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1749A - 摄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1749A
CN101521749A CN200910118092A CN200910118092A CN101521749A CN 101521749 A CN101521749 A CN 101521749A CN 200910118092 A CN200910118092 A CN 200910118092A CN 200910118092 A CN200910118092 A CN 200910118092A CN 101521749 A CN101521749 A CN 101521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exposure
brightness
zone
came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18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1749B (zh
Inventor
工藤泰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21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1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1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17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对脸区域的曝光量作了考虑之后,在作为图像整体来看也可以说是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摄影的摄影装置。光学取景器内的测光电路(132)对包含被摄体的被摄场进行测光,取得该被摄场在摄影中的普通曝光量。摄像模块(20)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来输出图像信号。图像处理控制器(140)取得由该图像信号表示的画面内包含的脸区域的亮度。Bμcom(150)设定针对根据该脸区域的亮度所决定的人物脸在摄影中的适当曝光量所容许的、人物脸在摄影中的曝光量偏差容许范围,并根据由该适当曝光量和该容许范围所决定的脸区域容许曝光量范围与普通曝光量的比较结果,控制成以限制在脸区域容许曝光量范围内的曝光量进行曝光。

Description

摄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影装置的技术,特别是涉及自动调整曝光动作中的曝光条件的自动曝光控制技术。
背景技术
关于自动曝光控制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根据摄像单元所取得的图像检测人物被摄体的脸,根据将检测出的人物的脸用作测光区域的测光结果来计算曝光量,根据计算出的曝光量进行曝光控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07555号公报
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对以脸检测位置为中心的区域进行加权来进行测光。这样,对于脸区域,曝光条件的设定是适当的,而对于脸以外的区域,由于该区域的亮度与脸区域不同,因而曝光量或多或少,作为摄影图像整体来看,曝光条件的设定有时会不适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成的,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摄影装置,该摄影装置能在对脸区域的曝光量作了考虑之后,在即使作为图像整体来看也可以说是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摄影。
本发明的方式之一的摄影装置根据以下特征解决所述的课题,该摄影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摄影装置具有:普通曝光量取得单元,其对包含被摄体的被摄场进行测光,取得该被摄场在摄影中的曝光量即普通曝光量;摄像单元,其对由成像光学系统所成像的该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来输出图像信号;脸区域亮度取得单元,其取得由该图像信号表示的画面内包含的与人物脸相当的区域即脸区域的亮度;容许曝光量范围设定单元,其设定针对根据该脸区域的亮度所决定的该人物脸在摄影中的适当曝光量即脸区域适当曝光量所容许的该人物脸在摄影中的曝光量偏差容许范围;比较单元,其将由该脸区域适当曝光量和该容许范围所决定的脸区域容许曝光量范围与该普通曝光量进行比较;以及曝光单元,其根据该比较的结果,以将该普通曝光量限制在该脸区域容许曝光量范围内的曝光量进行曝光。
另外,在上述的摄影装置中,可构成为:还具有被摄场全面区域亮度取得单元,该被摄场全面区域亮度取得单元取得由该图像信号表示的画面内的该脸区域以外的区域即被摄场全面区域的亮度,该容许曝光量范围设定单元根据基于该被摄场全面区域的亮度所决定的该被摄场全面区域在摄影中的曝光量即被摄场全面区域曝光量与该脸区域适当曝光量的偏差程度,设定该容许范围。
并且,在所述的摄影装置中,还可构成为:该容许曝光量范围设定单元根据该脸区域的面积、该脸区域在该画面内的位置、以及该脸区域内显示的人物脸的朝向中的至少任一方以上,设定该容许范围。
并且,在所述的摄影装置中,还可构成为:还具有摄影模式设定单元,该摄影模式设定单元能设定用于确定针对该摄影装置的摄影动作相关的设定的摄影模式,该容许曝光量范围设定单元进行与该摄影模式设定单元所设定的摄影模式对应的该容许范围的设定。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之一的摄影装置根据以下特征解决所述的课题,该摄影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摄影装置具有:摄像单元,其对由成像光学系统所成像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来输出图像信号;脸区域亮度取得单元,其取得由该图像信号表示的画面内包含的与人物脸相当的区域即脸区域的亮度;曝光量界限设定单元,其设定上限的曝光量和下限的曝光量;比较单元,其将根据该脸区域的亮度所决定的该人物脸在摄影中的曝光量即脸区域曝光量与该上限的曝光量和该下限的曝光量进行比较;以及曝光单元,其根据该比较的结果,在该脸区域曝光量大于该上限的曝光量的情况下,以该上限的曝光量进行曝光,在该脸区域曝光量小于该下限的曝光量的情况下,以该下限的曝光量进行曝光。
另外,在上述的摄影装置中,可构成为:还具有操作输入单元,该操作输入单元取得与操作对应的输入,该曝光量界限设定单元根据该操作输入单元所取得的输入,设定该上限的曝光量和该下限的曝光量。
根据本发明,通过按以上构成,可提供一种能在对脸区域的曝光量作了考虑之后,在作为图像整体来看也可以说是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摄影的摄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本发明的数字单反照相机的结构的图。
图2A是示意性示出快速复原反射镜的驱动状况的图(之1)。
图2B是示意性示出快速复原反射镜的驱动状况的图(之2)。
图3A是说明对人物的脸区域的亮度作了考虑的现有的曝光控制的图(之1)。
图3B是说明对人物的脸区域的亮度作了考虑的现有的曝光控制的图(之2)。
图3C是说明对人物的脸区域的亮度作了考虑的现有的曝光控制的图(之3)。
图4是示出改变曝光来进行拍摄的脸的摄影图像例的图。
图5A是示出在现有的曝光控制下的摄影图像例的图(之1)。
图5B是示出在现有的曝光控制下的摄影图像例的图(之2)。
图5C是示出通过由图1所示的数字单反照相机进行的、在对脸亮度作了考虑的自动曝光控制下的摄影所得到的图像例的图(之1)。
图5D是示出通过由图1所示的数字单反照相机进行的、在对脸亮度作了考虑的自动曝光控制下的摄影所得到的图像例的图(之2)。
图5E是示出通过由图1所示的数字单反照相机进行的、在对脸亮度作了考虑的自动曝光控制下的摄影所得到的图像例的图(之3)。
图6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在LV显示实施中的摄影控制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图7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LV测光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图8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取景器测光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图9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脸亮度计算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图10A是说明脸测光区域检索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之1)。
图10B是说明脸测光区域检索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之2)。
图10C是说明脸测光区域检索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之3)。
图11A是说明对脸朝向作了考虑的脸测光区域检索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之1)。
图11B是说明对脸朝向作了考虑的脸测光区域检索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之2)。
图11C是说明对脸朝向作了考虑的脸测光区域检索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之3)。
图11D是说明对脸朝向作了考虑的脸测光区域检索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之4)。
图12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测光运算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图13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FEVER运算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图14A是示出FEVER点的手动选择菜单画面例的图。
图14B是以表形式示出在FEVER点的手动设定时的摄影目的与FEVER点的对应关系例的图。
图15是以表形式示出照相机的摄影模式与运算方法的对应关系例的图。
图16是以曲线图形式示出脸区域的总面积与FEVER点的关系例的图。
图17A是说明基于与最大脸之比的FEVER点的校正处理的图(之1)。
图17B是说明基于与最大脸之比的FEVER点的校正处理的图(之2)。
图18A是说明基于摄影画面内的位置的FEVER点的校正处理的图(之1)。
图18B是说明基于摄影图像内的位置的FEVER点的校正处理的图(之2)。
图19是说明基于脸朝向的各脸区域的FEVER点的校正处理的图。
图20是说明基于连拍摄影时的测距结果的各脸区域的FEVER点的校正处理的图(之1)。
图21是说明基于连拍摄影时的测距结果的各脸区域的FEVER点的校正处理的图(之2)。
图22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加上脸的被摄场测光值计算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图23是示出在加上脸的被摄场测光值计算处理的说明中使用的摄影画面例的图。
图24是以曲线图形式示出FEVER点与所容许的曝光量范围的关系例的图。
图25A是说明曝光容许量范围的重合的图(之1)。
图25B是说明曝光容许量范围的重合的图(之2)。
图26是说明整体BV运算α处理的图。
图27A是说明整体BV运算β处理的图(之1)。
图27B是说明整体BV运算β处理的图(之2)。
图28是说明可行移动量运算处理的图。
图29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测光可靠性判定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图30是说明逆入射光的图。
图31是示出脸部容许曝光量的手动设定画面例的图。
标号说明
20:摄像模块;21:快门单元;22:摄像单元;23:摄像元件;100:主机单元;102:镜头驱动机构;103:光圈;104:光圈驱动机构;105:镜头控制用微计算机(Lμcom);106:通信连接器;112:镜头单元;112a、112b:摄影镜头;113a:五棱镜;113b:快速复原反射镜;113c:目镜;113d:副反射镜;113e:对焦屏;118:反射镜驱动机构;130a:AF传感器单元;130b:AF传感器驱动电路;132:测光电路;134:摄像元件接口电路;135:通信连接器;136:液晶监视器;138:SDRAM;139:记录介质;140:图像处理控制器;148:快门驱动控制电路;150:主机控制用微计算机(Bμcom);152:照相机操作开关(SW);153:电源电路;154:电池;157:动作显示用LCD;158:脸检测引擎;180:闪光灯单元;181:闪光发光部;182:发光控制电路;183:闪光灯控制用微计算机;184:电池;185:闪光灯用通信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摄影装置的结构]
首先说明图1。图1示出实施本发明的摄影装置即数字单反照相机的结构。
如图1所示,该数字单反照相机(以下简称为“照相机”)构成为具有:主机单元100、例如能更换的镜头单元(即镜头镜筒)112、记录有所拍摄的图像数据的记录介质139以及闪光灯单元180。这里,记录介质139经由通信连接器135与主机单元100连接,闪光灯单元180经由闪光灯用通信连接器185与主机单元100连接。
镜头单元112经由设在主机单元100的前面上的未作图示的镜头框架自由拆装,在该照相机中能更换。该镜头单元101由以下构成:摄影镜头112a和112b、光圈103、镜头驱动机构102、光圈驱动机构104、镜头控制用微计算机(以下称为“Lμcom”)105。
摄影镜头112a和112b由配备在镜头驱动机构102内的未作图示的直流电动机朝光轴方向驱动。光圈103由配备在光圈驱动机构104内的未作图示的步进电动机驱动。并且,Lμcom 105对镜头驱动机构102和光圈驱动机构104等的镜头单元112内的各部进行驱动控制。该Lμcom 105经由通信连接器106与后述的主机控制用微计算机150电连接,能进行与主机控制用微计算机150的各种数据交换,由主机控制用微计算机150控制。
另一方面,主机单元100构成如下。
经由镜头单元112内的摄影镜头112a和112b以及光圈103入射的来自未作图示的被摄体的光束由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反射后,经由对焦屏113e和五棱镜113a到达目镜113c。
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的中央部为半透明反射镜,在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下降(图示的位置)时一部分光束透过。然后,该透过的光束由设置在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上的副反射镜113d反射,被引导到用于进行自动测距的AF(Auto Focus:自动对焦)传感器单元130a。另外,副反射镜113d在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的上升时折叠。
在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的后方设有摄像模块20,该摄像模块20具有:光轴上的焦面式快门单元21、以及收容有用于对通过了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的摄像元件(CCD)23的摄像单元22。在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从光路退避的情况下,通过了摄影镜头112a和112b的光束成像在摄像模块20内的摄像元件23上。于是,摄像元件23对由该照相机的成像光学系统这样成像后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取得作为图像信号的图像数据并将其输出。
并且,在主机单元100中,与摄像模块20内的摄像元件23连接的摄像元件接口电路134、作为存储区域所设置的SDRAM(Synchronous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138、液晶监视器136以及隔着通信连接器135的记录介质139与用于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控制器140连接,它们构成为可与电子摄像功能一起提供电子记录显示功能。特别是,在实施本发明的图1的照相机中,图像处理控制器140具有提供后述的脸检测处理的脸检测引擎158。
记录介质139是各种半导体存储卡和外附的硬盘驱动器(HDD)等的外部记录介质,安装成经由通信连接器135能与主机单元100通信、且能更换。
并且,图像处理控制器140与用于控制该主机单元100内的各部的主机控制用微计算机(以下简称为Bμcom)150连接。该Bμcom 150具有测量连拍时的摄影间隔的未作图示的计时器,除了具有控制照相机的整体动作的控制单元的功能以外,还具有计数单元、模式设定单元、检测单元、判定单元、运算单元等的功能。另外,Bμcom 150与通信连接器106、测光电路132、反射镜驱动机构118、AF传感器驱动电路130b、快门驱动控制电路148等连接,并且,将照相机的动作状态通过显示输出向摄影者告知的动作显示用LCD 157、照相机操作开关(SW)152、以及隔着电源电路153的电池154连接起来。
另外,Bμcom 150和Lμcom 105通过将镜头单元112安装到主机单元100上,经由通信连接器106可通信地进行电连接。然后,Lμcom 105在与Bμcom 150从属地合作的同时,作为数字照相机进行工作。
测光电路132设在光学取景器内,是根据来自五棱镜113a的光束进行测光处理的电路。在该测光电路132内具有将被摄场分割成多个来测定被摄体亮度的未作图示的多分割测光传感器。
反射镜驱动机构118是对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进行驱动控制的机构,AF传感器驱动电路130b是用于对AF传感器单元130a进行驱动控制的电路。并且,快门驱动控制电路148控制快门单元21中的未作图示的前帘和后帘的移动,并在与Bμcom 150之间进行控制快门的开闭动作的信号和与闪光灯同步的信号的交换。
动作显示用LCD 157用于将照相机的动作状态通过显示输出向用户(摄影者)告知。照相机操作开关152由开关组构成,该开关组例如包含指示摄影动作执行的释放开关、将摄影模式切换到连拍模式和普通摄影模式等的模式变更开关、切换电源的接通/断开的电源开关等、用户为了操作照相机所需要的操作按钮(操作单元)。
电源电路153将作为电源的电池154的电压转换成照相机的各电路单元需要的电压来进行供给。
闪光灯单元180由闪光灯控制用微计算机183、闪光发光部181、发光控制电路182以及电池184构成。该闪光灯单元180安装成经由闪光灯用通信连接器185能与主机单元100通信。
下面,说明该照相机的摄影动作和实时取景动作。
首先,摄像元件接口电路134由Bμcom 150控制,当图像数据从摄像模块20输入到图像处理控制器140时,图像处理控制器140将该图像数据保存在临时保存用存储器即SDRAM 138内。另外,SDRAM 138也被图像处理控制器140用作工作区域以用于图像处理。并且,图像处理控制器140可进行将该图像数据转换成JPEG数据的图像处理,将其保存在记录介质139内。
反射镜驱动机构118如上所述,是用于将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驱动到上升(UP)位置和下降(DOWN)位置的机构。图2A和图2B示意性示出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的驱动状况。这里,图2A示出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下降后的状态,图2B示出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上升后的状态。
如图2A所示,当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位于下降位置时,来自摄影镜头112a和112b的光束在光学取景器内经由对焦屏113e被引导到取景器侧(五棱镜113a侧)而到达目镜113c,因而用户可目视被摄体像,能进行光学观察。并且,此时通过了五棱镜113a的光束的一部分被引导到设在该光学取景器内的测光电路132内的未作图示的光传感器,在这里进行基于检测出的光量的公知的测光处理来计算被摄体亮度。以下,把在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下降后的状态下由测光电路132这样进行的被摄场的测光处理称为“取景器测光”,把通过该取景器测光所取得的曝光量,即对包含被摄体的被摄场进行测光所得到的该被摄场在摄影中的曝光量称为“普通曝光量”。
并且,如上所述,当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位于下降位置时,来自摄影镜头112a和112b的光束的一部分由副反射镜113d反射而被引导到AF传感器单元130a。来自AF传感器单元130a内的AF传感器的输出经由AF传感器驱动电路130b被发送到Bμcom 150,进行针对被摄体的公知的测距和自动对焦处理。
快门驱动控制电路148在从Bμcom 150接收到用于对快门进行驱动控制的信号时,根据该信号控制快门驱动机构118来将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如图2B所示驱动到上升位置,并控制快门单元21来进行快门的开闭动作。与此同时,按规定的定时,从Bμcom 150经由闪光灯用通信连接器185向闪光灯控制用微计算机183和发光控制电路182输出用于使闪光灯发光的发光信号。此时对从摄像模块20所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并记录在记录介质139内,由此摄影动作完成。
另一方面,在图1的照相机中,如图2B所示,当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位于上升位置时,来自摄影镜头112a和112b的光束被引导到摄像模块20。在该状态下,例如以每1秒30张左右的比例连续地进行曝光,此时将从摄像模块20输出的图像数据通过图像处理控制器140转换成视频信号来提供给液晶监视器136,由此可将被摄体的动态图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36上。这样的显示被称为“实时取景”,是公知的。另外,为了能在该照相机上进行图像数据在液晶监视器136上的实时取景显示,用户只要操作上述的照相机操作开关152中的模式变更开关来选择实时取景模式即可。另外,以下有时将实时取景简称为“LV”。
另外,在LV动作时,由于来自摄影镜头112a和112b的光束总是被引导到摄像模块20,因而可根据从摄像模块20输出的图像数据使图像处理控制器140进行被摄体的亮度的测光处理和针对被摄体的公知的测距处理。以下,把这样根据从摄像模块20输出的图像数据由图像处理控制器140和Bμcom 150进行的被摄体的亮度的测光处理以及针对被摄体的测距和自动对焦处理分别称为“LV测光”和“LVAF”。
另外,后面详细说明图1的照相机在LV显示实施中进行的摄影动作。
[对人物的脸区域的亮度作了考虑的自动曝光控制的概要]
下面,说明由图1的照相机提供的对摄影图像中的人物的脸区域的亮度作了考虑的自动曝光控制的概要。
首先,使用图3A、图3B和图3C的图像例来说明作为现有方法而进行的对摄影图像中的人物的脸区域的亮度作了考虑的曝光控制。
在图3A、图3B和图3C中,分别针对左侧所示的图像设定了5列7行的测光区域。并且,在右侧的表中,针对该各测光区域所进行的测光结果即被摄体的亮度由APEX值中的BV值表示。因此,在图3A的图像例中示出,背景区域(以下有时简称为“背景”)是BV5,与此相对,脸检测区域(检测出的人物的脸区域(以下有时简称为“脸”))是比背景更亮的BV6。另一方面,在图3B的图像例中示出,背景是BV5,与此相对,脸检测区域是比背景更暗的BV4。即,通过图3A和图3B示出这样的状况,即:背景的亮度相同,而脸的亮度根据人物的不同(例如肤色不同)而不同。
对脸的亮度作了考虑的现有的自动曝光控制是根据图像检测脸,再根据该脸的亮度的测光结果来进行,或者根据相对于背景亮度的测光结果对脸的亮度的测光结果单纯地作了加权后的图像整体的亮度的加权平均来进行。因此,在图3A和图3B的图像例的情况下,尽管背景亮度相同,但自动设定的曝光值大不相同,结果,从在同一场所理应拍摄成相同的摄影图像中得到的印象,其不同的程度大大超过脸的不同。
并且,图3C的图像例虽然示出,背景是BV5,与此相对,脸检测区域是比背景更暗的BV4,然而示出脸占图像整体的比例小的情况。当针对这种图像进行了上述现有的自动曝光控制时,由于自动设定的曝光值是根据图像整体中的极少一部分的亮度来设定的,因而作为图像整体来看曝光设定不适当。
下面说明图4。图4示出改变曝光而拍摄的脸的摄影图像例。在该图中示出中央(“0级”)的图像是针对脸亮度来设定了最佳曝光的情况,列举出越是靠左则曝光过多的程度就越大的图像、以及越是靠右则曝光不足的程度就越大的图像。
在包含人物脸的图像的摄影中,脸容许的曝光容许度根据该图像的摄影目的而不同。例如,在肖像(人物照片)摄影是摄影目的的情况下,显然,脸容许的曝光设定的容许度非常窄,要求最佳的曝光。另一方面,在例如纪念摄影是目的的情况下,由于图像中的重要性对脸和背景来说可认为大致不相上下,因而认为脸容许的曝光设定的容许度可以比肖像为目的的情况宽。并且,在风景摄影为目的的情况下,由于图像内包含的脸(例如偶尔恰巧路过的行人的脸等)已经不重要,因而脸容许的曝光设定的容许度即使宽到已经可以忽略的程度,也不会变得不适当。
因此,在图1的照相机中,着眼于这一点,根据在摄影时所得到的摄影信息求出针对图像内包含的脸所决定的曝光容许范围。
使用图5A和图5E对此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所述的现有自动曝光控制中,在脸的一部分有阴影的情况下,由于以使脸映现得亮的方式进行曝光设定,因而得到图5A所示的图像,即,背景过亮的图像(所谓的过白图像)。并且,在占图像整体中的微小区域的脸比背景亮的情况下,由于以使脸映现得暗的方式进行曝光设定,因而得到图5B所示的图像,即,图像整体曝光不足的图像。
另一方面,图5C、图5D和图5E示出通过由图1的照相机进行的、在对脸亮度作了考虑的自动曝光控制下的摄影所得到的图像例。该各图的图像例均与图5A一样,是脸的一部分有阴影的情况的图像例。然而,图5C是将摄影目的为肖像摄影表示为摄影信息的情况,是通过将曝光设定成最适合脸的摄影所得到的。并且,图5D是将摄影目的为纪念摄影表示为摄影信息的情况,是通过使针对脸的曝光设定的容许度比肖像摄影的情况缓和的摄影所得到的。并且,图5E是将摄影目的为风景摄影表示为摄影信息的情况,是通过对脸不作考虑而根据图像整体的亮度进行了曝光设定的摄影所得到的。
如上所述,在图1的照相机中,根据在摄影时得到的摄影信息,求出针对图像内包含的脸所决定的曝光容许范围,在该容许范围内进行作为图像整体最佳的曝光设定来执行摄影动作。
[LV显示实施中的摄影控制处理]
下面,说明在图1的照相机中为了进行LV显示实施中的摄影动作而由Bμcom 150进行的控制动作。
首先说明图6。图6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由Bμcom 150进行的在LV显示实施中的摄影控制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Bμcom 150通过读出存储在配备于主机单元100内的未作图示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内的规定的控制程序并执行该程序,能执行图6的处理。另外,该处理是在用户操作所述照相机操作开关152中的模式变更开关来选择LV模式时开始的。
在图6中,首先在S101中,控制反射镜驱动机构118,进行使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如图2B所示朝上升位置驱动的处理。
然后,在S102中,控制快门驱动控制电路148,进行使快门单元21中的未作图示的前帘移动的处理。通过该处理,快门开放,来自摄影镜头112a和112b的光束被引导到摄像模块20内的摄像元件23,摄像元件23输出与接收到的光量对应的图像数据。所输出的图像数据经由摄像元件接口电路134被输入到图像处理控制器140。
然后,在S103中,控制图像处理控制器140,进行基于从摄像模块20输出的图像数据的作为预备测光的LV测光处理。该S103的处理详情在后面描述。
然后,在S104中,控制图像处理控制器140,进行基于从摄像模块20输出的图像数据的作为预备对焦的LVAF处理(例如,公知的对比度AF处理)。
当通过以上的S103和S104的处理而完成针对被摄体的预备曝光控制和对焦时,在S105中进行像取得处理,对成像在摄像模块20内的摄像元件23的受光面上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输出表示被摄体像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所输出的图像数据经由摄像元件接口电路134被输入到图像处理控制器140。
然后,在S106中,控制图像处理控制器140,进行基于通过S105的处理从摄像元件23所输出的图像数据的LV测光处理。该S106的处理详情在后面描述。
然后,在S107中,控制图像处理控制器140,进行基于通过S105的处理从摄像元件23所输出的图像数据的LVAF处理(例如,公知的对比度AF处理)。
当通过以上的S106和S107的处理而完成针对被摄体的更高精度的曝光控制和对焦时,此时从摄像元件23输出的以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摄影画面)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36上。
然后,在S108中进行这样的处理,即:控制图像处理控制器140来使脸检测引擎158起动,此时根据从摄像元件23输出的以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摄影画面)检测与人物脸相当的区域(脸区域)来确定其位置和范围。
另外,假定该脸检测处理使用公知的处理(例如,在所述的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利用与眼、鼻、口等的构成人物脸的各部分相关的几何学的形状特征和相互位置关系来检测的处理),这里省略详细说明。并且,假定通过该处理获得:表示脸位置的信息,即从该图像确定脸的中心位置的二维坐标;以及表示脸范围的信息,即以该脸的中心位置为中心而包含该脸中的眼、鼻、口的各部分的特定位置(例如各部分的重心位置)的最小圆的直径。并且,在该脸检测处理中,当然也会有时从摄影画面检测多个脸区域的情况。
然后,在S109中进行这样的处理,即:通过由用户针对照相机操作开关152之一的释放开关所进行的操作,判定是否检测出所谓的第2释放的接通。这里,当判定为检测出第2释放的接通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110。另一方面,当判定为未检测出第2释放的接通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回到S105,重新进行上述的处理。通过重复从该S105开始的处理,提供在液晶监视器136上的LV显示动作。
然后,在S110中,控制反射镜驱动机构118,进行将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如图2A所示朝下降位置驱动的处理。
然后,在S111中进行快门上紧处理,快门单元21中的未作图示的前帘关闭。
然后,在S112中进行使用测光电路132的被摄场的取景器测光处理。该S112的处理详情在后面描述。
然后,在S113中,控制AF传感器驱动电路130b,进行基于来自配置在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的下方的AF传感器单元130a的输出的自动对焦处理。
然后,在S114中,根据通过S112的取景器测光处理所得到的测光值计算适当的曝光值,根据S112的取景器测光结果进行适当设定用于实现该曝光值的光圈、曝光时间以及ISO感光度的公知的曝光计算处理。
然后,在S115中,控制反射镜驱动机构118,进行使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如图2B所示朝上升位置驱动的处理。
然后,在S116中,根据S114的处理结果,控制光圈驱动机构104来使光圈103具有规定的光圈量,并控制快门驱动控制电路148,使快门单元21中的未作图示的前帘和后帘分别以规定的定时移动,从而进行使快门开放规定的曝光时间来使摄像元件23曝光的摄像曝光处理。然后,此时从摄像元件23输出的图像数据由图像处理控制器140转换成规定的数据类型来保存在记录介质139内。
然后,在S117中,控制反射镜驱动机构118,进行使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如图2A所示朝下降位置驱动的处理。
然后,在S118中,进行快门上紧处理,快门单元21中的未作图示的前帘关闭。
然后,在S119中,作为摄影动作设定,执行判定是否进行了连拍摄影动作设定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进行了连拍摄影动作设定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回到S112,重复上述的处理。另一方面,这里当判定为未进行连拍摄影动作设定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结束该图6的控制处理。另外,这里在继续LV显示动作的情况下,从S101开始重新进行该图6的处理。
以上的处理是在LV显示实施中的摄影控制处理。
[LV测光处理]
下面说明图7。图7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作为图6的S103和S106的处理而由Bμcom 150进行的LV测光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在图7中,首先在S201中,控制图像处理控制器140,进行取得从摄像模块20内的摄像元件23输出的由图像数据表示的摄影画面的亮度信息,即针对该画面的BV值(预先针对图像例如如图3A所示而设定的各测光区域的BV值)的处理。
然后,在S202中,通过所述的图6的S108的处理,进行判定从摄影画面是否能检测出人物的脸区域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已检测出脸区域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在S203中进行针对检测出的脸区域的亮度计算处理,之后处理进到S204。该脸亮度计算处理的详情在后面描述。另一方面,当在S202的判定处理中判定为未检测出脸区域时,即,作为图6的S103的处理进行了LV测光处理时,或者当作为继图6的S101至S104的处理后最初的S106的处理进行了LV测光处理时,或者在图6的S108的处理中从该图像未检测出脸区域时,不进行S203的处理,处理进到S204。
然后,在S204中,根据通过S201的处理所取得的针对摄影画面的BV值的信息、和在通过图6的S108的处理进行了脸区域检测的情况下通过该处理所检测的脸在图像内的位置和大小、以及通过S203的处理所取得的脸亮度的各信息,进行计算作为针对该图像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的测光运算处理。该S204的处理详情也在后面描述。
然后,在S205中,根据在S204中计算出的测光值,进行适当设定用于在LV显示中实现适合该测光值的曝光值的光圈和曝光时间的公知的曝光决定处理,之后结束该图7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取景器测光处理]
下面说明图8。图8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作为图6的S112的处理而由Bμcom 150进行的取景器测光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在图8中,首先在S301中,进行判定该照相机的当前摄影状况是否是在连拍摄影动作中的第2帧以后的摄影动作中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在该摄影动作中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307,当判定为不在这种摄影动作中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302。
然后,在S302中,进行取得被摄场的亮度信息,即从测光电路132输出的针对被摄场的BV值(预先针对被摄场例如如图3A所示而设定的各测光区域的BV值)的处理。
然后,在S303中,进行判定通过图6的S106的处理已进行的LV测光的结果的可靠性的处理。然后,在接下来的S304中,进行判定在该判定中LV测光的可靠性是否高的处理,当判定为可靠性高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307,当判定为可靠性低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305。另外,该S303的LV测光可靠性判定处理的详情在后面描述。
然后,在S305中,进行判定摄影画面内包含的脸是否小于规定阈值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脸小于该阈值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307,当判定为脸不小于该阈值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306。
然后,在S306中,进行与图7的S203一样的脸亮度计算处理(详情后述)。
然后,在S307中,进行与图7的S204一样的测光运算处理(详情后述),之后结束该图8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然而,该S307的测光运算处理在根据S304的判定结果是“是”(LV测光的可靠性高)、和S305的判定结果是“是”(摄影画面内包含的脸小)中的任一方来进行的情况下,根据通过S201的处理所取得的、根据自摄像模块20内的摄像元件23输出的由图像数据表示的摄影画面求出的BV值来进行。另一方面,在根据S304的判定结果是“否”(LV测光的可靠性低)、且S305的判定结果是“否”(摄影画面内包含的脸不小)来进行的情况下,该测光运算处理根据通过S302的处理所取得的、从测光电路132输出的针对被摄场的BV值来进行。
[脸亮度计算处理]
下面说明图9。图9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作为图7的S203和图8的S306的处理而由Bμcom 150进行的脸亮度计算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在图9中,首先在S401中,控制图像处理控制器140,进行在从由图像数据表示的摄影画面检测出的脸区域中检索成为测光对象的脸区域(脸的测光区域)的处理。使用图10A、图10B和图10C来说明该处理。
图10A示出在由图像数据表示的摄影画面例中表示坐标系的状况。该坐标系把图像的左上角设定为原点(x,y)=(0,0),图的右方向由X坐标的正方向表示,图的下方向由Y坐标的正方向表示。这里,图中表示的18×18方格的每1个表示该图像中的测光区域,该各方格的四角的坐标如图10B所示是预先确定的。并且,图中的人物脸的区域所示的圆表示该脸的范围,以下将该圆称为“脸检测区域”。另外,表示该脸检测区域的中心即该脸的位置的坐标和该脸检测区域的直径是通过图6的S108的脸检测处理所得到的。
这里,图像处理控制器140提取该图像中的测光区域中其四角的坐标全部包含在该脸检测区域内的测光区域。即,如图10C所示,将表示脸位置的坐标设定为(Xc,Yc),将脸检测区域的直径设定为R,将测光区域的候补的角的坐标设定为(X,Y),则得到:
(X—Xc)2+(Y—Yc)2≦(R/2)2
针对全部四角坐标提取成立的坐标。脸的测光区域的检索是按这样进行的。
回到图9的说明。
然后,在S402中,进行判定在已进行的图8的S303的LV测光可靠性判定处理(详情后述)中LV测光的可靠性是否高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可靠性高时(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403,当判定为可靠性低时,或者当判定为还未实施LV测光可靠性判定处理时(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404。
在S403中进行对脸朝向作了考虑的脸测光区域检索处理。使用图11A至图11D来说明该处理。
图11A示出面向正面的脸的图像例、以及该图像例中的测光区域与脸检测区域的关系。在该情况下,由于通过所述的脸检测处理来决定位置和直径的脸检测区域的内容全部是脸区域,因而即使仅根据该脸检测区域内的测光区域的测光值计算脸亮度,也不会特别成为问题。
另一方面,图11B示出面向倾斜横方向(右前方向)的脸的图像例、以及该图像例中的测光区域与脸检测区域的关系。在该情况下,由于在脸检测区域内的右端部的测光区域内包含有脸区域和背景区域的双方,因而当直接使用该测光区域的测光值来计算出脸亮度时,计算结果的精度有时会下降。
因此,通过该S403的处理,图像处理控制器140按以下进行脸测光区域的检索。
图11C示出图像的各测光区域与脸检测区域的位置关系的一例。这里,脸中心点C是脸检测区域的中心位置(即,通过脸检测处理检测出的脸的中心位置)。并且,左脸外点A和右脸外点E配置在从脸检测区域分别朝X坐标的正负各方向离开规定距离β的位置。另外,β值是通过实验等而预先决定的常数。在图11D中,在将脸中心点C的X坐标值设定为0时的左脸外点A和右脸外点E的坐标由β和脸检测区域的直径R表不。
首先,图像处理控制器140取得分别包含左脸外点A、脸中心点C以及右脸外点E的各点的测光区域的测光值,将所取得的值用作各点的测光值。这里,在各点位于测光区域的边界线上的情况下,将与该点邻接的各测光区域的测光值的加法平均用作该点的测光值。
然后,将四角全部包含在脸检测区域内的脸测光区域根据其位置接近左脸外点A和右脸外点E中的哪一方来分类为左侧脸测光区域组和右侧脸测光区域组。
然后,根据属于左侧脸测光区域组的各脸测光区域的测光值接近左脸外点A和脸中心点C中的哪一方的测光值,来将该各脸测光区域分类为左脸端测光区域组和脸中央测光区域组。同样,根据属于右侧脸测光区域组的各脸测光区域的测光值接近脸中心点C和右脸外点E中的哪一方的测光值,来将该各脸测光区域分类为脸中央测光区域组和右脸端测光区域组。其结果,各脸测光区域被分类为左脸端测光区域组、脸中央测光区域组以及右脸端测光区域组这3个组。
然后,将属于左脸端测光区域组和右脸端测光区域组中的任一方的各脸测光区域的测光值与属于脸中央测光区域组的各脸测光区域的测光值的加法平均值进行大小比较。这里,在存在测光值与该加法平均值相比有规定值(例如通过BV值换算为1级)以上不同的脸测光区域的情况下,判定为脸面向该脸测光区域所属的测光区域组的方向,在其他情况下,判定为脸面向正面。并且,将该脸测光区域(被估计为包含有脸区域和背景区域的双方的测光区域)从通过S401的处理检索出的脸测光对象中除去。这样,可判定图像内包含的脸是否面向正面,并可精度良好地计算脸亮度。
回到图9的说明。
在S404中,通过S401的处理以及在执行的情况下S403的处理求出图像处理控制器140检索出的各脸测光区域中的测光值的加法平均值,由此进行计算脸亮度的处理,之后结束该图9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如上所述,取得从由图像数据表示的摄影画面检测出的各脸区域的亮度。
[测光运算处理]
下面说明图12。图12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作为图7的S204和图8的S307的处理而由Bμcom 150进行的测光运算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在图12中,在S501中,进行判定针对照相机由用户预先选择的测光方式是否是评价测光(评价在针对摄影画面所定义的多个测光区域所得到的测光值来决定画面的测光值的方式)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选择了评价测光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505,当判定为未选择评价测光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502。
然后,在S502中,进行判定针对照相机由用户所选择的测光方式是否是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选择了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503,当判定为未选择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504。
然后,在S503中,进行测光中央平均计算处理,之后结束该图1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该测光中央平均计算处理是这样的处理,即:对针对摄影画面所定义的多个测光区域中位于画面中央部的测光区域中的测光值求平均,针对该求平均后的测光值,与对全部测光区域中的测光值求平均后的测光值相比赋予权重(例如,针对中央部赋予与整体相比2倍的权重),计算其加法平均值,将该计算结果用作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
然后,在S504中,进行光点测光处理,之后结束该图1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该光点测光处理是这样的处理,即:求出针对摄影画面所定义的多个测光区域中位于画面中央的1个测光区域中的测光值作为该画面整体中的测光值,将其用作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
另外,该S503和S504的处理是分别作为测光方式而公知的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和光点测光用的处理。
另一方面,当在S501中判定为选择了评价测光时,在S505中进行测距点附近处理。该处理是这样的处理,即:取得刚才执行的AF处理(图6中的S107或S113的处理)中的测距对象点的选择结果,计算针对摄影画面所定义的多个测光区域中包含该测距对象点的测光区域和其附近的测光区域(例如与包含该测距对象点的测光区域邻接的测光区域)的测光值的加法平均值。
然后,在S506中,进行全面亮度运算处理。该处理是计算针对摄影画面所定义的多个测光区域的各自的测光值的全加法平均值的处理。
然后,在S507中,进行普通被摄场测光值计算处理。该处理是这样的处理,即:针对通过S505的处理计算出的测距点附近的测光平均值,与通过S506的处理计算出的画面整体中的测光平均值相比赋予规定的权重,计算其加法平均值作为普通被摄场测光值。
另外,从该S505到S507的处理是作为测光方式而公知的评价测光用的处理。
然后,在S508中,进行判定通过所述的图6的S108的处理从摄影画面像是否检测出人物的脸区域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已检测出脸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509,当判定为未检测出脸时,即,当未进行图6的S108的处理时,或者当在该S108的处理中从该图像未检测出脸区域时,结束该图1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这里,FEVER运算是取“Face Expose Value Error range(脸曝光值误差范围)运算”的各首字母的运算,是针对脸曝光量求出容许范围的运算,以下将本运算称为FEVER运算。
然后,在S509中进行FEVER运算处理,在接下来的S510中,进行加上脸的被摄场测光值计算处理,之后结束该图1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该FEVER运算处理和加上脸的被摄场测光值计算处理是在图1的照相机中有特征的处理。以下,说明该两个处理。
[FEVER运算处理]
首先,说明FEVER运算处理。图13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作为图12的S509的处理而由Bμcom 150进行的FEVER运算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该处理是计算FEVER点的处理。这里,FEVER点是对摄影画面内包含的脸区域被认为对该摄影画面产生的影响度进行数值化来表示的,该值越大,则产生的影响就越大。
在图13中,进行判定针对照相机由用户预先选择的FEVER点的设定方式是否是自动设定(照相机的自动设定)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选择了自动设定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603,当判定为未选择自动设定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认为选择了手动设定(用户的设定),处理进到S603。
然后,在S602中,进行与设定模式对应的FEVER点的值设定处理,之后,结束手动设定的FEVER运算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这里说明图14A和图14B。
图14A是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36上的该FEVER点的手动选择菜单画面例。当用户操作照相机开关152来将“脸AE设定”的指示提供给了照相机时,显示该菜单画面。这里,当用户操作照相机操作开关152即十字键开关来从显示在该菜单画面上的“肖像”、“纪念摄影”、…的各摄影目的中选择了一项时,与所选择的摄影目的对应的FEVER点的值在该S602的处理中被设定。图14B的表示出此时的摄影目的与FEVER点的对应关系的例子。在该照相机中,与该表相当的信息被预先存储在所述的未作图示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内,例如在图14A的例子中,由于选择了“纪念摄影”,因而根据图14B的表将“30”设定为FEVER点。
然后,在图13的S603中,进行判定在作为FEVER点运算方法而准备了两种的运算方法A和运算方法B中用户是否选择了运算方法A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选择了运算方法A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从S604开始的运算方法A处理。另一方面,当判定为选择了运算方法B而不是运算方法A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从S609开始的运算方法B处理。
这里说明图15。该图是以表形式示出照相机的摄影模式与运算方法的对应关系例的图。在图1的照相机内设有作为照相机操作开关152的模式开关,通过利用该模式开关的选择,可进行摄影模式(确定摄影动作中的光圈控制内容与快门控制内容的关系的模式)的设定。并且,在该照相机中,与图15的表相当的信息被预先存储在所述的未作图示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内,当这样设定了摄影模式时,根据所设定的摄影模式选择运算方法。在S603中,进行基于该运算方法的选择结果的判定。
然后,在图13的S604中,进行基于脸区域的总面积的FEVER点取得处理。使用图16来说明该处理。
图16是以曲线图形式示出1张摄影画面中的脸区域的总面积与FEVER点的关系例的图。另外,为了简化计算,该曲线图中的横轴表示与脸区域的总面积对应的值,标刻出从该摄影画面检测出的各脸检测区域的直径R的平方的总和。
在图16的例子中,该总和与FEVER点具有可由一次函数式Y=AX+B表示的线性关系,将FEVER点的最大值设定为“40”,即使该总和变大,FEVER点也被设定成不超过该最大值。Bμcom 150根据通过图6的S108的处理所取得的各脸检测区域的直径R,按照该设定进行FEVER点的计算。这样取得的FEVER点在该S604的处理时刻,一律被提供给摄影画面内包含的各脸区域。
然后,在图13的S605中,进行基于与摄影画面内包含的脸区域中的最大脸区域之比的FEVER点校正处理。使用图17A和图17B来说明该处理。
首先,Bμcom150进行提取从摄影画面检测出的脸区域中面积最大的脸区域(称为“最大脸”)的处理。在该提取处理中,只要提取出通过图6的S108的处理所取得的各脸检测区域的直径R最大的脸检测区域即可。
然后,Bμcom 150进行计算与从摄影画面检测出的各脸区域的最大脸的面积比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如图17A所示,只要计算出使各脸区域的脸检测区域的直径R平方后的值相对于使最大脸的脸检测区域的直径R平方后的值的比即可。
然后,Bμcom 150进行这样的处理,即:针对从摄影画面检测出的各脸区域,计算基于与最大脸的面积比的FEVER点的减法值,将所得到的减法值从提供给该脸区域的FEVER点中减去的处理。
图17B是以曲线图形式示出按上述所得到的脸区域相对于最大脸的面积比与FEVER点的减法值的关系例的图。在该例子中,该面积比与点减法值具有可由一次函数式Y=EX+F表示的线性关系,对于面积比为“50%”以上的脸区域,将点减法值设定为“0”。Bμcom 150进行这样的处理,即:根据这种关系计算点减法值,将该计算值从提供给该脸区域的FEVER点中减去。通过该处理,相对于最大脸的面积比不足规定值(在图17B的例子中是50%)的脸区域由于减去FEVER点,因而与该面积比为该规定值以上的脸区域相比,对摄影画面产生的影响度被评价为小。
按以上那样,针对各脸区域进行基于脸区域的面积的FEVER点的设定。
然后,在图13的S606中,进行基于各脸区域在摄影画面内的位置的FEVER点的校正处理。使用图18A和图18B来说明该处理。
图18A以像素为单位表示由640×480像素的像素构成的摄影画面距被摄场中心的距离。这里,距被摄场中心的距离位于250像素的脸区域,与距该中心的距离位于150像素的脸区域相比,认为对摄影画面产生的影响度小。S606的校正处理是根据这种在摄影画面内的位置来校正提供给脸区域的FEVER点的处理。
首先,Bμcom 150进行针对从摄影画面检测出的各脸区域计算距被摄场中心的距离的处理。这里,脸区域的位置采用针对该脸区域的脸检测区域的中心位置,Bμcom 150计算该位置与被摄场中心的距离。
然后,Bμcom 150进行这样的处理,即:针对从摄影画面检测出的各脸区域,计算基于其位置的FEVER点的减法值,将所得到的减法值从提供给该脸区域的FEVER点中减去。
图18B是以曲线图形式示出按上述所得到的脸区域距被摄场中心的距离与FEVER点的减法值的关系例的图。在该例子中,该距离与点减法值具有可由一次函数式Y=CX+D表示的线性关系,对于距离为“150像素”以下的脸区域,将点减法值设定为“0”。Bμcom 150进行这样的处理,即:根据这种关系计算点减法值,将该计算值从提供给该脸区域的FEVER点中减去。通过该处理,距被摄场中心的距离比规定值(在图18B的例子中是150像素)远的脸区域减去FEVER点,与该距离为该规定值以下的脸区域相比,对摄影画面产生的影响度被评价为小。
按以上那样,针对各脸区域进行基于脸区域在摄影画面内的位置(距摄影画面的中央的距离)的FEVER点的设定。
然后,在图13的S607中,进行基于脸朝向的各脸区域的FEVER点的校正处理。使用图19来说明该处理。
如使用图11A至图11D所说明那样,通过图9的S403的处理,判定各脸区域的脸朝向是否面向正面。因此,在该S607的处理中,如图19所示,Bμcom 150进行这样的处理,即:针对脸朝向面向正面的脸区域,照原样维持所提供的FEVER点,针对脸朝向未面向正面的脸区域,从所提供的FEVER点中减去10点。通过该处理,脸朝向未面向正面的脸区域,与脸朝向面向正面的脸区域相比,对摄影画面产生的影响度被评价为小。
按以上那样,针对各脸区域进行基于人物脸朝向的FEVER点的设定。
然后,在图13的S608中,进行基于连拍摄影时的测距结果的各脸区域的FEVER点的校正处理。
在所述的图6的摄影控制处理中,在连拍摄影时的第2帧以后的摄影(从S112到S119的重复处理)中,有时处理负担大,不进行脸检测处理。因此,在S608中,针对该第2帧以后的摄影画面,利用通过S113的自动对焦处理所得到的测距信息来进行脸区域的FEVER点的校正。以下,使用图20和图21来说明该校正处理。
图20的摄影画面例示出这样的情况,即:在进行脸检测处理的第1帧的摄影画面中,到作为被摄体的人物脸的距离是2m,而在第2帧中接近到1.5m,并在第5帧中接近到0.8m。这样,在连拍摄影时,在作为被摄体的人物脸以接近照相机的方式移动的情况下,认为该人物脸的脸区域对摄影画面产生的影响度变大,因而使所提供的FEVER点增加(在图20的例子中,在第2帧中加上10点,在第5帧中加上20点)。因此,在S608中,针对连拍摄影时的第2帧以后的摄影画面进行以下处理。
首先,Bμcom 150根据通过S113的自动对焦处理所得到的被摄体距离和设在照相机内的摄影镜头的焦距,针对摄影画面的各帧计算被摄体像的像倍率。另外,该像倍率可通过将该焦距除以该被摄体距离来计算。
然后,Bμcom 150进行这样的处理,即:针对从第1帧的摄影画面检测出的各脸区域,计算基于各帧的像倍率的FEVER点的加减值,将所得到的加减值加上提供给该脸区域的FEVER点。
图21是以曲线图形式示出按上述所得到的各帧中的人物脸的像倍率与FEVER点的加减值的关系例的图。在该例子中,该距离与点加减值具有可由一次函数式Y=jX+k表示的线性关系。Bμcom 150进行这样的处理,即:根据这种关系计算点加减值,将该计算值加上提供给该脸区域的FEVER点。通过该处理,在作为被摄体的人物脸以接近照相机的方式移动的情况下,由于使提供给该人物脸的脸区域的FEVER点增加,因而该脸区域对各帧的摄影画面产生的影响度被评价为变大。并且,在作为被摄体的人物脸以远离照相机的方式移动的情况下,由于使提供给该人物脸的脸区域的FEVER点减少,因而该脸区域对各帧的摄影画面产生的影响度被评价为变小。
当结束了以上的S608的处理时,结束运算方式A的FEVER运算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另一方面,当在图13的S603中判定为选择了运算方法B时,在S609中进行基于场景模式的FEVER点取得处理。
在前面说明的图15的表中,针对“肖像模式”以下的摄影模式(将这些与摄影场景对应的摄影模式特称为“场景模式”)中运算方法被设定成“运算方法B”的摄影模式,设定了“FEVERPOINT全脸公用值”。即,在S609中,Bμcom 150进行这样的处理,即:从预先存储在所述的未作图示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内的该图15的表中取得与由图1的照相机的模式开关所选择的场景模式相对应的FEVER点。因此,在操作模式开关来变更摄影模式的选择的情况下,针对各脸区域进行与该变更后的摄影模式的设定对应的FEVER点的设定。
然后,在图13的S610中,进行基于与摄影画面内包含的脸区域中的最大脸区域之比的FEVER点的校正处理。该处理由于是与S605相同的处理,因而省略详细说明。
当结束了以上的S610的处理时,结束运算方式B的FEVER运算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这样,在运算方式B的FEVER运算处理中,根据图1的照相机的模式开关所取得的操作输入决定FEVER点。
按以上那样,计算各脸区域的与从摄影画面的检测状态对应的加权值(FEVER点)。
[加上脸的被摄场测光值计算处理]
下面,说明作为图12的S510的处理而由Bμcom 150进行的加上脸的被摄场测光值计算处理。图22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该加上脸的被摄场测光值计算处理的处理内容。
另外,在图22的说明中,假定使用图23所例示的摄影画面。该摄影画面包含有从“脸编号1”到“脸编号9”的共计9个脸区域。另外,假定该摄影画面内的各脸区域通过运算方式A的FEVER运算处理被提供了FEVER点。
首先,在S701中,进行将提供给摄影画面内包含的各脸区域的FEVER点转换成针对该脸区域在摄影中的适当曝光量所容许的该脸区域在摄影中的曝光量偏差容许范围的处理。使用图24来说明该处理。
图24是以曲线图形式示出FEVER点与所容许的曝光量范围的关系例的图。
在该图24的曲线图中,FEVER点与针对适当曝光量所容许的曝光量上限的关系具有由一次函数式Y=eX+g表示的线性关系,FEVER点与针对适当曝光量所容许的曝光量下限的关系具有由一次函数式Y=hX+i表示的线性关系。Bμcom 150根据这种关系,进行从FEVER点向针对适当曝光量所容许的曝光量容许范围的转换。
例如,图23所示的摄影画面内包含的“脸编号1”的脸区域,由于面积大,是最大脸,位于摄影画面的中央,脸面向正面,因而假定通过FEVER运算处理提供“40”作为FEVER点。另一方面,“脸编号8”的脸区域,由于面积小,不是最大脸,位于摄影画面的端部,因而尽管脸面向正面,然而假定通过FEVER运算处理提供“8”作为FEVER点。
在该情况下,“脸编号1”的脸区域,其在摄影画面中的影响度比“脸编号8”的脸区域大,这参照图23的摄影画面也是明确的。因此,在该情况下,针对脸区域的适当曝光量所容许的曝光量容许范围对于“脸编号1”变窄,对于“脸编号8”变宽。图24所示的针对“脸编号1”和“脸编号8”的适当曝光量所容许的曝光量容许范围处于正这种关系,针对“脸编号1”的容许范围通过BV值换算为±0.5级,针对“脸编号8”的容许范围通过BV值换算为±1.5级。
如上所述,通过图22的S701的处理,针对各脸区域,根据FEVER点进行针对适当曝光量的容许范围的上限和下限设定。
然后,在图22的S702中,进行基于FEVER点的脸区域的成组处理。该处理是进行基于各脸区域的FEVER点的大小的成组,例如按以下方式以FEVER点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成组,即:将“35”以上的脸区域设定为第1组,将“25”以上且不足“35”的脸区域设定为第2组,将“15”以上且不足“25”的脸区域设定为第3组,将不足“15”的脸区域设定为第4组。
然后,在S703中,进行判定在针对所有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是否存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处理。
这里,使用图25A和图25B来说明在图22的处理中常常进行的针对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有无重合的判定处理。
图25A是以条形图形式示出针对图23的摄影画面内包含的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的第一例。并且,图25B示出该条形图的用法。
该条形图的纵方向的位置表示BV值换算的光量。说明图25B,在该条形图的中间部所附的线是针对该脸区域通过图9的处理取得的亮度,表示与该脸区域对应的人物脸在摄影中的适当曝光量(脸区域适当曝光量)。并且,该条形图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表示针对脸区域适当曝光量所容许的曝光量的上限和下限。即,由条形图的纵方向的长度表示的曝光容许量范围(脸区域容许曝光量范围)是根据脸区域适当曝光量和通过S701的处理所取得的容许范围,针对各脸区域来决定的。图25A的图是示出该各脸区域的脸区域容许曝光量范围的关系的图。
在该图25A的图中,在除了“脸编号9”以外的其他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曝光容许量范围的上限值最小的是“脸编号2”的上限值。并且,曝光容许量范围的下限值最大的是“脸编号3”的下限值。这里,该“脸编号2”的上限值大于“脸编号3”的下限值。这样,在作为判定对象的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曝光容许量范围的上限值的最小值是曝光容许量范围的下限值的最大值以上时,判定为在针对作为判定对象的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存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因此,只要在该重合的曝光量范围内设定照相机的曝光,就能在针对作为判定对象的各脸区域的任一方都可容许的曝光量下进行摄影。
另一方面,在该图25A的图中,当对包含“脸编号9”的所有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作了考虑时,曝光容许量范围的上限值最小的是“脸编号9”的上限值。并且,曝光容许量范围的下限值最大的是“脸编号3”的下限值。在该情况下,该“脸编号9”的上限值小于“脸编号3”的下限值。这样,在作为判定对象的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曝光容许量范围的上限值的最小值不足曝光容许量范围的下限值的最大值时,判定为在针对作为判定对象的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不存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
在图22的处理中,进行以上的判定处理。
在图22的S703中,进行判定在针对所有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是否存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处理的结果,当判定为有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727(后述),当判定为无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704。
然后,在S704中,通过S702的脸成组处理,进行判定是否存在被分类为第1组的脸区域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存在被分类为第1组的脸区域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705,当判定为不存在被分类为第1组的脸区域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712。
然后,在S705中,进行判定在针对属于第1组、第2组和第3组中的任一方的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是否存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有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706,当判定为无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707。
在S706中,进行整体BV运算α处理,取得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使用图26来说明该整体BV运算α处理。
在图26的曲线图中示出表示在整体BV运算α处理前刚进行的重合判定处理(在S706的情况下是S705)中被判定为存在的情况下的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上限和下限的直线。并且,在该曲线图中,表示在刚才执行的图12的S507中计算出的普通被摄场测光值(采用公知的评价测光方法的被摄场的测光值)的直线根据该上限值和下限值的大小关系,由事例1、事例2和事例3的3条直线表示。
在整体BV运算α处理中,首先,Bμcom 150进行该普通被摄场测光值与该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比较处理,即,被摄场在摄影中的普通曝光量与根据脸区域适当曝光量及容许的曝光量的上限和下限所决定的脸区域曝光容许量范围之间的比较处理。然后,根据该比较结果,进行将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按以下设定的处理。
首先,在事例1的情况下,即,在普通被摄场测光值超过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上限值的情况下,将该上限值用作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
然后,在事例2的情况下,即,在普通被摄场测光值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内(上限值以下且下限值以上)的情况下,将该普通被摄场测光值直接用作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
并且,在事例3的情况下,即,在普通被摄场测光值超过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下限值的情况下,将该下限值用作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
按以上那样,将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限制在脸区域曝光容许量范围内的处理是整体BV运算α处理。其结果,根据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而设定在照相机内的曝光针对在刚才进行的重合判定处理中判定为存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各脸区域,即在摄影画面中影响力大的(FEVER点大的)各脸区域,为容许范围内的曝光。
回到图22的说明,在S707中,进行判定在针对属于第1组和第2组中的哪一方的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是否存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有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708,当判定为无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709。
在S708中,进行整体BV运算α处理,取得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在S709中,进行判定在针对属于第1组的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是否存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有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710,当判定为无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711。
在S710中,进行整体BV运算α处理,取得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在S711中,进行整体BV运算β处理,取得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使用图27A和图27B来说明该整体BV运算β处理。
图27A以条形图形式示出针对图23的摄影画面内包含的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的第二例。另外,该条形图的用法与如图25B所示的情况相同。
在该图27A所示的第二例中,在属于第1组的“脸编号1”、“脸编号2”和“脸编号3”中不存在曝光容许量范围重合的曝光量范围。因此,图22的S709的判定结果是“否”,处理进到S710,进行整体BV运算β处理。
在整体BV运算β处理中,首先,Bμcom 150进行针对属于在该整体BV运算β处理前刚进行的重合判定的处理(在S710的情况下是S709)对象的组(在S709的情况下是第1组)的各脸区域计算通过图9的处理所取得的亮度的加法平均值的处理。然后,Bμcom 150进行针对属于该组的各脸区域计算通过图13的处理所给出的FEVER点的平均值的处理。
然后,Bμcom 150与S701的处理一样进行这样的处理:将该FEVER点的平均值转换成容许范围,针对亮度的加法平均值计算所容许的容许曝光量的上限和下限。
在图27B的曲线图中示出表示针对属于第1组的“脸编号1”、“脸编号2”和“脸编号3”的曝光容许量范围的下限的最大值和上限的最小值的直线。并且,在该曲线图中示出表示通过上述的处理所取得的针对第1组的各脸区域的亮度平均值、以及针对第1组所容许的容许曝光量的上限和下限的直线。并且,在该曲线图中,表示在刚才执行的图12的S507中计算出的普通被摄场测光值(采用公知的评价测光方法得到的被摄场的测光值)的直线根据该上限值和下限值的大小关系,由事例1、事例2和事例3的3条直线表示。
这里,Bμcom 150进行该普通被摄场测光值与针对对象组而容许的容许曝光量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比较处理,即,被摄场的摄影中的普通曝光量与根据针对对象组认为适当的曝光量及容许的曝光量的上限和下限所决定的针对对象组的曝光容许量范围之间的比较处理。然后,根据该比较结果,进行将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按以下设定的处理。
首先,在事例1的情况下,即,在普通被摄场测光值超过针对对象组而容许的容许曝光量的上限值的情况下,将该上限值用作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
然后,在事例2的情况下,即,在普通被摄场测光值在针对对象组而容许的容许曝光量范围内(上限值以下且下限值以上)的情况下,将该普通被摄场测光值直接用作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
并且,在事例3的情况下,即,在普通被摄场测光值超过针对对象组而容许的容许曝光量的下限值的情况下,将该下限值用作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
如以上所述,将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限制成在针对对象组而容许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的处理是整体BV运算β处理。其结果,根据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而设定在照相机内的曝光针对在摄影画面中影响力大的(FEVER点大的)脸区域所属的组,为容许范围内的曝光。
回到图22的说明,在S712中,通过S702的脸成组处理,进行判定是否存在被分类为第2组的脸区域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存在被分类为第2组的脸区域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713,当判定为不存在被分类为第2组的脸区域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718。
在S713中,进行判定在针对属于第2组和第3组中的哪一方的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是否存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有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714,当判定为无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715。
在S714中,进行整体BV运算α处理,取得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在S715中,进行判定在针对属于第2组的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是否存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有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716,当判定为无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717。
在S716中,进行整体BV运算α处理,取得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在S717中,进行整体BV运算β处理,取得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在S718中,通过S702的脸成组处理,进行判定是否存在被分类为第3组的脸区域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存在被分类为第3组的脸区域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719,当判定为不存在被分类为第3组的脸区域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722。
在S719中,进行判定在针对属于第3组的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是否存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有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720,当判定为无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721。
在S720中,进行整体BV运算α处理,取得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在S721中,进行整体BV运算β处理,取得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在S722中,通过S702的脸成组处理,进行判定是否存在被分类为第4组的脸区域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存在被分类为第4组的脸区域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723,当判定为不存在被分类为第4组的脸区域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726。
在S723中,进行判定在针对属于第4组的各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是否存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有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处理进到S724,当判定为无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处理进到S725。
在S724中,进行整体BV运算α处理,取得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在S725中,进行把在刚才执行的图12的S507中计算出的普通被摄场测光值设定为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的处理,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在S726中,进行把在刚才执行的图12的S507中计算出的普通被摄场测光值设定为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的处理,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另一方面,当在所述的S703中判定为有重合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在S727中进行整体BV运算α处理,取得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
然后,在S728中,进行可行移动量运算处理。使用图28来说明该可行移动量运算处理。
可行移动量运算处理是这样的处理,即:在针对摄影画面内包含的所有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存在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情况下,计算用于把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用作在摄影图像上不产生所谓的过黑或过白的范围内进行适合于脸区域的曝光设定的值的移动量。
在图28的曲线图中,BV值是“9.0”的直线表示在针对摄影画面内包含的所有脸区域的曝光容许量范围内的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上限值,BV值是“7.5”的直线表示该曝光范围的下限值。并且,BV值是“8.25”的直线表示该上限值和下限值的平均值,即,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正中间的值。因此,只要根据该中间值进行照相机的曝光设定,就认为能取得适合于脸区域的摄影图像。
在图28的曲线图中,BV值是“7.75”的直线表示通过S727的整体BV运算α处理所取得的测光值的例子。因此,只要使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增大曝光量范围的中间值“8.25”与该“7.75”之差即“0.5”,就能取得更适合于脸区域的摄影图像。假定将该值称为“脸校正余量”。
然而,当变更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来使其变大时,通过图6的S114的处理得到的适当曝光值的计算结果变小。因此,在曝光时间和ISO感光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S116的摄像曝光处理所得到的摄影图像比该变更前的摄影图像暗。因此,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得到在摄影画面中亮度低的区域发生所谓的过黑的曝光不足的图像。
并且,与此相反,当变更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来使其变小时,通过图6的S114的处理得到的适当曝光值的计算结果变大。因此,在曝光时间和ISO感光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S116的摄像曝光处理所得到的摄影图像比该变更前的摄影图像亮。因此,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得到在摄影画面中亮度高的区域发生所谓的过白的曝光过多的图像。
因此,按以下那样来防止这种过黑和过白的发生。
首先,取得针对摄影画面所定义的多个测光区域的各方的测光值中的最大测光值和最低测光值。在图28的曲线图中,BV值是“10.0”的直线表示该测光值的最大测光值(被摄场最大亮度),BV值是“7.0”的直线表示该测光值的最小测光值(被摄场最小亮度)。
并且,在图28的曲线图中,BV值是“10.5”的直线表示通过S727的整体BV运算α处理所得到的测光值加上第一阈值P(在图28的例子中,P=2.75)后的值,将从该值减去被摄场最大亮度后的值称为“背景正校正余量”。并且,BV值是“6.5”的直线表示通过S727的整体BV运算α处理所得到的测光值减去第二阈值Q(在图28的例子中,Q=1.25)后的值,将从被摄场最小亮度中减去该值后的值称为“背景负校正余量”。
在图28的例子中,当使通过S727的整体BV运算α处理所得到的测光值增大而要接近所述的曝光量范围的中间值时,BV值“7.75”的直线朝接近BV值“8.25”的直线的方向(表示为“移动方向”的箭头方向)移动。于是,BV值“10.5”的直线(该测光值+P的直线)在维持与BV值“7.75”的直线的间隔P的同时朝“移动方向”移动,BV值“6.5”的直线(该测光值—Q的直线)也在维持与BV值“7.75”的直线的间隔Q的同时朝“移动方向”移动。其结果,背景正校正余量增加,背景负校正余量减少。
这里,当BV值“6.5”的直线(该测光值—Q的直线)超过BV值“7.0”的直线(被摄场最小亮度的直线)(即,背景负校正余量的符号为负)时,通过S116的摄像曝光处理所得到的摄影图像为曝光不足,认为测光区域发生过黑。即,这样预先设定了第二阈值Q,通过在背景负校正余量的符号不为负的范围内增大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可得到对脸区域更适当且没有过黑的摄影图像。
并且,与图28的例子相反,在为了使通过S727的整体BV运算α处理所得到的测光值接近曝光量范围的中间值而减小该测光值的情况下,背景正校正余量减少,背景负校正余量增加。这里,当该测光值+P的直线超过被摄场最小亮度的直线(即,背景正校正余量的符号为负)时,通过S116的摄像曝光处理所得到的摄影图像为曝光过多,认为测光区域发生过白。即,这样预先设定了第一阈值P,通过在背景正校正余量的符号不为负的范围内减小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可得到对脸区域更适当且没有过白的摄影图像。
另外,第一阈值P和第二阈值Q的值例如实际进行摄影等来预先设定适当的值。
综合以上,首先,在图22的S728中,Bμcom 150进行以下的处理。
首先,计算在曝光容许量范围内的重合的曝光量范围的中间值(上限值和下限值的平均值)。
然后,从针对摄影画面所定义的多个测光区域的各方的测光值中取得被摄场最大亮度和被摄场最小亮度。
然后,根据通过S727的整体BV运算α处理所取得的测光值、第一阈值P和第二阈值Q的值、该曝光量范围的中间值、被摄场最大亮度以及被摄场最小亮度,计算脸校正余量、背景正校正余量以及背景负校正余量。
这里,对通过S727的整体BV运算α处理所取得的测光值与曝光量范围的中间值进行大小比较。这里,当该测光值不足该中间值时(在图28所图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将脸校正余量和背景正校正余量中的较小一方的值用作可行移动量。另一方面,当该测光值是该中间值以上时,使脸校正余量和背景正校正余量中的较小一方的值的符号为负(乘以“—1”后的值)来用作可行移动量。
然后,在图22的S729中,进行判定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的移动是否可行的处理。这里,当该测光值不足该中间值时背景负校正已是负值的情况、以及当该测光值是该中间值以上时背景正校正已是负值的情况中的哪一方的情况下,判定为该测光值的移动不可行,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另外,此时,通过S727的整体BV运算α处理计算出的测光值被设定为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另一方面,在其他情况下,处理进到S730。
然后,在S730中进行这样的处理,即:将通过S728的处理所得到的可行移动量加上通过S727的整体BV运算α处理计算出的测光值,将该加法结果再计算为作为摄影画面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之后结束该图22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按以上那样进行加了脸区域亮度的被摄场测光值的计算。
[LV测光可靠性判定处理]
下面,说明作为图8的S303的处理而由Bμcom 150进行的LV测光可靠性判定处理。图29是以流程图形式示出该LV测光可靠性判定处理的处理内容的图。
在图29中,首先在S801中,进行向用数值表示测光可靠性的高低的测光可靠性参数提供作为初始值的“50”点的处理。另外,假定该测光可靠性参数表示,值越大则LV测光可靠性就越高。
然后,在S802中进行判定是否是LV显示动作刚刚开始后的处理,只有当判定为是LV显示动作刚刚开始后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才在S803中进行将测光可靠性参数值减去“10”点的处理。这是因为,在LV显示动作刚刚开始后,由于摄像元件23的图像取得不稳定,因而认为可靠性说不上高。另外,是否是LV显示动作刚刚开始后的判定,例如是使用Bμcom 150具有的未作图示的计时器来对从图6的处理开始后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时,根据该计时结果是否超过预先设定的时间来进行。
然后,在S804中进行这样的处理,即:判定基于从摄像元件23所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测光结果,即针对摄影画面所定义的多个测光区域间的测光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否是规定值以上(在图29的例子中,通过BV值换算为规定7级以上),只有当判定为有该规定值以上的差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才在S805中进行将测光可靠性参数的值减去“10”点的处理。这是因为,摄像元件(CCD)23由于受光量的动态范围一般不怎么宽,因而在摄影画面内的亮度差大到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认为可靠性说不上高。
然后,在S806中进行判定是否是连接镜头不具有CPU而不能从该连接镜头获得所搭载的镜头的信息和光圈的设定信息等的该连接镜头相关信息的处理,只有当判定为由于从连接镜头得不到任何信息而不具有CPU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才在S807中进行将测光可靠性参数的值减去“10”点的处理。这是因为,在使用这种连接镜头来进行的LV测光中,认为可靠性说不上高。另外,由于图1的镜头单元112具有作为这种CPU的Lμcom 150,因而该S806的判定结果为“否”。
然后,在S808中进行判定连接镜头是否是这样的镜头(在图29的例子中,俯仰摄影用的移动镜头)的处理,即:与取景器内的测光电路132中的测光相比,基于从摄像元件23所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测光能进行适当的测光这样的镜头,只有当判定为连接镜头不是这种镜头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才在S809中进行将测光可靠性参数的值加上“50”点的处理。这是因为,在使用这种连接镜头的摄影中,认为LV测光的可靠性显然高。
然后,在S810中进行这样的处理,即:判定基于从摄像元件23所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测光结果,即摄影画面整体中的测光值(针对摄影画面所定义的多个测光区域间的测光值的加法平均值)是否是规定值以上,摄影画面是否过亮,只有当判定为过亮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才在S811中进行将测光可靠性参数的值减去“10”点的处理。这是因为,摄像元件23在摄影画面的亮度太过高的情况下,由于其测光值的误差一般大于取景器内的测光电路132中的测光,因而认为可靠性说不上高。
然后,在S812中进行判定逆入射光的测光值是否大于规定值的处理,只有当判定为大于规定值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才在S813中进行将测光可靠性参数的值加上“10”点的处理。
逆入射光是指如图30所示从目镜113c入射到光学取景器内的光。当该逆入射光经由五棱镜113a到达测光电路132时,使测光电路132的测光精度下降。这是因为,在逆入射光的测光值大到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认为LV测光的可靠性高。
另外,逆入射光在控制反射镜驱动机构118来使快速复原反射镜113b上升的状态下,可通过测光电路132进行检测并测光。
然后,在S814中进行判定在当前时刻的曝光校正值是否在规定值以内(在图29的例子中为±2级以内)的处理,只有当判定为在该规定值以内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才在S815中进行将测光可靠性参数的值加上“10”点的处理。这是因为,在曝光校正量大的情况下,根据通过使用摄像元件(CCD)23中的摄像动态范围的端部分的摄像所得到的画面进行测光,而由于动态范围的端部分的线性低,因而此时的测光精度降低。另一方面,在曝光校正量小的情况下,根据通过使用摄像元件(CCD)23中的摄像动态范围的中央部分的摄像所得到的画面进行测光,而由于该中央部分的线性良好,因而认为LV测光的可靠性高。
然后,在S816中进行这样的处理,即:判定通过所述的图9的处理所得到的摄影画面内的各脸区域的亮度值针对该摄影画面内的全部脸区域的亮度的加法平均值是否均在规定值以内(在图29的例子中为±1.5级以内),只有当判定为在该规定值以内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才在S817中进行将测光可靠性参数的值加上“10”点的处理。这是因为,该处理在摄影画面内的各脸区域的亮度偏差少的情况下,认为LV测光的可靠性高。
然后,在S818中进行这样的处理,即:判定通过基于从摄像元件23所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测光所得到的测光值在规定时间(在图29的例子中是10毫秒)内的变化范围是否是规定值以上,只有当判定为是规定值以上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才在S819中进行将测光可靠性参数的值减去“10”点的处理。这是因为,该处理例如当在荧光灯等的亮度级周期性变化的光源下通过摄像元件(CCD)23进行摄像时,得到的图像发生所谓的闪烁(画面的闪烁),因而认为LV测光的可靠性降低。即,通过该S818的判定处理检测有无发生闪烁,在检测出发生闪烁的情况下,通过该S819的处理使测光可靠性参数的值降低。
然后,在S820中进行判定当前的测光可靠性参数的值是否是“50”点以上的处理。这里,当判定为测光可靠性参数的值是“50”点以上时(当判定结果是“是”时),在S821中最终判定为LV测光的可靠性高,之后结束该图29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另一方面,当判定为测光可靠性参数的值不足“50”点时(当判定结果是“否”时),在S822中最终判定为LV测光的可靠性低,之后结束该图29的处理,回到原来的处理。
按以上那样来进行LV测光的可靠性是高还是低的判定。
[摄影装置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图1的照相机,脸检测引擎158在LV显示中根据从摄像模块20所取得的图像数据检测多个人物脸,图像处理控制器140计算该人物脸的各个脸亮度,Bμcom 150计算人物脸的与各个脸检测状态对应的加权值(FEVER点)。然后,Bμcom 150根据计算出的脸亮度和与计算出的加权值对应的容许值来求出各个脸亮度的范围,将这些脸亮度的范围的重复程度与根据测光电路132的取景器测光结果计算出的被摄体亮度进行比较,决定作为被摄场的评价结果的测光值。因此,根据该照相机,通过根据所决定的测光值进行照相机的曝光设定,可在对脸区域的曝光量作了考虑之后,在作为图像整体来看也可以说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摄影。
另外,在所述的FEVER运算处理(图13)中,作为FEVER点的手动设定方法,Bμcom 150执行与设定模式对应的FEVER点的值设定处理(S602),用户选择图14A所示的菜单画面上显示的摄影目的的其中之一,从而从图14B的表中选择并设定与所选择的摄影目的对应的FEVER点的值。取而代之,可以按以下进行。
当用户操作照相机操作开关152来将“脸AE设定”的指示提供给了照相机时,Bμcom 150在图13的S602中,显示图31所例示的脸部容许曝光量的手动设定画面。这里,用户操作照相机操作开关152即十字键开关来进行“上限”或“下限”的哪一方的设定栏的选择指示,并操作照相机操作开关152即转盘开关来进行该设定栏内的脸部容许曝光量的设定。于是,Bμcom 150进行取得该设定值的处理。
之后,Bμcom 150将按上述所取得的脸部容许曝光量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用作从所述的加上脸的被摄场测光值计算处理(图22)的S701的FEVER点向曝光量偏差容许范围的转换处理的转换结果。
这样,还能将图1的照相机构成为由用户可直接设定脸部容许曝光量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在不背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进和变更。
另外,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能导出如下结构的技术思想。
[附记1]一种数字单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该数字单反照相机具有:
光学取景器,其能光学观察被摄体像;
测光传感器,其设在所述光学取景器上;
摄像单元,其取得所述被摄体像作为图像数据;
显示单元,其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实时取景显示;
第一测光值计算单元,其根据所述测光传感器的输出计算被摄体亮度;
第二测光值计算单元,其在所述实时取景显示中根据从所述摄像部所取得的图像数据检测多个人物脸,计算该人物脸的各个脸亮度和该人物脸的与各个脸检测状态对应的加权值;以及
曝光用亮度决定单元,其根据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测光值计算单元的计算结果,决定在曝光动作中使用的被摄体亮度,
所述曝光用亮度决定单元根据由所述第二测光值计算单元计算出的脸亮度和与对应于该脸亮度的加权值对应的容许值来求出各个脸亮度的范围,将这些脸亮度的范围的重复程度与所述第一测光值计算单元计算出的被摄体亮度进行比较来决定被摄体亮度。
[附记2]根据附记1所述的数字单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脸检测状态,使用人物脸的面积、人物脸距摄影区域的中央的距离、人物脸的朝向、以及检测出的人物脸的总面积中的至少一方。
[附记3]根据附记1所述的数字单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单反照相机还具有变更单元,该变更单元根据设定在所述数字单反照相机内的摄影模式变更所述加权值。

Claims (17)

1.一种摄影装置,该摄影装置具有对由成像光学系统所成像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来输出图像信号的摄像单元,所述摄影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摄影装置具有:
普通曝光量取得单元,其对包含被摄体的被摄场进行测光,取得适合所述被摄场的摄影的曝光量即普通曝光量;
脸区域亮度取得单元,其取得由所述图像信号表示的画面内包含的与人物脸相当的区域即脸区域的亮度;
容许曝光量范围设定单元,其求出根据所述脸区域的亮度所决定的所述人物脸在摄影中的适当曝光量即脸区域适当曝光量,设定针对该脸区域适当曝光量所容许的所述人物脸在摄影中的曝光量偏差容许范围;
比较单元,其将由所述脸区域适当曝光量和所述容许范围所决定的脸区域容许曝光量范围与所述普通曝光量进行比较;以及
曝光单元,其根据所述比较的结果将所述普通曝光量限制在所述脸区域容许曝光量范围内,以所限制的曝光量进行曝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光单元在所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是所述普通曝光量大于所述脸区域容许曝光范围的上限的情况下,将所述上限用作曝光量进行曝光,在所述普通曝光量小于所述脸区域容许曝光范围的下限的情况下,将所述下限用作曝光量进行曝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影装置还具有脸区域面积计算单元,该脸区域面积计算单元求出由所述摄像单元输出的图像信号表示的画面内包含的与人物脸相当的区域即脸区域的面积,
所述容许曝光量范围设定单元根据所述脸区域面积计算单元输出的脸区域面积设定所述容许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脸区域面积计算单元在存在多个脸区域的情况下输出所述多个脸区域的总面积,所述容许曝光量范围设定单元根据所述脸区域的总面积设定所述容许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影装置还具有脸朝向检测单元,该脸朝向检测单元检测由所述摄像单元输出的图像信号所表示的画面内包含的与人物脸相当的区域即脸区域表示的脸朝向,
所述容许曝光量范围设定单元根据所述脸朝向检测单元输出的脸朝向来设定所述容许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影装置还具有脸位置检测单元,该脸位置检测单元检测由所述摄像单元输出的图像信号所表示的画面内包含的与人物脸相当的区域即脸区域的位置,
所述容许曝光量范围设定单元根据所述脸位置来设定所述容许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脸位置检测单元检测所述脸位置距摄影区域的中央的距离,所述容许曝光量范围设定单元根据所述脸位置距摄影区域的中央的距离来设定所述容许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影装置还具有像倍率检测单元,该像倍率检测单元检测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像倍率,
所述容许曝光量范围设定单元根据所述像倍率检测单元输出的像倍率来设定所述容许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影装置还具有摄影模式设定单元,该摄影模式设定单元能设定用于确定针对所述摄影装置的摄影动作相关的设定的摄影模式,
所述容许曝光量范围设定单元根据所述摄影模式设定单元所设定的摄影模式来设定所述容许范围。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影装置还具有操作输入单元,该操作输入单元取得与操作对应的输入,
所述容许曝光量范围设定单元根据所述操作输入单元所取得的输入来设定所述容许范围。
11.一种数字单反照相机,该数字单反照相机具有:
光学取景器,其能光学观察被摄体像;
测光传感器,其设在所述光学取景器上;
摄像部,其取得所述被摄体像作为图像数据;以及
显示部,其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实时取景显示,
所述数字单反照相机的特征在于,所述数字单反照相机具有:
第一测光值计算部,其根据所述测光传感器的输出来计算被摄体亮度;
第二测光值计算部,其在所述实时取景显示中根据从所述摄像部所取得的图像数据来检测人物脸,计算该人物脸的脸亮度和该人物脸的与脸检测状态对应的加权值;以及
曝光用亮度决定部,其根据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测光值计算部的计算结果,决定在曝光动作中使用的被摄体亮度,
所述曝光用亮度决定部根据由所述第二测光值计算部计算出的脸亮度和与对应于该脸亮度的加权值对应的容许值来求出脸亮度的容许范围,将该脸亮度的容许范围与由所述第一测光值计算部计算出的被摄体亮度进行比较来决定被摄体亮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字单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单反照相机具有曝光控制部,该曝光控制部根据所述曝光用亮度决定部决定的曝光用亮度来进行曝光。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数字单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曝光用亮度决定部在由所述第一测光值计算部计算出的被摄体亮度大于所述脸亮度容许范围的上限的情况下,将所述上限用作曝光用亮度,在由所述第一测光值计算单元计算出的被摄体亮度小于所述脸亮度容许范围的下限的情况下,将所述下限用作曝光用亮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数字单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光值计算单元在检测出多个人物脸的情况下,计算该人物脸的各个脸亮度和该人物脸的与各个脸检测状态对应的加权值,
所述曝光用亮度决定部根据由所述第二测光值计算部计算出的多个脸亮度和与对应于该脸亮度的加权值对应的容许值来求出各个脸亮度的容许范围,将该多个脸亮度的容许范围的公用范围用作容许范围。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数字单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脸检测状态,使用人物脸的面积、人物脸距摄影区域的中央的距离、人物脸的朝向、以及检测出的多个人物脸的总面积中的至少一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数字单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单反照相机还具有加权变更部,该加权变更部根据所设定的摄影模式变更所述加权值,所述曝光用亮度决定部使用所述加权变更部输出的加权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数字单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单反照相机还具有手动设定部,该手动设定部通过手动操作输入与所述加权值相当的信息,所述曝光用亮度决定部将所述手动设定部输出的与加权值相当的信息转换成加权值来使用。
CN2009101180922A 2008-02-28 2009-02-27 摄影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17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47507A JP5142758B2 (ja) 2008-02-28 2008-02-28 撮影装置
JP2008-047507 2008-02-28
JP2008047507 2008-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1749A true CN101521749A (zh) 2009-09-02
CN101521749B CN101521749B (zh) 2012-04-04

Family

ID=41082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1809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1749B (zh) 2008-02-28 2009-02-27 摄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42758B2 (zh)
CN (1) CN10152174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7362A (zh) * 2014-05-05 2014-07-3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调整相机曝光效果的方法及系统
CN106506982A (zh) * 2016-12-07 2017-03-15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测光参数的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7317977A (zh) * 2017-06-23 2017-11-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拍摄方法及装置
WO2019218823A1 (zh) * 2018-05-18 2019-11-21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感兴趣区域亮度值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3112B (zh) * 2015-05-06 2018-01-09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长曝光时间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39271B2 (ja) * 2005-12-27 2011-02-23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2007243250A (ja) * 2006-03-03 2007-09-20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7362A (zh) * 2014-05-05 2014-07-3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调整相机曝光效果的方法及系统
CN106506982A (zh) * 2016-12-07 2017-03-15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测光参数的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6506982B (zh) * 2016-12-07 2019-12-13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测光参数的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7317977A (zh) * 2017-06-23 2017-11-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拍摄方法及装置
WO2019218823A1 (zh) * 2018-05-18 2019-11-21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感兴趣区域亮度值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10505412A (zh) * 2018-05-18 2019-11-26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感兴趣区域亮度值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10505412B (zh) * 2018-05-18 2021-01-29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感兴趣区域亮度值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US11205088B2 (en) 2018-05-18 2021-12-21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culating a luminance value of a region of interes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04918A (ja) 2009-09-10
CN101521749B (zh) 2012-04-04
JP5142758B2 (ja) 2013-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05243B2 (ja) 焦点検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1247476B (zh) 单反式电子摄像装置
JP5004726B2 (ja) 撮像装置、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制御方法
CN102809877B (zh) 镜头镜筒及相机机身
US8810713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for performing auto-focusing
JP2013214878A (ja) 撮像装置、露出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1312503A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1521749B (zh) 摄影装置
US7805068B2 (en) Imaging apparatus
JP2006093860A (ja) 2眼撮像系を搭載したカメラ
JP6529387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US9921454B2 (en) Imag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generating an image with a weight of a signal corresponding to each type of spectral sensi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apparatus
US6958773B1 (en) White balance control amount calculating device
JP4418576B2 (ja) カメラ
JP2011097131A (ja) 撮像装置及び交換レンズ、カメラ本体
JP6960755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2010101972A (ja)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及び方法
JP2009217188A (ja) デジタル一眼レフカメラ
CN103227899A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2017192028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2014206711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2108281A (ja)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6099432A (ja) 焦点検出装置及び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6818798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JP2015225190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2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