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5778B - 磁式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式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95778B
CN101495778B CN2007800279963A CN200780027996A CN101495778B CN 101495778 B CN101495778 B CN 101495778B CN 2007800279963 A CN2007800279963 A CN 2007800279963A CN 200780027996 A CN200780027996 A CN 200780027996A CN 101495778 B CN101495778 B CN 1014957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entioned
movable member
magnetic pole
permanent mag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79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95778A (zh
Inventor
阿部典行
圷重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95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5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95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57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9/00Other g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electric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9/00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 H02K49/10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of the permanent-magnet type
    • H02K49/104Magnetic couplings consisting of only two coaxial rotary elements, i.e. the driving element and the driven element
    • H02K49/108Magnetic couplings consisting of only two coaxial rotary elements, i.e. the driving element and the driven element with an axial air ga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ne motor mounted on a propulsion axle for rotating right and left wheels of this ax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7/00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 B60K7/0007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the motor being electr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12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Linear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磁式动力传递装置,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既能够维持经由磁力进行动力传递时的优点,又能够提高动力的传递效率及传递能力,并且还可削减制造成本。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具备:具有在周方向上排列的左右多个永久磁铁(11c)的外侧转子(11);具有在周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永久磁铁(12c)的内侧转子(12);以及具有在周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左右软磁体(13d、13e)的中间转子(13)。在处于左右永久磁铁(11c、11c)和永久磁铁(12c)对置的位置的情况下,当左永久磁铁(11c)和永久磁铁(12c)左侧的磁极为互不相同的极性时,右永久磁铁(11c)和永久磁铁(12c)右侧的磁极为同一极性,并且当软磁体(13d、13e)的一个位于永久磁铁(11c、12c)之间时,另一个位于邻接的两个永久磁铁(11c、12c)之间。

Description

磁式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磁力在多个部件间传递动力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这种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具备多个磁齿轮和装置主体。各磁齿轮具有:由磁性体构成的圆盘状的磁性盘;利于粘结剂安装到该磁性盘表面的圆环状的磁齿环;以及被压入磁性盘的中央部的旋转轴,该旋转轴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装置主体上。磁齿环的结构是在平面上圆环状地并排组合了由永久磁铁构成的多个磁齿,将这些磁齿配置为邻接的各两个磁齿的极性互不相同。另外,各磁齿具有如渐开线那样的放射曲线状的形状。 
在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中,一对磁齿在轮磁齿环侧的面相互对置,并在磁齿环间具有规定间隙,在此状态下,两者的磁齿环表面的一部分被配置为相互重叠,并在该重叠的部位之间作用磁力,由此在一对磁齿轮之间传递转矩。因为如上地利用磁力来传递转矩,所以与通过机械的接触来传递转矩的情况相比,不需要润滑构造,从而具有无需担心在接触部分的间隙及产生粉尘等优点。 
【专利文献1】特开2005-114162号公报 
根据上述现有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利用作用于磁齿环彼此重叠的部位的磁力来在一对磁齿轮间传递转矩,所以给予转矩传递的部分占磁齿环表面总面积的比例小,而无法高效地确保磁路面积,因此存在转矩的传递效率低、传递转矩容量小这样的问题。除此之外,磁齿具有在制作上费时的复杂形状,所以相应的制造成本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磁式动力传 递装置,其既能维持经由磁力进行动力传递的情况的优点,又能使动力的传递效率和传递能力提高,还可以削减制造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实施形态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1B~1H的特征是构成为具有:第1可动部件(外侧转子11,内侧转子12,左右外侧转子21,左右内侧转子22,小径转子31,大径转子32,左转子41,右转子42,外侧滑块51,内侧滑块52),其沿着规定方向自由移动,并具有第1磁极列,该第1磁极列由以相互近似等间隔地在规定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1磁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以下,在该项中相同)永久磁铁11c,12c,21c,22c,31c,32c,41c,42c,51c,52c)构成,且邻接的各两个第1磁极呈不同的极性;第2可动部件(外侧转子11,内侧转子12,左右外侧转子21,左右内侧转子22,小径转子31,大径转子32,左转子41,右转子42,外侧滑块51,内侧滑块52),其沿着规定方向相对第1可动部件自由的移动,并具有第2磁极列,该第2磁极列由以相互近似等间隔地在规定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2磁极(永久磁铁11c,12c,21c,22c,31c,32c,41c,42c,51c,52c)构成,且邻接的各两个第2磁极呈不同的极性并且配置为与第1磁极列对置;第3可动部件(外侧转子11,内侧转子12,左右外侧转子21,左右内侧转子22,小径转子31,大径转子32,左转子41,右转子42,外侧滑块51,内侧滑块52),其通过与第1可动部件相对地联动来沿着规定方向移动,并具有第3磁极列,该第3磁极列由相互近似等间隔地在规定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3磁极构成,且邻接的各两个第3磁极(永久磁铁11c,12c,21c,22c,31c,32c,41c,42c,51c,52c)呈不同的极性;第4可动部件(外侧转子11,内侧转子12,左右外侧转子21,左右内侧转子22,小径转子31,大径转子32,左转子41,右转子42,外侧滑块51,内侧滑块52),其通过与第2可动部件相对地联动来沿着规定方向移动,并具有第4磁极列,该第4磁极列由以相互近似等间隔地在规定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4磁极(永久磁铁11c,12c,21c,22c,31c,32c,41c,42c,51c,52c)构成,且邻接的各两个第4磁极呈不同的极性,并且配置为与第3磁极列对置;第5可动部件(中间转子13,左右的中间转子23,中径转子33,中间转子43,中间滑块53),其被设计成沿着规定方向相对第1软磁体列可动部件和第2可动部件自由移动,并具有第1软磁体列,该第1 软磁体列由以相互近似等间隔地在规定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1软磁体(左软磁体13d,23d,33d,53d和外侧软磁体43d;或右软磁体13e,23e,33e,53e和内侧软磁体43e)构成,且配置在第1磁极列和第2磁极列之间;第6可动部件(中间转子13,左右中间转子23,中径转子33,中间转子43,中间滑块53),其通过与第5可动部件相对地联动来沿着规定方向移动,并具有第2软磁体列,该第2软磁体列由以相互近似等间隔地在规定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2软磁体(右软磁体13e,23e,33e,53e和内侧软磁体43e;或左软磁体13d,23d,33d,53d和外侧软磁体43d)构成,且配置在第3磁极列和第4磁极列之间,在各第1磁极和各第2磁极位于相互对置的第1对置位置时,各第3磁极和各第4磁极位于相互对置的第2对置位置,在位于第1对置位置的各第1磁极和各第2磁极为互不相同的极性时,位于第2对置位置的各第3磁极和各第4磁极呈相互相同的极性,在位于第1对置位置的各第1磁极和各第2磁极为相互相同的极性时,位于第2对置位置的各第3磁极和各第4磁极呈互不相同的极性,在各第1磁极和各第2磁极位于第1对置位置的情况下,当各第1软磁体位于第1磁极和第2磁极之间时,各第2软磁体位于在规定方向上邻接的两组第3磁极和第4磁极之间,并且当各第2软磁体位于第3磁极和第4磁极之间时,各第1软磁体位于在规定方向上邻接的两组第1磁极和第2磁极之间。 
关于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分别设计成第2可动部件相对第1可动部件、第5可动部件相对第1和第2可动部件可沿着规定方向移动,还分别设计成第4可动部件相对第3可动部件、第6可动部件相对第3和第4可动部件可沿着规定方向移动。除此之外,第3和第4可动部件分别相对第1及第2可动部件联动,并且第6可动部件相对第5可动部件联动,所以当第1~第6可动部件中的任意一个可动部件固定在第1~第6可动部件以外的不能移动的规定部时,与该固定的可动部件联动的一个可动部件也成为不能移动的被固定状态(另外本说明书中,如「沿着左右方向移动」表示向左方和右方的双方向移动那样,所谓「沿着规定方向移动」表示沿着规定方向朝其一个方向和其相反方向的双方向移动。另外,所谓「第3可动部件与第1可动部件相对地联动」表示第1可动部件和第3可动部件存在相互联动的关系)。 
首先,对以下的情况进行说明,即,通过将第1可动部件设为固定状态并对第2可动部件输入动力,使其沿着例如规定方向朝一个方向移动。在此情况下,因为第1可动部件成为固定状态,所以与其联动的第3可动部件成为固定状态,并且与第2可动部件联动的第4可动部件进行移动。在这些移动开始前,在位于第1对置位置的各第1磁极和各第2磁极呈互不相同的极性的状态下,当第1软磁体位于第1磁极和第2磁极之间时,在这些第1磁极、第1软磁体和第2磁极之间产生磁力线(以下称为「第1磁力线」),关于该第1磁力线,其长度成为最短,其总磁通量成为最多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第1软磁体位于第1磁极和第2磁极之间的状态下,位于第2对置位置的各第3磁极和各第4磁极呈相互相同的极性,并且将各第2软磁体构成位于在规定方向上邻接的两组第3磁极和第4磁极之间,所以关于第3磁极、第2软磁体和第4磁极之间产生的磁力线(以下称为「第2磁力线」),其弯曲程度大,并且长度大致为最长,总磁通量大致为最少(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第1磁极和第2磁极位于对置的位置」不仅限于两磁极的中心位于在规定方向上相同的位置,还包括两者的中心位于稍微偏移的位置关系)。 
当第2可动部件从以上的状态通过动力开始朝一个方向移动时,第1磁力线成为其弯曲增大的状态。一般来说,当磁力线成为弯曲状态时具有产生以其长度变短的方式进行作用的磁力的特性,所以如上所述在第1磁力线弯曲的状态下,第1磁力线的弯曲程度越大,作用于第1软磁体的磁力就越大,并且总磁通量越多,该磁力就越大。即,作用于第1软磁体的磁力具有由第1磁力线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来决定的特性。 
因此,当第1软磁体从第1磁极和第2磁极之间开始移动时,第1磁力线的长度短,其总磁通量多,并且第1磁力线成为开始弯曲的状态,通过第1磁力线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使强磁力作用于第1软磁体。由此,将第5可动部件向与第2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驱动。另一方面,当第2可动部件如上地开始移动时,第4可动部件与第2可动部件联动地移动,因此各第4磁极从与同一极性的各第3磁极对置的第2对置位置分离,向与该同一极性的各第3磁极邻接的不同极性的 各第3磁极侧移动。伴随于此,在第3磁极、第2软磁体和第4磁极之间产生第2磁力线,虽然该第2磁力线的弯曲程度大,但总磁通量为少的状态,利用这些的相乘作用,对第2可动部件作用比较弱的磁力。由此,第6可动部件向与第4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驱动。 
然后,当第2可动部件进一步移动时,虽然第1磁力线的弯曲程度增大,但总磁通量减少,利用这些的相乘作用,作用于第1软磁体的磁力变小,第5可动部件的驱动力变小。并且,当各第1磁极移动到与相互同一极性的各第2磁极对置的第1对置位置时,第1软磁体位于在规定方向上邻接的两组第1磁极和第2磁极之间,因此虽然第1磁力线的弯曲程度大,但总磁通量大致最少,利用这些的相乘作用,作用于第1软磁体的磁力大致成为最弱状态,作用于第5可动部件的驱动力大致成为最小状态。 
另一方面,当第2可动部件如上地移动时,第4可动部件与第2可动部件联动地进行移动,因此各第4磁极移动,以接近不同极性的各第3磁极。由此,虽然第2磁力线的弯曲程度变小,但总磁通量增加,利用这些的相乘作用,使作用于第2软磁体的磁力变强,第6可动部件的驱动力增大。并且,当各第3磁极移动到和与其不同极性的各第4磁极对置的第2对置位置附近时,第2磁力线的总磁通量最多,并且第2软磁体相对于第4磁极以伴随一些移动延迟的状态随动,使第2磁力线产生弯曲。结果,利用这些的相乘作用,使作用于第2软磁体的磁力大致成为最强状态,作用于第6可动部件的驱动力大致成为最大状态。 
这样,当第2可动部件在作用于第5可动部件的驱动力大致为最小状态且作用于第6可动部件的驱动力大致处于最大状态的状态下向一个方向进一步移动时,与以上相反,当第1磁力线的弯曲程度变小时总磁通量增加,利用这些的相乘作用,使作用于第1软磁体的磁力变强,第5可动部件的驱动力增大。另一方面,当第2磁力线的弯曲程度变大时总磁通量减少,利用这些的相乘作用,使作用于第2软磁体的磁力变弱,第6可动部件的驱动力降低。 
如上所述,随着第2可动部件的移动,作用于第5可动部件的驱动力和作用于第6可动部件的驱动力一边交互地反复变强或变弱的状态,一边驱动第5及第6可动部件,所以可将输入到第2可动部件的动力传递给这 些第5及第6可动部件。另外,第4可动部件被设计为与第2可动部件相对地联动,因此在将动力输入到第4可动部件时也可以将该动力如上所述地传递给第5及第6可动部件。 
而且,在第2可动部件的各第2磁极从和与其不同极性的各第1磁极对置的第1对置位置移动到与同一极性的各第1磁极对置的第1对置位置的期间,第1软磁体构成为从第1对置位置移动到在规定方向上邻接的两组第1磁极及第2磁极之间的位置,所以第5可动部件以相比于第2可动部件减速的状态进行移动。与此相同,在第4可动部件的各第4磁极从与不同极性的各第3磁极对置的第2对置位置移动到和与其邻接的同一极性的各第3磁极对置的第2对置位置的期间,第2软磁体构成为从第2对置位置移动到在规定方向上邻接的两组第3磁极及第4磁极之间的位置,所以第6可动部件以相比于第4可动部件减速的状态进行移动。即,能够将输入第2可动部件或第4可动部件的动力以减速的状态传递给第5及第6可动部件。 
接着,与以上相反,对使第2可动部件成为固定状态、并将动力输入到第1可动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通过前述的理由,使第4可动部件也成为固定状态,并且利用动力来驱动第1可动部件,与其移动联动,第3可动部件也进行移动。并且,伴随着第1可动部件及第3可动部件的移动,如前所述,作用于第5可动部件的驱动力和作用于第6可动部件的驱动力一边交互地反复变强或变弱的状态,一边驱动第5可动部件及第6可动部件。其结果是,可将输入到第1可动部件的动力传递给第5可动部件及第6可动部件。另外,如前所述,第5可动部件相比于第1可动部件减速,并且第6可动部件也相比于第3可动部件减速,所以能够将输入到第1可动部件或第3可动部件的动力以减速的状态传递给第5及第6可动部件。 
然后,对使第5可动部件成为固定状态、并将动力输入到第1可动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通过前述的理由,第6可动部件也成为固定状态,并且与第1可动部件的移动联动,第3可动部件也进行移动。在第1可动部件的移动开始前,相互同一极性的各第1磁极及各第2磁极位于第1对置位置,当第1软磁体位于邻接的两组第1磁极及第2磁极之 间时,如前所述,关于第1磁力线,其弯曲程度大,并且长度大致成为最长,总磁通量大致成为最少。 
当第1可动部件从该状态开始沿着规定方向朝其另一个方向移动时,第1可动部件的第1磁极开始以接近于第1软磁体、同时接近于与第2可动部件的同一极性的第2磁极邻接的不同极性的第2磁极的方式进行移动,与此相伴,第1磁力线的长度变短、总磁通量增加,并且其弯曲程度也成为相当大的状态。其结果是,通过第1磁力线的总磁通量及弯曲程度的相乘作用,使比较强的磁力作用于第2磁极,由此,驱动第2可动部件接近于第1可动部件。与其联动,还驱动第4可动部件接近于第3可动部件。即,将第2可动部件以与第1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驱动,同时第4可动部件也以与第3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驱动。 
然后,当第1磁极进一步接近第1软磁体时,通过由第1磁力线引起的磁力,第2磁极也以接近于第1软磁体的方式进行移动,当第1磁极移动到最接近第1软磁体的位置时,成为位于隔着该第1软磁体与不同极性的第2磁极对置的第1对置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2软磁体位于邻接的两组第3磁极及第4磁极之间。 
当第1可动部件从该状态开始进一步移动时,第3可动部件的第3磁极以接近于第2软磁体、同时接近于与第4可动部件的同一极性的第4磁极邻接的不同极性的第4磁极的方式进行移动,与此相伴,第2磁力线的长度变短、总磁通量增加,并且其弯曲程度也成为相当大的状态。其结果是,利用第2磁力线的总磁通量及弯曲程度的相乘作用,使比较强的磁力作用于第4磁极,由此,驱动第4可动部件接近于第3可动部件,与其联动,还驱动第2可动部件接近于第1可动部件。即,将第4可动部件以与第3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驱动,同时第2可动部件也以与第1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驱动。 
如上所述,伴随着第1可动部件及第3可动部件的移动,一边反复将驱动力交互地作用于第2可动部件及第4可动部件的状态,一边将第2可动部件及第4可动部件分别以与第1可动部件及第3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驱动,所以能够将输入到第1可动部件的动力传递给这些 第2可动部件及第4可动部件。另外,第3可动部件被设置成与第1可动部件相对地联动,因此在将动力输入到第3可动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其动力传递给第2可动部件及第4可动部件。而且,当第1可动部件的第1磁极从和与其不同极性的第2磁极对置的位置移动到隔着第1软磁体与同一极性的第2磁极对置的位置时,第2可动部件的第2磁极也移动与第1磁极相同的距离。从而,第1可动部件和第2可动部件以相同的速度进行移动,伴随于此,第3可动部件和第4可动部件也以相同的速度进行移动,所以可将输入到第1可动部件的动力以等速度传递给第4可动部件。 
如上所述,根据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在固定第1~第6可动部件的任意一个、并对不与其联动的另一个部件输入了动力的情况、例如固定第1可动部件、并对第2可动部件输入了动力的情况下,可以将其动力经由磁力传递给第5可动部件及第6可动部件。此时,可一边采用第5可动部件的全部第1软磁体、第6可动部件的全部第2软磁体和在与这些软磁体之间产生磁力线的第1~第4可动部件的第1~第4磁极,一边构成磁路,所以既维持了经由磁力进行动力传递时的优点,又能够与仅采用部分磁极构成磁路的现有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相比提高动力的传递效率以及传递能力。 
另一方面,在第1~第6可动部件都未固定的状态下,在将动力输入到第5可动部件或第6可动部件时,利用前述的磁力线的作用,也能够将动力经由第1软磁体传递给第1可动部件的第1磁极及第2可动部件的第2磁极,并且能够经由第2软磁体传递给第3可动部件的第3磁极及第4可动部件的第4磁极。即,可分割输入到第5可动部件或第6可动部件的动力并传递给第1可动部件或第3可动部件侧、和第2可动部件或第4可动部件侧。此时也能够如上所述地一边采用第5可动部件的全部第1软磁体、第6可动部件的全部第2软磁体和在与这些软磁体之间产生磁力线的第1~第4可动部件的第1~第4磁极一边构成磁路,因此与仅采用部分磁极构成磁路的现有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相比,能够提高动力的传递效率以及传递能力。 
除此之外,在第1~第6可动部件都未固定的状态下,在将动力输入到第1可动部件及第2可动部件时,利用前述的磁力线的作用,也能够将 动力经由第1可动部件的第1磁极及第2可动部件的第2磁极传递给第1软磁体,并且能够经由第3可动部件的第3磁极及第4可动部件的第4磁极,传递给第2软磁体。即,可将分别输入到第1可动部件及第2可动部件的动力的合力传递给第5可动部件或第6可动部件。此时,根据前述的理由,也能够提高动力的传递效率以及传递能力。 
涉及实施形态2的发明的特征是,在实施形态1所述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1C~1H中,第1可动部件及第3可动部件构成为一体的第7可动部件(外侧转子11或内侧转子12,小径转子31或大径转子32,左转子41或右转子42,外侧滑块51或内侧滑块52),第2可动部件及第4可动部件构成为一体的第8可动部件(内侧转子12或外侧转子11,大径转子32或小径转子31,右转子42或左转子41,内侧滑块52或外侧滑块51),第5可动部件及第6可动部件构成为一体的第9可动部件(中间转子13,中径转子33,中间转子43,中间滑块53)。 
根据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利用三个可动部件可实现具有前述的作用效果的装置。由此,与采用六个可动部件的情况相比,可削减部件个数,这样能够削减相应的制造成本。 
涉及实施形态3的发明的特征是,在实施形态2所述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H中,第7~第9可动部件分别由可相互相对滑动的三个滑块(外侧滑块51,内侧滑块52,中间滑块53)构成。 
根据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可以将输入一个滑块的动力经由磁力传递给剩下的两个滑块的一方或双方,由此,能够实现进行线性动力传递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 
涉及实施形态4的发明的特征是,在实施形态2所述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1C~1G中,第7~第9可动部件可分别由可相互相对旋转的同心的三个转子(外侧转子11,内侧转子12,中间转子13,小径转子31,大径转子32,中径转子33,左转子41,右转子42,中间转子43)构成,多个第1~第4磁极以及多个第1~第2软磁体的数目被设定为相互相同。 
根据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可将输入到一个转子的转矩经由电磁力传递给剩下的两个转子的一方或双方,由此,能够实现进行转矩传递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另外,由于多个第1~第4磁极以及多个第1~第2软磁 体的数目被设定为相互相同,所以可高效地利用这些磁极和软磁体的全部对置面来构成磁路,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确保磁力线的磁路面积。其结果是,可进一步提高转矩的传递效率以及传递容量。 
涉及实施形态5的发明的特征是,在实施形态2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1C~1H中,构成为第7~第9可动部件(外侧转子11,内侧转子12,中间转子13,小径转子31,大径转子32,中径转子33,左转子41,右转子42,中间转子43,外侧滑块51,内侧滑块52,中间滑块53)的一个不能移动。 
根据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在构成为第7可动部件或第8可动部件不能移动的情况下,如前所述,可将输入到第8可动部件或第7可动部件的动力以减速的状态传递给第9可动部件,并且将输入到第9可动部件的动力以增速的状态传递给第8可动部件或第7可动部件。另外,在构成为第9可动部件不能移动的情况下,如前所述,可将输入到第8可动部件或第7可动部件的动力作为与其反向的动力传递给第7可动部件或第8可动部件。 
涉及实施形态6的发明的特征是,在实施形态2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C~1E中,还具有变更作用于第7~第9可动部件(外侧转子11,内侧转子12,中间转子13)之间的磁力的磁力变更装置(执行器17,短路部件18)。 
关于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利用磁力变更装置来变更作用于第7~第9可动部件间的磁力,因此能够变更在第7~第9可动部件间的动力传递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以及适用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的车辆驱动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概括图。 
图2是表示磁式动力传递装置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的概括图。 
图3是表示在图2的A-A线的位置沿着周方向剖开的剖面的一部分的展开图。 
图4是用于说明使外侧转子成为固定状态并将转矩输入到内侧转子时 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的动作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4的继续动作的图。 
图6是表示在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的动作中构成的磁路的图。 
图7是表示在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的动作中传递给中间转子的转矩的图。 
图8是表示在(a)使外侧转子成为固定状态并将转矩输入到内侧转子的情况、(b)使内侧转子成为固定状态并将转矩输入到外侧转子的情况、(c)使中间转子成为固定状态并将转矩输入到内侧转子的情况、(d)全部转子处于旋转状态的情况下的三个转子的旋转速度的速度线图。 
图9是用于说明使中间转子成为固定状态并将转矩输入到内侧转子时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9的继续动作的图。 
图11是表示涉及第2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概括图。 
图12是表示在图11的B-B线及B’-B’线的位置沿着周方向剖开的剖面的一部分的展开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概括图。 
图14是表示在图13的C-C线的位置沿着周方向剖开的剖面的一部分的展开图。 
图15是表示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的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概括图。 
图16是表示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的其他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涉及第4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以及适用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的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概括图。 
图1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的概括图。 
图19是示意地展开在图18的F-F线的位置沿着周方向剖开的剖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20是表示与图19的展开图结构在功能上相同的结构的图。 
图21是表示涉及第5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以及适用该磁式 动力传递装置的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概括图。 
图22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的概括图。 
图23是表示在图21的G-G线及G’-G’线的位置沿着周方向剖开的剖面的一部分的展开图。 
图24是表示与图23的展开图结构在功能上相同的结构。 
图25是表示涉及第6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概括图。 
图26是表示沿着图23的H-H线的剖面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面,对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进行说明。第1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适用于车辆驱动系统的差动装置的例子,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以及具有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2的驱动系统的概略结构。如该图所示,该车辆2具有发动机3、自动变速机4、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左右驱动轴5、5以及左右驱动轮6、6。 
在该车辆2中,发动机3的转矩利用自动变速机4变速后,经由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以及左右驱动轴5,5分别传递给左右驱动轮6、6。 
自动变速机4具备:与发动机3的曲轴3a连结的转矩变换器4a;与转矩变换器4a的输出轴一体的主轴4b;与该主轴4b平行的副轴4c;具有在这些轴4b、4c上设置的由多个齿轮对(仅图示1部)组成的多个齿轮段的齿轮机构4d;在副轴4c上设置的输出齿轮4e;以及用于有选择地切换齿轮机构4d的齿轮段的离合器机构(未图示)等。 
在该自动变速机4中利用离合器机构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的变速指令有选择地切换齿轮机构4d的齿轮段,并且将从发动机3经由转矩变换器4a传递的转矩变速为与齿轮机构4d的齿轮段对应的旋转速度,并经由输出齿轮4e传递给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 
接着,对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进行说明。图2表示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3表示将在图2的A-A线位置上沿着周方 向剖开的剖面的一部分平面展开的状态。另外,在该图3中,为了便于理解而省略剖面部分的剖面线。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图中的左侧及右侧分别称为「左」及「右」。 
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套管10、外侧转子11、内侧转子12以及中间转子13等。该套管10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10a;与其一体形成的齿轮10b以及轴部10c、10c等。该齿轮10b被设置成从主体部10a的外周面向外方突出,并始终与自动变速机4的输出齿轮4e啮合。由此,伴随着自动变速机4的输出齿轮4e旋转,套管10也旋转。另外,轴部10c、10c以中空的圆筒状从主体部10a的左右侧面突出,并利用两个轴承14、14旋转自如地支撑。 
另一方面,外侧转子11具有旋转轴11a和同心设置在该旋转轴11a上的左右一对的圆盘部11b、11b等。旋转轴11a与套管10的轴部10c同心地贯通轴部10c的内孔,且左端部与驱动轴5连结。另外,右圆盘部11b固定在旋转轴11a的右端部,左圆盘部11b以与右圆盘部11b之间存在规定间隔的状态,固定在旋转轴11a的规定部位。 
左右圆盘部11b、11b分别由软磁体构成,在靠近相互对置面的外周端部的部位上表面对称地设置有左右永久磁铁列。左右永久磁铁列分别由m个(m为整数)永久磁铁11c构成,这些永久磁铁11c以相互对置的永久磁铁11c、11c彼此间的磁极被配置为呈同一极性的状态安装到圆盘部11b上。此外,在各永久磁铁列中,m个永久磁铁11c以规定的等间隔进行配置,以使邻接的各两个永久磁铁11c、11c的磁极呈互不相同的极性。 
另外,内侧转子12具有:与外侧转子11的旋转轴11a同心的旋转轴12a;和与该旋转轴12a同心且一体形成的圆筒状的套管部12b等。旋转轴12a的右端部与驱动轴5连结。此外,在套管部12b的左端部设有永久磁铁列,使其位于外侧转子11的两个永久磁铁列的中央、且与这些对置,该永久磁铁列由m个永久磁铁12c构成。 
这些永久磁铁12c以在邻接的各两个永久磁铁12c、12c之间将两者的左右两侧的磁极配置为呈互不相同的极性的状态,安装到套管部12b上。另外,在外侧转子11与内侧转子12处于规定的旋转位置关系时,将m个永久磁铁12c设置为与上述m个永久磁铁11c构成面对称。即,永久磁铁 12c被配置为与永久磁铁11c等数量、等间距且距旋转中心的径向距离也相同。除此之外,各永久磁铁12c的两侧面具有和与这些对置的各永久磁铁11c的端面大致相同的面积及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转子11及内侧转子12中的一个相当于第1、第3及第7可动部件,另一个相当于第2、第4及第8可动部件。另外,左右永久磁铁11c及永久磁铁12c中的一个相当于第1及第3磁极,另一个相当于第2及第4磁极。 
而且,中间转子13与套管10一体地旋转,其具有与旋转轴11a旋转自如地嵌合的中空圆筒部13a;从圆筒部13a的左端沿着径方向与套管10的内壁连续的左壁部13b;以及与圆筒部13a的右端部一体形成的右壁部13c等。 
在左壁部13b的规定部位设有左软磁体列,使其位于外侧转子11的左永久磁铁列与内侧转子12的永久磁铁列之间的中央、且与这些对置。该左软磁体列由m个左软磁体(例如钢板的层叠体)13d构成,在中间转子13相对外侧转子11或内侧转子12处于规定的旋转位置关系时,将这些左软磁体13d安装在左壁部13b上,使其与前述的永久磁铁11c或永久磁铁12c构成面对称关系。即,左软磁体13d被配置为与永久磁铁11c及永久磁铁12c等数量、等间距且距旋转中心的径向距离也相同。除此之外,各左软磁体13d的两侧面具有和与各永久磁铁11c的端面及各永久磁铁12c的两侧面大致相同的面积及形状。 
另一方面,在右壁部13c的前端部设有右软磁体列,使其位于外侧转子11的右永久磁铁列和内侧转子12的永久磁铁列之间的中央、且与这些对置。该右软磁体列由m个右软磁体(例如钢板的层叠体)13e构成,这些右软磁体13e被配置为与左软磁体13d等间距且距旋转中心的径向距离也相同,以相对左软磁体13d在周方向上偏离半间距的状态安装到右壁部13b上(参照图3)。除此之外,各右软磁体13e的两侧面与左软磁体13d的两侧面同样,具有与各永久磁铁11c的端面及各永久磁铁12c的两侧面大致相同的面积及形状。 
另外,左软磁体13d的左侧面与左永久磁铁11c的端面在轴线方向的间隔、左软磁体13d的右侧面与永久磁铁12c 的左侧面在轴线方向的间隔、 右软磁体13e的右侧面与右永久磁铁11c的端面在轴线方向的间隔、以及右软磁体13e的左侧面与永久磁铁12c的右侧面在轴线方向的间隔被设定成相互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子13相当于第5、第6及第9可动部件,左右软磁体13d、13e中的一个相当于第1软磁体,另一个相当于第2软磁体。 
而且,以上的套管10及三个转子11~13通过多个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都未图示),以旋转轴线方向及径方向的相互位置关系几乎未变化的方式进行支撑,并且构成为可沿着同一旋转轴线的圆周相互相对地旋转。 
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三个转子11~13的旋转速度分别表述为V1~V3,并且将三个转子11~13中的转矩分别表述为TRQ1~TRQ3。最初,一边参照图4及图5,一边以将外侧转子11固定为不能旋转的状态(V1=0,TRQ1=0)将转矩TRQ2输入给内侧转子12,由此对内侧转子12沿着规定方向(相当于图4下方的方向)旋转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在内侧转子12的旋转开始前、该永久磁铁12c的两侧面位于与外侧转子11的永久磁铁11c、11c的端面对置的对置位置的情况下,根据前述的结构,相互对置的两组磁极中,1组为互不相同的极性,另1组为同一极性。例如,如图4(a)所示,在左永久磁铁11c的磁极和永久磁铁12c左侧的磁极为互不相同的极性的情况下,当左软磁体13d位于这些之间时,右软磁体13e成为位于1组永久磁铁11c、12c和与其邻接的1组永久磁铁11c、12c之间的中央的状态,该1组永久磁铁11c、12c位于右侧的对置位置。 
在该状态下,在左永久磁铁11c的磁极和左软磁体13d及永久磁铁12c左侧的磁极之间产生第1磁力线G1,并且在右永久磁铁11c的磁极和右软磁体13e及永久磁铁12c的右侧磁极之间产生第2磁力线G2,由此构成如图6(a)所示的磁路。 
如前所述,当磁力线成为弯曲的状态时具有以其长度变短的方式进行作用的磁力的特性,所以在第1磁力线G1弯曲的状态下,第1磁力线G1的弯曲程度越大,作用于左软磁体13d的磁力越大,并且总磁通量越多, 作用于左软磁体13d的磁力越大。即,作用于左软磁体13d的磁力由第1磁力线G1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来决定。与其相同,在第2磁力线G2为弯曲状态的的情况下,作用于右软磁体13e的磁力也由第2磁力线G2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来决定。因此,在图4(a)及图6(b)所示的状态下,由于第2磁力线G2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在右软磁体13e中未产生如使其沿着两图的上方或下方旋转的磁力。 
并且,当利用转矩TRQ2内侧转子12从图4(a)所示的位置旋转到图4(b)所示的位置时,在右永久磁铁11c的N极、右软磁体13e及永久磁铁12c右侧的S极之间、或右永久磁铁11c的S极、右软磁体13e及永久磁铁12c右侧的N极之间产生的第2磁力线G2伴随着内侧转子12的旋转,其总磁通量增加,并且左软磁体13d和永久磁铁12c左侧的磁极之间的第1磁力线G1成为弯曲的状态。伴随与此,通过第1磁力线G1及第2磁力线G2,构成如图6(b)所示的磁路。 
在该状态下,通过第1磁力线G1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使相当强的磁力作用于左软磁体13d,并将其向图4的下方驱动,并且通过第2磁力线G2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使比较弱的磁力作用于右软磁体13e,并将其向图4的下方驱动。其结果是,通过作用于左软磁体13d的磁力和作用于右软磁体13e的磁力的合力,来驱动中间转子13沿着与内侧转子12相同的方向进行旋转。 
接着,当内侧转子12从图4(b)所示的位置向图4(c)、(d)及图5(a)、(b)所示的位置顺次旋转时,左软磁体13d及右软磁体13e分别通过由第1磁力线G1及第2磁力线G2产生的磁力向下方驱动,由此,中间转子13沿着与内侧转子12相同的方向旋转。其间,作用于左软磁体13d的磁力由于第1磁力线G1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而逐渐变弱,另一方面,作用于右软磁体13e的磁力由于第2磁力线G2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而逐渐变强。 
然后,在内侧转子12从图5(b)所示的位置向图5(c)所示的位置旋转的期间,第2磁力线G2成为弯曲的状态,并且其总磁通量成为接近最多的状态,通过这些的相乘作用,使最强的磁力作用于右软磁体13e。之后如图5(c)所示,当通过内侧转子12旋转永久磁铁11c的1螺距P使永久磁铁 12c移动到与左右永久磁铁11c、11c对置的位置时,左永久磁铁11c的磁极和永久磁铁12c左侧的磁极成为相互同一极性,左软磁体13d位于两组永久磁铁11c、12c的同一极性的磁极之间。在此状态下,由于第1磁力线G1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在左软磁体13d上未产生如使其沿着图5的下方旋转的磁力。另一方面,右永久磁铁11c的磁极和永久磁铁12c右侧的磁极成为互不相同的极性。 
从该状态开始,当内侧转子12进一步旋转时,通过由第1磁力线G1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而产生的磁力,将左软磁体13d向下方驱动,并且通过由第2磁力线G2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而产生的磁力,将右软磁体13e向下方驱动,中间转子13沿着与内侧转子12相同的方向旋转。此时,在内侧转子12旋转到图4(a)所示的位置的期间,与以上相反,作用于左软磁体13d的磁力由于第1磁力线G1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而变强,另一方面,作用于右软磁体13e的磁力由于第2磁力线G2的弯曲程度和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而变弱。 
如上所述,伴随着内侧转子12的旋转,作用于左软磁体13d的磁力和作用于右软磁体13e的磁力一边反复交互地变强或变弱的状态,一边驱动中间转子13,所以可将输入到内侧转子12的转矩TRQ2传递给中间转子13。在此情况下,当设经由左软磁体13d及右软磁体13e传递的转矩为TRQ3d、TRQ3e时,传递给中间转子13的转矩TRQ3和这些转矩TRQ3d、TRQ3e的关系概括为如图7所示。如该图所示,两个转矩TRQ3d、TRQ3e 反复周期性的变化,并且TRQ3d+TRQ3e之和与传递给中间转子13的转矩TRQ3相等。即,TRQ3=TRQ3d+TRQ3e成立。 
另外,比较图4(a)和图5(c)可知,伴随着内侧转子12旋转永久磁铁11c的1螺距P,中间转子13仅旋转其一半(P/2),所以驱动中间转子13,以内侧转子12的旋转速度的一半值进行旋转。该关系如图8(a)所示,V3=0.5×(V2+V1)=0.5×V2成立。这样,中间转子13的旋转速度V3减速为内侧转子12的旋转速度V2的一半,所以如果传递给中间转子13的转矩TRQ3在其转矩容量内,则成为内侧转子12的转矩TRQ2的2倍的值。即,TRQ3=2×TRQ2成立。 
另外,在如上的内侧转子12的旋转中,中间转子13通过由第1磁力 线G1及第2磁力线G2产生的磁力,一边向内侧转子12牵引一边进行旋转,相对内侧转子12以伴随少许相位延迟的状态进行旋转。从而,在内侧转子12的旋转中,当内侧转子12位于图5(c)所示的位置时,左软磁体13d及右软磁体13e成为实际位于比图5(c)所示的位置稍微靠上的状态,不过为了便于对上述旋转速度的理解,在图5(c)中,右软磁体13e及左软磁体13d表示成图中的位置。 
另外,与以上相反,在使内侧转子12成为固定状态(V2=0,TRQ2=0)、将转矩TRQ1输入到外侧转子11的情况下,如前所述,伴随外侧转子11的旋转,作用于左软磁体13d的磁力和作用于右软磁体13e的磁力一边反复交互地变强或变弱的状态,一边驱动中间转子13。其结果是,可将输入到外侧转子11的转矩TRQ1传递给中间转子13。 
此时,根据上述理由,驱动中间转子13以外侧转子11的旋转速度的一半的值进行旋转。即,成为V3=0.5×(V1+V2)=0.5×V1(参照图8(b))。另外,中间转子13的旋转速度V3减速至外侧转子11的旋转速度V1的一半,所以如果传递给中间转子13的转矩TRQ3在其转矩容量内,则成为外侧转子11的转矩TRQ1的2倍的值。即,TRQ3=2×TRQ1成立。 
接着,参照图9,对使中间转子13成为固定状态、将转矩TRQ2输入到内侧转子12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在内侧转子12的旋转开始前,三个转子11~13处于图9(a)所示的位置关系。从该状态开始,输入转矩TRQ2,当内侧转子12旋转到图9(b)所示的位置时,左软磁体13d和永久磁铁12c之间的第1磁力线G1成为弯曲状态,同时永久磁铁12c接近右软磁体13e,因此右软磁体13e和永久磁铁12c右侧的磁极之间的第2磁力线G2的长度变短,总磁通量增加。其结果是,构成如前述的图6(b)所示的磁路。 
在该状态下,在左右软磁体13d、13e和永久磁铁12c两侧的磁极之间,虽然通过第1磁力线G1及第2磁力线G2的弯曲程度及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产生磁力,但由于利用转矩TRQ2来驱动内侧转子12、且左右软磁体13d、13e被固定,所以这些磁力不受影响。另外,左永久磁铁11c的磁极和左软磁体13d之间的第1磁力线G1,虽然总磁通量多,但由于该磁力线是笔直的,所以没有产生如驱动左软磁体13d这样的磁力。另一 方面,右软磁体13e和右永久磁铁11c的磁极之间的第2磁力线G2,通过其弯曲程度及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产生如将右永久磁铁11c向右软磁体13e侧牵引这样的磁力,由此,将外侧转子11向与内侧转子12相反的方向(图9的上方)驱动,向图9(c)所示的位置旋转。 
然后,在外侧转子11从图9(b)所示的位置向图9(c)所示的位置旋转的期间,内侧转子12向图9(d)所示的位置旋转。伴随于此,永久磁铁12c进一步接近右软磁体13e,永久磁铁12c 和右永久磁铁11c之间的第2磁力线G2,随着其总磁通量的增加,其弯曲程度变小,通过这些的相乘作用,产生如将右永久磁铁11c向右软磁体13e侧牵引这样的磁力。另一方面,产生在左永久磁铁11c的磁极和左软磁体13d之间弯曲的状态的第1磁力线G1,通过其弯曲程度及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产生如将左永久磁铁11c向左软磁体13d侧牵引这样的磁力,但是由该第1磁力线G1产生的磁力与由上述第2磁力线G2产生的磁力相比成为相当弱的状态。其结果是,利用相当于两磁力的差的磁力,将外侧转子11向与内侧转子12相反的方向驱动。 
然后,当内侧转子12及外侧转子11成为图9(d)所示的位置关系时,通过使左软磁体13d与左永久磁铁11c的磁极之间的第1磁力线G1所产生的磁力、和右软磁体13e与右永久磁铁11c的磁极之间的第2磁力线G2所产生的磁力均衡,外侧转子11成为暂时不驱动的状态。 
从该状态开始,当内侧转子12旋转到图10(a)所示的位置时,第1磁力线G1的产生状态发生变化,构成如图10(b)所示的磁路。由此,由第1磁力线G1产生的磁力不作用为将左永久磁铁11c向左软磁体13d侧牵引,所以通过由第2磁力线G2产生的磁力,将右永久磁铁11c向右软磁体13e侧牵引,由此,将外侧转子11向与内侧转子12相反的方向驱动到图10(c)所示的位置。 
然后,当内侧转子12从图10(c)所示的位置向该图的下方稍微旋转时,与以上相反,左软磁体13d和左永久磁铁11c的磁极之间的第1磁力线G1通过其弯曲程度及总磁通量的相乘作用,产生如将左永久磁铁11c向左软磁体13d侧牵引这样的磁力,由此,将外侧转子11向与内侧转子12相反的方向驱动。而且,当内侧转子12向该图的下方旋转时,通过与由 第1磁力线G1产生的磁力和由第2磁力线G2产生的磁力的差相当的磁力,将外侧转子11向与内侧转子12相反的方向驱动。然后,当由第2磁力线G2产生的磁力不作用,仅通过由第1磁力线G1产生的磁力,将外侧转子11向与内侧转子12相反的方向驱动。 
这样,伴随内侧转子12的旋转,由左软磁体13d与左永久磁铁11c之间的第1磁力线G1产生的磁力、由右软磁体13e与右永久磁铁11c之间的第2磁力线G2产生的磁力以及与这些磁力的差相当的磁力对外侧转子11交互地作用,由此,将外侧转子11向与内侧转子12相反的方向驱动,所以可敬爱能够输入到内侧转子12的转矩TRQ2传递给外侧转子11。此时,外侧转子11如图8(c)所示以与内侧转子12相同的速度进行逆旋转,构成一V1=V2即|V1|=|V2|。这样内侧转子12以与外侧转子11相同的旋转速度进行逆旋转,所以只要输入到内侧转子12的转矩TRQ2是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的转矩容量范围内的值,就将其直接传递给外侧转子11。即,TRQ2=TRQ1成立。 
另一方面,在使中间转子13成为固定状态、将转矩TRQ1输入到外侧转子11的情况下,也与以上相同,驱动内侧转子12以与外侧转子11相同的速度进行逆旋转。此时,关于旋转速度,成为V1=-V2,|V1|=|V2|成立,并且关于转矩,TRQ1=TRQ2成立。 
接着,对三个转子11~13都旋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前述的图8(a)示出在固定外侧转子11的情况下的三个转子的旋转速度V1~V3的关系,在三个转子11~13都旋转的情况下,在该图8(a)中只要不设定为外侧转子11的旋转速度V1≠0既可,这些旋转速度V1~V3的关系如图8(d)所示。此时,V3=0.5×(V1+V2)成立。 
因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作为差动装置,所以在车辆2行驶中,三个转子11~13都成为旋转的状态,旋转速度V1~V3的关系如图8(d)所示。参照以上的图8(a)~(d)可知,三个转子11~13的旋转速度V1~V3表示如与行星齿轮装置中的三个部件的旋转速度相同的特性,所以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与行星齿轮装置相同的功能可视为进行相同动作的装置。 
另外,三个转子11~13之间的转矩关系,在TRQ1≠0、TRQ2≠0、 TRQ3≠0时,成为TRQ1=TTQ2、TRQ3=TRQ1+TRQ2。即,输入到中间转子13的转矩TRQ3被分割成两个转矩后分配给外侧转子11及内侧转子12。另外,与本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相反,将外侧转子11及内侧转子12双方作为转矩的输入侧,将中间转子13作为输出侧,在此情况下,TRQ3=TRRQ1+TRQ2的关系也成立。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输入到三个转子11~13的任意一个中的转矩经由磁力传递给剩下的两个转子的双方或一方,所以可经由磁力执行与行星齿轮装置同样的转矩传递动作。因此,在执行与行星齿轮装置同样的转矩传递动作的装置中,不需要润滑构造,从而能够确保如无需担心在接触部分的间隙及产生粉尘等磁式动力传递装置所固有的优点。另外,在转矩传递时,一边采用左右永久磁铁11c、11c、左软磁体13d、永久磁铁21c及右软磁体13e的全部一边来构成磁路,所以可高效地确保磁路面积。其结果是,即能够维持经由磁力进行动力传递时的优点又能够与采用部分磁极构成磁路的现有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相比提高转矩的传递效率及传递转矩容量。 
除此之外,可利用具有左右永久磁铁列的外侧转子11、具有永久磁铁列的内侧转子12、具有左右软磁体列的中间转子13这样比较简单的结构,来实现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所以与具有复杂形状的磁齿的现有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相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第1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适用为车辆的差动装置的例子,不过本发明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不仅限于此,还可适用于各种产业设备中的转矩传递系统,尤其适用于要求如行星齿轮装置的动作的转矩传递系统。例如,还可以将本发明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用作风力发电装置的动力传递系统。 
另外,第1实施方式是将左右永久磁铁11c、11c、永久磁铁12c和左右软磁体13d、13e,相互配置为等数量且等间距的例子,不过这些部件的数量及配置不限于此,为了能够在三个转子11~13间适当地进行转矩传递,只要是产生第1磁力线G1及第2磁力线G2的部件既可。 
例如,在永久磁铁12c处于从连接左右永久磁铁11c、11c的中心的线上稍微偏移的位置关系时,可构成为左右软磁体13d、13e的个位于永 久磁铁11c、12c之间,并且左右软磁体13d、13e的另一个位于在周方向上邻接的各两个永久磁铁11c、12c之间。另外,可将永久磁铁11c、11c、永久磁铁12c和左右软磁体13d、13e配置为等数量且近似等间隔。 
此外,将左右软磁体13d、13e相互配置为等数量且等间距,将左右永久磁铁11c、11c及永久磁铁12c的个数配置为等数量且等间距,并且可将左右软磁体13d、13e的个数设定为小于左右永久磁铁11c、11c及永久磁铁12c的数量的值。 
接着,参照图11,对第2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B进行说明。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B如该图所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的三个转子11~13分割为左右两个,并且相当于经由齿轮机构来连结这些的结构,因为除了这个之外还可构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同样的结构,所以以下仅对与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不同的地方进行说明。 
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B具有:左右一对外侧转子21、21、左右一对内侧转子22、22、左右一对中间转子23、23、将左右一对作为1组共计两组的轴承24以及设计为旋转自如的三个齿轮轴25~27等。左右一对外侧转子21、21构成为相互对称,所以以下举例对左外侧转子21进行说明。 
左外侧转子21具有:旋转轴21a、与该旋转轴21a同心且一体地设置的圆盘部21b以及齿轮21d等。旋转轴21a可通过一对轴承24、24旋转自如地进行支撑。圆盘部21b由软磁体构成,并在靠其右侧面的外周端部的部位设有永久磁铁列。 
该永久磁铁列由m个永久磁铁21c构成,这些永久磁铁21c如图12所示与前述的永久磁铁11c同样,以规定的等间隔进行配置,并安装在圆盘部21b上,以使两者的前端侧的磁极在邻接的各两个永久磁铁21c、21c之间呈互不相同的极性。另外,齿轮21d与齿轮轴25的后述左齿轮25a始终啮合。左外侧转子21如上所述地构成。 
另一方面,右外侧转子21中,其齿轮21d与齿轮轴25的后述右齿轮25a始终啮合,并且在该状态下,永久磁铁21c的磁极被配置为呈和与轴线方向对应的左外侧转子21的永久磁铁21c的磁极相互相同的极性。右外侧转子21的结构除了上述之外与左外侧转子21相同。 
此外,齿轮轴25具有一体形成的左右一对齿轮25a、25a。这些左右齿轮25a、25a如前所述分别始终与左右外侧转子21、21的齿轮21d、21d啮合,由此,左右外侧转子21、21保持图12所示的位置关系,并相互以等速度沿同方向进行旋转。 
另外,左右一对内侧转子22、22除了一部分外其他结构都相互相同,首先,对左内侧转子22进行说明。该左内侧转子22具有与后述的中间转子23的旋转轴23a同心嵌合的圆筒状的旋转轴22a、与该旋转轴22a一体的圆盘部22b以及齿轮22d等。该圆盘部22b由软磁体构成,在靠其左侧面的外周端部的部位设置有永久磁铁列,使其与左外侧转子21的永久磁铁列对置。 
该永久磁铁列由m个永久磁铁22c构成,这些永久磁铁22c如图12所示与前述的永久磁铁12c同样地安装在圆盘部22b上,以使两者左右两端的磁极在邻接的各两个永久磁铁22c、22c之间呈互不相同的极性。另外,永久磁铁22c以与永久磁铁21c等数量且等间距的方式配置为距旋转中心的径向距离也相同。除此之外,各永久磁铁22c的两侧面具有和与这些对置的各永久磁铁21c的端面大致相同的面积及形状。另外,齿轮22d始终与齿轮轴26的后述左齿轮26a啮合。左内侧转子22如上所述地构成。 
另一方面,右内侧转子22中其齿轮22d始终与齿轮轴26的后述右齿轮26a啮合,并且在此状态下,永久磁铁22c的磁极被配置为呈和与轴线方向对应的左内侧转子22的永久磁铁22c的磁极互不相同的极性。右内侧转子22的结构除了上述之外与左内侧转子22相同。 
此外,齿轮轴26具有一体形成的左右一对齿轮26a、26a。这些齿轮26a、26a如前所述分别始终与左右内侧转子22、22的齿轮22a、22a啮合,由此,左右内侧转子22、22既能保持图12所示的位置关系,又能相互以等速度沿同方向进行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外侧转子21、21以及左右内侧转子22、22的一个相当于第1及第3可动部件,另一个相当于第2及第4可动部件。另外,左右永久磁铁21c、21c以及左右永久磁铁22c、22c的一个相当于第1及第3磁极,另一个相当于第2及第4磁极。 
此外,左右中间转子23、23除了一部分外其他结构都相互相同,首 先,对左中间转子23进行说明。该左中间转子23具有与旋转轴21a同心且旋转自如地嵌合的中空的圆筒部23a、与圆筒部23a一体形成的左壁部23b以及齿轮23c等。在左壁部23b的前端部设有左软磁体列,使其位于左外侧转子21的左永久磁铁列和左内侧转子22的永久磁铁列之间的中央、且与这些对置。 
该左软磁体列由m个左软磁体23d构成,这些左软磁体23d以与永久磁铁21c及永久磁铁22c等数量且等间距的方式进行配置,使其距旋转中心的径向距离也相同。除此之外,各左软磁体23d的两侧面具有与各永久磁铁21c及各永久磁铁22c的端面大致相同的面积和形状。另外,齿轮23c始终与齿轮轴27的后述左齿轮27a啮合。 
另一方面,右中间转子23具有由m个右软磁体23e构成的右软磁体列,这些右软磁体23e以与永久磁铁21c及永久磁铁22c等数量且等间距的方式进行配置,使其距旋转中心的径向距离也相同。除此之外,各右软磁体23e的两侧面具有与对置的各永久磁铁21c及各永久磁铁22c的端面大致相同的面积及形状。 
另外,在右中间转子23中,其齿轮23c与齿轮轴27的后述右齿轮27a始终啮合,并且在此状态下,右软磁体23e被配置为相对于左软磁体23d在右中间转子23的旋转方向上偏移半间距的状态。右中间转子23除了上述之外构成为与左中间转子23相同的结构。 
另一方面,左软磁体23d的左右两侧面与左外侧转子21的永久磁铁21c的端面及左内侧转子22的永久磁铁22c的端面的间隔、和右软磁体23e的左右两侧面与右外侧转子21的永久磁铁21c的端面及右内侧转子22的永久磁铁22c的端面的间隔被设定为相互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中间转子23的一个相当于第5可动部件,另一个相当于第6可动部件。另外,左右软磁体23d、23e的一个相当于第1软磁体,另一个相当于第2软磁体。 
而且,以上的六个转子21~23通过多个径向轴承及推力轴承(都未图示)以旋转轴线方向及径方向的位置关系几乎未变化的方式进行支撑,并且构成为可沿着同一旋转轴线的圆周相互相对地旋转。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B,可取得 与第1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同样的作用效果。即,可经由磁力来执行与行星齿轮装置同样的动力传递动作。而且,还能够高效地确保磁路面积,由此,既能够维持经由磁力进行动力传递时的优点,又能够与仅采用部分磁极构成磁路的现有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相比提高转矩的传递效率及传递转矩容量。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B为经由齿轮机构连结作为第1~第6可动部件的六个转子21~23的例子,不过本发明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不限于此,只要构成为第1可动部件与第3可动部件、第2可动部件与第4可动部件、和第5可动部件与第6可动部件相对地联动既可。例如,可以将两个可动部件构成为利用滑轮及皮带的组合来相对地联动。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B为除了左右内侧转子22中的永久磁铁22c的磁极的极性、和左右中间转子23中的左软磁体23d及右软磁体23e的配置以外构成为左右对称的例子,本发明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不限于此,还可以构成为左右非对称。例如,在外侧转子21、21、内侧转子22、22及中间转子23、23中,可使左右转子相互构成为不同直径,永久磁铁21c、永久磁铁22c及软磁体23d、23e的数量及螺距配置为在左右转子间互不相同。 
接着,对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C进行说明。如图13及图14所示,当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C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比较时,外侧转子11的部分结构和具有两个执行器17、17的点不同,除此之外与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的结构相同,所以下面以不同的结构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并且对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上述两图所示,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C具有外侧转子11及左右执行器17、17。该外侧转子11具有旋转轴11a和与该旋转轴11a同心的左右圆盘部11d、11d等。左右圆盘部11d、11d分别通过花键嵌合来安装到旋转轴11a上,由此,可相对旋转轴11a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并构成为与旋转轴11a一体地旋转。 
另外,左右执行器17、17(磁力变更装置)的结构相互相同,所以下面以左执行器17举例进行说明。左执行器17具有主体部17a和可相对该主 体部17a自由出入的杆17b,杆17b的前端部与左圆盘部11d连结。该执行器17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电气连接,并根据来自控制装置的指令信号,在图13中以两点划线表示的传递位置和该图中以实线表示的切断位置之间驱动将左圆盘部11d。 
另一方面,右执行器17也和左执行器17同样,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电气连接,并根据来自控制装置的指令信号,在图13中以两点划线表示的传递位置和该图中以实线表示的切断位置之间驱动右圆盘部11d。 
在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C中,当左右圆盘部11d、11d位于传递位置时,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同样,在三个转子11~13间传递转矩。例如,当将转矩TRQ3输入到中间转子13时,该转矩TRQ3分别传递给外侧转子11及内侧转子12。 
从此状态开始,当利用左右执行器17、17将左右圆盘部11d、11d从传递位置向切断位置侧驱动时,永久磁铁12c和左右圆盘部11d、11d的永久磁铁11c、11c之间的磁阻增大,总磁通量减少。伴随于此,在三个转子11~13间传递的转矩容量降低。并且,当左右圆盘部11d、11d被驱动到切断位置时,总磁通量极度减少,因此成为在三个转子11~13间不完全传递转矩的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C,可通过执行器17、17在传递位置和切断位置之间自由地驱动左右圆盘部11d、11d。在此情况下,当左右圆盘部11d、11d保持在传递位置时,可以取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通过将左右圆盘部11d、11d从传递位置向切断位置驱动,可自由地变更在三个转子11~13间的传递转矩容量。尤其,在将左右圆盘部11d、11d向切断位置驱动时,可切断在三个转子11~13间的转矩传递。 
另外,变更在三个转子11~13间的传递转矩容量、或切断传递转矩的方法,不限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例如,在如图15所示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D中可构成为通过执行器17(磁力变更装置)仅将左圆盘部11d从传递位置驱动到切断位置侧。这样,可变更在三个转子11~13间的传递转矩容量。 
而且,在如图16所示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E中构成为,设置在该图 中以剖面线表示的短路部件18、和对其进行驱动的未图示的执行器,利用执行器将短路部件18插入永久磁铁11c、11c之间和永久磁铁12c、12c之间,由此来使磁路短路。这样,可切断在三个转子11~13间的转矩传递。另外在该例中,短路部件18及执行器相当于磁力变更装置。 
接着,参照图17及图18,对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F进行说明。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F如上述两图所示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同样,作为车辆2的驱动系统的差动装置进行应用,该车辆2与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几乎为同样的结构,以下,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对相同结构标注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F具有:小径转子31、大径转子32及中径转子33,这三个转子31~33通过多个径向轴承及推力轴承(都未图示)以旋转轴线方向及径方向的相互位置关系几乎没有变化的方式进行支撑,并且构成为可沿着同一旋转轴线的圆周相互相对地旋转。 
小径转子31具有与驱动轴5连结的旋转轴31a和与其右端部一体形成的旋转盘部31b等。该旋转盘部31b由软磁体构成,剖面形成为横倒的H字状,在其外周面上沿着周方向设有永久磁铁列。该永久磁铁列由m个永久磁铁31c构成,这些永久磁铁31c如后所述地进行配置。 
另外,大径转子32具有:与小径转子31的旋转轴31a同心且连接到驱动轴5的旋转轴32a、以及与该旋转轴32a同心且一体的圆筒状的套管部32b等。该套管部32b的前端部固定有软磁体的环32d,在该环32d上设有永久磁铁列,使其与大径转子32的永久磁铁列对置。该永久磁铁列由m个永久磁铁32c构成,这些永久磁铁32c如后所述地进行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转子31及大径转子32的一个相当于第1、第3及第7可动部件,另一个相当于第2、第4及第8可动部件。另外,左右永久磁铁31c及永久磁铁32c的一个相当于第1及第3磁极,另一个相当于第2及第4磁极。 
另一方面,中径转子33具有:与旋转轴31a旋转自如地嵌合的中空的圆筒部33a;与其一体形成、并始终与自动变速机4的输出齿轮4e啮合的齿轮33b;从齿轮33b的右侧面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33c;以及在该突 出部33c上设置的左右软磁体列等。左右软磁体列分别由m个左右软磁体33d、33e构成,这些左右软磁体33d、33e如下所述地进行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径转子33相当于第5、第6及第9可动部件,左右软磁体33d、33e的一个相当于第1软磁体,另一个相当于第2软磁体。 
图19是示意地展开了在图18的F-F线的位置上沿着周方向剖开的剖面的一部分的图,在此图19中为了便于理解而省略了剖面部分的剖面线。如该图所示,在永久磁铁31c、永久磁铁32c、左软磁体33d及右软磁体33e中,邻接的各两个以相互相同的规定角度进行配置,设置永久磁铁31c及永久磁铁32c,使其位于从旋转中心沿径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 
另外,设置左右软磁体33d、33e,使其相互在周方向上偏移半间距。而且,永久磁铁31c被设置为邻接的各两个中的磁极呈互不相同的极性,永久磁铁32c也被设置为邻接的各两个中的磁极呈互不相同的极性。除此之外,永久磁铁31c、永久磁铁32c、左软磁体33d及右软磁体33e构成为其相互的对置面具有大致相同的面积及形状。 
这里,图19中的两个永久磁铁32c、32c和两个环32d、32d实际上是一个部件,所以如该图19所示的结构可视为与图20所示的结构相当。当比较该图20和前述的图3时可知,永久磁铁31c、左软磁体33d、永久磁铁32c、右软磁体33e及永久磁铁31c以与前述的左永久磁铁11c、左软磁体13d、永久磁铁12c、右软磁体13e及右永久磁铁11c等同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配置。 
从而,在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F中,小径转子31相当于前述的外侧转子11,大径转子32相当于内侧转子12,中径转子33相当于中间转子13,由此,通过这三个转子31~33可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三个转子11~13同样的转矩传递动作。 
如上所述,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F可取得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同样的作用效果。即,可经由磁力执行与行星齿轮装置同样的动力传递动作。而且,既能维持经由磁力进行动力传递时的优点,又能与仅采用部分磁极来构成磁路的现有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相比提高转矩的传递效率及传递转矩容量。除此之外,与在轴线方 向上并排配置三个转子11~13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相比,可通过在径方向上并排配置三个转子31~33来紧凑地构成轴线方向的尺寸。 
接着,一边参照图21及图22,一边对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G进行说明。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G如两图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相同,用作车辆2的驱动系统的差动装置。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G具有左转子41、右转子42及中间转子43,这三个转子41~43通过多个径向轴承及推力轴承(都未图示)以旋转轴线方向及径方向的相互位置关系几乎没有变化的方式进行支撑,并且构成为可沿着同一旋转轴线的圆周相互相对地旋转。 
左转子41具有与驱动轴5连结的旋转轴41a以及与其右端部一体形成的旋转盘部41b等。该旋转盘部41b由软磁体构成,在靠其右侧面的外周部的部位上沿着周方向设有永久磁铁列。该永久磁铁列由m个永久磁铁41c构成,这些永久磁铁41c如后所述地进行配置。 
另外,右转子42具有:与左转子41的旋转轴41a同心且连结到驱动轴5的旋转轴42a;以及与其左端部一体形成的旋转盘部42b等。该旋转盘部42b由软磁体构成,在靠其右侧面的外周部的部位上沿着周方向设有永久磁铁列。该永久磁铁列由m个永久磁铁42c构成,这些永久磁铁42c如后所述地进行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转子41、42的一个相当于第1、第3及第7可动部件,另一个相当于第2、第4及第8可动部件。另外,永久磁铁41c及永久磁铁42c的一个相当于第1及第3磁极,另一个相当于第2及第4磁极。 
另一方面,中间转子43具有:圆筒状的套管部43a;在其左右两侧一体地形成、并与旋转轴41a、42a旋转自如地嵌合的中空的轴部43b、43b;与套管部43a一体形成、并始终与自动变速机4的输出齿轮4e啮合的齿轮43c;从套管部43a的内壁面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43f;以及在该突出部43f上设置的外侧及内侧软磁体列等。外侧及内侧软磁体列分别由在周方向上排列的m个外侧及内侧软磁体43d、43e构成,这些外侧及内侧软磁体43d、43e如下所述地进行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子43相当于第5、第6及第9可动部 件,外侧及内侧软磁体43d、43e的一个相当于第1软磁体,另一个相当于第2软磁体。 
图23表示平面地展开了在图22的G-G线及G’-G’线的位置上沿着周方向剖开的剖面的一部分的状态,在该图中为了便于理解而省略剖面部分的剖面线。如该图所示,配置永久磁铁41c、永久磁铁42c、外侧软磁体43d及内侧软磁体43e,使邻接的各两个以相互等间距在周方向上排列,永久磁铁41c及永久磁铁42c被设置在相互对置的位置上。 
另外,外侧软磁体43d和内侧软磁体43e被设置为相互在周方向上偏移规定的半间距。此外,设置永久磁铁42c,使邻接的各两个中的磁极呈互不相同的极性。除此之外,永久磁铁41c、永久磁铁42c、外侧软磁体43d及内侧软磁体43e构成为相互的对置面具有大致相同的面积及形状。 
另一方面,图23中的两个永久磁铁41c、41c和两个旋转盘部42b、42b实际上是一个部件,所以如该图23所示的结构可视为与图24所示的结构相当。当比较该图24和前述的图3时可知,永久磁铁41c、外侧软磁体43d、永久磁铁42c、内侧软磁体43e及永久磁铁41c以与前述的左永久磁铁11c、左软磁体13d、永久磁铁12c、右软磁体13e及右永久磁铁11c等同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配置。 
从而,在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G中,左转子41相当于前述的外侧转子11,右转子42相当于内侧转子12,中间转子43相当于中间转子13,由此,通过这三个转子41~43可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三个转子11~13同样的转矩传递动作。 
如上所述,根据第5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G,可获得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同样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可使三个转子41~43的轴线方向的尺寸比第1实施方式的三个转子11~13更紧凑,由此,可紧凑地构成整个装置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 
接着,一边参照图25及图26,一边对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H进行说明。图26表示沿着图25的H-H线剖开的剖面,在该图中,为了便于理解而省略剖面部分的剖面线。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H将朝图25的正前面或里面的方向(以下称为「前后方向」)作用的动力以相同方向或逆方向进行传递,并具有外侧滑块51、内侧滑块52及中 间滑块53。 
外侧滑块51由软磁体构成,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坦的顶壁部51a、和从其两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侧壁部51b、51b等。在侧壁部51b、51b的内面,沿着前后方向设置左右永久磁铁列。左右永久磁铁列分别由左右对称配置的规定个数的左右永久磁铁51c构成。这些永久磁铁51c如图26所示在前后方向上以规定间隔排列,并设置为邻接的两个永久磁铁51c、51c两侧的磁极呈互不相同的极性。 
而且,在各侧壁部51b的下端部安装有多个滚轮51d(仅图示一个)。这些滚轮51d收容于导轨55内,导轨55被载置于地面54上、并朝前后方向延伸。通过以上结构,当对外侧滑块51在前后方向上作用动力时,多个滚轮51d沿着导轨55进行转动,由此,外侧滑块5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另外,内侧滑块52具有:沿着外侧滑块的侧壁部51b、51b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52a;安装在该主体部52a的下端部的多个滚轮52b(仅图示一个);以及设置在主体部52a的上端部的永久磁铁列等。该永久磁铁列由规定个数的永久磁铁52c构成。这些永久磁铁52c以与永久磁铁51c相同的间隔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并设置为邻接的两个永久磁铁52c的磁极呈互不相同的极性。 
另一方面,滚轮52b收容于导轨56内,导轨56被载置于地面54上、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通过以上结构,当对内侧滑块52在前后方向上作用动力时,多个滚轮52b沿着导轨56进行转动,由此,内侧滑块5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及内侧滑块51、52的一个相当于第1、第3及第7可动部件,另一个相当于第2、第5及第8可动部件。另外,左右永久磁铁51c及永久磁铁52c的一个相当于第1及第3磁极,另一个相当于第2及第5磁极。 
另一方面,中间滑块53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坦的顶壁部53a和从其两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侧壁部53b、53b等。在各侧壁部53b的下端部安装有多个滚轮53c(仅图示一个),这些滚轮53c收容于导轨57内。该导轨57被载置于地面54上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通过以上结构,当对 中间滑块53在前后方向上作用动力时,多个滚轮53c沿着导轨57进行转动,由此,中间滑块53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左侧壁部的中央部中左软磁体列被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该左软磁体列由规定个数的左软磁体53d构成,这些左软磁体53d如图26所示以与永久磁铁51、52c相同的间隔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配置。而且,在右侧壁部的中央部中右软磁体列被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该右软磁体列由规定个数的右软磁体53e构成,这些右软磁体53e以与永久磁铁51、52c相同的间隔进行排列,并以相对左软磁体53d在前后方向上偏移半间距的状态进行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滑块53相对于第5、第6及第9可动部件,左右软磁体53d、53e的一个相对于第1软磁体,另一个相对于第2软磁体。 
另外,在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H中,当对外侧滑块51、内侧滑块52及中间滑块53中的任意一个传递动力时,传递该动力的滑块中的左右永久磁铁51c、51c、左右软磁体53d、53e或永久磁铁52c的任意一个的个数被设定为少于其以外的滑块中的永久磁铁个数的值。 
第6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H构成为如上所述的结构,当比较图26和前述的图3时可知,永久磁铁51c、左软磁体53d、永久磁铁52c、右软磁体53e及永久磁铁51c以与前述的永久磁铁11c、左软磁体13d、永久磁铁12c、右软磁体13e及永久磁铁11c等同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配置。 
从而,在该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H中,可通过在永久磁铁51c、左软磁体53d、永久磁铁52c、右软磁体53e及永久磁铁51c之间产生的磁力线,将在前后方向上作用的动力传递于三个滑块51~53之间。例如,在固定外侧滑块51、并对内侧滑块52输入动力时,可将中间滑块53以内侧滑块52的一半速度在相同方向上进行驱动,并且可将内侧滑块52的输入值的2倍动力传递给中间滑块53。 
如上所述,根据第6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H,可将输入到三个滑块51~53的任意一个的动力作为经由磁力直线作用于其以外的两个滑块的双方或一方的动力进行传递。此时,全部采用传递动力的的滑块中的、左右永久磁铁51c、51c、左右软磁体53d、53e或永久磁铁52c的 任意一个来构成磁路,所以能够高效地确保磁路面积。由此,既能够维持经由磁力进行动力传递时的优点,又能够与仅采用部分磁极来构成磁路的现有磁式动力传递装置相比提高动力的传递效率及传递能力。 
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具有左右永久磁铁列的外侧滑块51、具有永久磁铁列的内侧滑块52、具有左右软磁体列的中间滑块53这样比较简单的结构,来实现磁式动力传递装置1H。 
此外,以上各实施方式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都是采用永久磁铁来作为磁极的例子,不过本发明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不限于此,还可采用电磁铁来作为磁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既能够维持经由磁力进行动力传递时的优点,又能够提高动力的传递效率及传递能力,并且还可削减制造成本。 

Claims (6)

1.一种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可动部件,沿着规定方向自由移动,并具有第1磁极列,该第1磁极列由以相互等间隔地在该规定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1磁极构成,且邻接的各两个该第1磁极呈不同的极性;
第2可动部件,沿着上述规定方向相对上述第1可动部件自由移动,并具有第2磁极列,该第2磁极列由以相互等间隔地在上述规定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2磁极构成,且邻接的各两个该第2磁极呈不同的极性,并且配置为与上述第1磁极列对置;
第3可动部件,通过一边与上述第1可动部件连动一边沿着上述规定方向移动,并具有第3磁极列,该第3磁极列由以相互等间隔地在上述规定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3磁极构成,且邻接的各两个该第3磁极呈不同的极性;
第4可动部件,通过一边与上述第2可动部件连动一边沿着上述规定方向移动,并具有第4磁极列,该第4磁极列由以相互等间隔地在上述规定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4磁极构成,且邻接的各两个该第4磁极呈不同的极性,并且配置为与上述第3磁极列对置;
第5可动部件,沿着上述规定方向相对上述第1可动部件和上述第2可动部件自由移动,并具有第1软磁体列,该第1软磁体列由以相互等间隔地在上述规定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1软磁体构成,且配置在上述第1磁极列和上述第2磁极列之间;以及
第6可动部件,其通过一边与上述第5可动部件连动一边沿着上述规定方向移动,并具有第2软磁体列,该第2软磁体列由以相互等间隔地在上述规定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2软磁体构成,且配置在上述第3磁极列和上述第4磁极列之间,
在上述各第1磁极和上述各第2磁极位于相互对置的第1对置位置时,上述各第3磁极和上述各第4磁极位于相互对置的第2对置位置,在位于上述第1对置位置的上述各第1磁极和上述各第2磁极为互不相同的极性时,位于上述第2对置位置的上述各第3磁极和上述各第4磁极呈相互相同的极性,在位于上述第1对置位置的上述各第1磁极和上述各第2磁极为相互相同的极性时,位于上述第2对置位置的上述各第3磁极和上述各第4磁极呈互不相同的极性,
在上述各第1磁极和上述各第2磁极位于上述第1对置位置的情况下,当上述各第1软磁体位于上述第1磁极和上述第2磁极之间时,上述各第2软磁体位于在上述规定方向上邻接的两组上述第3磁极和上述第4磁极之间,并且当上述各第2软磁体位于上述第3磁极和上述第4磁极之间时,上述各第1软磁体位于在上述规定方向上邻接的两组上述第1磁极和上述第2磁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可动部件和上述第3可动部件构成为一体的第7可动部件,上述第2可动部件和上述第4可动部件构成为一体的第8可动部件,上述第5可动部件和上述第6可动部件构成为一体的第9可动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7~第9可动部件由可相互相对滑动的3个滑块分别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7~第9可动部件由可相互相对旋转的同心的3个转子分别构成,上述多个第1~第4磁极和上述多个第1~第2软磁体被设定为相互相同数目。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7~第9可动部件的一个构成为不能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磁式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磁力变更装置,其变更作用于上述第7~第9可动部件之间的磁力。
CN2007800279963A 2006-08-04 2007-08-03 磁式动力传递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57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13905A JP4709711B2 (ja) 2006-08-04 2006-08-04 磁気式動力伝達装置
JP213905/2006 2006-08-04
PCT/JP2007/065242 WO2008016135A1 (fr) 2006-08-04 2007-08-03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puissance magnétiqu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5778A CN101495778A (zh) 2009-07-29
CN101495778B true CN101495778B (zh) 2012-02-29

Family

ID=38997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799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5778B (zh) 2006-08-04 2007-08-03 磁式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030090A1 (zh)
EP (1) EP2009325B1 (zh)
JP (1) JP4709711B2 (zh)
KR (1) KR101015183B1 (zh)
CN (1) CN101495778B (zh)
CA (1) CA2659837C (zh)
DE (1) DE602007007749D1 (zh)
ES (1) ES2346590T3 (zh)
WO (1) WO20080161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01269B2 (ja) * 2008-02-08 2011-06-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磁気機械
GB0810097D0 (en) * 2008-06-03 2008-07-09 Magnomatics Ltd Magnetic gear
JP5177670B2 (ja) * 2008-10-29 2013-04-03 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 磁気波動歯車装置および磁気伝達減速機
EP2387658A4 (en) * 2009-01-15 2017-07-26 Volvo Technology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power split turbo compound and engin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a turbo compound
US20120122629A1 (en) 2009-07-29 2012-05-17 Honda Motor Co., Ltd. Power plant
DE112010003782T5 (de) 2009-09-25 2012-11-22 Honda Motor Co., Ltd. Antriebsvorrichtung
WO2011045966A1 (ja) 2009-10-13 2011-04-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5256351B2 (ja) 2009-10-13 2013-08-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装置
US8620507B2 (en) 2009-10-13 2013-12-31 Honda Motor Co., Ltd. Hybrid vehicle
JP5362840B2 (ja) 2009-10-13 2013-12-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CN103038547B (zh) * 2010-07-29 2015-11-2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磁性齿轮装置以及保持部件
JP5815983B2 (ja) * 2011-05-17 2015-11-17 平田 勝弘 磁気変速装置
JP5754245B2 (ja) * 2011-05-27 2015-07-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リニア駆動装置
JP5754244B2 (ja) * 2011-05-27 2015-07-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リニア駆動装置
US9729040B2 (en) 2011-07-15 2017-08-08 Hitachi Metals, Ltd. Magnetic gear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magnetic bodies arranged in a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CN102541075B (zh) * 2011-12-29 2015-06-17 大连理工大学 具有多稳定构型的可展开机构
EP2833533B1 (en) * 2012-03-27 2017-09-27 Hitachi Metals, Ltd. Frequency conversion device
CN102720822B (zh) * 2012-06-28 2016-01-20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行星磁啮合柔性调速传动装置
WO2014054087A1 (ja) * 2012-10-01 2014-04-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磁気カップリング
CN103775603A (zh) * 2012-10-22 2014-05-07 武汉孙言明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永磁变速传动磁鼓
US20140183996A1 (en) * 2012-12-29 2014-07-03 Hongping He Magnetic Powertrain and Components
WO2014133244A1 (ko) 2013-02-27 2014-09-04 Baek Seong-Ryong 자기력을 이용하는 동력발생장치
DE102017219758A1 (de) 2017-11-07 2019-05-09 Deere & Company Differenzialanordnung
IT201800010648A1 (it) 2018-11-28 2020-05-28 Univ Degli Studi Padova Differenziale e veicolo comprendente tale differenzial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46122A1 (de) * 1982-12-13 1984-06-14 Heinz 4350 Recklinghausen Schiweck Magnetgetriebe
US5013949A (en) * 1990-06-25 1991-05-07 Sundstrand Corporation Magnetic transmission
CN1385635A (zh) * 2002-06-21 2002-12-18 魏乐汉 多层磁啮轮及磁性传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7802A (en) * 1977-04-06 1978-11-28 Johnson Milton H High torque stepping motor
JPS58108778U (ja) * 1982-01-19 1983-07-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磁気連結装置
JPS5923155A (ja) * 1982-07-28 1984-02-06 Shigesada Yoshida 磁力による力の増巾装置
JPH0540708Y2 (zh) * 1988-11-25 1993-10-15
JPH1023732A (ja) * 1996-07-05 1998-01-23 Tamagawa Seiki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型ステップモータ
US6373162B1 (en) * 1999-11-11 2002-04-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 machine with flux control
US6922004B2 (en) * 2002-04-05 2005-07-26 The Timken Company Axial flux motor assembly
US6897595B1 (en) * 2004-03-29 2005-05-24 Kevin J. Chiarenza Axial flux motor with active flux shaping
US7081696B2 (en) * 2004-08-12 2006-07-25 Exro Technologies Inc. Polyphasic multi-coil generator
JP2006105210A (ja) * 2004-10-01 2006-04-20 Usui Kokusai Sangyo Kaisha Ltd 渦電流式カップ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46122A1 (de) * 1982-12-13 1984-06-14 Heinz 4350 Recklinghausen Schiweck Magnetgetriebe
US5013949A (en) * 1990-06-25 1991-05-07 Sundstrand Corporation Magnetic transmission
CN1385635A (zh) * 2002-06-21 2002-12-18 魏乐汉 多层磁啮轮及磁性传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39045A (ja) 2008-02-21
KR101015183B1 (ko) 2011-02-17
JP4709711B2 (ja) 2011-06-22
KR20090007456A (ko) 2009-01-16
WO2008016135A1 (fr) 2008-02-07
EP2009325A1 (en) 2008-12-31
EP2009325B1 (en) 2010-07-14
CA2659837A1 (en) 2008-02-07
EP2009325A4 (en) 2009-04-29
DE602007007749D1 (de) 2010-08-26
CN101495778A (zh) 2009-07-29
US20080030090A1 (en) 2008-02-07
CA2659837C (en) 2011-11-15
ES2346590T3 (es) 2010-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5778B (zh) 磁式动力传递装置
CN102575756B (zh) 转矩传递装置
CN101251168B (zh) 带有副轴齿轮传动装置的多级变速器
KR101140018B1 (ko) 무단 변속기
CN107257892B (zh) 用于机动车的双离合变速器
CN106369114B (zh) 用于车辆的变速器
CN107120390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双离合变速器
KR20130114816A (ko) 자동화 수동 변속기
CN103842690A (zh) 变速装置
EP2847494B1 (en) Reversing double - flow gearbox arrangement, mainly for motor vehicles and construction machines, with two branches of output flow
CN106090143B (zh) 多挡双离合传动系统
CN106170643B (zh) 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
CN101280835A (zh) 一种虚齿数可调的链传动机构和应用该装置的自动变速器
CN106662215A (zh) 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
US20190178348A1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of agricultural working automobile
CN207569148U (zh) 车辆变速器
CN101846175A (zh) 可避免换挡过程中负转矩现象的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机构
CN105937586A (zh) 多档式变速装置
CN101140025B (zh) 单向离合器式无级变速器
CN108194584A (zh) 一种变速装置
WO2000070240A1 (en) Multi-speed shiftable transmission with overriding fun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29

Termination date: 201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