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77812B - 光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77812B
CN101477812B CN2008102463943A CN200810246394A CN101477812B CN 101477812 B CN101477812 B CN 101477812B CN 2008102463943 A CN2008102463943 A CN 2008102463943A CN 200810246394 A CN200810246394 A CN 200810246394A CN 101477812 B CN101477812 B CN 1014778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ain beam
beamlet
sensor model
la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4639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77812A (zh
Inventor
永富谦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77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78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778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78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具有:将激光分离为主光束和子光束的衍射光栅、具有分别独立接收由叠层多个记录层的记录介质反射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的传感器模型的光检测部、以及进行衍射的衍射器件,该衍射器件,使得由照射目标的记录层反射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位于上述传感器模型上,并且由照射目标以外的记录层反射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在上述传感器模型上互相不重叠。

Description

光拾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拾取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对叠层方向有多个记录层的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再生时适合使用的光拾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记录介质的高容量化,正在开发叠层方向有多个记录层的光记录介质。对这种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再生时,使光拾取装置发出的激光聚束于记录/再生目标的记录层上,根据来自该记录层的反射光而产生各种伺服信号(聚焦伺服信号和跟踪伺服信号)。
可是,像这样在一个记录介质中存在多个记录层时,来自记录/再生目标以外的记录层的反射光(散射光)也会入射到光检测器,存在由于该反射光而发生伺服信号质量恶化的问题。尤其是,三光束方式的光拾取装置中,因散射光入射到接收本来就微弱的子光束(sub beam)的传感器模型(sensor pattern)上,容易扰乱该传感器模型的输出信号。因此,对于三光束方式的光拾取装置来说,需要充分研究避免散射光对子光束的影响的对策。
这里,作为散射光对子光束的一种影响,考虑干涉条纹的影响。在三光束方式的光拾取装置中,关于主光束和两个子光束各自发生散射光的影响。这些散射光同时照射到传感器模型上时,都会互相干涉,在传感器模型上产生强度周期性变化的干涉条纹。这些干涉条纹起因于记录介质的表面间隙,会在传感器模型上移动。因此,记录/再生时,来自接收子光束的传感器模型输出信号就会按照干涉条纹的移动而动态变化。
这个问题通过采用图9A、B所示的办法可以得到消除。
图9A是采用这种办法的光拾取装置结构例。11是半导体激光器、12是衍射光栅、13是准直透镜系统、14是分光器、15是物镜、16是具有遮光部16a的遮光构件、17是聚光镜、以及18是光检测器。
本结构例中,在激光的光路中插入遮光构件16,借助设于该遮光构件16上的遮光部16a遮挡散射光。这时,光检测器18的接收面上的主光束和子光束的斑点状态和散射光的照射状态,分别为图9B、C所示的图像。
如图9C所示,根据该结构例,防止了散射光对传感器1、2、3的入射。然而,反过来说,被目标记录层反射的一部分信号光同样也被遮光部16a遮挡,所以如图9B所示,传感器1、2、3的接收面上的主光束和子光束的斑点内产生了反射光的缺失区域(遮光区)。这种情况下,特别是,主光束的信号光斑内的缺失就成了问题。即,由于该缺失区域出现在光强度强的斑点中央部分,因此导致再生RF信号和聚焦误差信号的质量显著降低的问题。
尽管,最近,作为下一代高密度光盘,BD(蓝光盘)和HDDVD(高清析度数字通用盘(High-Definition Digital Versatile Disc),以下称为“HD”)的商品化不断发展。这些光盘中也可配置多个记录层,因而,同样发生上述散射光的问题。
在令光拾取装置可以应对两种光盘的场合,光盘间使用频带相同,所以,能够共用一个激光光源。不过,这些光盘由于覆盖层厚度大不相同,迄今,通常是分别配置具有与各光盘对应的数值孔径的两个物镜的方式。还有,接收光盘反射光的接收部,除光盘间共用一个接收部的方法外,也可以采用给每个光盘个别准备接收部的方法。后者的情况下,需要分离由BD反射的激光和由HD反射的激光的光路,并导入对应的接收部(传感器模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上述散射光而产生的干涉条纹问题,使束斑无缺失。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光拾取装置具有:出射激光的光源;将上述激光分离为主光束和子光束的衍射光栅;对叠层多个记录层形成的记录介质照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的物镜;以及具有分别单独接收由上述记录介质反射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的传感器模型的光检测部。另外,具有使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衍射的衍射器件,使得由照射目标的记录层反射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位于上述传感器模型上,并且由照射目标以外的记录层反射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在上述传感器模型上互相不重叠。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光拾取装置具备:出射激光的光源;将上述激光分离为主光束和子光束的衍射光栅;将上述主光束与子光束的光路,分离为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第一主光束以及第一子光束的光路、和具有与上述第一偏振方向的第二偏振方向垂直的第二主光束以及第二子光束的光路的偏振光分光器;使上述第一主光束与上述第一子光束照射叠层多个记录层形成的第一记录介质的第一物镜;以及使上述第二主光束与上述第二子光束照射第二记录介质的第二物镜。另外,具备:具有分别独立接收由上述第一记录介质反射的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子光束的第一传感器模型的第一光检测部;和具有沿与上述第一传感器模型的接收面平行的方向位移配置、而且分别独立接收由上述第二记录介质反射的上述第二主光束和上述第二子光束的第二传感器模型的第二光检测部。还具备:以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子光束为上述第一传感器模型所接收,而且上述第二主光束和上述第二子光束为上述第二传感器模型所接收的方式,使上述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子光束的行进方向与上述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子光束的行进方向不同的偏振光依赖性的衍射器件。这里,上述衍射器件构成为:使由上述第一记录介质内记录层之中照射目标的记录层反射的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子光束位于上述第一传感器模型上,同时由除照射目标以外的记录层反射的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子光束在上述第一传感器模型上互相不重叠。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及新颖的特征,配合参照下面这些附图并阅读下面所示实施方式的说明,将变得更加完全清楚了。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图。
图2A和图2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偏振光衍射器件的结构图。
图3A~图3D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模型与光束的关系图。
图4A~图4C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模型与散射光的关系图。
图5A~图5C是表示另外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模型与散射光的关系图。
图6A和图6B是表示另外实施方式的偏振光衍射器件结构及其作用的图。
图7A和图7B是表示另外实施方式的偏振光衍射器件结构及其作用的图。
图8A和图8B是另外表示实施方式的偏振光衍射器件结构及其作用的图。
图9A~图9C是说明背景技术的图。
但是,附图只是专门用于说明,而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于可对应覆盖层厚度为0.6mm的HD和覆盖层厚度为0.1mm BD(蓝光盘)的再生专用型的互换式光拾取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的HD和BD,均为在叠层方向有多个记录层的多层型光盘。
首先,图1A、B表示实施方式的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图1A是除去了立式反射镜112、113的后段侧光学器件的光学系统平面图;图1B是立式反射镜112、113以后的光学系统侧面图。还有,图1B中,以透视HD用物镜112和BD用物镜113的状态图示光学系统。
如图1所示,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具备:半导体激光器101、衍射光栅102、准直透镜系统103、偏振旋转器件104、分光镜105、液晶器件106、λ/4板107、108、立式反射镜109、110、支座111、HD用物镜112、BD用物镜113、物镜调节器114、歪像透镜115、偏振性衍射器件件116、以及光检测器117。
半导体激光器101发射蓝色波长(约400nm)的激光。衍射光栅102,将半导体激光器101发射的激光分离为主光束和二条子光束。准直透镜系统103,将从衍射光栅102入射的激光转换为平行光。
偏振旋转器件104,根据控制信号,改变激光的偏振方向。具体点说,HD的记录/再生时,对偏振光镜面105a设定激光的偏振方向以形成S偏振光,BD的记录/再生时,对偏振光镜面105a设定激光的偏振方向以形成P偏振光。另外,偏振旋转器件104,可以是根据控制信号以激光的光轴为轴旋转1/2波长板的结构,或者根据控制信号对激光的光路插卸1/2波长板的结构。此外,可以是通过给光学晶体施加电压时的光电效应,而使偏振光特性变化的结构,另外,也可以使用液晶器件等。
分光镜105由透光性成立形成,内部具有偏振光镜面105a和偏振光镜面105b。分光镜105具有长方体形状,配置为:与偏振旋转器104对置的侧面和与液晶器件106对置的侧面,分别与半导体激光器101发射的激光的光轴(图1A的X轴)、和与该光轴垂直的轴(同图1A的Y轴)垂直。偏振光镜面105a和镜面105b,分别以相对于从半导体激光器101发射的激光光轴倾斜45°角的状态进行配置。
在从偏振旋转器104入射到分光镜105时的激光的偏振方向,对于偏振光镜面105a为S偏振光时,激光被偏振光镜面105a向Y轴方向反射。另一方面,在入射到分光镜105时的激光的偏振方向对于偏振光镜面105a为P偏振光时,激光透过偏振光镜面105a,被镜面105b向Y轴方向反射。
液晶器件106,根据控制信号,改变激光波面状态,校正HD、BD上和光检测器117上的激光的象差。使用了液晶器件的象差校正(球面象差校正),例如,已刊载在特开平10-269611号公报上。
图1A、1B的结构例中,从分光镜105侧入射到液晶器件106的激光(入射激光)的偏振方向,和从λ/4板107、108侧入射到液晶器件106的激光(反射激光)的偏振方向,由于λ/4板107、108的作用而互相垂直。因此,液晶器件106,重叠入射激光用和反射激光用的两个液晶器件来构成。
从偏振光镜面105a朝向λ/4板107的激光(HD用入射激光),与从λ/4板108朝向偏振光镜面105b的激光(BD用反射激光)偏振方向一致,而且,从λ/4板107朝向偏振光镜面105a的激光(HD用反射激光),与从镜面105b朝向λ/4板108的激光(BD用入射激光)偏振方向一致。因此,构成液晶器件106的两个液晶器件之中,在以第一液晶器件作为HD用入射激光用,而以第二液晶器件作为HD用反射激光用的时候,则对BD用入射激光和反射激光的象差校正中,将第一液晶器件用作BD用的反射激光用的校正器件,将第二液晶器件用作BD用的入射激光用的校正器件。
λ/4板107,将偏振光镜面105a所反射的激光(HD用激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并且将光盘来的反射光转换为与入射光盘时的偏振方向垂直的直线偏振光。因此,由光盘反射的HD用激光,对偏振光镜面105a形成P偏振光,可透过偏振光镜面105a并导向光检测器117。
λ/4板108,将镜面105b所反射的激光(BD用激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并且将光盘来的反射光转换为与入射光盘时的偏振方向垂直的直线偏振光。因此,由光盘反射的BD用激光,对偏振光镜面105a形成S偏振光,被偏振光镜面105a反射并导向光检测器117。
立式反射镜109、110,将用λ/4板107、108转换为圆偏振光后的HD射激光和BD用激光,反射到物镜112、113方向(图1A的Z轴方向)。
支座111,一体化地支撑HD用物镜112和BD用物镜113。HD用物镜112,被设计成能够将蓝色波长的激光适当聚束在基板厚0.6mm的HD上。另外,BD用物镜113,被设计成能够将蓝色波长的激光适当聚束在基板厚0.1mm的HD上。
物镜调节器114根据伺服信号,沿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驱动支座111。因而,HD用物镜112和BD用物镜113被沿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整体驱动。还有,例如在物镜调节器114上,可使用以往公知的电磁驱动方式的调节器。
歪像透镜115,使光盘反射的激光聚束于光检测器117上。歪像透镜115,由聚光透镜和圆柱形透镜构成,将非点象差导入光盘来的反射光。
偏振性衍射器件116的结构为,仅给予偏振光镜面105a所反射的激光(S偏振光)以衍射作用,给予透过了偏振光镜面105a的激光(P偏振光)以衍射作用。
因此,仅对入射到偏振性衍射器件件116的HD用激光(P偏振光)和BD用激光(S偏振光)之中,BD用激光(S偏振光),由偏振性衍射器件件116给予衍射作用,因而,使HD用激光和BD用激光分离。这样一来,分离后的各反射光,分别由配置于光检测器117上的2个传感器模型单独接收。另外,关于偏振性衍射器件件115的结构,后面将追加详细叙述。
光检测器117,具有根据收到的激光分布强度,导出再生R F信号、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用的传感器模型。
图2A、2B表示偏振性衍射器件件116的结构。图2A是表示偏振性衍射器件116的平面图,图2B是表示沿厚度方向剖开图2A的衍射区域116a局部时的剖面构造图。
如图2A所示,偏振性衍射器件116,具有仅给予上述S偏振光的激光以衍射作用的衍射区域116a、和对S偏振光和P偏振光的任意激光都没有给予衍射作用的外围区域(透明区域)116b。HD用激光和BD用激光,其光轴贯穿偏振性衍射器件116中心,而且,其内周部入射到衍射区域116a。因此,只有BD用激光(S偏振光)的内周部由于衍射区域116a衍射而改变行进方向,BD用激光(S偏振光)的外周部和HD用激光(P偏振光)无衍射,原封不动地透射偏振性衍射器件116直线行进。另外,如何设定衍射区域116a的范围,参照图4A至C将追加说明。
如图2B所示,衍射区域116a,是在透明基板201上形成由复折射材料构成的闪耀型衍射构造202,并在其上形成了玻璃层203和透明基板204的构造。这里,闪耀型(blaze)衍射构造202,是按固定间距形成固定高度的锯齿状全息图而成。
闪耀型衍射构造202的折射率,在将激光为P偏振光和S偏振光时的折射率分别设为np和ns,玻璃的折射率设为n1时,设定为np=n1、且ns≠n1。所以,激光以P偏振光的方式入射偏振性衍射器件116的情况下,闪耀型衍射构造202的折射率(np)与玻璃的折射率(n1)之间没有差异,因而,闪耀型衍射构造202不起衍射光栅作用。相反,激光以S偏振光的方式入射偏振性衍射器件116的情况下,闪耀型衍射构造202的折射率(ns)与玻璃的折射率(n1)之间产生差异,因而,闪耀型衍射构造202起衍射光栅的作用。
有关使用复折射率材料的偏振性衍射器件工作原理,例如,公开在特开2002-365416号公报上。
在图2A、2B所示的偏振性衍射器件116中,由于借助闪耀型衍射构造给予激光以衍射作用,故此能只将+1级光,或者,-1级光下的衍射作用给予激光。因而,能够提高激光的衍射效率。
图3A至D是表示光检测器117上的传感器模型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跟踪误差信号的产生方法可使用差动推挽法,作为聚焦误差信号的产生方法可使用差动非点象差法。还有,图3A至D中,由记录/再生目标的记录层反射的激光(信号光)的聚束斑点以阴影线来表示。
图3A至D中,117a是接收H D用激光的H D用传感器模型,117b是聚束BD用激光的BD用传感器模型。如图所示,各传感器模型,分别为在一列配置三个4分割传感器构成。在衍射光栅102,一分为三的激光之中,主光束由中央的4分割传感器接收,两个子光束由上、下两个的4分割传感器分别接收。
作为HD用传感器模型117a而配置的三个的4分割传感器的各传感器部,如图所示,以A1~L1表示,并分别设传感器部A1~L1的检测输出为PA1~PL1时,差动推挽信号(DPP)由下式给出。
DPP={(PA1+PD1)-(PB1+PC1)}-k1·{(PE1+PH1+PI1+PL1)-(PF1+PG1+PJ1+PK1)}…(1)
其中,系数k1是进行调整使得主光束的检测输出等于两个子光束的合计检测输出的调整系数。
主光束在没有偏离HD中的轨道并处于适当聚光的状态时,传感器模型117a上的主光束和两个子光束的斑点状态如图3A所示的那样。这时,各斑点的光强度分布,相对于4分割传感器的一条划分线对称。所以,对上述式(1)进行运算时,差动推挽信号(DPP)为DPP=0。
自该状态起,若主光束中产生轨道偏移,则传感器模型117a上的主光束和两个子光束的斑点状态,成为图3B所示的那样。这里,示意性地表示出各斑点内其光强度分布,光强度越高的部分,约接近涂黑的样子。
这种情况下,接收面上的主光束和两个子光束的光强度分布,形成往基于轨道偏差的方向偏离的状态。比较图3B可知,各斑点内的光强度分布的偏离方向,相应主光束的轨道偏移方向为相反方向。所以,对上述式(1)进行运算时,差动推挽信号(DPP)为正值或负值。因此,可根据差动推挽信号(DPP),检测主光束在光盘上的轨道偏移。
根据这样的差动推挽法,即使因光盘倾斜、物镜光轴偏移等,推挽信号发生DC偏置,也能通过式(1)的运算消除DC偏置,因此可以提高检测轨道偏移的精度。
检测聚焦误差用的差动非点象差信号(DAS),与上述同样,若将传感器部A1~L1的检测输出分别设为PA1~PL1,则由下式给出。
DAS={(PA1+PC1)-(PB1+PD1)}-k2·{(PE1+PG1+PI1+PK1)-(PF1+PH1+PJ1+PL1)}…(2)
其中,k2是具有与上述k1同样意思的系数。
在图3A所示的处于聚焦(on focus)的状态下,光检测器117a的接收面上的主光束和子光束的斑点形状呈近似正圆,所以对式(2)进行运算时,差动非点象差信号(DAS)为DAS=0。
相对于此,主光束的焦点位置与记录面前后错开时,如图3C、D所示,各光栅的斑点形状,随着聚焦偏移的方向而往不同的方向变为椭圆形。因此,对式(2)进行运算时,差动非点象差信号(DAS)为负值(图3C的情况)或正值(图3D的情况)。因而,根据差动非点象差信号(DAS),能够检测光盘记录面上的主光束的聚焦偏移。
还有,上述说明中,虽然举出来自HD用传感器模型117a的输出信号作为例子,说明了跟踪误差信号和聚焦误差信号的产生方法,但通过与上述同样运算来自BD用传感器模型117b的输出信号,也能产生BD用的聚焦误差信号(差动推挽信号)和聚焦误差信号(差动非点象差信号)。
接着,参照图4A至C,说明传感器模型上的散射光状态。
图4A是示意性表示HD用传感器模型117a上的散射光照射状态的图。正如参照图2A、B说过的那样,HD用激光没有被偏振性衍射器件116衍射,而是透过偏振性衍射器件116进入HD用传感器模型117a。
所以,由相对记录/转再生目标的记录层沿叠层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下面,称为邻接记录层)反射的HD用激光(散射光),也没有被偏振性衍射器件116衍射,原封不动地进入HD用传感器模型117a。图4A的SM1,表示被邻接记录层反射后的主光束照射区域,两个SB1,分别表示两个子光束的照射区域。
这种情况下,如图4A所示,SM1、SB1会在各个4分割传感器上互相重合。因此,这些散射光互相干涉重叠,在各个4分割传感器上产生干涉条纹。图4A中,用直线状的虚线表示干涉条纹。
图4B是示意性表示衍射构造形成于偏振性衍射器件116的全区域时的BD用传感器模型117b上的散射光照射状态的图。这种情况下,被BD中的邻接记录层反射后的BD用激光(散射光),不仅内周部而且外周部也都被偏振性衍射器件116衍射,并且照射到BD用传感器模型117b上。图4B中,SM2表示被邻接记录层反射后的主光束照射区域,两个SB2分别表示两个子光束的照射区域。
所以,这时也与图4A的情况同样,SM2、SB2会在各个4分割传感器上互相重叠。因此,这些散射光互相干涉重叠,在各个4分割传感器上产生干涉条纹。图4B中,用直线状的虚线表示干涉条纹。
对此,由于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所示,衍射构造的形成区域限于衍射区域116a,所以被邻接记录层反射后的主光束(散射光)与子光束(散射光),只有作用于衍射区域116a的内周部被衍射后导向BD用传感器模型117b。故此,在BD用传感器模型117b上的主光束(散射光)和子光束(散射光)的照射状态,如图4C所示的那样。
这时,由于SM2、SB2,在各个4分割传感器上重叠,因而干涉条纹不会作用于4分割传感器上。图4C中,用直线状的虚线表示干涉条纹。所以,来自各个4分割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不受干涉条纹扰乱,能够获得良好的伺服信号和再生RF信号。
另外,图2A所示的衍射区域116a,如图4C所示,可将来自记录/再生目标记录层的主光束(信号光)和子光束(信号光)导入BD用传感器模型117b上,而且,可以形成一个来自邻接记录层的主光束(散射光)和子光束(散射光)在4分割传感器上互相不重叠的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1A、B所示,主光束和子光束通过歪像透镜115得以聚束,因此偏振性衍射器件116上的主光束(信号光)和子光束(信号光)的照射区域为比较小的区域。相对于此,被邻接记录层反射的主光束(散射光)和子光束(散射光),在BD上处于非聚焦(off focus)状态,因此偏振性衍射器件116上的这些主光束(散射光)和子光束(散射光)的照射区域,为比较大的区域。
因而,只要衍射区域116a设定为比主光束(信号光)和子光束(信号光)的照射区域稍大的区域,就可以把主光束(信号光)和子光束(信号光)导入BD用传感器模型117b,而且,可使主光束(散射光)和子光束(散射光)的外周部不会入射到BD用传感器模型117b。
另外,衍射区域116a,至少如图4C所示,能以来自邻接记录层的主光束(散射光)和子光束(散射光)在4分割传感器上互相不重叠的程度为限,进一步扩展。另外,在图4C上,SM2和SB2的一部分虽然重叠了,但也可以设定衍射区域116a的范围,使得SM2和SB2完全不相重叠。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BD中的邻接记录层所反射的主光束(散射光)和子光束(散射光)在构成B D用传感器模型117b的各个4分割传感器上互相不重合,因此这些4分割传感器上,不会出现这些散射光产生的干涉条纹。因而,能够抑制这样的干涉条纹引起的伺服信号和再生RF信号的恶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偏振性衍射器件116,使BD用激光的光路和HD用激光的光路分离,因此可以共用一个偏振性衍射器件116作为光路分离装置和散射光抑制装置。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BD用传感器模型117b上的干涉条纹的问题,而且同时顺利地进行BD用激光和HD用激光的光路分离。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在构成HD用传感器模型117a的三个4分割传感器上,由邻接轨道反射的主光束(散射光)和子光束(散射光)互相重叠,会在这些4分割传感器上,产生这些散射光带来的干涉条纹。因此,一般认为干涉条纹给这些4分割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造成了影响。
不过,发明人验证以后,确定HD用传感器模型117a上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比BD用传感器模型117b上产生干涉条纹小得多。这样的间距不同,据推测是光盘上的聚光斑点大小和光盘构造不同等原因造成的。这样,间距小时,在一个4分割传感器上会同时施加有多条干涉条纹。因而,各干涉条纹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影响互相抵消,与BD用传感器模型117b的情况相比较时,就整体而言,信号恶化的程度减少了。
由此,如上述实施方式的那样,即使在构成HD用传感器模型117a的4分割传感器上产生干涉条纹,其造成信号恶化的影响,也控制在可以进行记录/再生动作的限度内。
上面,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非以上述实施方式作某种限制,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除上述以外,也能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设定HD用传感器模型117a和BD用传感器模型117b,全都是按照基于3光束的差动推挽法的传感器模型,但是,就HD来说,仅仅进行再生的这种情况下,如图5A所示,也可以设HD用传感器模型117a为按照1条光束推挽法的传感器模型。这种情况下,在光学系统的结构上,由邻接记录层反射的主光束(散射光)和子光束(散射光)照射到HD用传感器模型117a上,并且在4分割传感器上产生干涉条纹。可是,由再生目标记录层反射的主光束(信号光)的强度,比起由邻接记录层反射的主光束(散射光)和子光束(散射光)的强度来要大得多,因此,即使产生干涉条纹,该干涉条纹对伺服信号的影响也减少了。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在图2A所示的外围区域116b给予衍射构造,但也可例如图6A、B所示,在衍射区域116a配置使BD用激光往向着BD用传感器模型117b的方向(图6A、B中的箭头A)衍射的衍射构造,并在外围区域116b配置使BD用激光往远离BD用传感器模型117b的方向(图6A、B中的箭头B)衍射的衍射构造。这样以来,能够进一步抑制由邻接记录层反射的BD用激光入射到BD用传感器模型117b,可以缩小HD用传感器模型与BD用传感器模型间的距离。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给予BD用激光(S偏振光)以衍射作用,但也可例如图7A所示,在衍射区域116a配置使BD用激光(S偏振光)往向着BD用传感器模型117b的方向(图7A中的箭头C)衍射的衍射构造,并在外围区域116b则配置使HD用激光(P偏振光)往远离HD用传感器模型117a的方向(图7A中的箭头D)衍射的衍射构造。这样以来,能够防止由邻接记录层反射的HD用激光(散射光)之中外周部分入射到HD用传感器模型116a。
另外,外围区域116b的衍射构造,可通过设定图2B所示的闪耀型衍射构造202的折射率为np≠n1、ns=n1而构成。这里,np、ns与上述同样,是激光为P偏振光和S偏振光时的折射率,n1是玻璃的折射率。
图7B是示意性表示这时传感器模型上的散射光照射状态的图。这种情况下,如图7B所示,主光束(散射光)和子光束(散射光)的照射区域,不仅是BD用的4分割传感器,甚至在HD用的4分割传感器上也没有互相重叠,因而,任何的4分割传感器上都没有产生散射光的干涉条纹。所以,根据本结构例,不仅是BD记录/再生时的伺服信号和再生RF信号,对于HD记录/再生时的伺服信号和RF信号,也能抑制干涉条纹带来的影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BD用激光通过偏振性衍射器件116进行衍射并导入BD用传感器模型117b,但是也可以使HD用激光通过偏振性衍射器件116进行衍射并导入HD用传感器模型117a。这时,就要互换图3A至D所示的HD用传感器模型117a的配置位置与BD用传感器模型117b的配置位置。
图8A是表示这时偏振性衍射器件116的结构例图。其中,在衍射区域116a配置使HD用激光(P偏振光)往向着HD用传感器模型117a的方向(图8A中的箭头E)衍射的衍射构造,并在外围区域116b配置使BD用激光(S偏振光)往远离BD用传感器模型117b的方向(图8A中的箭头F)衍射的衍射构造。
这样,如图8B所示,可以使得由BD中的邻接记录层反射的主光束(散射光)和子光束(散射光)的照射区域SM2、SB2在BD用的4分割传感器上没有重叠,而且,由HD中的邻接记录层反射的主光束(散射光)和子光束(散射光)的照射区域SM1、SB1在HD用的4分割传感器上没有重叠,在任何的4分割传感器上都没有作用干涉条纹。因而,对于BD记录/再生时和HD记录/再生时的两者,都能够抑制伺服信号和RF信号的质量恶化。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BD/HD互换型光拾取装置,即使其他光拾取装置也是可以适合应用的。并且在上述说明中,虽然配备了偏振光依赖性的闪耀型衍射器件,但是在不重视衍射效率时,阶式衍射器件也能利用。并且,在对象光盘间使用波长不同时,也可配备波长依存性的衍射器件,来替代偏振光依赖性的衍射器件也行。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在权利要求书所表达的技术构思范围内进行各种适当的变更。

Claims (8)

1.一种光拾取装置,具有:
出射激光的光源;
将上述激光分离为主光束和子光束的衍射光栅;
对叠层了多个记录层的记录介质,照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的物镜;
具有传感器模型的光检测部,上述传感器模型,分别独立接收由上述记录介质反射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以及
使反射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衍射的衍射器件,使得由照射目标的记录层反射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位于上述传感器模型上,并且由照射目标以外的记录层反射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在上述传感器模型上互相不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衍射器件通过衍射,使入射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的内周部的行进方向变更为朝向所述光检测部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衍射器件通过衍射,使入射后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子光束的外周部的行进方向变更为远离上述光检测部的方向。
4.一种光拾取装置,具备:
出射激光的光源;
将上述激光分离为主光束和子光束的衍射光栅;
偏振光束分光器,将上述主光束与子光束的光路分离为,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第一主光束及第一子光束的光路、和具有与上述第一偏振方向垂直的第二偏振方向的第二主光束及第二子光束的光路;
使上述第一主光束与上述第一子光束照射在叠层了多个记录层的第一记录介质上的第一物镜;
使上述第二主光束与上述第二子光束照射在第二记录介质上的第二物镜;
具有第一传感器模型的第一光检测部,上述第一传感器模型分别独立接收由上述第一记录介质反射的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子光束;
具有第二传感器模型的第二光检测部,上述第二传感器模型沿与上述第一传感器模型的接收面平行的方向位移配置,而且分别独立接收由上述第二记录介质反射的上述第二主光束和上述第二子光束;以及,
偏振光依赖性的衍射器件,使反射的上述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子光束的行进方向与反射的上述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子光束的行进方向不同,使得反射的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子光束为上述第一传感器模型所接收,而且反射的上述第二主光束和上述第二子光束为上述第二传感器模型所接收,
上述衍射器件,使由上述第一记录介质内记录层之中照射目标的记录层反射的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子光束位于上述第一传感器模型上,并且使由照射目标以外的记录层反射的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子光束在上述第一传感器模型上互相不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衍射器件通过衍射,使入射的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子光束的内周部的行进方向变更为朝向所述第一光检测部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衍射器件通过衍射,使入射的上述第二主光束和上述第二子光束的外周部的行进方向变更为远离上述第二光检测部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衍射器件通过衍射,使入射的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子光束的外周部的行进方向变更为远离上述第一光检测部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衍射器件通过衍射,使入射的上述第二主光束和上述第二子光束的内周部的行进方向变更为朝向所述第二光检测部的方向。
CN2008102463943A 2007-11-20 2008-11-18 光拾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778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01050 2007-11-20
JP2007301050 2007-11-20
JP2007301050A JP2009129483A (ja) 2007-11-20 2007-11-20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7812A CN101477812A (zh) 2009-07-08
CN101477812B true CN101477812B (zh) 2011-05-25

Family

ID=40641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4639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77812B (zh) 2007-11-20 2008-11-18 光拾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129236A1 (zh)
JP (1) JP2009129483A (zh)
CN (1) CN1014778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1118177A1 (ja) * 2010-03-25 2013-07-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学ヘッド及び光情報装置
JP2012014767A (ja) * 2010-06-30 2012-01-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5751328B2 (ja) * 2011-06-29 2015-07-22 株式会社ニコン 構造化照明光学系および構造化照明顕微鏡装置
CN102592615A (zh) * 2012-02-28 2012-07-18 中国华录·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低成本视盘机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2253A (zh) * 2004-05-14 2006-01-1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拾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36958A1 (en) * 2000-07-24 2002-03-28 Hidenori Wada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head, optical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US7206277B2 (en) * 2001-07-27 2007-04-17 Pioneer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focal error detecting device therefor and wave aberration and focal error detecting device therefor
TW200540857A (en) * 2004-05-10 2005-12-1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N1942941A (zh) * 2004-09-09 2007-04-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信息装置及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US7567495B2 (en) * 2006-10-18 2009-07-28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using same
JP4663614B2 (ja) * 2006-10-18 2011-04-06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2253A (zh) * 2004-05-14 2006-01-1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拾取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228260A 2006.08.3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29236A1 (en) 2009-05-21
CN101477812A (zh) 2009-07-08
JP2009129483A (ja) 2009-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65884B1 (ko) 광픽업
EP1001414B1 (en) Compatible optical pickup
KR100653289B1 (ko) 광학 헤드 및 기록 재생 장치
US7782735B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capable of handling a plurality of laser light beam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JP4472563B2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ならびに光情報処理装置
CN101866664B (zh) 光拾取装置
CN101477812B (zh) 光拾取装置
TW200304556A (en) Wavelength coupling device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US8194522B2 (en) Aspheric lens and optical pickup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70036058A1 (en) Method and unit for separating light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recording/playback apparatus based thereon
KR100877458B1 (ko) 광 픽업 헤드 장치와, 광 기억 매체 재생 장치 및 방법
CN100440338C (zh) 减少聚焦偏移的光学拾取器及其光学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US20100214903A1 (en) Extraction optical system and optical head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70041287A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apable of detecting and compensating for spherical aberration caused by thickness variation of recording layer
CN100403420C (zh) 像差检测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拾光器装置
US20110176403A1 (en) Optical head device, opt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signal detection method
CN102081937A (zh) 光拾取装置
WO2007094288A1 (ja) 光学ヘッド、光学ヘッドの制御方法及び光情報処理装置
JP2007272980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100771234B1 (ko) 광픽업 장치 및 상기 광픽업 장치를 채용한 광기록/재생시스템
JP2006099941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20080316891A1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US20050002314A1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US20050135202A1 (en) Magneto-optic optical miniaturized module and magneto-optic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2006252614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25

Termination date: 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