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8867B -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8867B
CN101468867B CN2007103054677A CN200710305467A CN101468867B CN 101468867 B CN101468867 B CN 101468867B CN 2007103054677 A CN2007103054677 A CN 2007103054677A CN 200710305467 A CN200710305467 A CN 200710305467A CN 101468867 B CN101468867 B CN 1014688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hamber
groove
communicated
chamber
communicat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3054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8867A (zh
Inventor
游惠宋
张冠甫
张盛钦
彭淑惠
徐树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to CN20071030546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688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68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8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8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20Sludge processing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包括一厌氧消化槽、一第一连通管、一第二连通管、一第三连通管、一第一控制阀、一气压感测元件及一气体输出管。厌氧消化槽具有一第一槽室、一第二槽室及一固定分隔板。固定分隔板设置在第一与第二槽室之间。第一连通管穿设在固定分隔板之中,并连通第一及第二槽室。第一连通管延伸在第一及第二槽室之中。第二连通管连通第一及第二槽室,并延伸在第二槽室之中。第三连通管连通第一及第二槽室。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三连通管之上。气压感测元件设置在第二槽室之中,并电连接于第一控制阀。气体输出管连通第一槽室。

Description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保养维护简易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有机污泥处理的最终处置成本过高,故其已成为现今废水处理厂的主要操作成本。对于影响有机污泥消化良窳而言,除了有机污泥内的挥发性悬浮固体物(VSS)体积负荷、挥发酸碱度、温度及酸碱值(pH值)等因素外,有机污泥在厌氧消化槽内的搅拌状态也为一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当厌氧消化槽内的搅拌状态良好时,有机污泥可与微生物发生密切接触,以使得厌氧消化槽内的温度均匀化,进而可降低毒性物质的浓度以及防止在厌氧消化槽中形成气液界面浮渣。反之,倘若厌氧消化槽内的搅拌状态不佳,则易使得厌氧消化槽内局部累积挥发酸,因而会影响甲烷的产生速率,严重时更会造成厌氧消化槽发生酸败失效。
目前应用在厌氧消化槽中的搅拌方式大致上可分为「机械搅拌法」、「循环污泥法」及「循环沼气法」等。然而,由于厌氧消化槽内通常皆为高腐蚀环境,故不论是应用何种搅拌方式,其所采用的搅拌设备均有不易保养维护的问题。更详细的来说,传统厌氧消化槽内所使用的搅拌设备皆易因腐蚀而损坏,因而会导致搅拌设备在保养维护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其可通过导引、蓄留及释放有机污泥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沼气来使有机污泥产生良好搅拌或混合的效果,以解決传统厌氧消化槽内的机械搅拌设备不易被保养维护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其包括一厌氧消化槽,具有一第一槽室、一第二槽室及一固定分隔板,其中,该第一槽室位于该第二槽室之上,以及该固定分隔板设置在该第一槽室与该第二槽室之间,用以将该第一槽室隔离于该第二槽室;一第一连通管,穿设在该固定分隔板之中,并且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其中,该第一连通管延伸在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之中;一第二连通管,连接于该固定分隔板,并且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其中,该第二连通管延伸在该第二槽室之中,以及该第二连通管的垂直长度大于该第一连通管的垂直长度;一第三连通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一第一控制阀,设置在该第三连通管之上;一气压感测元件,设置在该第二槽室之中,并且电连接于该第一控制阀,用以感测该第二槽室中的气体压力及启闭该第一控制阀;一气体输出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一污泥输入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一污泥输出管,连通于该第二槽室;以及一第二控制阀,设置在该污泥输出管之上。
同时,根据本发明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更包括一空气输入管,连通于该第二槽室,用以将空气输入至该第二槽室之中。
又在本发明中,更包括更包括一泵,设置在该空气输入管之上,用以将空气抽打输入至该第二槽室之中。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A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在一种运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1B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在另一种运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1C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在再一种运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1D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在又一种运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在一种运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在一种运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以及
图4是显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在一种运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100’、300、400~污泥厌氧消化系统
110、310、410~厌氧消化槽
111、311、411~第一槽室
112、312、412~第二槽室
113、313、413~固定分隔板
121、321、421~第一连通管
122、322、422~第二连通管
123、323、423~第三连通管
131、341、431~第一控制阀
132、342、432~第二控制阀
140~气压感测元件
140’、350、440~液位感测元件
150、360、450~气体输出管
160、370、460~污泥输入管
170、380、470~污泥输出管
180、480~空气输入管
190、330、490~泵
433~第三控制阀
S~有机污泥
具体实施方式
兹配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A、图1B、图1C及图1D,本实施例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100主要包括有一厌氧消化槽110、一第一连通管121、多个第二连通管122、一第三连通管123、一第一控制阀131、一气压感测元件140、一气体输出管150、一污泥输入管160、一污泥输出管170、一第二控制阀132、一空气输入管180及一泵190。
厌氧消化槽110具有一第一槽室111、一第二槽室112及一固定分隔板113。第一槽室111位于第二槽室112之上。固定分隔板113设置在第一槽室111与第二槽室112之间,其可将第一槽室111隔离于第二槽室112。
第一连通管121穿设在固定分隔板113之中,并且第一连通管121连通于第一槽室111及第二槽室112。此外,第一连通管121延伸在第一槽室111及第二槽室112之中。
多个第二连通管122皆连接于固定分隔板113,并且多个第二连通管122皆连通于第一槽室111及第二槽室112。此外,多个第二连通管122皆延伸在第二槽室112之中。特别的是,每一个第二连通管122的垂直长度大于第一连通管121的垂直长度,或者换句话说,每一个第二连通管122延伸至第二槽室112内的下方,而第一连通管121延伸至第二槽室112内的上方。
第三连通管123经由厌氧消化槽110的外部来连通于第一槽室111及第二槽室112。更详细的来说,第三连通管123连通于第一槽室111及第二槽室112的上部。
第一控制阀131设置在第三连通管123之上,其可用来控制导通第三连通管123。在本实施例之中,第一控制阀131可以是一电磁阀。
气压感测元件140设置在第二槽室112之中,并且气压感测元件140电连接于第一控制阀131,其可用来感测第二槽室112中的气体压力,进而启闭第一控制阀131。
气体输出管150连通于第一槽室111。更详细的来说,气体输出管150从第一槽室111连通于外界大气。
污泥输入管160连通于第一槽室111。
污泥输出管170连通于第二槽室112。
第二控制阀132设置在污泥输出管170之上,其可用来控制导通污泥输出管170。在本实施例之中,第二控制阀132也可以是一电磁阀。
空气输入管180连通于第二槽室112。
泵190设置在空气输入管180之上。
接下来说明以污泥厌氧消化系统100消化处理有机污泥的运作方式。
首先,有机污泥S可经由污泥输入管160输送至厌氧消化槽110的第一槽室111之中。然后,有机污泥S会通过重力作用而经由第二连通管122流至厌氧消化槽110的第二槽室112之中,直到有机污泥S充满整个第二槽室112为止,如图1A所示。
接着,在第二槽室112之中,有机污泥S中的微生物会进行厌氧发酵过程,因而使得有机污泥S中的挥发性悬浮固体物(VSS)产生水解作用。此时,有机污泥S会因水解作用而产生水及沼气。在此,就实际运作而言,位于第二槽室112内的上方的有机污泥S中的水分及微生物含量会较多,而位于第二槽室112内的下方的有机污泥S中的水分及微生物含量会较少。如上所述,有机污泥S因水解作用而产生的沼气会不断堆积在第二槽室112内的上方。因此,在第二槽室112的内容积为固定的情形下,不断堆积的沼气会迫使第二槽室112内上方的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经由第一连通管121输送至第一槽室111之中,如图1B所示。在此,也有位于第二槽室112内的下方的少量有机污泥S会经由第二连通管122输送至第一槽室111之中。
接着,在沼气不断产生堆积在第二槽室112内的情形下,第二槽室112内的有机污泥S会持续地被推挤输送至第一槽室111之中,因而使得第一槽室111中的有机污泥S的含量不断增加。如图1C所示,当气压感测元件140感测到第二槽室112内的沼气气压达到一特定压力值时,气压感测元件140会传送一信号来驱使第一控制阀131开启。此时,连通于第一槽室111及第二槽室112的第三连通管123会导通,而第二槽室112内的沼气即会迅速地经由第三连通管123传递至第一槽室111之中,进而再迅速地经由气体输出管150传递至外界大气中。
接着,由于堆积在第二槽室112内的沼气已被释放至外界大气中,故位于第一槽室111中或固定分隔板113上的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会因重力作用而经由第二连通管122流至第二槽室112内的下方,如图1D所示,因而达成了厌氧消化槽110内的有机污泥S的搅拌功效。在此,也有少量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会经由第一连通管121流至第二槽室112内的上方。
接着,当第二槽室112中的气压感测元件140感测到第二槽室112内的沼气气压低于该特定压力值时,气压感测元件140会传送另一信号来驱使第一控制阀131关闭。此时,连通于第一槽室111及第二槽室112的第三连通管123又会再度处于不导通的状态,而有机污泥S因水解作用而产生的沼气又会不断堆积在第二槽室112内的上方。
如上所述,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上述导引、蓄留及释放有机污泥S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沼气,即可使得厌氧消化槽110内的有机污泥S持续不断地被搅拌,因而可促进有机污泥S的厌氧消化效果。
此外,为了避免沼气的产生速度过慢而影响有机污泥S的搅拌效果,也可选择性地利用泵190来强制将外界空气经由空气输入管180输送至第二槽室112内的上方,以模拟沼气堆积的状态,进而利于进行上述的有机污泥S的搅拌步骤。
另外,已经完全消化处理过的有机污泥S可通过开启第二控制阀132而经由污泥输出管170输送至厌氧消化槽110之外,以进行后续处理。
第二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均标示以相同的符号。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一实施例的气压感测元件140是由本实施例的一液位感测元件140’所取代。
如图2所示,液位感测元件140’设置在第一槽室111之中,并且液位感测元件140’电连接于第一控制阀131,其可用来感测第一槽室111中的液位高度,进而启闭第一控制阀131。
如上所述,当液位感测元件140’感测到第一槽室111内的液位高度(亦即,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的高度)达到一特定值时,液位感测元件140’会传送一信号来驱使第一控制阀131开启。此时,连通于第一槽室111及第二槽室112的第三连通管123会导通,而第二槽室112内的沼气即会迅速地经由第三连通管123传递至第一槽室111之中,进而再迅速地经由气体输出管150传递至外界大气中。
至于本实施例的其他元件构造、特征或运作方式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为了使本案的说明书内容能更清晰易懂起见,在此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300主要包括有一厌氧消化槽310、一第一连通管321、一泵330、多个第二连通管322、一第三连通管323、一第一控制阀341、一液位感测元件350、一气体输出管360、一污泥输入管370、一污泥输出管380及一第二控制阀342。
厌氧消化槽310具有一第一槽室311、一第二槽室312及一固定分隔板313。第一槽室311位于第二槽室312之上。固定分隔板313设置在第一槽室311与第二槽室312之间,其可将第一槽室311隔离于第二槽室312。
第一连通管321经由厌氧消化槽310的外部来连通于第一槽室311及第二槽室312。更详细的来说,第一连通管321连通于第一槽室311的上部及第二槽室312。
泵330设置在第一连通管321之上。
多个第二连通管322皆连接于固定分隔板313,并且多个第二连通管322皆连通于第一槽室311及第二槽室312。此外,多个第二连通管322皆延伸在第二槽室312之中。更详细的来说,多个第二连通管322皆延伸至第二槽室312内的下方。
第三连通管323也是经由厌氧消化槽310的外部来连通于第一槽室311及第二槽室312。更详细的来说,第三连通管323连通于第一槽室311及第二槽室312的上部。
第一控制阀341设置在第三连通管323之上,其可用来控制导通第三连通管323。在本实施例之中,第一控制阀341可以是一电磁阀。
液位感测元件350设置在第一槽室311之中,并且液位感测元件350电连接于第一控制阀341,其可用来感测第一槽室311中的液位高度,进而启闭第一控制阀341。
气体输出管360连通于第一槽室311。更详细的来说,气体输出管360是从第一槽室311连通于外界大气。
污泥输入管370也连通于第一槽室311。
污泥输出管380连通于第二槽室312。
第二控制阀342设置在污泥输出管380之上,其可用来控制导通污泥输出管380。在本实施例之中,第二控制阀342也可以是一电磁阀。
接下来说明以污泥厌氧消化系统300消化处理有机污泥的运作方式。
首先,有机污泥S可经由污泥输入管370输送至厌氧消化槽310的第一槽室311之中。然后,有机污泥S会通过重力作用而经由第二连通管322流至厌氧消化槽310的第二槽室312之中,直到有机污泥S充满整个第二槽室312为止。
接着,在第二槽室312之中,有机污泥S中的微生物会进行厌氧发酵过程,因而使得有机污泥S中的挥发性悬浮固体物(VSS)产生水解作用。此时,有机污泥S会因水解作用而产生水及沼气。同样地,位于第二槽室312内的上方的有机污泥S中的水分及微生物含量会较多,而位在第二槽室312内的下方的有机污泥S中的水分及微生物含量会较少。如上所述,有机污泥S因水解作用而产生的沼气会不断堆积在第二槽室312内的上方。同时,第二槽室312内的上方的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可通过泵330的抽打而输送至第一槽室311之中。在此,由于沼气堆积所造成的气压,故通过泵330的抽打而输送至第一槽室311中或固定分隔板313上的有机污泥S不会经由第二连通管322流至第二槽室312之中。
接着,沼气会不断产生堆积在第二槽室312内以及第二槽室312内的上方的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会不断通过泵330的拍打而输送至第一槽室311之中。直到液位感测元件350感测到第一槽室311内的液位高度(亦即,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的高度)达到一特定值时,液位感测元件350会传送一信号来驱使第一控制阀341开启。此时,连通于第一槽室311及第二槽室312的第三连通管323会导通,而第二槽室312内的沼气即会迅速地经由第三连通管323传递至第一槽室311之中,进而再迅速地经由气体输出管360传递至外界大气中。
然后,由于堆积在第二槽室312内的沼气已被释放至外界大气中,故位于第一槽室311中或固定分隔板313上的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会因重力作用而经由第二连通管322流至第二槽室312内的下方,因而达成了厌氧消化槽310内的有机污泥S的搅拌功效。
接着,当第一槽室311中的液位感测元件350感测到第一槽室311内的液位高度(亦即,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的高度)低于该特定值时,液位感测元件350会传送另一信号来驱使第一控制阀341关闭。此时,连通于第一槽室311及第二槽室312的第三连通管323又会再度处于不导通的状态,而有机污泥S因水解作用而产生的沼气又会不断堆积在第二槽室312内的上方,以及第二槽室312内的上方的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又可通过泵330的抽打而输送至第一槽室311之中。
如上所述,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上述导引、蓄留及释放有机污泥S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沼气,即可使得厌氧消化槽310内的有机污泥S持续不断地被搅拌,因而可促进有机污泥S的厌氧消化效果。
另外,已经完全消化处理过的有机污泥S可通过开启第二控制阀342而经由污泥输出管380输送至厌氧消化槽310之外,以进行后续处理。
此外,液位感测元件350也可以选择性地由一气压感测元件所取代。在此,气压感测元件设置在第二槽室312之中,并且气压感测元件电连接于第一控制阀341。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400主要包括有一厌氧消化槽410、一第一连通管421、一第二连通管422、一第三连通管423、一第一控制阀431、一液位感测元件440、一气体输出管450、一污泥输入管460、一污泥输出管470、一第二控制阀432、一空气输入管480、一泵490及一第三控制阀433。
厌氧消化槽410具有一第一槽室411、一第二槽室412及一固定分隔板413。第一槽室411位于第二槽室412之上。固定分隔板413设置在第一槽室411与第二槽室412之间,其可将第一槽室411隔离于第二槽室412。
第一连通管421穿设在固定分隔板413之中,并且第一连通管421连通于第一槽室411及第二槽室412。此外,第一连通管421延伸在第一槽室411及第二槽室412之中。
第二连通管422经由厌氧消化槽410的外部来连通于第一槽室411及第二槽室412。更详细的来说,第二连通管422连通于第一槽室411的下部及第二槽室412的下部。
第三控制阀433设置在第二连通管422之上,其可用来控制导通第二连通管422。在本实施例之中,第三控制阀433可以是一电磁阀。
第三连通管423也是经由厌氧消化槽410的外部来连通于第一槽室411及第二槽室412。更详细的来说,第三连通管423连通于第一槽室411及第二槽室412的上部。
第一控制阀431设置在第三连通管423之上,其可用来控制导通第三连通管423。在本实施例之中,第一控制阀431可以是一电磁阀。
液位感测元件440设置在第一槽室411之中,并且液位感测元件440电连接于第一控制阀431,其可用来感测第一槽室411中的液位高度,进而启闭第一控制阀431。
气体输出管450连通于第一槽室411。更详细的来说,气体输出管450从第一槽室411连通于外界大气。
污泥输入管460连通于第一槽室411。
污泥输出管470连通于第二槽室412。
第二控制阀432设置在污泥输出管470之上,其可用来控制导通污泥输出管470。在本实施例之中,第二控制阀432也可以是一电磁阀。
空气输入管480连通于第二槽室412。
泵490设置在空气输入管480之上。
接下来说明以污泥厌氧消化系统400消化处理有机污泥的运作方式。
首先,有机污泥S可经由污泥输入管460输送至厌氧消化槽410的第一槽室411之中。然后,有机污泥S会通过重力作用而经由第二连通管422流至厌氧消化槽410的第二槽室412之中,直到有机污泥S充满整个第二槽室412为止。在此,设置在第二连通管422上的第三控制阀433是处于开启的状态。同时,第二槽室412中的空气可先经由第三连通管423、第一槽室411及气体输出管450排至厌氧消化槽410之外。然后,在有机污泥S充满整个第二槽室412之后,第一控制阀431及第三控制阀433可被关闭。
接着,在第二槽室412之中,有机污泥S中的微生物会进行厌氧发酵过程,因而使得有机污泥S中的挥发性悬浮固体物(VSS)产生水解作用。此时,有机污泥S会因水解作用而产生水及沼气。同样地,位于第二槽室412内的上方的有机污泥S中的水分及微生物含量会较多,而位于第二槽室412内的下方的有机污泥S中的水分及微生物含量会较少。如上所述,有机污泥S因水解作用而产生的沼气会不断堆积在第二槽室412内的上方。因此,在第二槽室412的内容积为固定的情形下,不断堆积的沼气会迫使第二槽室412内上方的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经由第一连通管421输送至第一槽室411之中。
接着,在沼气不断产生堆积在第二槽室412内的情形下,第二槽室412内的有机污泥S会持续地被推挤输送至第一槽室411之中,因而使得第一槽室411中的有机污泥S的含量不断增加。直到液位感测元件440感测到第一槽室411内的液位高度(亦即,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的高度)达到一特定值时,液位感测元件440会传送一信号来驱使第一控制阀431开启。此时,连通于第一槽室411及第二槽室412的第三连通管423会导通,而第二槽室412内的沼气即会迅速地经由第三连通管423传递至第一槽室411之中,进而再迅速地经由气体输出管450传递至外界大气中。
接着,设置在第二连通管422上的第三控制阀433可被开启。此时,由于堆积在第二槽室412内的沼气已被释放至外界大气中,故位于第一槽室411中或固定分隔板413上的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会因重力作用而经由第二连通管422流至第二槽室412内的下方,因而达成了厌氧消化槽410内的有机污泥S的搅拌功效。在此,也可能有少量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会经由第一连通管421流至第二槽室412内的上方。
接着,当第一槽室411中的液位感测元件440感测到第一槽室411内的液位高度(亦即,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的高度)低于该特定值时,液位感测元件440会传送另一信号来驱使第一控制阀431及第三控制阀433关闭。此时,连通于第一槽室411及第二槽室412的第三连通管423及第二连通管422又会再度处于不导通的状态,而有机污泥S因水解作用而产生的沼气又会不断堆积在第二槽室412内的上方,以及第二槽室412内的上方的含有较多水分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泥S又可经由第一连通管421来被推挤输送至第一槽室411之中。
如上所述,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上述导引、蓄留及释放有机污泥S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沼气,即可使得厌氧消化槽410内的有机污泥S持续不断地被搅拌,因而可促进有机污泥S的厌氧消化效果。
此外,为了避免沼气的产生速度过慢而影响有机污泥S的搅拌效果,也可选择性地利用泵490来强制将外界空气经由空气输入管480输送至第二槽室412内的上方,以模拟沼气堆积的状态,进而利于进行上述的有机污泥S的搅拌步骤。
另外,已经完全消化处理过的有机污泥S可通过开启第二控制阀432而经由污泥输出管470输送至厌氧消化槽410之外,以进行后续处理。
此外,液位感测元件440也可以选择性地由一气压感测元件所取代。在此,气压感测元件设置在第二槽室412之中,并且气压感测元件电连接于第一控制阀431。
综上所述,由于本发明所揭露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不具有任何设置在厌氧消化槽中的机械搅拌设备,故其可省去保养维护上的不便。
虽然以上结合较佳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包括:
厌氧消化槽,具有第一槽室、第二槽室及固定分隔板,其中,该第一槽室位于该第二槽室之上,以及该固定分隔板设置在该第一槽室与该第二槽室之间,用以将该第一槽室隔离于该第二槽室;
第一连通管,穿设在该固定分隔板之中,并且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其中,该第一连通管延伸在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之中;
第二连通管,连接于该固定分隔板,并且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其中,该第二连通管延伸在该第二槽室之中,用于输送该第一槽室中及该第二槽室中的污泥,以及该第二连通管的垂直长度大于该第一连通管的垂直长度;
第三连通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
第一控制阀,设置在该第三连通管之上;
气压感测元件,设置在该第二槽室之中,并且电连接于该第一控制阀,用以感测该第二槽室中的气体压力及启闭该第一控制阀;
气体输出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
污泥输入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
污泥输出管,连通于该第二槽室;以及
第二控制阀,设置在该污泥输出管之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更包括空气输入管,连通于该第二槽室,用以将空气输入至该第二槽室之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更包括泵,设置在该空气输入管之上,用以将空气抽打输入至该第二槽室之中。
4.一种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包括:
厌氧消化槽,具有第一槽室、第二槽室及固定分隔板,其中,该第一槽室位于该第二槽室之上,以及该固定分隔板设置在该第一槽室与该第二槽室之间,用以将该第一槽室隔离于该第二槽室;
第一连通管,穿设在该固定分隔板之中,并且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其中,该第一连通管延伸在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之中;
第二连通管,连接于该固定分隔板,并且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其中,该第二连通管延伸在该第二槽室之中,用于输送该第一槽室中及该第二槽室中的污泥,以及该第二连通管的垂直长度大于该第一连通管的垂直长度;
第三连通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
第一控制阀,设置在该第三连通管之上;
液位感测元件,设置在该第一槽室之中,并且电连接于该第一控制阀,用以感测该第一槽室中的液位高度及启闭该第一控制阀;
气体输出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
污泥输入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
污泥输出管,连通于该第二槽室;以及
第二控制阀,设置在该污泥输出管之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更包括空气输入管,连通于该第二槽室,用以将空气输入至该第二槽室之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更包括泵,设置在该空气输入管之上,用以将空气抽打输入至该第二槽室之中。
7.一种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包括:
厌氧消化槽,具有第一槽室、第二槽室及固定分隔板,其中,该第一槽室位于该第二槽室之上,以及该固定分隔板设置在该第一槽室与该第二槽室之间,用以将该第一槽室隔离于该第二槽室;
第一连通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
泵,设置在该第一连通管之上;
第二连通管,连接于该固定分隔板,并且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其中,该第二连通管延伸在该第二槽室之中,用于输送该第一槽室中及该第二槽室中的污泥;
第三连通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
第一控制阀,设置在该第三连通管之上;
液位感测元件,设置在该第一槽室之中,并且电连接于该第一控制阀,用以感测该第一槽室中的液位高度及启闭该第一控制阀;
气体输出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
污泥输入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
污泥输出管,连通于该第二槽室;以及
第二控制阀,设置在该污泥输出管之上。
8.一种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包括:
厌氧消化槽,具有第一槽室、第二槽室及固定分隔板,其中,该第一槽室位于该第二槽室之上,以及该固定分隔板设置在该第一槽室与该第二槽室之间,用以将该第一槽室隔离于该第二槽室;
第一连通管,穿设在该固定分隔板之中,并且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其中,该第一连通管延伸在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之中;
第二连通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用于输送该第一槽室中及该第二槽室中的污泥;
第三连通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及该第二槽室;
第一控制阀,设置在该第三连通管之上;
液位感测元件,设置在该第一槽室之中,并且电连接于该第一控制阀,用以感测该第一槽室中的液位高度及启闭该第一控制阀;
气体输出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
污泥输入管,连通于该第一槽室;
污泥输出管,连通于该第二槽室;以及
第二控制阀,设置在该污泥输出管之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更包括空气输入管,连通于该第二槽室,用以将空气输入至该第二槽室之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更包括泵,设置在该空气输入管之上,用以将空气抽打输入至该第二槽室之中。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更包括第三控制阀,设置在该第二连通管之上。
CN2007103054677A 2007-12-28 2007-12-28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 Active CN1014688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3054677A CN101468867B (zh) 2007-12-28 2007-12-28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3054677A CN101468867B (zh) 2007-12-28 2007-12-28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867A CN101468867A (zh) 2009-07-01
CN101468867B true CN101468867B (zh) 2011-04-20

Family

ID=40826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3054677A Active CN101468867B (zh) 2007-12-28 2007-12-28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688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5745B (zh) * 2010-06-17 2013-07-03 哈尔滨市多相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 沼气回流式厌氧消化装置
CN102212462B (zh) * 2011-05-13 2013-11-06 沈阳农业大学 固液两相一体化沼气发酵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211102U (zh) * 1987-07-31 1988-05-25 康恒德 农村家用四自动沼气池
CN2101671U (zh) * 1991-04-17 1992-04-15 苑庆功 新型连续循环式沼气发生器
CN2705455Y (zh) * 2004-04-29 2005-06-22 冼礼雄 城镇沼气发生器
CN2918403Y (zh) * 2006-04-01 2007-07-04 康恒德 一种污水净化生产沼气的反应器
CN200967819Y (zh) * 2006-08-16 2007-10-31 冯志坚 水压式环流破壳沼气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211102U (zh) * 1987-07-31 1988-05-25 康恒德 农村家用四自动沼气池
CN2101671U (zh) * 1991-04-17 1992-04-15 苑庆功 新型连续循环式沼气发生器
CN2705455Y (zh) * 2004-04-29 2005-06-22 冼礼雄 城镇沼气发生器
CN2918403Y (zh) * 2006-04-01 2007-07-04 康恒德 一种污水净化生产沼气的反应器
CN200967819Y (zh) * 2006-08-16 2007-10-31 冯志坚 水压式环流破壳沼气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867A (zh)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48380Y (zh) 恒温高效沼气净化装置
EP1200550B1 (en) Two-phase type methane fermentation reactor
US20120085690A1 (en) Primary Treatment Unit and System for Maximising the Amount of Methane-Containing Biogas Collected from Sewage
US20120009668A1 (en) Biogas Capture and/or Collection System
CN107428577A (zh) 用于膜生物膜反应器的漂浮设备和用于水处理的方法
Goodwin et al. Influence of pH on microbial hydrogen metabolism in diverse sedimentary ecosystems
CN101468867B (zh)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
Esparza Soto et al. Anaerobic treatment of a medium strength industrial wastewater at low-temperature and short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A pilot-scale experience
CN113160690B (zh) 一种城市污水管道实验模拟系统
CN101622330A (zh) 生物脱硫设备
CN215627424U (zh) 一种集装箱污水处理系统
CN206927766U (zh) 豆制品废水处理设备
CN107653973B (zh) 存储垃圾渗沥液的装置
CN206916094U (zh) 一种阶梯式沼气湿法脱硫装置
CN203048669U (zh) 上流式沼气池实验辅助装置
CN216764624U (zh) 一种废水厌氧处理管路系统
CN108163977A (zh) 一种高效酸化水解池及其处理方法
CN213018849U (zh) 沼气管道气水分离排水装置
CN221027927U (zh) 一种sbr反应池的自动排水装置
CN209602307U (zh) 一种一体化玻璃钢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CN210048639U (zh) 一体式三格化粪池
CN216890272U (zh) 用于污水处理的生物池上浮污泥真空抽吸收集装置
CN215828593U (zh) 一种化粪池微生物清理装置
CN219929794U (zh) 微生物厌氧反应塔
CN216141417U (zh) 集成式废水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