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9574A - 网络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以及ip节点 - Google Patents

网络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以及ip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9574A
CN101459574A CNA2007101609746A CN200710160974A CN101459574A CN 101459574 A CN101459574 A CN 101459574A CN A2007101609746 A CNA2007101609746 A CN A2007101609746A CN 200710160974 A CN200710160974 A CN 200710160974A CN 101459574 A CN101459574 A CN 1014595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abel switching
multiprotocol label
traffic engineering
n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09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9574B (zh
Inventor
何健飞
徐慧颖
杨志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6097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59574B/zh
Priority to PCT/CN2008/073399 priority patent/WO2009076886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459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9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95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95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label swapping, e.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MP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62Wavelength bas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以及IP节点,属于宽带互联网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在IP层和光传送层间建立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两个IP节点间的链路。所述系统包括:IP层和位于其下层的光传送层,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还包括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IP层包括IP节点。所述IP节点包括连接建立模块。本发明通过在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建立MPLS-TE层和在任意两个IP节点间建立MPLS-TE的LSP作为节点间的链路,将IP层与光传送层隔开,解决了IP层的振荡。

Description

网络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以及IP节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宽带互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以及IP节点。
背景技术
随着宽带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各种应用的普及,网络流量每年在快速地增长,需要有大容量的核心承载网来传送。现有的IP和光传送层构成的多层网络由于当前网络流量变化频繁,需要网络能够适应动态的带宽需求。目前一种建网思路就是IP层采用路由器组网,路由器之间通过静态的点到点WDM(Wavelength De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设备连接提供链路。由于路由器采用的转发模式是逐包转发的,因此不适合传送需要多个节点级联传送的模式,例如两个路由器间有大量的数据需要传送时,这些数据需要在中间的每个路由器上进行IP交换和转发处理,从而中间路由器需要提供大量的交换容量和转发能力来处理这种透传的业务,最终导致网络的建设成本比较高。
为了降低对路由器的转发和交换容量需求,一种新的组网方案Optical Bypass(光旁路)被引入,即在两点之间的流量接近或达到一个波长(一般为10G)的路由器之间建立一个端到端的波长连接提供直连链路,从而使这些流量不需要通过其他中间路由器交换和转发,而是通过Optical Bypass链路直达,从而大大减少中间路由器的容量,以致降低网络建设成本。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Optical Bypass方案的组网方式,其具体采用路由器+ROADM(Reconfigurable Optical Add-drop Multiplexer,可重构光分插复用)的方式。该网络由位于上层的IP层和位于下层的光传送层组成。IP层的每一个链路是由光传送层光通道固定提供的,当光传送层的光通道发生改变时,会引起IP层相应链路也发生变化。其中,PE(Provider Edge Device,运营商边缘设备)为IP网络边缘节点;P(Provider Device,运营商设备)为网络内部节点。路由器上出彩光口连接波分设备,路由器之间的链路通过下层的波长连接提供。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以下缺点:
在IP和光传送层构成的多层网络中,由于路由器之间的接口使用一个固定的波长通道连接,当光传送层基于流量的分布进行优化而需要进行Optical Bypass变化时,即光传送层的光通道增加或减少时,由于IP层的每一个链路是由光传送层光通道固定提供的,会引起IP层相应链路也发生变化。从而改变IP层的逻辑拓扑,路由器的接口将随之变化,由于IP无连接的特点。每一个流量的路由随拓扑变化而变化,路由信息进行扩散和同步,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路由收敛,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传送会生产延时或不能保证可靠发送,即引起IP层网络路由的振荡,基于目前IP网络的部署,振荡可能持续5分钟左右甚至更长时间,会对业务产生严重损伤。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IP和光传送层构成的多层网络当光传送层的产生变化时会引起IP层的振荡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以及IP节点。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一种网络部署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建立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
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所述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
另一方面,一种网络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IP层和位于其下层的光传送层,所述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还包括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所述IP层包括IP节点,所述IP节点包括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所述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
另一方面,一种IP节点,所述IP节点包括:
连接建立模块,用于与其他至少一个IP节点之间建立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所述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建立MPLS-TE(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TE,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并且在IP节点(通常为路由器)之间建立MPLS-TE的LSP(LabelSwitch Path,标签交换路径)作为两个节点之间的链路,构成一个全连接的IP核心网,从而将IP层和光传送层隔开,并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MPLS-TE层流量变化,当流量增长或下降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动态调整承载MPLS-TE的LSP的下层光通道,当光传送层变化时,用来承载IP层的MPLS-TE层随之变化,由于MPLS-TE设置为TE(Traffic Engineering,流量工程)链路的属性不变,即IP层感受不到IP节点之间光层通道的变化,所以不会引起IP层的震荡,从而有效解决了IP层的振荡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IP层和光传送层构成的网络的拓扑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和实施例3提供的网络的拓扑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网络的局部Optical Bypass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网络部署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和实施例4提供的网络的拓扑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网络的局部Optical Bypass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网络部署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IP节点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6提供的IP节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建立MPLS-TE层,并且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MPLS-TE的通道作为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构成一个全连接的IP核心网,从而将IP层和光传送层隔开。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MPLS-TE层流量变化,当流量增长或下降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动态调整承载MPLS-TE的LSP的下层光通道,下层光通道的改变引起MPLS-TE的LSP的路由发生改变,由于MPLS-TE设置为TE链路的属性不变,即IP层感受不到PE2和PE6之间光层通道的变化,所以不会引起IP层的震荡,从而有效解决了IP层的振荡问题。
实施例1
参见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101:在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建立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如MPLS-TE层。
MPLS-TE层用来承载IP层,光传送层用来承载MPLS-TE层。
具体应用时,MPLS-TE也可以由其他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替代,例如PBT(ProviderBackbone Transport,运营商骨干网传输),T-MPLS(Transport Multi-protocol LabelSwitching,传输多协议标签交换)等。
当采用MPLS-TE方式时,是通过路由器来实现的。为了在IP节点上同时实现IP和MPLS-TE交换,可以使用同时支持IP和MPLS-TE路由器。
当采用PBT或T-MPLS方式时,是通过支持PBT或T-MPLS的专用设备来实现的。
步骤102:任意两个IP节点(通常为路由器之间)之间建立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从而构成一个全连接的IP核心网,具体为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MPLS-TE的LSP作为IP层链路,但IP节点之间并不一定为直连链路。
步骤103:收集IP层网络的初始流量矩阵、IP节点分布以及光传送层网络的初始拓扑。
其中初始拓扑包括节点、管道/光纤等信息。
步骤104:通过多层网络联合规划方法或工具,为MPLS-TE的LSP分配路由和带宽,规划承载MPLS-TE的LSP的光层通道和光层网络资源的分配。即通过多层网络联合规划方法或工具进行多层网络规划,设计出初始的网络拓扑和容量,以及业务路由。如:首先根据初始网络拓扑和节点间的LSP需求信息,在MPLS—TE层为每条LSP设计路由,然后以全网成本最优或资源利用率最有为设计目标,使用层间映射和grooming等机制,在光网络层创建承载MPLS-TE层LSP的光通道,最终得到MPLS-TE层LSP的路由,光层通道的路由,网络链路容量和节点容量设计结果。
其中承载MPLS-TE的LSP的光层通道可以是Wavelength path(波长通道)或ODUk path(ODUk通道,ODU=Optical Channel Data Unit,光数据单元)。光网络层设备需要支持波长交换,可以选用DWDM设备,如果需要同时支持ODUk交换,则可以选用具有OTN能力的DWDM设备。为了在组网运行后能够实现动态监测节点之间流量的功能,节点需要具备支持流量监测的功能。
步骤105:为了适应IP层流量的动态变化,在网络中预留一定的富余网络资源。
步骤106:在MPLS-TE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IP层的流量变化。
步骤107:对MPLS-TE层作相应设置,使其能够根据检测到的任意两个节点间的IP层流量变化驱动承载MPLS—TE层LSP的光传送层通道的修该,但相应节点间的IP链路信息不变。
至此得到初始的多层网络结构,包括全连接的IP核心网的IP层网络拓扑,光层网络资源部署等。
本实施例使用下述协议栈:
IP协议层:支持无连接IP交换;
MPLS-TE层:支持面向连接的MPLS-TE交换;
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传送网)协议层(可选):支持面向连接的ODUk交换
DWDM(Dense Wavelength Devision Multiplexing,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层:支持面向连接的光层波长交换。
图2为利用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得到的网络示意图。
其中,PE为IP网络边缘节点,支持IP和MPLS-TE协议;P为网络内部节点,支持IP和MPLS-TE协议;CE(Customer Edge Device,用户边缘设备)为IP接入节点,支持IP和MPLS-TE协议;IP层的PE节点及P节点之间建立MPLS-TE的LSP,CE节点和PE节点之间也通过MPLS-TE连接。
在MPLS-TE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IP层流量变化,当流量增长或下降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动态调整承载MPLS-TE的LSP的下层光通道。例如:参见图3,当P1和P3两节点之间的流量增加到一定阈值(接近一个10G波长的容量)时,直接在P1和P3之间建立一个10G的Lambda通道,实现Optical Bypass。根据监测到的流量大小和部署策略,也可以用OTN或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通道作为Optical Bypass通道。
完成动态Optical Bypass后,PE2和PE6之间的MPLS-TE的LSP的路由从原来的PE2-P1-P2-P3-PE6变为PE2-P1-P3-PE6;由于在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建立MPLS-TE层,并且在任意两个IP节点(通常为路由器)之间建立MPLS-TE的LSP作为两个节点之间的链路,构成一个全连接的IP核心网,从而将IP层和光传送层隔开,当光传送层变化时,用来承载IP层的MPLS-TE层随之变化,由于MPLS-TE设置为TE链路的属性不变,即IP层感受不到PE2和PE6之间光层通道的变化,所以不会引起IP层的震荡。
实施例2
参见图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201:在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建立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如MPLS-TE层。
MPLS-TE层用来承载IP层,MPLS-TE设置为当MPLS-TE层发生变化时,IP层不随MPLS-TE层变化。光传送层用来承载MPLS-TE层,当光传送层发生变化时,会引起MPLS-TE层相应地变化。
具体应用时,MPLS-TE也可以由其他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替代,例如PBT,T-MPLS等。
为了在IP节点上同时实现IP和MPLS交换,可以使用同时支持IP和MPLS-TE路由器。
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述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
步骤202:任意两个IP节点(通常为路由器之间)之间建立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具体为一条MPLS的LSP,作为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构成一个全连接的IP核心网。
步骤203:在MPLS-TE层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建立一条MPLS-TE的LSP。
步骤204:将IP节点之间的MPLS的LSP一对一映射到MPLS-TE层的LSP
步骤205:收集IP层网络的初始流量矩阵、IP节点分布以及光传送层网络的初始拓扑。
其中初始拓扑包括节点、管道/光纤等信息。
步骤206:通过多层网络联合规划方法或工具,为MPLS-TE的LSP分配路由和带宽,规划承载MPLS-TE的LSP的光层通道和光层网络资源的分配。即通过多层网络联合规划方法或工具进行多层网络规划,设计出初始的网络拓扑和容量,以及业务路由。如:首先根据初始网络拓扑和节点间的LSP需求信息,在MPLS—TE层为每条LSP设计路由,然后以全网成本最优或资源利用率最有为设计目标,使用层间映射和grooming等机制,在光网络层创建承载MPLS-TE层LSP的光通道,最终得到MPLS-TE层LSP的路由,光层通道的路由,网络链路容量和节点容量设计结果。
其中承载MPLS-TE的LSP的光层通道可以是Wavelength path(波长通道)或ODUk path。光网络层设备需要支持波长交换,可以选用DWDM设备,如果需要同时支持ODUk交换,则可以选用具有OTN能力的DWDM设备。为了在组网运行后能够实现动态监测节点之间流量的功能,节点需要具备支持流量监测的功能。
步骤207:为了适应IP层流量的动态变化,在网络中预留一定的富余网络资源。
步骤208:在MPLS-TE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MPLS层的流量变化。
步骤209:对MPLS-TE层作相应设置,使其能够根据检测到的任意两个节点间的MPLS层流量变化驱动承载MPLS—TE层LSP的光传送层通道的修该,但相应节点间的IP链路信息不变。
至此得到初始的多层网络结构,包括IP核心网的IP层网络拓扑,光层网络资源部署等。
本实施例使用下述协议栈:
IP/MPLS协议层:支持无连接IP交换和MPLS交换;
MPLS-TE层:支持面向连接的MPLS-TE交换;
OTN协议层(可选):支持面向连接的ODUk交换
DWDM层:支持面向连接的光层波长交换。
图5为利用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得到的网络示意图。
其中,PE为IP网络边缘节点,支持IP、MPLS和MPLS-TE协议;P为网络内部节点,支持IP、MPLS和MPLS-TE协议;CE为IP接入节点,只支持IP和MPLS协议而不支持MPLS-TE协议;IP网络中的PE节点及P节点之间建立MPLS的LSP,然后将该LSP一对一映射到MPLS-TE层的LSP。
在MPLS-TE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MPLS层流量变化,当流量增长或下降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动态调整承载MPLS-TE的LSP的下层光通道。例如:参见图6,当P1和P3两节点之间的流量增加到一定阈值(接近一个10G波长的容量)时,直接在P1和P3之间建立一个10G的Lambda通道,实现Optical Bypass。根据监测到的流量大小和部署策略,也可以用OTN或SDH通道作为Optical Bypass通道。
完成动态Optical Bypass后,PE2和PE6之间的MPLS-TE的LSP的路由从原来的PE2-P1-P2-P3-PE6变为PE2-P1-P3-PE6;由于在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建立MPLS-TE层,并且在任意两个IP节点(通常为路由器)之间建立一条MPLS的LSP作为IP层链路,构成一个全连接的IP核心网,MPLS-TE层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MPLS-TE的LSP,将IP节点之间的MPLS的LSP一对一映射到MPLS-TE的LSP,从而将IP层和光传送层隔开,当光传送层变化时,用来承载IP层的MPLS-TE层随之变化,由于MPLS-TE设置为TE链路的属性不变,即IP层感受不到PE2和PE6之间光层通道的变化,所以不会引起IP层的震荡。
实施例3
参见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包括由路由器构成的IP层和位于其下层的由WDM设备构成的光传送层,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还包括MPLS-TE层,IP层包括IP节点,IP节点包括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具体为:
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MPLS-TE的LSP作为IP层链路。WDM设备具体为DWDM设备或具有OTN能力的DWDM设备。
连接建立模块具体包括:
MPLS-TE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MPLS-TE的LSP作为IP层链路;
流量监测单元,用于在MPLS-TE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IP层的流量变化;
动态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检测到的任意两个节点间的IP层流量变化,由MPLS-TE层驱动承载MPLS-TE层的LSP的光传送层通道的修改,但相应节点间的IP链路信息不变。
其中,PE为IP网络边缘节点,支持IP、MPLS和MPLS-TE协议;P为网络内部节点,支持IP、MPLS和MPLS-TE协议;CE为IP接入节点,支持IP和MPLS-TE协议;IP层的PE节点及P节点之间建立MPLS-TE的LSP,CE节点和PE节点之间也通过MPLS-TE连接。
在MPLS-TE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IP层的流量变化,当流量增长或下降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动态调整承载MPLS-TE的LSP的下层光通道。
由于在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建立MPLS-TE层,并且在任意两个IP节点(通常为路由器)之间建立MPLS-TE的LSP作为两个节点之间的链路,构成一个全连接的IP核心网,从而将IP层和光传送层隔开,当光传送层变化时,用来承载IP层的MPLS-TE层随之变化,由于MPLS-TE设置为TE链路的属性不变,即IP层感受不到IP节点之间光层通道的变化,所以不会引起IP层的震荡。
具体应用时,也可以用PBT层或T-MPLS层来代替MPLS-TE层。
实施例4
参见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包括由路由器构成的IP层和位于其下层的由WDM设备构成的光传送层,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还包括MPLS-TE层,IP层包括IP节点,IP节点包括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具体为:
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MPLS的LSP作为IP层链路;
MPLS-TE层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MPLS-TE的LSP;
将IP节点之间的MPLS的LSP一对一映射到MPLS-TE层的LSP。
WDM设备具体为DWDM设备或具有OTN能力的DWDM设备。
连接建立模块具体包括:
MPLS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MPLS的LSP作为IP层链路;
MPLS-TE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在MPLS-TE层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MPLS-TE的LSP;
映射单元,用于将IP节点之间的MPLS的LSP一对一映射到MPLS-TE层的LSP;
流量监测单元,用于在MPLS-TE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MPLS层的流量变化;
动态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检测到的任意两个节点间的MPLS层流量变化,由MPLS-TE层驱动承载MPLS-TE层的LSP的光传送层通道的修改,但相应节点间的IP链路信息不变。
其中,PE为IP网络边缘节点,支持IP、MPLS和MPLS-TE协议;P为网络内部节点,支持IP、MPLS和MPLS-TE协议;CE为IP接入节点,支持IP和MPLS-TE协议;IP网络中的PE节点及P节点之间建立MPLS的LSP,然后将该LSP一对一映射到MPLS-TE层的LSP,CE节点和PE节点之间也通过MPLS-TE连接。
在MPLS-TE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MPLS层的流量变化,当流量增长或下降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动态调整承载MPLS-TE的LSP的下层光通道。
由于在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建立MPLS-TE层,并且在任意两个IP节点(通常为路由器)之间建立一条MPLS的LSP作为IP层链路,构成一个全连接的IP核心网,MPLS-TE层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MPLS-TE的LSP,将IP节点之间的MPLS的LSP一对一映射到MPLS-TE的LSP,从而将IP层和光传送层隔开,当光传送层变化时,用来承载IP层的MPLS-TE层随之变化,由于MPLS-TE设置为TE链路的属性不变,即IP层感受不到IP节点之间光层通道的变化,所以不会引起IP层的震荡。
实施例5
参见图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IP节点,包括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
其中,连接建立模块具体包括:
MPLS-TE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MPLS-TE的LSP作为IP层链路;
流量监测单元,用于在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IP节点间的IP层的流量变化:
动态调整单元,通过在MPLS-TE层做相应的设置来实现用于根据检测到的任意两个节点间的IP层的流量变化,由MPLS-TE层驱动承载MPLS-TE的LSP的光传送层通道的修改,但相应节点间的IP链路信息不变。
实施例6
参见图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IP节点,包括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
其中,连接建立模块具体包括:
MPLS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MPLS的LSP作为IP层链路;
MPLS-TE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在MPLS-TE层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MPLS-TE的LSP;
映射单元,用于将IP节点之间的MPLS的LSP一对一映射到MPLS-TE层的LSP;
流量监测单元,用于在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流量变化;
动态调整单元,通过在MPLS-TE层做相应的设置来实现用于根据检测到的任意两个节点间的MPLS层的流量变化,由MPLS-TE层驱动承载MPLS-TE层的LSP的光传送层通道的修改,但相应节点间的IP链路信息不变。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建立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
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所述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具体为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所述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具体包括:
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作为IP层链路;
通过多层网络联合规划方法或工具,为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分配路由和带宽,规划承载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的光传送层通道和光传送层网络资源的分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所述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具体还包括:
在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IP层的流量变化;
根据检测到的任意两个节点间的IP层流量变化,由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驱动承载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标签交换路径的光传送层通道的修改,但相应节点间的IP链路信息不变。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所述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具体包括:
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作为IP层链路;
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
将IP节点之间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一对一映射到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标签交换路径;
通过多层网络联合规划方法或工具,为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分配路由和带宽,规划承载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的光传送层通道和光传送层网络资源的分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所述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具体还包括:
在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流量变化;
根据检测到的任意两个节点间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流量变化,由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驱动承载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标签交换路径的光传送层通道的修改,但相应节点间的IP链路信息不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络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具体为运营商骨干网传输层或传输多协议标签交换层。
8.一种网络系统,包括IP层和位于其下层的光传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IP层和光传送层之间还包括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所述IP层包括IP节点,所述IP节点包括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所述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具体为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建立模块具体包括:
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作为IP层链路;
流量监测单元,用于在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IP层的流量变化;
动态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检测到的任意两个节点间的IP层流量变化,由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驱动承载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标签交换路径的光传送层通道的修改,但相应节点间的IP链路信息不变。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建立模块具体包括:
多协议标签交换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作为IP层链路;
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在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
映射单元,用于将IP节点之间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一对一映射到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标签交换路径;
流量监测单元,用于在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节点间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流量变化;
动态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检测到的任意两个节点间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流量变化,由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驱动承载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标签交换路径的光传送层通道的修改,但相应节点间的IP链路信息不变。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具体为运营商骨干网传输层或传输多协议标签交换层。
13.一种IP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IP节点包括连接建立模块,用于与其他至少一个IP节点之间建立所述具有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层的通道作为所述两个IP节点之间的链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IP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建立模块具体包括:
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在任意两个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作为IP层链路;
流量监测单元,用于在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IP节点间的IP层的流量变化;
动态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检测到的任意两个节点间的IP层流量变化,由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驱动承载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标签交换路径的光传送层通道的修改,但相应节点间的IP链路信息不变。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IP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建立模块具体包括:
多协议标签交换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在任意两个所述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作为IP层链路;
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在所述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任意两个所述IP节点之间建立一条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
映射单元,用于将所述IP节点之间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交换路径一对一映射到所述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标签交换路径;
流量监测单元,用于在所述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实时监测任何两个IP节点间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流量变化;
动态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检测到的任意两个节点间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流量变化,由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驱动承载带流量工程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层的标签交换路径的光传送层通道的修改,但相应节点间的IP链路信息不变。
CN200710160974.6A 2007-12-14 2007-12-14 网络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以及ip节点 Active CN1014595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60974.6A CN101459574B (zh) 2007-12-14 2007-12-14 网络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以及ip节点
PCT/CN2008/073399 WO2009076886A1 (zh) 2007-12-14 2008-12-09 网络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以及ip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60974.6A CN101459574B (zh) 2007-12-14 2007-12-14 网络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以及ip节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9574A true CN101459574A (zh) 2009-06-17
CN101459574B CN101459574B (zh) 2013-03-20

Family

ID=40770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0974.6A Active CN101459574B (zh) 2007-12-14 2007-12-14 网络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以及ip节点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59574B (zh)
WO (1) WO2009076886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2972A (zh) * 2010-01-28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ip网络的组网方法和装置
CN102761478A (zh) * 2012-05-17 2012-10-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的发送方法及系统
CN102769605A (zh) * 2011-05-05 2012-11-0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中继电路的方法及装置
CN105429852A (zh) * 2015-11-16 2016-03-23 武汉日电光通信工业有限公司 适用于大容量分组传送系统的自适应消息处理系统
CN107786445A (zh) * 2016-08-31 2018-03-09 南京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隧道流量的旁路方法和装置
CN107786260A (zh) * 2016-08-24 2018-03-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9716716A (zh) * 2016-12-02 2019-05-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联合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2400A (zh) * 2002-04-02 2002-10-02 上海交通大学 集成智能光电混合路由器
CN1725756A (zh) * 2005-07-21 2006-01-25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的无源光网络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67978A (en) * 2000-10-07 2002-04-17 Marconi Comm Ltd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for connecting a mobile terminal to a node using internet protocol
JP3789850B2 (ja) * 2002-05-09 2006-06-2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マルチレイヤ光ネットワークおよび当該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トラヒック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方法
CN1757210A (zh) * 2003-01-15 2006-04-05 希尔纳公司 用于在光网络上传输分组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JP4207206B2 (ja) * 2004-03-03 2009-01-1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ネットワーク、光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光パス選択方法および光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光エッジルー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2400A (zh) * 2002-04-02 2002-10-02 上海交通大学 集成智能光电混合路由器
CN1725756A (zh) * 2005-07-21 2006-01-25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的无源光网络系统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2972A (zh) * 2010-01-28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ip网络的组网方法和装置
CN102769605A (zh) * 2011-05-05 2012-11-0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中继电路的方法及装置
CN102761478A (zh) * 2012-05-17 2012-10-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的发送方法及系统
CN102761478B (zh) * 2012-05-17 2015-01-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的发送方法及系统
CN105429852A (zh) * 2015-11-16 2016-03-23 武汉日电光通信工业有限公司 适用于大容量分组传送系统的自适应消息处理系统
CN105429852B (zh) * 2015-11-16 2018-09-28 武汉众邦领创技术有限公司 适用于大容量分组传送系统的自适应消息处理系统
CN107786260A (zh) * 2016-08-24 2018-03-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7786260B (zh) * 2016-08-24 2021-1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7786445A (zh) * 2016-08-31 2018-03-09 南京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隧道流量的旁路方法和装置
CN109716716A (zh) * 2016-12-02 2019-05-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联合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9574B (zh) 2013-03-20
WO2009076886A1 (zh) 2009-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7313B (zh) 一种wdm光网络中的基于子树的多播业务量疏导方法
EP1668954B1 (en) Using an extended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for routing across optical-burst-switched networks
US7352758B2 (en) Dynamic bandwidth management using signaling protocol and virtual concatenation
CN101459574B (zh) 网络部署方法和网络系统以及ip节点
CN102186124B (zh) 一种wdm光网络中的基于效用的层间协调方法
CN102137026B (zh) 一种wdm光网络中的多约束多播路由方法
EP2774301A1 (en) Wson restoration
CN102186123B (zh) 一种wdm光网络中的基于子树的多播共享多层保护方法
Asthana et 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optical networks
CN102186125B (zh) 一种wdm光网络中的基于子树的多播专用多层保护方法
Ho et al. A framework of scalable optical metropolitan networks for improving survivability and class of service
Wang et al. On the design of energy efficient optical networks with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control across core and access networks
Oki et al. Optical networking paradigm: Past, 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CN102143086B (zh) 一种wdm光网络中的多播共享段保护方法
Halabi et al. Hierarchical routing and traffic grooming in IP/MPLS-based ASON/GMPLS multi-domain networks
CN102271294B (zh) 一种光网络中的基于负载均衡的单播共享多层保护方法
CN102186126B (zh) 一种光网络中的基于负载均衡的单播专用多层保护方法
Strand Optical network architecture evolution
Zhang et al. Research on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urvivable WDM network
Oki et al. Performance of dynamic multi-layer routing schemes in IP+ optical networks
Chen et al. Multiprotocol lambda switching for IP over optical networks
Chen An overview on the Integrated IP Optical data control plane in the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Datta et al. New schemes for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in gmpls environment for wdm networks
Bernstein et al. Optical network control—concepts,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roperability
Dong Resilience Provisioning Mechanisms for IP-Centric Optical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