同时,在信标周期期间,在自身设备传输信标时隙之外的时隙上,无线通信设备10执行接收处理以接收从周边无线通信设备发送的信标(步骤S605)。然后,当无线通信设备10接收到信标(步骤S606)时,它将诸如用于信标传输源设备的地址信息的接收到的参数存储在信息存储部分110中(步骤S607)。例如,无线通信设备10综合地确定实现PCA通信的需要或时隙保留的容量等,并确定传输路径拥塞的状态(步骤S608)。
然后,如果存在通信通知,诸如寻址到无线通信设备10的PCA通信请求或DRP保留通知等(步骤S609),则无线通信设备10提取这样的时间带:在该时间频带中发送寻址到其自身设备的无线信号(步骤S610)。然后,无线通信设备10将提取的时间带设置为接收定时(步骤S611)。注意,在完成这些信标处理之后,无线通信设备10返回到步骤S601的处理。
同时,如果无线通信设备10已经经由接口116从连接的设备接收到传输数据(步骤S612),则它在传输数据存储部分117中存储传输的数据(步骤S613)。然后,无线通信设备10从传输数据提取目的地址信息(步骤S614),并且如同从信标接收状态确定的那样,如果对应于目的地地址信息的目的地设备在附近(步骤S615),则无线通信设备10确定目的地设备的操作状态(步骤S616)。此外,无线通信设备10将PCA通信请求或DRP保留通知等发送到目的地设备(步骤S617),并且无线通信设备10通过在超帧循环内指定时间带来设置传输数据传输定时(步骤S618)。
注意,当在附近没有目的地设备时,无线通信设备10通知连接的设备的应用:不存在目的地设备(步骤S619),并且从传输数据存储部分117中删除传输数据(步骤S620)。
然后,如果由无线通信设备10在所选超帧位置设置的传输定时已经到达(步骤S621),则无线通信设备10从传输数据存储部分117获取传输数据(步骤S622)。然后,如果需要规定的存取控制过程,则在用于存取控制的时间过去之后,无线通信设备10发送从传输数据存储部分117获得的传输数据(步骤S623)。
此外,如果无线通信设备10接性从对应设备发回的接收确认(步骤S624),则无线通信设备10从传输数据存储部分117删除传输完成了的传输数据(步骤S625)。另一方面,如果无线通信设备10没有接收到从对应设备发回的接收确认,则无线通信设备10返回到步骤S621并且再次发送传输数据。
此外,如果由无线通信设备10在所选超帧位置设置的接收定时已经到达(步骤S626),则无线通信设备10执行数据接收处理(步骤S627)。
这里,如果无线通信设备10已经接收到寻址到其本身的数据(步骤S628),则它将接收的数据存储在接收数据存储部分115中(步骤S629)。根据数据尾部的FCS值,确定是否正常接收了数据(步骤S630)。然后,如果正常地接收了数据,则无线通信设备10向传输源设备发送接收确认(步骤S631),将接收到的数据经由接口116发送到连接的设备(步骤S632),并且从接收数据存储部分115中删除接收的数据(步骤S633)。
同时,如果没有正常接收数据,则无线通信设备10不返回接收确认,并且从接收数据存储部分115删除接收的数据(步骤S634)。在无线通信设备10已经完成这些数据传输和接收处理之后,它返回到步骤S601并重复该系列处理。
图18是示出由无线通信设备10改变TFC码流程的流程图。例如,无线通信设备10的扫描控制部分101使用现有TFC码获得网络操作的拥塞状态(步骤S701)。然后,如果扫描控制部分101确定存在来自其它通信设备的很多通信需求并且无线通信设备10本身不能满足通信需求(步骤S702),则它确认设备本身能够使用的TFC码(步骤S703)。另外,如果有可能改变TFC码(步骤S704),则扫描控制部分101运行到TFC改变处理。
然后,为了维持正常操作,TFC码设置部分102在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之一中继续使用现有TFC码(步骤S705),并且如果有可能对其它TFC码进行扫描(步骤S706),则TFC码设置部分102在其它的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中设置其它的TFC码(步骤S707)。
然后,如果一系列全部的TFC扫描设置完成(步骤S708),则TFC码设置部分102引用存储在信息存储部分110中的扫描结果(步骤S709)并且再次设置已经接收到信标的TFC码(步骤S710)。注意,如“3-2.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部分所述,TFC码设置部分102可以再次设置未接收到信标的TFC码,或者可以连续地设置已经接收到信标的TFC码。同时,如果没有完成一系列全部的TFC码扫描设置,则无线通信设备10返回到步骤S706并且使用剩余的TFC码执行扫描。
注意,通过从可以由设置在无线通信设备10中的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同时检测到前导码的TFC码数目中删除当前正在使用的TFC码,设置TFC扫描的数目。
然后,在设置对现有TFC码和其它TFC码的扫描之后,前导码检测部分104到106的每一个在规定的扫描时间周期执行扫描处理(步骤S711)。如果接收到信标(步骤S712),则信息存储部分110存储接收到的参数(步骤S713)。注意,重复扫描处理直到规定的扫描时间周期期满(步骤S714)。
此外,在第一扫描时间周期已经期满之后,如果没有完成全部TFC码扫描(步骤S715),则为了对剩余TFC码进行扫描设置,无线通信设备10运行到步骤S706。另一方面,如果完成对全部TFC码扫描(步骤S715),则无线通信设备10从信息存储部分110获得接收的参数(步骤S716)。无线通信设备10然后确定哪些TFC码可以改变并且确定设置将被改变为哪种TFC码(步骤S717)。同时,如果没有从其它通信设备的通信的许多需求,并且无线通信设备10本身能够满足通信需求,或者如果不可能改变为另一个TFC码,则不执行TFC改变处理。
4.结论
如上述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包括多个前导码检测部分,即第一前导码检测部分104、第二前导码检测部分105和第三前导码检测部分106。因此,因为无线通信设备10可以同时地接收使用不同的TFC码传输的无线信号,所以它可以同时地确定使用不同的TFC码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的存在。
此外,因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设置有多个前导码检测部分,它能够同时扫描多个TFC码。因此,当需要扫描操作时,比如在电源接通之后等,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可以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扫描操作并且形成无线网络的一部分。例如,因为无线通信设备10可以同时扫描3个TFC码,因此为了扫描10个TFC码而切换TFC码的次数可以减少到大约3到4次。
此外,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即使在使用特定TFC码进行正常操作期间,也可以接收到使用另一个TFC码传输的无线信号并且可以确定使用其它的TFC码操作的周边无线通信设备的存在和状态。因此,当改变TFC码时,无线通信设备10可以预先使用其它的TFC码执行扫描。例如,因为无线通信设备10可以同时地扫描3个TFC码,因此为了扫描10个TFC码而切换TFC码的次数可以减少到大约4到5次。
此外,因为前导码检测部分数目大于基带解调器数目,所以有可能增加可同时扫描的TFC码的数目。例如,如果存在使用多个TFC码操作的通信设备,则存在各自的信标周期被散开的高可能性,因此如果存在一个接收处理部分,则有可能解码使用不同的TFC码传输的信标信号。
此外,因为有可能实现尽可能最小的块结构,所以没有必要通过简单地对模块进行加倍或三倍来构造现有通信设备的结构。
此外,通过提供至少两个基带解调器,比如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有可能在使用现有TFC码进行操作的同时使用其它的TFC码执行扫描操作。此外,通过供应至少两个基带解调器,如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10,有可能利用不同的TFC码接收来自网络的信号,因此有可能中继(桥接)两个网络。
没有必要按照本说明书中无线通信设备10执行的处理并根据流程图上注明的顺序按照时间顺序执行每一个步骤。例如,由无线通信设备10执行的处理中的每一个步骤可以包括并行或分开执行的处理(例如,并行处理或对象处理)。
注意,可以创建计算机程序,使得无线通信设备10内置的诸如CPU、ROM和RAM的硬件执行与上述无线通信设备10中每个结构元素相同的功能。还提供一种存储计算机程序的存储介质。如果由图8中功能框图所示的每个功能模块通过硬件构造,则可通过硬件实现一系列的处理。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依据设计要求及其它因素,可进行各种变型、组合、自组合和改变,而它们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或等同内容的范围。
本申请包含涉及于2008年4月7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优先申请JP2008-099252所公开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Claims (9)

1.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
多个接收部分,分别接收基于从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中设置的各频率使用方法传输的无线信号;以及
设置部分,分别对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设置所述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之一;其中
所述设置部分基于在所述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中的无线信号接收结果,来改变所述多个接收部分的频率使用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设置部分连续地在已经接收到无线信号的接收部分中设置相同的频率使用方法,并且在未接收到无线信号的接收部分中设置与先前设置的频率使用方法不同的频率使用方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当已经接收到无线信号的接收部分的数目超过预定数目时,所述设置部分改变所述接收部分中已经接收到无线信号的一个接收部分上的频率使用方法。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在分别在多个接收部分的任意一个接收部分中按顺序设置所述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中的一个之后,所述设置部分对多个接收部分中的一个接收部分重设与在按顺序设置了所述多个频率使用方法时由所述接收部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相对应的频率使用方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在分别在多个接收部分的任意一个接收部分中按顺序设置所述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中的一个之后,所述设置部分按顺序对多个接收部分重设与在按顺序设置了所述多个频率使用方法时没有由所述多个接收部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相对应的频率使用方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
传输部分,使用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之一来传输无线信号;其中
所述设置部分对所述多个接收部分中的各接收部分的一个设置由传输部分使用的频率使用方法,并且按顺序对其它接收部分设置与由所述传输部分使用的频率使用方法不同的频率使用方法。
7.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步骤:
对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设置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之一;以及
基于所述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中无线信号的接收结果来改变所述多个接收部分的频率使用方法。
8.一种程序,包括指令,所述指令使计算机作为如下部分发挥功能:
多个接收部分,分别接收基于从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中设置的各频率使用方法传输的无线信号;以及
设置部分,分别对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设置所述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之一,并且,基于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中的无线信号接收结果,改变多个接收部分的频率使用方法。
9.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多个无线通信设备,
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中的每一个包括:
多个接收部分,分别接收基于从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中设置的各频率使用方法传输的无线信号,以及
设置部分,分别对所述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收部分设置多个频率使用方法之一,并且,基于多个接收部分的每一个接受部分中的无线信号接收结果,改变所述多个接收部分的频率使用方法。
CNA2009101333792A 2008-04-07 2009-04-07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程序和无线通信系统 Pending CN1015576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99252A JP4596031B2 (ja) 2008-04-07 2008-04-07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08099252 2008-04-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7632A true CN101557632A (zh) 2009-10-14

Family

ID=41133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9101333792A Pending CN101557632A (zh) 2008-04-07 2009-04-07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程序和无线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57223B2 (zh)
JP (1) JP4596031B2 (zh)
CN (1) CN10155763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6287A (zh) * 2014-02-11 2014-05-28 江苏林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功率无线自组织网络通信方法
WO2023179472A1 (zh) * 2022-03-21 2023-09-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方法、信息接收方法、发送端及接收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06481B2 (en) * 2013-03-15 2017-07-1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ime-power frequency hopping for D2D discover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83295B2 (ja) * 1994-04-15 2004-01-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周辺ゾーンキャリア監視方式および移動局
US6967940B2 (en) * 2002-07-19 2005-11-22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Dynami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in UTRA systems
JP2004289373A (ja) * 2003-03-20 2004-10-14 Tdk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式の切替方法
JP4590969B2 (ja) * 2004-07-28 2010-12-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8510439A (ja) * 2004-08-16 2008-04-03 ワイオニクス リサーチ 時間周波数ホップ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パケット検出
US8027288B2 (en) * 2005-04-22 2011-09-27 Nokia Corporation Reducing beacon slot acquisition time in distributed media access control network
JP4309878B2 (ja) * 2005-08-17 2009-08-05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端末
JP2007158485A (ja) 2005-12-01 2007-06-21 Hitachi Ltd 通信制御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アクセスポイント
JP4830629B2 (ja) * 2006-05-16 2011-12-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TWI360334B (en) * 2006-10-26 2012-03-11 Qual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cket detection in a wir
TW200952411A (en) * 2008-03-10 2009-12-16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n efficient multi-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6287A (zh) * 2014-02-11 2014-05-28 江苏林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功率无线自组织网络通信方法
WO2023179472A1 (zh) * 2022-03-21 2023-09-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方法、信息接收方法、发送端及接收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53672A (ja) 2009-10-29
US8457223B2 (en) 2013-06-04
JP4596031B2 (ja) 2010-12-08
US20090252244A1 (en) 2009-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58959B (en) Communications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be
KR200420221Y1 (ko) 다중 대역 모바일 스테이션과 연관시키기 위한 다중 대역액세스 포인트를 선택하는 장치
US7733833B2 (en) Self-configuring, self-optimizi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EP2484173B1 (en) Wlan peer-to-peer group owner negotiation
JP4458247B2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設定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基地局装置設定方法
KR101490115B1 (ko) 무선 액세스 기술과 연관된 셀의 선택법
CN102624414B (zh) 无线通信装置
JP4285138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847246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当該制御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457553B2 (en) Removal of ambiguities in forming new piconet controller (PNC) when the current PNC controller is suddenly unavailable
US20120021689A1 (en) Signal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in m2m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026340B (zh)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
CN102835176A (zh) 提供用于机器对机器通信的机器初始接入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JP2008104076A (ja) 通信パラメータの設定方法、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3999536A (zh) 用于支持对等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KR20140036131A (ko) 네트워크 또는 디바이스 및 그 네이버 발견 방법
JP2006067103A (ja) 無線lan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無線lan端末、管理サーバ
US7848302B1 (en) Prioritizing carriers in low-cost Internet-base-station (LCIB) frequency-hopping pilot beacons
CN101557632A (zh)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程序和无线通信系统
CN104871602A (zh) 信息处理设备、方法和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
JP2009267911A (ja) レピータ、レピータの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レピータ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6333360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装置及びそれらのネットワーク生成方法
JP2022540181A (ja) アンライセンススペクトル上のチャネル状態指示方法、装置及び記憶媒体
JP2013115466A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制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制御装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5065987A (zh) 空闲信道侦听方法、装置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