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2481B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62481B CN101462481B CN200710300670A CN200710300670A CN101462481B CN 101462481 B CN101462481 B CN 101462481B CN 200710300670 A CN200710300670 A CN 200710300670A CN 200710300670 A CN200710300670 A CN 200710300670A CN 101462481 B CN101462481 B CN 1014624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e
- motor
- tri
- operating mode
- overrun clu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驱动系统包括具有输出轴的第一动力源,具有输出轴的第二动力源,连接到所述第二动力源的输出轴的驱动轴,以及联接所述第一动力源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动力源的输出轴的离合器,其中,所述离合器为具有超越状态、接合状态和双向分离状态的三态超越离合器,所述驱动方法包括:根据所述驱动系统的不同工况,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的状态,并且在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从所述双向分离状态进入超越状态之前,将所述第一动力源与第二动力源之间的转速差控制在1500-2500转数/分钟以内。该方法可以很好地防止第一动力源对三态超越离合器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而避免了离合器在转速超越过程中被损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车辆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动力源,根据动力系统的连接方式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结构形式,即串联、并联和混联。
串联结构的特征是以电力形式进行复合,发动机直接驱动发电机对储能装置和电动机供电,电动机用来驱动车轮;并联结构的特征是以机械形式进行复合,发动机与驱动轴相连,电机可同时用作电动机和发电机以平衡发动机所受的载荷。
实践中出现的混联模式有一种是通过行星齿轮机构来实现各动力单元的动力分配。在这种结构中,发动机与行星架相连,发动机的一部分机械能通过第一电机转化为电能对第二电机供电或对储能装置进行充电,另一部分机械能直接作用于齿圈上。同时第二电机与齿圈相连,提供部分功率和转矩。在这种模式中,发动机输出动力中总有一部分能量供第一电机发电给蓄电池充电或供第二电机电动使用,这种模式下的控制方法相当复杂。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的申请人发明了一种新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并于2007年6月19日提交了申请号为“200710111536.0”、发明名称为“三态超越离合器”,以及于2007年6月22日提交了申请号为“200710123451.4”、发明名称为“三态超越离合器”的二件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同时,本申请的申请人还于2007年6月29日提交了申请号为“200710123217.0”、发明名称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于2007年8月21日提交了申请号为“200710143342.9”、发明名称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以及于2007年11月26日提交了申请号为“200710187555.1”、发明名称为“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控制方法”的三件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其使用了上述二件申请中所公开的三态超越离合器。这些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参考而在此引用。
本申请是在上述申请的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三态超越离合器在超越过程中被损坏。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驱动系统包括具有输出轴的第一动力源,具有输出轴的第二动力源,连接到所述第二动力源的输出轴的驱动轴,以及联接所述第一动力源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动力源的输出轴的离合器,其中:所述离合器为具有超越状态、接合状态和双向分离状态的三态超越离合器,所述驱动方法包括:根据所述驱动系统的不同工况,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分别处于超越状态、接合状态或双向分离状态,并且在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从所述双向分离状态进入超越状态之前,将所述第一动力源与第二动力源之间的转速差控制在1500-2500转数/分钟以内。
在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进入超越状态之前调节第一动力源与第二动力源之间的转速差可以很好地防止第一动力源对三态超越离合器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而避免了离合器在转速超越过程中被损坏。本发明的附加特征以及相应的优点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三态超越离合器中的一个带有滑动件的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三态超越离合器中的一种预紧弹簧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概括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至图18是表示图11中所示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各种不同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工况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三态超越离合器
首先,根据本发明所使用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概括实施例,该三态超越离合器可以包括外圈1、内圈2、位于外圈1和内圈2之间的多个楔块3、位于外圈1和内圈2之间保持所述多个楔块3的保持架4,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永久接触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与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之中的一个工作面,并且能够通过转动而使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接触或者离开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与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之中的另一个工作面。
在所述超越状态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滑动接触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与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之中的所述另一个工作面,外圈1和内圈2能够彼此相对转动。
在所述接合状态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接触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与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之中的所述另一个工作面,外圈1和内圈2能够同步转动。
在所述双向分离状态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离开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与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之中的所述另一个工作面,外圈1和内圈2能够在正反双向自由转动。
下面参照图1至图9对本发明所使用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剖视图。该三态超越离合器包括外圈1,内圈2,位于外圈1和内圈2之间的多个楔块3,位于外圈1和内圈2之间并通过保持孔保持所述多个楔块3的一个保持架4。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永久接触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并且能够通过转动使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接触或者离开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
具体而言,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上具有多个圆弧槽11,每个圆弧槽11与对应的一个楔块3的所述第一工作面31相配合,并将该第一工作面31保持在圆弧槽11内。
如图8所示,所述保持架4具有轴向向外伸出的多个凸片6,每个凸片6上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斜孔61,并且在所述斜孔61内具有沿轴向可滑动的滑动件7。即,通过保持架4与圆弧槽11的相互作用,楔块3能够围绕保持在圆弧槽11内的第一工作面31转动,从而接触或者离开内圈2的工作面。
凸片6可以与保持架4整体形成,每个凸片6上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斜孔61,以及在所述斜孔61内沿轴向可滑动的滑动件7。
凸片6上的斜孔61也可以是在凸片6上以一定深度开设的非贯通的斜槽。但由于凸片6的厚度相对较小,如果形成为斜槽,则斜槽的深度会更小,从而不利于滑动件7在其中轴向滑动,因此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贯通的斜孔61。斜孔61的外端可以敞开,也可以闭合。在此实施例中,斜孔61的外端闭合。
此外,所述斜孔61可以是直的长孔,也可以是弧形或螺旋形的长孔,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如图8所示,在斜孔61的一端可以开设宽度增大的扩孔62。在这种情况下,在需要本发明的三态超越离合器作为传统的单向超越离合器使用时,可以使滑动件7移动到该扩孔62内,由此可以防止由于误操作而影响超越离合器的正常工作。作为一种替换,斜孔61的外端可以设置成敞开的,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种保障功能。
滑动件7可以通过本领域公知的任何合适的手段进行驱动,例如可以通过手动、电动、液动、气动等等手段来实现。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滑动件7可以通过拨叉机构(例如类似于换挡拨叉的机构)或者电磁机构驱动在斜孔61内轴向滑动。
为了便于滑动件7在斜孔61内轴向滑动,所述滑动件7优选使用圆辊。
另外,为了确保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稳定保持在圆弧槽11内,可以在内圈2和外圈1之间设置预紧弹簧5,用于产生预紧力将所述第一工作面31压在所述圆弧槽11内,并能使所述楔块3有一种朝楔紧方向转动的趋势。图9所示为一种弹簧带,其可以作为该预紧弹簧5使用。该弹簧带或者预紧弹簧5上具有弹簧片51,具有将楔块3推向圆弧槽11,并让楔块3有一种朝楔紧方向转动的趋势。本发明的预紧弹簧5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弹性部件,并不限于这种具体的弹簧带,只要能够产生预紧力将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压在圆弧槽11内,并可使楔块3有一种朝楔紧方向转动的趋势即可。
在需要对内圈2与外圈1之间的楔块3的位置进行调节或者控制时,可以通过控制上述滑动件7在斜孔61中轴向滑动。当滑动件7在斜孔61中轴向滑动时,由于斜孔61相对于轴线倾斜一定角度,因此可以带动保持架4转动。此时,由于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被外圈1的圆弧槽11保持,所以楔块3将围绕该第一工作面31转动一定角度,使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离开内圈2的工作面,从而使三态超越离合器处于双向分离状态(即内、外圈在正反双向都可以自由转动而互不影响)。如果滑动件7在斜孔61中反向滑动,则楔块3将重新复位,接触内圈2的工作面,变成传统的单向超越离合器。也就是说,通过控制楔块3转动而完全脱离内圈2的工作面,可以使得内外圈能够在正反双向实现自由转动,即实现超越离合器的第三种工作状态(双向分离状态)。
上面针对第一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三态超越离合器进行了说明。下面参照附图对其它实施例进行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许多方面都可以适用于其它实施例,除非另有说明。因此,在后面的其它实施例的描述中,可以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重复说明。
第二实施例
图2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在内圈2的工作面上设置圆弧槽21,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同样保持在该圆弧槽21内,从而通过保持架4可以拨动楔块3围绕其第一工作面31转动,其工作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另外,在此第二实施例中,预紧弹簧5可以简单地使用一个收缩的螺旋弹簧,将螺旋弹簧5穿过楔块3中开设的通孔,而将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牢固地保持在圆弧槽21内,并且可以通过对楔块3上通孔位置的设计,预紧弹簧5可使楔块3有一种朝楔紧方向转动的趋势。
第三实施例
图3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保持架4为双保持架结构,包括外保持架41和内保持架42。通过这种双保持架结构,能够提高本发明三态超越离合器的承载能力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其中在所述的内保持架42上沿轴向向外伸出多个凸片6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内保持架42相对转动时,外保持架41可以跟随楔块3作相应的转动,但不会影响到楔块3的转动。
第四实施例
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在内圈2的工作面上设置圆弧槽21,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同样保持在该圆弧槽21内,从而通过外保持架41可以拨动楔块3围绕其第一工作面31转动,其工作方式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相同。
另外,如同上述的第二实施例,在此第四实施例中,预紧弹簧5同样可以简单地使用一个收缩的螺旋弹簧,将螺旋弹簧5穿过楔块3中开设的通孔,而将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牢固地保持在圆弧槽21内,并且可以通过对楔块3上通孔位置的设计,弹簧5可使楔块3有一种朝楔紧方向转动的趋势。
第五实施例
图5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在外圈1的工作面上并没有设置圆弧槽11,而是通过将外保持架41固定到外圈1上,来实现外保持架41与内保持架42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实现楔块3的转动。
具体而言,所述外保持架41可以通过本领域任何公知的手段固定到外圈1上,例如螺栓连接、铆接、卡接等等。如图5所示,作为一个例子,可以在外保持架41上设置凸起410,同时在外圈1的工作面上设置对应的凹槽110,将所述凸起410插入或者保持到凹槽110内,即可将外保持架41固定到外圈1上。所述内保持架42上设置有上述的凸片6,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通过拨动凸片6带动内保持架42相对于外保持架41相对转动,就可实现楔块3在内外圈之间转动,从而实现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分离状态。
为了防止对楔块3的转动造成阻碍,在此实施例中不需要设置上述的圆弧槽11或21。
第六实施例
图6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与上述第五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将所述内保持架42固定到内圈2上,在外保持架41上设置凸片6,从而通过拨动外保持架41相对于内保持架42转动,可以实现楔块3的转动。预紧弹簧5同样可以简单地使用一个收缩的螺旋弹簧,将螺旋弹簧5穿过楔块3中开设的通孔,而将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牢固地保持在内圈2的工作面上,并且可以通过对楔块3上通孔位置的设计,弹簧5可使楔块3有一种朝楔紧方向转动的趋势。
第七实施例
图7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在此第七实施例中,具体使用了拨动盘8来控制楔块3的运动。
具体而言,该三态超越离合器包括外圈1,内圈2,位于外圈1和内圈2之间的多个楔块3,位于外圈1和内圈2之间且例如通过保持孔保持所述多个楔块3的外保持架41和内保持架42。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上具有多个圆弧槽11,每个圆弧槽11与对应的一个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相配合,并将所述第一工作面31保持在该圆弧槽11内。所述内保持架42具有轴向向外伸出的多个凸片6,每个凸片6上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斜孔61。在所述外圈1的外圆周上具有轴向可滑动的拨动盘8,该拨动盘8上固定有各自插入到对应的斜孔61中的多个拨动杆81。
如上所述,为了确保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稳定保持在圆弧槽11内,可以在内圈2和外圈1之间设置预紧弹簧5,用于产生预紧力将所述第一工作面31压在所述圆弧槽11内,并能使所述楔块3有一种朝楔紧方向转动的趋势。
在需要对外圈1与内圈2之间的楔块3的位置进行调节或者控制时,可以通过控制上述的拨动盘8(作为一种控制机构)在外圈1上作轴向滑动。当拨动盘8轴向滑动时,拨动盘8上的拨动杆81可以在斜孔61中滑动。由于斜孔61相对于轴线倾斜一定角度,因此可以带动内保持架42相对于外圈1转动相应的角度。同时,由于楔块3的第一工作面31被牢固地保持在外圈1的工作面上的圆弧槽11内,所以由内保持架42和外保持架41所保持的楔块3就可以在内、外圈之间围绕所述第一工作面31转动相应的角度,从而可以导致楔块3上的第二工作面32相应地离开内圈2的工作面,由此内、外圈能够在正方双向实现自由转动,即实现超越离合器的第三种工作状态。
如图7所示,内圈2的左侧可以形成为一个连接端,例如花键孔,用于连接外部的动力源如发动机或者电机等。外圈1也可以具有连接端以连接外部的动力源。并且,如图所示,外圈1还可以在左右两侧分别具有连接端,例如左侧的外齿轮和右侧的内花键。在将这种三态超越离合器应用于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中时,例如下面将要说明的各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则可以将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到内圈2的左侧连接端,将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到外圈1的两个连接端中的任意一个连接端上,同时将另一个连接端连接到驱动轴(如变速机构的输入轴)以输出动力,这将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另外,还可以为该三态超越离合器提供偏压元件如弹簧(未显示),用于将拨动盘8上的拨动杆81保持在斜孔61的一端,例如内端或者外端(扩孔),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从而,通过该偏压元件,可以在通常情况下使三态超越离合器保持在一定的状态,如超越状态或者分离状态,而在需要改变超越离合器的状态时,可以通过驱动拨动盘8轴向移动来实现。
根据该实施例,拨动盘8在外圈1的外圆周上轴向滑动、周向锁止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手段来实现,例如可以通过惯用的键-槽组合,或者花键连接。例如,可以在所述拨动盘8的内表面上和所述外圈1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对应的轴向滚道,并且在所述滚道中设置多个滚子84,例如钢球,由此可以方便地实现拨动盘8在外圈1的外圆周上轴向滑动。
拨动盘8可以通过本领域公知的任何合适的手段进行驱动,例如可以通过手动、电动、液动、气动等等手段来实现。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拨动盘8可以通过拨叉机构或者电磁机构驱动在外圈1的外圆周上轴向滑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拨动盘结构可以应用于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本发明对此不再一一列举。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下面参照图10和图11对本发明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10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一个概括实施例。在此概括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具有输出轴的第一动力源401,具有输出轴的第二动力源402,连接到所述第二动力源402的输出轴的驱动轴500(如减速机构的输入轴,下面也可以直接称之为减速机构500)以及联接所述第一动力源401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动力源402的输出轴的离合器400,其中:所述离合器400为具有超越状态、接合状态和双向分离状态的三态超越离合器400。
根据本发明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为上述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所述驱动方法包括可以根据所述驱动系统的不同工况,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相应地处于超越状态、接合状态或双向分离状态,并且在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从所述双向分离状态进入超越状态之前,将所述第一动力源与第二动力源之间的转速差控制在1500-2500转数/分钟以内。
其中,上述第一动力源与第二动力源之间的转速差控制可以这样实现:检测第二动力源的转速;根据所检测的转速控制第一动力源的转速以使得该第一动力源与第二动力源之间的转速差在1500-2500转数/分钟以内。
在此概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源和所述第二动力源可以包括发动机、电机等,发动机可以包括汽油机、柴油机或者甲醇、乙醇等其它燃料发动机等等,电机可以包括A/C交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直流永磁电机等等。此外,所述第一动力源和所述第二动力源还包括多个动力源依次连接的情况,例如第一动力源和/或第二动力源各自包括彼此连接的发动机和电机等,本发明对此均不作限制。
在此概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源和第二动力源通过三态超越离合器400连接,可以容易控制它们之间的能量耦合或者分离。在三态超越离合器处于双向分离状态时,这两个动力源可以各自运转而不会发生干扰或者牵阻,因此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并且控制方便。
图1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在此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系统还包括储能装置600,所述第一动力源包括相互串联的发动机100和第一电机200,该第一电机200的输出轴连接到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所述第二动力源包括第二电机300;并且所述第一电机200和所述第二电机300电连接到所述储能装置600。
具体而言,该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带有输出轴的发动机100;与发动机100的输出轴机械相连的第一电机(图中所示为MG1)200;与第一电机200的输出轴机械相连的三态超越离合器400;与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输出轴机械相连的第二电机(图中所示为MG2)300;与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输出轴或第二电机300的输出轴机械相连的驱动轴500,例如减速机构(定速比或可变速比减速机构)的输入轴;以及与第一电机200和第二电机300电连接的储能装置600,例如电池组。
根据不同的行车工况,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可以分别处于超越状态、接合状态和双向分离状态。
如上所述,在所述超越状态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滑动接触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与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之中的所述另一个工作面,外圈1和内圈2能够彼此相对转动;在所述接合状态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接触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与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之中的所述另一个工作面,外圈1和内圈2能够同步转动;在所述双向分离状态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离开所述外圈1的工作面与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之中的所述另一个工作面,外圈1和内圈2能够在正反双向自由转动。
具体而言,例如针对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三态超越离合器来说,在所述超越状态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滑动接触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外圈1和内圈2能够彼此相对转动;在所述接合状态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接触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外圈1和内圈2能够同步转动;在所述双向分离状态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所述多个楔块3的第二工作面32离开所述内圈2的工作面,外圈1和内圈2能够在正反双向自由转动。
所述减速机构500可以是定速比或可变速比减速机构。减速机构500的输出轴可以连接到主减速器和差速器501以及驱动轮502。减速机构500的输入轴可以连接到第二电机300的输出轴上,或者连接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输出端上。储能装置600可以具有车载充电装置601。
第一电机200既可以工作在发电机模式,也可以工作在电动机模式。以发电机模式工作时,可以将发动机100输出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也可以将经驱动轮502、主减速器和差速器501、减速机构500、三态超越离合器400传回的车辆的动能转换为电能。以电动机模式工作时,可以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一方面用来启动发动机100,另一方面也可以经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减速机构500和主减速器和差速器501传递给驱动轮502驱动车辆行驶。
第二电机300既可以工作在发电机模式,也可以工作在电动机模式。以发电机模式工作时,可以将经驱动轮502、主减速器和差速器501、减速机构500、三态超越离合器400传回的车辆的动能转换为电能。以电动机模式工作时,可以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经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减速机构500和主减速器和差速器501传递给驱动轮502驱动车辆行驶。
第一电机200可以设计为在高转速下实现的效率优于其低转速下实现的效率,可用于独立启动发动机100,还可用于单独以纯电力形式驱动车轮。
第二电机300可以设计为在低转速下实现的效率优于其高转速下实现的效率,其可以具有比第一电机200大的功率,用于在车辆起步或低速行驶过程中单独驱动车轮,或者用于单独驱动车辆在高速下例如巡航速度下行驶。例如,第一电机200的功率可以为50kw,第二电机300的功率可以为30kw。当车辆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第二电机300与第一电机200可以共同驱动车轮,实现大转矩的输出。
所述第二电机300能够单独驱动车辆以巡航速度行驶,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发动机的使用,降低燃油消耗并减少排放。
所述第一电机200可以设计为在高转速下的效率高于第二电机300,所述第二电机300则设计为在低转速下的效率高于第一电机200。由此,在车辆低速行驶时,可以使用第二电机300单独驱动车辆行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当车辆高速行驶时,则可以使用第一电机200单独驱动车辆行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发动机的高效率工作区一般位于相对高的转速下,因此,车辆在从停车状态运转到此相对较高的转速这段过程中,使用电机的电动工作来驱动车轮可以使发动机不参与工作,从而可以避免发动机工作在非高效区所引起的油耗及有害排放物的增加。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机200的输出轴可以连接到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内圈2,例如图7中所示的内圈2的左侧连接端,所述第二电机300的输出轴则连接到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外圈1,例如图7中所示的外圈1的左侧连接端或者右侧连接端,减速机构500的输入端则可以连接到图7中所示的外圈1的另一侧的连接端。当然,减速机构500可以连接到第二电机300的输出轴上的任何位置以及与该输出轴刚性连接的任何部件上的任何位置,只要能将第二电机300的动力输出即可,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电机300作为主动部件,第一电机200则作为从动部件。即,在此实施例中,第二电机300作为主要的动力源驱动车辆行驶,而第一电机200和/或发动机100则作为辅助的动力源。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
下面参照图12至图18对本发明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至图1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可以是上述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带有输出轴的发动机100;与发动机100的输出轴机械相连的第一电机200;与第一电机200的输出轴机械相连的三态超越离合器400;与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输出轴机械相连的第二电机300;与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输出轴或第二电机300的输出轴机械相连的驱动轴或者减速机构500;以及与第一电机200和第二电机300电连接的储能装置600,例如电池组。所述驱动方法包括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分别处于如下工况:
纯电动工况,发动机100和第一电机200停止,第二电机300单独驱动车辆行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
串联工况,发动机100带动第一电机200发电,第二电机300单独驱动车辆行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
超越工况,第二电机300单独驱动车辆行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超越状态;
并联工况,发动机100、第一电机200和第二电机300共同驱动车辆行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接合状态;
混联工况,发动机100和第二电机300共同驱动车辆行驶,第一电机200工作在发电状态,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接合状态;
中间过渡工况,作为纯电动工况、串联工况和并联或混联工况之间的过渡工况,第二电机300单独驱动车辆行驶,发动机100和第一电机200工作在低转速小功率发电状态,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以及
制动工况,对车辆实施制动,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
图12所示为纯电动工况。该工况适合于储能装置600电量充足的情况,或者即使电量不是很充足,但是第二电机300的输出动力能够满足车辆需求的情况。此时,第二电机300单独驱动车辆行驶,发动机100和第一电机200可以不工作。该驱动方法可以适合于城市路况、车辆起步阶段、倒车或者巡航行驶,可以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此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优选处于双向分离状态,即内圈2和外圈1彼此之间可以相对转动而互不干扰,因此即使在第二电机300反转时,即外圈1反转时,也不会使超越离合器接合而反拖第二电机200和/或发动机10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偏压元件将三态超越离合器400保持在该双向分离状态,由此可以简化操作并提高三态超越离合器的工作可靠性。
图13所示为串联工况。此时第二电机300驱动车轮,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发动机100带动第一电机200工作在发电机模式,第一电机200吸收发动机100的输出能量,转化为电能储存入储能装置600,或者供第二电机300使用。此工况用于储能装置600的荷电状态SOC较低,且第二电机300的输出动力能满足车辆需求的时候。
图14所示为超越工况。在进入并联工况前,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超越状态,也就是说发动机100与第一电机200的共同转速n1小于第二电机300的转速n2。超越工况是进入并联工况或混联工况前的工况,此工况时间上一般比较短,主要是用来控制使发动机100与第一电机200的共同转速n1赶上第二电机300的转速n2,以顺利进入并联工况或混联工况;同时确保在三态超越离合器400进入接合状态的瞬间,发动机100与第一电机200的加速度与第二电机300的加速度相当,从而避免较大冲击。
图15所示为并联工况。第二电机300、第一电机200、发动机100三者共同驱动车轮,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接合状态。此工况主要用于车辆需要很大输出动力的时候。
图16所示为混联工况。发动机100、第二电机300输出动力驱动车轮,第一电机200工作在发电状态,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接合状态。此工况主要用于车辆需求输出动力超出第二电机300的输出动力,但储能装置600荷电状态SOC不是非常充足的情况。第一电机200的发电量取决于储能装置600荷电状态SOC的需要和整车动力的需求。
图17所示为中间过渡工况。第二电机300输出动力驱动车轮,发动机100与第一电机200工作在低转速小功率发电状态,三态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主要用于在纯电动、纯串联和并联(混联)三个状态之间的过渡。有了中间过渡状态,在三个状态之间转换非常方便。
-从中间过渡工况转为纯电动工况时,只需要停止发动机100与第一电机200即可;
-从中间过渡工况转为串联工况时,只需要调节发动机100与第一电机200,使之工作在发电工况即可;
-从中间过渡工况转为并联工况时,首先调节发动机100和第一电机200的共同转速n1小于第二电机300的转速n2,再控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从分离状态切换到超越状态,然后第一电机200与发动机100调速追上第二电机300的转速,使三态超越离合器400进入接合状态。此时,第一电机200与发动机100输出动力与第二电机300合并,并经减速机构500、主减速器和差速器501输出到驱动轮502,即进入并联工况。
图18所示为制动工况。当油门踏板被松开,或制动踏板被踩下时,根据在此之前的状态进行相应的能量回馈控制。
-如果是纯电动工况或串联工况,直接使第二电机300进入回馈制动状态,以发电机模式工作,将回馈的制动能量转换为电能储存到储能装置600中;
-如果处于并联工况或混联工况,那么首先第二电机300进入回馈制动状态,即以发电机模式工作,将回馈的制动能量转换为电能储存到储能装置600中。同时快速降低第一电机200和发动机100的转速,使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工作在超越状态,然后控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从超越状态切换为分离状态,但此时第一电机200和发动机100并未停止,而是工作在中间过渡工况。如油门踏板再次被踩下,整车需求较大输出动力,那么第一电机200和发动机100可以很快地再次助力,不必再次经过启动调速等过程,大大加快了响应时间。在此过程中,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来精确调节转速,只需要在接合过程中控制第一电机200和发动机100的加速度不要超过第二电机300太多,就可以避免对动力系统造成较大的冲击,也可以避免冲击对三态离合器带来的损伤,而做到这一点很显然要比精确调节转速简单的多。如果随之而来的是急刹车,由于此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已分离开,第二电机300的转速下降也不会对第一电机200与发动机100造成影响。
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上述何种工况取决于驱动系统的动力需求以及储能装置的储能状况,下面对根据驱动系统的动力需求以及储能装置的储能情况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纯电动工况、串联工况、混联工况或者并联工况的具体策略进行详细描述。
参考图19,所述驱动方法还包括:当需求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二电机300的最大输出功率时,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并且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纯电动工况或串联工况;当需求功率大于第二电机300的最大输出功率且小于或等于第二电机300的最大输出功率与发动机100的最佳输出功率之和时,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接合状态并且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混联工况;当需求功率大于第二电机300的最大输出功率与发动机100的最佳输出功率之和时,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接合状态并且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并联工况。
在上述控制策略中,当需求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二电机300的最大输出功率时,根据如下条件分别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纯电动工况或串联工况:当储能装置600处于储能严重不足状态时,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串联工况;当储能装置600处于储能充足状态时,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纯电动工况;当储能装置600处于的状态介于上述两种状态之间,如果所述驱动系统的当前工况为串联工况,则控制所述驱动系统仍处于串联工况,否则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纯电动工况。其中所述储能严重不足状态是指储能装置600的荷电状态SOC小于40%,所述储能充足状态是指储能装置600的荷电状态SOC大于60%。
当发动机100在给储能装置600充电时,为了使发动机100在不同的发电情况下具有最佳工作效率,优选情况下,给发动机100设定3个发电工作范围并根据发动机100的状况控制发动机100工作在所述3个发电工作范围之一上。所述3个发电工作范围为小功率发电工作范围、一般功率发电工作范围和大功率发电工作范围。在串联工况中,当发动机100冷却液温度大于100℃时,控制发动机100工作在小功率发电工作范围;当需求功率连续0.5~1分钟均大于第二电机300的最大输出功率的80%时,控制发动机100工作在大功率发电工作范围;否则,控制发动机100工作在一般功率发电工作范围。其中对于不同功率的发动机100,所述小功率发电工作范围、一般功率发电工作范围和大功率发电工作范围都不相同,这里大概地设定所述小功率发电工作范围、一般功率发电工作范围和大功率发电工作范围分别为8-12/1800-2200kw/rpm、18-22/1800-3200kw/rpm和40-46/4200-4800kw/rpm,单位“kw/rpm”表示功率以及每分钟的转数。其中所述发动机100中冷却液的温度可以从发动机控制器中读取。
下面介绍混联工况和并联工况中的动力分配策略。
发动机100在一定转速下,不同的输出功率对应着不同的输出效率,即每个速度点下都会有对应的最佳输出功率。当发动机100在某转速下的输出功率不是最佳输出功率,则会导致燃料不能充分燃烧,会额外损失一定的油耗并且所排放的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减小能量浪费和保护环境,在进行动力分配时优先考虑发动机100的输出效率,在第一电机200的最大输出功率、第二电机300的最大输出功率以及发动机100的最佳输出功率之和能够满足需求功率时,使发动机100的输出功率为最佳输出功率。只有当上述三者之和不能满足需求功率时,才以车辆的动力性能为主,发动机100的输出功率为需求功率与所述两个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之和的差值。具体动力分配策略如下:
当驱动系统处于混联工况时,发动机100输出其最佳输出功率,第二电机300的输出功率为需求功率与发动机100最佳输出功率的差值。
当驱动系统处于并联工况时,当需求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一电机200的最大输出功率、第二电机300的最大输出功率以及发动机100的最佳输出功率之和时,第二电机300输出其最大输出功率,发动机100输出其最佳输出功率,第一电机200的输出功率为需求功率与第二电机300输出功率和发动机100的最佳输出功率之和的差值;否则,第一电机200和第二电机300均输出其最大输出功率,发动机100的输出功率为需求功率与所述两个电机的输出功率之和的差值。
其中所述发动机100的最佳输出功率通过以下步骤获得:获取发动机100的转速;在发动机100的转速功率对照表中查询与该转速对应的最佳功率。所述转速功率对照表通常存储在发动机控制器中。
当离合器400出现故障时,整个混合动力驱动系统都会失控,这样很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实时对离合器400进行故障检测是很有必要的,优选情况下,本发明的驱动方法还包括:当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接合状态之后,判断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是否处于双向分离状态;如果该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则判断该离合器400有故障,此时,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关闭所述发动机100、第一电机200和第二电机300。
所述判断三态超越离合器400是否处于双向分离状态的步骤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所述驱动系统还包括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状态,所述判断三态超越离合器400是否处于双向分离状态的步骤通过使用所述位置传感器检测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状态来实现。所述位置传感器可以为各种能够实现离合器状态检测的传感器,例如,磁阻式位置传感器、霍尔效应式位置传感器等等。
所述判断三态超越离合器400是否处于双向分离状态的步骤还可以通过实施以下步骤来实现:所述驱动系统还包括转速传感器,通过该转速传感器来检测所述发动机100和第一电机200的共同转速以及所述第二电机300的转速;当所述发动机100和第一电机200的共同转速大于所述第二电机300的转速时,则判定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根据三态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当三态超越离合器处于超越状态或者接合状态时,所述发动机100和第一电机200的共同转速一定不会超过所述第二电机300的转速,最多两者相等。因此,当所述共同速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机300的转速时,则判定离合器处于双向分离状态。所述转速的检测可以由转速传感器来实现,或者可以直接从电机控制器以及发送机控制器中读取。
本发明的上述驱动方法可以实现各种工况之间相互切换非常平顺,没有冲击和抖动。在满足需求功率的同时实现了对燃料最大效率的利用,同时也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在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进入超越状态之前调节第一动力源与第二动力源之间的转速差可以很好地防止第一动力源对三态超越离合器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而避免了离合器在转速超越过程中被损坏。此外,离合器的故障检测可以很及时地发现离合器的故障,从而避免了交通意外的发生。
Claims (7)
1.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驱动系统包括具有输出轴的第一动力源(401),具有输出轴的第二动力源(402),连接到所述第二动力源(402)的输出轴的驱动轴(500),以及联接所述第一动力源(401)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动力源(402)的输出轴的离合器(400),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400)为具有超越状态、接合状态和双向分离状态的三态超越离合器(400),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驱动系统的不同工况,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分别处于超越状态、接合状态或双向分离状态,并且在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从所述双向分离状态进入所述超越状态之前,将所述第一动力源(401)与第二动力源(402)之间的转速差控制在1500-2500转数/分钟以内;
其中所述驱动系统还包括储能装置(600),所述第一动力源包括相互串联的发动机(100)和第一电机(200),该第一电机(200)的输出轴连接到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所述第二动力源包括第二电机(300);并且所述第一电机(200)和所述第二电机(300)电连接到所述储能装置(600);
其中所述驱动方法包括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如下工况之一:
纯电动工况,发动机(100)和第一电机(200)停止,第二电机(300)单独驱动车辆行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
串联工况,发动机(100)带动第一电机(200)发电,第二电机(300)单独驱动车辆行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
超越工况,第二电机(300)单独驱动车辆行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超越状态;
并联工况,发动机(100)、第一电机(200)和第二电机(300)共同驱动车辆行驶,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接合状态;
混联工况,发动机(100)和第二电机(300)共同驱动车辆行驶,第一电机(200)工作在发电状态,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接合状态;
中间过渡工况,作为纯电动工况、串联工况和并联工况,或纯电动工况、串联工况和混联工况之间的过渡工况,第二电机(300)单独驱动车辆行驶,发动机(100)和第一电机(200)工作在低转速小功率发电状态,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以及
制动工况,对车辆实施制动,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当需求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二电机(300)的最大输出功率时,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并且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纯电动工况或串联工况;
当需求功率大于第二电机(300)的最大输出功率且小于或等于第二电机(300)的最大输出功率与发动机(100)的最佳输出功率之和时,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接合状态并且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混联工况;
当需求功率大于第二电机(300)的最大输出功率与发动机(100)的最佳输出功率之和时,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接合状态并且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并联工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方法,其中当需求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二电机(300)的最大输出功率时,根据如下条件分别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纯电动工况或串联工况:
当储能装置(600)处于储能严重不足状态时,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串联工况;
当储能装置(600)处于储能充足状态时,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纯电动工况;
当储能装置(600)处于的状态介于上述两种状态之间,如果所述驱动系统的当前工况为串联工况,则控制所述驱动系统仍处于串联工况,否则控制所述驱动系统处于纯电动工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储能严重不足状态是指储能装置(600)的荷电状态小于40%,所述储能充足状态是指储能装置(600)的荷电状态大于6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方法,其中该驱动方法还包括:
当发送控制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接合状态之后,判断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是否处于双向分离状态,如果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则判断该离合器(400)有故障,关闭所述发动机(100)、第一电机(200)和第二电机(3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驱动系统还包括位置传感器,所述判断三态超越离合器(400)是否处于双向分离状态的步骤通过使用所述位置传感器检测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的状态来实现。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驱动系统还包括转速传感器,所述判断三态超越离合器(400)是否处于双向分离状态的步骤通过实施以下步骤来实现:
检测所述发动机(100)和第一电机(200)的共同转速以及所述第二电机(300)的转速;
当所述发动机(100)和第一电机(200)的共同转速大于所述第二电机(300)的转速时,则判定所述三态超越离合器(400)处于双向分离状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300670A CN101462481B (zh) | 2007-12-19 | 2007-12-19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300670A CN101462481B (zh) | 2007-12-19 | 2007-12-19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62481A CN101462481A (zh) | 2009-06-24 |
CN101462481B true CN101462481B (zh) | 2012-09-05 |
Family
ID=40803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300670A Active CN101462481B (zh) | 2007-12-19 | 2007-12-19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46248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01278B (zh) * | 2009-08-31 | 2013-05-29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控制方法及具有该系统的混合动力车 |
JP5888033B2 (ja) * | 2012-03-16 | 2016-03-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
CN103851100A (zh) * | 2014-03-14 | 2014-06-11 | 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 超越离合器工作状态的监测结构及工程机械 |
CN104070985B (zh) * | 2014-04-29 | 2017-01-11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及具有该动力传动系统的车辆 |
CN113415150A (zh) * | 2021-08-10 | 2021-09-21 | 北方瑞能(内蒙古)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电机单旋降耗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93351A (en) * | 1997-12-05 | 1999-11-30 | Nissan Motor Co., Ltd. | Control device for hybrid vehicle |
CN1353255A (zh) * | 2000-11-14 | 2002-06-12 | 廖白光 | 离合器结构 |
CN1355747A (zh) * | 1999-04-19 | 2002-06-26 |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带可接合离合器的混合驱动系统 |
CN1915702A (zh) * | 2006-08-10 | 2007-02-21 | 上海交通大学 | 无级变速混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
-
2007
- 2007-12-19 CN CN200710300670A patent/CN10146248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93351A (en) * | 1997-12-05 | 1999-11-30 | Nissan Motor Co., Ltd. | Control device for hybrid vehicle |
CN1355747A (zh) * | 1999-04-19 | 2002-06-26 |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带可接合离合器的混合驱动系统 |
CN1353255A (zh) * | 2000-11-14 | 2002-06-12 | 廖白光 | 离合器结构 |
CN1915702A (zh) * | 2006-08-10 | 2007-02-21 | 上海交通大学 | 无级变速混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开平6-280897A 1994.10.0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62481A (zh) | 2009-06-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45105B (zh) |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控制方法 | |
US9002553B2 (en) | Engine starting control device for hybrid vehicle | |
CN102107604B (zh) | 汽车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其档位操作方法 | |
US8307924B2 (en) | Hybrid power output system | |
KR101514471B1 (ko) | 모터사이클용 하이브리드 추진 및 트랜스미션 시스템 | |
CN101314325B (zh) | 混合动力车驱动系统 | |
TWI584974B (zh) | 引擎定速運轉結合可控變速之動力系統 | |
CN101544181B (zh) | 动力总成系统 | |
CN102862470A (zh) | 电动车辆的多模式功率分流动力系 | |
CN103174774B (zh) | 使用离心超越离合器的自动变速系统 | |
CN201633523U (zh)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 |
CN102686431A (zh) | 双模电池 | |
US20190291566A1 (en) | Power transmission structure of hybrid vehicle with one motor generator and three clutches | |
CN101462481B (zh)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 | |
CN104507778A (zh) | 用于控制车辆驱动系统的方法、驱动系统、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制品以及车辆 | |
CN102259581A (zh) |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包含该驱动系统的车辆 | |
CN101334076B (zh)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 |
CN101373006B (zh)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 | |
CN111098695B (zh)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 |
EP4023515B1 (en) |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 |
JP2011230706A (ja)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
CN101423060B (zh)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 | |
CN101934722A (zh) | 汽车中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 |
JP2012016988A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 |
CN112922974A (zh) | 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