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7855B - 吸尘器用吸头及使用该吸头的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吸尘器用吸头及使用该吸头的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7855B
CN101467855B CN2008101865709A CN200810186570A CN101467855B CN 101467855 B CN101467855 B CN 101467855B CN 2008101865709 A CN2008101865709 A CN 2008101865709A CN 200810186570 A CN200810186570 A CN 200810186570A CN 101467855 B CN101467855 B CN 1014678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suction nozzle
dust
baffle
mou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65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7855A (zh
Inventor
藤田孝一
吉川达夫
吉田稔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67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7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7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78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能够清除生活空间内地面以上30cm以内的多种浮游性过敏物质的吸尘器用吸头,其包括:底面开口的吸入室(9);作为吸头(1)的顶面开口的第一吸引口(23);将吸入室(9)和第一吸引口(23)加以连接的连通通道(24);设在连通通道(24)的中途的第二吸引口(22);对第一吸引口(23)和第二吸引口(22)进行开闭操作的遮蔽体(26);和对遮蔽体(26)照着将第一吸引口(23)关闭的方向施加力量的弹簧(28)。这样,吸头(1)上部的过敏物质将和外部空气一起通过连通通道(24)被吸入到吸入室(9)中。

Description

吸尘器用吸头及使用该吸头的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吸尘器联接后使用的吸头,特别是上部设有外气吸引构造的吸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这种吸头通过在吸头上部开设多个孔来从吸头上部吸引空气中的灰尘,其中的一例可参考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4-58925。另外,虽然目的并不相同,也有的吸头从吸头的上部吸入空气,依靠其负压使阀体动作,其中的一例可参考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89765。
图8中示出了第一篇参考文献中所示的现有吸头。如图8所示,吸头101由朝下方开口的吸入室102、设在吸头101上部且覆盖住吸入室102上侧的前壳体103、和贯穿前壳体103的多个微孔104构成。
但是,在上述第一篇参考文献中记载的结构中,微孔直接设在构成吸头外壳的吸入室上侧,这些微孔总是处于打开状态,吸头外部与吸入室之间的距离又很短,故未能被吸入到吸尘器本体中的尘埃等过敏物质有可能从吸入室重新释放出来。另外,在第二篇参考文献中所述的构成中,虽然设在上部的遮蔽体能够依靠吸尘气流打开、在没有吸尘气流时关闭并能抑制吸入室的灰尘再次被释放出的现象发生,但是由于是仅仅依靠风量保持打开状态的构造,打开状态的维持仅仅依赖风量来确定,在风量有变化时就变得不稳定,导致在吸尘操作过程中吸引口有可能发生开闭操作等情况,对上方空气的吸入不能稳定地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所述现有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对于在生活空间内地面以上30cm以内的多种浮游性过敏物质的清除效果的吸头。
为了解决所述现有问题,本发明的吸头包括:底面上设有开口的吸入室;与所述吸入室相连通、并用来与吸尘器机体中的吸引通道相连接的吸入口;开在吸头的顶面上的第一吸引口;使所述吸入室和所述第一吸引口相连通的连通通道;设置在所述连通通道的途中并且与所述吸入室相连通的第二吸引口;用来打开/关闭所述第一吸引口的遮蔽体;和对所述遮蔽体朝着关闭所述第一吸引口的方向施加力量的弹性体。所述遮蔽体利用所述吸尘器机体产生的吸尘气流在所述连通通道中产生的吸引力朝将所述第一吸引口打开的一侧运动,同时所述吸尘气流在所述第二吸引口产生的吸引力使所述遮蔽体保持打开状态。
这样,吸尘器机体工作时所产生的负压将作用到吸入室内,其负压对于连通通道也产生影响。由于连通通道成为负压,和外部空气连通的第一吸引口中将产生吸引气流,使将第一吸引口关闭着的遮蔽体打开。这样,吸头上方的过敏物质将和外部空气一起通过连通通道吸入到吸入室中。另外,第二吸引口同样也会产生负压,欲吸入外部空气。但此时由于遮蔽体被打开,第二吸引口被关闭。由于从第二吸引口产生了负压,像吸盘一样将遮蔽体吸住并保持打开状态,故遮蔽体能稳定地保持在打开状态下,这样可以产生防止从第一吸引口流入的含有过敏物质的外部空气经过连通通道从吸入室倒流出去的作用。另外,由于依靠第二吸引口可以把遮蔽体可靠地保持在打开状态,也可以使从第一吸引口流入的外部空气保持稳定。
本发明产生的技术效果如下。本发明的吸头可以提高对于在生活空间中地面以上30cm以内的多种浮游性过敏物质的清除效果。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概述如下。本发明的第1方案的吸头包括:底面上设有开口的吸入室;与所述吸入室相连通、并用来与吸尘器机体中的吸引通道相连接的吸入口;开在吸头的顶面上的第一吸引口;使所述吸入室和所述第一吸引口相连通的连通通道;设置在所述连通通道的途中并且与所述吸入室相连通的第二吸引口;用来打开/关闭所述第一吸引口的遮蔽体;和对所述遮蔽体朝着关闭所述第一吸引口的方向施加力量的弹性体。所述遮蔽体利用所述吸尘器机体产生的吸尘气流在所述连通通道中产生的吸引力朝将所述第一吸引口打开的一侧运动,同时所述吸尘气流在所述第二吸引口产生的吸引力使所述遮蔽体保持打开状态。这样,吸尘器机体工作时所产生的负压将作用到吸入室内,其负压对于连通通道也产生影响。由于连通通道成为负压,和外部空气连通的第一吸引口中将产生吸引气流,使将第一吸引口关闭着的遮蔽体打开。这样,吸头上方的过敏物质将和外部空气一起通过连通通道吸入到吸入室中,不会发生从吸入室倒流出去、重新释放出来的现象。另外,第二吸引口同样也会产生负压,欲吸入外部空气。但此时由于遮蔽体被打开,第二吸引口被关闭。由于从第二吸引口产生了负压,像吸盘一样将遮蔽体吸住并使其保持在打开状态,故遮蔽体能稳定地保持在打开状态下。
第2方案具体为,第1方案中所述的遮蔽体被制成平板状,在第一吸引口打开时,所述遮蔽体的背面将第二吸引口关闭,保持打开状态。这样,不需要特别的结构就可以使遮蔽体保持打开状态,并且由于第二吸引口形成在吸入口的附近,在最接近负压的发生源的场所形成了开口,所以能够提高将遮蔽体保持在打开状态的效果。
第3方案具体为,第2方案中所述的吸入室的前部设有开口部分。这样,在来自第一吸引口的含有过敏物质的吸尘气流的流路“第一吸引口→连通通道→开口部分→吸入室→吸入口→连通管”内,由于在吸入室之后的流路可以和来自地面的灰尘的吸尘气流“外部空气→吸入室→吸入口→连通管”保持一致,所以吸尘气流在吸入室内将变为同一方向,从而可以提高集尘能力。
第4方案具体为,第3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吸引口设置成朝着前方向下倾斜,同时连通通道也被设置成朝着前方向下倾斜。这样,在使吸头作前移运动时,遮蔽体前方的外部空气容易顺着倾斜开口的第一吸引口流入到第一吸引口中;相反,在吸头作后退运动时,由于外气很容易从第一吸引口进入向前下方倾斜的连通通道中,所以能够提高吸引外气的效果。
第5方案具体为,第2~4的任一项方案中所述的连通通道由形成吸头的上部外壳的上部构件和形成吸入室的下部构件的顶面形成,所述遮蔽体依靠从所述下部构件的顶面延伸出的保持部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这样,由于位置关系的精度可以得到保证,第一吸引口打开时遮蔽体的背面和第二吸引口之间的贴合精度也很容易地确保。
第6方案为一种设有第1~5的任一项方案中所述的吸尘器用吸头的电动吸尘器,从而提供一种可以吸引过敏物质的电动吸尘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a)为该实施例中的电动吸尘器吸头的俯视图,图2(b)为该吸头中的小型吸头分离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为该实施例中的吸头拆掉上部构件后的状态下的顶面俯视图,
图4为该实施例中的吸头沿中心轴的截面图,
图5为该实施例中的吸头的局部截面图,
图6为该实施例中的吸头开口时的局部截面图,
图7为该实施例的吸头中的中央构件中央构件和遮蔽体的立体图,
图8为现有吸头的立体图。
上述附图中,1为吸头,4为电动吸尘器机体,7为电动机,8为集尘室,9为吸入室,10为上部构件,11为下部构件,13为吸入口,22为第二吸引口,23为第一吸引口,24为连通通道,26为遮蔽体,28为保持部,37为弹簧(加力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实施例并不具有限定本发明范围的作用。
(实施例)
如图1中所示,电动吸尘器机体4的内部设有电动机7,电动机7的前方设有用于收集灰尘的集尘室8。另外,吸头1、加长管5、软管6和集尘室8的内部空间相互连通,形成一个连通的通路。
如图2(a)中所示,在吸头1的中央后部设有小型吸头2,小型吸头2如图2(b)中所示的那样可以与吸头1分离。小型吸头2的后方设有可以上下左右自如转动的连通管3。这一小型吸头2的底面上设有小型吸头单独作为吸尘工具时发挥吸尘作用的吸入部(图中未示出),同时其前端设有装到吸头1上时与吸头1相连通的连通部(图中未示出),吸入部和连通部分别与连通管3相连通。连通管3的后端面与加长管5及软管6相联接,从而与电动吸尘器机体4相联接。
此外,如图4所示,吸头1的前部设有朝下方开口的吸入室9。吸头1的外表由构成上部的上部构件10和同时构成吸入室9和吸头1的底面的下部构件11扣合而成。另外,下部构件11的中央被切去一部分,形成呈凸起状的中央构件12,用于安装能够装拆自如的小型吸头2。中央构件12中心的凸起部内开有孔,作为吸入口13,与小型吸头2的连通部相联接。这样,在小型吸头2装到吸头1上的状态下,连通管3将与吸入室9相联通。吸入室9的顶面以及前后壁通过将下部构件11制成凹陷状而形成,吸入室9的部分后壁的和部分顶面由中央构件12形成。
吸入室9的内部设有两个沿着吸头1的前后方向设置的旋转刷14,具体说是第一旋转刷14a和第二旋转刷14b。第一旋转刷14a和第二旋转刷14b通过旋转轴支承在下部构件11的左右壁附近,设置成可以旋转自如。吸头1的后方以小型吸头2的收纳部分为中心分为左右两侧,设有驱动源室15和电路室16(见图3)。驱动源室15内设有作为旋转刷的动力源的小型电动机17,小型电动机17的动力通过皮带18传递到第一旋转刷14a上,驱动第一旋转刷14a转动,第一旋转刷14a在清洁面一侧的旋转方向为从前向后旋转。设置在该第一旋转刷14a上的清扫片38a会碰到设在第二旋转刷14b的清扫片38b,把动力传递给第二旋转刷14b,使第二旋转刷14b进行与第一旋转刷14a方向相反的旋转。
电路室16中设有接受电动吸尘器机体4的供电、再向小型电动机17提供电源的电路36。电路36中设有用于检测小型电动机17的负载状态的装置,一般是设置上具有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等负载检测装置19。另外,电路36中还设有当吸头1被从地面拎起来时使小型电动机17停止工作的驱动停止装置20。驱动停止装置20由限位开关20a和通过机械方式对地面进行检测的地面检测部20b组合而成。
如图4所示,中央构件12上设有从吸入室9看呈凹陷状结构的凹部21,亦即从吸入室9的顶部开始朝上部构件10一侧逐渐增高。在凹部21的一部分纵壁上,开有与吸入口13相对的第二吸引口22。第二吸引口22沿着吸头1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与吸入口13为中心左右对称。另外,吸入室9的顶部和上部构件10之间也存在一个空间,该空间被设定为连通通道24。连通通道24具有能够将第二吸引口22包含在内部的宽度,由从吸入室9的顶部和上部构件10的上方大致垂直垂下的侧面壁围住,作为独立的空间设置在吸头1的内部。为了使该连通通道24和外部空气相连通,凹部21附近设有朝上部构件10的上方开口的第一吸引口23。另外,该第一吸引口23形成在吸头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形成前侧较低的结构。
另外,为了使连通通道24能够在吸入室9的前壁附近与吸入室9的内部相联接,吸入室9的顶部中靠近前壁的位置上设有开口部分25。开口部分25设有多个,处于吸头1的长度方向上且在连通通道24的宽度以内,其开口面积约为第一吸引口23的面积的50%以上。另外,第二吸引口22被设置在连通通道24至吸入室9的通道的中段,比起开口25来在更靠近吸入口13的位置上和吸入室9连通。
第一吸引口23在电动机7不工作的时候被遮蔽体26关闭住。遮蔽体26安装在处于相当于中央构件12中的凹部21上表面位置的转动轴27上。转动轴27由设在中央构件12的长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个支承部件28加以支承。遮蔽体26和转动轴27设成一体,转动轴27从相当于遮蔽体26的后部两端的位置延伸出来,大致呈L状结构。另外,遮蔽体26呈平板状,在进行打开第一吸引口23的操作时,遮蔽体26的内表面将第二吸引口22关闭住。为此,凹部21的前面壁设置成与遮蔽体26进行打开操作时的最大角度相吻合的倾斜结构。另外,转动轴27的一端安装有作为加力部件的弹簧37,从而在吸尘器不使用的时候使遮蔽体26保持在关闭位置。
弹簧37被安装在位于转动轴27的一端的第一安装座29、和设在中央构件12上且处于与第一安装座29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安装座30之间。第二安装座30呈可以完全覆盖住弹簧37的箱状。另外,为了能够安装弹簧37,第二安装座30的左右其中一端被设为开放状,这样的开放部由设在上部构件10等上的凸筋等堵塞住。而且,在遮蔽体26中处于转动轴27一侧的外观表面上,外观表面中的一部分制成凹状,并嵌入有色部件32,以便在遮蔽体打开时能够从吸头1的上方进行看清。
转动轴27被保持部28从左右压住,从而可以防止脱落。另外,转动轴27形成与凹部21的上部分离的结构,从而与保持部28之间留有0.5mm左右的空间。另外,在大约将转动轴27进行三等分的位置上,设有从下方对转动轴27进行支撑的支承部31,多个支承部31从转动轴27的前方及后方将轴体圆周的半周以上包围住。
下面对具有上述构成的吸头的操作情况及其作用进行描述。
吸尘时,首先将电动吸尘器机体4与电源相连接,然后打开运转开关(图中未示出),使其进入工作状态。工作方式是电动机7旋转时,通过风机在电动机7的前方产生负压,这样的负压产生吸尘气流。吸尘气流的作用到达吸头1时,朝吸头1的底面产生负压。此时,通过使吸头1和吸尘面相接触,就可以将吸尘面上的灰尘通过吸头1吸起来。在本实施例的上述构成中,吸头1内部的负压亦为吸入室9内部的负压,该负压对开口部分25及第二吸引口22产生影响。在其影响下,首先,和开口部分25连通的连通通道24也变为负压,遮蔽体26开始打开,进行吸入外部空气的操作。当产生的负压超过弹簧37的弹性力的情况下,遮蔽体26即被完全打开,使第一吸引口23打开,外部空气被吸入。
另一方面,在遮蔽体26被打开时,遮蔽体26的内表面靠在凹部21的前面壁上,被第二吸引口22处产生的负压吸附着,保持在打开状态下(如图6中所示)。这样,从第一吸引口23流入的外部空气和最容易在30cm附近浮游的过敏物质一起流入吸入室9内部,并通过连通通道24被吸走,因此不用担心从吸入室9发生倒流,可以可靠地进行集尘。
另外,因为遮蔽体26是被第二吸引口22吸附着的,故即使吸尘气流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也可以可靠地使开口部分保持打开,从而可以稳定地捕捉/收集灰尘。另外,将第二吸引口22设置在吸入口13的附近的话,最容易受到负压的影响,所以很容易产生超过弹簧37的弹力的力,形成可靠地维持打开状态的结构。在遮蔽体26被保持在打开状态时,遮蔽体26的上表面壁形成从后向前向下倾斜的状态,能将空气顺畅地引导至连通通道24内。而且,在为了进行吸尘而使吸头1作前后运动的场合下,吸头1前进时遮蔽体26前方的外气容易顺着遮蔽体26流入第一吸引口23中;反之,在后退过程中外气很容易朝第一吸引口23流动、进入到其中。这样,吸引外气的效果可以得到提高。
接下来,当电动机停止时,吸头1的负压会下降,弹簧37的弹性力超过吸附力,将遮蔽体26关闭。由于吸头1采取了积极导入含有过敏物质的外部空气的措施,故连通通道24的内部有可能残留少许的过敏物质。但是,因为连通通道24作为独立空间被设在吸头1内部,故在电动吸尘器机体4使用完被收藏起来时残留也不会散落到吸头1中的其他部位上,可以很卫生地收藏起来。这样的残留物也会在下次操作时和外气一起被收集起来。
另外,因为遮蔽体26依靠设在中央构件12上的保持部28被保持固定住,因此可以确保与第二吸引口22之间的位置精度。这样,在遮蔽体26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和第二吸引口22可靠地紧密贴合,可以使打开状态稳定地保持住。
另外,由于使用了2个旋转刷,因此从第一吸引口吸入的过敏物质不会附着在地面上,而是会和从地面吸入的灰尘一起在旋转刷的中间扫起,再通过吸入口13可靠地被吸到吸尘器机体中,最后捕捉/收集起来。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中的吸尘器用吸头以及使用该吸头的电动吸尘器的话,能够提高对生活空间内地面以上30cm以内的众多浮游性过敏物质的清除效果。因此,本发明不仅适用于一般性吸尘器中,也可以适用于在30cm以下开有开口部分并通过产生吸尘气流吸入外气的、自行走或手动移动的吸尘设备中。

Claims (7)

1.一种吸尘器用吸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面上设有开口的吸入室;
与所述吸入室相连通、并用来与吸尘器机体中的吸引通道相连接的吸入口;
开在吸头的顶面上的第一吸引口;
使所述吸入室和所述第一吸引口相连通的连通通道;
设置在所述连通通道的途中并且与所述吸入室相连通的第二吸引口;
用来打开/关闭所述第一吸引口的遮蔽体;和
对所述遮蔽体朝着关闭所述第一吸引口的方向施加力量的弹性体,
所述遮蔽体利用所述吸尘器机体产生的吸尘气流在所述连通通道中产生的吸引力朝将所述第一吸引口打开的一侧运动,同时所述吸尘气流在所述第二吸引口产生的吸引力使所述遮蔽体保持打开状态。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吸尘器用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体被制成平板状,在第一吸引口打开时,所述遮蔽体的背面将第二吸引口关闭,保持打开状态。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吸尘器用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室的前部设有开口部分。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电动吸尘器用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引口设置成朝着前方向下倾斜,同时连通通道也被设置成朝着前方向下倾斜。
5.如权利要求2~4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吸尘器用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通道由形成吸头的上部外壳的上部构件和形成吸入室的下部构件的顶面形成,所述遮蔽体依靠从所述下部构件的顶面延伸出的保持部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
6.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设有产生吸尘气流的电动鼓风机吸尘器机体和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尘器用吸头。
7.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设有产生吸尘气流的电动鼓风机吸尘器机体和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吸尘器用吸头。
CN2008101865709A 2007-12-25 2008-12-25 吸尘器用吸头及使用该吸头的电动吸尘器 Active CN1014678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2077 2007-12-25
JP2007-332077 2007-12-25
JP2007332077A JP4968047B2 (ja) 2007-12-25 2007-12-25 掃除機用吸込具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7855A CN101467855A (zh) 2009-07-01
CN101467855B true CN101467855B (zh) 2010-10-06

Family

ID=40825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65709A Active CN101467855B (zh) 2007-12-25 2008-12-25 吸尘器用吸头及使用该吸头的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68047B2 (zh)
CN (1) CN1014678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98699A (ja) * 2012-03-26 2013-10-03 Toshiba Corp 電気掃除機およびその吸込口体
CN109316120A (zh) * 2018-11-27 2019-02-12 小狗电器互联网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除螨仪结构及除螨仪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28400Y (zh) * 2004-09-22 2005-09-28 胡海荣 吸尘器吸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262U (ja) * 1982-07-20 1984-01-26 フク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み口
JPH0722180Y2 (ja) * 1989-10-30 1995-05-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2817004B2 (ja) * 1990-06-27 1998-10-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の床ノズル
JPH11318780A (ja) * 1998-05-11 1999-11-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用吸い込み具
JP3820540B2 (ja) * 2000-02-14 2006-09-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の床用吸込口体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28400Y (zh) * 2004-09-22 2005-09-28 胡海荣 吸尘器吸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53570A (ja) 2009-07-16
CN101467855A (zh) 2009-07-01
JP4968047B2 (ja) 2012-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16322A3 (en) Robot cleaner
TW201632129A (zh) 用於吸塵器之基站
JP5609947B2 (ja) ノズ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CN103356127B (zh) 电吸尘器
TWI643595B (zh) Draw device, dust box and cleaning robot thereof
EP1808114A3 (en) Suction nozzle for vacuum cleaner
EP1935309A3 (en) Vacuum cleaner.
EP1795102A3 (en) Vacuum cleaner with mounting unit for dust storage chamber
CN101467855B (zh) 吸尘器用吸头及使用该吸头的电动吸尘器
WO2009039624A3 (en) Pick-up head having a re-circulating air system for a mobile sweeping vehicle
CN211432707U (zh) 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操作手柄
CA2552302A1 (en) Vaccum cleaner equipped with bag compartment including a bag cage
CN212395778U (zh) 乒乓球捡球机
CN201119846Y (zh) 电动吸尘器用吸尘头及使用该吸尘头的电动吸尘器
CN216776859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地刷模块及清洁机
CN207979616U (zh) 电吸尘器的吸入件及具备该吸入件的电吸尘器
CN2684751Y (zh) 电动吸尘器
PL1559359T3 (pl) Odkurzacz
JP5313067B2 (ja) 電気掃除機
CN209236000U (zh) 吸入口器具和电动吸尘器
ITMI20030920A1 (it) Aspirapolvere-aspiraliquidi con filtro ad acqua e separatore dei flussi liquidi e gassosi di tipo "dinamico".
KR20050097832A (ko) 브러시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한 진공청소기
CN110754993A (zh) 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操作手柄
KR20040050217A (ko) 진공청소기용 흡입구체
KR102528335B1 (ko) 미세먼지 제거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