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0840B - 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50840B CN101550840B CN 200910050825 CN200910050825A CN101550840B CN 101550840 B CN101550840 B CN 101550840B CN 200910050825 CN200910050825 CN 200910050825 CN 200910050825 A CN200910050825 A CN 200910050825A CN 101550840 B CN101550840 B CN 1015508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nnel
- air
- road
- road tunnel
- air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公路隧道通风类,具体是涉及一种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公路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路隧道在出口段中且到隧道出峒口距离为隧道全长10%-40%的一段长度范围内开设有若干风道;所述风道设置于所述公路隧道的顶部或侧壁处;所述风道的总面积不小于隧道横断面积的2倍;本发明的优点:采用自然排风的方式,节省了电费开支;解决公路隧道(特别是城市隧道)集中排风井建设困难的难题,将隧道排气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分散排放以降低集中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丰富了隧道废气排放方式,提高风井设置困难地段隧道建设的可行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隧道通风类,具体是涉及一种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公路隧道中,行驶的车辆会不断排放有害废气和烟尘,当排放的有害废气和烟尘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将对司乘人员带来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和行车安全。因此,为保证隧道正常运营所需的空气环境卫生标准,隧道内应进行通风。由于隧道集中了一定长度的汽车排气,当隧道峒口有居民时,隧道废气不允许在峒口集中排放。因此,城市隧道在出峒口设有废气集中排放风井,使隧道多数废气通过风井集中排放,减少对峒口附近环境的影响。
在隧道出峒段排风井选址中,特别是在城市内,往往受各种条件限制,如景观、居民强烈反对、规划等种种原因,很难选到合适的井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该装置用于单向行驶的公路隧道,通过在隧道开设一系列的风道,利用车辆行驶的活塞风将废气从分散的风道逐一排出。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包括公路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路隧道在出口段中且到隧道出峒口距离为隧道全长10%-40%的一段长度范围内开设有若干风道;所述风道设置于所述公路隧道的顶部或侧壁处;所述风道的总面积不小于隧道横断面积的2倍。
所述若干风道均匀、连续分布。
所述风道的数量不小于5个。
所述风道的间距不小于5m。
所述风道的长度不大于10m。
本发明的优点:采用自然排风的方式,节省了电费开支;解决公路隧道(特别是城市隧道)集中排风井建设困难的难题,将隧道排气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分散排放以降低集中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丰富了隧道废气排放方式,提高风井设置困难地段隧道建设的可行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所示,标号1-6分别表示:上行隧道1、下行隧道2、隧道侧壁3、隧道侧壁4、风道:U1、U2、U3、U4、U5、D1、D2、D3、D4、D5。
如图1所示,公路隧道为双孔单向行车公路隧道,包括上行隧道1和下行隧道2。本实施例将隧道靠近出口方向称为隧道出口段,对于上行隧道1和下行隧道2来说,其出口段分别位于隧道的两端。
在上行隧道1中,隧道空气受到车辆的活塞作用影响,从上行隧道1的入口向出口方向流动,新鲜空气从隧道入口流入隧道中,隧道内的汽车排气集中在隧道出口段。故风道应分布于公路隧道出口段,这样排烟效果最佳。但是又因为风道接近出峒口则失去了设置风道的意义,所以把风道集中设置在出口段中距离隧道出峒口为隧道全长10%-40%的一段长度范围内。
为达到自然分散排风的效果,风道的总面积至少为隧道横断面积的2倍;每个单行隧道中的风道的数量不小于5个,并以数量较多为宜,风道之间的间距不小于5m,并且间距较大为好;风道的长度应小于10m,并且长度越小其排烟能力越好。实际施工过程中,风道的距离选择应根据具体工况,首先保证风道的长度,之后在保证风道间距不小于5m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风道均匀、连续分布。
如图2所示结构,通过在上行隧道1出口端段的隧道侧壁3上开设5个分散的风道U1、U2、U3、U4、U5,具体的说即是在出口段中距离隧道出峒口为隧道全长10%-40%的一段长度范围内,所述上述的风道均匀分布,贯穿隧道侧壁3后穿过隧道顶板并向上延伸至与外界连通。当汽车依次驶过风道U1、U2、U3、U4、U5时,废气从风道U1、U2、U3、U4、U5逐一排出。上行隧道1和下行隧道2为对称结构,同理,下行隧道2后段的隧道侧壁4上也开设有风道D1、D2、D3、D4、D5。
上述实施例中对于风道U1、U2、U3、U4、U5、D1、D2、D3、D4、D5位置的描述也不仅仅局限于此,也将其设置在隧道顶部。
Claims (4)
1.一种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包括公路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路隧道在出口段中且到隧道出峒口距离为隧道全长10%-40%的一段长度范围内开设有若干风道;所述风道位于所述公路隧道的顶部或侧壁处;所述风道的总面积不小于隧道横断面积的2倍,所述风道的间距不小于5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风道均匀、连续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数量不小于5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长度不大于10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050825 CN101550840B (zh) | 2009-05-08 | 2009-05-08 | 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050825 CN101550840B (zh) | 2009-05-08 | 2009-05-08 | 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50840A CN101550840A (zh) | 2009-10-07 |
CN101550840B true CN101550840B (zh) | 2013-05-01 |
Family
ID=41155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050825 Active CN101550840B (zh) | 2009-05-08 | 2009-05-08 | 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550840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Z20003878A3 (cs) * | 2000-10-19 | 2002-06-12 | Stanislav Dr. Ing. Bukovanský | Způsob likvidace povrchového metanu ze starých důlních děl a z pokryvů do ovzduší |
DE202005018355U1 (de) * | 2005-11-24 | 2006-02-09 | Promat Gmbh | Tunneldecke |
CN101275468A (zh) * | 2008-04-11 | 2008-10-01 | 南京市建设委员会 | 城市隧道竖井型自然通风与防排烟方法 |
CN101349158A (zh) * | 2008-05-15 | 2009-01-21 | 陕西科技大学 | 节能环保型隧道自排气装置 |
CN101418699A (zh) * | 2008-09-24 | 2009-04-29 | 耿秀 | 地下矿井下自然通风设备 |
-
2009
- 2009-05-08 CN CN 200910050825 patent/CN10155084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Z20003878A3 (cs) * | 2000-10-19 | 2002-06-12 | Stanislav Dr. Ing. Bukovanský | Způsob likvidace povrchového metanu ze starých důlních děl a z pokryvů do ovzduší |
DE202005018355U1 (de) * | 2005-11-24 | 2006-02-09 | Promat Gmbh | Tunneldecke |
CN101275468A (zh) * | 2008-04-11 | 2008-10-01 | 南京市建设委员会 | 城市隧道竖井型自然通风与防排烟方法 |
CN101349158A (zh) * | 2008-05-15 | 2009-01-21 | 陕西科技大学 | 节能环保型隧道自排气装置 |
CN101418699A (zh) * | 2008-09-24 | 2009-04-29 | 耿秀 | 地下矿井下自然通风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50840A (zh) | 2009-10-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0949473Y (zh) | 带独立排烟装置的隧道通风系统 | |
CN104675424B (zh) | 一种水下隧道通风系统及通风方法 | |
CN1865662A (zh) | 隧道排烟方法及带独立排烟装置的隧道通风系统 | |
CN101275468A (zh) | 城市隧道竖井型自然通风与防排烟方法 | |
KR101239365B1 (ko) | 상호 보완적 터널환기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터널환기방법 | |
CN102720520B (zh) | 一种高速公路特长双孔隧道泄水洞的施工通风方法 | |
KR101710459B1 (ko) | 도심지 횡류 또는 반횡류 터널의 배연성능 향상을 위한 급기 및 배기장치 | |
CN104389620A (zh) | 一种基于可逆互补通风的双线隧道 | |
GB2432207B (en) | Ventilation arrangements | |
CN104265347B (zh) | 一种基于排放速率及浓度的多参数隧道通风控制方法 | |
CN202937292U (zh) | 隧道施工通风系统 | |
CN103434522B (zh) | 轨道车厢废排装置 | |
CN106801523B (zh) | 一种用于散杂物料储运加工的环保建筑及其搭建方法 | |
CN101550840B (zh) | 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装置 | |
CN104632267B (zh) | 一种自动净化长隧道内空气的设置方法 | |
CN101550836B (zh) | 公路隧道自然分散排风的方法 | |
CN101550837B (zh) | 公路隧道机械分散排风的方法 | |
JP4283286B2 (ja) | 立坑集中排気換気方式道路トンネルの換気制御方法 | |
CN101550839B (zh) | 公路隧道机械分散排风装置 | |
CN204754964U (zh) | 一种公路隧道的废气排出结构 | |
KR101109521B1 (ko) | 철도차량용 산소 공급장치 | |
CN106168140A (zh) | 水下单管上下层市政及公路长大盾构隧道通风系统及方法 | |
CN207001966U (zh) | 一种通风电梯轿厢 | |
CN204754938U (zh) | 一种易于排烟的安全通车隧道 | |
CN204436433U (zh) | 一种水下隧道通风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