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7396A - 无线通信站的检测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站的检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7396A
CN101467396A CNA2007800216004A CN200780021600A CN101467396A CN 101467396 A CN101467396 A CN 101467396A CN A2007800216004 A CNA2007800216004 A CN A2007800216004A CN 200780021600 A CN200780021600 A CN 200780021600A CN 101467396 A CN101467396 A CN 1014673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peer
time segments
reception period
transmit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2160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7396B (zh
Inventor
X·张
M·S·华莱士
J·R·瓦尔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467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7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7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73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描述了用于以功率高效的方式检测其它站的技术。站可以操作在被动模式或者搜索模式中。在被动模式中,站在每个时间间隔内的一个接收时段中进行接收。在搜索模式中,站在一个时间间隔内的一系列发送时段中进行发送,然后在下一时间间隔内的一个接收时段中进行接收,以及重复发送/接收周期。在一个示例性情况下,站A操作在搜索模式并且在其发送时段中发送一系列传输。站B操作在被动模式中,在其接收时段中接收来自站A的传输,切换到搜索模式,以及在一个时间间隔内发送一系列传输。站A在其接收时段中接收来自站B的传输。在相互检测之后,站A和站B可以执行同步。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站的检测
本申请要求享有2006年4月4日递交的、名称为“POWER SAVING FORPEER-TO-PEER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MIMO STATIONS,”的临时美国申请No.60/792,027的优先权,此申请转让给本申请的受让人并通过引用的方式包含于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通信,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检测无线通信站的技术。
背景技术
广泛地部署无线通信网络以提供诸如语音、视频、分组数据、消息传递等各种通信服务。这些网络可以通过共享可用网络资源来支持多个用户的通信。此类网络的实例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广域网(WWAN)和无线城域网(WMAN)。
IEEE 802.11支持创建ad-hoc无线网络。当站(station)上电或者移动到新的区域中时,站监听由接入点发送的信标。一旦站接收到此信标,站就可以向接入点发送探测请求。然后,站可以执行与接入点的同步和关联。随后,站和接入点可以如IEEE 802.11规定的那样通信。如果站没有接收到信标,则站可以成为接入点并且开始定期地,例如每10毫秒到100毫秒(ms)发送信标。在信标发送之间,站会切换到接收模式并且监听由其它站发送的接入探测。
由此,站可以(1)一直开启其接收机以监听来自接入点的信标,或者(2)在担任接入点时交替地开启其发射机和接收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站都可能为了检测其它站而消耗大量电池功率。因此,在本领域中需要能更高效地检测其它站的技术。
发明内容
这里描述了以功率高效的方式检测其它站的技术。在一个实施例中,站可以操作在被动模式或搜索模式。在被动模式中,站在每个时间间隔内的一个接收时段中操作一个或者多个接收机。在搜索模式中,站在一个时间间隔内的一系列发送时段中进行发送,然后在下一时间间隔内的一个接收时段中进行接收,以及重复发送/接收周期。可以选择时间间隔、接收时段和发送时段的持续时间以实现良好的检测性能和较低的功率消耗。
在示例性检测场景的一个实施例中,站A起初操作在搜索模式,而站B起初操作在被动模式。站A在其发送时段中发送一系列传输。站B在其接收时段中接收来自站A的传输,切换至搜索模式,以及在一个时间间隔内发送一系列传输。站A在其接收时段中接收来自站B的传输。在来自站B的传输完成之后,每个站已经检测到其它站,从而站A和站B可执行同步。
在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的装置。处理器可以配置用以在第一时间间隔的多个发送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而在第一时间间隔之后的第二时间间隔内的接收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
在其它方面,也可以提供一种方法和模块,该方法和模块用以在第一时间间隔内的多个发送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而在第一时间间隔后的第二时间间隔内的接收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可以用存储于处理器可读介质上的指令实现该方法。
在更多方面中,提供一种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的装置。处理器可以被配置用以在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在站处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在所述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检测来自其它站的传输,以及在检测到来自站的传输之后在多个发送时段中在站处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
在附加方面中,也可以提供一种方法和模块,该方法和模块用以在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在站处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在所述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检测来自其它站的传输,以及在检测到来自站的传输之后在多个发送时段中在站处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可以用存储于处理器可读介质上的指令实现该方法。
下文更具体地描述本公开的各种方面和特征。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具有接入点和多个站的无线网络。
图2示出了用于对端(peer)检测的被动模式和搜索模式。
图3示出了两个站相互检测的操作。
图4示出了平均功率与接收占空比相比较的视图。
图5示出了用以在搜索模式中检测其它站的处理。
图6示出了用以在搜索模式中检测其它站的装置。
图7示出了用以在被动模式中检测其它站的处理。
图8示出了用以在被动模式中检测其它站的装置。
图9示出了两个站的框图。
图10示出了在一个站处使用单个发射机而在其它站处使用多个接收机来进行检测。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描述的检测技术可以用于诸如WLAN、WWAN、WMAN等多种无线通信网络。术语“网络”和“系统”经常可互换使用。WLAN可以实施IEEE802.11标准系列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标准。WWAN可以是码分多址(CDMA)网络、时分多址(TDMA)网络、频分多址(FDMA)网络、正交FDMA(OFDMA)网络等。多址接入网络可通过共享网络资源来支持多个用户的通信。这些技术也可应用于网状网络,网状网络由能够向其它节点转发业务的节点构成。为清楚起见,以下针对IEEE 802.11WLAN描述所述技术。
图1示出了具有接入点(AP)110和多个站(STA)的无线网络100。一般而言,无线网络可以包括任意数目的接入点和任意数目的站。站是可以经由无线介质与其它站通信的设备。站也可以称为终端、接入终端、用户终端、移动站、移动设备、远程站、用户装备、用户设备、用户代理、用户站、用户单元等,并且可以包含上述设备的一些或所有功能。站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初始化协议(SIP)电话、无线本地回路(WLL)站、手持设备、无线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膝上型计算机、计算设备、无线调制解调器卡、媒体设备(例如HDTV、DVD播放器、无线扬声器、相机、可携式摄像机、摄像头等)等。接入点是经由无线介质为与其关联的站提供分布式服务接入的站。接入点也可以称为基站、基站收发信机子系统(BTS)、节点B等,并且可以包含上述设备的一些或所有功能。接入点110可以耦合到数据网络130,并且可以经由网络130与其它设备通信。
接入点110定期地发送信标,该信标承载有前导码、接入点标识符(APID)和用于接入点所形成网络中的操作的参数列表。站112、114和116位于接入点110的覆盖范围内并且可以检测信标。站112、114和116可执行与接入点110的同步和关联。此后,站112、114和116可以与接入点110通信。
在图1中,站120和122不在接入点110的覆盖范围内,也不检测由该接入点发送的信标。站120和122可以在对等模式中操作并且相互直接通信。然而,在对等通信开始之前,每个站需要检测其它站并且执行同步操作。起初,当站120上电或者移动到新的区域中时,站120并不知道任何邻近站的存在。站120可以监听信标一段时间。若站120没有接收到信标,则其可成为接入点并定期发送信标。站120可以在信标发送之间监听其它站发送的接入探测。在图1中,站122位于站120的覆盖范围内并检测来自站120的信标。站120和站122可执行同步以获得时序和其它相关信息,并且随后可以在功率更高效的方式下操作。
站120并不知道其它站何时可能出现,并且通常在其信标发送之间的整个时段中进行监听。站120可能等待很长时间才能从其它站接收到接入探测,或者在更坏的情况下,站120可能从未接收到接入探测。站120可能为了试图检测其它站而消耗大量电池功率。站120可以配备有多个天线,并且可以在监听来自其它站的传输时开启多个接收机。在这种情况下,站120可能比相同情形下的单天线站消耗更多的电池功率。更高的功率消耗可能对电池寿命有不利影响,这进而可能缩短在电池再充电之间的待机时间以及在发起或接收呼叫时的通话时间。
在一个方面中,描述了一种可以用来以功率高效的方式检测其它站的检测方案。该检测方案允许站在仅被开启一部分时间的同时检测其它站,并仍可实现良好的检测性能。该检测方案可以显著减少在等待其它站的时间过程中的功率消耗。该检测方案可以用于配备有单个天线的站以及配备有多个天线的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检测方案支持两种模式:被动模式及搜索模式。站可在任何给定时刻操作在被动模式或者搜索模式中,并且可按如下所述在两种模式间切换。站可以使用被动模式检测来自其它站的传输。站可以使用搜索模式将该站的存在通知给其它站以及检测来自其它站的传输。
传输时间线可以分成多个时间间隔。一个时间间隔的持续时间称为同步时间。平均而言,该检测方案允许一个站在同步时间内检测其它站。可以基于诸如所需检测速度、所需功率节省等多种因素来选择同步时间。约1秒的同步时间相当于基站检测蜂窝电话(站)的时间量。同步时间也可使用其它持续时间。所有站可使用相同的同步时间以获得良好检测性能,虽然这不是必需的。
图2示出了被动模式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被动模式在每个时间间隔内包括一个接收机开启时段。接收机开启时段(或者简称为接收时段)是站用来开启一个或者多个接收机以监听来自其它站的传输的时段。接收时段的持续时间称为接收持续时间并表示为RX。由于站之间通常未被同步,所以每个站的时序将会不同于其它站的时序。由此,给定站的接收时段的开始对其它站而言可能是以随机时间出现的。
图2还示出了搜索模式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搜索模式包括一系列发送/接收周期。每个发送/接收周期包括具有一系列发射机开启时段的一个时间间隔以及后续的具有一个接收机开启时段的另一时间间隔。发射机开启时段(或者简称为发送时段)是一个站通过发送以允许其它站检测该站的时段。发送时段的持续时间称为发送持续时间并且表示为TX。搜索模式中的接收机开启时段可以与被动模式中的接收机开启时段相同。
接收持续时间可以限定为长于发送持续时间,这不会造成过量电池损耗,因为用于接收的功率消耗通常小于用于发送的功率消耗。在每个接收时段中可以存在一个发送时段,而在连续的发送时段之间的持续时间可以等于或者少于接收持续时间。这保证了在一个发送时段中来自一个站的传输可以在一个接收时段中由另一个站接收。
图3示出了两个站相互检测的操作。站A起初操作在搜索模式,而站B起初操作在被动模式。站A在其始于时间T1的发送时段中发送一系列传输。站B在其始于时间T2的接收时段中接收来自站A的传输。在接收到来自站A的传输时,站B在时间T3切换到搜索模式并在一个时间间隔内发送一系列传输。来自站B的每个传输允许站A检测到站B。站A在其始于时间T4的接收时段中接收来自站B的传输。在时间T5完成自站B的传输。站A和站B随后可以例如根据在来自站B的传输中包括的信息来执行同步。
两个站可以操作在搜索模式中,并且它们的发送和接收时间间隔起初可以相互重叠。一段时间后,两个站的时钟的典型频率误差将使其时序偏移,从而两个站将能够相互检测。
在搜索模式下,在发送时段中发送的传输或者分组可包括适用于对等通信的各类信息。图3中来自站A的传输可包括在IEEE 802.11的信标中发送的诸如时间戳、能力信息、标识信息等任何信息。来自站A的传输也可包括站地址、发送/接收时间间隔、发送脉冲序号、站容量、可支持模式和速率等。响应于检测到来自另一个站的传输而发送的传输或者分组也可以包括适用于对等通信的各类信息。图3中来自站B的传输可包括站地址、时间戳、能力信息(例如可支持模式和速率)等。来自站B的传输也可包括用于同步过程的相关信息,例如关于哪个站将接着发送及何时发送的指示。
站通常利用晶体振荡器提供相对精确的频率,虽然也可以利用其它振荡器。IEEE 802.11要求振荡器频率误差范围在百万分之±20以内。晶体振荡器并不提供准确的绝对时间。因此,站的发送时段和/或接收时段的开始对于其它站而言将是以随机时间出现的。然而,对站而言,发送持续时间、接收持续时间和同步时间相对准确(例如误差在0.008%内)。
在图2和图3中的实施例利用了在站处可用的准确的相对时序。由于在每个接收时段中存在一个发送时段,所以在被动模式中操作的站B即使在较小百分比(例如1%)的时间内开启其一个或多个接收机时,仍可接收来自站A的传输。另外,由于站A在每个发送/接收周期中在整个时间间隔上进行发送,所以站B将在至多两个接收时段中接收到来自站A的传输。由此,用以检测站的平均时间为同步时间。
可以用多种方式选择同步时间、接收持续时间和发送持续时间。发送持续时间可取决于发送允许其它站检测到发送站的指定分组的最短时间量。由此,发送持续时间可取决于多种系统参数,诸如系统带宽或码片速率、最小分组大小等。在一种设计中,将发送持续时间选取为约100微秒(μsec)。也可以使用其它发送持续时间。同步时间可以基于如上所述的多种因素来选择,其可以约为1秒。可以按照如下所述选取接收持续时间。
在被动和搜索模式中的接收占空比可表达如下:
Drx = Trx Tsync ,    方程(1)
其中Trx是开启一个或者多个接收机的持续时间,
Tsync是同步时间,以及
Drx是接收占空比。
在搜索模式中的发送占空比可以表达如下:
Dtx = Ttx Trx = Ttx Tsync · Drx ,    方程(2)
其中Ttx是开启一个或者多个发射机的持续时间,以及
Dtx是发送占空比。
根据方程(2),接收持续时间可以给定为Trx=Ttx/Dtx,其取决于发送持续时间以及发送占空比。例如,如果所需发送占空比为1%,则接收持续时间可给定为Trx=100·Ttx。
在搜索模式中消耗的平均功率可以表达如下:
Pavg = 1 2 · ( Prx · Drx - Ptx · Dtx ) = 1 2 · ( Prx · Drx + Ptx · Ttx Tsync · Drx ) ,   方程(3)
其中Prx是在开启一个或者多个接收机时消耗的功率量,
Ptx是在开启一个或者多个发射机时消耗的功率量,以及
Pavg是在搜索模式中消耗的平均功率。
图4针对三个不同同步时间示出了在搜索模式中的平均功率与接收占空比相比较的视图。针对Trx=100微秒、Prx=500毫瓦(mW)和Ptx=1500毫瓦的实例生成所述视图。于是,方程(3)可以简化如下:
Pavg = 1 2 · ( 500 · Drx + 1500 · 0.0001 Tsync · Drx ) .
视图410针对Tsync=0.2秒的情况示出了平均功率与接收占空比(Drx)相比较的视图。视图412针对Tsync=1秒的情况示出了平均功率与接收占空比相比较的视图。视图414针对Tsync=5秒的情况示出了平均功率与接收占空比相比较的视图。表1针对同步时间为0.2秒、1秒和5秒的情况给出了最低平均功率(最小Pavg)、接收占空比(Drx)、发送占空比(Dtx)、接收持续时间(Trx)和发送持续时间(Ttx)。表1表明最低平均功率随着同步时间变长而减少。表1还表明接收和发送占空比一般随着同步时间变长而减少。表1中的值针对Ptx为Prx的三倍的实例。可以针对其它Ptx与Prx之比获得其它值。
表1
 
Tsync Drx Dtx Trx Ttx 最小Pavg
0.2秒 4.0% 1.25% 8毫秒 100微秒 19.3毫瓦
1秒 1.8% 0.56% 18毫秒 100微秒 8.7毫瓦
5秒 0.8% 0.25% 40毫秒 100微秒 3.9毫瓦
一般而言,可以为同步时间、接收持续时间和发送持续时间选择多种值。在一种设计中,同步时间约为1秒,接收持续时间约为10毫秒,发送持续时间约为100微秒。这种设计的接收占空比为1%,发送占空比为1%。
在被动模式和搜索模式中,站可以在其发送时段和/或接收时段之间将尽可能多的电路断电。由于发送和接收占空比可以较低,所以站可以在较大百分比的时间内断电,从而可以大量地减少功率消耗。在上文针对Tsync=1秒、Trx=10毫秒、Ttx=100微秒、Prx=500毫瓦及Ptx=1500毫瓦所描述的设计中,平均功率为10毫瓦。比较而言,一直进行接收的站将消耗500毫瓦,而定期地发送信标及在信标发送之间进行接收的站的消耗将多于500毫瓦。因此,该检测技术可以大量地减少功率消耗,例如功率消耗从500毫瓦降至10毫瓦。
图5示出了用以在搜索模式中检测其它站的处理500。在第一时间间隔内的多个发送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方框512)。在多个发送时段中发送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例如,诸如上述信息中的任何信息)(方框514)。在第一时间间隔之后的第二时间间隔内的接收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方框516)。可以在接收时段中检测来自其它站的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方框518)。可以在一系列发送/接收周期中操作一个或多个发射机及一个或多个接收机,每个发送/接收周期包含第一时间间隔与第二时间间隔。在接收时段中检测到来自其它站的传输之后,执行同步(方框520)。
每个发送时段可以是接收时段的一部分(例如,至多十分之一)。接收时段可以是第二时间间隔的一部分(例如,至多十分之一),其可等于第一时间间隔。每个发送时段可以是100微秒,而接收时段可以是10毫秒。发送时段与接收时段也可采用一些其它持续时间。连续发送时段之间的持续时间可以等于或者少于接收时段的持续时间。
图6示出了用以在搜索模式中检测其它站的装置600。装置600包括:用于在第一时间间隔内的多个发送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的模块(方框612);用于在多个发送时段中发送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的模块(方框614);用于在第一时间间隔之后的第二时间间隔内的接收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的模块(方框616);用于在接收时段中检测来自其它站的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的模块(方框618);以及用于在接收时段中检测到来自其它站的传输之后执行同步的模块(方框620)。
图7示出了用以在被动模式中检测其它站的处理700。在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方框712)。在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检测来自其它站的传输(方框714)。从检测到的传输中获得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方框716)。在检测到来自其它站的传输之后在多个发送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方框718)。在多个发送时段中发送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方框720)。然后,在多个发送时段之后执行与其它站的同步(方框722)。
图8示出了用以在被动模式中检测其它站的装置800。装置800包括:用于在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的模块(方框812);用于检测来自其它站的传输的模块(方框814);用于从检测到的传输中获得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的模块(方框816);用于在检测到来自其它站的传输之后在多个发送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的模块(方框818);用于在多个发送时段中发送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的模块(方框820);以及用于在多个发送时段之后执行与其它站的同步的模块(方框822)。
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持被动模式和搜索模式。站可以在切换到搜索模式之前,在被动模式中操作一段时间。站也可以在搜索模式中定期地或者伪随机地切换发送和接收时间间隔,以便例如避免与其它站的发送/接收周期的同步。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支持不同的和/或附加的模式。
这里描述的检测技术可用于单天线站以及多天线站。可以从具有多个发送天线的一个站将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发送到具有多个接收天线的另一个站。MIMO可以用来增加吞吐量和/或提高可靠性。
图9示出了图1中的站120和站122的框图。站120配备有多个(T个)天线,而站122配备有多个(R个)天线。每个天线可以是物理天线或者天线阵列。
在站120处,发送(TX)数据处理器914接收来自数据源912的业务数据和来自控制器930的其它数据(例如,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TX数据处理器914处理(例如格式化、编码、交织和符号映射)所述数据并且生成数据符号。TX空间处理器916将导频符号与数据符号进行复用,对复用的数据符号及导频符号执行发射机空间处理,并且为多达T个发射机(TMTR)918a至918t提供多达T路输出符号流。每个发射机918处理(例如调制、转换成模拟、滤波、放大和上变频)其输出符号流并且生成调制信号。分别从天线920a至920t发送来自发射机918a至918t的多达T个调制信号。
在站122处,R个天线952a至952r从站120接收调制信号,并且每个天线952向相应接收机(RCVR)954提供接收信号。每个接收机954处理(例如滤波、放大、下变频、数字化和解调)其接收信号并且提供接收符号。接收(RX)空间处理器956对接收符号执行检测并且提供数据符号估计。RX数据处理器958接下来处理(例如解交织和解码)数据符号估计并且向数据宿960提供解码数据。
为了在另一方向上进行发送,在站122处,来自数据源962的业务数据和来自控制器970的其它数据(例如,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由TX数据处理器964处理、与导频符号进行复用并且由TX空间处理器966进行空间处理,然后,由多达R个发射机954a至954r处理以生成经由天线952a至952r发送的多达R个调制信号。在站120处,来自站122的调制信号由T个天线920a至920t接收、由多达T个接收机918a至918t处理、由RX空间处理器922进行空间处理,然后,由RX数据处理器924处理以恢复由站122发送的数据。
控制器/处理器930和970分别控制在站120和站122处的操作。存储器932和972分别存储用于站120和站122的数据和程序代码。
一般而言,对于对端检测,可以在发送时段中操作任何数目的发射机,并且可以在接收时段中操作任何数目的接收机。例如,可以在发送时段操作一个发射机(例如,以最大发送功率),并且可以在接收时段中操作所有接收机。单个发射机的使用减少了功率消耗,并且避免了可能随着来自多个天线的传输而出现的不期望的波束导引。多个(例如所有)接收机的使用提供了接收分集、提高了检测性能并且可以扩展接收范围。
图10示出了在站120处使用单个发射机而在站122处使用所有接收机来进行检测。在站120处,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由TX数据处理器914处理、通过TX空间处理器916(在图10中未示出)传递、由发射机918a调整并且经由天线920a发送。在站122处,来自站120的调制信号经由天线952a至952r接收、由RX空间处理器956处理,然后,由RX数据处理器958处理以恢复由站120发送的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站122也可以经由单个天线发送对等通信,并且站120可以经由多个接收机接收对等通信。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施这里描述的检测技术。例如,可以用硬件、固件、软件或者其组合来实施这些技术。对于硬件实施,用以执行检测的处理单元可以实施于一个或者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电子设备、设计用以执行这里描述的功能的其它电子单元或者上述硬件的组合中。
对于固件和/或软件实施,可以用执行这里所述功能的指令(例如过程、函数、模块等)来实施这些技术。可以实现为固件和/或软件代码的指令可以存储于存储器(例如图9中的存储器932或存储器972)中并且由处理器(例如处理器930或处理器970)执行。存储器可以实施在处理器内或者实施在处理器外。
提供对公开实施例的先前描述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者运用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容易理解的,并且这里限定的通用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者范围的情况下适用于其它实施例。因此,本公开并非旨在局限于这里示出的实施例,而应被给予与这里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征一致的最广范围。

Claims (32)

1.一种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用以在第一时间间隔内的多个发送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以及在所述第一时间间隔之后的第二时间间隔内的接收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以及
耦合到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的存储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用以在所述多个发送时段中发送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用以在所述接收时段中检测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用以在所述接收时段中检测到来自其它站的传输之后,与所述其它站进行同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每个发送时段为所述接收时段的一部分,以及其中,所述接收时段为所述第二时间间隔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连续发送时段之间的时间等于或者少于所述接收时段的时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每个发送时段为所述接收时段的至多十分之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接收时段为所述第二时间间隔的至多十分之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每个发送时段为100微秒,并且所述收接收时段为10微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时间间隔等于所述第二时间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用以在多个发送及接收周期中操作所述至少一个发射机和至少一个接收机,每个所述发送及接收周期包括所述第一和第二时间间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用以在所述多个发送时段中操作单个发射机,并且在所述接收时段中操作多个接收机。
13.一种方法,包括:
在第一时间间隔内的多个发送时段中操作站的至少一个发射机;以及
在所述第一时间间隔之后的第二时间间隔内的接收时段中操作所述站的至少一个接收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多个发送时段中发送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以及
在所述接收时段中检测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接收时段中检测到来自其它站的传输之后,与所述其它站进行同步。
16.一种装置,包括:
用于在第一时间间隔内的多个发送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的模块;以及
用于在所述第一时间间隔之后的第二时间间隔内的接收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的模块。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还包括:
用于在所述多个发送时段中发送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的模块;以及
用于在所述接收时段中检测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的模块。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还包括:
用于在所述接收时段中检测到来自其它站的传输之后,与所述其它站进行同步的模块。
19.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其上所存储的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使用的指令,所述指令包括:
第一指令集,用于在第一时间间隔内的多个发送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以及
第二指令集,用于在所述第一时间间隔之后的第二时间间隔内的接收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
20.一种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用以在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在站处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在所述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检测来自其它站的传输,以及在检测到来自所述其它站的所述传输之后在多个发送时段中在所述站处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以及
耦合到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的存储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用以在所述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检测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用以在所述多个发送时段中发送用于发起对等通信的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用于发起对等通信的信息包括时间戳。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用以在所述多个发送时段之后与所述其它站进行同步。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用以在所述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操作多个接收机以及在所述多个发送时段中操作单个发射机。
26.一种方法,包括:
在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在站处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
在所述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检测来自其它站的传输;以及
在检测到来自所述其它站的所述传输之后在多个发送时段中在所述站处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接收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以及
在所述多个发送时段中发送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多个发送时段之后与所述其它站进行同步。
29.一种装置,包括:
用于在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在站处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的模块;
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检测来自其它站的传输的模块;以及
用于在检测到来自所述其它站的所述传输之后在多个发送时段中从所述站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的模块。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还包括:
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接收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的模块;以及
用于在所述多个发送时段中发送用于对等通信的信息的模块。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还包括:
用于在所述多个发送时段之后与所述站进行同步的模块。
32.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其上所存储的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使用的指令,所述指令包括:
第一指令集,用于在至少一个接收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接收机;
第二指令集,用于检测来自站的传输;以及
第三指令集,用于在检测到来自所述站的所述传输之后在多个发送时段中操作至少一个发射机。
CN200780021600.4A 2006-04-12 2007-04-12 用于无线通信站的检测的装置与方法 Active CN1014673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79202706P 2006-04-12 2006-04-12
US60/792,027 2006-04-12
US11/536,193 2006-09-28
US11/536,193 US8248978B2 (en) 2006-04-12 2006-09-28 Detection of station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CT/US2007/066492 WO2007121285A2 (en) 2006-04-12 2007-04-12 Detection of station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7396A true CN101467396A (zh) 2009-06-24
CN101467396B CN101467396B (zh) 2016-04-13

Family

ID=38543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1600.4A Active CN101467396B (zh) 2006-04-12 2007-04-12 用于无线通信站的检测的装置与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8248978B2 (zh)
EP (1) EP2005659B1 (zh)
JP (1) JP5113154B2 (zh)
KR (1) KR101243839B1 (zh)
CN (1) CN101467396B (zh)
BR (1) BRPI0710587A2 (zh)
CA (1) CA2646979A1 (zh)
RU (1) RU2414080C2 (zh)
TW (1) TW200807937A (zh)
WO (1) WO2007121285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0123A (zh) * 2019-05-28 2020-12-01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低功耗无线网状网络及在无线网状网络中收发信号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88118B2 (en) * 2007-08-24 2013-11-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9104086A1 (en) * 2008-02-22 2009-08-27 Nokia Corporation Mobile equipment autonomous quick release detection
US8902797B2 (en) * 2009-08-11 2014-12-02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Approach for optimiz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
JP5267473B2 (ja) * 2010-01-22 2013-08-21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JP5781272B2 (ja) * 2010-01-29 2015-09-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マスタスレーブ確定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135417B2 (ja) * 2010-11-19 2013-02-06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
CN103974225B (zh) 2013-02-01 2018-03-13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通讯装置、装置对装置通讯系统及其无线通信方法
EP3484063B1 (en) 2017-11-14 2020-06-24 Rivierawaves (RW) Pre-coding steering matrix for mu-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61247D1 (en) 1984-03-10 1988-02-04 Bayer Ag Hot-melt adhesive and its use in the preparation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GB9720856D0 (en) * 1997-10-01 1997-12-03 Olivetti Telemedia Spa Mobile networking
KR100246998B1 (ko) 1997-02-28 2000-04-01 윤종용 교환시스템에서시분할스위치장치
RU2136113C1 (ru) 1997-11-18 1999-08-27 Лихтенвальд Викто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Способ пакетного обмена в локальной сети
US7508781B2 (en) * 2003-03-25 2009-03-2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ower saving mechanism for wireless LANs via schedule information vector
KR101017005B1 (ko) * 2003-05-16 2011-02-23 소니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컴퓨터 프로그램
JP4069034B2 (ja) 2003-07-31 2008-03-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JP4295050B2 (ja) * 2003-09-09 2009-07-1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局及び受信局
JP4396416B2 (ja) 2003-10-24 2010-01-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7564820B2 (en) 2003-11-21 2009-07-21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cheduling
US7809835B2 (en) * 2004-02-06 2010-10-05 Reunamaeki Jukka Device discovery and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for ad hoc networks
EP1578086B1 (en) 2004-03-19 2011-05-04 Sony Deutschland GmbH Addressing mechanism for nod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693173B2 (en) * 2004-11-19 2010-04-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gram
JP4667100B2 (ja) * 2005-03-31 2011-04-0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7573865B2 (en) * 2005-09-20 2009-08-11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Method of synchronizing a wireless device using an external clock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0123A (zh) * 2019-05-28 2020-12-01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低功耗无线网状网络及在无线网状网络中收发信号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13154B2 (ja) 2013-01-09
EP2005659A2 (en) 2008-12-24
US8248978B2 (en) 2012-08-21
RU2414080C2 (ru) 2011-03-10
WO2007121285A2 (en) 2007-10-25
EP2005659B1 (en) 2016-03-09
TW200807937A (en) 2008-02-01
BRPI0710587A2 (pt) 2011-08-16
RU2008144570A (ru) 2010-05-20
CA2646979A1 (en) 2007-10-25
WO2007121285A3 (en) 2007-12-13
US20080043778A1 (en) 2008-02-21
KR101243839B1 (ko) 2013-03-20
CN101467396B (zh) 2016-04-13
JP2009533971A (ja) 2009-09-17
KR20080113098A (ko) 2008-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7396B (zh) 用于无线通信站的检测的装置与方法
US1103275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arching for access point in wireless LAN
CN100471332C (zh) 短距离无线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792048B (zh) 无线通信网络中点到点对等通信的上行链路同步保持的方法和装置
US20230199884A1 (en) Critical bss parameter management method applicable to multiple link and related apparatus
CN109479182B (zh) Ble-mesh设备的事件聚类
US20190364503A1 (en) Power-save mode for wireless device
KR20170076816A (ko) Wlan에 대한 저전력 웨이크 업 신호 및 동작들을 위한 방법들 및 장치
CN104521288B (zh) 在无线局域网系统中搜寻接入点的方法
WO2019008226A1 (en) CONNECTIVITY CONTROL FOR SLEEPING A WIRELESS DEVICE
CN109792688A (zh) 管理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睡眠周期
CN109565641A (zh) 一种用于信标间隔适配的系统和方法
US11178660B2 (en) Determining access slot for communications on radio interface
CN113395746A (zh) 一种应用于多链路通信中的功率节省方法和装置
KR100930795B1 (ko) 인프라스트럭쳐 무선랜에서의 스테이션간 직접 통신 방법
JP2013247532A (ja) 無線端末が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を探索するタイミングを制御するアクセスポイント発見方法
TWI532342B (zh) 相關於合作操作模式及非合作操作模式之通信方法及設備
TW202306422A (zh) 通訊方法及裝置
TW202418870A (zh) 通訊方法及裝置
CN117241394A (zh) 多链路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2745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2745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